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一部iPhone到底赚了我们测试你能赚多少钱钱吗

一台苹果iPhone到底能赚多少钱?是小米手机的80倍
  都知道苹果iPhone手机赚钱最多,但具体赚多少,知道的朋友还真不多。
  最近,好事的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就给出了一个调查数据,数据表明,一台苹果iPhone手机的利润均达151美元,按照当前的汇率计算大概是1000多元人民币。惊不惊人,意不意外!
  可是你知道华为、小米一台手机赚多少钱吗?
  统计数据表明,华为一台手机只赚15美元,约合100元人民币;而小米一台均赚2美元,约为13元。
  是不是彻底被震撼了!
  当然,上面的数据是2017年第三季度总销量和总利润的平均值。但1:80的大比分还是颇具震撼的。
  当前,国产智能手机厂商穷追猛赶,在总的手机销量上,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已经超越了苹果,市场份额相比之前也有了很大的占比提升,这一点值得称赞。
  但是在最终的利润,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2017年第三季度中,苹果一家的利润份额为59.8%,三星手机利润份额为26%。而华为仅有4.9%,小米则不足2%。
  数据对比后,颇感无奈。
  为什么苹果iPhone赚钱那么多?
  很简单,品牌溢价高、供应链控制力强议价能力强。
  国产手机品牌虽然这些年的影响力大幅提升,但是产品的利润仍然很低,一方面是国产厂商习惯了搞性价比策略,自己压缩了利润空间,另外一方面就是为了快速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大打价格战,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当天还有一点不得不承认,迫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国产手机同质化严重,不少品牌的产品品质没有保证,导致用户体验差,无法提高价格。
  总之,国产手机要想真正从苹果嘴里抢食,前途坎坷,长路漫漫。自诞生以来,一路高歌猛进,攻城略地,迅速独霸全球高端市场。甚至它已经超越了手机,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这也就造就了iPhone在营收和利润上的一骑绝尘,让业界同行无法望其项背。不服不行,以去年为例,看看苹果的营收和利润营收:第一季度营收783.51亿美元,第二季度为528.96亿美元,第三季度为454.08亿美元,四季度为526亿美元。全年合计约2293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也是1.4万亿—1.5万亿元。利润:第一季度利润为178.91亿美元、第二季度为110.29亿美元、第三季度为87.17亿美元,第四季度为107亿美元;全年利润合计为483.37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超过了3000亿元。3000亿是什么概念呢?西藏地区2016年的GDP才1148亿,也就是说差不多相当于整个西藏3年的GDP。真是不可思议!我们知道,华为余承东说:华为很快就能在销量上超过苹果,那我们再看看华为去年的营收和利润。华为去年全球销售收入6036亿元人民币,净利润475亿元人民币。就净利润而言,苹果差不多是华为的7倍。这自然也就引发一个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苹果在一部iPhone上究竟能赚多少钱?这也就涉及到一个“怎么算”的问题。其实,有一个算法国内业界最为常见,而这个算法却并不精确。即“产品市场售价—物料成本=利润”的算法。尤其是在每次新款iPhone发布之后,这套理论就会大放异彩。以iPhone X为例,国外知名数据研究公司Techlnsights给出了iPhone X的硬件成本报告,数据显示:iPhoneX64G版本的硬件成本为357.5美元;256G版本的元器件成本价格可能在417.25美元左右。如果以这个算法,按照iPhone X国内售价64G版8388元、256G版9688元计算,就得出iPhone X的毛利率高达60%以上。也就是说一部iPhone X就能获得高达几千元的利润。因此很多人大声疾呼苹果暴利。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种仅以物料成本的加减法来计算利润计算方式,极为不科学。道理很简单:把一款iPhone的所有物料给另外一个厂商,他能造出一款一模一样的iPhone么?答案显然是不可能的。其实,一款产品要涉及到设计成本、研发成本、渠道成本、物料成本、管理成本、人才费用、系统研发成本、推广营销成本、税金等等。只有把这些因素扣除之后,才能算得上是这款产品的最终利润。如果按照这种方式,一款iPhone的利润还能有多少?坦率来讲,具体金额,除了苹果自己,别人很难知道。在苹果的财报中数据中,我们能够看到的数据是,苹果的整体利润率一般在38%左右浮动,而并没有单列iPhone的利润。但我们可以进行粗略估计。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业界相关统计数据,对一款iPhone大概能赚多少钱做一个大概预估。根据市场研究机构Strategy 发布的报告显示,在过去的2016年,全球智能的总利润为537亿美元,而苹果仅靠iPhone就拿走了其中的449亿美元,占到了整个行业利润的79%。透过这份数据,结合2016年苹果智能手机的全球销量,我们来做一个大概的计算。从苹果当年的财报数据来看,2016年苹果共对外销售了2.1亿台iPhone。总台数除以总利润,我们可以大致得出,2016年苹果每出售一部iPhone的利润大概为213.8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就是一千多元。而此前市场调研Counterpoint公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各的利润数据显示,单台的利润达到了151美元。折合人民币将近一千元。两者的数据总体上还是有一定的一致性。其实,不管怎么说,的利润相对于其他厂商来说,的确是要高很多。只是不像有些媒体按照以物料成本与售价相加减的计算方式,用以哗众取宠的那么高。- END -最新评论一度蜜-我的智能生活入口相关新闻  既然是说道苹果手机的问题,我就说一些看法吧,我呢,我个人不用苹果手机,因为办公很不方便倒文件,我的安卓可以当U盘用,而苹果很麻烦,并且还只有单卡,我必须用双卡的,所以不用。
  上周五,iPhone X已经全面上市了,作为史上最贵的iPhone,苹果今年的心也是始终悬着,如果用户一旦接受,那么自家的盈利将会有更大的飞跃。按目前来看,苹果可以说是完全可以放下心了。
  不过苹果是属于中高端手机,习惯用低端货的,一定会算硬件成本,然后看人家赚了多少钱,可一个产品最重要的是品牌,不是硬件,所以穷一点的人大多会算这个人家赚多少,算那个人家赚多少之类的工作。
  你很难想象王健林,许家印,马云,马化腾买东西会算这个商品的硬件成本多少,高了就不买这样的事发生,虽然我也是穷人,但是我不算对方的产品硬件成本,我只算我能不能承受这个价格,如果一个连吃饭都成问题的人,你也很难想象买任何一个东西,让他不去计算这个东西的成本,因为想省钱,想让对方少赚点,难道说不是么?
  当然咯,换一种方式来说的话,给你一千万 把ios操作系统国产化了 你能吗?! 没有这实力 不要秀智商 大自然造了50亿年生命在你眼里值钱了吗?当然也不可能,所有这些问题的本质上&&或许就是这么简单的问题了。
相关文章推荐你知道一部iPhone到底赚了我们多少钱吗?
iPhone自诞生以来,一路高歌猛进,攻城略地,迅速独霸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市场。
甚至它已经超越了手机,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这也就造就了iPhone在营收和利润上的一骑绝尘,让业界同行无法望其项背。
不服不行,以去年为例,看看苹果的营收和利润
营收:第一季度营收783.51亿美元,第二季度为528.96亿美元,第三季度为454.08亿美元,四季度为526亿美元。全年合计约2293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也是1.4万亿—1.5万亿元。
利润:第一季度利润为178.91亿美元、第二季度为110.29亿美元、第三季度为87.17亿美元,第四季度为107亿美元;全年利润合计为483.37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超过了3000亿元。
3000亿是什么概念呢?
西藏地区2016年的GDP才1148亿,也就是说差不多相当于整个西藏3年的GDP。
真是不可思议!
我们知道,华为余承东说:华为很快就能在销量上超过苹果,那我们再看看华为去年的营收和利润。
华为去年全球销售收入6036亿元人民币,净利润475亿元人民币。
就净利润而言,苹果差不多是华为的7倍。
这自然也就引发一个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苹果在一部iPhone上究竟能赚多少钱?
这也就涉及到一个“怎么算”的问题。其实,有一个算法国内业界最为常见,而这个算法却并不精确。
即“产品市场售价—物料成本=利润”的算法。
尤其是在每次新款iPhone发布之后,这套理论就会大放异彩。
以iPhone X为例,国外知名数据研究公司Techlnsights给出了iPhone X的硬件成本报告,数据显示:
iPhoneX64G版本的硬件成本为357.5美元;256G版本的元器件成本价格可能在417.25美元左右。
如果以这个算法,按照iPhone X国内售价64G版8388元、256G版9688元计算,就得出iPhone X的毛利率高达60%以上。
也就是说一部iPhone X就能获得高达几千元的利润。
因此很多人大声疾呼苹果暴利。
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种仅以物料成本的加减法来计算利润计算方式,极为不科学。
道理很简单:把一款iPhone的所有物料给另外一个厂商,他能造出一款一模一样的iPhone么?
答案显然是不可能的。
其实,一款产品要涉及到设计成本、研发成本、渠道成本、物料成本、管理成本、人才费用、系统研发成本、推广营销成本、税金等等。
只有把这些因素扣除之后,才能算得上是这款产品的最终利润。
如果按照这种方式,一款iPhone的利润还能有多少?坦率来讲,具体金额,除了苹果自己,别人很难知道。
在苹果的财报中数据中,我们能够看到的数据是,苹果的整体利润率一般在38%左右浮动,而并没有单列iPhone的利润。
但我们可以进行粗略估计。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业界相关统计数据,对一款iPhone大概能赚多少钱做一个大概预估。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发布的报告显示,在过去的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行业的总利润为537亿美元,而苹果仅靠iPhone就拿走了其中的449亿美元,占到了整个行业利润的79%。
透过这份数据,结合2016年苹果智能手机的全球销量,我们来做一个大概的计算。
从苹果当年的财报数据来看,2016年苹果共对外销售了2.1亿台iPhone智能手机。
总台数除以总利润,我们可以大致得出,2016年苹果每出售一部iPhone的利润大概为213.8美元左右。
折合人民币就是一千多元。
而此前市场调研Counterpoint公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各手机厂商的利润数据显示,苹果手机单台的利润达到了151美元。
折合人民币将近一千元。
两者的数据总体上还是有一定的一致性。
其实,不管怎么说,iPhone的利润相对于其他厂商来说,的确是要高很多。
只是不像有些媒体按照以物料成本与售价相加减的计算方式,用以哗众取宠的那么高。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这几年的北京冬天有个常被问到的问题:
北京哪儿的雪下的最大?
答案是:朋友圈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
让我们用特别的方式在朋友圈"晒雪"
今日搜狐热点中国只是世界工厂?你知道这些公司每年从苹果公司赚了多少钱吗?
我的图书馆
中国只是世界工厂?你知道这些公司每年从苹果公司赚了多少钱吗?
国产手机供应链能从苹果公司赚取多少价值?
2017年2月,苹果公司公布了其2017年版本的全球200家主力供应商名单。
这200家主力占了苹果2016年材料、制造和装配采购支出金额的97%的份额。
“This list is our top 200 suppliers, including componentproviders and others representing at least 97% of procurement expenditures formaterials,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of our products worldwide in 2016.”
我找遍了中文网络的信息,发现似乎没有人对这份榜单进行详细的分析,或者说内容有很多错误。比如说把很多台湾甚至美国的公司算成是中国大陆本土的供应商。
比如说一家叫longwell 精密的公司,被很多新闻媒体列成是中国大陆的供应商,其实查询其历史,是在台北成立的公司,中文名叫做良维。该公司在苹果供应商名单里面只有一家深圳工厂通过审核,所以被人误认为是大陆公司。
同样的还有佳值电子,这也是家台企,只不过该公司只有一家苏州工厂通过了苹果的审核在名单里面,名称为Suzhou Panel Electronic Co., Ltd.所以也被误归入中国大陆公司行列。
再比如提供PCB板的Coilcraft(线艺),也被列为中国大陆供应商,但其实是家美国公司,两家工厂在大陆,两家工厂在东南亚。
再比如提供摄像头模组的高伟电子,也被列为是香港的公司,其实高伟电子是韩国公司,主要管理层和股东都是韩国人,只不过是在香港上市,而且在苹果名单里唯一的工厂在东莞,所以被误列为中国公司。
我对此进行了勘误,详细的考证了中国大陆(含香港)供应商名单。
对于不太熟悉的公司,都查询了其创始人和注册地。
我们从这份榜单看一看中国公司的实力情况。
首先我们要很明确,200家公司里面四个地区的供应商最多,那就是美台日中:
台湾供应商数量第一:50家
美国供应商数量第二:47家
日本供应商数量第三:44家
中国大陆供应商数量第四:23家
当然四强之外,还有一个韩国,供应商数量排在第五:13家
除了美台日中韩以外,还有6家新加坡公司,5家德国公司和4家荷兰公司。
剩下还有奥地利2家厂商,英国、爱尔兰、瑞士、比利士、芬兰及沙特各1家厂商
当然,我们又一次看出来了,苹果的供应商来自15个国家,有13个是发达国家或者地区,沙特的一家主要是石油丰富可以提供外壳所需的聚碳酸酯
有4家以上苹果供应商的国家有8个,
美国,德国,新加坡,荷兰都是人均四万美元以上地区,
日本人均三万多美元,
韩国和中国台湾人均也有两万多美元。
只有中国,2016年人均只有8200美元不到,却有能力和发达地区企业竞争,而且还不是最后一名,供应商数量排在全球第四位,且在不断增加。
这就是中国的特殊性,中国自称发展中国家是合理的,
但是呢,又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高端,中端和低端都在发展的国家。
也可以说,是唯一一个在所有领域都在和发达国家正面竞争的发展中国家。
那些所谓的发展中大国,新兴国家,金砖国家,例如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罗斯,印度,马来西亚,越南,土耳其,他们人均大多和中国差不多甚至比我们还高,但是一家苹果供应商也没有。这也体现了中国的特殊性,总体是发展中国家的同时,却具备了发达国家的特征。
我们的国民的认识,总是远远落后于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
我国国民普遍有这样的认知“我国只是世界工厂,只是代工和组装手机,核心零部件全部都是国外生产的,我国只是提供土地和廉价劳动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网络和媒体环境上各种贬低中国制造能力的文章和新闻大行其道,因为符合一般人心目中的中国制造低端形象。
然而事实是什么呢,200家苹果的主力供应商里面,中国有高达23家,这个数量超过了欧洲供应商数量的总和,全球20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供应商数量比我们多的只有3个。我们提供先进电子产品零部件的能力比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要强大。
苹果手机里面的摄像头模组,PCB线路板,天线,FPC柔性印刷线路板,扬声器,触控马达,玻璃盖板,玻璃后盖,金属结构件,精密连接器等都有中国供应商供货。
这23家中国主力供应商公司是:
深圳瑞声科技,青岛歌尔股份,湖南蓝思科技,香港伯恩光学,深圳比亚迪,
香港国泰达鸣,成都宏明双新,汕头超声电子,依顿电子,科森科技,鸿特利塑料,立讯精密,上海实业控股,惠州德赛电池,深圳欣旺达电池,富诚达科技,信维通信,安洁科技,东山精密,金桥铝型材,深圳裕同包装,领胜电子,INB。
这里面包含了港资企业,因为香港已经回归,而且工厂全部在大陆。
INBElectronics Limited这家公司最神秘,只能在苹果报告里面查到地址是在深圳福永街道怀德翠海工业园1区2栋,百度地图显示该公司中文名是易力声,
但是易力声官网上的英文公司名却又不是INB,而是叫innovation,
INB这家公司实在不知道其背景,有读者能够查到可以留言。
事实上,这23家主力公司以外,还有不少中国公司在试图打入苹果供应链,其中最大的一家就是京东方,该公司实际上已经进入了苹果供应链,液晶面板为苹果MAC供货,但是出货较少,毕竟手机业务才是大头,所以暂时未被列入主力供应商。
目前京东方和苹果正在联合研发OLED屏幕,京东方希望能在2018年为苹果iphone 手机供应商OLED面板,打破三星的绝对垄断。如果京东方在2018年或者2019年成功的话,那又将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当然我们也不要太着急,目前京东方的OLED屏幕只有成都厂在2017年10月开始量产,目前良率估计也只有两三成左右。
根据韩国媒体报道,华为成为京东方柔性OLED的首个客户,但是目前并不清楚具体哪款手机使用了京东方的OLED屏幕,实际上按照京东方现在的良率,出货量肯定不高。
因此京东方成为iphone的供应商,2018年还是比较困难,2019年还有可能,我们拭目以待。
实际上,在200家苹果主力供应商以外,还有大量优秀的中国电子零部件企业,比如舜宇光学,汇顶科技等,他们在本行业都做进了全球前三位。
像汇顶科技,已经成了华为,小米,OPPO,VIVO等公司的指纹识别芯片主力供应商,并且在2017年打入了三星的供应链。
我们看下2017年苹果供应商数量分地区的变动情况
台湾新入选了8家,有6家落选,总体数量增加了2家。看起来似乎很好,但是问题是入选的8家都是些价值相对较低的结构件例如散热模块,无线模块,磁性材料,石英组件等的供应商,
而落选的6家里面有给苹果提供屏幕的友达光电,还有给苹果提供显示屏背光模组的中强光电,尤其是屏幕,是价格最昂贵的大件,台湾从该领域退出了,因此总的价值是下降的。
日本新入选了7家,落选了6家,变化不大,做镜头的日本康达智被苹果引进来了,对台湾镜头厂家大立光和玉晶光都是不利的消息。
美国新入选了3家,落选了7家,减少了4家。
其他英国,韩国,德国等也各有一两家的变动。
中国新入选了5家,其中包括宏明双新,鸿特利塑料,上海实业控股,东山精密和科森科技,落选了2家,中南金属加工服务,还有就是提供模具的信濠精密组件,增加了3家。
中国供应商增加的数量最多,
新入选厂家里面值得一提的是东山精密公司,其在2016年7月以6.1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MFLX 100%的股权,MFLX公司成立于1984年,是全球专业柔性电路板和柔性电路组件最大的供应商之一,2014年以6.3亿美元的产值在全球PCB制造商中排名第27位,在专业FPC制造商中排名第5位。其管理总部位于美国,主要客户包括苹果和小米等。东山精密通过收购一跃成为世界主要FPC供应商之一,同时进入了苹果供应链。
另外一个入选的科森科技,该公司位于昆山,是一家专业从事精密金属制造服务的高新技术公司,产品应用于消费电子、医疗、新能源等行业,除苹果公司外,索尼、美敦力、强生、Zimmer等世界知名企业也是其主要客户。
Iphone X的不锈钢中框就是由该公司加工,另外科森科技虽然超过60%的营收来自苹果,但是其医疗器械的加工才是其真正最为重视的业务,目前医疗器械金属加工占其营收10%左右,但是科森科技极为重视。
美敦力和强生是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医疗器械公司,这两家都是科森科技的客户
科森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4.63亿元,同比增加62.17%,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8亿元,同比减少5.37%。
应该说,摆脱对苹果的依赖是科森公司面临的最大问题,否则一旦被抛弃,公司就是生死存亡。科森显然也是很清楚这一点,因此该公司在医疗领域的业务增长是关键。
中国是真正的世界工厂,日本对中国最为封闭
我们都知道,政治上日本人一直把中国当做敌人,2017年安倍晋三又是访问印度用低价和贷款获取印度高铁合同,并且和印度形成事实上的某种围堵中国的同盟的关系,又是在美国退出的情况下强力推动把中国排除在外的TPP。
实际上,我们从苹果供应商的工厂分布情况也可以看出来日本民族对中国的提防程度。
为什么说中国是真正的世界工厂呢?尽管苹果的供应商来自不同的地区,但是他们大多都是把工厂设置在中国。
全球有769家工厂给苹果交易,其中中国是无可争议的龙头老大,以350家高居全球第一位。全球第二是日本,有127家工厂,东南亚第三,有90家工厂,美国第四有75家工厂。
我们来看下,各国苹果供应商在中国设厂的情况,
中国不用说了,23家中国供应商几乎所有工厂都在中国;
我们看下供应商数量第一的台湾的情况,从数字我们看出台湾制造业事实上和中国大陆的深度融合:
台湾51家供应商有152家工厂,其中114家在中国大陆,27家在台湾本岛,其余11家工厂主要在东南亚等其他地区。
很多台湾公司,所有的工厂都在大陆,在台湾已经完全没有生产基地。例如正美印刷集团,佳值电子苏州厂,在苹果供应商名单里的工厂都在大陆。
苹果公司可以说对台湾经济有着重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台湾股市市值最高的台积电,市值第二的鸿海,以及台湾股市单价最高的股王大立光,这台湾三大科技公司最大客户都是苹果。更不要说这几十家苹果供应商了。
我们从台湾的大量苹果供应商,75%的工厂都设置在中国大陆,而留在台湾本岛的工厂数量只有17.8%就能一窥一二,
为什么台湾薪资二十年不涨?为什么台湾岛内青年总是会抱怨资本家无情?
每次苹果大卖,都会带动台湾供应商业绩创下新高度,然而这给台湾带来的实质就业机会并不多,大量就业外流到大陆,资本家倒是赚到钱了,普通人的薪资却原地踏步。
我们来看下供应商数量第二美国的情况,
美国47家供应商有217家工厂,其中在中国的最多69家,其次在美国本土有65家,另外在东南亚有32家,在欧洲有15家。
也就是说,苹果的美国供应商在中国的工厂最多。
如果查看美国供应商名录,会发现大部分集中在各种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例如AMD,德州仪器,博通,英特尔,楼氏电子,迈瑞恩,美光,闪迪,希捷,西部数据,高通,新思等等,也有康宁这样的手机玻璃供应商。这体现了集成电路领域美国的绝对优势地位。
日本44家供应商有225家工厂,在日本本土最多有114家,在中国有59家,在东南亚有38家,韩国7家。
日本供应商主要是提供各种电子元器件,京瓷,日本电产,日东电工,阿尔卑斯电气,TDK,村田制作所六大电子元件企业全部在列,
在芯片领域主要是提供东芝的闪存以及索尼的摄像头芯片。
另外还有提供液晶屏的JDI
韩国13家厂商37家工厂,韩国本土19家,中国16家,美国、越南及菲律宾各1家)
韩国人主要为苹果提供DRAM,NAND FLASH存储器,OLED屏幕,摄像头模组等。Iphone 8的后置摄像头LG Innotek就是主力供应商。
新加坡5家厂商18家工厂,中国14家,美国、巴西、印度及马来西亚各1家)
德国5家厂商16家工厂,中国6家,德国本土3家,美国和马来西亚各2家,英国、澳大利亚及墨西哥各1家)
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来,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美国,中国台湾,中国,新加坡,德国的苹果供应商都是设在中国的工厂最多。
韩国虽然是在本土的工厂最多,但是设在中国和韩国的工厂数量并没有差多少,在韩国本土19家,在中国15家。而且韩国设在海外的18家工厂有15家在中国。
只有日本,50%的工厂设在本土,在中国设立的59家工厂数量远不如在本土的114家多,而且在东南亚设立了高达38家工厂,是各国供应商在东南亚设厂最多的,数量直追在中国的59家工厂。
在众多苹果供应商国家中,日本在中国设立工厂的比例最低,而在东南亚设立工厂的比例最高。
这是很有意思的,因为中国不仅有高素质的工人,低成本的生产能力,而且还有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以及全球最完整的手机供应链,日本公司却依然选择在东南亚布局大量工厂。
作为距离中国最近的邻国,从苹果供应商设立工厂位置的选择,体现了日本对中国的封闭性,这从我的上一篇文章《中国在海外的技术收购》也可以看出来,中国从距离较近的日本收购技术公司异常困难,反而在距离遥远的欧洲收购了大批技术企业,例如库卡,林德液压,先正达,倍耐力,Imagination等等。
中国公司价值获取分析
请注意,在本文中出现的中国公司名称都是200家苹果的主力供应商。
下图是IHS公布的Iphone 8 拆机报告
总BOM价值为247.51美元,其中最贵的三个部分:
1:最贵的物料是显示面板,52.5美元
这个领域目前是JDI,LG和夏普三家。当然原因是iphone 8仍然使用LCD液晶屏;在苹果现在真正热卖的Iphone X上,由于用的是OLED屏幕,三星处于垄断地位。
京东方目前只是打进了MAC的供应链,距离打进iphone供应链还需要时间。还没有成为苹果主力供应商。
在Iphone 8 这三家里面,中国可以获取利益的是夏普,该公司已经被鸿海收购,同时夏普广州工厂在大规模建设中。
2:第二贵的物料是外壳和线路板结构件,总价值50.95美元
包括手机表面的玻璃盖板,7000系列铝合金不锈中框,玻璃后盖,
以及PCB印刷线路板,连接器,taptic engine
在这个手里里面第二贵的部分,中国供应商就大量出现了。
前玻璃盖板和玻璃后盖,被中国公司伯恩光学和蓝思科技两家垄断,注意是垄断地位,100%的份额,这两家公司营收都超过了100亿人民币。
PCB印刷线路板,苹果有来自美国,台湾,日本和中国大陆的供应商,中国有汕头超声电子和依顿电子两家,其他有美国TTM,台湾健鼎,欣兴电子,耀华,臻鼎,华通,奥地利微电子,奥地利科技与系统技术,日本揖斐电
FPC领域:中国有东山精密(收购了美国MFLEX),美国Multi-Fineline,台湾有台郡科技,嘉联益,韩国Interflex,日本旗胜等
铝合金中框,中国有香港金桥铝型材为苹果提供金属结构件,另外还有台湾的穗高科技,日本UACJ。
连接器,中国最大的连接器公司立讯精密为苹果提供连接器产品,另外还有美国安费诺,日本的第一精工,藤仓,住友电气等。
Tapticengine,中国瑞声科技是苹果供应商,另外一家是日本电产。
当然在扬声器和话筒部分,这些声学器件中国瑞声科技和歌尔声学都是主力供应商,苹果供应链中还能和和两家公司比的只有美律。应该说在电声器件领域,中国瑞声和歌尔声学两巨头已经占据了优势地位。
另外PCB上面的各种被动元件,电容,电感,电阻之类,美国,日本和台湾公司是主力供应商,目前没有中国公司成为苹果供应商,还需要努力。
应该说在这个手机第二贵的物料部分,
其中的前后盖玻璃中国公司是最大受益者,尤其是相比以前手机后壳也从金属变成了玻璃,极大的增加了蓝思科技和伯恩光学的收入。
另外电声器件部分瑞声科技+歌尔声学也占据了优势地位。
其他在PCB,FPC,连接器,振动马达,铝合金结构件领域,中国供应商都在和中国台湾,日本供应商竞争。
被动元件部分中国最弱小,目前还没有像样的供应商出现。
3:第三贵的物料是摄像头模组,价值32.5美元
在这个领域,Iphone 8前置摄像头由韩国高伟电子、中国欧菲光、富士康供货,后置摄像头模组由LG电子零部件制造部门LG Innotek和夏普供货
中国在这个领域,由于欧非光在2016年11月成功收购了索尼摄像头模组华南厂,获取了索尼几乎100%的摄像头模组产能,技术得到提升,一举打入了苹果手机摄像头模组供应链。
当然,由于收购索尼摄像头模组是在2016年底,因此欧菲光还没有进入苹果2017年的主力供应商名录,估计2018年的供应商名录会出现欧菲光的名字。
接下来我们看看价值金额从第四到第七的部分
第四贵的物料是苹果的处理器,A11处理器,价值27.5美元
这部分代工也是由台积电完成,中国能从苹果处理器获取利润的供应商,
如果非要说的话就是芯片金属靶材供应商江丰电子,但是金额非常小。
这部分主要是苹果自己吃掉,另外台积电赚取大量制造费用。
第五贵的物料是射频器件和功率放大器件,价值24.6美元
这部分主要是美国供应商自己吃掉,高通,skyworks等等,另外还有新加坡的博通,不过其实博通也是美国公司。
我国信维通信在天线领域有所突破,给苹果供货。
第六贵的器件是功率管理器件,价值16.05美元
这部分主要也是美国公司自己吃掉,
比如基带和其他电源管理芯片来自高通,处理器的电源管理芯片来自英国Dialog,无线充电技术和核心部件来自博通等等。
第七贵的部件是基带芯片,价值11.5美元
这部分也被美国供应商自己吃掉了,基带芯片大部分来自高通。
下图是价值第八—十二位的物料
排在第八的是用户交互器件,价值11.2美元
包括音频解码芯片,来自美国凌云逻辑,NFC控制芯片,来自欧洲NXP
排在第九的是其他模组,价值7.35美元
包括蓝牙模组和WIFI模组,主要来自日本村田制作所等公司
排在第十的是各种传感器,价值6.65美元
包括陀螺仪,加速传感器,指纹识别模组,
日本阿尔卑斯制造的电子罗盘,博世的大气压力传感器,
距离传感器等等。
我国的汇顶科技倒是世界级的指纹识别芯片供应商,同时欧菲光等公司也可以生产指纹识别模组,但是均未打入苹果供应链。
传感器部分是我国的绝对弱项。
排在第十一的是电池,价值4.45美金
我国惠州德赛电池是主力供应商,另外还有深圳欣旺达,日本松下,台湾顺达等等。当然这也给德赛带来问题,即使营收高度依赖苹果。
排在第十二的是手机配件
包括USB数据线,充电器,耳机等等。
在USB lightning数据线领域中国立讯精密是主力供应商,
另外充电器有香港的国泰达鸣,比亚迪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无线充电板,立讯精密是大赢家,苹果AirPower原装无线充电板具备一对多的充电功能,同时搞定iPhone 8/8Plus/X、Apple Watch Series 、AirPods三台设备无线充电。此次苹果AirPower代工订单被立讯精密独家包揽,首批备货数量达千万台。
从苹果供应商价值链分析可以看出来,在苹果手里供应链领域,
1:中国已经在结构件上取得突破,这包括金属结构件,玻璃,塑料件,绝缘材料等。结构件本身是比较贵的,也拥有较高的价值,这说明我国的材料加工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伯恩光学和蓝思玻璃都已经成了百亿人民币公司。
实际上,把材料加工成结构件,尤其是高端的消费电子使用的结构件,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如果在在手机内部装配,需要不容易损坏,同时易于快速加工,不能和其他部件产生干涉,在现在手机动不动就是千万级别出货的情况下,装配手机的时间每慢1秒都意味着巨大的损失。
如果是在手机外部,跟消费者直接接触的部分,对加工制造的水平要求就更高了,
消费者把手机拿到手里,手是直接接触到手机的后壳,其表面的光滑程度,其颜色的均匀度,颜色的深浅,边角的圆润程度,表面喷涂的字体,和显示面板的缝隙,整体外壳的防水性,以及跌落后的损伤程度,都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适用体验。
我2013年购买的三星S4手机塑料外壳,花了5000多元,就非常容易掉漆,一年时间左右连Samsung的名字都快看不清了,非常影响使用体验,在客户面前拿出来都不好意思。
用很贵的价格,得到了不好的体验,但是当时是因为无奈,国产不争气,高端机只有三星和苹果。
所以华为Mate系列出来后,果断更换,金属后壳手感很好,价格才4000不到,三星在中国的没落多少还是有原因的。
当然,这个手机的结构件,真的不便宜,一个金属机壳,消费者至少要支付100多元给厂家。如今苹果换为玻璃后盖,价格更是上了一层楼。
登陆苹果官网查询,你会发现玻璃后盖是摔不起的,比TM摔了屏幕还贵。
对国内用户而言,
iPhone 8 屏幕损坏的维修费用(即保外维修)是1188元
而在包括玻璃后盖维修的其他损坏维修费用方面,iPhone 8 是2888元
当然,如果有购买AppleCare+服务计划,前两次意外损坏维修收费,屏幕是188元,玻璃后盖等其他损坏是628元。达到2次服务后费用与保外维修收费相同。
虽然其他维修不一定是玻璃后盖,但是日常生活,最容易坏的场景就是手机摔地上了导致玻璃损坏。
2:在外围的配件和连接器领域,充电器,充电线,无线充电模块,立讯精密,比亚迪等也实现了突破。供应苹果lightning充电线和连接器的立讯精密2017年营收预计超150亿人民币。
3:电池部分我国公司已经是主力供应商,以至于IHS在拆机报告里面电池供应商只写了惠州德赛电池的名字。德赛电池2017年营收很有可能破百亿人民币。
4:PCB印刷线路板,FPC柔性线路板,天线我国也已经成功进入苹果供应链。
超声电子,依顿电子,东山精密公司,信维通信都在快速发展。
射频天线苹果主要是三个主力供应商:美国安费诺,中国信维通信和立讯精密
另外就是Taptic engine,也就是手机里面负责振动的马达,这个玩意儿可不小,下图是iphone 8的taptic engine,目前苹果就三个供应商:日本电产,瑞声科技,金龙机电。
5:光学部分的摄像头,我国欧菲光通过收购索尼华南厂取得了突破,供应iphone8的前置摄像头模组。当然,欧菲光是2016年11月才收购的索尼华南厂,因此此次2017年苹果200大主力供应商没有欧菲光的名字。
欧菲光2017年预计会成为营收300亿的大型集团。
5:在声学器件领域我国瑞声科技和歌尔声学已经取得了绝对优势,2017年歌尔股份营收超200亿,瑞声科技营收超150亿。除了这两家之外苹果还有一个声学供应商就是美律,但是份额已经大大低于瑞声和歌尔。
下图就是iphone 8里的扬声器。
我国最弱小的是什么呢,包括陀螺仪,电子罗盘,距离传感器等在内的各种传感器,各种被动元器件(电容,电感,电阻),各种集成电路,我国完全没有供应商入围。
射频器件也很弱小,天线倒是突破了,但是例如射频前段使用的滤波器,基本依靠美国和日本产品。
集成电路(不只是芯片)是我国产业升级的重中之重。
下图是iphone 8里面的电路板。
我们可以看到红色部分,就是苹果自己开发的A11处理器,堆叠了海力士的2Gb DRAM
橙色部分是高通开发的基带芯片MDM9656;
黄色部分是美国Skyworks的无线信号功率放大器
绿色部分是安华高的
蓝色部分是Skyworks 77366-17 四频 GSM 功率放大模块
粉色部分是恩智浦(NXP)80V18 NFC 模块
这块电路板的背面还有苹果的WiFi /蓝牙/ FM收音机模块
苹果的电源管理芯片
东芝64GB NAND 闪存
高通的千兆 LTE 射频收发器
以及博通的无线充电芯片,恩智浦,Skyworks的射频开关器件
可以看到集成电路这块蛋糕,绝大部分被美国人自己独享,其他还有韩国人提供DRAM,东芝提供NAND。
看到这里,我想基本可以说明几个事实了。
1:美国人毫无疑问是集成电路的绝对霸主和最高峰,牢牢的掌握着技术的最核心和制高点。苹果,高通,博通,安华高,skyworks,德州仪器等占据了苹果手机里的大部分高价值集成电路。当然有一个高价值集成电路被东亚打开了突破口,那就是DRAM和NAND存储器。其他还有索尼的摄像头图像传感器。
实际上,苹果的主动元器件(集成电路)合计37家厂商210家工厂,其中美国企业21家厂商122家工厂,占绝对霸主地位,代表全球最尖端的技术水平。
2:日本人在苹果供应链总体是处于退却的态势,日本电子产业在品牌部分的衰败和崩溃在逐渐蔓延和影响到上游。
我们可以看到价值最贵的显示面板,虽然iphone 8的供应商是夏普,JDI和LG,
但是夏普已经在2016年被鸿海收购,富士康正在广州建立夏普工厂搞技术和工厂转移。日本只剩下JDI一家。
Iphone 8使用的LCD液晶面板,JDI还能实现供货,在卖的更火爆的使用OLED面板的Iphone X手机上,JDI由于尚未量产OLED面板能力,就无法供货了,订单被三星垄断。
苹果下一代手机极有可能100%使用OLED面板,目前苹果在和LG,京东方两家已经实现OLED首批量产的厂家在接洽,这对JDI不是好消息。
事实上,由于来自苹果的订单大幅下降,JDI在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裁员30%。
在第二贵的PCBA和结构件领域,由于在技术方面已经取得突破,中国公司的份额在突飞猛进,连接器,玻璃盖板,振动马达,扬声器,金属中框,PCB板,FPC全部份额在上升,而日本公司的份额在这一领域呈现下降态势。
在第三贵的摄像头模组领域,
由于索尼的主要摄像头模组工厂已经在2016年11月被欧菲光收购,所以在iphone 8的摄像头模组主力供应商里面,已经看不到索尼了,
目前是LG,富士康,欧菲光,夏普,韩国高伟五家
日本在摄像头模组领域也撤出了,目前索尼在供应摄像头模组中的图像传感器占据优势。
在手机集成电路领域,日本供应的价值最高的器件是东芝的NAND FLASH,但是东芝已经同意将闪存业务部门出售给一个由美国贝恩资本牵头的联合体,成员包括苹果、戴尔、希捷技术及韩国海力士。
贝恩资本等公司组成的联合体收购东芝闪存业务,总额预计约为180亿美元,将在2018年3月底完成全部交易
网络上流传的“苹果手机1300个零件,日本供应了其中一半”来自于2015年10月的一篇自媒体网文。
这个描述一看就是有问题,为什么呢,为了保证产能,苹果任何一个部件都是几家一起供货,极少有公司能独占100%份额。一个部件同时有日本,中国,中国台湾或者美国或者韩国的供应商很正常,那这个部件你算是中国供应的,还是日本供应的呢?
这就好比,富士康,欧菲光现在是苹果摄像头模组的供应商了,我就说苹果的摄像头是中国供应的,这种说法本身就不合理,因为还有LG,高伟电子,夏普也在供货。
另外苹果从来没有公布自己的BOM,从何得知零件数量,即使是拆机报告,都是算大件,从未细到1000多个零件,事实上,除了这篇网文,没有任何一个正式的新闻或者报告说苹果的零部件一半由日本供应。
实际上,从苹果的供应商报告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200家主力供应商日本有44家,排在第三位,这才是比较真实的供货比例。
日本目前最大的优势主要在被动元件,也就是电容,电感,电阻之类,苹果供应商合计有11家厂商93家工厂,其中日本企业6家厂商69家工厂,由于日本在材料制程方面的优势,短期内高品质被动元件地位很难撼动。
但是总的来说,日本在高价值部件上面:内存,显示面板,摄像头模组等都在逐渐下滑,在技术上都处于可以被替代的位置。
另外目前由村田制作所等供货的蓝牙模块,WIFI模块等,中国公司进入抢占其份额只是时间问题。
2014年9月,《日本经济新闻》曾经报道了即将上市的iphone 6手机里的日本零部件,里面提到了这样三个典型的日本零部件:
1:摄像头模组,包括上面的光学防抖器件和图像传感器
2:显示面板及其LED背光模组
3:射频器件用的滤波器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三年以后,
第一项摄像头模组在逐渐被中国和韩国供应商取代,当然日企在光学防抖器件和图像传感器依然有优势
第二项显示面板部分日本呈现大幅下滑态势,主要是被三星的OLED取代
第三项日企还有较大优势,但是目前苹果的中国供应商也已经在投入到SAW滤波器产能和研发,也有打入苹果供应链的野心。
中国公司从苹果供应链赚的钱在越来越多。
在中国的网络上,各种不真实的消息满天飞,所以会造成国人产生错误的认知
比方说,“中国在苹果供应链只能赚取6.5美元的加工费”这样的消息,甚至进了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验的试题。
实际上,先不说这个6.5美元是否准确,它仅仅是加工费而已,
事实上,就以网上爆出的Iphone X的拆解成本来看,光是玻璃后盖成本就是18美元,不锈钢中框的价格更是高达35美元,声学器件12美元,射频天线5美元,PCB板(含FPC)15美元,电池9美元,摄像头33美元,无线充电接收端6美元等等。
这些领域都有中国供应商供货,都能获取其中一部分的份额和价值。
尤其是18美元的玻璃后盖,伯恩光学和蓝思科技近乎垄断,声学器件份额也是绝对优势。
实际上,除了富士康等公司的组装费,除了中国零部件供应商直接供货,
其他苹果的零部件厂家大多数工厂一样设置在中国,中国一样可以从中赚取人工和税收费用。中国在苹果供应链的获利是超出大部分人想象的。
更为重要的,由于华为,OPPO,VIVO,小米的崛起,国产手机供应链并不依赖于苹果发展,以2017年Q3为例,华米OV四家在国内的份额高达69.9%,而去年同期才57.8%,很多中国手机零部件企业,例如以华为海思,汇顶科技,舜宇光学,比亚迪的金属壳业务,长盈精密,劲胜智能,合力泰等为代表,即使没有打进苹果供应链,2017年一样在以惊人的速度高速增长,都已经发展到了几十亿或者上百亿人民币营收的规模。
例如做触摸屏的合力泰公司,大多数国人恐怕连名字都没有听过,但是该公司2017年前三季度营收103.52亿元,增长34.3%,净利润9.08亿元,增长57%
国产手机作为带头大哥已经成型,后面的小弟成长壮大只是时间的问题。
馆藏&52932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答题赚200万你知道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