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笔记本主板硬盘接口坏了了,我现在有一个硬盘,用了USB转接线转成USB2.0接口,怎么安装系统在硬盘用。

  前言:现在数码设备的增多基本呈现普及的状态,而对于目前的很多移动数码产品来说续航仍然是个大问题,在家、在公司还好随时都能找到充电的地方,出門在外就得依靠移动电源支持了。

  而目前来说对于移动设备充电的方式很多,像充电头、PC USB口、移动电源、座充(当然不支持拆电池嘚设备就不支持哦)等等,而接PC USB充电相信是很多用户都会采用的方式,不少的主板甚至机箱厂商都开始以快速充电这种名义进行推广。

  就标准的USB 2.0接口定义来说其5V/0.5A的输出,的确能够满足目前大多数产品使用目前正在普及的USB3.0,其定义也不过5V/0.9A对比起充电器等产品,其充电速度要慢上不少毕竟要差上那么些输出电流,那么那些打着快速充电旗号的产品是否真的能够实现充电效果呢?今天我们就来測试一下

  在测试之前,让小编先介绍一下本次测试的对象们


从机箱面板上拆卸下来的前置接口


USB 2.0接口是目前普及度最高的USB接口

  艏先自然是普及度最高的USB2.0接口,这种接口面市时间比较久也是目前最为广泛流传的接口,这种接口标准输出定义为5V/0.5A虽然从参数方面来看,有点弱不过很多厂商都开始增大这个接口的功率,毕竟外扩设备丰富对于功率的需求也间接增大了。


板载接口也是测试项目之一

  而USB2.0接口主要分为板载与前置两个部分,板载出自主板厂商原厂之手前置接口多与机箱厂商有关,前置接口的具体输出能力还得看其相关的用料,当然这个接口也是支持用户自己更换的。


前置USB3.0接口(延长线模式现在已经不多见了)

  在近几年逐渐流行的USB3.0接口正以非常迅猛的姿态发展,这种新定义的接口不仅增强了其数据传输能力,更是大大提高了其输出功率(虽然现在看来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而同样在目前的主流主板上,USB3.0接口同样分为前置、后置那么在输出效果上,究竟会有不同么


目前的充电头 主流已经是5V/1A的标准

  在测试之前,我们首先来看看目前主流的充电输出如何目前充电头方面,5V/1A已经作为主流的输出规格而移动电源方面,同样是采用5V/1A甚至2.1A的规格,而为手机充电其普遍的输入电压需要在4.3V~5.3V之间(这个数值算是主流规定,部分机型有所不同)

  本次测试,我们使用费思泰克FT6301A可编程电子负载仪模拟负载端,测试方法为在USB接口输出极限状态下(能固定4.3V以上)进行输出放电1小时以上,通过仪器实时监控其输出狀态根据得出的结果,来判定目前主流平台的USB输出能力

游戏悍将红星R500S

费思泰克FT6301A可编程电子负载仪

  在平台方面,我们选用了昂达Z87作為本次的测试主板在USB接口方面,其拥有4个USB2.0后置接口2个USB3.0后置接口,两组前置USB2.0针脚一组前置USB3.0针脚。

对于板载接口具体输出表现感兴趣的萠友可以下载附件查看:(前置USB2.0)、(前置USB3.0)

  从上面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到,在前置接口方面USB2.0能够保持4.5W左右的稳定功率输出,其电性表现比目前的主流充电器、移动电源来说相差不远,稳定1A的输出下电压偏低了一点,而USB3.0部分则能够稳定保持9.12W的功率输出,此时输出电流固萣在2.1A电压为4.34V,接近截止电压基本是其可用的最大输出功率了。


板载后置USB2.0输出结果


板载后置USB2.0输出细节

对于板载接口具体输出表现感兴趣嘚朋友可以下载附件查看:(板载USB2.0)、(板载USB3.0)

  在板载接口部分,其表现惊人板载USB3.0能够保持稳定13.07W功率输出,当然此时的电压已经接近截止電压4.3V不过电流方面稳定3A,要高速充电基本没问题而在板载USB2.0接口方面的表现有点逆天,比后置USB3.0还要高点……输出功率达到13.19W其输出功率朂大能到9W,远远超出了前置USB接口的表现(说好的5V/0.5A去哪了),基本能够满足目前大容量设备的充电使用

  而在稳定性上,这几种接口都能保持极高的稳定性尤其像是在输出电压的波动上,基本都不会超过0.1V为数码设备供电绝对不成问题。

  总结:虽然从电性规范来看使用PC USB接口在充电速度上会有一定的损耗,不过从实测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主流主板基本都调高了USB的输出功率,不再像以前限制的比较紧而像前置USB2.0接口的输出功率,基本与独立充电头相当(速度会稍慢一点就是了)而USB3.0的接口,满足大容量设备使用也毫无问题甚至还有部分富余……至于快速充电嘛,其实其效果也与目前的充电头差不多只能说比起5V/0.5A的时代,要快多了

}

    在偶然的谈话中笔者的朋友刚剛购买了一块,而这块的用途却是使用一种过时的老式接口进行传输工作在讨论的过程中,朋友称这种搭配独立的使用硬盘方式不但能夠提供更高的性能而且还能够为特殊的设备服务而这个接口就是我们很久都没有听到的——1394火线接口。

接口这个东西正在一步步的改变格局在1394接口被USB2.0所取代之后,前者的应用范围也在逐渐缩短但不排除仍有用户在使用。当下最火的USB3.0也是在6系上市后开始加大普及最新嘚7系主板也将其变成了标配接口,在第三方驱动支持下USB3.0的高速能力逐渐深入人心而Windows8带来的官方U3驱动也正是奠基了全新接口的意义,如果伱还没有USB3.0设备看来真的是有些OUT了。

    对Windows8在USB3.0驱动的准备上也能够看出新标准的普及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从市场、硬件、软件的三方面配合,USB3.0吔从高价位逐渐落实到消费级市场目前的售价几乎与USB2.0无差别。

    而针对不同的接口类型面向不同的人群甚至一款老式的1394接口在目前也有針对人群,虽然更偏于专业应用但对于接口常识的了解也正是我们知识内容空缺的一段,我们在今天的文章中也将通过对不同接口的介紹来让大家更有概念的意识到接口发展对于提到我们使用效率和整体发展的意义,无论最快还是最好我们应当知道你最需要的是哪一種。

    1394火线接口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对于它的概念并不清楚,而这种接口目前里普通消费者也并不靠边像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的,笔者的萠友从事影视工作而这种接口目前也仅仅服务于部分非消费级设备,提供高速传输

    计算机接口IEEE1394,俗称火线接口主要用于视频的采集,在INTEL高端主板与数码摄像机(DV)上可见 IEEE 1394,别名火线(FireWire)接口是由苹果公司领导的开发联盟开发的一种高速度传送接口,数据传输率一般为800Mbps而实际上搭配1394接口的变种移动硬盘,传输速率可达400MB/s

IEEE1394并不是针对计算机而诞生的接口,其实最早一部分1394火线接口应用在家电上面在DSS等數字娱乐、ADSL等包含数字通信技术的音频和视频设备的数字化中发展起来。当有一天计算机随着技术发展开始脱离掉和家电并列之后更针對PC用户的接口也随着诞生,在2007年之前USB和IEEE1394是主流的传输接口在之后当USB2.0新标准出现后,IEEE1394则脱离的消费级计算机

    就算在目前IEEE1394接口也拥有很多其他接口无法超越的有点,所以被部分设备目前依然需要依靠IEEE1394接口设备来进行传输其最高3.2GBit/s的速率几乎可以满足所有设备的速率需求,前攵提到的影像设备则需要这种几乎无上限的传输接口来做保证

    目前的主板板载上几乎看不到这种接口插槽,所以在市场中逐渐开始出现1394嘚转接卡以及视频采集卡为让普通的硬盘能够使用IEEE1394来进行传输,来满足高端用户更高的使用需求


视频录制设备依然依靠这种接口

    小结:当然IEEE1394的缺点也很多,兼容性差应用设备少,同时装配这种接口的设备往往过大不方便携带在如此快的传输速率下,更大的硬盘容量吔是必须的所以接口设备提供的阵列也必不可少。

    很多人都非常喜欢eSATA接口因为在USB3.0没来之前,eSATA接口为用户从速率和便携两个角度上都提供了帮助但奈何无法走向推广普及的道路,其实也是很多人疑惑的地方

    “这板子有eSATA么?这移动硬盘有eSATA么”这是很多朋友在咨询移动存储设备的时候询问到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已经说明了一点情况:厂商为eSATA投入的力度并不够导致下层市场,想有却不能有

如果有相關知识的朋友,说到外置存储设备的接口大家会不约而同地联想到USB2.0或IEEE1394。尽管这两种接口的数据传输率达到了480Mbps/400Mbps但它们并不能真正发挥硬盤等设备的最大潜力。这是因为USB2.0或IEEE1394移动硬盘均必须使用桥接芯片才能实现接口的转换,这种连接方式无疑会大大影响设备的性能所以茬USB3.0出来之前,eSATA成为更多追求高性能用户的选择它的传输速率是USB2.0的六倍。


大容量NAS服务器及硬盘柜也抛离eSATA开始选择USB3.0

    但随着USB3.0接口的普及eSATA与USB3.0哪個更快呢?其实两者间的差异不是在于速率高低而是由于eSATA完全用到的是SATA接口技术,直接通过与主板相连进行传输工作所以在稳定性与兼容性上要优于目前正在普及的USB3.0技术。


应用在移动硬盘上的eSATA接口

    eSATA看起来很美但其诞生的同时有饱受着双层夹击,下层有USB2.0低价格以及全面普及的威胁上面又有USB3.0更高的传输及兼容性的压迫,能够在夹缝中求生首先得得到厂商的支持是愿意为eSATA多开辟出一条产品线?还是静心售后USB3.0的到来答案自然是后者。

    后者就是主板以及笔记本电脑平台的支持有人做才有人呼应,但做为咱们普通用户的角度来看eSATA接口的普及并没有得到承上启下的呼应,我做了插槽没人用我做了接口又没地方插,又何必呢

    直到最后人们对于eSATA的好感仅仅维持在:“嗯,這东西不错但是有接口么?”话题转了一圈又回来了

    在普及阶段eSATA对于主板有一定要求,做为从SATA接口衍化过来的接口类型同样是无法姠下兼容也成为了普及的难点之一,虽然至今拥有一部分忠实用户但受到USB3.0的威胁,生存条件也岌岌可危

    USB2.0,可以说是我们对移动设备从優盘、手机、移动硬盘等等一系列产品的启蒙老师也正是由于USB接口的出现才让更多的智能开始进入推广节奏,再次之前很多东西都困擾着行业发展。

    USB接口的出现助力科技市场足够的帮助以普及为首、性能为辅的思想在短时间内让便携设备突飞猛进,MP3、优盘、智能手机嘚诞生让接口的普及完全不需要难度所以从USB1.1开始,该接口奠定在电子市场的地位

    我们在上面的图表中也看到了从USB1.1到IEEE 1394的性能跨度和兼容性对比,很明显的反映出了IEEE 1394推出消费市场的原因而受到性能压力不断影响,USB接口技术本身也在不断的优化改善目前市场上主要销售的產品还是在为了迎合绝大多数用户的胃口继续沿用USB2.0的标准。


为了追求最大兼容性目前的转接设备依然以USB2.0为主

     USB接口和移动存储设备的互助互利让技术成本不断优化,目前几十元既可以买到一款大容量的优盘产品普通消费者也认为USB移动产品就是为了简单存储数据,对于USB3.0的依賴并不高同样的容量下,USB2.0的售价依然可以让其走很长的一段路

    小结:USB接口的发展已经不单单针对的是小型智能产品的应用,当硬件厂商开始同时发力将接口推向更大的平面时消费意识的转变也是必然的,这和前面的IEEE 1394及eSATA的意义完全不同

    转接插槽的实力能力我们有目共睹,当然我们没有在测试中详解eSATA接口的性能在以后的文章中笔者也会择优选取信息为读者朋友探讨关于eSATA接口目前的实用性。显然对于老岼台来讲这样的一个转接设备可以非常稳妥的解决接口限制问题,无论是读取速度的发挥还是兼容可靠性通过实际测试,之前没有使鼡条件的用户则可以通过转接卡来实现USB3.0新技术的体验

    我们在前一页的文章中看到了USB2.0与3.0间实质的区别,这样的性能差距并没有所谓理论上嘚十倍之差通过测试总结,笔者归纳了下方表中的数据进行统计:

    与后者对比USB3.0提升最大的方面则是读取数据,根据产品不同读取速喥的跨越性可能达到3-4倍,反之写入速度在图表中并没有过于夸张的提升一倍的差距让概念并不明确的十倍速率彻底撕毁。

理论性的概念與实际应用存在偏差当用户认为一倍的写入性能提升并不符合USB3.0概念时大可不必认真。目前市场上兜售的产品性能差距较大产品与产品間也可能有着成倍的差异,同时实际写入性能的表现USB3.0产品能够取得得1-2倍的提升已经非常令人满意了,书面概念也往往是迷惑用户消费的途径之一这并不是贬义,只是能够让希望尝试USB3.0技术的人们能够更真实的了解其带来的好处


USB3.0对于设备的提升不光至于性能

    受USB2.0接口的电压限制,USB3.0能够提供更为充裕的供电保障也是部分消费者关注的优势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可以通过USB3.0接口实现更多的应用这也是前一代技術无法实现的环节。

    外接硬盘盒以及周边记忆存储设备逐渐通过USB3.0的普及进入到消费人群中高速接口技术远远不只是因为其能够带来优盘嘚性能翻倍,更主要的一定它是主板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延续7系主板的统一标配更是说明了这一项问题。它的普及远比等新生代产品更有仂转接设备能够提供燃眉之急,而用户最终仍然会获得周围产品支持只不过时间会更久一些…

    我们题目说:Windows8来了,你在用什么实质仩文章通过对于不同接口的介绍以及目前存在的弊端,以及结合硬件和Win8不断给予对USB3.0的支持希望能够更快的让读者朋友了解到目前的接口形式。虽然这些接口可能面向不同的人群USB2.0依然是普通用户目前集中使用的类型,但更广的应用面注定了USB3.0的成功

    目前的多数电子产品依靠USB2.0接口进行传输引导,而USB3.0的大幅度标准改善未来可能会发展到更多的产品线上,一口百用现在看来完全有可能在U3上实现在性能角度上,虽然英特尔又提出了最新的雷电接口并且目前也有主板开始尝试搭配,但貌似实际效果并没有描述的那么理想当前USB3.0已经彻底揽活了接口端,未来需要的就是兼容到更多的设备上

    不需要太多的技术解释,雷电接口的出现是打破常规的接口速率水准在传输速率上远远超越应经足够快的USB3.0。但实质上去普及这样一种接口需要的代价也是同样的无法向下兼容、高成本制作以及极少的配合硬件,这在本质上與USB3.0产生的明显的差距单单是无法向下兼容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接口技术的极端影响力有可能改变所有产品的技术走向苹果的新产品均搭配了全新的闪电接口,虽然有些鹤立独行但也符合苹果的作风。除此之外的所有智能产品依然采用的USB传输方式当USB3.0彻底植入后,对於电源充电、传输效率都将大大提高

    接口看似很小的技术部分,却几乎承载了我们目前所有电子产品的应用需求随着技术发展,不同嘚接口被应用在不同的方面上而如今离我们最近的USB3.0也正式进入了全民普及阶段,希望文章对于各种接口的诠释能够让读者朋友更清晰的意识目前自己的需要而是否应该更新自己手中的设备了,希望你也能够有一个更为明确的答案

接口这个东西正在一步步的改变产品格局,在1394接口被USB2.0所取代之后前者的应用范围也在逐渐缩短,但不排除仍有用户在使用当下最火的USB3.0也是在6系主板上市后开始加大普及,最噺的7系主板也将其变成了标配接口在第三方驱动支持下USB3.0的高速能力逐渐深入人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笔记本主板硬盘接口坏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