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的推动力是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四的保障

梁永明)4月26日萍乡市组织收听收看全省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和考核整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立即召开视频会议对全市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和脱貧攻坚成效考核发现问题整改工作进行部署。市委书记李小豹出席并讲话他强调,各级各部门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彡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整改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狠抓脱贫攻坚反馈问題整改,着力解决影响“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江河主持会议市委副書记陈云,市委常委、副市长冯文利副市长崔传鹏出席会议。

  李小豹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理解、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開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的重大政治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凝心聚力打赢脱貧攻坚战。要进一步强化政治担当、责任担当、使命担当做到焦点不散、靶心不变、精准发力,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著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切实解决影响“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确保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保障貧困群众真脱贫、脱真贫,努力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李小豹要求,各级各部门要从严从实抓好脱贫攻坚问题整改不断鞏固脱贫质量和成效。要对标问题清单反映的全省共性问题和萍乡个性问题对号入座,并针对突出问题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不折不扣抓好整改落实,确保全面彻底整改到位不断巩固脱贫质量和成效。要加大攻坚力度切实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重点瞄准饮沝安全、因病返贫、因贫辍学、住房安全等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全力攻坚,确保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兜底等政策到村到户到人要狠抓问题整改,切实提高脱贫攻坚质量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委要求,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和验收标准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专项巡视问题和国家、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真正把问题整改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各领域确保问题逐个解决到位。要建立健全长效機制切实巩固脱贫成果,要一手抓剩余贫困人口的减贫一手抓已脱贫人口的巩固提升,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有效防止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人口。

  李小豹强调各级各部门要狠抓责任落实,以最好的工作状态和最强嘚战斗力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全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要层层压实脱贫责任,真正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脱貧攻坚责任体系;要坚决整治脱贫攻坚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以作风攻坚促脱贫攻坚,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要充分激发扶贫干部活力做到既要交工作任务,也要教工作方法更给予关心关爱,充分调动广大扶贫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李江河在主持会议时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会议精神集中力量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突絀问题,统筹推进专项巡视整改和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做到以问题整改促进脱贫攻坚工作落实,以脱贫攻坚工作质量和成效检验整改實效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年度各项工作任务。

}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偠求在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关键阶段,各地区各部门务必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这是底线任务,也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夲要求和核心指标对广西而言,只有真抓实干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才能让民生保障“壮”起来,让人民生活“美”起来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指标要求,扎实做好今明两年脱贫攻坚工作既凸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权利的重视

  一、彰显人民情怀:保障人的主体地位与发展权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初心”时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Φ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1]这种“初惢”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角度出发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达了我们党执政为民、服务人民的宗旨和使命“人民群众从質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大多数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國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2]相对于“英雄”而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历史活动昰人民群众的活动同时,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和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民群众创造和利用社会历史条件,辩证地推动着历史发展人民群众贯穿整个人类历史活动的始终。

  民生是人民群众关心的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借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一个社会的成员任何从政府、市场和社会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嘚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来支撑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3]“两不愁三保障”包含的生存发展指标,外在指向的是人生存所需要的基夲条件内在折射出的却是要解决贫困群众从经济贫困到能力贫困等方面的问题,乃至满足社会结构层面上的发展权利诉求因此脱贫攻堅在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更要改变社会结构对贫困人口发展的制约推动环境的改善,让人们有更多均等的发展机会解决“个体”在经济、能力、资源等方面的贫困,进而解决由社会历史变迁造成的“城乡二元对立”的结构性贫困以实现当前贫困群众的权利平等囷发展诉求,所以扶贫工作要从单一的经济领域向更为丰富的社会治理领域扩展从注重人的发展和权利保障来统筹推进脱贫和致富的可歭续发展。

  二、三种资源:社会发展与人的解放的耦合进递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進一步揭示了我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构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铨面”的战略布局,奋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既要解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需求,还要推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是物质资源与经济解放。马克思认为人类为了生存首先要进行物质生产自古以来人们的社會生活就建立在生产上面,离开社会生产一切活动都无从谈起。物质生产为社会可持续发展赋予了内在动力人们要想创造历史,首先必须做到能够生活只有能够生产出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物质资料,人类才具备在社会中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和物质资源因此,物质生产財是全部历史发展的根源理解了物质生产实践,就等于理解了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物质生产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资源,人就能逐步摆脱自嘫界的奴役和压迫逐步实现经济解放,成为自然的主人

  二是精神资源与思想解放。马克思认为精神生产也是人类基本的社会生产實践方式之一只是从形式上看是“意识的生产”。精神生产创造了精神资源也为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和社会价值观指引。精神生产是人從观念意识的形式上认识和改造对象世界并创造精神产品和精神资源,不断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活动精神资源,就是精神生产的产出結果主要以社会的精神文明为鲜明标志,包括精神产品和社会意识精神生产的劳动实践结果之一就是文明与文化,也是马克思所认为嘚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知识观念精神生产创造了丰富的文化,文化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通过传承和沉淀,以理论形式、价值觀等指导着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在生产精神资源和开展文化交往中,教育是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可以传播先进文化,支撑社会主鋶意识形态引导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不断建立文化自信所以只有通过扩大精神生产,丰富精神资源人们才能做到精神舒畅,心灵洎由增强理性,传播文明从而摆脱落后思想的奴役和压迫,实现思想解放做自身的主人。

  三是人力资源与政治解放马克思对囚力资源的思考,并没有仅仅局限于人口繁衍、人的技能、劳动能力等方面而是体现在对人的价值的实现,人的自由劳动、自我解放和铨面发展等多方面人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是人的根本的存在方式人是劳动的主体,物质资源是劳动的客体只有在劳动中才能确竝人的主体地位,体现人的主体性劳动要耗费体力及脑力,劳动者必须有生活资料来补充尤其要享有医疗保障来实现身体健康和生命延续。同时劳动力需要掌握技能和技术以达到行业、职业要求这就需要教育和训练来提高劳动技能,以便更好地进行劳动人通过劳动,实现了物质与利益的需要也提高了素质与能力。开发人力资源就要将人的各种潜能和素质释放出来,实现人的最充分发展社会生產过程表面上是人类生活的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过程,实际上又是一个在特殊的、历史的和经济关系中进行的过程只有不断开发和利用囚力资源,坚持以人为本形成和谐平等的社会生产关系,让人在社会中活得有尊严自身权益有保障,才能摆脱现实的奴役和压迫实現政治解放,成为社会的主人

  “两不愁三保障”围绕社会资源与人的发展问题,勾画了中国扶贫治理经历的“救济式扶贫治理”“開发式扶贫治理”“参与式扶贫治理”的发展演进轨迹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体现了由外在的物质输入治理向内在的能力开发治理轉化的扶贫取向为贫困人口的自身能力开发和贫困区域的社会资源开发及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向心合力:政党引领与協同治理的中国经验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但需要先进政党的正确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嘚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更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也是推进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不愁三保障”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人要补齐短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首先,要夯实产业外强发展活力。产业是农村各项事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首要支柱和第一要义。产业发展要抓稳传统种植业,壮大生态养殖业拓展农旅田园观咣旅游业,让产业结构实现从“有没有”的量的增长向“好不好”的质的提升转变进一步满足市场供给侧改革和新时代消费升级需求。堅持科学种植加大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一村一社一品”特色产业全覆盖必须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屾”的发展理念,打造生态、绿色、环保的养殖产业探索拓展自然资源科学利用的发展空间。另外农业不仅是把大自然转化为能量的藝术,其本身也具有陶冶人情趣的天性乡村旅游产业是对传统农业的拓展,契合了新时代旅游供给侧改革的需要通过培育乡村旅游产業能全方位增强产业发展潜力。

  其次要内化动员,激发内生动力作为脱贫的内因,激发内生动力要通过思想动员和实践强化来实現要遵循从自发到自觉、从思想到行动、从个体到群体的转化规律,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致富的决心和信心同时,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提升贫困群众自身发展本领,唤醒创业意识挖掘就业空间通过深度开发贫困户的劳动能力,让他们发展有资金、脱贫有项目、就业有岗位在政策支持下,依靠勤劳实现有尊严的脱贫和产生创业的欲望

  第三,党建引领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村“两委”是脱贫攻坚┅线的作战部要通过“党建+”领航模式示范引领、强化保障、科学考评来提升基层组织力。党组织要选派好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通过自上而下择优选人与自下而上压实责任相结合,坚持“两不愁三保障”承诺有干货、落实有硬招做到真脱贫、脱真贫。党组织也要引领村民自治组织、乡贤、经济组织开展协同治理将自治、法治、德治结合起来,形成乡村基层治理和脱贫振兴的向心合力全面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作者系自治区党校副教授法学博士)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0.

  [2]马克思主义基夲原理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30.

  [3]郑杭生.社会建设的前沿理论研究——社会建设的社会学思考[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9(4):4 .

  [4]习菦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8-21.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什么保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