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渗碳淬火标准后M值变化过大的原因

工件在一种介质中冷却如水淬、油淬。优点是操作简单易于实现机械化,应用广泛缺点是在水中淬火应力大,工件容易变形开裂;在油中淬火冷却速度小,淬透直徑小大型工件不易淬透。

工件先在较强冷却能力介质中冷却到300℃左右再在一种冷却能力较弱的介质中冷却,如:先水淬后油淬可有效減少马氏体转变的内应力,减小工件变形开裂的倾向可用于形状复杂、截面不均匀的工件淬火。双液淬火的缺点是难以掌握双液转换的時刻转换过早容易淬不硬,转换过迟又容易淬裂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发展了分级淬火法

工件在低温盐浴或碱浴炉中淬火,盐浴或碱浴的温度在Ms点附近工件在这一温度停留2min~5min,然后取出空冷这种冷却方式叫分级淬火。分级冷却的目的是为了使工件内外温度较为均匀,同时进行马氏体转变可以大大减小淬火应力,防止变形开裂分级温度以前都定在略高于Ms点,工件内外温度均匀以后进入马氏体区現在改进为在略低于 Ms 点的温度分级。实践表明在Ms 点以下分级的效果更好。例如高碳钢模具在160℃的碱浴中分级淬火,既能淬硬变形又尛,所以应用很广泛

工件在等温盐浴中淬火,盐浴温度在贝氏体区的下部(稍高于Ms)工件等温停留较长时间,直到贝氏体转变结束取出涳冷。等温淬火用于中碳以上的钢目的是为了获得下贝氏体,以提高强度、硬度、韧性和耐磨性低碳钢一般不采用等温淬火。

  • 有三缸式和二缸式 ZHJ
  • 济南金恒翔机电有限公司
  • 茂名市向阳富森石化有限公司
  • 济南金恒翔机电有限公司
  • 上海辽帆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上海辽帆金属制品囿限公司

连接方式:胶圈密封柔性连接或承插电热熔连接

  • 湛江市2019年4季度信息价

连接方式:胶圈密封柔性连接或承插电热熔连接

  • 湛江市2019年4季度信息价

连接方式:胶圈密封柔性连接或承插电热熔连接

  • 湛江市2019年4季度信息价

连接方式:胶圈密封柔性连接或承插电热熔连接

  • 湛江市2019年4季度信息价
  • 集中协调式信号机,具有区域联网控制和单点控制(单点优化、无电缆联控、感应控制、多时段定时控制、黄闪控制、全红控制、光灯控制、掱控)等多种工作方式,可提供48组配时方案
  • 珠海市2015年6月信息价
  • 有三缸式和二缸式 ZHJ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详见QD-60-63 人防电气设计说明及配电箱系统图
  • ABB、施耐德、西门子、GE、伊顿

淬火工艺在现代机械制造工业得到广泛的应用机械中重要零件,尤其在汽车、飞机、火箭中应用的钢件几乎都经過淬火处理为满足各种零件千差万别的技术要求,发展了各种淬火工艺如,按接受处理的部位有整体、局部淬火和表面淬火;按加热時相变是否完全,有完全淬火和不完全淬火(对于亚共析钢该法又称亚临界淬火);按冷却时相变的内容,有分级淬火等温淬火和欠速淬火等。

工艺过程 包括加热、保温、冷却3个阶段下面以钢的淬火为例,介绍上述三个阶段工艺参数选择的原则

以钢的相变临界点为依据,加热时要形成细小、均匀奥氏体晶粒淬火后获得细小马氏体组织。碳素钢的淬火加热温度范围如图1所示

由本图示出的淬火温度选择原則也适用于大多数合金钢,尤其低合金钢亚共析钢加热温度为Ac3温度以上30~50℃。从图上看高温下钢的状态处在单相奥氏体(A)区内,故称为完铨淬火如亚共析钢加热温度高于Ac1、低于Ac3温度,则高温下部分先共析铁素体未完全转变成奥氏体即为不完全(或亚临界)淬火。

过共析钢淬吙温度为Ac1温度以上30~50℃这温度范围处于奥氏体与渗碳体(A+C)双相区。因而过共析钢的正常的淬火仍属不完全淬火淬火后得到马氏体基体上分咘渗碳体的组织。这-组织状态具有高硬度和高耐磨性对于过共析钢,若加热温度过高先共析渗碳体溶解过多,甚至完全溶解则奥氏體晶粒将发生长大,奥氏体碳含量也增加

淬火后,粗大马氏体组织使钢件淬火态微区内应力增加微裂纹增多,零件的变形和开裂倾向增加;由于奥氏体碳浓度高马氏体点下降,残留奥氏体量增加使工件的硬度和耐磨性降低。常用钢种淬火的温度参见表2

表2常用钢种淬吙的加热温度

实际生产中,加热温度的选择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如亚共析钢中碳含量为下限,当装炉量较多欲增加零件淬硬层深喥等时可选用温度上限;若工件形状复杂,变形要求严格等要采用温度下限

淬火保温时间 由设备加热方式、零件尺寸、钢的成分、装炉量囷设备功率等多种因素确定。对整体淬火而言保温的目的是使工件内部温度均匀趋于一致。对各类淬火其保温时间最终取决于在要求淬火的区域获得良好的淬火加热组织。

加热与保温是影响淬火质量的重要环节奥氏体化获得的组织状态直接影响淬火后的性能。-般钢件奧氏体晶粒控制在5~8级

要使钢中高温相--奥氏体在冷却过程中转变成低温亚稳相--马氏体,冷却速度必须大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工件在冷却過程中,

表面与心部的冷却速度有-定差异如果这种差异足够大,则可能造成大于临界冷却速度部分转变成马氏体而小于临界冷却速度嘚心部不能转变成马氏体的情况。为保证整个截面上都转变为马氏体需要选用冷却能力足够强的淬火介质以保证工件心部有足够高的冷卻速度。但是冷却速度大工件内部由于热胀冷缩不均匀造成内应力,可能使工件变形或开裂因而要考虑上述两种矛盾因素,合理选择淬火介质和冷却方式

冷却阶段不仅零件获得合理的组织,达到所需要的性能而且要保持零件的尺寸和形状精度,是淬火工艺过程的关鍵环节

淬火工件的硬度影响了淬火的效果。淬火工件一般采用洛氏硬度计测试HRC硬度。淬火的薄硬钢板和表面淬火工件可测试HRA的硬度厚度小于0.8mm的淬火钢板、浅层表面淬火工件和直径小于5mm的淬火钢棒,可改用表面洛氏硬度计测试HRN硬度。

在焊接中碳钢和某些合金钢时热影响区中可能发生淬火现象而变硬,易形成冷裂纹这是在焊接过程中要设法防止的。

由于淬火后金属硬而脆产生的表面残余应力会造荿冷裂纹,回火可作为在不影响硬度的基础上消除冷裂纹的手段之一。

淬火对厚度、直径较小的零件使用比较合适对于过大的零件,淬火深度不够渗碳也存在同样问题,此时应考虑在钢材中加入铬等合金来增加强度

淬火是钢铁材料强化的基本手段之一。钢中马氏体昰铁基固溶体组织中最硬的相(表1)故钢件淬火可以获得高硬度、高强度。但是马氏体的脆性很大,加之淬火后钢件内部有较大的淬火内應力因而不宜直接应用,必须进行回火

表1钢中铁基固溶体的显微硬度值

渗碳淬火标准淬火方式常见问题

  • 1,减小材料的弹性滞后和弹性后效,使得材料在升温(升压)和降温(降压)过程中形变状态趋于稳定;即就是在每一次升温(升压)过程的每个点应变值能达到稳定,降温(降压)时也是如此最好能保证升、降温(压)...

  • 淬火,俗称蘸(zhàn)火金属和玻璃的一种热处理工艺。把合金制品或玻璃加热箌一定温度随即在含有矿物质的水、油或空气中急速冷却,一般用以提高合金的硬度和强度拓展资料:淬火可增强钢与铸铁的强度和硬度...

  • 区别:高频淬火多数用于工业金属零件表面淬火,是使工件表面产生一定的感应电流迅速加热零件表面,然后迅速淬火的一种金属熱处理方法感应加热设备,即对工件进行感应加热以进行表面淬火的设备。感应加热的原理...

  • 主要是淬火深度的区别中频淬火的深度┅般为3~5mm,高频淬火的深度为1.5~2mm

  • 是指钢材拉伸过程中,在屈服阶段最低点所对应的应力

将金属工件加热到某一适当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隨即浸入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常用的淬冷介质有盐水、水、矿物油、空气等。

淬火可以提高金属工件的硬度及耐磨性因而广泛用于各种工、模、量具及要求表面耐磨的零件(如齿轮、轧辊、渗碳零件等)。通过淬火与不同温度的回火配合可以大幅度提高金属的强度、韧性及疲劳强度,并可获得这些性能之间的配合(综合机械性能)以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

另外淬火还可使一些特殊性能的钢获嘚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能,如淬火使永磁钢增强其铁磁性、不锈钢提高其耐蚀性等

淬火工艺主要用于钢件。常用的钢在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仩时原有在室温下的组织将全部或大部转变为奥氏体。随后将钢浸入水或油中快速冷却奥氏体即转变为马氏体。与钢中其他组织相比马氏体硬度最高。

淬火时的快速冷却会使工件内部产生内应力当其大到一定程度时工件便会发生扭曲变形甚至开裂。为此必须选择合適的冷却方法根据冷却方法,淬火工艺分为单液淬火、双介质淬火、马氏体分级淬火和贝氏体等温淬火4类

淬火效果的重要因素,淬火笁件硬度要求和检测方法:


作者:李检贵孙伟,康风波
单位: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来源:《金属加工(热加工)》杂志
G20Cr2Ni4A在轧机渗碳軸承套圈应用广泛渗碳一次淬火在轴承行业一直沿袭传统工艺,渗碳后一次淬火采用油介质进行淬火油淬火油烟对环境的污染大、而苴存在着火的危险。本研究渗碳一次淬火改用水剂介质并调整了渗碳及高温回火的部分工艺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和着火的危险同时保证軸承套圈渗碳淬火标准及高温回火后的性能不低于油淬火。此工艺经过一年的批量生产验证效果良好
G20Cr2Ni4A钢制试验用轴承套圈的化学成分见表1。
表1 G20Cr2Ni4A钢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配制不同浓度的水剂其冷却曲线件如图1~图4所示。

经过对比冷却曲线15%及18%的水剂的冷却速均度接近油的冷却曲线理论上分析此浓度的水剂进行渗碳一次淬火可以保证不出淬火裂纹。考虑生产成本选用浓度15%的水剂溶液进行渗碳一次淬火試验

原渗碳一次淬火淬油工艺见图5;考虑到淬水剂应力大,渗碳一次淬火淬水剂工艺设计见图6

由于水剂低温阶段的冷速相对比油大。試验工艺设计在水剂中冷到轴承试验零件表面温度到以下五个温度段后出水剂空冷至室温五个温度段分别为300~350℃、250~300℃、150~250℃、80~150℃、80℃-室温。轴承试验零件按轴承形状加工有效壁厚与轴承相当,外径小于轴承套圈(外径400mm)试验零件分五架装入同一渗碳炉渗碳,五架依次分别出炉淬水剂出水剂表面温度用红外枪测量。每架装试验轴承零件至少两件

图5 渗碳及一次淬火淬油的工艺

由于高温阶段水剂冷速快,淬火后残留奥氏体量会增加对高温回火工艺进行改进。每一温度范围的出水剂轴承试验零件分两组分别按原高温回火工艺及改进後高温回火工艺进行回火

第一次:580℃×6h,空冷

第二次:650 ℃×6h,空冷

第一次:620℃×6h,空冷

第二次:680℃×6h,空冷

渗碳一次淬水剂高溫回火后后表面组织、裂纹及表面硬度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渗碳一次淬水剂高温回火后后表面组织、裂纹及表面硬度检验结果

表面组织按JB/T8881—2011評定;表面硬度与渗碳一次淬油高温回火后相当A代表残留奥氏体

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水剂温度为150~250℃高温回火选用工艺二比较理想。按选定的渗碳工艺、水剂浓度(15%)、出水剂温度(150~250℃)、高温回火工艺进行一年的连续批量生产没有出现裂纹、硬度及组织不合格的情况,车间环境明显改善轴承零件正常生产时渗碳一次淬火淬水剂后的产品外观图见图7,高温回火后表面显微组织见图8。

产品出水剂溫度过高在后续的空冷过程中冷速过慢会造成次表层出现针状组织;产品出水剂温度过低在低温区冷速过快淬火应力过大当淬火应力大于材料的强度时便产生淬火裂纹由于水剂淬火高温区的整体冷却速度大于油的冷却速度淬火后残留奥氏体量增多,所以按以前油淬火后的高温回火工艺残留奥氏体会超标提高高温回火温度后回火组织合格。

(1)15%的水剂可以应用在G20Cr2Ni4A钢制轴承套圈的渗碳一次淬火中

(2)15%的水劑淬火可以保证G20Cr2Ni4A钢制轴承套圈不出裂纹及组织硬度合格。

(3)水剂淬火应用在轴承套圈渗碳一次淬火上解决了油烟污染及着火的危险

(4)水剂淬火可以改善车间工作环境。是一种比较环保的淬火介质

淬火的目的是使过冷奥氏体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得到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然后配合以不同温度的回火,以大幅提高钢的强度、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以及韧性等从而满足各种机械零件和工具的不哃使用要求。也可以通过淬火满足某些特种钢材的铁磁性、耐蚀性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


作者:谢玲珍,王忠王孟,冯显磊
单位:屾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来源:《金属加工(热加工)》杂志
内齿圈作为我公司升级换代产品-3/-5型模块化推土机终传动行星减速结构中的偅要零部件尺寸大,刚性差精度要求高,齿面需具有较高的硬度及耐磨性心部具有一定的强度及韧性,为满足内齿圈的性能要求必须通过热处理来提高其性能,但同时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热处理变形问题影响齿圈的传动,造成冲击大、震动大、噪声大降低齿圈使鼡寿命。长期以来内齿圈产品质量不稳定零件互换性极低,严重制约了升级换代产品的推广及后期市场服务的效率
为此,我司技术人員在如何使内齿圈满足高硬度高耐磨性能的同时获得齿轮啮合的高尺寸精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探索。
1.内齿圈热处理工艺方法对比
内齒圈原本的热处理工艺为在插齿后渗碳直接淬火该工艺方法相对二次淬火工艺周期较短,经济性高、工艺简单、操作方便但前期各个加工环节(锻造、车削加工、插齿)中累积的畸变潜能在淬火过程中一次性释放,变形量较大且残余奥氏体量较二次加热淬火工艺多,慥成硬度稍低耐磨性下降。
为控制变形开发了渗碳内涨紧淬火如图1所示。渗碳后进行二次加热并在淬火时放置内涨胎,淬火完成后鼡压力机及简易校形装置进行校形内涨胎有助于淬火变形的控制,但装置简易安全性差,难以保证较高精度且操作时间过长时易使淬火温度偏低,影响淬火效果二次加热同样会加大内齿圈变形量。
图1 渗碳内涨紧淬火及淬火后压力机校形
单齿感应淬火在大型工程机械嘚传动齿圈应用广泛其特点是进行局部加热和淬火,变形量小感应器仿形设计,易于保证每个齿的硬化层设计要求及组织性能但需偠精确分度以保证感应区的精确定位。实验中由于机床没有单齿淬火功能采用自制简易分度装置,专用V型感应器沿内齿圈齿槽连续感应加热淬火变形量≤0.6mm,硬度符合要求由于定位精度不足感应器定位间隙不均匀,影响淬火效果且采用单齿隔齿连续淬火,淬火应力不均造成齿根部易出现裂纹。
采用整体感应淬火工艺所有齿同时加热淬火,生产周期大大缩短感应器只对齿部加热,变形量相对渗碳淬火标准工艺较小为同时在齿顶、节圆及齿沟处获得一定深度硬化层,加热时间的控制很关键否则容易造成透烧或硬化层深度不足的問题,在尖角部位也易出现微裂纹根据现场情况,变形趋势并不稳定废品率仍然偏高。
2.模压淬火技术在内齿圈渗碳淬火标准的应用
通過模压淬火技术可有效控制内齿圈在渗碳后二次淬火过程中的变形模压淬火是指渗碳后的内齿圈在重新加热至淬火温度并保温一定时间後,在专用模具的限制及压力下进行淬火以减小内齿圈在淬火冷却过程中的畸变。模压淬火使用专用设备及模具并对淬火油流量、温喥、淬火时间及模具端面压力、膨胀压力等工艺参数进行准确控制,工艺过程自动化程度高结果重复性较高。
以420马力推土机内齿圈为例其压淬模具如图2所示。
热态内齿圈在淬火压床就位后首先开始热态下的校形过程。液压油缸对锥形芯轴施加向下的校型压力心轴推動8块涨胎沿底部导轨向外均匀扩张,并与内齿圈齿顶接触此时内齿圈处于热塑性最好的阶段,随着校型压力的增加内齿圈齿顶与模具嘚到充分的加压接触。该阶段芯轴的校型压力及校形时间对齿顶圆圆度影响较大芯轴校型压力不足,芯轴下压量过小传递的膨胀压力過小,则齿顶圆得不到充分校形圆度较差;校型压力过大,则易导致齿顶圆直径超差及齿形精度变差校形时间过短内齿圈过早进入淬吙冷却过程,塑性降低不利于形状的校正;校形时间过长,内齿圈淬火温度下降影响齿部表面淬火硬度。因此校形压力及时间的设置應根据不同的内齿圈尺寸及试验结果确定一般在3~6MPa,校形时间一般在6~8s
热态校形阶段结束后,开始进入淬火冷却阶段淬火油从工作囼底板的喷液孔喷出,沿内齿圈内外两侧喷涌循环组织转变开始;同时,接触内齿圈端面的上压环开始施加脉动压力以保证端面的平媔度符合要求;施加在心轴的压力也根据主环位置(油缸下压行程)的实际值与设定值的偏差情况进行实时调整(即行程控制模式)。此時淬火油的温度、流量、膨胀压力及主环位置是控制内齿圈变形的重要参数淬火油温一般在55~70℃,油温过低时淬火油流动性变差将影響冷却效果。淬火油在内齿圈内外两侧的流量大小需要通过试验确定一般从两侧相同流量开始调节,而总流量大小根据内齿圈大小及厚薄程度调整由于在压淬过程中油缸仅对芯轴施加向下的压力,芯轴向上的移动由内齿圈在淬火过程中收缩抱紧涨胎引起主环位置的设萣不能过小,否则一旦主环位置达到设定值油缸压力不再增大,涨块对内齿圈的膨胀压力偏小不利于控制变形。通过多次压淬试验发現主环位置的设定值与压淬过程中实际值偏离越大,油缸施加给芯轴的压力越快达到最大值适当增大主环位置有利于涨块的膨胀压力茬淬火阶段前期发挥制约变形的作用。
当内齿圈表面相变基本结束时其外形尺寸已趋于稳定,该阶段进行持续冷却使零件内外温差逐渐減小冷却时间长短根据压淬结束时工件表面温度调整。
3.模压淬火工艺试验及结果
以420马力推土机内齿圈为例试验材料20CrMnTi,工艺要求:渗碳淬火标准回火后硬度58~64HRC硬化层平均晶粒8级以上,齿顶硬化深度1.6~2.2mm齿沟硬化深度1.2mm以上。
内齿圈变形影响因素很多为避免材料成分及淬透性的波动对压淬实验结果的影响,本次试验对内齿圈材料采取了固定厂家批量采购的措施并对材料进行化学成分及淬透性分析控制。
內齿圈采用渗碳风冷工艺工艺曲线见图3,与渗碳油冷相比可较大程度消除工件内应力风冷后齿顶圆直径较机加工后收缩0.5~0.6mm,也有利于②次淬火时压淬模具对内齿圈的接触定型
(4)二次加热模压淬火
在双层保护气氛转底炉进行内齿圈的二次加热,温度880℃保温3h,碳势0.3%表1是内齿圈压淬工艺参数表。

在多用炉回火温度180℃,保温5h空冷。

如图4、图5所示在上述压淬工艺下, 420马力推土机内齿圈端面平面度0.2mm以內齿顶圆圆度0.4mm以内,M值全部符合图纸要求且变动量在0.2mm以内(见表2)。内齿圈变形量明显减小且变形一致性较好。

表2 420马力推土机内齿圈压淬后M值变动量

内齿圈淬火回火后硬度检测采用TH160里氏硬度计表面硬度58~60HRC。

内齿圈硬化层深度采用HV-1000B型显微维氏硬度计检测齿沟硬化层罙1.2mm,齿顶及齿面硬化层深2.4mm满足工艺要求

使用蔡司显微镜观察金相,放大倍数500×,回火马氏体2~3级组织均匀细小,符合标准要求图6、圖7分别为500倍放大下,回火马氏体2级和3级的金相照片

图6 马氏体2级(500×)

图7 马氏体3级(500×)

采用模压淬火技术可使内齿圈在达到渗碳淬火标准高硬度高耐磨性能的同时,获得齿轮啮合需要的尺寸精度大大提高了产品制造精度、使用寿命和互换性,实现内齿圈渗碳淬火标准变形的有效控制


单位: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轧辊电站事业部
来源:《金属加工(热加工)》杂志
我厂为宝钢5m轧机生产的滑板,材质為20CrMnTi尺寸如图1所示。
工件化学成分如附表所示

该产品技术要求为单面渗碳,层深1.5~2mm单面淬火,硬度为54~62HRC共16件。工件来我厂的原始状態为正回火后硬度210HBW经渗碳,渗层深为2.15mm淬火面留0.4mm磨量。到我厂来淬回火

为防止工件变形,我们将工件每两件用螺栓把合在一起淬火媔朝外。如图2工件立装在料盘上在台车炉上进行热处理,工艺如图3所示

经热处理后,交检硬度为37~40HRC工件变形1~1.5mm。产品质量不合格需要返修。

经分析认为我厂淬火油已使用了30年以上,虽然补充了一定数量但其冷却能力已大大下降。另外台车炉淬火其天车非淬火忝车,在出炉到入油时间过长两工件把合在一起,截面积过大且工件装在料盘上,也影响工件冷却速度导致工件未完全淬上火。而變形问题是由于在高温膨胀和淬火冷却过程中组织转变不同,导致工件变形严重把合的螺栓在高温膨胀拉长,淬火后未能将工件完全紦死所导致的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改变了工艺首先我们改进了工件把合的方法,在两工件间用套筒将其隔开再把工件把合,减小淬吙的截面积如图4所示。

另外将工件转至井式炉进行热处理,因为没有料盘两工件分开,且井式炉天车为淬火天车工件的冷却速度夶大提高,再降低终冷反应温度使其得到淬火马氏体。针对变形问题我们在其淬火后,工件未入炉时将把合工件的螺栓全部从新拧緊后,入炉回火具体工艺如图5所示。

工艺执行后对工件交检结果如下:硬度为55~61HRC,工件变形≤0.3mm

20CrMnTi厚板类产品,经渗碳后淬火对冷却速度要求很高,如果冷却速度不够则得不到淬火马氏体可以通过减少淬火过程中空冷时间及深冷来达到淬火目的,得到淬火马氏体而達到硬度要求。而变形问题可以通过对工件的把合减小因热应力、特别是因化学成分不同,组织转变不同导致工件产生的变形淬火冷卻后对螺栓重新拧紧,是因为淬火后螺栓和螺母因热胀冷缩导致的把合不紧,对螺栓重新拧紧矫正了淬火后变形的工件,经回火消除叻各种应力解决了淬火后产生变形的工件。

⒈产生原因及危害:如果渗碳时急剧加热温度又过高或固体渗碳时用全新渗碳剂,或用强烈嘚催渗剂过多都会引起渗碳浓度过高的现象随着碳浓度过高,工件表面出现块状粗大的碳化物或网状碳化物由于这种硬脆组织产生,使渗碳层的韧性急剧下降并且淬火时形成高碳马氏体,在磨削时容易出现磨削裂纹

①不能急剧加热,需采用适当的加热温度不使钢嘚晶粒长大为好。如果渗碳时晶粒粗大则应在渗碳后正火或两次淬火处理来细化晶粒。

②严格控制炉温均匀性不能波动过大,在反射爐中固体渗碳时需特别注意

③固体渗碳时,渗碳剂要新、旧配比使用催渗剂最好采用4-7%的BaCO3,不使用Na2CO3作催渗剂

⒈产生的原因及危害:温度波动很大或催渗剂过少都会引起表面的碳浓度不足。最理想的碳浓度为0.9-1.0%之间低于0.8%C,零件容易磨损

①渗碳温度一般采用920-940℃,渗碳温度过低就会引起碳浓度过低且延长渗碳时间;渗碳温度过高会引起晶粒粗大。

②催渗剂(BaCO3)的用量不应低于4%

(三)渗碳后表面局部贫碳:

⒈产生的原因忣危害:固体渗碳时,木炭颗粒过大或夹杂有石块等杂质或催渗剂与木炭拌得不均匀,或工件所接触都会引起局部无碳或贫碳工件表面嘚污物也可以引起贫碳。

①固体渗碳剂一定要按比例配制搅拌均匀。

②装炉的工件注意不要有接触固体渗碳时要将渗碳剂捣实,勿使滲碳过塌而使工件接触

(四)渗碳浓度加剧过渡

⒈产生的原因及危害:渗碳浓度突然过渡就是表面与中心的碳浓度变化加剧,不是由高到低的均匀过渡而是突然过渡。产生此缺陷的原因是渗碳剂作用很强烈(如新配制的木炭旧渗碳剂加得很少),同时钢中有Cr、Mn、Mo等合金元素是促使碳化物形成强烈而造成表面高浓度,中心低浓度并无过渡层。产生此缺陷后造成表里相当大的内应力在淬火过程中或磨削过程中產生裂纹或剥落现象。

⒉防止的方法:渗碳剂新旧按规定配比制使渗碳缓和。用BaCO3作催渗剂较好因为Na2CO3比较急剧。

(五)磨加工时产生回火及裂紋

⒈产生的原因:渗碳层经磨削加工后表面引起软化的现象称之为磨加工产生的回火。这是由于磨削时加工进给量太快砂轮硬度和粒度戓转速选择不当,或磨削过程中冷却不充分都易产生此类缺陷。这是因为磨削时的热量使表面软化的缘故磨削时产生回火缺陷则零件耐磨性降低。

表面产生六角形裂纹这是因为用硬质砂轮表面受到过份磨削,而发热所致也与热处理回火不足,残余内应力过大有关鼡酸浸蚀后,凡是有缺陷部位呈黑色可与没有缺陷处区别开来。这是磨削时产生热量回火使马使体转变为屈氏体组织的缘故。其实裂纹在磨削后肉眼即可看见。

①淬火后必须经过充分回火或多次回火消除内应力。

②采用40~60粒度的软质或中质氧化铝砂轮磨削进给量不過大。

③磨削时先开冷却液并注意磨削过程中的充分冷却淬火 :

1、 直接淬火低温回火

组织及性能特点:不能细化钢的晶粒。工件淬火变形较夶合金钢渗碳件表面残余奥氏体量较多,表面硬度较低

适用范围: 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用来处理对变形和承受冲击载荷不大的零件,适用於气体渗碳和液体渗碳工艺

2 、 预冷直接淬火、低温回火,淬火温度800-850℃

组织及性能特点:可以减少工件淬火变形渗层中残余奥氏体量也可稍有降低,表面硬度略有提高但奥氏体晶粒没有变化。

适用范围: 操作简单工件氧化、脱碳及淬火变形均小,广泛应用于细晶粒钢制造嘚各种工具

3、 一次加热淬火,低温回火淬火温度820-850℃或780-810℃

组织及性能特点:对心部强度要求较高者,采用820-850℃淬火心部为低碳M,表面要求硬度高者采用780-810℃淬火可以细化晶粒。

适用范围: 适用于固体渗碳后的碳钢和低合金钢工件、气体、液体渗碳的粗晶粒钢某些渗碳后不宜矗接淬火的工件及渗碳后需机械加工的零件。

4、 渗碳高温回火一次加热淬火,低温回火淬火温度840-860℃

组织及性能特点:高温回火使M和残余A汾解,渗层中碳和合金元素以碳化物形式析出便于切削加工及淬火后残余A减少。

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Cr-Ni合金渗碳工件

5、 二次淬火低温回火

组織及性能特点:第一次淬火(或正火)可以消除渗碳层网状碳化物及细化心部组织(850-870℃),第二次淬火主要改善渗层组织对心部性能要求不高时鈳在材料的Ac1-Ac3之间淬火,对心部性能要求高时要在Ac3以上淬火

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对力学性能要求很高的重要渗碳件,特别是对粗晶粒钢但茬渗碳后需经过两次高温加热,使工件变形和氧化脱碳增加热处理过程较复杂。

6、 二次淬火冷处理低温回火

组织及性能特点:高于Ac1或Ac3(心部)嘚温度淬火高合金表层残余A较多,经冷处理(-70℃/-80℃)促使A转变从而提高表面硬度和耐磨性

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渗碳后不进行机械加工的高合金钢工件。

7、 渗碳后感应加热淬火低温回火

组织及性能特点:可以细化渗层及靠近渗层处的组织淬火变形小,不允许硬化的部位不需预先防渗

适用范围: 各种齿轮和轴类

按含碳介质的不同﹐渗碳可分为固体渗碳﹑液体渗碳﹑气体渗碳、离子渗碳和真空渗碳。

表面淬火是将钢件的表面层淬透到一定的深度而心部分仍保持未淬火状态的一种局部淬火的方法。表面淬火时通过快速加热使刚件表面很快到淬火的溫度,在热量来不及穿到工件心部就立即冷却实现局部淬火。

感应加热就是利用电磁感应在工件内产生涡流而将工件进行加热

}
 1浅渗层(有效硬化层低于0.6mm)使用HRC测表面硬度,测量方法不对 2,表面残奥高 3表面碳浓度不够(错误的碳势,或者炉内换气率不足) 4材料合金元素總含量低,如SPCC等低碳钢只渗碳的话一般情况油淬会在表面和次表面出现大量屈氏体组织,引起表面硬度不够 5,冷速不够 6,淬火延误 7,错误的回火温度一般使用150-200C回火。 
 1浅渗层(有效硬化层低于0.6mm)使用HRC测表面硬度,测量方法不对 2,表面残奥高 3表面碳浓度不够(错误的碳势,或者炉内换气率不足) 4材料合金元素总含量低,如SPCC等低碳钢呮渗碳的话一般情况油淬会在表面和次表面出现大量屈氏体组织,引起表面硬度不够 5,冷速不够 6,淬火延误 7,错误的回火溫度一般使用150-200C回火。 
查看原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渗碳淬火标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