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你有《父皇,别捅我的甬道好广痛,别》的txt?

  女皇故乡,是何处?  武则天是一个奇女子,任何人提到武则天无不想到,中国第一个女皇帝呀!武则天嫁了两个皇帝——唐太宗和唐高宗;生了两个皇帝——唐中宗和唐睿宗。而她,自己也是皇帝!   中国人介绍自己或者介绍别人都会先说姓名,然后说是哪儿人。我们也先来讨论一下武则天的姓名。有人可能要说我没事找事了,武则天的姓名不就是武则天吗?不是。“则天”二字是武则天的谥号“则天顺圣皇后”中取的,由于后人叫习惯了,就把她叫做“武则天”,为了叙述方便,以后也叫她“武则天”。  那么武曌呢?《新唐书·武则天本纪》第一句话就是“则天顺圣皇后武氏讳曌”也就是说,武则天就叫武曌么?可以说是,因为武则天晚年给自己取了个名,叫“曌”。意思是日月当空,要像日月一样照耀着天下。所以,武曌只是武则天自己给自己取的名,姑且算是她的名字吧。  武媚娘是不是呢?贞观十一年,武则天被唐太宗选为才人,赐号“武媚”,换句话说,这算是武则天的小名。  武则天是哪里人也有争议,有人说是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这个比较可信,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彠便是文水人,所以武则天也是文水人,就算以后住到别的地方,也可以说是祖籍文水。有人说是利州(今四川)人,利州有一个龙潭,有一个关于武则天的传说。武则天的母亲去利州,经过那片龙潭,突然有一条龙从中跃出,与她交欢。就这样怀上了武则天。当然,帝王出生都伴随传说,这原本不足为奇,关键是龙潭在利州不在文水。  不受待见的武才人  武则天小时候袁天罡给她看过相,说她能当皇帝,这是一个神奇的预言(详见第一部《龙飞晋阳》)。  贞观十一年,十四岁的武则天被唐太宗看中,选为才人。武则天入宫前,对她母亲说:“见天子焉知非福!”好个“见天子焉知非福”,果然有女中豪杰的气魄与胆识。不过武则天并不受待见,选入宫是才人,到唐太宗驾崩一样是才人。  武则天晚年回忆过一件事,关于武则天训马。那匹马名曰“狮子骢”,神骏异常,也特别难驯服。李世民征战四方,也特别爱马。他叫来后宫诸嫔妃、宫女问问她们有没有办法驯服狮子骢。按理说,古代女子应该是相夫教子,足不出户,做好女红就行吗?正所谓“养在深闺人未识”。但是唐朝不一样,我们知道,唐高祖李渊是胡汉混血儿,骨子里有着北方少数民族的性格,也影响了唐朝的社会风气。唐朝的女子不裹脚,经常能出门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比如踏青。唐朝的女子甚至可以骑马,现代出土的陶俑中就有唐朝女子骑马的陶俑,而且唐朝的女子并不是“无才便是德”,唐朝的女子可以改嫁。所以我认为唐朝的女子是相对自由的。  武则天认为这是个机会,就挺身而出。李世民首先也惊讶,有人有办法驯服?武则天说:“要驯服它,陛下给我三样东西,铁鞭、锤子、匕首。”李世民不理解了,说道:“这些可都不是训马用的。”武则天解释道:“如果用鞭子抽它不行的话就用锤子锤它的头,实在不行就用匕首宰了它!”李世民弗然不悦。  经过这件事后,武则天很少再受到李世民的宠幸。当初李世民听说武家有女初长成,便选为才人,可能刚开始觉得新鲜,后来军国大事一忙,李世民就不怎么宠幸武则天,特别是还出现了训马事件。  既然李世民不待见,那就从李治下手。青春有限,武则天入宫十四岁,唐太宗驾崩时武则天已经二十六岁,武则天不是束手待毙的人,她心里清楚,李世民不喜欢她。李世民喜欢长孙皇后!  不能听天由命!武则天开始把手伸向李治。唐太宗晚年多疾病,又让人炼长生不老药,身体一日不如一日。那么照顾李世民的人自然是太子李治,而武则天就是抓住了这个机会。李治照顾李世民的时候见到武才人,两人一回生二回熟,李治渐渐为武则天的成熟所折服,竟然暗生情愫(见才人武氏而悦之)!  唐太宗驾崩后,武则天随众在感业寺出家。永徽元年,此时的武则天已经二十七岁,别说是古代,按照现在来讲,二十七岁的女人也算是大龄了。逢李世民周年祭,李治去感业寺烧香,见到武则天,想起以前对她生了情愫,此时自己已经是九重天子,而她已经随众出家,回忆往事不胜唏嘘。武则天当了十二年的才人,好不容易李治对自己有感情,现在李治来了,不能不把握机会,于是武则天不免说一些想煞李治之类的话,武则天泣下,李治见她真情流露,竟然也怆然涕下!李治走后,武则天明白,事情的转机总会来,现在只要等。  再入宫廷  机会是有的,王皇后要引武则天入宫。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这是唐朝时期的一个显赫的名门望族。大家看各种古装剧的时候可能会听到一些什么婚姻嫁娶门当户对等等之类的话,也可能会看到一些名门望族联姻的桥段。  所谓名门望族并不是胡编乱造,在唐朝所有的名门望族中以“五姓七望”最为尊贵。“五姓”分别为崔、卢、李、郑、王;而崔氏和李氏又有分支,合起来成为七望,分别是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这“七望”在当时那是贵族中的贵族。当时有这么一句话,“读书,中举,娶五姓女”。王皇后就出身于太原王氏。  王皇后要引武则天入宫理由非常简单,排挤萧淑妃。王皇后虽然出身高贵,典雅端庄,有着大家闺秀的一切气质,不过王皇后并不得李治喜欢,而且王皇后没有生子。萧淑妃出身虽然不如王皇后,毕竟也是出身名门,李治当太子时便娶了萧淑妃,而且李治更宠爱萧淑妃,萧淑妃为李治生下一儿二女,这更让萧淑妃得宠,王皇后感觉到危机。  而正在此时,李治从感业寺回来,宫里传得沸沸扬扬,说皇上竟然和一个尼姑有染,还是先帝的才人!王皇后听到这个消息勃然大怒,这太不像话了!不过转念一想,这何尝不是转机,就让那个尼姑进宫!  于是王皇后暗中派人让武则天留起头发,准备入宫。王皇后越想越觉得兴奋,有这个人入宫,就可以将那个不可一世的萧淑妃给打压下去了。只是她怎么也想不到,最后她和萧淑妃都败在了武则天手上。  永徽二年,武则天再度入宫,从最底层干起。武则天从来不是轻易屈服的人,她抓住这次入宫的机会,广结善缘,对皇上尽心侍奉,对皇后尽力讨好,对宫女也是出手大方,将皇上的赏赐全部散出去给宫女。总的来说,皇帝、皇后和宫女对这个新来的评价都不错,这也算是武则天的原始积累吧,在宫里面,与各种人打好关系对以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能从这些人口中得到宫里的情报。武则天再度入宫,结交的各种人,特别是宫女等基层人物确实为她提供了情报。  由于武则天的到来,萧淑妃确实失宠了,王皇后认为她达到了目的,于是在李治面前说武则天的好话。不过王皇后很快就知道慌了,武则天不仅压倒了萧淑妃,甚至有压倒皇后的势头,为什么呢?武则天被拜为昭仪!而且没多久就成了昭仪(未几大幸,拜为昭仪)!王皇后有失宠之势!  本来王皇后是想借助武则天来打倒萧淑妃这个竞争对手。王皇后起初没怎么把武则天放在眼里,她认为武则天不过是感业寺的尼姑,还是先帝的才人,出身商户家庭(武士彠曾经为木材商人),按理说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足以与自己抗衡,陛下新鲜劲过后,中心自然会转向皇后。可是王皇后没想到,这个先帝的“武才人”一下子变成了皇上的“武昭仪”!  武则天成了武昭仪,王皇后和萧淑妃都被冷落了。后宫和战场一样,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两个同样失宠的人就联合起来,共同挤兑武则天。王皇后既然行动了,武则天不可能不采取手段,同样也是向李治进谗言,排挤王皇后。  武则天没有刚入宫那样讨好皇后了,现在我是武昭仪!武则天倾心结交皇后不喜欢的人,而且她刚入宫广结善缘,人都觉得此人不错,于是很多人为她提供王皇后的动向。  王皇后既然出身名门望族,背后也是有人撑腰的,毕竟皇上要行废立皇后的事,肯定有一大堆人不同意!这一个监视王皇后的一举一动,那一个行为规规矩矩。双方有打持久战的趋势。打拉锯战,王皇后一定不怕,名正言顺的皇后,大家闺秀的性格,只要不犯大错,不可能轻易被废!拉锯战——王皇后占优势。  武昭仪!来吧!  皇后暂时失宠,但绝不会让你轻易打败!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61次 发图: | 更多
  武则天画像  
  第一部写的有点草率,质量可能不尽人意,第二部开始我会更认真写下去,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唐高宗李治  
  长孙无忌画像  
  也有说法武则天是长安人氏
  第二章 谁扼公主?  打拉锯战,武则天绝对不是王皇后的对手,武则天也很明白这个,不过能有什么办法扳倒王皇后呢?武则天虽然有情报网,宫女们时不时给武则天汇报,王皇后今天做了什么,可是王皇后做的事虽然无聊,却怎么也没有错误,真是个守规矩的大家闺秀!  永徽五年(654年),武则天产下一女,李治视为掌上明珠。武则天脑子里有着一个很可怕的想法。也正是这个动机,让武则天成就了千古帝业,当然也背上了骂名!我想我就不卖关子了,大家肯定也想到了,武则天扼杀了小公主,自己的女儿!  武则天生了个女儿,皇后作为六宫之主,自然会去看望,显示出母仪天下的大度。不过皇后没多大兴趣,她与武昭仪正处于斗争时期,怎么会对武昭仪的女儿有什么好感,没多久就离开了。武则天狠下心来,进入小公主房间,将她活活扼杀!果然成就大业要有非常人的残忍!  李治工作回来,就要去看这个刚出生不久的女儿。武昭仪见皇上来了,装作欢笑相迎。可是当她揭开小公主的被子一看,不得了!公主已经没了呼吸!武昭仪开始很惊慌,惊慌之余还不忘记问刚才谁来过。宫女们都知道,公主死了,自己难逃干系,刚才来过的人除了武昭仪就是王皇后,小公主是武昭仪的亲生女儿,武昭仪不可能会杀了她,所以呢,宫女们都回答刚才王皇后来过。  武昭仪痛哭流涕,悲不自胜。皇上李治呢,也是一头雾水,顿时懵圈了,不过马上就怒了,大怒!盛怒之下,自己姓什么都能忘还会去分析小公主怎么死的吗,唐高宗李治大怒道:“后杀吾女!”皇后的地位在李治心目中可以说是一落千丈了,由是有废立之志,但是废立皇后可不是容易的事,最怕的就是大臣不同意。  其实李治冷静分析一下,王皇后又怎么会杀了小公主呢?不过当时武昭仪和王皇后斗的不可开交,王皇后见到武昭仪的孩子,心生恶念也不是不可能,所以很容易将矛头指向王皇后,武昭仪的嫁祸王皇后可以说是非常成功。  但是,李治如果仔细想一下,王皇后做事从来都是规规矩矩,怎么可能突然会有杀人的胆子,就算有,王皇后也不会想不到,小公主死了,嫌疑最大的不就是自己吗?  其实关于小公主如何死的也有不同的记载,有的书上记载小公主属于自然死亡,只不过武则天利用了小公主的死。还有记载是前面提到的武则天扼杀了小公主,个人认为后面一种比较可信。  废立皇后  武昭仪成功的诬陷了王皇后,李治就生出了废立的念头,如果皇后连朕的女儿都能杀,怎么母仪天下!李治怕大臣不同意,先去拜访他的舅舅——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托孤重臣,又是李治的舅舅,位高权重,连皇上都要让他三分,只要说服了长孙无忌,其他大小官员不愁不同意。于是李治就和武昭仪出发了,去长孙无忌家里。  李治和长孙无忌把酒言谈,长孙无忌多精明,一看皇上和武昭仪都到自己家里,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皇上一定有事!不过长孙无忌不动声色,继续和李治闲聊。李治喝酒喝到兴处,觉得时候差不多了,该抛出话题了,不过李治先不说废立皇后的事,首先给长孙无忌的儿子封官,封为朝散大夫。这是个从五品官员,绝对不小的官。按照唐朝的官吏制度,五品官员可以说是一个分水岭,五品以下的官员只能自己领到俸禄,不能封妻荫子,而五品以上官员不仅能拿俸禄,还可以封妻荫子。唐太宗曾经下令:五品以上官员穿红色衣服,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色衣服。如今有个成语“大红大紫”,恐怕就是由此而来。长孙无忌更加确定李治有事要帮忙,不然怎会凭空给我好处!别急,李治的好处还没完,李治拖来十车金银珠宝赐给长孙无忌!当然李治知道,长孙无忌家里有钱,这么点金银入不了他的法眼,主要是给他儿子封官!  好处摆出来之后,李治觉得有底气了,对长孙无忌说:“舅舅,您看皇后没有子嗣,不如……”不用完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长孙无忌猜也猜到了,不过长孙无忌还是不动声色,扯开话题,和李治说别的,这摆明是不同意!只不过没有明说,长孙无忌在政坛混的时候,李治还穿开裆裤呢,怎么可能是这老油条的对手!李治数度想开口说这事,都被长孙无忌给扯开了。  皇上和武昭仪碰了一鼻子灰,长孙无忌架子在那端着,李治心里很不爽。武昭仪仍然不死心,又让她的母亲杨氏去跟长孙无忌说,长孙无忌仍然不许。礼部尚书许敬宗也去劝说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甚至破口大骂!  武则天知道现在要长孙无忌低头太难,于是准备继续向王皇后发难。武则天诬陷王皇后和她母亲柳氏在宫中行“厌胜”。所谓“厌胜”,就是一个人偶上写着谁的名字,然后用针去扎,就是诅咒这个人。在宫里,这些事是绝对禁止的!结果呢,皇后的地位又下降了,而且李治下令皇后的母亲不能再入宫。  那么,所有官员都不会支持武则天吗?也不是。当时有个官员叫李义府,李义府这个人经常脸上笑嘻嘻的但是背后又给人使绊,“笑里藏刀”是对他最好的称呼。时人管他叫“李猫”。李义府得罪了长孙无忌,皇宫是待不下去了,被贬为壁州司马。皇上圣旨还没下来,就有人对他说:“皇上想立武昭仪为皇后,犹豫不决的原因就是宰相班子不同意。如果你能支持武昭仪,定能转祸为福。”李义府深以为然,于是上疏请废王皇后立武昭仪。  李治得到这一封奏折,当真喜不自胜,关键是知道了官员并非都反对武昭仪。李治大喜之下,召见李义府,让他继续在京城任职,不用贬出去了,而且还赐给李义府珠宝一斗!其他官员见有好处,纷纷表示支持武昭仪,其中包括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人。  李治觉得有底气了,既然有人支持,就可以和宰臣较量一番。于是李治叫来宰相班子四个人,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褚遂良先和大家商议,说道:“如今皇上主意已定,要立武昭仪为皇后,我等要逆皇上的意思,恐怕会召来祸患。长孙太尉是皇上的舅舅,不可使皇上有不敬长辈的罪名;你们都是功臣,也不可使皇上有不敬功臣的罪名。我来说吧,我是一介匹夫。”褚遂良毛遂自荐那再好不过了。  李勣两头不得罪,叫那三个人给自己请病假,拍拍屁股走人。既然人要逃避,就让他去吧,有我们三个就行。  李治对长孙无忌说:“皇后没有子嗣,武昭仪有儿子,不如改立武则天为皇后!”中国古代没有子嗣是个非常大的问题,寻常百姓家是如此,更别说是皇后,没有子嗣如何传大唐运势。按照约定,褚遂良先发言了:“皇后出身名门,先帝为陛下所娶,怎么可以说废就废,先帝临崩时,执陛下的手对臣说:‘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这都是陛下亲耳听到的,先帝的话犹言在耳,皇后又没有什么过错,怎么可以轻易废了!臣不敢听陛下之命,而违了先帝旨意!”褚遂良有意思,王皇后被诬陷杀了小公主,在宫里玩巫蛊术,还说皇后没什么过错,看来是在装糊涂。李治怎么也没想到,这褚遂良会拿先帝压他,心里老大不高兴,不欢而散。  第二天又找他们讨论,又是褚遂良发言:“陛下不爱王皇后,要改立皇后,也不一定要立武昭仪,别人不行吗?众所周知,武昭仪曾经侍奉先帝,天下人会怎么想,堂堂皇帝娶了先帝才人,面子往那放。就算百姓不说,万代以后,子孙会怎么想?臣忤逆陛下罪该万死!”褚遂良说就说吧,还说自己死罪,更可恶的是,褚遂良把朝笏往地下一摔!把帽子也摘了下来,扑通跪在李治面前,叩头如捣蒜,知道额头出血,痛心疾首的说:“臣把朝笏还给陛下,愿陛下准许臣回家种田!”  这太过分了!皇上还没说什么,你就以官位说事,不同意就告老还乡,这不是威胁吗!李治大怒,叫左右把这无礼的人赶出去!  这个时候后帘中传出来武昭仪的声音:“为什么不把这个人杀了(何不扑杀此獠)!”这可吓坏了众人。讨论废立之事,关系到武昭仪的未来,她在帘后偷听也是情有可原,不过她一出口就是“何不扑杀此獠”,简直是惊世骇俗,这都不像是出自一个女人之口,就算是李世民这等征战四方的人,也不会动不动就“扑杀此獠”!  长孙无忌赶紧打圆场,说道:“褚遂良是顾命大臣,有罪不可加刑。”  李治怎么也想不到,要立个皇后这么多人反对,甚至采取威胁的手段,气的吹胡子瞪眼,也拿这一班大臣没办法!经过这两次商议,李治手下的大臣好多都支持长孙无忌,纷纷上疏请李治不要废王皇后。个个都是引经据典,甚至把武昭仪比作是褒姒、妲己;把王皇后比作嫫母、太姒。其中言辞最激进的当属韩瑗和来济。李治看到这些奏章就头疼,一概不理,一概回绝。  但是立武昭仪为皇后还是有困难,仅仅是李义府等这些人支持怎么能和长孙无忌斗,不过李治又想到一个人,如果他能支持,胜过朝廷至少一半以上的官员,关键是他会支持吗?
  支持新帖。
  第三章 武皇后,臣下不服  李治想到的这个人是谁呢?便是李勣!李勣,本名徐世勣,字懋功。徐世勣十六岁就跟从瞿让造反,后来降唐,经历了唐高祖、唐太宗两个朝代,现在又在唐高宗李治手下办事,可以说是三朝元老。宰相班子里,长孙无忌、于志宁、褚遂良都反对立武昭仪,只有李勣没有表态,不是病假就是事假,李勣是什么想法呢?  李治急切想知道!这天,李治召来李勣,开门见山的说:“朕欲立武昭仪为皇后,但是褚遂良固执以为不可,褚遂良是先帝的托孤大臣,如果他坚决不同意,那这件事算不算是没戏了?”李勣回答道:“这事陛下您的家事,问我们干嘛?(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李治听到这句话,兴奋的直想跳起来,李勣一句话有多重的份量?!  李勣是三朝元老,地位之高可想而知,不仅如此,李勣还能征善战,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唐太宗曾经说过,李勣就是大唐的长城,有了他,大唐都不用修长城了。可见李勣在大唐的地位有多高!唐太宗临崩时,把李勣贬出京城,然后让李治登基后再把他召回来,这样李勣就会支持李治,只要得到李勣的支持,便可让李勣继续掌管军权。李勣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我军方不参与这事,陛下您自己决定。所以李治高兴呀!没有军方的参与,就那几个文人能掀起什么风浪,反过来讲,如果军方也不支持立武昭仪,那么这事就真完了,军方加上文臣共同排挤的话,严重时甚至发动政变换了皇帝都有可能。既然军方不插手,李治就有底气了。因为李勣一句话让李治下定决心立武昭仪,不知唐太宗泉下有知做何感想?  李治既然下定决心,让许敬宗宣布于朝:“田舍汉多收了十斛麦子尚且有再娶的想法,何况天子富有四海,改立皇后有何不可!还要你们多生异议!”这一席话矛头直指宰相班子里的几个元老重臣,别仗着自己是元老就可以为所欲为,我许敬宗就不信斗不过你们,况且我还有皇上撑腰。  李治确实支持许敬宗这么说,因为李勣的态度使得朝廷有些官员选择和李勣一样,保持中立。我们做我们的官,陛下爱立谁为皇后关我们什么事。李治就想,这中立的人越多,对我越有利。于是他鼓励许敬宗到处宣扬他的中立理论。得到了皇上的最高指示,许敬宗当然不会怠慢,到处跟人说什么庄稼汉多收了十斛麦子都想着换老婆,咱们皇上富有四海,他要换个皇后我们瞎掺和干嘛,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就得了。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做沉默的大多数:我们只管做官,不管陛下家事。  大家是否记得那个把朝笏往地下摔的褚遂良,褚遂良是先帝的托孤大臣,一直都是反对武则天,支持王皇后,由于反对言辞太多激进,甚至威胁皇帝,褚遂良被贬了。连先帝的顾命大臣都能被贬,你们这些反对的官员先看着办!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李治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王皇后都给废了,武则天离中宫之主的脚步越来越近。但是要立武则天,还要堵住众人的口实。褚遂良对李治说过,武则天是先帝的才人,立为皇后别人会怎么想;王皇后和萧淑妃都是出身名门,而武则天出身商户家庭,确实比不过她们。褚遂良虽然被贬,但是他说的这些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立皇后的诏书可得花一番功夫。  百官请立皇后,李治下诏:“武氏门著勋庸,往以才行入后宫,朕昔为东宫,入侍先帝,常得武氏侍从,先帝垂赐,以武氏赐朕,可立为皇后!”这个诏书很好,李治肯定花了不少功夫。首先说武则天出身功勋家庭,显然是指其父武士彠跟随李渊做后勤,也算是功劳不小。出身问题解决了,其次就是武则天的“黑历史”,李治倒也承认,武则天就是先帝的才人,不过先帝把武则天赐给我了,既然是先帝所赐,当个皇后怎么不可以,好一个强行洗白!  永徽六年,武则天终于当上了皇后。故后王氏,故淑妃萧氏两个人被囚禁于别院。李治总觉得有些对不起她们,经常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去看她们。李治看到她们两的囚室封闭严密,只有一个小窗口送饭进去。好比《笑傲江湖》中囚禁任我行的监狱,不过任我行是在西湖底下,萧淑妃和王皇后在长安城。  李治见到这个情形,不禁动了恻隐之心,毕竟里面关的是曾经所爱的人呀!李治不禁呼喊道:“王皇后和萧淑妃安在?”王皇后知道皇上来了,哭着回答道:“妾等犯罪废为宫婢,陛下怎么还这样叫我们?”顿了一会儿,王皇后继续说道:“陛下若念旧情,使妾等重见天日,把囚禁我们的地方改为回心院吧!”李治的心软了下来,里面是结发妻子,朕怎么能这样对她。李治说道:“朕自有处置。”  李治去看望王皇后和萧淑妃怎么会瞒得过宫中耳目众多的武则天!武则天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勃然大怒!皇上对这两个人还有旧情,这要是死灰复燃,那我这么些年的努力都付诸东流了,不能让她们再和皇上有任何交流!武则天来了个很绝的做法。  武则天派人杖打王皇后和萧淑妃各一百,两个女人,而且还是宫中的女人,如何能承受一百大板,打得两个人半死不活。这还不算,武则天还命人断去她们的手足,投到酒瓮中(令二妪骨醉)!你们两个不是梦想着皇上会回心转意吗,还回心院,做你们的春秋大梦,我就要你们醉到骨子里。武则天派人来的时候王皇后和萧淑妃两个人表现截然不同。  王皇后再拜道:“愿大家万岁,武昭仪承皇恩当了皇后,我等不免于死,死都是我应有的处分(昭仪承恩,死自吾分)”王皇后表现出成王败寇的气魄,确实让人心折。而且,王皇后并不承认武则天是皇后,还是那个“武昭仪”。  萧淑妃则是破口大骂:“姓武的狐狸精,来世我生为猫,你为老鼠,我生扼你咽喉(阿武妖猾,乃至于此!愿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  武则天以后总是梦见王皇后和萧淑妃向她索命,武则天经常想到她们俩披发沥血临死前的状态,以为恶鬼缠身。后来武则天搬到蓬莱宫居住,还是能看到她们的鬼魂,直到再后来武则天搬到洛阳,终生不再回长安。而且,从萧淑妃死后,宫中不让养猫。  奸臣李义府  李义府和许敬宗可以说是唐高宗李治手下的奸臣,就连《新唐书》里面他俩的传记都是在“奸臣”这一部分。武则天搞垮了王皇后和萧淑妃,李治当然不会不知道。不过李治性格“仁孝”,说难听点就是软弱。难怪他喜欢萧淑妃和武则天这样泼辣型的人,毕竟补足了他的不足。皇后被搞垮了,不代表事情结束了,武则天还有个名叫李弘的儿子没当太子!  武则天不好出面,就让许敬宗出面,许敬宗对李治说:“皇太子是国家的根本,如今皇后既然换了人,王皇后的儿子也应该让位了。如果还让李忠(王皇后的儿子)当太子,恐怕李弘不满而窃位,愿陛下考虑考虑。”李治想想也对,不过也不高兴,立太子我不知道吗?李治说道:“李忠愿意让位。”  显庆元年(656年),立李弘为皇太子。中书侍郎李义府参知政事。李义府笑里藏刀,当时的人叫他李猫。没有人支持武昭仪的时候,李义府支持武昭仪,换得了武昭仪和皇上的信任,但是李义府……  李义府仗着皇上的信任,恣意妄为。洛州有妇人淳于氏,长得非常不错,但可惜的是犯了法,系大理狱,李义府让大理寺丞毕正义枉法将那淳于氏放出来,并纳她为妾。不过事情败露了,大理卿段宝玄检查犯人的时候发现少了人,心中顿生疑窦,实在想不起来到底少了哪个。段宝玄不敢擅作主张,于是上疏请皇上介入。李治派刘仁轨等查办这件事,李义府怕他被供出来,威逼毕正义在监狱中自杀。李义府很皇上说这人私放犯人,畏罪自杀了,李治就没有再追究下去。  有人看不惯李义府的行为,谁呢?侍御史王义方。王义方想弹劾李义府,但是怕李义府暗中踹他一脚,到时候自己惹祸上身不说,还会连累家里人,于是先给他母亲说出自己的想法:“孩儿身为御史,看到奸臣不管就是不忠,但管他又怕惹祸上身使母亲担忧为不孝,二者不能裁决,请母亲提点。”其母说道:“你能忠君爱国,我就算死也没什么遗憾,放手去做吧!”  王义方就给李治上疏:“李义府擅自杀了六品官员,大理寺丞毕正义,还说他是畏罪自杀,明明就是李义府杀人灭口,请陛下彻查此案!”李义府才不怕这么一篇奏折,皇上不会全听你一面之词。果然,李治没有彻查案件,甚至都没有动李义府一根汗毛。王义方就倒霉了,李治责怪他诽谤大臣,出言不逊,将他贬出京城。  李义府和许敬宗的“辉煌事迹”当然不止这么点,以后还会提到。武则天当了皇后,又立了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母以子贵,武则天暂时不用愁以后的生活会被人挤兑了。但是武则天不会仅仅满足于皇后的位置,不然又怎么会成为千古第一女皇帝呢?!
  功力不够,提不起兴趣
  第四章 却又何如?  不管怎么说,武则天还是顺利当上了皇后,不过这个皇后的位置不稳定,因为还是有人不服。武则天终于明白,仅仅依靠朝廷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依靠外廷。废王立武的风波中,反对武则天的人大多是元老重臣,外廷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而且反对的声音一度更高。反对的人都是元老重臣,他们都在宰相的位置上,武则天不得不考虑这些人。对于支持武则天的人,她的政策就是奖励,对于反对的人,那就是惩罚。比如那个把朝笏摔在地上的褚遂良,不就被贬了吗?那么,接下来武则天要对付的就是韩瑗和来济,这两个人都公开表示不支持武则天当皇后,而且言辞激烈。  武则天来了一招以退为进,在她当上皇后的第三天,他就对李治说:“当初妾要陛下在四妃之后加一个宸妃,韩瑗和来济当年反对,甚至不惜在朝堂上和陛下争论,虽然言辞偏激,但是也都是为了国家,恳请陛下嘉奖他们二人。”李治一听,是这么个理儿,于是把皇后的意思转达给了这两个人。这两人都是官场老手,怎么不可能不明白武则天的意思,不知道还好,一听说武则天“既往不咎”,两个人越是害怕(瑗等弥忧惧)。害怕的结果就是他们经过反复商量,打算辞官。李治可没想那么多,他认为皇后是真的既往不咎,这不正说明了皇后胸襟广大吗?你们两个人辞官是几个意思,这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以,李治坚决不同意这两个人辞官。  不让辞官,韩瑗和来济两个人终日战战兢兢,但是时间一长,也觉得没什么。到了显庆元年(656年)十二月,武则天当了皇后也已经一年,仍然没有下一步动静,两人开始觉得是自己多虑了,不过没有觉得是武则天真的胸襟那么大,只是认为武则天果然只是个女人,当了皇后就安分了。于是两个人就没有再理会武则天,但还是希望把武则天从皇后的位置上拉下来。于是他俩就想把褚遂良从地方上拉回京城,再和他们在统一战线上。  韩瑗上疏为褚遂良打抱不平:“褚遂良一心为国,当年不过是太激动了,他的出发点仍然是国家,以臣之见,褚遂良是国之栋梁,是社稷忠臣,陛下还是不要因为一时之气就抛弃这么个栋梁之材,臣看不如把他召回来,继续留在京城任职。”此言一出,唐高宗勃然大怒,褚遂良这般侮辱朕,朕怎么可能再召他回来?不过表面上还是没有发作,对韩瑗说:“褚遂良忠心,朕也知道,不过他桀骜不驯,忤逆犯上,所以才有此惩罚,你不要再为他求情了。”  唐高宗李治所说的忤逆犯上指的就是褚遂良直接要挟皇帝不让立武则天,不过韩瑗认为皇后风波已经过去了,把褚遂良叫回来没什么不好,于是进一步跟李治争论道:“陛下,褚遂良社稷忠臣,为谄谀所诽谤,昔日微子去而殷国亡,张华存而纲纪不乱,臣以为,还是让褚遂良回来的好!”这话说出来,唐高宗的面子往哪放,首先,是褚遂良过于偏激,李治才打算把他贬出去,你说谄谀的人莫非就是皇上?其次,你把皇上比作什么,又把褚遂良比作什么,什么微子去而殷国亡,你的意思是大唐没有了褚遂良就会亡国?唐高宗李治越想越不是滋味,生气道:“你不必说了,朕说不许就不许。”  任何人到了这个地步都应该知难而退,可是韩瑗大人不仅没有,还以官位要挟唐高宗李治!由于李治没有听从他的建议,直接请求告老还乡!好嘛,连你也用官位来要挟朕?李治大袖一挥,走人。李治回去后越想越生气,生气的后果就是拿褚遂良开刀,倒霉的褚遂良又被贬到桂州(今广西桂林)去了。  这可把武则天高兴坏了,褚遂良啊褚遂良,托孤大臣又怎么样?更高兴的不是褚遂良又被贬,而是韩瑗和来济为褚遂良求情,于是她打算利用这个求情大做文章。  褚遂良再次被贬后不久,许敬宗和李义府两个人就在武则天的授意下给皇上进谗言:“陛下,臣等以为韩瑗、来济和褚遂良密谋不轨。陛下,您想一想,桂州是用武之地,韩瑗来济两个人打算和褚遂良里应外合……”话都没有说完,李治就知道了什么意思,李治不是傻子,当然知道这种事情不可能,稍微想一想就能知道,广西桂林和陕西长安有多远,就放在现在,这么远的距离要对长安用兵,都不太可能,更何况是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不过唐高宗李治打算借机把韩瑗和来济这两个偏激的人贬出去,省得在京城动不动就说什么告老还乡。于是,韩瑗被贬为振州刺史,来济被贬为台州刺史,终生不得上朝觐见,而倒霉的褚遂良又被贬了,贬为爱州刺史。  咱们的褚遂良大才子被贬到爱州之后,心里愤愤不平,想当年先帝驾崩时让我好好看着你李治,你李治当时频频点头,没想到当了几年皇帝翅膀硬了,先帝的话已经当做耳旁风了!不管了,我要为自己说话!  显庆二年,在爱州的褚遂良上表自陈:“当年太子和魏王夺嫡,我不顾一切追随陛下,先帝要立太子时,臣帮陛下说话,陛下亲眼所见。要不是臣与无忌等四人力劝先帝,陛下何来今日?先帝临崩时,独臣与无忌同受遗诏,之后尽心尽力辅佐陛下,不过数日,内外安定,如今臣犯了点错被贬到这鸟不拉屎的地方,还请陛下念在臣昔日之功,让臣安享晚年。”  大家想一想,这封奏折要是被李治看到,褚遂良还有什么好日子过,更别说安享晚年。我们来看,他首先提到了当年力劝先帝立李治为太子的功劳,然后又提到他受先帝托孤,帮助李治稳定局势,实在是功不可没,不过这封奏折并不是一个皇帝想看到的奏折。当皇帝的人最怕什么,最怕的就是臣下自恃劳苦功高,可以藐视一切,甚至不把皇上放在眼里,犯了错就以自己有功劳说事,这样的人哪个皇帝喜欢。可惜咱们的褚遂良大人,到现在还念着自己的功劳,还是那么激进,如果站在皇上的角度考虑,自然会想到,皇上不会喜欢这样的人……在皇上看来,这不是上疏求情,而是上疏威胁……  没错,这一封威胁恐吓信到了李治手里,褚遂良的意思很明显,我功劳这么大,你怎么可以动不动就把我贬出去。而唐高宗李治的想法也非常简单,你功劳这么大,才会如此有恃无恐!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褚遂良认为他求情的资本在唐高宗李治眼里成了他不得不除的理由……我想褚遂良可以学一学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可惜不在同一个年代,虽然是同一个朝代。  褚遂良把这封奏折寄给李治以后,就在爱州等好消息,可是李治给自己的升迁文件迟迟没有下来。显庆三年(658年),唐楷第一人褚遂良在爱州去世,享年六十三岁,直到死都没有收到皇上派发下来的升迁文件……  既然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都被贬了,那么谁来接替他们俩的位置呢?这可是宰相班子的位置呀。就是一直支持武则天的许敬宗和李义府。许敬宗代替了韩瑗,成为侍中,而李义府当了中书令。有必要再提一下三省的职责,尚书省佐天子,总领百官,六部尚书都归尚书省管,而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最高首脑是中书令,门下省负责人审核,最高首脑是侍中……  武则天当了皇后,臣下有很多人不服,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褚遂良、韩瑗、来济都是位高权重的人,李勣作为军方代表又不肯参与……当真是“武皇后,臣下不服,却又何如!”  不对,还有一个人可以改变局势,如果说现在只有一个人可以改变当前的局势,那么这个人就是他……
  第五章 长孙国舅不归路  如果说还有一个人可以颠覆朝纲,那么这个人就是权倾朝野,当朝皇上的舅舅长孙无忌!  在此之前,先说一说高阳公主谋反案,有人可能不明白了,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谋反案是唐高宗永徽三年的一个案子,那这和长孙无忌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还大着呢,因为审理高阳公主谋反案的人正是长孙无忌。  高阳公主是唐太宗的女儿,唐太宗在世的时候非常疼爱这个女儿,为了巩固政权,唐太宗把女儿嫁给了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由于深受唐太宗喜欢,高阳公主嫁给了房遗爱之后很是骄纵,没有把婆家的人放在眼里,甚至张罗着要房遗爱和他的哥哥房遗直分家(公主教遗爱与兄遗直异财)。房遗爱受不了这个刁蛮公主,就跑到李世民那儿告状,李世民知道后狠狠地骂了公主一顿,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但是公主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也是一落千丈。  被老爹批评教育了一番,高阳公主还是没有悔改之心,甚至对唐太宗心生怨怼,没有消停多久,这高阳公主又爆出了和辩机和尚私通的新闻。  事情是这样的,高阳公主外出打猎,偶遇了和尚辩机,两人一见钟情,于是开始了地下恋。高阳公主可能是觉得给丈夫戴了绿帽子对不住他,于是找了两个美女来服侍房遗爱。可是,纸包不住火,高阳公主与一个和尚乱搞的事情被捅了出来。唐太宗知道这个事情后,甚觉丢脸,而且是丢皇室的脸。盛怒之下,唐太宗腰斩了辩机和尚。高阳公主因此恨透了这个严苛的父亲。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驾崩,没有了父亲的管束,高阳公主越发肆无忌惮。而房遗爱呢,敢怒不敢言。直到唐高宗李治登基,房遗爱被贬为房州刺史。本来嘛,房遗爱也算是出身高贵,宰相房玄龄的儿子,又是朝中驸马,谁见了不给几分面子。关键在于,房遗爱站错了对,在贞观年间选择了追随魏王李泰,后来李泰被废,房遗爱也就没有了平日的威风,但至少还在京城,也是元老重臣之后,当朝驸马,身份在那摆着,也没有人会对他下手。可是,咱们的唐高宗李治同志登基后就直接把房遗爱贬到了地方。  在地方好好当官不就行了,可是房遗爱适应不了地方上的生活,满腹牢骚。当然要发牢骚也不可能整天自言自语,他还结交了一伙儿同样是官场上失意的人,其中包括柴绍的儿子柴令武,还有荆王李元景。这柴令武是巴陵公主的丈夫,而李元景辈分就比较高了,和李世民同辈,都是皇亲国戚呀,同是天涯沦落人。  本来这一伙儿人天天发发牢骚不算什么,主要是高阳公主不满足,他盘算着扳倒房遗爱的哥哥房遗直,让她丈夫房遗爱继承父亲房玄龄的爵位,于是就诬告房遗直对她实行非礼。房遗直忍无可忍,这泼妇在房家的时候就不守妇道,私通和尚,现在还来倒打一耙。于是转脸就到李治那里告状。房遗直告状也只是想保全房家的名声,他对李治说:“陛下,高阳公主实在无礼太甚,加上她又与其他人乱搞,这样下去对我房家的名声不利。”李治也认同房遗直这个说法,于是让长孙无忌去查一查这高阳公主两口子。  不查还好,这一查就查出个谋反!长孙无忌综合房遗爱夫妇在地方上的表现,直接给定个谋反的罪名。不仅如此,长孙无忌这个谋反罪名还牵扯出来了吴王李恪!前面提到过,这个吴王李恪有些才华,英明果敢这一点很像李世民,李世民打算立吴王李恪为太子,却被长孙无忌给劝了回去(详见第一部《龙飞晋阳》)。李恪知道后,开始记恨长孙无忌。长孙无忌也知道自己反对李恪当太子肯定得罪了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李恪也拉下水。  就这样,李恪稀里糊涂的丢了性命,临死前大骂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窃弄权威,谋害忠良,苍天有灵,长孙无忌当灭族不久矣!”和他同样丢了性命的还有房遗爱夫妇,柴令武夫妇,薛万彻和李元景。在行刑之前,李治都亲自为他们求情道:“荆王是朕的叔父,吴王是朕的兄长,朕想能不能网开一面,免了他们的死罪。”李治很快就得到了很坚定的回答——不能!  连皇上求情都没有用了,事情果然比较严重。更严重的还在后头,一大批跟长孙无忌政见不和的官员都被“牵扯”到了高阳公主谋反案中,统一被贬。  这就是权倾朝野的长孙无忌!  长孙国舅的末路  武则天自然知道现在的局势,韩瑗和来济被贬,褚遂良死在了爱州,李勣撒手不管,谁当皇后关他什么事,唯一的威胁就是长孙无忌,必须要办他了。当时,洛阳人李奉节告太子洗马韦季方、监察御史李巢结为朋党,肯定会和当朝权贵有所关联……  这是个好机会,武则天让她的心腹许敬宗去提审韦季方,一定要“揪出”当朝权贵。许敬宗明白皇后的意思,于是严刑拷打,无所不用其极,就是要让韦季方供出长孙无忌。韦季方不过是个小人物,在他眼里,长孙无忌简直高不可攀,怎么敢诬陷长孙无忌。韦季方受不了这种折磨,打算自杀。自杀是可悲的,更可悲的是自杀都失败了。  许敬宗敏锐地抓住了这个自杀事件,很唐高宗李治说:“案子已经有进展了,这韦季方打算自杀,陛下,您想想看,他肯定是做贼心虚,不然为什么要自杀,我怀疑他勾结长孙无忌打算谋反,迫于长孙无忌的淫威不敢招供,所以畏罪自杀。”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这么一个五品官员会和长孙无忌勾结,长孙无忌平时可能都不带正眼瞧他一眼。  李治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震惊,说道:“舅舅被小人离间,对朕不满意肯定是有的,但是堂堂国舅怎么会谋反?”许敬宗立刻回答道:“陛下,长孙无忌反形已露,陛下还要怀疑,恐怕非社稷之福。”李治突然哭了,哭着说道:“真是家门不幸,亲戚总想着谋反,往年高阳公主谋反,如今我舅舅又谋反,朕愧对天下臣民……”  许敬宗没有为李治的哭泣所动摇,进一步说道:“陛下,往年高阳公主不过是女流之辈,他谋反也掀不起什么风浪,可是长孙无忌跟随先帝打天下,在朝廷威望甚高,而且当了三十年宰相,他要是谋反,陛下怎么对付他?现在事情露出了端倪,要赶紧扼杀在摇篮状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李治就派许敬宗继续审理这个案件。  第二天,许敬宗又上奏道:“陛下,我昨天又审理了这件案子,韦季方已经招供和长孙无忌勾结密谋造反。不仅仅是长孙无忌,还有其他人。我昨天提审韦季方的时候问他:‘长孙国舅权倾朝野,为什么要谋反呢?’韦季方说:‘其实也不是长孙国舅的意思,是韩瑗暗中挑拨,他曾经挑拨长孙无忌和陛下的关系,说什么本来陛下是立李忠为太子,现在李忠不做太子了,陛下一定会怀疑你,不如早做打算。’臣发现,这件案子不是只有长孙无忌指使这么简单,韩瑗、来济、褚遂良、柳奭(王皇后的舅舅)、于志宁等人都参与了。”许敬宗这一本参的够狠,这些人都是元老重臣,当时都支持王皇后,现在无一例外都被牵扯到了谋反案中。  李治又哭了,还是哭着说道:“舅舅要是真谋反,我也不忍心杀他,要是杀了我舅舅,天下人怎么看我,后世子孙怎么看我!”许敬宗怕李治下不来决心,进一步怂恿道:“当断不断,必受其乱,长孙无忌是王莽、司马懿这类的奸雄,陛下要是不忍心,以后悔之晚矣。”李治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毕竟这是谋反案,不是平常的小打小闹,于是下诏削去了长孙无忌的官职,把他贬到了黔州(今重庆彭水县)。  李治并不是傻子,他稍微用点脑子就能猜到这是诬陷,长孙无忌位高权重怎么可能会勾结这么一个小官,不过李治还是要办了长孙无忌,因为他太狂妄了,没有把皇上放在眼里,所以李治不得不动他。唐太宗托孤的时候就对褚遂良说过,长孙无忌位高权重,千万你千万要看着他,不要让小人离间长孙无忌和李治的关系。没想到,还真有人离间了长孙无忌和李治。  长孙无忌毕竟是李治的亲舅舅,李治不能杀了他,只是把他贬了出去,其他人都是元老重臣,李治也不能背负这个杀功臣的骂名,全部被贬。这样一来,反对武则天的权贵被一网打尽。  这还不够,这些所谓的顾命大臣有的在路上被人杀了,很显然这是斩草除根。三个月后,唐高宗又下令进一步追查长孙无忌谋反案,很有秋后算账的感觉。长孙无忌知道大势已去,仰天长叹一声,就地自杀了。  堂堂国舅,一时间权势熏天,却落得如此下场,不知李世民泉下有知做何感想?不知当年竭力反对长孙无忌掌权的长孙皇后做何感想?  现在,朝堂的人都认识到了武皇后的厉害,连长孙无忌都不是对手,我们这些人还是明哲保身为妙。就在武则天对付长孙无忌的同时,大唐还发生了另外一些事……
  长孙无忌都不是对手啊
  顶楼主,继续呀!
  坐等更新
  坐等更新
  特来串门,不错啊!
  留个脚印
  第六章 功名利禄尘与土  薛仁贵是绛州龙门人,白身入伍。首先是跟着张世贵混饭吃,可是薛仁贵觉得老在张世贵手下这么混,什么时候才是个头,于是跟随李世民亲征辽东。  薛仁贵明白,跟着远征军相当于把脑袋给系在了裤腰带上,随时都有丧命的危险,不过嘛,富贵险中求,能不能一举成功就看在征伐高句丽的表现了。这似乎很像老前辈秦琼的做派,当年秦琼也是白身入伍,跟随隋炀帝亲征辽东。不同的是,当年秦琼的风头全被沈光这个人给抢了,薛仁贵却是狠狠地出了一把风头。  根据史料记载,薛仁贵身着白色战袍,手持方天画戟,胯下白色战马,俨然成为了军队中一道风景。大家可以认为他是从小喜欢白色,不过史料记载他是为了能让唐太宗注意到自己故意这么打扮的。  服装就位,群众演员(两军将士)就位,主角登场。薛仁贵手持方天画戟,杀出一条血路,后面的唐太宗李世民看到了,眼前一亮,那个穿白衣服的小将,叫什么名字。于是忍不住问:“那位小将,可否留下姓名?”  回答:“薛仁贵!”于是,薛仁贵就这样进入了唐太宗的将军圈子,也登上了历史舞台。  永徽五年夏天,暴雨倾盆,不久发了洪水,甚至淹到了玄武门。玄武门的卫士都有点心慌,怎么办。  “这么大的雨,又涨了洪水,咱们撤吧!”一个卫士说。  “是啊,大晚上站在雨里头有点不讲究吧。”又一个卫士说。  “太不讲究了,咱们撤吧,咋个撤?”一个卫士说。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咱们占领高地不就成了。”  那就占领高地吧,就这样,洪水面前人性被显露出来,还管什么守门,先脚底抹油跑了,保命要紧。  这个时候薛仁贵表现出来舍生取义的精神,说道:“你们都这么跑了,皇上怎么办,哪有自己逃命不管皇上的道理,要逃之夭夭也得叫上皇上呀,你们怎么能只想着自己呢!”于是薛仁贵赶紧去叫皇上逃命。  唐高宗李治还在睡觉,突然听到一阵喧嚣。“皇上,不好啦,皇上,不好啦!”  “吵什么吵,朕要睡觉,大晚上的,不让人睡了!”  “皇上,涨大水了,都淹到玄武门了!”  “那就让它淹,朕很困,别吵着朕睡觉!”什么,玄武门!洪水之中惊坐起,浓浓睡意半点无。那还得了!被子一掀,一骨碌下了龙榻。鞋子都没来得及穿上,赶紧往高处逃命。  事情就是那么巧,李治刚到高地,洪水如巨兽般吞没了他的寝宫,皇宫中的卫士大多是不识水性的人,只恨没多生两条腿,可惜还是有三千多个人被淹死了。这李治还处在适才逃命的惊吓之中,长长地嘘了一口气,说道:“好险,好险,差点就交代在这了。”好不容易心情平复,又说道:“刚才谁叫我起床的?”回答:“是薛仁贵,他说我们逃命不能忘了皇上。”李治连说了几个好字,然后转脸对薛仁贵说:“幸亏你叫我,不然我可能就没命了,看来父皇没有看错你,这样吧,为报救命之恩,我把我最喜欢的马给你。”  苏定方要出征贺鲁,薛仁贵献策道:“陛下,何必咱们大唐亲自出兵,臣有办法。”  “哦?说来听听?”  薛仁贵耸了耸肩,说道:“泥孰部落素来不服贺鲁,为贺鲁所破,虏其财产妻儿。如今唐兵有破贺鲁诸部所得泥孰部妻儿者,一律还给他们不就得了,这样的话,泥孰部就会对我们感恩戴德,自然听候差遣。”  李治拍案叫绝,对呀!这是个好办法,依卿所奏。  薛仁贵经略辽东  高句丽是大唐的一块心病,在武则天和长孙无忌斗的同时,也就是显庆三年,李治打算对高句丽用兵。李治这个想法可不是一拍脑袋就决定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换一句话说,如果能拿下当年父皇都没拿下的高句丽,那对于我李治来讲,绝对是倍儿有面子。问题是派谁带兵。跟随李世民的宿将们,秦琼在贞观十一年病逝,尉迟恭也已经七十四岁,而且尉迟恭一门心思扑在延年益寿上面,十几年没有招待客人,派尉迟恭带兵显然不可能,这回李治打算派救命恩人薛仁贵。  李治安排薛仁贵经略辽东,让程名振当他的副手。薛仁贵接受了这个神圣而艰难的任务,带着一股年轻人的热血出兵高句丽。  话不多说,薛仁贵意气风发,于贵端城破高句丽,这是第一次胜利。又遇高句丽大将温沙多门,战横山。横山战役,薛仁贵大显身手,拉弓射箭,箭无虚发。高句丽军有点懵圈,对面那个穿白衣的人箭法这么厉害,快跑!快跑!这是第二次胜利。薛仁贵继续率军向前,与高句丽战于石城。高句丽这回学乖了,换了一个作战方式,对面那人不是箭法高超吗,我们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还别说,这个作战方式确实达到了效果,面对高句丽的几个神箭手,唐军阵营不时有大将中箭倒地。这可惹怒了薛仁贵,你们这群鞑子,在我面前炫耀箭法,看我不把你们撕了。于是薛仁贵催动胯下战马往前急冲,挥舞手中方天画戟,拨动这从天而降的羽箭。  薛仁贵这个举动不仅吓傻了高句丽,也吓到了唐军。  “对方来了几个人?”高句丽将军问道。  “就一个!”手下回答。  “你确定只有一个人?”  “还有……一匹马!”  不等高句丽反应过来,薛仁贵已经到了面前。我们知道,弓箭适合远距离作战,人都到面前了,弓箭基本上已经废了。薛仁贵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在对方还没搞清楚这个人是怎么到达前面的时候生擒对方主将!这是第三次胜利。  凯旋!自从瞒天过海以来,薛仁贵再度与老对头高句丽交手,这一次与高句丽交手,三战三胜,威震大唐。而且还顺便打败了契丹,生擒契丹王回东都。  将军三箭定天山  唐高宗听到前线捷报,高兴得一蹦多高,哈哈,朕果然没有派错人。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坏消息就是门神尉迟恭在薛仁贵出征的时候去世了。显庆三年冬,尉迟恭去世。尉迟恭晚年钻研延年益寿之法,十几年不曾露面,他的死,对于大唐来讲,是一个损失。唐高宗李治为他废朝三日,举国默哀。  出征高句丽胜利后,薛仁贵马不停蹄,有被委任为铁勒道行军总管郑仁泰的副手。薛仁贵知道,比起当年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战的前辈们来讲,他是微不足道的,要在大唐的史书上留下重重的一笔只有超越他的前辈,完成前辈们没有达到的心愿。  将要出征,李治设宴款待各位将领。席间,李治与薛仁贵交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明明没什么交情,却感觉多年不见的老友一般。中国少数民族喝酒少不了载歌载舞,唯有咱们大汉族,喝起酒来就喜欢侃,大侃特侃。当时的李治和诸位将领便是如此。喝酒,就喜欢吹牛,李治也是打开话匣子,侃侃而谈,甚至要让薛仁贵表演一番箭法。众目睽睽之下,薛仁贵演示了他的箭法。吕布辕门射戟,二百步距离射中;薛仁贵一箭射穿了五副甲胄,真是天生神力。这回唐高宗李治目瞪口呆,要不是下巴和嘴连着,恐怕都要掉下来。薛仁贵如此神箭也为成为他名扬天下的本领。  出征!当时九姓酋长不信邪,听说大唐有个穿白衣服的人,箭法高超,我倒要去会一会他。  天山,九姓酋长领兵二十万与唐军对阵。不过呢,他只派得力干将十几个人前往挑战唐军,指名道姓要找薛仁贵比试。薛仁贵还怕你们这几个鞑子?薛仁贵持方天画戟立于阵前,拿起弓箭准备干掉对方的主将。对方显然是有备而来,看到唐军前面是一个穿白衣服的将领,手里又拿着弓箭,不用想,肯定是那个最近名声大噪的人,听说他出征高句丽时显露了一手箭无虚发的本领,加足了小心。薛仁贵不知道对方到底想些什么,连发三箭,毙了对方三个主将,射的还是活靶!这一手功夫下来,敌军大骇,不管了,保命要紧,赶紧向唐兵投降,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一瞬间,九姓部落纷纷倒戈卸甲,但不是以礼来降,所以也不存在封侯之位。这回,薛仁贵表现出来一个将军的冷漠,或者说是冷血,他没有接受对方的投降,为免除后患,薛仁贵下令将这些人就地活埋!  凯旋!高歌!  “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凯歌入汉关!”  “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凯歌入汉关!”  “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凯歌入汉关!”
  写的不错,就是慢了点
  加把劲,非常精彩,很期待!!
  @小六如居士 :本土豪赏1根鹅毛(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第七章 姓氏录,打造本家族  薛仁贵暂时提到这,后面还会有提及,咱们把故事主线拉回武则天。武则天当上了皇后,又扳倒了长孙无忌等人,但是这还不够。武则天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伟大
的形象,让大唐的臣民知道,我有足够的资格当大唐的女主人。  武则天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提升自己家族的地位,父亲武士彠为大唐奔波了半辈子,可是得到了什么,除了唐高祖李渊看重父亲,其他人呢,骨子里就看不起他,因为他是个商人,一个暴发户,我现在要告诉你们,我武家不是暴发户。  要提升家族地位,先得改一改《氏族志》。古代看重门第出身,《氏族志》上的名字可不会是按照姓氏首字母排列,或者按照姓氏笔画排序,《氏族志》上的排序严格按照社会等级划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身决定了做官和通婚,门第之见非常重。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通俗的说就是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做官。到了隋唐时期,九品中正制被废除,全面推行科举制,但是门第之见不可能这么快就被消除了,所以武则天必须告诉全天下人:我的出身同样高贵。  当初,唐太宗李世民任命长孙无忌的舅舅高士廉编纂《氏族志》,高士廉出身关陇军事贵族,编纂《氏族志》的时候不可能不为自己的家族考虑,尽最大的努力为家族谋取利益。于是,唐朝初期出现了一个这样的局面:关陇军事贵族相互扶持,形成了一股极大的势力,甚至制衡皇权。  此一时彼一时,随着长孙无忌倒台,元老重臣都被打压,李治迫切需要巩固皇权,而寒门子弟出身的官员也恨透了这种局面,凭什么出身不如你们我们就没有升迁的机会,英雄不问出处!武则天也盘算着通过修改《氏族志》打造出身高贵的形象,看来《氏族志》不得不改了。  修改后的《氏族志》改名为《姓氏录》,一共分为九等,以皇族和后族为第一等,依次往下。这样的话,武则天就名列第一了,不过最大的改动可不在这,最大的改动在于可以凭军功入《姓氏录》。五品以上为氏族,可以记在那个册子上。这次改动对于旧门阀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但凡有功之人都可以升官,只要五品以上,就能把自己家的名字写在上面,成为所谓的“氏族”,而已经在上面的家族,如果没有出一个五品以上的官员,那么对不起,你的名字将被删除。  什么!咱们的皇后主持把《氏族志》改了,以后只要有功劳都可以上榜,而没有功劳就得删除,是不是?这么说来,咱们这些人也可以?这个消息一出,有人欢喜有人愁,不用说,欢喜的是广大人民群众,而愁的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纨绔子弟了。不得不说,武则天这一举动为他赢得了很多人的支持。  “爹、娘,您们都看到了吧,咱们武家也能名列氏族门第了,以后不会再有人看不起爹爹是木材商人了。”武则天,确实是一个女强人。  提高了家族的地位之后,武则天进一步要做的就是打造自己的光辉形象,换句话说,就是要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武则天,让武则天成为大唐新闻的头版头条。  要上头条就要做出一些惊天动地的事情来,武则天首先选择的是亲蚕。中国是农业大国,一直以来都是男耕女织的经济体制,皇帝就是天下农夫的表率,为了体现咱们皇上重视农业,通常会亲自下地耕种。而皇后就是天下妇女的表率,自然要实行亲蚕之礼。不过,这个亲蚕礼仪实在过于繁复,好多皇后都不愿意举行,王皇后当了六年皇后,同样没有亲蚕。武则天不会放过这么好的出镜机会,必须要举行亲蚕。根据史料记载,武则天一共亲蚕五次,比唐朝任何一个皇后都多。  除了亲蚕之礼,武则天还整了一出衣锦还乡。显庆四年十月,唐高宗李治任命太子监国,自己和武则天巡游并州。我们知道,显庆年间,武则天一共有三个儿子,老大李弘,老二李贤、老三李显。唐高宗李治丢下担子给八岁的太子李弘,这李弘虽然从小聪明伶俐,可是毕竟只有八岁,还是个孩子,没坐在龙椅上吓尿裤子都很不错了,不是谁都可以像康熙一样八岁登基还能有一番大作为。李弘在长安城每天又哭又闹,不上朝,就是不上朝。天天哭着要见爹娘,没办法,太子也是个孩子嘛。李治夫妇听说孩子想父母了,快马加鞭地把孩子接过来,一家人去东都,在回老家并州(今山西)。  武则天对老三李显则更像一个慈母。据说武则天生李显的时候难产,生出来满一个月就给唐玄奘法师当了徒弟,取了个响当当的法号——佛光王。这个法号比《西游记》中唐僧三个徒弟的法号威风多了。由于李显小时候体弱多病,武则天没少操心,甚至在洛阳龙门给李显开凿石窟建造佛像。  李治夫妇带着儿子,一家三口去东都旅游,然后辗转回到并州。并州对于大唐的意义是重大的,就是在并州,李渊打响了反隋第一枪。现在李治来到了并州,当然要缅怀一下先烈,还得说一些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都是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李治成为了一国之君,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为幸福生活战斗的前辈们……等等之类的话。如果能流下感动的眼泪,那是最好不过了。  并州是武则天的老家,父亲武士彠死后,武则天在这里度过了很长一段艰难岁月,同父异母的哥哥总是欺负她。现在,武则天已经贵为皇后,让你们这些人看看,特别是曾经瞧不起我爹的人看看。  武则天此番回家可不仅仅是为了向乡亲们炫耀,当然不会有这么单纯的目的。就连王老五回家都跟乡亲们说:“乡亲们哪,我王老五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什么也不说了,都到我家喝酒去吧。”除了回家炫耀,当然要请乡亲们喝酒,此时的武则天也是,乡亲们哪,都到我家喝酒去吧。  老婆要请乡亲们喝酒,李治也是给足了面子,大摆宴席。皇上请喝酒,那可是毕生的荣幸。当然最高兴的还是武则天,皇上都请你们喝酒了,也不看看你们沾了谁的光。席间,李治不知道是被人敬酒喝多了,还是一时间脑子发热,下了一道圣旨:并州妇人八十以上,皆版受郡君。在古代,八十以上的人真的很少。虽然这道圣旨的用处不大,但是意义重大呀,给老太太们加一个荣誉头衔,充分体现了大唐的领导人对基层人民的关怀。  显庆年间,李治和武则天非常恩爱,夫妻俩甚至无话不谈,亲密无间。其中除了李治早年对武则天暗生情愫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两个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来看,武则天从唐太宗的才人,到唐高宗的皇后,这个过程中他们俩不是一块努力吗?到了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更是一块儿想办法打压不可一世的元老重臣,所以,从永徽年间到显庆年间,李治和武则天度过了很长一段蜜月期。甚至于,他们派道士去泰山祭祀,为他们俩立碑祈福。那块碑形似鸳鸯双栖,俗称“鸳鸯碑”。从唐朝流传至今。  显庆五年(660年),十月。唐高宗李治染上了家族遗传病——风疾。李治患上了风疾,头晕目眩,很难上朝理政,但是政事不可荒废,于是李治想到了武则天。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武则天的代政,让他们夫妻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  “什么,陛下你要让我代政?”武则天心里似乎有一股激动,甚至开始幻想坐在龙椅上俯视群臣的感觉。  “没错,让你代政,皇后啊,朕风疾发作,看不见东西,你帮我理政,待朕修养一段时间。”  武则天就这样拿到了政治舞台的门票。武则天凭借她的聪明才智以及涉猎过的书籍,开始了一段时间的理政。也正是这段时间的理政,让武则天积累了宝贵的临朝应变的经验,也为她以后君临天下打下了基础。  不得不说,武则天确实有能力,处理起各种奏折有板有眼,表现良好。得到了唐高宗认可的同时也享受了一把权力顶峰的滋味。权力的诱惑是非常大的,武则天都当过“代理皇帝”了,还能再安分的当一个皇后吗?
  每日一顶,意犹未尽
  喜欢看
  女皇好,男人都爱插女皇
  写的真好 继续更哦
  第八章 贬义府  李义府是皇上的人,准确来说是皇后的人。当年李义府第一个表态支持武则天,得到了唐高宗李治的青睐,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联手对付元老重臣中,李义府更是功不可没。  李义府现在很得意,位居宰相,有皇上撑腰,朝堂之中有谁不给几分面子。每天上朝的路上坦然地接受着大小官员的拉拢与奉承,平时喝酒应酬也不推辞,反倒是乐在其中。不过,李义府的行为确实有些过分,过分到李治已经不想再罩着他。  皇上不罩着我,不怕,这不是还有皇后吗,天大的事有皇后顶着。于是李义府闹剧频出。  龙朔三年(663年),李大人改葬祖父,大肆宣扬。附近的人听说李大人要改葬祖父,纷纷表示愿意帮忙。李义府也不客气,叫了附近七个县的人一起帮忙施工。以前,我李义府没钱,现在,我位居宰相,那是祖上护佑,我祖父的墓一定要气派。有这么一个县令,不知道是抓不着壮丁帮忙还是本身想巴结李义府,竟然撸起袖子亲自上工地。  县令这个官说大不大,可也不小,县令亲自给李义府施工,这可是一桩大新闻。更大的新闻还在后头。不久之后,李义府改葬祖父的事情上了头条,标题就是:宰相李义府改葬祖父,累死县令。不错,那个亲自上阵施工的县令劳累过度,死在了工地上。这是继逼死大理寺丞毕正义之后又一条命案,同样是官命。  出了这么大的事,李义府还跟没事人一样,反正是他自己累死的,我又没有杀他。面对百官的指指点点,李义府一点儿也没有在意,甚至同样我行我素。这样一来,唐高宗很难再护着他,不过武则天还是要罩着他,以后要用到他的地方很多。  不知道收敛的李大人在同一年,也就是龙朔三年又接了一份肥差,那就是主持选官。李义府仗着宰相的位置,选官不看才能,而是看你能拿多少钱,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潜规则”,用一个成语来讲就是卖官鬻爵。这一回,李义府又成为了舆论焦点,大家没事就谈一谈李大人选官的事,多半是骂他不是东西。  这样的“光辉事迹”传到了李治耳朵里,李治就找李义府谈话。  李义府进门笑嘻嘻地说:“陛下,找我有什么事呀?”  唐高宗李治脸色一沉,说道:“最近你的亲戚大多仗着你撑腰做一些不法的勾当呀,朕替你瞒了下来,你回去记得好好管教他们。”  李义府听到这话,脸色越来越难看,怒道:“是谁跟你说的,看我不修理他!”  李治看到这李义府丝毫没有悔改之心,还盛气凌人的跟皇上讲话,简直无法无天,莫不是平时没有动你,也不看看你在跟谁说话。李治也怒道:“朕说对了吧,你家亲戚都有不法行为,你别管谁说的,纸包不住火,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我看你还是回去好好反省一下你这些年干的事!”  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按照常人的思维,定然是跪地求饶,天子的威严不容侵犯,哪怕没有犯法,也会跪下大叫:“陛下,臣冤枉啊!”可是李大人没有这么做,甚至一点都不觉得自己有错(义府殊不引咎),然后迈着大方步,缓缓出了门。留下李治在那气的吹胡子瞪眼。  有望气者给李义府的住宅望气。我想对于望气大家不陌生,高中语文课本上就有,“我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李义府的住宅有没有天子气呢,没有,不仅没有还给望出了地狱之气。  要化解地狱之气,得二十万缗镇住它,俗话说的好,破财消灾嘛!二十万缗对于李义府来讲都不是个小数目,不过没关系,官位还在就可以敛财。李义府敛财的花样层出不穷,可是百姓都是穷鬼,没油水可榨。那就不刮穷鬼了,谁有钱找谁要。谁有钱,长孙无忌。  李义府竟然想到了长孙无忌。李义府想到长孙无忌不是没有道理,虽然他已经自杀,宗族大多被贬,树倒猢狲散,长孙家已经非常冷清。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长孙无忌家里这么有钱,我就不信现在拿不出手。  李义府找到长孙无忌的孙子长孙延,向他索要七百缗的贿赂,否则……  一般这个时候,被害人总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哀求着说:“大人,您放过我吧,我实在没有钱给您了。”  但是长孙延有钱,没有求饶,甚至都没有正眼看他。李义府和长孙家可以说是有仇,长孙无忌的孙子对他肯定没什么好感。没有好感是其次,关键是李义府现在是宰相,长孙延惹不起,于是七百缗到了李义府的账户上。  实在是有人看不过去李义府这样无法无天的行为,向唐高宗李治告发了他的种种劣形。这回唐高宗不再护着他,贬!  李义府根本不怕有人告状,皇上亲自来质问都可以顶撞回去,还怕你个小小的官告我的状?可是,他很快就知道错了,一纸贬书到了李义府面前。  “什么!除名流放,而且是全家流放?搞什么鬼。”  李义府还怒气冲冲找李治理论,可是李治没有要改变主意的意思。李义府没有办法,搬出皇后来了。皇后?父皇复生也改变不了朕的主意!这回李义府真的慌了。  “各位同僚,告诉你们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李义府被除名流放了!”一个官员在朝堂上这么说道。  此言一出,满朝称庆,每个人都感觉出了一口恶气。这庆贺场面简直比过年还大。  等到钦天监喊着“皇上驾到!”,众人肃立,仍然掩不住内心的兴奋,有人甚至觉得皇上的处罚太轻,怎么没有腰斩。  “吾皇万岁!”这一次,文武百官喊得非常兴奋。  李义府是武则天的人,虽然做事荒唐,但是对武则天的指示从来不敢怠慢,所以他才敢这样无法无天,因为上面有皇后。可是他连续捅娄子,文武百官议论纷纷,虽然可以摆平他的荒唐事却难掩众人口实。这回,李治要流放他,武则天理亏,选择了沉默。这样一来,武则天在朝堂上就少了一员得力干将。对武则天来讲,这是个不小的打击。  麟德元年(664年),武则天的另一个挑战接踵而至,有一个叫王伏胜的人到唐高宗面前告状:武皇后在宫中实行厌胜。厌胜,大家并不陌生,前面武则天就污蔑过王皇后在宫中厌胜。真是因果循环,这回轮到武则天被人诬陷了。  前面我们提到过,武则天再度进宫广结善缘,建立了自己在宫中的情报网。耳目遍布的武则天也会被人诬陷,谁会有这么大胆污蔑武则天呀?除了李治,你觉得还有谁有这个胆量?根据史料记载,武则天进宫那会儿,屈身侍奉唐高宗,切切实实做好份内之事,所以李治才肯力排众议立她为皇后。自从武则天代理政事之后,逐渐变得骄纵,作威作福,连皇上的行动都被武则天制衡,所以,李治打算摆脱这个强势过头的女人。  李治找来上官仪来商议对策,这上官仪出口便是:“皇后专横,恣意妄为,臣请废之!”上官仪出口就是要把皇后废了,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这个读书人上官仪出口就是劝离,实在有点过头。  其实,这话出自上官仪之口一点儿也不奇怪,上官仪是进士出身,因为受唐高宗的喜欢官至宰相。介于从小熟读圣贤之书,上官仪有着读书人共有气质——书呆子气。也就是说,上官仪奉行的就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对于皇后这种出格的行为很是痛恨,所以才会出口就是,陛下你俩离婚吧!  唐高宗李治竟然也同意了,马上让上官仪起草废皇后的诏书。这个时候,武则天的情报网发挥了作用,安排在唐高宗左右的眼线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告诉武则天第一手消息(左右奔告于后)。  “什么!皇上要废除本宫?”武则天心里想道,“那还得了!”武则天风风火火的跑去找唐高宗,而唐高宗李治这边,诏书刚刚写好,墨水都没有干,就看到怒气冲冲的皇后跑来了。李治心里有点紧张。武则天一看桌子上的诏书,才知道情报不假,皇上动真格的了。深知唐高宗性格的武则天恩威并施,先是一哭二闹,陛下,妾那里做的不好,陛下指出来,妾改正就行,怎么动不动就要废了妾,天理何在。然后又质问皇上:我到底犯了什么错!  被皇后这么一扰乱,李治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废掉她了,看到皇后这副不给出理由不罢休的架势,一下子就怂了,说道:“朕没有想废除你,是上官仪出的主意。”上官仪真的是没处说理了,陛下,还没过河就拆桥了,这……  按照武则天一贯的做派,上官仪这回是在劫难逃了。武则天派许敬宗查办上官仪,然后查出了上官仪和王伏胜串通李忠谋反!谋反罪名一出,上官仪和他儿子上官庭芝还有王伏胜一律处以极刑。但是武则天却放过了上官家的一个才女,更是把她培养成了自己人,这个后面会提到,那个被武则天放过的才女便是大名鼎鼎的上官婉儿。
  第九章 泰山上,风头出  唐高宗废除武则天的念头打消后,武则天就找唐高宗李治谈话。  “陛下,您一直是个好皇帝,大唐在您的统治下,国泰民安,百姓丰衣足食,英国公李勣对您说过:‘陛下所为尽善,群臣无得而谏’。只不过您耳根子软,容易被别人误导,幸亏妾及时打听到了消息,不然妾已经被陛下打入冷宫了。”武则天说这话的时候声音是哽咽的,还流下了“真诚”的泪水。唐高宗确实耳根子软,听不得这种矫情的话,一时间全忘了武则天的过错,很快就原谅了他。  良久,李治将武则天拥入怀中,说道:“朕糊涂,以后不会了。”这个时候的李治被武则天一番话说的无地自容,找不到台阶下。  既然你找不到,那武则天帮你搭个台阶。武则天推开李治,严肃的说:“陛下,不如让妾跟您一块儿上朝,万事咱们一起参详。”  李治思索了一会儿,为难地说道:“好……好的吧。”  就这样,武则天开始垂帘听政!  接下来,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武则天垂帘听政之后,大事小事都自己裁决。天下大权都在武则天手里,生杀、迁黜都要经过武则天同意才能形成正式文件。咱们的唐高宗李治只有频频点头称是的份儿了(上拱手而已)!当时的人称皇上皇后为“二圣”,看来在他们眼里,皇后已经和皇上平起平坐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李治是没有想到的,作为大唐的正统国君,一直以来都是发号施令,没想到这回被老婆看的死死的。李治心里那个憋屈呀,可是又拿武则天没办法,李治甚觉这个皇帝当得越来越没意思。  有意思的事情来了,武则天垂帘听政大概一年时间,突然想再出一把风头,那就是封禅泰山。我们知道,封禅是一个非常隆重的礼仪,相当于天子告诉上天,我没有辜负上天的期望,把国家治理的很好。当年,文武百官劝李世民封禅,后来由于一场天灾,封禅之事不了了之。现在,咱们的武则天上表劝李治封禅。  李治暗道:“当年父皇没有封禅,朕何不遂了父皇的心愿,也让父皇知道,朕比他厉害。”李世民在李治眼中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认为处处不如父皇李世民,这回能达到李世民没有达到的成就,怎么会不高兴?好,那就封禅!  仅仅同意封禅可不行,您还得同意让皇后参加封禅大典呀,不然我岂不是为他人做嫁衣。本来封禅没有皇后的事,祭祀皇天由皇上配享,祭祀后土由太后配享,皇上首先献上祭品,这是初献,然后公卿大臣献上祭品,这是亚献。武则天不愿意按照传统模式进行封禅大典,于是对李治说:“陛下,本来祭祀后土由太后配享,可是长孙太后英年早逝,而且亚献由公卿献祭,这恐怕不合适吧。妾作为长孙太后的儿媳妇,没有尽到孝道,不如让妾主持亚献,也好弥补妾不曾孝敬长孙太后的遗憾。”场面话说得不错,不过除了李治谁相信。  李治可没管那么多,见老婆说的有理有据,就答应了,并且下诏让皇后主持亚献!  道具组(祭品)就位,群众演员(各国使臣)就位,服装就位,主角(唐高宗和武则天)就位,开始!  麟德二年,十月。一切都就位之后,李治亲自率领大队人马前往泰山。根据史料记载,这次的群众演员队伍十分庞大,连绵数百里(当然有夸张的成分),车驾、道具等数不胜数,以至于给全国交通造成严重堵塞(填咽道路)。大队人马足足两个多月才到泰山脚下。  李治站在前面,接受着百官的跪拜,各国使节的朝贺,真是感觉非常有面子。  第二年,也就是乾封元年(666年),是不是感觉李治很六,这个年份选的。正月初一,全国人民沉浸在春节的喜悦中,李治和他的文武百官没有放假,正在泰山上举行这一盛大的礼仪。  正月初三,李治初献完成,接下来,女主角武则天登场。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封禅典礼(闹剧)。女主人公武则天一改封禅大典的严肃,安排后宫的人载歌载舞,花团锦簇地拥着武则天到封禅台。  文武百官看到这个皇后把隆重严肃的封禅大典搞的跟春节联欢晚会一样,又好气,又好笑。个个瞪大眼睛看着皇后在众星捧月般的簇拥下上了封禅台。  武则天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她这次封禅,她在乎的是给当官的确切的好处。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武则天要给足这些官员好处,这样他们才会拥戴。于是,武则天鼓吹李治给在场的文武百官加官进爵。李治正高兴着呢,自然是说什么都答应。  一道圣旨下来,在座各位三品以上的进爵,四品以下的加官。这可高兴坏了随行的大小官员,出来泰山走一趟就官升一阶,这样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砸在了头上,赶紧谢恩呀,是不是突然加官进爵高兴地都忘了谢恩了。  一大片官员跪倒在地,口称:“谢主隆恩!”武则天理所当然的接受了所有人的跪拜,你们好好看看,是谁给你们切实的好处,是你们的武皇后!  这次封禅回来以后,满朝都是穿红色官服的人……  封禅大典之后大赦天下,改元乾封。虽然是大赦天下,流放的人却没有被赦免,当然包括前面行为猖獗而被流放的李义府了。  听说皇上和皇后在泰山进行了封禅大典,要大赦天下了。流放在外的李义府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满怀期待,终于有翻身之日了。可是,不管他怎么等待,一直没有等到赦免他的圣旨下来,李义府觉得非常奇怪,莫非是圣旨还在路上?  “你们还不知道吗?皇上赦免了很多犯人,唯独咱们这些流放的人不能回去(唯长流人不听还)!”李义府知道这个事情后,愤愤不平,恨不得肋生双翅飞到长安城再找李治理论一番。  李义府被流放以后,百官虽然觉得出了一口恶气,但是还对李义府非常忌惮。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万一李义府这老贼朝廷还有人,背后给人一刀,总会让人喘不过气来。这次皇上大赦天下没有赦免李义府,百官都是心里高兴,嘴上只字不提。  咱们的李大人就没有好日子过了,整天忧心忡忡,忧愤难平,终于是忧虑成疾,病死在了外头。
  龙给武则天父亲戴了个绿帽子
  好故事、楼主继续
  每天一顶,楼主辛苦了,赶紧更新啊
  好帖,看的我都不想睡觉,就是更新的太慢了,楼主加油!!!!!!
  第十章 天山回,仁贵误  薛仁贵三箭威震天山,让各部落闻风丧胆。本来嘛,铁勒有思结、多滥葛等部落据保天山,听说唐朝铁勒道行军总管郑仁泰来了都没什么,听说郑仁泰的副手是薛仁贵,一个个吓得屁滚尿流,脑子里都是同一个想法:倒戈卸甲,以礼来降。  投降?有这么容易让你们投降?郑仁泰还不受你们投降。看到郑仁泰的大部队来了,天山各个部落纷纷请降。可是,郑仁泰指挥大队人马冲杀!  看到唐军如此不讲道理,投降都不成,只好赶紧保命。郑仁泰对你们这些人的命一点儿兴趣也没有,他感兴趣的是你们这些人的家属钱财。大唐的正规军扮演了一群烧杀抢掠的土匪……  薛仁贵也参与了这次大唐正规军的抢掠游戏,而且他游戏技能高超,没几个抢得过他,薛仁贵抢了个盆满钵丰。  少数民族(古代称胡虏)将领实在不忍心看到这种局面,又打不过这群如狼似虎的唐军,只好指挥众人逃跑,逃的越远越好。郑仁泰也不管他们,人跑了可以,钱必须留下。  探子回报:将军,我发现了敌军的粮草辎重没带走,就在附近。  果然不出我所料,胡虏匆忙逃窜辎重是带不走了,兄弟们咱们再去好好抢一把!郑仁泰高兴的合不拢嘴,亲自指挥一万四千兵马,倍道而行,前往洗劫胡虏留下的辎重。  郑仁泰带着手下这一帮人,大有不抢光你们誓不罢休的架势,可是跑了好长一段路都不见有敌人留下来的辎重。郑仁泰眉头一皱,搞什么鬼,辎重呢?不翼而飞了吗?别急,肯定还没到,再往前找找看。这可有趣了,一万四千兵马到处找敌军留下来的辎重,而且找了好久没找到。  “将军,我们回去吧,再不回去粮草就快吃完了。”  什么,粮草要吃完了?没关系,再找找,找到了敌人留下来的粮草辎重就不愁饿肚子。郑仁泰不管不顾,继续指挥大军往前找。一直到了仙萼河(今蒙古色楞格河流域)大军粮草都吃完了也不见辎重。这个时候郑仁泰开始怀疑情报有假了。  郑仁泰大骂情报有假,回去一定要重重责罚谎报军情的人。可是现在的问题是吃饭,总不能老饿着肚子往前吧。人倒霉喝水塞牙,军队粮食吃完了不说,回去的路上还下起了大雪。这可真的是饥寒交迫了。  先解决肚子问题吧,郑仁泰下了一道命令:大家饿了就宰马吃了。人的本性面前,所有都微不足道,在人饿得眼冒金星的时候什么都能吃,想当年介之推也曾把自己的肉割下来给流亡在外的重耳吃了。但是,回家的路途遥远,战马也不够吃呀,怎么办?吃人!  这是一次非常艰难的行军,吃完了马不算,还要吃人,果然填饱肚子要紧。一万四千人,有命回来的只剩八百……  回来了,终于可以歇口气了。郑仁泰和薛仁贵回来不久,屁股都没坐热就有人向唐高宗李治告状,说郑仁泰虐待俘虏,纵容部下抢掠财物和女人,甚至为了抢钱不惜倍道而驰……薛仁贵也是,不仅纵容部下抢掠,他本人也抢劫了不少财物……  唐高宗李治虽然仁孝,但双肩上顶的不是猪头,看着这回来的八百人一个个骨瘦如柴,斜眉歪眼,没有一点当兵的精气神就知道这些人饿了很多天,也就相信郑仁泰为了抢钱不顾一切,以至于粮草用尽……薛仁贵好歹救过唐高宗,而且也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看在对大唐有功的份上,李治没有追究他们的过失。  薛仁贵暂且按下不表,后面薛仁贵再一次和老对头高句丽交手。  话分两头,我们来看看封禅回来的武则天。封禅回来之后,武则天给她的几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封官。武则天之父武士彠的原配夫人生了两个儿子,武元庆和武元爽。武士彠的结发妻子早亡,他便再娶了杨氏。杨氏为武士彠生下三个女儿,大女儿嫁给贺兰越石,生下一儿一女,不过她丈夫去世的早,留下孤儿寡母,;二女儿就是武则天,三女儿出嫁后夫妻早亡。  武则天当了皇后之后,母亲杨氏号荣国夫人,姐姐号韩国夫人。她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都有封赏,甚至他的堂兄武惟良和武怀运也都当了官,过了一把官瘾。  荣国夫人杨氏为了表现长辈的慈爱请一大家子喝酒。席间,杨氏对武家兄弟说道:“你们还记不记得以前的事情,现在都当了官,回忆往事真是不胜唏嘘呀!如今这荣华富贵都是沾了谁的光?”  原来,武士彠再娶之后,武家两兄弟对这个后妈的态度非常恶劣。杨氏生下几个女儿之后,武家两兄弟更是变着法儿来欺负武则天姊妹三个人,根本没有哥哥对待妹妹的宽容。没办法,一般人都不喜欢后妈,更不会喜欢同父异母的妹妹了。现在,武则天当了皇后,你们几兄弟都跟着沾光,说明武皇后不计前嫌呀,作为武皇后的生母,荣国夫人杨氏当然希望武家兄弟几个一改以前对待她的态度。没想到的是,哥儿们几个又臭又硬,根本不领情。兄弟几个最大的是武惟良,他作为兄弟代表发言:“我们哥儿们几个能当官呀,那还不是因为我们是功臣之后,本就应该享受国家的待遇,这跟武皇后有什么关系(岂以皇后之故)?”  荣国夫人杨氏气得不轻,你们几个不识好歹的家伙,等着瞧吧。  杨氏回去后马上进宫跟女儿武则天转达了武惟良的话,武则天安慰道:“娘,您放心,看我不收拾他们!”于是,武则天上表请求皇上贬黜她两个哥哥,武元庆和武元爽。武则天上表的理由很简单:昔日长孙无忌专权给陛下带来了很多麻烦,甚至处处打压陛下,我实在不愿意看到历史重演,所以我娘家人不能在中央当官,我害怕外戚权力太大,给陛下造成困扰。这个理由实在不错,在唐高宗眼里,那是抑制外戚的权力,巩固皇权。李治也是经历过外戚专权之苦的人,这个理由把李治说的服服帖帖,李治很乐意地把武家兄弟俩贬了。  这真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既报了童年被辱之仇,又获得了李治的信任。很快,武则天又面临一个挑战。  刚提到过,武则天的姐姐号为韩国夫人。韩国夫人接着武则天的通行证随意出入宫廷。韩国夫人是武则天的亲姐姐,一母同胞,武则天本来对她没什么戒心,但是,李治却看上了这个颇具风韵的韩国夫人。我怀疑李治是不是有姐弟恋倾向,武则天比他大就算了,还看上了武则天的姐姐。  由于武则天没有怀疑到姐姐身上,前面就没怎么在意,后来发现李治神情越来越不对,每天一副做贼心虚的样子,当皇帝还要每天防着老婆抓奸,这个皇帝当得也够窝囊。  没过多久,韩国夫人就去世了,李治又和她的女儿乱搞起来。真是……有一种买一送一的感觉……  韩国夫人死后,她女儿贺兰氏被封为魏国夫人。魏国夫人也是不知道武则天的厉害,觉得自己年轻,花季少女总会比你一个黄脸婆耐看,一定能把皇上收在自己的石榴裙下。李治也是受不了武则天的强势,总得找机会好好乐一段日子吧。  别忘了,后宫之主是武则天,换句话说,后宫就是武皇后的天下,这两个人的地下恋情,耳目众多的武则天会不知道?  更荒唐的事来了,李治被小外甥女迷的神魂颠倒,答应立她为妃子。这魏国夫人觉得机会来了,只要能正式进入后宫圈子,就不怕皇上不乖乖就范。武则天是父皇的才人,魏国夫人贺兰氏是武则天姐姐的女儿,这唐高宗李治原来好这口……  虽然李治有想法纳妃,但是不敢跟武则天开口!武则天还不知道你有几根花花肠子,但也不好明说,现在就是等一个机会,一个整死你那小情人的机会。我要让你知道后宫是谁的天下,后宫之主是我,是皇后,哪怕你是皇上也不能包养小情人。  机会来了,武则天两个被贬到地方的堂兄跑到长安城来给皇上送一点当地的土特产。这哥俩儿现在算是明白了,武皇后这个女人少惹为妙,还是有必要讨好一下。毕竟,她的两个亲哥哥被贬以后都死在了地方。  这就是机会,移祸江东的机会。武则天趁没人注意,偷偷在土特产里面下了毒,送去给魏国夫人贺兰氏。  听说皇后送东西吃,魏国夫人没有怎么怀疑,也许是太年轻,不相信姨娘会加害自己,别忘了,武则天可以扼杀亲生女儿,怎么会不忍心加害外甥女!吃完这顿土特产之后,魏国夫人暴毙了,死亡证明:中毒暴亡。  等到唐高宗下班回来看到刚才还活蹦乱跳的小情人已经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放声痛哭!  投毒,还是在皇宫里投毒,这个问题非常严重。愤怒、悲痛的李治下令全面搜查投毒的人,可是谁又会怀疑是皇后投毒。躺枪的还不是武家两兄弟,这回他们哥儿俩算是跳进黄河洗不清了,不停的鸣冤叫屈,李治还会管你们鸣冤叫屈。查,一定要严查。  投毒案情进一步发酵,根据武家两兄弟的“作案动机”分析,这哥儿俩带来的土特产本来是给皇上和皇后吃的,肯定是他们对于贬官之事怀恨在心,于是要毒杀皇后……案子到了这一步也没什么好查的了,证据确凿(有毒的特产),作案动机明确,事情败露,那就受死吧。如此一来,武则天一招移祸江东除掉了情敌,顺便解决了一直看不顺眼的堂兄……
  @小红花花20
23:01:50  功力不够,提不起兴趣  -----------------------------  感觉就是百家讲坛的稿子一样
  加油,
同僚啊,我的帖子也要写武则天的。
  十一章 挥三军,征伐高句丽服  乾封元年(666年),冬。北风凛冽,树上的叶子早已掉光,官道两旁光秃秃的树显得异常萧索。“吃通、吃通”的脚步声整齐而铿锵有力,与这个冬天显得格格不入。前面带队的三个人,几乎都是两鬓斑白,但是仍然掩盖不住自然而然生出的一股肃杀之气。正当中的,是英国公李勣,两边的副手分别是庞同善、契苾何力。大队人马一直向东而行,因为唐高宗李治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而庞同善和契苾何力就是他的副手。  李勣打仗一点儿也不含糊,很快就攻克了高句丽十六座城池,这回,大唐军士打定主意要平定高句丽全境。  这次出征,当然少不了白衣小将薛仁贵。唐高宗李治派薛仁贵支援庞同善,这意味着薛仁贵要和高句丽再次交手。  当薛仁贵赶到的时候,庞同善的军营被高句丽偷袭,薛仁贵更不打话,引兵直击高句丽。既然援兵到了,高句丽军士也不恋战,经过主帅泉男建的指挥,有条不紊地撤出了唐军阵营。高句丽想跑,没那么容易,追。  可能是忘记了穷寇莫追的道理,好像高句丽这时不是穷寇。反正追到金山与高句丽又掐了一架,唐军输了。输了,全军将士撒开两条腿跑,这回轮到高句丽乘胜追击了。  “啊?那是什么?将军,好像是唐兵!”  “不可能,唐兵被我们打得落花流水,怎么可能有反击的余地。”泉男建露出一丝冷笑。  没错,那是唐兵,为首一将,身着白袍,胯下白马,手持方天画戟,弓箭随身。便是薛仁贵!薛仁贵看到大事不妙,赶紧指挥手下进行反击。正面反击肯定是不行的,唐兵已经溃败,从后突击也不行,高句丽不会没有防备,那就从侧面突击吧。  薛仁贵一马当先,挥舞手中的方天画戟,高句丽士兵没有反应过来,整个阵型被薛仁贵一分为二。薛仁贵就像一把尖刀,一把利刃,出鞘,直刺高句丽,仿佛把一块豆腐切成两半。看到自己人这么英勇,唐兵不再逃跑,迅速组织军队反击,于是高句丽又败在薛仁贵手上。薛仁贵破高句丽军队后,又连续占领了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他的名字也在高句丽传开。  没敢耽搁,薛仁贵领着两千人乘胜追击,目标——扶余城。  “薛将军,您确定只要两千人,这是不是有点太少了?”手下难为的说。  “带兵打仗在于善用军队,而不是人越多越好。”薛仁贵信心十足。  “可是,这……这也少得可怜吧。”手下说这话的时候并不知道薛仁贵到底哪里来的信心,说话的声音都在颤抖。  贾言忠奉命回长安给皇上汇报战况,皇上道:“爱卿,战况如何?”  “陛下放心,前线战绩很好!”贾言忠得意地说道。  “很好是什么情况,这次出征能不能平定高句丽?”李治有点心虚,当年父皇都没有平定高句丽,这回能不能达到这个成就真的很难说。  “陛下,您就放心等捷报吧,臣打包票,这回一定可以平定高句丽。”贾言忠拍着胸脯肯定地说道。  “你这么有信心?”李治还是不太敢相信。  “当然,陛下,今时不同往日,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没有成功是因为军心涣散,先帝出征高句丽没有成功是因为高句丽军士上下一心,我们这次情况大有改观。高句丽内部产生矛盾,这是其一,连年饥荒,导致高句丽国力下降,这是其二。”贾言忠分析道。  “那你说说,朕派出去的将军们都有什么厉害之处。”李治不禁有点得意。  “薛仁贵勇冠三军,庞同善虽不善斗,但是治军严整,高侃勤俭自律,颇有谋虑,契苾何力虽然不敢轻易冒进,但有统御之才,英国公李勣殚精竭虑,为国为民。”  “你说的很对,朕也认为朕的将军们都是不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生之家有宝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