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半导体被封杀,半导体和发动机哪个更难突破

  经过近三个月谈判,美国商务部周五宣布解除中兴通讯的禁令,中兴在其官方微博发布声明:“满怀信心,再出发!”中兴为之付出惨痛代价,董事会大换血,缴纳十亿美元罚款和四亿美元的保证金。就在禁令解除前夜,7月13日晚间,中兴通讯发布公告,预计上半年亏损70亿元-90亿元。

  中国的芯片市场需求占全球 50% 以上, 却极度依赖进口,2016年中国进口芯片金额高达2300亿美元,花费几乎是排在第二名的原油进口金额的两倍。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此次事件让我们再次认识到: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可以预见,从现在开始,中国将不计成本加大在芯片产业的投入,整个产业将迎来历史性的机遇。”

  半导体产业大体上可以分为IC设计、半导体设备制造、原材料、代工生产、封装测试几个部分。其中,半导体设备和原材料是最大短板。材料作为半导体产业的最上游决定了下游产品的品质,供货效率直接影响芯片生产进度。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日前也在“2018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中指出,工信部对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在我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绝大多数计算机和服务器通用处理器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

  中国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国产化面临着巨大挑战。除了老牌的()、()等公司外,多家企业积极转型,投入半导体行业。

  在中兴发布公告同一天,我国另一家半导体上市公司()发布《2018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上半年未经审计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上升76.09%-100.10%。业绩增长首先受益于半导体行业的快速发展,公司在真空半导体领域的业务拓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公开资料显示,新莱应材掌握半导体制造关键核心材料,已进入国际电子半导体设备厂商核心供应链,连续多年成为美国第一大应用材料公司的合格供应商,有连续的电子半导体核心供应链的供货业绩。公司的产品已进入台积电、合肥晶合、中电海康等公司。

  公司董事长李水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的真空半导体业务占比已从2016年的33%提升至2017年的44%,预计这一业务在2018年的占比将达到50%。

}

近期,中兴通讯芯片禁运事件,再次让半导体行业敲起了警钟。半导体作为电子产品的核心,信息产业的基石,其关乎到国家安全,大国的崛起,时代使命面前,大国战略推动产业发展,芯片国产化已迫在眉睫。

纵观全球半导体的发展,可以分为4个阶段(系统厂商主导→IDM(集成器件制造)→垂直代工→产业转移):

一是从上世纪50年代,起源于美国,刚开始的主要由系统厂商主导;二是1970s,美国将装配产业转移到日本,半导体产业转变为IDM(集成器件制造)模式,即负责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所有的流程;三是1990s,随着PC兴起,存储产业从美国转向日本后又开始转向了韩国,同时台积电成立后,开启了晶圆代工(Foundry)模式,拉开了垂直代工的序幕,无产线的设计公司(Fabless)纷纷成立,传统IDM厂商英特尔、三星等纷纷加入晶圆代工行列,垂直分工模式逐渐成为主流,形成设计→制造→封测三大环节;四是2010s,随着大陆智能手机品牌全球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催生了对半导体的强劲需求,加之国家对半导体行业的大力支持以及人才、技术、资本的产业环境不断成熟,全球半导体产业酝酿第三次产业转移,即向大陆转移趋势逐渐显现。

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半导体生态逐渐建成,设计、制造、封测三业发展日趋均衡,虽落后于全球领先的产业技术,但也已开始呈向上突破之势。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将半导体产业新技术研发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目前大基金首期投资成果显著,撬动了地方产业基金达5000亿元,大基金二期募资也已经启动,募集金额将超过一期,继续推动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

2017年,半导体产业市场规模突破4000亿美元,国内半导体市场接近全球的三分之一,但自给率水平非常低,特别是高端核心芯片极度缺乏,国产占有率都几乎为零。目前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为6.3%,而我国年均复合增速为21.5%。随着5G、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下游产业的进一步兴起,叠加全球半导体产业向大陆转移,我国半导体产业规模将进一步增长。

对于坐拥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加之我国对半导体行业的大力支持,产业环境不断成熟,举国之力,未来实现各个环节技术的突破指日可待,整个行业的发展动力也是非常充足的。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芯片半导体作为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决不能受制于人的。

从目前芯片半导体行业上看,从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等环节的龙头公司已在全球产业链中渐露头角,但自给率水平非常低,核心芯片缺乏,2015国内半导体自给率还没超过10%,16年自给率刚达到10.4%。预计15年到20年,国内的半导体自给产值CAGR能达到28.5%,从而达到2020年国产化比例15%的水平。

设计业:虽然收购受限,但自主发展迅速,群雄并起,海思展讯进入全球前十。

制造业:晶圆制造产业向大陆转移,大陆12寸晶圆厂产能爆发。代工方面,虽然与国际巨头相比,追赶仍需较长时间,但中芯国际28nm制程已突破,14nm加快研发中;存储方面,长江存储、晋华集成、合肥长鑫三大存储项目稳步推进。

封测业:国内封测三强进入第一梯队,抢先布局先进封装。

设备:国产半导体设备销售快速稳步增长,多种产品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星星之火等待燎原。

材料:国内厂商在小尺寸硅片、光刻胶、CMP材料、溅射靶材等领域已初有成效;大尺寸硅片国产化指日可待。

尽管这些年来,我国半导体行业发展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龙芯抄袭欺骗科研经费的丑闻,但相信在举国之力的发展下,缺芯少魂的半导体行业,未来10~15年里,有望实现追赶甚至弯道超车。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4月17日凌晨,一则震惊半导体行业的消息从彼岸传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称,因中兴曾向美国官员作虚假陈述,美国政府禁止中兴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期限为7年。这给已经多轮交锋的中美经贸博弈,再添一把烈火。

  虽然这是一个官方盖章历时2年多的旧案激活,但美国商务部此前长时间隐而不发,却在此微妙时机引爆,其时点和影响仍被各方反复咀嚼。

  “此次事件已超越商业规则,事态的发展并不是公司能够左右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兴员工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公司第一时间成立危机应对工作组,各领域都在分析并制定应对举措。

  一方面,一些观察中兴在美遭遇罚单的通信产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忧心不已,“如果禁令真的执行,那么中兴要完”;另一方面,接近中美谈判的多位人士却相当镇定。

  其中一位人士称,此事和之前几轮中美贸易纠纷升级并无关系,只是个案,这背后,反映出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还很长。而另外几位资深观察人士则称,虽然“无风不起浪”,该行为即便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华组合拳中的一招,但“天塌不下来”,最终企业和市场会有解决之道。

  中美经贸博弈虚实之间

  如何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来看待中兴被罚事件,是考验各方应对的首要大事。在前述多位接近中美谈判的人士看来,对待中兴的举措,这是虚实兼备,“点射之前的乱射”,年轻的特朗普团队的真正意图,“还需观察”。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从个案角度,大公司一定要关注政治风险,不可掉以轻心。

  联合国贸发组织官员梁国勇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说,在国际投资和运营中,法务合规极其重要,一旦出问题后果很严重。大公司、敏感行业和市场尤须谨慎。

  从此次案件来看,禁运算是一个近几年来的新问题,容易忽视,但后果严重。美国仍有很多禁运、禁售规定,但一直没有抓到实际案例。

  从中美经贸博弈的宏观层面来看,中方政府也将此事纳入虚实博弈的考量。北京时间3月23日凌晨,特朗普签署备忘录,宣布将对中国进口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限制中企对美投资并购。随后,中美双方开始多轮隔空博弈。

  前述中美谈判资深观察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称,恐怕应当看作美国要阻止“中国制造2025”实施的重要信号。美国加严高新技术出口管制和限制中国企业在美投资并购都是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第一时间对此回应称:中方注意到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兴采取出口管制的措施。商务部将密切关注事态进展,随时准备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4月17日下午,商务部发布2018年第38号公告,公布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高粱反倾销调查的初步裁定。根据裁定,自4月18日起,进口经营者在进口原产于美国的高粱时,应依据裁定所确定的各公司保证金比率(178.6%)向中国海关提供相应的保证金。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局长王贺军称,初裁后,商务部将继续对本案进行调查并作出最终裁定。

  随后,《华尔街日报》于美国股市4月16日盘后引述消息人士报道,美国贸易代表署(USTR)考虑依据1974年贸易法301条款,反制中国在云端运算与其他高科技服务领域的不公平限制。美国财政部正在研拟对中国投资案设定限制条款。例如,美国可能禁止在美国提供云端运算服务或在中国解除限制之前禁止阿里巴巴扩大美国营运规模。

  而根据接近阿里人士的说法,这有可能是对中国政府相关要求的“回击”。根据国内相关监管要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在中国境内运营时收集和产生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应当在境内存储。

  敲响半导体行业警钟

  一名通信设备供应链公司员工王青(化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兴事件)是否对行业有影响需要再观察最终落地情况。如果静态分析,就是最坏结果,7年禁运的话,对中兴影响巨大。

  王青称,庞大的国内市场推动了中国通信产业的巨大发展,但我们基础层和物理层技术的积累还是太薄弱了,最核心的就是芯片和终端滤波器。一些国产芯片产品出货量大了,但不代表技术先进,中国手机制造能力强和国产品牌的崛起导致的,但基础层的积累太少。

  招商电子分析师方竞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次事件真的勒住了中兴的咽喉,在基站侧,芯片想要实现自主,除了华为把主处理器搞定了,其他公司根本没有自主研发的可能性。

  “本次中兴禁运事件对通信产业冲击较大,也敲响了半导体产业的警钟,自主可控不仅仅是口号,而是涉及到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的要务。目前,中兴的三大应用领域里,芯片门槛最高的板块是RRU基站,这一领域要想实现国产替代,需要较长时间。光通信和手机产业链门槛相对较低,一些细分领域的国产芯片方案甚至成为了国际龙头,但整体来看,还是偏低端应用。”方竞说。

  他在一份分析报告中指出,基站芯片的成熟度、高可靠性和消费级芯片不可同日而语,从开始试用到批量使用起码需要两年以上。目前在中频领域,主要玩家有TI、、IDT等厂商;而射频领域,主要是Qorvo等。单芯片Transceiver方案进一步提升了基站芯片的门槛,使得国产厂商更加难以切入。基站芯片的自给率几乎为零,成为了中兴本次禁运事件里最为棘手的问题。

  美国对中兴开刀,也会伤害自身

  多位中美半导体行业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称,如果真的严格执行制裁,对中兴的影响将会是巨大的,但是对美国企业的影响也不容小视。

  有知情人士称,中兴通讯占据全球最大移动芯片制造商美国公司大约6%~10%的出货量,制裁一旦执行,将对高通自身业务产生较大影响。“除了几家巨头之外,美国很多软件和芯片的厂商都是中兴的供应商。搞制裁必然让这些美国企业的利益受到影响。”

  而中国企业的市场应对,也可能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前述经历多次中美谈判的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称,中国企业神通广大,如果没有更好渠道或者供货商提供核心零部件,也会促进自身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当然可能会需要更长的时间。

  一位市场人士则称,将来中国的相关行业肯定会发展成全产业链的,有的技术门槛高一些,就熬几年。国内这么多人创业,现成的机会必定有人扑上去。

  美国亚太法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访问教授孙远钊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说,这段时间会看到中美双方各种小动作、放话、试探等,不一而足。这种形势下,市场也会形同惊弓之鸟。

  受到中兴禁运事件的影响,中兴主要的美国供应商股价已经出现大幅下跌。截至4月16日美国股市收盘,高通下跌1.72%、下跌1.11%。中兴采购量占自身出货量30%的ACIA暴跌35.97%,此外,Oclaro下跌15.18%、Lumentum下跌9.06%。

  目前,美国半导体生产已多年占全球市场48%的份额,仅一家的研发开支就已经达到整个中国芯片业的4倍之多。

  根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的统计,整个中国市场每年半导体销售额约1000亿美元(中国自给率不到10%),其中美国公司市占率接近60%,美国公司出口到中国的金额在500亿美元以上。

  但美国在半导体领域对中国的“封锁战”从没放松过。一位在美国半导体公司工作的技术人员对记者表示,美国企业对中国半导体的发展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有部分公司已经下了相关通知,核心科研人员回国需要经过复杂的审批手续。

  而自特朗普上台以来,对于外来投资的审查已呈现趋严的态势,具体表现为被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叫停的外来投资日益增多,触发审查的敏感领域也由最关键的基础设施和出口限制技术扩展到广泛涉及个人、商业数据的领域。

  《纽约时报》曾称,贸易战会让全球最先进的行业加速进入新冷战时代,中国在争夺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下一代无线互联网等前沿领域时,拥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资金。

  随着贸易战的升级,中美科技企业之间的关系变得极为微妙。

  不久前回应中美贸易战时,英特尔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还不清楚哪些产品会受到影响,但通常情况下,关税对拥有全球供应链的美国公司是个难题。我们希望美国政府提供意见征询期。当我们有更多信息时,将评估潜在影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兴半导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