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 宏观调控控滞胀的政策有哪些

2011年第17期
未来需防范滞涨风险,在抑制高通胀的手段选择时必须更侧重“保增长”
  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将“切实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放在了未来宏观经济调控主要任务的第一条,同时对抗通胀有了新的提法,即“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内”,并不再强调年均4%的硬性指标。一次新的会议,有了新的提法,显示出未来宏观经济调控新的着力点和新思路,即:未来需防范滞涨风险,在抑制高通胀的手段选择时必须更侧重“保增长”。进一步解读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未来在处理保增长与抗通胀关系的时候,既要考虑通过货币政策紧缩适度收缩流动性,但不能太快,太急,同时要注意从增加社会供给的角度保证实体经济的金融需要,适度增加贷款,房地产调控也要适度,以不能导致经济滞涨为前提。而对未来物价形势及抗通胀力度也要重新评估:既要采取组合拳严控乱涨价,但对成本推动型通胀、薪酬增加引发的通胀需要区别对待,有些不得不涨的必须让它涨,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涨价行为要尽快调整,不能以乱涨价论之。例如粮食,能源尤其是电力都可能在二季度调价。由此分析,政府已经发出了宏观经济环境微调的信号,不仅物价控制目标不再提4%,而且将切实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放在了第一位。适度调整是可以忍受的,防范滞涨就是为了防范恶性通胀,防范泡沫瞬间破灭。
  新的思路,意味深远,反映出中国高层应变能力的提高。其实,温总理早在两会期间就已经警告中国有可能出现滞涨风险,即通胀没有管住,经济增长却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在三月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出台前,中央四常委密集赴外地调研,显示高层决策者已经敏锐地注意到,高通胀周期有可能延长,而经济增速则可能滑至“中低档”区域。这种状况的延续,有可能导致滞涨或曰硬着陆。中央的判断,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判断有相吻之处。该组织在周一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对很多国家发出经济减速预测,但对中国经济的问题措辞最严厉,称中国大陆此前的信贷膨胀和资产价格涨势让人很不安,今年有可能出现泡沫破裂(房价暴跌)的中期风险。中国如果硬着陆,会给全球和地区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必须高度关注当前的滞涨信号,微调宏观经济政策。
  必须强调,在中央决定微调前,很多经济学家没有做出反应,例如对3月采购人经理指数(PMI)的评价,很多人做出来止跌反弹的解读,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回弹,企业经营开始向好。而温总理却明确的指出:所有企业都要有迎战大困难的思想准备。而温总理考察后总的感觉应该是:当前沿海出口型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已经很不妙,主要问题在于信贷控制太严,生产成本全面提升,原材料、资金、还要能源和人工,几乎所有成本都在大幅度上涨,企业已经很难自身消化。3月的(PMI)数据可能不是拐点,而是“反弹”,未来还会有更低迷的工业生产和出口数据。
  企业已经感受到滞涨,国家岂能忽视滞涨。但很遗憾,经济学家至今仍然在“探讨”何谓滞涨,企图用一个量化指标界定滞涨,比如,GDP回落到什么水位,是不是非得等待出现负增长?CPI涨至什么水位,是不是要伴随恶性通胀?理论上的探讨虽有必要,但很可能贻误迎战滞涨的时机。
  何谓滞涨,各国情况不同,各个时期的标准也不同,很难找到“普世”的尺度或持之以恒的量化依据。但各国统一的认识却是: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出现几个月下滑,通货膨胀指数却出现连续几个月的向上运行,实际是指:在物价上涨加剧的同时出现了经济衰退。按照经济学常识,滞涨是通胀的伴生物,更是经济危机的前兆,但有通胀,未必一定导致滞涨,如同管理好通胀就有可能避免硬着陆一样。怕就怕通胀没有管住,经济增长却被管通胀的政策拉下来了。一个国家若处在通胀甚至高通胀的经济环境中可能还能避免衰退,但通胀若转为滞涨则十分可怕,因为几乎所有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都无法有效地对这种危机形态进行调整——控制通胀必须收紧货币政策,但一定会进一步抑制经济增长,若顾虑经济增长,货币流量不敢紧缩,则有可能加剧长期通胀。因此说,管理通胀在两个方向上都必须重视,既要控制好物价,不让CPI奔腾,同时要注意经济不能减速太快,最终导致经济失速和滞涨。
  当前,各地严控通胀的劲头很大,纷纷将抗通胀作为宏观调控的第一位任务,但很可能忽视“保增长”这一头,好心没办成好事。我们看到,二季度以后,各级政府约谈企业官员的频率加大很多,通过政府控制力严令企业不得涨价,这很好,但面搞得太大,不分青红皂白,一律不能涨,最后很可能逼着企业变相涨价或者干脆关门。抗通胀必须考虑到成本推动型通胀必然导致绝大多数产品的价格都需要上一个台阶,压是压不住的。
  通胀是有自身规律的,是周期性的经济现象,同时还是国际性的经济现象——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必须转一遍。目前全球通胀最严重的国家大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是25%左右(金砖五国加一些发展中国家),还要50%的经济总量对通胀的感受不深,甚至占全球经济总量25%左右的美日两国还没有感受到通胀。这种局面说明,我们的抗通胀必然事倍功半,距离全面胜利还远的很。
  中国抗通胀难,比其他国家更难,还表现在中国式通胀的复杂程度,难缠程度前所未有。与传统通胀不同,中国式通胀既有需求拉动,又有成本推动,既有输入型通胀,更有高增长所伴生长期需求量暴增因素。同时,高通胀的周期恰恰与薪资大幅度提升的周期又撞到了一起,长期压低物价与必须快速提高劳动力价格装到底矛盾尖锐化。同时,高增长必然受到高能源价格的阻截,中国对全球大宗商品的依赖终于成为经济增长的软肋。
  我曾经多次指出,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流动性过剩并泛滥着是长周期的经济现象,而中国劳动力价值的提升所导致的劳动力价格的提高,也是长周期的经济现象。物价上涨是具有必然性的经济现象,除非敢于牺牲经济成长。认识中国式通胀的规律,不是放任通胀,而是为了采取切实可行的抗通胀方案,真正打好组合拳。比如,不宜将通胀目标定的太低,太过清晰,否则很难兑现,更会左右为难。比如,抗通胀并不只在控制物价,关键是提升劳动者自身抗通胀的能力,想办法让劳动者放心地储蓄和投资,让绝大多数劳动者转为储备的劳动力价值能够保值增值。老百姓安居乐业了,不担心劳动力价值贬值了,物价一定可以稳定,起码会很真实,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政府严管物价的一段时间,可以将物价人为地压低,一旦撒手,物价就暴涨。
  一季度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数据即将公布,预计将再次发出滞涨预警。一般认为,一季度GDP会高于9%,大约在9.3——9.5%之间,CPI则肯定破5,大约在5.2左右。无论是9.3%,还是9.5%,都说明经济回落速度加快,而CPI达到5.2很可能不是今年的顶部。若数据在这个区间,则应视为危险信号。虽然GDP仍然高于8%,但下滑速度较快,斜率很大,说明二季度经济仍然会继续减速。而在经济减速的同时,CPI却在加速过程中。3月破5,二季度有可能在5%以上运行。即使三季度回调,今年CPI的年平均增幅也会在4.8%左右,而这个数据很可能已经幸运,因为中国最终没有陷入滞涨。
  防止滞涨由预期演化为现实,最重要的就是重视滞涨信号,即使转变政策,将保增长再度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在增长中解决通胀难题,将滞涨苗头掐死在萌芽状态。
  何志成为农行高级经济师
【作者:何志成 】
(责任编辑:陈君)
 我也说两句:
[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财经网》观点]
有意与本刊合作者,有关合作事宜请与财经网联系。未经财经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即为侵权。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407号] 京公网安备号
Copyright 《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 ·[] ·[] ·[] ·[] ·[]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滞胀”压力下的信心与挑战
关注新华网
  其次,经济系统性风险上升。2017年宏观经济的风险敞口可能会持续加大,对经济产生较大压力。主要表现为实体经济的“滞胀”风险、房地产市场的资产泡沫风险和人民币的汇率风险。
  一是“滞胀”风险上升。2017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形成的短期成本冲击对产出收缩和通货膨胀预期回升的影响值得关注。受供需结构变化和全球货币宽松等因素推动,大宗商品价格走高使得未来生产要素价格普遍上涨的可能性增加,导致前期无通胀预期被打破,通货膨胀率上行压力加大。
  二是房地产价格泡沫风险增加。在当前相对宽松的货币条件下,实体经济的不确定性导致市场预期分化,廉价的资金在不同商品间的转换会造成金融市场震荡,推升金融资产泡沫。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潜在风险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市场。一方面,在房地产刚性需求没有明显增加的背景下,市场投机气氛较强,尤其是一线房地产市场投机意愿浓厚,房地产市场的资产泡沫风险上升。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调控的措施和手段依然停留于行政调控,而不是解决土地制度问题和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房地产调控政策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调控政策的松紧摇摆可能导致房地产价格大幅波动。此外,房地产风险敞口增加也会传递至银行体系内部,增加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导致整体宏观经济系统性风险上升。
  三是人民币汇率风险加大。一方面,美联储加息预期和美元作为避险货币走强,致使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压力增加。据IMF2016年10月预计,2017年美国GDP增速为2.2%,再加上特朗普政府可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减税、贸易保护、放松金融监管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导致通货膨胀率继续上升,加大美联储加息可能性。此外,英国启动程序不确定性增加也将推升美元走强。另一方面,尽管人民币对美元存在很强贬值预期,但仍不能排除升值的可能。第一,人民币仍具备较大的需求;第二,特朗普政府可能以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为由强迫人民币升值;第三,美联储加息频率可能低于预期;第四,特朗普政府认为强势美元不利于美国出口而且增加美国债务负担,美元预期升值的幅度可能受限。
  2017年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在政策目标方面,2017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应首先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特征,同时鉴于2017年可能出现“滞胀”压力和系统性风险上升并存的状态,宏观调控政策难度加大,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应是“控风险+稳增长”,其中“控风险”应成为首要关注点,“稳增长”、保障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也应继续放到重要位置。预计2017年GDP增长率仍将是6.5%-7.0%的区间目标,新增就业人数约为1000万,CPI同比增长率也将控制在3%以下。
  在政策组合方面,2017年宏观调控应综合运用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面对可能出现的“滞胀”,应该实施需求、供给双扩张的政策组合,以实现“控风险+稳增长”的目标。供给管理方面,应以继续推进“供给侧”改革为主,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并着力扩大有效供给。需求管理方面,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要保增长,需求的适度扩张是不可避免的,但在需求管理政策的组合上要有所考虑。首先,需求管理的目标应是扩大优质需求,不能只考虑数量不考虑质量。其次,货币政策整体应保持稳健,财政政策应更加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通过创造优质投资机会的方法刺激优质投资,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谨防流动性过剩进一步抬高要素价格,控制金融风险。财政政策力度应继续加大,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快房地产税制改革,提高财政政策传导机制中地方政府的作用。
  要实现需求的适度、优质扩张。需求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稳增长”,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率,但扩大需求应保证经济增长是健康的、可持续的,同时注意不能刺激过度。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刺激有质量的有效需求,避免刺激劣质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传统需求管理的一个基本政策指向是低成本来刺激需求,以低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为典型。然而,运用低利率货币政策的代价是刺激出过剩的劣质需求,因为低利率会导致原来不可行的项目因为机会成本的下降变为可行,这种以牺牲增长质量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实际是在伤害经济的健康。二是刺激需求的力度要合适,政策不能过度摇摆,要保持一定的定力。从总量来说,扩大需求保证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是不能过度,过度的需求刺激会产生资产泡沫,从而“滞胀”风险上升。因此在需求管理政策方面,财政政策保持积极的同时应保持适度,既要考虑政府债务风险,也要避免过度刺激经济引发产能过剩。只要通货膨胀率不高于3%,货币政策就应避免通过紧缩来减轻通货膨胀压力。建议根据GDP增长幅度的范围来调整需求管理政策的力度。首先,控制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上限,防止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太快和通货膨胀压力上升。依据这些年的经济运行情况,新常态以来,原则上中国经济增长率不超过7%,通货膨胀率就不会超过3.5%。其次,控制考虑稳定就业的经济增长率下限,刺激需求扩张保证就业量。根据城镇登记失业率4.5%的目标,至少需要1000万个新增就业机会以安置新增劳动力,出于这样的考虑,经济增长率应维持在6.5%以上。
  要调节需求管理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2017年,在“控风险”和“稳增长”的双重目标下,需求管理政策可能出现目标冲突。从货币政策来看,为了抑制资产价格泡沫,货币政策需要收紧,但稳增长又需要流动性扩张。因此,稳健的货币政策应更关注对经济风险的防控,央行利用MLF、逆回购等工具锁短放长,在紧缩短期流动性的同时引导长期利率下降,降低企业成本,这不仅可以降低资产价格泡沫、企业债务风险,还可以促进企业投资,达到稳增长的目的。从财政政策来看,“稳增长”需要扩大基建投资,基建投资增速上升将导致财政赤字缺口扩大,政府债务风险上升。政府应当继续通过地方债置换等措施保持财政赤字率在较为合理的范围内。
  供给扩张应以深化供给侧改革为主。“滞胀”就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应对“滞胀”的办法就是想办法把成本降回去,这就是供给扩张。就降成本而言,首要的当然是通过减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2016年全面“营改增”的目的在于减税,但现在看来力度还不够,应该继续减税。其次是通过“债转股”或其他手段减轻企业债务负担和债务风险。同时优化民间资本营商环境,进一步放开市场竞争、鼓励创新,激励与发展新动力。
  (作者:刘伟 苏剑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责任编辑:滞胀危机下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滞胀危机下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
易发表网提供各学科期刊论文下载、毕业论文...|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热点:&&&&
方正证券:滞胀风险加大 政策面临微调
  上周五市场的走势与我们提出的低位窄幅震荡出现了一定的偏差,造成偏差的原因在于日本地震这一突发性事件所带来的市场异动。从目前的可得信息来看,本次日本地震的能量级非常大,因此所带来的破坏力也将非常大,目前普遍预期日本GDP可能会下滑1%,不过对于全球经济而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言,上周五晚间欧美股市的走势基本上告诉我们本次日本地震对全球经济的系统性影响并不会太大,这就意味着它给资本市场所带来的系统性影响也不会太大,或许其所带来的影响更多的可能来自于单个产业上,如地震所造成的某个产业中的某个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等。因此我们认为日本地震不会改变A股市场原有运行轨迹,当前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板块表现的分化和个股走势的分化。由于上述事件对部分权重板块的短期影响偏空,如保险、煤炭、有色等,因此周一股指可能会受到打压,但是个股的活跃将抑制市场的下行空间。所以在操作上,我们建议以把握个股机会为主。
  上周大盘受各种利空消息影响,走出先扬后抑的走势,不但回补了留下的缺口,而且收盘收在2944点之下。从上周公布的2月份宏观经济数据看,多数数据超预期,综合PMI、CPI、PPI、进出口、社会零售总额等数据,我们分析发现,国内经济“滞胀”风险加大,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微调”概率大,或暂进入政策效果观察期,这也是周末消息面较为平静的原因所在。上周,我们MPAI模型对上周判断结论是震荡加大、红盘报收,但由于日本大地震导致上周五尾盘跳水,全周大盘无奈小幅绿盘报收。周末,我们对数据库23个有效因子进行了推算,数量化模型MPAI显示本周看涨概率为67.22%,但震荡较大。操作上,短线为主,低吸高抛,短线建议关注建材、医药、电子器件及底部形态较好股等,回避连续涨幅过高股。本周公司研究所行业研究员给予(002430)、(002043)、(000989)“买入”或“增持”评级。(方正证券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sohustock)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搜狐证券博客热点
市场无所适从,股市涨涨跌跌,期市欲涨还怕...
搜狐证券社区话题
量能释放得过大,显示出市场恐慌的心态浓厚...
网友点击排行
网友评论排行
证券媒体封面
证券?大视野
十二五规划将给投资者带来哪些机遇
近期热点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愚民政策宏观调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