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最佳项目规模化经营模式有什么优势?

原标题:以服务规模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一、开展土地托管服务,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都是走的规模化、集约化的路子,但根据国情农情不同,形成了两种发展路径:一种是人少地多的国家走的是生产规模化的路子;一种是人多地少的国家走的是服务规模化的路子。山东省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仅2.5亩,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走服务规模化的路子。开展服务规模化的切入点在哪里?汶上、郓城张营等县级供销社和基层社在实践探索中找到了答案。他们针对农民打工顾不上种地、种地耽误挣钱的问题,创新开展土地托管,利用大型农机有偿提供大田作业服务,实行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对基层的这一创新性做法,我们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相对于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在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前提下,还有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它不触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土地承包权、经营权、收益权还在农民手里,供销社只是农民的“土地管家”,不仅保证了农民安心外出打工,而且还为打工农民保留了返乡退路,从而使农村“稳定器和蓄水池”作用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二是实施土地托管后,土地产出增益部分以及国家的惠农政策仍归农民所有,解决了农民流转土地只获得约定租金而不能获得租出土地增值效益的弊端;三是土地托管由于不涉及产权转变、不产生租金,因此其“非粮化”、“非农化”的激励比土地流转要小得多,更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

着眼于规范土地托管,放大服务规模化效益,我们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规范运作模式。在总结基层经验基础上,我们形成并推广了“供销主导、多方参与、统一运作、合同管理、政府支持”的运作模式。托管方式上,推行半托管和全托管两种模式,半托管是对2个以上生产经营环节提供“菜单式”服务;全托管是对所有生产经营环节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并分别制作了规范的合同文本。托管品种上,在开展粮食作物托管的同时,省社组织对18种经济作物农户自己种植与土地托管规模化服务效益进行了案例分析,指导各地供销社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开展托管服务,目前托管服务的经济作物已达20多种。服务对象上,以服务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适度规模的众多市场经营主体为主攻方向,对分散经营的农户,由村“两委”牵头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整合耕地、推平垄背,增加有效种植面积13%—15%,并为开展服务规模化创造条件。目前,土地股份合作社已组建1000多家。

第二,破解服务难题。在推进土地托管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影响和制约服务规模化的难题,逐一研究破解。针对缺乏市场主体的问题,我们一方面积极引导基层社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及其联合社,组织农民、集中土地、整合农机,开展规模化服务;另一方面发展壮大农资供应、统防统治、农产品(000061,咨询)加工流通等企业,并引导社有企业加强与新型经营主体的产权联结,打造专业化、综合性农业服务公司。在此基础上,以增产节支提效为根本目的,围绕农业生产链条的各个环节,着力破解晾晒、贮藏、打药施肥、浇水和融资等难题。

针对晾晒难的问题,大力推广应用粮食烘干设备,实施“九分熟十分收”增产增效措施,使小麦提前7天收获,玉米提前播种、延期收获、田间脱粒、烘干入仓,亩均分别增产10%左右,并且提高了品质,为开展订单生产创造了条件;针对贮藏难的问题,引导各地供销社建设储藏设施,对农民自己销售后剩余的农作物提供代储代销服务,不仅有效解决了分户存粮霉变率高的问题,而且通过淡储旺销和余额调剂,实现了农民收益最大化;针对农民普遍存在的过量施肥用药造成生产成本增加、影响地力和农产品质量的问题,我们以乡镇为单位建立测土配肥网点、配备智能配肥机,在社区和中心村设立网络终端,以户为单位实行IC卡精准配方施肥服务,同时成立专业机防队,购置喷防飞机,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飞防”作业,每亩可减少化肥使用量15%—20%,降低农药使用量20%,提高效率300—600倍,有效防治率超过96%;针对浇水难的问题,省社联合水利厅、农开办对连片成方的大田作物实施喷灌作业,首先在汶上和曲阜各实施了2万亩示范方,随后临沂、枣庄等市水利部门与供销社联合下发文件,支持基层社参与“小农水”工程的建设、管理、维护和运营,不仅实现了节约高效用水,而且解决了“小农水”工程无人管护、使用效率低、服务寿命短等一系列问题,保证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针对服务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我们积极稳妥开展农村信用互助试点,目前全省规范开展信用互助业务的合作社已有200多家,资金互助规模9.6亿元。省社联合系统75家企业共同组建了山东供销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赢得省财金公司连续两年累计1亿元的注资,使总股本增加到3.26亿元,并与农行、中行、交行3家山东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可撬动32亿元的银行资金投向市场服务主体,提升了供销社的融资服务能力。

第三,促进产业融合。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新模式,为农业生产增加了广度,而要增加厚度,就必须在产业链上做文章,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去年12月2日,在高密召开的全省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现场推进会上,我们借鉴日本的经验,提出“六次产业化”的概念,引导各级供销社充分发挥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得天独厚的条件,依托土地托管形成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优势,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的产权联结,促进农业“接二连三”,让农户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利润,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高密、莒南、汶上供销社已与望乡食品、金胜粮油、联创食品等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了融合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且也为企业提供了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美国国民、法国罗盖特、泰国正大、中粮等国内外大型粮油企业主动与供销社洽谈扩大合作事宜。通过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使服务规模化效应得到更充分的释放。

二、建设为农服务中心,打造农业生产综合服务平台

随着土地托管面积的逐步扩大,迫切需要搭建综合性服务平台。于是,我们探索建设为农服务中心,以便整合服务资源,提升服务能力。在建设过程中,着重研究解决了三个关键性问题:

第一个,最佳效益规模是多少?通过对汶上、郓城张营、高密、临沂等地为农服务中心建设的深入调研和反复核算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半径适宜、功能完备的原则,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为农服务中心一般占地20亩左右、服务半径3公里、辐射面积3万—5万亩,从而形成“3公里土地托管服务圈”。巧合的是,这个服务半径与我省2001年合并前每个乡镇的耕地面积基本吻合,更便于整合资源尤其是行政资源,搭建为农服务综合平台,推进服务规模化。

第二个,赢利点在哪里?本着经营性与公益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对为农服务中心设定了6项基本功能,即测土配方和智能配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烘干贮藏或冷藏加工、庄稼医院、农民培训,并设立涉农部门服务窗口,开展“一站式”公益服务。其赢利点就贯穿于全程服务规模化之中。以小麦、玉米为例,通过托管服务,每亩整地可获利润10元、供种20元、供肥35元(其中配方节肥20元)、种肥同播10元、打药15元、浇水20元、收获20元、秸秆还田5元、烘干15元,合计150元。建设一处规范的为农服务中心大约需投资500万元,一般可争取各级扶持资金150万元左右,自筹资金约350万元,按托管土地2万亩、每亩最低纯收益100元测算,自筹资金回收期为1.75年。

第三个,如何保证可持续运行?只有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利益,又让基层社得到发展,才能保证为农服务中心的可持续运行。为此,在为农服务中心的投资主体上,除政府扶持外,主要是两大块:一块是以县级供销社农资公司等企业为依托组建的农业服务公司,一块是基层社联合当地农民合作社组建的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为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我们设定了“两个比例”:一个是2∶8,即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时,基层社持股比例一般不超过20%,农民合作社不低于80%;一个是3∶7,即为农服务中心的投资比例,原则上县农业服务公司不超过30%,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不低于70%。政府扶持资金可按比例以股权形式量化给农民社员。按这两个比例计算,农民社员在为农服务中心的持股最低为80%×70%=56%,从而确保了农民出资、农民参与、农民受益。

今年6月份,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袁纯清调研我省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建设时,评价为农服务中心“既是供销社服务‘三农’的综合平台,又是公共性、经营性、互助性‘三位一体’的‘三农’服务的有形载体,成为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体系的枢纽,使服务‘三农’更具便捷性、工具性、有效性”。为农服务中心建设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省政府决定拿出1亿元的国债资金支持为农服务中心建设;国家农开办去年开创先例,支持我省为农服务中心建设资金1400万元,今年又安排我省11个县开展供销社新型社会化服务试点项目,扶持资金额度达7532万元,其中省财政配套20%;全省18个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区党委、政府已将为农服务中心纳入重点建设工程或民生实事。截至6月底,全省建成和在建为农服务中心497处;到2020年,将建成1500处左右,基本覆盖涉农乡镇。

三、夯实服务支撑体系,构筑“一条龙、一张网、一个社”

随着服务规模化的深入推进,我们越来越感到只有上下联动、握指成拳,形成全省供销“一条龙、一张网、一个社”,才能形成系统整体优势,更好地履行为农服务职责。为此,我们重点抓了三个方面:

1.构建“3控3×6+1”双线运行机制,形成为农服务“一条龙”。今年4月23日,我们召开了全省供销社学习贯彻中央《决定》专题座谈会,在梳理总结改革实践基础上,按照构建联合社机关主导的行业指导体系和社有企业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的要求,创新提出并探索推行“3控3×6+1”双线运行机制。“3控”,即:省、市供销社控股社有龙头企业,县级供销社控股农业服务公司,以此把握为农服务的方向,做到“为农”;乡镇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控股为农服务中心,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做到“姓农”。“3×6”,即:省、市龙头企业主要承担农资统采分销、日用品统采分销、农产品流通、融资担保、统防统治(飞防)、96621服务热线6项功能;县级农业服务公司主要承担承接政府惠农政策和购买服务、农资仓储服务、大型农机具服务、对接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关键技术培训、分享创新成果6项服务功能;县级农业服务公司与乡镇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共同成立分公司,并作为二级法人建设运营为农服务中心,承担为农服务中心的6项服务功能,做到“务农”。“+1”,即为涉农部门搭建服务平台。通过“3控3×6+1”双线运行机制,在全省层面构建起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为农服务体系,为打造供销社系统为农服务“一条龙”提供了实现路径。

2.实施“供销社+互联网”行动计划,形成现代流通“一张网”。供销社最大的优势是网络,但我们经过仔细分析发现,山东供销社的流通体系没有形成“一张网”,更多的是以县为单元独立运营的一个个“网扣”,纵向缺乏有效链接,横向不能协调联动。为此,去年3月份,我们邀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陈绍祥教授项目组经过8个月的深入调研,提出把构建信息化综合平台,为适度规模的众多市场经营主体提供全渠道服务,作为山东供销流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并形成了以信息化整合系统网络资源,推进流通现代化的实施方案。成立了山东供销综合服务平台有限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搭建起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为打造全省“一张网”迈出重要一步。为下好“供销社+互联网”这盘“大棋”,我们先后与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型电商进行对接沟通,在反复对比、多轮磋商基础上,最终确定与发展理念相近、业务互补的京东集团合作。今年6月2日,省社与京东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资成立由省社控股的山东供销京东发展有限公司,在全国率先实现省级平台与大型电商的全方位、实质性合作。重点打造四大体系:

一是日用品和农资统采分销体系。搭建“山东供销—京东分销平台”,采用B2B商业模式,整合系统企业采购信息和网络资源,从而形成巨大的议价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成本。通过对系统47家日用品企业15万种商品与京东慧采平台的比价分析,具有可比性的3万种商品平均进价降幅为10%,而目前系统流通企业经营利润率还不足1%;同时,可使企业库存周转次数由每年12次提高到17次,资金周转率由4次提高到17次,大大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二是农产品流通体系。合资公司承接运营京东商城“山东特色馆”,依托全省供销社系统1万多家农民合作社领办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将我省丰富的优质农产品汇集起来,并建立质量安全认证追溯体系,培育“鲁供”等山东优质农产品品牌。

三是冷链仓储物流体系。整合全省供销社系统冷链物流和仓储设施,对接京东集团物流配送体系,加大对冷却、冷冻、冷藏和冷链运输设施的投入力度,建立布局合理、覆盖全省、集约高效的冷链物流体系,加快构建农产品直采直供模式,形成农产品产销一体化。

四是农村电子商务体系。以信息化、标准化、连锁化为方向,对遍布城乡的实体经营网点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建设一批O2O体验店;大力推进农村推广员计划,目前已发展农村电商推广员2.2万名。通过线上线下无缝隙融合发展,让城乡居民享受到便利、快捷、优质的服务,促进社有企业转型升级。四大体系的构建,将有效解决全省供销社流通行业有“网扣”无网络的问题,加快形成现代流通“一张网”,并为对接全国总社电商平台奠定坚实基础。

3.着力密切层级联系,形成全省供销“一个社”。我们以强化行业指导与股权联结为核心,重点从三个层面推动各级供销社联合合作、抱团发展。一是创新联合社治理机制。去年经省编委同意,对省社机关职能和机构设置作了调整,突出加强行业指导、落实为农服务职责、承担宏观调控任务等职责。各市、县联合社机关也参照省社职能进行了相应调整。省社投资建设并开通了全省“96621服务找供销”服务热线,倒逼各级供销社认真履行为农服务职责。二是组建实体性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基层组织和经营服务“双覆盖”的思路,以实体性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工程为抓手,引导基层社以经营设施、场地、资金等出资方式,与农民共同组建合作社。在此基础上,依托基层社、县级社自下而上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截至6月底,全省供销社系统已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10794家,组建专业性农民合作社联合社615家、乡镇农民合作社联合社470家、县级农民合作社联合社52家。三是促进社有企业产权联结。省社成立供销资本投资公司,采取资本联合、并购重组、股权置换、项目合作等方式,推动社有企业跨区域横向联合和跨层级纵向整合,形成整体优势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强化行业指导和推进产权、业务、网络等方面的联结,全省供销“一个社”的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四、建立协同服务机制,汇聚服务兴农的强大合力

服务规模化是一篇大文章,仅靠供销社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始终秉持开放办社、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构建为农服务协同机制,形成多方协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聚合效应。

1.强化“社农结合”。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主动与农口部门对接,实行政策联动、资源共享、服务共抓,推进为农服务向协作化、集约化、组织化、专业化纵深发展。省社与省农业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意见》,与省财政厅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供销社为农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与省科技厅在农业科技成果落地等方面签订了合作协议,整合相关资源力量,共同推进现代农业服务规模化。目前,全省80%的市和76%的县市区供销社与农口部门联合出台了开展服务规模化的文件。

2.推进“社社合作”。积极引导各级供销社加强与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的联合与合作,实行基地共建、品牌共创、利益共享,从而使供销社服务众多市场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成为现实。目前,全省供销社系统服务的农业经营主体已达3.1万个,受惠农民200多万人。

3.深化“社村共建”。2013年,我们出于借助村党组织的力量,拓展延伸供销社组织和服务网络的考虑,启动实施了党建带社建社村共建创新工程。随着工程的深入推进,通过“四个结合”、“四个共建”,构建起了供销社、村“两委”、农民合作社、信用互助组织“四位一体”合作机制,促进了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实现了供销社基层组织向村居、经营服务向田间“双覆盖”,形成了强村固基、富民兴社的长效机制,产生了很好的魔方效应。截至6月底,全省共建村已达7575个,实施共建项目1.12万个,干部交叉任职1518人,增加村集体收入2.1亿元。全国总社将“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写入贯彻落实中发11号文件的指导意见,省委、省政府写入1号文件,全省17个市和114个县市区党委或组织部发文推动这项工作。近期省委组织部将与省社联合出台文件。中组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党建和农村工作领域的领导和专家一致认为,开展党建带社建社村共建实现了党的组织优势与供销社资源优势的有机结合,创造了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有效抓手和重要载体,是一项稳定农村基层组织与延伸供销社服务的重大制度创新,具有强劲而旺盛的生命力。

以上是我们以服务规模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做法和实践历程,这里面包含着“为党委政府分忧、为农民群众服务、为城镇化助力”的责任与担当,承载着兴农强社的“供销梦”。让我们携手同行、一起筑梦,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道路上书写供销合作事业的精彩篇章!

}

原标题:推进农业现代化抓手是什么?(专题深思)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可以说,这“四化”是现阶段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农业生产“四化”紧密相连、环环相扣,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农业标准化,要求农业生产遵循统一的规范化原则,制定并实施相应的程序化标准;农业规模化,要求农业生产实现合理的生产经营规模,优化要素配置,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农业专业化,要求农业生产从涉及多项目、多产品转变为分工明细、产区集中,专门从事优势项目或产品生产;农业组织化,要求集聚农业资源,有序组织涉农主体,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

  我国农业生产“四化”目前还处于较低水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农业发展路径依赖。我国农业长期粗放发展、分散经营,形成较强路径依赖。但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资源约束矛盾越发突出,提高农业生产“四化”水平和农业资源集约利用能力日益紧迫。二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提高农业生产“四化”水平,前提在于土地资源集约和规模化利用。但由于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农业经营主体和用地结构分散,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先进技术应用受到限制,制约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四化”发展不协调。我国农业生产存在规模小、质量差、布局散乱、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重要原因在于“四化”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相互掣肘。当前,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有针对性地提高农业生产“四化”水平。

  转变农业发展模式。转变粗放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提高农业生产“四化”水平的当务之急。应适应经济新常态,推进农业生产集约化,避免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和低效利用,按照农产品质量要求严格生产标准,走优质高效农业之路。重视先进适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全面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进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产品附加值,走科教兴农之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拓宽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走农业市场化之路。

  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生产“四化”水平的必要条件,这就需要积极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针对一些农民宁愿土地闲置也不愿流转的问题,首先,应以法律形式明确土地归属和权责,以有效产权制度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土地流转规范化,调动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其次,应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解除农民流转土地的后顾之忧。

  构建“四化”考评体系。应结合我国实际,参照国际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四化”考评标准,为推进“四化”提供依据和动力。积极推广“四化”标准,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应当看到,提高农业生产“四化”水平是一个渐进过程,而且不同区域“四化”进度不一,同一区域“四化”单项水平也会有高有低。因此,推进“四化”必须统筹兼顾。应加强部门合作,注重协调管理,集中各方力量,以快带慢,补齐短腿。同时,高度重视农业龙头企业的引导带动作用,发挥其标准、信息、技术和资金等优势,加快农业生产“四化”进程。

  (作者单位:重庆社会科学院)

}

德州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历史上德州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重要码头,是南北文化交流、交通之要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德州市历届党委、政府勇挑重担,积极探索,科学谋划,推动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

作为农业大市,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德州市将乡村产业振兴作为源头和基础,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智慧农业,培育发展农业“新六产”,推进一二三产融合,着力打造京津冀鲁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周边城市“放心农场”,同步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取得明显成效。

走进“传统农业大市”德州市,智慧大棚里,环境控制系统自动调节温湿度,番茄在最适宜的环境生长;土蛋鸡养殖基地里,全自动上料、除粪、输蛋,鸡健蛋鲜;大田里,无人机低空喷洒农药,均匀快捷节省;农产品加工车间里,家门口就业的“农业工人”,忙碌在流水线上……在德州,传统农业不再传统,现代农业方兴未艾。

凭着“大块头”的项目引进,“大手笔”的科技投入,“高水平”的产业规划,德州正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努力奋进。

8月初,又一批外地客人前来参观考察临邑县智慧农业大棚,对其巨大的棚体面积、高端的科技设施、先进的管理手段以及产品的高品质高产量,啧啧称奇:温控系统提供舒适的恒温环境,幕帘系统提供充足的光照环境,滴灌系统提供高能营养…大棚里处处涌动着现代农业与高科技深度融合的气息。

智慧农业大棚是临邑县倾力打造的一个现代农业重点项目,由中建材和青岛浩丰合作建设,总投资1.7亿元,单棚面积达105亩,于去年10月建成运营,预期3年达产,年供应量5100吨,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

在这样的环境下生产出的番茄,每串能卖到12块钱。“有人问为什么我们的西红柿能卖这么贵?答案就在这高科技。我们利用国内最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种植西红柿,没有药残,不施化肥,是真正的无公害农产品。”凯盛浩丰(德州)智慧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马铁军说,在临南镇智慧农业产业园内,还将建设7个这种标准的“智慧大棚”,全部建成后,年产番茄将达到3.4万吨。

“智慧农业大棚之所以能被称为农业工厂,是因为这里采用全自动化设施,像工业流水线一样。传统农业中过度使用水肥造成的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环境恶化、农产品安全无保障等一系列问题,都能够从根本上避免。”马铁军说。

临邑县委书记林春元认为,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带动,引进高端农业项目的意义在于打通了技术、建设、管理、运营、市场各方面的瓶颈,能够串联起各种生产要素,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贯通发展。以养鸡业发展为例,临邑县德平镇有许多养殖户,但分散养殖、技术落后、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差,而德州壹号土蛋鸡养殖项目建成后,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基地由广东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的,存栏土蛋鸡200万羽,采用智能化管理,自动化水平全国领先,达产后年可提供优质土鸡蛋6.5亿枚,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

如果说临邑县的种养技术足够震撼,那么位于平原县的一处粮食种植基地同样颠覆传统。去年,平原县立足农业大县的资源优势,重点引进农业“新六产”企业――鲁望集团,一期以亩均1000元的价格,流转桃园街道吴家庄、张麻村、赵庄村、贾庄村等9个村庄5000多亩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现代农业。该集团斥资2000余万元购置农业机械,并建设了农机库、仓库烘干设备、办公室、为农服务中心等。

粮价低迷,地怎么种才能创造最大利润?鲁望集团总经理李琦给出了他的答案――“规模化+智能化+融合化”。“麦收时,我们一天完成近1200亩地小麦收割、玉米播种,全程机械化,收获了2300多吨小麦。粮食不落地,按每公斤2.42元的价格,直接送到了鲁粮集团,秸秆按每吨350元的价格直接卖给了相关企业。”李琦说,平原的土壤条件比较好,而且基本农田的面积比较大,适宜大规模种植。”李琦说。

“我家里本来有十七八亩地,全流转给鲁望集团了,现在我也在这个公司上班,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8月5日,山东鲁望农业发展集团农机手郑雷说。和郑雷一样,当地已经有40多位农机手成为鲁望集团的员工。

小麦返青时节,在临邑县德平镇富民农机合作社小麦田上空,能看到一架六旋翼无人机来回穿梭,机身下侧喷出圆环状的白色药雾。操纵这台无人机的是全国人大代表、富民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魏德东。

“目前,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种地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妇女,这部分人普遍存在盲目施肥、盲目用药以及过量用种的现象,违背了国家提出的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的目标。”魏德东说。武城县农林局局长张学丰就入社前后土地利用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家一户耕种,仅必需的沟、渠、埂、路就占耕地面积的5%至10%,入社后把一些沟、渠、埂、路平整完,武城县试点村共增加耕地面积130亩,预计粮食增产13万公斤左右。

张学丰所说的试点,是去年8月武城县推动农村党支部领办创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首批启动48个村,入社群众2400户,集中经营土地1.074万亩。

武城县郝王庄镇草一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崔洪伟成了合作社的带头人。采访中,崔洪伟交给记者一张《小麦、玉米种植投资明白纸》,详细列出入社前后旋地、播种、浇地、撒肥、收割、虫药等23项开支。“入社前每亩所需费用是929元,入社后每亩798元,减少了131元。把这个账算明白,更能调动老百姓入社的积极性。”崔洪伟说,目前有200多户村民入股,比例占到全村的60%。崔洪伟说,成立合作社的目的是把零散的土地连方成片,便于机械化农具耕种收割。

张学丰介绍,在试点村合作社,全部实行二次分红的模式,第一次保底分红,由合作社根据农户土地入股数量,按照每年每股协议价施行;第二次分红将盈余部分的50%分给社员,其余50%用于合作社运转和村集体收益。不仅如此,该县还试点合作社购买政策性和商业性两个保险“兜底”,遇到灾年,每亩地还能有750元的保险收入,有效解除了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规模化经营更能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每年夏天,夏津县瑞丰源果蔬合作社的所有大棚都会休耕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合作社用石灰闷棚。“别小看闷棚这个细节,土里的大部分病虫害就被杀死了,这也是我们生产绿色蔬菜的根本。”合作社生产部总经理张兴龙说。

德州素有“山东北菜园、京津南菜园”之称。成为京津冀、济南等周边大城市的“放心农场”,是德州农业的发展定位。要达到这一目标,如何确保农产品安全放心?

以蔬菜源头追溯为例,在齐河县的德百超市,只需扫一下金鲁班蔬菜包装上的二维码,手机上即可出现一个清单:“我的体检报告”告诉你蔬菜上的农药残留检测结果;“谁买的我”告诉你采购单位和送货时间;“谁送的我”告诉你配送人员和配送车辆信息等。“施有机肥,用物理方式防虫,每批次进行农残检测。”齐河县山东金鲁班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每批蔬菜进入超市,至少经历3次检测。

作为农业大市,德州市设立了省级蔬菜质量检测中心,各镇和重点蔬菜生产基地均设立了农残检测站,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也设立了监测点,确保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

“利用大数据平台,我们可以获取每个地块的周边环境因素、土地利用类型、农作物长势等农业生产大数据,为农户提供种植、管理、加工、营销等全程托管服务。”在禹城市财富广场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指挥中心,禹城市农业局副局长李涛说。

“我们通过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在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管理效能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打造新动能。”禹城市委书记张安民说。

走进禹城向阳坡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技术员正通过手机APP对各个蔬菜大棚温度进行远程控制。“今年,我们积极与市里的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合流,今后将借助这个更大的平台与市场对接,助推公司发展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向阳坡负责人霍春亮说。

禹城市辛店镇视界牧业牧场通过大数据平台,不但实现了奶源全程监管可追溯,就连粪污处理,都能够被实时监测。近年来,德州市坚持顶层设计、高标定位,着力推进“放心农场”建设。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培育发展了一大批农业规模化龙头企业。目前,德州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4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8家、省级45家,市级及以上225家。预计上半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50亿元,同比增长10.3%;利税90亿元,同比增长8.6%。全市农民合作社达15466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0家、省级示范社247家;家庭农场2785家,其中省级示范农场29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业规模化经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