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行业前景的前景怎样?

中国未来养老产业的十大走向
我的图书馆
中国未来养老产业的十大走向
到2020年前后初步形成老龄产业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
  和刚刚提出老龄产业这一概念的世纪之交相比,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当前中国老龄产业的发展环境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年人特别是城镇老年人及其子女的市场经济意识日益增强,购买老龄用品和老龄服务的观念开始形成,社会舆论也越来越关注老龄用品和老龄服务的生产与供给,越来越多的生产服务商积极参与发展老龄产业,中央明确做出了大力发老龄产业的战略部署,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地方政府自觉发展区域老龄产业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制定老龄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有关部门正在着手研究相关产业扶持发展政策措施,地方政府正在积极贯彻落实老龄事业“十二五”规划关于老龄产业的具体部署,预计到2020年前后初步形成发展老龄产业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涵盖国家专项产业目录、土地、金融、税收、产业组织、物流、人员以及相关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相关专项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在此基础上,到2025年基本建成相对完善的老龄产业政策体系。&
2025年前后迎来老龄产业黄金井喷期的历史性拐点
  在酝酿老龄产业这一概念之初,中国老龄产业的市场刚性有效需求主要局限在保健、医药等少数领域。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在上述领域继续保持强劲势头的同时,老龄用品中的电子、助行、康复、护理器材、丧葬等市场刚性有效需求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老龄服务中的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以及居家服务机构成为老龄产业发展新的增长领域,老龄金融中的保险、理财和长期债券等领域也有了积极进展。这主要归功于两个方面,一是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带来了老龄产业的市场需求,二是包括老年人及其子女在内的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同时,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有了实质性的推进,从而使老年人口带来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多地转化为有效刚性需求。随着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和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考虑到部分人口在60岁之前提前退休,尤其是中青年和壮年人口提前做好养老金融准备的意识增强,预计到2020年前后将形成巨量中高端老龄产业有效刚性需求。产业的井喷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根本因素是中等收入群体的海量增长。据测算,到2025年前后,中国中等收入老年人群将海量增加,将占到全部老年人口的6成以上,预示着中国老龄产业黄金井喷期的历史性拐点在2025年前后。在此之前,发展老龄产业的全部努力可以视为迎接这一黄金井喷期的准备期。
&2025年前后将形成供需两旺的良好态势
  未来,中国老龄产业的市场供给将更加充裕。当前,由于只有部分刚性有效需求,老龄产业的供给冲动被巨量无效需求所压抑。随着刚性有效需求的快速增长,预计在2020年前后,巨量市场供给将得到释放,老龄产业市场供求矛盾将得到缓解,但仍然潜伏巨量供给冲动,并在2025年前后随着黄金井喷期的到来得到充分释放。需要关注的焦点是,要跟踪有效刚性需求的变化态势设计产业的发展战略和运营策略,尤为重要的是在刚性有效需求战略的导向下发展有效产业链、培育成熟业态,为迎接黄金井喷期到来做好充分准备。 & 混业经营战略将成为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主流模式
  中国老龄产业各板块将逐步形成协同发展的态势。目前的状况是老龄服务市场先声夺人,老龄房地产炙手可热,老龄用品市场整体发展缓慢,老龄金融市场逐步觉醒。到2020年前后,老龄用品业和老龄服务业将会有更好的发展,老龄金融业开始全面试水,老龄房地产业规范发展。到2025年前后,四大板块均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老龄金融经济总量将远远超过老龄用品和老龄服务经济总量,老龄房地产经济总量难以估量。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相同,中国老龄金融发展滞后但具有后发优势,它是未来中国老龄产业的核心引擎,也是关系宏观经济运行基本面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它也可以为发展老龄用品和老龄服务两大板块进行产业融资。与此同时,要充分注意到,老龄用品和老龄服务是实体经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老龄金融不仅有利于老龄产业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决定了,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集团,在发展老龄产业上必须树立混业运营的战略理念,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抓老龄用品、老龄服务和老龄房地产,又要抓老龄金融,只有两手配合,才能保持企业、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 & 中国老龄金融业前景不可限量
  到2020年前后,相关金融产品大部分可以面世,部分金融产品如保险类金融产品将取得较好业绩,到2025年前后初步建成中国老龄金融业产业体系。老龄金融业是整个国家金融业的核心之一。中国的老龄金融业将是未来全球最大的老龄金融市场。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和全社会养老金融准备意识的快速增强,保险类、信托类和房地产类老龄金融市场将会优先发展,到2020年前后,保险类老龄金融市场将得到快速发展,到2025年前后开始进入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历史性大逆转;房地产类老龄金融市场在2020年前后进入第一个快速增长期,在2030年前后进入峰值期;银行类老龄金融产品将在2025年前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但之后将随着其他老龄金融产品的丰富完善逐步转型;信托类老龄金融产品发展相对缓慢,而证券类、基金类老龄金融产品将会随着市场波动而波动。需要注意的是,综合类老龄金融产品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具有对冲金融风险的巨大优势。 & 中国老龄用品业将稳步快速推进
  2020年前后,发达国家现有老龄用品的替代品在国内都会看到,部分用品产业规模将无可限量,到2025年初步形成中国老龄用品产业体系。未来,老年保健、老年医药市场还将进一步快速发展,市场容量将会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老年电子、康复、护理、丧葬等用品市场也将巨量增长,老年日用品、老年医疗器械等市场将会成为新的增长板块。对于生产商来说,未来的着眼点是跟踪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对于销售商来说,未来的着眼点是建设销售物流网络,但对于旗舰型老龄产业集团来说,战略制高点是依托老龄服务网络构建销售网络,外加核心技术开发,如此方能在老龄产业竞争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 中国老龄服务业将加速推进
  2020年前后初步形成的服务体系,到2025年将相对完善成熟。老龄服务既是当前老龄产业的热点,也是未来发展整个老龄产业的基础依托。根据国外经验和中国实际,未来居家养老是重中之重,但关键是形成网络,提供服务是市场利润的增长点,但依托服务网络则是增长极。同时,机构养老以及综合性休闲养生、异地养老等需求量可能比现在预计的各种方案都要高。此外,由于家庭服务人力资源以及整个社会老龄服务人力资源的结构性匮乏,机构养老的空间还比较大。由于机构数量将会日益增多,形成网络,或者掌控养老机构的份额将是未来老龄产业开发者的一个重要战略制高点。集团购买总量惊人,而关键是在此基础上形成老龄产业的硬实力,进一步开发老龄产业的核心技术,实现以核心技术占据市场的宏伟目标,对内可以保持竞争优势,对外可以保护国家养老资源安全,这一点对于国家应对未来全球快速老龄化和高龄化背景下的国际养老资源短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 中国老龄产业组织将迅速成长
  2020年前后,各级各类老龄产品服务生产商、销售商将巨量增长,到2025年前后初步形成中国老龄产业组织体系。其中,新增生产商、服务商将大量涌现,也将有大量传统产业厂商逐步转向老龄产业,而大多数金融机构将会逐步将重点转向老龄金融,将会新增各类老龄金融产业组织。产业发展的主体是产业组织,要发展老龄产业,关键在于如何培育产业组织;要在产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对产业组织的掌控。 & 中国区域老龄产业带将逐步形成
  2020年前后,在现有制造业的基础上,将初步形成以老龄用品生产基地为核心的实体产业带,初步形成综合性老龄服务产业带,初步形成以上海、北京、深圳为基础的老龄金融产业带;到2025年前后,基本形成相对成熟的老龄用品产业带,基本形成星罗棋布但各具特色的老龄服务业产业带(如海南养老产业带、黑龙江养老产业带、云南养老产业带等),基本形成以上海、北京、深圳为核心,辐射带动其他大中城市的老龄金融业产业带。 & 中国核心老龄科技研发将面临挑战
  目前,老龄产业核心技术特别是高端核心技术基本掌控在海外企业的手里。未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老龄产业市场,如果不关注核心技术研发,将面临老龄产业市场空间上在国内而巨额利润在国外的困局。从发展战略高度出发,开发中国老龄产业的关键是研发核心老龄科技,这是永保产业市场占有率的唯一法宝。 &&&&&&&&&&&&&&&&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497被浏览45,027分享邀请回答1703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中国养老产业或需5年以上“启蒙期”-中新网
中国养老产业或需5年以上“启蒙期”
&&&&4月20日,2015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一开场,清华同衡养老产业专家委员会的近百位专家,头戴白发,集体登台,向业界发出2015行动倡议。专家们呼吁,为了养老产业的未来,应用务实、包容、合作的心态,共同推动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 陈建 摄
  北京4月20日电(记者
陈建)民众支付能力不足、未富先老,仍是中国养老产业最大的痛点。中国养老产业或需5年以上的“启蒙期”,金融产品创新将成为养老产业发展的引擎。希望和时间赛跑,让父母能踏实地养老……谈到养老产业的现状,清华同衡养老产业专家委员会执行秘书长陈首春这样说。
  4月20日,2015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在北京举行,1800多人与会,以期梳理产业的发展脉络,引导业务创新,鼓励跨界横向联合,为老人提供更高水平、更多样化的服务。
  投资人借养老赚大钱不现实
  “老龄化是社会问题,也是全球性问题。老人、特别是中国的老年人,普遍都很节俭。用赚钱的思路去推动养老事业发展,不道德,也不现实。养老产业就应该是微利的。”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陈首春这样说。
  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内地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9%,相当于每7人中,有1人超过60岁。2014年,65岁及以上人口达1.38亿,占总人口的10.1%,预计这一比例在2020年会达到13%左右。换句话说,5年后,差不多每8人中就有1人超过65岁。
  4月20日的养老论坛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控人居集团、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主办。
  论坛一开场,清华同衡养老产业专家委员会的近百位专家,头戴白发,集体登台,向业界发出2015行动倡议。专家们呼吁,为了养老产业的未来,应用务实、包容、合作的心态,共同推动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
  六条行动倡议中,列在第一条的是“倡导树立正确的老龄观”。陈首春解释道:“哪个人都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变老的。最好的养老方式,应该是对既有生活和既有生活方式的延续,我们不要因为一个人老了,就在某个特定的时点对他的生活做出一个天翻地覆的改变。养老需求遍及全社会,同样,养老服务也应当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领域,以碎片化的形态,散布在众多行业、产业当中,如同春风化雨那样。”
  今年2月25日,民政部、发改委等10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政府引领下,社会力量投身养老产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各种涉老项目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陈首春说,近两年,各界开始高度关注养老产业,这是好的。但投资人仍然要想清楚:究竟什么是老人,怎样养老是正确的、或说是最符合现实条件的?在他看来,年“十三五”规划期间,应是中国养老产业的“启蒙期”:国家政策可能会有调整、转变;同时,消费者也需要逐渐成熟,转变养老观念,增强支付能力。
  消费者支付能力严重不足
  陈首春说:“未富先老,是当前中国养老产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自2005年起,中央政府连续11年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从当年的月人均700元,逐年提高到2014年底的月人均2000多元。报道显示,在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最高的城市是北京,月人均3355元。
  “按目前的物价水平和人工成本,在大城市中,如果老人没病没灾,每月两、三千元,也许勉强够用;一旦失能、失智,需要照料,居家养老恐怕都捉襟见肘,更不用说送进养老院或护理院了。”陈首春说。
  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它是衡量退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55%是警戒线。全世界78%的国家中,养老金替代率都高于60%。
  陈首春说,2000年,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替代率是60%左右;到2013年,已下降到43%。如果再考虑到内地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比例不足2/3、另外1/3的人尚未参保,就可以想象,中国的老年人生活多么窘迫,哪里有钱去购买额外的养老产品或服务呢?
  专业人士结合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做出估算,目前,内地处于失能、半失能、失智状态,或超过80岁以上、确需照料的老人约有5000万。
  陈首春说:“这5000万失能、失智、高龄老人是养老服务业面对的刚需阶层,但机构可以收住的老人不会超过整个刚需阶层人数的10%,绝大多数刚需老人依然是住在自己家里。”
  根据民政部统计公报,全国养老床位数从2008年的235万张增加到2013年末的近500万张,但是,同期总体空置率水平也从19%持续上升到38%。
  陈首春分析:一方面是目前的养老机构定位不准,面向刚需老人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占比过低;另一方面在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严重不足。因此在政府层面应该做的也是两个方面:一是对养老机构应该从追求数量增长向调整结构转变;二是改变以往“建设补贴”、“运营补贴”的思路,变“补供方”为“补需方”,把补贴投向刚性需求的中低收入人群,在我们短期之内不可能开设“长期照护保险”的情况下,设立“长照补贴”,真实提高消费者支付能力水平,使得老人无论在机构还是在家里,都有购买社会化养老服务的能力。
  陈首春指出:“养老问题实质上是金融问题,只有解决供需双方的金融需求,才能构建完善的产业系统”。“以房养老是解决支付能力不足的一种有益尝试,金融产品创新将成为养老产业发展的引擎”。“国际普遍采用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计划三大支柱体系,值得我们借鉴”。
  全社会养老观念有待更新
  199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陈首春谈到自己父母:“目前身体状况还不错,但毕竟都已经70多岁,我现在是在和时间赛跑,希望能陪着爸妈在我心目中理想的场景中慢慢变老”――在一个老幼咸宜的“全龄化”社区中,有身为建筑师所认可的“养老建筑常规化、常规建筑适老化”的基本配置,让老年人在主观和客观上,都不再是弱势群体,每位老年人都能有尊严地、踏实地养老。更进一步,构建一个“老年友好型的城市片区”,乃至“老年友好型社会”,这也许是清华同衡“家国天下、行稳致远”的公众知识分子情怀。
  他说:随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养老服务人才短缺将是长期现实。“对此,我们要正视,也要有所作为。”
  他提出两个“着力点”:一是加强培养、培训,既要多培养机构中的专业护理人员,也要培训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如保姆、老人的亲属、社区志愿者等。毕竟中国居家养老的比例超过90%。二是加强技术装备的研发和配套。西方发达国家的养老院中,通常是1名护理人员可以同时照顾7-8位老人,先进的监测设备、全息网络化的技术应用,能极大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养老床位的使用效率。
  陈首春的想法,在现实生活中已有萌芽。
  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地区,在清朝时便形成村落,因距朝阳门八里而得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京棉一、二、三厂,以及30多家与纺织行业相关的研究院、机械厂、供销公司、职工大学等,在那里陆续建成,职工宿舍楼群拔地而起,形成闻名全国的“北京纺织城”。半个世纪过去,如今,八里庄地区的养老问题凸现出来。
  但当地人自有智慧与作为。他们创新养老模式,综合饮食、居住、购物、出行、就医、护理、娱乐、心理、孝亲9个方面,推出81个居家养老项目,为地区2.6万名60岁以上老人解决各项生活难题。其中包括陪伴空巢老人聊天的“家音”热线,给老年人提供美味可口饭菜的“天天助餐”计划;还有一项“喘息服务”,即成立社区支援服务队,进楼入户看望老人,帮老人做家务,陪老人聊天,让照顾患病、失能、空巢老人的家属们有机会“喘口气”。
  今年6月,八里庄街道计划使用云动全域指挥中心系统,一方面以地区人口大数据库为支撑,对老年人口精细化分析,系统梳理地区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如老年人住所、家庭情况、需求导向等各类信息,问需精确到人,提供家政、购物、陪聊等“一站式”个性化养老服务。(完)
>地方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养老产业的发展与前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