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流量来了有公众号流量主怎么赚钱的吗?

公众号时代到来 窦文涛:现在夸人都说“您是流量担当”_凤凰卫视
公众号时代到来 窦文涛:现在夸人都说“您是流量担当”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核心提示:互联网时代下,流量第一成为趋势。公众号数量很多,能够吸粉的公众号并不多,然而,做好一个公众号要做到内容有营养,还需要精心维护。最重要的是,快速阅读正在改变着传统的阅读方式。凤凰卫视12月5日
核心提示:互联网时代下,流量第一成为趋势。公众号数量很多,能够吸粉的公众号并不多,然而,做好一个公众号要做到内容有营养,还需要精心维护。最重要的是,快速阅读正在改变着传统的阅读方式。凤凰卫视12月5日《锵锵三人行》,以下为文字实录:窦文涛:《锵锵三人行》,我现在不能老跟你们老帮菜混了,我现在跟新时代学了很多东西马爷,我现在发现现在我夸谁的最大的赞美就是您是流量,这是过去您夸您是学富五车也好,现在不是,您是流量担当是吧,连颜值担当都已经被超越了,就你本质你的本质你现在是流量老生。马未都:流量,流量就是路过你的这个是吧,不管是看你的是什么,就是你的点击嘛,是这意思吗。窦文涛:大概是这,您的理解显示出您不像现在要弄什么公众号。你说现在这个谈的一切就是,这里边我觉得有一种天地,你爱讲这个天地君亲师,我现在发现现在有一种天地不仁的价值观真的,今天互联网把我们带到一个天地不仁,就是夸的,骂的,是的,非的,无大有所谓。马未都:对对,真的,流量,对,流量就是。余世存:流量第一。公众号数量多 吸粉不容易马未都:你现在说比如公众号我们就说这个问题,公众号是今天所有的公众号是在一个平台上,对不对,跟过去办杂志写书完全不一样。余世存:不一样,对。马未都:过去有无数个出版社,出版社有文学的,有科技的,有什么人文的什么都有,你可以选择,今天呢不管你弄什么公众号,您都得上这公众号平台上。那么现在中国有多少公众号,我不知道,你知道有多少个吗,统计过吗。窦文涛:恨不能有十亿个吧,我觉得。马未都:那倒没有。余世存:十亿个应该。马未都:一亿也没有,不可能,不可能。余世存:但确实是天文数字。马未都:公众号你订了多少你知道吗,你知道你订阅了多少吗,你看你不知道。窦文涛:这词专业术语。余世存:我订阅了可能有上百个。马未都:那他比较多,我数了一下,我38个,我昨晚上数了,因为我原来我原来那个就是那个一个手机屏里它大概能容纳八个。窦文涛:你就说你微信里头。余世存:微信的公众号。马未都:订阅了多少。窦文涛:大概有个那么个七八个,我是。马未都:你还很少。余世存:你少了。马未都:我原来控制的就是这一版上就八个,我认为我在这一目了然,我不要推屏。余世存:不要刷了。马未都:我就这样了吧,坚持了很长时间,如果进来一个我就要删掉一个,我不怎么看的我就把它删掉,后来有时候犯懒没删,就现在累计成38个,38个是什么结局呢就是基本上都不看,看不了,没有时间。余世存:你要看标题。马未都:你就看标题。余世存:对。马未都:就是看个标题,如果标题觉得确实不错,点开看看,点开呢如果连续几次点开东西都是哗众取宠的,我就不再看了,但确实也有做的不错的公众号。窦文涛:是,我现在觉得他们老说就是说现在不读书了,其实我现在真的是很少读书了,但是我认为我的阅读量并没有下降,甚至还更多,只不过我改成这个阅读我现在发现就是这就,这个对人吸收知识,他们有人讲是知识结构决定一切,我觉得我的知识结构就正在被改变,但我也不好说是对的还是错的。因为呢我选的公众号都是经过我长期看,你比如有些文史的,我觉得他说的比较靠谱,经常弄点长征背后的秘密,林彪什么在哪儿坠机,你要经常觉得他比较靠谱。马未都:您就订阅。余世存:对,订阅。窦文涛:订阅,我就觉得呢我是没看书,可是什么叫书,天下无处不是书,你要从这种角度上讲,对吧,我跟马爷聊会儿天,也是读书。余世存:胜读十年书嘛。马未都:那倒做不到,但是有一点就是说他不系统,不系统我想我原来曾经抵触这事,我觉得就是不管干什么都是系统,看完一本书你可以很快的读,也不可以就是翻两页就扔那儿,说我给你说一事,其实你就翻两页,但是现在的整个社会的结构发生变化,可能这种短阅读就是随手的,就公众号这种阅读,文章一般情况下我认为千把字的比较合适点,两千字到头,三千以上在一个手机里看就比较累了,大概是这样,所以我做事全是后发制人你知道吗,我的微博,我的博客是晚两年上的,微博就等于还没上就算一个长微博,做公众号我自己余老师也做我也做。余世存:我也刚做。马未都:刚做对吧,我也做,做呢是刚上线就是一个礼拜吧,他刚才告诉我一个词说现在吸粉特难。余世存:对。马未都:我说吸粉不是朝阳区群众给举报了好多。窦文涛:你看,他这吸粉你想到的是毒,我想到的是黄,吸粉,我说粉头什么意思,吸粉。余世存:因为我比马爷提前了三个星期,我做到现在有一个月,他们就告诉我,我们现在都属于后知后觉,我们做晚了,刚开始做的吸粉就容易。马未都:不,吸粉没有用,你吸粉越容易你最后就是。余世存:保持,维护。马未都公众号谈血型和艺术之间的关系马未都:对,它最后脱掉的也是还是质量决定一切,所以我们做这个公众号,我自己做这个公众号的时候,比如我的几个不错的朋友什么,确实多年没用过的都是新人,但是文章写的极为漂亮,从来没写过,我说我就鼓励他们,比如我有一个朋友,我让他写了一组文章,就是我给他起个栏目名很有意思,叫与艺术沾边,沾边就算,你别跟我老跟我上来就谈艺术太深奥。好,第一组文章拿来就漂亮,就谈什么呢?谈血型和艺术之间的关系,这不是跟艺术沾边吗。《锵锵三人行》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主持人:窦文涛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23:00-23:35重播时间:周一至周五13:00& & & & &周二至周六05:30想看更多金牌时评、热点解读、主播风采、幕后猛料?嘘!悄悄加入凤凰私享会(ID:phtvifeng),让小凤君带您走一走凤凰卫视的小后门。&
[责任编辑:周坤 PV083]
责任编辑:周坤 PV08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播放数:808
播放数:9064
播放数:866
播放数:164323扫描二维码关注A5创业网了解最新创业资讯服务
&徐州八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投诉邮箱:
扫一扫关注最新创业资讯您的位置:
一位失败的运营者说:微信公众号不是流量来源,而是成本黑洞
作者:车前当道
在文章最开始的地方,我必须主动承认,我是一个非常平庸的企业公众号运营者,平庸到什么程度呢?我所运营的公众号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粉丝数从1k+缓慢增长到1w+,阅读量坚挺的维持在1k以内,并且从来没有做出过什么10万+的爆款文章。
关于公众号的运营技巧,想必已经听过很多达人的分享,可能是时候听听我们这种失败者的想法了。
ps:本文的重点讨论对象为初创团队的企业公众号运营问题,指该公众号属于一个初创的企业,运营者为该企业的员工,运营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公司业务的发展,那种单纯为了卖广告位、卖号或者干脆做数据来融资的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初创团队大概是指A轮前、50人以下的创业团队,普遍状况就是缺人、缺钱、缺资源。(个人的生活圈子所致,不懂大集团大企业的世界)
微信公众号发展到了现在这个时间节点,已经是一片血海,据某机构发布的微信公众号报告,1500万微信公众号中,前500强每日PV占比10%-20%,而剩下的80%以上被剩下的1400多万公众号瓜分。
即便公认苟延残喘是大部分企业公众号的普遍现状,勤劳的微信小编们依然在改变方法、提高技能、寻求突破。因为对大部分初创团队而言,微信公众号是他们所能想到的“最有效且低成本”的获客、发声、推广平台,而这恰恰是微信公众号最大的幻觉。
微信公众号的推广真的有效吗?大概只是及时的正向反馈,让人上瘾。为什么一口气嗑一个小时瓜子没问题,看书学习却不可以——磕瓜子容易,是因为在两秒内就能得到反馈,而学习的反馈周期就太长了。
微信公众号可能就是创业者所能找到的反馈最及时的事儿——简单的编辑之后,只要厚着脸皮分享到朋友圈、转发到各种微信群,有个好看的阅读量并不是什么难事。
比起谈融资几个月都没有结果,做开发一直在反复修改,这种在微信生态中瞬间“爆红”的成就感,太直接也太强烈。
公众号的运营成本真的低吗?注册账号免费,认证一次才300块,招一个文案月薪3000,这成本是大部分创业团队都能承担得起的,但这仅仅只是开始。
一旦招了人把微信公众号当做一件日常工作运作起来之后,得有一个美工配合作图(大部分月薪3000的文案都不带ps技能),策划线上活动得批预算,互动小游戏得让技术团队配合,当边际效应逐渐递减,甚至开始打造一个微信矩阵!一步一步,踏入这个成本的黑洞,越陷越深。
唯一聊以安慰的是,但你并不孤单,微信公众号投入不断增加是行业大趋势。
运营者砸钱的意愿愈发强烈:64%的运营者有投资,高于2014年53%的比例,投资额度也逐渐提高。
只是,当微信公众号普遍维持在2%的打开率(打开率=阅读数/粉丝数),又何谈转化率和推广效果?
谁能凭爱意让富士山私有你要推广、你要获客、你要传播价值观和理念,都只是你的单方面需求,却不能成为被用户接受的理由。
你凭什么能让那些不知在何方、不知是何人的潜在客户们停止撩妹、撩汉、装逼、卖萌、抢红包、点赞等丰富多彩的微信社交生活,乖乖捧着手机接收你的洗脑和安利?
著名人生导师卡耐基说:“世界上唯一能影响他人的方法,就是谈论他所要的,而且还要告诉他,如何才能得到他所要的。”
在商业社会,不同的人与人,有千万张不同的脸,但在欲望面前,所有的人都被最简单粗暴的影响力逻辑打败——根植于人性的欲望,而你恰好能够满足,企业公众号亦如是:
罗辑思维,激发用户爱智求真的欲望,只要看他们的节目,买他们推荐的书就行;
ayawawa,激发女性嫁人的欲望,只要买她的书,用她推荐的化妆品就行;
开始吧激发普通人报复平庸的欲望,只要花钱支持他们的项目就行。
每次走过这间面包店我记得有一次跟着妈妈逛街路过一家面包店,妈妈断言说这家店的生意肯定不会好,她的理由很简单:面包店要生意兴隆一定要把大门打开,然后让面包的香味源源不断的飘散出来,才能让路过的人闻到香味,勾出馋虫,走进店里去买面包。
我想,企业公众号就是那诱人的面包香。
从企业本身的价值出发,去寻找可以呈现和传递的企业价值的最小单位,像是一股香味可以传播得很远,像是一次免费品尝,可以用极低的成本得到潜在用户的认可。
很多人会路过这间面包店无数次,但都不曾进店消费,只有那些真的喜欢这味道的人才会被吸引,直到有一天,他再也无法克制那种欲望,掏钱买你的面包一偿夙愿。
可惜大部分创业者,都不满足于只吸引原本就想吃面包的人,多希望能够把不管有钱没钱、爱吃不吃的人都骗来买面包吃!
所以,大部分企业公众号开始追热点,什么火发什么,疫苗之殇、科比退役、papi酱、《欢乐颂》,看上去热热闹闹熙熙攘攘,但热闹是它们的,你什么也没有。
如果你接到过诈骗电话,多半会怀疑骗子用如此拙劣的骗术真的能够骗到人吗?其实,这是一种“智商筛选”,骗子也要讲究工作效率的。知识来源狭窄、网络新闻看得少的人,才是骗子的目标用户。如果真把诈骗话术编得太逼真,把高智商人士也吸引进来,不但增加工作量,被戳穿的风险也大大增加,这生意就没法做了。
同理,企业公众号的运营也是这样——用内容和口味做筛选,而不是试图取悦所有的人。
如果你是一家面包店,就不要往外散播花香、肉香、脂粉香了,闻着花香、肉香的人走进店铺却看到明码标价的面包,会马上扭头走开,不会给你带来任何价值,反而增加你的运营成本——这么多人进进出出还让不让人安安静静做面包了。
插坐学院的创始人何川说,运营公众号的本质还是为对的人提供对的价值,有些不是对的人,也许会因为某次偶然的机会关注,但长久来看,对彼此都没有太大的价值。
如果你实在找不到你们这个团队可以给潜在用户体验的价值,可能就是商业模式的问题吧,那也别琢磨公众号了,先做业务转型吧。
明确了微信公众号运营的大方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要注意以下三点。
1. 降低预期
很多老板虽然嘴上不说,但内心都在幻想一夜爆红瞬间10万+的场景,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越来越低了,腾讯一季度财报说有7.6亿的微信活跃用户,但是又有多少人是订阅号的活跃用户——大部分人虽然关注了很多公众号,但是根本不打开。
订阅号现状——微信活跃用户却是订阅号的僵尸粉
不排除天降奇才的可能性,就让你招到一个潜力股,但是根据二八定律,大部分人都是平庸的。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不要用不切实际的幻想来为难微信小编了,逼急小编也会咬人的。
看到过一个段子说,有个老板面试新媒体运营小编,问他能不能在没有预算的情况下做到10万+?小编说,如果我有这个本事,早就做自媒体卖广告了,为什么还要来替你打工?
2. 克制刷屏欲
传播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如果没有足够帮助到、服务到用户的内容,那就不要随便东拼西凑一些内容去敷衍他们、糊弄他们、打扰他们。
不要低估用户的品味和智商,如果他们不买账,大概就是你提供的只是你自以为有价值的东西,对用户却根本没有什么卵用,粗制滥造的内容就像人工添加剂调配出来的味道,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或许还能忽悠人,但今天人家鼻子一闻就知道了;
也不要把每天推送一条的权利,当做每天必须推送一条的义务,并没有人会像80年代初每天守候新闻联播一样守候你的消息,反而有人会因为你锲而不舍的打扰而取关。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克制是一种修养。
3. 微信并不是全部
据心灵鸡汤说,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有度量接受不能改变的;有智慧区分两者的不同,作为一个创业者,特别是资源有限精力更有限的初创者,请不要轻易随波逐流,谨慎、理性地评估考量你的需求是不是一个公众号所能够实现的。
如果你的潜在用户是属于垂直人群的,那就去他们集中的地方,找股迷就去雪球,找烹饪爱好者就去下厨房,找妈妈用户就去亲子社群,在微信公众号上通过传播来获客无异于大海捞针。
如果你的商业模式具有较强线下性质,那就走到现实世界去,别浪费时间修一座空中楼阁来自我欣赏。
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来掩盖战略的懒惰。
这么长的文章,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真的看完,如果你已经拉到最后,就看下这个简单的观点总结吧:
谨慎开通微信公众号,公众号并不是唯一的渠道,根据商业模式去选择正在适合你的渠道,而不是最普遍的渠道。
如果暂时找不到微信运营的方向,不要匆匆忙忙往里面填内容,可以先把它当做一个企业名片,编辑几篇企业的介绍,需要的时候发送给不同的人。
做企业公众号,一定要从企业本身的价值出发,去寻找可以呈现和传递的企业价值的最小单位。
不管微信怎么做,做得如何,都要去寻找其他的营销渠道。
克制自己想要刷屏的欲望,别活在自嗨的世界里。
如果要缩减成本,可以率先裁掉那些碌碌无为的微信小编,基本不会有什么损失。
(转载请保留)
您刚刚看过
互联网的一些事,已超50万小伙伴关注!注册 | 登录
混迹网咖第一人
零基础学产品,BAT产品总监带,2天线下集训+1年在线课程,全面掌握优秀产品经理必备技能。
这篇文章在取标题的时候还有这些选择:《干掉微信的会是今日头条们吗?》《微信的杀机》,或者是《10万+又怎样,微信还有几年好日子?》。思前想后都觉得不妥,一方面是因为我对于微信这样一款横空出世的应用是满怀感恩之情的;另一方面是自己的确不擅长做一个标题党。
下面笔者就以微信公众号运营者的身份,老老实实地就微信上发生的一些事儿,聊聊自己的看法。
“最近公众号的流量越来越低了。”
说这话的是我一位科技自媒体大号的朋友,况且是在半年前。彼时,他的公众号已经狂揽近20万订阅用户,但每天推送的内容中头条文章阅读量仅在1万上下徘徊,也就是不到10%。时隔半年,当我们继续聊到这个话题的时候,他显得更加懊恼,说现在连半年前的光景都不如了。
我的体会更深。我运营的公众号已经快3年了,虽然主攻通信、互联网及智能终端领域,但在最红火的时候,也收获了近两万用户,单篇文章的打开率几乎都在30%以上,最高的时候甚至凭借几千的用户创造出几次10万+的纪录,一时间让我兴奋不已。彼时,一篇10万+的文章大约能转化近2000个订阅用户,对于我等小号来说,实在非常高兴。
然而,好日子貌似已经过去了。从最近的实际运营情况来看,尽管内容、排版以及交互设计已经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但阅读转化率确实是持续低水平重复,偶有几篇文章取得不错的水平,往往也是在微信群或朋友圈“大肆转发”形成刷屏效应换来的。
从一个普通运营者的角度观察,微信公众号的流量下滑几乎已经是不可挽回的事实。
在社交领域,微信一直是当仁不让的老大,从诞生到用户数突破一亿用了14个月,从一亿突破两亿用了6个月,而从两亿到三亿只用了4个月的时间,微信不断刷新着业界记录。从2011年诞生,至今已经5岁的微信从最初的“即时通信”类应用发展到今天几乎涵盖移动生活各个方面,可以说已经从一款简单的App进化成为某种现象级产品。
我们简单回溯一下微信的发展史不难发现,最初微信的崛起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微信产品本身;二是外部有利因素。
从产品而言,微信解决了一个用户关心的痛点问题:传图片。从智能手机普及以来,手机的像素越来越高,然而人们发现想要彼此发送图片依然无比麻烦——要么将手机中的图片导入电脑再发送,要么在手机上使用彩信(要知道当时的应用远没有今天这么丰富)。前者费时费力,后者则费钱且效果差。如此一来,微信推出的图片分享功能就变得十分应景了(注意:这时还没有朋友圈,只是点对点传送),更关键的是,这功能是免费的!因此,免费帮用户解决一个痛点问题,本身就为微信后期积累用户口碑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再加上微信语音、摇一摇等更好玩的功能也为用户积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是摇一摇,几乎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培育用户习惯的一个经典案例)。
从外因而言,微信的运气挺好。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微信的初始用户有一大部分来自于QQ导流,那时从QQ好友清单中导入微信好友几乎是每个注册用户必选项。前期QQ积累的大量活跃用户在这时发挥了巨大作用,再加上移动互联网软硬件的日趋普及让主打“私密社交”的微信一时间成为“潮流象征”。直到今天,我依然坚持认为微信的强大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几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缺一不可。如果没有QQ积累的原始用户,纵使这款应用再牛也无法在短时间聚集足够海量的用户,如此一来,恐怕很难有后面的故事。想想当年比微信更早的米聊便知结果。
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在移动互联网的世界里,要想成功需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打造一款真正解决用户痛点的产品;二是找到一个可以提供足够多用户的“大腿”。某种程度上,后者更重要。
仅仅如此就可以解释微信的崛起吗?显然是不够的。
如果说,很好地解决了用户的痛点且拥有用户基础可以证明微信是优秀而幸运的,那么接下来微信的一系列动作才真正证明他是一款强大而卓越的产品。简单说起来就是四个字:生态思维。
这话听上去很虚,而且移动互联网动辄谈“生态”已经让这个词快成为“伪概念”代言了。但在微信后续的关键几招中,我是真的看到了张小龙作为一名顶尖的产品经理如何带领微信杀出一片天的。
第一招:手机通讯录用户导入
如果是新注册的微信用户可能会留意到,在你通过手机号注册获得微信号之后,你会在微信界面发现你手机通讯录中跟你一起使用微信的好友有哪些,方便你们之间建立联系。事实上,这项功能从微信诞生半年后就有了,主打“通讯录”级社交的微信也正是凭借这项功能成功将通讯录上的社交关系快速转化到微信中来。
第二招:支持QQ离线消息及回复
也正是这项功能,让微信“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在线的功能表现得淋漓极致,与QQ不同的是,微信接收离线消息并不会对手机侧的用户造成“打扰”,始终让用户掌握主动权,处于一种相对舒服的状态。在这点上一方面可以看出张小龙对于产品细节的考虑,另一方面也让大量QQ用户对这款“不打扰”的产品好感倍增。直到今天,这项功能仍然在微信中十分常用。
第三招:“查看附近的人”及“摇一摇”功能发布
这恐怕是张小龙在微信上最为得意的作品之一,通过充分挖掘人性的弱点形成的,非常鲜明且粘性极高的两项功能。在后来的社交软件中,很多人都在模仿微信,但这两项功能一直未被超越。
几招过后到2011年底,定位移动IM的微信用户数突破5000万,主打私密社交概念的微信通过快速迭代逐渐甩开对手,成为2011年移动IM界的大赢家。
第四招:朋友圈
对于一款主打通信的应用来说,如果可以加上“状态分享”功能简直太无敌了对么?“私密社交+分享”的模式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提高用户活跃度和使用粘性,加之海量的用户规模,微信真正走上了“滚雪球”的正向效应。社交网络的加持让微信的用户“欲罢不能”,想想看现在你每天有多少次摸手机是因为微信。
多说一句:是什么理由还让你对微信念念不忘呢?真的是因为微信的功能和用户体验做得太赞吗?还是因为微信解决了你某个隐秘的痛点需求?其实我倒认为,微信吸引你的无非是因为你的朋友们也在用,是你的社交关系让你对微信不断加持。
第五招:公众号
曾几何时,微博占尽风头,网罗了大量移动互联网网民拥趸。尤其是在一些公众危急事件中,微博成为了重要的舆情通道,加之其具备的社交功能,让民意可以更好地被表达。但如果我们回顾微博发展的早期,事实上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媒体属性,微博真正变火更多是“明星效应”,国内外一线明星的入驻带来了大量粉丝,明星的一言一行突然变得“触手可及”,对于“追星族”来说,这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
如果说微博是被明星炒红的,那么微信真正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建立“内容生态”。微信主打的是“通讯录”级的私密社交,因此肯定无法向微博一样走明星路线。但微信推出了朋友圈的状态分享功能,但总不能一直分享照片和短文字,这样就与微博过于相似,功能上的重复很可能在短时间内让用户对其失去兴趣。除了在公众网络上的东西,微信也需要自己的内容源,于是“公众号”就在这种背景下顺理成章地推出了。这招是非常灵的,有一定的用户基础,又有大量优秀内容生产者进入微信为提供内容,如此一来微信在内容侧得到相当于“无限量”的供应,进入了正向循环。
第六招:游戏中心
当“全民打飞机”成为风潮,我就意识到腾讯已经准备好进军手游业了。腾讯的高明之处在于,当业界开始讨论微信缺乏明晰的商业模式时,一声不吭地推出了游戏中心,一切疑问就瞬间解决了。如今,借助微信强大的平台吸附效应,腾讯已经成为移动游戏帝国的霸主。
第七招:移动支付
2014年春节,微信红包创造了互联网史上病毒营销的经典案例,除夕到初八,有超过800万用户参与了红包活动。除夕夜最高峰,1分钟内有2.5万个红包被领取,有好事者评论:“微信一夜之间干了支付宝8年的活儿” 。马云都不得不承认:“几乎一夜之间,各界都认为支付宝体系会被微信红包全面超越。确实厉害!”发力移动支付领域,微信借助红包将改变金融格局和民众生活。拿到了移动支付方面的入场券,腾讯进军移动电商几乎可以披荆斩棘、一路坦途。
第八招:开放平台
万事俱备,只剩开放。于是,微信开放平台来了,为第三方移动程序提供接口,用户可将第三方程序的内容发布给好友或分享至朋友圈,第三方内容借助微信平台获得更广泛的传播,既汇集了第三方内容,又促进了用户分享,可谓一石二鸟,“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生活服务、商业、传媒等行业从业者都被吸附到微信上来,一个移动帝国的形象渐渐清晰。
微信依然是我现在最常用的App,没有之一。频次之高、时间之长都难找到类似的竞品。这其中有两件事值得关注:一是微信群,二是微信广告。
我曾经对微信有两个观点:
微信群极大地提高了沟通效率,但在用户准入、用户打扰等方面依然有不小的问题。不信你可以看看,有多少好友是通过微信群添加的,又有多少人每天被“喷薄而出”的群信息打扰;
微信广告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流量变现模式,是个非常自然的结果。我的观点是或许这是微信意识到用户规模红利到了“收割期”,曾经一度引爆了朋友圈,但考虑到广告投放的准确性欠佳,曾一度被很多微信网友吐槽,也对用户造成了一定打扰。
其实,背后反映的一个问题是微信不再“微”了,而是越来越重。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好不容易做到这么大的规模,经过大浪淘沙才拿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那张入场券,张小龙也只能向现实妥协,不断在微信上加载服务,无论是之前的公众号、支付、电商入口还是现在的微信群、微信广告,都在让微信变得更重。
斜刺里杀出的今日头条们
在与很多朋友交流新媒体运营的时候,我了解到一个现状:愿意通过传统媒体(尤其是广播、电视、报纸等),甚至通过PC获取资讯的人越来越少了。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以及移动网络的不断升级为移动互联产业带来了巨大的能量,各大门户网站的新闻客户端、层出不穷的信息聚合类App都开始让资讯界迅速进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新时代。
尤其是当微信推出公众号以来,用户获取资讯的通道除了各种新闻客户端,还有朋友圈。经过朋友推荐的信息或许更值得一看?基于这个思考,微信成为了移动端新的流量之王,直到出现了今日头条。
微信公众号与今日头条最大的区别在哪里?一个需要订阅,而另一个不需要。
主动推送跟用户订阅,两种不同的路线背后折射的是不同的产品理念。暂不谈微信的连接和交互属性,但从媒体属性而言,今日头条的胜算貌似更大一些。我比较好奇的是,弄个算法推荐,微信要想做今日头条的事儿,理论上是非常简单的,但为什么一直没做?
从本质上讲,微信公众号依然还是RSS那一套,主动权是掌握在用户手里的。事实上在微信之前,掌管Foxmail的张小龙就在这款邮件客户端上推出了资讯订阅的功能,现在想起来,跟微信的公众号如出一辙。但个人认为用户如何订阅到合适的内容其实是有问题的,从2000万微信公众号中找到自己真正关注的内容谈何容易?本质上还是一个用户找信息的过程。
而今日头条则利用算法根据用户的阅读兴趣推荐合适的信息,从交互的角度来看,这的确更适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懒人特征”,本质上这更像是信息找人。
我比较好奇的是,如果微信坚持用户订阅,还会有多少人能坚持在微信上获取内容。其实从社交属性来看,微信掌握了这么多人的社交内容,对用户做信息推荐不是更容易吗?为什么不做?这背后折射的应该是微信谨小慎微的用户心理。因为从用户角度考虑,微信很难衡量用户在收到“推荐”以后是“懂我”的愉悦,还是“隐私泄露”的忌惮呢?
一个事实是,微信公众号的流量真的越来越小了。这恐怕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运营微信公众号的小编们现在为了点流量真的已经越来越拼了,我曾在一个新媒体的培训会上讲过一个观点,现在的微信公众号运营们,根本不是在PK谁家的创意更好,谁的角度更刁、谁的视觉更赞,更多的是在比谁的下限更低,谁的节操可以不要……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当技巧大于内容本身的时候,无论是对这条内容的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是不可持续的。
知名博客魏武挥先生曾有个观点:“现在的文字大抵分为三种,一种叫抄袭,一种叫原创,还有一种叫洗稿,就是指用自己的遣词造句包装别人的观点,其实没啥新东西”。其背后反映的其实也是微信公众号面临的尴尬生态。
微信通过单点创新开创了全新的移动互联网生态,社交、媒体两个属性都做得有声有色,再加上移动支付、游戏、电商等环节的逐步植入,让这款应用真正成为了人们线上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能在五年时间内一直让用户有期待感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直到现在微信还在通过不断创新,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有趣的交互方式。比如不久前朋友圈的红包照片。
这一切都很赞,不是吗?只是真心希望微信可以考虑一下公众号的生态到底该怎么做,如何能保障原创者的利益,如何可以打造一个更健康、更有料的内容生态,如何可以让用户更方便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来源@品途网
文章链接:http://www.pintu360.com/article/36544.html
收藏已收藏 | 99赞已赞 | 9
混迹网咖第一人
产品经理群
运营交流群
品牌营销群
文案交流群
Axure交流群
关注微信公众号
大家都在问
12个回答19人关注
6个回答12人关注
131个回答178人关注
56个回答63人关注
15个回答46人关注
19个回答43人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公众号怎么发文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