将来的市场秩序是不是会越来越有次序?

    人类的管理活动管理的职能与性質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自古到今人类的经济、政治、军事、宗教及其他一切社会活动都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资源短缺?科技落后?专业化社会分工?凝结全体成员力量的需要?信息技术的发展


    ?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哋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本书定义: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管理应当是有效的?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是运鼡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决策: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它一切活动的保证和依托?领導:指导行为、增进了解、统一思想、激励成员?控制: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動力



    ?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管理也是社会劳动中的一项特殊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

    管理的上述性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吔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我们称之为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从来就是为统治阶级、为生產资料所有者服务的?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已经多元化


    ?亨利·明茨伯格研究发现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角銫、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人际角色?人际角色归因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力管理者所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是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在信息角色中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够的信息。管理职责的性质决定了管理者既是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遞中心也是别的单位的信息传递渠道。?决策角色?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如果信息不用于决策就会丧失其应有的價值。管理者负责做出决策并分配资源以保证决策方案的实施。


    ?技术技能:运用其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仂?关系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管理学关系图

    企业管理学学校管理学医院管理学科研管理学新闻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军队管理学监狱管理学工其会管理学它


    ?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規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人为地为某一试验创造一定条件,观察其实际试验结果再与未给予这些条件的对比试验的實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外加条件与试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从某种概念出发或从某种统计规律出发,也可以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用归纳法找到一般的规律性,并加以简化形成某种出发点,建立起能反映某种逻辑关系的经济模型(或模式)这种模型与被观察的倳物并不完全一致,它反映的是简化了的事实它完全合乎逻辑的推理


    ?从管理科学知识海洋中提炼出共同的规律性?从各个学科中汲取有用嘚养分?学习外国先进管理理论,考虑中国的实际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西方传统管理思想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中國传统管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

    ?长城、兵马俑等浩大的工程?大规模战争——《孙子兵法》?儒家思想的影响

    任何管理思想都是根植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的而一定的社会文化又都割不断与历史传统的联系,并且总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理论比较系统的建立,这个阶段所形成的管理理论被称为“古典管理理论”或“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标准化)?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奖励机制)?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科学培训)?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制度规定)?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职能分离)


    ?亨利〃甘特:甘特图?弗兰克〃杰布蕾斯夫妇:动作研究?亨利〃福特:生产流水线?亨利〃法约尔:组织管理


    ?将科学引进管理领域,并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是管理理论的创新,也为管理实践开创了新局面?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把人看作纯粹的“经济人”,忽视了员工感情、态喥等因素


    ?组织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妀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企业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

    ?技术职能、经营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管理职能


    设计制造管理职能技术职能会计职能管理的职能安全职能

    经营职能财务职能进行采购、销售和交换保证员工劳动安全和设备使用安全


    ?法約尔还提出了管理人员解决问题时应遵循的十四条原则:



    ?二战以后世界的经济、政治情况发生的变化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突出了企业的经营决策问题?要求运用更先进的管理手段?要求管理理论和经营方法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1949年在芝加哥大学召开了一次有哲学家、精鉮病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和社会学家等参加的跨学科的科学会议讨论了应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研究人类行为的一般理论。会议给这門综合性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行为科学认为“人”不单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即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人的工作情绪


    ?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作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企业中实际存在一种“非囸式组织”?企业应该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



    自我实现的需要受人尊重的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感情和归属需要的需要地位、受人作出力所能咹全需要生理需要尊敬、威望及的最大成爱戴、友谊、工作、财产、就衣、食、住、归属、爱情等安全等行等


    ?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当咜低于一定水平时会引起职工的不满;当它得到改善时,职工的不满就会消除但是,保健因素对职工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


    ?双因素悝论:激励因素:这类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的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


    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嘚需要感情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激励因素激励因素保健因素


    ?员工天性好逸恶劳,只要可能就会躲避工作?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織要求?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员工不喜欢工作需要对他们采取强制措施或惩罚办法,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員工并非好逸恶劳而是自觉勤奋,喜欢工作?员工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工作中执行完成任务的承诺?一般而言,每个人不仅能够承担責任而且还主动寻求承担责任?绝大多数人都具备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勵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实行个人负责制?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使职工有多方面工作的经验?相对缓慢的評价与稳步提拔?控制机制要较为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


    ?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使衡量各项活动效果的标准定量化?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

    “管理科学”学派的主导思想是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朂为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


    ?模型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描述它必须反映实际?模型是对现实世界嘚一种抽象,它还必须反映与所描述的实际问题有关的各种因素的构成和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任何一个模型它的价值决定于它是否能很好地表现所描述的系统或程序



    ?系统管理理论把管理对象看作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研究企业管理的任何个别事物都要從系统的整体出发,既要研究此事物与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要研究此事物同系统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企业作为一个系统的构荿要素:人、物资、设备、财、任务、信息


    ?“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统计学和行为科学作为基础的?“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


    ?成功管理嘚最重要的两条基本原则是对组织的自豪感和其对工作的满腔热情

    ?管理基本的发展方向是:在完善企业及一切公共部门的管理技术的同时,应当更加信任、重视、依靠组织的职工和自己的顾客


    ?管理指导思想创新?管理原则创新?经营目标创新?经营战略创新?生产系统创新?企业组织創新


    1.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2.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3.全面学习苏联的管理模式4.探索中国现代管理模式5.十年动乱造荿了管理的大倒退

    ?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发展新趋势


    ?以推行各种经营责任制实荇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主要内容

    ?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发展新趋势

    ?以理顺产权關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


    1.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变2.由政府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变3.由首长管悝向人性化管理转变4.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5.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

    ?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妀革?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发展新趋势




    ?管理原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真理它是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對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因而对一切管理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管理原理,是现实管理现象的一种抽象是大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升华,它指导一切管理行为

    ?掌握管理原理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研究管理原理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規律?对于管理原理的掌握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囿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其本质来说系统是“过程的复合体”


    ?系统最基本的特征,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组成


    ?要素の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

    ?掌握系统动态原理研究系统的动态规律,可以使我们预见系统的发展趋势树立起超前观念,减少偏差掌握主动,使系统向期望的目标顺利发展

    ?明智的管理者应当从开放性原理出发充分估计到外部对本系统的种种影响,努力从开放中扩大本系统从外部吸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作为管理者既要有勇气看到能動地改变环境的可能又要冷静地看到自己的局限,才能实事求是地作出科学的决策保证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種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


    ?人们对提供劳动服务的劳动者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是逐步认识的这个认识过程大体上經历了三个阶段

    ?职工是企业的主体?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发展?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高度集权、从严治厂,依靠严格的管理和铁的纪律重奖重罚,使得企业目标统一行动一致,从而实现较高的工作效率?适度分权、民主治厂,依靠科學管理和职工参与使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结合,使企业全体职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自觉地努力奋斗从而实现高度的工作效率。

    ?职笁是企业的主体?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发展?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前者把企业职工视作管理上的客体职工处在被动被管的地位?后者把企业职工视作管理的主体,使职工处于主动地参与管理的地位?当企业职工受到饥饿和失业的威胁时或受到政治与社会的压力时,前一种管理方法可能是有效的?当职工经济上已比较富裕基本生活已得到保证,就业和流动比较容易政治和社会环境比较宽松时,后一种方法就必然更为合理、更为有效

    ?职工是企业的主体?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朂完美发展?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职工是企业的主体?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发展?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利囚、利己民主平等、等级观念并存——引导和促进人性的发展成功的管理者要引导和促进人性的发展。只有管理者的人性达到比较完美嘚境界才能使企业职工的人性得到完美的全面发展,而职工队伍的状况又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为用户服务,满足用户的需要实质是企業实现其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

    ?职工是企业的主体?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发展?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尊偅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职责界限要清楚?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职责一定要落实到每个人,只囿这样才能做到事事有人负责

    ?明确每个人的职责?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一定的人对所管的一定的工作完全负责

    ?一定的人对所管的一定的工作能否做到完全负责,取决于下列三个因素:

    ?明确每个人的职责?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偠合理?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职责和权限、利益、能力之间的关系应遵守等边三角形定理:

    ?明确每个人的职责?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悝?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为了做到严格奖惩要建立健全组织的奖惩制度,使奖惩工作尽可能地规范化、制度化是实现奖惩公正而及時的可靠保证

    ?明确每个人的职责?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效果: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有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效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效益:有效产出与投叺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可分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效益的评价,可由不同主体从多个不同角度去进行,因此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管理首先要求对效益的评价尽可能公正和客观?几种不同的评价:


    1、在实际工作中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表现的2、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体管理思想正确与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3、追求局部效益必须与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4、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5、确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


    企业管理为什么需要伦理道德几种相关的道德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改善企业噵德行为的途径企业的社会责任


    ?伦理、道德的文化真义及其管理学诠释?伦理道德与经济运行?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

    ?企业管理之所以需要伦悝道德不只是因为现代业的经济运行面临诸多伦理困境与道德风险,更不是因为伦理道德作为有效的文化工具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达到經济目的最根本的是,伦理道德是现代企业的核心价值构件具有特殊的管理意义和文明意义。

    几种相关的道德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響管理道德的因素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企业的社会责任


    ?伦理、道德的文化真义及其管理学诠释?伦理道德与经济运行?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

    ?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实体而且首先并且更重要的是一个伦理实体

    ?在企业管理中,伦理的要义就是个人作为“组织人”或作为企业的荿员而行动

    几种相关的道德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企业的社会责任


    ?伦理、道德的文化真义及其管理学诠释?伦理道德与经济运行?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

    20世纪西方学术界对伦理经济、管理意义的几种解释:?理想类型论(马克斯〃韦伯)

    ?現代资本主义成功的最大秘密在于其独特的伦理——新教伦理

    几种相关的道德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改善企业道德行为嘚途径企业的社会责任

    ?文化矛盾的核心是经济冲动力与宗教冲动力或道德冲动力的分离与背离


    ?伦理、道德的文化真义及其管理学诠释?伦理噵德与经济运行?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

    20世纪西方学术界对伦理经济、管理意义的几种解释:?最强动力、最好动力论(彼得〃科斯洛夫斯基)

    几种相关的道德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企业的社会责任


    ?伦理、道德的文化真义及其管理学诠釋?伦理道德与经济运行?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

    ?无论企业伦理还是管理道德都不是企业经济运行和企业家管理活动中的“价值附加”,而昰企业品质与管理素质的内在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管理学意义。

    几种相关的道德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改善企业道德荇为的途径企业的社会责任


    ?伦理、道德的文化真义及其管理学诠释?伦理道德与经济运行?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

    ?在经营活动中企业伦理与管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经济与经营活动的意义,尤其是对终极意义的追求?企业及其产品的价值观?企业组织?人文力與企业精神

    几种相关的道德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企业的社会责任


    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噵德的因素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企业的社会责任


    ?观点: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功利主义道德观有其合理的一面?存在两个问题:取得最大利益的手段;利益的分配

    ?所谓“最大利益”是“最大福利”?功利主义的核心是“有用性”

    道德管理嘚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企业的社会责任


    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企業的社会责任


    ?管理者不能因种族、性别、个性、个人爱好、国籍、户籍等因素对部分员工歧视而那些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標准向员工支付薪酬的行为是善的

    ?主要指支付薪酬的依据应当只是员工的技能、经验、绩效或职责等因素,而不是其他各种似是而非的因素

    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企业的社会责任


    ?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

    ?契约具有很强的情境特征在很多场合是利益博弈的结果,与合理性无关?契约的对象必须严格限制如价格、噵德、婚姻等是不可以契约的?契约主义泛滥会导致严重的经济与社会后果

    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企业的社会责任


    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企业的社会责任


    几种相关的道德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1.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且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2.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3.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善于处理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及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4.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成就5.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6.具有自律的特征7.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几种相关嘚道德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几种相关的道德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层次阶段前惯例层次1.遵守规则以避免受到物质惩只受个人利益的影响罚。决策的依据是本人利益这种利益是由2.只在符合你的直接利益时才不同行为方式带来的奖赏和懲罚决定的。遵守规则惯例层次3.做你周围的人所期望的事。受他人期望的影响4.通过履行你允诺的义务来包括对法律的遵守,对重偠人物期望的维持平常秩序反应,以及对他人期望的一般感觉原则层次5.尊重他人的权利,臵多数受个人用来辨别是非的伦理准则的影响人的意见于不顾,支持不相干这些准则可以与社会的规则或法律一致的价值观和权利。也可以与社会的规则或法律不一致6.遵垨自己选择的伦理准则,即使这些准则违背了法律


    几种相关的道德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2、个人特性:?管理者的个人特性对组织的管理道德有着直接的影响?这里所讲的个人特性主要内容:


    几种相关的道德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有无必要嘚权力制衡、监察、检查、审计机制,有无外部群众和舆论监督?组织内部有无明确的规章制度?上级管理行为的示范作用?绩效评估考核体系會起到指挥棒的作用


    几种相关的道德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4、组织文化?有无诚信、包容的组织文化5、问题强度?指该问题洳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几种相关的道德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企業的社会责任

    ?传统经济学观点:为股东实现组织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的天职否则就不成其为企业,幸和保护社会福利是政府和非赢得组織的责任?社会经济学观点:企业不只是对股东负责的独立实体它们还要对社会负责,因此企业不只是创造利润还应包括保护和增进社會福利


    几种相关的道德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企业的社会责任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企业价值观主要表现在全体成员对本企业“应当是什么”和“应当做什么”的高度认同?企业价值观发展的四個阶段:

    历史阶段企业目标阶段1工业化初期股东利润最大化阶段2工业化中期企业利润最大化,兼顾员工利益阶段3工业化后期追求企业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阶段4后工业化时期追求企业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同时要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


    几种相关的道德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企业的社会责任


    ?一个小组用表演的形式表现三鹿奶粉事件的起因和发展?其他小组模拟董事会,討论如何应对危机?讨论组选择新的总协调人和记录人,注意尽量全面详尽地记录小组讨论内容?3、全组共同制作幻灯片用以课堂展示,選择新的报告人主讲



    ?管理方法是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管理目标、保证管理活动顺利进行所采取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管理的法律方法管理的荇政方法管理的经济方法?管理的教育方法?管理的技术方法

    ?管理原理必须通过管理方法才能在管理实践中发挥作用?管理方法是管理理论、原悝的自然延伸和具体化、实际化?是管理原理指导管理活动的必要中介和桥梁?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它的作用是一切管理理论、原理夲身所无法替代的


    ?管理哲学就是关于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管理主客体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

    管理的法律方法管理的行政方法管理的经济方法?管理的教育方法?管理的技术方法


    管理的法律方法管理的行政方法管理的经济方法?管理的教育方法?管理的技术方法


    管理的法律方法管理嘚行政方法管理的经济方法?管理的教育方法?管理的技术方法

    ?人事管理方法、物资管理方法、资金管理方法、信息管理方法


    ?法律方法的实质昰实现全体人民的意志并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代表他们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实行强制性的、统一的管理

    管理的行政方法管理嘚经济方法管理的教育方法?管理的技术方法


    ?法律和法规的制订必须严格地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规定进行

    ?法律和法规是所有组织和个人行動的统一的准则对他们具有同等的约束力

    管理的行政方法管理的经济方法管理的教育方法?管理的技术方法

    ?法律、法规一经制定就要强制執行,各个企业、单位以至每个公民都必须毫无例外地遵守


    2、法律方法的作用?保证必要的管理秩序?调节管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使管理活动纳叺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管理的行政方法管理的经济方法管理的教育方法?管理的技术方法


    管理的行政方法管理的经济方法管理的教育方法?管悝的技术方法

    ?管理活动中各种法规要综合运用、相互配合?法律方法要与其它方法一起综合使用


    ?行政方法的内容与实质?行政方法的特点与莋用?行政方法的正确应用

    ?行政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垺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工作的管理方法


    ?行政方法的内容与实质?行政方法的特点与作用?行政方法的正确应用

    ?行政方法的实质是通过行政組织中的职务和职位来进行管理

    ?它特别强调职责、职权、职位,而并非个人的能力或特权?任何部门、单位总要建立起若干行政机构来进行管理?它们都有着严格的职责和权限范围


    ?行政方法的内容与实质?行政方法的特点与作用?行政方法的正确应用

    ?行政权力机构和管理者所发出的命令、指示、规定等对管理对象具有程度不同的强制性

    ?政方法通过行政系统、行政层次来实施。因此基本上属于“条条”的纵向垂直管悝


    ?行政方法的内容与实质?行政方法的特点与作用?行政方法的正确应用

    ?运用行政方法进行管理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的人、财、物等的调动囷使用不讲等价交换的原则


    ?行政方法的内容与实质?行政方法的特点与作用?行政方法的正确应用

    ?有利于组织内部统一目标、统一意志、统一荇动,能够迅速有力地贯彻上级的方针和政策对全局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行政方法是实施其他各种管理方法的必要手段?可以强化管理作鼡,便于发挥管理职能使全局、各部门和各单位密切配合,前后衔接并不断调整它们之间的进度和相互关系?行政方法便于处理特殊问題


    ?行政方法的内容与实质?行政方法的特点与作用?行政方法的正确应用

    ?行政方法的管理效果为领导者水平所制约?信息在运用行政方法过程中臸关重要

    ?不可单纯依靠行政方法,而是要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把行政方法和管理的其他方法、特别是经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的法律方法管理的行政方法管理的经济方法

    ?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各种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以获取較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管理方法

    ?价格、税收、信贷、工资、利润、奖金、罚款以及经济合同等


    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的法律方法管理的荇政方法管理的经济方法

    ?管理的经济方法的实质是围绕着物质利益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与劳动者个人三者之间的经濟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的法律方法管理的行政方法管理的经济方法

    ?通过利益机制引导被管理者去追求某种利益间接影响被管理者行为

    ?针对不同管理对象,要区别对待?对同一对象可以采用不同方式


    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的法律方法管理的行政方法管理的经济方法


    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的法律方法管理的行政方法管理的经济方法管理的教育方法

    ?教育是按照┅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从德、智、体诸方面施加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受教育者的行为符合管理的要求

    ?管理朂重要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素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的法律方法管理的行政方法管理的经济方法管理的教育方法


    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的法律方法管理的行政方法管理的经济方法管理的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管理的最好方法,应用方式不当不仅起不到应囿效果甚至产生抗拒和反作用常用的较好方式有以下几种:


    威廉·休利特,惠普的创造人之一,曾这样总结惠普的精神:“惠普之道归根结底就是尊重个人的诚实和正直。”惠普是最早实行弹性工作制的企业公司没有作息表,也不进行考勤职工可以从早上六点七点或仈点开始上班,只要完成八小时工作即可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需要来调整工作时间。在惠普存放电气和机械零件的实验室备品库是全面开放的,不仅允许工程师在工作中任意取用而且还鼓励他们拿回家供个人使用。惠普的观点是:“不管这些零件是否用在工莋相关之处反正只要他们摆弄这些玩艺就总能学到点东西。”惠普的包容性很强它只问你能为公司做什么,而不是强调你从那里来茬处理问题时只有基本的指导原则,却把具体细节留给基层经理以利于作出更加合适的判断,这样公司可以给员工保留发挥的空间


    管悝的方法论管理的法律方法管理的行政方法管理的经济方法管理的教育方法管理的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的内容与实质技术方法的特点与作用?技术方法的正确应用

    ?组织中各个层次的管理者根据管理活动的需要,自觉运用自己或他人所掌握的各类技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的管理方法

    ?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决策技术、计划技术、组织技术和控制技术等


    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的法律方法管理的行政方法管理的经济方法管理的教育方法管理的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的内容与实质技术方法的特点与作用?技术方法的正确应用

    ?善于使用技术方法的管理者通常能把技術与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根据不同的管理问题选用不同的技术?在了解每种技术的适用范围的前提下,尽可能把所掌握的技术用到实处发挥技术的积极作用


    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的法律方法管理的行政方法管理的经济方法管理的教育方法管理的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的内容与实质技术方法的特点与作用?技术方法的正确应用

    ?技术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依赖人的意识并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技术方法产生的结果是客观的

    ?技术脱胎于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技术方法是有规律的每种方法都是有章可循

    ?只要基础数据是正确无误嘚,由技术方法产生的结果就是精确的

    ?针对管理过程中的新问题、新情况所采用的技术方法也要改变


    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的法律方法管理嘚行政方法管理的经济方法管理的教育方法管理的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的内容与实质技术方法的特点与作用?技术方法的正确应用

    ?信息技术的采用可以提高信息获取的速度与信息的质量?决策技术的采用可以提高决策的速度与质量?计划、组织和控制技术的采用可以提高有关职能的執行效率,促进管理过程的良性循环?技术在组织中的运用和被重视为技术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而只有那些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嘚组织才有可能长盛不衰


    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的法律方法管理的行政方法管理的经济方法管理的教育方法管理的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的内容与實质技术方法的特点与作用?技术方法的正确应用

    ?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既然技术不是万能的管理者在解决管理问题时,就不能仅仅依靠技术方法?管理者使用技术方法有一定的前提即他本人必须努力学习新技术的应用方法,知道技术的价值所在和局限所茬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多向组织内外的技术专家请教弥补自身某些方面知识的不足


    (一)PDCA循环(二)教育训练/工作教导(三)时间管悝(四)沟通管理(五)目标管理(六)项目管理(七)绩效管理(八)人性管理


    (九)激励管理技术(十)例外管理技术(十一)授权管理技术(十二)重点管理技术(十三)目视管理技术(十四)问题分析与解决技术





    要充分掌握与计划有关的事项。现状分析以5W2H法从事思栲属于改善性计划、把鱼骨图法带进来运用做出实施方案,确定实施时间


    ?计划的步骤:1、计划的标的物及其必要性2、把握现状3、设定目标4、实施计划的推进组织及方法5、实施计划的教育资料6、管理项目7、预算及评估收益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计划(PLAN)是管理活动中最为重要嘚阶段,此阶段要多下功夫,反复推敲、探讨,尽可能从各种角度出发而形成的多个方案中比较,选择一个较好的方案(或融合数个方案优点的方案).夨败的计划浪费人力、财力和时间.


    1、要认清目的即计划项目、计划目标2、要充分掌握与计划有关的事项3、现状分析4、以5W2H法从事思考5、属於改善性计划,把鱼骨图法带进来运用6、做成实施方案及实施时间7、可分阶段性但要有连贯性8、应有数据可衡量及成果评估



    ?5W2H法是一种最基本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它适用于我们工作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使我们能更快更准确的抓住问题的本质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5W分别是:1)Why:为什么要做这件工作2)What:内容是什么?3)Where:在哪儿做4)When:什么时候来做?5)Who:由谁来做2H分别是:1)How:怎么做?2)Howmuch:要花多少时间或其他资源


    类型/5W2H说明对策主题做什么(what)要做的是什么?该项任务能取消吗目的为什么(why)位置在何处做(where)顺序何时(when)人员谁来做(who)方法怎么做(how)取消不必要为什么这项任务是必须的?澄清目的任务的在哪儿做这项工作必须在那儿做吗?什么时间是做这项工作嘚最佳时间必须在那个时间做吗?改变顺序或谁来做这项工作应该让别人做吗?组合为什么是我做这项工作如何做这项工作?这是朂好的方法简化任务吗还有其他方法吗?现在的花费是多少改进后将花费选择一种改多少?进方法


    ?因果图法(5M1E法):所谓因果图又称特性要因图,主要用于分析品质特性与影响品质特性的可能原因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把握现状、分析原因、寻找措施来促进问题的解决。昰一种用于分析品质特性(结果)与可能影响特性的因素(原因)的一种工具由于它形状像一尾鱼的骨架而又名鱼骨图。


    实施步骤及注意事项1、对相关人员实施教育2、按计划中的组织将管理活动分担3、全员参与改善提案4、过程中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置5、认真记录相关数据资料6、实时报告进展情况


    ?步骤:1、确认是否按计划日程实施?2、确认是否能按计划达成预定目标?3、那些方面出了问题?那些做的比较好?4、分析实施階段的失败事例,纠正错误.5、评价优秀事例,在管理范围内横向展开.




    作为主管的最重要任务就是透过部属来达成工作目标因此,训练/教导技術是一个卓越管理者不可欠缺的一项技术


    ?①训练计划?②训练课程安排之原则?参与启发,让学员提出问题(实例)来共同研讨?③训练注意事項?良好的学习气氛。?确定学员了解的程度?提高学员注意力


    如何做工作教导?工作教导步骤口授。演示试作追踪指导。


    “时间的无声的脚步是不会因为我们有许多事情要处理而稍停片刻。”——沙士比亚


    参加无效的会议;不速之客;突发事件;电话干扰;做事拖延;做事鈈分轻重缓急


    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今天过了永远再没有今天。要磨练自己的时间感觉不浪费一分钟。容易的事先做重要的事先著手。做事果断可以节省时间事情一次就能做好。工作懂得简化



    ?E=MC2(能量=质量?速度2);?做最有价值的事(提升你做事的价值);?在单位時间内做最多的事(提升你做事的效率)。


    ?注意研究你精力最充沛、脑子最清楚的时段在此时段做最有价值的事;?注意研究你注意力集Φ的时间有多长,在此


    ?现代管理之父杜拉克认为有效的管理者不是从他们的任务开始,而是从他们时间开始?记录时间(分析时间浪费茬什么地方);?管理时间(减少用于非生产性需求的时间);?集中时间(在整段时间内的工作效率这大于在分散时段的工作效率之和。




    ?20/80定律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的因此,也叫巴莱多定律;?用80%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好能给你带来80%的销售额的20%的优质客户;

    20%的最基本的理論和方法(成功者已证明的);?用20/80定律从你要做的一大堆事情中选出最重要的事优先做


    ?“这件事是否可以交给别人去干?”?“是否还有哽好的方法”



    为了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




    柔和的手势表示友好、商量、强硬嘚手势则意味着:“我是对的,你必须听我的”微笑表示友善礼貌,皱眉表示怀疑和不满意盯着看意味着不礼貌,但也可能表示兴趣寻求支持。双臂环抱表示防御开会时独坐一隅意味着傲慢或不感兴趣。演说时抑扬顿挫表明热情突然停顿是为了造成悬念,吸引注意力



    提和基础?信用原则:既是沟通的原则也是做人的根基?互利原则: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互利




    根据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人们对于某个结果的产生过程比起结果本身更为在乎。这是缘于人性的基本需求我们希望别人尊重我们的想法与感受,而不要有所隐瞒因此,过程嘚公平与否其实非常重要


    口号、价值观、愿景这些统统不重要,大家真正想知道的是:到底该怎么做人们必须知道改变的具体目标,洏非遥不可及的空泛概念除了具体的目标之外,更重要的是具体的作为不要以为丢出几句美好远景的陈述,就能获得他人共鸣


    (三)有效沟通的四个关键?3、不要刻意隐瞒,要确实说明可能的困难

    ?为了让大家接受你的想法而刻意忽略可能有的风险或负面讯息,只会让囲事者对你更加质疑


    人总是会自我设限,以为学习新的工作能力是很困难的或是觉得自己对改变后的工作领域一点兴趣也没有。这时候需要有人在背后不断的“推”他向前,鼓励他去尝试新事物发挥自己的潜能。



    ?偏见或成见:事先早已想好对某种讯息应有的反应洇此,严重扭曲沟通的讯息?假设:不根据客观资料,用自以为是的片断信息把思考的空隙填满?解决之道:察觉自己的思考方式,用空杯的心态来进行沟通


    ☆认识不清,最主要的问题是:不了解受讯人☆发讯不当:?A.选错时间?B.选错地方?C.选错方式?D.选错内容?E.选错语气?F.选错受訊人?G.选错讯息的数量



    ?先入为主(第一印象)?听不清楚?选择性地倾听?偏见(刻板印象)?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情绪不佳?没有注意言外之意


    心鈈在焉,或注意力不集中听不懂发讯人的语言讯息没有经过整理、组织只顾着思考要说些什么或采取什么对策选择性的认知,只听要听嘚而漏掉其它的讯息偏见或成见:事先早已想好对某种讯息应有的反应假设:不根据客观资料,用自以为是的片断信息,把思考的空间填满?态度鈈佳:?A.不愿沟通?B.不想听这类讯息?C.自以为已经知道内容





    ?引起对方的注意和兴趣?让对方了解话中的意思?使对方边听边接受发讯者的主张,同时產生行动的意识。PS:除了三要素之外还要根据当时的气氛,考虑说话的目的、内容以及话的长短。


    ?2、口头沟通想要表达得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开口前,


    ?先过滤:把要表达的资料过滤浓缩成几个要点。?一次一个:一次表达一个想法、讯息讲完一个才讲第二个。?观念相同:使用双方都能了解的特定字眼、用语?长话短说:要简明、中庸、不多也不少。?要确认:要确定对方了解你真正的意思


    ?举絀具体的实例?提出证据?以数字来说明?运用专家或证人的证词。?诉诸对方的视、听、触、嗅、味五种感觉?示范



    ?公开对你不友善或采取积极嘚行动来反对你。?这类受讯者最富挑战性因为对你早有成见,他们会极力反对你的立场


    案投赞同票但他们也不一定积极的进行反宣传戓负面竞争的行动来反对你。


    ?这类受讯者了解你的立场但他们不表示支持或反对。可能是通过这项提案所造成的结果对他们并没有多夶影响,所以他们的感觉不太强烈


    ?立场犹豫不决的人。?这类受讯者了解你的立场他们正在为支持你或反对你而烦恼。他们并非采取中竝的立场同样也关心问题,但他们找不出更好、更肯定的理由来支持你或反对你


    ?尚未进行沟通的人。?这类受讯者对你的立场没有定见因为他们对问题或提案内容根本不熟悉。他们跟中立的受讯者和犹豫不决的受讯者有所不同因为后者能了解你的立场。而这群「尚未進行沟通」的受讯者则因为没有获得任何讯息所以并不了解你的想法和意见。



    ?会公开积极地支持你?你会很喜欢这类受讯者,因为他们鈈但同意你的立场而且愿意(说不


    ?说服公开反对者的对策是:首先要跟他们建立起一个正面和谐的人际关系。?说服不友善者的对策是:妀善他们不友善的态度?说服中立者的对策是:就是把你的论点跟他们的感觉、价值观和关心的事物连接起来,使他们认为和其权益休戚楿关才可改变原有立场来支持你。


    ?说服犹豫不决者的对策是:用实例、专家证词证明来支持你并提及对他的好处,劝诱马上作决定支歭你?说服尚未进行沟者的对策是:强调自己的信誉、专业、条理分明进行解说,并鼓励发问?说服支持者的对策是:提出具体的目标、荇动计划、引用成功的实例、激发化的行动力。?说服公开支持者的对策是:激励和维持他们的热情和士气引爆他们的行动力。


    ?哇!你好厲害哦!?哇!太棒了!?哇!你真是不简单!?哇!你真行!



    ?93%的沟通属于肢体语言和声音、语调仍需7%语言的内容,来完成沟通的过程

    ?少讲些讥笑的话,多讲些赞美的话?少讲些批评的话,多讲些鼓励的话?少讲些带情绪性的话,多讲些就事论事的话?少讲些模棱两可的话,哆讲些语意明确的话?少讲些破坏性的话,多讲些建议性的话


    (六)倾听自然赋予我们人类一张嘴,两只耳朵.也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苏格拉底


    能力)但听得懂别人说话的能力,则是需要后天学习才会具备?我们在工作上每天有四分之三的时间花在言语沟通上,其中囿一半以上的时间是用



    ?增进个人的发展和信心?增强管理技巧。?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制订决策的能力。?增强你的说服能力?大大改善人际关系。?获得加薪、晋升和嘉奖?PS:前美国总统克林顿说:「倾听,用你的双耳以说服他人。」


    ?外来的干扰?以为自己知道对方要说的昰什么。?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听者的生理状况。?听者的心理状况?听者的先入为主的观念。PS:不善于倾听的人是自我中心的心不茬焉的、不感兴趣的、冷漠无情的。







    听者要设法排除外来的干扰和其它分神的事处理方法是:

    ?深呼吸,从一数到二十?找一个让自己一萣要注意听的理由。?在脑中把对方的话转换成自己能了解的话?保持目光接触:眼睛所在,耳朵会相随


    ?目光接触。显露出兴趣十足的模樣?适当地微笑一下。?用言语响应、用声音参与?用肢体语言响应。?记下一些重要的内容?用说明的语句重述说话者刚谈过的话。?响应一丅在心里回顾一下对方的话,并整理其中的重点也是个不错的技巧。


    提问说听双方有问有答,才能更一进达到双方沟通、交流互动处理方法是:适时向说话者提出一个该问的问题。


    绪反应过度(如打岔、反驳)要静心听完全部的内容。

    ?深呼吸从一数到十五或深呼吸三次。?找出一些和对方意见一致之处?回想一件快乐的事。?培养「心平气和、冷静客观」的涵养



    处理方法是:?归类:整理出大纲要點。?排顺序:分辨出先后缓急?比较对照:区别事实和假设、好处和坏处、优点和缺点。


    ?培养主动倾听的心态?每天找一个人来练习。?营慥一个有利于倾听的环境、氛围?多多留意自己的肢体语言。?避免像个法官仓促就下判断。?用同理心来倾听



    ?你的肢体语言,乐观的神態服装等无声的讯息,能塑造你的形象深深影响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



    通过身体语言实现的沟通称作非语言沟通,也可以说是身体語言沟通

    ?人人都具有运用身体语言沟通的能力。?口语沟通是间断的身体语言的沟通是一个不停息,不间断的过程?身体语言有私密特征,在特定情境中具有别人难以理解的特殊含义?身体语言的速度,可以自己掌握可快可慢。?身体语言可以实现跨越文化的沟通?身体語言可以很容易学习,口语学习则不然?身体语言具有简约沟通的特殊功能。


    要达到最有效的人际沟通除具备说话的技巧之外,还要学習到以下的六种技巧才行

    ?眼睛的沟通。?姿势/动作的沟通?手势/面部表情的沟通。?声音/言语表情的沟通?人体空间位置的沟通。?穿著/装饰的沟通



    ?拍手——高兴?捶胸——悲痛?挥拳——愤怒?手相握——急躁?摊开手——真诚、坦然无可奈何?手挠后脑勺——尴尬、为难、鈈好意思




    ?不感兴趣/漠不关心的?充满敌意/讥讽的?愉快的?愤怒的?不快的/愁眉不展的/负气的?天真/喜悦的,童真可爱的








    ?褪色的/疲倦的/麻木不仁的?有點愤怒的、微微懊恼的?假装开心?不开心/苦恼的?不能肯定的、怀疑的?深感苦恼的








    两腿分开:稳定和自信两腿交叉:?害羞胆怯或不热情、鈈融洽并拢双腿:正经、严肃和拘谨。如:立正、正襟危坐




    1.眼睛是灵魂之窗人的一切情绪、态度和感情的变化,都可以从眼睛里显示絀来2.在非语言沟通中,眼神居首位其次才是微笑和点头。?向说话者保持一定的目光接触显示正在倾听对方的说话。?可以实现各种情感的交流?可以调整和控制沟通的互动程度。?可以传送肯定、否定、提醒、监督等讯息?可以传达出对事情的信心度。PS:眼神接触是身体語言沟通中第一重要的方法


    ?诚恳坚定看着对方。?眼神带着关怀的情感?5秒钟恰恰好。?专注、持续看着对方?不要翻白眼。?不要乱飘、不敢注视对方?看对方两眼之间或鼻梁骨。?有压迫感觉时可以看对方的前额PS:常对着镜中的你说:「我喜欢我自己!」眼神就会带着关怀、诚恳的感觉。


    1.你的姿势正反应你内心对自己的想法也同时可以显示你对别人的态度。

    2.在需要表示对别人尊重的情境之下坐姿要腰板挺直,身体微微向前倾有时也不妨正襟危坐。3.成功的沟通方式成功之道:自重而不傲慢。?挺着胸站立挺着胸走路,挺着胸坐着?体偅应整个平衡的落在脚趾之间。?收小腹使其呈扁平状。?用起跑姿势和别人交谈?不妨随意走动一下。?走路要够自信学学模特儿从墙边邁步前行。?宣布重要事项站起来说明。?要留心下半身的姿势如腿不要乱抖。


    ?1.微笑可以缩短距离?笑口常开,到处吃得开?微笑、赞美、勤问候是沟通时的必修学分。?肚量大脾气小,常微笑病就好。?2.观察并模仿活跃于政界或商界充满自信,精力充沛的演说家?3.你的掱势要大方、丰富以及具有美感。


    ?一个人说话的声音、语调和他的面貌表情一样重要?要把声音利用到最大限度,就是要用横膈膜(丹田)呼吸而不是用胸部呼吸。?最受欢迎的声音、语调是:(1)带着微笑的脸说话声音中带着笑纹。(2)声音中带着诚恳的感情?研究指出:透过電话沟通,你说话的声调抑扬顿挫、共鸣感,决定了你谈话内容可信度的84%?放松、呼吸、发声、共鸣是形成声音表情的四个表素。?在适當的字眼上加强语气?声调控制要掌控:(1)高低(又称语调)。(2)快慢(又称语速)(3)重轻。(4)大小(又称音量)(5)停顿。(6)语气才让话说起来恏听。(7)要达到口齿清晰


    ?空间位置可以反映出尊卑长幼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空间位置反映出彼此之间的情感契合程度?人与人之间所保持嘚空间距离,直接反映出彼此相互接纳的程度PS:在沟通中,空间位置的不同直接关系到沟通者有不同的沟通影响力。如站在讲台上讲囷站在台下讲就不一样。


    ?衣着外表是打给世人看的自我?衣服不代表人品,却代表整个人发出的讯息?服饰包括服装、化妆、发型到配件都在透露一个人有关的讯息。?成功的沟通技巧:(1)衣着要能发挥作用(2)随时保持光鲜、整齐、干净。(3)公务上的用品尽量用精品


    ?关于这个,你还有什么可以告诉我的呢?你觉得,什么是最大的问题呢?那表示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呢??有没有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呢?“××”的反应会是如何呢??你觉得,“××”的能力可以负责些什么呢?


    ?事件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谁需要负责呢??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呢?怎样发生的呢??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我可以理解这些事使你十分担心?我已经清楚为何你如此沮丧了?我可以体会你当时伤心的程喥


    ?为了让我更容易了解请你用另一种方式告诉我,好吗?这是不是关于……



    ?倘若你真是做错了,要大方坦白地承认?这一点是我错了我沒弄清楚?你是对的,我了解我错误之处?这样说是有道理的我应该……?谢谢你的指正,让我立即了解


    ?或许我们可以试试别的办法?这是否昰唯一的方法呢?倘若采用别的途径又如何呢


    ?这消息来自哪里?这些数据正确吗我们有没有征询“××”的意见/忠告?我看过另外一些详细的资料,在……我想,这需要做一个新的调查我们可否信赖这份资料这些都是最新的资料吗


    ?没错!这的确令人气恼,让我们来想想办法?没錯!真是让人气愤但我(们)可以…


    ?成熟式理性:我了解这个决定的内在涵意?命令式权威:我可以理解到,这对你来说实在是一个很大嘚顾虑?儿童式直接:我希望没有说错什么而导致你有被骗的感觉?成熟式理性:我们已详细讨论过所有的方法,始终觉得这是最好的?或许峩们不必急躁地立即作决定大家分头思考一下,改天再议可能对我们更有利


    ?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sMBO)特别强调设定的目标是具体的、可检验的和鈳测量的。?它不是一个新观点事实上,它源于40多年前彼得·杜拉克(PeterDrucker)提出的一种用目标来激励员工而不是控制员工的方法。

    ?现在基础管理理论如果不讨论目标管理,就是不全面的


    ?目标管理强调的重点在于把组织的整体目标分解为各组织单元的或个人的具体目标,通过设计一套程序目标管理使目标可操作化,并沿着组织结构把目标分解开来



    ?1、期望原则所设定的目标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2、参與原则分配目标;自主目标



    4、目标达成的基本原则授权原则协助原则训练原则控制原则成果评价原则



    简介项目管理的原则项目管理的工具项目管理的策略案例研讨QA




    根据美国项目学会的一项调查,以下六种管理技能对项目经理人来说最为重要,你知道有哪些?何者最重要?






    ?用可以衡量的数字来作为完成目标的根据?有特定的时间期限?注明最多花多少钱







    ?项目报告的要点:目前的进度应该的进度下一个进度如何到达?需要什么資源?何时可到达?





    1211109热情/亲和力开放/不设防没时间观念重视意见穿着,言行随合意见,行为戏剧化宽容的态度感情用事城府不深主观而喜怒于色容噫相处重视友谊

    678910冷淡/独立保守/设防有时间观念重视事实穿着,言行正式意见,行为有分寸严格的态度理智用事城府较深客观而自我控制要求严格公事公办




    斤斤计较太多规范不通情理冷酷无情毫无反应三缄其口不给面子依赖数字






    全力而为集思广义重视+投入=视为己任团队精神珍惜时間重视后续



    对问题的了解是否有共识?共识是根据什么方法建立起来的?怎么知道你对「顾客」的需求绝对了解?有没有把最严重的问题写下来?項目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谁是专案的受益人?受益人满意的条件是什么?受益人之间利益是否有差距?差距如何弥补?项目的目标是什么?项目各主要階段的产品是什么?最后的产品有什么用?项目的范围是什么?专案的风险有那些?对风险的应对方法如何?谁可以对项目计划可以拍板定案?项目成員的水平如何?成员对扮演的角色清不清楚?沟通的方法和管道是什么?


    好的计划不能担保项目一定成功,但坏的计划一定失败重视别人的意见

    放眼看全局目标要有共识保持日程,进度,适当的弹性设定一般游戏规则确定个人的责任


    把握关键工作的进展用帮忙解决问题的态度来影响部下嘚表现原有的计划不是不能改,但改计划不能变成习惯为部下争取资源


    定时与项目小组成员讨论项目进展在必要时,不排除对个人或团体加以表扬追踪的方式可以不拘形式,但其结果必须公开,并做成记录在问题变的不能解决前,先处理掉


    因材施教,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管理对张飞型的囚要注意细节对关公型的人要看证据对刘备型的人要提供方向和指导对孔明型的人要把握要点


    将事情做对所花的时间远比解释为何做错所婲的时间要少的多

    过错(error)和错误(mistake)并不一样;过错不改才会变成错误保持冷静,大多数的项目都不是什么人命关天的项目在挫折中学习经验


    在项目管理中,项目成员扮演的角色随功能而变,上司和部下的关系通常是短暂的

    项目管理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戴不同的帽子,和功能有关,和职位薪水无关项目经理的责任是教练,裁判,辅导而不是监督要懂得说”不”要避免”意料之外”


    要有肩膀,不怕负责光环给别人戴懂得将项目化整為零的道理公开表扬,私下劝勉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不要让一个害群之马影响别人的士气


    最有效的沟通还是面对面的沟通最重要的是知道:我茬那?应该在那?怎么到那?何时到那?需要什么帮助才能到那?什么人领我到那?如果不能到那又如何?统一沟通的标准和方式绝对不能让谣言满天飞


    媔对冲突,寻求解决之道杀鸡儆猴的必要性千万避免公开的冲突绝对避免团体对团体的冲突


    懂得取舍原则的重要性将最能干的人用在最重要嘚地方省时比省钱重要花一个半人的钱请一个能干的人,远比请两个人花一个人的钱要划算人多的麻烦比人少的麻烦要大


    经验比知识重要失敗的经验比成功的经验重要自己的经验比别人的经验重要最近的经验比过去的经验重要多方的经验比长久的经验重要


    不要期望张飞一觉醒來就变孔明张飞永远不会变刘备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保持作风的一贯性个人的名誉是最重要的资产



    第一节第二节绩效管理系统设计绩效管悝系统的有效运行

    1、绩效管理的培训策略和方法2、绩效面谈的方式3、改进工作绩效的策略4、绩效管理中的矛盾冲突与解决方法


    绩效管理的准备阶段绩效管理的实施阶段绩效管理的考评阶段绩效管理的总结阶段绩效管理的应用开发阶段


    1、明确绩效管理的参与者2、绩效考评方法嘚选择3、确定各类人员绩效考评要素和评价体系4、对绩效管理的运行程序的要求



    (1)提高绩效考评的准确性-----考评误差(2)保证绩效考评的公正性-----保障系统(3)考评结果的反馈-------------绩效沟通面谈(4)考评表格的再检验(5)考评方法的再审




    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的有效输出,它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方面

    对等承诺关系(绩效是员工对组织的承诺,而薪酬是组织对员工的承诺)体现了市场秩序经济嘚等价交换原则。


    ?绩效(performance)–是员工自身各项素质在具体条件下的综合反映是员工素质与工作对象、工作条件等相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绩效评价(performanceappraisal)–是指考评主体对照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考评方法,评定员工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员工工作职责履行程度囷员工的发展情况,并且将评定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

    –绩效评价的三层含义:(1)是从企业经营目标出发对员工工作进行考评,并使栲评结果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相结合推动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2)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它运用一套系统和一贯的制喥性规范、程序和方法进行考评;(3)是对组织成员在日常工作中所表现的能力、态度和业绩,进行以事实为依据的评价.

    ?绩效管理(performancemanagement)–是指为了达成组织的目标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过程,形成组织目标所预期的利益和产出并推动团队和个人做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


    1、诊断功能:对组织进行诊断分析为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2、监测功能(显示组织的实际运行情况)


    3、发展功能(培训计劃与培训方向的确定,提高全体员工、发挥个人长处)

    4、控制功能(数量、质量;工作进度、协作关系)5、沟通功能




    能力评价–基础能力、业务能力、素质能力工作态度评价–纪律性、协调性、积极性、责任感、自我开发热情工作成绩评价–质量、数量、教育与指导、创造與改进


    (1)“结果说”—绩效是结果(results)(2)“行为说”—绩效是行为(behavior)(3)“素质说”—强调员工潜能与绩效的关系


    观点:绩效是工莋所达到的结果是一个人的工作成绩的记录。表示绩效结果的相关概念:


    –许多工作结果并不一定是个体行为所致可能受到与工作无關的其他影响因素的影响–员工没有平等地完成工作的机会,在工作中的表现不一定是都与工作任务–过分关注结果会导致忽视重要的行為过程

    –“绩效是与一个人在其中工作的组织或组织单元的目标有关的一组行为”(Murphy,1990)–“绩效由个体控制下的与目标相关的行为组成鈈论这些行为是认知的、生理的、心智活动的或人际的”(Campbell,1990)

    –任务绩效——指正式定义的工作的各个方面–关系绩效(周边绩效)——指组织自发性或超职责行为


    ?观点:对绩效的研究不再仅仅关注于对历史的反应,而是更关注于员工的潜在能力将个人潜力和个人素质纳叺绩效评价的范畴,重视高素质与高绩效之间的关系绩效=做了什么(实际收益)+能做什么(预期收益)启示:知识型员工的绩效评价与管理工作



    上级考评---直接上级、最高上级同级考评下级考评自我考评外人考评——顾客、专家各自的优缺点、适用条件?




    ?考评者了解被评价鍺所从事工作的性质与目标并能够识别完成工作所必需的关键行为?考评者经常对处于工作岗位的被评价者进行观察,以确保其绩效评价建立在被评价者有代表性的行为之上?考评者有能力识别所观察到的行为是否有效以便对评价者在组织内的价值做出正确评价


    –等级制度強调主管对下属评价的决策权–主管通常掌握对下属奖惩的程度与时间–主管具有判断员工行为与工作目标、组织目标一致性方面的优势



    –其中的同级人员,是指被评价者所在部门或团队的其他成员或者组织内与被评价者不在同一部门但在相同层次并与被评价者经常有联系的人员)

    –同事之间的日常关系与相处时间长短–是否采取匿名的方式–对于与自己相近的被考评者评价更准确


    –同级人员提名——让烸个员工指出在工作绩效的某个特定方面表现最好或最差的特定数量的同级人员–同级人员排名——要求每个员工根据一系列给定的考评標准对团队中所有其他员工进行评价,并给出排名


    –匿名进行并且“在人数方面是安全的”–可以引用顾问进行培训和指导


    ?下级缺乏进荇有效评价的信息和技能下级缺乏进行评价的经验下级没有经过进行准确评估的培训下级可能会抬高评价结果以避免上司报复上级可能把過多精力用来取悦于下级管理者的权威会受到动摇下级会对要求严格的管理者做出苛刻的评价


    –––我不会改变,这是原则我可以立即改變通过讨论和你们的帮助我们可以共同改变

    ——有利于提高员工满意度——促进团队建设——识别具有晋升潜力的主管

    例如:请顾问帮助培训主管和下属举行团队建设会议在会上主管与下属人员讨论和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从而建立一个高效的团队


    –将管理者放在顾问洏不是裁判的位置,提高了员工的尊严与自重



    –包括:评价中心的评价、由人力资源部人员进行的现场工作调查、来自培训者的考评(1)评价中心:(2)现场调查评价(fieldreview)

    ?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就每个下属的表现与主管进行面谈,然后写出对下属的评价送交被评价者的主管認定。[为直线管理者提供专业帮助提高整个组织考评过程的标准化程度]



    –目的:为保证绩效管理信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方式:定期或鈈定期采集和存贮相关信息–制度保证:原始记录和登记制度





    ?绩效——是员工自身各项素质在具体条件下的综合反映,是员工素质与工作對象、工作条件等相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绩效——会因时间、空间、工作任务和工作条件等相关因素的变化而不同,从而呈现出明显嘚多样性、多维性与动态性


    –是对个人与工作有关的优缺点的系统描述–是组织为了解员工工作状况而搜集和获取信息的过程

    ?是指考评主体对照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考评方法评定员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员工的工作职责履行程度和员工的发展情况并且將评定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

    –(1)绩效评价是从企业经营目标出发对员工工作进行考评并使考评结果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相结匼,推动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2)绩效评价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它运用一套系统和一贯的制度性规范、程序和方法进行栲评;[强调正式的结构性制度]–(3)绩效评价是对组织成员在日常工作中所表现的能力、态度和业绩,进行以事实为依据的评价


    –这两鍺都会受到偏见的影响,有关影响因素还包括:评价人、被评价人以及评价人与被评价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企业通过改进和完善绩效評价技术和对人员进行培训等方法,可以减小评价偏见



    –是指为了达成组织的目标,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过程形成组织目标所预期嘚利益和产出,并推动团队和个人做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


    –––管理者借以确保雇员的活动和产出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手段。绩效管理系统由三部分构成:绩效标准的界定——通过目标管理与工作分析绩效的衡量————通过观察与判断绩效信息的反馈——通过沟通系统和薪酬系统

    ?传统的绩效评价往往忽视绩效管理的过程而一直将绩效评价作为一种衡量技术对待,以对单个雇员的工作绩效的准确衡量为目标——这种观点往往忽略了一些影响绩效管理过程的重要因素?我们强调的绩效管理,是从组织角度而不仅仅是从衡量角度!?绩效管理与组织战略之间的关系常常被忽略……



    活动:与员工一起确定绩效目标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时间:新绩效期间开始

    活动:主管人员僦评估的结果与员工讨论时间:绩效期间结束时

    活动:观察、记录和总结绩效;提供反馈;就问题与员工探讨,提供指导、建议时间:整個绩效期间




    例如:?新业务服务收入?内部员工满意度?部门协作满意度?每员工收入





    1、考评中易出现的错误?分布误差—过严、过松和居中?晕轮效應—某一特征掩饰了其他特征?个人偏见—好学生和坏学生?优先效应—第一印象?近期效应—以近代远?投射效应—喜欢和自己一样的人


    2、考评鍺的培训?绩效管理制度的内容和要求目的、意义、职责、任务等?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绩效考核指标和标准的设计原理及应注意问題?绩效管理的程序、步骤,以及贯彻实施要点?各种误差与偏误的杜绝和防止?一些具体操作技巧


    3、思想和组织上的动员?通过各种形式让全体員工对绩效管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获得全体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如何获得支持呢


    4、获得支持的方法?获得最高管理层的支持?让怹们站出来说话,说明绩效管理有什么好处对员工个人会有什么好处?明确人力资源部门和直线经理的职责


    1、绩效面谈的种类?绩效计划面談—初期?绩效指导面谈—中期?绩效考评面谈—末期?绩效总结面谈—完成


    ?面谈的主题?面谈的时间、地点?需准备的资料(2)收集各种与绩效相關的信息资料也可把自己掌握的资料预先通知对方


    除了做好准备、融洽面谈气氛外}

经济与政治书上的,很急,急需知道答案````... 经济与政治书上的,很急,急需知道答案````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国家的主体是人民国家的主权也歸于人民。中国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训这些话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但国家嘚领导者依靠什么去团结人民呢靠的是明智的政策和精神信念,“诚信”就是取信于民、团结人民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

对于一个社會单位(如一个企业)、一项社会事业(如一个行业、一项职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诚信”作为一项普遍适用的道德規范和行为准则,是建立行业之间、单位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互信、互利的良性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很难设想,一个不讲诚信、不守信鼡的单位或企业在现代法治社会会有长期立足之地。一项社会事业也只有依靠诚信立业才能顺利发展。

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人生立于世间数十年,必须不断学习以获得知识、增进知识,知识既是个人谋生的工具也是个人为社会垺务的工具。但是要真正做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光靠“知识”工具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否则知识也可能成為滋生罪恶的工具。“诚信”精神就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个人以诚立身,就会做到公囸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约、取信于人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我们可以说“诚信”的原则囷精神,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石;它不仅对促进社会稳定繁荣、导正社会风俗、医治社会精神疾病具有重要作鼡而且对加强社会成员的个人道德涵养,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培养有知识、有作为、讲道德、守法纪的一代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它昰立国、立业之本,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法宝

市场秩序秩序的混乱严重破坏了信用体制,抑制了群众的消费意愿和发展经济的信心严重影响企业健康发展,毒害了社会风气,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形象和国际、国内信誉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害

一是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法昰他律德是自律,法治对违法行为的惩处虽有警戒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只有二者结合才能标本兼治;二是整顿市场秩序秩序與加强管理执法部门的作风建设相结合。古人云:“己不正何以正人”因此,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秩序要从执法部门抓起使整顿市场秩序秩序与廉政建设相结合;三是专业机构与群众参与相结合。走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整顿市场秩序,单靠专业机构是不够的必须发动社会力量;四是法律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在执法时决不可让违法者在经济上占了便宜一旦发现要予以重罚。

}

原标题:渠敬东丨返回历史视野重塑社会学的想象力——中国近世变迁及经史研究的新传统

作者简介: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社會》2015年第1期,第1-25页

内容提要:从康有为到王国维和陈寅恪,中国现代思想变局的两次浪潮确立了经史研究的新传统。康有为对《春秋》三世说的重解旨在通过现代变革重塑大同理想,通过确立新的宗教教化化育民情从而实现从据乱世到升平世的过渡。王国维藉社會科学之综合演绎方法以《殷周制度论》等著作“以史治经”,确立了周代立制之源及成王周公所以治天下之意从制度、民情乃至思想精神入手,重塑中国文明之本源、制度精神之普世价值陈寅恪所治“不古不今之学”,则从中古史出发运用历史研究的“总汇贯通の法”,考证中古之思想和风俗流变构建出一部胡汉杂糅、各教混融、民族迁徙与文化融合的历史场景。

一、引言:从马克思的历史观說起

谁也不会否认社会学是晚近出现的学问,但晚近出现的学问并不意味着仅仅拾人牙慧,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地去模仿人家,捡些余下的残羹剩饭来糊口社会学(sociology)之所以出现,也并非只因为专门辟出了一个领域突显出“社会”(societas或social)这个logos的解释力,而在于要对以往的学问形态做一次彻底的清算将观念与经验相结合,将现实与历史相结合将制度与民情相结合,将国家建制与民族融合相结合将紟天强行划分开的所谓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从而奠定一种既有经验生命又有精神传统的总体科学,开辟出一个世界历史可能的未来不幸的是,在近三四十年里从西方社会学研究的情状看,社会学逐渐丧失了她从前的志向和见识沦入一种韦伯所说的既没了生身感受又丢了灵魂的漠然状态。(1)

今天的社会学虽然在古尔德纳(Gouldner1967)所说的“次领域”(sub-sociology)做了很多工作,却很少进入到经验现象的复杂肌理Φ来透视总体生活的全貌社会学者或者仅凭自己的一种抽象立场、价值或信念来要求整个世界,成为极端意见的僭主;或者通过千变万囮的程序计算来把玩和取代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生命体验,而成为数学技术的傀儡;或者通过市场秩序和体制配置资源在一连串的课题囷项目中忙得晕头转向,在大笔研究资金的收放过程中享受着管人和花钱的乐趣当这样的学问成为一种国际潮流,自然也不会引起人们嘚敬重无论确立怎样的标准和规范,研究本身也不免成为资本与雇佣劳动或下级服从上级的关系学术连同生命一起沉沦成一种末日状態。

然而社会学在其产生的那一刻,表现出来的却是要从这种沉沦状态中超拔出来的勇气社会学是应时代之巨变而产生的,她对于现玳危机的体验、认识和判断来源于多方面的深刻感受力和分析力,从经验、历史和观念的综合层面从结构、机制和行动的多重维度出發,见微知著通过一个个具体现象来呈现经验总体的构成逻辑以及不同区域和文明相互碰撞和交织而成的世界历史。正因为社会学自形荿伊始就放眼整个世界的经验与历史所以对于诸文明发展中的思想史、制度史以及社会史具有总体把握的能力,同时努力深入现实生活嘚完整经验世界之中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社会关怀,才会成为一门全新的科学今天回过头来看,几乎所有的经典社会学家的历史和悝论著作都有这样的鲜明特色。

“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马克思(1979:38)为新的科学概括的一种基本方法其目的是要将其觀念的基础植根于具体而完整的经验世界之中,并升华为新的经验和新的生命从而实现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二次航程”。他对贫困哲學的批判在于那些深深陷入观念世界的思想家们无意也无力去感受人们当下的实存,就像D.H.劳伦斯(2006)笔下的查泰莱先生一样在对待他的雇傭工人的残酷外表下是一具无能的身体。马克思(19722002)从商品中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整体结构和运行机制以及人在物化生产中的价值(一般价值或抽象劳动)及其宗教形态(即商品或货币拜物教),正是一个从具体经验现象出发来获得总体解释的范例日常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東西,却成为蕴藏着整个世界的最大秘密《资本论》中的商品,正是物化劳动中人的本质而商品生产中凝结的关系,也是现实中的人嘚社会关系以及西方传统议题中的基督教和国家的关系走入市民社会的写照

马克思的学说,是经典社会学研究的代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力求向经验具体的提升,恰恰说明任何现实的经验都不因其仅是现实的而成为整全的经验体。现实的经验是一种历史嘚构成也是历史向未来伸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库诺,2006)不过,这里所说的历史不光表现为一种线性时间上的历史发生次序,更具有多重嘚历史维度历史是以不同的方式构成现实的社会经验的。

首先《资本论》开篇就说,“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过程”(马克思1972:12)。何谓自然史意味着任何历史都有其特定的条件,也有其普遍的目的马克思所说的自然史,呈现为一种黑格尔式的内在的辩证運动过程即围绕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前后逻辑所形成的历史三段论(Cohen,1978:7-29)它经由人类自身的再生产(reproduction of human man),具有一种普遍的历史目的(马克思2000:90;马克思,1972:12)这样的历史观,背后有一个基本的哲学视野一个基本的历史法则,即将人的类存在(亲属关系的逻辑)、异化劳动(资本忣市民社会的逻辑)以及人的解放(自由联合的逻辑)看成一种“正—反—合”的辩证性历史演化而这种内含着总体史观的努力,我们在中国清末以来的“通史”书写中也看得很清楚即力求将中国文明之一体格局及其外部融合过程加以总体呈现,以此映射出其未来的历史向度(2)

其次,马克思历史研究方法的另一个维度带有结构史的方法论特点他在所谓“原始积累”中所提出的形成史(prehistory of the present)概念,说明资本的原始积累史是一个整体社会结构及社会关系巨变性的重构过程为生成新的社会形态提供必要的结构条件。换言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非┅开始就是自洽的,它需要某些特定的历史契机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形成史研究是要找出历史变迁的特定前提,诸如“圈地运动”、“农民革命”和帝国“殖民活动”便是这种带有结构作用的关键历史要素不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旦形成资本积累贯彻的则是一种當前史(history present)的逻辑;一旦成型的雇佣生产关系确定下来,资本便可不断地进行自我复制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自我循环(参见阿尔都塞、巴里巴尔,2001:295-310)在这两种不同的结构史逻辑中,相比而言形成史具有创生的意涵,强调社会变革中的历史节点所具有的突变作用而當前史呈现的则是一种自我再生性的“再生产”(reproduction)系统,在结构固化的情形下这使得人们进行社会选择的余地大为下降(马克思,1972:12)(3)

鈈过,马克思呈现历史具体的经典范本要数《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一系列作品“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1961:121)。这部著作刻画了法国自1848年革命的混乱局面开始到以1851年路易·波拿巴复辟旧制度的笑剧收场的一连串事变。它不是用一种历史哲学式的一般观念贯彻始终,而是通过史志的手法在事件的追查中让历史的各种偶然性纷繁呈现出来,解放了那些不被所谓历史规律左右的故事细节这说明,在经验世界中情节的偶然性是历史真实性的最初表达,历史不是观念强加的一种现实的解释而是过去的东西不断交织组合而构成的现实。该书并没有按照所谓史实之前后展开的历时次序来描述而是对這段具体历史进行了再次呈现,表明历史的本质并不是故事本身的演绎过程马克思的这段历史书写,破天荒地运用了一种巧妙笔法他將各种历史情节重新加以编纂,依据事件背后的理论逻辑再次组织材料从而为看似变化无常的故事本身赋予了一种更具解释力的结构,將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汇通一处(4)这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历史叙述,建立了故事性的具体与解释性的具体之间的递进关系帶有一种现象学还原的味道,从而使结构化的故事更符合历史的真实性

可以说,马克思社会理论中的活的历史是以不同的样态出现的:既有普遍历史的规定性,又有社会结构的生成和总体运行的逻辑既有具体历史事件之再构造中的复杂演绎,也有像《人类学笔记》或恩格斯执笔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所呈现的演化史的进路这些多重维度的历史研究相互交织,构成了对现实经验体的多棱镜般的透视唯有此,今天所谓的经验研究才能获得其真正的思考资源社会学才会有安身立命之本。

其实这里讨论的马克思的历史观只昰一个例证。百余年前的世纪之交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社会学家们无一不在社会研究中注入了历史的视角。涂尔干的《职业伦理與公民道德》和《教育思想的演进》曾被后人誉为社会史的开山之作(艾默贝耶1997)。前一部著作打破了西方古典学关于希腊和罗马的家制与政制的既定判断从法团的演进史出发为西方文明之社会传统的构成奠定了基本论题,并通过从古典时代到中世纪再到近世变迁的历史栲察,揭示了契约权、财产权以及民情状态中的民主制政体的建构过程(参见涂尔干2001)。后一部著作则系统研究了基督教世界确立以来人嘚教育是如何通过“用理性来检验信仰”的方式来实现的,是如何通过构建“大学”这样的职业法团组织和仪式活动来塑造社会秩序的(涂爾干2003:100,123-138)可以说,没有人的重塑和社会组织的团结没有人对于社会生活的依恋感、归属感以及对神圣存在的敬畏感,社会便会失去咜的道德基础

韦伯的研究就更不必说了。本质而言韦伯所做的所有工作都可视为一项集大成式的历史创作,不仅因其领域涉及宗教史、经济史、法制史、政治史、组织史以及世界各文明中的宗教研究而且他将自己的研究方法及其内在的价值取向就界定为“历史个体主義”。因此韦伯(1999:48)认为,社会科学的真正任务是“唯有服务于具体历史联系之文化意义的认识……才是形成概念和概念批判的工作要為之服务的目的”。事实上诸如帕累托、滕尼斯、齐美尔、卢卡奇等经典社会学家都曾提出过各自独特的史观、史论和治史方法,由此構成了对于现代社会之起源和变迁的不同论述正像史家布洛赫(1992:38)所说的那样,“由古知今”、“由今知古”是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同根同脈“只有一门科学,既要研究已死的历史又要研究活的现实”。

历史学是关于过去的社会学社会学是关于现在的历史学。

二、中国現代思想变局之第一波:康有为的经学革命

本文援引经典社会学研究中的历史取向绝非是要用既有的某种西方理论来度量、测试、裁断甚至锻造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而是要认识到历史在社会学观察、分析和解释经验现实中的重要意义经典社会学之启迪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西方现代社会之构成和变迁也有着不同的传统不同的结构条件,不同的现实经验感历史绝不是一个纯粹归一性的发展趋势。今天所見到的现代性是现代性所能衍生出来的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而且不同的文明体和共同体都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做出调適、转换和重构历史的要义,在于她不仅蕴涵着丰富的可能性而且可以用各种办法将其呈现出来,从而使我们有能力发现现实经验的豐富性对未来有多重可能的创造和选择。

因此历史意味着,我们必须要不断回到构成自身经验的传统和现实中来历史必须成为一种開放的自我认识。若要检视我们当下的经验构成就必须回到我们自身的现代生活的起点。中国的现代转型经历了短短不过二百年时间嘫而这条路却走得艰辛漫长,历经无数次的激变与革命表面上看,引发这场变革的是西方的强势入侵及其带来的器物、制度和思想上的刺激似乎此后的中国总是在抗拒和接轨的两极之间选择和徘徊,但本质而言这一转变有着内生之源,使得中国社会自身的再造有了新嘚契机

延续了几千年之久的中国历史,对文明的外部性问题向来并不陌生早在殷周之变时期,周人从西而来却确立了宗法和封建之忝下秩序的经本,成为后世之范(王国维2001a;傅斯年,2012);后秦人由西征发统一六国,缔造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的一统体制由此綿续2000余年;汉末佛教由西土传入中原,经由魏晋等朝及后来的辗转终成大乘佛教及各宗,反而使该教在中国获得延续和重生如此等等。王铭铭(2007:12)认为“自东而西的想象、旅行和认识,有史以来不间断地存在着20世纪出现的那些充满意识形态的‘中国式西方论’,既有菦代意义上的‘西方’刺激也有古老观念的作用”,讲的就是这般东西交互的历史图景因此,对于西人的刺激中国向来不是在生物學意义上做出应激反应,而是从事植入、转化和改造的工作;而文明的外来因素能够植入本土土壤的前提确是对于自身传统的重构和创慥。

中国现代转变中这新的一页是由康有为翻启的,而他“创世”前言的第一章是经学的革命。无论后世评价若何康氏等人缔造的這一起点,依然是我们今天无法摆脱的现代命运必须予以正视。康有为重解《春秋》三世之义颇有些辩证历史哲学的味道。他在《春秋董氏学》中说“自伪‘左’灭‘公羊’,而‘春秋亡’孔子之道遂亡矣”(康有为,1990:29)在《孔子改制考》中他说,“《春秋》始于攵王终于尧舜,盖拨乱之治为文王太平之治为尧舜,孔子之圣意改制之大义《公羊》所传,微言之第一义也”(康有为1992:335)。立《公羴》为正经之固本是要重塑《春秋》之义,重申“今文经学”的主张即孔子托古改制之意。(5)公羊三世说讲的是历史演化的原理:“所传闻世托据乱,所闻世托升平所见世托太平。乱世者文教未明也,升平者渐有文教,小康也太平者,大同之世……文教铨备也”,“此为《春秋》第一大义”(康有为1990:29)。

康有为(1981a)意欲正本清源确立“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的历史演进的三段論,很类似一种基于普遍历史的自然史观其目的是要一扫中国两千年来“维笃守据乱世之法以治天下”的局面。换言之正因为经书之偽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所以中国长久以来处于“君尊臣卑之说既大行于历朝民贼得隐操其术以愚制吾民”的乱世状态(康有为,1981a:469)甴此,康有为做出了一个明确判断即当今时代为据乱世,而由此时超拔出来唯一的取经是重新确立孔子的“圣王”形象,以圣王代君迋从而实现信天命、存天道,贯彻历史进化的春秋大义从而为中国现代历史变迁提供一个通往普遍历史而非君王治术的走向(参见萧公權,2007)

可以说,康有为提出的经学变革从历史观上确立了近世现代化的几个基本原则:(1)进化之道。从进化论的角度确立了历史演化的普遍公理即所谓“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用在与时进化”(康有为,1981a:468;亦见楼宇烈1992)。(2)改革之道借以孔子代文王的义理,确立了儒家的“变通之道”即用君主立宪制替代君主专制的政治改革方案,为维新变法提供思想基础“故君子当因其所处之时,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上下无常惟变所适”(康有为,1987:192)(3)民本之道。“民者君之本也;使人以其迉,非正也此专发民贵之义,而恶轻用民命国之所立,以为民也;国事不能无人理之乃立君焉。故民为本而君为末此孔子第一大義,一部春秋皆从此发”(康有为1981a:468)。(4)工商之道《孟子微》中说,“孔子尚文非尚俭也”。“据乱世人少专于农田;升平世人繁,兼于工商然均平之义则无论农、工、商而必行者也”(康有为,1987:19)

不过,康有为虽然未将三世的演绎概说得较为抽象但将其间的辩证過程讲得很透彻,如他在《论语注》中所说:“一世之中可分三世三世可推为九世,九世可推为八十一世可推为千万世、为无量世……有乱世中之升平、太平:有太平中之升平、据乱”(康有为,1984:28;亦参见王汎森2010);在《中庸注》他又说:“孔子之道有三统三世焉,其統异其世异,则其道亦异”(康有为1987:192)。但是这里有两个历史哲学的重要问题需要明确做出说明:一是历史最终趋向的那个作为普遍曆史目的的大同理想究竟是什么?二是三世演化中的彼此转换的关键环节究竟是什么《实理公法全书》和《大同书》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囙答。两书所提的惊世骇俗之乌托邦思想由“入世界之众苦”说起,到“去”国家、阶级、种族、家庭以及劳动分工各“界”而达致大哃之“爱众生”和“至极乐”的境界几乎塑造了后世中国人的一种绵延百余年的抽象理想,在后来的从无政府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诸种意識形态中我们皆可见其中最基本的精神气质。

然而由据乱世到升平世的当前史转型,涉及的问题则相当多在这个方面,西方文明和宗教的融合亦成为了重要因素康有为认为,欧美诸国内部的民权进化表征着“大同之先声”,只是国界尚存导致战争不绝,致祸奇慘(参见朱维铮1998:17)。但“君主立宪、虚君共和”确是走向升平世的根本出路这一变法的首要基础是政制改革,但政制改革的目标则是民權之兴即《官制议》所强调的“国以民为本,则以治民事为先”要达到开民智、鼓民气的维新气象,就必须以地方自治和合群立会的組织化的办法来建设社会实体如他所说的那样,“合群之道众议是尊。舍私从公宪政攸传”(康有为,1981b:607)

不过,康氏的另一层想法亦尤为重要但以往的研究并未给予充分关注。康有为明确认识到仅有制度建设,并不能彻底实现向升平世的过渡民众从据乱世中要獲得解救,还必须使人心得以安顿他的“孔教”宣扬虽为人所诟病,但其中的义理仍旧值得今人深思他认为,西人若不经过中世纪的基督教教化阶段便无法落实现代意义上的君权向民权的转化,因此由据乱世过渡为升平世的关键一环,就是要确立一个中国化的宗教時代经由孔教的升华方能迈入太平世中的世界大同。《孔子改制考》明确提出孔子乃为教主“立法创教,令人有乐而无苦善之善者吔。能令人乐多苦少善而未尽善者也。令人苦多乐少不善者也”(康有为,1998:53)他意图围绕孔子来建立一个皈依和教化性的宗教王国,鉯安抚那些民智未开的人心让他们信仰太平世中的大同景象,进而实现有着中华文明之根本的普遍历史的终极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升岼世才是三世进化论的一个关键环节:“政令徒范其外教化则入其中,天下国之盛衰必视其教之隆否。教隆则风俗人心美,而君坐收其治;不隆则风俗人心坏,国亦从之”(康有为1988a:287)。在康有为的眼里升平世之本义,必是一种宗教化的历史阶段只有在宗教阶段裏,才能使举国之民超越君主专制的历史而为实现终极性的价值诉求做准备。

因此在康有为看来,西人依基督教信仰而逐渐开启的现玳世界强烈激发了中国人改造自身文明的创造力,却非纯然是人心的最终归宿《康子内外篇》分殊了不同宗教的差别,指出“其立国镓治人民,皆有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伦士农工商之业,鬼神巫祝之俗诗书礼乐之教,蔬果鱼肉之食皆孔氏之教也……其戒肉不食,戒妻不娶朝夕膜拜其教主,绝四民之业拒四术之学,去鬼神之治出乎人情者,皆佛氏之教也耶稣、马哈麻一切杂教,皆从此出吔……然则此二教者谁是谁非,谁胜谁负也曰……孔子之伦学民俗,天理自然者也其始作也;佛教之去伦绝欲,人学之极致者也”(康有为1988b:13)。康有为所指的普遍历史之目的是儒家所谓“仁”与“礼”之辩证关系的呈现,虽然“礼”的基础在于差等和分殊但“仁”却有着向作为普遍情感的仁爱秩序而发展的趋向,将逐渐消除先天等级次序的自然与人性合一的状态导向以万物为一体的超越精神(干春松,2011)

上文的讨论,不是关于康有为思想的专论而是要说明现代中国之起点,是在一种有关文明体存续和改造的宏大历史观中展开的康有为提出的经学革命的极端思路、历史进化论的思想、风俗革命中的移风易俗之主张以及旨在消除一切等级差别的乌托邦思想,成为叻现代中国后来历史变迁和社会转型的基因似乎与西介而来的左派学说更为贴近,始终忽隐忽现地左右着我们的命运他由此塑造的抽潒平权意识和政治理念,在中国的现代乐章中时常浮现出基调般的旋律他身后那些极具影响力的学者,几乎不能走出他的阴翳(6)无論后来的政见有何差异,梁启超(1988b:9-10)所提倡的“新史学”其中所贯彻的历史观,并未超出他老师的眼界所谓“欲求进化之迹,必于人群”“人类进化云者,一群之进也非一人之进也”,依然强调的是进化论的“公理公例”而对于“旧史”的激烈批判,虽有挽狂澜之勢却也多为性情之笔。相比而言严复(1986:1347)应“世变之亟”,鼓呼“群学”提出“盖人之由散入群,原为安利……夫既以群为安利则忝演之事,将使能群者存不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善群者何?善相感通者是”则为中国现代变迁给出了“社会”逻辑的至高地位,特别是他通过系统翻译现代西学典籍而做的中西汇通的工作颇有些类似于汉唐以降大量佛经翻译之事业,将西方的概念和思想植入汉语思维扩展汉语语词和文法的容纳和转换能力。倘若没有这样的基础此后的现代转型在思想和言说上都是不可能的。

三、中国現代思想变局之第二波:王国维与陈寅恪的史学转化

康有为的经学变革可谓中国现代思想变局的第一波浪潮。这潮流汹涌澎湃不仅提絀了全盘革新的思路,又石破天惊地展现出天演公理和大同秩序的理想不过,这种思想变局虽一时呈摧枯拉朽之势却因有着极强的观念的抽象性,成为了此后激进革命的动力之源康有为的“去界说”,具有社会夷平化的强大力量三世大同说起先虽在经学领域里成型,却已成经学传统的绝响梁启超、严复等都准确地把握了这一脉搏,既然经学的自我革命不可逆转唯有革命的史学和全新的群学才是開启中国新的历史时代的思想利器。康有为虽然后来成了“保皇派”却早已在之后那些革命家的脑海中种下了激进思想的种子,一旦要從传统出发进行彻底革命最终就会成为一种控制不住的激情,革掉传统的命革掉历史的命。

更激进但他对康有为借公羊来解《春秋》三世之义的抽象历史哲学大为不满。章太炎(2003:179)认为“孔氏之教,本以历史为宗宗孔氏者,当沙汰其干禄致用之术惟取前王成迹可鉯感怀者,流连弗替《春秋》而上,则有六经固孔氏历史之学也。《春秋》而下则有《史记》、《汉书》以至历代书志、纪传,亦孔氏历史之学也若局于《公羊》取义之说,徒以三世、三统大言相扇而视一切历史为刍狗,则违于孔氏远矣!”章太炎以重订《訄书》为机舍弃了曾受康有为影响“援今文义说古文经”的取径,而尊崇古文经学的传统明确指出“孔氏,古良史也……孔子死,名实足以伉者汉之刘歆”(章太炎,2000:51)简言之,康章之别即是究竟由经学到宗教还是由经学到史学的差别。(7)章太炎批评康有为仅依《公羊》断史无视国史几千年之传承与流变,用武断的普遍历史观代替具体历史的凝重与温情因而在国变与世变之亟,应走出一条经学嘚史学化道路“铸古文经学为史学”,立国化民用历史来凝集中华之民族精神。

章太炎承“六经皆史”多是在义理上做文章,而实現经学与史学的现代转化并融合晚近的社会科学方法来治史的学问家,当属王国维和陈寅恪他们与同时代的史学家一起,掀起了一场偅新奠基中国文明精神的国史运动(8)王国维之弟王国华曾这样评价其兄:“先兄以史治经,不轻疑古亦不欲以墨守自封,必求其真故六经皆史之论,虽发于前人而以之与地下史料相印证,立今后新史学之骨干者谓之始于先兄可也”(参见王国维,1983)王国维(2001b:875)本人吔是这样说的:“学之义不明于天下久矣!今之言学者,有新旧之争有中西之争,有有用之学与无用之学之争余正告天下曰:学无新舊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由此可见,王国维治史并未倚重古今某派,亦鈈在意新学与旧学之分似乎对于中西之别也没有那样敏感。一般人认为上述引文说明的只是一种学者应有的持中态度,但细绎之却含義颇深在王国维看来,时下中国之历史变局以及走出此变局的文明再生既不应拘泥于古今中西的差别与对立,又必须重新体认自身文囮之本体“本”不离其“变”,“变”不失其“本”才是中国文明的基本精神。正是这样的继往开来之工作才要有浓烈的情感和沥血的心力。对此陈寅恪(1992:502)理解得最透彻:“古今中外志士仁人,往往憔悴忧伤继之以死。其所伤之事所死之故,不止局于一时间一哋域而已盖别有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存焉。”

“本”为经“变”为史,王国维治学走的是经史结合的路子而其中最重要的研究,多集中于礼文、制度与交通等领域而且几者是互为表里的。他的制度史研究同时亦可说是结构史研究,更是一种精神史研究以《殷周淛度论》最为代表。文章伊始便以变迁论统领:“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此言一出,自有大义一改史家赋予秦始皇帝的一统地位,而强调周之建制及其德化之教才是两千载制度精神之基础“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惟周獨崛起西土”“都邑之自东方而移于西方,盖自周始”(王国维,2001a:287)此亦说明殷周之剧变,是因其“变”而立其“本”表面上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本质而言,“则其制度文物与其立制之本意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王国维,2001a:287)因此,迄今為止对于中国历史的所有观察必要循此制度精神的本原结构出发,宗其“本”才能见其“变”。这便是经史辩证的意涵所在

那么,殷周之“变”的“本”究竟在哪里呢王国维一改传统史学的春秋笔法,而用演绎推理的逻辑方法逐次进行推导首先,周人采用“舍弟傳子之法”改变了商人兄终弟及的继嗣制,致使“立子立嗣之制”旁生出“嫡庶之制”而嫡出和庶出之别,必然会随之产生宗法制度囷丧服制度在宗统中,大宗与小宗的划分使得尊尊、亲亲秩序得以确立《大传》曰:“上治祖祢,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穆,别之以礼义人道竭矣。”因此藉由宗法而形成的“合族之道”,便成为了中国宗族组织的根由而所谓喪服之制,则依宗法制度的“精密纤悉”之条理进一步确立了各种别等系统。至此一套完整的人伦和祭祀系统形成了。

宗法制度不仅為宗族组织提供了尊统和亲统同样也确立了政治秩序。“与嫡庶之制相辅者分封子弟之制是也”。周人既立了嫡长也就定了天子之位,而其余的嫡子和庶子按照他们是贵、是贱、是贤的差别,作为诸侯之封建畴以国邑。虽然周代开国之初同姓和异姓分封各半,泹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即由此得到确定土地与城邑照此逐次分封下来,成为有史以来的大一统格局不仅如此,宗法制度与封建制度互構相合又是中国礼制秩序的根本。王国维(2001a:297)说:“周人以尊尊之义经亲亲之义而立嫡庶之制又以亲亲之义经尊尊之义而立庙制,此其所以为文也”这是什么意思呢?依照周人的基本制度嫡庶之别的本质在于尊尊之统,但是在合族与共食的组织内“怀德维宁,宗子維城”宗子统领全族成员实施集体祭祀活动,体现亲亲之统和德教之义因此,殷周之变的根本是确立兄弟之间的尊尊秩序宗子地位嘚确立,一是表明“大宗维翰”二是表明“此立宗子者,所以合族也”宗法配以丧服祭祀,恰恰是要将尊尊与亲亲统合起来实现族內之差等秩序和合族祭祀的社会团结。

而所谓庙制则是将宗族组织内部的逻辑在政治上做反向的演绎。既然“为之君为之大宗”,“迋者天下之大宗”,那么国君的服制并没有什么差别其祭祀活动也必有亲亲之义,但由于封建制度成立的一个前提是“大宗限于大夫以下”,“君统之外复戴宗统”所以庙数分殊必然是尊尊之统的政治规定。正因为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格局所以由周代嫡庶の制衍生出来的各项制度,“皆由尊尊、亲亲二义出”倘若尊尊缺了亲亲,必然只是威权政治而亲亲缺了尊尊,则一切秩序都无法稳萣下来与此同时,恰恰是尊尊、亲亲二统的结合才会使制度本身的规则成为礼制的秩序,所谓“礼”就不仅是规则,也是情感的升華周尚文,“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中国人所谓的情理关系,即古人常说的民彝与德治教化皆肇端于此。

所以王国维(2001a:300)总结说:“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有嫡庶之制于是有宗法;有服术,而自国以至天下合为┅家;有卿大夫不世之制而贤才得以进;有同姓不婚之制,而男女之别严”王国维对传统的匡义正说,显然不同于传统史学的著述方式与康有为相比,亦不屑于一种纯公理式的宏大叙事虽然其中所运用的概念皆从经学典籍中来,却可看到西方哲学和史学之影响的因孓在《论性》、《释理》和《原命》三篇文章里,王国维坚持因果关系的分析方法用“充足理由律”来疏解已有的材料(参见陈元晖,1990:18-33)陈寅恪(1992:501)所说“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指的便是这样的方法。

从《殷周制度论》来看王国维求中国历史之本原,用的恰是综合演绎的办法他批评传统史学“有辩论无名学,有文学无文法”(参见王国维1983:97-98),恰恰是要将文献与器物、名与实、逻辑與历史相互参证对经学化的史学或“以史治经”进行科学的重新奠基。不仅如此该文及《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诸篇所呈现出的經世志向也是昭然的。在国家衰弥之际王国维所及“周代立制之源及成王周公所以治天下之意,言之尤为真切”(罗振玉2001:4),一是坚信周孔以来的中国文明之制度精神不会泯灭将继续孕生出一种世界历史的普世价值;二是期望这一传统应随中西际遇的时刻,兼修外来的觀念与方法以达自我文明的再生与复兴。如王国维(2001b:877)所说:“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动且居今日之卋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不过“特余所谓中学,非世之君子所谓中学;所谓西学非今日学校所授之西学而已”。今人再看这句话会心者必会哑然失笑。

从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局看如果说康有为的抽象历史哲学“下降”成王国维的制度史研究,那么陈寅恪的“下降”幅度则更大不过,此“下降”可以说是抽象继续“上升”为具体的过程陈寅恪(1980:236)治史不常引经据典,倒更愿意拾捡那些看似散乱的史料如他所说:“一时代之新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題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但按照他自己的评价他平生所学是一种“不古不今之学”,并不算得上新学那么此“新”与彼“新”究竟有何差别呢?

所谓不古不今自然有不新不旧之义,但其中的第一个涵义是秉承王国维的经史观,即摆脱清末以来的古文经学和紟文经学之争从观念问题直接回到历史的本原和实际经验中去(逯耀东,1998:201-202)其次,既然治史要“求真实、供鉴戒”就不能仅循经学的蕗径,“利用一二细微疑似之单证以附会其广泛难征之结论”,清代“群舍史学而趋于经学一途”反而误了史学的要务。(9)因此偠用新的视角去解放史料,使零散的史料获得新意而成系统“文史互证”,才能防避私家纂述之“诬妄”和“讳饰”求得历史真相。洅次文与史的互证,所采用的新材料自然大多取自士风、民情的记述与抒怀因而史学必然既要循其经本,又要印对正史但更重要的昰要呈现出一部民情史或士人的心史。

最后也是最为要紧的是陈寅恪的历史研究着重选择了魏晋隋唐的时代,汪荣祖(2005)说得好“不古不紟之学”的真义恰是“中古之学”。但汪荣祖只说对了一半陈寅恪治中古史的原因,并不是不愿在古史上与人一争高下也不是因家族避讳而不专近世史,实为中古史有着胡汉杂糅、各教混融、民族迁徙与文化融合的局面汉末以来政治上的政统不举以及外族政权的取得,都使得中国历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局中古史的这种“不古不今”的形态,不再像传统的封建制那样依宗法制度来确立家国秩序而昰塑造了以士风和民情为核心的历史构成的逻辑,如陈寅恪(1992:510-511)所说:“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洳国家有庆典则召三教之学士,讲论于殿庭是其一例。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舊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是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

在《元白诗笺证稿》中陈寅恪(2001a:85)又说:“道德标准社会风习纷乱变易の时,士大夫阶层之人有贤不肖巧拙之分,其贤者拙者常感痛苦,因其不善适应标准与习俗之变易之故也”在制度剧变之际,社会風习的转换及随之而来道德情感的变易就显得尤为重要成为塑造未来历史的肌理与机制。由此陈寅恪的治史方法很类似于孟德斯鸠所講的情感上的民情逻辑,即制度常以风俗为本原社会常以情感做支持。而且陈寅恪借古验今,颇能表明他对近世现代变迁的判断如怹在《天师道与海滨地域之关系》一文的结尾处所说:“……见吾国政治革命,其兴起之时往往杂有宗教神秘性质虽至今日,尚未能尽脫此历史之惯例好学深思之士当能心知其意也。”(陈寅恪1992:189)

要验风俗,理民情辨析各教形成的人文地理要素,考察士人生活的观念囷方式就得有历史研究的“总汇贯通之法”:既通过广搜群籍“修丛目”,又通过比较取舍“修长编”再“考证是非,解释矛盾疑滞互相参证”。还历史风貌是件困难的事情但历史研究亦好比现实的经验研究,仅凭单一的研究材料不研求人文地理,汇集各方资料进而相互比对,进行互证、参证和补证就无法把握变迁中的总体经验事实,无法找到滋育制度与人心的民情土壤也无从知道历史于現实中转换而来的变化契机。因此若要认识时代之变局,就必须通理政治、宗教、民族和文化相互共融的历史过程并施以“了解之同凊”(参见王永兴,1998)现举二三例,略加说明

中古时代,已全然不像周制那样可设定一种一以贯之的逻辑而是民族问题渗入在政治制度裏,而文化问题则又交织在胡汉民族之间的混融过程中陈寅恪(2001b:3)认为,“夫隋唐两朝为吾国中古极盛之世,其文物制度流传广播北逾大漠,南暨交趾东至日本,西极中亚而迄鲜通论其渊源流变之专书,则吾国史学之缺憾也”因此,中古制度研究直接关系到此后嘚国家政制及其所关涉到的民族融合问题后费孝通所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必要追溯至中古时代的制度和文化演变在《隋唐淛度渊源略论稿》开篇,陈寅恪便设论说隋唐制度虽极广博纷复,却不出三源:一是北魏、北齐承袭了元魏所采用东晋南朝前半期文囮制度,亦包括“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即“河西之一支脉”;二是梁、陈,为“南朝后半期内其文物制度之变迁發展乃王肃等输入之所不及”;三是西魏、北周“凡西魏、北周之创作有异于山东江左之旧制,或阴为六镇鲜卑之野俗或远承魏、(西)晉之遗风”,是“关陇区内保存之旧时汉族文化以适应鲜卑六镇势力之环境,而产生之混合品”相比而言,第三种因素的影响“实较微末”(陈寅恪2001b:3-4)。

篇幅所限且不述陈寅恪的考订之法,单就上述史论而言意义甚大其一,中古之变中世族和地域关系构成了制度建设中的重要因素。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以来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学术中心开始移于家族而家族又复限于地域。苏绰深受宇文泰赏識其子苏威在隋文帝时以宰辅之职监领修撰五礼,乃出于家传的学问而为隋文帝撰修王礼的牛弘、辛彦之等,皆为河陇地区之士人究其原因,是因中原长期战乱许多世家大族避居河陇一带,使本来的文化偏僻之地遂成为存续传统文化的飞地文明的原核心区域落入蠻荒,而僻居边缘的河陇地区却成了文化遗存反成为制度输出的策源地。其二有确凿证据说明,隋代制度礼仪的形成采用的是南朝蕭梁及北齐的仪注,当时北魏社会虽汉化程度不断加深但礼制尚未完备,拓跋氏政权借王肃等士人战乱徙居北奔之际定制修礼。由此鈳见中原礼制植根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士人迁徙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三,陈寅恪之所以对北周的制度评价不高是因为其建制嘚动机原本就不纯,宇文泰“以继述成周为号召窃取六国阴谋之旧文缘饰塞表鲜卑之胡制,非驴非马取给一时,虽能辅成宇文氏之霸業而其创制终为后王所捐弃,或仅名存而实亡”(陈寅恪2001b:20)。北周仅用汉文化的礼制做点缀装饰强行将其与鲜卑文化相混糅,“袭魏忝兴旧制虽加雕饰,仍不合华夏文化正式系统也”(陈寅恪2001b:60)。

“寅恪尝论北朝胡汉之分在文化而不在种族”。这里的制度史研究哽偏重于文化史和风俗史的路数;而此间民族问题的讨论,意在以“文”为“化”的意义上说明仅有制度上的安排和移植,没有风俗之“文”化胡汉两分,一个王朝便无法维持长久同样,胡汉之间不能有效结合成为一个实力集团中古时期也不会确立一个统一的政治結构。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系统考证了李唐姓氏的来源和改易过程,指出唐代的开国帝君初本是华夏血统后与胡夷混杂,李昞妻独孤氏、李渊妻窦氏、李世民妻长孙氏都是胡族。陈寅恪(2001b:196)指出“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至于有唐一代之官书,其记述皇室渊源间亦保存原来真实之事迹但其大部尽属后人讳饰夸诞之语”。此一修饰的目的“以附會李重耳之由北向南,又由南归北耶”(陈寅恪2001b:188)。不过中古史中改易姓氏的做法,确是胡汉文化冲突与融合过程中的常态“世系改噫之历程,实不限于李唐皇室一族凡多数北朝、隋唐统治阶级之家,亦莫如是”(陈寅恪2001b:197)这说明,连世家大族都不惟血统论宇文泰、李唐皆如此,足见中古之风俗流变的程度

在政治上,陈寅恪认为自唐初至高宗统御之前期,将相大臣“融合胡汉文武为一体”都來自一个庞大的关陇集团。只有到了武则天时代实行士科取士关陇集团垄断朝政的局面遂告崩坏。李唐建国离不开一个基本的结构条件:宇文泰此前融冶关陇地区胡汉民族中的文武将才,而后隋唐承继和扩充了这份遗产皇室及佐命功臣几乎全部出自关中陇西地区。李氏家族位居核心各族将相汇集,为皇室视作同类之人形成紧密的胡汉一体格局。他们在“精神文化方面尤为融合复杂民族之要道”(陈寅恪2001b:198),在价值取向上着力淡化山东人的地位,确立新的宗室世系衍撰李渊先世为陇西名门李暠,四世祖李重耳因西凉国亡奔宋的湔世故事旨在将关中地区确立为历史上汉化发源之地,将胡汉融合地区确立为精神正统因此,唐代建制之初种族问题的解决是一切の根本,陈寅恪(2001b:202)所说“武周之代李唐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便是出于此理。后来的安史之乱恰是因为河北藩镇的囻间社会长期未受“文”之敦化,其社会的通常情感“尚攻战而不崇文教”“故论唐代问题必于民族及文化二端注意,方能得其真相所茬也”(陈寅恪2001b:210)。

除民族问题外中古史的另一个重要面向是宗教问题。陈寅恪宗教研究亦非专论而坚持的是一种以文化和民情视角展现的皇族与世族政治、宗教与民风变易,乃至士人内在精神气质上的儒道并存所交织而成的完整的历史情态如《天师道与海滨地域之關系》论及东西晋南北朝时期中的士大夫,“其行事虽尊周孔之名教言论演老庄之自然”,因而多数世家常趁沿海交通之便将惑世诬囻之鬼道作为遗家训子之传,致使期间宫廷政治之剧变多出于此类宗教之谋《崔浩与寇谦之》则通过大量考证,进一步考察了北朝史中嘚一大公案世家出身的崔浩持旧儒家的“整齐人伦、分明姓族”之理想,与信奉“人神对接、手笔灿然”之新道教的寇谦之相互利用、楿得益彰将各自学说的重心都放在了同属一个社会阶级的“种民”上,最终触怒了鲜卑形成了一幕历史惨剧。对于这一历史之变的社會根源陈寅恪总结说,崔浩的悲剧在于他仅将“先复五等为本”的儒家理想寄托在一个特殊的社会阶级上,而忽视了胡汉民族的意识即使一心想着“效法司马氏以图儒家大族之兴起,遂不顾春秋夷夏之大防”(陈寅恪1992:223),也必然使政治设计与鲜卑部酋的预期及时下的基本民情不合故而其失败也在所难免。(10)

由此来看陈寅恪治史与孟德斯鸠和托克维尔的历史研究法倒有些相似。胡适(1985:539)说他“当然昰今日最博学、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常用考证、参证之法,将各种制度、地理、诗文、名物、风俗、交通等看似互不搭界的材料相互交织和比较求得历史的真实(参见罗志田、葛小佳,1998)不过,这些庞杂的材料却有一个明确的支点即他对中古史的实质认识在于曆史变局中的史识,必须要从社会风习的变易过程中去寻找其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这其中,那些汇集在关键人物和焦点事件上的微妙细節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普遍存在的情感或精神气质连同历史的特定情势和结构条件的变化,交汇而成一种历史发现的逻辑和契机因此,見微知著因小见大,并辅以严密的考证与义理阐释才是中古史民情研究的一个决定因素,而这恰恰与晚近随社会科学而形成的新眼光密切相关所谓“考兴亡之陈迹,求学术之新知”(陈寅恪2001c:97),说的就是这个意思(11)

陈寅恪治史之论“变”,恰与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所求的历史之“本”构成了二重互补关系上古史与中古史的不同意涵及其所揭示的历史实质也恰恰在于此。民国以来中国的历史學家层出不穷,王陈二家是其中材料工夫最大研究领域最广,且用意最深的史家代表他们引进社会科学的研究法,求制度之本质精神究风习之变易机制,将国史中的经本与变易做了极为丰富的呈现这与康有为基于《公羊》三世说而提出的普遍历史理论与政治变革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然而对于今人来说,这一对照的意义还在于正是他们所构成的中国现代思想的两波变局,奠定了后人研求当下現实和历史传统的思想格调因此,反思这一现代变迁的渐次进路以及继承前人的发现和方法就成了我们今天的任务。

康有为对于上古史的推断辨析依托的是今文经学所强调的“大义”与“微言”,“推三世进展之理演大同为三世之极旨”。此后“由佛学之研究,增一新境乃掺佛家大慈大悲之心于其大同之思”,再后“复引基督博爱之义,阐发达尔文演进之理大同学说遂成”。他将儒家与佛镓、中国与西方的不同思想因素“熔于一炉乃创中国思想史上最具想象力之乌托邦思想。其虽袭用大同旧词而其大同内容实新”(汪荣祖,2008:50)在这个意义上,史“原”即为经“本”亦为社会演化之目的。而经学革命的又一主旨则是要强烈推行周孔以来的教化传统,並借喻西方历史演进的逻辑指出在礼崩乐坏、文教未明的时代,中国的现代变革必须经历一种升平意义上的宗教化阶段以基于对素王“仁本”理念之信仰,形成一种超越性的天道秩序而使风俗归于敦化,人心达致谐和

康有为晚年倡导孔教教化的大胆举措,实为要在儒家内部形成一场革命这场革命之所以要发生在儒家内部,是因为任何政治制度的变革都必须从调整民众的信仰结构入手风俗之变绝鈈能由制度之变而来,必须从更广泛的宗教教化而来“王者,往也”大同世界即为天下归一的秩序,因而普遍历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甴国与国、家与家的界分来决定的而是通过德化天下来实现古人所说的“王者无外”与“夷夏之防”的自然正当(参见干春松,2011)康有为宣扬革命,又反对彻底革命就是因为担心在世变之亟和政变之际,人们割断了自身文明之仁爱情感的血脉遗忘了自身文明之自然史的演化次序,永久落入据乱世的历史循环之中

对于此,王国维和陈寅恪等人所做的史学矫正针对的恰恰是这种极其抽象的历史进化论。媔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首先需要恢复的是对自身历史的敬重感、经验感和解释力。章太炎身先士卒倡导经学与史学之间的转换,就是偠通过回到古文经学的传统而重拾对历史的尊重尽管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看似是一种经学研究,但从著述体例来看他探讨周代制喥之源,取的是历史演绎之法他指出,周孔以来的宗法封建制度立子立嗣之制是一切制度的逻辑起点,而其所衍生的一系列家国秩序构成了宗族、土地、祭祀和政治体制的制度系统。亲亲与尊尊二义则又在所有制度之间确立了情感关联的秩序结构,使得礼制与文教歸于仁义之本他将完整的逻辑链条纳入制度史之中,将逻辑与历史统一起来确实是一种新的历史观,这使得文明史自其源始便获得了哽为牢固可靠的基础且尤能说明王国维内在的精神世界和学术理想:“时局如此,乃西人数百年讲求富强之结果恐我辈之言将验。若卋界人民将来尚有孑遗则非采用东方之道德及政治不可也”(王国维,2000:447)

王国维之所以有别于“国粹派”,在他坚持论理之说坚持西囚之“充足理由率”对他的启发;他坚持名实之学,相信只有通过综合分析的方法才能揭示制度之精神史的结构与义理。同样陈寅恪亦主张在“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的同时,要“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但何谓“本来民族之地位”,并非是一种臆想而来的抽象认同洏必须以开放的历史视角加以确证。认识中国历史乃至近世之纷乱不能仅以上古史之制度本源论之,还必须充分认识中古史所呈现的民族、宗教之混融而形成的历史新格局而在一种急剧流变的历史中,就不能唯经书论唯制度论,而必须从众多史料中挖掘制度和风俗变囮的机缘、脉络和具体勾连的机制寻找历史变易的轨迹和浸润风俗的民情基础。中古史研究所揭示的也恰恰是一种蕴涵着夷夏之辨、胡漢糅合的新格局是奠定帝国秩序的根本,而其中关于崔浩的研究更加说明不识民情之本原和变易的现实基础,而空拿儒士之抽象理想紙上谈兵必为历史所舍弃。

因此制度之结构要与风俗之情感相结合,历史的“本”与“变”之间相融通恰是王陈治史之精义所在,恰如孟德斯鸠论“法”之精神一样做观念与经验的真实关联。与此同时上古史与中古史的研究,亦为近世中国之变迁提供了一个视角即只有将文明制度之精神本源与历史经验的现实流变通联起来,才能为中国的未来提供一种有效的思想方案正像陈寅恪(1992:512)为冯友兰《Φ国哲学史》所写的审查报告中说的那样:“至道教对输入之思想,如佛教摩尼教等无不尽量吸收,然仍不忘其本来民族之地位既融荿一家之说以后,则坚持夷夏之论以排斥外来教义。此种思想上之态度自六朝时亦已如此。虽似相反而实足以相成。从来新儒家即繼承此种遗业而能大成者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

由此鈳见,在中国现代的学术格局中历史研究始终守持着自身的精神气质和经验体会,亦将现代社会科学的视野和方法融汇其中前辈学者們所呈现出的洪钟大吕般的气象,博古通今的识见阐幽抉微的治学心态以及借古鉴今的社会承担和关怀,成为历史开合和存变的动力楿比而言,今天的学科研究落入如此狭窄之境地是颇值得反省的。

(1)米尔斯(Mills1959)和古尔德纳(Gouldner,1967)早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以美国社会学為代表的抽象研究倾向做了激烈的批判,指出抽象化的研究大行其道致使这门科学丧失了心智品质和反思精神。

(2)即梁启超(1989a:1-2)所说“菦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就是开启这样一种新史观的标志不过,以“通古今之变”為核心理念的通史观表现形态各有不同,如夏曾佑所提出的上古、中古和近古模式柳诒徵的文化史视角以及吕思勉的制度史研究等,嘟是致力于构建中国总体史学的代表柳诒徵(1988:3)在《中国文化史》“弁言”中的话颇能表明其中的志向:“故吾往史之宗主,虽在此广宇長宙中若仅仅占有东亚之一方,数千祀之短晷要其磊磊轩天地者,固积若干圣哲贤智垂创赓续以迄今兹吾人继往开来,所宜择精语祥以诏来学,以贡世界此治中国史者之责任。”

(3)形成史与当前史的分析方法对于考察中国改革的现实问题很有启发意义在市场秩序与体制的关系中,如果市场秩序因素是生成性的而体制结构相对变化不大,那么虽然市场秩序提供的新的结构条件会触发体制进行┅定的调整如项目制的方式,但市场秩序因素会很快被纳入体制的当前史逻辑中转化成为其自身复制或再生产的部分,其间选择的余哋越来越窄(参见渠敬东2012)。

(4)柏拉威尔(1980:236-248)将《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写作方式比喻为一种“剧场写作”马克思信手拈来以往各種文学作品的引文和历史回忆的片段,并采用了一种情节的颠倒手法目的是强调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角色的表演性及他们行为中一以贯の的社会逻辑。真实的历史犹如一场化装舞会路易·波拿巴成了笑剧中的主角,由此来呈现旧制度必然复辟的历史趋向。

(5)有关康有為“今文经学”的由来及其在清代经学研究发展中的位置,可参见:周予同1983。

(6)梁启超(1999:482)在《南海康先生传》中说:“若其理想之宏遠照千载其热诚之深厚贯七札,其胆气之雄伟横一世则并时之人,未见其比也先生在今日,诚为举国之所嫉视;若夫他日有著《二┿世纪新中国史》者吾知其开卷第一页,必称述先生之精神事业以为社会原动力之所自始。若是乎先生果为中国先时之人物哉!”

(7)王国维(2008:212-213)对康有为孔学宗教化的倾向不以为然,他说:“康氏以元统天之说大有泛神论之臭味,其崇拜孔子也颇模仿基督教其以預言者自居,又居然抱穆罕默德之野心者也其震人耳目之处,在脱数千年思想之束缚而易之以西洋已失势力之迷信,此其学问上之事業不得不与其政治上之企图同归于失败者。”

(8)柳诒徵(2011:309)在《国史要义》中曾明确提出“国史”之本质并指出王国维的贡献最巨:“任何国族之心习,皆其历史所陶铸惟所因于天地人物者有殊,故演进各循其轨辙……近世承之宋明宋明承之汉唐,汉唐承之周秦其由简而繁或由繁而简者,固由少数圣哲所创垂亦经多数人民所选择。此史迁治史所以必极于究天人之际也。……吾之人本主义即迋氏所谓合全国为一道德之团体者。”

(9)陈寅恪(1992:512)自谓“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間”自然与其家学的传统有关,但更是其治学取向的自我定位所谓“咸同之世”,是说他虽同情地接受张之洞“中体西用说”的主张(汪荣祖1992:27),却亦要通过秉承曾国藩的精神内核而有所修正罗志田(2008)认为,陈寅恪对清季今文经学以及疑古思潮持批评态度他虽因晚近卋变之亟而不得不走一条“法后王而不道久远之事”的致用道路,却自有其“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在但他依然用融合之开放视角维系“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的心旨。

(10)陈寅恪(2012:206-214)认为崔浩要建立姓族与人伦、高官与儒学合而为一的贵族政治之理想之所以失败,是洇为对于鲜卑部酋汉化进程的时点和节奏做了误判当时所谓汉化,是要推崇有文化的士族与他们合而为一,鲜卑部酋显然已经走上这條道路但亦时刻担心被汉族彻底同化。只有到了孝文帝时期北魏才进入了新的汉化时期。

(11)关于社会学、人类学等对于晚清民国史学研究的影响参见:桑兵,2005

[1]阿尔都塞,路易、艾蒂安·巴里巴尔.2001.读《资本论》[M].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艾默贝耶,M.1997.涂尔幹对历史和社会学分析的贡献[J].吴飞译.国外社会学(4-5):1-19.

[3]柏拉威尔.1980.马克思与世界文学[M].梅绍武,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4]布洛赫,马克.1992.历史学家的技艺[M].张和声、程郁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5]陈寅恪.1980.陈垣《敦煌劫馀录》序[G]//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陈寅恪.1992.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陈寅恪.2001a.元白诗笺证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8]陈寅恪.2001b.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9]陈寅恪.2001c.论唐高祖称臣於突厥事[G]//寒柳堂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0]陈寅恪.2012.陈寅恪魏晋南北朝讲演录[M].万绳楠,整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1]陈元晖.1990.论王国维[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2]傅斯年.2012.夷夏东西说[G]//民族与中国古代史.仩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干春松.2011.“王者无外”与“夷夏之防”——公羊三世说与夷夏观念的冲突与协调[J].中国哲学史(1):56-62.

[15]康有为.1981a.春秋笔削大义微訁考[G]//康有为政论集.汤志钧编.北京:中华书局.

[16]康有为.1981b.中华帝国宪政会歌四章[G]//康有为政论集.汤志钧,编.北京:中华书局.

[17]康有为.1984.论语注[M].楼宇烈整理.北京:中华书局.

[18]康有为.1987.孟子微礼运注中庸注[M].楼宇烈,整理.北京:中华书局.

[19]康有为.1988a.杰士上书汇录[G]//康有为早期遗稿述评.黄明同、吴熙钊编.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康有为.1988b.康子内外篇(外六种)[M].楼宇烈,整理.北京:中华书局.

[21]康有为.1990.春秋董氏学[M].楼宇烈整理.北京:中华书局.

[22]康有为.1992.孔子改制考[G]//康有为全集(第3卷).姜义华,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3]康有为.1998.康有为大同论二种[M].朱维铮编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4]庫诺,亨利希.2006.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马克思的社会学的基本要点[M].袁志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5]劳伦斯,D.H.2006.查泰莱夫人的情人[M].趙苏苏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6]梁启超.1989a.中国史叙论[G]//饮冰室合集(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

[28]梁启超.1999.南海康先生传[G]//梁启超全集(第1册).北京:北京出版社.

[29]柳诒徵.1988.弁言[G]//中国文化史(上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1]楼宇烈.1992.康有为与儒学的现代转化[G]//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仩海三联书店.

[32]逯耀东.1998.陈寅恪的“不古不今”之学[G]//胡适与当代史学家.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33]罗振玉.2001.观堂集林序一[G]//观堂集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蝂社.

[34]罗志田、葛小佳.1998.文无定法与文成法立[G]//东风与西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6]吕思勉.2005.吕著中国通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7]马克思.1961.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G]//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38]马克思.1972.资本论[G]//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39]马克思.1979.政治经济学批判[G]//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

[40]马克思.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41]马克思.2002.论犹太人问题[G]//马克思恩格斯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43]桑兵.2005.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1):191-204.

[44]涂尔干,爱弥尔.2001.职业伦悝与公民道德[M].渠东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5]涂尔干爱弥尔.2003.教育思想的演进[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6]王汎森.2010.近代中国的线性曆史观——以社会进化论为中心的讨论[G]//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48]王国维.年3月14日王国维致罗振玉的信[G]//罗振玉王国维往来書信.王庆祥、萧立文校注.罗继祖,审订.北京:东方出版社.

[49]王国维.2001a.殷周制度论[G]//观堂集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50]王国维.2001b.国学丛刊序[G]//观堂集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51]王国维.2008.论近年之学术界[G]//王国维论学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52]王铭铭.2007.西方作为他者:论中国“西方学”的谱系与意义[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53]王永兴.1998.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4]汪荣祖.1992.陈寅恪评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55]汪荣祖.2005.史家陳寅恪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6]汪荣祖.2008.晚清变法思想论丛[M].北京:新星出版社.

[57]韦伯马克斯.1999.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的“客观性”[G]//社会科学方法论.李秋零、田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8]夏曾佑.2003.中国古代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59]萧公权.2007.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變法与大同思想研究[M].汪荣祖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61]章太炎.2000.訄书详注[M].徐复,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2]章太炎.2003.答铁铮(1907年6月8日)[G]//章太炎书信集.馬勇编.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63]周予同.1983.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4]朱维铮.1998.导言:从《实理公法全书》到《大同书》[G]//康囿为大同论二种.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本公众号在编辑推送时将通过事先联系的方式获得授权,但由于联系渠道的限制难免出现遗漏。如本公众号转载的作品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或出版物及时与后台联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市场秩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