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烊千玺商业价值值:Google过时了吗

百度谷歌八年后再相见,会重蹈覆辙还是开展新一轮竞争?
热门浏览 Hot
产品及服务 New
> 百度谷歌八年后再相见,会重蹈覆辙还是开展新一轮竞争?
百度谷歌八年后再相见,会重蹈覆辙还是开展新一轮竞争?
作者:艾瑞网
导语:当年谷歌的离开是由公司商业决策导致,现在谷歌的回归也并不意味着他们打算回来“拯救”中国互联网用户。(图片来源:艾瑞网 禁止转载)对于把使用谷歌当作信念的人,在看到人民日报社盖章“欢迎谷歌回归中国市场”的新闻后,内心应该已经雀跃八百遍了。是的,他们说,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又要开始沸腾了,终于有人能“掐住”百度的喉头了。没有谷歌的百度,在中国搜索引擎市场是打遍天下无对手,这或许是导致百度近些年被扣上“不思考”帽子的主要原因,用户虽然习惯了使用百度,对它却是又爱又恨。谷歌的回归可能会为百度敲响警钟,百度CEO李彦宏对此作出回应,中国的科技公司今天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心,在与国际企业的良性竞争中变得更强,共享全球化红利。“如果Google决定回到中国,我们非常有信心再PK一次,再赢一次。”再赢一次,这四个字点燃了群众的“热情”,毕竟这些年关于百度是如何占了谷歌的便宜的“阴谋论”大概可以拿去翻拍几季《傲骨贤妻》了。据外媒消息称,谷歌这次重新回到中国市场并非整身。报道表示,谷歌从去年初开始,推出了一个代号为Dragonfly(蜻蜓)的计划,根据该计划谷歌打算推出符合中国法律规定的搜索引擎,不仅会封锁相关的非法网站,同时也会对搜索结果进行过滤。从人民日报的发言中也不难看出,“必须遵守中国法律”对谷歌来说是最关键的事。但认真的讲,如果你觉得谷歌回归还只是在和百度争搜素引擎市场,那可能会让你失望。八年已过&谷歌错失了什么?2010年到2018年,这八年时间内,中国互联网市场进行了一个天翻覆地的变化。谷歌丢掉了PC互联网时代的红利,错失了移动互联网化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时期,之后再找回,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但这场所谓的“比赛”,谁输谁赢,对于两家企业都是其全球化布局的重要一步。需要清楚的一点是,没有一个行业必须规定只能有一个赢家,谷歌重新进入中国市场并不意味着会把百度“打倒”或者被百度“再赢一次”,事实上这样的竞争在短期内可能意义并不大。这些年百度在国内搜索引擎的地位可以说“半壁江山”无疑了,据美国StatCounter提供的2018年7月中国搜索引擎市场占有率显示,百度的市场份额占73.84%,第二名是神马搜索,市场份额也仅为15%,还没有谷歌离开中国前的份额高。在国内移动端搜索引擎市场排名,百度也是稳居一位。放眼世界,在全球搜索引擎市场的榜单中,谷歌以90.48%的市场占有率妥妥的成为行业老大,百度依靠着1.95%份额位居第四——这还得感谢中国7.72亿网民的支持与付出。当年为何你要走&如今为何又回头?谷歌退出中国市场,是不是如同大家多年来所猜想的“阴谋论”一般,我觉得这个可能谁也没办法正面回答。Google前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在几年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只是表示,谷歌的离开是理所应当的,所以外来企业在华都没有任何成功机会,因为无法满足中国用户对市场的需求。今天李开复上热搜是因为大家觉得他被打脸了,事实上他确实讲中了一大半。当年谷歌的离开是由公司商业决策导致,现在谷歌的回归也并不意味着他们打算回来“拯救”中国互联网用户。利益才是驱动企业决策发展的最终动力。在互联网人人手一本的谷歌官方传记《How Google Works》一书中写道了当年谷歌是如何进入中国市场,又是如何做出退出中国市场的决策。2014年年中,谷歌展开了针对中国市场的活动,那时候的中国市场就已经展露了巨大的上升空间及价值,但在互联网领域尚存许多空白,虽然前有本土化百度在前,后有雅虎紧追其后蓄势待发,但从各项商业指标来看,谷歌无疑应当选择强势进入中国市场。洋企业入华的最大壁垒就是文化理念的差异和国情下的政策影响。谷歌想要把优势项目谷歌地图毫无保留的呈现给中国用户,就必须接受中国相关法规限制下设立中国地区网,否则只能得到访问量为零和被跳转到经过过滤后的百度搜索页面上。但这样的做法与谷歌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相悖,但在巨大的业务前景下,决策的天平倾向了中国市场。在2006年到2009年期间,谷歌在中国的网站访问量和收益实现了稳步增长,“黑客攻击”事件让原本就存有不满的谷歌创世团队开始动摇,三位创始人中有两位是坚决反对Google.cn搜索结果被屏蔽的。于是在2010年,谢尔盖在与技术团队调查研究过黑客事件后,宣布作为对黑客攻击的回应,谷歌将不再妥协。2010年3月起,谷歌关闭了Google.cn上的搜索引擎,用户访问也会跳转到Google.com.hk的网站上,也是从这一刻开始,想在国内上谷歌,那就只能“翻墙”了。同样忍痛舍弃中国市场的外国企业还有雅虎、Uber等。而在另一部谷歌企业传记《In the Plex》里也证实了,退出中国市场事实上是由苏联移民到美国,有着在社会主义国家生活过经历的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决定的。(该重点阅读的,请自行圈出关键词。)除搜索外 还有哪些竞争场景?回过头来看百度,近些年百度的日子着实不太好过,魏则西事件激发了网民对百度竞价排名的怨愤,而百度在此之后又接连出现“小事故”,又是违规上五环,又是血友病卖吧事件,还爆出了桃色新闻,难怪连百度人自己都自嘲道:现在的互联网圈子,黑百度已经是政治正确了。不仅是网友,连业内人士也对着百度开起了玩笑:你们这届的百度公关……百度从喊出“All in AI”这句slogan到“Everyone can AI”仅仅一年,其中来了又走到陆奇为百度作出的最大贡献可能就是让更多的人真的相信并确认,百度确是在收紧其他业务线,而专注于AI领域。上周百度公布了2018财年第二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表,本季度营收26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了32%,净利润6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了45%,移动端收入占比77%,高于去年同期的72%。市场的良好反应主要是在于百度对AI方面的投入,现在百度搜索和讯息流这两个主要业务中AI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百度的AI业务全面升级,百度大脑、Dueros、Apollo等平台形成了从芯片到深度学习框架,平台、生态的AI全栈技术的布局,未来在AI方向或将成为行业领军者。而谷歌的Waymo无人驾驶汽车在自动驾驶领域还是领先于百度的Apollo计划,2017年谷歌宣布将在北京成立中国AI中心,而百度同样的将AI实验室设立在谷歌老家硅谷,相互追赶的两者并没有摆出谦逊的姿态,而且牟足了劲头抢占跑道。在当年的竞争时代,百度手里还握着百度音乐和贴吧两大流量平台,虽然百度音乐早已今日不同往日,百度贴吧也已经被划入到百度的“第四极”中,但在当年流氓版权意识的年代和粉丝社群运营的鼻祖,百度显然在抓准中国用户口味这件事上更有把握。而曾经的谷歌员工,现在的拼多多创始人黄峥的故事也被拿出来暗指谷歌在决策成本过高这件事上的弊病。两者在投资领域的表现也值得玩味。谷歌旗下共有三家投资机构,其中CapitalG谷歌资本是一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主要投资于成长阶段的创新公司;Google Ventures是2009年推出的Alphabet,Inc.的风险投资机构,也是三家中投资数最多的;Gradient Ventures是谷歌专注于AI领域投资的机构,相比于这三家以财务投资为主,谷歌母公司投资更偏重企业业务能力方向。相同的,百度旗下也有除百度公司外三家投资机构,百度资本主要集中于泛互联网领域中后期项目,平均每个项目的投资金额会在5000万美元至1亿美元区间;百度风投也是专注于投资人工智能领域的早期项目;今年4月刚成立的长成投资是由百度作为发起方和主要的基石投资人参与管理的投资基金。现阶段百度在人工智能方面已经进入到“国家队”的水平,不仅全力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与党媒也有技术层面上的合作,人民号与百度百家号打通共用,此番人民日报发文欢迎谷歌重返中国后,李彦宏迅速作出反应,也不得不让人对此产生联想。AI又是一项外国企业在境内,你越想表现好越容易被“和谐”的技术,涉及到军事机密、国家情报等“安全”态势。所以谷歌的回归之路具体什么时间,要怎么走,或许还需要再一段时间的等待。后话:很多一心期待谷歌回归的人,从青葱时代一路相随至今,想必很多人内心想的是,人可以中年危机,企业可不能“人到中年”。谷歌在中国市场曾经的短暂辉煌,令多少企业向往,又为多少当时年少如今从业于互联网行业的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出走尚是少年,待你回来八春秋,还好勿相忘。(本文为艾瑞网独家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若图文资源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08月09日 17:00
08月09日 17:00
08月09日 17:00
08月09日 17:00
08月09日 17:00
07月20日 17:32
07月04日 10:25
07月24日 15:15
02月01日 02:22
07月03日 13:57
07月03日 13:57
07月03日 13:57
07月03日 13:57
07月03日 13:57
07月03日 13:57
友情链接:被选择的互联网
发表于 09:55|
来源www.lolibeta.com|
摘要:连线杂志的那篇 《Web已死》 确实震动业界,而现在,百度的框计算似乎正在验证他的话。 无论是高兴也好,无论是哀嚎也罢,百度的框计算终究给最终用户带来了一些实际的东西。他
连线杂志的那篇确实震动业界,而现在,百度的框计算似乎正在验证他的话。
无论是高兴也好,无论是哀嚎也罢,百度的框计算终究给最终用户带来了一些实际的东西。他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搜索的认知。而百度这类似的行为,正成为互联网的一种趋势。可以说,商业化的大潮,正在人为的割裂互联网,让他的边界越来越明显。
比特客栈写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让互联网死亡,让互联网成长》,文章写的很棒,观点清晰明了,在此推荐一下。
就像最初的图中那样,互联网正在被人为的割裂。以各种门户网站为代表的商业网站,和传统的草根类个人网站。他们之间的界限是如此的分明,甚至正在越来越大。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互联网这样的格局?而互联网,又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些什么呢?
付费与免费之争
我们首先来看这样的一个实例。
一个普通的互联网用户,在寻找一个他一直想要得到的稀有资源。这个资源是如此的难以寻找,直到某天,他在一个需要花费积分才能下载的私人FTP论坛上,发现了这个资源。此时,他面临着两个选择&&
花费10分钟时间,赚取相应的论坛积分,以便开始下载
花费10分钟甚至可能更多的时间,在搜索引擎上继续寻找其他免费的下载
在这个时候,这两个选择,可以说是等价的。我们假定这两种选择都只需要花费10分钟的时间,于是得到了这样一个公式
付费下载/10分钟=免费下载/10分钟
可以说在这个行为中,免费下载所花费的代价,事实上和付费下载是等价的。
但是这只是建立在一个假定的前提上的,那就是只需要10分钟就能够找到免费的替代资源。当这个时间开始增长的时候,公式也随之而改变。
付费下载/10分钟=免费下载/20分钟
在总代价仍然相同的情况下,在单位时间中,免费下载需要付出的更多,才可以得到与付费下载相同的结果。
在这样的时候,用户会趋向于选择付费下载,也并非不能理解的事情。
付费下载节省了用户寻找的成本。这也是为何付费的资源始终能够存在的主要原因。
再谈框计算
作为一个难得的实例,我们继续以百度的框计算为例,进行分析。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他想要寻找一个软件的下载,两种方法:
访问常规的软件站;搜索自己想要的软件名;点击进入下载页面;找到下载链接然后开始下载
访问百度;搜索自己想要的软件名;点击框计算中的结果开始下载
很显然,框计算节省了用户的步骤。也可以说,框计算节省了用户寻找资源所需的时间成本。
在某种意义上,框计算实现了和付费下载一样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来看,百度的做法实际上正是现在互联网的一种趋势。而出现这种趋势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互联网正在变得越来越快。
关于Google
曾经有人提到过这个问题。既然百度能够实现框计算,为什么Google没有想到?事实上,Google并非想不到这个问题。这是百度的图片搜索与Google的图片搜索的对比。而这也是长期为人所诟病的一个地方。
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百度直接显示出图片;而Google则将用户带领至原始网站。即使现在Google的图片搜索进行了全面的改版,较之之前的版本用户体验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一宗旨也没有改变。
正是这样细微的差别,早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搜索引擎。
对于站长而言,百度的做法与盗链无异,只会增加服务器的负担;但是Google则可以显著的带来流量的增加。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往往他们并不关心这个图片出自一个怎样的网站;他们要的只是图片本身。
让我我们来总结一下Google与百度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
Google认为,保证网站的生存是第一位的,用户应该尽可能快的离开搜索页面
百度认为,让用户找到自己的资源才是最重要的,用户最好在自己的网页上找到所有需要的资源
虽然两者在执行中有着诸多不同,但大抵如此。
决定这两种不同理念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为了保证整个互联网业界的平衡与持续性。Google并非不知道哪一种做法对于用户而言是更好的。只是这种做法,对于网站而言却是一种打击。
互联网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在于人人都可以创造价值。虽然这一点直到Web2.0时代才逐渐被发扬光大,但我始终认为,这正是互联网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无论是Twitter还是Facebook的风行,都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这种特点,也造成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资源的分散。有可能同样的资源,会在不同的网站中出现;也有可能更加有意义的资源,是出现在某个不为人知的小博客上。
这是一件非常棘手而严峻的事情。每个人都在互联网中占据一小块角落,并且各自为战,最终只会导致互联网被越割越小。但是这个问题并不是无解的。也正是出于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理解,百度和Google分别拿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法&&
百度认为,如果资源分散的话,只要将其中最有价值的集中起来就可以了。基于这一理解,框计算应运而生
Google认为,资源的分散是互联网不可避免的问题,无法依靠简单的集中来解决。基于这一理解,Google试图索引整个互联网的资源
百度的做法固然容易理解,但是Google的做法却更加疯狂,也更加彻底。Google所做过的所有事情,包括对站长们发布各种工具和教程,都是为了帮助他完成这一终极的目标:索引整个互联网。
对此,我并不愿意评价究竟谁的解决方法更加优秀。因为他们对于业界而言,有着完全相反的意义:Google的索引将会让互联网更加趋向于混乱和无序,但能够始终保持增长;百度的框计算将会让互联网更加有序而可靠,但中小网站终将无法生存。
为什么他们会如此的水火不容?答案是,用户的选择。
用户的选择
互联网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人说,是更多的资源;有人说,是无尽的自由;也有人说,只是另外一种交流方式。在我看来,互联网真正带来的东西,是选择。
这里,我必须要感谢你在如此巨大的互联网中,选择了我的博客。即使你并不是在lolibeta.com上读到的这段文字。这并不重要,因为作为互联网的用户,能够看到这里,你已经做出了一次选择。而你的这个选择,可能会成为促使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互联网,正是在这一次次的被选择中成长起来的。
但是这种用户选择的模式,也有一定的弊端。
假设对于普通用户而已,需要访问两个不同的网站以获取自己的资源。此时,出现了一种介于两个网站之间的索引服务,可以同时访问两个网站里的资源。对于这个用户用户,他在了解了这个索引服务之后,通常就不会继续访问那两个原始网站了。因为他至少节省了一个步骤,就可以获取到和以前同样的资源。
这就是用户作出的选择。用户始终喜欢简单的东西。
无论任何时候,当面临多种不同的选择,大多数用户会趋向于选择最简单的那种。互联网始终在这种以&简单&为主导的选择中,不断的前进着,直到今天。
相关文章:
原文链接:
推荐阅读相关主题:
网友评论有(0)
CSDN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向CSDN吐槽
微信号:CSDNnews
相关热门文章商业价值:苹果VS谷歌——必然的决斗
作者:葛鑫
苹果与谷歌的决斗,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进程。
“如果谷歌不行动起来,那我们都将面临一个残酷的未来:一个人、一家公司、一款设备、一个运营商,将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在5月20日的谷歌I/O 大会上,谷歌工程副总裁Vic Gundotra站在著名的Macintosh广告《1984》前面高喊。
在谷歌的语境中,苹果公司正在由广告中手持大锤的少女,变成自己曾反对的独裁者(其原本被苹果用来暗指IBM)。
台下掌声雷动。
此次谷歌I/O大会注定会在科技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在此次会议上,“谷歌不够重视Android平台”的观点被彻底证伪,相反,在两家公司交恶1年之后,以Android为阵地,谷歌正式吹响了向苹果进攻的号角。
苹果与谷歌——这两家最具时代精神的科技公司,同时又是在微软身边迅速成长的巨头,本应保持东成西就的互补格局。如此之快地走上陌路殊途,对于两者的粉丝们来说似乎有些始料未及——就在去年,科技大战的主角还是微软与谷歌,而短短几个月之后,两个曾经看似意气相投的“酷企业”,以iPad不支持 Flash,进而讨伐谷歌的“卫星国”——Adobe公司为导火索,直接演变成集团性火拼。
毫无疑问的是,即将到来的6月7日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将是史蒂夫·乔布斯——这位极端强势的苹果教教主,回击“科技野蛮人”谷歌,以及其羽翼渐丰的Android联盟的战场。
  看着主人打“狗”
2010年1月末iPad发布会之后,亦即谷歌第一款自有品牌Android手机Nexus One上市不久,乔布斯在员工大会上说:“谷歌‘不作恶’的口号就是在放屁!”
从I/O大会上谷歌充满敌意的举动来看,你会认为乔布斯这一形式不雅的论断是多么地具有战略前瞻性——谷歌不仅自己做了硬件手机,它还推出 Chrome Web Store 网络应用商店;开源了Vp8视频编码格式(与苹果和微软掌握专利权的H.264格式相对);甚至侵犯了苹果的“业余爱好”——做出了Google TV,与Apple TV抢占家庭起居室。此外,谷歌高调宣布Android支持Flash,对正在讨伐Flash的苹果进行冷嘲热讽。
其实,把这场决斗挑明的正是乔布斯本人。
4月29日,封笔多年的乔布斯在苹果公司官网发表檄文——《关于Flash的思考》,文中对Flash高耗能的应用表现和Adobe拖沓的研发速度给予尖锐批评,并回应了公众对于iPad不支持Flash的质疑。
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这个事情的起因,其实不是真的为了回应对iPad的质疑,而是源自3月份谷歌宣布将Adobe的Flash播放器与自己的新浏览器Chrome捆绑下载。在苹果之前明确表示不支持Flash的情况下,谷歌此举等于是在为Adobe出头当后台。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乔布斯因何大动干戈亲自上阵——表面上加罪于Adobe,实际上打击的目标是谷歌。
在檄文中,乔布斯提到,苹果并非没有和Adobe合作的诚意。只不过其关于支持智能手机的Flash10.1一再爽约,而且一直坚持其跨平台的战略。这几乎就是在说“Adobe始终不肯和我坚定地站在一队,而是和谷歌眉来眼去”。
如果现在回忆一下,其实谷歌与苹果的交恶起点应该是乔布斯在2008年得知谷歌研发多点触摸技术开始。而明确的对立信号,则是2009年7月份的 Google Voice被苹果App Store拒之门外的事件。随后,双方互派的高管先后退出对方的董事会──这就如同国际政治中召回本国大使。
再之后,谷歌横刀夺爱抢走了苹果欲收入怀中的在线移动广告服务商AdMob。这个令乔布斯暴跳如雷的举动,催生了苹果的“3小时快速收购法”──给任何一个企业的收购要约只有3小时有效期,不卖拉倒。
而之后苹果取消谷歌搜索作为iPhone默认搜索框,以及乔布斯对Adobe的一系列凌厉攻势,显然也是针对谷歌的防守反击。
  开放与封闭
不能否认,在App Store取得巨大成功的今天,苹果的封闭系统是非常成功的。然而,同样不能否认的是,这个封闭的系统以及对App Store的审查制度,确实不能让所有的最新技术都被开发者所用,有刻意垄断和打击对手的嫌疑。比如苹果放行了Skype,却将Google Voice置之门外且没有给出可信的理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似乎说明苹果早就对谷歌有看法了。
实际上,保持封闭性,对于苹果公司来说恰恰是来自竞争的需要。谷歌的广告公司本质,塑造的外在价值观便是要求互联网无限开放,上网门槛降为零,以便出售广告;而苹果公司的根本价值则是销售精加工后的数字产品。
于是,谷歌希望用户可以廉价上网和苹果希望可以保持高利润的软硬件销售之间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谷歌会高溢价从苹果手中横刀夺爱AdMob,开源的Android Market可以给Adobe以热烈拥抱;而乔布斯会在Nexus One诞生后质疑谷歌的“不作恶”信条,并持续批评Adobe。
苹果一向受益于自己封闭而完善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的缺口在哪里?谷歌、亚马逊、Adobe等对手,是否会寻找到它,并给苹果致命一击?这是乔布斯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悲剧发生,那必将是从苹果失去平台的控制权开始,这是最能引起乔布斯敏感反应的事情。乔布斯一定深深记得,在其被驱逐而作壁上观的日子里面,IBM个人电脑业务的衰亡,正是因为其将软件平台交给了微软,而后者和康柏一起将其颠覆。而约翰·斯卡利将苹果图形界面技术开放给了微软,亲手塑造了一个巨人对手。
然而,在“野蛮人”谷歌引领的潮流中,完全坐视不理成为不可能。实际上,苹果已经开始了一些“云端”服务的尝试。比如,苹果宣布在北卡罗来纳州投资 10亿美元兴建大规模数据中心,相继推出的MobileMe、iWorks.com、iTunes Preview,以及不久前收购LALA,都被认为是提供“云端”iTunes服务的先兆。
而苹果去年1月份取消了iTunes的DRM限制,使得人们可以不用苹果的产品去收听歌曲,此举被视为苹果公司“开放”的重要里程碑。
  独裁又如何?
其实,关于“乔布斯是否最终成为独裁者”这一问题,世界上大多数人要么就是不理解,要么就是不在乎。毕竟,是乔布斯一手改变了软件产业、电信产业、数字娱乐产业,并且即将改变出版产业。是他给予了全世界的程序员和极客们精神物质双丰收的天堂,并创造了一个庞大的“拜苹果教”——苹果产品征服了很多人。因此,无论刻薄傲慢,还是忧郁深婉,乔布斯都代表了IT其他领袖难以企及的高度。
虽然在谷歌以及所有摩拳擦掌想挑战苹果公司的人看来,乔布斯是粗暴作恶的“魔鬼”,是他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并且随着谷歌的振臂一呼,这个阵营逐渐壮大。不过,经历过斗法IBM、被董事会驱逐、参与重组迪士尼等惊涛骇浪,已届天命之年的乔布斯,不会对眼前的四面楚歌产生半点畏惧。就在4月29 日,作为苹果第一个明确的敌人,屡向苹果挑衅的Palm被乔布斯干干净净地灭掉——后者被惠普公司以12亿美元现金收购。
回归苹果以来,乔布斯没有出品过任何一款半途而废的产品,最为关键的是他现在统帅的已经是一家今非昔比的集终端制造、软件应用、渠道服务、出版发行为一体的公司帝国。其背后,还有越来越多传统势力的支持,因为以新闻集团、好莱坞为代表的力量,信赖颇有贵族遗风的苹果,远胜于“暴民”风格的谷歌阵营。
“有时候你担心自己将会失去某些东西,”乔布斯说:“那么记住你即将死去──这是避免这种担心的最好办法。”或许,乔布斯的这句话暗示出两次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他,早就大无畏了。谷歌?只是个还算配得上苹果的对手罢了。
美国太平洋时间5月26日,苹果市值达到2220亿美元,这家公司终于超过了微软,成为了全球科技界市值第一的企业。当然,乔布斯也从《1984》里的革命者,成了独裁者的化身、硅谷的新皇帝。
您可能也感兴趣:
官方微博/微信
每日头条、业界资讯、热点资讯、八卦爆料,全天跟踪微博播报。各种爆料、内幕、花边、资讯一网打尽。百万互联网粉丝互动参与,TechWeb官方微博期待您的关注。
↑扫描二维码
想在手机上看科技资讯和科技八卦吗?想第一时间看独家爆料和深度报道吗?请关注TechWeb官方微信公众帐号:1.用手机扫左侧二维码;2.在添加朋友里,搜索关注TechWeb。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76号
TechWeb公众号
机情秀公众号纠正一个说法:谷歌从未退出中国 安卓长期提供服务纠正一个说法:谷歌从未退出中国 安卓长期提供服务创业家传媒百家号日,李彦宏的一则公开发言“如果google决定回到中国,我们有信心再PK一次”,引发了媒体关于“谷歌重返中国”的大讨论。有不少媒体朋友问我怎么看待此事,我重申了一个原则性的观点:谷歌从未退出中国!就此,我发了一条微博和朋友圈。【纠正一个说法:谷歌没有退出中国,安卓一直在中国提供服务】这两天看媒体报道,几乎所有媒体把谷歌和谷歌搜索混淆了。谷歌旗下的安卓我们每天都在用,怎么能说谷歌退出中国呢?ps:单论谷歌的搜索服务,也是谷歌搜索退出中国内地,中国港澳台是可以使用谷歌搜索的。这个论述我讲了很多次,可惜微博和朋友圈有字数限制,表述不太清楚。今天我单独撰文,一次性的科普下,希望我们的读者有基本的判断常识的能力。谷歌从未宣布退出中国 实则被误读
在2010年后,“谷歌退出中国”论点,经过中国媒体的报道和某企业的刻意宣传后,似乎成为了互联网行业的常识。我翻看了谷歌对外的声明,谷歌从未在任何场合宣布退出中国。2010年谷歌把搜索业务的服务器搬到了中国香港,当时谷歌页面的原话是“欢迎您来到谷歌搜索在中国的新家”。从中国一个地方搬家到中国另外一个地方,搬家被理解为退出中国,也是佩服我们媒体的想象力和某企业自我加戏的能力。当时,谷歌保留了研发和销售,同时将内地的整个搜索迁移至Google香港,并保留了原有的应用。与此同时,谷歌搜索在内地停止服务的同时,谷歌旗下的安卓已经搭载在HTC以及后续的中华酷联、小米、魅族等手机,在中国服务更广阔的消费者。从 谷歌在中国早已超越搜索越做越
大在讨论“谷歌退出中国”或者“谷歌何时重返中国”这种伪命题时,我们要必要先普及一个知识点:谷歌何时进入中国?谷歌进入中国的说法时间有三种。第一种:1998年!诞生即进入中国。因为互联网是无国界的,早期的中国互联网是没有太多“墙”的,所以诞生于1998年的谷歌,也就是进入中国的时间。第二种:2000年! 日,Google宣布在Google.com增加简体及繁体两种中文版本,开始为全球中文用户提供搜索服务。第三种:2005年!日,李开复加盟Google,正式出任Google中国区总裁。同日,Google宣布将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现在主流的声音更接受第二种或者第三种说法。日,Google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后,开始针对中国大陆市场进行各种应用和技术开发。日,Google的中文名称诞生--谷歌,让Google在中国内地的本土化进程向前迈了一大步。后来谷歌中国的搜索业务在和百度的竞争中处于下风,逐渐被百度超越。到了2010年谷歌从北京搬到香港,彻底丧失了在中国内地的搜索份额。然而东边日出西边雨,谷歌的搜索在中国内地折戟沉沙,但谷歌的安卓系统后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几乎在谷歌搜索搬家到香港的同时,谷歌的安卓进入了中国!在2009年底,搭载安卓系统的HTC手机多普达A6288(Hero)正式面市,当时也在中国内地掀起了不小的关注度。后来,随着联想、小米、华为等手机纷纷搭载安卓系统,安卓在中国超越所有对手,成为老大。到了今天,严格来说,谷歌才是中国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因为在中国手机普及率超过100%(备注:有人同时使用多部手机),数量超过14亿台(工信部2017年11月数据),这14亿台手机绝大部分的都内置了谷歌安卓系统。也就是说,近9年来,谷歌不但没有退出中国,反而在中国越做越大,成为中国市场不可或缺的互联网系统提供商。中国互联网基础服务提供商 谷歌安卓会收费吗?
相比无所不在的BAT,谷歌安卓才是中国互联网的基础服务提供商,假设没有安卓操作系统,中国互联网会怎么样?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真如此,瞬间绝大部分手机将成为板砖。当然也正因为安卓长期免费(安卓在全球各地都采用了免费的策略),导致存在感很低,很多消费者甚至从来没听过安卓。那未来安卓会收费吗?日,商务部发布2012年第25号公告,要求谷歌履行如下义务:谷歌将在免费和开放的基础上许可安卓平台,与目前的商业做法一致。谷歌应当在安卓平台方面以非歧视的方式对待所有原始设备制造商。根据公告要求,这两项义务自商务部决定之日起5年内有效。如果市场状况或市场竞争发生变化,则谷歌可以向商务部申请变更或解除上述两项义务。换句话说,5年已经过去,2018年已经到来,谷歌安卓随时可以启动收费,但是现在我们依然可以免费使用安卓。这说明了,在谷歌公司战略层面看来,免费的安卓比收费的安卓价值更大,因为免费可以降低用户使用门槛,获取到几十亿的用户。而这几十亿用户反哺了谷歌的生态构建,给谷歌以及谷歌生态参与者每年带来上千亿美金的收入(公开的数据是安卓系统每年给谷歌带来310亿美元收入,间接收入无法统计,千亿美金说法是笔者保守做的预估),并且间接夯实了谷歌的企业级服务,谷歌的AI服务、谷歌的广告联盟等等。写在最后:在中国市场,谷歌最大的业务不是搜索,而是手机操作系统。李彦宏说还想和谷歌在中国市场打一架,并且百度有信心再次取得胜利。那么请百度先研发出来自主的操作系统吧,我对此充满了无限的期待。责任编辑:本文来自大佬说事,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创业家传媒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全中国所有的生意都值得再做一遍!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杯商业价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