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做药物想化验药的成分去哪里鉴定去哪里做?价格怎么算

北京哪能做药品鉴定?_百度知道
北京哪能做药品鉴定?
北京哪里可以做?麻烦知道的帮个忙!谢谢了!我买了个药吃完以后身体就出现问题了!我想鉴定一下到底是不是药物的问题!还是我吃了别的什么导致的!
提示该问题下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先收集好证据,否则你做了鉴定也没用。 做鉴定你可以去天坛西里,那里有中国生物药鉴定所,那里是最权威的。具体的事你可以去咨询一下他们。
采纳率:25%
你可联系咨询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电话:010-
传真:010- 电报挂号 :9328 网址 : 电子邮箱 :nicpbp@nicpbp.org.cn 地址 : 北京市崇文区天坛西里 2 号
邮政编码 :100050
专业机构: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属的北京市药检所,电话号码你可打当地114查询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药品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怎么知道化学药品的成分假设别人用化学药品做了个东西给我,让我告诉他成分,我该怎么知道成分具体是什么和什么和什么和…….用显微镜能看见分子吗?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分子的大小在纳米级,而显微镜(特别是光学显微镜)是不可能看到纳米级的,所以显微镜看不到分子.目前看分子一般要用到光学显微镜以及红外隧道式显微镜,都是国际型研究所里才有的.要知道化学药品的成分,目前大致两种方法:一是化学分析,就是用试剂一种一种的加来鉴别,比较原始,因为需要很大的样品量,现在基本不怎么用.另一种是仪器分析,目前应用很广泛,比较好的是高效液相色谱,我在研究所里用过,可以非常快速的分析未知的样品组分,不过个人肯定是买不起的,100多万一台.顺便告诉你对于一未知样品的标准分析方法:1.用质谱仪分析,可知道分子量以及分子式.2.用红外光谱分析,可以知道官能团和印证结果(分别通过特征区和指纹区辨认)3.用紫外光谱分析,可以知道其共轭体系的大小或是否有共轭体系.4.用磁共振,可以得到核磁共振氢谱,得知氢核位置和分子结构.目前这些用得是比较多的,但是估计都得到某个研究所去才能接触到,我现在正好在做分析这块所以可以告诉你一下目前的简要状况,如果楼主目前还没有读大学而对这方面有兴趣,到时候选专业可以往这方面考虑一下,当然这是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不能,你可以做红外,xrd,基本上能看出来,如果是混合物就困难多了
显微镜看见你也看不出来啊,要用化学分析啊,具体要看是什么东西,反正分成好几份样品,先溶解,看有没有不溶物,对可溶的,不溶的分别检验,可以先做酸碱检验这类小测验,测不出还有色谱分析什么的,总之是非常复杂的事情,只有知道范围,大概有哪些物质,才好具体拿出检测方案的,而且还不一定能测全。假如是用乙醇在某种东西上弄下来的呢? 如果只是醇类呢 用显微镜怎样能看见?...
用电子显微镜吧
扫描下载二维码朋友送了我一瓶药,说是自己加工的,我想鉴定一下里面的成份,可不知道去哪儿鉴定_百度知道
朋友送了我一瓶药,说是自己加工的,我想鉴定一下里面的成份,可不知道去哪儿鉴定
我有更好的答案
到医药检验局,哪里可以检验药物成分,是需要收费的
为什么?怀疑?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药品成分检测多少钱
药品检验收费标准药品检验主要包括五种形式:一是省、地(市)级药品检验所依照《药品检验所工作管理办法》的规定,按药品抽验计划对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药品进行抽验;二是口岸药品检验所对进口药品进行法定检验;三是各级药品检验所接受各种委托检验;四是省级药品检验所对新药进行技术复核检验;五是省级药品检验所对出口药品进行检验。上述药品检验均按以下收费标准执行。一、全检按药品标准规定的所有检验项目进行检验的,为全检。1.抗生素类(1)原料、注射剂          800元(2)其他制剂 500元2.化学药品类(片剂、胶囊剂的含量均匀度、溶出度测定, 按单项检验收费标准收取)(1)原料、注射剂 600元(2)其他制剂 300元3.中药类(1)中药材 250元(2)中成药 360元4.生化药品类(1)原料、注射剂 800元(2)其他制剂 500元5.放射性药品类(1)注射剂 300元(2)发生器 300元(3)发生器配套药盒 100元6.生物制品类菌苗(1)流脑多糖菌苗生物学检定 1000元流脑多糖菌苗生化检定 1200元(2)布氏菌苗 1200元(3)冻干卡介苗 2000元(4)冻干皮上划痕人用布氏菌活菌苗 1300元(5)冻干皮上划痕人用鼠疫菌活菌苗 1900元(6)钩端螺旋体菌苗(每价) 1000元(7)百白破混合制剂 4000元(8)霍乱菌苗 3000元(9)吸附霍乱菌苗,类毒素混合制剂 1400元(10)伤寒Vi菌苗 2500元(11)小棒菌苗 1500元疫苗(1)乙肝血源疫苗 15000元(2)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 1900元(3)出血势疫苗单价 2600元双价(另收空斑试验费700元) 3300元(4)甲型肝炎活疫苗 10000元(5)冻干麻疹活疫苗 500元(6)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含分型检定 1000元不含分型检定 400元(7)细胞培养用培养基 1900元(8)牛血清(小牛、胳牛、新生牛)检定 2500元血液制品(1)人血白蛋白 1500元低温乙醇法(E法)产品硫酸铵盐析法(A.S法)产品利凡诺法(R法)产品(2)人胎盘血白蛋白 1500元(3)人血丙种球蛋白 1500元E法产品A.S法产品R法产品(4)人血胎盘血丙种球蛋白 2000元(5)静注人血丙种球蛋白 3000元(6)静注人胎盘血丙种球蛋白 2000元(7)冻干人凝血因子Ⅷ冷沉淀 1700元一期法二期法(8)冻干人凝血因子Ⅷ浓制剂 1800元一期法二期法(9)冻干人凝血酶原复合物 1500元(10)人胎盘组织液 1000元(11)人胎盘组织浆 300元(12)乙肝免疫球蛋白 2100元(13)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3000元(14)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3200元(15)抗淋巴免疫球蛋白 3000元(16)富含a2巨球蛋白 1500元(17)组织胺丙种球蛋白 1300元免疫调节剂(1)冻干人转移因子用进口试剂盒检测 1700元用国产试剂盒检测 1500元(2)纯化人白细胞干扰素用进口试剂盒检测 2200元用国产......余下全文>>
现在药监局没有药品检验的科室。只有市一级以上的药检所才能对药品进行检验。而且老百姓怀疑药品有问题想做一下检验很难。首先是检验费的问题,很贵,甚至比药品贵10倍以上,老百姓是承受不起的。其次是必须提供药品的检验标准,否则药检所是不会接收检验的。如果怀疑药品有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到当地药监局举报,药监局必须对举报的事件负责,然后他们就会为你想办法了,你不必花一分钱就能知道药品的真假。
当地药检所。社会鉴定是要收费的。但是你这种情况估计比较难,就是到药检所去也没有办法,因为药物检查是要一定的量的,而且现在县级市是不设药监所,要到大市里才有。收费是根据地区,需要分析的药物来的,都不一样。建议你打114问当地医疗检测机构的电话,然后直接问。
虽然都是成分分析,但根据检测样品、检测要求,价格有所不同。每个检测机构的价格也不尽相同。几百几千都是有的。去上海的检测机构看看。
没有,药检所不对个人!找个熟人帮忙到可以。不过你需要知道里面可能含具体神马激素,他可以帮你鉴定一下。如果你要让他告诉你里面是否含有任意一种激素,那么你给他多少钱估计都不会帮你检测。
看具体的药品检测标准
应该到技术质量管理局、或者食品品监督局去做鉴定!可以肯定没有人会“白给你鉴定一颗”!鉴定费用比这颗还要贵!
去中医院或者人民医院找关系可以,要不就花钱在当地药检所
能给出药品的化学组成,包括化学名称和含量。
Copyright &
就爱阅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号-4
声明:文章《药品成分检测多少钱》由就爱阅读网友共享发布,目的只是为了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
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与本站立场无关,如用户分享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我们将做删除处理!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发一篇挺中医的文章 -
原文:http://www.douban.com/note//(2015年5月 写于豆瓣)一直以来,闲暇时常看到不少反中医的文章,我虽然是学现代生物医学的,不过毕竟作为曾是中西医结合系的毕业生(尽管其实做的是神经生物学),有责任在科普上,写一点文字帮助大众思辨。这个想法,很不幸,一直因为事务太忙,无法抽空实施,兼考虑中医话题很容易惹火上身,太忙碌的情况下,避风为上;赶上周末这两天稍微有点空,我想还是及时写一点东西减免遗憾。第一部分:反中医者的几个常见论点。先列出反中医势力常见的一些论点,当然可能不完整,如果有更加有力的,后期可能补充:(1)缺少对照,不符合严格的实验设计;(2)中医古籍的浩渺性、玄谬性与部分典籍的权威性;(3)是中药而非中医;(4)对中医的基本理论批判;(5)中医症状的描述具有主观性,有失客观;(6)盲目反中医连中医药文化都反。下面分别分析和回应:1.1 缺少对照,不符合严格的实验设计?严格的实验设计,是现代实验的开展必备要求,以此要求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传统医学,都是不现实的(或说,如果你仅仅认为古人的某些做法跟不上现代要求,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且完全不足以立论这个古人的子孙需要被废除),因此,我们只能要求现代中医药研究者有对照。那么,现代研究者有没有呢?当然有啦,而且简直多如恒河沙数,反而现代中医药研究者不符合对照要求的倒是少见,遗憾的是,普通大众没有直接参与科研和直接阅读研究文献,很多时候反中医的一面之词(错误描述)被传播放大——我很纳闷类似这种言论“现在的中医药研究都是骗子,他们是完全没有对照的”是怎么会被广泛采信的,这个都不符合常识。你认为中医药是完全没有对照的,那把成百万千万的中医药相关SCI文章、和国内很多负责任有水平的中文期刊,统统否定了——这种陈述完全不符合事实。因此,从总体上来说,如果泛泛的问“中医药有没有效果”,答案当然是有效,否则必须做出重复试验,推翻几百万上千万的科研文章——一言以概之,科学证明其有效——当然,这个答案是一个总括性的答案。(笔者注:很多反中医,看到这里,很容易反驳说,中医药研究者的文章水平差、中医药多是中国人投稿、科研素质差、诚信度低、文章质量不可靠。这其实已经偏离了话题,但还是要回应一下,国人科研文章质量差、诚信差是个事实,但原因是投稿人是中国人,国人素质低,不表示总体上中医药文章是造假,一般大众没有这个分辨能力,一听说国人或中医药研究水平差,就认为可以否定中医药研究成果,但在科研界逻辑不是这样的:作者的水平再低、文章影响因子再低,只有被查出来造假,像小保方晴子那样,才可以认为造假,比如,假设西方人平均IF6分,国人的平均只有IF4分,不表示国人的这4分是造假的,哪怕1分,你看到某篇已经过审稿和发表的文章,就应该相信它是真实的,尽管内心有怀疑它的权力,这是科学界的基本逻辑)1.2 中医古籍的浩渺性、玄谬性与部分典籍的权威性?第二个常见论点是,中医古籍繁多浩杂,良莠不齐,很多古籍的理论近乎玄理迷信,所以认为中医理论是迷信,另外,很多权威书籍如《黄帝内经》,在学术上(尤其以现代人眼光看),不具备典范圭臬意义。笔者对这部分论点,仅以个人观点做一个回应分析:首先,中医古籍多杂,某种程度反映了学术上的竞争生态,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因此,很多时候,两本古籍的观念互相冲突,这个也很正常,它们本来就属不同学派。以方舟子先生为代表的派系,很容易用方舟子先生反驳《圣经》的方法来质疑中医,可能会这样问:“你看,古籍A说这个药性热,古籍B说这个药性寒,那我们听谁的,说明中医理论没有自洽”。但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逻辑漏洞,你驳《圣经》因为《圣经》只有一本,所有基督徒都会声称《圣经》是神的话语,是绝对真理没有错误的,因此,你只要找到《圣经》的矛盾,就足以证明圣经是假的;而中医学术界(包括古代和现代),从没有人声称全部的中医古籍都是正确的,学术的特点就是以更接近真理的理论来代替旧的理论,因此,势必存在错误的尸体,你拿到学术尸体的化石,这不过是学术进化的必然产物。换句话简言之,就是“中医典籍虽有大成、但无《圣经》”。因此,从中医的进化上看,相信每个中医学习者,都会觉得,怎么《黄帝内经》分明不实用啊?怎么《伤寒论》也不太符合现在的治疗方法啊?到《温病学》就觉得,很符合现代的治疗方法和直觉了。这其实就是两千年学术进化的表现。另一方面,中国人确实有不好的陋习,就是崇尚权威,迷信资历,敬畏经典,这确实影响了中医尤其中医文化,甚至也贯穿着类似于中医的其他国学和艺术(如戏曲、绘画)之中,笔者常戏称为“封神演义思想”,为什么呢,我们看封神演义中,哪吒、雷震子出场已经很厉害了,不曾想他们师父辈,十二门人更加了得,再至师父辈,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就更加厉害,他们的大师兄太上老君资历更老,就更加厉害,再至师辈的鸿钧老祖就简直牛到没边了。这很好理解,因为神仙寿数无限,既然寿数足够长,自然是修炼时间越长越厉害,那么越是老资历、老师傅辈,自然越厉害。但现实的学术(甚至艺术文化)是按照达尔文的方式演化前进的,师者不必贤于徒,权威牛人也只是我们攀登科学的阶梯。我常说,对于一篇文章来说,你引用的参考文献,再牛的作者的文章,也只不过是你这篇文章中的一点小小参考而已,仅此而已。如果中医药研究者,都能用这样的理性心态看待《黄帝内经》,可能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成本。这个问题我将在后文的关于中医药出路的部分说。但我觉得,这里也可以部分代表一小撮人回答“中医古籍的浩渺性、玄谬性与部分典籍的权威性”这个问题:在所有人都讲面子的场合,我们高捧着《黄帝内经》,可能只是个官话形式,但真正用于治疗和科研,我们还是会以结果为重、以病人的健康为重,把《黄帝内经》甚至《本草纲目》也不那么当一回事,但这种话,也只能在个人博客这种形式中写。那么,很多反中医者可能会说,那你既然把权威典籍也仅仅当做一个参考(而且权威典籍也有很多粗鄙伪劣),可中医理论都是建立在权威典籍之上的,那不是说明中医理论是建立在破瓦残砖之上吗?我想,这样的提问者,一来不熟悉科学的发展模式,二来没系统的看过几本中医教材。由于篇幅不亦太长,只能在此简要回答:科学(我这里包括中医,也包括现代生物医学)理论是建立在人类的知识积累之上的,也就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了各种被证明的知识系统之上的,而非建立在具体几本经典书籍上的;而中医理论,如果一定要找一个比较通俗形象的代言,就可以认为约等于中医学教材,而中医学教材的编写,也是经过了去伪存真、经验积累、理论辨析的过程的。中医典籍不等于中医教材,中医教材不等于最终的中医真理,这个在各个学术领域也一样。1.3 是中药而非中医?许多反中医者,面对足够强大的文献、临床和基础证据、证明中医药有效时,用的一个方法是,把中医和中药剥离,认为起效的是中药,而中医理论是错误的。这里反中医者还要分不同种观点:有的甚至把中药都叫做植物药(当然,这里是以绝对数量来说,因为中药也包括动物),甚至认为没有什么中药,天下植物药都是不过是自然来源的而已,发挥作用的是植物中的有效成分,等于还是化合物,只不过不是纯化或人工合成的单一分子,而是多种化合物混合而已;有的认为中药可以叫做中药,但中药发挥作用不依赖于中医理论,完全可以用西医研究成果指导中药的使用,不需要中医理论。下面分别回应:首先,学术争辩,如果打概念战,其实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在西方哲学发展上已是共识,因此,笔者不建议争论者为了自己的立场,将通俗话语中的共识概念改换一个名称,应遵循从俗原则。我们可以将传统常用的中药叫做中药或传统中药,如果实在是不常用的中药最多加一个定语叫不常用中药,而其他世界范围内的植物、中药不用的,可以叫做植物药。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公允的概念。如果一种药,比如某种金属矿石,在西方也用,那在语言上完全可以把它叫做“是一种自然矿石,同时也是一种常见的中药”,这一点儿也不冲突。对于中药是靠化学成分发挥作用,这也没什么值得格外强调的,又不是理疗,当然是靠化学成分发挥作用,食物也是靠化学成分发挥作用,我们一般也没去强调食物是一堆化学成分的集合,不能说靠化学成分发挥作用了,中医理论指导就是假的,这个逻辑很简单。所以,最终的根结在于,中药的使用是否需要依赖于中医理论。如果反中医者立论说,中药的使用可以基于现代医学和药化原理指导,不依赖于中医理论,我想,做实验的话,确实可以得出阳性结论,也就是,只要两组有差异,就说明西医可以指导中药使用了。但反过来想一想,任何理论生命都是成长的,中药范畴也可以包容吸收啊——我们做一个激进的想象:假设我们废弃西医,把西药完全按中医中药的四气五味理论和归经理论,通过大量实践来分类,然后,是否我们可以完全按中医理论指导西药呢?我想,理性的人一估算,会发现这也是可以的,也就是说,如果只要求用一些实验做出显著性差异,那么中医也可以取代西医来指导西药的应用,那是否说明西医可以被废除呢?当然不能。说到底,中医理论和西医,如果经不同的路(理论模型),来得到相同的结果(治好病),那么,正因为两条路没有重合,所以,不能用一个取代另一个,只有两条路有重合的部分,那么才具有重合部分选择一个取代另一个的可能性,这个逻辑,请读者仔细思考。所以,笔者个人认为,中西医合参,从最终治好病的概率来说,在目前,可能是个更好、更保险的方法。再进一步,笔者亲身见过一些基础和临床的案例,用西医的理论去使用中药,由于没有进行辨证区分,想当然的将一些中药当做某些疾病的治疗工具(基于药物成分鉴定、该药物使用和疾病相关性分析结果),导致结果不理想——这是由于,同一个疾病的名称,在辨证水平,可能要分为很多种,只有辨证用药,才能起效,当没有区分辨证亚组时,很可能将虚实两组人群合并为一组,导致用药一部分有效,一部分适得其反,组内差异增大,出现阴性结果。而同病异治(基于同病异证)的思想,在中医理论和历史中,早就是陈词滥调的ABC常识了,但在西医,针对相同疾病,明确认识到要划分亚型,也是近代的事,这一点,回观历史,中医从整体上不知领先了多少年(当然,涉及具体的疾病,可能各有优长)。目前,对中药的具体化学成分,研究的还远远不够,笔者认为,只有当完全掌握了每种中药的每种成分,并充分了解了每种成分的作用靶点、起效时间、代谢速率,以及和其他成分在人体中的配伍变化,才可能勉强声称,可以用西医理论来代替中医;否则的话,废除中医理论的诉求,实在是一种激进的、ISIS式的冒险行为。最后,请读者再进一步逻辑思辨,反中医者见中药有效,就剥离中药于中医,那么,中医理论中还有很重要的一大块是经穴理论,针对这个理论,已有的替代疗法阳性数据也非常多,笔者也亲手做出实验来验证了电针在动物身上的有效作用,那么,反中医者是否也要剥离“电针对穴位刺激”这个治疗因素,将电针治疗与中医经穴理论隔离开呢?同理,基于中医经穴理论的推拿等疗法,也被反复证明了其疗效,那么又如何剥离呢?这些替代疗法与中医理论的结合,比药物和中医理论的结合,要紧密得多。1.4 对中医诸多重要理论的批判?第四个常见反中医的论点(或论点集合),是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批判。比如,脏腑理论,反中医者认为这是古人对内脏器官的错误理解,而中医则认为脏腑概念是功能学概念而非严格的解剖学概念。这些争论持续了很久,其实,读者如果冷静看待,会发现两方说的都对,彼此并不冲突,就以脏腑为例:最初,古人对脏腑的理解,很可能是基于解剖的,并通过经验甚至错误经验、想象等,把解剖结构和功能相联系起来,到后来,发现用脏腑理论可以指导治疗和解释疾病,但解剖单位又不能完全对应功能单位,于是理论进行了修正,用功能单位代替了解剖单位,从此,两概念既有交集,又不完全对等。从这一点看,如果在反和挺双方,实在必须选一方支持的话,在道德上我会支持中医——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质疑很早就有,但中医的回答也已经回答了数十年,可是反中医者们,每每宣传起来,仍然重复着相同的话语,给人的感觉是中医从没回答过这个问题,这也体现了我后文中将要说的,反中医的很大比例不是出于理智,而是出于立场(这种宣传方式,其实类比于在科学界投稿,是会被质疑的,因为你不能故意漏引直接对抗你结论的足够强大、明确的文献)。这种着眼于功能而非解剖单位的基本常识,相信每一个学中医的人,第一课就要学到,比如啥叫“心主神明”,可能中医老师也会对学生举大量的例子帮助理解、用大量的语言来描述,但反中医者对此会完全无视,会认为是没有事实依据(其实最多只能叫“没有解剖依据”),没有解剖结构,只有功能描述,就无从证实和证伪。但是,在逻辑上,反中医者又犯了错误——没有解剖结构,仅有功能单位,也是可以被佐证或证伪的:比如,当描述心的功能时,理论上,心阳虚和心阴虚应该具有一定的或大体上的对立性,如果没有对立性而是完全具有一致性,那么在逻辑上就可以证伪了(在实验上怎么证伪,后面再说,涉及伦理问题比较复杂);那么怎么样可以佐证和证实呢?这就可以借助实验数据或临床数据,比如说,当一个所谓“补心阳”的药,用在一个所谓“心阳虚”证的患者身上,产生的是改善症状的作用,这就是支持性的证据,同时,如果这个药误用在“心阴虚”证的患者身上,产生的是恶化的作用,也是支持性的证据。那么,这些证据,由于伦理问题,在现在我们往往只能看到“改善”的证据,往往无法看到“恶化”的证据,那么,翻阅足够多的医案,当发现误诊导致将补心阳的药用在心阴虚患者身上时,发生了恶化,这就是一种医案上的支持性证据(按简化模型原则,当我们不引入其他变量来质疑时,可以这样说)。而中医发展到现在,其理论也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利用正反两面的验证积累而成的。总结以上,意思就是,中医理论自身是可以自洽的,并且可以说,理论自洽又是结合实践的(注意:仅仅理论自洽,不结合实践,也没有意义)。那么,反中医必然的问题是:如果中医理论自洽,又结合实践,那么就是可以用来治疗了,那你就必须确定,这个病人确实是这个证,而确认是这个证,依赖于症状的诊断,但中医的症状诊断,其描述过于主观性,有失客观性,继而,也就导致你中医治疗的效果有失客观性。那么,下一部分就来说说中医诊断的主观性问题。1.5 中医症状的描述具有主观性,有失客观?中医症状的描述,如果说主观性比较强的,可能就是脉诊了,其实读者如果通观几本普通的中医诊断学教材,会发现,症状的描述,主观性的比例应该算是少的,因此,我第一次听说“中医对症状的描述比较模糊”的时候,我都想了很久才想起一些算是典型的模糊描述(注:有些中医的症状词汇具有专业性或专指性,但并不等同于模糊)。但是,不可否认,相较于西医的诊断,中医确实客观度、精准性要差很多。因此,这一部分,主要回应反中医者这样几个概念:a. 中医诊断是否全凭主观描述? b. 怎样看待仪器测得的数字;c. 主观描述是否无效?a. 中医的诊断孕育于古代,诚然那时技术落后,但标准化、客观化的促进工作从未停止,比如,舌诊,在旧时,看各种形容词的描述,难免不够直观,现在的教学早已借助舌诊图谱来教学了,而舌诊图谱这种东西,就是传统中医没有,但却完全了传承中医一部分核心精华的一种工具。类似例子还有很多,望闻问切都有相应的标准化的努力,因此,如果大众没有了解,单凭反中医者一面之词说中医都是靠玄妙的描述来诊断,这是很不公允的;另外,中医诊断的维度,要标准化客观化,仅凭有限的工具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发明和仪器——例如,脉诊时脉搏的皮肤表面积和长度,就需要更先进的感应装置来实现。如果有一天,四诊都可以通过仪器来完成了,这并不是中医的失败,反而是胜利,但从现在技术水平看起来,这一天还很远很远(比如闻诊,似乎仪器还远远不能代替医生)。b. 仪器检测不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并且,在部分特异性指标的检测中,好的仪器可以做到高灵敏度和高特异度,很低的假阴阳性,只要一台仪器,一个数据报告,就可以作出准确的结论——而中医永远要四诊合参,这确实是人无法匹敌的优点。但这个优势也并不是压倒性的和处处体现的,尤其常见的是,重复性并不一定绝对高于人的检测(比如脉诊,如果人只负责归类脉象这种粗略工作),同时,数字指标的临界点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一种参考,并且,大多数情况下,单个仪器检测,和中医四诊中的一诊一样,仪器数值只是参考依据之一(当然,有些数值指标的参考依据非常高,比如HCG对于检测怀孕的权重,就相当高)。但是,在中医理论下,用人工进行四诊,对辨证似乎是enough的,因此,人和机器比精密比不过,可是诊断是为了辨证,如果人工四诊足以辨证,又何须过于精密呢?所以,中医诊断要解决的是重复可靠的问题,而非精密度。假设对于同一个病患,是否不同的仪器,测出的误差,比不同的中医,诊断出的误差更小呢?这一点,由于没有实验开展,笔者无法知道,但反中医者曾到处宣传描述的故事是,不同中医诊脉,可能得出不同的种类归属。对于此声称,因没有具体查证该实验,凭个人猜测,如果是一大类脉中的亚属差异,偶尔是可以包容的,但如果三部九候都是反的(也就是浮属性摸成了沉属性,数属性摸成了迟属性),那这是很令人吃惊的结果,我想大多数挺中医只能猜想,认为你的样本包含了医术不合格的医生作为测试对象。那么,反中医者必然会反问:“那什么才是好中医的标准呢?难道不应以独立于医生主观判断之外的指标做衡量吗?难道不应该以量化指标作为标准吗?”笔者认为,答案是Yes。但“反中医者”的这个答案,其实正是中医需要发展和进步的方向,而不是要废除中医的依据,所以,“反中医者“的答案,与“反中医者”的立场(尤其指“废中医派”)是相悖的。如果您是一个立场中立的读者,试想,一个理论体系正在朝某一水平进步,尚未达到足够的水平,你认为是应该促进其进步呢?还是应该以其水平不足为由就要彻底废除它呢?如果你是一个立场公正的读者,你因为中医诊断没有标准量化的设备、担心遇到庸医,所以选择看西医,这个举措,笔者完全支持,这也是从市场行为倒逼中医的进化;但如果以此呼吁废除中医,我想正常人都会觉得这个逻辑跨步也太大了。c. 最后,补充一个常识,就是主观描述不是无效的,而是有效的,并且也是可以量化的,但实事上,很多反中医者连这个最简单的医学常识都不知道,而执着认为客观仪器的检测结果才是真实不虚的。例如,在临床上检测抑郁、焦虑的自检量表,就是一种主观上的自省、回忆的判断评分表。类似例子非常多,要说明的就是,主观描述不但有效,而且完全可以量化用来评判疾病程度和药效。另外,相信很多读者听过,一些名老中医常强调的一点,中医非常注重病患的主观自述,这相较西医通过仪器检测的方法,在逻辑上和医德上,都要先进许多。从逻辑上,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自己觉得自己没病,要么是真没病,要么是失察;但如果一个人强烈(并且反复)觉得自己有病,那么肯定他有病。但现实中,多不胜举的案例表明,病人自觉有病,到医院检查发现没病,等最后查出来的时候,回头来看,原来当时已经是一种指症,只不过西医的检测水平还没发展到足够先进,但反观中医,哪怕技术不敢说一定精准,但逻辑上已经胜出一筹。从医德上看,很多病人查不出毛病,很无奈地回去,经过多次扑空,最后确诊以后,陷入极大的抵触情绪,对地方医院也就采取了不相信不配合的态度,影响后期治疗。笔者一位亲属在肺癌表征明显前,多次发生心悸、胸闷甚至曾发眩晕,但送院都检查不出问题,当做心脏病住几天院就出来了,也就是打一点护心药扩管药而已,如此多次,医院也没个结论,医生和家人也都觉得他是心理作用而已,但后来回想,用中医的话说,这分明就是肺癌的上焦邪热扰心,如及时用清上焦湿热的方法,可能或多或少起到一定的对抗作用。综上,仪器数据不可迷信,主观描述极具价值。1.6 盲目反中医连中医药文化都反?曾见部分极端反中医者,不知何故已经反成了中医敏感综合症,似乎见到带有中医标签的事物都开始心跳加速,大有将中医符号从地球上清除而后快的意味。但这实际上内心已产生了文化灭绝的萌芽。作为西医拥护者,可以在学术上反对中医,但中医因其已成为一种文化,就值得全人类保护,而切不可轻言废灭。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无神论者可以反对宗教的传教,但现有教堂的诸多文化艺术遗产,是全人类的财富,每个人都应爱惜保护,一旦失去,是文明中不可再得的损失。可以想见,不少结成势力的极端反中医团体,如果具有政治执行力,那么对于许多中医古籍(尽管可能精粗并存)和中医药相关物质遗产,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等这些遗产失去以后,日后如果突然发现其价值,想要研究,就只能望洋兴叹的。一言概之,中医学术观点可以反对,中医文化渗透到中华文化中,不一定要宣扬,但应该听之任之,不应该反对,更不可毁灭。第二部分:反中医者往往忽视或不能明辩的几个问题反中医者,在有几个理性逻辑问题上,存在一个普遍认识的不足,笔者以为,这几个问题冷静认识清楚以后,有利于后期反中医者和挺中医者建立比较宽阔平整的对话平台。2.1 复方虽繁,不等于一锅浆糊,并非孙大圣抓药。中医复方确实比较复杂,不符合科学的简单清晰原则,但分析一个事物的成因,你就算不能从善的角度去思考,也应该从无关善恶的角度,而非从恶的角度:中医用复方,其成因是救人,因为人命大于天,而非一锅浆糊糊弄人。为了更简化的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假设一个模型:在一次瘟疫中,可能比较有效的一个复方被广泛使用,考其药味,发现可能同时使用了四个极其类似的清热解毒药,甚至可能,这四位药按传统中医的观点,各自的侧重都很少,几乎可以互相等价代换(注:这里指按中医理论可以互相代换,按药化理论则不可以),强行配伍在一起,除了因循传统之外,没有别的解释——这样的做法,从实验设计优化角度自然是不必要的,但仔细想想,既然中药对抗微生物靠的是一堆天然化合物,每种药物的天然化合物组成都不同,那么,尽管清热解毒和归经等外在表现相同,但正由于成分不同,一种病毒或致病菌,能逃避一个药的概率,比逃避两个药的概率,要高得多,继而,逃避三个药、四个药的概率更是指数下降的。举这个例子,是为了在动机上说明:如果传统中医没有开展科学研究的物质条件和伦理学条件,本着在关键时期救命为上,是会倾向于复方化、传承化的。所以,首先,反中医者不应该用诛心的推测来评价中医复方。那么,有读者可能会反驳,如果只说救人为上,那复方自然是越复越好,越复方、病菌生存几率越小,但是,是药三分毒,越是复方,你就越增加了毒副作用的风险,看起来从道德上也没高到哪里去。对此,其实现代科学,会去研究搞清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传统中医并不是没有做,只不过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同时在经验数据指导下,观测药物毒副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按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数据,认为某四个药搭配几乎无毒副作用,那么,这个伦理道德的手续就完成了,你可以认为中医对毒副作用的研究水平不如西医,但是这不是咱们这一段落部分论题所讨论的。这一部分的论题是,复方虽繁,在伦理道德上是出于好意,而非孙大圣抓药,故布迷阵。2.2 无严格对照不等于数据无法分析。很多反中医的活跃人群,既不做临床研究,也不做基础研究,反起中医来,言必称对照,实在是跟随了一个过时的观念但喇叭音量仍然大开。其实,设立对照自然是我们现代实验的基本要求,但是,设立对照组是数据分析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现代生物统计学对零乱庞杂的数据,有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分组是最简明直观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也不是在任何条件都可以很容易做到的方法。现代统计学在没有对照分组时,数据照样可以分析。反中医者面对大量的医案,显示着中医药治好了病——如何反驳来维护自己的立场呢?干脆,把手一扬,说:“你这都没有对照,所以不算数,论证完毕!”继而,反中医者纷纷统一口径把中医药疗效说成是安慰剂效应——既然你没有分组嘛,那我就硬把你说成安慰剂效应,医案全部作废。笔者以为,这种态度,不是科学的态度,而是文革的态度。也希望读者在面对具体疾病,讨论中医药的疗效时,不应仅看有无事先对照,而关键要看数据可不可以分析。2.3 反中医者往往剥离中医药核心组分、而留下非核心组分。中医药的核心组分包括哪些,没有一条金科玉律来规定,也正因此,反中医者往往把好的剥离出来,把糟粕的留下,这也是为了打倒某人而做的努力,不是科学冷静的态度。在没有绝对纲线界定下,按照从俗原则,很多人们通俗认为是中医组分的东西,是不能剥离的,比如中药。而属于迷信唯心的东西,是可以剥离的。那么如何区别呢?很简单,就是“实验”的可重复性:一些传统经验方和治疗理论,在大江南北,不管何地何人,符合其辨证就一定可用的方剂治疗,这就具有可重复性,于是,这样一些名方被广泛传播引用,流传千古;而属于类似巫术或迷信的东西,随着地理位置和人物的变迁,不具有可重复性,于是,出镜率低,传播较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反中医者举出一些例子,反映出古籍医书多么迷信,这样的例子笔者孤陋寡闻,听也未曾听过,这些例子本来就是自然选择的淘汰者,出镜率自然很低,搁当今来看,唯一的价值倒是给反中医者拿来举例、背负了黑中医的崇高使命。2.4 相关未必因果,请谨慎将恶归因于中医。许多人对民众宣传、抹黑对手、以及给自己脸上抹金时,常用的一个方法是,宣传相关性,而无视因果,但利用民众缺乏分辨力,使读者直觉上觉得某件事物是原因。这一点,其实反中医者所做,和一些宗教(如基督教)的传教者所做,是差不多的,一个是抹黑对手,一个是给自己面上抹金。在此,不得不重申一下,一个科学工作者看来属于ABC的基本常识:相关未必因果。以一个反中医者常用的例子来分析:中医盛行的地方民众往往比较愚昧、经济比较落后。这样例子,的确,让读者对中医产生厌恶感比较有效,同时,这种例子的数据可能也确实是真实的,但利用的是民众缺乏对数据的分析能力这个特点。在中国的小城镇和乡村,高水平的医院匮乏,医疗条件落后,然而人民又有着更迫切的医药需求,于是,正好形成了一个适合低水平、低成本的医药工作者扎根的土壤;另一方面,中医这个特点(某种程度也是优势),也被中医拥护者们经常提及,道“中医只要带一个切脉枕(甚至一对废软报纸也可以)、带着医生的指头就可行医了”。按照达尔文的理论,客观地理环境决定了存在物种的表型。中医这种轻便灵活的特点,决定了它有能力深入到医疗贫瘠地区的前线,而过度依赖仪器的西医则不具备这个能力。“哪里有尸首,鹰便聚在哪里”,但鹰不是造成尸首的原因;哪里有新型病毒,勇敢的医生也聚在哪里,医生不是产生病毒的原因;同样,哪里有贫瘠、落后、三甲医院无法立足的民众土壤,中医也必聚在哪里,中医也不是造成落后的原因。请谨慎将恶归因于中医。也希望读者,在生活中养成一个好习惯——不要盲目相信宣传者利用相关推出因果的结论。第三部分:谈几句个人从事研究科研回顾中医思想的一些体会。笔者高中时,业余学习的中医各门课程,那时只学其思维方法,并未从其他角度体会其特殊的优点——我相信99%的职业中医也没感受到,反而在做科研之后,回过头来感受到中医思想有不少优点,由于篇幅原因,避免太过长篇大论,本部分只举一个例子吧。就以异病同证则可同治、同病异证则需异治的原理来谈。我们做生物,按当前流行的常规思想,很难免一厢情愿地,希望做出一个关键分子,调控这个分子,则可以影响功能,如果其他分子是阴性结果,单独这个分子是阳性结果,那就更好了,那这个发现的意义就更大了,当然,可能这个分子下游起作用的信号通路再做一条,这个信号通路随着分子的调控也上下变化,这样的结果,就可以发一篇很漂亮的文章了。但很可惜,这个思路用了快几十年了,但实际情况是,往往客观结果不遂人愿——换句话书,真实的生物有机体,不是一个关键分子起作用,更不是一个分子在一个组织区域其作用,当你做上下游时,会发现,很多分子彼此互为上下游,真正希望发现一个绝对的上游,其实是很难的、而且对于临床没有特别高的意义的,这样就导致,一个疾病,其实分子的变化是网状变化,而非线性变化,这个特点,也越来越被前沿的生物信息学所揭示。按照这种特点,一类疾病,其实可以视为一群关键分子的的变化网,而这些分子,可能彼此互为上下游,那么,这个分子网中,任何一个分子起了变化,都会造成同一个(或大同小异的)最终结果,这个最终结果都是这个分子网的某一种变化方式(例如:ACEG上调,BDF下调),其实,这种外在呈现,就是中医的一种辨证,而这个辨证是可以不问病因的(如上所述,不管ABCDEFG七个分子哪个变化,最终都会导致相同的网络变化形状,而ABCDEFG其实可以视为7种病因),也就是异病同证则异病同治。类似地,相同一个上游病因,如果对不同的病人,产生了不同的分子网络变化模式,则属于不同的辨证,要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也就是同病异证则需异治。(注:中医的病因概念涵盖比较广,并不可直接对应笔者举例的“分子”,但分子变化可视为病因的一种,这里是为了举例方便、易于读者理解)。在异病同治的模型中,其实最极端、最简化的一种模型,是将上述的分子网进一步简单化为一个胞内信号,而上游具体化为不同的细胞表面受体,不同受体共享一个胞内信号通路,从而最终表现相同,因此,这个“同证”可以简化为一条简单的胞内信号、甚至一个简单而关键的胞内信号分子(只不过,不同的发病组织器官,对应了不同的中医经络脏腑)。这个模型,相信所有生物医学工作者,都非常熟悉了。那么,在这个模型中,异病则多了去了——不同的表面受体,相应的配体千奇百怪,这些可视为不同病因,但是,治法却完全相同,读者如果对此理解,也就理解了讽刺中医者常说的:“为啥中医动不动就是清热、去火、解毒,去不完的火,解不完的毒?”似乎成百上千种病因,到中医那里,都归为热毒一类了,“这也太不负责任了吧?”这其实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反而似乎被现代研究所体现。更多的中医思想在现代研究中得以体现的例子,笔者这里就不再举了,几乎每次就一问题查阅大量最新文献,都可以映证一部分中医思想,如果详细扩展,可以写几万字,成为一个形散神也散的大散文,并且,学术性太强,而本文本身的目的,是为了争取影响一部分盲目反中医的普通读者,而不是做成太具学术性的博文。第四部分:谈一点中医生存发展需要前进的方向中医被很大一部分群体共同反对,除了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外,确有中医(包括中药)这个整体从业者自身的问题,笔者自身感受,以下一些问题尤为迫切:4.1 中药质量严重下降。笔者以前的记忆中,开药治病效果比较显著,近些年,越来越发现中药的质量下降,不仅给亲友开药时,发现需要加大剂量,给自己开药也发现,药量需求的越来越多,起效的周期也越来越慢,尤其越依赖那些生长缓慢的药材时,这个现象越明显,这说明当前中国,中药质量问题已非常严峻,后来看一些深入报道,发现整个中国中药的堕落,确实符合笔者亲历观察的。在当下,对中国的药材,诚生死存亡之秋矣,甚至不客气的说,如果没有好的措施,再过些年,好的中药只能产于大陆以外的土地上了,对于此,笔者也不乐观,基本上,中药材的出路,也就等着劫后余生或“凤凰涅槃”了。(当然,那些生长快速、价格便宜的药材,大陆的还可以用)这个问题,笔者觉得最为紧迫,下面则可算略缓:4.2 中药药典进一步完善有效成分和毒副作用,尤其是起效剂量和毒性剂量的研究。4.3 进一步完善诊断的客观标准化和仪器化。4.4 中医理论的现代生物医学机理解释。4.5 不必接受反中医者的立场,但可以充分吸收、重视反中医势力发出的科学提问,用科学的眼光审视中医中可能存在的不足。这几项不可一蹴而就,但是,做的越成熟,中医的立足就越稳,一点一点来,着急也没用,而且,上面这几项,也真不是笔者这样的屁民可以影响什么的,而是得看国家,国家现在做的,扶持力度大,但性价比不高,最多只能评价为差强人意。最后,写一段笔者一直坚持的观点,分享给普通大众读者,也分享给所有科普人士:民众的不理性,是个客观事实,并且如王屋太行一般,严峻的立在那里,而社会上很多问题,归根到底,瓶颈都在于民众的不理性,认清了根由,就当毫不犹豫的去做愚公移山的努力——因为这虽看起来太慢,但实际上已经直击要害、正在釜底抽薪,只不过客观事实是:个人力量小、工程量巨大而已,但除此以外,并没有其他捷径可走啊,那就影响一点是一点吧,推动民众的理性哪怕一丁点,其实也为社会前进做了一丁点的贡献,如果你明知自己的力量,已经化入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中了,又何须急切看到结果呢?闭着眼睛坦然去做就是了。那么,你在做的时候,必然相当于在公众场合发声,而对象是不理性的人,那么必然会遭到非理性的攻击,这时,你应坚持用理性和仁爱之心来对待你需要影响的对象,而不是用狭隘、怒火、对抗、谩骂(尤其不要灰心丧气的给人贴标签,一竿子打死一大片),否则,只会将需要挽救的对象,和你自己,一起推向更不理智、更加敌对的深渊。在社会前进时,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持续的推动者,那么,在车后推动施力,按物理定律,必然会受到反作用力,如果你因为反作用力而愤然离开,那么,你推车的贡献可能只持续了1秒钟,因此,若有心持续推动,只有多多凭借耐心、怜悯、无功利的心、低的预期、长远的目光、以及基于以往可重复数据对未来不可眼见结果的信仰。
大家都在看
阅读下一篇
爱到尽头终须散
点击微信右上角,可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收录到我的主题
大家都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想化验药的成分去哪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