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扛过多久就不催了返利:P2P网贷逾期扛过多久就不催了能扛过这个雷潮吗

  继唐小僧、联璧金融等四大高返平台爆雷后,上海、深圳、杭州等地雷声不断,仅7月9日一天,网贷行业就有14家平台爆雷。

   其中,“互联网金融创新之城”杭州成为重灾区。过去两周多时间里,杭州地区有17家网贷平台出现问题,涉及近20万名投资人。据不完全统计,6月P2P网贷行业问题平台数量达到63家,7月第一周爆雷的P2P平台就达40家,涉及资金超1200亿元。

   针对此轮爆雷潮,有人认为除了监管加码、市场整体流动性收紧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恐慌情绪在投资者群体中蔓延,导致一些原本正常运营的平台也因此出现了挤兑现象。

   真是挤兑导致网贷行业蹚上“地雷阵”吗?非也!“挤兑”在金融业中是固有名词,是指在银行券流通的条件下,银行券持有者争相到发行银行券的银行要求兑现贵金属货币的现象。现在一般是指存款户集中地大量地到银行提取现钞。当一家银行的信用发生动摇,准备金不足,银行券兑现发生困难,就会发生挤兑。挤兑可能使一家银行倒闭,甚至波及整个银行业。

   挤兑是相对于信用中介来说的,其前提是用户手中有足够多的流通银行券,比如活期存款。然而,根据网贷行业管理暂行办法,P2P网贷行业的定位是信息中介,其承担的是撮合成交的角色,帮助借款人和投资人达成借贷协议。借贷协议一经确认,就受到法律保护。在合同到期之前,投资人去找借款人要求提前还款,既不合理也不合法。

   显然,如果是纯粹的信息中介,正规的网贷平台是没有活期资金供用户来提取的,根本不存在挤兑一说。这从行业目前爆雷的问题平台也可以看出来,不合规、不专业的平台接连出事,合规的平台依然安好。

   对于网贷行业来说,目前的爆雷潮确实会影响投资人信心,导致新增投资人越来越少,而更多老投资人选择撤离,于是带来流动性冲击。在资金净流出压力之下,如果平台在风控上不够谨慎,引入了大量多头借贷、借新还旧的借款人,就很容易被流动性风险击垮,从而导致危机爆发。而那些业务规模和风险控制较好的平台,则可以挺过这一波,最终存活下来。

   所以,爆雷潮虽然会损害行业形象,但也是行业必经的阵痛期。这些“雷”更多是行业发展优胜劣汰的结果,而非行业风险增大。对于投资人来说,暂时离场观望,更有利于看清楚哪些是真正的P2P平台。

}

前首相丘吉尔有一句名言:

  每一次危机都是最好的教育机会。

  当下,全国千余家P2P网贷平台也正在面临一次空前的流动性和“暴雷潮”双重危机,那些因此蒙受损失、集体维权的投资人被媒体称为“金融难民”。

  由此,一个长期以来被P2P的投资人们所忽视、或者放置在次要位置的问题显露了出来:P2P投资也需要进行足够的投资者教育。事实上,近期也有不少权威媒体开始重视此问题,纷纷表示“任重道远”、“刻不容缓”、“这是一场带血的投资者教育”、“暴雷也炸不醒投资人”等等。

  这是一个全民“财智初开”的时代,很多人的投资意识尚且很薄弱,就更不用说风险意识、投资水平等“高阶”技能了。关注领域的朋友会知道,无论是监管层还是平台方,有关重视P2P投资风险、加强投资者教育的言论和动作其实一直在不断释放。

  可惜大多数投资心理尚不成熟的投资人,关注重心仍然被各种利好消息所“俘获”,对“浇冷水”般的投资教育和风险提示缺乏足够的重视。此次的暴雷潮诞生在投资人不断高涨的盲目信任情绪之下,其实也显示出十分地荒诞和讽刺。

  那么,我们所谓的投资者教育,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重温一句烂大街的“名言”:分散投资,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其实这句话只说了一半,是远远不够准确的。

  关键在于,怎样分散?对于P2P投资来说,最核心的并不是分散投了多少家平台,而是在于底层资产类型分散配置,选择多元化类型的底层资产标的,并仔细查看资产的信息披露情况,在资产信披透明、资产优质的前提下再分散。同时,也要结合监管层面对于P2P平台的定位:助力普惠金融的发展,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因此优质+小额+分散才是最优解。

  第二,“风险自担,学懂了再投”。这句建议来自央行行长今年3月份有关P2P投资的发言。(,)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也在今年6月表示:“不论任何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而大多数投资人往往忽视了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入了超过自己风险承受范围的本金。相信通过本轮暴雷潮的“教育”,网贷投资人应该学会谨慎二字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句话:

  敬畏风险,捂紧口袋,认真学习。国内个人理财投资的发展历程不过十余年,另一方面,居民可支配收入十多年来增长迅猛,因此投资者教育的发展与百姓实际的投资理财需求远远地脱节了。现在,是时候开始重视了。

  享有盛誉的股票投资家彼得?林奇曾说过:“最终决定投资者命运的既不是股票市场也不是那些上市公司,而是投资者自己决定了自己的命运。”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P2P行业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崔智明 HF118)

}

编辑:黑熊爱折腾 来源:融360专栏 日期:

  本文系融360专栏作者“黑熊爱折腾”原创作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融360官方立场,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从6月份开始,理财专栏中的85%以上的篇幅,都被一个行业占据了。

  那就是P2P“网贷”。

  想必大家不仅仅是听到了,看到了,甚至是参与了网贷平台的投资。

  目前来看,网贷平台的“潮水”已经开始退去。到底谁在裸泳,往后的6—12个月之内,大家一定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前几天,写一篇《为什么打死我都不玩P2P》已经阐述了我对这个行业得看法。还有,一些网络理财分享者,还在争论说:

  “真正的P2P,是不会跑路的!”

  我想说,问题在于,“在公司出现问题之前(无论是跑路或是兑付困难)你压根不知道,这是不是真正的P2P好吧”!

  因为正如我之前说过的,这个行业,就是一个信息极度不透明的行业。

  嗯,这样的争论,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

  正如,一位童鞋留言所言:“有时候,激进的批评是起不到太大作用的,因为,高收益会让人铤而走险。应该多教人们如何识破骗局。”

  有时想想,确实时这样。既然不能把多数人,从雷区中拉回来。倒不如教教朋友们怎么避雷!!

  额,我从网上,看了一圈。教人们在P2P投资中识别陷阱,避免踩雷的方法,基本如下面的几点:

  排雷第一招:银行存管。

  强调,所投资的P2P平台,必须接入银行的存管系统。(那些宣称签署的与银行的存管协议的不算,因为,签订协议和正式上线存管系统是两回事)。因为,当网贷公司接入银行存管系统了之后,投资者的钱,平台就不能直接接触了。

  排雷第二招:ICP许可证(电信业务经营许可)。

  因为,之前的银监会明确规定,未按照规定申请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的,不得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但是,据统计,目前大约仅仅有20%的P2P平台获得了ICP。

  排雷第三招:可供投资的标的,必须是小额的。

  根据监管要求,作为网络借贷中介平台,需要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个人借款余额不得超过20万元,企业借款人余额不得超过100万元”。也就是说,那些动则有几百万的可投额度标的的公司,很明显不合规。

  以上,就是网络上,教人们如何避开P2P雷区的主要方式。

  不过,我要告诉各位朋友的是,在目前的大环境下

  以上这些统统没有用!

  原因在于,在国家严格监管、扫荡清理。投资者情绪激烈,且疯狂挤兑的大背景下。

  可否有强大的流动性支持,才是一个网贷机构是否可以活命的关键所在。

  所以从“提供流动性补充的角度看”

  只有一种筛选网贷公司的方法是排雷成功率最高的。

  那就是,网贷公司本身已经是 上市公司。

  注意了,这里我说的是,网贷公司,本身是上市公司。(那些,说什么有上市公司作为背景的,统统不算,等下再告诉你为什么)

  为什么说网贷公司,本身是上市公司,是目前筛选可投资网贷公司的决定性标准呢?

  原因是,因为,上市了的公司,才有可能,运用再融资的方式,补充流动资金,度过难关。

  我们都知道,作为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定向增发,配股,发债,甚至股权质押等方式,向市场上公开融入资金。以对经营上需要的现金流进行补充。并且这些方式统统都是合法的。

  而不是那些非上市的网贷P2P公司,想要保持流动性,最原始的做法就是,继续大量发产品。可惜,目前投资者的情绪之低迷,已经不再支持这样方式了。

  对于那些,号称有上市公司背景的网贷平台。我告诉各位童鞋,事实是那些上市公司之所以为一些P2P网贷平台站台,不是因为它们想要涉及网贷行业,而是因为,上市公司本身业绩不行,在资本市场上“再融资”受限,于是乎,就借助网贷P2P平台,帮自己的企业进行融资。明白?那些上市公司,是想通过网贷平台拿钱来着,怎么可能会拿自己腰包里面的真金白银去支持身陷行业困境的网贷P2P公司呢。

  所以,你要问我,现在,哪些网贷平台能投。

  我只能说:如果可以,最好先别投。

  假如硬是要投。那就只投上市了的网贷平台吧。

  因为,它们暴雷,跑路的概率,相较于现存的2835家平台来说,最小。

  这一招,你记住了吗?

  投资P2P,安全最重要!可以到微信公众号:财秘笔记,回复“评级”查看最新网贷评级报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贷逾期扛过多久就不催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