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固态硬盘和机械硬盘有没有问题

近年来,高端笔记本及系列上网本越来越多的采用固态硬盘来提升整机性能,尽管众所周知固态硬盘除了在正常的使用中带来更快速度的体验外,还具有零噪音、不怕震动、低功耗等优点,但大家对固态硬盘的寿命问题的担忧和疑虑却从来没有打消过,毕竟我们宝贵数据安全性比任何东西都重要,我们用百度和google来搜索固态硬盘寿命想了解更多的实情时,却发现能看到的都是一些理论方面的介绍,难得一见真正的对固态硬盘寿命进行测试并得出令人信服的数据的文章。

    小编收到一款来自瑞耐斯(RENICE)厂家送测的32GB ZIF 接口的SSD,突然萌生一种对产品进行寿命实测的想法,关系到对产品寿命的测试可能会直接导致整块硬盘彻底报废,经过与厂家协商,最终征得厂家同意,希望小编的评测让大家对SSD寿命有个直观的认识。

    对于采用Nand Flash作为存储介质的SSD来说,怀疑其使用寿命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理论上MLC的写入寿命为1万次,SLC的写入寿命为10万次,那么,我们是否这样认为:当我们连续保存一万张图片或者1万个word文档到基于MLC芯片的固态硬盘时,这款硬盘就意味着寿命的终结呢?

    显然,一定不是这样的,即使我们使用照相机的SD卡(同样采用MLC芯片)不停的拍照,让图片写入卡内,循环使用几年,我们的SD卡依然“健在”。这样因为,所谓的1万次理论寿命是指在同一区块上写入1万次才会导致该区块损坏,举例来说,1GB的Nand Flash你每次都将这块Nand Flash中写满文件(不一定是写入1GB文件,因为Nand Flash有写入放大系数,为便于理解,可以宏观的理解为每次写入1GB文件),循环写入1万次才会导致该块Nand Flash的寿命终结,事实上,固态硬盘的主控芯片的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防止系统不停的向同一区块写入内容,这就是所谓的“磨损平衡”算法。所以,一款SSD好坏的核心不是仅仅看其读写速度有多快,而是其控制芯片的算法,事实上,大部分的主控厂商都可以通过软件方面的更改让SSD产生更快的读写速度,为了保证SSD的稳定性,一些厂家宁愿选择刻意降低其读写性能来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

  测试之前,小编先介绍一下今天要测试的SSD及测试所用软件:

  瑞耐斯(RENICE)送测的这款硬盘是1.8” ZIF接口硬盘,采用韩国Indilinx ECO主控,使用桥接芯片将SATA接口转接为PATA接口,据小编所知,这款主控SATA读写性能可达260MB/秒和230MB/秒,由于受桥接芯片速度的控制,转接后的速度只有不到100MB/秒,甚是可惜。目前ZIF接口的硬盘在惠普2510P,苹果的MAC BOOK


瑞耐斯1.8” ZIF接口固态硬盘包装盒

    内部分两层,上层为产品和一个螺丝刀,下层配备一个移动硬盘盒和一条USB2.0数据线,方便用户升级自己的电脑后可以将自己机械硬盘装入移动硬盘盒做成一个1.8“的移动硬盘,由于ZIF接口的移动硬盘盒在市场上非常少见,这样的配备无疑是对终端使用者提供了莫大的便利:

BurnIn test软件是款可以对脑各种硬件进行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行测试的软件,可以同时测试包括CPU、显卡、声卡、硬盘、打印机、usb接口等15项内容。

    我们此次测试的目的是假设这款SSD用于普通用户日常办公,我们想知道它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能保证我们数据的安全性,SSD的可靠性是否是我们所怀疑的那么脆弱。

    那么首先我们得知道对于日常办公而言,用户每天需要写入硬盘的数据量大概是多少。

    小编收集到韩国主控厂商Eastwho所提供的他们花费4个月时间用于监测关于不同用户日常使用硬盘的写入状况:

    设定写入 / 验证1000个循环,一个循环的意思是指软件自动在磁盘根目录下写入一个大小为4.4715GB的文件包,然后再对这个文件包进行读取验证,验证结束即为一个循环:

    软件先按照设定文件包的大小在SSD的根目录写入一个指定大小的文件包;

写入完成后,开始对写入的数据进行验证,验证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数据包是否完整,是否存在数据的丢失,如果数据验证数据包不完整,就会出现错误提示,在错误信息栏记录一次错误,这样的验证是为了保证SSD的可靠性,无论进行多少个循环的测试,一定不允许有任何一次错误的发生,否则就有可能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数据丢失或者系统崩溃,有任何一次错误提示的SSD一定是不合格的SSD。

    数据验证是每写一个文件包,就进行一次验证,验证完毕后,继续写入,然后验证,以此类推;当文件写入量达到SSD总容量的94%时,软件会全部删除已写入的数据,重新写入。

对于程序员用户而言,每天的写入操作是5.2GB,那么,4471.5GB的写入操作就相当于用户使用859.9天写入量,折合2.35年。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这款硬盘的健康状况吧。

    小编吃惊的发现,经过近4471.5GB文件的写入操作竟然没有产生一个坏块!主控的强大功能令人震惊。

    换句话说,即使我们使用5年,这款SSD的寿命依然是值得信赖的,相比较机械硬盘而言,考虑到其抗震动等特点,在开机情况下移动电脑过程中SSD不会导致物理损伤,其可靠性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强了。

  相信不少读者会产生一个疑问:上述的测试仅仅是进行了4471.5GB的写入操作,但在整个测试过程中我们并不清楚SSD到底经受了多少次的擦除动作,而擦除的操作才是真正决定SSD寿命的因素。

  我们从BurnIn Test的测试原理可以来推算这一疑问的答案。
  当我们对所选择的SSD进行测试时,软件会自动在磁盘的根目录下用具有一定规则的顺序代码创建文件,并对所写入的文件进行读取验证,文件的大小是我们所设定的磁盘容量大小的百分比(如我们设置的29.81GB的15%,数据文件大小是4.4715GB),文件会自动填充磁盘的空白区域,直到SSD空间使用94%时,软件会自动删除所有文件,然后重新开始填充。

每次填充4.4715GB的文件,软件需要进行6.266次的写入才会有一次的删除操作,那么,我们进行4471.5GB的写入,实际上只进行了159.59次擦除操作,小编认为,这才是这款SSD虽然经过这么多数据的写入后依然毫发无损的真正原因。

    既然MLC的寿命是擦除1万次,究竟这款SSD需要经过多少次的写入以及总的写入量是多少时才会产生1万次的擦除呢?

    我们很容易可以倒推出,当进行1万次擦除操作时,我们需要进行62660次写入操作,那么我们写入的数据总量是GB,即使对于每天写入数据量很大的程序员而言,这个数据量也需要他们使用147.62年才能完成,而普通办公用户需要548.3年。

    至此,一些读者可能会有疑问,事实上,我们每天在办公过程中是不停的进行创建文件、下载文件然后删除文件等操作,而不是当数据达到磁盘容量的94%时才会进行删除,这样的测试有意义吗?

    事实上,SSD的写入方式与传统硬盘不同,当我们写入数据时,SSD首先会安排在空白区域进行写入,日常操作所删除内容的区块并没有马上被重新使用,只有当SSD的空间被使用完毕时,才会在已经删除内容的区块上重新写入。

    同样,我们也很容易得出结论,SSD容量越大,被擦除操作的几率也就会相应越少,其使用寿命也就会越长。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如此之快,5年以后,你现在所花费数百甚至数千元购买的SSD尽管状态良好你也未必会选择使用它,新的产品恐怕在SSD寿命终结之前已经取代了它。

}

如今,装机绝大数都是考虑玩游戏、设计、办公,这也是手机无法比拟的,更加无法取代的。目前固态硬盘开始普及,而在组装电脑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考虑选固态硬盘还是机械硬盘,由于这两种硬盘优势各有千秋,对于小白来说,绝对是很纠结的事情。那么买电脑选固态硬盘还是机械硬盘?下面装机之家来科普机械硬盘与固态硬盘知识。

首先我们来科普一下机械硬盘与固态硬盘的知识,来看看吧!

机械硬盘(HDD)最大优势就是在于容量大,价格便宜。传统的机械硬盘采用的是高速旋转的磁盘来存储数据,通过磁头来进行读写,在这个机械运动过程中会存在延迟,并且无法同时迸发多向读写数据,目前的机械硬盘已经遇到了速度瓶颈。

对于主流用户来说,目前性价比最高的就是1T、2T机械硬盘,也是最佳容量之选。因此我们在装机时候可根据自己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容量,一般家用、办公、游戏用户,选择1T或者2T容量就对了。

目前市面上的主流机械硬盘,转速一般是7200转,部分会有5400转,建议首选考虑7200转。一般来说,机械硬盘转速越高,那么内部传输率就越快,读写速度越快,也就是机械硬盘的速度越快,但是发热量也随之增加。

除了转速会影响机械硬盘的速度之外,机械硬盘的缓存大小也会影响速度,机械硬盘存取零碎数据的时候需要不断的在硬盘与内存之间交换数据,如果机械硬盘具备大缓存,可以将零碎数据暂时存储在缓存中,减小对系统的负荷,也能够提升数据传输速度。

4、单碟容量越大性能越高

目前,对于机械硬盘来说,单盘片容量越大,机械硬盘可储存的数据就越多。传统机械硬盘主要由磁盘和磁头组成,由于体积的限制,每个机械硬盘腔体所能安放的盘片也有限。要在有限的盘片里增大机械硬盘的容量,就只能靠提升碟片的存储密度。通过垂直记录技术,不但盘片的容量提到了一个新高度。与此同时,由于盘片数据密度的增加,机械硬盘的持续传输速率也获得了质的提升。

现阶段的机械硬盘主流接口都是SATA3.0类型的,IDE、SATA1、SATA2接口都属于机械硬盘老接口,其中SATA1、SATA2接口可以互相兼容,主要是传输速率不同,SATA1.0为理论传输速度为1.5Gbit/s,SATA2.0为理论传输速度为3Gbit/s,SATA3.0为理论传输速度为6Gbit/s。此外,IDE是老式的机械硬盘接口,理论传输速度仅有100或166MB/S,由于传输速度较慢,因此被淘汰,而目前的主板也已经完全取消了IDE接口的支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固态硬盘和机械硬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