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导线外业测算中,框式水平仪读数图解度盘读数计算出来的半测回角值可以是负数吗

导线测量中2c值是什么_百度知道
导线测量中2c值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一个测回内盘左,盘右照准同一目标时的读数值±180°,即为2C值,视准轴与横轴不垂直造成的。  导线测量指的是测量导线长度、转角和高程,以及推算坐标等的作业。在地面上选定一系列点连成折线,在点上设置测站,然后采用测边、测角方式来测定这些点的水平位置的方法。导线测量是建立国家大地控制网的一种方法,也是工程测量中建立控制点的常用方法。  设站点连成的折线称为导线,设站点称为导线点。测量每相邻两点间距离和每一导线点上相邻边间的夹角,从一起始点坐标和方位角出发,用测得的距离和角度依次推算各导线点的水平位置。
采纳率:90%
来自团队:
同一目标,盘左盘右的差值加减180。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导线测量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工程测量课后习题答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工程测量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二(附带答案)
工程测量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二(附带答案)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工程测量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二(附带答案)”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测站 竖盘位置 目标 水平度盘读数 °
″ 半测回角值 °
24 一测回平均值 °
33 各测回平均值 °
0 左 A B 00
42 右 A B 46
27 0 左 A B 46
12 右 A B 46
30 分析:半测回较差不超过40″,一测回间较差不超过24″。
完成以下水平角计算表格
O 第一 测回
O 第二 测回
右 竖盘位置 目标 A B A B A B A B 水平度盘读数o
48 半测回角值 o
42 一测回角值 o
48 各测回平均值 o
完成下表中全圆方向法观测水平角的计算。 测回数 一测回归 零方向值 °′″ 0
06 B O 1 C D A 37 44 15 110 29 04 150 14 51 0 02 18 217 44 05 290 28 52 330 14 43 180 02 08 37
测 站 目标 盘左 °′″ 盘右 °′″ 平均读数 °′″ (0
10) A 0 02 12 180 02 00 分析:半测回归零误差6″
计算方向观测法测水平角 目标 测站 盘左读数 °
06 盘右读数 °
18 2C ″ -06 30
12 B O C D A 63
24 00 -06 -06 -12 63
平均读数 °
00 归零方向值 °
A 分析:二倍视准轴误差未超过13″
竖直角计算 测站 目标 竖盘 位置 O A 左 右 B 左 竖盘读数 ° ′
54 半测回角 ° ′ ″ 2
57 03 指标差″ 一测回角 ° ′ ″ 2
09 竖直度盘按顺时针 备
,竖盘指标差不超过〒25″ 分析:顺时针公式аL=90 °-L , аR=R-270° 16.
竖直角观测成果整理 . 测 站 A 左 右 O B 左 右 94 23 18 265 36 00 82 36 00 277 23 24 -4
09 盘左视线水平时读数为90°,视线上斜读数减少 目 标 竖盘位置 竖盘读数 °
′ ″ 半测回角°′
″ 指示差 ″ 一测回角°′
″ 备注 分析:竖盘指标差不超过〒25″
欲测量建筑物轴线A、B两点的水平距离,往测DAB=215.687m,返测DBA=215.694m,则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多少?评价其质量。 解:
已知直线BC的坐标方位角为135o00’,又推得AC的象限角为北偏东60o00’,求小夹角∠BCA。 解:
分析:见图
0,0,0,0,19.
已测得各直线的坐标方位角分别为a1=30a3=250,试分别求出它们的象限角和反坐标方位角。 解:R1=а1=25o30’,Ⅰ
Ⅱ; ,Ⅲ;
对某高差等精度观测了5次,观测值分别为-13.149m、-13.146m、-13.154m、-13.147m、-13.134m,求该高差的算术平均值和中误差。 解:
对某角度等精度观测6测回,观测值分别为82°19′18″,82°19′24″,82°19′30″,82°19′12″,82°19′12″,82°19′30″,求该角度的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解:
对某角度等精度观测5测回,观测值分别为48°17′18″、48°17′24″、48°17′30″、48°17′06″、48°17′12″,求该角度的算术平均值和中误差。 解:
设对某边等精度观测了6个测回,观测值分别为108.601m、108.600m、108.608m、108.620m、108.624m、108.631m,求算术平均值和相对中误差。 解:
在1∶2000地形图上,量得一段距离d=23.2厘米,其测量中误差md=±0.1厘米,求该段距离的实地长度和中误差。 分析:按照倍函数误差传播定律计算。 解:
设对某边等精度观测了4个测回,观测值分别为168.610m,168.600m,168.620m,168.610m,求算术平均值和中误差。 解:
有一圆形地块,测得其半径r=27.45m,观测中误差为±0.02m,求该地块的面积S及其中误差ms。 分析:按照倍函数误差传播定律计算。解:
有一正方形建筑物,测得其一边的边长为a=38.52m,观测中误差为±0.02m,求该建筑物的面积S及其中误差。 分析:按照倍函数误差传播定律计算。解:
设对某距离丈量了6次,其结果为240.311、240.301、240.316、240.324、240.319、240.320,试求其结果的最可靠值、算术平均值中误差及其相对中误差? 分析:取算术平均值为最可靠值。注意[v]=-0.001 解:
31.在1:5000地形图上,量得一段距离d=32.7厘米,其测量中误差md=±0.1厘米,求该段距离的实地长度D及中误差mD。 解:
32.在测站A进行视距测量,仪器高i=1.52m,照准B点时,中丝读数l=1.96m,视距间隔为n=0.935m,竖直角α=-3°12′,求AB的水平距离D及高差h。 解:
33.在测站A进行视距测量,仪器高i=1.45m,照准B点时,中丝读数v=1.45m,视距间隔为l=0.385m,竖直角α=-3°28′,求水平距离D及高差h。 解:
34.闭合导线成果整理。 点号 观测角值(左角) °
″ A B 改正数 ″ 改正后角值 °
″ 坐标方位角 °
10 -10 115
35.完成表格并写出计算过程 闭合导线坐标计算表
点号 角度观测改正后的方位角 ° ′ ″ ⑷
38 15 00 2 -07″ 102 48 093 -07″ 78 51 15 4 -07″ 84 23 27 -06″ 93 57 36
值(右角) 角度 °′ ″ ⑵ ° ′ ″ ⑶ 水平距离 m ⑸ 112.01 坐标增量 改正后坐标增量 坐标
⑴ 1 △x/m ⑹ +0.03 87.96 △y/m ⑺ -0.01 △x/m ⑻ △y/m ⑼ x/m ⑽ 200.00
87.99 69.34 69.33 287.99 569.33
250.38 648.41
139.85 566.3
102 48 02 115 26 58 78 51 08 216 35 50 84 23 20 312 12 30 93 57 30 38 15 00 87.58 +0.02 -37.63 0 -37.61 79.08 -0.01 -110.53 -82.11 79.08 137.71 +0.03 -110.56 -82.10 89.50 +0.02 60.13 -0.01 60.15 -66.29 -66.30 200.00 500.00 1
426.80 -0.10
∑ 360 00 27 360 00 00
36.完成表格并写出计算过程 附合导线坐标计算表
角度观测改正后的点值(左角) 角度 号 水平距离 m ⑸
方位角 坐标增量 改正后坐标增量 坐标
⑴ A ° ′ ″ ° ′ ″ ° ′ ″ ⑵ ⑶ ⑷ △x/m ⑹ △y/m ⑺ △x/m ⑻ △y/m ⑼ x/m ⑽ y/m ⑾
102.75 B -06″ 239 29 15 239 29 09 104 29 21 187.62 0.03 -0.03 -46.91 181.62 5、建筑方格网:在大中型建筑场地上,由正方形或矩形格网组成的施工平面网。 6、水平桩:为了控制基槽开挖深度,在基槽开挖接近槽底设计标高时,在基槽壁上自拐角开始,每隔3~5m测设一比槽底设计标高高0.3-0.5m的桩。
7、中心钉:各轴线引测到龙门板上,所钉作为标志的小钉。 五、简答题
1. 确定地面点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基本要素为该点在大地水准面上的投影位置(两个参数:λ、φ或x、y)和该点的高程H(一个参数)。 2. 视差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如何消除?
产生视差的原因是水准尺的尺像与十字丝平面不重合。
消除视差的方法是仔细地转动物镜对光螺旋,直至尺像与十字丝平面重合。 3.水平角测量原理?
带有刻度的水平圆盘,且圆盘中心在同一铅垂线上,在度盘上截取相应的读数,则水平角为右目标读数减去左目标的读数。 4.经纬仪的主要轴线有哪些?
经纬仪的主要轴线有竖轴(VV)、横轴(HH)、视准轴(CC)和水准管轴(LL)。 5.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有哪些?
外业工作有: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测量导线边长;测量转折角。 六、计算题
1、设A点高程为101.352m,当后视读数为1.154m,前视读数为1.328m时,问高差是多少,待测点B的高程是多少?试绘图示意。
分析:高差为后视读数减去前视读数,B点高程可用仪高法或高差法,高差已求,故用后者。 解:hAB=1.154-1.328=-0.174m
HB=HA+hAB=101.352-0.174=101.178m
2. 在1∶2000地形图上,量得一段距离d=23.2厘米,其测量中误差md=±0.1厘米,求该段距离的实地长度和中误差。
分析:按照倍函数误差传播定律计算。
3.在测站A进行视距测量,仪器高i=1.52m,照准B点时,中丝读数l=1.96m,视距间隔为n=0.935m,竖直角α=-3°12′,求AB的水平距离D及高差h。
一、水准测量内业的方法:
水准测量的内业即计算路线的高差闭合差,如其符合要求则予以调整,最终推算出待定点的高程。 1.
高差闭合差的计算与检核
终端水准点的已知高程,和经水准路线观测、推算的高程之差值称为高差闭合差。
附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fh为:
- (H终?H始)
闭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为:
为了检查高差闭合差是否符合要求,还应计算高差闭合差的容许值(即其限差)。一般水准测量该容许值规定为
fh容=?40Lmm
fh容=?12nmm
式中,L―水准路线全长,以km为单位;n ―路线测站总数。 2.高差闭合差的调整
若高差闭合差小于容许值,说明观测成果符合要求,但应进行调整。方法是将高差闭合差反符号,按与测段的长度(平地)或测站数(山地)成正比,即依下式计算各测段的高差改正数,加入到测段的高差观测值中:
(平地) Lfh
式中, ?L―路线总长;Li―第i测段长度 (km)
(i=1、2、3...);
?n―测站总数;ni―第i测段测站数。
3.计算待定点的高程
将高差观测值加上改正数即得各测段改正后高差:
hi改=hi+⊿h i
i=1,2,3,……
据此,即可依次推算各待定点的高程。
如上所述,闭合水准路线的计算方法除高差闭合差的计算有所区别而外,其余与附合路线的计算完全相同。 二、举例
1.附合水准路线算例
下图1所示附合水准路线为例,已知水准点A、B和待定点1、2、3将整个路线分为四个测段。
图1 附合水准路线测量成果示意图
附合水准路线计算 点 名 测站 观测高差
BM2 +4.661
20 + 8.847
改正后 高差/m
fh=+ 0.034m
fh容=?1220= ?54mm
1)将点名、各测段测站数、各测段的观测高差hi、已知高程数填入表2-2内相应栏目2、3、4、7(如系平地测量,则将测站数栏改为
公里数栏,填入各测段公里数;表内加粗字为已知数据)。
2)进行高差闭合差计算:
- (H终?H始) =8.847-(48.646-39.833)=+ 0.034m
由于图中标注了测段的测站数,说明是山地观测,因此依据总测站数n计算高差闭合差的容许值为:
fh容=?12n=?1220= ?54mm
计算的高差闭合差及其容许值填于表2-2下方的辅助计算栏。 3)高差闭合差的调整
fh≤fh容,故其精度符合要求。
本例中,将高差闭合差反符号,按下式依次计算各测段的高差改正数:
( ?n―测站总数,ni―第i测段测站数) n第一测段的高差改正数为:
?n1???8=-14mm ?n20
同法算得其余各测段的高差改正数分别为-5、-7、-8mm,依次列入表2-2中第5栏。
注:1、所算得的高差改正数总和应与高差闭合差的数值相等,符号相反,以此对计算进行校核。如因取整误差造成二者出现小的较差
可对个别测段高差改正数的尾数适当取舍1mm,以满足改正数总和与闭合差数值相等的要求。
2、若为平地,高差改正数按各测段长度比例分配:用公式⊿hi=-(i=1、2、3...)。 4)计算待定点的高程
将高差观测值加上改正数即得各测段改正后高差:
?Li计算,式中,?L―路线总长;Li―第i测段长度 (km)
hi改=hi+⊿h i
i=1,2,3,4
据此,即可依次推算各待定点的高程。(上例计算结果列入表2-2之第6、7栏)。
H1=HA+H1改
H2=H1+H2改 。。。。。。 HB(算)=HB(已知)
注:改正后的高差代数和,应等于高差的理论值(HB-HA),即: ∑h点高程应与已知的高程相等。
2 闭合水准路线算例
闭合水准路线的计算方法除高差闭合差的计算有同。计算时应当注意高差闭合差的公式为: fh=∑h
如图2所示一闭合水准路线,A为已知水准点,A示,计算1、2、3各点的高程。
将图中各数据按高程计算顺序列入表2进行计算:
表2 水准测量成果计算表
改=HB-HA 。如不相等,说明计算中有错误存在。最后推出的终
所区别而外,其余与附合路线的计算完全相测。
点高程为51.732m,,其观测成果如图中所
测段号 点 名
测站数 观测高差 改正数
3 4 5 11 8 6 7
-1.352 2.158 2.574 -3.397 -0.017
0.006 0.004 0.003 0.004 0.017
6 -1.346 2.162
51.732 50.386
fh容=?12nmm=±68mm
计算步骤如下:
⑴计算实测高差之和 ∑h测=3.766m
⑵计算高差闭合差 HB-HA=425.062-421.326=3.736(m)
fh=3.766-3.736=0.030m=30mm
⑶计算容许闭合差 fh容=?12n=±68mm
fh≤fh容,故其精度符合要求,可做下一步计算。
⑷计算高差改正数
高差闭合差的调整方法和原则与符合水准路线的方法一样。本例各测段改正数vi计算如下:
⊿hi=-(fh/∑n)3n1=-(-17/32)311=6mm
⊿h2=-(fh/∑n)3n2=-(-17/32)38=4mm
检核 ∑⊿h =-fh=-0.030m
⑸计算改正后高差 h改
各测段观测高差hi分别加上相应的改正数后⊿hi,即得改正后高差:
h1改=h1+⊿h 1=-1.352+0.006=-1.346m
h2改=h2+⊿h 2=2.158+0.004=2.162m
注:改正后的高差代数和,应等于高差的理论值0,即: ∑h改=0 ,如不相等,说明计算中有错误存在。
⑹高程计算
测段起点高程加测段改正后高差,即得测段终点高程,以此类推。最后推出的终点高程应与起始点的高程相等。即:
H1=HA+h1改=51.732-1.346=50.386m
H2=H1+h2改=50.386+2.162=52.548m
HA(算)=HA(已知)=51.732m
计算中应注意各项检核的正确性。
角度测量的记录与计算
一、经纬仪测回法测水平角 1、基本数据:
设A、O、B为地面三点,为测定OA、OB两个方向之间的水平角?,在O点安置经纬仪(图3-8),采用测回法进行观测。 1)上半测回(盘左)水平度盘读数:
目标A:a1=0°02′06″, 目标B:b1=68°49′18″; 2)下半测回(盘右)水平度盘读数:
目标B:b2=248″49′30″,
目标A:a2=180°02′24″。
测回法观测顺序 2、填表与计算:
1)将目标A、目标B水平度盘读数填入表3-1第4栏.。
表3-1 水平角观测手簿(测回法)
竖盘 位置 3 左 右
水平度盘读数 °
半测回角值 ° ′ ″ 5 68
一测回角值 °
2)计算半测回角,并将结果填入表3-1第5栏:
?左?b1?a1?=6849?18???002?06??=6847?12??
盘右: ?右?b2?a2?24849?30???18002?24???6847?06??
注:计算角值时,总是右目标读数b减去左目标读数a,若b&a,则应加360。
?22222由线性函数中误差计算公式mZ??k12mx?km?......?kmxn 可得: 2xn12m4=±(42+52+62)1/2=±9″
建筑测量基本计算6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一、基本计算 导线内业计算包括角度闭合差的计算和调整、方位角的推算、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和调整及未知点的坐标计算。 1、角度闭合差的计算和调整 !)角度闭合差计算: a)附合导线 : ?与其已知值?CD若不等,其差值即称为角度闭合差f?。 CD的方位角推算值?CD ?-?CD=??i -(?CD-?AB) ?n?180?
(6-3) f?= ?CDi?1nb)闭合导线 闭合导线角度闭合差为所有内角观测值之和与闭合n边形内角和理论值(n?2)?180之差,即
f??2)角度闭合差的调整
如果f?小于限差,说明观测成果符合要求,但是需要调整。即将角度闭合差按相反符号平均分配于各角(其分配值即称原角度观测值之改正数)。 注:分配值一般取整至秒,并使其总和与角度闭合差二者绝对值相等。 3) 根据改正后的角值,重新计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 根据改正后的角值,重新计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最后算得的???i?1ni-(n?2)?180
(6-8) ???CD?和已知值CD应完全相等,可作为检核。 ?前=?后+?左?180? ?前=?后-?右?180?
注:上二式右端,若前两项计算结果<180,180前面用“+”号,否则180前面用“-”号。 二、举例 例1 已知四边形闭合导线内角的观测值见下表,试进行角度闭合差计算和调整,并推算出各边的坐标方位角。
点号 观测值(右角)
改正后角值 (?
坐标方位角
fβ= f?允??60??n??
解:1)计算角度闭合差
∑βi=360°00′20″ f????i-(n?2)?180?=20″
(n=4) i?1nf?允??60??n??120″ fβ<fβ允 ,精度符合要求。 2)调整角度闭合差 将角度闭合差按相反符号平均分配于各角:-20″/4=-5″。 计算改正后角值各内角值βi′=βi+(-5″) 3)推算各边方位角 因角度观测值为右角,故应用公式 ?前=?后-?右?180推算各边方位角。计算时应注意公式右端,若前两项计算结果<180,180前面用“+”号,否则180?前面用“-”号。 已知
αα12=100°00′00″ 23=α12+β2′=100°00′00″-67°14′07″+180°=212°45′53″ 34=α23+β3′=212°45′53″-54°15′15″+180°=158°30′38″ 41=α34+β4′=158°30′38″-126°15′20″+180°=212°15′18″ 12=α41+β1′=212°15′18″-112°15′18″+180°=100°00′00″ ???12推算结果与已知值α12=100°00′00″相同,说明计算无误。 如下所示,计算成果填入表中。
点号 观测值(右角)βi
∑ n改正后角值βi′ (?
坐标方位角
20 -5 -5 -5 -5 -20
00 f????i-(n?2)?180?=20″ i?1f?允??60??n??120″
施工测量中的计算 一、基本计算 1、坐标反算 如图,已知A、B两点坐标值,确定直线长度和方向。 根据A、B两点坐标值,代入下面公式: a)确定直线长度(水平距离) 22??YABDAB=(XB?XA)2?(YB?YA)2??XAB
B) 确定直线方向(方位角): ?AB= tan?1(YB?YA)?YAB?tan?1 (XB?XA)?XAB参照表1-5表1-4,先根据?XAB、?YAB的注:计算?AB时往往得到的是象限角的数值,必须正、负号,确定直线AB所在的象限,再将象限角化为坐标方位角。 表1-4 象限角与方位角关系表
限 象限角R与方位角a换算公式 第一象限 (NE) 第二象限 (SE) 第三象限 (SW) 第四象限 (NW)
a=R a=180?-R a=180?+R a=360?-R 表1-5 不同象限坐标增量的符号 坐标方位角?AB及其所在象限 ?XAB之符号
+ ?YAB之符号 +
(第一象限) 90?~180?
(第二象限) 180?~270?
(第三象限) 270~360
(第四象限) ???? 2、极坐标法测设点位时放样数据的计算 设A、B两点为控制点,已知A点坐标XA,YA,直线AB方位角αAB,欲测设出B P点,P点的设计坐标为:XP,YP 。若在A点用极坐标法测设P点,则放样数据为AP间的水平距离d和AP与AB间的水平角β: αAP=arctan(YP-YA)/( XP-XA) AP -αAB A β β=αP 测设方法:在A 点安置经纬仪,以B点为0方向(后视B点,将水平度盘设置为0°00′00″。),测设水平角β(β为由0方向顺时针转向待测方向的角度),定出P点的方向,再沿AP方向线测设水平距离d。即可定出P点。 ?注:?角总是自零方向起,顺时针转向待测点位方向的角度,即其计算总是???Ap??AB,如算得的?角为负值,则应加上360。 d=[(XP-XA)2+(YP-YA)2]1/2 二、举例: 例1:设A、B两点为控制点,XA=50.00m,YA=80.00m,αAB=60°00′00″,现欲测设出P点,P点的设计坐标为:XP=80.00m,YP=70.00m,试计算在A点用极坐标法测设P点的放样数据,并简述操作的步骤。 解:放样数据为AP间的水平距离d和AP与AB间的水平角β: αAP=arctan(YP-YA)/( XP-XA)=arctan(-10)/30 由YP-YA<0,XP-XA>0可知,α故 αAP属于第四象限(。 a=360?-R)AP=360°-arctan10/30=360°-18°26′=341°34′ AP-αAB= β=αd=[(XP-XA)2+(YP-YA)2]1/2=(102+302)1/2=31.623m 测设方法:在A 点安置经纬仪,以B点为0方向(后视B点,将水平度盘设置为0°00′00″。),测设水平角β(β为由0方向顺时针转向待测方向的角度),定出P点的方向,再沿AP方向线测设水平距离d。即可定出P点。
一、填空题 1、测量工作的基准线是铅垂线。 2、测量工作的基准面是 水准面 。 3、测量计算的基准面是参考椭球面。 4、真误差为观测值减真值。 5、水准仪的操作步骤为粗平、照准标尺、精平、读数。 6、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等高线平距。 7、标准北方向的种类有真北方向、磁北方向、坐标北方向。 8、用测回法对某一角度观测4测回,第3测回零方向的水平度盘读数应配置为90°左右。 9、三等水准测量中丝读数法的观测顺序为后、前、前、后、。 10、四等水准测量中丝读数法的观测顺序为后、后、前、前、。 11、设在测站点的东南西北分别有A、B、C、D四个标志,用方向观测法观测水平角,以B为零方向,则盘左的观测顺序为B—C—D—A—B。 12、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为坐标x轴。 13、权等于1的观测量称单位权观测。 14、已知A点高程为14.305m,欲测设高程为15.000m的B点,水准仪安置在A,B两点中间,在A尺读数为2.314m,则在B尺读数应为1.619m,才能使B尺零点的高程为设计值。 15、水准仪主要由基座、水准器、望远镜组成。 16、经纬仪主要由基座、水平度盘、照准部组成。 17、用测回法对某一角度观测6测回,则第4测回零方向的水平度盘应配置为90°左右。 18、等高线的种类有首曲线、计曲线、间曲线、助曲线。 19、设观测一个角度的中误差为±8″,则三角形内角和的中误差应为±13.856″。 20、用钢尺丈量某段距离,往测为112.314m,返测为112.329m,则相对误差为1/7488。 21、水准仪上圆水准器的作用是使竖轴铅垂,管水准器的作用是使望远镜视准轴水平。 22、望远镜产生视差的原因是物像没有准确成在十字丝分划板上。 23、通过 平均 海水面的水准面称为大地水准面。 24、地球的平均曲率半径为 6371 km。 25、水准仪、经纬仪或全站仪的圆水准器轴与管水准器轴的几何关系为 相互垂直 。 26、直线定向的标准北方向有真北方向、磁北方向和 坐标北 方向。 27、经纬仪十字丝分划板上丝和下丝的作用是测量 视距 。 28、水准路线按布设形式分为 闭合水准路线 、 附合水准路线 、支水准路线。 29、某站水准测量时,由A点向B点进行测量,测得AB两点之间的高差为0.506m,且B点水准尺的读数为2.376m,则A点水准尺的读数为 2.882 m。 30、三等水准测量采用“后—前—前—后”的观测顺序可以削弱仪器下沉的影响。 31、用钢尺在平坦地面上丈量AB、CD两段距离,AB往测为476.4m,返测为476.3m;CD往测为126.33m,返测为126.3m,则AB比CD丈量精度要 高 。 32、测绘地形图时,碎部点的高程注记在点的右侧、字头应座南朝北。 33、测绘地形图时,对地物应选择角点立尺、对地貌应选择坡度变化点立尺。 34、汇水面积的边界线是由一系列山脊线连接而成。 35、已知A、B两点的坐标值分别为xA?m,yA?m,xB?m,yB?m,则坐标方位角?AB?353°05′41″、水平距离DAB?419.909m。 36、在1∶2000地形图上,量得某直线的图上距离为18.17cm,则实地长度为363.4m。 37、地面某点的经度为131°58′,该点所在统一6°带的中央子午线经度是129°。 38、水准测量测站检核可以采用变动仪器高或双面尺法测量两次高差。 39、已知路线交点JD桩号为K2+215.14,圆曲线切线长为61.75m,圆曲线起点桩号为K2+153.39。 40、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包括量取点的三维坐标、直线的距离、直线的方位角、图形面积。 41、象限角是由标准方向的北端或南端量至直线的水平角,取值范围为0~±90°。 42、经纬仪的主要轴线有竖轴VV、横轴HH、视准轴CC、照准部管水准器轴LL、圆水准器轴L’L’。 43、等高线应与山脊线及山谷线垂直。 44、水准面是处处与铅垂线 垂直 的连续封闭曲面。 45、绘制地形图时,地物符号分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和半比例符号。 46、为了使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y坐标恒大于零,将x轴自中央子午线西移 500 km。 47、水准仪的圆水准器轴应与竖轴平行。 48、钢尺量距时,如定线不准,则所量结果总是偏 大 。 49、经纬仪的视准轴应垂直于 横轴 。 50、衡量测量精度的指标有中误差、相对误差、极限误差。 51、由于照准部旋转中心与水平度盘分划中心不重合之差称为照准部偏心差。 52、天文经纬度的基准是大地水准面,大地经纬度的基准是参考椭球面。 53、权与中误差的平方成反比。 54、正反坐标方位角相差 ±180°。 55、测图比例尺越大,表示地表现状越详细。 56、试写出下列地物符号的名称:上水检修井,下水检修井,下水暗井, 煤气、天然气检修井,热力检修井,电信检修井,电力检修井,污水篦子, 污水篦子,加油站,路灯,花圃,旱地,档土墙,栅栏, 铁丝网,加固陡坎,未加固陡坎,篱笆, 活树篱笆,独立树——棕榈、椰子、槟榔,独立树——针叶,独立树——果树, 独立树——果树,独立树——阔叶,稻田。 57、用经纬仪盘左、盘右两个盘位观测水平角,取其观测结果的平均值,可以消除 视准轴误差 、 横轴误差、照准部偏心误差对水平角的影响。 58、距离测量方法有 钢尺量距 、 视距测量 、 电磁波测距 、 GPS测量 。 59、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有 仪器误差 、 观测误差 、 外界环境 。 60、典型地貌有 山头与洼地 、山脊与山谷 、 鞍部 、陡崖与悬崖 。 61、某直线的方位角为123°20′,其反方位角为 303°20′。 62、圆曲线的主点有ZY、QZ、YZ。 63、测设路线曲线的方法有偏角法、切线支距法、极坐标法。 64、路线加桩分为地形加桩、地物加桩、曲线加桩和关系加桩。 65、建筑变形包括沉降和位移。 66、建筑物的位移观测包括主体倾斜观测、水平位移观测、裂缝观测、挠度观测、日照变形观测、风振观测和场地滑坡观测。 67、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方法有测定基础沉降差法、激光垂准仪法、投点法、测水平角法、测角前方交会法。 68、路线勘测设计测量一般分为初测和定测两个阶段。 69、里程桩分整桩和加桩。 70、加桩分为地形加桩、地物加桩、曲线加桩和关系加桩。
二、判断题(下列各题,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后的括号内打“√”,错的打“3”。)
1、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地球形体,称为地球椭圆体。…………………………………………(√) 2、天文地理坐标的基准面是参考椭球面。………………………………………………………(3) 3、大地地理坐标的基准面是大地水准面。………………………………………………………(3) 4、视准轴是目镜光心与物镜光心的连线。………………………………………………………(3) 5、方位角的取值范围为0°~±180°。…
……………………………………………………(3) 6、象限角的取值范围为0°~±90°。…
………………………………………………………(√) 7、双盘位观测某个方向的竖直角可以消除竖盘指标差的影响°。……………………………(√) 8、系统误差影响观测值的准确度,偶然误差影响观测值的精密度。…………………………(√) 9、经纬仪整平的目的是使视线水平。……………………………………………………………(3) 10、用一般方法测设水平角时,应采用盘左盘右取中的方法。…………………………………(√) 11、高程测量时,测区位于半径为10km的范围内时,可以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3) 三、选择题 1、我国使用高程系的标准名称是(BD)。 A.1956黄海高程系
B.1956年黄海高程系 C.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D.1985国家高程基准 2、我国使用的平面坐标系的标准名称是(AC)。 A.1954北京坐标系
B. 1954年北京坐标系 C.1980西安坐标系
D. 1980年西安坐标系 3、在三角高程测量中,采用对向观测可以消除(C)的影响。 A.视差
B.视准轴误差 C.地球曲率差和大气折光差
D.水平度盘分划误差 4、设对某角观测一测回的观测中误差为±3″,现要使该角的观测结果精度达到±1.4″,需观测(D)个测回。 A.2
D.5 5、下列四种比例尺地形图,比例尺最大的是(D)。 A.1∶5000 B.1∶2000 C.1∶1000 D.1∶500 6、钢尺的尺长误差对距离测量产生的影响属于(B)。 A.偶然误差
B.系统误差 C.偶然误差也可能是系统误差
D.既不是偶然误差也不是系统误差 7、在地形图上有高程分别为26m、27m、28m、29m、30m、31m、32m的等高线,则需加粗的等高线为(D)m。 A.26、31
D.30 8、高差与水平距离之(C)为坡度。 A.和
C.比 D.积 9、设AB距离为200.23m,方位角为121°23′36″,则AB的x坐标增量为(D)m.。 A.-170.919 B.170.919
D.-104.302 10、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纵轴为( C )。 A.x轴,向东为正
B.y轴,向东为正 C.x轴,向北为正
D.y轴,向北为正 11、在以( B )km为半径的范围内,可以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进行距离测量。 A.5
D.20 12、水准测量中,设后尺A的读数a=2.713m,前尺B的读数为b=1.401m,已知A点高程为15.000m,则视线高程为( D )m。 A.13.688
D.17.713 13、在水准测量中,若后视点A的读数大,前视点B的读数小,则有( A )。 A.A点比B点低
B.A点比B点高 C.A点与B点可能同高
D.A、B点的高低取决于仪器高度 14、电磁波测距的基本公式D?1ct2D,式中t2D为( D )。 2A.温度
B.光从仪器到目标传播的时间 C.光速
D.光从仪器到目标往返传播的时间 15、导线测量角度闭合差的调整方法是( A )。 A.反号按角度个数平均分配
B.反号按角度大小比例分配 C.反号按边数平均分配
D.反号按边长比例分配 16、丈量一正方形的4条边长,其观测中误差均为±2cm,则该正方形周长的中误差为±( C )cm。 A.0.5
D.8 17、在地形图上,量得A点高程为21.17m,B点高程为16.84m,AB距离为279.50m,则直线AB的坡度为( C )。 A.6.8%
D.-6.8% 18、自动安平水准仪,( D )。 A.既没有圆水准器也没有管水准器
B.没有圆水准器 C. 既有圆水准器也有管水准器
D.没有管水准器 19、A点的高斯坐标为xA?112240m,yA?m,则A点所在6°带的带号及中央子午线的经度分别为( D ) A 11带,66
B 11带,63
C 19带,117
D 19带,111 20、进行水准仪i角检验时,A,B两点相距80m,将水准仪安置在A,B两点中间,测得高差hAB? 0.125m,将水准仪安置在距离B点2~3m的地方,测得的高差为h?AB?=0.186m,则水准仪的i角为( A ) A 157″
C 0.00076″
D –0.00076″ 21、用光学经纬仪测量水平角与竖直角时,度盘与读数指标的关系是( C ) A 水平盘转动,读数指标不动;竖盘不动,读数指标转动; B 水平盘转动,读数指标不动;竖盘转动,读数指标不动; 70、加桩分为地形加桩、地物加桩、曲线加桩和关系加桩。
二、判断题(下列各题,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后的括号内打“√”,错的打“3”。)
1、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地球形体,称为地球椭圆体。…………………………………………(√) 2、天文地理坐标的基准面是参考椭球面。………………………………………………………(3) 3、大地地理坐标的基准面是大地水准面。………………………………………………………(3) 4、视准轴是目镜光心与物镜光心的连线。………………………………………………………(3) 5、方位角的取值范围为0°~±180°。…
……………………………………………………(3) 6、象限角的取值范围为0°~±90°。…
………………………………………………………(√) 7、双盘位观测某个方向的竖直角可以消除竖盘指标差的影响°。……………………………(√) 8、系统误差影响观测值的准确度,偶然误差影响观测值的精密度。…………………………(√) 9、经纬仪整平的目的是使视线水平。……………………………………………………………(3) 10、用一般方法测设水平角时,应采用盘左盘右取中的方法。…………………………………(√) 11、高程测量时,测区位于半径为10km的范围内时,可以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3) 三、选择题 1、我国使用高程系的标准名称是(BD)。 A.1956黄海高程系
B.1956年黄海高程系 C.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D.1985国家高程基准 2、我国使用的平面坐标系的标准名称是(AC)。 A.1954北京坐标系
B. 1954年北京坐标系 C.1980西安坐标系
D. 1980年西安坐标系 3、在三角高程测量中,采用对向观测可以消除(C)的影响。 A.视差
B.视准轴误差 C.地球曲率差和大气折光差
D.水平度盘分划误差 4、设对某角观测一测回的观测中误差为±3″,现要使该角的观测结果精度达到±1.4″,需观测(D)个测回。 A.2
D.5 5、下列四种比例尺地形图,比例尺最大的是(D)。 A.1∶5000 B.1∶2000 C.1∶1000 D.1∶500 6、钢尺的尺长误差对距离测量产生的影响属于(B)。 A.偶然误差
B.系统误差 C.偶然误差也可能是系统误差
D.既不是偶然误差也不是系统误差 7、在地形图上有高程分别为26m、27m、28m、29m、30m、31m、32m的等高线,则需加粗的等高线为(D)m。 A.26、31
D.30 8、高差与水平距离之(C)为坡度。 A.和
C.比 D.积 9、设AB距离为200.23m,方位角为121°23′36″,则AB的x坐标增量为(D)m.。 A.-170.919 B.170.919
D.-104.302 10、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纵轴为( C )。 A.x轴,向东为正
B.y轴,向东为正 C.x轴,向北为正
D.y轴,向北为正 11、在以( B )km为半径的范围内,可以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进行距离测量。 A.5
D.20 12、水准测量中,设后尺A的读数a=2.713m,前尺B的读数为b=1.401m,已知A点高程为15.000m,则视线高程为( D )m。 A.13.688
D.17.713 13、在水准测量中,若后视点A的读数大,前视点B的读数小,则有( A )。 A.A点比B点低
B.A点比B点高 C.A点与B点可能同高
D.A、B点的高低取决于仪器高度 14、电磁波测距的基本公式D?1ct2D,式中t2D为( D )。 2A.温度
B.光从仪器到目标传播的时间 C.光速
D.光从仪器到目标往返传播的时间 15、导线测量角度闭合差的调整方法是( A )。 A.反号按角度个数平均分配
B.反号按角度大小比例分配 C.反号按边数平均分配
D.反号按边长比例分配 16、丈量一正方形的4条边长,其观测中误差均为±2cm,则该正方形周长的中误差为±( C )cm。 A.0.5
D.8 17、在地形图上,量得A点高程为21.17m,B点高程为16.84m,AB距离为279.50m,则直线AB的坡度为( C )。 A.6.8%
D.-6.8% 18、自动安平水准仪,( D )。 A.既没有圆水准器也没有管水准器
B.没有圆水准器 C. 既有圆水准器也有管水准器
D.没有管水准器 19、A点的高斯坐标为xA?112240m,yA?m,则A点所在6°带的带号及中央子午线的经度分别为( D ) A 11带,66
B 11带,63
C 19带,117
D 19带,111 20、进行水准仪i角检验时,A,B两点相距80m,将水准仪安置在A,B两点中间,测得高差hAB? 0.125m,将水准仪安置在距离B点2~3m的地方,测得的高差为h?AB?=0.186m,则水准仪的i角为( A ) A 157″
C 0.00076″
D –0.00076″ 21、用光学经纬仪测量水平角与竖直角时,度盘与读数指标的关系是( C ) A 水平盘转动,读数指标不动;竖盘不动,读数指标转动; B 水平盘转动,读数指标不动;竖盘转动,读数指标不动; C 水平盘不动,读数指标随照准部转动;竖盘随望远镜转动,读数指标不动; D 水平盘不动,读数指标随照准部转动;竖盘不动,读数指标转动。 22、衡量导线测量精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 C ) A 坐标增量闭合差 B 导线全长闭合差 C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23、用陀螺经纬仪测得PQ的真北方位角为APQ?62°11′08″,计算得P点的子午线收敛角?P?-0°48′14″,则PQ的坐标方位角?PQ?( B ) A 62°59′22″
B 61°22′54″
C 61°06′16″ 24、地形图的比例尺用分子为1的分数形式表示时,( D ) A 分母大,比例尺大,表示地形详细
B 分母小,比例尺小,表示地形概略 C 分母大,比例尺小,表示地形详细
D 分母小,比例尺大,表示地形详细 25、测量使用的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数学使用的笛卡儿坐标系的区别是( B )。 A x与y轴互换,第一象限相同,象限逆时针编号 B x与y轴互换,第一象限相同,象限顺时针编号 C x与y轴不变,第一象限相同,象限顺时针编号 D x与y轴互换,第一象限不同,象限顺时针编号 26、坐标方位角的取值范围为( C )。 A 0°~270°
B -90°~90°
C 0°~360°
D -180°~180° 27、某段距离丈量的平均值为100m,其往返较差为+4mm,其相对误差为( A )。 A.1/25000
D 1/250 28、直线方位角与该直线的反方位角相差( A )。 A 180°
B 360° C 90°
D 270° 29、转动目镜对光螺旋的目的是使( B )十分清晰。 A 物像
B 十字丝分划板
C 物像与十字丝分划板 30、地面上有A、B、C三点,已知AB边的坐标方位角?AB=35°23′,测得左夹角∠ABC=89°34′,则CB边的坐标方位角?CB=( A )。 A 124°57′
B 304°57′
C -54°11′
D 305°49′ 31、测量仪器望远镜视准轴的定义是( C )的连线。 A 物镜光心与目镜光心
B 目镜光心与十字丝分划板中心 C 物镜光心与十字丝分划板中心
32、已知A点高程HA=62.118m,水准仪观测A点标尺的读数a=1.345m,则仪器视线高程为( B )。 A 60.773
C 62.118 33、对地面点A,任取一个水准面,则A点至该水准面的垂直距离为( D )。 A.绝对高程
D.相对高程 34、1:2000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是( C ) A.0.2cm
D.2m 35、观测水平角时,照准不同方向的目标,应如何旋转照准部?( A ) A.盘左顺时针,盘右逆时针方向
B.盘左逆时针,盘右顺时针方向 C.总是顺时针方向
D.总是逆时针方向 36、展绘控制点时,应在图上标明控制点的( B ) A.点号与坐标
B.点号与高程 C.坐标与高程
D.高程与方向 37、在1:1000地形图上,设等高距为1m,现量得某相邻两条等高线上A、B两点间的图上距离为0.01m,则A、B两点的地面坡度为( C ) A.1%
D.20% 38、道路纵断面图的高程比例尺通常比水平距离比例尺( D ) A.小一倍
D.大10倍 39、高斯投影属于( C )。 A 等面积投影
B 等距离投影
C 等角投影
D 等长度投影 40、产生视差的原因是( B )。 A 观测时眼睛位置不正
B 物像与十字丝分划板平面不重合 C 前后视距不相等
D 目镜调焦不正确 41、地面某点的经度为东经85°32′,该点应在三度带的第几带?( B ) A 28
D 30 42、测定点的平面坐标的主要工作是( C )。 A 测量水平距离
B 测量水平角 C 测量水平距离和水平角
D 测量竖直角 43、经纬仪对中误差所引起的角度偏差与测站点到目标点的距离( A )。 A 成反比
C 没有关系
D 有关系,但影响很小 44、坐标反算是根据直线的起、终点平面坐标,计算直线的( B )。 A 斜距、水平角
B 水平距离、方位角 C 斜距、方位角
D 水平距离、水平角 45、山脊线也称( D )。 A 示坡线
D分水线 46、设HA?15.032m,HB?14.729m,hAB?( B )m。 A -29.761
D 29.761 47、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方向为( C )方向。 A.东西
D.前后 48、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的方位角是按以下哪种方式量取的?( C )
A 纵坐标北端起逆时针
B 横坐标东端起逆时针 C 纵坐标北端起顺时针
D 横坐标东端起顺时针 49、地理坐标分为( A )。 A 天文坐标和大地坐标
B 天文坐标和参考坐标 C 参考坐标和大地坐标
D 三维坐标和二维坐标 50、某导线全长620m,算得fx?0.123m,fy?-0.162m,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K?( D )。 A.1/2200
D.1/3048 51、已知AB两点的边长为188.43m,方位角为146°07′06″,则AB的x坐标增量为( A )。 A -156.433m
B 105.176m
C 105.046m
D -156.345m 52、竖直角( C )。 A 只能为正
B 只能为负
C 可为正,也可为负
D 不能为零 53、对某边观测4测回,观测中误差为±2cm,则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为( B )。 A ±0.5cm
D ±2cm 54、普通水准测量,应在水准尺上读取( D )位数。 A 5
D 4 55、水准尺向前或向后方向倾斜对水准测量读数造成的误差是( B )。 A 偶然误差
B 系统误差 C 可能是偶然误差也可能是系统误差
D 既不是偶然误差也不是系统误差 56、下列比例尺地形图中,比例尺最小的是( C )。 A 1:2000
D 1:5000 57、对高程测量,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是(
)。 A 在以10km为半径的范围内可以代替
B 在以20km为半径的范围内可以代替 C 不论多大距离都可代替
D 不能代替 58、水准器的分划值越大,说明( B )。 A 内圆弧的半径大
B 其灵敏度低
C 气泡整平困难
D 整平精度高 59、某直线的坐标方位角为121°23′36″,则反坐标方位角为( B )。 A 238°36′24″
B 301°23′36″
C 58°36′24″
D -58°36′24″ 60、普通水准尺的最小分划为1cm,估读水准尺mm位的误差属于( A )。 A 偶然误差
B 系统误差 C 可能是偶然误差也可能是系统误差
D 既不是偶然误差也不是系统误差 61、水准仪的( B )应平行于仪器竖轴。 A 视准轴
B 圆水准器轴
C 十字丝横丝
D 管水准器轴 62、竖直角的最大值为( A )。 A 90°
D.360° 63、各测回间改变零方向的度盘位置是为了削弱( D )误差影响。 A 视准轴
D 度盘分划 64、DS1水准仪的观测精度要( A )DS3水准仪。 A 高于
D 等于 65、观测某目标的竖直角,盘左读数为101°23′36″,盘右读数为258°36′00″,则指标差为( B )。 A 24″
D 12″ 66、水准测量中,同一测站,当后尺读数大于前尺读数时说明后尺点( B )。 A 高于前尺点
B 低于前尺点
C 高于测站点
A 等于前尺点 67、水准测量时,尺垫应放置在( B )。 A 水准点
C 土质松软的水准点上
D 需要立尺的所有点 68、转动目镜对光螺旋的目的是( A )。 A 看清十字丝
B 看清物像
C 消除视差
四、名词解释 1、圆水准器轴——圆水准器零点(或中点)法线。 2、管水准器轴——管水准器内圆弧零点(或中点)切线。 3、水平角——过地面任意两方向铅垂面之间的两面角。 4、垂直角——地面任意方向与水平面在竖直面内的夹角。 5、视差——物像没有成在望远镜十字丝分划板面上,产生的照准或读数误差。 6、真北方向——地面P点真子午面与地球表面交线称为真子午线,真子午线在P点的切线北方向称真北方向。 7、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差。 8、水准面——处处与铅垂线垂直的连续封闭曲面。 9、直线定向——确定地面直线与标准北方向的水平角。 10、直线定线——用钢尺分段丈量直线长度时,使分段点位于待丈量直线上,有目测法与经纬仪法。 11、竖盘指标差——经纬仪安置在测站上,望远镜置于盘左位置,视准轴水平,竖盘指标管水准气泡居中(或竖盘指标补偿器工作正常),竖盘读数与标准值(一般为90°)之差为指标差。 12、坐标正算——根据一条边长的方位角与水平距离,计算坐标增量。 13、坐标反算——根据一条边长的坐标增量,计算方位角与水平距离。 14、直线的坐标方位角——直线起点坐标北方向,顺时针到直线的水平夹角,其值应位于0°~360°之间。 15、地物——地面上天然或人工形成的物体,它包括湖泊、河流、海洋、房屋、道路、桥梁等。 16、地貌——地表高低起伏的形态,它包括山地、丘陵与平原等。 17、地形——地物和地貌总称。 18、测定——使用测量仪器和工具,通过测量与计算将地物和地貌的位置按一定比例尺、规定的符号缩小绘制成地形图,供科学研究与工程建设规划设计使用。 19、测设——将在地形图上设计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位置在实地标定出来,作为施工的依据。 20、误差传播定律——反映直接观测量的误差与函数误差的关系。
五、简答题 1、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从整体到局部——测量控制网布设时,应按从高等级向低等级的方法布设,先布设一等网,二等网为在一等网的基础上加密,三等网为在二等网的基础上加密,四等网为在三等网的基础上加密。 先控制后碎部——测量地物或地貌特征点三维坐标称为碎部测量,碎部测量应在控制点上安置仪器测量,因此碎部测量之前,应先布设控制网,进行控制测量,测量出控制点的三维坐标。 2、比例尺精度是如何定义的?有何作用? 答:比例尺精度等于0.1M(mm),M为比例尺的分母值,用于确定测图时距离的测量精度。 例如,取M=500,比例尺精度为50mm=5cm,测绘1:500比例尺的地形图时,要求测距误差应小于5cm。 3、微倾式水准仪有哪些轴线? 圆水准器轴——L?L?,竖轴——VV,管水准器轴——LL,视准轴——CC。 4、用公式RAB?arctan?yAB计算出的象限角RAB,如何将其换算为坐标方位角?AB? ?xAB?xAB>0,?yAB>0时,RAB>0,A→B方向位于第一象限,?AB=RAB; ?xAB0时,RAB<0,A→B方向位于第二象限,?AB=RAB+180°; ?xAB<0,?yAB0,A→B方向位于第三象限,?AB=RAB+180°; ?xAB>0,?yAB<0时,RAB<0,A→B方向位于第四象限,?AB=RAB+360°。 5、等高线有哪些特性? ①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程相等。 ② 等高线是闭合曲线,不能中断(间曲线除外),若不在同一幅图内闭合,则必定在相邻的其它图幅内闭合。 ③ 等高线只有在陡崖或悬崖处才会重合或相交。 ④ 等高线经过山脊或山谷时改变方向,因此山脊线与山谷线应和改变方向处的等高线的切线垂直相交。 ⑤ 在同一幅地形图内的基本等高距相同,等高线平距大表示地面坡度小;等高线平距小则表示地面坡度大;平距相等则坡度相同。倾斜平面的等高线是一组间距相等且平行的直线。 6、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四等水准测量时,每站观测顺序是什么? 照准后视标尺黑面,直读视距,精确整平,读取标尺中丝读数; 照准后视标尺红面,读取标尺中丝读数; 照准前视标尺黑面,直读视距,精确整平,读取标尺中丝读数; 照准前视标尺红面,读取标尺中丝读数。 上述观测顺序简称为“后—后—前—前”。 7、导线坐标计算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计算方位角闭合差f?,f?<f?限时,反号平均分配f?; 推算导线边的方位角,计算导线边的坐标增量?x,?y,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fx,fy, 计算全长相对闭合差K?fx2?fy2?D,式中?D为导线各边长之和,如果 K<K限,按边长比例分配fx,fy。 计算改正后的导线边的坐标增量,推算未知点的平面坐标。 8、水准测量时为什么要求前后视距相等? 水准仪视准轴不平行于管水准器轴之差称为i角,当每站的前后视距相等时,i角对前后视读数的影响大小相等,符号相同,计算高差时可以抵消。 9、视差是如何产生的?消除视差的步骤? 物像没有成在十字丝分划板上。望远镜照准明亮背景,旋转目镜调焦螺旋,使十字丝十分清晰;照准目标,旋转物镜调焦螺旋,使目标像十分清晰。
六、计算题 1、设A点高程为15.023m,欲测设设计高程为16.000m的B点,水准仪安置在A、B两点之间,读得A尺读数a=2.340m,B尺读数b为多少时,才能使尺底高程为B点高程。 【解】水准仪的仪器高为Hi?15.023+2.23=17.363m,则B尺的后视读数应为 b=17.363-16=1.363m,此时,B尺零点的高程为16m。 2、在1∶2000地形图上,量得一段距离d=23.2cm,其测量中误差md?±0.1cm,求该段距离的实地长度D及中误差mD。 【解】D?dM?23.m,mD?Mmd?=200cm=2m。 3、已知图中AB的坐标方位角,观测了图中四→3,3→4的坐标方位角。 【解】?B1?197°15′27″+90°29′25″个水平角,试计算边长B→1,1→2,2-180°=107°44′52″ -180°=34°01′24″ -180°=124°54′12″ -180°=244°29′58″ ?12?107°44′52″+106°16′32″?23?34°01′24″+270°52′48″?34?124°54′12″+299°35′46″4、在同一观测条件下,对某水平角观测了五测回,观测值分别为:39°40′30″,39°40′48″,39°40′54″,39°40′42″,39° 40′36″,试计算: 图 推算支导线的坐标方位角 ① 该角的算术平均值——39°40′42″; ② 一测回水平角观测中误差——±9.487″; ③ 五测回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4.243″。 5、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独立丈量了两条直角边a,b,其中误差均为m,试推导由a,b边计算所得斜边c的中误差mc的公式? 【解】斜边c的计算公式为c?a2?b2,全微分得 ??11dc?(a2?b2)22ada?(a2?b2)22bdb22 ab?da?dbcca22b22a2?b222应用误差传播定律得mc?2m?2m?m?m2 2ccc6、已知?AB?89°12′01″,xB?m,yB?m,坐标推算路线为B→1→2,测得坐标推算路线的右角分别为?B?32°30′12″,?1?261°06′16″,水平距离分别为DB1?123.704m,D12?98.506m,试计算1,2点的平面坐标。 11【解】 1) 推算坐标方位角 ?B1?89°12′01″-32°30′12″+180°=236°41′49″ ?12?236°41′49″-261°06′16″+180°=155°35′33″ 2) 计算坐标增量 ?xB1?123.7043cos236°41′49″=-67.922m, ?yB1?123.7043sin236°41′49″=-103.389m。 ?x12?98.5063cos155°35′33″=-89.702m, ?y12?98.5063sin155°35′33″=40.705m。 3) 计算1,2点的平面坐标 x1?.922=m y1?.389=m x2?.702=m y2?.705=m 7、试完成下列测回法水平角观测手簿的计算。 测站 一测回 B 目标 A C A C 竖盘 位置 左 右 左 右 竖盘位置 左 右 水平度盘读数 (°′″) 0 06 24 111 46 18 180 06 48 291 46 36 半测回角值 (°′″) 111 39 54 111 39 51 111 39 48 一测回平均角值 (°′″) 8、完成下列竖直角观测手簿的计算,不需要写公式,全部计算均在表格中完成。 测站 A C 目标 B 竖盘读 (° ′ ″) 81 18 42 278 41 30 124 03 30 235 56 54 半测回竖直角 (° ′ ″) 8 41 18 8 41 30 -34 03 30 -34 03 06 指标差 (″) 6 12 0一测回竖直角 (° ′ ″ ) 8 41 24 -34 03 18 9、用计算器完成下表的视距测量计算。其中仪器高i=1.52m,竖直角的计算公式为?L?90?L。(水平距离和高差计算取位至0.01m,需要写出计算公式和计算过程) 目标 1 点名 1 2 上丝读数 (m) 0.960 X(m) 644.025 下丝读数 (m) 2.003 Y(m) 763.977 竖盘读数 (°′″) 83o50'24\方向
1→2 水平距离(m) 103.099 高差(m) 11.166 10、已知1、2点的平面坐标列于下表,试用计算器计算坐标方位角?12,计算取位到1″。 方位角(°′″)
191 14 12.72 11、在测站A进行视距测量,仪器高i?1.45m,望远镜盘左照准B点标尺,中丝读数v?2.56m,视距间隔为l?0.586m,竖盘读数L=93°28′,求水平距离D及高差h。 【解】D?100lcos(90?L)?(cos(90-93°28′))2=58.386m 2h?Dtan(90?L)?i?v?58.3863tan(-3°28′)+1.45-2.56=-4.647m 12、已知控制点A、B及待定点P的坐标如下: 点名 A B P X(m) 5.165
Y(m) 6.704
A→B A→P 方位角(°′″)
99 19 10 62 21 59 平距(m)
24.460 24.536 试在表格中计算A→B的方位角,A→P的方位角,A→P的水平距离。 13、如图所示,已知水准点BMA的高程为33.012m,1、2、3点为待定高程点,水准测量观测的各段高差及路线长度标注在图中,试计算各点高程。要求在下列表格中计算。 计算题13
点号 A L(km)
H(m) 33.012 ??11
dc?(a2?b2)22ada?(a2?b2)22bdb
22 ab?da?dbcc
a22b22a2?b222
应用误差传播定律得mc?2m?2m?m?m2 2
6、已知?AB?89°12′01″,xB?m,yB?m,坐标推算路线为B→1→2,测得坐标推算路线的右角分别为?B?32°30′12″,?1?261°06′16″,水平距离分别为DB1?123.704m,D12?98.506m,试计算1,2点的平面坐标。
【解】 1) 推算坐标方位角
?B1?89°12′01″-32°30′12″+180°=236°41′49″
?12?236°41′49″-261°06′16″+180°=155°35′33″
2) 计算坐标增量
?xB1?123.7043cos236°41′49″=-67.922m,
?yB1?123.7043sin236°41′49″=-103.389m。 ?x12?98.5063cos155°35′33″=-89.702m, ?y12?98.5063sin155°35′33″=40.705m。
3) 计算1,2点的平面坐标 x1?.922=m
y1?.389=m x2?.702=m y2?.705=m
9、用计算器完成下表的视距测量计算。其中仪器高i=1.52m,竖直角的计算公式为L?90?L。
(水平距离和高差计算取位至0.01m,需要写出计算公式和计算过程)
10、已知1、2点的平面坐标列于下表,试用计算器计算坐标方位角,计算取位到1″。
11、在测站A进行视距测量,l?0.586m,竖盘读数L=93°28′,求水平距离D及高差h。
100lcos(90?L)?(cos(90-93°28′))2=58.386m
h?Dtan(90?L)?i?v?58.3863tan(-3°28′)+1.45-2.56=-4.647m
12、已知控制点A、B
试在表格中计算A→B13、如图所示,已知水准点BMA的高程为33.012m,1、2、3点为待定高程点,水准测量观测的各段高差及路线长度标注在图中,试计算各点高程。要求在下列表格中计算。
15、为了求得E点的高程,分别从已知水准点A,B,C出发进行水准测量,计算得到E点的高程值及各段的路线长列于下表中,试求 ⑴ E点高程的加权平均值(取位至mm);78.321m ⑵ 单位权中误差;
【解】E点高程的加权平均值——单位权中误差——m0??
?±3.6mm n?1
E点高程加权平均值的中误差m??
16、已知1、2、3、4、5五个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列于下表,试计算出方位角?,?,?与?计算取位到秒。
?31=305°12′27.5″,32=72°34′17.6″ ?34=191°14′12.7″,?35=126°46′53.78″
17、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段距离丈量了5次,各次丈量的长度分别为:139.413、139.435、139.420、139.428m、139.444。试求:
(1) 距离的算术平均值; (2) 观测值的中误差; (3) 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
(4) 算术平均值的相对中误差。 【解】=139.428m,m=±0.012m,m=±0.005m,K=0.005/139.428=1/27885。
18、用钢尺往、返丈量了一段距离,其平均值为167.38m,要求量距的相对误差为1/15000,问往、返丈量这段距离的绝对误差不能超过多少?
,??D=167.38/m。 ?
19、已知交点里程为K3+182.76,转角?R?25°48′,圆曲线半径R?300m,试计算曲线测设元素与主点里程。
【解】曲线测设元素
T?Rtan(?2)=68.709m,L?R?
=135.088m,
?1)?7.768m 2
J?2T?L?2.33m
ZY=.709=m=K3+114.051
QZ=.088/2=m=K3+181.595
YZ=.088=m=K3+249.139
一、简答题(30分)
1.地形图精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什么?如果测绘比例尺为1:500的地形图要求图上的精度为0.4mm时,则碎部测量时的取舍长度为多少?
2.微倾式水准仪有哪些轴线?轴线之间应满足那些几何条件? 3.用公式RAB?arctan
计算出的象限角RAB,如何将其换算为坐标方位角?AB? ?xAB
4.水准测量时为什么要求前后视距相等?
5.路线中线测量的任务是什么?其主要工作内容有哪些? 6.相位法测距原理和脉冲法测距原理有何不同?
二、计算题(60)
1、设A点高程为15.023m,欲测设设计高程为16.000m的B点,水准仪安置在A、B两点中间,读得A尺读数a=2.340m,B尺读数b为多少时,才能使尺底高程为B点高程。(10分) 2、 如下图,已知AB边的坐标方位角α
AB==137°48′,各观测角标在图中,请推算
CD、DE边的方位角。(10分)
3、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独立丈量了两条直角边a,b,其中误差均为m,试推导由a,b边计算所得斜边c的中误差mc的公式?(10分)
4、已知?AB?89°12′01″,xB?m,yB?m,坐标推算路线为B→1→2,测得坐标推算路线的右角分别为?B?32°
30′12″,?1?261°06′16″,水平距离分别为DB1?123.704m,D12?98.506m,试计算1,2点的平面坐标。(12分) 5、已知圆曲线交点里程为K3+182.76,转角?R?25°48′,半径R?300m,试计算圆曲线测设元素与主点里程。(8分)
6、闭合水准路线高差观测如图,已知A点高程HA = 41.20m,观测数据如图所示(环内单位为m的为两点高差,环外单位为km为两点距
离),计算B、C、D、E点的高程。(10分)
三、综合题(10分)
如图所示,有一大坝需要进行变形监测,A、B为已知控制点,P点为人工边坡上一变形监测点。可以在A、B已知控制点上安置仪器,请写出获取P点坐标的测量方法、步骤及计算公式。
大坝变形监测
测量学考试试题(1)参考答案
一、 简答题(40分)
1答:4答(1)比例尺的大小
2答:圆水准器轴——L?L?,竖轴——VV,管水准器轴——LL,视准轴——CC。
圆水准器轴L?L?应平行于仪器竖轴,十字丝横丝应垂直于仪器竖轴,视准轴CC应平行于管水准器轴LL 3答:
?xAB&0,?yAB&0时,RAB&0,A→B方向位于第一象限,?AB=RAB; ?xAB&0,?yAB&0时,RAB&0,A→B方向位于第二象限,?AB=RAB+180°; ?xAB&0,?yAB&0时,RAB&0,A→B方向位于第三象限,?AB=RAB+180°; ?xAB&0,?yAB&0时,RAB&0,A→B方向位于第四象限,?AB=RAB+360°。
4答:水准仪视准轴不平行于管水准器轴之差称为i角,当每站的前后视距相等时,i角对前后视读数的影响大小相等,符号相同,计算高
差时可以抵消,还可以减小因地球曲率及大气折光对高程测量的影响。
5答:将路线设计中心线测设到实地,测设中线交点JD、转点ZD、量距和钉桩、测量转点上的转角?、测设曲线等。 6答:将发射光波的光强调制成正弦波,通过测量正弦光波在待测距离上往返传播的相位移来解算距离。
将发射光波的光强调制成一定频率的尖脉冲,通过测量发射的尖脉冲在待测距离上往返传播的时间来计算距离。
二、计算题(60) 1答:
【解】水准仪的仪器高为Hi?15.023+2.23=17.363m,则B尺的后视读数应为
b=17.363-16=1.363m,此时,B尺零点的高程为16m。
(1) 计算角度闭合差:fβ=∑β-(5-2)*180°= -60″(2) 计算改正数 vβ=- fβ/ n = 60″/5 = 12″
(3) 计算改正后的角值与方位角 CD边的坐标方位角为:277°44′36″
DE边的坐标方位角为:345°11′24″
3答: 【解】斜边c的计算公式为c?1a2?b2,全微分得 1??1212222dc?(a?b)2ada?(a?b)22bdb22 ab?da?dbcca22b22a2?b2222应用误差传播定律得mc?2m?2m? m?m2ccc4答 【解】 1) 推算坐标方位角 ?B1?89°12′01″-32°30′12″+180°=236°41′49″ ?12?236°41′49″-261°06′16″+180°=155°35′33″ 2) 计算坐标增量 ?xB1?123.704〓cos236°41′49″=-67.922m, ?yB1?123.704〓sin236°41′49″=-103.389m。 ?x12?98.506〓cos155°35′33″=-89.702m, ?y12?98.506〓sin155°35′33″=40.705m。 3) 计算1,2点的平面坐标 x1?.922=m y1?.389=m x2?.702=m y2?.705=m 5答 【解】曲线测设元素 T?Rtan(?2)=68.709m,L?R??180=135.088m, E?R(sec??1)?7.768m 2J?2T?L?2.33m 主点里程 ZY=.709=m=K3+114.051 QZ=.088/2=m=K3+181.595 YZ=.088=m=K3+249.139 6答 (1)计算高差闭合差:fh = ∑h = -0.024m = -24 mm
(2)分配闭合差,计算改正数 ∑L = 12km v1 = - (L1/∑L) * fh = 2mm v2 = - (L2/∑L) * fh = 6mm v3 =- (L3/∑L) * fh = 4 mm v4 =- (L4/∑L) * fh = 7mm
v5 =- (L5/∑L) * fh = 5mm
(3)计算改正后的高差的高程 HB = HA+ h1 + v1 = 39.784m HC = HB + h2 + v2 = 37.338m HD = HC + h3 + v3 = 39.399m HE= HD + h4 + v4 = 40.184m
三、 综合题(10分)
答:无标准答案
测量学考试试题(2)
一、问答题(30分) 1.测量外业工作的基准面和基准线指什么?内业计算(推算)的基准面和基准线指什么? 2.确定地球表面上一点的位置,常用哪几种坐标系?
3.简述高斯----克吕格投影的基本概念,设某地面点的经度为东经130°25′32″,问该点位于6°和3°投影带时分别为第几带?其中央子午线的经度各为多少? 4.水平角观测时为何要观测几个测回?若观测4个测回,各测回起始读数应设置多少? 5.水准测量中产生误差的因素有哪些?哪些误差可通过适当的观测方法或经过计算改正加以减弱以至消除?哪些误差不能消除? 6.衡量测量精度的指标一般有哪些?何谓多余观测?如何衡量多余观测对测量成果精度的影响? 二、计算题(50分)
1.用DJ6经纬仪测角,其一测回中误差为±6″问用该仪器施测三角形内角,以两倍中误差作为限差,问: ① 其最大的角度闭合差应小于多少?(5分) ② 欲使三角形容许闭合差小于±12″,问应测几个测回?(5分)
2.下图所示之附合水准线路,已知A点高程HA=17.345米;B点高程HB=19.567米,观测高差注于图上,其单位为米。若高差闭合差容许值为?8n毫米(n为测站数),试计算未知点1、2、3、4的高程。(10分) 成绩
3.请完成如下图所示之附合导线计算。精度要求:?f?允?60??nK?;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2000.图中长度数据单位为米,角度数据为D.MMSS的形式,如43.1712表示4317?12??.A、B、C、D为已知点,在不考虑已知点误差的前提下,问 ① 导线中的观测数据值是否超限?(10分) ② 求点1和点2的平面坐标。(8分) D C 208.53 N 43.1712 A B 180.1336 XB=1230.88 YB=673.45 1 124. XC= 1617.01 YC= 980.86
XD= 1698.79 YD= 1027.58
导线计算略图 164.10 2 193.0
4.A、B为已知控制点,坐标分别为A(45.567);B(35.456);P为所设计的待放样点,其坐标为P(89.345)。若用角度交会的方法放样P点,试求: ①放样数据(6分) ②绘图并简述放样步骤。(6分)
三、综合题(20分) 1.试述地形图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并用一实例说明应用的具体方法。(10分)
2.现有的水下地形测量方法有哪些?请简单比较其优缺点?(10分)
测量学考试试题(2)参考答案
二、 问答题(30分) 1.答: (1)在测量上统一以大地水准面作为野外测量基准面,铅垂线是测量工作的基准线。
(2)将旋转椭球面代替大地水准面作为测量计算和制图的基准面。法线为基准线。 2.答: (1)天文坐标(地理坐标系): 通常用经度(λ)和纬度(φ)表示。 (2)大地坐标系:大地经度(L),大地 纬度(B) ,大地高度(H)
(3)空间直角坐标系:
坐标原点 O:地球椭球体中心(与质心重合)
Z 轴 方 向:
指向地球北极
X 轴 方 向:
指向格林尼治子午面与地球赤道面之交 点
Y 轴 方 向:
垂直于XOZ平面,构成右手坐标系。 (4)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将中央子午线与赤道的交点经投影后,定为坐标原点O;中央子午线投影为纵坐标轴,即x轴;赤道投影为横坐标轴,即y轴,从而构成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5)独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当测量区域较小时(如半径小于10km范围),可以用测区中心点的切平面代替椭圆体面作为基准面。在切平面上建立独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以该地区真子午线或磁子午线为x轴,向北为正; 将坐标原点选在测区西南角。
(6)1956年黄海高程系
;“1985国家高程基准” 3.答: (1)将椭球面上的图形按保角投影的原理投影到圆柱体面上—将圆柱体沿过南北极的母线切开,展开成平面,并在该平面上定义平面直角坐标系 (2)6度投影带号:22,中央子午线的经度:129
3度投影带号:43,中央子午线的经度:1294.答: (1)为了减小偶然误差和度盘分划线不准确的误差。 (2)0°00′00″,45°00′00″,90°00′00″,135°00′00″. 5.答: (1)水准管轴与视准轴不平行;水准尺误差;读数误差;视差影响;水准管气泡居中误差;十字丝压线误差;水准尺倾斜误差;温度、风力、能见度等影响;地球曲率及大气折光影响。 (2)通过适当的观测方法或经过计算改正加以减弱以至消除的误差:水准管轴与视准轴不平行;地球曲率及大气折光影响。 (3)不能消除的误差:水准尺误差;读数误差;视差影响;水准管气泡居中误差;十字丝压线误差;水准尺倾斜误差;温度、风力、能见度等影响。 6.答: (1)中误差、容许误差、相对误差。 (2)为了防止粗差的发生和提高观测成果的精度,在测量工作中,一般需要进行多于必要的观测,称“多余观测”。 m来衡量多余观测对测量成果精度的影响。 ?vv?及
(3)可以用中误差
Mx??m?? °
° n?1n二、计算题(50分) 1答:
(1) w=A+B+C-180° mW=±10.39″
最大的角度闭合差:2×W=±20.78″ (2) 62=3×m2 m =±3.5″ n =6/3.5 应测3个测回 2.答:
A 改正后高差/m
高程/m 221 2 3 4 B 辅助计算:
f容=±17.8mm
3.答 A-1 1-2 2-3 3-4 4-B 0.125 0.569 -0.001 1.434 0.095 17.345 17.470 18.039 18.038 19.472 19.567 (1)导线全长闭合差: ?CD?artgyD?yC?29044?20??xD?xC??29044?06???CDf???14????x?386.16??x=386.13理论22??y?307.38??y?307.41理论
f闭=fx?fy??(386.13?386.15)2?(307.38?307.41)2??0.042mk?f?D=111800观测数据不超限(2) 4.答: (1) 点号
B-1 1-2 2-C △x
90.66 116.67 178.83 △y
84.72 115.40 107.26 △x′
90.65 116.66 178.82 △y′
84.73 115.41 107.27 x 1.53 7.01 y 673.45 758.18 873.59 980.86 B 1 2 C 5.??90.234?.?.778?AP?artg???? 7.?BAP?85026?24???AB?artg(2) P N B A
在A点安臵仪器,以AB为已知方向测设已知角度∠BAP,在地面得到AP方向线,同理在B点安臵仪器,以BA为已知方向测设已知角度∠PBA,在地面得到BP方向线,AP方向线和BP方向线的交点即为P点位臵。
三、综合题(20分 )
无标准答案
(1)导线全长闭合差: ?CD?artgyD?yC?29044?20??xD?xC??29044?06???CDf???14????x?386.16??x=386.13理论22??y?307.38??y?307.41理论
f闭=fx?fy??(386.13?386.15)2?(307.38?307.41)2??0.042mk?f?D=111800观测数据不超限(2) 4.答: (1) 点号
B-1 1-2 2-C △x
90.66 116.67 178.83 △y
84.72 115.40 107.26 △x′
90.65 116.66 178.82 △y′
84.73 115.41 107.27 x 1.53 7.01 y 673.45 758.18 873.59 980.86 B 1 2 C 5.??90.234?.?.778?AP?artg???? 7.?BAP?85026?24???AB?artg(2) P N B A
在A点安臵仪器,以AB为已知方向测设已知角度∠BAP,在地面得到AP方向线,同理在B点安臵仪器,以BA为已知方向测设已知角度∠PBA,在地面得到BP方向线,AP方向线和BP方向线的交点即为P点位臵。
三、综合题(20分 )
无标准答案
测量学考试试题(3)
三、 问答题(30分) 成绩
1.测量工作的基准面和基准线是什么?为什么不能作为测量计算时的基准面和基准线? 2. 在水准测量中,“符合水准管气泡居中,视准轴就水平”这句话正确吗?为什么? 3.在进行水平角观测时,为什么要进行盘左、盘右观测? 4.测量误差分为哪几类?分别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处理? 5.在地面上选择导线点位置时,应尽量满足哪些要求? 6.地形图的应用主要包括那些方面?对于1:0地形图,碎部测量时的取舍长度为多少?
二、计算题(60分) 1.采用J6型光学经纬仪测量某水平角,共观测3测回,求所测得的水平角值的中误差(计算请精确至0.1″)。(5分) 2.若我国某处地面点P的高斯平面直角坐标值为:x=m,y=m。问:(每小问2分,共6分) (1)该坐标值是按几度带投影计算求得。P点位于第几带? (2)该带中央子午线的经度是多少?P点在该带中央子午线的哪一侧?
(3)在高斯投影平面上P点距离中央子午线和赤道各为多少米?
3.下图为一条四等附合水准路线,已知点高程HA=85.164 m,HB=80.421 m,观测高差为hA1=+1.253 m,h12=-3.472 m,h23=-0.536 m,h34=-1.712 m,h4B=-0.265 m, SA1=1.2km,S12=0.8km,S23=1.4km,S34=0.6km,S4B=0.8km, 若高差闭合差容许值为?20L毫米(L为以公里为单位的路线长),求各点最后高程。(10分)
4. 已知施工测量控制点A、B的坐标为XA=1045.00m,YA=2115.00m,XB=1115.00m,YB=2045.00m,如果采用全站仪用极坐标法来测设P点,P点的坐标为Xp=1205.00m,Yp=2235.00m。全站仪的测角精度为±6″,测距精度为±(5mm+5ppm2D)试问: (1)在观测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是选择在A点测设精度高还是在B点测设精度高?(4分) (2)若选定了测站,试求测设数据,并绘图简述测设方法。(10分) (3)如果不考虑A、B两点误差的情况下,P点平面位置的测设精度能达到多少(10分) 5.请按下表给出的数据进行闭合导线的计算,并将正确的结果填入表中。已知点号 1 2 3 4 5 1 角度观测值(右角) 坐标方位角 f?容??40??n,K容?1/2000。(15分) °
123.68 坐标 x(m) 2000.00
45 00 0.00 三、综合题(10分) 如图所示,M、N是大坝轴线的两个端点, M'、N'是它们的延长点,A、B、C、D是大坝轴线附近的已知控制点,M、N、 M'、N'、A、B、C、D各点之间相互通视,现在需要把设计好的大坝轴线位置测设到地面上,如果使用高精度全站仪进行测设,请简述测设方法并绘图加以说明 (注:写出测设参数的计算公式及测设步骤)。
C D M' M N N' B A 测量学考试试题(3)参考答案
四、 问答题(30分) 成绩
1.答:(1)大地水准面和铅垂线。 (2)因为大地水准面是个不规则的曲面。在这样一个非常复杂的曲面上无法进行测量数据的处理,地球表面起伏不平,大地水准面各处重力线方向是不规则的,所以不能作为测量计算时的基准面和基准线。 2.答:(1)在水准管轴平行于视准轴的情况下这句话正确; (2)因为符合水准管气泡居中时,水准管轴水平,所以视准轴水平。 若水准管轴不平行于视准轴的情况下这句话不正确。 3.答:因为可以消除视准误差、横轴误差、减小度盘偏心误差。 4.答:(1)按测量误差对测量结果影响性质的不同,可将测量误差分为粗差、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三类。 (2)粗差也称错误,可以通过认真操作仪器,仔细核对数据,检查消除粗差; 系统误差:可以通过测定系统误差的大小
对观测值加以改正;
采用对称观测的方法使系统误差在观测值中以相反的符号出现,加以抵消。 检校仪器,将仪器存在的系统误差降低到最小限度,或限制在允许的范围内,以减弱其对观测结果的影响。 偶然误差:根据偶然误差的特性对该观测值进行数学处理,求出最或是值。 5.答:(1)导线点应选在土质坚实、便于保存标志和安置仪器的地方,其周围视野要开阔,便于测绘周围地物和地貌。 (2)应严格遵守测量规范中不同比例尺测图对导线点应有的个数及导线边长的规定。 (3)导线边长应大致相等。(4)相邻导线点间应通视良好。便于测角和测量边长。 6.答:(1)在地形图上确定点位坐标、量算线段的长度、量算某直线的坐标方位角、算某量点高程、量测曲线长度、量某直线坡度、进行面积量算、按限制坡度在地形图上选线、平整场地中土石方计算等。 (2)分别为10cm和5cm
二、计算题(60分) 1答:对J6仪器: 1测回方向观测中误差:6″ 1测回角度观测中误差:6*2 3测回水平角度平均值的中误差:6*2/3=4.″ 2.答:6度带投影计算求得;P点位于第20带 中央子午线的经度:117o,P点在该带中央子午线的 东侧; 答:m ;m。 3. 答: 点号 A 实测高差/m
改正后高差/m
高程/m 85.164 86.414 82.940 82.401 80.688 80.421 1 2 3 4 B 1.253 -3.472 -0.536 -1.712 -0.265 -3 -2 -3 -1 -2 1.250 -3.474 -0.539 -1.713 -0.267 辅助计算:∑D=4.8km
f容=±43mm 4.答:(1)DAP=200.0m;
DBP=210.2m; 因为DAP<DBP,而角度测量精度一样,所以A点测设精度高。 (2)测设数据:DAP=200.0m, ?BAP= 81°52′11.64″
B P A 在A点安置仪器,以AB为已知方向测设已知角度∠BAP,再沿AP方向测设已知距离DAP,测量BP的距离进行检核,满足精度要求即可。 (3) XP?XA?DAP?cos?APYP?YA?DAP?sin?APmx?D2?sin?2m??cos?2mDmy?D2?cos?2m??sin?2mDm??mx?my
22m??Dm??mDmD??6.0mm26????2??200000???6??8.36mm?206265???
5.答: 点号 1 2 3 4 5 1
角度观测值(右角) 坐标方位角 °
103.85 坐标 x(m) 5.94 y(m) 7.45 8.82 0.00
69 45 00 110 40 06 94 15
54 196 24 18 88 36
36 287 47 48 122 39
30 345 08 24 114.57 .46 .54 .68 2000.00
1-2 2--3 3-4 4-5 5-1
△x 35.94 -40.44 -155.86 40.82 119.54 △y 97.43 107.20 -45.88 -127.15 -31.72 △x 35.94 -40.44 -155.86 40.82 119.54 △y′ 97.45 107.22 -45.85 -127.12 -31.70 f??30??f容??89????x?0??x=0理论??y??0.12??y?0理论2f闭=fx?fyk?f2??(0)2?(?0.12)2??0.12m?D=15310 观测数据不超限 三、综合题(10分) 答:无标准答案
测量学考试试题(4) 班级
一、问答题(30分) 1.大地水准面是如何定义的?在普通测量中为什么在有些情况下可以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
2. 在水准测量中,前后视距相等有什么作用?为什么?
3.测量中衡量精度的指标有哪些?请分别说明。 4.勾绘等高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常用的勾绘等高线方法是什么?
5. 在本学期地形图测绘实验中有哪些测量工作?每一项测量工作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实验课所测绘的地形图方位为什么是相对的?
6.为什么要进行高大或者重要建(构)筑物的变形观测?与一般测量工作相比,变形观测测量有什么特点? 二、计算题(58分) 1.采用J6型光学经纬仪测量某水平角,共观测3测回,求所测得的水平角值的中误差(计算请精确至0.1″)。(5分) 2. 已知施工测量控制点P、Q及点M的坐标为XP=3045.00m,YP=2115.00m,
XQ=4115.00m,YQ=1045.00m,XM=5105.00m,YM=6135.00m。试求测设数据,
并绘图简述测设方法。(10分) 3.下图为一条附合水准路线,水准测量的成果数据见下表,请计算未知点TP1、TP2、TP3的高程。 若高差闭合差容许值为?12N毫米(N为测站数),求各点最后高程。(8分) 4 TP2 TP1 BM-A 6 2 4 TP3 BM-B
1-2 2--3 3-4 4-5 5-1
△x 35.94 -40.44 -155.86 40.82 119.54 △y 97.43 107.20 -45.88 -127.15 -31.72 △x 35.94 -40.44 -155.86 40.82 119.54 △y′ 97.45 107.22 -45.85 -127.12 -31.70 f??30??f容??89????x?0??x=0理论??y??0.12??y?0理论2f闭=fx?fyk?f2??(0)2?(?0.12)2??0.12m?D=15310 观测数据不超限 三、综合题(10分) 答:无标准答案
测量学考试试题(4) 班级
一、问答题(30分) 1.大地水准面是如何定义的?在普通测量中为什么在有些情况下可以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
2. 在水准测量中,前后视距相等有什么作用?为什么?
3.测量中衡量精度的指标有哪些?请分别说明。 4.勾绘等高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常用的勾绘等高线方法是什么?
5. 在本学期地形图测绘实验中有哪些测量工作?每一项测量工作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实验课所测绘的地形图方位为什么是相对的?
6.为什么要进行高大或者重要建(构)筑物的变形观测?与一般测量工作相比,变形观测测量有什么特点? 二、计算题(58分) 1.采用J6型光学经纬仪测量某水平角,共观测3测回,求所测得的水平角值的中误差(计算请精确至0.1″)。(5分) 2. 已知施工测量控制点P、Q及点M的坐标为XP=3045.00m,YP=2115.00m,
XQ=4115.00m,YQ=1045.00m,XM=5105.00m,YM=6135.00m。试求测设数据,
并绘图简述测设方法。(10分) 3.下图为一条附合水准路线,水准测量的成果数据见下表,请计算未知点TP1、TP2、TP3的高程。 若高差闭合差容许值为?12N毫米(N为测站数),求各点最后高程。(8分) 4 TP2 TP1 BM-A 6 2 4 TP3 BM-B
4.视距测量中,设有独立观l=35cm,其中误差分别点名
BM-A 测站数
4 观测高差
2.331 高程
测值倾角δ=150、尺间隔为mδ=±6″,ml=±1mm,BM-A 设视距乘常数k=100,无高时,问视距测量高差h、(10分) 5.一图根附合导线,由B点TP3 TP1 误差,当中丝读数等于仪器TP1 TP2 平距D的中误差为多少?2 TP2 4 6 2.813
1.430 49.584 TP3 附合到M点,起算数据及观下列内容: BM-B 测数据如下,请完成BM-B ③ 绘制导线略图④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为多少?观测数据值是否超限?(10分) ⑤ 若观测数据不超限,写出坐标增量修正值的公式。(2 ) 起算数据:xB =200.000m,
xM =155.372m ,
αAB=45°00′00″ yB =200.000m,
yM=756.066m,
αMN=116°44′48″ 观测数据(右角):βB=120°30′00″
DB1=297.260m
β1=212°15′30″
D12=187.810m
β2=145°10′00″
D2M=93.400m
βM=170°18′30″ (3分) 6.在某工程中,需测量B点的高程。在使用全站仪的情况下,为了提高测量精度,采取不量仪器高和固定棱镜高的方法,如图在M点安置全站仪,在A点及B点安置棱镜,且棱镜高度相等。已知HA = 49.560
m ,测得数据为 :S1=155.385 m,α1=5°″30′30″,
S2=185.266 m,α2=33°″30′30″。 (10分)
三、综合题(12分) M 如图所示,是地形图的一部分,若AB为水库的拦水坝,请完成下列任务:
①在图上画出汇水面积的边界线; ②计算汇水面积有哪些方法并写出计算公式; ③如果坝的溢洪道高程已确定,如何计算
水库库容量。
测量学考试试题(4)参考答案 一、问答题(30分) 1.答:将海洋处于静止状态时的水准面,并向大陆、岛屿内延伸而形成的闭合水准面。
因为普通测量的范围一般小于10km2,但高程的影响不能忽略。 2.答:可以减小由于视准轴不平行于水准管轴及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产生的误差;
因为视准轴不平行于水准管轴及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产生的误差,在前后视距相等
的情况下前后视读数产生的误差相等。
3.答:中误差、极限误差(容许误差)、相对误差;
m??????n中误差:
, 中误差可以衡量一组观测值的精度;
极限误差: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出一定的限值,这个限值就是极限误差;
k?mD?相对误差:
,在绝对误差不能衡量观测值精度时是就需要采用
相对误差来衡量观测值的精度。 4.答:依据同一张地形图上等高距是相等的,通过等高线平距与高差成正比内插整数米高程点,将相等相邻的高程点1N连接起来即可勾绘出等高线。
解析法、目估法。 5.答:跑尺、观测、计算、绘图。
跑尺:需要将水准尺立在地物和地貌的特征点上.
观测:需要量测仪器高,碎部点测量时需要读取水平角、上丝、下丝、中丝、竖直角。 计算:需根据观测数据计算水平距离和碎部点高程。 绘图:根据观测的水平角和计算的水平距离和高程确定碎部点在图上的位置,并要求边测边绘出图形。 因为实验课测绘地形图时已知方向是假设的。 6答(1)因为高大建筑物或者重要建(构)筑物自身荷载重,施工方法及结构特别,容易出现变形,一旦出现问题,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进行变形观测。
(2)观测精度要求高;需要重复观测;要求采用严密的数据处理方法。
二、计算题(58分) 1.答: J6型光学经纬仪一测回方向中误差为:m =±6″ J6型光学经纬仪一测回水平角中误差为:mβ =?2?6?? Mx??
5.00??.00?2115.00?PM?artg?62052??04?? 5.00?QPM????PQ?artgDPM?4157.08m
在P点安臵仪器,以PQ为已知方向测设已知角度∠QPM,再沿PM方向测设已知距离DPM,满足精度要求即可。 3答: 点号 A 实测高差/m
改正后高差/m
高程/m 1 2 3 B 2.331 2.813 -2.244 1.430 -8 -4 -8 -12 2.323 2.809 -2.252 1.418 45.286 47.609 50.418 48.166 49.584 辅助计算:∑n=16
f容=±48mm 4.答: (1)1klsin2?2m12mh?(ksin2?ml)2?(kcos2??)2 2???mh??25mmh?D?klcos2?m2D?(kcos2??ml)2?(?2klcon?sin?mD??93mmm?2) ???(2) 5.答:
(2)答 B M 2 N 1
B-1 1-2 2-M 导线全长闭合差: △x -74.403 57.314 -27.401 △y 287.798 178.851 89.290 ??x??44.490??x=?44.628理论22??y?555.939??y?556.066理论f闭=fx?fy??(0.138)2?(?0.127)2??0.188 k?f?D=0.000观测数据合格 (3)答 ?fy?fxDi vxi?Di
vyi?DD??6. 答:HB=HA- S1sinα1+ S2sinα2=136.922m
完成以下水平角计算表格 测站 竖盘位置 目标 水平度盘读数 °
″ 半测回角值 °
24 一测回平均值 °
33 各测回平均值 °
0 左 A B 00
42 右 A B 46
27 0 左 A B 46
12 右 A B 46
30 分析:半测回较差不超过40″,一测回间较差不超过24″。
完成以下水平角计算表格
O 第一 测回
O 第二 测回
右 竖盘位置 目标 A B A B A B A B 水平度盘读数o
48 半测回角值 o
42 一测回角值 o
48 各测回平均值 o
完成下表中全圆方向法观测水平角的计算。 测回数 一测回归 零方向值 °′″ 0
06 B O 1 C D A 37 44 15 110 29 04 150 14 51 0 02 18 217 44 05 290 28 52 330 14 43 180 02 08 37
测 站 目标 盘左 °′″ 盘右 °′″ 平均读数 °′″ (0
10) A 0 02 12 180 02 00 分析:半测回归零误差6″
计算方向观测法测水平角 目标 测站 盘左读数 °
06 盘右读数 °
18 2C ″ -06 30
12 B O C D A 63
24 00 -06 -06 -12 63
平均读数 °
00 归零方向值 °
A 分析:二倍视准轴误差未超过13″
竖直角计算 测站 目标 竖盘 位置 O A 左 右 B 左 竖盘读数 ° ′
54 半测回角 ° ′ ″ 2
57 03 指标差″ 一测回角 ° ′ ″ 2
09 竖直度盘按顺时针 备
注 33.在测站A进行视距测量,仪器高i=1.45m,照准B点时,中丝读数v=1.45m,视距间隔为l=0.385m,竖直角α=-3°28′,求水平距离D及高差h。 解:
34.闭合导线成果整理。 点号 观测角值(左角) °
″ A B 改正数 ″ 改正后角值 °
″ 坐标方位角 °
10 -10 115
35.完成表格并写出计算过程 闭合导线坐标计算表
点号 角度观测改正后的方位角 ° ′ ″ ⑷
38 15 00 2 -07″ 102 48 093 -07″ 78 51 15 4 -07″ 84 23 27 -06″ 93 57 36
值(右角) 角度 °′ ″ ⑵ ° ′ ″ ⑶ 水平距离 m ⑸ 112.01 坐标增量 改正后坐标增量 坐标
⑴ 1 △x/m ⑹ +0.03 87.96 △y/m ⑺ -0.01 △x/m ⑻ △y/m ⑼ x/m ⑽ 200.00
87.99 69.34 69.33 287.99 569.33
250.38 648.41
139.85 566.3
102 48 02 115 26 58 78 51 08 216 35 50 84 23 20 312 12 30 93 57 30 38 15 00 87.58 +0.02 -37.63 0 -37.61 79.08 -0.01 -110.53 -82.11 79.08 137.71 +0.03 -110.56 -82.10 89.50 +0.02 60.13 -0.01 60.15 -66.29 -66.30 200.00 500.00 1
426.80 -0.10
∑ 360 00 27 360 00 00
36.完成表格并写出计算过程 附合导线坐标计算表
角度观测改正后的点值(左角) 角度 号 水平距离 m ⑸
方位角 坐标增量 改正后坐标增量 坐标
⑴ A ° ′ ″ ° ′ ″ ° ′ ″ ⑵ ⑶ ⑷ △x/m ⑹ △y/m ⑺ △x/m ⑻ △y/m ⑼ x/m ⑽ y/m ⑾
102.75 B -06″ 239 29 15 239 29 09 104 29 21 187.62 0.03 -0.03 -46.91 181.62 1 -06″ 157 44 39 -46.94 157 44 33 0.03 82 13 54 158.79 21.46 204 49 45 0.02 107 03 39 129.33 -37.94 149 41 09 76 44 48 181.65 874.41 284.37 -0.02 21.49 157.33 895.90 441.68 -0.02 -37.92 123.64 123.62 857.98 565.30 157.31
2 -06″ 204 49 51 C -06″ 149 41 15 D
∑ 751 45 00 751 44 36
37.完成下表四等水准测量计算。 下丝 后尺 上丝 点号 后距m 视距差m 1.614 A | TP1 +1.0 +1.0 1.156 45.8 前距m 累积差m 0.774 0.326 44.8 后-前 +0.833 +0.932 +1 后1 前2 1.384 0.551 6.171 0 5.239 -1 +0.833 K1=4.787 K2=4.687 -5下丝 前尺 上丝 方向及尺号 黑面m 红面m 标尺读数 K+黑-红 mm 高差中数 m 备注 38.现需从A点测设长度为129.685m的水平距离AB,初设B点后,测得温度t=23℃,AB两点的高差h=-1.168m,已知尺方程为lt=30-0.0(t-20°C)330m,问需沿地面测设多少长度? 解: 尺长改正:
温度改正:
倾斜改正:测设长度:
39.必须用精密方法测设135o00′00″的已知水平角AOB,在O点用经纬仪正镜位置测设AOBˊ后,用多测回实测得其角值实为135o01′00″,丈量OBˊ长为48.20米,问在Bˊ点沿OBˊ垂线向何方修正多少长度得B点、使∠AOB为所要测设的值。 解:
,向内侧量取0.014m
40.已知M、P两点,要测设角值为90°的∠MPN,初步定出N′点后,精确测得∠MPN′=89°59′21″,量得PN′的距离为79.56米,问应如何精确定出∠MPN? 解:
,在N′点沿ON′垂线向外侧量取0.015m得N点
41.已知xA=100.000m,yA=100.000m,xB=90.000m,yB=110.000m,xP=90.000m,yP=90.000m,求极坐标法根据A点测设P点的数据β和DAP。简述如何测设。 解:
在A点安置经纬仪,瞄准B点定向,逆时针测设β角,确定AP方向;在AP方向测设水平距离DAP,确定P点并标记。
42.设A、B两点的坐标为xA=532.87m, yA=432.07m, xB=490.23m, yB=421.54m}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条式水平仪读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