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麻袋财富底层资产是什么有哪些资产?

今年的雷潮与以往不同,大环境更差,来势更凶,影响更深。尤其是系统性风险带来的信任危机,以及连锁效应下的流动性危机是最致命的,不少运营能力差的平台都死在了资金链断裂。

跑路的跑路,清盘的清盘,脸皮厚的开始穿透底层,拆标、展期、逾期各种套路层出不穷。也有嗜血的恶人开始恶意收割出借人,一片哀鸿遍野,苦不堪言。

比较之下,还好有一片净土。他们坚持按时回款,正常运营;加大催收力度,保障平台资金流稳定;合规透明化运营,与出借人面对面沟通,增强信心。

这类平台都值得被尊敬。

现在雷潮已经褪去,行业正在慢慢复苏,不少人看着平台发的红包心痒痒,准备继续入场P2P,但心里也拿捏不定主意,这个时候该怎么选择更好?

我们可以参考雷潮中表现优异、游刃有余的平台,这类平台的运营能力和稳定性都不错,经历过这次磨难,相信未来也能走的更远。那么他们有哪些特征呢?

1、保持按时回款,提现秒到,最好是自动回款不需要债转

P2P机构的本质属于信息中介,提供的是居间服务,所以品牌建设尤为重要,一旦失信于出借人,人气就会大降,再发展起来就难了。在雷潮时期也是一样的,这也是大多数平台宁愿暗兜底也要保持回款的原因所在。

2、近三个月资金流表现良好,待收不减反增

近三个月的资金流和待收数据可以很直观的看出平台在雷潮中的表现,资金流表现较强的平台可以看初市场对其的认可度。我们可以在第三方网站对接的数据中查看平台的数据,个别未对接数据的平台可以在官网信息披露栏目里找到运营报告对比。

3、盈利依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主营业务决定盈利空间

因为平台是提供居间服务的第三方,主要的利润是在于出借人与人之间利息差。在除去业务成本、获客成本、运营成本以及逾期坏账成本后,净利润少的可怜。如何能扩大利润?除了增加业务量和降低成本外,足够利润的业务是盈利的关键。

如何查看平台是否盈利呢?现阶段环境下可以通过平台业务占比来简单判断。消费金融与信贷业务因风金额较小、风险可控,盈利空间会稍大些,尤其是现金贷业务,因其高利润特性,成就了不少平台。而车贷、企业贷、三农金融因逾期坏账率普遍较高,盈利的可能性小一些。

当然,这也是分平台的,我们最直观的方法是通过平台披露的审计报告或者财报来了解。车贷平台中,因其规模和其出借收益较低,利润充足,今年上半年还是盈利了3个亿的。

4、资产真实,透明化运营,合规意愿强

这类主要适用于二线三线平台,相比较头部平台,他们没有较深的底蕴和背景,出借人的忠诚度较低。但是在头部平台的二八效应下,我们更应该去支持那些优质的、有潜力的平台。

对于选择这种平台,我们首先要知道,当下不能重仓, 期限不宜过长;其次是看资产真不真实,透明度高不高,前几期文章中我们也统计过一些可以查标的平台,也可以借鉴一下;最后是看合规意愿强不强,合规检查的时间点越来越近,有些平台还在无动于衷,有些平台已经组建好了合规自查小组。

不管是什么业务,风控都是一家运营的核心。P2P的所有业务因资产端质量劣于银行,所以对风控的要求比银行还要高,风控要做的好其实是很难的。那么,作为一名出借人,如何去判断一家平台的风控呢?大白简单列出三个点,可以直观了解一家平台的风控。

(1)看CRO(首席风控官)的资历与风控催收团队规模。一般高管介绍中都会介绍CRO这个职位,如果没有或者不够明显,可以参考资产端的高管介绍。

例如资产端中腾信CEO曾霖,曾在美国Capital One从事消费信贷管理,这家公司在世界500强排名112位,是美国排名第二的消费金融公司,回国后还在宜信担任过首席数据官和风险总监,履历十分强劲,有在银行或正规金融机构担任过重要职位的经历都是加分项。

其次是看风控团队,规模越大、人数占比越高则说明平台对风控和催收的重视程度越高。

(2)看逾期坏账率。部分股权上市平台我们可以通过季报、半年报、年报来查阅,其他平台我们可以通过官网信息披露栏查阅,根据监管要求,逾期坏账率是必须披露的。公布的数据多少是有些保留的,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一些才能更接近于事实。

(3)看贷前审核与贷后管理,以消费金融为例。

贷前审核首先主要是依靠大数据风控系统的筛选,还要有强力靠谱的风控模型,包括共债模型与反欺诈模型。P2P作为互联网金融最终要的就是要运用的互联网科技的力量,强有力的风控系统尤为关键。

除了系统外,平台对借款人的信用等级(风险等级)区分也尤为重要,例如的魔镜等级,通过等级划分来区分优劣,可以有效帮助出借人提高自主风险分辨意识。

再就是信审环节,是否接入征信系统,比如百行征信(目前、拍拍贷、桔子已接入)或芝麻信用、征信报告等征信依据。这三大贷前审核环节就可以看出一家平台的底层资产资质如何。

贷后管理主要是催收和逾期处理,之前沸沸扬扬的反暴力催收影响了很多平台的贷后管理模式,而我们看催收其实是很难看出名堂的,只能通过了解平台催收团队和具体催收措施和处理模式来判断。

一般针对恶意逃废债或逾期时间较长的借款人,平台都会采取上报数据或提交法院裁决进行催缴,最近兴起的互联网仲裁模式也值得关注,不少平台也在慢慢接触中。

当然你觉得文章说了一大堆理论知识,没get到实际,也是很正常的。这篇写的确实深了一些,可以在公众号回复白名单参考一下,把平台代入进去再对比,你就会发现,确实是这样的。

最近提醒大家的是,马上国庆了,国庆你出去玩了还会去投资吗?平台没有流入但是还需要回款,国庆阶段兑付压力是巨大的。不少平台已经开始停止了借款端放款,做起了拉新活动,准备储备存粮应对10月兑付难关。

这不是什么危险信号,但我们需要理性,实力靠谱的平台可以搭配活动适当短投;而那些表现差,实力弱的平台,请你攥紧钱袋子,不要被红包、返现利诱,否则得不偿失。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7月27日,“麻袋开放日we are here”在麻袋财富上海总部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线下出席麻袋职场和网上直播两种方式,共吸引400余人互动参与,以开放的心态迎接社会各界的“检阅”。期间,线下近20位代表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通过高管分享、座谈问答、参观职场等方式,与麻袋高管直接对话、交流,场面热烈。

  麻袋财富COO金轶伟在致辞中表示,2018年6月以来,随着网贷平台整改期限临近的警钟敲响,一些不合规平台出现项目逾期增加、平台退出增多的现象,无疑给投资者带来了疑虑和恐慌,整个行业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面临信任危机,作为从业者感到非常痛心。为此,麻袋财富敞开大门,让大家零距离了解麻袋财富成绩背后的故事,同时,倾听投资人心声,在加深彼此了解的基础上实现财富共赢。

  溯本归源,坚守P2P本质

  分享会上,麻袋财富就投资人最关心的“网贷暴雷频出”的问题做出了解答。当前的网贷行业进入整改验收期,一些问题平台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合规要求,自融、资金池、活期产品、期限错配、资产违规等问题在监管的高压之下无处遁形,退出实属正常,没必要过度恐慌。经过这轮大整改后,市场拨乱反正,P2P行业将逐渐回归“借贷信息撮合”的本质。

  从2015年7月由腾牛网改名的一个不知名的小平台,到2018年6月跃居国资系P2P排名第一,麻袋财富的成就并非朝夕之功。在三多年的探索发展中,麻袋财富矢志不渝地坚持资金使用与借款标的一一对应,不片面追求规模,不盲目攀比增值,如骆驼般,迈着低调稳健的步伐,负重前行。而这种在行业野蛮发展期很难看到效益的战略举措,如今看来,却成为了行业整顿的春风里,麻袋财富可持续发展的立足之本,使其在良莠不齐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合规风控,最核心的利刃

  回观麻袋财富的发展史,着力打造资产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

  2016年12月,麻袋财富以高分通过三级等保测评,在信息安全方面构建了一道密不透风的坚实壁垒。2017年1月,麻袋财富接入中国互金协会信息共享平台,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资信状况、偿还能力等进行真实性审查。2017年6月完成银行资金存管;同时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登记披露服务平台,进行了全面信息披露。

  麻袋财富COO金轶伟认为,只有贷前对底层资产进行严格的筛选把关;贷中如实披露项目信息;贷后资金合规化管理,不触碰用户一分钱,不设置资金池,才能更好地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拨云见月,未来可期

  在座谈问答环节,代表们对麻袋财富的未来发展投以热切的关注,在6-7月间,受行业大环境影响,投资人集中挤兑现象使得不少合规平台也无辜“躺枪”,月投资量呈现下滑趋势甚至负增长状态。

  麻袋财富在6-7月行业动荡期间,老用户复投率保持平稳,到期复投率达到60%,整体规模也未受到影响。金总谈到,平台已按照现行监管政策的要求完成了整改验收准备工作,积极争取成为较早通过备案验收的平台。相信随着风波平息,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资金成交也会向头部优质平台聚拢。

  另外,在7月19日的年中会议上,中信产业基金董事总经理兼麻袋财富董事长张迎昊指出,中信产业基金将一如既往支持麻袋财富合规发展,尤其在资金募集、风险管理等方面,将加大对于麻袋财富的支持力度。董事长在关键时期出面发声,成为投资人重拾信心的一剂定心丸。

  沟通零距离,服务无止境。麻袋财富未来将通过组织开放日的系列活动,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力争赢得广大投资者的信任。同时,肩负“为用户提供安全、高效、值得信赖的互联网投资服务”的使命,用智能科技手段,践行普惠高效的金融信息服务理念,为借贷双方搭建一个透明、高效、有保障的投资平台。

龙讯财经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

}

导读:财富感悟:没有野心只能一辈子当穷人   巴拉昂县一位年青的媒体大哼,以推销装饰销像画起家,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迅速跻身于法国50大富豪之列,1998年因前列腺癌在法国博比尼医院去世...

  财富感悟:没有野心只能一辈子当穷人

  巴拉昂县一位年青的媒体大哼,以推销装饰销像画起家,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迅速跻身于法国50大富豪之列,1998年因前列腺癌在法国博比尼医院去世。临终前,他留下遗嘱,把他上网找投资机会。富人上网,更多的是利用网络的低成本高效率,寻找更多的投资机会和项目,把便利运用到自己的生意中来。

  12、消费花钱  

  穷人:买名牌是为了体验满足感,最喜欢试验刚出来的流行时尚产品,相信贵的必然是好的。

  富人:买名牌是为了节省挑选细节的时间,与消费品的售价相比,他更在乎产品的质量,比如会买15元的纯棉t恤,也不会买昂贵的莱卡制品。(转载)

  虽然自己是个穷人,不过对富人的印象一直还不错。这大概因为我曾经在本市最底层的贫民窟住过,也在一个相对高档的小区租住过两年。两地比较,感受格外深刻。

  贫民窟居住着外来务工人员、本地小厂下岗职工,还有一些流动摊贩,邻里间人际交往倒是很密切。可是软、硬环境实在不敢恭维,彼此一交谈无不出口成脏,白天去上班心里总是惴惴不安,担心房门被撬了。而那个相对高档的小区一切都很和谐,且不说绿树成荫、小桥流水的花园环境,大家平日都不会轻易去打扰邻居,充分尊重他人隐私。有距离却并不意味着冷漠,在楼道相遇,并不认识的邻居,彼此都会笑笑,打个招呼。晚上散步,因为喜欢遛狗或者跳舞,你会认识一些兴趣相投的朋友,大家可以热闹地谈论相同的爱好,却不会去打听对方的职业、婚姻等等……

  富人其实没什么不好的,为什么穷人往往会仇富?我一度不太理解。前不久,我住所对面的经济房小区热闹起来,房主们完成了装修陆续都住了进去。我曾经参加过该小区的摇号,没有摇中,于是便想去看看这座完工后的小区。

  想像中的经济房应该比较简陋,不曾想居然不比一般商品房小区差。更让人吃惊的是,各幢楼房前都停满了小汽车,还都是牌子不错的,没有QQ、奔奔之类的经济型小车。在小区里逛了一圈,凭我的经验,一眼就能看出这里大多数居民的经济条件不错,他们言谈、表情都很随和、散淡,没有大嗓门和大幅度的肢体语言;而花坛边活蹦乱跳的小狗大多是价值不菲的纯种犬,雪纳瑞、哈士奇、松狮……一个人牵两三条名犬的情况很常见。那一刻,我忽然也产生了强烈的仇富感,不是仇他们的财富,是仇他们抢走了穷人手里可怜的一小块“奶酪”。

  《像男人那样去战斗》,这是黄健翔的一本书。当然他不是让女人也像男人一样去战斗,而是让男人要像真正的男人那样。我想也应该有人出一本书叫《像富人那样去生活》,教育富人怎样去当一个合格的富人。相比于西方社会已经存在了数百年的富人阶层,我们周围的富人阶层还非常“年轻”,他们的富大多只是体现在物质上,许多人的心态依然很贫穷,于是在表面和谐中常常流露出种种矛盾。不少中国富人是“低调”的,他们中的一些人可以开着“宝马”去领“低保”,牵着几万元的藏獒住进经济房。中国的富人又是高调的,有海外报纸说,假如中国的富人不那么喜欢抖富,他们应该不会成为犯罪分子最喜欢的猎物……到琳琅满目的图书市场看看,指导穷人怎样致富的书比比皆是,却鲜有教富人如何扮演好社会角色的书,这实在是一种文化缺失。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领低保。在欧美,你去领救济金,就意味着你从此告别了上流社会……”我认识的一位破产富翁曾经这样说,那时他已经比我们还穷了,可依然把自己当作富人。他相信哪怕从小摊贩做起,他还会重新成为一个富人。对于这样的“富人”,我想没有多少人会去仇视他。(上海金融报)

  理财是一种思想,如果你想要更多的钱,必须改变你的思路。任何一位白手起家的人总是从小做起,循序渐进,然后不断壮大。投资也是这样,起初的投入虽有限,但以财生财的观念来说,它必然会成为未来获取更大收益的基础。很多人试图期望储蓄和筹集一大笔钱后,再来做一笔大生意或大投资,因为他们认为大的投入才能赚到真正的大钱,但往往事与愿违。太多的不成熟的动机和思维方式最终都使他们的大量资本承担着巨大的风险,要么生意不成,要么惨痛的损失掉其中的大部分……

  那么,不理财而仅靠自己的一身本事,就会逐渐富有起来吗?因为很多人在面对理财、投资时,总会不成熟的认为有风险,谁又亏了,谁又血本无归了。总是认为把钱存在银行更把稳一点,殊不知,正因为这样,他们失去了能逐渐成为一个富人的机缘,并且永远也富有不了,只能成为一个辛苦赚钱的工具,而非自由自在的享受生活的人。

  A 穷人和富人,不一样的理财观

  当人们刚刚参加工作时,收入不多,只够自己的日常开销,这时,当然是穷人。几年后,工资涨到了四五千,他们会考虑攒点钱,付个首期,买个房子。再过几年,收入涨到万儿八千时,他们又会面临娶妻生孩子买车等更高的生活开销。

  再经过几年的奋斗,工资涨到两三万甚至更多,也许真的可以称得上事业有成,但生活追求也变得水涨船高,房子要住更舒适点的,车子要开更高级的,孩子要上昂贵的双语幼儿园,旅游要去国外的度假胜地……

  总之,这种生活状况不仅在成都,乃至众多大城市里的白领,都是沿着这样一条道路展开的。看起来生活质量是越来越好,但高收入,并不代表他们就能进入富人的行列,因为每个月要付的账单越来越高,开销也越来越大,结果是他们对工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连换工作也不敢想了,因为他们一但离开了工作,就会手停口停,恢复穷人本色,同时已经水涨船高的生活标准也会成为他们沉重的负担。

  所以许多人看起来是有钱人了,但是他们根本说不上是真正的富人,因此从科学理财的观念看,靠高收入和攒钱来实现富裕的思路完全是错误的,依靠攒钱,不仅多数人无法获得最终的财务自由,甚至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理财观念。

  那么,怎样的投资理财,怎样的科学理财观念才能做到量体裁衣,以财生财、一生无忧呢?

  专家提供了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以前的王公贵族子弟,凭着自己或是祖上的积累,享受不用干事的生活。他们的钱是花一分就少一分,钱花完了,就只能卖家里的古玩字画旧家具等,到这些东西也卖完了,一切也就完了。而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中的朱自治则不同。他有着数量可观的房产和每月丰厚的租金,自然过着悠然自得的美食家生活。

  可见,穷人和富人表面的差别是钱多钱少,但本质的差别是对待理财的科学态度。形象地说,在富人手里,钱是鸡,钱会生钱,在穷人手里,钱是蛋,用一毛就少一毛。

  B 房产趋于理财型投资

  《中国新富人群的理财需要与金融创新报告》最近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在目前居民对各种投资理财工具的实际选择比例中,房地产以13.6%的比例列在第五位。但对于占中国城市人口5%的新富人群来说,房地产以最高的预计未来收益水平(24.5%)成为他们最钟爱的投资产品。

  该报告对新富人群的定义为:个人金融资产在50万元以上,年收入20万元以上。如今的新富人群则形成了民营经济所有者、各类企事业中

  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三分天下的格局。报告还显示,这些高收入群体主要集中在金融、IT、电信、房地产、贸易以及专业人士发达的中心城市,约占这些城市总人口的5%。报告中对潜在投资者的调查还显示:对于各类投资理财工具在未来1年内收益的看法中,房地产以53.2%位居第三,低于国债和基金,高于子女教育基金、股票、定期储蓄和收藏;在未来1年内对各种投资理财工具的

  选择调查中,房地产以8.3%的被选择率列在第二位,仅次于基金……对此,业界分析人士认为,居民对房地产投资的未来收益普遍看好。

  日前,记者在成都的多个商用物业的投资客采访和调查中了解到,成都有近80%的购房者都是中小投资者,他们一次性投资额均在30-100万元之间,年收入大多在20万元以上,属于典型的新富人群。为此,一商用物业的营销总监在采访中认为,成都市作为我国西部的中心城市,金融、IT、电信、房地产、贸易等行业均十分发达与活跃,因而城市新富人群在不断增加。对占中国城市人口5%的新富人群来说,由于他们已逐步具备较为成熟的理财观和丰富的物质资源,在投资中更愿意选择具备良好发展势头和能持续创造利润的中长期物业。由此近来一直保持旺盛发展势头的房地产投资成为首选也就不足为怪。

  C 人人都可以做理财高手

  财商这个词由来已久,但真正能明了其概念的人并不多。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让人们走出了以往理财的很多误区。

  通常贫穷人家对于富人之所以能够致富,较负面的想法是认为他们运气好或从事不正当的行业,较正面的想法是认为他们更努力或克勤克俭。但这些人万万没想到,真正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理财习惯不同。投资致富的先决条件是将资产投资于高报酬率的投资标的上,例如股票或房地产,比如说,有的人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赚很高的薪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财商高,只能是他的工作能力较强罢了。有的人在投资过程中,作风泼辣,敢于冒险,经常有很大的斩获。可是,也不能算是财商高,只能是他的投机能力强,外加运气不坏。举例来说,一百万的房子,转手就赚十万的这种投机做法就不算财商高。

  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财商”,是运用自有资金,赚取稳定收益的能力。譬如:花100万买了个房子,拿来出租,租金就算是稳定的收益,而收益越高,就意味着你的理财能力越强,所以,光靠简单的“有钱”,是不能让人安心退休的。因此,对于消费者(尤其是投资者)而言,必须善于运用你的财富,让钱代替人去工作,只有当钱能让你获得像工资一样稳定而充足的收入时,你也就可以退休了。

  真所谓“上天赐与我们每个人两样伟大的礼物:思想和时间。”轮到你用这两种礼物去做你愿意做的事情了,你,且只有你才有权决定你自己的前途。把钱无计划、不节制地消费掉,你就选择了贫困;把钱用在长期回报的项目上,你就会进入中产阶层;把钱投资于你的头脑,学习如何获取资产,财富将成为你的目标和你的未来,选择是你做出的。每一天面对每一元钱,你都在做出自己是成为一名穷人、中产阶级还是富人的选择。也正是居于如此的理财观念,城南某黄金商铺一则“年少无知,年老无资”的广告语乍一见诸报端,便引起了人们对选择贫困或财富的共鸣。

  让金钱为我而工作,而不是我为金钱而工作,成为金钱的奴隶,这是正确的理财观念。获取财富并不一定要通过艰苦的劳动,理财不理财的结果可能相差万里。

  D 前半生栽树、后半生乘凉

  对广大城市新富人群而言,每当功成名就之后,“退休”一词又成为他们心中化不开的情结和忧愁。于是,“我希望在××岁退休”、“等我有了××万的积蓄,我就退休了”……如此这般的感慨和豪言壮语时常充斥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曾经成为网上讨论的热点。那么,新富人群拥有多少钱才可以退休、安享晚年呢?曾经在网上有一个比较经典的玩笑是397.2万元。它包括:买一套普通的房子得花50万元、买车至少100万元(以15万元/辆计,退休到死需要三辆)、养一个孩子要30万元、孝敬父母43.2万元(一对夫妻要养4个老人,按每月给每个老人300元计算)、全家开销108万元、休闲费30万元、退休养老36万元。

  其实以上的例子,虽是个玩笑,但它用概念的意识传递给我们,理财,首先要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或者通过工作的积蓄,或者通过投资。

  有了原始积累之后,就要通过投资去获得稳定的现金收益。只有以稳定的现金流为目的进行的投资,才能让人们在投资领域拥有持续的赚钱能力,才能规避投机行为所带来的风险。既有稳定收益,又能规避风险,这样才能让人安心退休。

  当然,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的理财观念处于一种相当不成熟的状态,多数人用投机的心态投资,总想听一个消息就能赚一大笔,而忽略了投资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有大量的功课要做,过于看重“一笔赚了多少钱”,而不去钻研如何获得长期稳定的回报。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看重的是稳定而持续的投资收益,而不是大起大落的赌博式投资。所以,如果更多的人能以现金流为目的,进行理性的投资,那么,不仅退休的理想可以早些实现,整个社会的投资环境也会更加理性。(资源网)

  找出富人理财的共同点

  我们知道富人正变得越来越富。我们知道富人数量在增多。我们还知道,基金管理行业和银行业正向“财富管理”这一新领域投入巨大的资源。

  从经济数据以及对财富管理行业最粗率的理解来看,这一切都非常清楚。

  《福布斯》(Forbes)等出版物公布的全球富豪排行榜也令上述说法不容置疑。这些排行榜光彩易读。

  但目前还不那么清楚的是,富人的投资方式与其他人究竟有什么不同。

  我们在概括“富人”及其需求的时候,需要谨慎行事。《福布斯》排行榜显示,按照排名前后,全球最富有的5位富豪分别是:一位美国软件企业家、一位成功的美国投资管理者、垄断全国电话市场的墨西哥投资者、宜家(Ikea)的瑞典创始人和整合全球钢铁行业的印度企业家。比尔·盖茨(Bill Gates)、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卡洛斯·斯利姆(Carlos Slim)、英瓦尔·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和拉克希米·米塔尔(Lakshmi Mittal)都非常富有,但对他们进行太多的概括,可能会很危险。

  财富管理行业的假设

  然而,财富管理行业的经营似乎的确建立在一种假设基础上:即我们概括出富人的一些特点。

  其一,为了进一步扩大财富,他们愿意承担公众不可及的更大风险。

  近几年来,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本这两个行业一直在推动着市场,它们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大量关注。但普通散户投资者无法直接利用它们。

  它们属于富人,也是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活动的中心。富有投资者还可以运用多种策略,例如卖空或大量使用衍生品,而监管机构禁止多数散户投资者采取这些策略。

  不过,富人真的需要这些吗?

  至少从理论上而言,一位“财富”经理应能不去理会标准基金管理层有关贝塔和阿尔法——它们分别是与市场相关和不相关的回报——的所有担心,也应避免根据市场平均回报设定基准的做法。

  但拥有巨额财富的一个优势在于,你不再需要取得巨大、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回报,来让自己变得富有。

  你唯一的担心应该是,首先,避免做出让你损失财富的蠢事,第二,回报超过通胀水平。

  这进而表明,最明智的策略是目前所说的“绝对回报”投资,现金是需要超越的基准,而关键是永远不要亏损。

  换言之,尽管非常富有的人群能够承担得起比他人更大的风险,但对他们而言,保守一些可能更为合理。他们可以承担更多风险,但他们没必要这样做。那些没有存够养老金的人,才可能会理性地开始承担巨大投资风险。

  最近几项调查表明,富人确实如此行事。他们似乎比公众投资者更为保守(而非激进)。因此,在全球市场最近的大幅下挫中,它们的表现可能比其他所有人都要好。

  Tiger 21本月早些时候发表了一篇对其会员的调查。该公司总部位于纽约,拥有115名会员,这些会员都是“自己创业的富人”,拥有超过70亿美元的可投资资产。调查发现,这些会员们的股票投资比例从2005年的37%降至今年的30%。衍生品投资比例的确增加了一倍,从4.5%升至9.5%,但基数较低。他们平均现金持有比例为9%。同时从他们选择的衍生品来看,似乎更多旨在规避风险。

  他们持有现金的比例远远高于基金经理通常向长线投资者建议的水平。但Tiger 21的创始者迈克尔·松内费尔特(Michael Sonnenfeldt)称,这是“当前许多美国富人为求心安而付出的代价”。

  他们还通过直接持有或合伙的方式,大量投资于房地产。这再次证明了他们保守的投资特点,对于那些当初通常不得不承受巨大风险以积攒财富的人来说,这一点尤为明显。

  Tiger 21的会员确实对私人股本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不过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投资公开市场兴趣索然。成功企业家的确有进行私下交易的渠道,他们对这方面的兴趣胜于在公开市场进行操作。但即便如此,这也可以表明他们保守的投资倾向:与公开市场相比,私下交易的优惠条款很可能提供更高的“安全余量”。

  同样,市场研究组织Spectrem对可投资资产净值至少在500万美元以上的美国投资者进行调查,发现他们中43%的人希望自己大部分投资能够提供有保证的回报率。

  富人更擅长解读市场

  该结果表明了自2003年以来出现的一种变化,当时希望寻求有保证回报率的投资者比例仅为29%。回过头看,这段时间是在股市中大举低价买进的大好时机,这或许表明,富人只是在判断市场方面做得更好,而不是从本质上回避风险。

  财富管理行业灌输给他们的投资理念颇有意思。例如,74%的人将对冲基金形容为“高风险”(而根据其名称,它们应该是相反的含义),而61%的人亦同样描述私人股本。

  最富有人群在面对对冲基金的吸引时,似乎特别冷静。Spectrem对可投资资产在2500万美元以上(按照任何定义这都算是高净值)的家庭进行调查,发现仅有27%的家庭投资对冲基金,低于上一年38%的水平。他们在对冲基金方面的投资额中值为160万美元。

  Spectrem称,这些美国富人几乎清一色地表示,其风险容忍度为“中等或保守”。

  对这些人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什么“寻求阿尔法回报”(与市场不相关的最佳回报)的问题,与“取得比现金更高的收益”或“获得超过通胀的回报”不同。这可能是阿尔法回报的一种形式,但只须运用风险最低的阿尔法回报产生策略。

  结构产品保证回报率

  这进而导致人们产生这样一种见解:私人银行业务的巨大增长可能来自结构产品。使用衍生品,可能向投资者提供有保证的回报率,如果基础投资(通常以大宗商品或股票为主)的回报率提高,那么其回报率可能随之提高。你只是必须放弃一些回报率。

  这是些概念问题。长期而言,投资者通常不需要为这种保证支付代价,就可以增加其财富。但对于已经积累财富、只须守住它们而非再去赚钱的保守型投资者来说,此类投资产品可能非常有吸引力。

  当然,这些都不能一概而论。许多企业家是通过将一家企业经营得非常好而致富的,而后希望确保自己能保住创造的财富。勿庸置疑,一些人希望获得巨额回报,因此他们不介意承受风险。

  但富人回避风险是有道理的,甚至连那些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也不例外。他们只不过是吸取历史教训。从长期角度看,要想守住巨额财富非常困难。如果不能将其多样化,抑或未能防范通胀风险,都可能导致家族财富的规模缩水。

  不妨看看《福布斯》的排行榜,注意如今位于前列的那些企业家发生什么变化。“旧财富”还在那里,但已经减少,并且在不断缩水。

  排名前五位的富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白手起家。排行榜中的其他大部分人也是如此。

  在这里,已经找不到19世纪那些著名的“敛财大亨”(robber barons)的名字。而只要这些家族的财富跟得上通胀的步伐,他们的名字本来应该会留在这里。

汇聚富理财资讯内容为理财资讯小编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篇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麻袋财富底层资产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