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经济条件没问题,独自养生一个孩子,孩子负担重还会有负担吗?

每一个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的发育都显得格外的重视,会在小孩发育的阶段给他们补充各种营养和保健品,目的是帮助小孩长身体,开发大脑,那么很多人会问,小孩4岁了,四岁小孩的正常身高应该是多少呢,如果你对四岁小孩的身高有同样的疑问,那么你可以通过下面的文章来了解4岁小孩的身高正常标准到底是多少。

我们先确定宝宝是否是因疾病造成的。

例如矮小症或者营养不良导致的缓慢。所以需要通过医学检查来完成。定期去辖区的卫生服务中心做检查,是否有身体上的相关疾病或者缺少身体必须的营养元素,例如缺钙,缺铁及微量元素等等。及时给孩子补充上来就好。

孩子的身体素质,身高,胖瘦,很多都是受到基因的影响。如果父母的身高都是平均水平之上,那孩子的身高也会高起来的,主要还是青春期发育的比较快。才能最终确定最后的身高。如果父母身高不高,或者有一方身高矮的话,那孩子有概率会遗传矮的基因的,但也不是绝对的,后天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提高身高的。

宝宝阶段营养不够没有补充上。

虽然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很丰富,但在饮食上很多人还是有误解的地方。孩子不是多吃饭菜就能长的又高又壮的,而是营养搭配要合理,早餐要吃营养又容易消化的食物,保证每餐都有碳水化合物,例如米饭,面条,面包,粥,馒头等等。蛋白质,有动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可以交叉食用,例如牛肉,猪瘦肉,鸡肉,鸡蛋,鱼肉,豆腐等。维生素类基本上就是瓜果蔬菜等,少量脂肪和其他营养元素。不要偏食,保证营养均衡。不多吃,减少孩子肠胃负担。

有的宝宝好动活泼,运动量多了,消耗体力,容易产生饥饿感,吃饭就好。宝宝如果不爱运动,性格温和,运动量少,消耗的少,也不容易饿,家长可以适当多陪陪宝宝做运动类游戏,这样活动起来,尤其是天气好的时候在户外活动,宝宝既补钙又爱吃饭,过段时间身体自然长起来。

白天多运动,晚间孩子睡眠质量也高,也可在睡前一个多小时喝杯牛奶,排尿后上床睡觉,安神又补钙。但尽量睡前一个小时内不要吃东西了,也不要听惊险的故事类,前者容易导致宝宝夜间咬牙,后者容易让宝宝睡觉惊醒,都会影响睡眠质量。

生长的时间不同。一年四季,不是每个月宝宝都长身高的,但身体各项都是在生长的,只是家长看到身高没有多大变化就觉得宝宝不爱长。我们说春季万物复苏,宝宝也是开始长身体,长个子的季节,家长要及时给孩子补充营养,到了夏季,因为季节炎热,身体自然将生长节奏防患,到了秋季又是开长的时候,冬季也会放下节奏,长的比较慢。但也不是绝对的,家长还是要在饮食,睡眠和运动等方面多给予宝宝合理的安排和调整,孩子才能多长身体。

我们都是疼爱宝宝的,但常常因为宝宝越来越大越来越淘气,不听大人的话,而引起家长生气,或者工作忙碌,没有太多时间了解长大的宝宝内心世界是什么,在幼儿园里发生什么也不是很清楚,陪伴他们的时间也少了。宝宝是有情绪的。为什么有人说孩子大了就不能打骂了,因为宝宝越大情感越复杂,有自尊了,知道失落,羡慕,难过,委屈,愤怒等等,家长如果打骂来教育孩子,孩子会经常上火生病,一个经常生病的孩子身体自然差一点。所以,我们一定要照顾好宝宝的情绪,及时合理的疏通宝宝不良情绪。让宝宝快乐的长大。

}

原标题:二孩时代 3大挑战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却仍然保留计划经济的特色,八十年代连生育也被纳入国家计划,夫妻只能生一个孩子,是为一胎政策。政策实行逾30年,今年终升级为二孩政策,无条件容许夫妻多生一个,全因要赶紧扭转中国未来的人口困局。

过去35年的一胎政策下,中国人口仅升近40%,壮年人口比例占大多数,抚养比率(即每名劳动人口要负担养活的非劳动人口比例)长年维持在0.5以下低水平,造就丰厚的人口红利(见iKnowledge),为中国这间世界工厂提供大量低廉的劳工,经济得以急速起飞,2011年更继美国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生育率(即每名适龄妇女所生子女数目)在30多年间急速下滑,已触及警戒线,有专家预计其人口红利在15年后,即2030年完全消失。人口问题的征兆亦在近年陆续浮现:2011年劳动人口首现下跌、2013年抚养比率首次上升、去年老年人口突破一成。

此时此刻推出二孩政策,能否缓减人口老化,再造人口红利?是否有利中国经济转型?本刊访问多位学者及人口学专家,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晓刚、《大国空巢》作者兼人口学专家易富贤,以及《经济学人》智库(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中国研究总监刘倩为我们剖析。新政策虽然放宽,却仍有夫妻继续走上生育维权之路,又是怎么一回事?最后亦会分析商家及投资者如何乘着国策东风,顺势捕捉良机。

上月底五中全会宣布二孩政策后,“多生一个吗?”成为这两周内地最热的话题,不少70后、80后夫妇正面对人生交叉点。在一胎政策下,大部分家庭已有一个小孩,中年再生育,考虑自然更多。住在河南郑州的Charlotte(化名)是其中例子,育有一子的她跟丈夫讨论后,二人意见一致:“坚决不生。”

Charlotte接受本刊记者访问时表示:“太辛苦,孩子从小到大要付出的精力和心血实在太大,也太多了。”她的带孩子经是时下内地父母的最佳写照。当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全力以赴给予最贴身、最无微不至的照顾,那份劳心劳力超乎旁人想象。她说儿子小时候不爱待在家,她就每天抱着他乘巴士“游车河”;儿子经常病,她每半个月带着儿子往医院跑,紧张得几乎崩溃;为怕儿子看太多电视伤眼,她又想尽办法跟他玩游戏和看书;孩子上学后,安排上各种补习班等,“带一个孩子已把我折腾疯了。”

▲二孩政策容许家庭多生一个孩子,但不少夫妻选择不生育。

儿子今年已15岁,Charlotte终于开始有空享受生活、去旅行、看电影。再生一个?她笑言这是“再跳入火坑”,又得重过以前的劳碌日子。她说有网友提议,劝人多生一个的应该每月捐2,000元人民币,支持事业女性生二胎基金,并赞助陪月费、保姆费等直至孩子上学,最好附送德国奶粉,虽是玩笑,却反映在内地养孩子,精神和经济负担都不轻,即使政策许可,一般夫妇也未必愿生,Charlotte说身边朋友都是这么想。

出生低迷 二胎无力回天

今天搞放宽生育,未必如35年前一呼百应、效果显着,例如两年前中央推“单独二胎”政策,容许其中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妻多生一个,至今却只有12%合资格家庭申请,反应比预期中冷淡得多。另一边厢,随着经济发展、教育普及,愈来愈多妇女不愿多生。在政策及个人因素交迭下,生育率一直持续下降。

生育率(即每名妇女生育数目)于1980年为2.3,到2013年只有1.24,有指实际数字可能更低,震惊不少学者。不仅因为这可能影响世代更替,也因生育率低于1.5,代表中国陷于低生育率陷阱中,难再提升。记者访问了多位学者及人口学专家,他们均估计,二孩政策未必能扭转中国的人口困局。

▲一胎政策强制家庭只准生一个孩子,令中国的生育率在几十年间大幅下滑。

著名杂志《经济学人》智库中国研究总监刘倩(见下图)接受本刊访问时指出:“无论是发达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不是战乱,一旦陷入低生育率陷阱中,鼓励生育的政策是很难成功的。”除了经济因素外,人对制度的惯性,都令妇女倾向少生,甚至不生。

她举例指,即使九十年代中国开始容许农村居民生二胎,但2013年农村生育率亦只得1.35。城市的生育率一向远低于农村,甚至低于1,日后纵有二孩政策,也难以爬升至1.5水平。因此,她估计若二孩政策明年落实,将令2017年的出生率窄幅上升,但政策效果很快会消失,生育率将重拾跌势。

拖延廿年 新政为时已晚

在20年前的1995年,中国的生育率已触及1.5警戒线,但久久未见“救亡”措施,今天亦只把政策稍稍松绑,将一胎改为二孩,但生育限制依旧不改。拖延至今才推出的二孩政策,会否来得太迟,于事无补?自2000年开始研究中国人口问题、美国威斯康新大学妇产科研究员易富贤(见下图),于2013年撰写《大国空巢》一书,力陈中国人口问题,呼吁当局立即取消生育限制。

对于二孩政策,他透过电邮回复本刊记者时坦言:“我认为中国早就错过了调整人口政策的时机。”他指新政策无助改善老化的人口结构,是为时已晚。

目前中国新生婴儿人数及老年人数此消彼长,出生人口每况愈下,老年人口却连年增加。去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逾10%,意味中国正踏入人口老化时期。依此估算,15年后老人和幼年人口将各占总人口20%,而关乎全国生产力的劳动人口下降至60%,届时中国再不能像八十及九十年代般享有丰厚劳动力。中国是世上唯一实行强制一胎政策的国家,藉此避免人口急剧增加。

但易富贤指,其实生育率必然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下降,他举例说,印度没有生育政策,生育率却仍在1980至2013年间从4.7跌到2.3;同期中国生育率由2.3跌到九十年代末的1.5,2013年再降至1.24。他形容,中国的一胎政策,是硬把生育率一下子压下去:“计划生育将中国的生育率提前推下悬崖。”

易富贤认为,中国早在1990年后就该取消生育政策,人口才能长远地接续发展。惟过了20多年,中央现在才推二孩政策,就算取消生育限制,生育率都不会大幅上升,效果亦短暂。“毕竟几十年计划生育所造成的人口后果,不能靠一个政策就能解决。 ”

人口红利 15年内消失

虽然有学者指出,经济发达加上限制政策,令中国生育率、出生率降低。不过香港科技大学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晓刚(见下图)提出,中国过往透过政策压低生育率,才能制造丰厚的人口红利,令经济得以迅速起飞。人口红利指丰厚的劳动人力资源,壮年人负担的抚养比率偏低(见iKnowledge)。内地学者多以50%或0.5作为指标,低于此数即为享有人口红利。但抚养比不是愈低愈好,吴晓刚补充:“庞大劳动力要配合到经济发展而被用上,才能叫红利。”

▲香港科技大学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晓刚指,人口老化令中国的人口红利慢慢消失。

六十至七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有限,虽然当时年轻人口庞大,但苦无用武之地,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相反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工厂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中国的劳动人口及非劳动人口比例却在此时开始变化。1990年后中国的抚养比就一直处于0.5之下,开始进入人口红利黄金期,2005年后抚养比率更低于0.4,劳动人口占总人口达七成二,那时正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候。

▲现时中国每年约有1,600万新生人口,占总人口约两成。

2011年中国成为继美国后世界最大经济体,但此后中国的抚养比便没有再下跌,反而在2013年首次回升,表示劳动人口比例开始减少,人口红利亦开始削弱。“原因不是出生率下降,而是老人增加。”吴晓刚说。而去年老年人口更突破总人口10%,中国正式踏入老化社会。推算15年后,中国老年人口占20%,劳动人口将下跌至60%,到时抚养比将多于0.5,表示人口红利全部消失。吴晓刚说:“中国的人口红利正逐渐变薄,现在还有一点时间,调整政策。”但现在才刚放宽政策,未来出生的婴儿数目要赶及接上人口红利的缺口,15年恐怕不够,只能拖延一下人口老化的步伐。

抚养比率即每个劳动人口(15至64岁)与非劳动人口的比例,其中又分为幼年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即幼年或老年人口(15岁以下)与劳动人口(64岁以上)的比例,两数相加就是总抚养比率。若总抚养比为0.5,代表每两个劳动人口须负担一个非劳动人口,不少内地学者视之为基准数,低于此数,即国家劳动人口资源丰厚,拥有人口红利;接近或高于0.5,则人口红利愈少。

总抚养比 幼年抚养比 老年抚养比

经济篇 转型升级 人口重质

中国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渐渐成为世界工厂,30多年后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越日本,仅次美国,庞大而廉价的农村人口应记一功。然而,几十年过后,以往的优势慢慢变成未来的负担。中国人口正不断老化,生育率却持续下降;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要升级转型,过去密集而低技术的劳动力,已不适用于新经济。经济及人口发展均走入新拐点,中国能否调整步伐,再踏上直路,成为当下最大挑战。

农村婴儿 或成新生主力

刚宣布的二孩政策,被视为扭转人口困局的措施。现时中国每年新生婴儿约有1,600万,估计新政策于明年落实,会为明后两年多增约1,100万新生人口,但只可减缓人口老化,但难再提升生育率,长远解决人口接续的问题,依然成疑。

科大教授吴晓刚更认为,中国未来的新人口将集中在农村及小城巿,而非大城巿。有数据显示,现时中国的生育率约1.2,而城巿的生育率更低于1,比世界绝大多数城巿要低。他指城巿化、教育程度提高、育儿负担加重等因素,都令城巿妇女不愿多生。他又估计,二孩政策实施后,若生育率并没有因此大幅上升,中国将有机会全面取消计划生育政策。

▲居于城巿的妇女,受过教育,加上生活负担大,都不愿多生,甚至选择不生育。

▲二孩政策鼓励生育,但有估计指,新生人口较集中在农村及小城巿。

人力升级 幼儿教育做起

鼓励生育后,新生人口如何配合经济发展成为关键,吴晓刚指,中国劳动力要从过去的重量转为重质。以前目不识丁也可入工厂做低技术劳工,撑起中国的生产型经济,但现时中国经济正在转向,新经济需要更多懂计算机、写程序的人力,对低技术的劳动力需求较少。因此,他认为现在要做的,已不是生多少个孩子的数量问题,而是怎样去养育,从而提升人口的质素,尤其是来自农村或小城巿的孩子。

他指农村父母不少只知生不知养,当局可提供配套扶持,“例如很简单,在农村地方,很多父母不懂处理孩子发烧,结果孩子因高烧而变傻孩子。”此外,他提出要从学前教育开始,提升小城市或农村的人口质素。“以前农村家庭希望孩子上大学,就要到城巿,讲求的是高等教育。但将来讲的是学前教育,正是现时内地所缺乏的。”地区资源比不上大城巿,政府就更应设法扶持,提供均等教育,让这些小孩也能享有接近大城巿的资源。

在内地政策扭曲下,生育都变得复杂。首先,准父母在生育前,先要得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批准,取得准许生育证(即准生证),生出来的孩子才算“合法”;其次,生孩子的数目要由国家决定,不是个人选择,“多生”出来的孩子被视为“超生”,父母均需受罚;第三,过往一胎政策限制夫妻只能生一胎,但也容许双胞胎出生;二孩政策看似放宽,但其实只是由一胎变两孩,生育数目仍受限制,不得逾越。

中国有一群人,在政策放宽后仍不符合国家的生育规定,因而领不到准生证,变相被禁止生育。28岁居于北京的王贺莉是其中之一,她从未怀过胎,但因丈夫已跟前妻生下一对双胞胎,并由他抚养,他跟王贺莉再婚后,就是一家四口,不论在新旧政策下,这个家庭都已用满限额,即使王贺莉从未生过小孩,也无法领得准生证。她在电邮向本刊记者表示:“计生政策(即计划生育政策)把再婚排除在外,孩子要按婚前累计计算。”

▲王贺莉希望取消生育限制,让她可以当妈妈。

她指有许多再婚家庭,都遇上类似问题。政策僵化 漠视再婚家庭从事幼儿教育的王贺莉,特别喜欢小孩,一直希望生孩子,现在却被政策拦住不准生。她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没必要,因为中国人口老化,生育率不高,理应鼓励生育而非限制,希望可以废除计生政策。今年5月,她跟一群境况相似的家庭多次上访,但得到的只是官腔响应,深感无奈。

▲王贺莉和一班境况相似的家庭,在北京上访。

近日他们转到更高的上访机构寻求覆核,王贺莉坦言未必有用,但仍要一试,至少令更多人理解他们的困境。“其实我知道,国策不是我一个小小的公民就可以撼动的,但是我只想说,从国家的双独、单独二胎政策,以至全面二孩政策,就没有考虑有我们再婚家庭的存在?”

自古以来,生儿育女都是夫妇两人的自由选择,但在中国这片土地却要先得国家首肯,一个寻常女人想当母亲,原来并非理所当然。

投资篇 千亿商机 衍生爆升

二孩政策为婴儿幼儿概念股带来憧憬,有分析指新政策将为中国带来新一浪婴儿潮。婴幼儿用品及服务需求将大升,其中包括婴幼儿保健品。根据内地行业数据,婴幼儿保健品市场总值已破千亿元人民币。

本地品牌衍生集团(06893)年前以铺天盖地的广告打响名堂,旗下各种婴幼儿中式保健品如“七星茶”、“开奶茶”等,标榜以中药配方融入现代科技生产,一改凉茶的老套形象,老字号药行纷纷跟风开发同类商品,攻入婴儿市场。

▲“开奶茶”、“七星茶”令衍生闯出名堂。

受二孩政策消息刺激,衍生股价由政策公布当天起,至今累升近三成,上周四(12日)收报1.19元。集团创办人彭少衍接受本刊访问时,回想公司如何由主攻日用品转型至婴孩产品。他指当初衍生靠“澳雪”、“珍妮诗”等廉价洗涤用品起家,2003年非典后本港经济一池死水,这些平价必需品反而卖个满堂红。然而代理利润及毛利低,迫使公司转型开发自家产品。

▲彭少衍表示中医药养生概念备受追捧,未来将开发更多儿童保健品,新品包括草本软糖,打破“吃糖无益”的观念。

革新中药 开奶茶闯名堂

深信中药“有事保健、无事强身”的彭少衍,转型开发中药养生保健品,并瞄准当时不受关注的“小儿科”,身为人父的他,深切体会到小孩吃得睡得,关乎整个家庭的和谐。“父母最头疼两大问题,一是小孩不吃、二是不睡,小的不吃不睡,全家人都寝食难安。”

瞄准市场缺口,彭少衍利用“香港制造”的优势,从内地搜罗药材,提炼成半成品后,送到香港自家药厂加工、包装。公司2008年推出的“开奶茶”其实是中药固有方,上一辈见小孩食欲不振,都会去药材店“执剂开奶茶”,彭少衍看准新生代嫌煲药烦,于是想到利用科技提炼技术,将固方变成冲剂,更加入葡萄糖,甜甜的更易入口。“开奶茶”逐渐闯出名堂,更吸引内地客人来港扫货,“我们之前与本地连锁店合作,推出游客购物优惠,发现六成客人是游客。”

进军内地 伙京东拓电商

内地婴幼儿市场潜力无限,公司2012年起进军内地,除了沿用香港的广告攻势,在落脚点上也有不少哲学,“我们选择农村包围城市的做法,先找个体婴童店合作,上架成本比大型连锁店低。”彭少衍解释,作为新产品,首先要站稳阵脚,累积一定捧场客才能加大宣传力度。“当时内地对‘开奶茶’没什么概念,以为是产妇用来‘催奶’,妈妈喝完觉得没效,下次就不回头,但其实我们的产品是给小孩喝的。”

说话不徐不疾的彭少衍,经常强调即使内地机会处处,但也急不来,“市场根本不认识衍生产品,投再多钱也没有用,我们是小公司,烧不起钱。”根据公司去年财报,期内销售约2.5亿元,内地市场占近一成,彭少衍希望3年后,来自内地的销售能占到总销售一半。除了线下上架,公司今年也积极赶上内地网购大势,先后与京东、苏宁易购香港及海淘网站“拉拉米”达成合作协议,将公司产品直送至内地消费者家中。

股份 相关业务 上周四收报(元) 今年变幅(%)*

*对比2014年12月31日收市价,期内恒指跌3%

社会老化 银发市场庞大

婴幼儿用品巿场因二孩政策被看好,但放眼未来,中国老年巿场潜力就更巨大。中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去年已占总人口一成,达1.3亿人,现时七成劳动人口亦将进入老年,估计15年后老人数目倍增。科大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晓刚认为:“二孩政策不会带来很大反弹,令出生率大增,长远来看影响不大,反而人口老化是无可避免的大趋势。从投资角度而言,应看老人相关事业,例如养老、生活服务等。”

▲中国人口老化成趋势,银发巿场比婴幼儿用品巿场更被看好。

股份 相关业务 上周四收报(元)) 今年变幅(%)*

康健国际医疗(03886) 内地医院及诊所投资 1.60 31.4

上海实业(00363) 上海自贸区成立

*对比2014年12月31日收市价,期内恒指跌3%

转载自《iMONEY智富杂志》。

}

 在生活中有一些人喜欢在睡觉之前想一些事情,这样就特别容给自己的神经和大脑造成一定的负担,从而造成的现象,久而久之就特别容易引起神经衰弱,而这种现象一般都发生在上了年纪之后的人身上,很少有小孩子会发生失眠的现象,因为小孩子的心思都是比较单纯的,那么九岁小孩失眠该怎么办呢?

多因健康情况不佳,疼痛、感觉不适,生理节奏被打乱,环境影响等。失眠是临床常见之一,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病等病症。顽固性的失眠,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因此,失眠找准病情对症治疗尤为重要。

1、:牛奶中含有两种催眠物质:一种是色氨酸;另一种是对生理功能具有调节作用的肽类,可以和中枢神经结合,发挥类似鸦片的麻醉、镇痛作用,让人感到全身舒适,临睡前喝上一杯牛奶,可催人熟睡。

2、:核桃可以改善睡眠质量,常用来治疗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等症状。具体吃法是配以,捣成糊状,睡前服用15克,效果非常明显。

3、:葵花籽含多种和维生素B3,可改善脑细胞抑制机能,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每晚餐后嗑一把葵花籽,有催眠作用。

4、:有补中养脾,除心烦作用,每晚用蜂蜜50克冲开水饮用,有利眠作用。

5、:大枣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钙、磷、铁等营养成分,有补脾安神,治疗烦闷、不睡的作用。每晚取大枣20至30枚,临睡前服用。

小编相信各位家长,在阅读了小编对于9岁儿童失眠是什么原因问题的回答后,心中已经有了满意的回答。小编也提醒各位家长,要留心孩子平日里的状态,多带孩子一起出去玩耍,从而避免类似于9岁儿童失眠这种情况的出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一个孩子,孩子负担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