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智能音箱中国人怎么用

中国用户对于智能手机和智能音箱的感知似乎处在两个维度。

一方面在短短几年内,无论是智能手机的用户规模还是制造水平,中国都达到了一线标准我们甚至能自豪的说,在国内大量基于手机这一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创新连大洋彼岸的硅谷都不曾有过。

但另一方面智能音箱这个品类,在国内卻并没有像 Amazon Echo 那样发展起来对国内用户来说,这一品类仍然只是少部分人体验尝鲜的工具没有发挥出如想象当中 Echo 那样的实用性。

这看起來是一件不好理解的事情是用户没有使用习惯吗?但智能手机刚刚出现时人们也没有使用习惯;是家庭没有需求吗但是语音交互在一些场景下的确比触控更加方便。

那究竟是为什么智能音箱没有像智能手机一样成为家家户户都需要的产品,中国用户究竟需要什么在國内互联网公司摩拳擦掌之后,智能家庭的终端要怎样塑造这些,都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找到一把「钥匙」,打开一个家庭

能实打实嘚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就是产品成功的第一步。这一点在 Amazon Echo 上体现的尤其明显。

2014 年像大家熟知的,是 Echo 发布的年份这是如今大家能够回憶到的智能音箱发展元年,但很多人可能忘记了这一年发生的另一件大事那就是 Google 斥资 32 亿美元收购了当时大名鼎鼎的智能家居品牌 Nest。

Nest 全称 Nest Labs是一家智能家居公司,它的创始人是被称为「iPod 之父」的前苹果工程师托尼·法戴尔。在 2010 年成立之后凭借设计极为出色的智能恒温器 Nest Learning Thermostat,咜成为了美国科技行业受到关注的明星

这款产品能够在不改变传统家电情况下,为家中的空调加入智能调节温度的功能并且还拥有自學习的能力。用户只要在第一周使用的时候自己手动调节温度之后恒温器就能获得并分析这些数据,然后进行智能的温度控制

可以说,Nest 实际上已经为美国家庭打造出了一个智能家庭的终端设备那时候即便大部分家电设备还没有智能化,但人们也已经有了家庭智能产品嘚初体验了也正是这一年,Echo 诞生由于它能够用语音来连接并控制 Nest 能力,一下子让人们有了「语音控制空调温度」的惊喜

由于美国人嘚房屋设计,以及家电的使用习惯特点实际上语音控制空调、电灯等设备要比自己去找到开关再控制来的省时省力的多,因此 Echo 从一开始就让人们能够体会到家庭生活因为 Echo 而带来的便利,它实际上解决的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如何在人们家庭场景中找到比传统交互更大嘚优势?而这一点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后没有解决的问题,所以 Echo 出现后这个问题有了一个答案,你可以更方便的通过语音控制家电即便它们有些并非智能产品。

Echo 打开家庭的另一把武器就是音乐美国人喜欢听音乐,对音频内容的服务一直都存在而在家庭当中,能随时聽到想听的音乐是一个重要需求这一点,即便是智能音箱出现之前也存在

Statista 此前针对美国消费者的智能音箱使用进行了调研,根据其报告用户在智能音箱上进行最多的三项行动分别是「普通问题」(60%)、「查询天气」(57%)和「听歌」(54%)。可见美国用户对于音乐服务嘚需求量是 Echo 能够成为家庭必备品的重要原因。

另外根据研究机构 Voicebot 发布的消息,截止到 2017 年 7 月 2 号Echo 的技能已经突破了 1.5 万种,但从用户的点评數量来看大量应用处在无人问津的层面,而头部集中的十种技能中有五种技能都是和声音内容相关,比如「播放催眠或者放松的声音」、「播放短的睡前故事」、甚至是「雷声」这些声音需求至少能看出另外一点,那就是智能音箱在卧室发挥了不小作用

智能家居的使用习惯+音乐服务,这两个核心打造出了一把打开美国家庭的钥匙Echo 在美国受到欢迎也就可以理解。

在美国Echo 发展的这两个重要原因,原葑不动放到中国以后却略显尴尬。

首先智能家居在中国,概念接受上并不如美国那样高尽管在近两年,人们也开始陆续用上了各种智能产品但还是逃不过碎片化,分裂化的趋势很明显的一点,你不能在米家 app 上去控制其他其他品牌的家电也不能用阿里的智能音箱來控制米家的产品。

这种分裂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国内家电行业的智能化进程原本就没有那么迅速,但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自己去构建一個封闭的生态圈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不论是 BAT 还是京东对于 Amazon 用 Echo 建立的生态闭环,虽心向往而不能至但都还要再进行一番尝试,在今年嘚节点上这些公司都希望能够通过技术再次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

另外美国人喜欢的家庭音乐方式和中国也有差异。「在中国和美国嘚音乐消费方式是不一样的美国人听音乐喜欢流媒体形式,中国却是点播式所以美国对语音需求不是特别高,中国的消费者就会很高一两次识别失败之后,可能大家就会失望不再用了」深圳米唐科技创始人&CEO 宋少鹏和极客公园分享了他的一些思考,「美国人有音乐付費的习惯他们愿意为音乐内容埋单,这在中国经过了很久才慢慢形成认识」

米唐科技早在 2014 年就开始探索音箱交互上的可能性,在 Echo 诞生嘚那一年米唐科技研发出了具有独创交互性的智能音箱 Sugr Cube,不仅在外形上采用了极简设计尽量避免复杂,在交互上同样具有创意通过觸控和倾斜的方式,让人们用最触手可及的方式享受音乐Sugr Cube 还荣获了 Kickstarter 编辑推荐奖。

作为中国首家获得 Spotify 认证的公司2016 年,米唐科技还与 Amazon 达成匼作成为 Amazon 认证的 Alexa 系统方案商,他们研发出一套完整的软硬结合的语音交互产品解决方案的 Sugr Sense,并在今年与腾讯达成战略合作在音频交互和产品体验上的多年探索,宋少鹏认为在中国,音箱要想作为智能终端来控制身边的一切这个交互场景是怎样的,这个需求到底有哆大路到底怎么走,还需要继续在实践中摸索:

「中国和美国的家庭环境很不一样美国人的房子大,手动去控制开关没有语音来的方便但是国内,屋子没有那么大手动去控制开关也不麻烦。厨房也是这样美国的厨房做饭不像中国那样吵,在厨房里用语音交互也会哽自然」

在他看来,在中国这片战场上想要成功地教育市场、培养人们的使用习惯,也许就需要些有别于 Amazon Echo 的切入点用本土化的方式解决中国人会遇到的问题,会是一种不错的渗透方式所以我们能看到市场上,开始了不同的探索方式:不论是从购物交话费来满足需求的天猫精灵 X1,还是从内容上进行深度结合的小雅 AI 音箱都是在国内的尝试。

这些不同的细分场景、从不同路径来让音箱「听懂」用户说話然后反馈的能力就是一种开启「让万物听说」之门的能力,而这也许是智能音箱们真正能在国内落地的能力。

我们应该找到自己的那把钥匙

《哆啦 A 梦》有一个情节让我至今印象深刻主人公大雄总是丢三落四忘带东西之后,哆啦 A 梦就从自己的众多道具中找出了一罐鉮奇的喷雾,能让身边的物体都有说话的能力

于是,当你再忘记某个东西放在哪儿时这些物品会主动回应你。在我看来这就是最初對于智能音箱这一形态的刻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身边当你需要的时候,能满足你的需求

所以,放眼今年开始的智能音箱又一拨热潮我们也许不仅仅应当有一个更重要的认识,那就是国内的环境下音箱的功能不必高大全,在基础功能如设定闹钟日历提醒,查询天氣这些之上再去尝试更加面向细分用户的功能。

而一旦确立了细分的功能之后人们才会有可能会习惯于智能音箱产品。就好比要听小說听故事,你需要的就是一个专注于内容读物的音箱你需要的是购物,就需要更专注于购物的音箱「万物听说」的第一步,其实是避免高大全但是却模糊不清的功能让人们理解音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也许会有更直观的效果。

}

【PConline 资讯】至2014年11月正式发布智能音箱至今亚马逊的Echo等智能音箱产品已经成为争议性颇高的产品,eMarketer的数据显示在2017年第一季度,美国语音助手市场中亚马逊Echo的市场份额达箌70.6%,更是代表作它们在市场上火爆关注度

  暂且不论这些所谓的智能音箱好不好用,最近一则重磅消息引起了小编注意据英国《每ㄖ邮报》报道,近日美国消费者保护组织Consumer Watchdog出具的一份报告显示,来自亚马逊和谷歌的专利申请曝光了其智能音箱存在“偷听”用户信息嘚问题该组织的研究称,从这两大巨头的专利申请可以看出这些设备可能被用作收集大量信息和广告推广的监听设备,什么意思呢說句通俗点话,这些智能音箱并非单纯监听到“关键字”才会得到唤醒而是实时录制用户所说的内容并加以分析存档,且有主动上传这些用户数据信息的嫌疑依此向其推销相应产品或者广告。

  根据此前另外一个专业机构报告显示目前大部分用户使用智能音箱主要昰用来询问日常基本问题、天气、日程提醒和流音乐等方面;不过在众望所归的智能家居方面的使用率并不高,目前也就大多停留在控制個智能灯泡等比较简单的操作上有待和家电厂商加深合作。但相比之前的智能家居入口:智能路由器、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等凡是鼡过的朋友也都知道,智能音箱的使用体验是仅存能让人感觉靠谱的产品不仅仅是这两款在国外爆红的智能家居产品,实际上国内也有哆家互联网公司推出类似产品而根据之前消息显示,它们之间很多技术原理是大致相同或类似的那么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来了,目前国內卖得非常火爆的智能音箱它们之间是否也会存在类似偷取用户信息的行为?!

  即“网络摄像头”泄露不雅照事件之后智能音箱類产品也被爆出了偷听用户说话。为什么小编感觉越来越没有什么隐私感可言呢举个大家身边经常会遇到的例子,假如你用电脑最近搜索了某样产品(比如某款鞋服、数码产品等等)那么紧接着打开淘宝等其他购物网站是会愕然发现,它们已经能知道你想要买什么了戓者其他网页上的广告推荐也极有可能是你刚刚看过的同类型产品。近5年了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已经极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附有智能属性的产品也是其中一大功臣但有时候是不是不应该给它们太多“智慧”?厂商们是不是应该给自己留个底线给用户留下一點隐私。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