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咨询业的学霸们为什么不辞职创业先辞了再说

这些聪明人为什么不来创业?聊聊投行和咨询公司的学霸们……
本文授权转载自36氪,作者狐狸君raphael。36氪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投媒体,提供最新锐最具深度的商业报道。我们强调趋势与价值,我们的slogan是: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投行、一线咨询公司以及顶级律师事务所和会计事务所的聪明人们不喜欢风险,做事又不接地气。
曾有一位就职于四大的同学毫不客气的告诉 Zuo :“招不到的,你们太 Low 了”。大倒苦水之后,在某顶级管理咨询公司就职,在氪空间某团队兼职的狐狸君说最近在思考这个问题还有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Professional service firms (下文简称 PSF )指的是投行、一线咨询公司以及顶级律师事务所和会计事务所等一系列提供专业服务的乙方公司。这些公司大概是世界上智力密度最高的地方。
而在这里工作的人呢,虽然不同行业和公司互相之间也有鄙视的食物链,但是他们身上通常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学霸:学东西很快,一般是名校背景+光鲜履历,一路走来没遇到过重大挫折,最多也就是和别的学霸交手互有胜负。从小就是顺风顺水,受大家瞩目,是长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理性思维:对事实、逻辑、数字非常敏感;
拥有某些领域的特长:如公司财务、战略咨询、会计等等;
财务状况健康:收入通常还不错,而且日常开销基本都被公司 Cover ,收入=资产。
会吹水( Bullshit ):特别是咨询和投行的人。
这些学霸们不喜欢创业公司,当然不是没有,也有,比如阿里巴巴的蔡崇信。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创业公司在成长到一定阶段之后非常需要这样的人。马云说过:
蔡崇信这样的人在公司内部是培养不出来的,只能从外部来找。而且找到越早越少走弯路。
当年阿里巴巴第一次拿软银的投资,就是蔡崇信建议马云拒绝了孙正义4000万美元的 Offer ,只拿了2000万美元,让出了更少的股权。虽然创业公司在成长到一定阶段之后非常需要这样的人,但是想招到的难度很大。且不说蔡崇信,有的名校精英应届生只想着 MBB (麦肯锡、贝恩和波士顿咨询),连 BAT 都不入法眼,何况创业公司呢?
在解开这个结之前,我先讲几个故事吧!
上周末和某知名管理咨询公司的一个大美女下午茶。她说起自己对时尚领域的热忱,也抛了一个上周刚刚敲定下来的创业 idea ,关于女性时尚行业的,跃跃欲试。我说创业要趁早啊,今年融资环境那么爽、钱那么好拿,快点起草个商业计划书去骗个天使啊。她笑道:“我接下来找些报告看看,分析分析,找找合伙人,想想能怎么开始做。”
不知道她现在分析得怎么样了。但是这周我跑来北京出差,在国贸那边看到她的一个潜在对手开了个门店。之前跟她谈话的时候我说,这个市场机会很大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家潜在对手还没进入中国,于是我随手拍了个照片发给她。
前几天和同事客户在吃饭的时候就在聊着,今年融资环境这么火咱怎么还不出去创业呢。某客户(以前也从事管理咨询工作)娓娓道来:某个程度上来说,选择到咨询公司工作的人都比较喜欢规避风险,做事情会瞻前顾后,抛一堆模型做一堆研究,最后通常得出的结论就是——这个东西风险太大,不值得做。
席间也聊到一个他之前鼓动朋友去做的一个项目——做信息中介把中国女生介绍到韩国的整容医院、抽成。这东西佣金比例高达40%,市场分散(现在都是整过的小模特小明星介绍小姐妹过去),客单价高(几万到几十万),现金回流快,初期投资少。不过用户规模增长有限,不是风投特别喜欢的概念。后来他的那个朋友看不上这个 idea ,觉得不够高大上,也就不做了。再后来,“完美诊所”、“美丽加”、“有氧”等如雨后春笋。他们要涉足跨境这一块也只是早晚的事情。
两三个月前,我和我司的一个领导吃饭,聊到我心中有个创业梦的时候,她就拼命鼓动我快点出去。 她有过很多次机会,做外面企业的高管,但是最后纠结来纠结去,还是觉得待在公司蛮好的——专车接送、五星级酒店、吃饭有预算、没有 KPI 。一旦离开了公司,你没有酒店积分,没有航空里程,不再是酒店白金会员,吃饭掏的是自己的钱。她语重心长地告诉我
在这里你呆的越久,越发现离开的成本太高。
当下忽然想起一个同事分享过的一个故事:她在机场遇到以前做投行时一起共事的同事,发现大家同一班飞机。上了飞机后,她的前同事在商务舱坐下了,她还要继续往后面走。“这才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她笑着对我说。
上个月,我兼职的项目 Gradchef.com (毕老师)告一段落,因为我们没有把一个兴趣项目转化成一个全职的创业项目。对这个产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们 CEO Ming 的总结。我们的团队,除了我之外,还有两个在做投资银行,一个在做 PE 。只有一个人( CEO )全职。
说到这里,这些在 PSF 学霸们的特点似乎很鲜明了,一个是不喜欢风险,另外一个就是不够接地气。前者导致他们不愿全职创业、做事情更愿意计算风险,但很少愿意试错,没有 MVP 概念、放不下高薪高福利的诱惑。后者导致他们即使克服了规避风险的强迫症,心里仍然只想着做高大上的项目,不愿意卷起袖子来干。而且他们没有兴趣真正深入研究市场,创业也总是以失败告终。着各种失败反过来又成为那些还在犹豫的前同事眼中的教训,如此一来,恶性循环。
但是事情仍然在起着变化,以华尔街为例。根据新浪财经今年的一篇文章,最近几年来华尔街精英们正在掀起第二次西迁旧金山的热潮。以硅谷为核心的高科技迅猛发展,打破了以往美国金融中心固守纽约城的布局,让更多的华尔街精英开始考虑投向更有发展空间的高科技产业,来发挥他们的特长。根据沃顿商学院的最新报告:
2014年有13.5%的毕业的 MBA 选择到高科技行业就业,而2008年同比只有5.6%;
2013年18%的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进入高科技领域,是2008年的3倍。在美国顶级的商学院, MBA 毕业后受到的雇佣起薪在金融业和 IT 业基本不相上下,后者有时还会更高一些。
当然空谈趋势是没有用的,以我这些年和创业公司接触的经历来看,有些办法可以帮助那些愿意到创业公司试一试的 PSF 聪明人们: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一般夫妻两个人,一个继续从事 PSF 工作,另外一个去创业,以分散家庭面临的现金流风险。就算创业的那一方一直不赚钱,继续留在 PSF 的那一方一个月几万块收入也够两个人花啦;
给老板留一封情真意切的离职信:和老板聊聊,假装创业只是你的备胎,“组织”才是真爱,创业失败了也可以回来求老板收留;
多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做项目的时候尽量选二三线城市的项目或 Implementation (战略落地)的项目做。工作上若没法自主选择,则可以在休假的时候多出去逛逛,开阔一下眼界,了解一下到底是什么样的市场和顾客在支撑你的项目。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偶尔也做做神秘顾客,就算不买也可以 Window shopping 或者打个 cold call 问问嘛,这些人年轻的时候在大学,一定也做过类似的学生项目吧。
结识一线创业者:在开始项目前多和业内人士聊聊,说不定就被他们忽悠入伙了不用从头开始了呢
因此 PSF 出来的小伙伴们也渐渐有了一些成功的创业案例,他们大多数都使用了我上面说的一条或者几条经验:
上海北京白领们颇喜欢的 Pantry's Best 派悦坊是麦肯锡出身的 Alumni 做的;
YC 目前唯一的华人团队 Strikingly 是摩根·斯坦利出来的朋友做的;
昨天和一个经纬的朋友晚饭,听说了个89年的男生的故事。他是那一届最早实现财务自由的人。当时放弃某 VC 的投资经理工作,转到了经纬投的一个公司从底层做起,一个月拿5、6千的工资,之后花了两年时间做到创业公司的 VP ——他加入的公司叫陌陌。
香港中环有家煎饼果子店叫做老金煎饼(香港版的黄太吉啊),是一个从 Soc Gen 辞职的 trader 做的。
不过即使是这样, PSF 的聪明人们来到创业公司还是要准备好很多的文化冲击,从西装革履到短袖T恤之间,需要的可不只是脱几层衣服,而是扒几层皮。有兴趣也可以看看一篇过来人写的文章:《How quitting my corporate job for my startup dream f*cked my life up》by Ali Mese 。
如果你认真看完了,那么请问,“你准备好了吗?”
作者:狐狸君raphael,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号“fantastic_fox”
丨丨丨丨丨
丨丨丨丨丨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北大学霸打拼到顶级投行太励志!_遇言不止-梨视频官网-Pear Video
北大学霸打拼到顶级投行太励志!
<div class="fav" data-id="1
遇言不止:苏文从小地方到北京大学又到香港顶级投行实习打拼,漂到伦敦、纽约……她的故事太励志,她是怎样成功的?什么样的人生才没有他乡?
版权声明:本内容系遇言不止授权梨视频使用,版权归属原作者
扫二维码分享
遇言真情演讲
<span class="fav fav1159964" data-id="
<span class="fav fav1159963" data-id="1
<span class="fav fav1138188" data-id="2
<span class="fav fav1137744" data-id="4
<span class="fav fav1033499" data-id="
<span class="fav fav1034344" data-id="
<span class="fav fav1034811" data-id="9
<span class="fav fav1035125" data-id="
<span class="fav fav1037234" data-id="
<span class="fav fav1037932" data-id="
<span class="fav fav1040839" data-id="
<span class="fav fav1044508" data-id="8
<span class="fav fav1045168" data-id="
<span class="fav fav1048579" data-id="
<span class="fav fav1050456" data-id="
<span class="fav fav1074129" data-id="3
<span class="fav fav1084125" data-id="
<span class="fav fav1106128" data-id="
<span class="fav fav1108129" data-id="
<span class="fav fav1108795" data-id="
<span class="fav fav1108845" data-id="
<span class="fav fav1112720" data-id="17
<span class="fav fav1127902" data-id="
<span class="fav fav1118998" data-id="1
<span class="fav fav1133080" data-id="1
<span class="fav fav1133973" data-id="
<span class="fav fav1398913" data-id="5
<span class="fav fav1397020" data-id="64
<span class="fav fav1350527" data-id="
<span class="fav fav1351338" data-id="12
<span class="fav fav1383815" data-id="6
<span class="fav fav1379938" data-id="8
沙发还空着?快来坐啊!
京网文[-1243号京ICP备号-1京公网安备 71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53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举报邮箱:legal_金融精英们为什么不去创业?
来源:赛迪顾问
Professional service firms(下文简称PSF)指的是投行、一线咨询公司以及顶级律师事务所和会计事务所等一系列提供专业服务的乙方公司。这些公司大概是世界上智力密度最高的地方。  而在这里工作的人呢,虽然不同行业和公司互相之间也有鄙视的食物链,但是他们身上通常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学霸:学东西很快,一般是名校背景+光鲜履历,一路走来没遇到过重大挫折,最多也就是和别的学霸交手互有胜负。从小就是顺风顺水,受大家瞩目,是长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理性思维:对事实、逻辑、数字非常敏感;  拥有某些领域的特长:如公司财务、战略咨询、会计等等;  财务状况健康:收入通常还不错,而且日常开销基本都被公司Cover,收入=资产。  会吹水(Bullshit):特别是咨询和投行的人。  这些学霸们不喜欢创业公司,当然不是没有,也有,比如阿里巴巴的蔡崇信。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创业公司在成长到一定阶段之后非常需要这样的人。  马云说过:  蔡崇信这样的人在公司内部是培养不出来的,只能从外部来找。而且找到越早越少走弯路。  当年阿里巴巴第一次拿软银的投资,就是蔡崇信建议马云拒绝了孙正义4000万美元的Offer,只拿了2000万美元,让出了更少的股权。虽然创业公司在成长到一定阶段之后非常需要这样的人,但是想招到的难度很大。且不说蔡崇信,有的名校精英应届生只想着MBB(麦肯锡、贝恩和波士顿咨询),连BAT都不入法眼,何况创业公司呢?拒绝访问 | www.chinanewedu.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chinanewedu.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4baad-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投行咨询业的学霸们为什么不创业
来源:金融街侦探
投行、一线咨询公司以及顶级律师事务所和会计事务所等一系列提供专业服务的乙方公司大概是世界上智力密度最高的地方。而在这里工作的人呢,虽然不同行业和公司互相之间也有鄙视的食物链。但是他们身上通常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学霸、理性思维、拥有某些领域的特长、财务状况健康、会吹水(Bullshit)  曾有一位就职于四大的同学毫不客气的告诉Zuo:“招不到的,你们太Low了”。大倒苦水之后,在某顶级管理咨询公司就职,在氪空间某团队兼职的狐狸君说最近在思考这个问题还有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Professional service firms(下文简称PSF)指的是投行、一线咨询公司以及顶级律师事务所和会计事务所等一系列提供专业服务的乙方公司。这些公司大概是世界上智力密度最高的地方。  而在这里工作的人呢,虽然不同行业和公司互相之间也有鄙视的食物链,但是他们身上通常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学霸:学东西很快,一般是名校背景+光鲜履历,一路走来没遇到过重大挫折,最多也就是和别的学霸交手互有胜负。从小就是顺风顺水,受大家瞩目,是长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理性思维:对事实、逻辑、数字非常敏感;  拥有某些领域的特长:如公司财务、战略咨询、会计等等;  财务状况健康:收入通常还不错,而且日常开销基本都被公司Cover,收入=资产。  会吹水(Bullshit):特别是咨询和投行的人。  这些学霸们不喜欢创业公司,当然不是没有,也有,比如阿里巴巴的蔡崇信。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创业公司在成长到一定阶段之后非常需要这样的人。马云说过:  蔡崇信这样的人在公司内部是培养不出来的,只能从外部来找。而且找到越早越少走弯路。  当年阿里巴巴第一次拿软银的投资,就是蔡崇信建议马云拒绝了孙正义4000万美元的Offer,只拿了2000万美元,让出了更少的股权。虽然创业公司在成长到一定阶段之后非常需要这样的人,但是想招到的难度很大。且不说蔡崇信,有的名校精英应届生只想着MBB(麦肯锡、贝恩和波士顿咨询),连BAT都不入法眼,何况创业公司呢?  在解开这个结之前,我先讲几个故事吧!  故事一  上周末和某知名管理咨询公司的一个大美女下午茶。她说起自己对时尚领域的热忱,也抛了一个上周刚刚敲定下来的创业idea,关于女性时尚行业的,跃跃欲试。我说创业要趁早啊,今年融资环境那么爽、钱那么好拿,快点起草个商业计划书去骗个天使啊。她笑道:“我接下来找些报告看看,分析分析,找找合伙人,想想能怎么开始做。”  不知道她现在分析得怎么样了。但是这周我跑来北京出差,在国贸那边看到她的一个潜在对手开了个门店。之前跟她谈话的时候我说,这个市场机会很大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家潜在对手还没进入中国,于是我随手拍了个照片发给她。  故事二  前几天和同事客户在吃饭的时候就在聊着,今年融资环境这么火咱怎么还不出去创业呢。某客户(以前也从事管理咨询工作)娓娓道来:某个程度上来说,选择到咨询公司工作的人都比较喜欢规避风险,做事情会瞻前顾后,抛一堆模型做一堆研究,最后通常得出的结论就是——这个东西风险太大,不值得做。  席间也聊到一个他之前鼓动朋友去做的一个项目——做信息中介把中国女生介绍到韩国的整容医院、抽成。这东西佣金比例高达40%,市场分散(现在都是整过的小模特小明星介绍小姐妹过去),客单价高(几万到几十万),现金回流快,初期投资少。不过用户规模增长有限,不是风投特别喜欢的概念。后来他的那个朋友看不上这个idea,觉得不够高大上,也就不做了。再后来,“完美诊所”、“美丽加”、“有氧”等如雨后春笋。他们要涉足跨境这一块也只是早晚的事情。  故事三  两三个月前,我和我司的一个领导吃饭,聊到我心中有个创业梦的时候,她就拼命鼓动我快点出去。 她有过很多次机会,做外面企业的高管,但是最后纠结来纠结去,还是觉得待在公司蛮好的——专车接送、五星级酒店、吃饭有预算、没有KPI。一旦离开了公司,你没有酒店积分,没有航空里程,不再是酒店白金会员,吃饭掏的是自己的钱。她语重心长地告诉我  在这里你呆的越久,越发现离开的成本太高。  当下忽然想起一个同事分享过的一个故事:她在机场遇到以前做投行时一起共事的同事,发现大家同一班飞机。上了飞机后,她的前同事在商务舱坐下了,她还要继续往后面走。“这才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她笑着对我说。  故事四  上个月,我兼职的项目Gradchef.com(毕老师)告一段落,因为我们没有把一个兴趣项目转化成一个全职的创业项目。对这个产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们CEO Ming的总结。我们的团队,除了我之外,还有两个在做投资银行,一个在做PE。只有一个人(CEO)全职。  说到这里,这些在PSF学霸们的特点似乎很鲜明了,一个是不喜欢风险,另外一个就是不够接地气。前者导致他们不愿全职创业、做事情更愿意计算风险,但很少愿意试错,没有MVP概念、放不下高薪高福利的诱惑。后者导致他们即使克服了规避风险的强迫症,心里仍然只想着做高大上的项目,不愿意卷起袖子来干。而且他们没有兴趣真正深入研究市场,创业也总是以失败告终。着各种失败反过来又成为那些还在犹豫的前同事眼中的教训,如此一来,恶性循环。  但是事情仍然在起着变化,以华尔街为例。根据新浪财经今年的一篇文章,最近几年来华尔街精英们正在掀起第二次西迁旧金山的热潮。以硅谷为核心的高科技迅猛发展,打破了以往美国金融中心固守纽约城的布局,让更多的华尔街精英开始考虑投向更有发展空间的高科技产业,来发挥他们的特长。根据沃顿商学院的最新报告:  2014年有13.5%的毕业的MBA选择到高科技行业就业,而2008年同比只有5.6%;2013年18%的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进入高科技领域,是2008年的3倍。在美国顶级的商学院,MBA毕业后受到的雇佣起薪在金融业和IT业基本不相上下,后者有时还会更高一些。  当然空谈趋势是没有用的,以我这些年和创业公司接触的经历来看,有些办法可以帮助那些愿意到创业公司试一试的PSF聪明人们: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一般夫妻两个人,一个继续从事PSF工作,另外一个去创业,以分散家庭面临的现金流风险。就算创业的那一方一直不赚钱,继续留在PSF的那一方一个月几万块收入也够两个人花啦;  给老板留一封情真意切的离职信:和老板聊聊,假装创业只是你的备胎,“组织”才是真爱,创业失败了也可以回来求老板收留;  多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 :做项目的时候尽量选二三线城市的项目或Implementation(战略落地)的项目做。工作上若没法自主选择,则可以在休假的时候多出去逛逛,开阔一下眼界,了解一下到底是什么样的市场和顾客在支撑你的项目。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偶尔也做做神秘顾客,就算不买也可以Window shopping或者打个cold call问问嘛,这些人年轻的时候在大学,一定也做过类似的学生项目吧。  结识一线创业者:在开始项目前多和业内人士聊聊,说不定就被他们忽悠入伙了不用从头开始了呢?  因此PSF出来的小伙伴们也渐渐有了一些成功的创业案例,他们大多数都使用了我上面说的一条或者几条经验:  上海北京白领们颇喜欢的Pantry‘s Best派悦坊是麦肯锡出身的Alumni做的;  YC目前唯一的华人团队Strikingly是摩根·斯坦利出来的朋友做的;  昨天和一个经纬的朋友晚饭,听说了个89年的男生的故事。他是那一届最早实现财务自由的人。当时放弃某VC的投资经理工作,转到了经纬投的一个公司从底层做起,一个月拿5、6千的工资,之后花了两年时间做到创业公司的VP——他加入的公司叫陌陌。  香港中环有家煎饼果子店叫做老金煎饼(香港版的黄太吉啊),是一个从Soc Gen辞职的trader做的。  不过即使是这样,PSF的聪明人们来到创业公司还是要准备好很多的文化冲击,从西装革履到短袖T恤之间,需要的可不只是脱几层衣服,而是扒几层皮。有兴趣也可以看看一篇过来人写的文章:《How quitting my corporate job for my startup dream f*cked my life up》by Ali Mese。  如果你认真看完了,那么请问,“你准备好了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霸创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