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元手表如何救了美军两名美军飞行员遇ufo性命

营救美国大兵——记75年前浙江村民与美国飞行员那段往事-新华网_网易新闻
营救美国大兵——记75年前浙江村民与美国飞行员那段往事-新华网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营救美国大兵——记75年前浙江村民与美国飞行员那段往事-新华网)
浙江丽水遂昌村民回忆当年营救情景。 新华网发 浙江丽水市委宣传部提供
新华网杭州11月8日电(祝姚玲 包塔娜)对于杜立特空袭,很多人都不陌生,那是1942年美国空军中校杜立特率领16架B-25轰炸机、80多名机组人员对日本东京等地开展的一次大胆突袭,它的胜利对于当时在二战战场节节失利的美军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这场75年前的空袭行动举世闻名,而背后中国平民英勇救助美国飞行员的故事,却没有那么为人熟知。往事不该如烟,那一个个感人的救援故事,是村民用血汗甚至生命铸就的,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为美国飞行员送食、治伤,并用轿子、人力车将他们送到当地政府,护送他们安全离开。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山区,去追寻那段往事,致敬平民英雄,记录那段平民铸就的中美友谊。
20岁的江山村民 硬生生把2米高的美国飞行员背下了山
时间回到日,那是珍珠港事件后的第一百三十三天,杜立特空袭成功后,轰炸机因为无法在航母着机,继续向西飞往中国境内。由于燃料耗尽和天气原因,16架飞机全部坠落,飞行员紧急迫降到浙江的遂昌、江山、常山、临安,江西的上饶等地。
当天傍晚,3号机坠落在丽水市遂昌县柘岱口乡北洋村大坞山。副驾驶曼奇坠落到江山东积尾村附近。下落过程中受伤,难以自己下山,后来才被村民发现。
据曼奇回忆,被村民发现时身体已很虚弱,每走100码就要歇一歇。一个身高5英尺4英寸的中国人主动要求背他,他就是村民毛继富。当时,毛继富20出头,与曼奇身高差距颇大,用满身力气硬生生将这个接近2米高的美国飞行员背下了山。背起大块头,毛继富没有放慢、停下脚步,而是快步走向村庄。
毛介富的妻子吴梅兰和村民廖石爱等人,还为曼奇做了在当时可以算作奢侈的鸡蛋汤、蛋炒饭。由于语言不通,当时他们连这名飞行员的名字也不知道。不久,美军飞行员便被有关方面送回美国。
1998年12月,曼奇的战友伍尔德里奇专程来到毛介富家中表示感谢。
遂昌村民炖鸡给飞行员当晚餐 做他的人肉拐杖送他下山
同是3号机组的机长格雷、投弹手琼斯降落和机械师法克特落在遂昌界内。
机长格雷当天降落在遂昌县西畈乡岩坑村,第二天到湖岱口村桥头,被村民发现并带回家中,后被乡里安置在刘家祠堂(当时的乡公所)。对于村民送来的米饭和小菜,格雷只是怔怔地看着……后来,格雷在纸上画了一只鸡,又画了几个圆圈——鸡蛋,村民理解了意思,很快送来了几个还冒着热气的鸡蛋,还把一只刚出锅的鸡送来作为他的晚餐。在战乱年代,山区农民家庭哪怕过年,也未必能吃上一只鸡。
第二天一大早,在乡长刘佐唐的安排下,民兵刘芳桥护送他去上定乡。处处陡峭而狭窄的山路,没有经验的格雷走几步就气喘吁吁,刘芳桥就让格雷搭在自己肩上一步一步往下挪。“爷爷说,那是他这辈子走过最累的路,”刘芳桥的孙子刘光宁说。
这一路上,格雷与刘芳桥熟络起来,途中休息时,他掏出钱包里的照片给刘芳桥看,告诉他这是他的夫人。次日,刘芳桥返回刘家村,格雷送了他一段路,还送了两枚美国硬币表示感谢。
投弹手琼斯降落在遂昌县柘岱口乡坑西村,在乡长张志伦和村民帮助下得到食物和换洗衣物,并被安全送走。于4月21日与机长格雷在王村口区重逢后安全离开。
机械师法克特殉职于机舱内。当村民轮流值守看守他的遗体,并用上好棺木,将他入殓。后来棺木连同拆解的坠毁飞机、零部件一起被送走。
临安山村教师朱学三 用生涩的“洋文”救下杜立特部下
1号机,也就是杜立特执行任务的那架飞机,那天傍晚坠落在浙江、安徽交界的西天目山豪天关岭上。
杜立特降落在临安县白鹤镇盛家畈的农田中,第二天被发现。由于言语不通,驻扎在白鹤镇的浙西行署的哨兵发现他后,双方险些开枪。好在村民帮杜立特找回降落伞、望远镜,才消除误会,将这个满身泥浆的美国人送往天目山上的浙西行署。
与杜立特同一战机的领航员波特降落在青云镇碧琮村,他和另一名机组成员,被村民误认为“日本人”。幸好那天正是星期天,会一点“洋文”的当地小学教师朱学三恰好在家,他用最简单的英文与他们交流,村民才得知他们是轰炸东京的美国英雄,对他们热烈欢迎。由于他们不会用筷子,朱学三的母亲专门为他们煮了一小锅鸡蛋。 饭后,大家决定把两个英雄送往浙西行署。路上巧遇射击手伦纳德,三人仅仅拥抱,一同前往浙西行署。
副驾驶员科尔降落在距杜立特六公里的射干村(现在临安太湖源镇),在保长等人护送下被友好地送到浙西行署青年营。1号机组上的五名飞行员,历经曲折惊险后,在临安百姓的营救下团聚。
浙西行署为杜立特五人备好车马食物,飞行员也送给行署主任贺扬灵一件皮衣,一双皮手套,还有一些小纪念品。正要分别时,杜立特取出一封感谢信,交给贺扬灵。
象山村民连夜护送飞行员离开 郑士明死守秘密被日军杀害
7号机坠落在象山南田岛大沙村靴脚头沙滩。当时,5名美军机组人员中4人受重伤,其中两人伤势严重。
由于当地离日军大本营石浦很近,村保长许尚春与王小富等4个甲长商量后,决定每小组派4个年轻人,在第二天天亮前把伤员送走。于是,16名村民抬着负伤的美军机组人员摸黑前行,中途更换多次交通工具来到三门,在恩泽医院院长陈省几、其儿子陈慎言、儿媳张雪香等帮助下,于21日清晨,把5位美军机组人员安全护送到恩泽医院。医务人员对机长劳逊做了截肢手术。半个多月后,5名机组人员基本康复。
大沙村却因此陷入险境。驻石浦日军得到消息后,到大沙村挨家挨户搜查拷问。大沙村男女老少统一口径说“机组人员让潮水冲走了,没有一个上岸”,日军一无所获。可不久,日军在村民郑士明家搜出一顶降落伞,把他双手反绑悬空吊在小庙的房梁上拷问,要他供出美军机组人员的下落。
郑士明一口咬定降落伞是在海上捕鱼时捞的。日军撤离后,全村人竭尽全力抢救郑士明。但由于伤势过重,流血过多,离开人世。
三门渔民将飞行员藏进夹墙 帮其乔装躲过日军搜捕
6号机上的五名机组人员坠落在浙江三门湾海里。当晚,四人游泳上了岸,岸边是南田区檀头山岛大王宫村(当时属三门县,1952年划归象山县)。见有一间农舍亮着灯光,便摸进了这户人家的猪羊棚。新婚夫妇麻良水和赵小宝发现了他们。在大概搞清楚来龙去脉后,这对年轻夫妇将他们请到屋里,煮鸡蛋给他们吃。后来得知还缺一人,麻良水到海边找到第五名飞行员。
日本兵得到风声,上岛搜查,麻良水夫妇急中生智,将美国飞行员藏进了夹墙。第二天,他们用渔民衣服伪装飞行员,并雇了一条舢板,划船帮助他们避开日军的封锁线,到达安全地段。临别时,飞行员送给赵小宝家2只指南针、1只手表和1支钢笔。
5位中国老人受邀前往美国参加杜立特空袭50周年纪念受到热情款待。 新华网发 浙江丽水市委宣传部提供
相隔半个世纪 异国老人们再次相见重叙友情
时间飞逝,1992年,杜立特空袭迎来50周年。应美国杜立特轰炸机队协会执委会邀请,刘芳桥、陈慎言、朱学三、曾健培、赵小宝5位老人,来到美国,与半个世纪前被他们营救的美军飞行员再次相见。
渔家女赵小宝从当年的新婚少妇变成了步履蹒跚的老妪。见面会上,被她和丈夫救助过的飞行员爱德华却一眼就认出了她。一见面,两人就紧紧拥抱在一起。
与刘芳桥会面的是一名三号机组成员的女儿,她代表父亲宣读感谢信。最后,她说:“要不是中国人救了我爸爸,今天就不会有我站在这里讲话。我从心底感谢中国恩人。”
会场,3号机殉职机械师法克特的家属抱住刘芳桥。法兰克弟弟不停地说“谢谢,谢谢!”他说,50年前,哥哥跳伞殒命后,中国农民连续几昼夜在山上守护遗体,非常感谢。
当年被中国村民营救的杜立特将军写信向5位老人表示感谢:“我代表杜立特轰炸机队协会的全体成员,向我们的中国朋友——那些不惜自己和他们全家承担巨大风险而搭救和照顾我们的人,表示由衷感激!”明尼苏达州州长将由他和州国务卿签名的感谢信交给老人。
浙江村民营救美国飞行员留下的重要历史资料。 新华网发 浙江丽水市委宣传部提供
  往事如烟而情谊永恒 这段故事还在延续……
刘芳桥家里至今保存着一本美国杂志,里面记录了美国各界对营救事件的评价;同一村的黄志春家的厅堂里还挂着父亲黄雄忠与美军飞行员的合影……
今年10月24日,北京。十二号机飞行员鲍尔之子鲍尔特意穿着杜立特空袭75周年的纪念衫接受采访。吉姆说,父亲和他都特别感谢中国人民的大义之举。美国专门成立了杜立特子女协会。“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中国恩人。明年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去遂昌等地看一看,向恩人们致敬。”吉姆最后说。
翻开尘封的历史,除了温暖的救援,还有冰冷的残杀。杜立特尔空袭后,浙西机场群的战略重要性完全暴露,从1942年4 月19日开始的一个月内,日机轰炸衢州机场就达59次,机场附近9个村被杀绝。
当翻开尘封的历史,有些往事无法付诸笑谈之中。对于那段历史,除了沉思,还有悲痛,还有温暖和感动……那段战争年代结下的深厚友谊,它历久弥新,在后人中传承变得愈加珍贵……
责任编辑:
(原标题:营救美国大兵——记75年前浙江村民与美国飞行员那段往事-新华网)
本文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中国军民救助美军飞行员(历史一页)
主页 & 环球时报 & 第六版 史海回眸
中国军民救助美军飞行员(历史一页)为了不让他们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有些人献出了生命
  美国的“飞虎队”队员
  ●谭明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得到了苏联、美国等反法西斯阵营盟国的支持。那些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异国男儿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与此同时,来华作战的国际友人,特别是那些翱翔在蓝天的空中勇士们,当他们面临危难时,也总能得到中国军民无私的救援。  B—29飞行员长城获救日。八路军冀热辽军区尖兵剧社正在北平东北方向的平谷县刘家河一带活动。这天早上,战士们突然发现有一架飞机从山海关方向飞来,像个醉汉似的摇晃着,明显受了伤。接着,从飞机上掉出了一个个小白点,不一会儿这些白点就变成了朵朵开放的伞花,一朵两朵……一共11朵。毫无疑问,这是一架美国轰炸机。没多久,这架飞机“轰”的一声坠毁在东长峪附近。  八路军官兵、民兵和老乡纷纷出动,全力寻找跳伞的美军飞行员。与此同时,日本兵、伪军也倾巢出动,妄图赶在我军民之前捕获到“猎物”。大家明白,那些美军飞行员的生死存亡完全取决于与日本人拼时间、抢速度了!  很快就有了好消息。这架飞机的机长和报务员首先被救。随后,机炮手也被民兵发现。当时这位机炮手背着降落伞,悬吊在一棵树上,束手无策。民兵们爬上去,把他解救下来。他的腿受了伤,大伙儿赶紧找来一头毛驴。由于他身高将近两米,即使骑在驴背上,双脚仍在地上蹭,引得民兵们大笑。  尖兵剧社音乐队长今歌、创作组长管桦等人以很不熟练的英语与美国朋友交谈。原来,这架被称为“超级空中堡垒”的B—29重型轰炸机隶属于由陈纳德将军统率的的美国第十四航空队。这支航空队的前身正是令日寇闻风丧胆的“飞虎队”。此次他们奉命从成都起飞,前往东北鞍山轰炸昭和制铁所。  这架B—29轰炸机被日军防空炮击中。他们临时改变航向,沿长城飞临冀热辽抗日根据地上空,希望得到八路军的救援。当这些美军飞行员明白他们已经无生命之虞时,一个劲地说:“OK”。  10名飞行员陆续汇齐了,只有副机长还没有下落,此时又听到不远处有密集的枪炮声,美国人很担心自己同胞的安危。中方军民告诉他们说,会尽全力抢救他的。原来,这位副机长降落在公路附近,我军和日军正在为争夺他激烈交火。  下午的某个时辰,副机长在两个民兵的搀扶下,回到了我军驻地。见到在场的全体机组人员,副机长与他们热烈拥抱。但当他向同胞们介绍说,为了抢救自己,有两名年轻的八路军战士壮烈牺牲时,美军机长命令全体机组人员脱下飞行帽,向两位中国勇士志哀。  晚上,刘家河村像过年一样热闹。八路军、青年抗日先锋队、妇救会以及儿童团的队伍都汇集到大场地上,相互赛歌,庆祝部队打了胜仗。当时村民生活很困难,但老乡们杀了正在下蛋的母鸡,款待这些从天而降的美国朋友。美军飞行员头一次用筷子吃面条时,十分笨拙,面条一次次滑落,美军机长甚至比划着说,这比驾驶那架64吨重的B—29还困难。那个近两米高的美军机炮手干脆用手捞面吃,逗得大伙儿捧腹大笑。  几天后,冀热辽军区派部队送几位美国飞行员去延安。今歌和管桦还把自己创作的《迎接胜利的1945年》的歌词译成英文,抄送给美国朋友,预祝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克尔中尉脱险日,在美军第十四航空队担任中美联合空军飞行员指挥兼教官的敦纳尔·克尔中尉率领20架战斗机从桂林机场起飞,为12架前往香港轰炸启德机场的轰炸机护航。克尔中尉的座机在香港上空与前来拦截的日本战斗机交火时,不幸中弹,他被迫跳伞,最后降落到位于机场北面的新界观音山。  日军急忙调兵遣将,全力抓捕美军飞行员。值得庆幸的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97队14岁的交通员李石在送信时路过此地,他看到一位外国飞行员降落在自己身边,马上判断出对方是抗日盟军。日军围捕的枪声越来越近,小李石用手势告诉克尔快跟自己走。克尔顾不上多想,急忙跟着这个中国小男孩往密林深处跑去。李石把克尔带到观音山芙蓉别村附近的一个小山坳里,示意他千万不要暴露,然后自己到村里去报告。  接到报告的是在港九大队负责民运工作的李兆华,当时她是位20岁的年轻姑娘。李兆华马上找来一位名叫邱葵的村民,要他按李石所说的方位,立即将飞行员转移到更为安全的吊草岩山坳隐蔽。  傍晚,出去打探情况的战士汇报说,日军出动了上千人在新界西贡一带进行严密的搜捕,并已进驻了附近的几个村庄。显然,第二天敌人肯定会到芙蓉别村及吊草岩一带搜查。经过再三盘算,李兆华将克尔转移到已被日军搜查过、位于敌人眼皮子底下的北围村的山窝里。  第二天,凶神恶煞般的日军将黄竹山村、吊草岩一带细细地搜查了一遍,一无所获。为了不让几乎到口的“肥肉”溜掉,日本鬼子不仅反复出动飞机,加强空中搜索,同时还加强了地面兵力,并集合九龙新界的老百姓“训话”,声称若有人知情不报,将格杀勿论。为了不让无辜百姓多受折磨,港九大队手枪队在队长刘黑仔率领下,在启德机场炸飞机、炸油库,破坏通信设施,袭击据点,这些行动迫使日寇撤回了部分外出搜捕美军飞行员的兵力。  一个多星期后,李兆华与手枪队取得联系,将克尔转交给刘黑仔队长。克尔在港九大队队部逗留了20多天。在此期间,克尔中尉和翻译谭天聊得十分投机,他明白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全民性质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宁可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也决不当亡国奴。一位名叫陈勋的小战士领到了每月5角钱的津贴,还特意买了糖果送给克尔中尉。克尔为此十分感动,他表示要把这些极其珍贵的糖果带回桂林,与第十四航空队的官兵共同分享。事后,他送给陈勋50元钱作为报答,但被婉言谢绝。  在临走前的欢送会上,克尔中尉激动万分。他在致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感谢信中,十分热情地写道:“中国的抗战已赢得全世界的景仰,而我们美国人也以能与你们如兄弟般一同作战而自豪,在战争与和平的时候,我们永远是你们的朋友。”  美国机师大亚湾逃生日7时许,隶属于美国第十四航空队的空军中尉指挥员兼轰炸手威廉·列夫柯及中尉驾驶员乔治·小拉维里尔、技师亨利·埃利斯、驾驶员兼机枪手丹尼士·康利和机炮手罗伯特5人,共乘一架编号为117的B—25型中型轰炸机,从桂林机场起飞,前往大亚湾海域袭击日军运输船。  9时左右,他们在大亚湾辣甲岛附近发现运输船若干艘,于是与同行的另一架轰炸机对日舰轮番发动攻击,日舰或伤或沉。返航时,列夫柯他们的轰炸机被日舰击伤,飞机失去控制。就在飞机即将扎入汹涌的波涛之前,5名飞行员沉着地乘上了救生艇。  这些美军飞行员反复接受过情报部门的训示,万一遇到不幸,一定要设法找到游击队。列夫柯等5人幸运地被当地的渔民发现,并抢在日军搜索队到来之前将他们护送到东江纵队司令部。  在司令部,两名手脚受伤的飞行员得到了及时的治疗。他们在东江纵队呆了一个多星期,在他们归队的前一天,东江纵队《前进报》记者文焕专程采访了5名飞行员。  机炮手罗伯特说,美军有规定,凡救援飞行员的人员都将获得十分丰厚的奖赏。他问及东江纵队前些时候救援克尔中尉时,第十四航空队是否兑现过奖金。纵队司令部一位姓丁的干部告诉他,自从港九沦陷后,东江纵队和这一地区的广大百姓就把营救国际友人看成是自己的职责。至于奖赏,他们从未想过,也从未收到过。驾驶员乔治听后十分“震惊和难过”,他表示希望此次东江纵队能派人跟他们回桂林,“补偿一切应得的奖赏”。  列夫柯中尉战前是一位记者,他对港九支队的活动十分关心。他表示,在战争结束后要为中国游击战士写一本书,书名就叫《伟大的游击队》。5名飞行员还对丁同志和文焕说,他们此次回桂林后,一定要把自己在这里感受到的一切汇报给陈纳德将军,并要给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打电话。  当5名飞行员要离开东江纵队时,列夫柯代表几位飞行员表达了自己的情怀:“我们美国人曾经读过、研究过历史上伟大的军队。但是在所有历史上,在我们所有的见闻中,我们从未见过一支像你们游击队一样勇敢的军队。有一天整个世界都会知道你们伟大的工作。我们知道了一些你们过去和现在所做的工作,这是我们的荣幸,我们向你们致敬并称呼你们为‘我们的兄弟’。”▲
  陈纳德将军
&&&&《环球时报》 (日第六版)
主页 & 环球时报 & 第六版 史海回眸
镜像:     
京ICP证000006号
人 民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一块航空表背后的营救美军飞行员的故事
葛霞 蔡红 王明友 滕建平 王静 戚月兰 陈国涛 刘景女 李冲
  70多年前,江苏盐城大丰的一位儿科医生冒死营救了一位落难的美国飞行员,临别时,为答谢救命之恩,这位飞行员将自己的航空表摘下留给恩人作纪念。这块航空表经儿科医生保存40年后,到了大丰修表师傅董际德手里,一起交付的,还有这个手表的故事。
  日前,记者在大丰市档案馆,见到了这块饱含美中人民友谊的航空表,同时从现存的历史档案资料以及航空表的相关当事人那里,还原了这块航空表的故事。
  换来一块手表 听了一个故事
  在盐城大丰,有一位65岁的修表师傅,名叫董际德,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收藏了一块富有历史意义的手表。
  记者近日在大丰市档案馆见到了这位老先生以及他带来的航空表。这块航空表用布细细包裹,珍藏在盒子中,虽然外表已极其斑驳,却依旧走得很准。“这个航空表至今已近百年了,跟随这个手表收藏的,还有一段历史故事。”
  董际德告诉记者,这块航空表是30年前从大丰一位儿科医生唐竹轩那里得到的。“我从事修表行业已有40多年,从我开始修表,唐先生就把这块航空表给我,让我帮他修理加油,有一次他说表太旧了,想换一块新表。”
  董际德告诉记者,这块航空表看上去很新奇,尽管之前手表已经被唐竹轩请人维护时拿掉了两根指针并锯掉了两个发条,但打开表盖后,里面复杂的零件完好,零件数量大概是正常手表的三四倍,手表的机芯很特殊,肯定不是一块普通的表,国内非常罕见,于是他想了想,决定以125元价格的上海牌手表与他交换,当时的上海牌手表是计划供应,凭票购买,很难得,于是双方达成一致。
  “就在交换手表时,唐先生表示,手表换给懂表的人自己比较放心,随后希望我好好收藏,并讲述了它的故事。”董际德说,原来这块手表,是一个美国飞行员作为答谢送给唐先生的。
  记者在大丰市档案馆也见到了唐竹轩71岁的儿子唐杉林,他告诉记者,关于航空表的故事,因为特殊的历史年代,害怕被当作美国间谍,所以父亲之前一直没怎么提过,在20世纪90年代,自己的舅舅才将救助美国飞行员的事情讲给自己听。当时是父亲与舅舅一起救助了那个美国飞行员。
  拯救美国大兵
  草棚里发现蒙面外国人,唐家冒险藏起他
  记者从档案资料中了解到,台北县(今大丰)的大中集处于黄海之滨,在20世纪40年代,大中集是日伪重兵把守的沿海重镇,南靠苏中重要县城东台,北临苏北中心县城盐城,日伪敌特活动十分猖獗。
  “20世纪40年代,那时大多数老百姓做饭都是用锅灶。一天晚上,舅舅准备抱柴火烧晚饭时,在草棚里发现了一个蒙着脸的人,双方都吓了一跳,惊叫声惊动了屋里的父亲唐竹轩。”唐杉林说,当时家人以为遇到了坏人,正准备找棍子用于自卫,只见那个蒙面人哇哩哇啦地手直摇,接着拿掉蒙面的布,原来是个高鼻梁蓝眼睛的外国人。
  那个外国人语言不通用手比画了半天,唐竹轩感到非常奇怪,这时候,那个外国人用手指指天上,再把膀子伸直了转,好像是在说飞机,接着用手在地上画了个太阳旗,对着太阳旗叭叭叭,似乎在说打日本鬼子的飞机。唐竹轩想到最近几天鬼子在街上到处设卡盘查行人,于是想到保护他。“他帮助我们打日本人,就是我们的朋友。”
  唐竹轩带他进屋,让他吃饭、洗澡、休息。家人很害怕,建议把美国人交出去,否则被查到后可能会被杀头,但唐竹轩不愿意,他的理由是:“他是帮助我们打日本鬼子的,我们不能将他交给日本人,就是拼了命也要保护好他!过几天再想办法将他安全转移出去。”为了保护这个美国人,唐家把美国人安排在草棚里睡觉。
  就在这时,外面有人敲门,称是查户口的,开门后发现来了几个伪军,冲进门到处乱翻却什么都没搜到。带队的人说:“有没有发现一个美国人?一架美国飞机在东海边坠落,驾驶员没有死,可能逃到这附近了,如果谁发现了没有报告,立刻杀头。”
  就在担惊受怕中,美国人躲了好几天。唐竹轩很焦虑,不知该把他怎么安全转移出去。考虑再三后,托人找到当时中共台北县敌工部干部吕少南,通过他上报苏中军区。
  唐医生将美国兵化装成重病号骗过日军盘查
  记者在档案资料《大丰人民革命斗争史》中看到,当时在当地从事抗日宣传的西团镇进步青年确实有一个人名叫“吕少南”。据现在西团镇宣传办的“西团通”吴耀庭说,吕少南后改名吕铮,战争年代在大丰时曾任台北县委敌工部代理部长等职。
  经过查阅有关档案资料,记者了解到,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拯救美国兵——中国敌后抗日美国飞行员纪实》一书中,有这个美国飞行员的记载。日,一架美国B-25“空中堡垒”轰炸机轰炸日本东京时被高炮击伤,坠毁于台北县大中集东边的黄海边,5名飞行员被救。而这个美国人,便是5名飞行员中的一位。
  记者从唐竹轩的儿子唐杉林那里知道了故事的后半段。后来,吕少南带着苏中军区的两位同志,乔装成商人,以来诊所看病为由,秘密转移这位美国人,并由总部领导决定想办法送他回国。当时,来人中有一个懂英语的同志,与这名美国人作了交流。
  美国飞行员原计划在轰炸日本结束后飞往浙江境内的某地点降落,可是飞机耗尽了燃油,他被迫跳伞后,飞机坠落在黄海边,之后游到海滩上,再往西逃,躲进了儿科医生唐竹轩家的草棚里。
  躲过一劫的美国飞行员非常感谢唐竹轩,临走时将使用多年的航空表摘下来,送给唐竹轩作为见证和纪念。唐竹轩不好推辞,于是将身上的一副听筒回赠给美国飞行员。
  之后,为了躲避街上鬼子卡哨盘查,唐竹轩用绷带把美国人的头包扎起来,只留眼睛和嘴,再用碘酒、膏药把他涂起来,使他成为一个“浑身害疮”的重病号,就这样顺利通过了敌人的封锁检查。
  为救美国飞行员脱险,一个班的战士壮烈牺牲
  记者在《西团沧桑六百年》《营救美国兵》以及《大丰市军事志》等相关档案资料中,了解了这个美国兵后续的一些故事。
  档案中记载,接到地下党组织关于救助美国飞行员的汇报后,新四军苏中军区一直发电报上报到新四军第一师粟裕那里,请求给予支持。当时,粟裕率领主力一团和七团驻扎在大运河东畔的曹甸、塔儿头一线,开展军事操练,准备渡江南下,挺进天目山区,开辟浙西抗日根据地。
  粟裕看完电报后,立即指令二分区地方武装前往保护美国飞行员,同时让七团团长彭德清派一个连由一名副营长带队前往大中集营救。
  接到命令的林发英副营长和庚德信连长经过两个昼夜的急行军,在大中集东边茫茫的芦苇荡,遇到了正在为保护美国飞行员跟敌人激战的二分区地方武装人员。
  为何在这里会有激战呢?档案资料中记载,当时,驻守盐城的日军黾子一郎少佐从汉奸那里得知有美国飞行员在大中集被救后,迅速派出了100多名日伪军进行围击。
  战斗中,为了让美国飞行员能够尽快脱险,林发英副营长带领七班战士阻击敌人且全部壮烈牺牲。几天后,庚德信等人带领脱离险境的5名美国飞行员顺利返回师部,次日,粟裕亲自主持召开了欢迎美国飞行员的大会。
  航空表见证中美人民的友谊
  修表师傅为它寻归宿
  通过查阅资料,记者了解到,航空表是在普通手表上增加一套航空需要的测时、定位装置,并对机芯进行改制的一种手表。其表盘上标有各种刻度,指针5-6个,表壳上有数个按钮, 可供测里程、纬度、时速、血压等。大丰修表师傅董际德还详细用英文和数字记载了所收藏的航空表的参数。
  “换到这块航空表后,我一直视为珍宝。”董际德说,保存了30多年,自己一直将它藏在家中没有戴过,只是经常拿出来擦油保养,每个月会上一次发条,让它走一走。
  “这个航空表很珍贵,每次擦油保养时,会耗费一天的时间,这是个细致活。”董际德说。
  “现在这块航空表作为手表,太旧不好看,已经没人要,但却是很好的古董。”董际德说,最关键的是,它背后隐含的中美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结成的深厚友谊很珍贵。
  董际德说,在自己得到航空表后的第三年,上海一个收古董的贩子,开出了他一年工资的价格——500元,他没舍得出手,一直留在身边。两年前,董际德罹患癌症,做完手术回家后,担心自己身体状况,开始将这块航空表拿出来,分享它的故事,并希望能找到当初的美国飞行员或其家属。
  “过几年如果还没有找到,我可能会将这块航空表捐献给国家,毕竟它见证了先辈们的抗战经历。”董际德表示。
来源:江苏省档案信息网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感谢美军飞行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