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梦游仙境好词好句记好词

拒绝访问 | www.puxuewang.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puxuewang.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4a7fb-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对于孩子,并不是知道的知识越多越好,而是建构对世界的理解
文丨吕丽莹 编辑丨李臻
文中插图来自插画师lost7的微博
有一次在家里讲绘本,刚念了书名《月亮是谁的?》,红豆就抢答:是我们地球的!因为地球有引力啊,月亮是绕着地球转的!我当时忍不住感慨,现在的小孩知道的太多了,都没法好好讲童话故事了。
不得不承认,“知道很多的名词”对这一代10后小孩来说是挺普遍的事情。尤其是这几年性教育启蒙很受重视,问三岁小孩“你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大部分都会斩钉截铁地回答,“从妈妈肚子里来的!”有不少还能绘声绘色的描述“小精子和小卵子结合变成受精卵”、“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越长越大”这些事实层面的知识;而四五岁的孩子,嘴巴里冒出质子、原子、宇宙、黑洞等抽象名词,也都不是什么新鲜事。现在的孩子,确实知道的越来越多了。
究其原因,可选的优质出版物越来越多,给孩子的优质内容也越来越多,再加上广大父母对于启蒙阶段的重视,大量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工具、材料进入到了家庭语境,孩子们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渠道接触信息。他们可以知道的世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
但是,这也给我们提出了另一个问题,知道的知识越多越好吗?或者说,让孩子知道这么多的东西,是我们的目的吗?
诚然,知识本身是重要的,事实层面上的知识,对于我们理解问题、解决问题都很有帮助,它是认识的起点,但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知道的知识越多越好,因为真正对未来有着更长远意义的,是建构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什么才算真正的理解?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的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我们容易遗忘的,是具体的知识;而留下来的,是自己的理解。所以如何实现学生的理解,是教学设计非常重要的目标。
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美国真实性教育组织的负责人、《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作者格兰特·威金斯,他与合著者杰伊·麦克泰格一起,创造性的提出了理解的六侧面的概念。
理解当然不同于知道,它更为复杂,也更加多元,包含着很多个相互重叠又完美整合的侧面。这六个侧面,也是我们希望引导孩子建构的,对于世界的完整理解。
1、解释(explanation)
能解释,意味着孩子能回答关于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比如上文中红豆的解释,月亮是地球的,因为月亮围着地球转,而月亮之所以围着地球转,是因为地球有引力。她生成了一个貌似合理的自己的理解,解释了这个问题背后的为什么。当然,红豆小朋友的解释是不对的,但错误的理解也有价值,恰恰能够帮助我了解她哪个概念没有搞清楚。
事实上,这个在教学上有个专门的词,叫做“偏误分析”,分析的结果正是为了设计新的教学环节来消除这一误解。
2、阐明(interpretation)
能阐明,意味着孩子能够举出更多的例子,来说明某个概念背后的含义,或者将普遍的知识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并能说明与我们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让我们觉得惊喜,觉得孩子真的学到了东西的时刻,正是他举一反三地给出了更多解释的时候,这是他们真正的开始输出自己的理解的时候。
3、应用(application)
能应用,是一个相对容易理解的要求,也是大部分教学对学习者的要求,学了之后能够在实际的场景中应用,这也是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
霍德华·加德纳在《未经教育的头脑》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一个人能够将学到的概念应用于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境中,那么就可以说明他真的掌握了这些知识。所以我们会常常强调,在孩子知道了某些知识之后,需要为他创造更多的使用场景,让他有机会真正的去应用。
4、洞察(perspective)
洞察,这里的英文意思也是观点,而能洞察的要求是,能够批判性的看待不同的观点。在具体的问题上,真正有洞察的人,能够批判某个立场,也能够为这个立场辩护,也即,能够客观地看待具体的观点,理解它的适用范围和局限。
比如地心说和日心说,放在科学的发展史上,都有其先进性与局限性,而能洞察,则意味着能将这些互相矛盾的观点,放到一个更大的框架之下来客观地看待。
所以理解的这一个侧面,正是要求我们能够站在一个相对宏观和客观的角度,来看待具体的观点,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要求,观点只是观点本身,任何观点都应该辩证的来看。
5、神入(empathy)
这里的翻译比较不常见,但很传神,可以理解为从精神层面进入另一个人的视角,所谓神入。用更常见的词翻译就是移情或者同理心,其实说的是代入他人视角、理解他人立场的能力。与洞察不同,神入要求的不是全面的、客观的、总领全局的理解,而是从人的角度考虑,能够从其他人看似古怪、奇特的观点中发现价值。
很多表面的不同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和人的原因,而理解的这一侧面正是要求我们,正视和理解这些背后的原因。
6、自知(self-knowledge)
能自知,其实也是学习领域一直在强调的元认知,即认识自己的认知过程,监控自己的理解是如何生成的,有没有什么预设信息、个人偏见、思维习惯等影响了自己对事物的理解。
反思自己的认知过程,知道自己如何知道、如何不知道,这正是苏格拉底所说的“人的智慧”。
我们可以怎么帮助孩子,获得更好的理解?
以上提到的理解的六个侧面,是生成理解的完美状态,也是教育从业者的终极目标,因为要达成这样的理解,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对于成人,都需要付出终极一生的努力。这也是近年来终身学习这一理念如此深入人心的原因,我们对事情的理解,永远可以更进一步、更深一层。
理解六侧面理论给我的最大启示,是提醒我理解有很多个维度,那么在呈现给孩子信息的时候,也要时时刻刻关注到孩子生成的理解。比如:
新概念的引入有没有与他的已有知识建立联系?
有没有给出更多的关注具体情境的例子?
有没有引导她关注不同观点背后的原因?
有没有提醒她注意不同人的不同视角?
这些当然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但有了这个工具在手,就会更关注孩子对事物的客观、公正的理解。
学龄前的孩子能接受的信息有限,能理解的深度也有限,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有一些小tips,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
1、从解释和阐明的角度,引入新的知识要从孩子的已有知识出发,给出多情境的解释。
比如我给红豆解释地球有引力,会从她知道的、经历的实际出发,跟她说:你看你无论多用力、跳多高,最终都会掉下来,是因为地球的引力很大,我们都会落到地球的表面。
她听到这样的解释之后,在跟小伙伴玩的时候,也会试着输出:地球的引力很大,我们都会被地球拉到地面上;你看苹果会掉下来、树叶会掉下来、吃的东西没拿好也会掉下来。
已有的知识,和更多的情境,是帮助孩子深化理解的有力武器。
2、从应用和洞察的角度,给孩子更多元的解释、多样的角度,并在不同的场景下引导他去输出、去应用。
在月初的一次公司内部培训会中,我们讨论了一个问题,如果给一些抽象概念配一个具象的图,会不会让孩子的理解受局限?其实是不会的。
孩子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也是从多角度切入的,当然第一印象很重要,第一次接触时的情感和态度会产生很深远的影响,但对这一概念的初次理解是通过故事、图片、音频、游戏、实物,还是别人的讲解,区别并没有那么大。关键是,在第一次接触了这个概念之后,他以后还有没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来不断认识、深化这一理解。
这也是我们的教育产品希望所能做到的,提供更多的角度不断深化孩子的理解。我们想传达的内容,从来都不期望孩子听完以后就能记住,而是从多个角度去切入,用多种方式去演绎,给他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的可能性。
也希望孩子在知道了一些知识之后,能够在家长的帮助下,有机会在具体的场景中去应用这些知识。
3、从神入和自知的角度,多样化的阅读和有记录的反思回顾,都能帮助孩子更深入地理解。
上面的《月亮是谁的?》这本绘本,其实讲的就是一个视角的故事:
小巢鼠觉得月亮住在麦田的上空;
鸭子觉得月亮住在池塘里;
小松鼠觉得月亮住在树梢;
野兔觉得月亮住在山上。
而几个小伙伴经过一番历险,互相理解了大家看月亮的不同视角,这也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教育。
孩子都爱故事,其实各种各样的故事本身,就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情境,不仅能帮助孩子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客观看待问题,更能利用文字和图画的力量,将他引入他人的视角,获取更丰富的感知。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跳出自我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认知,是非常困难的事,但借助一些工具和记录,也并不是不能实现。
比如我就常常同红豆一起用美国High-Scope学前教育理念中的计划-工作-回顾(plan-do-review)的办法,一起做计划,将她的想法记录下来,之后再与她一起回顾,“你那时候是这么想的,现在你怎么想?为什么你的想法不一样了?”这一过程也是帮助她看到自己的思维变化和提升的方法。
现在大家一说到学习,都会提到一个很流行的概念,叫做螺旋式上升,说的是学习是一个不断生成新的理解,不断提升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中,有偏误、有校正、有前进、有后退,但总体上是不断上升、不断深化的。这一理解过程,完全是自我建构的,每个人都各不相同。
童行一直强调“带孩子看看这个丰富、多元的世界”,“将关于世界的知识,送到孩子眼前”,其实,知识只是载体,靠谱的知识只是第一步,我们想做的,一直都是借助丰富、多元的知识,帮助孩子生成自己的理解,建构自己的螺旋。
最后,我想用一个短小的寓言结束本文,引文来自刘易斯·卡罗尔的童话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
爱丽丝:柴郡猫,你能否告诉我,我应该走哪条路?
柴郡猫:那取决于你想要去哪里。
爱丽丝:我不在乎去哪里。
柴郡猫:那你走哪条路也就无所谓了。
爱丽丝:只要能到达某个地方就行。
噢,只要你走的足够远,那你一定能做到。柴郡猫说。
帮助孩子生成记得理解,就是我们的方向和目标,而通往目标的路,有千万条,我们愿能提供多一种可能性。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美方在WTO总理事会攻击中国模式 我大使当场驳斥|大使|世贸组织|谢伊_新浪新闻
美方在WTO总理事会攻击中国模式 我大使当场驳斥
美方在WTO总理事会攻击中国模式 我大使当场驳斥
  原标题:美方在WTO总理事会攻击中国经济模式 我大使当场驳斥
  中美大使WTO再次交锋!
  据新华社29日消息,当地时间7月26日,世贸组织总理事会在日内瓦举行年内第三次会议。美国常驻世贸组织大使谢伊根据美方会前提交的文件对中国经济模式进行指责,中国常驻世贸组织大使张向晨予以驳斥。这是中美大使继5月8日后在总理事会上再次交锋。
  本次会议其中一项议程是讨论美国在会前提交的一份关于中国经济模式看法的文件,题为《中国贸易破坏性的经济模式》。谢伊在会上围绕这份文件进行了阐述,他说,“在我们向本次会议提交的文件中,我们关注中国的经济模式,该模式已被证明特别具有贸易破坏性。”他认为,“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并没有朝向全面执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政策和做法。事实恰恰相反,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张向晨在随后长达半个小时的发言中不仅回应了美方代表的发言,而且针对美方文件做了法理性评析。
  张向晨表示,美方代表在发言中使用了“中国经济的非市场性质”的概念,然而翻遍世贸规则也找不到所谓“市场经济”的定义,世界上也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市场经济”标准。世贸规则没有赋予任何成员这样特殊的权利,把自己的经济模式作为“市场经济”的样板,一旦哪个国家不肯照搬,就是“非市场经济”。
  他说,目前世贸组织面临空前挑战,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借口限制钢铝进口的“232条款”措施和以国内法为依据单方面提高关税的“301条款”措施,才真正具有破坏性。如果拿刚刚结束的世界杯足球赛做比喻,这些措施显然都属严重犯规,应受红牌处罚,但实施这些措施的美国却还在阻挠上诉机构成员作为裁判上场执法。
  他指出,在研究如何使多边贸易体制适应全球化的变化方面,中国愿意发挥建设性作用,作出自己的贡献。但是,世贸组织的当务之急,是制止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蔓延,让争端解决机制恢复正常运转,让贸易战尽快停下来,而不是转移视线和寻找替罪羊。
中国常驻世贸组织大使张向晨。(图片来源:“商务微新闻”微信公号)
  观察者此前报道,当地时间5月8日,在WTO总理事会上,中美双方大使展开激烈交锋,会议从上午10点一直进行到了下午4点。
  会上,中国驻WTO大使张向晨共计三次提及对美国依据“301调查”对中国单方发起的措施表示关切,发言包括:“世贸组织面临‘三重打击’”、 “国家安全?借口!”及“中国,错误的攻击目标”等,而围绕“301调查”,他的发言包括“301,谁能幸免?”、“贼在你心里!”及“说吧,别咬!”。得到普遍支持。
  张向晨表示,美国无视承诺,宣布对中方采取大规模制裁措施。这是典型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违反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等核心规则。
  面对中方指责,美国驻WTO大使谢伊(Dennis Shea)却反咬一口,声称中方“颠倒黑白,活在梦幻中”。
外媒截图 美国在WTO攻击中方“活在幻想里”
  谢伊,这位对华鹰派前不久刚就任美国驻WTO大使,这是他首次出现在WTO例行会议现场。初次出席,他就对中方毫不客气,用语强硬。
  他说:“主席,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爱丽丝梦游仙境了,白色(被说成)是黑色的,上下颠倒了。”
  “亲眼目睹一个世界上最具保护主义色彩的国家、重商主义的经济体,将自己定位成捍卫自由贸易和全球贸易体系的守卫者,这实在是太神奇了。”
  “WTO必须避免掉入这个兔子洞进入梦幻世界,否则它将失去所有的信誉。”
  面对美方指责,张向晨据理力争。他表示,谢伊将如“重商主义”这些帽子扣在我们头上是非常不合适的。存在的不足正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而不是中国获得发展的“秘密武器”。
  关于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美方再次引用“301报告”作为其行动的依据。但是,除了罗列“罪名”,美方依旧不敢详细附加报告和证据,暴露其调查本身证据不足。
  会议上,WTO也成了谢伊的攻击对象。他表示,如果容许WTO成员利用争端解决机制捍卫其“不公平且扭曲贸易的行为”,那么WTO将陷入“严重危险”。“这些负责审理争端案件的人(法官)一直无视WTO规则,已使这个系统中的某些事情发生了非常严重的错误。”
  8日持续一整天的会议上,张向晨大使始终态度坚定,正如他所说,18年后的今天,“301条款”调查卷土重来,不幸的是,中国首当其冲;幸运的是,中国足够强大。
谢伊(左1)宣誓就职,与美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右1)握手& 图源: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网站
  7月26日,张向晨大使发言如下(新华社):
  一、张向晨大使第一次发言
  主席先生,
  刚才,美国谢伊大使的发言,一下子让总理事会变得火药味十足。我们应该感谢他,是他提醒我们现在处于多边贸易体制的空前危机当中,大家不能再悠闲地坐在湖畔享受夏日微风了。我特别要感谢他,7月13日就把美国拟提交的《中国贸易破坏性的经济模式》文件发给我,使我能够提前消化它。但遗憾的是,这并非是什么佳肴美馔,而是味同嚼蜡。
  我该如何回应呢?贸易政策审议是成员间相互评估贸易政策的机制,世贸组织第7次对华贸易政策审议刚刚结束,我的同事王受文副部长已经回答了美国文件中的很多问题。如果有人愿意在别的机制下批评其他成员的贸易政策,我不持异议。你若意犹未尽,我愿洗耳恭听。尽管我不认为世贸组织是讨论成员经济模式的恰当场所,我还是选择不阻拦总理事会议程的通过,阻碍正常程序使一个机构不能正常运转,那不是中国人的行事风格。针对美国文件里的指责,我完全可以重申中方在审议中的立场:中国的国有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是金融危机造成的需求收缩,中国没有强制性技术转让的法律规定,中国的产业政策是指导性的,中国严格履行了入世承诺,中国执行了所有争端解决的裁决,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方面依然任重道远,等等,然后打烊收工。但是这样做好像有些对不住那些起草文件的美国同事,他们毕竟花了不少功夫。来而不往非礼也。美国文件长达十几页,做出回应大约需要30分钟。我一向不愿意作冗长发言,但今天恳请大家谅解。
  对待批评,被批评者应当虚怀若谷,从善如流。不管批评意见多么尖锐,是否与事实相符,都应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精神来对待。我和我的同事之间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请相信我有接受批评的气量。
  批评者也应当遵守一些原则,比如,实事求是,不乱扣帽子,使用正确的事实和正确地使用事实,论据和结论之间要有清楚的逻辑关系。这样的批评才容易让人信服,才有可能产生好的效果。
  可惜,美国的文件并没有做到这些。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把自己的想法当作别人的立场甚至多边规则。
  1992年,当中国宣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我记得清清楚楚,就在旁边的Room W会议厅,当被问及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代表回答,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市场经济。26年过去了,我们从未改变过自己的观点。至于有些人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会改旗易帜,那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而已。世界上市场经济不只有一种模式,中国在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道路,并且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管别人说什么,我们都会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美国谢伊大使刚才使用了“中国经济的非市场性质”的概念,然而翻遍世贸规则,我们找不到所谓“市场经济”的定义。世界上也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市场经济”标准。世贸规则没有赋予任何成员以这样特殊的权利,把自己的经济模式作为“市场经济”的样板,一旦有哪个国家不肯照搬,就是“非市场经济”。
  如果说“非市场经济”这个议题还有什么意义的话,就是它再次提醒我们,还有成员,包括美国,不顾世贸规则和自身承诺,根据国内法的所谓“市场经济”标准,在反倾销调查中对其他成员使用“替代国”做法。我愿借此机会再次敦促这些成员,“有约必守”,请履行你们17年前的承诺。
  美方文件第1.5段只引用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却故意漏掉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表述。而承认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恰恰是中国和世贸组织成员开展正常经贸往来的经济体制基础。请让我完整地引用十八届三中全会这段话,“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同样,美方文件前言部分引用《马拉喀什宣言》时,只提及“基于开放、市场导向的政策”,却有意遗漏了“和基于乌拉圭回合协定和决定确定的承诺”。这后半句话至关重要,每个成员都有国内的政策目标,多边贸易谈判的结果是各成员国内政策和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反映在各项规则和成员关税减让表以及服务贸易减让表当中,其中包含了各成员合法的管理政策和措施。说的简单一点,世贸组织是一套通过谈判形成的契约,我们依据契约的规定行事,契约之外,则是各自的自由空间。
  中国宪法第十六条对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做了明确规定。美方文件花了大量笔墨试图说明政府对企业的“控制”,但却没能提供政府干预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证据。我曾就这个问题与一位美国高级官员辩论,他也未能提供证据,最后他说,控制不是科学而是艺术。话说至此,辩论当然无法继续,但我在心里却不能认同成千上万的中国企业是由一群艺术家控制的观点。在座的很多同事都清楚,美国真正的目的不只是想证明中国企业受政府控制,而且希望建立这样一种逻辑关系,即因为企业受控制,所以它们是履行政府职权的“公共机构”,应承担相应世贸组织协定比如补贴协定下的义务。可惜,这种逻辑被世贸组织上诉机构驳回了。上诉机构在DS379案的裁决中明确指出,“不能仅仅因为一个实体的所有权性质或者是否受政府控制来认定该实体是公共机构。”我知道美国同事一直对输掉这个官司耿耿于怀,但上诉机构的裁决不容挑战。
  让我再举一个例子,文件第一部分第1.14段,美国批评中国将“社会信用体系”作为“监控在华企业的新工具。”而实际上中国探索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为了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中国的做法借鉴了德国、法国等60多个国家建立公共征信系统的经验。难道仅仅因为这个系统和美国的信用系统有所区别就成了控制企业的工具?
  第二,评价政策性质和影响的标准缺乏一致性。
  发达国家是产业政策和补贴的发明者和主要使用者。正是18世纪末美国汉密尔顿的《制造业报告》开启了制定产业政策的先河。今天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AMP)《信息高速公路计划》(NII)等不就是美国的产业政策吗?根据美国补贴监控组织“好工作优先”统计,年这15年间,美国联邦政府以拨款或者税收抵免形式至少向企业补贴了680亿美元。
  像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制订了一些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美国这份文件里,中国的规划和产业政策成了无所不能的神器,这显然是夸大其词。如果真是那样,各国就只要竞相制定产业政策文件就好了,根本不用花气力提高生产能力。我做过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参与过一些规划的制订。不久前一位过去的同事来看我,他既有些疑惑又有些惊喜地对我说,“以前常为自己参与的规划实际影响有限感到沮丧,现在有人说这些规划改变了中国、震动了世界,真没想到自己有那么的厉害。”我对他说,“醒醒吧,人家拿你说事呢。”
  第三,论据和论点之间没有逻辑关系。
  中国农业农村部的屈冬玉副部长是我的朋友,他本人是一位农业科学家。不久前他来日内瓦开会,我问他科学家说话和一般人有什么区别,他说可能会更具有描述性,因为科学家不会轻易地下结论。我们不能按照科学家的标准要求所有人,但做出一项判断时总不能过于草率。
  美方文件第二部分第2.9段的论点是中国的计划经济越来越多,使用的证据是有多达几千家的机构参与了产业政策的制定过程。在我看来,这个论据只能说明中国产业政策是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的,是公开透明的。
  文件第四部分“中国从其经济模式中受益”有几处使用了正确的事实,比如“中国抓住了加入世贸组织的机会快速发展了自己的经济”,还有,中国制造业成本低廉的原因是“规模效应和更先进的供应链”。但从这些事实,一下跳到了质疑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并指责中国“拒 绝为全球贸易自由化做贡献”的结论,中间没有任何因果分析,也让人根本看不出美国似乎想说明的中国是如何“利用发展中国家身份”获益的。所有的国家加入世贸组织都是为了发展自己的经济,这也是《世贸组织协定》序言中确定的宗旨。中国之所以能够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恰恰因为一方面致力于自身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致力于与其他国家分享发展机遇。
  第四,论据的选择和使用缺乏严谨的态度。
  我不仅读了美方文件的正文部分,也看了它的88个脚注,有些脚注里的内容现在还没找到。我的同事说也许因为我是巨蟹座的,所以特别关注细节。但这里的每一个人都知道魔鬼在细节里。一份文件如果脚注有问题,论据就靠不住,论点就值得怀疑。请让我分享几个发现:
  文件第一部分第1.3段称中国限制市场力量发挥作用,其依据是脚注2的中国《物权法》,而《物权法》明明规定“支持、鼓励、引导”非公有制发展。为什么在美国同事的眼里,“支持、鼓励、引导”却等同于打压、限制和干扰呢?
  文件第三部分“非互惠和封闭的市场”这一节和其他部分有个不同之处,三段文字竟然没有一个脚注。我想可能是不太好找吧,与此结论相反的脚注却很容易找,我忍不住想帮忙提供几个:201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中国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刚刚向总理事会提交的《中国与世贸组织白皮书》(WT/GC/W/749)中随处可见。还有,谢伊大使担任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副主席时联合签署的委员会2013年度报告指出,“中国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和农产品等行业的需求增长支撑了美国出口”。如果中国是一个非互惠和封闭的市场,美国产品是怎进去的呢?
  对文件3.5段产能过剩这部分,我也愿意贡献一个脚注。圣加伦大学教授伊文尼特(Simon Evenett)5月3日发表了一篇文章《不要对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恼羞成怒》,里面提到中国对G20成员出口产品的86%都不是来自所谓的产能过剩行业。他所参与的全球贸易预警(Global Trade Alert)项目对16家中国和31家其他国家的上市钢铁公司财务报告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公司获得的补贴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只有不到0.4%,而很多其他国家公司获得的补贴比这高得多。
  主席先生,我想我应该结束对美方文件的评论了。对美方提交的另一份文件《2017年中国履行世贸组织承诺报告》,我想我已经没有必要再去评论了。对于我刚刚评论的这份文件,我为参加起草的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同事感到难过,我对他们很尊重,我指出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是为了澄清事实,改进批评的质量。我当然知道这和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努力程度没有关系。谁都明白,先入为主,写出来的东西必然有失水准。
  中国古代有个三人成虎的故事,不存在的事实说的次数多了就有人相信,扣帽子的人也许正希望产生这种效果吧。但我认为很可能会事与愿违,由中国《战国策》里的摇唇鼓舌者变成《伊索寓言》里喊“狼来了”的放羊娃。因为事实和真相终归无法掩盖和改变。我对媒体说过,有人批评中国是重商主义者,可是你见过主动降低关税的重商主义者吗?你见过组织进口博览会鼓励进口的重商主义者吗?
  大家都清楚,在目前世贸组织面临的空前挑战中,哪个国家的贸易政策才是真正具有破坏性的。以国家安全为借口限制铝和钢铁贸易的“232条款”措施和以国内法为依据单方面提高关税的“301条款”措施,如果拿刚刚结束的世界杯足球赛做比喻,这些措施显然都属严重犯规,应受红牌处罚,而此时美国还在阻挠上诉机构成员作为裁判上场执法。
  前面提到,我并不太在乎批评者的态度,即使是不负责任的指责和攻击,也可以一笑置之。过去挨打,使上几辈中国人发奋图强;现在挨骂,让这一代中国人头脑清醒。而对于世贸组织来说,要找到解决成员分歧的方式必须通过平等协商,就问题的根源、性质、影响及与世贸组织规则的关系达成一致,施压、抹黑、妖魔化都无济于事。
  我们从未否认过中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中国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对有益的批评和建议我们求之不得,如饥似渴。在对华贸易政策审议中,很多成员向中国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座的同事都听了瑞士大使尚博文(Didier Chambovey)先生作为引导人的评论,我认为他的评论是建立在深入考察、客观分析基础之上的真知灼见。他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世贸组织成员具有多样性,有着各自不同的经济模式,有着各自不同的管理贸易投资的框架。但在这种多样性当中,有一种共同的东西,即大家都相信市场的力量,尽管程度有所不同。”他指出的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和处理好市场与政府作用关系方面中国所面临的诸多挑战,正是我们今后改革的重点。对于这种中肯的意见,我们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对于这种以严谨的态度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我们愿意把他们当作我们的先生,随时向他们请教。
  谢谢主席先生。
  二、张向晨大使第二次发言
  听了其他成员的发言和谢伊大使的第二轮发言,我觉得有必要对我刚才讲的做一个小结。评论其他成员的经济贸易政策及其与世贸组织的关系,我认为批评者应具有自省精神和边界意识。
  孔子说过“不迁怒”。不能因为自己的问题冲别人发火。任何所谓的结构性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国内问题。例如,不解决美国储蓄率低的问题,贸易逆差是不可能根本解决的。在批评别人的时候不要忘记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像发达国家一样,发展中国家保护知识产权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发展中国家也需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帮助实现工业化,像巴基斯坦的沙淘奇 (Tauqir Shah)大使说的不能做过河拆桥、上房抽梯的事。
  老子说过“知止不殆”。世贸组织的职责和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应当聚焦那些成员普遍关注并且能够取得进展的领域,而不要做那些世贸组织管不着、管不了和我们自己力所不逮的事情。
  我们当然应该考虑世贸组织的未来,研究如何使多边贸易体制适应全球化的变化,在此方面中国愿意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世贸组织的当务之急,是制止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蔓延,让争端解决机制恢复正常运转,让贸易战尽快停下来,而不是转移视线和寻找替罪羊。
  谢谢主席先生。
责任编辑:吴金明
新媒体实验室
Copyright (C)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丽丝梦游仙境英文版好词好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