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猪价格今日猪价持续下跌之后 未来还有哪些将会下跌

猪价持续下跌之后:未来还有哪些将会下跌
日 08:15:08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李迅雷金融与投资”(ID:lixunlei0722),作者李迅雷。上周有两个数据给我留下很深印象,一个是4月份的CPI只有1.8%,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下降至-16.1%是CPI低于预期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数据是央行公布的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到,我国2017年的宏观杠杆率达到250.3%,其中企业和政府的杠杆率都下降了,只是居民杠杆率上升较多,也就是房贷增长较快。猪肉价格持续两年的下跌,房价则持续两年多大幅上涨,这之间的逻辑关系究竟怎样?本文试图从猪价下跌这一现象出发,来探讨未来中国必将面对的问题。猪价下跌与消费升级:国人猪肉消费量为全球人均消费量的2.6倍先看下面这张图,发现生猪价格在过去10多年中不涨反跌。如2008年5月份的每公斤价格大约在16元左右,如今只有10元左右。当然,从价格波动的曲线看,现在又到了一个历史低点,似乎反弹在即。本文不讨论养猪业股票是否出现投资机会的话题,而是要探讨在货币发行规模如此之大的情况下,猪肉价格长期不涨的原因。因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从下图可以发现,2006年以来,猪产量一直大于猪消费量。如2014年猪产量占全球57%,但消费量占全球52%。先抛开供求关系不说,仅考虑中国占全球19%的人口就要消费掉全球50%的猪肉,也就是说,中国人均猪肉消费量是全球人均的2.6倍,这实在太惊人了。2017年,全球共养了12亿多头猪,其中中国就养了6.9亿头猪。从营养和健康的角度看,牛羊肉要比猪肉好。因此,从2000年至今,中国牛肉的消费量占全球的比重已经从9.6%提高到13.8%,猪肉的消费量占比则从2014年的52%降至49.6%。从上图可以看出,尽管猪肉从消费量在下降,但产量也在下降,之所以猪价并没有因为产量下降而上涨,是因为消费量降幅更大些。有数据表明,在猪肉消费量下降的同时,品质较好的黑毛猪肉的消费占比在上升。展望未来,猪肉消费量占全球的比重必然会进一步下降,相应地,牛羊肉的比重应该上升。国务院办公厅曾在2014年发布《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年)》,提出到2020年人均肉类消费量为29公斤。但OECD统计,中国2014年肉类消费量为49.8公斤,我看到的更多统计数据大约为60公斤(其中猪肉就消费量就达到40公斤)左右,大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因此,到2020年要降低一半的肉类消费量才能实现该目标,不太可能,但肉类消费量,尤其是猪肉消费量下降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因此,短期看猪肉价格有反弹的可能,但从长期看,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对健康长寿和改善仪表形象的需求越来越大,故猪肉消费量下降空间巨大,那么,养猪业去产能看来是长期任务,猪价并不乐观。除了猪,如何解释——国内产能过剩和资产泡沫并存现象除了猪肉产量和消费量占全球一半之外,产量占全球一半或接近一半的农产品或水产品还很多,如茶叶、辣椒、西瓜、淡水鱼、鸡蛋、枣、贝类、人参等。从大宗商品看,钢铁、煤炭、水泥、铝等的产量都要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而且消费量也差不多占一半以上。人口不足全球20%,而且未来人口占比还会进一步下降,是不可能长期消耗全球一半的各类资源的。但为何现在消耗量这么大呢?这有多个原因,从农产品看,以猪肉为例,尽管人均消费量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很多,但牛羊肉的消费量相对较少,人均肉类总消费量还是低于西方国家。同时,中国居民在从温饱向小康水平过度的过程中,肉制品的消费量出现过快上升也是难免的。如按照OECD的统计口径,2014年中国消费肉类(不含水产品)为49.8公斤,韩国为51.5公斤,日本为35.7公斤,而印度只有3.2公斤。可见,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肉类消费量的比较低的,而作为相对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印度,肉类消费量则低得惊人。从大宗商品的巨大产能形成原因看,主要与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有关,即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其中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的高增长,是产生钢铁、水泥等大宗商品消费量占全球一半以上的根本原因。但是从长期看,无论是房地产投资还是基建投资,不可能永远消耗掉全球一半的钢铁、水泥等大宗商品;一方面,未来投资需求会下降,另一方面,供给将受到企业杠杆率水平的约束。例如,近年来信用违约现象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反映了传统经济供过于求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那么,为何一方面出现了大宗商品价格(PPI)长达近5年的下跌,而另一方面却又出现了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泡沫呢?这显然与商品的国际属性(贸易品)和资产的国内属性(非贸易品)有关,与货币的长期超发有关。中国的GDP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二,但M2余额却比美国和日本的M2之和还要多。货币超发对应着资本过剩,资本过剩,一方面导致过度投资,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过剩,投资回报率下降;另一方面则出现“资产荒”,即过多的资本追逐相对少的资产。凡是做股权投资的人,都会抱怨资产贵,因为可以进行国际比较;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则很少抱怨股价贵,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两者的盈利模式不同,前者多是为了获得长期投资收益,后者的主要盈利模式是博取中短期价差收益。但是,泡沫确实是存在的,尽管很难度量。此外,由于利率受管制,同时资产价格又不受管制,这使得能够获得优惠利率或相对低利率融资的部门杠杆率水平会高于其他部门,如地方政府和国企的杠杆率就会比较高。在其他国家,去杠杆都是通过利率抬升的方式来实现,这也导致了资产泡沫的破灭,使得经济波动周而复始。我们既希望去杠杆,又不希望发生金融危机,这就使得资产泡沫难以破灭。从2016年开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得全社会杠杆率水平的上升速度下降,稳杠杆可期,但是,房价却继续上涨,其他资产价格也总体处在较高水平。观察过去30年的经济金融的变化特征,大致可以得出这么一个规律:当几大类商品出现短缺的时候,大部分商品其实都处在短缺状态;当几大类商品出现过剩的时候,大部分商品都出现了过剩。原因何在呢?因为资本总是逐利的,供不应求的领域,资本会迅速介入。当资本出现过剩的时候,说明基本上已经没有可以投资的地方了,也就是产能过剩。同样,当某几大类资产出现泡沫的时候,大部分资产也都会出现泡沫,因为货币如水,无孔不入。猪价下跌表象后面:未来还有哪些东西要下跌最近中美贸易纠纷中,牵扯到是否要对美国出口中国的大豆加征关税问题。据称东北准备增种大豆,那么,增种大豆能否替代美国的大豆进口呢?根据统计数据,2017年中国大豆产量为0.14亿吨,全球为3.41亿吨,也就是说,中国大豆产量只有全球的4.24%,但中国消费量为1.11亿吨,占全球的比重为32.4%。因此,结论已经很显见了,中国为了养猪,从美国等其他国家进口廉价大豆。因为中国人口多耕地少,农业人口成本较低,如果东北地区都去种大豆,则东北的农业增加值会大幅下降。美国农业人口大概只有300多万,耕地面积远超中国,适合采取大农场现代化机械耕作经营模式。因此,美国更适合种大豆,中国东北适合种西洋参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由此可见,根据不同国情和水土环境而建立起来的农业全球化分工实际上早就完成了,同时,制造业的全球化分工也早就完成了。不过,因为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各国经济发展的快慢不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及要素价格的变化等,会出现产业转移和再分工现象,这就会对商品和资产价格带来相应的影响。如前所述,产能过剩与资产价格泡沫在国内长期并存,其背后受到国内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的全球化分工影响。当前,中国依然是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龙头,2017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30%。尽管今后中国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龙头,但贡献率估计会逐步下降。尤其是国内投资增速的回落是大趋势,如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不可能持续高增长。从工业投资增速持续维持在低位看,产能过剩问题并没有缓解。中国的GDP占全球GDP总额只有15%,但不少大宗商品产量的全球份额都要超过50%,货币(M2)规模要超过美国加上日本之和,这些远超中国经济体量的商品或货币,今后的规模一定会回落到与经济总量相匹配的水平。我始终坚信这么一个逻辑:持续高增长会带来今后的低增长甚至负增长,如商品房销量的屡创高,必然会导致未来销量的负增长。因为需求总是会到极限的,房子不像是普通消费品,可以简单去库存,房子只是通过买卖来实现所有权的转移,故实际上是转库存。从央行公布的数据看,一季度的个人住房贷款同比增长20%,依然不低,说明即便是投资性购房,也将受到居民越来越高的杠杆率水平制约。因此,现在房子销得越多,未来就会销得越少。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落到9.4%,还贷压力是否也会传导的到消费?有句话说:按下葫芦浮起瓢,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举措,都是有得有失。最近,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了“抢人”的行列,说明区域经济的分化已经越来越明显了。2017年,刨去人口自然增长因素,中国大部分城市出现了人口净流出,只有少数城市人口净流入。因此,未来哪些城市的资产价格涨,哪些城市资产价格跌,其实已经不言而喻了。从更远的眼光看,中国经济必然会经历从商品过剩到资产过剩的过程。商品领域的去产能,必然会以优胜劣汰、产业集聚和分化的方式来完成。资产过剩时代的开始,应该先从非核心资产的过剩作为开端。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谁都逃脱不了均值回归的命运。(编辑:刘瑞)
(更多最新最全港股资讯,)
下载智通财经App
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智通财经及授权的第三方信息提供者竭力确保数据准确可靠,但不保证数据绝对正确。
友情链接:
深圳智通财经信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粤ICP备号-1评论 - 东方财富网
热门:&&|&&|&&|&&|&
再显示10条评论精华
再显示10条经济时评
再显示10条产业透视
再显示10条股市评论
再显示10条商业观察
一周热门点击榜
扫一扫下载APP
东方财富产品
关注东方财富
扫一扫下载APP
关注天天基金新用户注册用户登录 Previous Next//文章李迅雷:猪价持续下跌后 未来还有哪些会下跌文/李迅雷金融与投资已阅 1243767上周有两个数据给我留下很深印象,一个是4月份的CPI只有1.8%,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下降至-16.1%是CPI低于预期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数据是央行公布的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到,我国2017年的宏观杠杆率达到250.3%,其中企业和政府的杠杆率都下降了,只是居民杠杆率上升较多,也就是房贷增长较快。
猪肉价格持续两年的下跌,房价则持续两年多大幅上涨,这之间的逻辑关系究竟怎样?本文试图从猪价下跌这一现象出发,来探讨未来中国必将面对的问题。
国人猪肉消费量为全球人均消费量的2.6倍
先看下面这张图,发现生猪价格在过去10多年中不涨反跌。如2008年5月份的每公斤价格大约在16元左右,如今只有10元左右。当然,从价格波动的曲线看,现在又到了一个历史低点,似乎反弹在即。
本文不讨论养猪业股票是否出现投资机会的话题,而是要探讨在货币发行规模如此之大的情况下,猪肉价格长期不涨的原因。因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从下图可以发现,2006年以来,猪产量一直大于猪消费量。如2014年猪产量占全球57%,但消费量占全球52%。
抛开供求关系不说,仅考虑中国占全球19%的人口就要消费掉全球50%的猪肉,也就是说,中国人均猪肉消费量是全球人均的2.6倍,这实在太惊人了。2017年,全球共养了12亿多头猪,其中中国就养了6.9亿头猪。
从营养和健康的角度看,牛羊肉要比猪肉好。因此,从2000年至今,中国牛肉的消费量占全球的比重已经从9.6%提高到13.8%,猪肉的消费量占比则从2014年的52%降至49.6%。从上图可以看出,尽管猪肉从消费量在下降,但产量也在下降,之所以猪价并没有因为产量下降而上涨,是因为消费量降幅更大些。
有数据表明,在猪肉消费量下降的同时,品质较好的黑毛猪肉的消费占比在上升。展望未来,猪肉消费量占全球的比重必然会进一步下降,相应地,牛羊肉的比重应该上升。
国务院办公厅曾在2014年发布《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年)》,提出到2020年人均肉类消费量为29公斤。但OECD统计,中国2014年肉类消费量为49.8公斤,我看到的更多统计数据大约为60公斤(其中猪肉就消费量就达到40公斤)左右,大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因此,到2020年要降低一半的肉类消费量才能实现该目标,不太可能,但肉类消费量,尤其是猪肉消费量下降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因此,短期看猪肉价格有反弹的可能,但从长期看,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对健康长寿和改善仪表形象的需求越来越大,故猪肉消费量下降空间巨大,那么,养猪业去产能看来是长期任务,猪价并不乐观。
除了猪,如何解释国内产能过剩和资产泡沫并存现象
除了猪肉产量和消费量占全球一半之外,产量占全球一半或接近一半的农产品或水产品还很多,如茶叶、辣椒、西瓜、淡水鱼、鸡蛋、枣、贝类、人参等。从大宗商品看,钢铁、煤炭、水泥、铝等的产量都要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而且消费量也差不多占一半以上。
人口不足全球20%,而且未来人口占比还会进一步下降,是不可能长期消耗全球一半的各类资源的。但为何现在消耗量这么大呢?
这有多个原因,从农产品看,以猪肉为例,尽管人均消费量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很多,但牛羊肉的消费量相对较少,人均肉类总消费量还是低于西方国家。同时,中国居民在从温饱向小康水平过度的过程中,肉制品的消费量出现过快上升也是难免的。
如按照OECD的统计口径,2014年中国消费肉类(不含水产品)为49.8公斤,韩国为51.5公斤,日本为35.7公斤,而印度只有3.2公斤。可见,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肉类消费量的比较低的,而作为相对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印度,肉类消费量则低得惊人。
从大宗商品的巨大产能形成原因看,主要与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有关,即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其中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的高增长,是产生钢铁、水泥等大宗商品消费量占全球一半以上的根本原因。
但是从长期看,无论是房地产投资还是基建投资,不可能永远消耗掉全球一半的钢铁、水泥等大宗商品;一方面,未来投资需求会下降,另一方面,供给将受到企业杠杆率水平的约束。例如,近年来信用违约现象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反映了传统经济供过于求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那么,为何一方面出现了大宗商品价格(PPI)长达近5年的下跌,而另一方面却又出现了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泡沫呢?这显然与商品的国际属性(贸易品)和资产的国内属性(非贸易品)有关,与货币的长期超发有关。
中国的GDP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二,但M2余额却比美国和日本的M2之和还要多。货币超发对应着资本过剩,资本过剩,一方面导致过度投资,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过剩,投资回报率下降;另一方面则出现“资产荒”,即过多的资本追逐相对少的资产。
凡是做股权投资的人,都会抱怨资产贵,因为可以进行国际比较;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则很少抱怨股价贵,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两者的盈利模式不同,前者多是为了获得长期投资收益,后者的主要盈利模式是博取中短期价差收益。
但是,泡沫确实是存在的,尽管很难度量。此外,由于利率受管制,同时资产价格又不受管制,这使得能够获得优惠利率或相对低利率融资的部门杠杆率水平会高于其他部门,如地方政府和国企的杠杆率就会比较高。
在其他国家,去杠杆都是通过利率抬升的方式来实现,这也导致了资产泡沫的破灭,使得经济波动周而复始。我们既希望去杠杆,又不希望发生金融危机,这就使得资产泡沫难以破灭。从2016年开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得全社会杠杆率水平的上升速度下降,稳杠杆可期,但是,房价却继续上涨,其他资产价格也总体处在较高水平。
观察过去30年的经济金融的变化特征,大致可以得出这么一个规律:当几大类商品出现短缺的时候,大部分商品其实都处在短缺状态;当几大类商品出现过剩的时候,大部分商品都出现了过剩。原因何在呢?因为资本总是逐利的,供不应求的领域,资本会迅速介入。当资本出现过剩的时候,说明基本上已经没有可以投资的地方了,也就是产能过剩。
同样,当某几大类资产出现泡沫的时候,大部分资产也都会出现泡沫,因为货币如水,无孔不入。
未来还有哪些东西要下跌
最近中美贸易纠纷中,牵扯到是否要对美国出口中国的大豆加征关税问题。据称东北准备增种大豆,那么,增种大豆能否替代美国的大豆进口呢?根据统计数据,2017年中国大豆产量为0.14亿吨,全球为3.41亿吨,也就是说,中国大豆产量只有全球的4.24%,但中国消费量为1.11亿吨,占全球的比重为32.4%。
中国为了养猪,从美国等其他国家进口廉价大豆。因为中国人口多耕地少,如果东北地区都去种大豆,则东北的农业增加值会大幅下降。美国农业人口大概只有300多万,耕地面积远超中国,适合采取大农场现代化机械耕作经营模式。因此,美国更适合种大豆,中国东北适合种西洋参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
由此可见,根据不同国情和水土环境而建立起来的农业全球化分工实际上早就完成了,同时,制造业的全球化分工也早就完成了。不过,因为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各国经济发展的快慢不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及要素价格的变化等,会出现产业转移和再分工现象,这就会对商品和资产价格带来相应的影响。
如前所述,产能过剩与资产价格泡沫在国内长期并存,其背后受到国内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的全球化分工影响。
当前,中国依然是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龙头,2017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30%。尽管今后中国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龙头,但贡献率估计会逐步下降。尤其是国内投资增速的回落是大趋势,如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不可能持续高增长。
从工业投资增速持续维持在低位看,产能过剩问题并没有缓解。中国的GDP占全球GDP总额只有15%,但不少大宗商品产量的全球份额都要超过50%,货币(M2)规模要超过美国加上日本之和,这些远超中国经济体量的商品或货币,今后的规模一定会回落到与经济总量相匹配的水平。
我始终坚信这么一个逻辑:持续高增长会带来今后的低增长甚至负增长,如商品房销量的屡创高,必然会导致未来销量的负增长。因为需求总是会到极限的,房子不像是普通消费品,可以简单去库存,房子只是通过买卖来实现所有权的转移,故实际上是转库存。
从央行公布的数据看,一季度的个人住房贷款同比增长20%,依然不低,说明即便是投资性购房,也将受到居民越来越高的杠杆率水平制约。因此,现在房子销得越多,未来就会销得越少。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落到9.4%,还贷压力是否也会传导的到消费?
有句话说:按下葫芦浮起瓢,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举措,都是有得有失。最近,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了“抢人”的行列,说明区域经济的分化已经越来越明显了。2017年,刨去人口自然增长因素,中国大部分城市出现了人口净流出,只有少数城市人口净流入。因此,未来哪些城市的资产价格涨,哪些城市资产价格跌,其实已经不言而喻了。
从更远的眼光看,中国经济必然会经历从商品过剩到资产过剩的过程。商品领域的去产能,必然会以优胜劣汰、产业集聚和分化的方式来完成。资产过剩时代的开始,应该先从非核心资产的过剩作为开端。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谁都逃脱不了均值回归的命运。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分享到:发布评论主要指数板块排行榜沪深排行榜成交量排行成交额排行重磅推荐微信公众号产经频道_中财网
【产经滚动:】
&[15:04]&&&
&[10:38]&&&
&[10:05]&&&
&[09:48]&&&
&[09:38]&&&
&[09:11]&&&
&[09:05]&&&
&[09:00]&&&
&[08:35]&&&
&[08:30]&&&
中财网讯:
(央行原行长周小川)
2018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于5月19-20日召开。本届论坛以“新时代金融改革开放与稳定发展......05/19
document.getElementById("imgcontent").innerHTML =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mgcontent").innerHTML =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mgcontent").innerHTML =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mgcontent").innerHTML = "
//当前选项卡索引
var curMenu = 0;
function changeBackColor(n) {
if (curMenu == n) {
var b = document.getElementById("bigdiv").getElementsByTagName("td");
b[curMenu].className = 'labelb';
b[n].className = 'labela';
上市公司行业景气排行榜
中国财经信息网为您服务:&nbsp |上海一手楼市成交持续下跌 个别项目周去化仅1成上海一手楼市成交持续下跌 个别项目周去化仅1成房价网百家号5月第二周(5.7-5.13)上海新建商品房共成交1027套,成交面积12.13万平米,环比下跌了16.22%。这是继前一周后成交量再次下滑,但总体来看,上周成交面积仍然维持在10万方以上。从成交区域来看,仅位居榜首的浦东区成交套数持续保持在一个高位,总体数量仍在200套以上,与5月第一周保持了持平,而嘉定区上周的数据没有能挤入前三名,套数在环比上下滑了55%,可以说是一个大跳跃,这与区域内刚需盘售卖进度已进入最后阶段有关。青浦、奉贤成交情况旗鼓相当,分别位居第二、第三。由于青浦区内刚需大盘签约高峰已过,虽然数据位于次席,但是与第一周成交套数相比跌幅严重,较上周下跌37%。奉贤区则在数据上略有上涨,几乎还是维持在同一水平。此外,之前出现较大供应的市中心区域在上周的排名中都较为落后。其中静安区在4月最后一周成交套数一下子突破40套以后,又回到了20套左右成交的情况。由此可见高端住宅的实际销售情况反映到具体落实上的速度还是比较缓慢的。在单个项目的成交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出,成交前十榜中依然以4月的房源供应大户为主,不过浦东的同润金色橘苑和嘉定的日月光伯爵湾则是上周有房源供应的新项目。同润金色橘苑以88套成交位居榜首,但是项目一共推出了444套房源,去化率不足2成。而日月光伯爵湾推出了308套房源,去化率仅是可怜的11%。这较之于4月份的入市即空的楼市局面相差甚大,究其原因无外乎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加之上海5月购买动力的一个减弱。从成交均价上来说,上周的供应主力项目中,仍以4万以下的为多,上海楼市仍是以刚需购房者为居多。不过,尽管上周上海一手房总成交量环比有所下降,但是,150平米以上的大户型房源在成交量上却环比上涨53%,其中不乏翠湖天地、绿城黄浦湾等市中心高端楼盘。这种成交结构的变化,也是导致上周套均面积、价格均有明显上升的主要因素。从房源供应商来说,在5月第一周楼市自我调整以后,上周供应上又出现上升的态势,推盘总量超过1500套,所涉产品包含刚需改善高端的户型,全方位满足了上海购房者的需求,这也使得房企走量回笼资金的意图再也明确不过了。但是这些新增房源供应基本都属于在4月拿证、5月开盘的情况,所以整体5月的一个成交情况还是要看当月的一个预售证发放速度。从不同价位段的成交占比上来看,4万以下的低端产品成交套数占比有所下滑,下滑的部分较分散的流入4-6万和8万+产品段。但在成交金额占比中,8万+产品段的占比则进一步扩大优势,占比已经超过了1/4以上,而其他三个产品段则几乎是等比例收缩。而在成交项目数量上,则主要由4万以下的低端产品流向8万+的高端产品。虽然近期市场供应比较充分,但市场成交回暖的过程会有波折。一方面市场积压的需求力近期得到释放,市场需要继续培养,另一方面,在市场预期并不是特别乐观的背景下,项目销售出现分化,说明市场观望心态并未消散。加之高端项目签约速度并没有预期中那么快,近期成交呈现震荡行情。考虑到4月的推盘仍有较大的去化空间,并且上周全市新房供应量也得到了补充,后续几周市场维持在10万平方米以上水平的可能性较大。总体而言,此次供应高峰,在成交端的释放是相对平缓的。伴随着供应的放量,部分外围板块已出现了多个项目在相近时间入市的情况,例如上周推盘同润金色橘苑和嘉和美苑均来自于临港新城板块,4月下旬这一板块还有万科金域澜湾推盘。这种情况的出现,给购房者更多的选择空间,购房更为理性;同时也改变了新房市场的供求关系,对于部分供应量较大的外围区域而言,房源去化速度已经放缓,特别是其中一些交通、商业配套等有所欠缺的项目,市场的主导因素重新回归自住属性。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房价网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关注房价涨跌,发现潜力房产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未来三年猪价行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