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选择投资艺术品金融的主要模式

36被浏览3,556分享邀请回答11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从金融学角度看艺术品投资 _ 东方财富网
从金融学角度看艺术品投资
作者:黄隽
东方财富网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国内外普遍使用重复交易法来计算艺术品收益率。有研究表明,能够重复交易的艺术品在拍卖市场上只占5~10%,并非是投资者购买某一艺术品,收藏若干年就能坐享高收益。
  国内外普遍使用重复交易法来计算艺术品收益率。有研究表明,能够重复交易的艺术品在拍卖市场上只占5~10%,并非是投资者购买某一艺术品,收藏若干年就能坐享高收益。  在年,中国的艺术品投资曾经历一个“暴利”的年代,但这样的年代已一去不复返。当时艺术品的暴利是建立在艺术品市场突然拔地而起的基础上,一个行家可以在春拍上买下艺术品,然后在当年秋拍中卖出获利。然而,这样的机会可能随着场回归理性和常态,投资者“捡漏”的机会也就慢慢消失……本文将从经济金融学的角度来看艺术品市场,使投资者了解中国艺术品投资的特点与风险。  壹:入引爆金融创新  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快速发展,艺术品行业出现了几个明显变化,总结来说共有四个特点。  {全民收藏}  中国艺术品市场与海外艺术品市场的区别较大。首先体现在近些年来,富人们竞相拍得高端的艺术品——国内有的王中军、万达集团的王健林、新理益集团的刘益谦等资本大鳄们。  他们在境内外市场拍下大量的高端艺术品,屡次将拍卖价格推上创记录的高价,这些新闻就像娱乐新闻一样吸引全民的眼球。从全球来说,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全民关注艺术品收藏——资本大鳄们创造的高价拍品可能成为一条重要的新闻,得到非常高的关注度。  其次,大众群体对艺术品收藏热情也非常高涨。可以发现,中央和各个地方电视台都有各类鉴宝等收藏类节目。这类节目广受欢迎,一方面收藏类节目会科普一些文化或艺术品知识;另一方面节目本身也会给艺术品估值。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投资者一旦投资艺术品,普遍会带着“一夜暴富”的心态与梦想。比如,电视台一旦拍摄艺术品投资节目,诸如细说文玩核桃、传统玉石等,在拉动收视率的同时,这些被提及的艺术品题材也会进一步“火热”起来。大众群体通过电视节目除了学习到收藏知识外,也很关注未来是否能够升值。  据相关媒体估计,中国收藏的人群可以以“千万计”,实际数量应该与中国股民的数量不相上下。虽然他们不一定去拍卖行买书画,但可能会去买块玉或者文玩核桃、沉香手串、文房四宝亦或是投资古典家具等,这些品类的普及率相当高。  {在中国,艺术品是一种资产}  何为资产?实际上就是一种资金的占用形式,是一种保值增值的工具。  在中国市场中,艺术品及房产已经能为投资者保值、增值的工具。但在国外则并非如此。在欧美,艺术品虽然有财富的表征功能,但买家更多地是去追求其精神价值,也就是说以收藏为主。  但在中国,投资者更多关注其财务收益。这让艺术品在中国成为一种资产。在中国也是一种资产,但是在国外大多数国家,房地产是一个消费品。然而过去十年的现实告诉人们,在中国,房地产是一个非常好的保值增值工具,它自然也就成为中国百姓的一种资产选项。  {艺术品金融的创新活跃}  艺术品成为资产的一个重要结点出现在2009年前后。当时,中国正值次贷危机,为了刺激经济货币超发,而股市投资回报也相对较低,通货膨胀的预期强烈。艺术精品高收益的示范效应,使企业家携大量资金进入艺39术品市场,在中国,大部分投资者还是更为看重艺术品的收益。  年的三年时间,中国艺术品收藏处于快速增长的状态,买家的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十年前,艺术品的主要买家是收藏家和国有博物馆,但从2009年之后,企业家资金、艺术品基金就成为购买的主流资金,这就导致很多的藏家或者国有博物馆因为价格的推高,慢慢变得有心无力,于是逐步淡出这一市场。  到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就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品市场。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吸引了大量资金的进入,也促成了艺术品和金融的对接。很多艺术品金融的创新产品在中国出现,像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艺术品的份额化交易、艺术品回购等金融模式不断显现。走到今天,中国艺术品市场金融创新的步伐远远超过欧美国家。  2014年德勤艺术品金融报告的数据显示,在2011年,欧洲加上美国的艺术品基金的数量总和为23支,而同期中国市场为60支。中国艺术品基金从管理规模、发行支数都远超欧美;中国各地成立了不少文交所,对艺术品进行份额化交易,但其实欧美并没有这样的形式,这些都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创新。这与近些年来,中国政府放松金融管制、鼓励金融自由化、艺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大量的企业家资金、金融资金的涌入有着密切的关系。  众所周知,欧美金融市场非常成熟,但是中国金融创新却远超欧美,主要原因在于欧美市场是个收藏市场,买家因为喜爱艺术品而购买。  {艺术品投资乱象丛生}  笔者身边有许多颇有“实力”的投资者,却对艺术品投资并不“感冒”,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水太深了”。  首先,艺术品市场对投资者的门槛要求较高——投资者的知识是否能了解、判断艺术品是成功投资艺术品的主要原因。  其次,艺术品市场的赝品较多。包括拍卖行也会拍赝品,还有假拍、托、不付款等等情况。拍卖行的数据虽然是完全透明的,但是中国市场年,拍品成交付款率仅为50~60%,也就是说,有将近一半拍卖成交的艺术品没有付款。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除去抹不开的“面子”,假拍也是导致成交率不高的一个因素。部分艺术家急于提升自己的作品价格,便与某些小型的拍卖行合作,在拍卖行做出一个市场“公允价格”。  从艺术品拍卖市场不付款的现象折射出市场很多问题。这样的乱象极大影响艺术品市场的社会声誉,严重打击了高净值人群进入市场的信心,这也使金融机构在投资艺术品方面变得越来越谨慎。  贰:艺术品投资成本高  作为一种保值增值的工具,艺术品与股票、债券、理财等传统资产相比,不同点有四个方面:  第一,也可以说是信息不透明。艺术品投资并不像传统资产,可以方便地查看每天的交易、价格等相关信息,艺术品一级市场的信息并不是透明的。而在全球范围内,在艺术品市场上最公开透明的数据其实是拍卖数据,然而拍卖数据也存在假拍和拍假等问题。  第二,相对于股票和债券来讲,艺术品的流动性较差。流动性主要是指变现能力。与传统资产的变现能力相比,艺术品流动性不高。艺术品可能更多的是种个人的喜好,相对小众。  第三,这个主要指拍卖市场,拍卖市场上一般来说买卖成交需交纳佣金手续费(10~15%),与股票和债券相比,交易成本是比较高的。  第四,艺术品投资可得到精神层面的回报。如果把艺术品作为一种资产的话,它区别于其他资产的重要特征就是精神层面的回报。  叁:艺术品市场中西大不同  对比国内艺术品市场可以发现,艺术品投资的书画类收益率比较高;据雅昌2013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投资收益率显示,在中国,书画艺术品平均年化收益率19%;持有5~10年的艺术品年化收益率最高,达到25%。这就可以总结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特点。  中国艺术品市场换手率远高于欧美。在欧美国家,艺术品在很多情况下是一个家族文脉传承的载体,持有几十年较为常见。但是在中国,换手率较高。  艺术精品的收益率较高。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普遍使用重复交易法来计算艺术品的收益率。简单来说,就是盯住一件作品的重复交易来分析其年化收益率。使用这一方法来计算就会发现,只有精品才能真正实现重复交易。在国际上,能够重复交易的艺术品在拍卖市场上只占有5~10%,大量的作品只有一次交易。换句话说,有重复交易的艺术品皆是被市场高度认可的精品。并非是投资者购买某一艺术品,收藏若干年就能上涨25%。  艺术品投资的风险大于传统金融资产。衡量风险,就是看收益率波动,波动越大时,风险就越大。一般会使用收益率的方差和标准差来衡量风险。  艺术品的收益率和股票、国债关联性较低,这样的资产特别适合做资41产配置。如果投资者购买的股票收益率全是正相关,那么多支股票的风险可能是累加的。应该更多购买收益率负相关和不相关的资产,只有这样的资产才能够真正分散风险。而艺术品资产恰好具有这样的特点,除了单纯的投资,艺术品特别适合做资产组合,当资产包中加入艺术品,就会提高收益降低风险,国内外很多数据都能证明这一点。  肆:艺术品的投资渠道  购买艺术品主要有三个目的,第一是收藏;第二是投资;第三是消费。但其实收藏和投资是很难分开,以藏养藏是很多藏家惯用的做法。  购买艺术品只进不出,眼力就无法提高。以笔者接触的某位企业家为例,他的藏品甚至将仓库都堆满且从不出售,某天,他联系了一个专家去参观藏品,结果发现都是赝品。专家和笔者交流后发现,这位企业家只进不出,便永远不知道自己有些藏品是无法变现的,没有切肤之痛就不能得到教训。  作为新买家,即使是高净值人群也不应该在没有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冒然进入高端的拍卖市场。业内普遍认为,投资艺术品要有三力:第一是眼力,要有良好的艺术品知识积累及艺术品的鉴赏力;第二是经济实力;第三是魄力,遇到机会,就该牢牢把握。拥有这三力,才能在鱼龙混杂的市场中抢得先机。  中国已经是中等收入国家,2014年人均为7400美元(3000美元以上就是中等收入水平),笔者曾经去某家艺术品电商做调研,在写字楼上有个邻居公司,经过串门发现,艺术品电商有较多不错的美院刚毕业学生作品,价格低廉,很多人就拜托电商的老板挑选几幅作品,装饰自己公司办公室环境。电商的老板随后告知“邻居”,如何欣赏、挑选艺术品。这让整幢楼的很多公司都购买书画和雕塑等作品来装饰环境。  这就说明,普通大众并不是不愿意购买艺术品,而是市场对艺术品的教育和引导不够。当产生消费之后,投资者就会去了解这些艺术品的风格以及市场价格,这就潜移默化让投资者学习了艺术品知识。  伍:投资高价艺术品之思考  投资收益率超过艺术品市场平均收益水平称为杰作效应。艺术精品往往具有较大的需求和较高的流动性,容易变现,艺术品投资顾问通常会劝说客户购买经济实力可以承担得起的最好或最贵的作品,那么投资艺术品杰作是否真的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艺术品市场,艺术家姓名及知名度对艺术品价格影响很大。投资者普遍对名家杰作表现出较大的偏好,近些年拍卖市场上天价的艺术品基本都是名人作品。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量的高净值人群对美术知识、美术史和艺术市场潮流风向等了解不够,对艺术品的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把握不准,为了规避风险,只好选择名家作品。由于大量的资金追逐有限的名家精品,导致价格屡创新高。  艺术品的价格完全取决于投资者的愿意支付,也就是说需求决定了市场价格。高端艺术品的主要买家——最富有人群的规模和收入水平是解释艺术品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与不知名的作品相比,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往往风险更小或流动性更好的观念会导致人们追捧。当杰作的绝对价格被推到很高,购买杰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价格高会影响其上涨幅度和收益率。从总体来看,投资天价的艺术品难以获得超额回报。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除了艺术品的投资回报率,购买大师的杰作还可以获得很高社会地位和文化品位等福利和效用。艺术品购买人数的多少与获得的炫耀效用呈反比关系,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拥有同类艺术品时,占有者的炫耀效用会降低。而市场价格越高,所获得的炫耀效用就越大。  要知道,价格相对较低的名家精品成长性会更佳,如果艺术品的投资者希望财务收益最大化,应该购买不是很贵且有升值潜质的艺术品。
(责任编辑:DF150)
[热门]&&&[关注]&&&
请下载东方财富产品,查看实时行情和更多数据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东方财富产品
关注东方财富
天天基金网
扫一扫下载APP
关注天天基金&&哪些人适合收藏艺术品?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投资艺术品?
佰金瀚艺术
导语:俗话说:买房赚一生,买画富三代。买房不如买画,画价涨得比房价快。文化产业已经没有悬念的成为了地产之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继任者。历史,为什么会选择“文化产业”。乱世黄金,盛世书画,盛世收藏年代,未来最富有的,将是懂艺术的人。
一 、房地产之后,文化产业接盘
参照十年前,国家对房地产产业的频繁政策引导,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历史的相似性。文化产业已经没有悬念的成为了地产之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继任者。历史,为什么会选择“文化产业”。
是“内需”。中国是举世无双的文化大国,拥有丰富而庞大的文化艺术资产,以及强大的现当代的文化艺术创作力,积淀与积攒了至为可观的产业力量。一方面,这些文化艺术资产需要“盘活”,需要一个出口转化为生产力与利润,释放出它所积淀的力量。另一方面,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成为关键因素,而这一因素正孕育在以创意力和创新力为支撑的文化产业中。同时,事实证明高成长性的新兴经济,往往聚集在轻资产、高附加值的产业领域,文化产业正好符合这一特点。
是“外需”。中国经过高速的经济发展,财富暴涨的同时,国民文化素养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在国际上声誉上,中国需要与经济总量相匹配的文化形象和声音,需要有力的“国家形象”。国家主要领导人在国外的众多文化交流言论,就可以看出高层对中国“文化输出”的殷切期望与迫切期待。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未来中国的“国家战略”。
二、艺术品成为富人资产配置工具
收藏文物艺术品成为很多富裕家族的必然,原因在于:
首先,文化艺术品收藏是传承家庭文脉的上佳选择。
文物艺术品不仅可以赏心悦目,与心灵对话,而且其具有历史、文化和学术的传世价值,同时凝聚着父辈文化理念的价值取向。
其次,艺术品是高雅的身份名片。
收藏艺术品象征着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和社会地位,是进入高层次文化圈的通行证。
三、艺术品是较为安全的投资性质
艺术品的唯一性和垄断性增加了艺术品的价值,尤其是高端稀缺的艺术品精品,伴随着收入的增加和通货膨胀,需求会越来越大,其价格也会越来越高。大量的研究表明,由于艺术品资产与其他资产的收益率关联不大,所以艺术品特别适合做企业或家庭资产组合配置的选项。
四、艺术品投资成“新宠”
艺术品作为一种具有艺术鉴赏、投资保值双重属性的资产类型,其普及也被认为或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引领大众富裕阶层新的投资理财风向标。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谈谈艺术品金融
谈谈艺术品金融
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发布《2015全球艺术市场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尽管全球经济不景气,但艺术市场仍表现出强劲生命力,其中,纯艺术类市场通过公开拍卖,获得高达112亿美元的总成交额。而随着国内消费信托瞄上艺术品以及艺术品电商崛起,艺术品金融再次点燃投资者的热情。
一、平价亲民的投资领域
Artprice集团创始人兼总裁蒂埃里·埃尔曼表示,就全球而言,美国艺术品市场在连续五年将头把交椅让给中国后,2015年凭借在纽约实现的多场天价专拍,以38.38%的市场份额重新跃居第一。而中国市场占据第二名的位置,市场份额为30.19%;英国以18.58%份额位居第三。
值得注意的是,艺术品市场国际化步伐加快,中国藏家频频出手购买西方艺术品,来自中国的资金也从侧面推动了西方艺术品价格提升。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创始人万捷表示,从王健林购买莫奈的《睡莲池与玫瑰》(2041万美元)、中国内地买家购买梵高的《阿里斯康道路》(6633万美元),到刘益谦以1.7亿美元购买莫迪利安尼的名作《侧卧的裸女》,中国藏家海外购买力愈加强劲。美国《ARTnews》2015年“顶级藏家200强”名单中,有14位来自中国的藏家上榜,创历史最高。
《报告》指出,在利率为负及股市萎靡不振的大背景下,艺术品市场看上去相当健康,仅当代艺术部分就在过去16年里实现1200%的年成交额增幅,一件艺术作品的平均价值也实现43%的直线上升。这其中,艺术品多样化的价格,正推动该市场成为平价亲民的金融投资领域。从统计数据看,四分之三的摄影、素描和版画作品成交价都在5000美元以下,75%的画作和雕塑作品以低于7200美元的价格成交。就个人投资者而言,市场价格较亲民的主要集中在水彩素描(29%)和版画(18%),当然更多的为油画(42%),而摄影(4%)和雕塑(6%)作品所占比例依旧较低。
去年市场中,2万美元以上的交易品逐渐形成非常受欢迎的新投资类别。《报告》指出,“收购价超过2万美元的艺术品不再被认为是冲动投资。事实上,如果投资得当,此类投资可晋升为潜力无限的金融投资组合。当然,应该将价格指数变化带来的风险考虑在内,不过这些风险能与产生巨大收益的期望值相互抵消。”
二、艺术品“牵手”消费信托
与全球市场相比,国内艺术品市场近年从高潮到低谷,走出一根大阴线。不过,由于“资产配置荒”,投资者对另类资产的关注度开始升温,令相关投资产品再次出现在市场。
近期,建信信托与建行北京分行及相关合作机构联合推出的一款艺术品消费信托热销,很快募集了2亿元资金。据悉,该产品规模2亿元,期限12个月。运行期间,委托人享有3次消费选择权,在推介期间(第1次消费选择权)及信托计划存续第8至第12个月时(第3次消费选择权),自艺术品合作机构筛选出的艺术品现货清单画册选择各类艺术品进行消费;有权在信托计划存续第5个月至第8个月(第2次消费选择权),自艺术品合作机构为委托人组织的艺术品展览中选择是否消费。委托人可选择行使消费权购买艺术品,也可选择放弃消费权。若选择放弃消费权,委托人可获得全部投资本金和收益;若选择消费,则需抵扣艺术品消费金额。
对于此次建信信托推出的艺术品消费信托,分析人士表示,这是艺术品金融的一种创新模式。近十年,包括艺术品质押贷款、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艺术品资产组合、艺术品份额化交易、艺术品指数和艺术品回购等,中国的艺术品金融创新不少,但在市场调整中都表现出较大的价格风险。此次推出的艺术品消费信托在产品设计上更强调消费功能,投资者不需过多考虑艺术品的鉴定估值、变现问题,可根据个人主观偏好选择性消费艺术品。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黄隽表示,艺术品消费信托的金融属性表现在:信托公司通过对募集的资金进行专业投资,如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或实业等领域进行投资运作,获得收益。一般来说,由于要求保本和一定的回报,所以艺术品消费信托资金的投资领域应该风险较低。在消费信托到期后,投资者按照约定数额收回投资金和收益,高出部分的收益归信托公司所有。信托公司在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和信托制度隔离方面有独特优势,信托公司作为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管,确保资金专项运用。对于期限较长的艺术品消费信托,信托公司还可搭建“权益交换与转让系统”,实现在途消费信托产品的流通。
“需要注意的是,购买消费信托主要目的是购买消费权益,而不是资金的高额回报。其风险在于消费信托项目的消费权益能否实现,是否达到预期的质量。消费信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消费艺术品。”黄隽指出,艺术品消费者可以用较便宜的价格享受到优质艺术品的购买权和服务权。就艺术品供应方来说,则有利于培育年轻艺术家的市场,促进艺术品消费市场繁荣。
三、“互联网+”渗透艺术品市场
尽管艺术品投资热潮似乎卷土重来,但国内艺术品市场尚在发展初期,蕴藏的风险仍需警惕。如2010年前后,艺术品市场火爆使得艺术品信托收益率水涨船高,一度达到10%至12%。然而,随着艺术品市场开始调整,这类产品的收益率开始分化,甚至遇到兑付危机,让投资者心有余悸。
业内人士认为,在融资、投资、管理三类产品中,融资类艺术品信托风险较小且收益稳定;投资类产品风险相对较高,类似“阳光私募”,很大程度取决于投资顾问的投资及风控能力;管理型产品的最终退出有赖于签约艺术家的估值提升,风险更大。
当然也有运作好的。2015年9月8日,由北京保利艺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担任投资顾问,与国投信托合作成立的国内首只艺术品投资型信托计划——保利4号到期顺利结束,该项目年化收益率近17%,扣除各方费用后,投资人年化收益率约13.16%。
国投泰康信托创新业务总部总经理李强介绍,投资类艺术品信托有三大要点:一是严格甄选投资标的,秉持精珍稀的原则,着重选择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传承有序的作品。二是分散投资品类,不能过于集中在某一类艺术品上,如书画、青铜、瓷器、玉器等。三是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如保利4号与保利艺术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双方作为艺术品投资行业先行者,在艺术品投融资及基金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及运作经验,能精准把控市场及专业的风险管理。
除了把控产品风险,细分市场也成为艺术品金融的发展方向。在黄隽看来,应以消费需求为端口,促进艺术品金融市场发展。比如,艺术品消费的金融支持可以艺术品电商作为切入点。艺术品电商平台根据客户交易和支付习惯等因素数据评分,结合风险控制模型,给予客户几千至几万元不等的个人消费信用贷款额度。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上购买艺术品时,可选择分期或赊购等方式,使金融与艺术品消费巧妙对接,“艺术品金融消费市场应该瞄准在城市生活的80后、90后,这个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对生活品味的追求超过中老年人,对文化艺术品有较大需求,消费观念超前、时尚,能接受‘先购物后付款’。”
事实上,互联网的普及正逐渐深入全球艺术品市场交易。《报告》指出,除了能获取可靠的艺术市场信息外,推动当今艺术市场向前发展的动力还包括在线艺术销售的快速发展(95%的艺术市场参与者都能连接上网络)、艺术作为一种可靠有趣的资产崛起、艺术消费人群的大规模增长(从1945年的50万左右上升至2015年的7000万左右)、更加年轻的一代进入市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