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外国人自称是苹果公司的建筑工程师培训说给我寄iPhoneX,要我自己付邮费是真的假的

今天分享的是在Facebook做的关于Growth Hack(增长黑客) 的相关经验。

当我进入公司的时候,一开始做的是Facebook phone项目。后来项目进展不顺利,被砍掉了。我在公司待了4年,只有半年多觉得挺好的,其他时候觉得公司要不行了的感觉。在创业的时候,更要懂得坚持。

当时进公司时,Facebook上的月活(Monthly Active User)是5.5亿,离开公司时月活已经达到16亿多。日活(DailyActive User)是从2.5亿达到9.5亿,移动端用户则从20%增长到85%。月活和日活,在移动端的增长都是很迅猛的,那么是如何做到的呢?

看最近四五年,用户增长曲线是比较平整的直线往上走。但从一个月,或一个星期来看用户增长曲线,却很陡动。在每个细节上,都有团队进行很多调整活动:看数据如何变化,找到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果做得好,就把好的经验保留下来。

整个公司的Hack(黑客)文化十分浓厚,指的是:马上上手、快速搞定、持续迭代。

一旦有想法,把原型做出来,测试效果如何,一个月开发1.0版本,推给用户测试反应。其特点是非传统、技术驱动、数据为王。还有,老板Zuck非常专注, 把重点放在增长上面,一直强调用户增长,鼓励去做不同的想法。

回到growth hack(增长黑客)技术本身与传统市场做营销的区别:

传统市场花费很多钱,使用户知道这个产品,把用户拉来,扩大影响力,但最后没有很好的数据去追踪到底有多少用户开始付费、留存率及多少人在口口相传。而hacking技术是产品、工程、运营团队一起做的结果,可以渗透到每一层,得到相关的数据。

根据互联网用户漏斗模型(AAARR模型):拉新、留活、回访、推荐、购买。

1、从原始数据上制作数据面板

  • 关注日活、月活、停留时长、用户留存等数据;

  • 针对用户粘性,在Facebook会关注一个指标“L6/7”:一周7天是否6天登录,记录单个用户在平台上的忠实度;

  • 其他专门的指标,推荐算法,通过测量Like(喜好)和comments(评论)来调整。还有根据核心业务指标来调整。

  • 学会利用数据反向推动产品的功能迭代非常重要。

其本质是从错综复杂的数据中找出规律。有以下5个步骤:

当时,发现一部分用户很活跃,一部分不活跃。把这些用户分组,工程师进行比较,找出特征,得出两个群体间平均好友数和个人信息完整程度的差别。

于是做出其中一个假设:好友越多,则用户越活跃。

然后就开发测试这个功能给1%的用户使用。一段时间后,观察这些用户,这个假设得到印证,就对所有的用户开发这个功能。

知乎也使用这样的方法,为了用户增长,发现回答问题的个数上,回答3个或3个以上的用户一般会留下来,于是运营人员不再拉新用户,而是伪装成用户,不断拉其他用户回答问题,这样就可以提高留存率。

针对不同产品,都存在特定的数值以提高留存率。如Facebook上加了10个好友,twitter上关注30个人,Slack上发了2000个消息后能够把用户转为付费用户。针对不同产品,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特定的数字,使用户稳定下来。

  • 拉新:从渠道、广告、活动、地推等各方面;

  • 观察提升留存:好产品、监控、召回机制;

  • 催生用户再分享:在产品详情页都有分享按钮。

用户留存永远是王道,留存的本质是产品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做产品时要想好用户的需求是什么,后面的growth hacking才有意义。

4、灰度发布及A/B测试

  • 计划:根据新功能制定改版计划;

  • 预期:数据会如何变化;

  • 设置多版本:逐步开放给用户;

Facebook首页改版就是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

对于中国公司和中国文化,使用growth hacking要注意:

  • 防止独裁造成,领导要支持;

  • 重大bug的最后一道防线,关掉服务器。

总之,growth hacking 是加成,不是基石,是1到n的变化,而不是0到1的变化。 用心听用户的需求,但不要照着用户需求去做,抽 出用户本质的需求去做产品。 注意,如果是初创公司,不一定适合以上growth hacking四个步骤。

}

    导语:iPhone Xs来了,你的肾还好吗?iPhone 已走过的11年路无疑是辉煌无数,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却可能是一次又一次卖肾卖肝和售后的心塞,对于生产者来说可能是连续不断的残酷剥削,而对于社会各界的抗争者来说,是一场又一场的“战争”。

    苹果新品发布会被网友戏称为“科技春晚”。再一次,苹果在新产品里运用上了安卓厂商这一两年的新技术。

应用程序完好无缺地“复制和贴上”。但苹果似乎没有理会他的投诉,原因是抄袭内容的应用程序开发者坚决表明没有抄袭,苹果更希望事主寻找更多证据。这结果似乎令事主更加愤怒,威胁公开事件,苹果才采取行动移除那 11 个抄袭事主网站内容的应用程序。

    另外有学者指出,苹果的封闭系统是对公众脑力劳动的“剥削”。苹果要求开发者缴纳30%营业抽成的行为意味着,苹果不仅不向开发者们支付劳动成本,还避免承担开发者们亏损的风险,同时在他们营收的时候捞一笔。美国商业周刊将苹果的行为称作‘milking the masses for inspiration’(从群众中榨取灵感),让社会公众以低廉甚至免费的价格,将自己的脑力劳动贡献给苹果资本。

    不仅如此,苹果还剥夺了小开发者的“生计”。前苹果工程师Matt Gemmell 就表示,没有哪家公司像苹果一样对应用软件的感知价值以及独立开发人员的可持续性造成如此大的损害。对于独立的开发者来说,他们要么为大型软件公司工作,要么完全退出这一领域。

    苹果生态系统衍生的“苹果说了算”文化,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让苹果的底气变成了傲气,而这种傲气,不仅无力解决此起彼伏的安全危机和漏洞,恐怕也正在让苹果走入业绩下滑的深渊。既然苹果自救不暇,那开发者、消费者就更加不能等着苹果这个老大哥来管事了。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面对苹果“专制”的封闭系统,不少用户开始以“越狱”为手段企图突破苹果的种种限制。

    iPhone越狱指的是通过对iOS进行的一种软破解操作来获得苹果操作系统iOS系统的最高权限,这意味着你读写手机文件再也不需要iTunes;可以从App Store以外的来源来安装软件; 可以安装在不越狱情况下无法安装的应用。

    越狱目前已成为一项全球性业务,在美国,由SaurikIT公司开发的软件管理器Cydia致力于在应用背后给开发者更多控制权,同时带给用户更多的使用体验。Cydia之父Saurik在争取越狱合法化的运动中曾说:“为了挣脱这些束缚,一些开发者承担重任,帮助用户逃开设备制造商设下的牢狱。越狱工具能够让封闭设备的用户自由安装来自任意开发者的软件,没有技术障碍……”而越狱被行内人称为“推翻暴君的统治”。

    火遍整个地球的iPhone并没有成功地取悦所有人,在过去11年里因iPhone而收获赞誉满满的苹果公司也因各种质量丑闻而遭到吐槽。

    虽然苹果向来以极高的质量水平作为卖点之一,但质量问题在各代iPhone身上从未间断。从iPhone 4时代出现的HOME键失灵、“死亡之握”风波(因某种握手机方法导致手机信号收到干扰),到iPhone 4s用户反映的“尿黄屏”(屏幕发黄)、待机短、屏幕易碎等问题:

    2017年12月,苹果公司被爆出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针对电池老化后的手机,调慢iPhone处理器的速度,有意引起旧iPhone 的卡顿。苹果后续承认让旧iPhone变慢,并将更换电池价格将从608元降低到218元,其更换周期为2018年1月底至12月。“降速门”之后,2018年1月,西班牙与瑞士的两家苹果店零售店中,iPhone接连发生了电池爆炸事件。

    苹果的质量问题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代代不绝。然而对于各种因设计而造成的使用不便甚至质量问题,苹果很少解释,虽然苹果会在下一款手机上进行改善,但对于已经遇到问题的用户,则是十分高冷的。北京一家苹果特许商店的销售经理洪涛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报修的iPhone手机中,大多数是因为消费者使用不当造成的。但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消费者当然拒绝背这口锅。iPhone是消费电子产品,不是什么操作复杂的精密仪器,因此不存在使用不当的情况。如果经销商认为消费者使用出现了问题,反而说明苹果的设计存在一定的瑕疵,和消费者使用习惯不吻合。

    苹果拒绝为“糟糕”的设计负责,是出于利益的考量。以解决“死亡之握”问题为例,苹果为消费者发放保护套的成本只有4500万美元;如果对消费者的手机进行全面检修和硬件升级,花费会达到三亿美元;而对手机进行召回,花费则将高达九亿美元。

    看苹果那么强硬,大多数遇到问题的消费者只能选择自己送修。根据美国知名第三方电子产品保修服务商Square Trade的近日发布的数据,十年以来,iPhone手机的修理费用保守估计已经达到了140亿美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苹果对于iPhone的维修权是垄断的,即只允许苹果官方指定维修点进行维修。也就是说,大额的iPhone维修费大部分最终还是进入了苹果的腰包。苹果也坚持捍卫自己对产品维修的控制权。内布拉斯加州立法机构提出一项“维修权力”法案要求苹果厂商提供服务手册和诊断工具,从而使第三方维修点可以维修苹果电脑和智能手机等设备。但苹果不同意该项法案。此前苹果已多次驳回类似法案。

    我们自然不能要求一个产品做到十全十美,但是看着花几个月生活费入手的“高质”手机没用多久就出现以上质量问题,心疼不说,还有一种被骗的感觉,而苹果包裹着趋利动机的高冷,更是让果粉们心凉。买不起,或买不起修不起,这或许才是属于部分果粉的苹果十年。

    销量越来越高,意味着产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苹果的十一年,也是手机生产者的十一年。

    2010年,就在销量火爆的iPhone 4开卖的那年,苹果的最大代工厂富士康 “连环跳”事件轰动全世界,各界人士开始关注苹果销售背后的生产问题。而苹果也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声称对供应商的用工问题进行严格的监察。

    在2011年,一个意大利游戏开发团队制作了一款名为Phone Story的小游戏,这款游戏揭露了苹果工厂使用童工和厂内员工自杀等事实。然而,该游戏很快就被苹果删除了。苹果方面给出的解释则是:应用内有“过分令人反感或粗暴的内容”,且内置的捐款标识违规――虽然这款游戏开发者明确表示所有收益将捐献慈善机构。

    然而,2012年,一份由上百名两岸三地20所高校的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调研报告《富士康,你改过自新了吗?》中指出富士康的“失职”:地方政府滥用公共资源为富士康招工;富士康、地方政府及职校,共同损害学生工合法权益;严苛管理未改,工人自杀继续;加薪实为空头支票。此外,调研组还发现,富士康部分生产车间存在安全隐患,但由于富士康严格的“三级连坐”制度,工伤事故往往被基层管理部门层层瞒报。

    随着富士康工人的生活的曝光,血汗工厂的真相也激发了世界范围内更为广泛的抗议。

    2011年,美国单人脱口秀演员迈克?戴西(Mike Daisey)在接触了富士康的工人后创作出演了《乔布斯的苦与乐》,揭露了为苹果代工的中国工人的悲惨遭遇,戏中有配枪的富士康工厂门前保安、在装配线上工作的12岁少女,还有一个工伤致残却从未见过自己生产出来的苹果产品的老工人。

    “苹果有资源来改变这一切。苹果从每件产品上赚60%的利润。它现金储备高达一百亿美金!比美国联邦政府的现金还多。但是,苹果却没能以人道方式管理自己的代工厂,工人们因此付出了代价”,Mike在戏里说。这部剧在 2012 年前后引发美国社会 25 万人对苹果公司的联名情愿,要求苹果对其代工厂的状况作出改善。

    2014年,中国劳工观察与Green America两家非盈利民间机构发起行动,要求苹果代工厂停用苯和正己烷两种用于iPhone生产的有毒化学物质,并提出其他针对工厂血汗的抗议。

Daisey的故事,再讲苹果消费主义,再讲工人怎么回应这件事,和我们自己的看法”,导演赵川表示。该剧纳入对中国传统说唱艺术的当代剧场尝试,引入打工诗人许立志的诗歌,演员时说时唱时表演,以极限的舞台调度,演出者一起梳理大量真实资料,虚实相间,以批判的视角思考科技、消费、生产和工人的未来可能。

    作为故事主体的工人也参与到了这类戏剧的创作与表演当中。2016年,北门剧社正式成立,剧社位于一个富士康工业区的北门附近,成员大部分来自于工厂,他们用每个周末来排练和训练,以戏剧的形式来展现自己的故事,表达工人的心声与诉求。这被视为工人对自我处境的反思与对工厂压抑生活的反抗。

    iPhone11年,在“非凡”的设计与高涨的利润背后,并不是所有人都在获利,甚至,苹果的成功也可能是建立在对消费者与生产者利益的损害之上。

    商界如战场,苹果如今作为霸主的地位并非不可动摇,成功或许也并非不可复制,在资本崛起的背后,不变的是大量明明被伤害着却在强大营销中不知不觉为资本进贡的消费者,以及被极尽剥削的生产工人。如今iPhoneX、iPhone8即将开售,它是否成功尚不清晰,但对于苹果以及资本主义的冷思考却不可停,对于抗争的创新,也应与资本掌握而飞速发展的科技一样,不可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筑工程师培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