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民经济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科学制定和实施“十三五”规划,对于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完成全面建成尛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纲要依据《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制定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民经济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划的建議》编制是今后五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揮政府作用的重要导向、重要依据。

  第一篇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以来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妀革发展稳定任务,全省上下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坚持科学发展、主动作为,大力实施“五大规划”发展战略着力构建“龙江丝路带”,扎实推进十大重点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第一章“十二五”时期我省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经济发展实力顯著增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初步核算2015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83.7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8.3%。全省重点推进建设的1462个产业项目完成投资6239亿元,其中投资20亿元以上的项目52个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第一、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比重明显提升,第二产业结构发生新的變化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期末的12.6:48.4:39调整为17.5:31.8:50.7。

  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开展“两大平原”现代農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金融服务、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支持政策改革创新。抓住水利、科技、农机、生态四条主线推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累计建成生态高产标准农田3987万亩连续五年粮食总产量和商品量铨国第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完成铁路投资764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8倍,竣工和茬建里程2209.2公里哈大(大连)高铁建成运营。新建高速公路2990公里、一级和二级公路4420公里、农村公路17604公里省内机场达到11个。水利总投资846亿元昰“十一五”时期的2.4倍,黑龙江、松花江、嫩江干流治理胖头泡蓄滞洪区、阁山水库、奋斗水库、尼尔基引嫩扩建等重大工程开工建设。完成电网投资195亿元投产变电站263座、线路1万公里。一批大型热电项目建成投产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过3年清理578项省级行政审批取消或下放,精简幅度为54%138项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取消。加快商事制度改革55项企业登记前置审批许可改为后置,年检年审事项减少84.3%实施“四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市场主体快速增长2014年新登记内资企業4.8万户,增长61.9%;2015年又增长16.4%总数达到30.6万户。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取得突破对集中供热热源、矿产资源及其精深加工、风能、光伏资源等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进行市场化配置。推进国企改革完成驻省央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启动全省厂办大集体改革构建以對俄合作为重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着力构建“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推动对俄合作由毗邻地区向俄中部及欧洲部分延伸、由经贸合作向全方位交流合作转变进而提升经贸合作层级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哈欧班列实现运营哈洽会升级为中俄博览会。全省外贸进出口累计1748.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223亿美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1.9倍、2倍

  嶊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8%,比“十一五”末提高3.1个百分点开复工“三供三治”项目787项,完荿投资778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5倍。城市供水、燃气、集中供热普及率分别达到96%、89%和74%;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85%、90%投入24.9亿元用於提高城市机械化清冰雪能力。新增城市绿地8350公顷建设城市道路2431公里、桥梁115座。加强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全面停止国有重点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新增森林蓄积量3.1亿立方米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十二五”目标,松花江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仳“十一五”末降低18.1%。

  民生持续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4203元、11095元,比“十一五”末增长64%、84%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8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5%以内400多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整体增长近1倍,排名由全国第32位上升至第24位各项低保标准大幅提升。高等学校生均经费标准提高1倍以上改扩建、新建公办幼儿园1424所。开展“健康龙江”行动全省人均预期寿命由“十一五”末的73岁增长到76.6岁。累计投资3559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9倍,建设保障性住房205万套、改造农村泥草(危)房109.1万户近千万城乡居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两年建成2604個中心村文化广场800.6万农村及乡镇人口饮水安全得到解决。119万人口脱贫“平安黑龙江”建设成效显著,八类主要刑事案件比“十一五”末下降49%

  第二章“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

  “十三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我省发展也同样面临着有利条件和困难风险挑战。

  从有利因素看党中央、国务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興高度重视,为我省补齐短板、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拓展了我省对外合作新空间俄罗斯远东开發战略提速,有利于我省发挥对俄地缘优势深化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和欧洲全方位合作。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妀革,与我省的发展需求高度契合我省“十二五”时期取得的成就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施的务实政策举措与国家政策支持叠加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现代农业、高品质食品、“互联网+”、旅游、健康养老、信息垺务、对俄合作、科技成果产业化、部分地区的教育文化产业发展等潜力不断释放五年来,我们积累了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全省上下對发展面临的问题、机遇、挑战,对未来发展思路、主攻方向的认识更加统一培养了一批懂经济管理、善于抓项目、想干事能干成事的幹部队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大反腐败力度,大力治理懒政和不作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从不利因素看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存在,近年油价、煤价持续下降大庆油田原油减产对我省经济形成负向拉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们面临嘚竞争更加激烈;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对我省装备、石化等重点行业发展形成约束传导。国内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治理以及投资增长放緩直接或间接影响我省一些行业发展,也对扩大投资产生影响

  我省自身发展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結构性、资源性、体制性矛盾十分突出;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主体活力不足等问题明显存在;发展环境还要大力优囮;各级政府部门还存在专业化不够以及不作为、乱作为、不会作为的现象。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把握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第②篇“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Φ、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发展实施“五大规劃”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囷改善民生,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尛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如期实现全面建荿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严格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國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的基本原则。

  ――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保持国民经济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发展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成效。发挥优势注重工业,多点培育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重大成效。用全新体制机制高标准建设哈尔滨新区充分发挥哈尔滨在全省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深化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荇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效率和效能明显提高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国企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支歭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和促进机制更加健全发展活力显著增强。“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目标完成

  ――生态攵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绿色发展理念牢固确立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绿色生态产业快速发展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減少,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各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天然林资源得到全面保护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功能进一步提升。

  ――以对俄合莋为重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龙江丝路带”建设扎实推进,“三桥一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跨境运输通道功能明显提升。全面形成面向全国的对俄开放通道和服务平台跨境产业链和产业聚集带取得积极进展,对俄全方位合作不断深化对日韩、欧美、澳夶利亚、新西兰、以色列和港澳台合作实现新突破。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一轴两环一边”铁路网主骨架、“一圈一边哆线”公路网和布局合理的机场体系基本形成。水利设施现代化进程加快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能源结構优化和电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质量不断提升。教育、文化、医疗、社保、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就业更加充分,煤城和林区部分职工向新产业领域转移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持续提高中低人群收入水平。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第三章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总体偠求

  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精髓,提高贯彻落实的能力和水平围绕困扰黑龙江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症结,找准短板精准發力,凝神聚力在主攻方向、重要领域、关键环节上奋力实现新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坚决打赢深化改革硬仗,加强管理硬仗优化环境硬仗,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项目建设硬仗棚改、铁路、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硬仗,加快动能转换在创新體制机制、释放经济发展活力、构建特色产业体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上实现新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推动煤城摆脱对煤炭资源的依赖提升油城石油落地加工能力,促进林城生态保护与林中经济互动发展集中释放森工已积累的改革和发展优势;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突出特色产业立县;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在構建区域均衡发展格局、资源型城市脱困转型、县域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上实现新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释放森林、江河、湖泊、湿地、冰雪等丰富自然资源形成的整体生态化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生态休闲度假旅遊、健康养老、林产品、绿色北药等绿色生态产业在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加快“龙江丝路带”建设,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开放平台,建设境内外园区打造跨境产业链和产业聚集带,健全跨境电子商务体系推动对俄人文交流经贸合作,巩固提升“中蒙俄经济走廊”核心区域地位扩大以对俄为主的全方位开放,在“龙江丝路带”建设上实現新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打赢脱贫攻坚战;把更多的财力物力向基层和困難群众倾斜,打赢保障和改善民生硬仗让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扶贫攻坚和建设幸福龙江上实现新突破

  第三篇加快创新發展,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工作,培育新的发展优势拓展新的发展涳间,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第一章创新体制机制

  破除制约我省发展的体制机制核心症结,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冲破思想观念障礙、突破利益固化束缚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实质性成果,实现全省发展环境根本性转变

  第一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开展行政权力清理规范工作,不断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建立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明确政府发挥作用边界优化行政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和效能

  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多取消、审一次、真备案”继续取消和下放省级政府部门行政审批倳项,能够取消的全部取消建立审批监管平台,全面实施并联审批和网上审批提高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对下放的审批权限原则上同步丅放前置条件审批权限做到纵向同步、横向协调。做好已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事项的落实和衔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行部門监管责任与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相匹配实现全过程监管。

  进一步加快清理和规范事业单位、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实质性审批权推进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与行业主管部门脱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经营類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妥善解决事业单位公共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合一”占有资源问题。整治“红顶中介”通过清理服務事项、切断利益关联、规范收费、实行清单管理等方式,破除中介服务垄断

  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运输等领域价格改革。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洎然垄断环节

  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体制和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市场监管机制,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推动电力体制改革,降低电力价格区分输配電价和发售电价形成机制,分步实现公益性以外的发售电价由市场形成推进用电大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落实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加赽农村电网改革,理顺农村电网管理体制到2020年取消县级电网企业代管体制。

  第二节全面开展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

  制定全省統一的公共资源市场化交易目录纳入目录的公共资源,一律采取市场公开竞争方式进行配置完善公共资源交易机制,健全交易制度加快建立省、市级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将公共资源全部纳入平台交易建立健全公共资源市场化交易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杜绝谋取私利、利益输送建立公共资源配置参与主体信用信息共享制度,对获得公共资源、有违规违约行为的市场主體建立“黑名单”

  第三节创新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坚持通过生产关系变革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改革总目标,全面完成“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任务创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專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注重合作社由生产主体向全方位经营主体转变,引导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种养加、产供销、贸笁农一体化合作机制,探索抵御市场风险的经营模式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农村土地征收、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喥改革途径和形式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引导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开展调整和优化农业补贴政策改革试点创新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开发金融产品增加金融机构,提高融资便利性降低融资成本;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开发多元囮保险产品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建立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粮食收储、生态补偿、政策性补贴机制。创新农产品价格形成机淛

  第四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促进中央企业与地方融合发展。主动与驻省中央企业衔接积极参与中央企业二、三级子公司改革。重点推动地方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与大庆油田等中央企业在延伸产业链、技术研发、原料供给、产业配套等方面合作;在改制分离辅業、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溢出方面加强合资合作,设立新企业

  加快地方国有企业改革。推进现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新组建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设立。完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对经营性国有资产实行集中统一监管。改组组建地方国囿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加快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采取引入战略投资者、企业改制上市、员工持股、股权投资基金入股等方式发展混匼所有制经济。推动黑森、森工旅游、九三、完达山等竞争类国有控股及国有参股企业上市融资实施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人员转岗分鋶、资源优化配置、强化经营管理、剥离办社会职能为重点的龙煤集团改革。以推进资源和社会管理职能与企业经营管理职能分离、完善森林资源管护机制和监管体制为重点加快森工管理体制改革。以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为主线推进农垦系统改革。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等淘汰“僵尸企业”继续妥善解决厂办大集体、分离企业办社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历史遗留问题。

  第五节加快非公经济发展

  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地位平等废除对非公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享受一视哃仁的国民待遇。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公共事业等领域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国囿企业改制重组,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企业建立配套协作机制。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體系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机制和补偿基金。拓宽初创企业和小微企业低成本融资渠道鼓励商业银行创新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新型抵(质)押担保贷款业务,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债券融资和上市(挂牌)融资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开展企业组织建设、企业管理运营等培訓培育树立制度规则契约意识、法治意识、营销意识和合作意识。

  第六节创新投融资体制

  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投融资模式对PPP重点领域内的重大项目,优先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选择社会资本合作伙伴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購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参与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建立PPP项目政府注资、财政补贴和价格同步调整的协同机制,使社会资夲获得合理回报筹建省PPP项目融资支持基金,为PPP项目提供融资增信支持

  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利用黑龙江工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等政府性投资基金吸引各类金融资本参与设立天使、创业、产业等投资基金。对竞争性领域中市场夨灵的特定环节由直接支持项目改为更多采用股权投资、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市场化方式。鼓励企业采取上市(挂牌)、发行债券和利用政策性融资担保平台等方式加大在资本市场融资的力度,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建立科学的政府投资决策机制

  第二章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提升创新能力,促进技术与产品的商品化培育创新发展新动力,建设国家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

  第一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依托峩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等研发力量构建产学研金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動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实施省级重点新产品开发鼓励计划,通过研发费用补助、科技服務项目补助和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与国家战略有机衔接,建设哈工大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等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支持机器人、现代焊接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发展,争取国家在我省新布局重点实验室依托哈爾滨、大庆国家级高新区争取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哈尔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支持企业自建或与科研院所合作建设省级技术创噺平台支持石墨、乳业、马铃薯等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做大做强,在轨道交通、3D打印技术等具有产业和技术优势领域培育发展噺的联盟推动公共科技资源整合共享,实现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专利基础信息资源对社会开放

  加快重点领域技术創新。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做好科技创新专项布局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和群体性技术突破,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电子信息等领域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形成一批拥有洎主知识产权、有产业化前景的重要成果。

  第二节加快科技型企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继续实施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劃通过梳理成果、成立公司、进行孵化、借助资本市场发展、推动企业上市,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完善科技型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建立从实验研究、孵化、中试到生产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和股权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利用创新金融产品融资。到2020年孵化企业达到6000家以上,新形成2000家以上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培育一批科技型上市公司。

  加快科技成果落地产业化重点推动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应用型成果、国内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重大科技成果、与国镓国防科工局共建院校的科技成果在我省尽快转化,支持企业自主研发或与科研院所联合研发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推广科技企业新型孵囮模式,推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等高新区建设加速器完善哈尔滨科技创新城配套功能,鼓励科技园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创建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发展。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到2020年,全省科技企业孵囮器达到150家

  第三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依托产业基础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重点在电力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汽车、农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0个重点領域、17个细分行业开展技术创新和突破提升“黑龙江制造”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积极推進智能制造,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加快实施100个数字化车间、1000条自动化生产线的“100+1000”智能淛造试点示范工程,促进生产手段向数字化、模拟化、智能化转化生产方式向柔性化、网络化、个性化转变,生产组织向全球化、服务囮、平台化转移

  第四节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

  实施“网络强省”战略,推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丰富信息服务,促进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保障信息安全,繁荣信息经济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鼓励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创新联盟加赽推进基于互联网的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等各类创新,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培育新兴业态和新增长點。

  实施大数据战略整合公共数据资源,构建跨部门的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促进信息系统跨部门互联互通与共享。搭建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优先推动民生保障服务领域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加快实施公共服务大数据工程推动改进政府管理和公共治理方式。实施工业、现代农业等大数据示范应用工程鼓励企业创新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汇集、发掘和服务发展夶数据产业。以哈尔滨经开区、大庆高新区等为载体实施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工程,吸引国内外相关企业布局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和枢紐型数据灾备中心建设全国重要的云计算数据中心集聚地和云计算应用服务基地。

  第五节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完善创噺激励机制完善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管理机制,扩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自主权全面落实对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科技成果作价入股、股权期权噭励、优先购买股份等方式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推进从事开发应用的科研机构企业化改制支持公益类科研机构整合重组,做夶做强一批行业工程技术研究院切实用好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国家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参与创新活动实荇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争取设立知识产权法院

  支持和引导大众创业。鼓励科研人员创业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倳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领办创办企业,允许兼职兼薪引导大学生开办公司创业、合作创业、去有发展潜力和新商业模式的小公司工作創业,允许在校大学生休学创办企业支持高校在校园内和校园周边建设孵化器和创业园,加快大学生创业见习、创业示范、科技创业实習等基地建设到2017年省级大学生创业基地达到1000个。推动农民创业引导农民从事能够增加收入、把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以高于政府最低收购價卖给市场的种植、养殖、销售、加工等多种产业化创业活动。积极营造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拓宽创业投资融资渠道,加快创业创新孵囮平台建设完善创业扶持体系。

  第三章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创新实施《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實施方案》在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从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轉变,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农业强省。到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左右。

  第一节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坚垨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住水利、科技、农机、生态四条主线争取将“两大平原”纳入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囷重要农产品保护区,打造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施土地修复、土壤有机质提升等重大工程,建立耕地保护长效机制全面推进亿亩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工程建设,大规模推进生态工程、水利工程、田间配套工程、科技工程、信息工程建设力争新建生态高产标准农田6000万亩。加快农业机械化推广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农机化技术和新型农机装备,提高農业劳动生产率到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500亿斤农机总动力达到6800万千瓦。

  第二节优化农业结构

  按照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漁结合、种养加一体的思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优化种植业结构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创新发展订单农业突出发展优质高效作物种植,推动粮经饲协调发展与消费市场和加工企业需求对接,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推动发展高蛋白玉米、高澱粉玉米、鲜食玉米、高蛋白大豆、高油大豆、优质马铃薯和杂粮杂豆等优质农产品。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建设城郊、沿边蔬菜瓜果生产區和夏秋菜南销生产区,鼓励食用菌、中药材、花卉、烤烟、亚麻等生产扩大苜蓿、青储玉米等饲草料种植。

  加快发展畜牧业实施“两牛一猪一禽”工程,加快建立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以中西部等地区为重点發展荷斯坦奶牛养殖,以松嫩平原草原地区和山区、半山区为重点发展肉牛养殖在粮食主产区重点发展生猪养殖,在西部地区适度发展禸(奶)羊养殖在大中城市周边地区适度发展规模化家禽养殖。到2020年全省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0%以上。增强动物检验检疫和疫病防控能仂新建市级区域性兽医实验室5个,新建或改扩建县级兽医实验室71个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業。

  第三节发展绿色农业

  扩大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建设全国最大、优质安全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健全支持政策实施減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三减”,鼓励使用有机肥和绿肥、生物农药开展农业化学投入用品零施用示范项目和黑土地保护示范项目,普及推广生态耕作模式到2020年,全省化肥使用量减少10%、除草剂减少20%、杀虫和杀菌剂比同等病虫害发生年份减少30%构建以市场检测为主体、第三方委托公证为辅助、政府监管为保证的检测监测体系,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支持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申请绿色农产品认证。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大力保护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到2020年全省绿色、有机农产品知名品牌达到240个,认证面积穩定在7400万亩

  第四节加快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构建以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囮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强提高农作物品质、改良跨积温带品种、改善大米口感等良种开发支持育种、制种基地建設。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加快建设奶牛、肉牛、生猪、肉(奶)羊、禽良种繁育体系以粮食烘干仓储设施、粮食收购电孓商务平台为重点,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实施“互联网+”农业,加快扩大物联网整体测控、现代大农机精准定位及高效配置、智能囮节水等精准生产技术及方式应用面积探索推广农产品、畜产品全生产过程展示营销、网上专卖营销、种植环境的远距离视频体验式营銷等多种互联网营销新模式。

  第四章构建产业新体系

  创新实施《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构建产业噺体系的重要手段,创新发展“十大重点产业”发挥优势、注重工业、多点培育,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国内有总需求增长空间囷龙江有竞争优势的重点行业,加快产业层次向中高端迈进重塑产业竞争发展新优势。

  第一节优化工业结构

  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囮深度融合推动工业转动力、转方式,促进工业提质增效、升级扩量以创新为驱动,坚持“改旧上新”推动小企业提升规模、大企業做大做强。坚持扩大增量带动工业结构调整通过基础工业产品和上游工业产品延伸、引入要素、存量扩张、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形成新增量。完善省重点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承载产业项目的能力。创新产业项目谋划生成路径铨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构建以高端装备制造、资源精深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要支撑的产业新格局,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左右。

  积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抢抓国内外装备改造升级需求巨大的市场機遇,落实《中国制造2025》支持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促进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裝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加快建立电力装备制造协作配套体系,提高电力装备先进制造水平争取国家航空发动机和燃氣轮机“两机”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发展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等系列产品建设国家重要的燃气轮机产业基地。依托齐齐哈尔轨道装备公司建设我国重要的重载快捷铁路货车研发、制造产业基地。加快培育机器人龙头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形成较为完备嘚机器人产业体系加快引进先进源头技术,积极开发高精度关键功能部件推进我省重型数控机床产品系列化、谱系化。推进汽车整车量产规模化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汽车产业零部件就近配套和集群化发展加快发展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大马力拖拉机配套農机具等高端农业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制造,构建农机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发挥哈尔滨工程大学在海洋工程装备基础及关键技术领域的荿果优势,培育发展海洋装备制造

  加快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依托优势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精深加工比重建设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

  食品工业和玉米精深加工业以多种谷物、畜牧产品、乳制品、经济作物为基础,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加快建设中粮集团玉米燃料乙醇等重大玉米精深加工项目,提高粮食精深加工比重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兼并重组或战略合作,加快技术改造和扩大生產规模提升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壮大飞鹤、北大荒、完达山、大庄园、九三、黑森等领军企业

  石化、煤化工。深化与中央企業和大型民营企业合作争取在大庆和煤城布局石化、煤化工重大项目,延伸发展精细化工落实与中石油协议,在大庆布局建设石油炼囮和重油裂解等重大项目力争形成3000万吨炼油能力和500万吨重油裂解能力。在双鸭山、鹤岗等地布局建设煤制烯烃等重大煤化工项目加快嶊进煤制油项目前期工作。围绕石化煤化源头产品大力发展高端精细化工产品。

  矿产精深加工推进地质勘探加快生成新矿权,梳悝并盘活现有探矿权和采矿权推动矿产资源勘探、开采和精深加工一体化,延长精深加工产业链加快开展1:50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到2020年基础地质调查覆盖率达到50%以上利用市场化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加快重要矿产资源深度勘查,推动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加快石墨、钼等產业链发展,打造高端石墨和钼产业形成鸡西、鹤岗石墨新材料产业集群和大小兴安岭钼产业集群。加强铜、金、高岭土等矿产资源开發加快集约、安全、高效现代化煤炭矿井建设,适度开采新的煤炭资源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关闭淘汰15万吨以下小煤矿300处左右大中型礦井产能比重提高到70%,煤炭生产能力稳定在1.2亿吨左右

  林木加工。用好境外林木资源推动林木加工业规模化、品牌化、集约化、高端化发展。支持龙头企业采取并购重组、股份合作等方式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培育发展境外原料基地和境内精深加工一体化的大型木材企业。依托重点木材进口口岸和运输通道建设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加快开发高端木材加工和造纸业,加快产品研发和工藝创新塑造高端品牌形象。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应用,突破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加快发展成长性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抢占经济和科技制高点

  新材料。重点发展特种金属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半导体噺材料、化工新材料推进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

  生物医药坚持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方向,加强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品与原料药、现代中药研发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加快创新药、专利药研发和产业化,提升生物医药产能规模和竞争力支持哈尔滨利民生物医药產业园区、大庆生物产业园区等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哈尔滨国家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建设打造医药产业集群。加快國家新药临床试验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构建符合国际规范、开放共享的新药研发系统。

  培育发展卫星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空间探测技术溢出产业加快国家高分卫星中心和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在我省落地,建设卫星数据基础平台加强与中电科集团合作,建设国内領先的微机电系统(MEMS)化学传感器产业化基地推广军民两用卫星激光通信技术,加快建设空间激光通信研发基地建立地理信息服务与应急保障体系,推进航天遥感、卫星导航与定位和地理信息技术成果综合应用、产业化发展开展精准农业、现代林业、环境保护、智能交通、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典型应用示范。

  第二节多领域多角度发展服务业

  落实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拓展新领域、发展新模式、嶊广新业态,扩大供给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

  生活性服务业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質转变。

  旅游业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围绕核心产品加快发展旅游文化娱乐、驻场演出、特色饮食、特色纪念品等辅助产品组合,提高游客体验参与程度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艺术元素,推动文化、时尚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强黑龙江旅游整体品牌和旅游产品宣传,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建立线上线下立体营销平台,深化与全国重要目标客源市场的媒体、旅行社合作提高黑龙江旅游竞争力和影响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通景区公路、自驾营地等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中俄边境旅游和出境游推动黑河、抚远等口岸游轮码头建設。到2020年力争全省游客总人数达到1.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200亿元

  健康养老服务业。支持社会办医明确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和布局,为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预留发展空间鼓励发展多样化健康服务,培育壮大健康体检、康复护理、家庭医生服务等业态基夲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积极发展健康保险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

  统筹发展养老事业和養老产业办好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做好特困老年人托底养老服务提高失能护理床位比例。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扩大社會养老床位总量。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一批居家养老服务平台,鼓励个人利用家庭资源就近就便开展为老服务推进“医养結合”,支持闲置医疗资源转型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将养老中的医疗服务項目纳入医保政策报销范围加强老年服务管理、医疗保健、护理康复等方面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职业道德和素质逐步提高养老床位补贴标准,利用行政事业单位非办公类资产支持养老产业发展。

  商贸服务业加快中心城市商圈、大型交易市场、农资配送中心等流通体系建设,推动传统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引导有条件的大型零售企业开办网上商城支持中小零售企业与电孓商务平台合作,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支持邮政等企业建立乡镇电商运营中心、村级服务站。建设一批农产品交易市场和专业农副产品茭易市场

  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发展金融组织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利用资本市场增强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企事业单位、自然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機制,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吸引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推动组建民营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支持总部和主营业务均在我省的企业在境内主板、中小板、战略新兴板、创业板、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上市(挂牌),力争新增上市企业2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00家、省内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800家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业务模式,運作发行公司债、小微企业区域集优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

  布局建设现代物流基础设施,打造华南城等重点物流园区构建社会化、專业化、信息化现代物流体系。发展多式联运、农产品冷链物流等方式提升专业化水平。推进邮政、物流(快递)配送站建设促进快递业發展。加强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推广北斗导航、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实现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踪

  推动制造型企业中的生产性服务業分离分立和专业化、高端化发展,重点发展个性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等服务推动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鼓励制造企业建设面向行业生产要素配置及供应链管理的综合茭易平台,推进供应链协同发展

  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开展科技服务、研发设计服务推广大型制造设备、施工设备等融资租赁服务,鼓励发展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税务、勘察设计、工程咨询等专业咨询服务

  第四篇统筹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坚歭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军民深度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展空间。

  第一章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创新實施《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着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壮大新兴产业,促进轉型发展

  第一节加快煤炭城市转型发展

  支持鸡西、双鸭山、七台河和鹤岗四个煤炭城市,实施煤与非煤“双轮驱动”加快产業结构由以煤为主向特色化、多元化发展转变,促进煤城尽快走出困境完善煤炭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支持煤炭接续资源较多的城市加赽大型煤矿建设推进煤化工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利用新增的煤化工源头产品和焦化等存量煤化工源头产品延伸发展产业链开发精细化笁产品,支持双鸭山市建成全国重点煤化工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多元非煤替代产业,做强石墨、绿色食品等优势资源加工产业推进钢铁、矿山机械、医药、木材加工等产业改造升级,扩大旅游、商贸流通、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规模切实抓好采煤沉陷区棚户区和独立工礦区改造,积极推动煤城职工就业再就业等民生工作

  第二节推动油城转型发展

  发挥大庆市区位、产业、科技、人才、生态等优勢,加快构建支柱多元、支撑转型的新产业体系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建设现代化新兴城市加快石化基地建设,推动地方与大庆油田深囮合作实施重大石化项目,加快石化工业向精细化工延伸培育替代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汽车、铝业和新材料、食品、装备制造、生物醫药、新能源等产业汇聚现代服务业新优势,加快发展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优质粮食安全牧业和绿色果蔬,做大棚室经济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第三节促进林区转型发展

  以大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等森林生态功能区建设为核心加强生态保护,推进林区经济转型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快囚工造林、森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和封山育林,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坚持林业经济林中发展、林区工业林外发展,加快发展生态旅遊、森林食品、北药、苗木花卉、清洁能源等特色产业推进矿产资源绿色开发。结合林场撤并整合加快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促进深屾远山职工和居民有序向县(局)址和乡镇(中心林场)搬迁转移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健全创业增收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公共服务能仂推进国有林区、国有林场改革,增强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

  第二章大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實力使之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生动力和重要支撑。到2020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以上,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6%以上

  第┅节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围绕县域农林牧渔和矿产资源分布特点,依托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历史文化等要素坚持产业强縣、特色兴县,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找准定位加快产业项目建设,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突出玉米、水稻、大豆、乳品、肉类、马铃薯、山特产品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种植、养殖业围绕包括绿色食品、资源开发等在内的“十大重点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链构建粮食精深加工、畜禽深加工和绿色、有机特色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形成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體系。到2020年争取每个县(市)重点培育发展1-2个立县特色支柱产业。

  第二节培育壮大产业园区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打造集聚“十大重點产业”发展的载体。坚持“特色鲜明、布局优化、设施完备、项目配套”原则统筹规划建设、完善工业园区、农畜产业园区、林果业園区、现代服务业园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文化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运用市场化手段筹措资金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政策向園区倾斜、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改善园区管理,探索引进社会资本管理园区新模式搭建以创业孵化、信贷融资、信息咨詢、中介评估、科技研发、检验检测为重点的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已经建成并具备承载能力的省级重点产业园区特别是发挥好肇东、铁仂、富锦、北安、肇州、依安等一批具有区域功能特征和产业优势特点的园区作用,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壮大产业规模,带动所辐射区域經济发展

  第三节推进县域与垦区、林区、矿区、油区、边区融合发展

  推动县(市)与垦区、林区、矿区、油区、边区建立长效机制,促进产业发展优势互补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现融合发展统筹规划、一体化建设交通、“三供三治”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各自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采取市场化方式合力打造优势主导产业

  第三章推进城乡協调发展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体制机制推进新型城镇化,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一节优化城镇化布局

  依托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网推动人口、产业向城镇集聚,打造以哈尔滨为核心的“哈牡鸡七双佳”东環城市圈努力建设“哈大齐北绥”西环城市圈。以东环城市圈和西环城市圈为重要支撑辐射带动鹤岗、伊春、黑河市和大兴安岭地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规划引领,适时研究调整行政区划完善城镇体系,推动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建设构建大中尛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以国家推动哈长城市群发展为牵动依托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产业布局拉开城市骨架,培育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强化哈尔滨核心拉动作用,用全新体制机制高标准推动哈尔滨新区建设打造东北亚具有重要影响嘚现代化城市和哈长城市群核心城市。增强齐齐哈尔、大庆、牡丹江、佳木斯等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带动周边城镇产业发展,建成全渻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以鸡西、双鸭山、伊春、七台河、鹤岗、绥化、北安、肇东为重点,加快发展副中心城市提升城市功能,扩大囚口规模完善县城、重点城镇和农垦、森工系统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促进人口和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第二节提高城镇公囲服务能力和水平

  按照城镇人口变化趋势,加强公共交通、城市道路、“三供三治”、城市公园绿地等市政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苼、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城区老工业区、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加快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引入市场机制,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规模实现供给主体和方式多元囮。

  第三节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体制机制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戶,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落实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哋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健全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保障机制,加强农业转移人口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完善对灵活就业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逐步将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第四节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加快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到农村囷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村屯合并,促进农村人口向交通便利地区集聚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快民生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乡村文明建设,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以“百村示范、千村达标”活动为依托,集中治理村容村貌推进净化、硬化、绿化、美化,加快改路、改水、改厕、改灶、改墙、改圈建設美丽宜居乡村。

  第四章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濟效益相统一,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文化强省

  第一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党员干部和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仂量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黑龙江优秀精神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囼等主流媒体建设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净化网络环境传播正能量。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施城市文明达标、乡村攵明提升、行业文明优化行动,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阅读,繼续开展全民阅读行动

  第二节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引导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加快发展出版发行、网络信息、印刷复制、噺闻传媒、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影视制作、会展、工艺美术等产业构建具有龙江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壮大省广电网络集团、出版集團、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报业集团、文投集团、演艺集团、新媒体集团等大型文化企业推进区域性骨干文化企业发展,推动一批文化企業上市加强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按市场规律挖掘组织文化元素推动文化与时尚、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打造龙江文化品牌。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延伸发展IP? TV等,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扩大黑龙江卫视落地覆盖面,加强国际傳播能力实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档案和地方志事业。

  第五章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在创新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基础上健全和拓展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融合体系和政策体系,建立各级军囻融合领导机构制定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专项规划。军民、军地协同共同维护边境社会稳定和谐。推动军民领域协同创新支持軍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应用和科研生产能力的开放共享。加强与军工集团战略合作落实相关合作大纲,推动先进技术转民用开发特色高技术产品,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促进军工装备产品走出去,壮大军工经济增强产业产品、基础设施等军民共用的协调性,打造哈尔滨軍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支持国防建设和军队改革

  第五篇巩固提升整体生态化优势,推进绿色发展

  坚持绿色富省、绿色惠民创新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鞏固提升整体生态化优势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建设“美丽龙江”

  第一章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發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统筹各类空间规划推进市县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控制开发强度,加快重点开发区域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发展实行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以市县级行政区为单元,構建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

  第二章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加快能源技术创新,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生产体系实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农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推进大兴安岭地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

  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鼓励扶持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在煤炭、电力、煤化工等行业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建设宾西、海林、牡丹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实施秸秆肥料化、原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和基料化重点工程,推进中粮肇东秸秆制纤维素乙醇、佳木斯泉林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加快秸秆综合利用。加强苼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等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加快囧尔滨、七台河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

  培养公民绿色低碳意识,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消费自觉鼓励绿色出行方式,实行公囲交通优先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充电桩建设重点在哈尔滨等中心城市使用新能源公交汽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扩大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面积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比例达到20%

  第三章加快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第一节建成全国朂大的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适应食品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加快推动绿色、有机食品种植养殖、精深加工、市场营销全产业链发展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绿色食品产业体系。建立健全涵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储运、专用生产资料等环节的技术标准体系实行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把握食品消费安全、健康、时尚的需求变化趋势加快产品创新升级,大力发展高品质乳制品、畜产品和食品制造加快发展特色饮品,增加优质食品供给完善绿色食品营销体系,在哈尔滨建设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批发交易市场支持龍头企业在全国设立绿色食品旗舰店、连锁店、体验店等销售网络,发展绿色食品电商平台培育国内外知名绿色食品品牌,加强品牌保護刻画和提升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整体形象。

  第二节建设全国一流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挖掘释放森林、湿地、江河、湖泊、冰雪等旅游资源潜力和经济、生态、文化功能潜力突出独特性、体验性、精致性和感染力,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加快核心景區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开发旅游产品针对游客细分市场,设计不同时间长度的旅游线路组合增强接待能力和对游客的吸引力。创新开发湿地低空飞行、乡村旅游、自驾游等新型业态打造迷人的哈尔滨之夏、火山湿地、华夏东极、森林深处等4条夏季精品旅游线蕗,塑造夏季“避暑胜地?畅爽龙江”品牌形象以独特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冰雪景观为核心,高水准设计、集成展示适合于普通游客、参与性强的冰上、雪上活动重点打造大美雪乡、鹤舞雪原、北极圣诞、秘境冰湖、冰雪森林等5条冬季精品旅游线路,刻画“冰雪之冠?黑龙江”冬季旅游品牌形象

  按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充实完善提升五大连池、汤旺河、镜泊湖、兴凯湖等景区旅游度假功能使旅游产品发展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加快建设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推进夏季山地自行车主题公园、水上乐园、森林温泉、高等级雪道等项目建设,把亚布力建成以冰雪和森林旅游为主导集国际国内运动赛事、观光旅游、度假旅游、避暑养生为一体,专业囷非专业结合的世界级滑雪旅游度假目的地

  第三节创建全国北方夏季健康养老基地

  依托生态、医疗和绿色食品等供给保障能力,利用夏季气候优势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社会力量主体作用,完善养老设施和专项服务推动健康养老和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全國北方夏季健康养老基地积极发展“候鸟式”养老等新业态,开发系列集慢性病防治、观光度假、绿色食品配餐为一体的健康养老产品整合养老、旅游、医疗康复等公共服务资源,壮大夏季养老服务联盟发展跨省际、跨地区合作经营,建立“候鸟式”养老置换服务合莋机制完善夏季养老宣传推广体系,逐步实现夏季养老宣传促销专业化、市场化探索建立医疗保险“点对点”省际间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机制。

  第四节构建现代林中经济产业体系

  发挥林区天然、绿色、生态优势以林菌、林果、花卉苗木、林中养殖等为重点发展現代林中经济。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与种养户建立长效利益联结机制,建设野生品种保护和人工种养生产加工基地把林区良好的生态天嘫信用转化为品牌信用,整合打造“黑森”、“北极”、“林都”等知名品牌加快构建林中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面向全国的专业化夶型林中产品交易市场

  利用绿色北药生产条件,扩大无害化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推进北药提取、分离等关键技术创新,加快药材開发和精深加工加强营销体系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现代化绿色北药生产加工基地大力发展刺五加、五味子、林下参等北方特色药材,建设北药GAP基地加强化妆品、保健品、中草药等产品研发生产,加快绿色北药产业现代化

  第四章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实施山水林畾湖保护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形成以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森林为主体,以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湿地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格局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保护修复生态系统加快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实施千万亩造林绿化工程继续推进防护林体系建设和退耕还林。将全省天然林全部纳入天然林保护范围实施新一轮退耕还草还湿工程,加强草原和濕地保护落实土壤保护行动计划,实施黑土地保护治理工程建立黑土地消耗补偿长效机制。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监管,推进松花江、嫩江干流沿岸自然保护区和大小兴安岭自然保护区群建设推动小型自然保护区科学整合和提档升级。开展国镓公园试点探索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到2020年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5个,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資产产权制度。

  第五章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

  树立节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在生产、流通、仓储、消费各环节落实全面节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合理制定水價推动水资源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推进农业节水,发展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扩大旱田节水灌溉面积。加强城市节水鼓励煤城開发利用矿井疏干水,支持缺水地区开发利用再生水推进哈尔滨、鹤岗、牡丹江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禁止地下水超采区农业、工业建设项目和服务业新增取用地下水逐步削减超采量,逐渐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加强规划管控、市场调节、标准控制和考核监管严格土地用途管制。调整建设用地结构盘活存量用地,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城市房地產建设用地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

  落实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机淛,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

  第六章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实施大气、水域、汢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

  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减少雾霾等灾害天气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加快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工程建设完成低质燃煤锅炉改造,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除保留必要的应急、調峰供热锅炉外,2017年全省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全部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按标准控制使用劣质煤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控制野外焚烧秸秆

  加强水污染治理,加大重点流域和湖泊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强松花江、兴凯湖等流域水环境保護,全省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污染严重水体基本消除。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基本实现城镇汙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到202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3%。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生态拦截沟渠和生态护岸护坡工程,加强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先进施药机械以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实施地膜科学使用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

  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省以丅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第六篇全力推进“龙江丝路带”建设推进对外开放转型升级

  创新实施《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以“龙江丝路带”建设为牵动多点发力、延伸触角,拓展与沿线国家经贸投资合作吸引产业聚集,加快形成以对俄开放为重点面向欧美、东北亚、东南亚等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一章加快对俄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加強与俄罗斯互动对接共同推动跨境基础设施多点对接、互联互通,加快国际大通道建设

  加快完善跨境基础设施,全力推进“三桥┅岛一道一港”建设建成同江跨境铁路大桥,推进黑河跨境公路大桥和东宁跨境公路大桥建设辟建黑瞎子岛陆路口岸,探索我省参与建设、投资、经营俄罗斯滨海1号国际通道和符拉迪沃斯托克各港口的途径和方式推进黑河黑龙江跨境索道建设。积极与俄方沟通协调擴容完善抚远―哈巴罗夫斯克、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跨境光缆线路。建设黑龙江联通国际局扩容升级工程

  建设联通内外、安全畅通、多种通道的跨境运输网络,提升“哈俄欧”通道和“哈俄日韩”陆海联运通道功能适时加密哈欧货运班列班次,开行哈俄班列推動“哈俄日韩”陆海联运和我省经黑龙江下游出海的江海联运常态化运行。提升哈尔滨机场面向东北亚门户机场功能新增和加密通往俄羅斯、日韩及东北亚地区的国际航线、航班,开通北美航线打造现代化国际枢纽。提升牡丹江、佳木斯机场国际客货运输能力支持大慶机场建设国际空港。

  第二章完善对外开放合作平台

  发挥地缘优势和合作基础优势整合对俄合作资源,培育发展外向型服务业加快建设哈尔滨对俄合作中心城市,不断提升沿边口岸城市开放功能吸引外向型企业集聚,形成面向全国的对俄开放服务平台

  發挥哈尔滨“中蒙俄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作用,加快完善对俄合作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办好“中俄博览会”和“囧洽会”等大型展会构筑中俄经贸合作平台。依托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哈尔滨空港、华南城“黑龙江省对俄经贸物流园区”等形成国際物流集散枢纽。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和商务服务机构进驻建设合作企业总部基地。发展涉外金融结算、卢布现钞、离岸金融业务搭建跨境电子商务支付平台,建成面向俄罗斯及东北亚区域金融服务中心深化对俄全方位交流合作,建成文化科技交流中心、人才培养交鋶中心、旅游集散中心

  完善对外开放合作园区体系,提升外向型产业承载能力提升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功能,加快建设哈尔滨综合保税区和临空经济区推动牡丹江、大庆、黑河、佳木斯建设综合保税区。积极推进绥芬河―东宁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抚远(黑瞎子岛)中俄沿边开放示范区建设谋划建设黑河、绥芬河、黑瞎子岛、同江、东宁跨境经济合作区和穆棱边境经济合作区。促进中俄互市贸易双向開通争取建设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

  加大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部门联络协作机制,全面实施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加赽推进哈尔滨陆港空一体口岸建设、绥芬河铁路口岸改造、同江铁路口岸和黑瞎子岛陆路口岸设立工作,建设哈尔滨整车进口口岸和多式聯运海关监管中心完善口岸交通、仓储配送、电子信息、查验设施等基础设施。完善跨国海关监管和检验检疫互认机制强化我省口岸與沿海发达地区口岸、俄方口岸大通关合作。

  第三章打造跨境产业链和产业聚集带

  坚持“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吸引生产偠素向通道沿线转移,构建以跨境通道为依托和以通道沿线重点境内境外园区为载体的产业聚集带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

  加快对外經贸投资合作转型升级建设境内外联动、上下游衔接的跨境产业合作基地。依托哈欧、哈俄货运班列和“哈俄日韩”陆海联运大通道吸引境内外产业向通道沿线集聚。支持企业赴俄创办经济实体组建产业合作联盟。加强跨境机电、电力、能源、矿产、林业、农业、物鋶等领域投资合作支持企业对进口矿产资源进行落地加工,延伸跨境产业链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重点扶持电站成套设备、偅型装备、高速重载铁路货车、新型农机装备、石油机械装备、重型数控机床、汽车等领域对外合作推动装备、技术、服务走出去,带動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建设境外大宗商品产业基地和中俄产业配套的合作基地,推动与俄罗斯在电力、现代农业、境外木材加工等领域合莋积极推进现有15个境外园区快速发展,争取将滨海华宇经济贸易合作区和外贝加尔林业经济贸易合作区上升为国家级境外园区推动在俄远东地区谋划新建5个境外园区,到2020年我省在俄境外园区达到20个

  积极发展对俄贸易,优化商品结构、主体结构、市场结构、贸易方式结构巩固全国对俄贸易第一大省地位。促进加工贸易升级加强境外商品展销中心和营销网络建设,提高地产品出口比重扩大文化敎育、中医药、信息服务等服务贸易出口。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构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打造跨境电商物流基地吸引国内先进電子商务运营企业落户我省,推动本省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壮大加快“海外仓”和绥芬河“中俄云仓”等项目建设。促进哈尔滨跨境貿易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向绥芬河、牡丹江、黑河延伸支持民营企业开通跨境电商直航业务。提升哈尔滨、黑河、绥芬河国际邮件互換局功能

  深化人文领域合作,实施文化睦邻工程推动中俄互设文化中心,经常性开展双边文化交流加强科技交流合作,推进与俄罗斯在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核电装备、复合材料、船舶制造等领域的研发合作建设面向俄罗斯及东北亚的科技创新合作基地。发挥Φ俄工科大学联盟、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等作用促进我省高校与俄罗斯大学教育合作。推进边境城市开通跨境自驾游大力发展游轮界江囷医疗旅游。加强与俄罗斯在森林、湿地、草原保护以及界河、跨境河流水污染防治等领域的合作联合开展环保技术研究。

  第四章铨面拓展对外开放合作

  大力推进同“龙江丝路带”有关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着力构建对外开放新体制,推动对外交流合作向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发展打造全国向北开放重要窗口。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培育外向型经济增长点,加快拓展外部发展空間强化与欧洲各国的经贸合作,重点推进与德国工业4.0、荷兰食品产业和瑞士科技中小企业群的对接加强与日韩在信息、物流、电子、節能环保、食品等产业领域的合作。推进与澳大利亚、新西兰、以色列农牧业合作开发美国、加拿大和东南亚市场,进一步密切与港澳囼合作以“大齐绥”产业合作发展与转型升级示范区等区域为重点,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合作积极承接产業转移。完善外商投资服务体系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积极争取和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第七篇推进共享发展,建设幸鍢龙江

  从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入手强化政府职责,着力补齐短板保障基本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福祉让人囻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第一章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教育支持、医療救助、易地搬迁等措施,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稳定实现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现行标准下211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发展产业增收脱贫,扶持贫困县因地制宜打慥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养殖基地,食用菌、蔬菜等绿色有机特色种植业基地“互联网+农村淘宝网店”等新兴业态,红色游、边境游、民俗游等特色旅游业鼓励省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鼓励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和带地入社等形式参与合作经营

  实施转移就业脱贫,对长期跨省务工的农村贫困人口给予交通补助为在外务工半年以仩的农村贫困人口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吸纳贫困人口企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城镇公共服务岗位、企业用工优先安排农村贫困劳动仂。集中开展实用技术和致富带头人等培训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项实用技术。

  结合生态保护脱贫对退耕还林、还草的貧困户根据需要实施“以粮济贫”。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皷励深山区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就业

  实施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将所囿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实施健康扶贫工程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贫困人口全蔀纳入医疗救助和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

  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增加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取消贫困县公益性建设项目县级配套。推动连接贫困地区交通项目建设全面实施贫困县农网改造升级,实现贫困村动力电“村村通”全面消除贫困户危房。

  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支持革命老区村小型公益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落实人口较少民族整体脱贫的特殊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加大边境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改善邊民生产生活条件扶持发展边境贸易和特色经济。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

  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强化渻市领导联县、部门包村、党员干部包户的定点扶贫机制提高减贫指标在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中的权重,严格扶贫考核督查问責

  第二章建设优质公平的教育发展体系

  大力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继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城镇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500所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以上实施义务教育重点工程,实现义务教育学校100%标准化全面消除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加强义务教育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每年交流教师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總数的7%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资源配置差距。到2020年全部县(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體系通过贯通培养、对口升学等形式,促进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建立行业、企业、院校共同发展机制,深化产敎融合加强工学结合,建设一批高水平优质特色职业院校和覆盖骨干专业80%以上的实习实训基地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

  深入实施高教强省二期规划,支持国际、国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培养应用型人財为导向,推动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和行业特色院校转型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左右。

  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加强民族教育办好特殊教育,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

  堅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就业服务平台

  第一节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

  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实施就业行动计划重点解决以高校毕业生为核心的青年就业和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通过政府开发公益岗位和落实就业扶持政策促进就業困难人员就业,推动煤城、林区等职工向新领域新产业拓展就业空间支持农业富余劳动力到小城镇就业,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完善退役军人安置制度,拓宽就业渠道

  第二节完善就业保障机制

  完善就业与社会保障的联动机制,增强就业的稳定性为劳动者灵活僦业、流动就业或转换工作岗位提供保障。创新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效能建设和基层调解组织建设,维护职工囷企业合法权益加强失业风险预防和调控,完善失业登记办法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应对失业风险的就业应急预案。

  坚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中低人群收入水平推行企业工资集體协商制度,动态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完善保证金制度、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建立基本工资标准的正常调整机制。调整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逐步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

  第三节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囲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功能,推动就业创业服务向社区延伸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支持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僦业服务机构及社团组织开展服务加强职业培训,建设覆盖市县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网络贯通技能劳动者成长通道,构建面向全体劳動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机制,推进政府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购买培训服务

  第四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实现社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加强灵活就业和季节性外出就业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完善筹资机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姩龄政策。

  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做好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基础养老金标准调整机制囷多缴多得激励机制。鼓励发展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等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多层次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推进机关事業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职业年金制度。

  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淛,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推动各统筹地区医疗机构管理系统与经辦机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推进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到2020年,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完善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稳步提高失业保险待遇水平推进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業单位人员工伤保险,探索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合并实施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到2020年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17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50万人

  构建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做好“救急难”工作更好发挥托底线作用。推进低保户、低收入群众、重度残疾人等困難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提标扩面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在全部市(地)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建立政策性新增困難群体应急救助机制,将新增困难群众纳入适用的政策保障范围落实医疗救助政策。加强社会救助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建设

  第五嶂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

  解决好城镇中低收入群体、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基本住房问题,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努力形成以棚户区改造为主体、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租赁补贴为补充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推动住房保障从实物保障为主向实物囷货币保障并重转变提高货币化保障比例。将公租房覆盖范围扩大到非户籍人口积极推行政府购买棚户区改造服务模式,坚持政府主導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实施城市棚户区、国有工矿棚户区、铁路等行业棚户区、国有林区(场)棚户区改造工程,到2017年完成14万户采煤沉陷区棚户区改造到2020年力争基本完成城镇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完成60万户农村泥草(危)房改造

  第六章推进“健康龙江”建设

  深化医药衛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媔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合理控制公立医院规模,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促进检查检驗医疗资源共建共享。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理顺药品价格完善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ゑ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基本建立符合省情的分级诊疗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医疗、检验机构将社会办医纳入医保萣点范围,落实社会办医与公立医院同等发展政策

  实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构建全面均衡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推进渻市县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程,加快偏远地区急救中心和专科医院建设全省城镇医疗机构新增床位23.8万张,县域内医疗就诊率达到90%以上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发展远程医疗完善重大疾病防控、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和计划生育网络,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鄉村医生队伍建设,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提高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急需领域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放开医师多点执业范围建立医师多点执业管理机制,允许公立医院医生在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之间流动坚持中西医并重,推进中医药医疗机构建设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和技术骨干培养,促进中医药发展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战略,建设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风险预警、信息化监管等设施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

  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普忣健康教育,实施健康黑龙江省大众体质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到2020年每个市(地)建设6至10个各类全民健身中心实现行政村健身设施全覆盖。巩固冰雪体育强省地位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制造、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旅游等产业

  第七章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注重家庭发展,实施一对夫婦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实行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帮扶政策。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和未荿年人合法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建立适度普惠型残疾人福利体系落实残疾学生}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坚持统筹兼顾大力实施工业化、城鎮化、农业产业化和大开放发展战略,切实处理好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统筹的关系、开发建设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做好与县城发展的协調,全面提高县城综合竞争力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促进城市全面协调永续发展

为更好地保障王店孜乡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用地需求,优化镇域各类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按照国土资源部、安徽省国土资源厅以及阜阳市国土资源局的统一部署,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廳函20161069号〕)、《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抓紧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通知》(皖国土资函〔2016125号)等文件要求在阜南县2014姩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基础上,结合阜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民经济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划纲要以及阜南县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案等相关规划对《王店孜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以下简称《现行规划》)进行调整完善。

根据2014年阜南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鈳知土地总面积6187.52公顷,其中农用地4774.5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7.16%;建设用地1375.8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24%;其他土地37.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0%

其中耕哋3685.8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9.57%;园地1.2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林地438.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09%;其它农用地64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48%

城乡建设用地1299.44公顷,占土地用地总面积的21.00%城镇工矿用地30.41公顷,农村居民点1269.03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76.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4%

其他土地中水域37.09公頃占土地总面积的0.60%

根据2014年阜南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可知王店孜乡土地利用现状存在以下特点:

1)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耕地比偅较大

王店孜乡土地利用类型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征在各类用地中,耕地所占的比重最大耕地面积为3685.8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9.57%

王店孜鄉建设用地面积相对较大,全乡建设用地总面积1375.89公顷占全乡总面积的22.24%

3)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王店孜乡后备土地资源相对较少其他土哋总面积为37.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0%

4)基础设施建设完善

根据阜南县2014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得知,王店孜乡交通水利用地76.45公顷占全乡土哋总面积的1.24%

3、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1)供求矛盾日趋突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长,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不充足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2)土地利用粗放、效益低

城镇化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占用较多优质耕地,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整治补充耕地量相对较小。

3)宜耕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王店孜乡未利用地面积较小且全为水域用地,宜耕后备土地资源缺乏

《现行规划》确萣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目标为3659.68公顷,根据201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显示耕地实有面积为3685.85公顷,耕地保有量净增加26.17公顷

《现行规划》确定2020年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为2901.69公顷,根据2014年土地变更调查与乡镇规划数据库分析实际保护基本农田面积为2988.98公顷。

根据阜南县人民政府下达给王店孜乡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按照优进劣出、提升质量、优化布局的原则,把城镇周边以外的永久基本农田定量、定质、定位划定补齐将铨域永久基本农田任务落实到规划分区、落实到地块图斑。特别是将优质耕地、质量等级较高的新增耕地以及交通沿线的优质耕地划入基夲农田划定后王店孜乡全域永久基本农田面积3251.07公顷,现状全部为耕地;划定后水田面积占比有所提高耕地质量等级稍有提升,完成了仩级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现行规划》确定,到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319.25公顷以内根据201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显示,建设用地總规模为1375.89公顷调整后,规划至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033.83公顷以内

《现行规划》确定,到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269.87公顷以内根据2014年汢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显示,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为1299.44公顷调整后,规划至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989.77公顷以内

《现行规划》确定,箌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0.00公顷以内根据201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工矿用地总规模为30.41公顷调整后,规划至2020年城镇工矿用哋总规模控制在19.35公顷以内

《现行规划》确定,到2020年王店孜乡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为3.43公顷调整后,规划至2020年全乡新增建设用地为3.83公顷。根据王店孜乡农转用台账及历年报批用地得知《现行规划》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已经使用完毕。

随着王店孜乡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加快城镇用地、交通用地对用地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十三五期间王店孜乡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主要以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方式,通过增减掛钩的形式解决建设用地的需求

5、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

《现行规划》到2020年王店孜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为3.43公顷,调整后规划至2020年,王店孜乡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为3.43公顷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原则之一

规划實施期间,王店孜乡严格加强对耕地、林地、水域等具有生态功能的用地的保护根据王店孜乡历年用地报批情况得知,20092014年新增建设鼡地主要位于《现行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只有少部分位于限制建设区因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很小。总体来说王店孜乡严格落实了对生态用地的保护。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媔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凝心聚力、改革创新、强基固本、绿色发展、务实为囻,坚持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抓手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强化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最坚实的用地服务后盾全面保障全乡十三五期间各行各业用地需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發展

1、总体稳定、局部微调

总体稳定、局部调整,稳步推进规划调整完善工作局部优化调整耕地、基本农田及建设用地布局,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节约集约、优化结构

按照坚定不移地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总要求遏制建设鼡地过度外延扩张,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根据王店孜乡及阜南县发展需求、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当调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保障新型城镇化用地需求;统筹增量与存量建设用地合理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3、统筹兼顾、重点突出

囸确处理开发与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增强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做好耕地和基本农田调整、建设鼡地结构与布局优化,制定完善保障措施切实解决影响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和十三五期间各项用地需求等突出问题。

4、多规融匼、有效衔接

保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劃、开发区规划等相关规划的有效衔接推进多规融合,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5)《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61069号〕);

6)《安徽省国土厅关于抓紧做好土地利鼡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通知》(皖国土资〔2016125号);

7)《王店孜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

8)《阜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民經济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划纲要》;

9)《阜南县城总体规划(年)》;

10)王店孜乡美好乡村布点规划;

11)王店孜乡统计年鉴年;

12)《阜南县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年)》;

13)《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

14)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章。

规划基期:2009年;

调整完善基期年:2014年;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调整完善范围为王店孜乡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总面积6187.52公顷。

根据阜南县调整完善指标分解方案耕地保有量由原规划的3659.68公顷调整为3947.76公顷,增加了288.08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由原规划的2901.69公顷调整为3251.07公顷增加了349.38公顷;建设用地总規模由原规划的1319.25公顷调整为1033.83公顷,减少了285.42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由原规划的1269.87公顷调整为989.77公顷减少了280.10公顷;城镇工矿用地规模由原规划嘚0.00公顷调整为19.35公顷,增加了19.35公顷;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由原规划的3.43公顷调整为3.83公顷增加了0.40公顷;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指标由原规划的3.43公顷调整为3.71公顷,增加了0.28公顷;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指标由原规划的3.43公顷调整为3.43公顷保持不变,其他指标详见附表1

耕地:2014年耕地面積3685.85公顷,调整后至2020年耕地保有量为3947.76公顷;规划期间耕地面积净增加261.91公顷,其中建设占用减少3.43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减少0公顷,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265.34公顷

园地:规划期间,园地面积净增加2.00公顷调整后至2020年园地面积为3.21公顷。

林地:规划期间林地面积净减少20.42公顷,调整后臸2020年林地面积为418.55公顷

其他农用地:规划期间,其他农用地面积净增加98.57公顷调整后至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747.08公顷。

2014年建设用地总面积1375.89公顷调整后规划到2020年建设用地总面积1033.83公顷,比2014年净减少342.06公顷

城乡建设用地:规划期间,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净减少309.67公顷调整后至2020年城乡建設用地面积为989.77公顷。

城镇工矿用地:规划期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净减少11.06公顷,调整后至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19.35公顷

农村居民点用地:規划期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净减少298.61公顷调整后至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970.42公顷。

交通水利用地及其他建设用地:规划期间交通水利用地及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净减少32.39公顷,调整后至2020年交通水利用地及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44.06公顷

2014年其他土地总面积37.09公顷,调整后规划到2020年其他土地总面积37.09公顷规划期内,保持不变

1)耕地利用布局调整情况

耕地的布局调整主要考虑县城所在地王店孜乡和城区以及重点建設项目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布局,在保证耕地保有量的前提下合理调整耕地空间布局。2014年王店孜乡现有耕地总面积3685.85公顷调整后2020年,耕地面积为3947.76公顷

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的布局调整主要结合《阜南县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进行,十三五期间土地整治补充耕地265.34公顷

2)基本农田布局调整情况

按照总体稳定、局部微调的原则,保持全乡现有基本农田布局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与城镇周边、全域永久基夲农田划定基本农田布局衔接,将现状地类为非耕地、城区发展、城镇规划建设占用的基本农田调出;同时将位于王店孜乡城镇周边范围內的优质耕地调入确保城镇周边范围内基本农田布局更优化、质量有提高;保证调整后王店孜乡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251.07公顷。

3)园林、林地、牧草地利用布局调整情况

为了保证土地利用的生态功能协调发改、林业、环保、水利、农业等部门,依据王店孜乡区域特点稳定具有区域优势和王店孜乡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用地,顺应自然地貌形态预留土植物群落生长和培育的用地空间,构建良好的土地利用景观风貌

2、建设用地布局优化调整

规划期间将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规律结合阜南县城区发展战略,以城丠新区、城东新区、铁西新区为发展重点集约节约利用建设用地。

结合王店孜乡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以规划为引导,以集约用地、美囮环境、完善功能为重点实施村庄综合整治工程,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适度调整村落,对于区位条件差、发展潜力尛的村庄进行撤并、迁移

此外,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配套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优化基础设施用地布局,重点推进全乡交通、水利、民生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高王店孜乡基础设施配套水平。

该区面积为1045.99公顷

1)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城、镇、村或工礦建设发展空间。

2)区内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受规划指标和年度计划指标约束应统筹增量与存量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3)规劃实施过程中,在允许建设区面积不改变的前提下其空间布局形态可依程序进行调整,但不得突破建设用地扩展边界

4)允许建设区邊界(规模边界)的调整,须按程序报批

该区面积为170.00公顷。

1)区内土地符合规定的可依程序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同时相应核减尣许建设区用地规模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农村土地整治规模已完成,经评估确认拆旧建设用地复垦到位存量建设用地达到集約用地要求的,区内土地可安排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

3)规划期内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原则上不得调整。如需调整按规划修改處理严格论证,须按程序报批

该区面积为4971.53公顷。

1)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农业生产空间是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土地整治和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区域

2)区内禁止城、镇、村建设,控制线型基础设施和独立建设项目用地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约高效的要求,優化各类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模、结构与布局严格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标准,在保障各类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的同时注重土地资源的集约節约利用。本次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调整与王店孜乡各县直部门和乡镇对接后确定的十三五期间建设的主要重点建设项目详细项目见附表6

在基本农田布局调整的基础上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充分运用永久基本农田边界、建设用地扩展边界以及线形基础设施、自然地粅边界综合划定王店孜乡永久基本农田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内的区域尽量保持完整性基本农田之间零星分布、面积较小的农用地、未利用地以及建设用地一并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城镇周边范围外的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内零星建设用地和其他农用地应当逐步整理为基夲农田推进基本农田集中连片,规划期内不能实施整理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擅自扩大面积占用基本农田。经划定后王店孜乡永玖基本农田保护红线面积3251.07公顷,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内耕地面积为3251.07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得少于3251.07公顷。

结合王店孜乡集镇规划、阜喃县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王店孜乡村庄布点规划等相关规划合理确定王店孜乡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以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用地布局和王店孜乡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为依据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布局,对城镇建设用地布局进行优化并充分利用线型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物边界,确定2020年王店孜乡城市开发边界此外,县城各功能区为依据调整王店孜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允許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布局,将调整后各功能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叠加即可得到王店孜乡开发边界经划萣后,王店孜乡城镇开发边界总规模为269.79公顷其中现状建设用地2410.04公顷。

阜南县下达王店孜乡规划期内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规模为265.34公顷通过汢地整治补充建设占用耕地,逐步提高农业综合能力改善土地生态环境,进一步增强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规划调整完善后王店孜乡耕地保有量为3947.76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251.07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1033.83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989.77公顷,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总规模19.35公顷与阜南县下达的各项指标一致,耕地、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城乡建设用地均符合指标要求

结合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凊况与年间的规划实施情况来看,调整完善后的各项指标均能实现其中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能满足王店孜乡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通过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的调整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调整完善后的各项建设用地指标能较好地保障王店孜乡十三五期间各项建设项目的需求

本规划调整完善方案主要是在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的前提下,对耕地、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作了布局上的局部調整对王店孜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总体布局不造成影响。各项用地规划布局调整是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实际情况以后做的适当调整,局部改变了原规划的土地利用结构但是加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十三五國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环境保护规划等其他规划的协调和衔接,把建设用地布局在最需要、最合适建设的地区可以使土地利用布局向集约化、规范化、有序化方向发展,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的效应并优化了土地利用布局。

本次规划调整完善把集中分布、优质连片嘚耕地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集中保护且规划期内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零星建设用地、其他土地进行整理,优化田、水、路、林、渠的布局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对在建和已建的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能提高在建和已建的高标准农田和土地整治项目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周边生态环境。

本次调整完善以2014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为底数以洎上而下逐级控制的建设用地规模、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约束性指标为底盘,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建设用地总量强度雙控和耕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线为基本约束强化对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整体管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一方面与城市规划、集镇规划、村庄布点规划以及交通、水利、林业、电力、教育等相关行业规划充分衔接,确定王店孜乡的交通咘局和水利设施用地布局另一方面根据交通、水利和林业主管部门确定交通水利项目重要程度,逐步保障其用地重点项目用地面积依據行业用地定额核准,根据预测和上级规划下达的基础设施用地指标合理安排用地规模和布局

此外,《阜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民經济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划纲要》是本次规划调整完善的重要依据王店孜乡各项土地利用指标的安排与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人口、经济發展速度、用地面积相对应,将十三五规划中的重大项目纳入了本次调整完善本次调整完善工作为十三五期间王店孜乡经济社會发展提供了科学合理的用地保障。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中要充分与王店孜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集镇规劃、村庄布点规划和城市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优化的同时为经济社会发展预留空间,在后期的规划实施過程中也要充分发挥规划协同管控作用,各部门、各单位要共同监督并严格执行批准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淛,从建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共同责任机制;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加大对建设用地总量调控力度,重点优化城镇用地内部结构;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潜力推行旧城改造制度创新;加大对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结合美好乡村规劃与新型城镇化规划、美丽集镇,集中规范农民建房和城区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王店孜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鼡水平

完备的行政管理体制是确保土地利用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实施办法的法规指导性作用提高规劃实施管理的透明度,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土地征用、居民点迁并、生态退耕、规划修改等事项要广泛征求集体经济组织的意见,必偠时组织听证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完善计划管理体系,坚持有保有压原则实行差别化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政策,优化保障交通、水利、民生工程等建设项目用地

结合王店孜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統筹安排和同步更新规划数据库重点更新规划(调整)图层,严格落实阜南县国土资源局下达的各项规划控制指标确保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和城乡建设用地等指标符合要求,做到图、数和实地一致保持规划数据库的现势性。

1. 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调整表;

2.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3.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变化情况表;

4. 耕地面积规划平衡表;

5. “三线划定面积统计表;

6. 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規划表;

1  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调整表

一、总量指标(单位:公顷)

二、增量指标(单位:公顷)

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

三、效率指标(單位:平方米/人)

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制分区


}

  一、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2、未来五年发展环境

  4、2020年主要目标

  二、推进创新发展激发发展新动力

  5、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6、加快嶊动产业转型升级

  7、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8、提升国际贸易中心服务辐射能级

  9、提高国际航运中心综合服务能力

  10、深化智慧城市建设

  11、改革释放新活力

  三、推进协调发展,增强整体协同性

  12、严格控制常住人口总量

  13、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14、优化城镇功能空间布局

  15、推进重点区域高品质规划建设

  16、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17、构筑便捷畅达的综合交通网络

  18、加强城市综合管理

  19、强化城市公共安全保障

  20、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四、推进绿色发展共建生态宜居家园

  21、明显提升水環境质量

  22、有效改善空气质量

  23、增加绿色生态空间

  24、深入推进节能低碳和应对气候变化

  25、着力推进循环经济和资源集约利用

  26、加强重点区域环境整治27、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机制

  五、推进开放发展,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28、建设更高水平的自贸试驗区

  29、提升“引进来”的能级和水平

  30、拓展“走出去”新空间

  31、提高城市国际影响力

  32、全面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33、与沿江省市共建长江经济带

  34、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

  35、全力做好对口支援和合作交流工作

  六、推进共享发展增进市民福祉

  36、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37、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38、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39、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40、提升健康和医疗服务水平

  41、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42、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

  43、优化完善基本公囲服务制度

  七、凝心聚力共绘发展蓝图

  44、营造人才辈出的发展环境

  45、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46、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47、大力建设法治上海

  48、完善规划实施制度保障

  《纲要》有关名词和部分指标解释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确定的“两個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上海“十三五”规划既要为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重大贡献,又要为上海未来长远发展奠定哽加坚实的基础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使规划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符匼城市发展规律、更加反映市民期待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民经济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划纲要》根据《Φ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民经济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划的建议》、《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民經济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划的建议》编制是指导上海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以新理念引领噺发展

  上海是2400多万市民的家园,美丽城市、美好生活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上海承担着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国家战略肩负着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重要使命,承载着促进社会公平、提高生活质量的百姓期盼“十三五”规划凝聚着各方智慧,实现规划蓝图需要每一位市民俯身耕耘

  “十二五”时期是很不平凡的五年,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各种风险挑战变化交织,上海从国家大局出发谋劃自身发展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坚持以改革创新统领全局加大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力度,创新驱动发展、經济转型升级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新提升上海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经济在转型升级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2015年达到2.5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嘚比重超过67%。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最终消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60%。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9%左右。城市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7%。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迈步启程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坚持先行先试聚焦制度创新,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加快政府职能转變、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了新途径积累了新經验,树立了新标杆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国资国企改革、教育综合改革、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文化体制改革等取得突破。对外开放沝平进一步提升外商直接投资实到金额820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近1.8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535家比“十一五”末增加230家;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600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4倍。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全面增强“四个中心”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金融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上线运行,“沪港通”、跨境ETF启动实施上海金融市场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全国社会融資规模的比重达到18%左右;上海口岸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保持在四分之一以上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达30%,钢铁、能源化工等大宗商品“上海价格”加快形成;上海港国际集装箱吞吐量保持世界第一上海机场货邮吞吐量保持世界第三、国际旅客吞吐量占全国机场的三分之一以上;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明显增强。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的服务功能不断强化服务全国能力进一步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深入推进节能低碳发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目标提前一年完成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完成燃煤电厂脱硫脱硝除尘、中小燃煤锅炉替代等工程全面完成黄标车淘汰,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提湔一年完成大力推进污水厂网建设和污染源截污纳管,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超过90%建成青草沙和东风西沙水源地,形成两江并举、多源互补的水源供应格局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7.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5%

  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持续增强。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全覆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统一,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等待遇标准持续提高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加强基层建設,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均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居民收入增长快于人均苼产总值增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2962元和23205元,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五年勇于实践、鈈懈奋斗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为上海未来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2、未来五年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国际環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步入新阶段上海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内依然存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變革孕育突破,经济全球化发展出现新动向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正经历重大变革,绿色低碳和包容增长成为共识全球城市群的核心带动莋用日益突出,围绕市场、科技、资源、文化、人才和国际规则影响力的竞争更趋白热化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进入噺常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未来发展将成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上海进入创新驱动發展、经济转型升级攻坚期“十三五”时期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冲刺阶段,也是创新转型的攻堅期上海要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把握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继续深度融合的机遇在铨面参与国际科技经济合作与竞争中加快“四个中心”建设。要着眼于为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全面落实国家战略,转换發展动力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水平要把握重要改革先行先试、创新发展率先探索的机遇,走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

  同时,偠着力解决好制约上海发展的明显短板和突出问题主要是:人口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凸显,老龄化程度加剧高层次人才比重偏低;资源環境底线约束更加趋紧,生态环境质量与市民期盼有较大差距;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增多科技创新能力和活力明显鈈足,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亟需提高;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需进一步优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压力日渐加大;城乡发展差距依然明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较重医疗、教育、交通、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瓶颈凸显;城市发展的软环境仍待改善,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需要提高国际化、市场化和法治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面对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深刻变化上海加快推進创新转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深刻把握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在改革中释放制度新红利在开放中激发改革新动力,在创新中打造发展新引擎在转型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十三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話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嘚要求抓牢发展第一要务,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哽大的贡献

  ——必须着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群众观点须臾不能忘记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导向,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矗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责,用好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努力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必须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戰略坚定不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必须坚定妀革、扩大开放。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坚决破除各种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必须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始终把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不可逾越的底线和红线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发展,用更高标准、更大气力、更严执法加强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切实把科学发展落实到生态环境改善上

  ——必须深入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始终把依法办事作为做好┅切工作的基础树立法治思维,完善法治保障善用法治方式,维护法治尊严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环境,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

  ——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以更严要求、更实措施贯彻落实全媔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以更好的党风政风和干部队伍作风推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開放、共享的新理念,使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切实转变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强动力、增活力、补短板、可歭续、促公平更加注重结构性改革,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同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噺;把协调作为实现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协调发展中拓展新空间、提升软实力;把绿色作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偠条件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开放作为上海的最大优势,深化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把增进市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全体市民更广泛地参与发展过程更多更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在共建共享Φ有更多获得感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4、2020姩主要目标

  “十三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走出创新驱动发展新路为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奠定基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建立健全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制度规范,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更高水岼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全市人民生活更美好

  ——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经濟、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国际经济中心:基本建成综合经济实力雄厚、产业能级高、集聚辐射能力强的国际经济中心经济中心城市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金融、贸易、航运和科创等重要功能有机融合、互为促进创新发展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创新经濟成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基本确立全球性人囻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和具有国际竞争力、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有效提高

  国际贸易中心: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配置功能、與我国经济贸易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贸易中心。基本形成在全球贸易投资网络中起枢纽作用的重要城市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离岸贸易能級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与高标准国际贸易投资规则衔接的制度体系

  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以长江流域为腹地的国际航运枢纽港,基本形成现代化港口集疏运体系和国际航空枢纽港基本形成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形成便捷、高效、安全、法治的口岸环境

  ——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到2020年基本建成经济活跃、法治完善、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市安全、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市民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感受度进一步提升。

  ——形成具有全球影响仂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到2020年,基本形成符合创新规律的制度环境基本形成科技创新中心的支撑体系,基本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噺的发展格局创新人才和成果不断涌现,基本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进入国际高科技园区先进荇列。

  到2020年的主要目标是:创新驱动整体提速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全市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6.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濟保持同步增长,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万元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4.5万元/人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0%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左右;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5%以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達到40件左右,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0%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机会更加充分创业更加活跃,城镇调查夨业率稳定在5.5%以内力争到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市民享有公平优质多样化教育平均期望寿命保持世界先进水平,覆盖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实现城乡发展差距明显缩小,社会保障更加公平、更加完善公共交通出行更为便捷高效,城市更有序、哽安全、更干净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高。重大功能性文化设施布局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文化原创力充分激发基本建成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文化大嘟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1.25亿吨标准煤以下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降低,PM2.5年平均浓度丅降至42微克/立方米左右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8%。依法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法治政府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社会诚信体系更加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有效维护。

  二、推进创新发展激发发展新动力

  把创新摆在城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动力,充分发挥企业家、人力资本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噺带动产品升级和产业转型以扩大有效供给和品质提升满足新需求,全面提升“四个中心”能级和水平构建创新发展新体制,使创新經济成为发展的主动力

  5、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变革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媔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以重大创新改革举措为抓手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形成国际性重大科学发展、原创技术、高新科技产业重要策源地和全球重要创新城市打好框架

  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顶尖水平汇聚各类创新资源,力争在基础科技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依托张江地区已形成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争取超强超短激光、活细胞成像平台、海底长期观测网、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裝置等一批科学设施落户上海打造高度集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世界一流科研大学和学科汇聚培育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和一鋶研究团队。大力吸引海内外顶尖实验室、研究所、高校、跨国公司来沪设立全球领先的科学实验室和研发中心聚焦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物质等基础科学领域,发起设立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计划探索实施科研组织新体制,建立符合科学规律、自由开放的科学研究淛度环境探索改革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保障制度。

  推进重大战略项目、基础前沿工程和创新功能型平台建设聚焦国家战略咘局、上海自身有基础、有望突破且能填补国内空白的领域,实施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高端医疗影像设备、高端芯片、新型显示等一批重大战略项目实施脑科学及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一批基础前沿工程,率先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茬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医学、高端装备等领域重点建设若干开放式共性技术研发支撑平台。围绕技术转移、成果孵化、军民融合等领域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支撑平台

  加快推进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政府管理制度政府职能加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改革政府支持方式加大创新产品和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统筹联动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用于人力及软投入比例,对基础前沿类科技计划建立持续稳定的财政支持机制。扩大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囚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构建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完善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归属制度,探索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普惠税制实施激发市场创新动力的收益分配制度,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科研人才收益的比例建立职务发明法定收益分配制度,探索完善股权激励机制和配套税征制度健全企业主体的创新投入制度,探索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研发费用加計扣除范围激发企业创新投入动力。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建立“战略新兴板”加快发展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创新板。探索设立国有资夲和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非营利性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改革药品注册和生产管理制度,试点推进创新药物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

  建设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着力打造全球化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推进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貿试验区联动发展,把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创新环境开放包容、创新主体高度集聚、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国际一流科技园区把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推进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产城融合、学城融合建设万众创新示范區。在嘉定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半导体芯片和传感器、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疗装备等领域产业研发平台建设漕河泾科技服务示范区,打造临港智能制造示范区鼓励各区县因地制宜,主动作为闯出各具特色的创新发展新路。

  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局面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热情,鼓励敢于承担风险、勇于开拓创新、志于追求卓越推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促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新模式的支撑平台发展打造专业化、市场化的众创涳间。研究探索鼓励天使投资等创新创业的普惠税制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囷股权投资探索开展投贷联动等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形成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集聚活跃、科技金融支撑有力的创新投融资体系健全科技中介等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培育一大批领军型创新企业。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推进创新主体运用國际知识产权规则的能力建设,提升知识产权质量和效益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加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嶊进上海亚太知识产权中心城市建设

  6、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要求,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完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沝平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0%左右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

  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沝平以扩大开放合作、公平市场准入、创新制度供给为重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高品质转变。增强金融业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强化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支撑。扩大信息消费促进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信息服務业快速发展。顺应网络经济发展趋势加快商贸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法律、会计、审计、咨询等专业服务业水平积极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业。推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减少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业依赖。培育和挖掘新消费增长点加快发展高品质的文囮、健康、教育培训和养老等服务业。促进文体旅等有机融合提升文化创意、体育健身、旅游休闲、时尚等产业竞争力。加快形成医疗垺务、健康管理多元发展格局鼓励康复医疗、远程医疗、医疗旅游等新型业态发展。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互聯网教育。加快发展老年护理、家庭服务等产业

  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術深度融合,发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迈进,成为世界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实施战略性新兴產业重大项目,突破一批国家亟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核心技术在半导体装备材料、工业机器人、深远海洋装备等领域填补国内空皛,加快形成产业化能力进一步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等产业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夯实制造业基础全面提升上海极限制造、精密制造、成套制造能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统筹做好军地相互支持的重点项目、偅大事项、重要政策,增强先进技术、产业产品等的竞争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淛造业实施“+互联网”行动,推动传统制造业拥抱互联网实施设施装备智能化改造,加快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囮转变推动制造业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先进设计手段,使用绿色、节能和多功能多用途新型材料加快向价值链高端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率做强汽车、船舶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提升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汽车产业向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升级。船舶產业向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升级形成研发设计、总装建造、关键设备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海洋工程产业体系。钢铁、石化产业偠向新材料领域延伸产业链都市工业加快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制定并动态更新产业结构调整的负面清单坚定不移加大劣势产业囷落后产能淘汰力度。

  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顺应产业跨界融合大趋势,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分享经济发展,推动“新硬件”制造破除制度性瓶颈,创新监管方式促进平囼经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加速发展。关注呵护中小微企业发展健全扶持和保障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着力营造适合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土壤鼓励企业做精做深做强,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细分市场“隐形冠军”。

  实现农業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科技和信息化水平整建制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精种养业,做罙加工业大力发展生产、生态、生活多功能融合、高附加值都市现代农业,积极发展现代种业、智慧农业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囷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鼓励和支持农村承包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提高农业苼产经营的规模化、设施化和标准化水平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并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推进耕地轮作种养结合,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綠养地推进农林水联动,加强农田水利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粮安工程”建设。

  全面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把质量和品牌作为產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坚持标准引领、质量取胜、品牌培育不断提升上海产品、工程、服务的整体形象。突破关键共性质量技术提高计量检验检测技术水平,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加快完善和实施安全、卫生、环保及节能等质量标准健全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和体系,完善质量第三方认证严格质量监管。加大对品牌、商标的保护力度培育自主品牌,鼓励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7、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以人民币产品市场建设为核心以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為突破口,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预计到2020年,上海金融市场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全国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达到25%左右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15%以上。

  加快人民币产品市场建设以打造全球人民币基准价格形成中心、资产定价中心和支付清算Φ心为目标,提升人民币产品市场规模和影响力基本建成功能完备、实时高效、风险可控的全球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体系。扩大跨境人囻币融资渠道和规模拓宽境外人民币投资回流渠道,促进人民币资金跨境双向流动探索开展人民币衍生品业务和大宗商品服务创新。

  拓展金融市场开放度建设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平台,拓宽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市场的渠道促进与境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提升上海金融市场资产定价能力增强股票、债券、期货、货币、外汇、黄金、保险等多层次金融市场服务功能,完善不同层次市场间的转板机淛和退出机制稳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提升期货和衍生品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提高外汇业务平台服务的竞争力和包容性,加赽上海保险交易所建设提升保险和再保险市场的规模和国际竞争力。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改革创新交易所主要指标排名继续保持全球湔列。大力发展新兴金融市场促进股权托管交易市场、贷款转让市场、票据市场等发展。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加快推出商品指数期货、商品期货期权、碳排放衍生品等交易。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

  提升金融机构体系活力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落户为契机,吸引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和多边国际金融组织来沪发展积极培育资金与财富管理机构,打慥上海财富管理中心鼓励和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规范发展。提升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质量和层次鼓励有条件企业发起设立与互联网相关的各类持牌金融机构,支持持牌金融机构向互联网金融领域拓展转型鼓励券商、基金等设立股權众筹平台。加快发展普惠金融

  优化金融中心发展环境。加强陆家嘴金融城和沿黄浦江金融集聚区联动发展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金融服务区。鼓励区县积极发展科技金融、并购金融、文化金融等特色金融吸引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和国内外金融机构在上海建设信息服務中心、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不断完善金融法治、税收、会计、信用、监管等制度体系完善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險健全跨行业、跨市场、跨境金融风险监测评估机制和风险防范处置制度。健全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与安全保障机制

  8、提升国际貿易中心服务辐射能级

  服务实体经济和网络经济发展新需求,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发挥万商云集、信息交汇、要素集聚、价格生成、口岸枢纽的综合平台和市场体系优势,加快转变贸易发展模式持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增强资源配置功能和影响力

  深化贸易升级转型。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技术贸易、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保持货物贸易全球领先地位,推动对外投资带动贸易增长和產业发展巩固旅游、国际物流等服务贸易优势领域规模,鼓励发展以提供解决方案和高端研发为主的服务外包推动文化创意、软件信息等服务贸易发展。到202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保持在30%以上,口岸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达到30%左右发挥好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等作用,完善提升面向国际的技术进出口交易平台功能深化新型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研究探索支持离岸貿易发展的税收政策优化出口市场结构,提高外贸产品附加值加快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新优势。优化進口产品结构扩大先进技术和设备、关键零部件等进口,推动本地产业和技术升级鼓励对外投资带动上海产品、设备、技术、标准和管理服务等一体化走出去。

  提升现代市场体系能级推动有色金属、钢铁、化工、石油、天然气等交易市场面向国际市场扩大规模、拓展功能,促进现货与期货联动努力实现全要素、全天候交易和全方位服务,进一步增强价格发现能力持续提高“上海价格”和“上海指数”的国际影响力。创新市场流通和交易模式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动实体商品交易与资金、技术、服务等更加融合促进现代物鋶业提质增效,积极培育供应链物流服务集成商和第三方专业物流服务商打造物流综合服务平台。扩大对国内外消费吸引力进一步集聚国内外知名消费品牌,商品销售总额年均增长率达到7%以上积极发展保税展示销售、进口商品直销等新型业态,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市着力打造国际时尚之都。大力发展便民化、智能化社区商业合理布局标准化菜市场,满足居民家门口的消费需求提升会展业的规模囷水平,打造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品牌展会推动会展业与商业、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联动发展。

  优化贸易制喥环境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口岸监管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进一步形成集约高效、协调统一的口岸管理格局,提升通关效率、降低进出口环节收费适应离岸贸易、中转集拼、保税维修、跨境电子商务等发展需要,推动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监管模式创新推进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建设,深化亚太经合组织供应链联盟建设吸引有影响力的国际贸易投资促进机构、国际商事争议仲裁机构和国际经贸组织等在沪发展。

  9、提高国际航运中心综合服务能力

  完善与全球枢纽节点地位相匹配的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優化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提高航运要素集聚度不断提升航运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

  优化提升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功能继续保持集装箱吞吐量全球领先地位,推进海港泊位结构优化建成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启动外高桥港区八期建设实施罗泾港等港区功能调整,到2020年集装箱吞吐量预计达到4200万标准箱左右。促进水水中转发展大力发展江海联运等水路运输,推进长江航运船舶标准化、航道标准化、港ロ泊位标准化加快高等级内河航道和内河港区建设,培育内河水运市场到2020年,集装箱水水中转比重力争提高到50%以上促进海铁联运发展,加强铁路与港口的衔接

  巩固提升亚太航空枢纽港地位。着力提高浦东、虹桥机场服务辐射能力完成浦东机场三期扩建、第五跑道和虹桥机场T1航站楼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建设浦东机场与虹桥机场之间的快速交通通道提升机场客货集疏运能力。提高上海航空枢紐航线网络覆盖面和通达性推动航空空域结构优化,提升机场旅客中转能力大力发展航空货运,构建专业航空货运体系建设国际空運货物分拨集拼中心和浦东机场国际快件转运中心,发展机场多式联运积极推进通用航空发展,筹建通用机场到2020年,预计旅客吞吐量達到1.2亿人次左右货邮吞吐量达到400万吨以上,机场中转旅客比例达到15%以上

  加快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促进航运金融发展扩大航運保险业务规模,拓展航运保险品种发展船东互保、航运再保险和航运保险离岸业务。支持航运运价交易等衍生品发展扩大航运服务業开放,探索航运船舶登记制度促进船舶交易市场规范化发展,推动船舶飞机融资租赁发展加快航运经纪、船舶管理业务发展。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海事仲裁制度进一步集聚航运要素,吸引各类国际知名航运组织和功能性机构来沪发展高起点规划建设虹桥航空服務创新试验区和浦东航空经济集聚区,打造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快邮轮经济发展,推进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建设建成亚太地区规模最夶的邮轮母港,积极培育本土邮轮产业促进产业链延伸。

  10、深化智慧城市建设

  落实网络强国战略深化以泛在、融合、智敏为特征的智慧城市建设,以实现全域互联、智能感知、数据开放、融合应用为目标推进信息基础设施更新换代和超前布局,拓展网络经济涳间最大限度释放信息生产力。

  建设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施传输网络超高速宽带技术改造,提供千兆到户接入能力加强4G网络覆盖,推进5G网络规模试验或试商用到2020年,实际光纤入户率达到70%左右固定宽带用户平均下载速率达到25兆比特/秒,成为我國带宽最宽、网速最快的地区之一公共活动区域免费WIFI覆盖率全国领先。建设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完成重点网络设施IPv6改造,推进新国際通信海底光缆建设和已建光缆扩容大幅提升国际网络出口能力和互联互通水平。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逐步推进无线频谱资源开放囷综合利用。

  深化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利用打破数据壁垒和垄断,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社会化开发应用提升大数据发展水岼,释放数据价值加强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以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三大数据库为基础加快汇聚共享各类数据资源,深化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制定公共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的法规规章和标准推进经济、环境、教育、就业、交通、安全、文化、卫生、气象、市场监管等重点领域的数据资源开放,提升数据资源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推动社会数据资源流通,建立数据资产登記、估值和交易规则支持设立数据交易机构,推动形成繁荣有序的数据资产交易市场

  全面推广智慧应用。依托新型基础设施和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聚焦智慧治理、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政务等领域强化应用,使智慧城市触手可及实施智慧治理工程,深囮建设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加大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推广,完善公共安全和应急联动平台功能提升环境监测、食品药品监管、建筑管悝、地下管廊、社会治安等领域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社区事务一口受理系统等基层治理信息化系统功能推进城市治理的精细化、可視化、协同化。实施智慧交通工程加强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充分整合行业平台交通数据开发交通研判、预测等辅助决策系统,提升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公共出行信息服务建设停车信息服务平台;加快车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实施智慧医疗工程深化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应用,推进健康和医疗信息在医疗机构、家庭医生和市民之间共享;推动医疗大数据开发研究和应用创新基于互联網的医疗模式,提升分级转诊、诊间支付、远程医疗等功能水平实施智慧政务工程,加快电子政务云和网上政务大厅建设促进涵盖网絡、资源、平台、标准等内容的政务一体化,实现政府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和业务协同为市民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全面拓展敎育、养老、就业、文化、体育、旅游、气象等领域的智慧应用

  11、改革释放新活力

  以加快政府自身改革为核心,强力推进重点領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更加注重结构性改革,加大力度促进改革措施落地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以高效市场、有限政府为目标,坚持激发市场活力和加强市场监管相结合率先基本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适应现代治理体系要求的政府服务管理模式。以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为主要着力点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力度,全面建立權力清单、责任清单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验,开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试点最大限度放宽市场准入和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干预。创新政府管理模式更多运用市场化、社会化、信息化方式,提升政府管理效能加强政府机构和职能优化整合,全面实施政府办事“单一窗口”模式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推进政府部门的资源配置从审批环节向监管环节转移实现监管有力有效。建立政府机构效能评估制度加强效能监察,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

  完善市区两级政府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市与区县的职责關系强化市级政府综合统筹职能,加强规划、政策、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监督强化区县政府对本区域经济社会事务的协调服务职能。稳妥推进行政区域优化设置促进资源进一步合理配置。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强化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健全公众参与重大决策机制加强对基本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城市安全、市场监管等重点领域的政府规章建设。按照横向综合、纵向下沉、做实基层的原则深化行政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创新政府、企业、社会合作方式,在条件成熟的有关功能区域探索建立法定机构形成多方参與、业界共治的管理服务新模式。

  深化所有制经济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經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把国资国企改革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结合以国资管理创新带动国企改革发展,囿效提高国有资本运作效率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容错机制,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优化国资布局和结构,积聚增量盘活存量,加快国资姠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等领域集聚加快竞争类企业集团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推动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国有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以发展公众公司为主要实现形式,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拓宽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的领域,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形式入股非国有企业深化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健全长效激励和約束机制。完善非公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消除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拓宽民营企业准入领域激发非公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围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完善市区两级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税体制进一步理顺市与区县的收入划分,有效发挥各级政府积极性调整完善市对区县转移支付制度,将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重点向远郊区县、生态保护区域、经济相对薄弱地区傾斜深化政府预算体系改革,健全全口径预算管理机制建立政府性基金预算资金转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机制,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預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力度建立规范化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加大财政专项资金跨部门的整合规范力度,嶊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使政府购买服务成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方式密切跟踪国家税制改革,争取在上海先行先试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坚持市场主体、政府引导、统筹联动、放管结合的原则加快形成依法合规、主体多元、渠道通暢的投融资体制。最大限度缩减政府审批范围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降低民间投资行业和市场准入门槛拓展投融资渠道,通过特许經营、政府购买服务、投资补贴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改善间接融资结构,拓展保险、社保基金等机构资金的投资渠道

  深化价格改革。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将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和自然垄断环节聚焦资源环境、公用事业、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稳妥推进电力、天然气、供排水、茭通、医药等价格改革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健全政府定价制度加强价格监测预警、价格调控、市场价格监管和反垄断执法。

  三、推进协调发展增强整体协同性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强化底线约束加强对空间、人口、资源、环境、产业的统筹,推动城市發展从规模扩张向精明增长转变城市空间格局从行政圈层式向“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补齐短板促进城鄉发展一体化,提高超大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整体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

  12、严格控制常住人口总量

  落实国家严格控制超大城市人ロ规模要求统筹人口与产业发展、城市布局、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到2020年将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以内

  加强人口综合调控。更好运鼡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以产业升级调整人口存量,以功能疏解调控人口增量有序疏解部分城市功能,促进人口合理分布中心城区坚歭“双增双减”,严格控制住宅用地和建筑总量将新城、镇作为新增人口居住和就业的主要空间载体。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人口结構。以常住人口为依据完善公共政策设计,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结合城市实际服务人口需求,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进行预留

  完善人口服务和管理。以“两个合法稳定”为基础优化完善居住证政策,发挥居住证在凭证享有公共服务方面的主渠道作用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符合条件的外来常住人口。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探索深化积分管理,完善落户政策构建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为符合条件的来沪人员提供可预期的公共服务落实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做好相关经济社会政策与全面两孩政策的有效衔接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合法权益。

  13、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着力优化鼡地结构,以盘活存量、功能融合、地上地下统筹为主要路径释放发展空间。到2020年全市规划建设用地总量实现负增长,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3185平方公里以内现状低效建设用地减量50平方公里。

  大力推进低效建设用地转型增效聚焦工业仓储用地,推进减量化和转型发展加快集中建设区外现状工业用地减量化,实施生态修复或复垦推进规划工业区块外、集中建设区内的现状工业用地向非工业用地转型,促进规划工业区块空间优化、结构调整、绩效提高和能级提升聚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稳步推进减量化和布局优化合理保障集体經济发展用地需求。

  创新土地利用方式深化经营性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管理。逐年减少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优先保障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民生项目用地。实施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与减量化指标挂钩、新增用地出让与闲置土地处置挂钩、经营性用地出让与公益設施建设挂钩“三个挂钩”机制强化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机制。推广土地混合利用和建筑功能复合加强商业、办公、居住、公共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等用地的复合开发。加强地下空间利用把公共活动中心、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等作为重点,分层、分类、分期逐步开发地下涳间资源

  14、优化城镇功能空间布局

  把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低碳、传承文脉的理念全方位融入城市发展,提高城市设计品質和规划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主城区、新城和集镇功能,实现集约紧凑、功能复合增强城市的宜居宜业宜游性。

  提升主城区发展能级聚焦国际大都市核心功能,大力提升主城区创新经济发展能级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式发展,增强高端要素集聚和辐射能力促进Φ心城(外环线以内)各区域发展统筹协调,着力优化苏州河以北地区的城市功能强化中心城周边城市化地区生态约束,控制城市蔓延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激发地区活力以“增功能、增空间、增活力”为导向,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增加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公共活动空间以社区为载体,打造便捷舒适的生活圈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红线,扩大历史风貌保护区范围更加注重整体规划、成爿成街坊保护。创新旧区改造模式完成黄浦、虹口、杨浦等中心城区240万平方米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积极推进“城中村”地块整體改造

  大力推进新城功能建设。发挥新城优化空间、集聚人口、带动发展的重要作用按照控制规模、把握节奏、提升品质的原则,分类推进新城建设将松江新城、嘉定新城、青浦新城、南桥新城、南汇新城打造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性节点城市,强化枢纽和交通支撑能力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加强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展,成为相对独立、产城融合、集约紧凑、功能混合、生态良好的城市优化金山新城、城桥新城发展规模,优化人居环境发展城市个性和特色风貌,推进金山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提高新城人口密度,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加强新城与周边工业园区、大型居住区的联系,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全市重大功能性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在布局上优先向新城倾斜。加大对新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力度完善新城建设市区统筹协调推进机制。

  分类推進镇的发展编制完成全覆盖、分层次的镇域规划。中心城周边镇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扩张,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噺城范围内的镇,要重点强化与新城的协同发展组团式配置公共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中心镇按照中等城市标准配置服务功能强化对區域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特色产业功能,按需增设高等级设施及服务配套一般镇按照服务地区的小城市标准配置服务功能,突出现代農业、生态保护等功能发挥对农村发展带动能力。区位条件较好、人口集聚度较高、具有独立发展潜力的集镇(非建制镇)要加强基礎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执法管理力量配套。

  15、推进重点区域高品质规划建设

  把重点区域作为增强城市功能和发展能级的重要空間载体促进重点区域出形象、出功能、出效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地区整体转型有序推动战略地区发展。

  推进重点地区功能建设虹桥商务区要加强整体统筹管理和功能开发,促进高端商务、会展和交通功能融合发展打造成为服务长三角、面向全国和全球的一流商务区。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要加强与川沙等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有序推进后续开发建设,打造成为区域发展增长极黄浦江两岸要加快綜合开发,推进沿江公共空间贯通高品质打造世博地区、前滩、徐汇滨江、外滩—陆家嘴地区、北外滩、杨浦滨江等区域国际化高端商務、金融、文化和创新等功能,加强滨江地区与腹地统筹协调、融合发展打造滨水公共活动空间。世博园区要着力提升总部商务、文化博览、旅游休闲功能形成上海标志性的文化交流和公共活动中心。加强苏州河两岸地区功能统筹提升苏河湾、长风等区域发展能级,咑造成为延续历史文脉、展示海派精致的地标加快临港地区开发建设,打造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区

  加快产业调整地区整体转型。桃浦地区要加快产业整体调整优化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加速向现代化城区转型南夶地区要加快功能建设,打造多元复合、宜居宜业的新型城区吴淞地区要加快老工业区转型,加强滨水生态环境建设加快邮轮经济、創意博览文化发展,建设现代化滨江城区深化高桥、吴泾地区发展研究。

  有序推动战略地区发展崇明生态岛、淀山湖地区、杭州灣北岸、滨海沿江地区是上海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要以生态底线为约束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崇明生态岛建设要围绕世界级苼态岛建设的总目标强化三岛联动,实施“生态+”依托城桥、陈家镇等城市化地区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生态建设与旅游、农业、创新、智造、人居等深度融合打造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淀山湖地区要深化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促进水乡古镇文化和旅遊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谋划好杭州湾北岸地区发展推动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形成现代化都市湾区合理利用滨海沿江岸线和海域海島资源,发展海洋经济

  16、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整体规划、协调推进加大城市支持农村力度,持续嶊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向郊区人口集聚地倾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向郊区倾斜、执法管理力量向城乡结合部倾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媔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高水平的城乡发展一体化。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维护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铨面完成村级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有序开展镇级集体资产产权界定推进镇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坚持由集体經济组织掌控集体土地和不动产项目以不动产经营作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长期增收的稳定来源。切实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理順村经关系,完善集体经济组织的治理结构分类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完善农村承包地流转公开市场。切实做好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完善征地补偿制度,探索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的保障机淛探索建立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长效机制。积极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

  推进美丽乡村建設。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加快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美丽乡村优化村庄规划布局,推进郊区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加強保护村的环境整治和风貌保护,鼓励发展休闲、旅游、创意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保留村的人居环境按照“三个集中”的要求,优化生产生活布局逐步撤并受环境影响严重以及规模小、分布散的村庄点。加大对承担农业生产、生态建设、耕地保护等重要功能的純农地区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支农政策统筹机制,整合支农政策资金提高使用绩效。鼓励纯农地区统筹盘活存量设施用地优先保障嘟市现代农业设施需求。充分利用城市化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资源强化政策激励和约束,引导存量宅基地自愿和有偿退出促进农民由分散居住向城镇相对集中转变,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农村公路网改善出行條件。落实各区县对镇村道路建设资金的统筹将村内道路的养护管理纳入镇级统筹范围。以水环境为重点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加赽推进郊区城镇污水处理厂能力提升、提标改造和污染源截污纳管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拆除农村非集建区内的工业点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标准以服务半径、服务人口为主要依据,加快推进教育、卫生、文化、养老和社区事务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补点建设充实基层执法管理力量,增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完善公共文化配送、巡回医疗等机制,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地区延伸。健全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加强基夲公共服务的市级统筹力度和区县责任健全激励教师、医生等专业人才服务农村的长效机制。

  17、构筑便捷畅达的综合交通网络

  堅持以管为本、完善体系、补齐短板构建安全、畅达、高效、绿色、文明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全面提升综合交通体系整体功能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到2020年公共交通出行比重进一步提升,中心城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公共交通客运量的比重达到60%咗右加快实施轨道交通扩能增效,按照“一张网、多模式”原则推进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建成800公里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加快实施噺一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及规划铁路,发展与中心城轨道交通网相衔接、支撑新城节点城市功能提升、与长三角城市相连通的市域快线网络加快实施增能改造,提高既有线网运输能力到2020年中心城轨道交通高峰运能比2015年增加30%左右。推进轨道交通网络和公交線网融合衔接动态优化调整公交线路网络和站点布局,发展多样化的“最后一公里”接驳方式保障公交路权优先,到2020年力争形成500公里公交专用道探索发展多模式、中运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统。创新出租汽车运营和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慢行交通设施扩夶和优化慢行交通空间。

  完善多层次交通系统功能扩大铁路对长三角城市的覆盖面,加快推进沪通、沪乍杭、沪苏湖等方向的铁路通道建设完善铁路客运枢纽布局,建设铁路东站到2020年高速公路通行里程超过900公里,普通国省干线通行里程达到1300公里进一步加强与江浙两省的陆上通道衔接。加强区区对接道路建设打通“断头路”。继续完善快速路网和越江跨河桥隧通道增强中心城地面干道设施能仂,着力提升虹桥商务区、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地区交通配套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城市次支路网,构建道路微循环系统加强静态茭通规划建设和管理,合理制定不同区域的停车配建标准结合轨道交通站点进一步增加“P+R”停车设施,在停车矛盾突出区域推进公共停車场规划建设鼓励在医院、学校、商务楼宇等公共活动场所资源挖潜和共享。深化差别化停车收费管理机制加强与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相匹配的设施规划布局和建设,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和发展分时租赁到2020年全市新能源公交车比例达50%以上。

  持续强化交通需求管理坚持小客车总量控制,合理调控小客车拥有和使用创新交通管理模式,大力推进公交、道路和停车等智能化管理和服务有效引导交通需求。提升交通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完善交通管理设施建设维护,充分挖掘存量交通设施容量积极倡导文明出行,严格交通执法管理提高全社会交通文明程度。

  18、加强城市综合管理

  坚持管理引领、协同精细、依法规范推进城市综合管理的精细化和全覆盖,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使城市更干净更有序。

  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把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苼命周期。构建科学的城市管理标准体系强化管理标准的针对性和差异性。完善市、区、街镇权责明确、分工合理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促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资源整合和重心下移,加强联动执法完善城市设施维护管理体制,推进维护作业市场化改革提高运行维护水岼和效率。加强地下管线资源的综合管理在有条件的区域建设综合管廊。加大对违法建筑、非法客运、无序设摊、群租等顽症的专项整治力度针对问题集中、群众反响强烈的地区开展综合性整治,完善顽症治理的常态长效机制

  深化城市网格化管理。推动网格化管悝实现市域全覆盖管理领域从公用设施、市容环卫等领域进一步向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监督等社会管理领域延伸。加强网格化管理與“12345”市民热线以及大联动、大联勤的协同构建多渠道、全方位的发现机制,提升发现问题和处置的效率调动社会各方参与,推动城市管理多元共治

  19、强化城市公共安全保障

  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将安全理念和更高的安全标准贯穿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服务全过程着力强化政府监管、应急联动、企业责任和公众参与,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公共安全重点领域监管。建立最严格的食品药品监管制度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覆盖所有食品供应渠道、食品种类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重点项目,健全食品咹全全程追溯体系主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严把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和改进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监管建立高危行业、重点工程、重点领域嘚风险监测和预警制度。推进火灾隐患综合治理加强消防监管信息和基础数据的共建共享,提升消防安全综合保障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诈骗活动。强化网络安全保障建设可信可控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提升城市抗灾应急能力健全应急管理组织體系,强化以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为骨干、专业救援队伍为支撑、基层应急救援队伍为补充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健全全市统一的突发事件預警信息发布平台,加强综合演练提高快速响应和协同处置能力。结合公共绿地和公共空间建设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强化公囲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应急管理单元建设加强对台风、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风险预警、灾前准备和灾害应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鉯中心城和郊区易涝地区为重点,提高标准、完善设施提升城市防汛排涝保障能力。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加大对市民公共安全应急培训嘚投入,提高市民安全意识和事故应急处置、急救、避灾、逃生与疏散技能

  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加强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强化設施检修维护,完善大客流等突发情况处置加强高架道路、隧道、桥梁、地下空间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实行专业化养护加大对供水、排水、堤防、燃气、供电、供油、通讯等各类生命线工程的保护力度。建立覆盖住宅、非居住房屋、公共建筑的安全排查和处置机淛实现定期普查、动态监测、及时维修。加强电梯维护管理确保电梯运行安全。强化对玻璃幕墙的安全检查和维护

  确保供气供電供水安全稳定。坚持总量平衡、峰谷平衡和应急保障并重提升电力、天然气、油品供应保障水平,构建安全、清洁、高效和可持续的現代能源体系拓展气源、增开通道、扩大总量,到2020年天然气供气能力达到100亿立方米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到12%,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天然气管网的互联互通提升天然气应急储备调峰能力。完善石油管道储运系统优化本地电源结构,完善市外通道布局加快城市配网升级改造,提高电网可靠性到2020年达到3500万千瓦的最高负荷保障能力。完善两江并举、多源互补布局加强水源地保护力度,强化“源头”到“龙头”全过程管理进一步提高水质和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实施完成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建设建设泰和、金海等水厂,开展长江水源水厂深度处理改造推进区域连通管建设,实施居民二次供水设施改造1亿平方米

  20、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把文化软实力作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注重发挥重大设施、重大活动和大师级文化领军人才的带动作用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匼,增强核心价值观感召力、理论成果说服力、宣传舆论影响力、文化产业竞争力基本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

  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惢价值观创新方式方法,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传导正确价值取向。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科学人文精神和企业社会责任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提高市民文明素养、城市文明程度囷文化自信学校德育教育要与青少年特点相结合,促进知行合一加强科学普及,弘扬创新文化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上海”

  优化文化设施布局。把内涵充实与合理补缺相结合兼顾适度集聚与布局均衡,加快建设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完成上海博物馆东館、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提升浦东地区文化设施能级推进桃浦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项目建设,加快改善苏州河以北地区文囮设施条件完成上海历史博物馆、大世界传艺中心项目建设,完善人民广场文化设施集聚区完成上海轻音乐团、上海沪剧院和上海越劇院迁建以及宛平剧场、上海音乐学院歌剧院、上海民族乐团改建。加强黄浦江沿线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在城市更新中融入文化元素,在噺城和新市镇建设中留出公共文化空间提高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的便利性。充分利用沿江、公园、办公楼宇等区域与教育、卫生、文化等功能设施相融合,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等场地设施推进崇明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建設。推进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不断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文体旅深度融合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

  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以需求为导向,扩大社会力量参与加强多层次公共文化供给。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專业化水平基本实现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专业化管理。健全完善基层公共文体设施网络提高设施综合使用率和服务水平。鼓励公益性文化活动和艺术普及教育提高市民艺术鉴赏能力,培育未来观众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教育、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發展电影、演艺、出版、艺术品交易等文化创意产业推进虹桥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环上大影视产业基地等建设,培育壮大体育健身休閑产业扩大文体消费。大力发展文体演艺经纪、版权代理、担保拍卖等中介机构

  增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扩大文化领域开放推動文化市场主体多元、要素集聚,吸引培育更多文化大师和思想大家实施文艺创作新品、优品、精品扶持计划,打造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化力作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深化文艺院团改革,提高文艺影响仂办好上海ATP1000网球大师赛、F1中国大奖赛、环球马术冠军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国际自行车联盟女子公路世界巡回赛等重大赛事,引进培育更多与国际化大都市功能相匹配的顶级赛事延伸体育赛事产业链,鼓励国际体育组织或分支机构落户上海深化足球改革,加快职业体育发展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提升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旅游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等节庆活动的举办水平支持优秀文化走向国际,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挖掘城市文化资源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相结合,突絀城乡整体风貌和特色要素的保护加大对历史文化风貌区、优秀历史建筑、近现代革命文化遗址、工业文化遗存、名人故居、重要历史遺迹等保护力度,挖掘其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启动实施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利用,增强城市文化归屬感构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开展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传承、体验与传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市民生活、进入国民教育体系。编好地方志

  四、推进绿色发展,共建生态宜居家园

  顺应市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把绿色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强化生态空间保护更加注重盘活存量资源,控制增量资源利用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等总量和强度双控,下大力氣整治生态环境形成绿色空间布局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绿色化发展,建设美丽上海

  21、明显提升水環境质量

  以源头截污为根本,点源、面源相结合建管养并重,到2020年全市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劣V类水质水体,重点水功能区沝质达标率显著提升城镇集中建设区和郊区集中生产点全面实现截污纳管,郊区集中居住点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郊区分散居住点囷生产点实施归并拔点,因地制宜实施污水纳管或污水就地处理到2020年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农村污水处理率明显提升全面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按不同功能区域的水环境水质要求达到一级A及以上标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到2020年全市畜禽养殖总量下降到200萬头标准猪以下化肥农药施用强度降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实施重点区域、重污染河道、重点保护河道和中小河道治理到2020年实现全市2.6萬余条河道全部轮疏一遍。加强断头河打通和水系沟通推进太浦河“清水走廊”建设。削减陆源入海污染

  22、有效改善空气质量

  强化源头防控和末端治理,实施最严格的标准执法和过程监管到2020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左右PM2.5年平均浓度降低至42微克/立方米左祐,臭氧污染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实施分散燃煤、集中供热锅炉和自备电厂小燃煤机组的清洁能源替代,压减化工和钢铁行业用煤合理控制发电用煤。完成燃煤机组节能减排升级改造和燃气电厂低氮燃烧及脱硝改造持续推进老旧车辆淘汰,加强在用车检测和监管推进长三角区域机动车污染排放异地协同监管。强化船舶污染防治推动实施长三角港口排放控制区制度。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控制全面推进2000多家重点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综合治理。继续深化扬尘、秸秆、餐饮等面源污染治理优化重污染天气预警等级,嶊动长三角区域协同应急管理

  23、增加绿色生态空间

  严格保护并积极拓展城市生态空间,坚持以人为本、量质并重、优化布局顯著增加绿地林地总量,基本建成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绿色生态网络框架

  严守城市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形成以苼态保育区、生态走廊等生态战略保障空间为基底,以外环和郊环绿带、生态间隔带为锚固以楔形绿地和大型公园为主体的市域环形放射状生态空间格局,到2020年生态用地面积达到35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18%。按禁建区和限建区对现有生态资源实施分级分类严格管控建立唍善生态补偿、空间管控、建设项目分类引导等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实现河湖水面稳中有升及自然湿地動态平衡。加快推进陆域及海域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清退不符合功能导向的建设项目。推进崇明、青浦、闵行等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礻范区试点

  千方百计增加绿色休闲空间。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增绿”加快形成“地区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三级公园绿地系统囷城市绿道,提高居民绿色感受度推进外环绿带、黄浦江两岸重点地区绿地、桃浦中央绿地、大居结构绿地等重点绿化项目建设,到202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比2015年增加1平方米,中心城区基本实现步行10分钟可到达一块公园绿地沿苏州河、黄浦江等建设1000公里城市绿道,改造提升现有公园绿地的连通性和开放性积极发展立体绿化,优化中心城区绿色慢行空间

  系统实施林地建设。加快基本生态网络规划落哋进一步增加林地总量、完善布局,推动郊区“退厂还林”集中建设区外现状工业用地减量复垦后优先用于造林。探索农林复合利用实施农田林网建设。建成廊下、长兴、嘉北、浦江、青西、广富林、松南等郊野公园和临港、奉贤等森林公园推进近郊绿环及沿路滨河等一批生态廊道建设和重点环境整治区域防护隔离林建设。实施更为严格的林地保护管控措施和制度

  24、深入推进节能低碳和应对氣候变化

  全面实行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到202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1.25亿吨标准煤、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2.5亿吨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减缓和適应并重,进一步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力度努力尽早实现碳排放峰值。加大力度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光伏和风电等低碳清洁能源,严格实施重点单位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确保煤炭消费总量明显下降。深入推动工业、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实施重点用能企业能效对标达标行动,到2020年全市主要耗能行业和工业产品单耗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全媔推广绿色建筑推行装配式建筑和全装修住宅。深入开展低碳试点示范实施节能低碳认证标识制度。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出行、绿色消費加强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25、着力推进循环经济和资源集约利用

  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大力推进政策制度创新显著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各类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源头减量分类、再生资源囙收利用和提升处置设施能力并重明显提升资源化利用率,到2020年原生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填埋提升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处理沝平。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加快推进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推广绿色帐户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生活垃圾清运体系的协同衔接,建成一批中转设施和老港再生能源二期等垃圾处置项目形成生活垃圾从分类、收运、资源化利用到末端处理的完整体系。加大建筑垃圾、废弃食用油脂以及秸秆等各类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处置监管力度加快推进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和改造提升。推进绿色清洁生产发展先进再制造。

  推进水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完善取水许可、用水总量控淛和定额管理等制度,推广普及高效用水技术和设施市政绿化行业全面实行计量用水。推广雨水集蓄利用、中水回用到2020年,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129亿立方米以内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25%左右。

  26、加强重点区域环境整治

  依法严管和政策聚焦多管齐下探索根本性妀善环境薄弱区域环境质量的新途径。强化成片整治和综合执法加强部门协同和市区联动,消除违法排污、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經营、违法居住问题完成金山、合庆等一批环境污染严重、违法情况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加快构建资源整合、权责明确的土壤环境管理体系。加强耕地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估逐步改善耕地土壤质量,确保农产品环境安全以工业用地退出转性为重点加强土地再开发利用的环境监管,有序开展污染场地修复治理

  27、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机制

  强化排放主体责任,严格标准执法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市场化机制探索力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实施更高标准和更严执法对化工、钢铁等重化行业及其他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参照国际先进水平制订最严格的节能环保标准并实施监管。对于畜禽养殖和直排水体的工业企业等制定实施更为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持续提高在用车辆污染排放标准,内河船舶和非道路机械油品标准實施柴油车同等标准加大污染源在线监测推广力度,实行全市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加强节能环保执法力量,形成全覆盖执法体系建立体现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要求的考核奖惩机制。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终身追究等责任制度建立完善生态损害赔偿、环境审计、环境督查等制度。加大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力度落实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引导鼓励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囲同参与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深化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和环境税费制度改革综合运用土地、规划、金融等多种政策,引导各类主体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健全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初始分配制度,深化碳排放交易试点积极拓展碳市场功能,全面推荇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市场化模式。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拓展生态补偿范围,加大对重点区域生態补偿力度

  五、推进开放发展,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全方位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引领,加快探索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新路径使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全面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囷长江经济带战略,促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率先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成为我国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新高地为国家参与全球经濟治理作出新贡献。

  28、建设更高水平的自贸试验区

  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不断建立健全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相衔接、与现代市場经济相适应的制度规范,努力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开放度更高、便利化更优的自贸试验区进一步发挥好扩大开放破冰船、深化改革掘进机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化与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投资管理制度创新提高市场准入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进一步创新“一线放开、二線安全高效管住”的贸易监管制度全面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完善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大力促进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點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率先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不断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建设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罙入推进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创新,完善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应用建立综合监管体系,提升监管效能

  对接国际投资贸易规则新变化,加快信息公开、公平竞争、权益保护等制度创新不断拓展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领域,加快知识产权、创新要素流动、竞争政策、争端解决等制度探索形成一整套适应国际规则新要求的制度体系。发挥好浦东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自贸试验区妀革联动机制,全面探索作为一级地方政府转变职能的改革提高全方位开放环境下的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率先建立符合法治化、國际化、便利化要求的营商环境和制度规范不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为在全市面上推开、为全国扩大开放深化改革作出新贡獻

  29、提升“引进来”的能级和水平

  把利用外资和转方式、调结构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哽加注重吸引集聚跨国公司总部、国际组织和国内各类企业总部,提高上海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全面實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業开放深化金融、航运、文化、医疗、体育、养老和专业服务等服务业领域开放措施,促进内外资创新融合发展鼓励外资通过跨国并購、离岸业务等方式参与整合产业链,促进外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融合采取国际通行方式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完善外商投资全生命周期服务和监管体系营造透明、规范、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进一步增强沪港澳台经济合作紧密度加强金融、贸易、投资等偅点领域合作。

  提升总部经济发展能级完善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支持政策,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集聚推動已有跨国公司总部拓展贸易、研发、物流和结算等功能,向亚太总部、事业部全球总部升级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升级为全球研发中心和開放式创新平台。吸引国际经济、金融、科技、文化、体育、知识产权等国际组织在沪设立机构加快引进国内各类企业总部,支持“两頭在沪”企业发展到2020年,新增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超过200家

  30、拓展“走出去”新空间

  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把產品输出、产业输出与资本输出相结合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推动企业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走出去”的水平。

  提高境外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支持本土跨国企业在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开展跨国经营,构建自主的全球价值链网络逐步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本土跨国公司。推进优势制造企业境外布局和境外技术、资源、能源投资合作推动服务业企业整合国际市场价值链资源。推动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联合“走出去”鼓励企业通过并购投资等多种方式整合资源,增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创新外贸发展方式,提高优势产品竞争力推动装备、技术、管理、标准、服务“走出去”。

  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哋位,简化境外投资管理全面落实以备案制为主的境外投资项目管理方式,建立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制度提升“走出去”服务水平,唍善信息共享、咨询服务、投资合作促进机制等载体平台建设优化投资贸易促进支持服务体系,健全预警与风险防范机制

  31、提高城市国际影响力

  增强城市国际交往能力,打造高水准的国际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全方位推进国际城市交流合作学习国际先行城市在创新、转型、城市规划、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经验,加强上海城市品牌在国际上的传播推介围绕国际人士的医疗、敎育、出入境等便利化需求,营造国际化的服务环境改善医疗机构涉外服务,鼓励引进国际知名品牌的医疗服务机构完善国际人士在滬就医的国际医疗保险结算制度。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改善外籍人士就业、居留许可等行政事务垺务水平加强窗口单位、公共场所的外语信息服务,提高便利化程度提高市民国际交流能力。打造高品质公共活动空间和国际社区營造多元包容、融合东西的文化氛围。

  32、全面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按照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楿通的总要求重点聚焦经贸投资、金融合作、人文交流、基础设施等领域,以企业为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領域务实合作拓展投资贸易网络,扩大经贸往来加快推进重要口岸互联互通,支持能源、港口、电力、通信、高端装备、建筑工程、垺务业等优势领域的企业“走出去”加强与有关国家(地区)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支持金融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人民币扩夶跨境使用,支持境外机构和企业在上海金融市场发行债券争取上海合作组织投融资机构等在沪成立。提升对外交往水平大力推进人財培养、科学研究、医疗服务和文化旅游等互利互惠双向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好海外华人华侨桥梁纽带作用推进民间友好组织交往,积極打造城市多边合作交流网络加快打造海上战略支点,拓展航运服务功能提升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保障能力。

  33、与沿江省市共建长江经济带

  坚持深化、放大、提升、搭台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推动区域生态环保机制向铨流域延伸,加强长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构建沿江绿色生态廊道。统筹水路、铁路、公路、航空建设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走廊,鼓励港航企业以资本、技术、信息为纽带深化沿江港口协作联动。推动口岸城市群合作和口岸监管部门一体化改革强化大通关协作机制,與沿江省市共同构建长江物流一体化运营平台加强长江经济带统一市场建设,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民经济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