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41个空手赚钱钱吗?

 电话: 提示音后按1键(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 欢迎批评指正

}

辽宁东港盛产一种带壳儿的海鲜,当地人称小人仙,学名缢蛏,但在东港之外一般将其笼统叫做蛏子。每年的九十两月是收获这种蛏子的旺季,沿海养殖区的大小池子忙碌起来,沿海的大小加工点也忙碌起来。因为保鲜难度太大,刚上岸的蛏子少部分进入市场即时销售,更多的则流向了沿海渔村的大小加工点,渔村的人们将煮熟的蛏子剥开去壳,把蛏子肉晾晒在专门铺就的水泥地面上,使之成为干海鲜。整个过程由福建来的商人全程监督,验收合格后统一收购。这是9月12日在椅圈镇枣山村2组一个加工点拍到的画面:蛏子肉被摊铺开准备晾晒。

加工蛏子的大忙季,加工点里有多忙?看看这种场景,有没有一种抢的既视感?枣山村2组一个普通的加工点,一天会有150到200人参与其中,一天下来,少则加工三四万斤,多则加工四五万斤。据加工点的负责人老景介绍,在大约个一半月的时间里,自己的加工点总计会加工带壳蛏子160万斤。

蛏子加工,主要拼的是剥开煮熟蛏子的速度、耐性和时间。这位正在剥蛏子的大姐说,我们都是论桶算钱,剥一桶蛏子10元钱。一桶蛏子15斤大约1000个,我一小时能剥三桶3000个,基本上一秒一个。只要能耗上时间我一天差不多能剥3万多个、挣400元,对我来说,干这个就等于是捡钱。

为什么是捡钱?枣山村是一个很富裕的渔村,有的渔家养着一两条甚至更多条渔船、有的承包着一定数量的滩涂、有的经营其他生意,身家百万算是小数,几百上千万的也不少。加工点负责人老景指着这几个正在剥蛏子的大姐说:她们几个都是老板,家家有生意,都是插空出来干零活赚小钱,所以她们说这是捡钱。

不差钱还出来赚小钱?图什么?这位26岁小伙这样说:能者多劳。小伙子养了两条渔船承包了很大一片滩涂,风大船不出海的时候就跟着媳妇一起来“捡钱”。

不差钱还要出来“捡钱”,仅仅用能者多劳是解释不通的,小伙子的媳妇说,在枣山村,有两个钱就得瑟会被人瞧不起,越有钱越能干才算是真本事。我当初能嫁给她,很看重的就是他不得瑟还肯干。

这个渔村能富起来,资源好只是一方面,人人要强又踏实肯干似乎更重要。就像这位75岁的爷爷,这么大的年纪还要出来,在专门铺就的水泥地面上给晾晒的蛏子“翻身”。他说,我可不想让别人说我倚老卖老吃闲饭,大伙儿都在比啊,能动弹不干活丢不起那个人。再说,这活儿不累,不需要像剥壳的人那么连轴转,一天能挣100多,反正在家也是闲不住,还不如出来活动活动筋骨。

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攀比?富起来的渔村人不能也不敢停下勤奋的脚步,仅仅是一种美德吗?不,还有他们积淀了多年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在起作用。因为蛏子加工属于只耗时不太耗力的手工活,挣多少全凭手上功夫,所以,来插空干活的人几乎是络绎不绝,甚至会出现排队等活的场景。他们说,我们是从穷日子苦过来的,知道没钱的日子有多可怕,所以,就算是有个几十万百八十万,哪个还敢停下来?图为人们在排队领取蛏子。

在一众姐妹中,这位大姐是出了名的快手,一天能收入300多元。她说,家里供着一个大学生,就不能停下来。一百两百万在大城市能不能买上一套房?如果孩子毕业了在大城市,凭他们那点工资能行吗?所以父母在农村富了只是第一步,第二步要让孩子在大城市的生活也不紧张。

每天,三四万甚至四五万斤的蛏子运到这个加工点。密密麻麻的蛏子,凝聚了渔村人对更高质量小康生活的期望。图为池子里待蒸煮加工的蛏子。

这位爷爷今年70岁,跟老伴儿一起来加工点打工。爷爷说自己一天挣的钱花不了,但跟村里更富裕的人家比还有些距离,所以这些年和老伴儿两个人一直没停下来,哪里挣钱多就往哪里跑。现在年纪大了,往外也跑不动了,正好家门口有这样不大累的活儿,只要肯耗上时间、身体没毛病,就能挣更多的钱。

在加工点,负责人老景捧起晒干的蛏子,话语间充满了感慨:已经小康的需要更高质量为自己多上几道保险,还没小康的也在努力,大家都在拼。东北渔家对小康的理解可能跟南方发达地区有差异,毕竟人家的收入更高。不管高低,我们心里一直都绷着一根弦,什么时候这根弦能稍稍地松一点,小康生活的质量就会更高一些。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前几天发了篇关于改变商业模式就可以低成本或者零成本无风险创业赚钱的文章,其实很多的企业都是在这样操作的,前期的产品生产,启动资金基本上都不是自己的钱,描述一个好的前景就可以拿到钱,用这钱来启动项目。比如这个例子:

所谓的“”空手套白狼”众筹模式,就是利用了一次性收取大量的现金流,然后分批次以产品或者服务的形式在一定的时间内返还给支持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41个空手赚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