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利县容城镇华容古道游玩攻略路90号附近有单间出租没

据史书所载:汉献帝建安18年(公元208年),曹操败于赤壁,华容纳入东吴管理,由于其地“土卑沃、广陂泽”、“地富鱼稻”,且西北境内曾产盐(那时贩盐之利不逊于走私毒品),又有长江水道及洪湖河道运输之便。于是东吴便“令官督办”、“监收鱼盐之利”,此为“监利”县名由来,实为政府督征税收之意。公元222年,孙权称王,便从华容县划出了监利县,此时,监利方才作为一个正式县名出现在历史舞台,据学者考证,迄今为止,这个名称已经使用了1800年。

夏商时期,监利县属于古南蛮国。这是一个刚刚步入文明时代的小国,它的都城大约在今天余埠(监利)古井口南面约1里的地方。西周时期,监利称为州国,是周天子下面的一个小诸侯国。春秋时,楚文王将都城迁到江汉平原的西陲纪南城,楚国开始强大起来,并吞并了周围的许多小国,州国也为楚文王所灭,监利全境便成了楚国的属地。

公元前576年,河南的许国遭到郑国的侵略,请求楚国保护,得到了楚王的允许,后经过很多周折,终于在公元前586年在监利境内建立了容城国,成为楚王的附庸。

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天下,废除分封地,建立郡县制,这里为州陵县,隶属南郡(今江陵)。汉初,古容城地域出现了州陵县和华容县(湖南的华容县是在隋朝开皇18年才改称华容的,可能是袭用了这个芳名)。

汉献帝建安13年(公元 208年),曹操军败赤壁,华容归属东吴。由于此地“士卑沃、广陂泽”,“地富鱼稻”,西北境内曾产盐。于是东吴便“令官督办”以监盐渔之利。

公元 222年,孙权称帝,从华容县划出一小块地方设立监利县。从此,监利作为一个县名正式出现于历史舞台,距今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了。

南北朝时期,华容县属荆州,监利改属巴陵郡。梁朝在巴陵郡设立巴州,划监利为监利郡。于是监利就成为郡府所在地了,但存在的时间并不长。隋唐五代时,监利县的建制没有多大变化。后周时,曾一度将监利改为复州,宋朝时属江陵府。

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三年( 965年)以白沙垸分设玉沙县。熙宁六年(1078年),又撤销玉沙县并入监利。

南宋度宗咸淳年间,因蒙古人加紧进攻中国的南方,兵荒马乱,南宋政府自顾不暇而废置监利县。直到元朝末年,顺帝整饬南宋州郡时才又设立。明代监利属荆州府,清朝一直沿袭未变。

中华民国废府设道,监利属荆宜道,民国二十一年,监利属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后又属第四行政督察区。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监利县是红军、新四军和解放军的根据地。

1928年就建立有苏维埃政权,属鄂西联县政府。

1930年9月,在监利成立了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

1931年12月,在监利县周老嘴成立了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

1943年至1946年间,在监利西北地区设立监利县人民政府,县东北地区设立监沔行委会,均属襄南政务委员会领导。

1947年至1949年县北已成为解放区,属监沔县民主政府管辖。

1949年4月全县解放,属沔阳专区。

1949年5月,成立监利县人民民主政府, 县政府驻周老嘴,7月迁至容城。

1950年3月改为监利县人民政府, 初属沔阳专区。

1951年2月改属荆州专区,

1994年10月随荆沙合并属荆沙市,

1996年12月荆沙市改称荆州市后属荆州市。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监利县辖18个镇、3个乡及1个开发区管委会。共有65个居委会、767个村委会。

容城镇,人口15万人,面积85平方千米。

朱河镇,人口11万人,面积124平方千米。

新沟镇,人口10万人,面积150平方千米。

尺八镇,人口8.6万人,面积152平方千米。

白螺镇,人口5.26万人,面积157平方千米。

上车湾镇,人口4.2万人,面积120平方千米。

汴河镇,人口7.02万人,面积221平方千米。

周老嘴镇,人口6.87万人,面积155平方千米。

龚场镇,人口19235人,面积115平方千米。

分盐镇,人口54696人,面积172平方千米。

毛市镇,人口5.99万人,面积138平方千米。

福田寺镇,人口42254人,面积104平方千米。

黄歇口镇,人口61075人,面积175平方千米。

网市镇,人口52984人,面积114平方千米。

汪桥镇,人口7.8万人,面积145平方千米。

程集镇,人口58458人,面积146平方千米。

三洲镇,人口4.2万人,面积193平方千米。

桥市镇,人口6.03万人,面积150平方千米。

红城乡,人口13万人,面积254平方千米。

棋盘乡,人口4.5万人,面积124.5平方千米

柘木乡,人口49802人,面积202平方千米。

大垸农场,人口40920人,面积146平方千米。

荒湖农场,人口2.3万人,面积58平方千米。

开发区管委会,驻红城乡和容城镇,面积8平方千米。

监利的人口数字,在明朝以前无据可考。明朝始有户口记载。如明英宗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为 5957户,28185 口。以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明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其户口稍有增减。由于当时赋役的轻重系于人口的多寡,所以隐瞒人口的情况比较严重,这些统计数据也很不精确。

明朝末年,由于长期的战争动乱,灾荒和瘟疫,使监利县的人口损失过半。监利居民,如果翻阅他们的家谱,就会知道,很多是在清朝初年由江西一带迁移到监利定居的。清朝统治时期,由于社会相对安定和清政府“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使监利人口增长非常之快。同治两年(公元1865年),编审全县男女老少人口共为882609口,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瘟疫灾荒和反动势力的大屠杀,到1934年全县人口减少到468777人;1949年,全县有人口56万;1999年,监利人口已达到 141万。此后,控制人口增长已成为全社会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监利的居民,汉族占99% 以上,少数民族有回族、壮族、满族、土家族、蒙古族等13个民族,共700多人,以回族居多,是由河南省唐县迁入的三户做马、牛、羊生意的商人发展起来的。其中姓王的一户,姓武的一户。一百多年来,已发展到了几百人。其余的少数民族均系近百余年来,先后从外地流入监利定居的。

解放以前,封建的宗法制度普及全县。很多村落都是根据同姓聚居的姓氏来命名的。各姓都有户长、族长、房长。所谓户长,就是一姓之长,他的职权是代表祖先执行家法。解放以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和生产力的发展。宗法制度已经不复存在。

2007年户籍人口为150.9万,常住人口127.6万。 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荆州市监利县处长江中下游,在江汉平原南端,南接岳阳,东望武汉,西连江陵,北挽仙桃,是荆州市人口最多的县市。全县南北长74公里,东西宽60公里,总面积为3508 平方公里,跨东经112.35-113.19,北纬29.26-30.12。

西与江陵县,石首市傍江接壤、北与潜江、仙桃(沔阳县)夹河相邻,东与洪湖连壤交界,南与湖南的华容、临湘、岳阳隔江相望。

监利县地势平坦,是典型的平原地形。地面海拔高度在23.5-30.5米之间,高差仅7米。放眼远望,大地似锦,一马平川,打破这种平原单调景观的是位于东部长江之滨白螺镇境内的两个小山丘——杨林山和狮子山,它们是江南丘陵的余脉,由于地壳运动,发生了断裂和错动,在长江南移过程中,河床沿断裂层发育成长,这两个山丘即遗留在江北。杨林山海拔78.8米,为全县制高点;狮子山海拔58米,两山共占地约4平方公里。

监利的地形大势是:南部长江沿岸,北部东荆河沿岸和西部较高,中间和东部属于湖洼地带,低于西面和南北两侧地区,高低相差6米左右,自然形成撮箕型,宜排灌和水利。之所以这样,是由于长江、东荆河的多次泛滥,大量泥沙溢出河床,当流速减后,便很快沉积下来,形成天然大堤,天然堤随洪水上涨不断增高,两岸地势变得高亢,江河之间就形成地势相对低下的洼地。

监利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全市太阳年辐射总量为 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 1800一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9—16.6℃,年无霜期242—263天,多数年份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有足够的气候资源供农作物生长。4-1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80%,太阳辐射量占全年75%,≥10℃的积温为全年80%,水热同步与农业生产季一致的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

全县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南北兼备的特点。全市栽培作物品种千余种,还有不少地方良种,浮游生物、维管束植物和鱼类资源是全市的一大优势。中国4大家渔种质资源库设在监利县老江河。

至2010年底,全县现有公路总里程公里,公路上共有桥梁1232座;公路客运站场13个、货运站场5个;全县航道总里程494公里(其中长江航道140公里),有港区9个,岸线总长43.6公里,码头39座。全县拥有营运客车637台,货物运输车辆2018台,出租车321台,城市公交车在原有48台的基础上新增20台;拥有客运线路189条;在籍船舶122艘辆。全年交通运输部门共完成客运量843.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4656万人公里;货运量216.24万吨,货运周转量2.416亿吨公里。

2010年3月10日,监利随岳南高速公路正式通行。随岳南高速公路全长98.06公里,监利境内74.21公里,全封闭全立交。同时配套建设监利连接线一级公路13.823公里。

岳南高速公路、荆岳长江公路大桥已于2010年11月竣工,2010年12月9日,荆岳长江公路大桥正式通车。该项目是湖北省“六纵五横一环”骨架公路网中,随州至岳阳高速公路跨越长江的特大型桥梁工程,是湖北省“十一五”交通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起点位于监利县白螺镇瞿李村4组,跨越长江后止于湖南省岳阳市云溪区大鼓山附近。桥型为主跨816米双塔全钢箱梁斜拉桥方案。全线采用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100公里/小时,路基与桥梁宽度均为33.5米。项目全长5.42公里,其中桥梁全长4192米,两岸接线长1228米,并在白螺镇设置互通式立交、管理分中心、养护工区和收费站。容城新港区工可报告编制全面完成,监利将再次享有长江黄金水道之利,便利的水陆交通将不断放大监利地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交叉辐射区和长江经济带中心的区位优势,支撑着监利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监利县县域经济以农业为特色。2010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390个, 其中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3家,农村专业合作社75家,实现农业总产值104.16亿元,占本地区GDP的86%。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亿元,增长12.03%;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96亿元,增长40%;实现财政收入31333万元,增长1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4亿元,增长15.5%。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亿元,是2006年的2.2倍。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6亿元,是2006年的3.9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5亿元,是2006年的2倍。实现财政收入3.6亿元,是2006年的1.9倍;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3亿元,是2006年的2.2倍。全县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152.3亿元,年均增长32%;贷款余额59.5亿元,均增长35%,续两年被评为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市“年连”。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25亿元,全是2006年的6.2倍;完成工业增加值33亿元,是2006年的6.2倍;入库税金1.3亿元,是2006年的2.5倍。

2011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04.16亿元,增长6.4%,其中粮食总产126.2万吨,增长1.23%,再度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生猪出栏近100万头,增长18.61%;家禽出笼2000万只,增长24%;渔业总产值达38亿元,增长12.2%;完成植树造林面积6万亩,实现林业总产值6.3亿元。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提高,兴办无公害、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示范样板20多个,推广优质稻面积180万亩,优质率达到95%。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实施国土整理项目7个,建设规模17万亩,投入资金2.55亿元;完成灌区、泵站续建改造及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投资22750万元。国家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发放各种支农惠农补贴24730万元。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220元,增长16%。

农业基础更加巩固。2006年以来有效克服了各类特大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实现了农业生产连续五年大丰收。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水稻、棉花、油料、水产品、畜禽、速生丰产林六大产业优势凸现;水稻优质率达到97.2%,粮食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成为全省样榜;发展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3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260家、农业专业合作组织80家,发展订单农业面积312万亩,获有机食品标志4个、绿色食品标志43个、无公害食品标志30个,粮食深加工园落户新沟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大中型水利灌渠、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相继建设,排涝、灌溉、防洪三大体系逐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认真落实,土地二轮延包稳妥开展,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自2006年后的五年来,监利县相继获得“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发祥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中国稻米加工强县”、“全国面点师之乡”、“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水产大县”、“全省首批生猪出口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并成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2007至2011年,共投入6亿多元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一区四园”(监利经济开发区、容城镇工业园、新沟镇工业园、朱河镇工业园、白螺镇工业园)格局基本奠定。

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共建设重点工业项目251个,完成投资57亿元,初步形成了轻工食品、医药化工、纺织服装三大支柱产业,福娃、玉沙等58家规模企业成为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工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例比2006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共落实工业招商项目284个,协议引资8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5.7亿元。华油科技、大和钢构、福人木业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落户监利。品牌创建取得突破,“福娃”牌大米、“福江”牌细木工板双双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福娃”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011年,全县5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40亿元,同比增长53.8%;完成工业增加值40.8亿元,同比增长28.4%,居全市增幅排名第四名;元至12月,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7.9亿元,同比增长48.1%;实现利税6.2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利润3.5亿元,同比增长32.7%。完成工业入库税金8990万元。轻工食品、医药化工、纺织服装三大主导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23.7亿元,同比增长55.7%。其中轻工食品同比增长52%,医药化工同比增长38.9%,纺织服装同比增长66.9%。元至12月,三大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3亿元,同比增长49.2%,其中轻工食品同比增长47%,医药化工同比增长23%,纺织服装同比增长55.5%。三大产业实现利税4.8亿元,同比增长26.4%。三大产业的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8.3%、88.9%、77.5%。

监利物产丰富,是全国有名的商品粮、商品油、商品棉、商品猪生产基地,尤其是产粮著名,曾获共和国粮食单产第一、湖北省县级粮食总产九连冠之殊荣。粮食质量优良,过去皇帝爱吃监利米,清代慈喜太后曾赏赐监利进贡米为“福寿米”称号,国人爱吃监利米,监利生产的“福娃米”荣获中国名牌,与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同名。

一是交通快速发展,过去的监利,"有机场无飞机、有长江无港口,有公路无高速",今天,随岳高速公路贯穿监利全境,有五大立交连通监利,位于我县白螺镇连接中国南北交通的荆岳长江大桥已竣工通车,监利的区位优势已经显示出来了,并且将发挥得"中"独厚的交通枢纽作用。

二是工业快速发展。监利是农业大县,历来工业腿短,近几年,监利县委确定"以工兴县"的战略方针,城区工业园初具规模,海内外企业纷纷落户,工业产值利税成倍增长,监利多条产业链正在形成,特别难得的是监利一举争得三个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福娃”牌大米、“福江”牌细木工板, “玛丽牌”印刷本),创造湖北奇迹。

三是城镇快速发展。今天的监利县城比原来大了、亮了、美了,监利步行街、监利翔宇学校、监利迎宾大道,一大批城市标志性建筑领先湖北县市。城区的主干道纵有交通路、江城路、华容路、荆江路,横有容城大道、天府大道、常安大道、玉沙大道。街道两旁绿树成荫,花枝摇曳。容城地区商业发达,市场繁荣,街上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新建成的购物中心常安步行街气势恢宏,富丽堂皇,是城区市民休闲、购物的美好去处。一批文化、教育、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将容城装扮得格外美丽、时尚。

四是农村快速发展。监利农村的发展变化就更大了。农民种田无负担,国家惠农政策多,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社会的生产力又如当年田产承包到户一样勃发出来了。监南沿江沿湖的农民靠养殖成为十万元户、几十万元户的比比皆是,监北农民外出做玻璃铝材生意而成为百万、千万富翁的也脱颖而出。监利农村改水、改路、改电、改厨、改厕正在快速推进中,村村通公路、通有线电视基本实现,农家子女人人享有免费义务教育,农民人人享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实现。

“十二五”期间,监利先后成功创建了“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2015年6月1日晚,“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监利段遭遇极端恶劣气候而翻沉,442名乘客遇难,成为建国以来中国航运史上最大的事故。救援善后期间,监利全城动员,统筹协调,人人争当志愿者,患难与共播真情,获得国内外媒体和全国人民的广泛点赞,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批示中称颂监利“主动担当,忘我为人”,“书写小城大爱,体现人间真情”。2016年2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将“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群体”的殊荣授予监利县;县委书记黄镇应邀赴国家行政学院,作了“东船事件”应急处置的经验汇报。“东船事件”的成功处置,充分展示了监利大义、监利大爱、监利责任和监利担当,树立了监利在外的良好形象,作为一名监利人,无论身在何方,都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和荣光。

“十二五”时期,是监利发展速度最快的五年,是监利改革开放力度最大的五年,是监利城乡建设投入最多的五年,是监利民生事业发展最好的五年,是监利发展环境最优的五年。监利“撤县设市”争取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5年,监利县域经济综合排名在全省进位9名,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6.3亿元,增长10%;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7亿元,增长22%;完成财政总收入9.7亿元,增长23.1%;完成地方公共财政收入7.3亿元,增长24.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亿元,增长15%;外贸出口7015万美元,增长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876元,增长1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785元,增长12%。监利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粮食总产146.2万吨,稳居全省之首,并再度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生猪出栏123万头,家禽出笼2440万只,连续第四次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水产品总量33万吨,蔬菜总产43.5万吨,人工造林面积6.2万亩。湖北省农产品主产区县域经济发展座谈会在监利召开。

监利工业园区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为20平方公里,园区平台建设日趋完善,已落户项目120多个;园区形成五大产业格局:香港家具产业园、华中玻铝产业园、永康五金产业园、中泰电子产业园、上信服装产业园;“一主三副、两特两轴” 城镇化体系初步形成,“福娃模式”成为湖北“四化同步”发展的一面旗帜。

监利是教育大县。全县共有中小学校568所,其中高中12所,初中69所,小学412所,在校学生239774人,其中高中生26293人,初中生83127人,小学生130354人。全县共有教职工13669人,其中公办11527人(在职9541人,离退休1986人)。实行税费改革以来,全县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2013年投入初中薄弱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资金3258万元,新招录义务阶段教师269名。

舞蹈作品《戏蚌》入围湖北蛇年春晚,《放河灯》成功申报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创建“湖北省摄影艺术之乡”。广播“村村响”工程顺利实施,50%的行政村实现广播联网。全县21个乡镇卫生院和512个村卫生室均按要求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所有药品通过省级网上平台实行统一招标、采购、配送和零差率销售。血防综合治理取得成效,顺利通过国家血防达标第二阶段验收。

2013年新增各类就业26209人,开展创业培训5159人次,社保扩面22300人,参保人数达55.32万人次。新农合参合农民112万多人,参合率达到99.8%。新建保障性住房3.1万平方米、公租房400套,启动棚户区危旧房改造项目8个,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56户,老干部活动中心维修改造顺利完成。新解决2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县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除全县校车实现80%国标化配备尚有缺口外,其余9件全部落实。

城市建设总投资12.6亿元,先后开工建设千万元以上大、中型项目20多个,县城建成区面积拓展一倍,达到23平方公里,城市框架面积居荆州县市区之首。北环大道(高速公路连接线)、荆南大道、沿江大道、章华大道、工业园北路等新建竣工;江城路、容城大道、玉沙大道等扩建完成,“五纵六横”路网格局基本形成,供电、供水、路灯、绿化、通信、光缆、广电、天然气等设施逐步配套。后河改造全部竣工,人民医院易地重建、殡仪馆改扩建等一批城市重点工程进展顺利;玉沙广场、三水厂、城东污水处理厂、常安商业步行街、金源建材大市场等公共基础设施相继完工。

柳关、福田大溪文化遗址

章华台、荆台、伍子胥故里

贺龙、周逸群开创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遗址

中国工农红军中央军事学校第二分校遗址

湘鄂西省第三次工农兵贫农代表大会会场遗址

监利县的风俗习惯与邻县大致相同。农历正月初一这天,先拜祖神、后拜父母、出外叫出行。初二拜丈母,初三家家户户互相团拜,称为“拜年”。正月初九为“上九日”,正月十五晚上举行圆霄灯会,还有监利特色每家每户自己包团子,蒸团子寓意家庭团圆,蒸蒸日上;清明前后,家家踏青扫墓,祭奠去世的亲人;五月初五,贺端阳,门前挂艾叶,吃粽子,划龙船;六月六日,娇阳似火,家家晒衣物,称为“晒龙袍”,七月前半月,到处烧化纸线,告慰祖神;八月十五叫“中秋”,晚上吃月饼茶点,叫“中秋赏月”;十二月初八叫做“腊八日”;家家挑腊水泡糍耙;二十四日过小年敬灶神(一般对全国绝大数地方来说农历腊月23日是小年,但监利风俗与湖南相似24日才是小年,很多监利人都不清楚,在外地都被其他的小年误会以为监利23日是小年);三十晚上叫“除夕”,这一天,全家团聚,置办丰盛的酒菜,开怀畅饮,称“团年”,也叫“吃年饭”;子弟向父兄拜揖喊“辞年”,到了晚上,家家一团火,家人围火而坐,叙旧迎新,俗称“三十夜里火,十五夜里灯”。除夕之夜,通宵不睡称为“守岁”。 监利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和我国文化的特定氛围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俗习惯。随着现代社会的开放与进步,社会结构和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监利的婚丧礼仪,节日风俗正在接受现代社会的广泛熏陶。

监利居民的方言土语较多,而且监南与监北的口音很不一样,这可能与清初大批移民来监利定居有关。监南人在外地很多会被人们误认为是湖南人,监北人则被认为是沔阳人。

各种宗教于不同的时代传入监利,佛教和道教最早,其余的至多不过百余年的历史。回民带进了伊斯兰教,天主教于1900年传到了监利,基督教是1906年由两个瑞典人传入的。但这些宗教并没有在监利广泛传播。更没有给监利居民的生活带来大的影响。由于少数民族人口很少,又长期与汉族人聚居在一起,他们的特征自然地逐渐消失。监利境内的少数民族人外表到他们的生活习俗,与汉族人并无二样(汉族的民族服饰是汉服)。

给监利居民以很大影响的是儒教,此外还有一些原始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如果你走入监利农民的住宅,就会看到堂屋的神龛上供奉着“天地国亲师”的牌位。儒教崇拜的是“天地君亲师”,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没有君主敬奉了,神龛上的“君”也就变成了“国”。

伍子胥(前559~前484)。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名员(音云,yun第二声),字子胥。春秋末期楚国大夫伍奢之次子,先祖原姓乾,名荒,因有功于周,被赐封为伍哲功,其子孙遂以伍为姓。春秋时楚国人。属今监利县黄歇口镇人,县城大车站(旧)外(街道对面)有其雕像。伍子胥的父亲叫伍奢,伍员的哥哥叫伍尚。伍子胥本为楚国人。性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楚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入吴后,知公子光有大志,乃助其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得进用为“行人”(掌朝觐聘问之官),与谋国政。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成为东南地区一强国。后遭太宰伯嚭诬陷,被逼自杀。春秋末期吴国兴亡,伍子胥举足轻重。其治国用兵,以务实为旨,远见卓识,谋略不凡。著录兵书《伍子胥》十篇、图一卷,虽已亡失,当证伍子胥生前有其军事著作。

申氏,名包胥,又称王孙包胥,生卒年待考。荆州监利新沟镇人。春秋时楚国大夫。原与伍子胥友善。楚平王七年(前522),伍子胥因父亲冤案逃离楚国,途遇申包胥道“我必覆楚”。申包胥答曰:“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楚昭王十年(前506),吴王用伍子胥计破楚入郢。申包胥随昭王撤出辗转随国。后自请赴秦,求秦哀公出兵救楚。初未获允,乃七日不食,日夜哭于秦廷。哀公为之感动,终于答应发兵车五百乘前往救援。在秦、楚军队的反击下,楚人驱走吴国军队,收复了郢都。申包胥归郢后,昭王对他欲予奖赏,他声称请救兵是为了楚国人民,拒受赏赐。随即隐居山中,以度余年。

陈友谅(1320年—1363年10月3日)原姓谢,工作渔民,湖北沔阳玉沙(今湖北省监利县柘木乡)人。大元后期伪“汉”政权的建立者。年轻时曾为县吏。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参加徐寿辉、邹普胜、倪文俊等人领导的天完红巾军,初为簿书掾,后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逃奔黄州,投奔陈友谅,陈友谅杀倪文俊,将其头颅献给徐寿辉。深得徐寿辉信任,后控制徐寿辉统领其军队,最终将其杀害。

吴 波 -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电子信息工程系主任

李春葆 -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

陈池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

朱长江 - 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院长、教授

龚六堂 -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陈池瑜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杜承铭 - 广东商学院副院长、教授

熊自仁- 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

傅自应- 江苏省副省长,原商务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易朝路 - 中科院博士生导师

姚伯齐 - 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

郑楚光 - 原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

杨新年- 武汉市科学技术局局长

周祖元 - 湖北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黄利鸣-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

郭志高- 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

文振富- 湖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副主任

李佑才- 湖北省政协常务副主席(原宜昌市委书记)

胡水华- 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谢松保- 湖北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李乐成-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瞿定远- 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总法律顾问(副厅级)

2017年5月18日,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监利县“中国小龙虾第一县”称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容古道游玩攻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