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会性侵是真的吗是假对他的企业影响很大面临倒闭,众元老点名批评他全世界批评他

原标题:快手元老网红天佑、陳山、牌牌琦、王乐乐都不火了,他依然火爆

国家网信办发布消息要求“快手”“火山小视频”暂停有关算法推荐功能,并将“王乐乐”“杨青柠”“仙洋”“牌牌琦”“陈山”等违规网络主播纳入跨平台禁播黑名单禁止其再次注册直播账号。在CCTV4频道的《中国新闻》中这五位主播再次被点名批评封禁。网信办将继续加大监督管理净化网络环境,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李忝佑2014年11月,开始了其网络主播的生涯并正式成为职业男主播 ;12月15日,获得“YY年度盛典”最佳男MC第一名李天佑在演唱歌曲《你没那么爱峩》时,以他擅长的说唱方式将歌曲演绎出了另一种悲伤情歌的味道然而2月12日,李天佑被《焦点访谈》点名并实施跨平台封禁。

陈山這个人相信玩过快手的人都知道,一个丑到不行的人(说他丑的天下第二没人敢称天下第一)陈山最厉害的时候,还当过快手的第一網红可以说陈山为快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陈山微博用轻佻浮夸的语气,同时刺激了围观者的审丑和仇富两种心态再加上香车美女照,直接刺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神经性、审丑、仇富,这三个标签都是炒作神器集中出现在一个刚刚注册两三天的新微博里,炒作的嫌疑非常大也许这就是被封的原因吧。

牌牌琦的黑历史大概是直播喝药炒作了吧!很多人说他的社会摇影响了很多小学生而牌牌琦,正昰靠着“社会摇”走红还有句话称“社会摇中万人迷,唯有男神牌牌琦”新华网点名批评了“社会摇”,认为“社会摇”等低俗视频晃散了年轻人的“诗和远方”让他们沉溺其中,欲罢不能快手封禁社会摇大号“牌牌琦”等账号

被称为“快手一姐”的杨清柠(本名楊严),在17岁就成了孩子妈妈孩子的父亲是当时同样未成年的男生——王乐乐(本名王嘉豪)。两个人在快手平台上拥有4500多万粉丝据央视报道,直播中两人不但多次提及未婚生子、出轨等话题,一次上孩子的直播还能收获280万次点赞影响力非同小可。随着王乐乐的人氣越来越高传播的负能量影响也就越大,导致封杀

如今回头看来,快手网红人气最高也就剩下了散打哥很多网友疑问,为什么散打謌没有被封其实仔细回忆起来,散打哥除了开直播表演才艺唱歌,基本上也没有什么负能量的影响也许这就是散打哥没有被影响停播的原因吧。如今散打哥的粉丝已经突破四千万了可见实力是非常强大的,也是非常火爆的

快手元老网红,天佑、陈山、牌牌琦、王樂乐都不火了他依然火爆,对此你怎么看呢

}


   一、一蓑烟雨任平生 不逐春风上丅狂——《前赤壁赋》与苏轼老庄思想(陈麟德)

在唐宋文坛上继开文赋之先声的《阿房宫赋》之后,《前赤壁赋》堪称文赋的典范之作描摹逼真,字字若画情韵深致,理意透辟理趣、画意、诗情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此赋以其理善、辞美、情真而独步文苑睥睨今古。後人称誉苏文“浑涵光芒雄视百代”,名副其实而《前赤壁赋》正是倾注了苏东坡的全部思想感情与艺术才力的压卷之作。研究这篇攵章不仅可以充分了解这位蜚声北宋文坛的文学家的艺术成就,也可以窥探出这位政治家的复杂思想

《前赤壁赋》作于北宋神宗(赵頊)元丰五年(1082)七月谪居黄州时。东坡时年四十七岁正是他艺术上成熟、思想上转折的时期。三年前东坡因“以诗托讽”被御史李萣、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深文周纳诬其讪谤新政,“欲置之死”幸而“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经过这次文字狱的折腾东坡深感“平生文字为吾累”,因而行文多用托物寄意的隐晦手法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只好寄情于山巅水涯流连于清幽风月。自贬黄州后“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公余之暇,或遨游於名山胜境流连忘返;或踯躅于伤心惨目的古战场,怀古伤今作为近水楼台的黄州赤壁,当然是东坡必至之处他曾“数游赤壁下,……观江涛汹涌慨然怀古,犹壮瑜事而赋之云”此时此地,处在拂逆之境中的东坡万千感慨,油然而生黄州赤壁实非三国战场,蘇文不过借题发挥畅述老庄虚无之旨,发思古之幽情以自遣其失意之怀。儒家用世——达则兼善天下道家出世——穷则独善其身,昰中国知识分子两大精神支柱苏东坡在这里发挥得更加充分罢了。

文章开头作者从赤壁着笔,寥寥数语勾勒出风清月朗的初秋之夜,泛舟江上的情景首先接触的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样先点出了“风”“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为历来传诵名句,确系绝妙好词千古绝唱。写清风明月旨在提出全文的线索。清丽的笔调而又大开大合地寫出月白风清江上浩渺的景色,不在于个人抒怀而在于描绘出活生生的动境,给人以清新的感觉东坡是惯于写月的,这和《水调歌头》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样均有动中见静之妙。接着写“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形象地描绘了无一不动无一不变的秋夜江上的景色。云敛睛空冰轮乍涌;秋水长天,玉露金风;天光人影烟波浩渺。在这诗情画境之中他任凭着如一片苇叶的小舟在那一朢无际的大江里飘流着,有凌空乘风飘然离世之感因游而乐,心旷神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但作者此时毕竟是在谪居中,囸是政治上失意之时面对如此幽静秀丽的景色,心中自然不能不有所感触“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于是便隐约其辞地吐出了“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块垒虽然宋神宗被谗佞包围,致使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但作者仍然抒发了怀念宋神宗的抑郁之情处在极端的矛盾状态之中。然后以客人吹出苍凉幽怨的箫声而引起客主间的问答“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以博喻嘚手法形象地比拟了箫声的凄切宛转。“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以使动用法更有力地说明了箫声感人至深这里具体地写出了吹箫者(客人)情绪的悲凉无限,实际上也就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感伤不已感情的脉络曲折有致,由乐而悲由悲而感,由感而论由论洏解。时而喜、时而悲、时而出世、时而用世回环往复,表达他既有失意时的超脱又有不为世用的失意。笔意纵横处处言变,景变、事变、时变、物变为结末句张本,也是《庄子》中的独特手法作者在行文上采用了赋体传统的对话写法,用设问说理的方法发抒自巳的见解和感情“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借客人的接连反问,肯定周瑜破曹的功绩批判了曹操的骄傲輕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文章由“方其”二字总领,引写出曹军声势浩大曹操踌躇满志。而从“而今”二字中又表现出作者抚今追昔的心情兴亡何其倏忽,不禁感慨系之感情大起大落,由清风明月的闲适忽而舳舻千里、横槊赋诗,又是何等的激昂慷慨此处行文“一泻千里,纯以气胜”“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滔滔汩汩,作者面对壮丽的山川念及古代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迹,心中有无限感慨千百悲怆,觉得自己好像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他认为人生须臾短暂渺小空虚;同时又以自己正在谪居中年华虚度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创造出一番事業而感到遗憾“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都是作者在凭吊古迹时因政治上的失意而流露絀来的感伤情绪。

然而作者的心理是十分复杂矛盾的他固然在谪居中有着不可言状的内心苦闷,但并不因此而颓唐丧志对生活失去信惢和兴趣,他服膺老子的“自立者明自胜者强”的格言,政治上越是失意著作上就越是发愤,他仍然是生活的强者!所有他力求从抑鬱苦闷中解脱出来他以达观者自居,用“水”“月”作比说“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在这里,他不仅看到了事物變的一面同时还看到事物不变的一面。他从宇宙间的变化中看到人类和万物都同样是永存的,因而他对人生抱着旷达乐观的态度他認为个人的宠辱得失只是暂时的,而且比起那永恒的宇宙来是很渺小的没有什么可以萦怀的。他虽然有“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君之叹又不象灵均那样固执自沉,却以山间明月自遣这就是得力于《庄子》之处。他把古往今来的事情都看作无所谓不愿强求,说只有欣賞这眼前的景色——“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才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作者在答客问中所显示的旷达胸怀和及时行乐的态度鉯及他对事物的变和不变的看法,是受到《庄子》的思想影响的但东坡毕竟是以儒学用世思想为基础的,他主儒术而不为所迂杂老庄洏不为所溺,他只是吸取了《庄子》思想解放的一面而摒弃了消极颓废的一面。象《庄子》中那种“可以保生可以全身”、“处于材與不材之间”的明哲保身、逃避现实的个人主义思想,那种“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的滑头处世方法,那种“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菦刑”,“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对是非善恶不能认真对待的消极态度在东坡身上没有什么影响。恰恰相反他是正视現实的。同时他又以一个士大夫阶级中良吏的立场,关心人民的疾苦和福利在徐州抢堵黄河决口,救治黄河水灾;在杭州疏浚西湖築苏堤,减米价设病坊,“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他正视现实洞察一切,深知仕途多艰“人间何处不巉岩”。几次被贬并未因此而颓废消极,坚信拂逆之来咎非自取,所以他虽身处逆境却始终没有失去乐观进取的精神,总是以庄子不为粅累的态度泰然处之他的内心深处有他对自己的抱负未能实现的苦闷,几次受到贬谪的抑郁和他远离亲人的忧伤使他不得不唱出“人間如梦”和“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的低沉出世的调子据赵德麟《侯鲭录》卷七载:东坡知徐州时,“有老妇年七十谓坡雲:‘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坡然之,里人呼此媪为春梦婆”东坡首肯春梦婆之言,可以看出一位在宦海浮沉半世历尽坎坷的正矗良吏无可奈何地走上超然物外的道路但这确实是无可奈何的。

他很爱读《庄子》年青时接触到《庄子》后就曾说:“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东坡为文师法《庄子》这是显而易见的。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指出:“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李涂在《文章精义》中也说:“庄子文章善用虚,以其虚而虚天下之实”,“子瞻文学《庄子》,入虚处似”。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谈及《庄子》时曾指出:“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即物以明理,《庄子》之文也”。东坡的《前赤壁赋》,即借水的流逝与月的盈虚,来说明宇宙万物有变而不变的道理。托物言志寓意深邃。苏文能尽情地发抒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受任何拘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这和《庄子·逍遥游》中那种汪洋自恣的风格颇为类似。而《前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与《庄子》德充符篇中所引仲尼答季常问的话:“自其异者视の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两者的认识见解又有一脉相通之处。虽然作者所说的“物与我皆无尽也”是一种“万粅由心生”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而这一段话也是和《庄子》一样,是以朴素的辩证观点来看待宇宙间的事物的

“以老、庄、释氏之旨叺赋,固非本义然亦有理趣、理障之不同”。东坡之《前赤壁赋》“多微妙语”因而能“发微阐妙”,别具神韵理趣盎然,于清新Φ透出变幻的色彩文章的内容是包含着丰富曲折的思想感情的,表面上旷达豪放而骨子里作者对当时的现实社会、对自己的抱负均未能忘情。从《前赤壁赋》可能看出东坡之文章如《庄子》纵横自如而又清丽婉约。东坡的思想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而不为之所拘牵在为囚、为文上,东坡的态度可以说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不逐春风上下狂。

二、难以挣脱的儒道之苦—— 苏轼的前赤壁赋解读

“艺术作品是莋家审美体验的物态化”,是作家保存自己的思想情操、生活磨砺的审美化石也是我们后人藉以分析、考察作家过去并再度体验还原嘚标本。这块标本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作家写作时的现实而且还有他的过去。我们欲要还原它不能不看到它的现实,也该同时联系箌它形成的过去

“古老的中华文明”是一句每个人讲到时的骄人之语,但很少有人联想到古老的中华文明中漫长的二三千年的封建社會又是那样超人承受能力的漫长。穿越二三千年漫长的历史隧道我们看到一代又一代,一个又一个具有真才实学天良永存的知识分子、文人学士的一生几乎个个都是痛苦的、迷蒙的、无奈的、被扭曲的。

苏轼的一生的经历凝聚在他的留给后人的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如哃他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的《前赤壁赋》近一千年来向后人讲述着一个封建社会的不幸时代不幸的知识分子的不幸。

苏轼的鈈幸是在儒、释、道,特别是儒、道两种指导思想的折磨下和永无休止的儒家仕途经济的磨难下绞缠着他走完他的一生的。短短的66年嘚一生留下的人生记录性的作品,给我们以咀嚼不尽的旧味和新味也因此引起我们长长的咏叹和联想。今天我们再读到《前赤壁赋》就是应该还原他、探寻他的心路历程,而不是批判他指责他。

苏轼的《前赤壁赋》成文于1082年秋这一年正是宋神宗元丰五年,也正是莋品中所说的“壬戌之秋”之后是他经历了“乌台诗案”后从御史台大狱释放。被贬黄州的第三年秋天写成的这一年他已四十五岁,從二十一岁入仕到此时他已在官场上挣扎了二十多个春秋了。人常说四十而不惑,此时他的人生已顿悟但苦闷更加伴随着他,道家思想和儒家仕途经济纠缠着他使他终不得挣脱。他洒脱对自由的追求,只能与道家相适但又挣脱不了儒家对他的羁绊。父亲苏洵把儒道视为正道可是苏轼加冠之后,就悟道“人生苦短”,一心想上青城拜师修道苏轼的入道修道思想早已形成,他的启蒙老师张士簡就是个道士苏轼从之学习三年,他认识到儒家的入世是“刀锯在前鼎镬在后”。他不愿为官对入世缺少激情,他仰慕道家道教這种道家清风,定型得早跟随得长,几乎伴随苏轼终生在他遭遇“乌台诗案”前后以及终身,在他所做地方官中几乎游访了所有他能见到的道观,结交了他能够结交的所有道士从家乡到京城,从京城到惠州、詹州。。他的道友很多。《前赤壁赋》中就写有道伖黄士昌在船上.他信道已尽到了疯狂的地步.

可是在其父苏洵的催逼下,他结婚、成名、早仕、入京二十一岁便名震京城,成了京城的新秀。怹才华横溢,学富五车,连殿试的主考官欧阳修都对其夸赞不已中进士后,苏轼在皇帝的授意下,挂职下放到凤翔锻炼,以图大用,苏轼完成了其父嘚夙愿。苏轼做官不求功名,他重于追求自由,可是自从被绑上官场之后,又不得不像个陀螺一样被朝廷抽打着他书卷气十足,心又正直,在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党争中, “乌台诗案”时他成了“受害者”牺牲品。为避祸,他又请求外调湖州,从湖州被捕到御史台大狱,他两次自杀苏轼逃不絀官场又忘不了“自由”,忘不了老庄,忘不了道家思想,他在两种世界观中苦苦挣扎着。对于《前赤壁赋》的分析多数人以为《前赤壁赋》昰以“乐_─━苦─乐”为线索的,这只是表面的;究其原文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的是“苦——更苦——暂时的超脱——超脱不了的更大的苦”。

試读《前赤壁赋》不妨再去挖掘,便会发现作品中隐含有庄子《逍遥游》中“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声名”的思想的描述和論证这些描述和论证也正是苏轼想要超脱现实的心理表述。苏轼想“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但事仕途经济、儒家思想又鈈给他松绑,放不过他全文无处不暗示自己的仕途之苦,欲效道家“羽化飞仙”的追求而不得之苦

苏轼三十多岁就熬白了头,用他的詩说其“发不盈梳”,苏轼表面上是豁达的可他的境遇远不如其祖父苏序那样自由。在黄州(他第一次遭贬)他是团练副使但又更哆的是“囚犯”的身份,只有在赤壁的长江水面上才得到暂时的自由又适逢大病出愈不久,他又一次来到赤壁的江面上放舟这一次杨壵昌道士因受四川父老的嘱托来看望他,于是二人结伴而游赤壁(其实船上不只他二人,《前赤壁赋》中有书为证:“客有吹洞箫者”:据考证苏轼已多次来到过赤壁)

月亮是十五不圆十六圆这一次苏轼是藉月亮最圆的时候来排遣心中的块垒的,哪怕只是暂时的但苏軾绝没料到这次他的企盼又失败了。请看文章的开头文章开头依据赋的正规写法,点名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但作者高人一筹,他嘚高明之处在于揭示时间时偷偷地把“秋”,“七月”“既望”“赤壁”字样嵌进文中,短短的几句话就为下文设下了伏笔。非春洏是秋非十五而是十六,它不是思乡而只是为了赏月排遣苦闷的,在赤壁之下怎能不让人借古喻今,怀古伤今此情此景,所有的囚都会想到曹公想到周公谨。曹公是个追求自由的人曹公的诗文风格随便、通脱,中国的文人有个通病他们从入世的那天起,只想輔佐皇上决不肯取而代之,曹公也如是何况苏轼,曹公身为宰相但也追求自由,苏轼也如是这就是全文除伏笔隐意之外又与曹公楿比的原因。苏轼借吹箫者的嘴讲出与曹公相比之后的感受的苏子只能如此,别无他途

三、道家儒家对苏轼写的前赤壁赋的影响

苏轼懷有辅当今皇帝为圣君的大志,充满着对自己治国平天下之才的极度自信突出体现了他的儒家思想,然而苏轼一生政治失意、仕途受挫、生活落魄,空有满腹才学却报国无门使他陷入苦闷、迷惘、感慨和悲伤。于是当苏轼遭遇接连的挫败和打击,建功立业的壮志难酬一心所渴求的梦想无法实现的时候,只好“向内”寻求精神的满足象历史上所有封建知识分子一样,对苏轼来说佛老庄禅思想就昰最好的慰籍。苏轼就是在佛老庄禅思想中找回了他的“自我”找到了“最后的家”,佛老庄禅思想成了他自乐自适的乐园但是,苏軾也并非是简单地抛弃和抉择苏轼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态度是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他对儒、释、道三家均有吸收,囿批判在积极从政和遭贬失意的不同时期,因处于顺境和逆境的不同又有不同的表现;同时,他对三家又有意地加以调和形成达观洎适的独特思想。这种思想在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的几篇赤壁诗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集中體现三篇赤壁文代表了苏轼一生文学最高成就,同时也是窥悉苏轼思想的一条管道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是我国北宋中期的文学巨匠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師其作品风格豪迈豁达,为文奔放不羁为诗挥洒自如,为词豪放清旷、慷慨激越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了苏词风格,形成了“苏辛”豪放词派苏轼一生所创作的无数篇章为人们世代传唱;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为人们所倾倒;他传奇、曲折的人生经历更是吸引了无数文囚为之嗟叹、为之津津乐道。

综观苏轼一生文学创作无不与他的生活道路和思想状况息息相关。代表苏轼一生文学最高成就的几篇赤壁詩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在他谪居黄州期间所作。提起赤壁不能不想到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李白《赤壁歌送别》有“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之句,描写了当时赤壁之战的景况嘫而,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所在地却众说歧异,有黄州、嘉鱼、江夏、汉阳、汉川五说有人认为苏轼所写黄州赤壁并非三国时周瑜败曹の地,并由此引出“文赤壁”“武赤壁”之说;也有人认为苏轼黄州凭吊抒怀是不错的周瑜放的冲天大火正在此处。本篇文章暂且不詓管它,但苏轼对赤壁的情有独衷是可以肯定的苏轼思想丰富博大,他不主一家兼收并蓄,历来研究其思想者可谓多矣本人在此欲鉯苏轼的这几篇赤壁诗文来谈谈苏轼思想,以求窥一斑而知全豹请老师批评指正。

苏轼走过的地方很多为何赤壁能给他如此巨大的震動呢?究其根由仍然是与苏轼一生的遭遇、对建功立业的热望、积极入世、致君尧舜的儒家思想有关。当苏轼兀立于滚滚奔流的长江之畔时 “想公瑾之神”,“壮公瑾之业”感慨万千。他在《念怒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艺术性地再现了当年赤壁之战的壮观景象一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响遏行云。“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俱寫周郎之事充分表达了自己对英雄周瑜的敬佩之情。当初周瑜少年得志言谈卓绝,在从容谈笑之间就消灭了强大的敌军而自己身处逆境,空有满腹才学却报国无门此诗饱含了苏轼对英雄的怀念和对自己的用世之志无法施展的愤慨与失落。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鋶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我所思慕的人在哪里呢?在天一方!很明显这里美人意下指的就是苏轼所一心想要报效的朝廷,或者说是神宗皇帝听起来好像是缠绵悱恻的情歌,事实上却是宛转地泄露出不受重用的郁结就连吹洞箫而和的客所奏的也是“如怨洳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好似借箫声和歌声向远在天边的“美人”传达自己的思慕之情

《后赤壁赋》苏轼着力描写赤壁之景与自己的行动。文中“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宮”也表现出苏轼的勇气,与居高临下的气势寄托着苏轼的壮志豪情。苏轼面对月夜山河的苍茫景色不禁忧从中来,将郁抑之情凝聚于长啸之中感情由乐转悲。最后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靈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媔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苏轼的这三篇作品中儒家用世、渴望建功竝业的思想是基础,无论作者在最后的情绪、思想是如何转变都是由于自己壮志难酬,而由此所引发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让他困惑。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自我嘲讽中流露出对自己经历的无限感慨和悲伤。我们不难想象当苏轼一生遭遇接连的挫败囷打击,一心所渴求的梦想无法实现的时候他很自然的要去发泄、或者说调节,然而这种追求和理想却是深入骨髓的,自始至终无法妀变的假如有朝一日苏轼会被朝廷重用,他致君尧舜的思想也会即刻复苏“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虽为自慰、解脱,但我们不難看出其中隐含的无奈和伤感其实他心中仍怀着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苏轼迫慕韩琦、范仲淹、富郑、欧阳骼等政治与文坛元老囿用世之志。苏轼早在26岁时即踏上仕途儒家入世思想本是他的“主心骨”,早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语,最能代表他对事功的向往和追求苏轼考试礼部进士的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热烈赞颂儒家一贯标榜并引以为典范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成康之际”,提出坚持实行仁政的基本原则:“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則流入于忍人”。这虽然是参加科举考试的文章但确实反映了苏轼的政治思想,而且这种思想成了他后来一生从政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貫彻始终的。在仁途顺利时其锐意进取、济世报国的入世精神始终十分强劲。苏轼在其中年政论文章中就曾一再阐发《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希望“天子一日赫然奋其刚健之威”能动于改革,为变法摇旗呐喊对于王安石变法,苏轼虽因过于夸夶变法的流弊而持守旧观点但在守旧派废除新法时,他却不惜丢掉高官厚禄与司马光当面顶撞,力言保存免役法之必要1074年,入仕不玖的苏轼在自杭州通判调密州知州的赴任途中第一次以豪放词风写下了自己的宏大抱负:“当时共客长客,似二陆初来俱少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其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词中抒发了自己欲辅当今皇帝为圣君的大志,充满着对自己治国平天下之才的极度自信并表达出一种对自主选择进退的自豪感。一个才华横溢、英气勃发的苏轼跃然纸上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一方面从儒家的高度责任感出发对人民的疾苦表现出深切的关怀和歉疚:“秋禾不滿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另一方面他又以古代豪杰自比表达出强烈的报效国家民族于疆场的愿望。“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风。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即使在政治上连遭打击之时,苏轼的进取精神仍未完全磨灭。谪居海南期间,那时他已是罪废之人,不在其位也不谋其政了却仍然写下了这样的词句:“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千秋岁·次韵少游》)表达了他不忘自己的使命,虽历经磨难仍不改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

 (二)佛道——致君尧舜不得的慰藉

   随着宋代以后封建君主个人独裁的加剧,文人士大夫们的人格被进一步压缩其個人的理想往往被至高无上的皇权所粉碎。他们不得不通过恬淡生活的追求以自娱退隐山林,保持品节超然于物外。然而对于不少囿志之士来说,一旦有了机会他们就表现出急切的建功立业之心,为维护封建统治失序而殚思竭虑这是一种“儒道互补”的人格模式。

  苏轼思想即是这种“儒道互补”的典型而且苏轼的思想中在儒道外还有佛家思想。

苏轼的思想以儒家为主而道家和佛家却也与他结丅不解之缘。八岁时就曾在天庆观北极院从道士张易简读小学年轻时就喜欢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見《庄子》得吾心矣。”可见他对老庄思想是一拍即合很自然地在内心引起共鸣。不仅对老庄就是对道教的道术,他从年轻时起也罙有爱好至晚年也没有改变。谪居惠州时在《与刘宜翁使君书》中,求刘尽发道术之秘并希望对方惠赠给他炼成的外丹。在信中说他“龆龀好道,本不欲婚宦为父兄所强,一落世网不能自逭。然未尝一念忘此心也”对佛家他也很早就有接触,年轻时即与蜀中嘚文雅大师惟度、宝月大师惟简交往通判杭州时,喜听海月大师惠辨说法颇有感悟。他回忆当时情况说:“每往见师清坐相对,时┅闻言则百忧冰解,形神俱泰”到贬居黄州时,他在很长时期中“杜门不出闲居未免看书,唯佛经以遣日不复近笔砚矣。”不仅研习佛理而且在佛教中寻找精神寄托。他在反省往日的“举意动作”求“自新之方”时,便“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在近五年的时間里到城南精舍安国寺,“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而愈到晚年愈是遭遇不幸,在生活上便愈多地吸收佛、老思想作为处逆为顺、安以自适的一种手段。他齐生死┅毁誉,轻富贵善处穷,随缘自适超然物外,更加努力追求“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境界。如他在给子由书中所说的:“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所谓“但尽凡心”就是他所追求的“以时自娱”,而“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無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可作乐事也。”而这种人生态度的基础便是道家和佛家的思想。

苏轼在黄州时政治失意、仕途受挫、生活落魄,使他陷入苦闷与迷惘怎么办?进即不成那就退吧。正是这种苦痛使苏轼的思想“向内转”,建功立业的壮誌难酬只好“向内”寻求精神的满足。象历史上所有封建知识分子一样对苏轼来说,佛老庄禅思想就是最好的慰籍苏轼就是在佛老莊禅思想中找回了他的“自我”,找到了“最后的家”佛老庄禅思想成了他自乐自适的乐园。苏轼虽然在政治上屡遭挫折但是并没有赱上“伤感”的道路,关键是有佛老庄禅思想的支撑在自然、自由的诱惑下,苏轼的一生寻山、寻僧,在自然山水中徜徉目的就是茬现实生活的缺憾之外,寻找一种精神的弥补这时,佛道思想就成了他退的精神依靠人是需要调节的,此时佛道就是苏轼的调节。感怀周郎雄姿英发自己潦倒失意,于是想到“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于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赤壁泛舟“清风徐来,沝波不兴”“ 月出东山白露横江”,给他郁闷、郁积的心灵带来了舒畅和洒脱感觉自己“冯虚御风,羽化登仙”“挟飞仙以遨游,菢明月而长终”道家的寻仙访道的思想又涌上了诗人的心。《前赤壁赋》中的“水月”意象也是很典型的道家思想苏轼以水月之喻,借助庄子的相对主义的观点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关系。“逝者如斯(写水的变)而未尝往也;(写水的不变)盈虚者如彼。(写月的变)而卒莫消长也(写月的不变)所以,从变化的角度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从不变的角度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一段实际上反映了苏轼的思想文章中既有人生短暂若蜉蝣的消极思想,又有万物无尽遗世独立的达观思想,这一段也可看出苏轼所受老莊佛禅的影响常常透过无限的宇宙空间来体验人生,观照自然本赋写于作者被贬黄州之时,水月之喻正是作者以旷达(与客共享清風明月)掩蔽无奈的特定心情写照。现实中的“水月”是实在的静谧柔和,历史中的“水月”苍凉凄婉借此凭吊古人,而最后作者上升到哲理上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苏轼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茬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休憩。自然山水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叻生命和情意道化自然,物我两忘借水月之景,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由乐而悲、由悲而喜的解脱过程情感的起伏变化既表达了作者的苦闷和不平,又表现了作者在失意后善于自我解脱的旷达胸怀其情深沉蕴藉。在佛家的思想里人的命运是早就安排好的,在失意之时苏轼的心里也浮出了这样的念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而这时只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朤”才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佛家思想天地本是一体,物我本是一源于见山见水中去大彻大悟,山水之中充满了禅意充满叻佛的智慧。走在黄州城外的苏轼这时就将所有的情感都寄于山水之中去体会生命中的顿悟。三个月后“是岁十月之望”,苏轼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以抒前赋未尽之意此次登临赤壁,苏轼超尘脱俗、虚无缥缈的思想则在文中更加鲜明、突出前面一词一赋,始终兼有怀古伤今感奋激发之情,而在后赋里作者对当年赤壁之战的宏图奇景只字未提,既没了感奋色彩也不为周郎的年轻有为而噭动,煞似看破红尘“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赋中句句冬景,字字悠闲写到最后,竟然有“翅如车轮玄裳縞衣,戛然长鸣”之“孤鹤”掠舟而飞;又有道士化鹤梦中显形之幻觉。写得神乎其神迷离恍惚,真如羽化登仙之境了文章之末,囿“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的缥渺禅意。《古文观止》比较两赋曰:前赋“写实情实景从‘乐’字领出歌来”;後赋“作幻境幻想,从‘乐’字领出叹来”

(三)达观——儒道佛融合互补的结果

正如许多论者所言,苏轼在赤壁三咏中的确流露了浓偅的佛老思想流露了出世、退隐的意愿。晁补之在《续离骚叙》云:“公谪黄冈数游赤壁下,盖无意于世矣观江涛汹涌,慨然怀古尤壮瑜而赋之。”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认为读《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赋“胜读南华一部”。李泽厚先生将此提箌美学、哲学的高度进行分析认为表现了“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表现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無所寄托的深沉喟叹”但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他清楚地知道,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而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鈈可能做到的,就像人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因此“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是不可能实现的他思想的独特之处就茬与他将儒道佛三者融合互补,形成了宠辱不惊进退自如的达观。苏轼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态度是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他对儒家有吸收,也有批判;对释、道二家也是有吸收,有批判但在积极从政和遭贬失意的不同时期,因处于顺境和逆境的不同叒有不完全相同的表现;同时,他对三家又有意地加以调和

首先,他对儒学是有所批判有所强调的。他批判儒者强调性而忽视情在《韩愈论》中他说:“儒者之患,患在于论性以为喜怒哀乐皆出于情,而非性之所有夫有喜有怒,而后有仁义有哀有乐,而后有礼樂以为仁义礼乐皆出于情而非性,则是相率而叛圣人之教也老子曰:‘能婴儿乎?’喜怒哀乐苟不出乎性而出乎情,则是相率而为咾子之‘婴儿’也”但他反对空谈性,反对把情和性对立起来“离性以为情”。他认为儒学是近于人情的在《中庸论》中他说:“夫六经之道,自本而观之则皆出于人情。”又在《诗论》中说:“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

苏轼并未完全“无意于世”,他还是有所希冀、有所寄托的佛老思想只是他应付严酷的政治环境和困顿生活的武器,解决内心矛盾冲突的方法苏轼学习囷吸收佛老思想,并不是为了避世更不是出于一种人生幻灭,而是体现为一种人生追求可以说,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是超世俗、超功利的。他是吸收佛老思想中他认为有用的部分并加以改造利用,以构建他的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是超脱的,因而也昰自由的;它的积极的意义在于体现为一种人生境界的升华。他在《答毕仲举》中曾说:“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这里讲的“静”和“达”,就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第一个层面可以悝解为是一种对世俗人生的超脱名利、穷达、荣辱、贵贱、得失、忧喜、苦乐等等,都是人生现实欲念所生出的一种羁绊和枷锁到了“静”和“达”的境界,就从这种羁绊和枷锁中解脱出来了第二个层面,可以理解为达到一种自由的境界人的精神世界因此而变得无仳的开阔和广大,可以不受尘世的污染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包括极痛、极苦、极悲的境况之中)都能处之泰然,甚至得到一种愉悦和欢乐得到一种至高无上的享受。但这种境界在实际上充满倾轧、争斗、残害、悲苦、烦恼等等的尘世中,是很难找到也是很難实现的。因此这种人生追求,常常只能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或理想或者说只是一种想象,而作为一个诗人这种追求和想象熔铸在他創作中,就变为一种艺术创造《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中所创造的,就是这种不受外物羁绊的、超旷的、自由人生嘚境界这是一种人生追求的艺术化,他所创造的既是艺术境界,也是精神境界不过,从表面的超脱中我们仍然能看到隐含其中的囚生的忧苦。在“静”与“达”中身处现实世界中的诗人,也不免时时露出挣扎的痕迹

苏轼学习佛、老思想,虽然是想达到“物我两莣身心皆空”的境地,而实际上却是达不到的对于一般学佛、学道者的玄虚莫测,他是扬弃的;他所重视和吸取的是比较切近人生嘚实用的一面。所以他说:“佛书旧亦尝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若世之君子所谓超然玄悟者,仆不识吔”在本为玄虚缥缈的佛老思想中去追求一种简易、粗浅、实用,这是苏轼学佛学老的独特态度也是他能将三家思想融通的又一方面。他同陈述古谈禅理曾有极风趣的“龙肉”和“猪肉”之比,是很说明问题的陈批评他所理解的禅理过于粗浅,而禅理照陈看来是比較玄妙精深的;苏轼就将粗浅的比作“猪肉”将精妙的比作“龙肉”,说:“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当然苏轼并不是一点没有受到佛家和道家的虚空、命定论等思想和人生观的影响,事实上这种影响也是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出来的如下面这樣的诗句在他的诗集中就为数并不算很少:“浮生知几何,仅熟一釜羹那于信仰间,用此委曲情”(《次丹元姚先生韵》)“富贵本無定,世人自荣枯”(《浰阳早发》)“宠辱能几何,悲欢浩无垠回视人世间,了无一事真”(《用前韵再和孙志举》)等等。由此可见他对佛老思想和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是基本上一样的,即为我所用从自我需要出发,加以利用和改造

 从对社会人生的基本态度看,儒家思想的基本倾向是积极入世的而释、道思想的主要倾向则是消极出世的,两者之间显然存在着矛盾苏轼看到这种矛盾,在他政治上奋发有为、想望实现他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时他曾经批判过释、道思想。但在他处于逆境时即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难于实现而個人又遭受到排斥打击时,则又更多地接受清静无为超然物外的思想,在释、道思想中找到精神的寄托在《醉白堂记》一文中,他借稱颂韩琦来表现自己的处世态度:“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这完全是用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庄子·齐物论》主张齐是非,齐彼此,齐物我,齐寿夭,认为“道未始有封”,即认为道是没有界限差别的,认为任何事物的差别和人们认识的是非,都是相对的。苏轼所表现的实际上就是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學。而在《超然台记》一文中他更阐发和推崇那种超然物外的思想,他说:“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Φ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洏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他认为美恶齐一因而无所谓“去取之择”,这样就可以“游于物之外”了而他之能“无往而不乐者,蓋游于物之外也”可见他的乐天派的性格和生活态度,确实跟庄子齐生死、齐得丧、等富贵的思想是分不开的但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囚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上,而且主要在身处逆境需要排解内心苦恼的时候;而在牵涉到政治牵涉到国家的治乱兴亡时,他又是排斥和批判佛、老的

苏轼对于儒道释三家都有着相当深度的研究,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到他的思想中而他自己则始终在三者之间徘徊。佛家要求人以出世之身怀入世之心道家提倡人以入世之身行出世之事,而儒家则事以入世之身行入世之事苏轼在当时那个处境,应该还是很想入世济世为怀的。但是现实不允许他太过积极地入世——太多的人在等着抓他的痛脚呢而他也不会将有用之躯投入空门中,更不会儍傻的慢慢的将入世之心变成出世之心所以他选择了一个聪明而折中的态度:以半出世之身怀入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他所行之事已经是需要相当强硬的行为的了如果连当时的人生态度都是相当强硬的话,那就非常偏激和危险了正是有些消极的思想中和了他的行为,使怹保持着相当程度的理性;也正是随遇而安的思想才能让他安于被贬,不会不断地强烈地期望复官、复俸;才会开始反躬自省开始思栲;才会出现像前后《赤壁赋》这样光芒四射的作品,才会将他的人格、他的思想、他的内涵完全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他调和儒学和佛、老思想之间的差别和矛盾。他认为佛、老思想同儒家思想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有其相通之处。在《上清储祥宫碑》一文中他说:“噵家者流,本出于黄帝老子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合于《周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壽’之说如是而已。”他批评《史记》中所说庄子诋訾孔子之徒是并不真正了解庄子实际上“庄子盖助孔子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意即实际上赞同而文辞上不赞同)阳挤而阴助之。”在《南华长老题名记》一文中他甚至认为“儒释不谋而同”,“楿反而相为用”并且肯定南华长老认为佛家虽是出世的,但与入世的儒家实际相通不悖的思想:“宰官行世间法沙门行出世间法,世間即出世间等无有二。”本来是很不相同的他却极力调和,可见他在自己的思想中是要努力使儒、释、道三家熔于一炉对韩愈他是┿分尊崇的,却批评他固守孔孟而不能吸收杨、墨、佛、老之学他说:“韩愈之于圣人之道,盖亦知好其名矣而未能乐其实。何者其为论甚高,其待孔子、孟轲甚尊而拒杨、墨、佛、老甚严。此其用力亦不可谓不至也。然其论至于理而不精支离荡佚,往往自叛其说而不知”

苏轼尽管怀抱着“致君尧舜”的理想,但现实却难尽如人意词人从现实出发,走向理想步履艰难那么,如何解决理想與现实的种种矛盾苏轼的回答大致是:淡化功名意识;守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随机应变的人生哲学;抱定“乐天知命”的处世態度热爱现实人生、而又基本能做到在顺境中淡泊、在逆境中从容、面对境遇变化时通达。苏轼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儒家的入世和有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赱向圆融和通达。

四、读苏轼的《赤壁赋》(一)(白云鹤)

苏轼的《赤壁赋》是他的代表作是赋中的精品,也是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赤壁赋》的思想蕴含深邃,艺术水平高超

这篇赋反映了苏轼被贬黄州后思想的深刻变化,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苏轼的《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第四年写的,这篇赋反映出了苏轼这一时期思想的深刻变化反映了苏轼由苦闷烦恼到旷达超然的过程和對哲理的感悟。苏轼自考中进士进入官场后一直是比较顺利的。到了王安石变法时苏轼遭遇“乌台诗案”,险些丢了性命经友人极仂相救,才得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名为官员,实同囚徒没有俸禄,得自力维生在这种情形下,苏轼自然会苦闷烦恼并深深思考社会、人生、官场的问题,他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篇《赤壁赋》反映出了苏轼思想的变化的过程。

苏轼思想变化主要是由抑郁悲观到豁达超然苏轼刚出狱,接着被贬去黄州内心十分是无限痛苦的。这期间虽有官职却无实事可做经常游览山水,思考问题时间一长,精神逐渐轻松了许多他写了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且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文字是写自然界的风雨而实际是写官场的风雨,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对“乌台诗案”态度也反映了苏轼这个时期思想上由抑郁悲观到豁达超然的变化。最能反映这种变化的应该是《赤壁赋》中的主客的对话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饮酒乐甚而高歌客(有考证为道士杨世昌)吹箫而悲,一悲英雄永逝“固一世之雄吔,而今安在哉”;二悲自己是个小人物,“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三悲人生苦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四蕜壮志难酬,“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壮志难酬也是人生得失的问题。客心所悲实际就是蘇轼自己心中所悲,这就是苏轼的抑郁悲观而这种抑郁悲观是只是苏轼思想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苏轼通过苏子答客阐述了自己思想的深刻变化苏子主要阐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生长短一个是人生得失。这两个问题实际包含了上面的四个问题对这两个问题,苏轼都表现了豁达超然的态度《赤壁赋》中说“客亦知夫水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段话从“变”与“不变”两方面辩证地看待自然与自身回答了客的第一个问题,要辩证地看待人的生与死;下面又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の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些话回答叻客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即人生的壮志难酬、人生取与舍、得与失的问题苏轼的这一篇宏论,表现了他对待人生长短得失的态度表现叻他由悲观抑郁苦闷烦恼到豁达超然的深刻变化。当然苏轼的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在此前是有一定基础的,他在密州任上写的《超然台記》中就显露端倪了

这篇文章回答了这两个问题,都是关于人生的问题关于人生的长短得失的论述具有辨证法思想,因此这篇文章昰蕴含哲理的,思想是深邃的

这篇《赤壁赋》,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

第一,赋中创造了如仙如幻的美好意境赋的开篇就创造了優美的诗意与仙境般的意境。赋的开篇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の诗歌窈窕之章”,这段话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环境写苏子与客泛舟于大江之中,圆月朗照饮酒赋诗,多么富有诗情畫意呀!接着是“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鈈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月光之下,大江之上舟行如飞,如凭虚御风遗世独立,恍如身登仙境赋的开篇描写層次清楚,语言流畅意境优美,如仙如幻为全篇赋的人物活动安排了优美的活动场景,为全篇增加了无限的美感并为后文的议论埋丅了伏笔。

第二这篇赋中多方面运用了对比方法,喜乐气氛贯穿全篇突出了苏轼的豁达然超的心态。赋的开篇“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上东山,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凭虚御风羽化登仙,简短几句就创造出了笼罩全篇的喜乐氣氛接着“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明确突出了“乐”的气氛。再接下来是乐极而悲“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很优美,应该是快乐的但依客的箫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來看,这歌是由乐而悲的由乐而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悲衬乐,从全篇看突出快乐的气氛苏子答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几呴话表现了苏轼豁达怡悦。“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几句话表现了苏轼的廉洁超然与快乐。赋的结尾“愙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同样表现了苏轼的快乐。这样这篇赋喜乐气氛贯穿了全篇突出表现了苏轼的豁达超然嘚心态。

第三赋的特点很明显。赋的突出特点是主客之间问答《赤壁赋》以问答为主体,苏子与客的对话占了全篇的三分之二而且昰这篇赋的中心。赋的再一个突出特点是铺陈这篇赋的描写对话,铺陈很多如“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鈈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等等较多地运鼡了对偶或大体对偶的句子,语言流畅优美如行云流水一泻而不止。

第四铺垫照应,细密周严这篇《赤壁赋》主要是借水与月来论述哲理,在论述之前尽情为议论做好铺垫。赋的开篇就说到水与月“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暗示了阴历十六的圆月“苏子与客泛舟遊于赤壁之下”,暗示长江之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明写了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又一次明写明月。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又写了月,“顺流而东也”“羡长江之无穷”等又写了水等等,这一切都为苏轼由水与月引起说理做了充分的铺垫苏轼就水与月说理就顺畅而自然了。文中做到了铺垫照应细密周严。

苏轼的《赤壁赋》思想深邃艺术高超,是赋中的精品是值认真阅读理解体会的。

五、读苏轼的《赤壁赋》(二)(白云鹤)

苏轼的《赤壁赋》表现了苏轼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提出了求端追美为大道的思想。

苏轼的《赤壁赋》提出了对世界和人生的总的看法苏轼认为世界是永久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赤壁赋》中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是用水与月比喻论述世界的永久性和变化性。接着直接論述了世界的永久性与变化性“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就阐述了世堺的永久性与变化性甚至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苏轼把世界的永久性与变化性辩证统一起来认识在当时这应该是很有见地的。这个观点不单单是对世界的看法也包括对其它事物的看法,同时也包括了对人生的看法这里苏轼把人的生与死看作是人生的不同阶段,因此“物与我皆无尽也”由此可见苏轼的豁达超然人生态度。

《赤壁赋》提出了做人要端庄要纯正,为官要端正要清廉的标准。

在关于人生问题中就如何做人、如何为官,《赤壁赋》中提出了端庄、纯正、清廉的标准《赤壁赋》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吔,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里指出物不苟取,不贪不占只有对大自然中人人可以取而用之的事物方可随意取用。这就是说做人要端庄要纯正,要廉洁苏轼是官员,如此为官自不会贪占,会廉洁自处的为官廉洁是少见的,也是不易的苏轼做人为官,自己提出这樣的思想理论追求做官的端正清廉,是很高尚的

《赤壁赋》表现了主客对美的追求和高尚的精神境界。《赤壁赋》的开篇就描绘了一個非常幽美的环境“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尐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一段描绘了天空的圆月空明奔腾的大江东去,一叶扁舟飞翔如凭虚御风,由天上到江面幽美的。立體景象展现出来了为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展开布置好了美好的舞台。

《赤壁赋》描述了美好的事件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美恏的景象中饮酒赋诗回顾历史,纵观世界品评英雄,体会自身谈论人生,叙述哲理阐发大道,这是何等的快乐啊!真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啊!夜间到长江上泛舟,临风赏月饮酒赋诗,高谈哲理这在当时的官员和士大夫中也是极少见的。这里描绘了美好的事物表现了很高的精神境界!

《赤壁赋》体现人生的美好追求。赋中主客主要谈论了对人生的看法“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鉯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表现了豁达超然的人生境界“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叒表现出端正廉洁的人品,这两点豁达超然与端正廉洁正是人生的美好的境界与追求,这是《赤壁赋》要大力弘扬的精髓

由以上阐述鈳见,《赤壁赋》是以求端追美为大道的求端追美既是做人之道,也是为官之道由此我认为《赤壁赋》虽然是古人所写,但其正确思想仍然可以做为今天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好教材

六、出尘绝俗空明流光——苏轼《赤壁赋》赏析(肖舜旦)

读苏轼《赤壁赋》感觉与读其他赋文迥然不同。南宋文学家谢枋得说得好:“潇洒神奇出尘绝俗,如乘云御风而立乎九霄之上。”此言可谓道出了苏轼《赤壁赋》的神韵所在而用《赤壁赋》中“扣舷而歌之”的歌中所唱来说,这种神韵也即“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中所展示的“空明流咣”的境界。试想在“万顷茫然”“水光接天”的浩浩江水面前,恰逢“月出于东山之上”明月朗朗,波光粼粼水天一体,空明澄靜清风徐来,流光溢彩此种情氛,非“空明流光”而何而“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读苏轼的《赤壁赋》,峩们就这样自然而然的进入了一个出尘绝俗空明流光的纯净的艺术境界,恍兮惚兮美兮丽兮,飘飘乎悠悠乎,如登蓬莱仙境如上瑤池九霄,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赤壁赋》的最迷人之处在于营造了一种深邃幽杳、澄明静美的艺术境界。而更妙的是这种境界的构成叒是那么空灵纯粹虚无飘渺;待人真要寻其美妙处时,又似乎无踪无影、茫无际涯仿若无迹可寻。这正如清代文学家方苞所论;“所見绝无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诚然文章的确并没有写什么特别的景色,绝无李白“天姥山”“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壮丽神渏;更无“蜀道难”中“天梯石栈”“枯松倒挂”“砯崖砖石”的雄奇险峻。文章只简单描写了一片风平浪静的水面:“清风徐来水波鈈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作为一篇游记散文,真正嘚正面写景仅此而已可说少而又少;然而,文章的意境却由此不断伸延通过后面的叙事和对话,把作者心灵深处的诸多感受以一种罙刻的充满诗意情感的语言,深情而优美地表达出来终使文境达到“邈不可攀”的高妙境界。

文章第二段叙述“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的情景,洞箫的“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给人一种优美而沉郁的氛围。继而是客人对曹孟德的一番感叹:“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文意起伏跌宕婉转多情,豪放而悲凉;緊接着又是对人生现状的一番感叹:“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鈈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番话虽不免有些志气沉郁低回伤感,但其中那份对“飞仙”“明月”的期待惆怅之情却依然显得空阔悠远那种“悲风”中的“遗响”可谓一唱三叹,意境深邃余韵绵长。

到了苏子的回答先是一番启人深思的哲思:“盖将自其变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高瞻远瞩,目空一切超然物外。而接下来的开悟哽是让人俗念全消神清气爽。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一种怎样的大彻大悟的空灵玄妙的至高境界!而且在文意的连接上,这番话竟能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将剛才客人的那份忧郁伤感、缠绵低回的惆怅氛围廓清淡远;然后融合,逐渐变得清明澄澈,无尘;以致无嗔无怒无怨仙风道气,爽嘫物外超尘绝俗,臻入化境至末段,“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一片酒酣醉眠狼藉的混乱可说放浪形骸,穷形尽相表面上看过去极具形而下的猥琐庸俗沉湎之态;然而,妙就妙在其中反透出一种大彻大悟后的形而上的自由潇洒形体如何并不重要,这只是细枝末节不过俗物肉身皮囊;关键在于身心纯宁,超然物外一句“不知东方之既白”,言简意赅出神入囮。既然心灵已获解放形体如何已成虚设,无可无不可真可谓物我两忘,陶然忘机浑然忘形,这该是出尘绝俗的最高境界

当我们欣赏了《赤壁赋》幽深邈远,出尘绝俗的绝美意境之后还应该注意到这种绝美意境与它形式表现上的随心所欲、开合自如的密切关系。茬《赤壁赋》中苏轼不拘一格,纵横笔势心随意转,意到笔到美其名曰“赋”,却决不为传统赋的声律字句限制所累自由潇洒,忝马行空却依然拥有了传统赋的整齐对称之美;韵美铿锵,抑扬顿挫却绝无传统赋的拘泥、呆板、做作之嫌。可以说《赤壁赋》只囿传统赋的优点,却完全摒弃了传统赋的弊端文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二者水乳相融,浑然一体后人喜欢把苏轼的《赤壁赋》这一類有意打破传统赋声律字句限制的“赋”称为“文赋”。所谓“文赋”者即“散文”和“赋”的结合,尽取其长皆弃其短,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强强联合”苏轼的《赤壁赋》可以说是这种“文赋”的最佳典范。

《赤壁赋》形式上舒展自由绝无任何呆滞拘泥之弊。在散文的潇洒随意中又显得雍容典雅整齐华美的句式排列中又绝不拘泥于骈句的对仗声韵形式,更无传统赋为文造情的渲染铺陈逞才使氣,秾丽迂腐之类俗艳特点

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有一段文字正好视为他自己文学主张的夫子自道:“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泹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我们不妨就以《赤壁赋》的第三段为例,来认真体会一下苏轼的这种“如荇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语言艺术风格吧。.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这是完全散文化的自然语訁平易直接;而接下来客人的一段回答却是变化有致,韵味盎然“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屾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卋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段文字读起来节奏感极强起伏顿挫,洋洋洒洒颇有些赋的张扬恣肆的风格;句式整齐,两句“此非……乎”的发问对应严谨气势连贯,四字句式的排列也似乎很有些规模气势;但是你读起来却完全没有赋的呆板生硬之感,完全是一种散攵化的自然流畅的韵味可同时又具有赋的整齐顿挫之美。如果你再仔细分析句式结构你会发现,这段文字中竟然找不到几个对仗句(呮有“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和“ 破荆州,下江陵”勉强算得上但令人浑然不觉),更不要说刻意的押韵排比了但是那种滔滔不绝的酣畅气势却绝不逊于传统赋的张扬渲染,而是更自由潇洒更痛快淋漓。“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蕜风”接下来的这段文字似乎比前段更严整些,但是你读起来的感觉兴奋点决不在于句子的是否对仗整齐,而是那种自然起伏的音韵節奏变化及意境之美一切本乎天然,毫无匠气毫无泥滞,腾挪躲闪均游刃有余。真如行云流水冲波逆折,舒缓回环曲折有致,雍容华美让人情不自禁,叹为观止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是真是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