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高中信息技术选择题考试偏重于选择题

包邮 孟建平 初升高 名牌一级重点高中招生考试卷 英语 初中升高中暑假作业衔接教材同步练习真题模拟测试卷题中考培训教辅书籍
原价 ?39.8
快递: 0.00
伟业图书专营店
不错!正是需要的
书是正品!元旦也照常发货!卖家服务态度好!
very good 服务好快递快 ok
很好!解了燃眉之急!
闺女初一,做完年全国,北京,天津的全真中考题,才看到这本重点中学的,也是作为练习的,挺好的书,看着从六年级下学期至今闺女做过1-2遍的书,真不易,这本做完,就接触高一的书,当英语学霸最简单,比别人早学几年的课程,但兴趣最重要,满分好评了
好,很厚一本,已经开始用了
答案佷详细阿里巴巴中国站和淘宝网会员帐号体系、《阿里巴巴服务条款》升级,完成登录后两边同时登录成功。
¥61.80
总成交1346笔
河南 郑州市中原区
总成交315笔
河南 郑州市
总成交377笔
河南 郑州市
总成交287笔
河南 郑州市
总成交361笔
河南 郑州市
总成交321笔
河南 郑州市
总成交325笔
河南 郑州市
总成交280笔
河南 郑州市
总成交2378笔
河南 郑州市
总成交4699笔
河南 郑州市
总成交2159笔
河南 郑州市
总成交394笔
河南 郑州市
总成交8746笔
河南 郑州市
总成交1835笔
河南 郑州市
总成交945笔
河南 郑州市
总成交4905笔
河南 郑州市
总成交5453笔
河南 郑州市
总成交991笔
河南 郑州市
总成交42笔
河南 郑州市中原区
总成交1774笔
河南 郑州市
让千万商家找到您对不起,您要访问的页面暂时没有找到,您可以:高二历史期末考试练习题
&&&&高二历史选修一期末复习题一、选择题: 1、下列对梭伦改革后的雅典公民大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有权决定战争,媾和等国家大事 b、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 c、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d、享有最高的司法裁判权 2.迪奥普斯一家住在梅加腊,公元前 588 年他想举家迁居雅典并取得公民权,根据当 时雅典的政策,他达到目的最便捷的条件是自己有 a.栽种葡萄的技术 a.儒家&&&& b.墨家 b.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道家 d.法家 c.大量的土地 d.高超的手工业技术 3、梭伦改革所体现的原则与下列哪家思想是相一致的14.据《汉书·食货志》载: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 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领国而雄诸侯。 ”其中所说的“本”是指( a.农耕经济 b.法家思想 c.中央集权 d.轻罪重罚 )24、成书于 5 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 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材料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d.5 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15、商鞅在秦国变法, “商君虽死,秦法未败” 。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 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a.是否涉及军事方面 c.是否涉及政治方面 17.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的措施主要有 ①均田制 比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d.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d.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 北方的经济得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8.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 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c.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a.改革都获得了成功 c.改革的过程一帆风顺 20.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③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②迁都 ③改籍贯 ④增加汉族官员的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b.是否涉及经济方面 d.是否由新兴地主阶级领导16.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和战国时期改革的不同之处是25、促使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需要 b、汉族地主的建议 c、巩固统治的需要 d、先进经济形态的吸引 26、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被孝文帝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是( ) a.均田制 b.俸禄制 c.三长制 d.迁都洛阳 2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措施 c、颁布均田令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28、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 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a、整顿吏治 b、农业化过程 b、汉化政策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29、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是 c、实行府兵制 d、颁布均田令 30.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 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a.均田制 b.三长制 c.新租调制 d.汉化政策 31.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32.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确立鲜卑族封建经济基础的措施是 a.均田制 a.拓跋珪 a.民族的融合 b.三长制 b.道武帝 b.分裂走向统一 c.俸禄制 c.冯太后 d.宗主督护制 d.拓跋宏 d.经济中心南移’4、2006 年延续了 2000 多年的农业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农业税最早始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5、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的实质是 a、根据土地数量的多少收税 b、按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c、按公田数目向耕者收税 d、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6、“相地而衰征” 和“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 a、促进了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 b、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 c、加快了新兴封建制度的确立过程 d、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7、 《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 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8、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废井田,以法律形式确定土地私有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 b、废除 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19.对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9、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 “商君 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投宿,谁就要连坐的。 ”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这个 故事主要说明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10.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原因主要有( ① 法符合新兴地主阶级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11.商鞅主张重农抑商, 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 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 a、阶级立场不同 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b、政治主张的分歧 d、社会性质的差异 )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 ③变法措施全面, 执行有力④变21、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 a.减轻农民的负担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 d.巩固北魏的统治33.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34.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 c.中央集权加强 35.“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 a.加强军事 b.丈量土地22.观察下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②商鞅坚毅审慎的改革精神c.整顿吏治 )d.奖励垦荒19、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更侧重于(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整顿吏治c.加强中央集权 ②募役法 d.①③④d.减轻农民负担 ③农田水利法36.王安石在《感事》一诗中写道: “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 有”为解决上述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有①青苗法 ④方田均税法 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 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a、北方统一的实现 恢复与发展 b、鲜卑族的封建化 b.都促进了大民族融合 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c、北方民族大融合 d、北方经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12.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 ,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 而不生也” 。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②重农抑商 a、①②③ b、②④ 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③法律严酷 c、③④ ④一定程度上剥削加重 d、①②③④37、下列中外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有: ①商鞅变法 ②王安石变法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 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⑤13.变法中有人批评商鞅: “相秦不以百姓为事。 ”下列哪项是其主要体现(23、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日本明治维新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⑤1 38.王安石变法中,意图“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的是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39.王安石变法中“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 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或成批赊购货 物,半年出息一分。下列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①这是利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干 预经济 a.①② ②它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③它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b.辩别是非的地方 d.修身养性、休闲娱乐的地方 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40.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和整顿太学,使学校成为 a.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的地方 c.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 a. 政府中的贪官污吏 法中得益的农民 42、“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 抑配(强行分派)之敝。”此话反映的是 a、政府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 c、政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d、新法不利于大官僚和大地主 b. 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 c. 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 d. 变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50、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 51.王安石对科举考试改革的核心是 a.科举考试重视实际 c.选拔人才一视同仁 b.选拔人才不拘一格 d.大力发展军事教育c、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的斗争 后者注定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封建贵族的世袭思想 c.人文主义思想 a、加尔文教主张比较激进d、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64、卡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b.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 d.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 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65、日内瓦之所以被称为“新教的罗马” ,主要是因为 b、加尔文在瑞士日内瓦进行的宗教改革影响最大,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 c、加尔文教倡导《圣经》是最高权威 d、加尔文严厉排除异己52.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 “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 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 ”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a、兵不在多在勇 c、政治改革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 54、下列涉及到封建生产关系调整的改革是: (1)管仲改革 改革 a、 (2) (1) (2 b、 2) ( c、 (4) (3) d、 (3) 55、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 c.募役法 d.市易法 (2)王安石变法 (3)商鞅变法 (4)梭伦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弊大于利66、下列宗教改革的内容,属于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所共有的是: ①信仰得救 a.①②③ ②因信称义 b.②③④ ③简化仪式 c.①③ ④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 d.②④41.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53、 “冗官、冗兵、冗费”是造成北宋长期“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这说明67、德意志等国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a、新教各派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 c、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的斗争 ①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③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a、①②③④ a.路德派新教为主 c.仍以天主教为国教 项措施 a.加强中央集权 b、①②③ b、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 d、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②建立了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②③④ d、③④68、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包括43.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 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 实的是 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 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 44.2008 年 3 月 18 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答记者问时说: “5 年已经过去了,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5 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材料中的“三不足”精神来源下列哪位人物 。 a.商鞅 b.秦孝公 c.孝文帝 d.王安石 d.王安石 b.学习“四书五经” d.依靠“恩荫” 45.假设你生活在宋神宗熙宁三年,若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高校”录取 a.背诵诗赋词章 c.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 联系实际, 要是为了 a、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 d、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69.16 世纪,法国、英国和德意志一些地区宗教变化的相似点是 b.加尔文派新教为主 d.摆脱了罗马教皇控制 b.保护民族工业 c. 发 展56.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 57.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表述最准确的是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58.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 ①胡司战争 诺莎之辱” ②“圣·巴托罗缪之夜” ③《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的签订 ⑤“至尊法案” 通过 c.②③⑤④① d.①②③④⑤ ④“卡 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d.增加了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70. “人们喜爱的是自己的劳动果实而不是别人的劳动成果。 ”这反映了阿里改革的哪 机器生产 d.大力发展军事力量71.近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 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 ”这里的“灭弄权之骁骑”是指 a.消灭了马木路克集团 c.击退了英法殖民者的侵略 a.消除了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基础 c.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b.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d.镇压了开罗人民的三次起义 b.促使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 d.促使了社会性质的转变a.④①⑤③② a.④①⑤③② b.③①②④⑤ a.都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72.商鞅变法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土地制度措施方面的共同作用是59.16 世纪,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相继进行的宗教改革 b.改革目的完全一致46、王安石说: “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47、在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引起陷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募役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48、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抑制土地兼并 b、限制高利贷盘剥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 49、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c.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 d.矛头都对准天主教 60、马丁·路德认为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是 a、上帝 b、教会 、《圣经 圣经》 d、教皇 c、《圣经》 61、1555 年,德意志新旧教诸侯签订和约所确立的原则是 教随国定” b、路德派新教成为将来德国的国教 a、“教随国定” c、“因信称义” d、在《圣经》面前人人平等 62、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因信称义”。下列对“因信称义”的解释,不正确的 是 b、灵魂得救取决于心中的信仰 a、灵魂得救取决于表面礼仪 c、否定了教皇和僧侣的特权 d、以自律代替了他律 63、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a、新教各派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 b、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73、穆罕默德·阿里对土地改革的措施不包括 a、取消包税人的免税地 b、没收违规宗教地产 c、将全国土地平均分配 d、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74、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的相同点不包括 a、都创办了军事工业 b、都创办了民用工业 c、都改革了政治体制 d、都建立了新式海军 75、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促进了埃及的统一和振兴 c、改变了埃及的社会性质 d、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76、在阿里改革失败后,对埃及进行激烈争夺和渗透的国家是 a、英法 b、法德 c、英俄 d、英奥77、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的相同点不包括2 a、都创办了军事工业 c、都改革了政治体制 a.军事工业b、都创办了民用工业 d、都建立了新式海军 b.民用工业 c.棉纺织业 d.石油化工史上所产生的最主要成果是 a、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c、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b、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 d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的资 产阶级专政a.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 c.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a.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d.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 b.倒幕派掌握政权,力行革新 倒幕派掌握政权,78.穆罕默德阿里在工业方面重点发展 79.拿破仑殖民统治措施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客观上起的相同作用是 a、抵御了欧洲列强的殖民入侵 c、 推动了埃及的社会变革及近代化 b、维护了埃及的民族独立 d、 使埃及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 “帝国” 农奴在99.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主导因素是 c.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力量 d.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 100、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国际环境不同 b、改革派和顽固派的政治力量对比不同 c、改革派的策略不同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薄弱 101、日本明治维新和阿里改革的共同点( ) ①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②重视发展重工业 ③重视国民教育 ④走上对外 扩张之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下列改革中,涉及到教育改革的有 ①梭伦改革 a.①③④ ②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b.①②③ ③王安石变法 c.②③④ ④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d.①②④89、明治维新中, “文明开化”政策的最主要内容是 a.提倡西方文化,发展近代教育 c.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90、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 a.民族危机的加深 b.倒幕运动的成功 ) b.打破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度 d.改变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习惯80.1861 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法令宣布, 的场面,它形象地反映出这次改革的后果是法律上是“自由人” 。右图描绘了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吻自己主人脚面 ①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②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 ③贵族地主利益得到保护 ④解除 了农奴对地主的依附关系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81.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俄国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在这一改革中 ①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解放”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②司法改革随着《司法章程》 的推行,法律得到普及③地方自治改革后,城市资产阶级代表在地方自治机关中占据 主导地位④ 改革得到全国上下的一致欢迎和认 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82、观察右图,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 a.工业革命尚未影响到俄国 b.俄国工业品产量与英法等国差距越来越大 c.俄国交通运输领域明显落后于英国 c.俄国交通运输领域明显落后于英国 d.俄国的工业生产获得了大批的劳动力c.西方思想的传入 d.天皇专制的建立 91、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与英国工业革命最大的不同在于( a、日本通过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积累工业发展所需资金 b、日本发展工业的重点在于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方面 c、日本发展工业主要以政府力量为核心 d、日本发展工业引进了西方的技术设备 ) d、进 92、日本的福泽谕吉强调说: “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乃学问为急 务”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日本明治维新推行了( a、 “殖产兴业”政策 行军事改革 93、 (2005 年启东中学一摸,有改动)阅读下表,对该表分析理解正确的是 日本明治时期义务教育就学率(部分) b、废除了旧体制 c、实行“文明开化”政策103.与戊戌变法比较,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显著背景是 a、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 c、封建专制统治比较薄弱 b、自上而下实行经济改革 d、农民阶级支持全面改革104、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 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 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a.①③ a、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b.②④ b、光绪帝被囚禁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5、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d、帝国主义的破坏 c、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 106、戊戌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于 a、促进思想启蒙 b、发展资本主义 c、推动政治改革运动 民主革命 107.纵观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成败的两种结局,可以得到的认识有 ①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的政治魄力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108.康有为为维新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a. 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 c. 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受到启发 109.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是 a.《孔子改制考》 ③ a. 公车上书 c ④③②① d ③②④① a. 撤并机构 b.《变法通议》 b. 保国会的成立 b. 改革财政 c.《应诏统筹全局折》 c.《应诏统筹全局折》 c. 百日维新 c. 改革军队 d. 《定国是诏》 d. 戊戌政变 d. 改革政体 110.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达到高潮的事件是 111.戊戌变法的内容没有涉及到的问题是 b. 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d. 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②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 ④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 否得到保留和维持③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用人得当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83、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 a、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社会经济与政治的矛盾 d、广大人民与沙皇专制政权的 c、落后的政治体制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矛盾 矛盾 84、之所以说 1861 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民 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①明治时期,日本义务教育发展迅速②明治政府的“文明开化”政策,促进了义务教 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 d、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育③明治时期,女童就学率迅速增长,体现了日本社会已男女平等④明治时期,培养 85、俄国 1861 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也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 了大批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夺”,这主要是指 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 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d、农民成为商品 c、农民许用高价赎买份地 94.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中,对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最为关键的是 a、废藩置县 c、实行征兵制 d、废除土地买卖法令 b、发展近代教育 86.从工业化角度看,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主要反映了 19 世纪中期的俄国 95. 倒幕派的主力是 a.农奴的悲惨生活 b.工业发展的落后 c.农奴制度的落后 d.内河航运仍以 b、西南诸藩的大名 c、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 d、 a、中下级武士 人力为主 城市贫民和手工业者87、 “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对于“解放”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农奴获得了完全人身自由 b、地主再也不能把农奴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 c、农奴开始享有公民权利 88、如右图所示,1868 年日本大政奉 还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日本历 d、农奴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 96、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 ,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a、君主专制 戊辰战争④“大政奉还”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98. “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 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决定 b、联邦制 ①废藩置县 c、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 97、下列史实的先后顺序是 ②明治政府正式迁都东京d、掀起民族3 112、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同治初年,德国首相俾斯麦对人说: “三十年后, 一定是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旅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中人之旅欧 洲者,询某厂船舰之利,其厂价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梁启超引 用此话的根本意图是什么 a、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b、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d、探讨甲午战争中日胜败之原因 c、论证中国进行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113、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洋务运动的刺激 c、西方民主思想传入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d、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a.彻底的批判了封建思想b.发展社会经济130、改革是历史发展的主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9 分)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 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 也不给他们太多; 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 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 势。 ——梭伦 ” 材料二: 《史记·商君列传》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 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 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事末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 婢)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凡三十一县。……c.推动政治改革 d.促进思想启蒙 124、戊戌变法的失败告诉我们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a、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行不通 c、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通 b、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d、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不具有进步性125、 王安石整顿太学和维新派兴办学堂比较,其相同目的是 a. 维护封建统治 b. 改革科举制度 c. 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 d. 繁荣文化艺术 为变法造舆论, 126、 下列改革取得成功的有①梭伦改革②戊戌变法③穆罕歇德阿里改革④亨利八世宗 教改革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114.19 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 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康、梁等的宣传活动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体,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民智……待以革命以开之” 127.百日维新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是 a.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 b.创办《中外纪闻》等一批宣传变法的进步刊物 c.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 d.把儒家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 二、非选择题 1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制度,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里。 就法律而言,一切人在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何 材115.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这里的民族危机是指 a、法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 c、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资本输出 b、日本发动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d、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16.下列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a、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b、是带有一定群众性的救亡图存运动 c、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是它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d、以维护孔子的封建权威,尊奉祖训 、以维护孔子的封建权威, 117.光绪帝支持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支持维新派 c、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18.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袁世凯出卖了维新派 民公举产生。反映了维新派 和限制④反对君主专制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d、②③ 120. (上海)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 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幻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a、太平军 b、洋务派 c、维新派 、 d、义和团 b、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d、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 、 ①希望参与政治②模仿西方议会政治③对皇权加以牵制 b、实行君主立宪制 d、维护清王朝统治 、料三:商鞅舌战图 请回答:梭伦在改革前的辩论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头角,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属于特殊的阶 级,而是由于他个人的才能。 ———伯里克利 材料二 (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 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 人去管理,统治者不是有王芴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 用强术和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苏格拉底 (1) (2) 依据材料一,归纳伯里克利阐述了民主制的什么特点 依据材料二,苏格拉底对民主制的批判着眼于什么 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梭伦的什么政治理念试举两例符合这一政治理念的改革措施。 (3 分) (2)结合材料二,从政治文明的角度,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3 分) (3)你认为材料三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 何种态度 (3 分) 答案一: (1)公平思想(或答折中、中庸思想) 分) (1 。如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 等级制度,分享政治权益;建立四百人会议。 分,举两条即可) (2 (2)实行法治,维护统治秩序;富国强兵,为统一奠定基础;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 权,促进封建制度确立,设立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3 分,举两条即可) (3)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态度:坚定不移的变革决心和灵活 的改革策略相结合。 131、 贵族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 因权力、 财产高于其他阶级而形成的上层阶级, 经过演变,贵族制度在一些国家延续下来,形成了稳定的贵族阶级。与平民阶级相比, 贵族阶级享有更多的特权,拥有更大的政治权利。据此回答下列问题(8 分) (1)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对奴隶主贵族的不同态度,结合改革所处的时代特 征和代表的阶级利益分析其成因。(6 分)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使贵族阶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试指出变化的 相似之处。(2 分) 答案三(1)梭伦:限制奴隶主贵族特权。商鞅: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严厉打击奴隶119.“公车上书”中提出的设“议郎”一职,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雅典民主制。 参考答案:.(1)人民主权或人人平等地参与国家政权。 (2)水平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 国家管理权,不利于国家管理。 (3)从利弊方面答。 1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 6 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新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 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 市场。5 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 280 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2 分)如果 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4 分) 担任低级官职 (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立军功: 。 努力耕织。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两者有何不同(4 分) 梭论:崇尚中庸(调和) ,手段温和。 商鞅:不畏权贵 严刑峻法121.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a、清政府增加了税收,减轻了还债压力 b、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 c、进一步破坏了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 d、为无产阶级壮大并成为革命领导阶级奠定基础 122.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 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这一观点可适用于对下列那一理论的评价 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123、戊戌变法的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4 主贵族。(2 分) 成因: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梭伦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商鞅代表新 兴地主阶级利益。(2 分) 所处时代不同:梭伦处于雅典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商鞅处 于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2 分) (2)封建贵族阶层逐渐形成和发展。 分) (2 132、中外古代的重大改革都是以经济改革为主要内容,这些改革措施都大大推动了社 会的不断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1)请概括指出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决土地问题的主要措施 (6 分)并简要分析这些改革把土地改革作为主要内容的原 因。(2 分) (2)比较以上中国古代改革和西方古代改革在经济政策上的差异,分析对奴隶制经济 所造成的不同影响。 分) (4 答案四 (1)措施:梭伦改革: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商 鞅变法: “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 (3 分)原因:无论是发展经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 序,都离不开土地制度的调整与变革。(2 分) (2) 经济政策: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重农抑商;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 (2 分)影响:梭伦改革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奴隶制经济繁荣发展。商鞅变法和北魏孝 文帝改革打击了奴隶制经济,促进了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 133.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参考答案: (1)相同点: 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是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 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实践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 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 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 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 局部调整的改革。 (3)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 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 个人命运为转移。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 当。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点拨:主要从目的、背景、 内容、性质和影响等几方面进行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认识主要从变法的过程以及影响等方面得出。] 1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材料三 奖励耕织 ( 砖画) 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商鞅铜方升(1)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等。 分) (3 (2)背景:梭伦改革: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商鞅变法:分封制、井田制瓦解,列国 崛起称雄。中心目标:梭伦改革:缓和阶级矛盾,振兴城邦;商鞅变法:富国强兵, 统一天下。 分) (6 (3)梭伦:折中、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 分)商鞅:讲求诚信,取信于民, 令政必行,雷厉风行。 分) (2 (4)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2 分)商鞅变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 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分) (2 136、 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贵族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因权力、财产高于其他阶级而形成的上层阶 级,经过演变,贵族制度在一些国家延续下来,形成了稳定的贵族阶级。与平民阶级 相比,贵族阶级享有更多的特权,拥有更大的政治权利。 (1)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对奴隶主贵族的不同态度,结合改革所处的时代特 征和代表的阶级利益分析其成因。(8 分)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使贵族阶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试指出变化的 相似之处。(2 分) 材料二 中外古代的重大改革都是以经济改革为主要内容, 这些改革措施都大大推动 了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3)请概括指出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解决土地问题的主要措施 (6 分)并简要分析这些改革把土地改革作为主要内容的原因。(2 分) (4)比较以上中国古代改革和西方古代改革在经济政策上的差异,分析对奴隶制经济 所造成的不同影响。 分) (6 26、 (1)梭伦:限制奴隶主贵族特权。商鞅: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严厉打击奴隶主 贵族。(4 分) 成因: 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梭伦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 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2 分) 所处时代不同:梭伦处于雅典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商鞅处于中国奴 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2 分) (2)封建贵族阶层逐渐形成和发展。 分) (2 (3)措施:梭伦改革: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商鞅变法: “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 (6 分) 原因:是发展经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是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4 分) (4) 经济政策: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重农抑商; 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 商业。 分)影响:梭伦改革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奴隶制经济繁荣发展。 (2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打击了奴隶制经济,促进了封建农业经济的发 (2)从背景、中心目标方面分析两次改革的不同。 分) (6 (3)结合材料三、四,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各有何特征。 分) (4 (4)说说两次改革对本国政治体制的形成各有何影响(4 分) 展。 分) (4 137、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 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根据相关知识和有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北魏孝文改革中,是怎样着手进行风俗改革的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 (2)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又是如何进行社会风俗变革的如何评价其 变革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 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 (3)材料三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应当坚持怎样的评价标准 参考答案: (1)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司马迁把人的品行作为评价标准,把个人的好恶作为评价标准。我们对商鞅的评 价标准主要是依据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是否 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135、 (17 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 ……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 所不同。…… 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 设立 20 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 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为 41 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 梭伦:我手持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 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 材料四 王安石: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 必行。 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共同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3 分)5 参考答案: (1)改鲜卑服为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提倡鲜卑与汉族通婚,以汉语为 正音,废除鲜卑旧制。这些改革措施,革除了鲜卑族陋习,适应了统治需要。加快了 鲜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2)彼得一世改革,强行推广西欧生活风俗,改用西方的 服装,并强行剪掉胡须,还推行西方的社交风俗。这些做法有利于学习西方,革 除了俄国人的陋习,但其推行又是野蛮的、带有强制性的,有绝对化的倾向。明治维 新,大力推进、吸取西方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在衣食住行方面学习西方。这些做 法改造了日本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促进了日本的文明开化,配合了政治、经济各方 面的改革;但是,日本在推行西化的同时,却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如和服、茶道等 民族习俗。 138、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 内容,简要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及其本人的认识。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主动、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迁都洛阳、 改行汉制、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 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 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 础。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 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 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13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 ──《魏书·高 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 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祖纪》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 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 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 各八顷, 县令、 郡丞六顷。 (离职与上任) 更代 相付。 卖者坐如律。 货志》 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参考答案:(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 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不能抑制兼并。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 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 (3)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 荒地多的地方。 ── 《魏书· 食(4)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 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14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雅好《诗》《书》 、 ,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 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 、 ,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 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 字。 ” 材料二 像砖 如图一:胡服俑 ――《魏书高祖记》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图二:孝文帝出行 图三:魏晋的汉人胡食画⑷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1 分)你是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4 分) 2(1)冗兵、冗官、冗费。 分) (3 (2)积贫: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答出三条 即可 3 分) 积弱: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械监(答出三条即可 3 分) (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2 分) (4)态度:否定(或认为变法危害甚重) 。(1 分) 看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积贫的局面有所改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农民得 到了一定的实惠;政治军事实力增强,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 (其他言之有理即可得 4 分) 142.阅读下列材料(12 分)材料一 王荆公(安石)为相,寝食不暇,尽变更祖宗法度,天下纷然,以至今日之祸(指靖康之变) !——邵伯温《闻见录》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 请回答:名誉之社会革命也。——梁启超《王荆公》(1)王安石“尽变更祖宗法度”主要为了解决哪些社会问题(2 分) (2)邵伯温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是否正确你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作用(6 分) (3)梁启超为什么肯定王安石变法你怎样评价其观点(4 分) 27.答案: (1) “三冗”与积贫积弱。 分) (2 (2)不正确。完全否定了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王安石变法使得宋朝的国力由弱转强, 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对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军队战斗力、克服“三 冗”与积贫积弱现象等方面起了一定作用。 分) (6 (3)为维新变法服务。充分肯定是正确的,但过于拔高变法又不符合历史实际。 (4 (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参考答案: (1)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影响:促进鲜卑族积极接 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服装,改鲜卑服为汉服;改汉姓,改鲜卑 族为汉姓;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等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封建化进程。 1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 材料二 北宋中期, “积贫”, 、’积弱”的局面日渐突出,社会矛质进一步激化。 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指出: “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货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 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对力日以困穷。 ”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乘政……后人但言其法为百姓害。而不 ——《日知录·宋世风俗》回答: 知共移气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潮廷者.则 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 ” ⑴材料一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3 分) ⑵为了改变“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各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6 分) 、 ⑶材料二中王安石变法为能得贤才” ,采取了哪些措施 (2 分) 分) 14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 我不能也不愿撤回任何意见。(见右图) ” 材料二 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 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恩格斯 (1)据材料一,概括马丁·路德慷慨陈词的核 心主张是什么(2 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加尔文宗教改革是如何促进欧洲资本主 义发展的(3 分) (3)指出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分) (2 27、 (1)因信称义(或信抑上帝即可得救)(2 分) 。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权威;建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 范和生活方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 分) (3 (3)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分 (2 面对教皇和皇帝组织的围剿,路德慷 慨陈词。他说: “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6 144、(17 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卑严,也不给他们太 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 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梭伦 ” 材料二 史学家对阿里纷纷各抒己见,有人认为他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当 , 之无愧的现代埃及之父” ;也有人认为是“一个十足的暴君” 。 材料三 “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 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 之力。 ” ——大久保利通 请回答: ⑴材料一体现了梭伦的什么改革思想(2 分)有哪些政策体现这一思想(4 分) (2)材料二中对阿里的评说纷纷各抒己见,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说明理由。 分) (4 (3)材料三中体现了大久保利通的什么政策(2 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治维新采 取了哪些奖励措施 (4)从梭伦、阿里、大久保利通的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2 分) 3、.(1)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的改革思想(或折中、制衡的思想也可) (2 分) 。如颁布土地法令上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分享政治 权益;建立“四百人会议分享参政议政的权利等。 (答出两点即可得 4 分) (2)如果持肯定态度,理由如下:结束了埃及的长期混乱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 权国家体制,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促进了农业商业的发展,建立了近代 工 业,提高了生产力;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推迟了被列强侵 略的进程等。如果持否定态度,理由如下:对外扩张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对其他国家 是一场奴役和掠夺;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垄断国家政权等。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以 得 4 分) (3)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或“置产兴业”政策(2 分) 。政府负责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 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扶植那些与政府 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大力拓展海外贸易等。 (3 (4)改革创新、坚强不屈的改革精神等。(2 分,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145、农奴制是一种超经济的强制剥削制度,在这种黑暗的制度下,非人的压榨和剥削 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桎梏,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波涛汹涌的“废奴”运动…… 材料一 公元前 594 年的一个清晨,梭伦在众人的注视和期待下大步登上讲坛,宣布, “由 于欠债而卖身为奴的公民,一律释放;所有债务全部废除…… 材料二 材料三 在俄国,列宁评价说:“1861 年 2 月 19 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 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 1959 年 3 月 28 日,对历史来说,不过是短暂的一天;对西藏而言,却是一 个新旧社会的分水岭。从这一天开始,雪域高原上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 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从此土崩瓦解,百万农奴和奴隶翻身解放,挺直腰杆成为自 己和国家的主人。 材料四 废奴 运动中“法国的革命原则所起的作用,正如英国的强烈宗教情感所起的作用一样巨 大。” 世界近现史发展告诉我们, 人类的废奴运动从未停止——剑桥学者申克认为,俄国的“废奴”是由君主亚历山大二世在新兴起的资产阶级力量增强、农奴不断发 起反抗、社会进步知识分子的积极倡导以及克里木战争失败的刺激下主导的。美国 的“废奴”则是由资产阶级领袖的领导、基督教反奴隶制人士的竭力组织与推动、 广泛的“废奴”群众的大力配合以及南部地区奴隶的暴动等促成的。 材料五:2006 年 5 月 10 日,法国决定将每年 5 月 10 日确定为废除奴隶制纪念日。 2007 年 8 月 23 日,英国“奴隶之港”利物浦纪念“废奴”200 年。 2008 年 7 月 29 日,美国国会首次为曾实施奴隶制正式道歉。 2009 年 1 月 19 日,中国西藏自治区人大决定将每年的 3 月 28 日设立为“西藏 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 (1)依据材料一该法令的宣布是否意味着废除了雅典的奴隶制,为什么(3 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4 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藏社会在 20 世纪 50、60 年代发展的“三步曲”(3 分) 。 (4)依据材料三、四,分析西藏的民主改革与法、美、俄等国的废奴运动有何异同 (5)综合以上材料,你有何认识(3 分) 28、 (1)颁布“解负令” ,没有,奴隶市场和海外掠夺或战争俘获的非债务奴隶仍然大 量存在(4 分) (2)进步性:性质上是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地位上实现了由封 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变;作用上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同时,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 的发展。(4 分) (3)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 年 3 西藏开始民主改革,1965 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4)不同:中国的“废奴”是以和平、民主的方式进行的;而法国、俄国和美国等的 “废奴”则更多地以暴力方式实现的(2 分) 相同:都推动了本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对人类的民主发展都作 出了积极的贡献。 分) (2 (5)农奴制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阻碍,人类废奴运动的道路是艰辛的,人类的民主制 度会越来越完善的。 分) (3 146、19 世纪 60 年代日本和俄国都进行了一场改革运动。 (1)简要概括俄国、日本改革的相同历史背景。(2 分) (2)俄、日两国的改革都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资金、劳动力、市场等条件。试 结合“解放法令”和明治政府的有关措施分别简要说明。(5 分) (3)试从经济方面分析两国改革内容的差异及其带来的影响(4 分)指出造成这种差异 的根本原因。(2 分) 答案一:(1)欧洲工业文明的冲击;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2)俄国:废除农奴制,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商品销售市场;贵族地主掠夺了大量赎 金,积累了资金。日本:废藩置县,统一国内市场; “四民平等”提供了更多劳动力; 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 (3)差异:俄国规定农奴可以获得一块份地,但要付赎金,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没有采 取特别措施;日本明治政府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影响: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 对缓慢,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较为迅速。 根本原因:俄国由代表农奴主的旧政权推行,而日本在推翻幕府统治后,由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领导。 147、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国和日本都进行了改革,分析两国在改革过程中解决土地 问题的措施及其对该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6 分) 俄日两国改革对对两国历史的发 展及世界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 分) 答案二: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及影响:俄国:农民可以通过赎买的办法得到一块份地, 大量赎金的取得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但也造成农民的贫困,影响国内市 场的扩大,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 分) 日本明治维新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地税改革使 农村的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同时财政收入提高,为国家的工业化提供了有力保障。(3 影响: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加速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保留了大量的封 建残余;都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给欧亚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3 分) 14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88 年~1894 年日本工厂蒸汽机数量变化示意图 工厂数 5985 家 1808 台 蒸汽机数1691 家409 台1888 年 1894 年 材料二1888 年1894 年1923 年,经历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大半历程的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书中写道:“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 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地,试看这五十年的日 本如何 这五十年 的德国 如 何俄国 如何美 国如何
他们政治 上虽然成 败不 同,……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 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 19 世纪晚期至 20 世纪初,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个五十年”里,中国在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重大“进步”。 (3)与同一时期的日本相比较,梁启超发出“惭愧无地”的感叹,请分析造成中 日差距的主要原因。 21、(1)特征:经济发展迅速;原因:明治维新深入;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7 命的推动;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 (2)重大“进步”:①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 共和国;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③思想上,经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④文化教育上,废除科举制,促进了教育文化 事业的发展。 (3)①日本在民族危机面前,推翻了封建幕府统治,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走上 了资本主义道路;同时,对外侵略扩张,增强了实力。②中国在民族危机面前,从洋 务运动到辛亥革命,由于力量薄弱,没有推翻封建制度,一再遭受外国侵略,割地赔 款,实力削弱。(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可酌情计分) 149.根据《历史重大改革回眸》相关内容,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改革的作用有以下几个 方面;第一,改革是思想解放的重要形式;第二,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第三, 改革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途径;第四,改革是落后国家自强御侮的 一种选择。 请根据以上四个方面,各举一例并进行简要说明。 第一方面:欧洲宗教改革,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 件。 第二方面:秦国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不断壮大,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 国。 第三方面: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了近代化。 第四方面:埃及穆罕默德国·阿里改革,一度使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 逐渐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 150. (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 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 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 ,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 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
年的五六百人,上 升到 1890 年的 3000 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 到 20 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 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 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 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 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1)日本能够顺利向西方学习的前提条件是什么(2 分) (2)日本是怎样学习西方的有什么突出特点(6 分) (3)材料二对戊戌维新作出了深刻的评析,你是怎样理解的(4 分) (12 分) (1)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 分) (2 (2)经济:殖兴产业,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政治:废除旧体制,颁布 1889 年宪 法,确立近代天皇制。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了一支常备军。教育:进行教育 改革,倡导“文明开化” ,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特点: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 ——(英)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全盘西化;而是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学习、 借鉴。 分) (6 (3)中国清政权顽固势力的强大,而日本则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维新时西方列强 刚踏上日本领土,势力较小,而戊戌维新时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在日本改革派的势 力强大,而中国的维新派依靠清政府无实权的皇帝,自身力量非常弱小;再者日本的 改革措施得力,中国的改革措施则缺乏实质性的内容等。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分) (4制性措施;意在加速社会变革。 分) (4 异:前者侧重于改变传统习俗以利于学习西方;后者主要针对国内民族压迫(2 分) 。 15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8 分) 改良文学之声,已起于国中,赞成反对者居其半。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议论,固 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 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其 故何哉盖以吾国文化,倘已至文言一致地步,则以国语为文,达意状物,岂非天经 地义,尚有何种疑义必待讨论乎其必欲摈弃国语文学,而悍然以古文为文学正宗者, 犹之清初历家排斥西法,乾嘉畴人非难地球绕日之说,吾辈实无余闲与之作此无谓之 讨论也!——陈独秀答胡适函(1917 年) (1)根据材料,指出陈独秀对文言与白话之争性质的判断及他对反对者的态度。 (3 分) (2)结合所学知识,就陈独秀对白话文反对者的态度进行评论。 分) (5 32. 分)答案要点 (8 (1)性质:是非之争,进步与倒退之争(2 分) 。态度:坚信文学改良正确,不容讨 论(1 分) 。 (2)民族危机严重,帝制复辟,尊孔复古;反对文学革命的势力强大;这种态度是必 要的;对推动文学革命起了积极作用;这种态度有偏颇之处,不利于文学革命的充分 展开(5 分) 。 15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 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 我宁肯把手指砍掉。”──《苏联史》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 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象政府 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 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 义务农。──《俄国 1861 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 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国 1861 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 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 法的。──《1862 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4 分)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 理(2 分) (2)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6 分) (3)材料三中队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6 分) (4)依据材料四,说明 1861 年改革的目的。(4 分) 52、(1)矛盾:给农民土地,但不彻底解放农民;既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农奴主 的统治。 原因:由亚历山大二世的阶级属性和被迫进行改革而决定的。 (2)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的农 民则完全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私产。 (3)不符合实际。这部分农民手指与控制社区管理的地主,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仍 存在。 (4)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统治,防止农民起义。 155、南宋朱熹认为,王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強戾, 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一位史学家评论道: “朱熹的看法有一定依据。但是,如此曲解变法之目的和否定变法之作用,那就有失 公允了。”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10分)15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 汤志钧、历 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 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史风云网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
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 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 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 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期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 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 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 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 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 “在整个历 史上,几乎没有什么恩那个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 ···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 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 ···由于他的努力, 俄国显然拜托了孤立的状态··· ···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 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 --摘编自历史风云网(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分) (6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 分) (9 41.答案要点: (1)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 (2)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向西方学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风俗等 各方面;改革成效显著,国力增强,摆脱了封闭与孤立状态。 15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 分) 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圆柱形红色礼拜帽是神圣的宗教和帝国的象征。1923 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凯末尔担任总统,选择了具有西方色彩的现代化道路,推行改 革,但遇到巨大阻力。1925 年凯末尔下令,禁止戴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改戴欧式礼 帽。但这一禁令受到广泛抵制,随后政府规定戴土耳其礼拜帽有罪。此举引起强烈不 满,在一些地方甚至引发公开抗议和骚乱,但均被凯末尔镇压,有些人被处以绞刑。 经过凯末尔政府一段时期的强力推行,终于有不少人开始戴欧式礼帽,从而告别传统 的土耳其礼拜帽。 ——摘编自刘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的关系。(2 分) (2)分析凯末尔政府禁戴礼拜帽与辛亥革命后中国剪辫运动的异同。(6 分) 29. 分)答案要点: (8 (1)服饰变化反映了社会变革,有助于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带动服饰变化(2 分) (2)同:发生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辫子和礼拜帽都被视为旧时代的象征;政府采取强8 53、 【解析】需要判断和论述的是史学家的观点。而该观点又是对朱熹观点的评论。所 以既要论证史学家的观点,又要反驳朱熹的片面认识。基本思路是:一方面要以王安 石变法结果中的有关事实肯定朱熹观点中的合理成分,这也是论证史学家认为的“有 一定依据”的依据;另一方面要从变法的目的和积极作用指出朱熹观点的缺陷,也同 时论证了朱熹“有失公允”的看法。 王安石变法确实存在用人不当、材质过急造成的一些弊端,但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富国 强兵、培养和选拔人才。朱熹把“群奸肆虐,流毒四海”归结为变法为目的,显然有 失公允。 变法作用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它使北宋财政情况有所改善,积贫积弱危机有所缓和。 156、三农问题关系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对 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诸多经验教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驱民在信诚, 一言已定百金轻; 古今未能非商鞅, 商鞅政出令必行。 ”—— 王安石 材料二:“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王文公文集》 上卷《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材料三:1085 年,宋神宗去世,10 岁的哲宗即位(由其祖母高太后临朝听政) ,司马 光为相,尽废新法,斥逐所有变法官员,王安石变法失败。 (1) 、商鞅使王安石咏诗表达敬仰之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王安石“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相关措施 对当时三农问题的缓解有什么意义 (3) 、王安石变法终告失败,说明了什么 材料四、 “废除农奴制度,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 农民有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的权利。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 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注:赎金大大超 过了土地的实际价格) 。农民在签订赎买契约之前还要为地主服劳役或缴纳代役 租。……为管理改革后的农民,设置了地方贵族控制的村社和乡组织,并建立了监督 农民的连环保制度。 (摘自 1861 年俄国废奴的有关法令)依材料四回答: (3) 简要指出 1861 年废奴法令颁布后俄国农民地位的变化以及法令对俄国近代 化进程的影响。 材料五: 1921 年 3 月 2 日苏俄政府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 定:农民完税(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以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由自己全权 处理,可以到市场上交换所需物品。苏共(布)确认十大确认后政府在农业、商业、 工业等各领域陆续制订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史称“新经济政策”。 (5)苏俄党和政府颁行《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有什么政治、经 济和理论意义 材料六、“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 (6) 、举出中共反封建、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大事二件。 (7)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是怎样通过改革解放农村 生产力的 156、答案: (1) 、商鞅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他顺应时势,坚决变法;取信于民,令 行禁止,表现了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 (2)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 不少良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农村的稳定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3) 、改革要成功,一定要顺潮流、合民心,善于用人;敢于触及深层次问题,真正 给人民以利益和实惠,并赢得人民的支持。地主阶级的变法不能解决封建社会的根本 矛盾和问题。 (4)地位的变化:农民获得人身自由、一般公民权和就业权,并在名誉上获得 一份土地,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但由于改革不彻底,农民经济地位没有得到 根本改善,政治上也没摆脱贵族的控制和压迫。 影响: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促进了俄国 资本主义发展,加速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5) 、法令的颁行标志着苏俄开始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过渡。减轻了 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的恢复与发展;有利 于农民生活改善、社会稳定和政权的巩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6) 、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②1947 年,中共制度《中国土地法大纲》 , 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此点未列入考纲)③ 1950 年党领导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 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依法完成土地改革。 (答出二点即可) (7)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农村改革。 ②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对农村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 节进行改革: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废除人民公社的旧体制。 ③引导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④在现代化建设中,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促使农业全面振兴。 ⑤长期高度关注三农问题的坚决。 (其它符合事实的酌情给分) 157、[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答案: (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 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 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 :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 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在专治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平均分 6.87 分,难度值 0.458,标准差 2.54。) 158、根据《历史重大改革回眸》相关内容,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改革的作用大体有以 下几个方面;第一,改革是思想解放的重要形式;第二,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 段;第三,改革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途径;第四,改革是落后国 家自强御侮的一种选择。请根据以上四个方面,各举一例并进行简要说明。(16 分) 参考答案(分类言之有理即可) : 第一方面:欧洲宗教改革,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 件。 第二方面: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了近代化,成为亚洲 近代史是唯一的独立自主的国家。 第三方面: 俄国 1861 年改革使俄国走是了资本主义道路,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四方面:埃及穆罕默德国·阿里改革消灭了马木鲁克势力,结束了长期动乱、分裂、 割 据的局面,逐渐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并与英国签定停战协定。15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 分) 明朝后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统治危机,推行各项改革,政令“虽万 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成效显著,史称“张居正改革”。 材料一 器必试而后知其利钝,马必驾而后知其驽良,今用人则不然。官不 久任,事不责成,更调太繁,迁转太聚,资格太拘,毁誉失实。臣愿皇上慎 重名器,爱惜爵赏。用人必考其终,授人比求其当。仍敕吏部严考课之法, 审名实之归。 ------《明史纪事本 江陵柄政》 材料二 敕下吏部,慎选良吏,牧养小民。其守令贤否殿最,唯以已端洁, 实心爱民,乃于上才考称职,不次擢用。若但善事上官,干理薄书,而无实 政及于百姓者,虽有才能干局(按:有才干) ,止于中考。其贪污显著者,严 限追赃,押发各边。 毋徒炫于声名,毋尽拘于资格,毋摇之以毁誉,毋杂之于爱憎,毋以一事 概其平生,毋以一眚(按:过错)掩其大节。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张居正整顿吏治的内容(5 分) (2)指出整顿吏治与张居正改革的关系。 分) (3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 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 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 对 策 所 以 征 贤 才 , 三 曰 开 制 度 局 而 定 宪 法 。 …… 日 本 之 强 , 效 原 于 此 。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 英国的政治制度 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 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 阁。” 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 , 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分) (8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 实质及其局限性。 分) (7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9 29.(8 分)答案要点: (1)严格考核政绩:稳定官吏队伍;任人只唯贤,不看虚名;注重实效和政 绩;奖惩分明。 分) (5 (2) 整顿吏治是张居正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建立了一支高效率的官吏队伍, 保证了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 分) (3 我国地兼二带,民糅五族,泱泱大风,匪假外求,天然资格,举世莫吾媲也。 而论者乃或欲效颦美国,剖之为若干独立小邦,使各自为政。彼美国沿历史 上已成之局,不得已而以此为过渡,我何歆焉人方务合群小以为一大,我 乃思剖一大以为群小,梦想倒颠,宁复过此……若夫悲观者流……谓共和政 体万不能行于我国,至并以咎革命之非计,此其暗于事理,抑更甚焉。夫共 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口也,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 勿深论。然问国家之敝,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欲行政 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可致乎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 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 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位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 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 (1912 年 5 月 7 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前后政治态度的变化。 (5 分) (2)结合所学知识,对梁启超政治态度的变化加以评价。 分) (3 32. (8 分)答案要点: (1)从反对以暴力推翻满清到承认以暴力推翻满清的必要性;从反对共和制 而力主君主立宪制到赞同共和制而怀疑君主立宪制。 分) (5 (2)民主共和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梁启超顺应了时局和历史变化。 16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 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 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 得矣。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 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 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 人无固志, 奸宄生心。 …… 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 木,已可忧危!──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 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 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 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厉风行。 ──摘自康有 为《日本变政考》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①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 ②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其依据是什么 ③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 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35. 【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 统治。 评价:变法以救亡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 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①日俄变法取得成功②中国 风气未开。 161.仔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1868 年 4 月的一天,日本东京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 “广兴会 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 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这就是日本 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3)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上述两个改 革都遇到这个难题。请运用你所学知识谈谈中日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是如何处理这个 难题的(4 分) (4)日本、中国改革的结果有何不同(2 分) 答案三 (1)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民族危机的加剧、三国有识之士的大力倡导。 (2) 内在联系: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发动了甲午中 日战争,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为挽救民族危亡,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 派发起了戊戌变法。 (2 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为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提供了借鉴。 (1 分) (3)措施:日本明治维新前,通过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 (2 分)中国的资产 阶级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进行舆论宣传,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 分) (2 (4)结果:明治维新成功,戊戌变法失败。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 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逐渐成为亚洲强国;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激 发了人民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163、19 世纪的日本和中国,虽然国情有别,但两个国家的有识之士先后进行了明治 维新和戊戌变法运动。对此有论者指出: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 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新生产 力的冲击无可抵挡,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生存。这样,在被 征服地区, 在那些有过高度文明的国家, 现代化的进程就开始了。 19 世纪中叶开始, 从 现代化越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两国改革的史实回答: (1)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3 分)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对戊戌变法运动的影响。 分) (3 (3)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上述两个改 革都遇到这个难题。请运用你所学知识谈谈中日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是如何处理这个 难题的(4 分) (4)日本、中国改革的结果有何不同(2 分) 分别产生了哪些主要影响(3 分) 分别产生了哪些主要影响(3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 116 页(人教版)请回答:(1)天皇是在什么背景下率领群臣宣读誓词的 (2)从此,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工业方面是怎样开始的近代化进程的(3 分) (3)由此可知日本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2 分) 36. 【答案】 (1)武装倒幕运动基本取得胜利;明治新政府成立。 (2)推行“殖民兴业”政策,先是创办国营“模范工厂”企业,后将一大批 国营企业陆续出售给私人资本家,推动了民间企业的兴起。 (3)政府的大力扶持。 162、19 世纪的日本和中国,虽然 国情有别,但两个国家的有识之士 先后进行了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运 动。对此有论者指出:对被侵略地 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 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 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 革。 ……新生产力的冲击无可抵挡, 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生存。这样,在被征服地区,在那些有 过高度文明的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就开始了。从 19 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越出欧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语文成语选择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