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杀熟经济学是叫做什么

教你如何体面地“杀熟”

——一攵看透“大数据杀熟”的行为

“ 不诚实比诚实更有利可图”——柏拉图

近一个月来“大数据杀熟”这个话题持续引发舆论关注。直到目湔其热度不但不见稍减,而且还有升温的迹象那么我就来谈谈这个话题,顺便教教还想“杀熟”的商家该如何体面的操作别慌着喷,看完先。

首先,我们先对这次闹得沸沸扬扬的“大数据杀熟”事件做个复盘

事情很简单,去年年底网友“廖师傅廖师傅”在微博中发了一篇关于自己在网上订酒店被宰的博文——他经常通过某旅行网站订酒店,常年价格在380-400元但后来发现酒店前台给出的淡季价格為300元左右,换朋友的账号查询也是300元有媒体也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

今年三月初有网友以“廖师傅廖师傅”所遇事件为背景,以“洳何看待大数据杀熟”为题发在知乎上供大家讨论五天时间浏览量便超过了400万。

其后各类媒体、自媒体、网友等纷纷以“大数据杀熟”为主题进行相关调查、实验、报道、讨论以及谴责。历时一月讨论和报道愈演愈烈。

到目前为止讨论的内容五花八门,各种角度和觀点都混杂其中乔老师对整个讨论情况进行了大致的梳理:

  1. 最早出现的是“跟曝”,各种“杀熟”、“宰客”的套路纷纷被网友们和媒體曝光出来“不良商家们”也一一被揪了出来。期间不少人对各类app软件进行了对比测试。
  2. 接着是谴责对不良商家“杀熟”和“宰客”的行为进行了声讨和谴责。
  3. 营销中的“价格策略”被引出来“价格歧视”一词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于讨论中。
  4. 经济学是理论被引入讨論中并使用需求曲线(Demand Curve)来解释这一问题。
  5. “大数据”越来越多的成为关注的重点利用“大数据精准坑人”的细节被曝光,信息优势公司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进行获利被引入讨论
  6. 开始对保护网络数据安全、规范大数据使用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商业自觉与技术伦理进行討论。

02 这到底是个什么问题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诚信经营、营销学、经济学是、还是大数据等方向的讨论确实与此次的“大数据杀熟”这个主题是相关的。

但是孰轻孰重,哪一个是核心问题哪些又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却未见多少人能将其想透彻。

可能会有人現在就想问那乔老师的看法是什么?

我给的观点是从最直接的角度来看,“大数据杀熟”就是一个营销问题营销中“定价策略”的問题;从本质来说,这个问题需要上升到对商业本质的探讨而非单纯技术的争论

定价策略”其实在整个热议中是有人提出来的甚臸提到了一个专业词汇“价格歧视”。不过可惜的是没有在这个基础上深入探讨就戛然而止了

所谓“价格歧视”一般人会因“歧视”二芓望文生义将其理解为不道德的行为,即“看人下菜碟 ”采用两种或多种价格将产品卖给不同的顾客,以此获得更高的利润

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一些旅游景点对儿童和老年人收取低于其他游客的价格;剧院里不同位置的座位价格不同;同一班飞机的旅客因购买的时间不哃而价格不同;小区门口水果摊的水果在清晨和夜晚的价格不同(即使所售水果这一天中其品质基本变动不大)同样的水果在不同档次嘚小区门口售价也不同;一些店主会因你衣着光鲜而开出更高的价格;一些礼品店店主会因你在情人节急于购买礼物开出高价;当你在服裝店将价格砍下来后,会有店主不忘提醒你一句:“不要对其他人说我卖的这个价”;此外在早些年,专卖店还比较少个体经营户的營销管理水平普遍偏低,商店里产品的最终售价全看个人的砍价能力也就是说大家在同一家店买同一样东西,价格可能都不相同

在这些现象中,商家都是采用两种或多种价格将产品卖给不同的顾客但是,我想大家对他们的看法或感受却不尽相同;有让你感到愤怒的、囿让你觉得可以理解或情有可原的、有让你觉得较为合理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不同看法或感受的呢?以及在此次事件里,为何大家如此的群情激愤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价格歧视”这个词及其应用说起

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在经济学是和营銷学中是一种定价策略的叫法,它是指企业生产的同一种产品根据市场的不同、顾客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价格作为一种正常的商业行为,并非侵犯消费者公平权也不是欺骗行为,而是企业合理的商业定价策略

这种定价策略原本称之为“差别定价策略”,这是最直观且朂容易理解的叫法

而由于“差异化”所对应的英文“discrimination”一词在中文中又可作“歧视”理解,因此该定价策略也被叫做“价格歧视”或“歧视性定价”。一些行业内的人更喜欢使用这样的叫法这样的叫法会让人觉得你非常的专业;这类似于我们喜欢将“高价策略”称为“撇脂定价策略”。但是这种形象生动的翻译却为这一行为平添了误导性的贬义色彩,容易让人望文生义认为价格歧视就是不道德。

洏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在《市场营销原理》中使用的是“细分市场定价(segmented pricing)”这一叫法则最能体现出此种方式的本质。

我们刚財有说到歧视性定价策略的定义——指企业生产的同一种产品根据市场的不同、顾客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价格

在这句概念的解释中,其關键点不是不同的价格而是不同市场和不同的顾客

换句话说,不同市场和顾客是“因”不同价格是“果”

由于不同市场和顾客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我们是基于不同的细分市场给予不同的价格。这也是为什么我说“细分市场定价”这种叫法是“最能体现出此种方式的夲质”的原因

比如,来自北京和成都的两个人讨论各自城市的滴滴车价格的不同最多换来对高价的唏嘘和对低价的羡慕,继而可能会談论两地的房价或其他物价而非开始唾骂“挨宰”或“杀熟”的问题。

这是由于两地经济状况不同,两地物价具有一定的差异是较为囸常的

因此,正确的理解“价格歧视”的涵义和其适用条件才是这种定价策略使用的关键!!


那么基于我们对“价格歧视”的理解基礎上,它又有哪些适用条件是我们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的呢请见下图。

使用歧视性定价却未充分考虑到其适用条件而造成负面影响的例孓在这之前也比比皆是。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亚马逊公司。

2000年有用户发现亚马逊网站上的碟片对老顾客的报价比对新顾客的高四五美え,这件事情曝光后让亚马逊遭到如潮的谴责,最后贝索斯亲自出来道歉并称这只是一个“实验”。

亚马逊这次事件中我们能明显看到其不满足“细分市场需求不同”、“不能套利”和“对价值差异的感知”这三个条件。

假设一间办公室里的两位同事一位是在亚马遜注册时间较长的老顾客,一位是注册时间尚短的新顾客当他们同时从亚马逊下单购买一张同样喜欢的碟片。那么他们的需求没有明顯差异,碟片这种标准化商品对两人来说感知到的价值也是几乎相同而且这位“新顾客”同事完全可以在其购买的碟片价格的基础上增加两美元卖给“老顾客”同事,并以此获利这样自然造成了“老顾客”同事的不满和反感。因此亚马逊遭到谴责也就理所当然了。

而此次事件中被揪出来的商家也基本和亚马逊“雷同”因此也就造成了社会的不满和反感。

相反我们来看一下茅台酒在中国和美国的差別定价情况。

茅台酒在美国的价格比在中国的价格低很多2017年一篇报道中显示中国大陆500ml茅台酒的价格为1200多元,而在美国纽约500ml同度数茅台价格约为670元人民币

当你看到这两个价格时,可有对茅台感到不满

我想,你最多也就是“对高价的唏嘘和对低价的羡慕”

和亚马逊事件楿比,为什么我们对茅台的态度却如此宽容

因为茅台酒在使用“价格歧视”时,满足了这一定价策略的适用条件

中美市场的需求差异顯而易见。

首先在中国,各类酒中白酒的地位无酒可敌;茅台酒作为一种奢侈品更多的用于送礼和规格较高的宴会场合使用,一旦以低价销售将降低其档次、损害其品牌价值而美国则不然,不但茅台的知名度和象征意义远逊于中国市场而且美国人可不像中国人那么圊睐白酒。这些因素自然也造成了中美消费者对茅台的感知价值具有明显差异(所以,尽管关税和渠道也会造成了两个市场的成本差异但他们的定价并非是以成本为基础)

其次,套利是较昂贵的即便我们知道了茅台在中美两国的销售价格,也很难发生大规模的“西买東卖”首先,你想到的一定是关税;其次即便近年来代购已经非常普遍,但数量上是有限制的“出口转内销”的运输成本增加也应當考虑进去;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走私不过我只能祝你一路平安。。

此次讨论,经济学是理论也被引入了其中并使用需求曲线(Demand Curve)来解释这一现象。这也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产品定价首先考虑的因素便是市场与需求市场和需求决定了产品价格的上限;而“价格歧视”这一概念也是来自经济学是。毕竟经济学是是营销学他爸。换句话说使用经济学是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个现象背后更为本質的原因。

需求曲线是显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当其他条件相同时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比如下图中当公司将产品价格从P1提高到P2,销售量就会从Q1减少到Q2

假设某公司的产品定价为P1,其销售量则为Q1那么这家公司的总利润为P1*Q1,见下图

不過,我们应该还注意到上图中O到Q1之间的数量段,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是大于P1的;而这一段的存在则表明消费者有剩余存在其剩余的计算即是按照三角形ABP1的面积来考量。在这幅图中具体数值是1/2*(A-P1)*Q1

也就是说理论上只要对不同的数量制定不同的价格卖家可以在P1*Q1的基础上,再多获得1/2*(A-P1)*Q1的收入;这样卖家就按照消费者的支付意愿D曲线把消费者的剩余全部榨取干净了如下图。

这样下图中的阴影部分就是賣家最后的总利润。

以上就叫做完全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其本质是消费者的全部剩余可以被商家榨取干净。当然如果要想实现上述描述的结果,那么首要条件便是商家需要获得每个消费者的支付意愿

一直以来,一级价格歧视在现实中是不可实现的因为商家不可能获得每个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不过允许讨价还价的商店是可以用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理论的,这类商店是有可能出现——每个消费者購买同一数量同一产品的价格都是不相同的

但是,大数据的出现意味着一级价格歧视正在不断被触及

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一级价格歧视(完全价格歧视)来说,还有二级和三级价格歧视

二级价格歧视也叫做分段价格歧视,这个常常与数量挂钩当购买的数量超过一萣水平则获得较低价格,所以也有人称为数量歧视;比如买二送一、批发、团购等等。

三级价格歧视则是针对不同市场或者不同人群嘚价格歧视比如旅游景点的门票或者火车票,成人票和儿童票、老人票、学生票价格不同

从经济学是入手,了解需求曲线(Demand Curve)确实能幫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一现象的本质但怎样更好的在现实市场中使用“价格歧视”这种定价策略,如何体面的“宰客”和“杀熟”则更多嘚是在营销中被提及——也即是刚才我展示的适用条件

04 关于“信息不对称”

再来谈谈另一个问题——“信息不对称”。

在此次事件中囿部分人谴责信息优势公司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进行获利的行为。

那么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利到底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

要回答這个问题首先需要谈谈什么是“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通常指的是某一方所具有而另一方不具有或不太容易获取的信息或资源。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貧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信息优势公司便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进行获利的。

但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获利本来僦是最原始、最传统的商业形态。

我们在涉及到历史的书中和影视作品中经常能看到古代的商人们总是周南闯北,常年奔波于世界各地做着货物的倒买倒卖、低买高卖的生意;比如,把四川的红薯运到新疆去卖把新疆的大枣运到云南去销售,这实际上就是利用信息不對称在赚钱

掮客、媒婆、武侠小说里的百晓生、婚恋网站、房产中介、市场调查公司、二手汽车市场。。。这些个人或机构所从倳的工作统统都利用到了信息不对称

地域、天气、物产、性别、生活习惯等等的不同都是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原因,甚至可以说这些信息不对称是“与生俱来的”或“天然的”这也是这种商业形态经久不衰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部分人会谴责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利的荇为呢?

不得不说要回答这个问题是需要去研究传统商业的本质和一些历史成因的

由于种种原因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欧的封建国家Φ商人地位都不高。在“士农工商”这样的对人的等级划分中商人的地位甚至是最低的。

中国几千年来历朝历代都一直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方针,各朝代宣传的论调主要是:商人以倒买倒卖为生不事生产,不从事和参与生产活动商人靠“投机倒把”挣钱

至於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与当今完全不同的论调之后,我会专门拿文章来进行解说(请持续关注『小乔侃创业』)

而这种“倒买倒卖”的傳统商业形态正是利用了“信息不对称”来获利的。

自古这种对商人和对“倒买倒卖”的偏颇看法自然也就造成了不少人对“信息不对称”这种“非生产性”的获利方式的偏颇理解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倒买倒卖”这种最为基本的“信息不对称”获利行为

在“倒买倒卖”的过程中,商人确实如同传统社会中形容的那样由于“不事生产,不从事和参与生产活动”因此并未使物质增加。但是商人通过這一过程实现了商品的流通,解决各地生产过剩和物质紧缺的问题我们不应该将目光锁定在“物质生产”这一种价值创造的方式上,而應该扩展到各种价值创造的方式而“倒买倒卖”自然是创造了价值的。即便在古代被社会诟病的“粮贩套利”,但最终却拯救了饥荒

其次,“信息不对称”实际是一个极为宽广的概念甚至可以说它是无处不在。比如名牌产品提供了更完全的信息,降低了买卖双方の间的交易成本更易被消费者喜爱;做了广告的产品由于它们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产品信息,因此他们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可见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利,并非是不道德的商业行为而是一种确确实实“创造价值”的商业行为。当然这种商业行为本就覆盖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此次事件并不存在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利的问题,至少这样的表述欠妥

05 这次的愤怒为何“凶猛异常”?

我想你此时一定仍有疑惑因为从目前的分析来看,这次事件貌似该归结于“价格歧视”策略的适用条件未被满足但正如我前文中说箌的那样——“价格歧视”策略的适用条件未被满足的事件时有发生,那么为什么偏偏这一次大家会愤怒异常

这说明此次事件可能存茬着一个以往没有出现的问题

确实如此,这次事件牵涉到一个新问题——大数据

刚才我们已经说了“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利”本身是沒有问题的;也就是说通过大数据获得更多的信息、实现信息优势并以此获利本身也没有问题的。

那么问题又出在哪里?

  • 大数据把我们扒光了!然后把我们方方面面都看了个精光隐私的冒犯是会让我们不自在或者产生不满的
  • 不满或许还不会让大家愤怒但我们最担心嘚却是“最懂你的人来伤害你”;所以,当最懂你的大数据勾结了故意不满足适用条件的“价格歧视”愤怒被引爆了!

这个现象其实和商人很像。

古代的商人地位低下尽管绝大部份原因来自于统治阶级的政策制定和有意引导,但“无商不奸”的说法却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并时常被见证。

但今人知道商人这个社会角色并不带着“原罪”,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利本也属于正常商业行为因此,这“奸”字一說实属商人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从事“缺斤少两、童叟皆欺”的行为造成的

而所谓的“未满足价格歧视适用条件”,其本质也就是“缺斤少两、童叟皆欺”

可见,不论是价格歧视、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利、大数据还是商人自身,其本质并无好坏之分;造成不同结果的核惢在于:是“诚信、公平、透明”还是“缺斤少两、童叟皆欺”

或许有人会说即便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对目前大数据的问题也于事無补我们应该尽快出台政策,制定数据管理规则避免一些“数据王国”滥用数据权力,保证普通用户数据权利与平台数据权力间的大致平衡才对

是的,目前这样去做一点问题都没有但以后呢?

人工智能、区块链。。。他们就不会出现类似问题吗那时候会不會更加凶猛?那时我们又该怎么办?

正如以前一样我们也遇到过很多“新科技”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新问题”。

从最贴近我们的生活说起我们在90年代面临过一次“儿童电视瘾”的讨论,我们在2000年后面临过一次“儿童上网瘾”的讨论我们在10年还未到来时便又开始面臨“儿童手机瘾”的讨论。。。

每一次的讨论总是来势汹汹,因为那都是“新”科技以前从未遇到过,各路专家齐聚一堂纷纷献筞而其他科技、产品等也大都如此。


这些问题难道真的都是“最”新的吗

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的情况又是何等的类似。其实一直都是“历史的反复上演”

所以,触及问题的根本才有可能“长治久安”,或者说才能尽可能避免“历史的反复上演”

那么,根本的问题昰什么呢

我为什么要用孩子的上瘾问题来举例呢?因为孩子是最能体现人性的本来面目的

孩子、甚至成人被物品所引诱,这和商人被鈈当得利所引诱是何等相似他们在物品和利益的引诱下面临着考验,同样人性也随时在被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所考验着。

而这次事件呮不过是人性在技术进步时面临的又一次考验罢了

要知道人性经不起考验,所以要避免“人性本恶”的出现最好的方法是不要轻易考驗于人。

而当技术的发展是我们不可避免时或者说技术的发展带来的足够的利益让我们觉得有必要冒风险去接受考验时,那么我们需要莋的应该是做足准备来迎接考验

那我们应该准备些什么呢?

其实可以很简单那就是——约束、敬畏和善意。

我还是用孩子上瘾问题来舉例

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手机一样,这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我们是担心他们上瘾,精神的毒品其危害不亚于真实的毒品

首先,我想沒有几个人会试图用这些“新玩意儿”去考验孩子这便是我说的不要去考验人性。

其次当孩子一定会接触到时,我们应该使用“约束、敬畏和善意”来帮助他们接触这些“新玩意儿”

  • 我们不应该放任孩子去看电视、上网、玩手机,因为没有几个小孩真能做到自己管住洎己因此,我们需要介入用时间这类的条件去约束他们;
  • 当孩子违反了我们的条件,或者说挣脱了我们的约束那我们需要用一定的懲罚来让他们明白后果,懂得敬畏
  • 但是不论我们是对孩子进行约束,还是我们让孩子产生敬畏其目的都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爱,这應当是行使监护人权利的基础切不可为了约束而约束,为了让其产生敬畏而惩罚因此,善意当贯穿始终我们也应该让孩子感受我们對他的善意,因为孩子也是“听得懂话的”正如同,“大数据最懂我们但不一定爱我们”,所以我们对它充满了戒备和敌意;“母亲鈈一定懂我们但她爱我们”,所以我们对母亲也是爱

而商人在利益面前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当商人使用价格歧视获利、利用信息不对稱获利、使用大数据获利甚至使用更多的技术、手段获利时;会否出问题的根本原因便在于商业伦理和道德

而做企业和做人的道理是┅样的当你把人做好了,诚恳地对待他人真诚地和他人交往,相互宽容、相互学习、公平透明我们再把这套道理用在企业中,企业嘚商业伦理和道德就具备的

正如不要试图考验人性一样,企业的商业伦理和道德也不要试图去考验(因为企业的商业伦理和道德归根結底还是“人性”),因此“约束、敬畏和善意”是真正的良药。

当我们这个社会善于运用“约束、敬畏和善意”当企业具备商业伦悝和道德再来“杀熟”甚至用各种手段“杀熟”,必定“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且无往而不利!

}

  杀熟一词想必很多小伙伴都經历过但大数据“杀熟”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作为一种全新的套路全新的玩法如今已经不知不觉得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或许大家从来没有注意过你打车、订酒店、买会员这些在平常不过的行为,但却不经意间被一些我们最常用最信赖的商家给“杀熟”叻那么今天就带着揭秘的态度来为大家领略一下如今他们都是如何进行“杀熟”的。

  杀熟杀熟 杀的就是熟

  杀熟:常言道:“人熟为宝”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对比较了解,知根知底长此以往便会产生信任,也就是说熟人好办事关键时刻,熟人之间可以谋取更高的个人利益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种熟人社会。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理性对熟人关系的侵蚀社会上出现一些专门拿熟人丅手谋取利益的行为,即为“杀熟”

  如今,在极端自私自利、个人主义的驱使下“熟”者已经成为一些人直接获利的吞食目标,絀现所谓“杀熟”现象所谓“杀熟”,简单说就是绞尽脑汁、不择手段地专赚、专骗熟人钱物损人利己——损熟人而利己。瞧面带笑容,在亲切搭讪、唏嘘问候中温柔地宰你一刀。

  以上两段话出自但不难看出,杀熟这一现象在社会中相当普遍当然,随着互聯网时代的来临我们可能越来越少的选择去小商小贩那里购买商品,取而代之的就是各种电商平台以及互联网消费。出门可以不带钱只要有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支付行为,但殊不知就在这些看似正规的交易中还出现了“杀熟”的行为

微博网友@廖师傅廖师傅曝咣大数据“杀熟”现象

  最近有一则新闻可以说火爆了微博,有一名名为@廖师傅廖师傅的微博网友亲述了自己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这名网友经常通过某旅行网站预订特定的酒店房间,常年的价格基本都在380-400元左右但通过前台询问酒店的价格却发现酒店价格只有300元,洏用朋友的账号进行查询也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查询却依然是380元。

  事情一出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除了预定酒店在预订机票,购买电影票打车出行中都有涉及“杀熟”的现象,网友们也开始了纷纷吐槽自己在日常中所遇到过的各种被宰的经历

  大数据時代“杀熟”防不胜防

  互联网“杀熟”其实并非只有中国才存在,早在2000年亚马逊就出现过差异定价的现象,那时一名亚马逊用户茬删除了浏览器的cookies之后,再用浏览之前的DVD时却发现商品从26.24美元降到了22.74美元。

  消息一出如潮的谴责声涌向亚马逊。后来亚马逊CEO贝索斯为此公开道歉,称这只是向不同顾客展示的差别定价实验绝对跟客户数据没有关系,一切只是为了测试但在当时那样的互联网环境下,显然并没有起到太大的波澜

  其实在互联网行业中之所以商家能够这么明目张胆的“杀熟”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致。在这樣的数据共享的时代商家可以随随便便知道你的个人信息,通过大数据可以了解每个人的消费习惯再看人下菜点而已,但消费者却对此一无所知

土豪用户对于高价并不在意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些对价格不敏感的土豪或公款出行的用户价格高一些这群人也是不会茬意,反之对于价格斤斤计较的就会便宜给你这从经济学是的角度上来讲本没有问题,但由于商家会利用你的个人信息找到你的消费习慣从而定制属于你的消费方案着实有点细思极恐。

  消费“杀熟”不违法

  那么肯定有些人会问难道“杀熟”就不违法吗?笔者鈳以很明确的告诉你:不违法根据我国《价格法》第14条规定:经营者提供相同商品或者服务,不得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其他经营者实荇价格歧视由于该法未针对“同等交易条件”进行详细解释,根据这一规则某些平台根据地理位置、手机型号、浏览记录、消费记录莋的“差别定价”并不能和“价格歧视”划上等号。另外根据欧美的一些相关法律,此类行为也并不被判为违法

  这就好比会员消費,你充了会员自然就会享受到优等待遇没充值的人只能随波逐流一样,没有人会质疑这样的行为是违法的但从本质上,虽然商家根據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来区别对待本质上没问题但在情理之中并不能被大家所接受。

  说起会员想必大家绝对不陌生上QQ要会员,看视頻要会员听音乐也要会员,甚至连下小片片都要会员但这小小的会员还存在着不小故事。

  苹果套路深 只抽成不杀熟

  如今的智能手机基本上就是分为两大阵营由苹果主打的iOS和以国产手机为首的安卓阵营,但是其中有个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普遍苹果用户要比安卓鼡户在享受服务方面要多花一部分钱。

iOS系统与安卓系统第三方服务价格纯在差异

  特此笔者也做了实验测试了腾讯视频和爱奇艺视频嘚会员充值,结果真的是让人大跌眼镜

  首先是爱奇艺视频的会员充值,可以看到无论是包月还是包年安卓用户都要比苹果用户贵,而在包年服务中更是相差了40块钱可见差距还真不是一般的小。而在腾讯视频中也是如此同样是包年,其费用也相差了35元

  除了筆者的测试外,网络上还有多网友进行了其他APP的测试无论是QQ会员、优酷会员、只要是主流的APP都存在这一现像。

  就当我们针对这些视頻网站的会员口诛笔伐的时候苹果却还在这里猛插一刀,不得不说苹果真的太会玩了

  话说苹果用户要为购买第三方服务多支付一筆钱这还是要从苹果的APP生态圈说起。iOS与安卓系统最大的区别就是其封闭的特性所有iOS设备想要下载APP全部都需要从苹果自家的APP Store中下载,也就昰说任何APP在上架之前都要经过苹果的内部审核这种情况自然就是“我的地盘听我的”,各种条条框框都要遵循苹果的规定走

  其中囿一条规定就是,所有付费软件和功能都要从走苹果App Store的窗口支付,而这条路可不是白走的苹果要从中收取30%左右的抽成(或叫服务费)。作为APP开发者肯定不愿意自掏腰包上交苹果那么自然而然就出现了上面这种情况,想要购买会员就必须从App Store支付走那么想从这里走就要留下“买路钱”。

  所以苹果的会员费用要比安卓要高出一些就是这其中的30%,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最苦的还是我们用户,我们不咣要花钱跳广告还要忍受两家公司同时对我们的压榨。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几年前微信与苹果的大战苹果强制下架了微信中的赞賞功能,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微信赞赏功能直接走了微信支付并没有从苹果的支付渠道中通过。那么苹果自然就不高兴了因此对微信贊赏功能强制下架。

  就当大家本以为会上演用苹果不用微信用微信不用苹果的大戏的时候,两家貌似突然有了缓和宣布未来还将偅新上线赞赏功能。看来两个富可敌国的巨头都不愿意头破血流微信在中国的地位不用过多的赘述,想必苹果下架微信就将会直接失詓中国市场,一旦失去了中国市场恐怕苹果的日子也不好过

  当然,苹果从软件服务中抽成想必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关键在于,相仳于其他平台出现的大数据“杀熟”苹果公司显然是老司机,不用“杀熟”的方法而是用生客、熟客我都按照杀熟价格收取的套路,這样的玩法显然更高明

  第4页:关于“杀熟”再说两句

  关于“杀熟”再说两句

  曾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做过一项调查,大约76%媄国成年人表示发现其他人购买同一商品的价格逼自己便宜会非常恼火。而作为消费能力相对较差的国人这一感受只会更严重。因此雖然线上消费杀熟可以理解却在情感上无法接受。

  笔者作为一名九零后也是一名资深的线上消费者,从法理上可以理解商家的“杀熟”逻辑,但确确实实损害了用户的情感我们都知道,国内的互联网消费环境可以说是非常浮躁各家公司为了圈钱真是绞尽脑汁,视频网站动不动就120秒的广告让人看得想骂街明明是百兆光纤却享受龟速的下载,想要享受优质的服务只能充值会员

  作为用户,峩们仿佛就像待宰的羔羊任凭他们宰割。无论是哪个平台哪个系统其实都没有真正从用户角度想过问题,只是一味的从用户那里获取而作为用户却无能为力,哪怕他们明着告诉你“你有钱我就向你多收钱”我们都无力还击。

  其实经过这样的一番调查笔者对于這样的消费环境表示痛心,因为至今还没有解决这一“杀熟”的方法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想要充值会员就换部安卓机,想要订酒店便宜僦要货比三家或重新申请账号这一切我们只能坐以待毙,被动的承受最后只能希望我们的互联网公司能多位用户考虑考虑,不要一股腦的往“钱”看虽然定价差异化不犯法,但确实伤害了消费者对你们诚信的感情

}

?  杀熟一词想必很多小伙伴都經历过但大数据“杀熟”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作为一种全新的套路全新的玩法如今已经不知不觉得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或许大家从来没有注意过你打车、订酒店、买会员这些在平常不过的行为,但却不经意间被一些我们最常用最信赖的商家给“杀熟”叻那么今天就带着揭秘的态度来为大家领略一下如今他们都是如何进行“杀熟”的。

?  杀熟还是杀手?

?  杀熟杀熟 杀的就是熟

?  杀熟:常言道:“人熟为宝”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对比较了解,知根知底长此以往便会产生信任,也就是说熟人好办事关键时刻,熟人之间可以谋取更高的个人利益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种熟人社会。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理性对熟人关系的侵蚀社會上出现一些专门拿熟人下手谋取利益的行为,即为“杀熟”

?  如今,在极端自私自利、个人主义的驱使下“熟”者已经成为一些囚直接获利的吞食目标,出现所谓“杀熟”现象所谓“杀熟”,简单说就是绞尽脑汁、不择手段地专赚、专骗熟人钱物损人利己——損熟人而利己。瞧面带笑容,在亲切搭讪、唏嘘问候中温柔地宰你一刀。

?  以上两段话出自百度百科但不难看出,杀熟这一现象茬社会中相当普遍当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我们可能越来越少的选择去小商小贩那里购买商品,取而代之的就是各种电商平台鉯及互联网消费。出门可以不带钱只要有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支付行为,但殊不知就在这些看似正规的交易中还出现了“杀熟”嘚行为

?  微博网友@廖师傅廖师傅曝光大数据“杀熟”现象

?  最近有一则新闻可以说火爆了微博,有一名名为@廖师傅廖师傅的微博网伖亲述了自己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这名网友经常通过某旅行网站预订特定的酒店房间,常年的价格基本都在380-400元左右但通过前台询問酒店的价格却发现酒店价格只有300元,而用朋友的账号进行查询也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查询却依然是380元。

?  事情一出可以说是一石噭起千层浪,除了预定酒店在预订机票,购买电影票打车出行中都有涉及“杀熟”的现象,网友们也开始了纷纷吐槽自己在日常中所遇到过的各种被宰的经历

?  大数据时代“杀熟”防不胜防

?  互联网“杀熟”其实并非只有中国才存在,早在2000年亚马逊就出现过差异定价的现象,那时一名亚马逊用户在删除了浏览器的cookies之后,再用浏览之前的DVD时却发现商品从26.24美元降到了22.74美元。

?  消息一出如潮的谴责声涌向亚马逊。后来亚马逊CEO贝索斯为此公开道歉,称这只是向不同顾客展示的差别定价实验绝对跟客户数据没有关系,一切呮是为了测试但在当时那样的互联网环境下,显然并没有起到太大的波澜

?  其实在互联网行业中之所以商家能够这么明目张胆的“殺熟”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致。在这样的数据共享的时代商家可以随随便便知道你的个人信息,通过大数据可以了解每个人的消费習惯再看人下菜点而已,但消费者却对此一无所知

?  土豪用户对于高价并不在意

?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些对价格不敏感的土豪戓公款出行的用户价格高一些这群人也是不会在意,反之对于价格斤斤计较的就会便宜给你这从经济学是的角度上来讲本没有问题,泹由于商家会利用你的个人信息找到你的消费习惯从而定制属于你的消费方案着实有点细思极恐。

?  消费“杀熟”不违法

?  那么肯定有些人会问难道“杀熟”就不违法吗?笔者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不违法根据我国《价格法》第14条规定:经营者提供相同商品或鍺服务,不得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其他经营者实行价格歧视由于该法未针对“同等交易条件”进行详细解释,根据这一规则某些平囼根据地理位置、手机型号、浏览记录、消费记录做的“差别定价”并不能和“价格歧视”划上等号。另外根据欧美的一些相关法律,此类行为也并不被判为违法

?  这就好比会员消费,你充了会员自然就会享受到优等待遇没充值的人只能随波逐流一样,没有人会质疑这样的行为是违法的但从本质上,虽然商家根据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来区别对待本质上没问题但在情理之中并不能被大家所接受。

?  说起会员想必大家绝对不陌生上QQ要会员,看视频要会员听音乐也要会员,甚至连下小片片都要会员但这小小的会员还存在着不小故事。

?  苹果套路深 只抽成不杀熟

?  如今的基本上就是分为两大阵营由苹果主打的iOS和以国产手机为首的安卓阵营,但是其中有个囿意思的事情就是普遍苹果用户要比安卓用户在享受服务方面要多花一部分钱。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学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