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郭子鹰的《最好的时光在路上作文800字》TXT,谢谢!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宣传片小样-旅游视频-搜狐视频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宣传片小样
推荐出品人最好的时光,在路上……
起先是因为喜欢这本书而果断答应写一篇书评的,而今我却犹豫难以下笔。不知为何,总能发现文笔、见识,阅历境界远在我之上的人,面对这种浑然天成,流光溢彩的文字,评论真是班门弄斧,很让人自惭形秽的事情。更何况,这本书看得我心生哀怨,世界如此大,生命如此短暂,我却还有如此之多的地方,没有去到,如此多的美景没有目睹……这可怎么好?
却又实在忍不住不去落笔赞叹。因为这实在是一本太深得我心的书,花了一天的时间看完。这样的效率,是遇见特别喜欢的书的时候才能爆发的!上一本令我如此迫不及待的书,是星野道夫的《在漫长的旅途中》,那本书坚定了我2012年夏天去阿拉斯加看极光的心意,而这本《最好的时光在路上》就更过分了,它基本代我列出了往后五年想要前往的旅行地,比《lonely
Planet》更具典藏价值。所以,我觉得,即使是做个读书笔记,也是好的。
这本书给了我太多的启迪和共鸣,郭子鹰写出了我所不具备的见识和境界。写出了许多让我掩卷沉思,赞叹不已的话。说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一个人对旅行的态度,折射了他对生活的理解。一个懂得旅行的人,必然比困守一隅的人,多了探究真实,了解未知的勇气和激情。
悲观一点说,现在的中国人,为生存所困,离内心真实的世界越来越远,乐观一点说,现在的中国人,愈来愈多的人意识到这种困境,试图寻找精神的出路。
这不是一本市面上惯见的旅行书,不是一本攻略。作为旅行作家。自由摄影师,一个既衷心热爱,又有能力去周游世界的人,作者没有刻意宣扬自己的旅行经历,标榜自己到过什么样的地方,有怎样新鲜的感受,更没有像《XX苦旅》一样把“文化”刻意调味成“苦旅”。
读得出来,作为一个游历于世界各地的人,郭子鹰对不同地域的文化都有切身的理解和体悟。这份感知绝非走马观花的旅游可以攫取得到的,字里行间那份从容不迫,温存,包容,欣赏,戏谑,颇值得回味和玩味。
他的文字,在我读来,类于古人的山水游记,闲情札记。悠然深广的笔调,闲适淡然的心态,与今人旅行文字中常见的故作洒脱或故作深沉的表述,迥然有别,与古人行走天涯,寄情山水的萧然古意却是不谋而合,遥相呼应。
阅读最大的愉悦和所得是什么?因人而异。但至少有一点(不是全部)是不能否认的——即是能够与书写之人,那与己素不相识的人,会心一笑,心照不宣。你琢磨他写这句话时的情境。话语之间暗藏的机锋,包括他当时耳闻目睹经历的事情,明明是发生在另一个时空,另一个人身上的,此时读来,却犹如亲历。恰如古语所言,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所嫉妒在于,见识已是如此广博,机遇更是异于常人。文字本身已经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更兼他是出色的摄影师,镜头成为他截留美好瞬间的强大助手。
人的记忆终是有漏的,如指缝中的流水清光,再天赋异秉的人,也不能毕生保留刻录机般丝毫无损的记忆力。除却记忆的疏漏,还有言语无法企及的部分,有一些美,如果没有图像来做依凭,终会隐身于我们的记忆和经历之外。
读完此书,稍感遗憾的是,这本书里,没有提到我们引以自豪的本国。这不是忽略,而是警醒,当我们抛开虚荣的自尊,清醒认知,如今的中国,虽然号称有五千年的文明,数之不尽的名胜古迹,然真正熟知历史和现代社会进程的人会知道,现今的中国,除了地名还似曾相识,其他早已面目全非……
故而,在郭子鹰的笔下,东方文化已不独属中国,它属于缅甸,印度,吴哥,斯里兰卡,土耳其,日本……甚至属于珍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历史瑰宝。一种凝聚了岁月芬芳,沧桑变幻的沉淀之美。
想起侯孝贤的电影《最好的时光》,主演是舒淇和张震,编剧是朱天文。朱天文为此还有一本书叫做《最好的时光——侯孝贤电影记录》,侯导说:“(最好的时光)是哪一段并无太大意义,因为所有的时光都是被辜负被浪费的,也只有在辜负浪费之后,才能从记忆里将某一段拎出,拍拍上面沉积的灰尘,感叹它是最好的时光”。这话说的真好啊,非有经历豁达之人不能做此语。
最好的时光,在我们惯性思维,潜意识中,逼近过往,是对以前,起码是某个阶段的总结呈词,相当于过去式,天才如朱天文亦不例外,郭子鹰却能独树一帜,他将自己的美好时光,晕染在过程中,他的在路上,和凯鲁亚克一样,是一个永恒的进行时,一个不断发生变化的进程,保持追寻的状态。
在我年少无知的时候,不幸趋炎附势读了某先生的名作,至此之后对这种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渊博,又大义凛然,忧国忧民的民族气概记忆犹新,从此绕道而行,退避三舍。不是他不好,奈何,他的文字不是能够吸引我的文字,他语文教材似的论调也不是我认可的论调。仍是感谢他让我明白,我眼中的山河岁月,情境意蕴,注定与他有别。
或许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所见的,所感知的,都注定不同。但这差异之中,必然存在共识。我更容易认同不存在成见、定见、边见、偏见的说法。不高高在上,不道貌岸然,不试图言语道断。欣赏郭子鹰说的——
“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行,长的是人生。”
“每天都是一次新的旅行,每一个和我们走过一段的人都值得感激。”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在不同的地方遇见的不同的人,他们各不相同的人性闪烁,在那个与你交错的瞬间,改变、点化、充盈着你的人生。”
“最美的自己在远方——孤独的旅行能让人有更多的机会单独面对自己,向内心的更深处出发。总有一天,你会在不经意之间,遇见那个你最想成为的自己。那个你,卸下了在都市丛林里背负的重重铠甲,活力蓬勃,宛若新生。”
“旅行会打开你的感官,再次让你在城市里变得麻木的眼睛、耳朵、鼻子和味蕾兴奋起来,首先要开放心灵接收他们,不带半点儿成见地出发!告诉我们你看过的最美的瞬间、听过的最美的声音、闻到过的最美的气息,尝过的最美的味道……让我们一起分享美好的“旅行感”!”
这些警心字句,每一句都有触动人心的力量。它让人心明眼亮,相信人生有无限开拓的可能,生如寄旅,认识自己,是我们一路长行要实现的理想。还有更多的妙语,如青山绿水。一路花开的曼妙,我就不赘述了,留待有心人去发现,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必须诚挚的推荐,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献给所有热爱旅行,渴望旅行,在路上,或准备出发的朋友们的书。想象总是比现实遥远,如果你要,就出发。
在这篇读书笔记行将结语之时,我在郭子鹰的微博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北京降下初雪,城市变得新鲜和陌生,走在变了模样的故乡,比如被细雪覆盖的北京,也是旅行。”
不觉莞尔,这样的人,才是不为行迹所拘,深解意趣的人呢!不觉想问他一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最好的时光在路上》读后感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读后感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读后感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最好的时光在路上
出版时间:2011-10&&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作者:郭子鹰&&页数:205&&Tag标签:无&&
旅行的意义
“好想去旅行!”
朋友们经常对我这个“旅痴”这样说,他们知道,旅行对我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对他们来说,旅行的意义也像是浩瀚大海中浮游者微茫的希望之光。“搞定这个项目,熬过这一段,挣到钱,就可以去旅行了!”所以说,旅行是那个在他们筋疲力尽、乏味失落的不如意之时激励他们打起精神来生活下去的执着之念,也未尝不可吧?
可是,旅行的意义究竟何在?
远游万里后,终归故乡,神秘事件便告开始。
你多少会回忆路上的所见所闻:见到了哪些教堂的尖顶;在哪几个被导游书千百遍赞颂过,叮嘱你万万不可错过的地方拍照留影;伴着红酒和投契的几个老友讲完你的旅行趣闻之后,可有那么一个片刻感觉虚弱?可有几缕寂寞的旅情不知如何与人述说?可有瞬间的动摇感觉自己的孤独有多真切?可有刹那的感动连自己也不免怀疑是否当真发生过?可有些许感慨,重回熟悉的城市里便羞于对人谈起?
也许在路上的那个时候,你遇到了更真的自己,也许在那个时候,你错过了一个机会可以对自己说:“不如这样吧,我的人生,其实还不错;不如这样吧,就此放开不如意,想想还有哪条天边路我尚未走过。”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我颇为喜欢的一部小说,也是我看过多遍的一部电影。很多人在里面看到爱情,很少人觉得主角是旅行。电影开头,有个成功的中年女作家,用不容置疑的口吻品评意大利一座小城的风骨、建筑的格调、教堂花窗的品味、乡野田园的风韵,辞藻那么优美且华丽。我却只记得在一旁静听的一对老妇人,其中一个问另一个:“我们是不是在那里见到了矢车菊?”
别人笔下阴影浓厚的喀布尔,她只记得那里蓝天很美。这选择,难道不勇敢?
《天使爱美丽》里也有一句我断难忘怀的台词。乡间少女爱美丽捧着本厚书,身边午后光晕相伴,闪亮的微笑洋溢在脸上。她面对表情模糊的巴黎铁路检票员,一字一顿地说:“如果没有你,良辰美景堪与谁说?”
旅行的美好,丰盈如桃林风卷过花瓣雨,无可尽数。最玄妙的莫过于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罗马与巴黎,每个人都可以难忘他路过的铁道与航迹,属于自己的那些刹那任谁也夺它不走,任时光的利刃不能消磨那刹那间的芳华。
旅行的美好,宽稳如镜面似的高山湖,只有你自己记得哪些刹那让你感到莫名的幸福,秘不可说、不立文字的感觉才真切,如初落便化作无形的苍山暮雪。
万里觅知音,却与自己——因被冷落与忘怀而悲从中来的,终生相伴又不得谋面的自己,擦肩而过。
像旅行一样自由,绝不只是说远游时漂泊不定的航线。旅行使人自由,只不过因为旅行时候的你可以拥有自己的世界。一程回来便拥有权利说,我去过,我记得,我看到的那里是这样的……此刻你有理由相信也有理由不信,只因你去了,亲自经历,亲自受挫,亲身流汗,亲手扛起沉重的行李,亲眼目睹那里孩子们的微笑和老人纵横的皱纹。
《在恒河游泳》里面有个傻傻的日本姑娘,面试的时候人家问她:“你有什么特别的经历?”她突然撒了个谎,连自己也匪夷所思:“我在恒河游过泳,是蝶泳!”于是,她就真的去了印度,终于在大肠菌群超越致病水平30倍左右的恒河水里游了蝶泳。
我知道那只不过是个故事,可是她那敢说敢做、说到做到的眼神,傻得那么可爱。走出街口,你就会见到马蜂回窝一般密密麻麻的人群,他们当中,有多少是“说就天下无敌,做就有心无力”?扯了谎话之后,这样兑现弥补的人我真想见见,哪怕就一次。
地球离了谁都照样旋转?但是只有你看见的世界,才是对你有意义的存在。你之所以看到,是因为你想看到,你之所以难忘,是因为你想要记住。
不是么?看看你和爱人—起出游的时候两个人拍下的同一座城市有多么的不同就知道了。
菲律宾有座曼妙的世外小岛,别人都在看海的时候,我看见一个陪着洋人的妓女,把自己盘子里的整个面包给了栏杆外的小孩子。她笑得不美,但是很轻松。
缅甸有数不清的佛塔,金光闪耀,别人都在佛塔反射的金光里流着汗,我却躲在阴影里静静地听着当地小伙子弹吉他。我错过了,没有看到塔群上云雾缭绕的招牌景色,但是我听到他们自豪地说那歌是自己的原创,后来又把那段视频放到互联网上,梦想有人发现自己的才华。我知道那不可能,所以才叫“梦想”。对于以太网,他们可能不过是被隔离在遥远服务器里的一段神秘代码,但是对于我,他们就是整个缅甸的化身。
意大利的艺术殿堂,壁画和雕像多得让我崩溃,比西藏的转山路更看不到尽头。我干脆放弃,很失败地去爬了一座活火山,看着它像国庆日焰火一样喷发,然后,活着回来,幸福地活着。
柬埔寨有很多人只有一条腿,或者根本没有了双腿。他们踩上了地雷,而我买了他们灌的唱片后一遍也没听过,倒是经常听到那个匆匆走过的柬埔寨小姑娘一边把肩膀上装满待售丝巾的大背包往上拎了拎,一边竖起拇指笑着说:“Chinese! Chinese!”
津巴布韦有热热闹闹的一家人,二十来口,生活在作秀给游人看的村子里,扮相专业。每个远游客路过这里都会和他们拍照,我也拍了,还抓来他们家的大公鸡和小瘦狗,用签字笔在记事本的白纸上写“We Are the World!”。我不是向MJ致敬,那里更不是当年的埃塞俄比亚,但是非洲还是那个非洲,世界也还是那个世界。We are still the same oldworld。全球化是富人的勃艮第,更是黑孩子的玉米糊。
在那些遥远的地方,看过了我想看的,想通了想不通的,做过了我想要做的,打包行李,回家,继续郁闷也就此甘心了。
广阔天地,无所作为,只把青春虚耗在走不完的路上。
作为一个观光客,我到过这个世界的无数个角落,我拍下了无数个瞬间。从白沙瓦的集市,到赫尔辛基的渔人码头,从斯特龙博利岛喷发的火山口到恒河的三角洲,从以色列的圣城到戒备森严的叙利亚边境,有欢喜也有悲伤,有兴奋也有幽怨,总有无数个瞬间,让我感恩这个世界。
每天都是一次新的旅行,每一个和我们走过一段的人都值得感激。
生命,不长不短,刚好够用来好好看看这个世界。
而旅行,能让你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在内心,我知道,每次旅行最能打动我的不是风景,更不是繁华的城市和故作姿态的头衔与表象,而是人,你在路上遇到过的那些你喜欢或者不喜欢、认同或者不认同但平凡生活着的人。正是他们各不相同的人性闪烁,在那个与你航迹交错的瞬间改变、点化并充盈着你的人生。
一个人的财富不是指你有没有财产,而是指你有没有灵魂。
如果,我是说如果,你也曾经偶尔在寂静的午夜发觉自己失却了灵魂而感到虚弱无助,请去路上,找它回来。
我相信,上帝造出了那一片无缝的沉沉黑夜,也注定要造出几颗寥落的星星,那么自顾自地闪烁着光芒,并不指望照亮整个黑夜。
旅行是最热闹的孤独,是一场内心的出走;旅行是一部电影,笑中带泪;旅行是一首没有伴奏的歌,五音不全,旁人全听它不懂,只剩下垂垂暮年的你,独自蜷缩在摇椅上的毯子下面,露出不易察觉的最后一丝微笑。
  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行,长的是人生。  每天都是一次新的旅行,每一个和我们走过一段的人都值得感激。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在不同的地方遇见的不同的人,他们各不相同的人性闪烁,在那个与你交错的瞬间,改变、点化、充盈着你的人生。  最美的自己在远方——孤独的旅行能让人有更多的机会单独面对自己,向内心的更深处出发。总有一天,你会在不经意之间,遇见那个你最想成为的自己。那个你,卸下了在都市丛林里背负的重重铠甲,活力蓬勃,宛若新生。    旅行作家、自由摄影师郭子鹰通过长达10余年的自助旅行,沉淀出这场归期未定的视觉旅行和21段藏于旅途的灵魂悟语。他用独特的方式告诉你:  上路吧,寻找那个更可爱、更勇敢、更真实的自己。  ————  “境地”——只有你看见的世界,才是对你有意义的存在。  “浮生”——旅途中遇到的人,他们在与你航迹交错的瞬间,改变、点化、充盈了你的人生。  “絮语”——我们都需要一个小小瞬间,让自己的平淡时光显得更值得被回忆一些。    《中国国家地理》出品  郭子鹰旅行图文书《最好的时光在路上》  2011年秋温暖上市
  郭子鹰  自由摄影师、旅行作家    曾担任国内著名旅行杂志资深编辑  自助旅行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博客地址:http://myplanet.blog.sohu.com  新浪微博:weibo.com/guoziying1
【序】旅行的意义【境地】嘈杂世界的静音键{缅甸,蒲甘}【境地】谁不暗恋桃花源{印度,喀拉拉}【境地】爱丽丝的另一处仙境{斯里兰卡}【境地】吴哥慢镜{柬埔寨,吴哥}【境地】大气层内的火星飞行{土耳其,卡帕多基亚}【境地】东京郊外,花海里的1Q84{日本,东京}【境地】焚城烈火巴伦西亚{西班牙,巴伦西亚}【境地】火山今天几点喷发?{意大利}【境地】如果天堂有颜色{希腊,圣特里尼}【境地】冷雨不列颠{英国}【浮生】乌坪桥的小绅士【浮生】一个高棉小孩的全职工作【浮生】一位禅师的初恋味道【浮生】两个女兵和一段疯狂的小事【浮生】海滩上的双重生活【浮生】咖啡向东,红茶往西【浮生】你的人生博物馆【浮生】希腊式简慢生活【絮语】灵魂出窍的旅行者【絮语】路上的音乐【跋】旅行,修行
谁不暗恋桃花源 在夜空下和回忆里,旅行会如同显影液一样,袒露出很多你平素稍纵即逝的念头来,这当然也包括那些你习惯逃避的想法。 喀拉拉邦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50个一生必游之地”之一,也是被LonelyPlanet评价为“印度最值得体验”的“米船”的故乡。接下来的一天,我们必须从科伐兰海滩前往米船巡游的起点——科伦姆,再出发前往科钦。进入这个城市,才是真正到达了喀拉拉的心脏,而在印度人的心里,喀拉拉是“神的私家园林(God'sownland)”。 喀拉拉是印度最南部的一个邦,很多印度人都没有去过,在喀拉拉邦执政的是印度共产党。和大众普遍印象里脏乱嘈杂的印度不同,这里是清丽的水乡,街道因为突然冒出来的茂密的椰子树而显得很清爽。回水泛舟,米船上的冥想 喀拉拉邦最吸引人的旅游项目,莫过于“回水泛舟(BackwaterTour)”。所谓“回水”,就是纵横交错的水网地带。在印度的版图上,喀拉拉邦位于西南部的一条狭长的地带,夹在拉克沙海与西高止山脉之间。发源于西高止山的41条河流,蜿蜒曲折地流向大海。这些河流的流量都不大,一年的大多数日子里显得温顺安宁,碧如翡翠。与众不同的是,这里的多数河流似乎都并不急于入海,而是在很多地方与海岸线平行,最近的地方不过相隔三五米,构成河水海水隔沙丘相望的奇特景象。季风到来时,海水铺天盖地般越过海岸线,注入河中;待风过雨起,河水暴涨时,便又会慌不择路,奔海而去。一年年周而复始。 在“回水”之乡,当地人把当年运米的小船改造成供游客穿行水网的“船屋(Houseboat)”,仍然沿用旧名,就是令人一见钟情的“米船”。用茅草和竹枝搭成的船篷古朴、清雅,远远看去,如同漂在一脉静水上的野村田舍、桃园草庐。 喀拉拉的自然美景无与伦比,人情练达、古风犹存的民风也颇令当地人引以为傲。这里的人民友善而充满活力,受教育率在全印度位居第一。虽然整个印度的妇女识字率只有39.42%,但是喀拉拉邦的所有居民,包括女性,识字率已高达95%,印度其他地区常见的重男轻女现象在喀拉拉邦很难寻到踪迹。“民众科学运动”的科学家们自豪地说:“在喀拉拉,没有人不读报,没有人不谈政治,没有人不唱歌。” 到了科伦姆,我们决定住到水中半岛上的一家叫做:KollamValiyavilaFamilyEstate的小旅"馆。旅馆建在伸向水中的小半岛上,要乘水上巴士——一条简陋的、老爷引擎一路高歌前进的渡船才能到达。在码头上,我碰到一个超级乐观的荷兰人,不住嘴地夸赞科伦姆的酒店超级干净,简直能在地板上吃biriyani(印度南部用芭蕉叶子当盘子来吃的抓饭)!这老兄的嘴角上火,肿得一塌糊涂,离上台扮演八戒已经不远了。不过,仍然是兴高采烈,对印度一往情深,虽然已经在印度杲了快两个月,但仍是兴致勃勃,哪里都想看看。上了渡船见有人向我们收了5卢比船票钱,就直接对售票员说:“来十块钱的!”那股子“到哪儿算哪儿”的劲头真是可爱得超凡超圣加超人。 等到了酒店,我们第一时间发现了这个地方的可爱,简直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当地大户人家的私宅,好像这个人家的儿子刚刚离家去外地上学,而你被安排在儿子过去住的房间,稍早住进来的一对法国老夫妻正在网上发自己在印度拍的照片,我看到屏幕上很美的落日和渔船,问是在哪里拍的,“就在这里啊,每天都很美!当地人会在傍晚的时候用灯光诱捕水里的鱼,相当可爱!” 下午的光线很美,看着一条小巧的米船划过水面,全无声息,波浪散开又合拢,像一个浅浅的微笑。船尾撑篙的是一个黄头发的西方人,赤裸着上身,围着一条苏格兰围巾,脑袋后面的金发扎成一个小辫。皮肤古铜色,笑起来很羞涩。
旅行,修行
旅行的时候,我经常意识到自己平素活得是多么的不完整。
宿雾的码头,性感的柴油味与海的味道,沉重的背包压住肩膀,天空阴沉,大片乌云线条柔和,心情平静。但同时也让人充满期待而不由得兴奋莫名。海面上飘过的是,阴沉天气里像大提琴一样微微忧郁的稀少浮云,像太轻快而易逝去的悠远的调子。
大海,和与大海朝夕相处的老旧船只的气味,像熟络又配合默契的一对乐团搭档。如果没有暴烈狂放的海浪,强悍粗粝的机器也不会在这里与她纠缠、厮守;如果不是窃窃私语又绵绵不休的海浪,时间那无法抗拒的入骨侵袭,便不会深刻地写进每一个锈迹斑斑的柴油引擎。海与船,它们相互成就又相互折磨的关系,意外惊醒了那些平素被我淡忘的感官。
好像只有在这种时候,在那些我叫不上名字的海湾边上,我才会突然意识到,鼻子原本是用来嗅闻各种或刺激或清淡的气息的,包括柴油味或者紫薇花香,而不是用来托住眼镜的;耳朵原本是用来不加选择和逃避地聆听各种或美妙或嘈杂的声音,而不是用来夹住那个胆小、遁世的耳机的;除了像不停敲击无人应答的门环一样反复徒劳地敲击键盘,写出一些用来喂饱碎纸机的东西之外,手指还可以用来握住一张即刻启程的,容不得人举棋不定的船票。
那么,不在旅行的大多数时间里,我们那些感官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这种“感官幽闭症”发作得最厉害的处所恐怕是北京的地铁,那个地方时常会发生令我倒吸一口凉气的场面。地下隧道的与世隔绝阴森冰冷让乘客内心的挣扎苦闷无所遁形。
我经常看到皮鞋光可鉴人,围着品味可圈可点的羊绒围巾,眼神却丝毫没有鲜活之气的男人,把自己沉浸在PSP的血腥搏杀之中。在我还是个男孩的那个时代,在我的印象里,像这般年纪的男人多半长着堂堂正正的国字脸,肤色也是地地道道的古铜色,他们出没在滚圆肥胖、漆成红白两色但是多半已经褪色的缓慢公交车里,嘴边谈的话题也多半是堂堂正正的“国家大事”,谈的方式也是大大方方,和今天常见的窸窸窣窣的对谈大大不同,就好像那些大事真的会因为他们的交谈改变一丝一毫。他们堂堂正正地给老年人和孕妇让座的那副样子,现在回忆起来更加显得有点儿不真实。那个年代,好像连小孩子对游戏都不热衷,有什么比游戏更吸引孩子的事情每天在发生着?我不记得了,也许那个时候人们有底气去玩“生活”这场游戏吧?
我记得那个时候我自己的感官也可谓相当活跃,夏天会闻到雨后土壤和青草发出的阵阵气息,仿佛是能够通过气管摄取活力的浓汤一样,令人躁动不安,又无比安然。那时候的我,曾经用草编的菜篮把两只雪白的兔子带到暑假里长满荒草的学校操场上,放它们自由地去啃青草,自己则翘起双脚,头枕着胳膊仰天躺在草丛中,看巧云翻卷,让蚂蚱跳上胸膛……现在,似乎永难再找到这种感觉。唯独在看苏联的老电影的时候,不禁会越俎代庖地替今日俄罗斯那些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想想:那个时候,苏联真的像一部润滑良好、操作规程完善的机器一样吗?仿佛一切都按部就班,每个人都各就其位,安心地享受生活,仿佛飞行员有一条舒服的安全带。即便是“苏维埃功勋艺术家”们的想象,他们至少还能这样想象,此刻中国“艺术家”们想象的或者说他们想象中观众们愿意看到的,却都是妻子背叛丈夫、凶手愚弄警察的情节。那个时代我还是个孩子,所以不知道长辈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只知道,夏天的荒草还在某个地方尽情生长,却不再知道那里是哪里。
从这里到那里,真的好远。
旅行和修行,本是一回事。
我不信教,或者说我明白信仰、心灵的修持和形式上的教条完全是两回事。我看到,宗教对人心的抚慰会会心微笑。比如那次我在梵蒂冈看到教皇保罗二世在圣诞节的清晨为广场上成千上万的信徒做弥撒,那时我想起他曾经说:“人生就像吃一罐沙丁鱼罐头,那是我最大的乐趣。”那个神情,像极了阿甘傻房愣地对着镜头说:“我妈妈告诉我,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
每次看到五台山、雍和宫或者少林寺里张狂的香火,手腕上带着夸张、昂贵的大串佛珠的中年男人在庙里的表情,都会想,他们相信某种宗教,但是他们的灵魂还没有准备好去相信生命中那些无形的真正美好的东西,他们甚至没有检视过,自己的躯体里还有没有灵魂。
他们的宗教,就像电影院的门票。当他们需要“佛祖”保佑或者请求他原谅他们生活中的一些“罪孽”时,就会花上一些小钱,向庙里的泥胎偶像申请些什么,就好像他们需要被巨型音响和巨型怪物震撼一下的时候,就买票进场看个电影一样。寺庙里的满天神佛,对他们来说就像扑克牌里的大小王、梅花A、方片K一样,不过是功效不同、大能管小的诸级官员,不苟言笑地等着他们一个个地“打点”。就如同牌桌上,掌握着更多大小王和A的人,当然有更多的机会赢钱。说这就是他们的“游戏人生”,也未尝不可。
这样的游戏每天进行。时间一长,人们便成了今天这副样子。他们能轻易地相信恶与丑的存在,也更轻易地质疑善与美的可能。尽管同样渴望,但是却不敢尝试寻找那个更好的自己。时间一长,他们便成了空空的躯壳,失却了自己,失却了灵魂。
旅行的好处在于,有那么几天,你的人际关系被简化到极致。附近没有什么人认识你,不论你过去做过什么,经历过什么,也不管你曾经是怎样的人,一切都可以在上路的瞬间重新开始。你是清白的,你是陌生的,所以你也可以是完美的,可以恣意地扮演你喜欢的那个自己。有很多人喜欢去西藏、尼泊尔或者佛教盛行的缅甸,喜欢那里的原因除了佛塔和雪山,当然也有人们无尘的微笑和明亮的眼眸。那些比美景更不可或缺,比阳光晒亮皮肤的感觉更销魂,比山谷里回响的学童们甜梦般的笑声更令人难忘。这些瞬间,能让人明白究竟是什么能让躯壳深处那个沉睡的“自己”最最快乐。是清晨第一缕带着草香味的微风,是瞬间闪过车窗外那个赤脚的小孩挥舞的双手,是船舷边跳起的灰色海豚模糊的身影,更是给那个流着鼻涕的小孩送出彩色铅笔的时候,觉得自己还不错的那个瞬间。
我说过,旅行能帮助你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好的旅行应该是孤独的,孤独的旅行能让人有更多的机会单独面对自己,向更远的远方,也向自己内心的更深处出发。总有一天,你会在不经意之间,在印度街角那个门口站着白牛的小吃店,或者在约旦深谷里那个赶着山羊的老妇面前,遇见那个你最想成为的自己。那个你,卸下了在都市丛林里背负的重重铠甲,活力蓬勃,宛若新生。
旅行,修行,都是找自己,都是向内心深处的远游。即刻上路,寻找那个更可爱的,或者曾经是那么可爱过的你,便是神迹一般的勇敢。
媒体关注与评论
如果,选择离开的理由不仅仅是为了看风景,那么,出发需要更多的勇气,更多的担当,需要放下一切。
——《时尚旅游》前主编
被都市樊笼禁锢的人们,都应该像这本书倡导的那样,经常踏上“灵魂出窍”的旅程。
——搜狐博客总监 赵牧
在路上的时光,倾注在文字里,凝固在图片中,是你最好的记忆。
——Lonely Planet中国区顾问 李小坚
他的文字和照片完美展现了光与影的协调所带来的精神涤荡,也充满了他乡客旅对自由灵魂的追求及向往。
——斯里兰卡旅游推广局中国区代表 单琳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编辑推荐: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行,长的是人生。旅行,能让你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目的地,永远不会是一个地点,而是一个新的视角。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完美展现了光与影的协调所带来的精神涤荡和他乡客旅对自由灵魂的追求及向往。郭子鹰笔下和镜头中的斯里兰卡,纯真、温暖、艳丽,散发着迷人的热带异域之光彩。
所有的文字与照片,始终都温柔笃定,一似在作者写作的那一刻,时光停止,倨傲的神灵隐灭无踪。我由衷地相信,在思考与写作的同时,他重新回到了他足迹曾到过的每一个地方,慢慢地重现,静静地回味。内省着,幸福着,明确着。 ——网友白衣龙儿 “旅行”的“行”必是“苦行”,只有尝过苦,才会有行的欢愉。在看到那梦想的场景之时,你会明白,这不是信手掂来。你是一步步走来的,为了迎接它,为了拥抱它。最好的时光,在路上。 ——网友小能 身未动的时候,心先在《最好的时光在路上》里神游吧。然后,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这个世界。 ——网友衣新人故
数据来源网站
,更多图书可访问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总计200条)
&&&&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行,长的是人生。 每天都是一次新的旅行,每一个和我们走过一段的人都值得感激。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在不同的地方遇见的不同的人,他们各不相同的人性闪烁,在那个与你交错的瞬间,改变、点化、充盈着你的人生。 最美的自己在远方——孤独的旅行能让人有更多的机会单独面对自己,向内心的更深处出发。总有一天,你会在不经意之间,遇见那个你最想成为的自己。那个你,卸下了在都市丛林里背负的重重铠甲,活力蓬勃,宛若新生。 旅行作家、自由摄影师郭子鹰通过长达10余年的自助旅行,沉淀出这场归期未定的视觉旅行和21段藏于旅途的灵魂悟语。他用独特的方式告诉你: 上路吧,寻找那个更可爱、更勇敢、更真实的自己。
&&&&用脚去丈量灵魂
——读郭子鹰《最好的时光 在路上》
在旅游越来越成为时尚,旅游攻略书籍充斥书市的今天,能读到旅行中关于灵魂思考的书是可遇不可求的,郭子鹰的《最好的时光 在路上》就是这样一本值得用心品读的书。
这本书用文字、图片记录了作者走过的一些地方,柬埔寨、印度、日本、希腊……没有炫耀,没有夸张,没有大谈人们耳熟能详的古老文化、别致风景,而是从一些小事切入,从一个小侧面,把自己对旅行地的私密的真实感受,娓娓道来,读来亲切感人。书的封面是一望无际的金黄色土路上,奔走着化缘归来的几个小和尚,他们身着大红僧袍,很年幼,“像五线谱纸上零落的音符,随着笑语声渐远,慢慢消失在夕阳落下的方向”,画面唯美,充满了跃动的质感,诠释着在路上的美好时光,给人不可名状的力量与感动,而这样的图片和文字,在书中俯拾皆是。
旅行中,最打动人的往往就是细节,是那些突如其来的瞬间的感动,出人意料,又似乎在情理之中。曾担任国内知名旅行杂志采编主任的经历,和旅行作家、自由摄影师的身份,让郭子鹰的旅行与众不同,他认为:“旅行的美好,丰盈如桃林风卷过花瓣雨,无可尽数,最玄妙的莫过于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罗马和巴黎”,在他心中,坚守着“只有你看见的世界,才是对你有意义的存在”的信条。
作为一个旅行者,每到一地,他最喜欢去的不是那些著名的景点,而是世界各个角落的菜市场,那是他心中最真切地流淌着温存着的角落,充满了俗世的温暖和烟火气息。他甚至在凌晨五点,在空荡荡的意大利小车站,去喂一只流浪猫,给它按摩,这是他平时没有做过的,或者没有时间去做的事,而在旅行中却做了。最使我难忘的那幅照片,是作者在英国剑桥拍摄的,画面上,一位中年男子蹲下来,与一个红衣女孩热烈相拥,从他满是笑容的脸上,我们读到了温馨和幸福。不取决于摄影技术的高超,而是作者内心悲天悯人情怀的写照,读后让人内心一热,充满温情。
真正的旅行不是为了去证明自己的伟大或者出众,不是为了能有更多的谈资去夸耀,只是为了明了自己的渺小,找寻自己的位置,感恩能活着的幸运,消磨自己的不知足。
这本书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红彤彤会让人掉泪的柬埔寨的落日,希腊恍若天堂的蓝白颜色,巴伦西亚法雅节的焚城热情,作者还以非常独特的视角,带给我们很多单纯的感动,他让我们认识了在吴哥窟“笑得相当开心”、工作一丝不苟的卖彩虹丝巾的小女孩,穿着千疮百孔、上写“生活是一场旅行,而不是一个目的地”文化衫、画沙画的X先生,穿着不合体军装、年轻斯文、有些羞涩的以色列女兵……让我们的心灵安静,让我们懂得“旅途中遇到的人们,他们在与你航迹交错的瞬间,改变、点化、充盈了你的人生。”
旅行使我们意识到,自己平素活得是那样不完整。“最美的自己在远方——孤独的旅行能让人有更多的机会单独面对自己,向内心的更深处出发。总有一天,你会在不经意之间,遇见那个你最想成为的自己。那个你,卸下了在都市丛林里背负的重重铠甲,活力蓬勃,宛若新生。”这充满哲思的语言的背后是心灵的睿智,与其说这本书是旅游畅销书,不如说它是一部直指心灵的书,是一部养心的书,是“嘈杂世界的静音键”。旅行就是去寻找心灵的净土,当你面对陌生的一切时,你的伪装不在了,你会感到灵魂在此歇息,万里不遥。旅行就像生命中的一扇明亮的窗,可以给身体换气,给被都市生活枯萎的心灵以抚慰。在这个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的时代,会使人的精神生活很贫乏,奢谈灵魂似乎是不入流的,还好,有郭子鹰的书,让我们清醒,懂得“一个人的财富不是指你有没有财产,而是指你有没有灵魂。”
我们“何其幸运,邂逅此君。”旅行从来都是一件正经事,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一个人对旅行的态度,折射出了他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的态度。一个懂得旅行的人,必定是懂得人生的智者。如果说我们还有灵魂的话,那么旅行就是给灵魂补给的加油站;如果说灵魂是有长度的话,那么旅行就是用脚去丈量它的过程,就是让灵魂自由伸展,皈依本真的清洁之旅。
旅行的意义不仅仅是让我们身体走出去,更是让我们彻底回归本真的自己。
&&&&作者曾数度放弃500强企业的工作,放弃国内知名旅行杂志资深编辑的职位,通过长达10余年的自助旅行,走访了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在是自由摄影师、旅行作家。在他看来,最好的时光在路上,最美的自己在远方——孤独的旅行能让人有更多的机会单独面对自己,向内心的更深处出发,卸下在都市丛林里背负的重重铠甲,轻装上阵,随性而走,遂心而游,活力四射,宛若新生。  全书分三个部分,“境地”——记录了作者在缅甸、斯里兰卡、印度、柬埔寨、土耳其、日本、西班牙、意大利、希腊、英国的所见所闻所感,在异国他乡,只有你看见的世界,才是对你有意义的存在。“浮生”——活灵活现地描摹了乌坪桥的小绅士、高棉小孩、禅师、女兵等旅途中遇到的人,在与他们交错的瞬间,改变、点化、充盈了作者的人生。“絮语”——在路上的时光,总是那么美好,那些平时生活里被我们忽视了的,遗忘了的,都慢慢浮现出来,坐在路边的咖啡馆悠悠地喝一杯咖啡,路人就是最好的风景,这样的幸福也只有在路上的时候才能体会。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小小瞬间,让自己的平淡时光显得更值得被回忆一些。  作为自由摄影师,其摄影的功力自然毋容置疑,书中的每一张照片几乎都可以做成明信片。很多时候,图片比文字更能打动人心。而在这本书中,作者不疾不徐,没有丝毫掺杂所谓情感与意义的叙述,使得文字与图片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我喜欢这种冷静而又不失细腻温和的叙述,一如作者的取景,独特而有韵味。从蒲甘到吴哥,从喀拉拉到斯里兰卡,去土耳其坐热球,到东京赏彼岸花,去巴伦西亚参加法雅节,到意大利观活火山……每一段,都是不走寻常路的旅程;每一个故事,却又是最平常的凡人凡事。在我读来,悠然深广的笔调,闲适淡然的心态,与今人旅行文字中常见的故作洒脱抑或深沉的表述,迥然有别,而与古人行走天涯、寄情山水的萧然古意不谋而合,遥相呼应。这份感知绝非走马观花的旅游者可以攫取得到的,字里行间那份从容、包容、欣赏,颇值得回味。  旅行应该是一种最适合当代都市人放逐自我的方式,真正的旅行是存在于这路途上的一种姿态,在哪里并不重要。“旅行会打开你的感官,再次让你在城市里变得麻木的眼睛、耳朵、鼻子和味蕾兴奋起来,首先要开放心灵接收他们,不带半点儿成见地出发!告诉我们你看过的最美的瞬间、听过的最美的声音、闻到过的最美的气息,尝过的最美的味道……”我相信,一个热爱旅行的人,同样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不然无法写出如此让人感悟的文字。他把一个活生生的自己交给了你,这是因为在路上的自我才是最真实的。旅行并非只是吃和走,旅行的意义是找寻,找寻的不是别人,而是遗失迷失的自己。所以作者说:“旅行,修行,都是找自己,都是向内心深处的远游。”读后有一种久违了的亲切感。我们总被各种各样的条件束缚着,或工作或生活,但归根结底,是我们没有打破自我束缚枷锁的勇气和毅力。我们害怕失去,又害怕得到,害怕失去现在的所得,因为那是我们用尽气力才得到的呀。害怕得到自己不熟悉的感受,因为那会让自我失去安全感。于是,我们总是一边担心一边渴望、一边失望一边幻想,最终依然还在城市里庸庸碌碌过平凡的日子。能够像作者这样走在路上的人,已经越来越少,所以看到这样的一本书,怎能不让人感怀?
&&&&他为什么数度放弃500强企业的工作而成为一名遁世者?他为什么放弃主流旅行杂志采访邀约不断的主编职位,选择做一名自费旅行者?他为什么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选择不做改变?” 他为什么觉得“世上本没有失败的人生”?他为什么可以享受“看似失败的成功”?他为什么会认为旅行就像是一种修行,却从来不愿回答修行的目的究竟为何?《中国国家地理:最好的时光在路上》完全是一场归期未定的视觉旅行,只有认真寻找的人,才会在其中发现真正的“幸福密码”。每一页风景明媚,每一页人情温暖,每一页瞬间动人,每一页更接近自己的真心。让眼睛喜欢,让心灵欢呼。 如他所说,“旅行,最终会让你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也许在路上的那个时候,你遇到了更真实的自己,也许在那个时候,你错过了一个机会可以对自己说:“不如这样吧,我的人生,其实还不错;不如这样吧,就此放开不如意,想想还有哪条天边路我尚未走过。”
旅行的美好,丰盈如桃林风卷过花瓣雨,无可尽数。最玄妙的莫过于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罗马与巴黎,每个人都可以难忘他路过的铁道与航迹,属于自己的那些刹那任谁也夺它不走,任时光的利刃不能消磨那刹那间的芳华。
旅行的美好,宽稳如镜面似的高山湖,只有你自己记得哪些刹那让你感到莫名的幸福,秘不可说、不立文字的感觉才真切,如初落便化作无形的苍山暮雪。
万里觅知音,却与自己——因被冷落与忘怀而悲从中来的,终生相伴又不得谋面的自己,擦肩而过。
每天都是一次新的旅行,每一个和我们走过一段的人都值得感激。
生命,不长不短,刚好够用来好好看看这个世界。
而旅行,能让你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在内心,我知道,每次旅行最能打动我的不是风景,更不是繁华的城市和故作姿态的头衔与表象,而是人,你在路上遇到过的那些你喜欢或者不喜欢、认同或者不认同的,平凡生活着的人。正是他们各不相同的人性闪烁,在那个与你航迹交错的瞬间改变、点化并充盈着你的人生。
一个人的财富不是之你有没有财产,而是指你有没有灵魂。
如果,我是说如果,你也曾经偶尔在寂静的午夜发觉自己失却了灵魂而感到虚弱无助,请去路上,找它回来。
我相信,上帝早出了那一片无缝的沉沉黑夜,也注定要造出几颗寥落的星星,那么自顾地闪烁着光芒,并不指望照亮整个黑夜。
旅行是最热闹的孤独,是一场向着内心的出走;旅行是一部电影,笑中带泪;旅行是一首没有伴奏的歌,五音不全,旁人全听它不懂,只剩下垂垂暮年的你,独自蜷缩在摇椅上的毯子下面,露出不易察觉的最后一丝微笑。
一年的忙碌过后,开始渴望假期,不禁想找个地方躲上几天。那个地方应该可以让时间慢下来,有东西值得你对着它发呆;那个地方应该能让你重新感受在城市中已经迟钝的听觉、触觉、嗅觉和视觉。
无数人等待着日出,其中一些人却毫无防备地等来了兀自洒落的泪水。
日本人赏樱花,中国人赏牡丹;苏东坡赏西湖,郑板桥赏墨竹,我赏火山。为什么?因为那里最像地狱。为什么?因为没有地狱,天堂可能便没有人期待了。有多少清平世界里的男人爱看战争小说,就有多少风华正茂的少女苦读爱情悲剧,大抵都是这个道理吧。
不满足,往往是原本的美好变作悲剧的开始;不满足,也是挫折不断的人挣扎向前的动因。你说,它是福是祸?
一念三千,但这一个念头朝哪里去动,当真值得好好琢磨。
旅行,就是做那些平时没有做过,或者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包括喂野猫。
只有看到、听到、尝到、触摸到,最后感觉到一个地方之后,才能说是真的去那旅行过吧?
好的时光,就是要在熬过漫长寒冬之后到来,在你才刚刚陶醉过那太短太短的几秒钟,那在巴士上惊鸿一瞥又稍纵即逝的几秒钟之后翩翩然逝去,才真正称得上是“最好的时光”。反正不管它们好到什么程度,你都留它不住。索性如电光火石般,在最好的定格处消逝。
浮生,旅途中遇到的人,他们在与你航迹交错的瞬间,改变、点化、充盈了你的人生。
我过着两极之间的生活,无所谓挣扎,无所谓摇摆;该留下的时候留下,该离开的时候离开;不属于这里,也不属于那里。我有点儿刻意地让自己做个旁观者,其实刻不刻意仍然无所谓,这里不属于我,那里也不属于我。每个人的一生,不都是借来的一程?
无论哪种生活,都要自安其心,安心就好。
也许有那么一天,在某个不属于任何国家与意识形态的远海孤岛上会树立起一座伟大的“人类博物馆”;也许有那么一天,人们会最终学会将所有文明的至美宝藏归集在一处,合力保存和珍重他们的存在,让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飞来欣赏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不带来一丝种族分别,不带走一丝占有的贪欲。只为美而来,只为美而感动。
在每个人心中,也都应该有这样一座让自己能够为之自豪的“人生博物馆”。时光匆匆,永不停步,我们大多很少造访自己的内心,静静地梳理过往。因为忙碌,因为浮躁,甚至因为恐惧和不忍面对过去,更因为我们一直认为自己需要拥有更多。当你觉得拥有的一切不再能够让自己觉得快乐和满足的时候,检视一下博物馆里小射灯下静静地躺着的古老残片,也许能帮助我们领会是什么使你成为真正的你。真正值得留下并为之自豪的,又究竟是什么。
路上的音乐是酒的颜色,是雨的声音,是风的感觉。路上的音乐不可或缺,就像上路的冲动和归来后敲击键盘的动作,它是生命本身,是存在的意义。
路上的时光,是一张你可以选择拍摄角度的照片;路上的时光,是一段你可以更改情节的剧本;路上的时光,是一座你可以添砖加瓦的庭院,是你最后可以稍作隐遁的“片刻桃源”。你的第一笔,往往是从耳边那段你最爱的旋律开始。
&&&&常常看到有人说,旅行的意义是逃离,逃离的不是一座城,而是一段记忆。但是我觉得,旅行的意义是找寻,找寻的不是别人,而是遗失的自己。所以当看作者到说:“旅行,修行,都是找自己,都是像内心深处的远游。”特别有一种久违了的亲切感。
旅行和阅读,是自己最大的两个爱好。这一年也读了很多关于旅行的书籍,但是真正被感动和喜欢的其实很少,似乎在托尼•惠勒夫妇的《当我们旅行》和菊开那夜的《像嬉皮那样晃荡行走》之后,再也没有遇到让我“一见钟情”的旅行书了。然而在这个岁末,当这本《最好的时光在路上》拿在手,翻开书看到那些照片,一下就被深深的震撼了,再去读那些文字,心底只有一个声音:这就是我要的旅行书。它不是指南,更不是攻略,只是一个旅行者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的最真实的心情。
我一直坚持,阅读是件很私人的事,全凭个人的感觉和喜好。而对于一个喜欢旅行的人来说,选择旅行书籍一定更为挑剔,因为更加讲究一种“共鸣”。世上那么那么多人在旅行,又有那么多人把自己的旅行经历写成书,可是却只有那么几个人是真正打动你的,因为只有他们跟你处于同一“频率”。一张照片,一行文字,一声抱怨……都能让你感觉,你们是相似的旅人。
郭子鹰作为自由摄影师,摄影的功力自然毋容置疑,书中的每一张照片几乎都可以做成明信片(随书附赠的明信片就是其中的一张照片)。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文字功底,可能是看了太多流水账般的游记,所以读到这些文字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就如作者的取景一样,独特而有韵味。这本书深得我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作者对旅行目的地的选取。从蒲甘到吴哥,从喀拉拉到斯里兰卡,去土耳其坐热球,到东京赏彼岸花,去巴伦西亚参加法雅节,到意大利观活火山……每一段路,都是不走寻常路的旅程;每一个故事,是最平常的凡人凡事。
每次旅行归来最大的感触就是,虽然我们是为了某处的景而出发的,可是最后在我们的记忆里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往往是这一路上遇到的人。那些旅行途中遇到的陌生人,不经意间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因为那些人,改变了我们对一个地方的印象。作者在这本书里用了最多笔墨书写的,也都是旅途中的人。正如他说的,旅途中遇到的人,他们在与你航迹交错的瞬间,改变、点化、充盈了你的人生。
我常常说,旅行是会上瘾的。或许是因为已经成了习惯。一个人的旅程虽然孤独,却也是最能发现自我的旅程。所以我非常同意作者的话:“好的旅行应该是孤独的,孤独的旅行能让人有更多的机会单独面对自己,向更远的远方,也向自己内心的更深处出发。”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在某个未知的地方,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在路上的时光,总是那么美好,那些平时生活里被我们忽视了的,遗忘了的,都慢慢浮现出来,坐在路边的咖啡馆悠悠地喝一杯咖啡,路人就是最好的风景,这样的幸福也只有在路上的时候才能体会。看到的那些景,遇到的那些人,做过的那些事,都是为我们遇到那个最好的自己做的准备。如果你觉得累了,倦了,烦了,乏了,那么就上路吧。那个更好的自己,就在某处等着你。
&&&&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行,长的是人生。
每天都是一次新的旅行,每一个和我们走过一段的人都值得感激。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在不同的地方遇见的不同的人,他们各不相同的人性闪烁,在那个与你交错的瞬间,改变、点化、充盈着你的人生。   
最美的自己在远方——孤独的旅行能让人有更多的机会单独面对自己,向内心的更深处出发。总有一天,你会在不经意之间,遇见那个你最想成为的自己。那个你,卸下了在都市丛林里背负的重重铠甲,活力蓬勃,宛若新生。
&&&&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行,长的是人生。  每天都是一次新的旅行,每一个和我们走过一段的人都值得感激。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在不同的地方遇见的不同的人,他们各不相同的人性闪烁,在那个与你交错的瞬间,改变、点化、充盈着你的人生。  最美的自己在远方——孤独的旅行能让人有更多的机会单独面对自己,向内心的更深处出发。总有一天,你会在不经意之间,遇见那个你最想成为的自己。那个你,卸下了在都市丛林里背负的重重铠甲,活力蓬勃,宛若新生。  
&&&&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行,长的是人生。  每天都是一次新的旅行,每一个和我们走过一段的人都值得感激。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在不同的地方遇见的不同的人,他们各不相同的人性闪烁,在那个与你交错的瞬间,改变、点化、充盈着你的人生。  最美的自己在远方——孤独的旅行能让人有更多的机会单独面对自己,向内心的更深处出发。总有一天,你会在不经意之间,遇见那个你最想成为的自己。那个你,卸下了在都市丛林里背负的重重铠甲,活力蓬勃,宛若新生。
&&&&人生是一场旅行:从出生开始到生命结束。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是这场旅行中的游客;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又是这场旅行中的某道风景线。无容置疑的是不论起点,又或是终点,真正的精彩将会在路途之上得以显现。起点之时尚未领悟;终点之时唯有遗憾。两相比较下来,我们其实会把那沿途走来的过程归结为最精彩的过程。因为那里有你我的欢笑;因为那里有你我的感触;因为那里有你我瞬间领略的唯美-----这就是人生。
作为一名深有感触最好的时光在路上的作家郭子鹰,他便是勇敢地以实际行动,用他的双眼,用他的敏锐思维,用他的真情实感,用他的摄像机记录下了一部相约在路上的佳作《最好的时光在路上》。乍看此书,你我的感觉也许尚且停留在旅行的讯息之上;深入阅读此书,你我的感觉也许会随着作者的引导逐步飞升至人生的探索与专研。这如此书的副标题锁住:归期未定的视觉旅行和21段藏于旅途的灵魂悟语。人世间还有什么会比这样通过视觉触动激发的灵魂感悟深入人心呢?底蕴深厚,能力十足的郭子鹰透析于人生地写下了如此耐人寻味的精辟言语。凡夫俗子。向往真实突破的你我读着《最好的时光在路上》更是感触到人生点拨。
事实上,这本书的编排首先让我非常生有感触。序言之上一目了然地告诉着人们旅行的意义。尽管以往我也每年会有旅游的机会,但是我又何尝会有如此的震撼呢?以前是为游而游;此次是看了书后为心而游。心情不同,感觉不同。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更是领悟到了以往或许只是埋藏于心却并无法真正透彻地明白的旅游心境。通过《最好的时光在路上》这本书,我却不期然地触及到了以往无法言表的感觉。其次,书中非常独特地将景和事分成两部分进行表述。文字下的每个景点是如此生动地印入读者的眼帘, 类似于嘈杂世界的静音键{缅甸,蒲甘};谁不暗恋桃花源{印度,喀拉拉};爱丽丝的另一处仙境{斯里兰卡等等。虽然这仅仅是一些地名,在文字的表达中它们被赋予了生命;虽然这仅仅是作者曾经走访地景点胜地,在作者的描绘下你我恰似身临其境。在随后的部分,我们还可以读到浮生部分。这中间便是有关于事的讲解。让我们看到了国外的风土人情,让我们欣赏到了地球另外一端部一样的感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最好的时光在路上》中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沦陷。
事实上,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由景及事,由事及人,由人及人生。书中其实还有很多耐人寻味的经典人生哲理。“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行,长的是人生。 旅行的过程中,你我在感知着人生;旅行的过程中,你我欣赏着人生的美妙之处。一路走来,我们历经风风雨雨;一路走来,我们感知着人生的触动。暮然回首之时,我们不仅欣赏到了路途之上的美妙风光,我们更体味着人生的潜在魅力。
&&&&这一阵,读了不少旅游书,从《不会去死》、《背包十年》、《再穷也要去旅行》到《最好的时光在路上》。
每本书都有感人之处:裕辅火热的执着让我感动,小鹏看待事物的那份深邃使我痴迷,马来西亚女孩黄爱琳穷游的方式让人喜欢,把旅行当作修行的郭子鹰是那么洒脱。相较之下,我更喜欢《最好的时光在路上》,喜欢作者诗意的文字,喜欢他那会说话的镜头。
最好的时光,你会怎样度过?
相信每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爱好旅行的郭子鹰,把最美好的时光用在了路上。
他在书中说:
“生命,不长不短,刚好够用来好好看看这个世界。
旅行,能让你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旅行是最热闹的孤独,是一场内心的出走;旅行是一部电影,笑中带泪;旅行是一首没有伴奏的歌,五音不全,旁人全听它不懂,只剩下垂垂暮年的你,独自蜷缩在摇椅上的毯子下面,露出不易察觉的最后一丝微笑。
“旅行的好处在于,有那么几天,你的人际关系被简化到极致。附近没有什么人认识你,不论你过去做过什么,经历过什么,也不管你曾经是怎样的人,一切都可以在上路的瞬间重新开始。你是清白的,你是陌生的,所以你也可以是完美的,可以恣意地扮演你喜欢的那个自己。
“旅行,修行,都是找自己,都是向内心深处的远游。”
可见,作者不光是在旅行,他在旅行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生命的修行,寻找那个更好的自己,重新解读旅行的意义。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境地、浮生、絮语。
境地中主要描写的地方有缅甸•蒲甘、印度•喀拉拉、斯里兰卡、柬埔寨•吴哥、土耳其•卡帕多基亚、日本•东京、西班牙•巴伦西亚、意大利、希腊•圣特里尼、英国。喜欢这些地方的朋友可以买来读,里面有大量作者在当地拍摄的精美照片,拍摄角度独特,彰显出作者自由摄影师的不凡身份。
浮生包括七个短篇,有故事,有见闻,但全是作者的体验感受,能满足你对异国他乡的所有想象。
絮语是作者在自助旅行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之后的一些感悟片断。正如絮语中写的那句话:我们都需要一个小小瞬间,让自己的平淡时光显得更值得被回忆一些。所以,他将最好的时光放在了路上。
如果可以,我也会让最好的时光在路上,找回迷失的自己。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在不同的地方遇见的不同的人,他们各不相同的人性闪烁,在那个与你交错的瞬间,改变、点化、充盈着你的人生。
最美的自己在远方——孤独的旅行能让人有更多的机会单独面对自己,向内心的更深处出发。总有一天,你会在不经意之间,遇见那个你最想成为的自己。那个你,卸下了在都市丛林里背负的重重铠甲,活力蓬勃,宛若新生。
这两段话是吸引我看书的原因,在路上从生活的点滴看到人性的光辉与灰暗,看清自己的心,放开自己的心,如介绍说的,宛若新生~~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在不同的地方遇见的不同的人,他们各不相同的人性闪烁,在那个与你交错的瞬间,改变、点化、充盈着你的人生。  最美的自己在远方——孤独的旅行能让人有更多的机会单独面对自己,向内心的更深处出发。总有一天,你会在不经意之间,遇见那个你最想成为的自己。那个你,卸下了在都市丛林里背负的重重铠甲,活力蓬勃,宛若新生。  
&&&&旅行于我是一个浪漫的词汇,是梦想的同义词。    年轻的时候也去过不少地方,喜欢留影、喜欢美食、喜欢富丽堂皇的酒店。一群朋友嬉笑打闹间所有的烦恼忧愁都烟消云散。单纯的快乐,谈不上什么感动、感慨、思考。归来,除了本人青春飞扬的影像,也从未留下只字片语。去过的地方,回想起来,除了地名其它很模糊。在记忆中搜索,印象最深的一次在西双版纳。因为航空公司座位不够我和朋友不得不驱车思茅乘飞机回昆明。那一路上,车子飞快穿行在原始森林狭窄的小路,潮湿的凉意从四面八方袭来,鼻翼间全是青涩的气味,雾在林中飘荡。我一路瞪大眼睛,期待看见传说中的野象自眼前横穿而过,心中的渴望和惴惴不安至今记忆犹新。    在我有青春有大把时间的时候,我不懂旅行。    如今,当我真正理解旅行的含义,当我已不再年轻,却因工作和家庭的牵绊而没了时间。旅行变得像作者所说,成了我筋疲力尽、乏味失落的不如意之时激励自己打起精神生活下去的执着之念。旅行变成了梦想。    我背着生活这个沉重的旅行包,日夜行走在钢铁森林间。也许责任的幌子掩盖了自己的惰性和胆怯,任自己常年被禁锢在嘈杂的城市。楼群的颜色顽固,隐去季节的界限;窗口在夜晚筛下星星,挤窄了无边际的想象;钢筋水泥傲然挺立,带来了坚硬工具的压抑。在这里躺着的心事结成青苔,站立的思想竞争阳光,人们掩起表情丰富的脸庞,让善意和温情在陌生中蛰伏。    我渴望摆脱生活的羁绊,又放不下人生的责任。无意中遇到这样一本书,《最好的时光在路上》,它似母亲的手抚慰我干涩的心灵。我循着作者的足迹,乘着一幅幅韵味隽永的图片和一篇篇美好的文字,踏上想象的旅程,去感受旅行意味,去寻觅感动、陶醉、沉思。    读过这本书,我最想去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斯里兰卡,作者这样描绘这个爱丽丝仙境的国度:有美丽清澈的海滩,有绿色天鹅绒般铺展的雾中茶园,有掩映在榆林深处的、宝石一样静美深邃的古庙和塔群。更重要的是,有着清纯、善良、又微笑得如天使一样无尘无扰的人们。走在华盖一样遮蔽着道路的榕树下,让一杯朴素的锡兰红茶送走你跋涉过后的暑热和疲劳,那久违的满足和深深的幸福感一定会让你感到,能来这里是上天的恩赐。    读到这样美得揪心的文字,你不能不动容,恨不得立刻放下一切,投向爱丽丝仙境的怀抱。作者还详细介绍了斯里兰卡特有的大象孤儿院和被誉为具有超人创意的象粪造纸,“保护野生大象,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我想去大象孤儿院,给象仔们洗澡。一桶桶清泉浇上去,小象们鼻子一吸一呼,喷得我满头满身湿淋淋,水花迷了我的双眼,我大喊大叫着蹦跳躲闪,这样的场景只会出现在梦中么?    另一处心生无限憧憬的地方在土耳其卡帕多基亚。我想乘着热气球飞行游览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熔岩地貌。人在热气球上,热气球飘在空中,大地如烈火燃烧,如熔岩奔流,呼吸骤停,心跳如鼓。光线变化美丽如魔法般扫过大地,乌云如同操作着舞台的追光灯戏弄阳光的方向和人们心绪的起落。我想亲身体验置身高空向下便粉身碎骨的感觉,我想聆听内心深处生命最本真的呼唤。    旅行,就是寻一个“发呆”的好去处。让时间慢下来、让心慢下来、让所有的感官静下来,唯有大自然天籁之声,唯有万里江山无限壮丽。作者选择柬埔寨吴哥看日出“发呆”,那潸然泪下的女子,身上背负多少长情的故事?我“发呆”的地方在哪里?    读者本书,我亦认可了作者关于天堂颜色的定义。如果天堂有颜色,当然是那美得让人心痛的蓝与白。蓝色博大,象征永恒;白色明快,代表纯真。蓝白混合,天堂则是柔顺、浪漫、宁静的。没有地狱,哪有天堂?没有痛苦,哪有幸福?    作者说,无论那种生活,安心就好。    我喜欢慵懒的缅甸人。做什么与不做什么没有什么不同。上学很贵,不上学也没什么;汽车很贵,没车用可以用腿。我更钦佩柬埔寨那些肢体残缺不全的地雷受害者。景点前,一个个小乐团,演奏当地乐器,售卖自己灌录的当地音乐CD。我欣赏从容淡定的希腊人,生活简单、舒缓、不争先、不恐后,生活的哲学就是美食、狂欢、少工作。旅行中最让我们感动的永远是不经意间遇到的普通人,生命的意义在不同的人种不同的血脉中诠释。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地点,忘不了那些人。    作者的文笔好得令人嫉妒。忍不住要大段引用一下:    “在夜空和回忆里。旅行会如同显影液一样,袒露出很多你平素稍纵即逝的念头来。。。。。。。印度最值得体验的米船。。。。。。茅草盖顶的小船静静停在水面,坐在船头的平台上,感到似乎这才是自己一直寻找的想要过的生活。夕阳走在回家的路上,光芒如同家人留在门廊下的那盏昏黄的灯火;穿着白衬衫的父亲骑着自行车,带着放学的女儿穿行在窄窄的河堤上;几个黑瘦的小男孩动作夸张得扑通跳进河里,把最后几只不愿回窝的鸭子赶到河边,河面上密密匝匝的水葫芦被孩子们划水的手脚荡起一层层翠绿的波纹。。。。。。连上帝也醉了,把满天繁星和地平线上的火焰一样的闪电一起打翻在我们面前。”    作者认为好的旅行独孤的,孤独能让人有更多的机会单独面对自己,向更远的远方,也向自己内心更深处出发。旅行的尽头应该是一片能够单独面对自己的净土,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在暮色四合、四顾无人之时,静静冥想,梳理过往。    旅行是一场修行,在路上,没有人知道你的过去现在,不管曾经怎样的不堪或困顿,一切可以在路上重新开始。做心中那个最好的自己。    关于旅行的书籍看过不少,漂亮的图片比比皆是,然而把文字和图片结合这么完美的作品却未曾见过。一边看书一边羡慕作者,羡慕他可以游历四方,羡慕他能拍能写。我一直认为一个热爱旅行的人,如果不爱摄影不爱写作,就像武林中人空有一身内力无处施展。游记,是旅行必不可少的伴侣,分享体验,告白内心,与灵魂对话。    什么时候,我才能上路?斯里兰卡还在等我。。。。。。
&&&& 旅行作家、自由摄影师郭子鹰通过长达10余年的自助旅行,沉淀出这场归期未定的视觉旅行和21段藏于旅途的灵魂悟语。他用独特的方式告诉你:  上路吧,寻找那个更可爱、更勇敢、更真实的自己。旅行,最终会让你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拿到这本书,我就很喜欢它的名字。最好的时光在路上,让我想起了一盘专辑的名字《最接近天堂的地方》,虽然可能两者没有太大的联系,但我无形之中把它们都归结在“路上”。已经很久没有看过这类书籍,慢慢翻来,用了几个下午的时间,跟随着作者的镜头和文字,游走了许多的地方,谁说这不是一种在路上呢?
旅行应该是一种最适合当代都市人放逐自我的方式,也是在越来越冷漠的社会中寻找自我的途径,我们往往把旅行赋予了一种格外空旷的意义。当然这里指的并非是跟着旅行团乌乌泱泱一大群人走马观花,在每一个景点兴高采烈举起相机到处抓拍,我们所说的旅行,是存在于这路途上的一种姿态,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的地方。
如果你在某些旅游景点注意一番,你或许会察觉到,在你的身边,就有这种在路上的人,他们或许表面看起来和其他的有人无异,甚至显得更加的风尘仆仆,或许是结一两个伴,或许是独身,表情看似冷漠实则安详,他们有着和整个景点热闹嘈杂气氛不同的气场,如果你走近他们,你会发现他们的身上有着格外别致的气味,这种气味不是可以嗅到的,而是在他们的身上萦绕着的,我思来想去,将这种气味归结为——故事。
这种代入旁人的故事感,使得这些人可以从众多热闹的人群中被快速地辨认出来,他们有些背着厚重的行囊,有些拿着旧旧的相机,有些沉默地抽烟,有些则交头接耳,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种准备好的姿态和沉默的表情,并且在一切任何繁华的风景面前都貌似很平淡和无所谓,我思量许久这是为何,直到我看完了这本书,才恍然大悟。
诚然,作者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从书中很多的语句可以看出,在他的人生经历里,一切的风景不过是站点,关键是在这路上他从中领悟到的事情。旅行对于他而言,必定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这是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就想到的,我带着这样的寻找答案的想法去看这本书,而当最终合上的时候,我明白,其实问题远远没有我想的那么复杂,其实一切到了最后,在录的终点,作者要的,只是四个字:尘埃落定。
有太多的文字和歌曲在讲述旅行的意义,如果单单指的是旅行,那么便是从一个地点转移到了另外一个地点,做短暂的停留,然后回归。但如果加上了意义,其实赋予这旅途的含义就是多层面和多角度的,人们给予了这路途太多的问题,然后自己走了上去,自我寻找,也是救赎。
这就好似在人生迷茫之际的指引,是茫茫大海指路的灯塔,是苍茫大漠点缀的绿洲,是十字路口正确的方向,是无边森林北边的繁星,是城堡深处隐藏的钥匙,是繁琐迷宫通达的捷径,是在路途上人们寻找的答案,是自己为自我救赎的方式,是黎明的曙光,是希望。
我相信,作者也是抱有这种想法踏上了路途,不然无法写出如此让人感悟的文字,他必定是一个热爱旅行的人,同样他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但他也对生活充满了失望和期待。正是这份失望,让他走上了未知的道路,而正是这未知又让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我不敢揣测这未来是否如他所愿,但我觉得,他在踏上了路途的第一步,结果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走出了自己心灵的框子,迈出了不同于现在墨守陈规生活的第一步。
你有多少在路途上的回忆呢?是某次邂逅的陌生人还是在异乡遇到的故友,是无数次在图片中见到的苍茫天空还是心心念想要抵达的蔚蓝大海,是异域他乡那让人着迷的建筑还是在寺庙里不怒自威的佛像,是流连在陌生街道的霓虹灯下还是在古镇的清晨轻轻泛舟在小河上。无论如何的回忆,其实对于自己来说,都是一份经历,而在路途之中的感受,都属于自我私密的事情,这恐怕再与人分享,都有一点点留给了自己。
这种留给自己的感受,也是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领悟到的。我不知道作者在这路途中究竟看过了哪些风景遇到了哪些人,但我总觉得,文字总有保留、图片总有隐藏,在那么一些时刻,作者宁愿把深刻的感受留给自己,他也应该这么做,任何脆弱的虚弱的寂寞和坏情绪,都统统交给了时间,也不和别人诉说。而在路途之上某些瞬间的孤独和寂寞,却是那样的真切切,而刹那的感动和游离,却又是如此难以在之后回忆和描述,所以,我相信,在路上的时光,最后真正留给自己的,才是最珍贵的。
如此说来,这本书的作者究竟给予了我们什么呢?其实,难能可贵的是,他把在路上的诸多感受已经写出来拍下来,然后集结成册交给了读者手里。他把一个活生生的自己交给了你,这是因为在路上的自我才是最真实的,你无枝可依,你没有依靠,你只能让自己在这路上犹如一叶小舟随意飘荡,也许在某些时候会错过许多的风景,也许在许多的时候会因为贪恋一时的感受忘记了想到更多,但不要紧,这才是真实的自己,回归后的自己,人生都是如此,只有当自我直面的时候,对与错、得到与失去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真正的你在哪里。
如果说旅行带给我们什么,其实就是一种寻找,它让我们找到自己,并且直面自己,那些在城市中赖以生存的特质在路上完全无法使用,而那些曾经把握在手中的那点美好却一再膨胀,它会让你明白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也会让你知道,在路上你面对的是更多的选择和自我解决的勇气。选择走在路上,需要勇气,而一直在路上不停歇,更是让人敬佩,每一个人或许都曾经想过周游世界,但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个?每个人都计划着这一年要去什么地方看到什么风景,真正能够实现的又有几件?
我们总被各种各样的条件束缚着,或许是工作或许是生活,但归根结底,是我们没有打破自我束缚枷锁的勇气和毅力,我们害怕失去,又害怕得到,害怕失去现在的所得,因为那是我们用尽力气才得到了。害怕得到自己不熟悉的感受,因为那会让自我失去了安全感。我们总是一边担心一边渴望、一边失望一边幻想,最终依然还在城市里庸庸碌碌过平凡的日子。能够像作者这样走在路上的人,已经越来越少,所以看到这样的一本书,怎能不让人感怀?
如果没有你,良辰美景堪与谁说?在路上终归是一件过程,不管你看过了多少的风景,见识了多少不同的世界,最终都会回到故里。这里的老地方并非只是一个实在的地点,也是我们的内心。旅行的意义不仅仅只是让我们走出去,更是让我们彻底回归。我们已经迷失了自我太久太久,久到以为这就是真正的自己。
那不如来一场旅行吧,走在路上,一边看风景一边找自己,最后尘埃落定,你才会发现,原来真正的自己,已经丢在路上,现在是该找回来的时候吧。
祝你好运,在路上的朋友!
&&&&中国国家地理旅途相约-最好的时光在路上(归期未定的视觉旅行和21段藏于旅途的灵魂悟语。2012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由全国13家权威媒体和门户网站共同参与评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读有关旅行的书,是在年岁渐长的时光中发现了荏苒的岁月无痕,还是试图想要在浮躁的生活中抓住那么一点儿什么……
在一次大雪过后的徒步上班过程中,突然发现自己迷上了走路,即使是几年来天天重复的道路,也因为步行的舒缓和均匀流畅的呼吸使得沿途的风景生动起来。
郭子鹰在《最好的时光在路上》中的某一篇中,同样提到了那个关于旅行者等待灵魂追上来的传说,而这个传说也或许就是每一个旅行者在收拾行囊的时候所要追求的一切,我们想要给我们灵魂追上脚步的机会,所以,我们必须走在路上,安静地走,领略这最美好的时光。
我不知道自己被什么羁绊住了脚步,虽然向往远方,却从来未曾迈动我的脚步,所以,很多时候,我只能看别人的旅行,在别人的故事中享受自己想要得到的某些东西。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让我的心灵安静。相较那些活泼的日系旅游攻略来说,我更喜欢的是这种沉着而智慧的旅行册子,因为旅行并非只是吃和走,更多的是那些用温暖或清冽的笔调写下来的感受和那些只能用照片来表达的某些私人情感甚至于只存在于个人的脑海与思绪中无法诉诸笔端和镜头中的无以名状无法捕捉的“物质”。
书的封面就是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田地和土路,镜头中央是奔走在路上的几个身着大红色僧袍的小沙弥,而其中头顶绿色“食盒”(?)的沙弥则回头张望镜头,那种强烈的色彩对比让画面充满了质感和莫可名状的力量与感动,而类似于这样的图片书中实在是有太多。
作者走过了世界上的诸多国家,记录下众多国家的各种风情与美景,很多时候,图片比文字更能打动你的心,而在这本书中,作者不疾不徐,不试图掺杂所谓情感与意义的叙述使得文字与图片相得益彰,交相辉映。我喜欢这种冷静而又不失细腻温和的文字。
作者不愧是一位曾担任国内著名旅行杂志采编主任的人,其摄像的角度总是能够让人读到那么一种不一样的意境和味道——尤其是在画面中存在着人的时候。
记得去年去鼓浪屿,大姐看到我频频将镜头对准了人总是笑我不懂欣赏,其实,我总觉得,如果景色没有了人,整个就呆了下去。尽管那些别墅美的无以复加,但也正是因为有了代代居住下去的人才使得它有了今日的味道,我总觉得人能够使画面灵动,让一切瞬间充满了生机。所以,每次准备出去的时候,我总无法对以美丽的自然风光著称的景点兴味索然,而是总要兴致勃勃地去那些曾经熙熙攘攘而今却寂寥下来的地方充满向往——这在众多旅行者中,或许算得是一个很怪的嗜好吧?
爱这本书,它一定是我书柜里被反复抽出来阅读的一本好书。
&&&&慢慢翻阅着作者充满感悟的文字以及那些精心拍摄下来的照片,我们似乎也被带引着进入关于这场旅行的回忆。
  “境地”写的是看得见的风景,柬埔寨的落日红得会掉下眼泪,圣特里尼的恍若天堂的蓝白颜色,斯里兰卡的仙境之地,巴伦西亚的法雅节的焚城热情,这些别样风情,带来的是厚重质地的震撼,只有真正的触摸,才知道那份真实的存在感,打造属于自己的旅游节目,节奏路线完全由你定。
  “浮生”写的是邂逅的人,如同在风中抖落的秋叶般的人事,旅途不仅仅是到陌生的地方,还要遇见陌生的人,看着他们的说话,才发现我们长时间在一个呆腻的地方,自己渐渐变得像一个口语笨拙的儿童,因为心灵早已积尘。在人群中,你才能回归,找到那个迷失的自己。
  “絮语”说的是专属的瞬间,点也踩了,人也见了,自己也不一样了,多了些想法,有了想诉说的欲望,所有的感触多来自于那颗行走的心灵。在旅途遇见的一些事,让我们能够有更多的关注点,才会多了份思考。
  世界上有很多的风景,我们来不及去欣赏,所以我们看自己最喜欢的,得到也是最喜欢的感悟。同时旅行也是一段冒险的过程,去一个你之前没有踏足的未知的地方,你不知道等待你的是什么,那是一份多大的勇气。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经历,那是一件私密的事情。因为旅行,是一个人的时间。而我们所做的是保存这份自己的珍贵时光回忆,偶尔去翻一下那些片段。
  有的人以为最好的旅行是抵达终点,以为到达目的地就表示旅行结束,却不知最好的旅行是启程出发,在旅途,最好的时光,在路上。如果你只顾着奔向旅行地,却忘记身边的风景,那是一大损失。而你的回程,又是另一种旅行,如果你有兴致,当你经过同样的地方,又会得到不一样的感触。希望不要忽略归路。
  当然每一段旅途,最终目标,不是看了多少的风景,而是认清和获取一个全新的自己,这才是旅行的意义。
  现时忙碌的我们,总以时间不及,时间不够的借口,来告诉自己,旅行是一个不可能任务,其实我们的灵魂长期患着拖延症,等到暮年老矣或者身体倦惫,惊觉还未出行,不如现在,就在路上。
  假如不能旅行,那就读书吧。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  “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行,长的是人生。  每天都是一次新的旅行,每一个和我们走过一段的人都值得感激。”  ——引自郭子鹰《最好的时光在路上》     没有人不爱旅行。   是真的,我可能会存一年的钱,为的就是去海边呆上一个星期,什么也不做,直到海风吹伤脸庞。还有更甚者,辞去工作,放弃手头的一切。我什么都不想,我要出发。   所以,若说一辈子是场修行,那么,短的是旅行,长的是人生。你无法逃离旅行这件事,因为它总是在冥冥之中引导着你,让你仿佛看到了最真实的自己。
&&&&中国国家地理旅途相约-最好的时光在路上(归期未定的视觉旅行和21段藏于旅途的灵魂悟语。2012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由...
&&&&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行,长的是人生。每天都是一次新的旅行,每一个和我们走过一段的人都值得感激。21段藏于旅途的灵魂悟语。用独特的方式告诉我们:最好的时光,依然在路上。。。。。
&&&&搜索儿童图书中,无意中发现这样的一个图案链接,被书上的文字吸引——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途,长的是人生。旅行,能让你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言之有理,当下拿下。
这本书名叫作《最好的时光在路上》,书的主旨就是告诉人们人活着的每一天都是一次新的旅行,每一个和我们走过一段的人都值得感激。
这本书不仅阐述了旅行的意义,还用诗意的富含哲理的语言引人入胜地描述了作者的所行所思所果,让你在阅读的同时也经历了一场心灵旅行。
就像书的结束部分作者写到:。。。。旅行,修行,都是找自己,都是向内心深处的远游。。。。
于我看来,读一本好书,亦是如此。
&&&&若一个人可以活到七十五岁,有二十年的光阴因为老弱无法自主。剩余五十五年,用于睡眠饮食、工作、评职称、照顾亲人、应付情感纠葛、购物、挥霍健康、参加婚宴与葬礼……每一个生命点上,仿佛都立着一个巨大的时钟,时钟上方,是神情倨傲严肃,正在俯视芸芸众生的神灵。人们屈服于时钟精密的准确性以及神灵强大的鞭策力,于是迈开双足,专注向前奔跑。
这是有关于人生的动态行旅图。行旅图上,每一道被勾勒的线条、每一处或昏昧或明亮的色彩都由自己亲手完成,因此它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每一个作图者,你是否真的确定,你的灵魂及你的身体已契合为一。是否真的确定,在奔跑的过程当中你没有产生过茫茫天地、无枝可依的漂泊感。你又是否真的确定,你不需要一个休憩的止境,用于安顿你的疲惫不堪。
时间客观存在,任何人皆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但人的感觉却可以任意对之拉长或缩短。千里之行,同样一辆车,为了工作而产生的急迫感和为了放松而具有的悠闲感绝不相同。一个处所,你曾陪同领导一起前去,你战战兢兢,生恐言行有误,从此毁了前程。你心思全放在这里,毫无时间去认真观察周边除了人之外还有什么。草木鱼虫,这些你少年时与你同生共存的事物被你刻意忽略。但当你自己一个人,或是与亲朋去时,你总是能放下心机,能像个孩子般在墙壁上留下到此一游的划痕。
面对诸多无可奈何,你是否问过自己,它的原因是什么,你又应当如何解决。
郭子鹰写的这本书,《最好的时光在路上》。这条路,并非你惯行的那条没有灵魂存在的路。它脱离了你的社会关系,埋葬了你曾取得的社会地位,忘记了你的年龄,忽视你的容颜,剪断一切俗世纷扰。它关怀的,只是你最真实的内心。在这里,你可以忘却时间,梳理你千疮百孔的过往,安抚你被世事磨损的残破的心灵。
蒲甘平原的佛塔丛林;印度咯拉拉邦的米船;努瓦拉埃利亚幽暗多雾的山岭;吴哥庙堂台阶边的扶手。这本书,打开每一页都是一个惊喜,你会时刻期待着文字与照片进入你的视线,经由你的双眼直抵你的内核。
轮流盯着数张照片看。45页,柬埔寨吴哥遗址,清晨时分,天空、云朵、水、树木、阴影,在美面前无法抑制自己而掩面哭泣的女子。38页,斯里兰卡中部山区,抱着怒放花朵的少年以及他背后葱郁的绿色。174页,雅典,售卖首饰的慵懒当地人,戴草帽,穿白背心,卷上边的白长裤,凉鞋。还有书中夹的小明信片,暹粒,三名着白衣黑裙、骑单车的少女。
最勇敢的人敢于担当,无论社会责任还是家庭责任。最好的时光是在路上,无论有没有强大的经济背景作为支撑。走在路上,你会认识许多人,你与他们交谈喝酒,唱歌跳舞,因为你同他们并无利益关系,所以你坦然自若。你也会学习到很多别人看起来没用的新知识,比如斯里兰卡有最大的花豹种群与娇小的南亚黑熊,比如法雅一词源自于摩尔人统治巴伦西亚时期的古代阿拉伯语。他们或它们无法给你带来金钱、物质,却在你的内心留下跳动的花火,你汲取这些力量,从而使自己有了一个全新且更为宽广的看待世界与自己的视角。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你活着,本来就应当清晰的活。
书中引用埃里克•维纳《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可以肯定,记者的确用手中的笔为世人描绘了一幅扭曲的画面”。在今天,资讯如此发达,一个国家一次遭遇战,战役打响的同时网络与电视上也已开始播报。飞机失事,火车脱轨,火山爆发,一切看起来对政治起着变荡或是安稳作用的事件皆是迅速的占据着头条位置,迅速的给你冲击。然而你并不知道这些报道正确与否。就算你身处的这座城市,很多时候你抬起头来时眼睛里都是充满着茫然。这些不真实与不真实带来的负面情绪,绝不是你本性所需求的。
别人所给,终是隔膜;亲身所历,感怀最切。所以,何不走出雾障,走在路上,用心灵拥抱世界与你的本真。
除去序、跋外,境地、浮生、絮语,这是划分《最好的时光在路上》的三个章节。境地更多关注风土,浮生更多关注人情,絮语更多关注作者的自我表述。所有的文字与照片,始终都温柔笃定,一似在作者写作那一刻,时光停止,倨傲的神灵隐灭无踪。我由衷的相信,在思考与写作的同时,他重新回到了他足迹曾到过的每一个地方,慢慢的重现,静静的回味。内省着,幸福着,明确着。
给自己一点时间,走吧。再不去,我们都老了。
&&&&看到漂亮的封面,就在当当上买了本,一直没有看,直到月初去厦门,带在路上读。
  “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行,长的是人生。
  每天都是一次新的旅行,每一个和我们走过一段的人都值得感激。”
  ——引自郭子鹰《最好的时光在路上》
这本书和grd4陪伴我走过了一次新的别样的旅程。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最好的时光在书上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最美的风景也在路上,读过那么多关于旅行的书,感觉这本书最不一样。回想起来,却很难说出不一样在哪里,我想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作者的层次和深度的不同吧。
首先吸引人的是书中的摄影,看过那么多旅行书,没有一本的摄影能和这本书相比,这简直就是专业级的风景图片,让读者大饱眼福。看看介绍才知道作者自己真的就是一个摄影师,光是摄影师还不够,要拍到好的照片,还需要时间,很多背包客行色匆匆,哪里有时间有耐心去琢磨和等待,看了太多的用相机草草记录下来旅行的过程,再看看这本精美得好像画册的图片,让你不能不惊叹,同样的旅行,同样的地点,专业就是不一样。书中还附赠了一张漂亮的明信片,上面还有《中国国家地理》的字样,弄得我还以为他是《中国国家地理》的记者呢。看了介绍才知道原来作者竟然放弃了很多主流旅行杂志的主编职位,去自费旅行,这才叫做牛。
作者并没有罗列自己去过多少地方,也没有展示自己旅行中的见闻,而是很谨慎很小心的,告诉你,他在这么多年的旅行中,看到的一些非常精美的几个片段,浮光掠影,却又让你无法忘记。同样当你读完以后,书中这些片段也足以让你难以忘记,一次旅行真正让你难忘的并不一定是景点中美妙的景色,而往往是出人意外的一个情景,一个人物,好像一只鸟身上最美的一片羽毛,只有走进,才能够发现那羽毛的美丽。
斯里兰卡用大象粪便制作成的精美的纸张,缅甸蒲甘那一望无际的佛塔,土耳其卡帕多基亚缓缓上升的热气球,西班牙巴伦西亚的法雅节,意大利正在喷发的火山,希腊天堂般的颜色,还有那个按着车板让女尼们上车的小和尚……这些美丽的羽毛,配上最精彩的照片,真的让人感觉到旅行的魅力和幸福,最好的时光的确在他乡,在路上。
虽然没有条件远走他乡,虽然没有机会环游世界,但是看看这样的旅行书,也会把你的心带到那远方,最好的时光在路上,最好的时光也在书上。
&&&&中国有句古话:”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说行路和读书一样重要,一个人一生除了吃睡必要的需求外,那就是行路和读书这两件大事了。如果说读好书可以增长知识,懂得道理,学习和汲取别人的经验,是一个人成长必不可少的途径。那么行路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世界,用自己的身体去体验大自然的风雨冷暖,用心去感悟万千事物的本质,是一个人灵活运用书本知识的必要过程。两者完美结合才是完整的人生,缺一不可。这种认识我是读了郭子鹰的著作《最好的时光在路上》认识的更加深刻,这本书就是这句话最好的注释。
作者在序里有一句话:“一个人的富有不是指你有没有财产,而是指你有没有灵魂。如果,我是说如果,你也曾经偶尔在寂静的午夜发觉自己失却了灵魂而感到虚弱无助,请去上路,找他回来。”这是多么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语句。而我在翻阅这本书的时候,这样的闪耀智慧真知灼见到处都是,贯穿在章章节节中,随时俯首可拾。
看看书里的小标题,你就舍不得放下。像境地篇中的:嘈杂世界的静音键(缅甸蒲甘)/东京郊外,花海里的1Q84(日本东京)/火山今天几点喷发(意大利)/如果天堂有颜色(希腊);浮生篇里的:乌坪桥的小绅士(缅甸)/咖啡向东,红茶向西(土耳其)/一位禅师的初恋味道/两个女兵和一段疯狂的小事。更小一级的标题:没有地狱,天堂便不值得期待/生命,值得一笑/格兰特船长的慢船/法雅美女们,要坐着睡觉等等。
书的装帧设计秉承中国国家地理图书的特点,精美而且细致。尤其是一幅幅高水平摄影作品,对得起作者旅游摄影师称号。作为摄影达人,我注意到这本书有许多背影的照片,处理的都很有意境。像骑在墙上俯视佛罗伦萨的少女(跨页1)、赤脚穿37号球衣注视这无垠的前方(跨页2)、面对镇里之口少妇(096P)、背身手握纸扇的高台寺主持(149P)都是上乘之作。
好了,合上书,背上包,上路去,无论向西向东,我要出发去寻找那美好的时光,寻找自己。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是一本旅游的书,作者的足迹在本书中主要是亚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虽然没有涉及到世界五大洲的各地,但却是走了自己想看与想去的地方,也不是人云亦云的重复。翻开书后,首先就被其中的精美图片吸引了,这些图片不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招牌建筑或者风景,而是一些不为人们关注的普通人物、事件或者场面,然而却能让读者感到一种心灵的宁静、震撼或者一丝丝莫名的触动。其实当我开始阅读的时候,才感到文字的部分远比图片来的更精彩。诚如本书开头说的那样,当我们说“好想去旅行!”的时候有着各各不同的意义,或许也没有特别的理由,只有在旅途的时候,才会被沿途的风景、人物和事件感动了心灵,在发现与对比的过程中忽然领悟到了一些平时被淹没的东西,那就是自己心灵深处的声音。故而有了这句话:在路上的时候,你遇到的是更真的自己。
读这样的散文是跟随作者的步伐和视角,去观察、思考和感受不一样的旅途,无论是在山野、都市或古迹,都可以体会那种异国风情和人文带来的冲击,这一点在《你的人生博物馆》一篇中感悟颇深,作者在大英博物馆泡了五天以后,想到了也许有这么一天,人类需要在一个孤岛上建造一座“人类博物馆”,没有任何的国家与意识形态上的干扰,却汇聚人类文明的一切至宝,让世界各地的人共同来欣赏大家共同的财富,不带种族的分别,也不带占有的贪欲,只为美而来,为美而感动。同时,作者认为旅途的美好也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形形色色不同的人而精彩,因为有了人情的冷暖才有赋予了世界上一切有生命的意义,他引用了《天使爱美丽》中的一句台词“如果没有你,良辰美景堪与谁说?”来表达了这一层含义。
在这个大家都喊着要养生的时代,其实我们更需要养心和静心,要扪心自问自己到底需要的是怎样的人生,那么你眼前心底看到的将呈现出一道独特的风景。一页页翻过这些图片和文字,每一处都会有一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好的时光在路上美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