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自定义相机取景框框里脏了,好像是五棱镜被磨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单反工作原理及内部结构.ppt 12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单反工作原理及内部结构创新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不同的快门速度效果 1/8000秒快门 光学取景 电子取景(小LCD取景) LCD取景 取景方式 光学取景器就是人眼通过一组相机上的光学机构来观测取景范围进行构图的
1、旁轴式取景 2、单镜头反光式取景(同轴取景) 光学取景 在消费级别的数码相机中,采用旁轴平视取景的相机最普遍也最常见 相机上开个孔,安上玻璃,人眼通过这个孔观看到景物。 旁轴式取景 特点: 1、便宜,轻便 2、由于观看窗口和成像窗口不同,所以有位差
旁轴式取景 光学取景器里边最常见的就是单反结构,单反使用一块放置在镜头与胶片间的镜子把来自镜头的图像投射到对焦屏上 单镜头反光式取景(同轴取景) 光学取景器 把一块微型LCD放在取景器内部,由于有机身和眼罩的遮挡,外界光线照不到这块微型LCD上,也就不会对其显示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 面,它通过一组取景目镜来观察LCD,有一定的放大倍数。电子取景器的功能类似于LCD液晶显示屏,但它是通过光学取景器显示。它的优点是可以避免因开启 LCD液晶显示屏而过度消耗电量,从而增长拍摄时间和电池的使用寿命。在室外拍摄时,它还可以避免因LCD显示屏反光导致的取景误差。 电子取景器(Electronic View finder) 光学取景器特点 电子取景器 1、LCD容易耗电,容易反光,特别在户外看不清楚 2、电子取景耗电低,但由于机身及眼罩遮挡,户外拍摄不受影响。 3、两者都可以观看到相机的一些设置参数
电子取景器与LCD取景 在胶片时代它就是胶片本身,胶片感光然后产生化学变化,使得底片上留有物体的影像;而数码时代的感光元件则是cmos或者ccd,总之就是一块用电子技术模拟胶片的可以成像的。 图像感光系统 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CMOS感光芯片 电荷耦合器件 CCD感光芯片 图像处理芯片在数字影像的生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原始数字信号被感光组件收集后, 它们被送入图像处理芯片,图像处理芯片再为数字影像进行色彩校正,如白平衡处理以及图像处理后,数字照片最终才能被存入存储卡中。
图像处理系统 图像处理芯片 佳能700D采用约1800万像素的CMOS图像传感器,传感器尺寸为22.3×14.9mm,搭配DIGIC 5数字影像处理器,还可支持Hybrid CMOS AF混合自动对焦系统。
佳能700D的图像传感及处理系统 不光是电脑,单反相机内部也是有主板的,内存、图像处理器等一系列元器件都焊接在上面
相机主板 主板背部排线接口 相机背部的排线 快门是相机上控制感光片有效曝光时间的一种装置,目前的数码摄像机快门仅有电子快门和机械快门。
卡片机、低档数码相机基本上都是采用电子快门,而高级家用数码机和所有的数码单反相机,都毫无例外地采用机械快门。 快门(Shutter) 电子快门实际上并没有“门”,而是利用了CCD或CMOS不通电不工作的原理,在CCD不通电的情况下,尽管像场窗口“大敞开”,但是并不能产生图像。如果在按下快门钮时,使用电子时间电路,使CCD只通电“一个指定的时间长短”,就也能获得像有快门“瞬间打开”一样的效果。
电子快门是无声的 电子快门 靠齿轮转动来控制快门帘的闭合,来达到控制进光时间 机械快门 快门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为了保护相机内的感光器件,不至于曝光,快门总是关闭的;拍摄时,调整好快门速度后,只要按住照相机的快门释放钮(也就是拍照的按钮),在快门开启与闭合的间隙间,让通过摄影镜头的光线,使照相机内的感光片获得正确的曝光,光穿过快门进入感光器件,写入记忆卡 快门工作原理 佳能EOS 7D快门组件 快门驱动马达 不同快门速度的内部表现图 快门速度单位是“秒”。专业135相机的最高快门速度达到1/16000秒。 快门速度在普通的单反相机上一般可以从三十秒到八千分之一秒之间进行设置,当然使用B门拍摄还可以进行更长时间的曝光。
快门速度 常见的快门速度有:1 1/2 1/4 1/8 1/15 1/30 1/60 1/125 1/250 1/500 1/0等。相邻两级的快门速度的曝光量相差一倍,我们常说相差一级。如1/60秒比1/125秒的曝光量多一倍,即1/60秒比1/125秒速度慢一级或称低一级 常见的快门速度 对焦屏 对焦屏正面是磨砂毛玻璃,反面是菲涅尔透镜,其优点是明亮和亮度均匀。对焦不准时,在对焦屏上的成像是不清晰的 对焦屏材质 如果取消对焦屏或者对焦屏弄脏了或者弄花了,会不会对 “对焦”有影响? 如果在手动肉眼对焦的状态下,对焦屏的成像结果, 是会影响到肉眼判断合焦精确度,如果肉眼因为无法准确分辨是否准焦,那么结果应该就是直接影响拍照的画质。 但是在自动对焦模式下,对焦屏就只是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当今数码相机的外观设计可谓五花八门、标新立异,令人眼花缭乱,单看相机的取景器就有许多种类。照相机取景器主要用于观察被摄对象,选取要拍摄的范围并实施有效构图,有的还具有摄影信息显示的作用。虽然不同档次的数码相机种类繁多,但从使用者的角度看,数码相机的取景器可以大体分为旁轴平视光学取景器、LCD取景器(彩色液晶显示屏)、EVF取景器(电子取景器)、SLRTTL取景器(单镜头反光取景器)等几种。其中数码单反相机只采用单镜头反光取景器取景,不能使用LCD取景(个别机型除外);类单反数码相机大多设计有LCD取景器和EVF取景器;而品种繁多的普及型轻便数码相机大多设计有LCD取景器和旁轴平视光学取景器。&  由于数码相机的彩色液晶显示屏被广泛用于取景构图,事实上液晶显示屏已经成为数码摄影取景时的首选(特别是对中低档数码相机的使用者),这也导致了摄影领域取景方式的革命,不信你就环顾一下四周,手持轻便数码相机和类单反数码相机的摄影者,十有八九采用液晶显示屏取景。有人戏言在远处只要看一下取景的姿势就知道他手中的相机是数码的还是传统的。笔者曾随机调查过一些轻便数码相机使用者,结果显示几乎从不使用光学取景器取景的大有人在,旁轴光学取景器成了鸡肋,于是有人大胆建议既然闲置不用,干脆不要设计旁轴光学取景器了。于是,如今流行的许多时尚超薄卡片式数码相机干脆只设计了LCD这一种取景方式。&  作为摄影者如何正确看待和使用各种取景器呢?&  &  数码单反相机的TTL反光取景器取景&  &  专业数码单反相机取景器设计充分考虑了传统摄影操者作习惯,为了得到专业人士的垂爱,数码单反相机DSLR(Digital&Single&Lens&Reflex单镜头反光式)多采用TTL(ThroughThe&Lens意思是通过镜头)五棱镜平视反光取景器,与传统的单反相机一样摄影镜头兼作取景镜头,采用一个镜头既取景测距又摄影成像,取景器中的影像就是来自镜头的影像,属于同轴取景器。其取景原理大致是被摄物景的光量通过镜头后,在光路上遇到一块与镜头轴线成45°的平面反光镜,经过反射的光线转向上方的磨砂玻璃屏咸像(呈上下左右颠倒的像),又经过五棱镜的两次反射后(将磨砂玻璃屏上下左右颠倒的像修正过来)进入取景目镜,到达摄影者的眼睛。有的相机如奥林巴斯E-300对反光镜进行了创新设计,将反光镜传统的上下运动设计成了左右运动,看不到了传统单反相机常见的五棱镜屋脊,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相机高度,但取景原理没有改变。&  数码单反相机取景器理想视场率是100%,不管相机离被摄体有多远多近,所见即所得,没有视差,取景非常准确:这是它的最大优点。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数码单反相机取景器的视场率可能不一样,对取景范围100%的高档专业数码单反相机,取景范围和最终拍摄到的景物范围是完全一致的,即真正的所见即所得。而对取景器视场率不是?00%的相机,如尼康D200五棱镜取景器的视场率约95%,这就意味着取景范围只有实际拍摄到的景物范围的95%,若想精确取景(例如拍摄建筑、风光等题材)时应该注意这小小的差异。&  另外,用在可换镜头的数码单反相机的ITL取景器多设有可调节屈光度功能(通过调节使近视眼或远视眼摄影者不带眼镜也能清晰取景)和橡胶眼罩,取景时眼睛感到方便舒适;TTL取景器中还可以显示相机设置及拍摄信息等。&  需要说明的是数码相机新品层出不穷,技术创新不断。这不刚刚登陆市场的奥林巴斯数码单反E-330敢为天下先就采用了LCD液晶屏取景。&  &  轻便数码相机旁轴光学取景器或液晶显示屏&  &  1.旁轴平视光学取景器&  数码相机的旁轴平视取景器常安装在镜头的斜上方或是正上方。很显然,取景器的中心轴线与镜头的中心轴线是平行的、不重合的,这种“不同轴”导致了取景器内显示的取景范围与镜头的实际拍摄范围可能是不一致的(视差),即所见并不一定就是所得。拍摄远距离景物时,这种误差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拍摄距离较近时,就不能对这种视差置之不理了,拍摄距离越近,取景视差就越大。例如距离被摄主体12cm近摄,采用光学旁轴取景器正常取景后拍摄,实得图像老虎的头部有一块没拍上,下部却多出一块(图1)。可见近摄时采用光学取景器取景所见非所得。因此在近摄时,应注意纠正取景视差。比如使用旁轴取景器在镜头正上方的数码相机近距离横拍时,在正常取景构图(即从取景器中看非常完美了)以后,应将取景框上移适当距离(使取景器中的被摄主体下移),移动距离的多少取决于拍摄距离,拍摄距离越近,移动距离越大。光学旁轴取景器的优势在于眼眶可以靠在取景器上,取景时动作幅度小,有利于持稳相机,便于在拥挤的场合中使用;取景器不用电,相机省电。缺点是近距离拍摄时存在职景误差,此时所见非所得;取景拍摄时,为了便于取景,双眼常常一睁一闭,长时间取景眼睛容易疲劳,也不利于及时观察周围的环境。&  &  2.液晶显示屏&  家用数码相机,除了有一个旁轴的光学取景器外,还多了一个液晶显示屏(LCD)。显示屏的设计初衷应该是为了浏览菜单信息、调整拍摄参数、即时回放图像用的。当然,大多数数码相机(特别是中、低端的数码相机)的液晶显示屏可以用于取景构图,从这个角度说,液晶显示屏也是一种取景器,因此许多卡片式数码相机只设计了LCD一种取景方式,不再要光学取景器。&  与普通光学旁轴取景器不同的是它是通过镜头取景(因此又可称之为TTLLCD),从CCD或CMOS上得到图像信息,显示在LCD屏幕上的景物范围与镜头最终摄取的景物范围是一致的,彩色液晶显示屏的视场率100%,真正实现了所见即所得。因此利用LCD取景可避免视差造成的构图错误,特别是在近摄时,不会出现光学旁轴取景器产生的取景误差。例如距离被摄主体?2cm近摄,采用液晶显示屏职景后拍摄的图像没有视差,所见即所得(图2)。因为是彩屏,图像颜色逼真,有较好的清晰度,所以取景观察非常直观方便。&  液晶显示屏的优势在于不管拍摄距离的远与近,取景都不存在误差,所见即所得;摄影者双眼睁开,眼睛不易疲劳,视野开阔,便于观察周围的环境。不足之处是取景时眼睛必须要离开显示屏一段距离,动作幅度大,不易持稳相机,特别是在镜头长焦端时更容易抖动;使用液晶屏增加耗电量;环境光线过强(例如在强烈阳光下)时不利于观察取景(有遮光装置者除外)。&  在使用家用数码相机时,对两种取景器不能简单地认为孰优孰劣,应根据拍摄环境和拍摄距离灵活选用。&  ①要想拍摄高质量的数码照片,手持数码相机拍摄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光学取景器取景拍摄,因为眼睛贴紧光学职景器的传统取景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手的颤抖导致机振造成影像的虚糊:可&以提高图像的清晰度。这也许就是旁轴光学取景器赖以存在的最大理由了,毕竟拍摄到尽可能清晰的高质量的照片是摄影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②手持相机拍摄较远的景物(摄距从2m~&)时,最好使用光学旁轴取景器,既节能也无明显视差。&  ③近距离拍摄时为了避免取景误差的出现,最好使用液晶显示屏取景。如果此时由于种种原因(例如现场空间狭小、拥挤等)不便于使用显示屏取景,只能用光学旁轴取景器时,应注意减少取景面积或者正常取景后适当移动取景框来补偿视差。拍摄后,若有可能的话,应及时用LCD显示屏察看所拍图像效果是否理想,不理想及时补拍。&④采用近摄模式(微距摄影)拍摄超近距离的物体时,只能采用LCD显示屏取景。&  ⑤在拍摄围栏中的禽鸟、花草时,为了避开镜头前栏杆等遮挡物,有时需要将相机伸进围栏里拍摄,而我们的脑袋却钻不进去,此时采用LCD显示屏取景可就方便多了。&  ⑥从延长数码相机液晶显示屏使用寿命的角度出发,能使用光学旁轴取景器取景的场合,尽量使用光学取景器,不要开启液晶显示屏用于取景。这是因为液晶显示屏的控制面板和照明光源都有一定的使用寿命。&  &  类单反数码相机电子取景器或液晶显示屏&  &  1.电子取景器&  类单反数码相机在配备LCD液晶显示屏的同时,设计了电子取景器EVF(ElectronicView&Finder),而不是光学旁轴取景器。这种电子取景器实质上就是一个尺寸相对较小的TFT(Thin&Film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彩色液晶显示屏,其显示的图像来自镜头,属于同轴取景器,100%的视场率,近摄时无取景误差。由于没有反光镜系统,震动小。&  电子取景器和LCD液晶显示屏的外观设计是不同的,EVF电子取景器的用途主要是取景,LCD液晶显示屏的用途主要是显示菜单、预览回放。EVF电子取景器常采用十几万像素的液晶屏幕,多数EVF外面还设计有柔软的橡胶眼罩,取景时眼眶贴上去很舒服,还能稳住相机。有的EVF还设有屈光度调节功能,对视力不太好的用户非常方便,这些都是LCD液晶显示屏所不具有的。有的电子取景器还可在90°范围内自由翻转,方便了特殊角度的取景;EVF显示的内容可以做到与LCD上的一模一样,曝光数据等信息一目了然,拍摄者的眼睛不需要离开取景器即可掌握所有的拍摄信息;与用LCD液晶显示屏取景相比,使用EVF取景要比使用LCD取景省电,电子取景器即使在明亮的阳光下取景也能看得很清楚,为户外摄影提供了方便。所有这些设计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方便取景、构图和拍摄。&  拥有EVF的数码相机多数可以通过EVFCD切换按钮(或滑块)实现在EVF或彩色LCD液晶显示屏之间快速切换,还设有AUTO档,相机可以自动感应到摄影者的取景位置,当眼睛移到EVF取景框时,相机自动开启EVF并关闭LCD;当眼睛离开EVF取景框时,相机自动开启LCD并关闭EVF(例如索尼DSC-R1)。虽然电子取景器和LCD液晶显示屏都能够显示取景、预览、回放以及菜单选项信息,但在职景方面(因为EVF的卓越表现)LCD液晶显示屏的意义不是很大,只是辅助取景而已,有的相机从省电的角度出发,干脆不再设计LCD液晶显示屏取景功能,这样更有利于两者各司其职。目前配有这种取景器的消费类数码相机多是高、中端产品。&  &  2.彩色液晶显示屏&  液晶显示屏取景在前文中说了许多,这里结合类单反数码相机再补充几句。伴随着数码相机的迅猛发展,液晶显示屏呈现大面积、高清晰以及方便取景的发展态势。从早先的7.8英寸、2.0英寸到2.5英寸、3.0英寸甚至3.5英寸,大屏幕液晶屏更有利于取景和清晰回放照片,为了解决大屏幕耗电量大的问题,此类相机加强了电池续航能力,多配有高容量充电电池。通过使用抗反光表面涂层处理技术、加遮光罩等来减小外部光线的影响,再加上提高像素数等措施,提升了强光下LCD图像显示的清晰度。为了方便特殊角度的取景,例如俯拍、仰拍或者自拍等,许多;隹专业级数码相机的液晶屏设计成旋转式,方便摄影者从多角度取景。例如,三星Pr0815就采用了3.5英寸23.5万像素固定TFT液晶显示屏,为了方便多角度取景,Pr08&7&5还设计了可作为信息屏和取景器的机顶LCD,Pr0815采用了容量高达1900mAh的锂离子电池,为大屏提供充足的电力支持。再比如索尼DSC-R1数码相机可以用LCD实时取景,与别人不同的是它将2.0英寸可旋转LCD设计在相机顶部(在电子取景器上面),可以反扣和平躺,可谓标新立异。有报道称柯达的一款新机的3.O英寸LCD采用了触摸屏控制技术。数码相机的世界真可谓异彩纷呈、日新月异。&  需要强调的是,许多类单反数码相机光学变焦比较大,为了保持相机稳定,得到清晰影像,手持拍摄时不宜采用液晶显示屏取景,特别是镜头伸出较长、用长焦拍摄时更不应使用这种取景方式。&  综上所述,如果考虑诸如取景精度、节能降耗、使用习惯和方便程度等因素,每一种取景器(或取景方式)都有其优势和不足,拍摄实践中应结合手中相机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取景方式。
Re:[chu楼]&&&&&&&&&&这个还是有点用的,怎么不加精?申请了
Re:[chu楼]&&&&&&&&&&加精?申请
hehe&,man&you&yong&d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其他登录方式:赞助商链接
当前位置: >>
摄影专业艺考辅导教程(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目录 第一篇第一章 第二章专业和院校解读篇摄影专业解读 摄影专业招生院校(部分)第二篇摄影基础知识篇第一章 摄影概述 第一节 摄影术的诞生和发展 第二节 摄影史上的主要流派 第三节 摄影的基本特性 第四节 摄影的功能与应用 第五节 摄影的分类 第二章 照相机 第一节 照相机的种类和特点 第二节 照相机的基本构造 第三节 摄影附属器材 第三章 感光材料 第一节 感光胶片 第二节 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与存储设备 第四章 曝光与测光 第一节 摄影曝光 第二节 摄影测光 第五章 摄影用光 第一节 光线在摄影中的作用及运用 第二节 摄影光源的种类及特点 第六章 影调控制第七章 摄影构图 第一节 摄影构图的概念 第二节 影响构图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摄影构图的形式美法则 第四节 常用的摄影构图方式 第八章 彩色摄影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光与色 色彩的配置方法 色彩运用的注意事项 色彩的视觉感受第九章 数码摄影 第一节 数码摄影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数码影像处理系统 第三节 影像的基本调整 第四节 影像的合成与处理第三篇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摄影作品分析篇摄影作品分析的特点 摄影作品分析的一般性步骤和方法 摄影作品分析范例 名作精选第四篇 第五篇现场拍摄篇 历年考试真题篇附录一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摄影摄像专业考试大纲 附录二 福建省普通高校美术类摄影专业省级统考理论考试复习范围 第一篇专业和院校解读篇第一章摄影专业解读从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流行的趋势看,摄影是一门赏心悦目的艺术,但我 国目前的摄影更主要还是以一门技术的身份出现。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我国国民 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摄影将悄然走进千家万户。当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摄影 的基础知识后, 从事摄影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就有可能将摄影最大限度地从技术 层面向艺术层面转移, 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纵观中国摄影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们欣喜地发现,当今的摄影教育已经进入到一个全盛的时期,从招生院校、专 业,到招生数量,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局面。尤其是随着各省市艺术类专业实 行统考办法的尝试以及院校自主招生办法的实施,摄影专业在其归属类别方面, 其专业特征方面愈发凸显。 一、摄影专业高考的性质: 摄影专业高考属于普通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的范畴, 是招生院校为摄影 类专业的招生而设置。 它的评价标准是考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 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摄影专业基础和文化艺术素养, 有利于对考生的择优选拔 和入学后的专业培养。 按照国家教委规定, 普通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分为专业考试和文化 考试两次进行。 摄影专业高考即属于其中要求的专业考试。摄影专业高考目前除 福建省实行统考外,其余省市均实行校考。 二、摄影专业高考的类别: 按照各个省市对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招生考试类别的不同划分方法, 摄影专业 招生考试有的被专门划分为一类,有的被划分到美术类或编导类。但是,随着专 业划分的逐年细化,摄影专业单独划类,已成为基本趋势。根据各高等院校的专 业设置的培养方向的不同,摄影专业又划分为电视摄影、电影摄影、图片摄影、 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照明艺术、电影制作、媒体影像制作等方向。 三、摄影专业高考的形式: 摄影专业考试分为省级招办统一组织、 统一命题的专业考试和各招生学校自 主组织、命题的专业考试两种形式,简称省统考和校考。 按照艺术院校招生规范化的要求, 艺术专业招生考试正逐步实现着由校考向 统考的过渡。但是,由于不同院校的摄影专业有不同的专业要求,目前摄影专业 的招生考试仍然是校考与统考并存的时代。全国除福建省实行了摄影专业统考 外,其他省市基本实行校考。摄影统考之后校考仍然存在,其原因是一些院校规 定, 考生只有在取得了所在省市的统考合格后才能参加校考,统考成绩基本上是 本省市的院校以及专科认可。 四、摄影专业高考的类型及内容: 按照摄影专业细分后的不同要求,以及各院校摄影专业理念、培养方向、目 标的不同,摄影专业考试的类型基本上划分为三种: 1、摄影基础型:采取此类考试形式的院校基本上是一些艺术学院或综合院校, 重在考核考生的摄影基础知识、 摄影作品分析能力及摄影技能。考试基本内容为 摄影基础知识、摄影作品分析、实际拍摄。 2、美术基础型:采取此类考试形式的院校基本上是一些美术院校的摄影专业, 重在考核考生的美术技能及知识。考试内容为素描、色彩、速写、命题创作等。 3、综合型:此类考试形式重在考核考生的全面素质。考试内容为面试、文艺常 识、摄影基础知识、摄影作品分析、影视作品分析、美术技能、平面广告设计等。 有的对上列知识均有涉猎,有的从其中选考部分内容。从发展的趋势看,这种类 型的考试院校在逐步增多。 五、摄影专业高考的备考内容: 按照各个院校摄影高考内容的不同要求,摄影专业考生在备考时,必须做全 方位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 这些准备大致应该包括面试和笔试两个方面。面试 包括形象考察、自我介绍、回答考官提问、个人作品展示(摄影、美术或其他作 品)、摄影作品分析、美术作品分析、现场图片拍摄等。笔试包括美术技能(素 描、色彩、速写等)、文学艺术常识、摄影基础知识、摄影作品分析、影视作品 分析、文学作品创作等。 六、摄影专业高考的录取标准: 摄影专业招生考试分为专业考试和文化考试两个方面,根据两个方面的成 绩,不同的院校会采取不同的录取标准。目前,艺术院校采用的录取标准基本上 有如下几类: 1.按专业考试成绩排序录取。 2.按文化考试成绩排序录取。 3.按专业考试成绩与文化考试成绩综合排序录取。 4.按文化考试成绩与所在省一本线的分数比值排序录取。 七、摄影专业的就业方向: 摄影专业就业前景比较乐观,市场需求量较大。 从各高校摄影专业毕业生的 就业方向看,大多数毕业生就业于电影制片厂、电视制作部门、媒体广告宣传部 门、音像出版部门、图片制作部门、报社或杂志社、摄影公司、婚纱影楼等部门, 以及从事摄影艺术创作、教学和研究等工作。第二章摄影专业招生院校(部分)随着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设摄影专业的高校也与日俱增,呈现出不 断发展的态势。艺术类院校、综合性院校、师范类院校、独立学院、民办本科院 校的纷纷开设摄影专业, 给广大热爱摄影并致力于摄影艺术的学子提供了学习和 深造的机会。对全国部分摄影专业招生的院校及考试内容的简要介绍请见下表: 招生院校专业(方向)初 试 摄影 (电影摄影方 向) 复 试考试内容笔试:文艺及综合常识(文艺、时事、社会常识。考生自备 2B 铅笔和橡皮) 笔试:1.影片读解(观摩影片后回答与此影片内容相关的问 题) 2.命题创作(根据命题故事内容,创作出 6-8 幅画面,叙述 故事情节。绘画形式不限,自带画具) 面试:综合素质考察(考生可自带本人美术、摄影作品) 笔试:文艺及综合常识(文艺、时事、社会常识。考生自备 2B 铅笔和橡皮) 1.命题写作(笔试。给出一幅作品,要求考生根据作品创作 出一个短片剧本或故事) 2.命题辩论(集体方式。给出主题,考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 论,规定发言每人不得超过 2 分钟,不发言者为 0 分。自由 辩论每次不得超过 1 分钟) 面试:综合素质考察(考生可自带本人美术、摄影作品或已 发表的文学作品,可进行现场才艺展示) 笔试:摄影基础知识与摄影作品分析 现场拍摄(以命题方式现场拍摄,考生自带相机,一律使用 数码照相机,拒绝使用传统照相机) 面试:文艺理论常识,摄影理论知识,电脑图形处理常识等 (考生可自带本人摄影、美术作品) 笔试:专业基础知识 笔试:计算机常识(计算机基础,网络基础,多媒体基础) 面试:文艺综合素质、外语、逻辑思维能力、命题故事 (考生可进行现场才艺展示) ① 提交摄影、绘画或其他作品 ② 面试:自我介绍;摄影、美术作品分析;回答考官问题 影片分析(故事片电影,3 小时 30 分钟) 报电影电视剧摄影方向的考生还需参加绘画考试:a.素描 b. 分镜头(就提供的一段文字故事用若干幅画面表现)(3 小 时 30 分钟) 面试:①自我介绍(1 分钟) ②回答考官提问(高中所学知 识) ③摄影、美术作品分析(注:如考生有习作,可带来展 示) 笔试:电视节目分析(重点考察考生的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2 小时)三 试 初 试 摄影 (电影制作方 向) 北京电影 学院 三 试 摄影 (图片摄影方 向) 初 试 复 试 三 试 摄影 (媒体影像制作 方向) 初 试 复 试 三 试 摄影 (电影电视剧、 图片摄影方向) 初 试 复 试复 试中国传媒 大学摄影 (电视摄影方 向)初 复 试 合 并 考 试 浙江传媒 学院摄 影图片摄影 电视摄像 照明艺术初试:形象考察;自我介绍;回答主试教师提问 复试:摄影作品分析;综合素质测试 初试:形象考察;自我介绍;回答主试教师提问 复试:影视作品分析;综合素质测试 时间为 120 分钟,总分为 100 分(不含附加分),考试内容为: 1.文学艺术常识(30%,以中学教材涉及内容为主) 2.摄影基础知识(40%) 3.摄影作品分析(30%) 4.如参加我校美术.设计类考试可另行加分。美术、设计类考试满 分为 200 分,加分成绩按总成绩*10%折算,最多为 20 分。 1.回答提问;2.摄影作品分析、命题创作、影片分析 1.摄影基础知识;2.摄影技巧测试(命题拍摄、静物拍摄) (1)摄影基础知识; (2)摄影作品或美术作品赏析; (3) 平面广告设计 (图片与文字编排, 规定图片与文字, 开画纸) 8 初试:①才艺展示②回答考官提问(影视基础、摄影基础知识) 复试:①故事续编、摄影作品分析②电视作品分析 摄影基础知识;室内实拍 素描;摄影基础知识与图片分析 摄影基础知识(基础原理、作品分析)、摄影技能 摄影技能测试;摄影基础知识 美术基础;摄影作品分析 笔试:①影视作品分析②色彩填涂(自备彩色水笔一套) 面试:③命题演说 只一试省份 测试内容 1.摄影理论基础知识考察;2.图片分析;3. 影视片断分析 1.回答考官提问(时事政治方面) ;2.照片拍 摄(现场拍摄) ;3.图片分析 1.摄影基础知识考察; 2.图片分析; 3.影视片 断分析天津师范 大学摄影重庆大学 上海师范 大学 南京师范 大学 南京艺术 学院 山东师范 大学 山东艺术 学院 山东轻工 业学院 济南大学 重庆师范 大学 辽宁大学摄影 摄影 摄影 摄影(新闻摄影 方向) 摄影摄影 摄影 摄影 摄影 摄影 摄影河北传媒 学院摄影有初复 试省份 测试内 容初试 (面试) 复试 (笔试)吉林动画 学院 上海工程 技术大学 重庆大学 美视电影 学院 中国传媒 摄摄影 摄影文艺常识;摄影基础知识;图片评析 1. 摄影基础知识 2. 摄影基本技能 初试 面试: (1)回答提问; (2)摄影作品分析 笔试: 命题创作(根据命题要求, 创作出 4-10 幅分镜头画面) 笔试: 影片分析(2 小时,不含影片观摩时间) 复试 三试摄影 摄影面试:①自我介绍;②回答考官提问(高中所学知识); 大学南广 学院 复旦大学 上海视觉 艺术学院 成都理工 大学广播 影视学院 天津师范 大学津沽 学院 华中师范 大学武汉 传媒学院 南京师范 大学泰州 学院 首都师范 大学科德 学院 佳木斯大 学 安徽师范 大学影 系摄影(电视 摄影) 照明艺术 摄影③图片作品分析。 笔试:影视作品分析 笔试:综合类考试、分镜头描写及绘图; 操作:摄影技能考核; 面试:综合素质考察。 1、美术基础知识、摄影摄像基础知识、文学艺术常识 2、图片分析 吉林省、陕西省、四川省承认美术类统考成绩,在湖南省、福建省、 浙江省、河南省承认摄影摄像摄制类统考成绩,除以上七省外在河 北、山西、山东、内蒙古、江苏、湖北、天津等其他省份承认天津 师范大学摄影专业成绩。 (1)自我介绍(可自带艺术创作作品) ; (2)考官提问; (3)摄影理论知识、文艺理论常识(笔试)(4)图片分析(笔试) ; 1.摄影作品赏析 2.摄影基础知识问答 3.平面广告设计(图片与文字编排,规定图片与文字,8 开画纸) 笔试:摄影作品评析(根据所提供素材,完成一篇摄影作品评析, 字数不少于 1200 字。) 素描、色彩、摄影基础知识、摄影创作 设计;速写;摄影作品分析(设计、速写两门课以中学现行美术教 材为主要考试范围,摄影作品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摄影作品的鉴赏 能力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素描;色彩 色彩 (根据文字描述进行命题绘画创作, 强调透视与色彩表现能力) 面试:身体基本素质目测;回答问题 色彩 (根据文字描述进行命题绘画创作, 强调透视与色彩表现能力) 面试:身体基本素质目测;回答问题摄影(含图片摄 影及制作方向、 影视摄影及制作 方向)摄影摄影摄影摄 影影视摄影 图片摄影绘画(摄影)摄影 摄影(商业摄影 与媒体) 摄影(影视摄影)云南艺术 学院 云南艺术 学院文华 学院 东北农业 大学成栋 学院 哈尔滨学 院摄影(影视摄影)摄影素描、色彩、摄影图片赏析摄影素描、色彩、专业理论(其中基础理论、作品赏析) 第二篇摄影基础知识篇第一章摄影概述摄影,其英文翻译为 photography,该词源于希腊语 photo(光线)和 graphy (描绘、绘图)的结合,所以我们通常说摄影是用光线对景物进行描绘的视觉传 播媒介,达盖尔在其摄影术发明的申请书中也说道“我已抓住了阳光来为我作 画” 。 摄影是一门独特的造型艺术,是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它没有国界之分。摄 影是光学、物理学、化学、电子与数字技术等多门学科的综合。它通过光学成像 等科学原理,使客观实在在感光介质上得到瞬间的记录或反映。 摄影是人眼视觉的拓宽与延伸。摄影并不是单纯的照相,它是一门观察与思 考的艺术,同时也是一门选择的艺术。它限定了人眼用镜头去观察提炼、用感光 介质去瞬间记录,框住了人的视觉范围。它是一种有思想,有意识的行为。在按 动快门的瞬间,凝结了摄影者无限的情感与构思。 摄影术自诞生以来,虽然只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在这短暂的历史瞬 间了,摄影却经历了绘画需要上千年才完成的剧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摄影 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在读图时代的今天, 摄影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与地位。人们时时刻刻、不知不觉地与影像世界共同生存。 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介入,摄影发展的速度更是惊人,传统摄影还未站稳脚 步就被数字摄影所代替了, 数字化网络时代的到来, 使摄影的独特优势更加彰显, 摄影的空间得到极大的拓展,摄影风格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如今,数码相机走进 千家万户,日益平民化,大众化。摄影已经不在是少数摄影专业人员的特权,掌 握基本的摄影技能,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需的基本技能之一。 近几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国内各大院校先后增设了摄影专业,培 养摄影高级人才。同时,许多专业也将摄影作为其专业课中的重要课程,或是将 摄影作为提高现代大学生全面素质与修养的重要选修课程。 可见摄影在高等教育 中的地位在逐渐提高,所以掌握一定的摄影基础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要不要强调该教材是一本考前辅导教材???) 第一节 摄影术的诞生和发展时代背景 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是时代的必然产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长驻影像 的渴望、 对影像记录和信息传播的需求催生了摄影术的诞生;同时摄影术的诞生 又反过来更进一步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与人们的需求。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 络时代的到来,图像市场的日益繁荣,为摄影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丰富了摄影的 生存空间。 摄影术的萌芽 摄影术并不是某一个人发明出来的,而是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的一个成果, 它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产物。摄影术一经公布,便吸引了很多人来改进它,使 它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 1.我国对小孔成像理论的探索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 对光与影的探索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 4 世纪 的春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墨翟在《墨经》中对光学现象进行了八条论述,通称 “墨经光学八条” 。第一条论述了影子生成原因,第二条论述了光线与影子的关 系,第三条论述了针孔成像原理,第四条论述了摄影光学中物距与像距的概念, 第五条论述了光与物体、影子的关系,第六条论述了光的反射现象,第七、八条 论述了各种透镜中物与像的关系。这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光学著作。 春秋战国后期,大思想家韩非子在《外储说左上》中记载了为周君绘画的故 事,其中也涉及到了光影成像理论。 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进一步对小孔成像理论和凹 凸镜聚焦成像作了深刻而详细的论述。 他同时也提到了几何光学的 “格术” 问题, 进一步发展了我国的几何光学体系。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物类相感志》中记载了“盐卤窗纸上,烘之字显”的现 象,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银盐变黑显影技术的记录。 宋末元初的科学家赵友钦, 在研究天文测量的基础上对针孔成像等相关原理 进行大规模试验并取得较高成就, 他曾在自己的房间中设计建造过一座暗箱实验 室。其著作《革象新书》确立了照度学的思想体系。 明清时代,我国已经运用暗箱原理进行绘画,康熙年间江都的黄履庄,因擅 作“临画镜”和“缩亮镜”等光学仪器而闻名,清代陈文述曾对其研制的“多镜头暗 箱”进行描述: “千里镜于方匣布镜器,就日中照之,能摄数里之外之景,平列 其上,历历如画。 清代的物理学家郑复光在《镜镜泠痴》一书中同样介绍了绘 ” 画暗箱的制作方法。 明末清初的科学家方以智写下 《物理小识》 一书, 书中详细论述了小孔成像、 光的折射、透镜成像等问题。 清代物理学家邹伯奇根据古代光学原理于 1844 年自制出我国第一台照相 机,并著有《摄影之器记》与《格术补》等书,书中论述了照相机成像原理以及 制作方法等知识。 2.西方国家对光影成像的探索 在西方, 关于小孔成像的最早记载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质 ( 的 疑篇》 ,在其著作中论述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介绍了关于小孔成像的原理。 16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暗箱”是帮助画家和自然科学家快速准确地 记录大自然的辅助工具。艺术巨匠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于 1490 年为我们留下了有关暗箱的文字记载。1558 年意大利科学家波尔 塔(Giovanni Parta)在其著作《科学魔术》中详细的论述了运用暗箱进行绘画的 过程:把影像反射到画板上,然后用铅笔描摹出轮廓,着色以后就完成了一幅画 (如图 1-1 所示)。 德国医学教授约翰?海因里希?舒尔茨(J.H.Schulze)在 1725 年发现了银化合 物的光敏特性, 可惜的是他的实验并没有跟摄影联系起来。而真正将暗箱加上感 光材料来记录影像的是英国的托马斯?韦奇伍德 (Thomas Wedgwood) 17 世纪末 。 期,陶瓷工人韦奇伍德将不透明的树叶、昆虫的翅膀放在涂有硝酸银的皮革上, 然后放在阳光下暴晒, 等取下树叶时发现了非常优美的白色轮廓图案,可是遗憾 的是他没有找到能够长期保存影像的方法。 1812 年英国物理学家乌拉斯顿(William Hyde Wollaston)发明了新月形镜 头,它由一片凹凸透镜构成,是世界摄影史上第一个摄影镜头,将新月形的凹凸 透镜置于暗箱前端, 并在其后端安装上磨砂玻璃,通过聚焦可在磨砂玻璃上看到 真实比例的自然影像。暗箱和镜头的结合,形成了早期照相机的雏形。图 1-1可携式绘画暗箱摄影术的诞生 1. 尼普斯与“阳光摄影术” 法国的印刷工人约瑟夫?尼普斯(J.N.Niepce) (如图 1-2 所示)于 1793 年 开始了他对感光材料的研究, 他尝试着将暗箱中的影像记录在金属板上并印刷出 来。1822 年他将印刷用的沥青涂抹于铅锡合金板上,然后置于暗箱中进行长达 12 个小时的曝光。在光线的照射下,景物明亮部分的沥青变白变硬,然后用薰 衣草油冲洗“显影” ,薰衣草油将未变硬的沥青溶解,露出下面的暗灰色金属板, 从而记录下了光的影子,形成与原物相似的正像(如图 1-3 所示) 。尼普斯将这 种记录影像的方法命名为“日光蚀刻法” ,或称“阳光摄影术” 。 1825 年他拍摄了一幅牵马的孩子的影像,这是世界上第一张有确切年代可 稽的照片 (如图 1-4 所示) 。 1826 年, 他再次成功的拍摄了其工作室窗外的风景, 这是世界上第一幅永久性照片(如图 1-5 所示)。这张照片曝光时间长达 8 个多小 时,出现了景物东西两个方向都受光的现象。 “日光蚀刻法”由于光敏度过低, 影像质量不高,所以始终没有直接应用于摄影上,后经过改进,使用于印刷制版 行业。 图 1-2 尼埃普斯肖像图 1-3《餐桌》 尼普斯摄 1822 年图 1-4 《牵马的孩子》 尼普斯摄 1825 年 图 1-5 《窗外的风景》 尼普斯摄 1826 年 2.达盖尔和“银版摄影法” 1829 年法国画家与舞台美术师路易?雅克?芒特?达盖尔(Louis Jacques Mande Daguerre) (如图 1-6 所示)开始与尼普斯合作,继续改进摄影术的研究。 1837 年,达盖尔将铜版表面镀上高度抛光的银,然后将铜版银面朝下,放在碘 蒸汽上熏蒸, 使其表面产生可感光的碘化银,然后把镀银铜版放在暗箱中曝光约 30 分钟后,取出用水银蒸汽熏蒸显影,生成汞剂,最后用硫代硫酸钠浸泡定影。 即获得了影调层次丰富、具有金属光泽的正像(如图 1-7 所示) 。这种方法被称 为“银版摄影法”或“达盖尔式摄影法”。 1839 年 8 月 19 日,法国巴黎天文台台长阿拉 哥在法国科学院与美术学院的联席会议上, 向全世 界公布了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自此,这一年通 常被认为是摄影术诞生之年, 达盖尔因此也被誉为 “摄影之父” 。 用“银版摄影法”获得的影像质量较之“阳光 摄影术”有显著的提高,如图 1-8 拍摄的巴黎建筑 物,影像锐利,影调层次丰富,但是它的致命缺点 也同“阳光摄影术”一样,每一块金属版只能获得 唯一一张照片,这样不利于影像的复制与传播。图 1-6 达盖尔肖像 图 1-7 《工作室一角》 达盖尔摄 1837 年 目前所知尚存最早的一幅银版 法照片图 1-8 《巴黎街景》 达盖尔摄 1839 年 3.塔尔博特和“卡罗式摄影”法 就在“达盖尔式摄影法”公布不久,英国文学家,科学家威廉?亨利?福克 斯?塔尔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 (如图 1-9 所示)也宣称他发明了一种 能够将暗箱影像永久保存的方法,他把他的工艺称为“卡罗式摄影法”。 塔尔博 特的这种摄影法用纸作片基, 成像质量较差, 无法和 “达盖尔银版摄影法” 相比。 但用这种方法拍摄出来的影像是负像,可以用来印制正像,这样就可以实现影像 的批量复制传播,这种“负像一正像”工艺一直沿用至今,塔尔博特因此也成为今 天的负片工艺的创始人。1841 年塔尔博特在英国为他的“卡罗式摄影法” 申请 了专利,并出版了一本卡罗式照片集,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摄影画册,名为《自然 的铅笔》 (如图 1-10 所示) 。整个画册共有 24 幅卡罗式的大幅像片,至今仍有少 数留存。图 1-9 塔尔博特肖像图 1-10 《自然的铅笔》之一 塔尔博特摄 1844 年 在达盖尔公布他的摄影术之前的几个月,法国的伊波利特?巴耶尔(Hippo lyte?Bayard)也声称自己发明了摄影术,但最终摄影术的桂冠被达盖尔摘取。 在竞争摄影术发明权失败后, 巴耶尔一怒之下将自己扮成溺水自尽者,半身赤裸 进行自拍,并在照片旁辅以文字说明(如图 1-11 所示)。虽然与摄影术发明的 专利权失之交臂, 但这幅照片却成了摄影史上公认的最早男性人体照片,他开启 了世界人体摄影的先河,自拍手法的导入也是摄影家将镜头面对自己的最初尝 试,照片和文字结合的摄影手法也应该是摄影史上的首创。 。图 1-11 《扮成溺水自尽者的巴耶尔》 巴耶尔摄 1840 年 摄影术的发展 摄影是科技的产物, 摄影术的发展与器材的不断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摄影 器材的发展,主要包括照相机的发展和感光材料的发展两个部分。 (一)照相机的发展 从最初的简易暗箱, 到今天的高度自动化相机, 照相机的发展速度可谓惊人。 1841 年,光学家沃格兰德(Vogue Rand)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金属机身的照 相机。 1849 年, 戴维?布鲁斯特 (David Brewster) 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立体观片镜。 1888 年,美国伊斯曼公司研制出首台使用胶卷的“柯达 1 号”相机,可连 续拍摄 100 张照片。1891 年柯达公司制造出可装卸胶卷的相机。 1906 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George Silas)首创闪光灯摄影。 1914 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Oscar Barnack)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部 135 相机,使用 35mm 宽的电影胶片,可拍摄 24mm× 36mm 照片,这是第一批徕卡 相机(Ur-Leica)的原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25 年,德国蔡司公司生产出世界上首批平视旁轴取景的 135 照相机,成 为摄影史上的里程碑,照相机跨入高级光学和精密机械的技术时代从此确立。 1928 年,德国“弗兰克和海德克”公司生产出一种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罗莱反光照相机,它能拍摄 6cm× 6cm 的方形照片,并能在相机顶部的磨砂玻璃 屏上调焦和取景。 1945 年,瑞典生产了一款名为“哈色布拉德” (Hasselblad)的 120 单镜头 反光照相机。 1947 年, 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拍摄后即可拿到照片的 “波拉洛依德” (Polaroid)相机,简称“波拉”相机。 。 1949 年,德国蔡司?伊康公司(Zeiss Ikon)生产的 35 毫米单镜头反光相机 “康泰克斯” (Contax) ,开创了现代 135 单反相机的基本模式。 1949 年美国发明了变焦距镜头。 1950 年法国发明了摄远镜头。 1954 年德国发明了微距镜头。 1960 年,日本旭光公司在德国世界相机博览会上展示了世界上首台以电子 测光的 135 单镜头反光相机“潘泰克斯” (Pentax SP) ,从此照相机进入了电子时 代。 1977 年,日本的美能达公司生产出世界首部双优先自动曝光相机――“美 能达 XD7”135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1989 年,日本佳能公司生产出由超声波马达驱动的“佳能 EOS-1”单镜头 反光照相机。 1981 年, 日本索尼 (SONY) 公司推出了世界上首台磁录像照相机 “玛维卡” (Mavica) ,开创了照相机技术的数字化时代。 (二)感光材料的发展 感光材料的发展, 很大程度上是对感光度的不断提高的探索。当年尼普斯使 用沥青金属版,曝光 12 小时才能得到一张影像,今天,只要按下快门,数秒便 可得到照片的波拉片的问世,如今的 ISO 可以高达千万,在以前看来很难拍到 的影像现在很容易的就得到了。 1819 年,英国的科学家赫谢尔爵士(J.F.W.Herschel)发现了硫代硫酸钠可 以做定影剂,此法沿用至今。1840 年他发现了卤化银中溴化银的感光性能最高, 1842 年他发明了草酸铁印相法和氰盐印相法。 “摄影”“正片”“负片”“乳剂” 、 、 、 等摄影专业名词都是他提出来的。 1847 年,尼普斯的侄子圣?维克多(Niepce de Saint-Victor)取得“蛋白玻璃” 摄影法的专利权, 使曝光时间提高到 5~15 分钟, 但蛋白玻璃的感光速度仍较慢, 不适宜拍摄人像之类的照片。 1851 年伦敦雕塑家弗里德里克?司各特?阿切尔(Frederick Scott Archer) 发 明了“火棉胶湿版”摄影术,它的光敏度高,使曝光时间控制在 1 分钟以内,拍 出的影像影纹清晰,成为当时欧美的主要摄影法,直到 19 世纪 80 年代中期“干 版法”的出现,湿版法才逐渐退出舞台。火棉胶湿版摄影法效果虽然很好,但使 用不方便,需要一定的技术要求,不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1861 年,物理学家麦克斯维尔首次使用红、绿、蓝滤光镜,分别拍摄并获 得了彩色影像。 1871 年,英国医生理查德?里彻?马克多斯(Richard Leach Maddox)发明 了“明胶干版法” 。用明胶作涂布材料,感光度极高,曝光时间提高到 1 秒以内, 可以手持相机拍摄, 而且外出拍摄可以不用带暗室设备和化学药品,摆脱了临时 涂布制作湿版的不便,并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1884 年美国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公司,1888 年该公司生产出使用胶卷的小型数码相机“柯达 1 号” ,可连续拍摄 100 张照片。 但是胶卷是事先放置在相机里的,拍完以后需要送回伊斯曼公司冲洗。 1887 年美国人古德温?汉尼拔(Goodwin Rev Hannibal)取得硝化纤维素感 光片的专利,1889 年开始生产硝化纤维素片的胶卷。 1891 年柯达制作出摄影者自己能装卸的胶卷,从此柯达软片胶卷风行世界, 摄影开始逐渐走进大众生活中。 1935 年,美国人研制出涂布三层乳剂的柯达克罗姆并付诸实用,从此,彩 色感光材料技术逐渐成熟。 1942 年,美国柯达公司正式推出彩色负片和彩色相纸。彩色摄影开始迅速 发展,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 1981 年,日本索尼(SONY)公司在德国国际广播器材博览会上推出了世界 上首台磁录像照相机“玛维卡” (Mavica) 。它记录影像的载体不再是银盐胶片, 而是以电磁记录影像。但由于像素较低且制作成本高而未得到开发推广。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数码摄影及配套的电脑图像处理系统迅速崛起,传统 的银盐时代受到数码技术的巨大冲击。 影像的存储载体变成了 CCD 或 CMOS 芯 片,数码摄影的出现,标志着新的数字时代的到来。 第二节 摄影史上的主要流派摄影术从诞生到现在,虽然只有 172 年的历史,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 了许多在艺术见解、表现方法、审美趣味上具有共同特点的摄影团体,形成了众 多的摄影艺术流派,极大的推动了摄影的发展。 一.画意摄影 摄影在诞生之初, 为了获得与其它传统艺术样式同等的地位,开始走了一条 捷径,那就是嫁接在绘画上。摄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都是模仿绘画的,并 在与绘画亲缘交融和相互促进中得到了发展。 画意摄影流派主张从形式到内容都 极力模仿绘画,为了达到与绘画同样的视觉感受,摄影师可谓使尽了浑身解数。 1892 年摄影团体连环会、1893 年德国汉堡画意摄影展览、1894 年巴黎摄影俱乐 部、1902 年纽约的摄影分离派和 1904 年国际画意摄影协会的相继成立,将画意 派摄影在 19 世纪与 20 世纪之交推向顶峰。 画意摄影流派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高艺术摄影”和“印象派摄影”等 几个分支。高艺术也称“极其高雅的艺术” ,主要是指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绘画艺 术。高艺术摄影产生于 19 世纪的英国,指受绘画中的拉斐尔前派影响的摄影流 派,其艺术特点是运用绘画的理念,独具匠心地创作出绘画效果的照片。奠基者 是大卫?奥克达维斯?希尔(David Octavius Hill)和罗伯特?亚当逊(Robert Adamson) ,希尔是一位优秀的肖像画家,他的画风被认为是有着荷兰肖像画大 师伦勃朗的遗风。而亚当逊是一位技术高超的摄影家,他们两个人合作,以“卡 罗式摄影法”为人们拍摄肖像。其作品具有较强的绘画特征,画面有着朦胧的美 感、构图严谨、具有油画般的效果。他们的合作同时也是摄影与绘画无间协作的 一段佳话。 高艺术摄影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奥斯卡? 雷兰德 (Oscar Rejlander) 和亨利? 佩 奇?罗宾逊(Henry Peach Robinson) 。他们对绘画的模仿不仅在于形式,更在于 内在的精神。他们模仿当时流行的“拉斐尔前派”绘画风格,运用导演、摆布、 剪辑、拼贴、叠印的方式表现宗教、文学故事题材,画面精心设计,构图严谨, 具有绘画效果。 这同时也开创了一种“集锦摄影”手法。 1857 年雷兰德拍摄的巨幅作品《人生的两条道路》(如图 1-12 所示)是高 艺术摄影最具代表性之作。作品模仿拉斐尔的名画《雅典学院》,用 30 张不同 的底片拼贴、叠印而成。原作尺寸约为 31×16 英寸,创作耗时数周。他的这幅 作品不仅构图严谨, 而且具有很强的教化意味,画面表现的是一位老者教诲两个 年轻人怎么选择人生。画面分两个部分,左边充满了欲望与诱惑,表示的是一种 堕落的人生; 而右边是勤劳向上的人生。 画面通过对比手法劝导年轻人要走正道。 这幅作品在英国曼彻斯特艺术珍品展览会上展出时,引起巨大轰动,这在某种程 度上标志着摄影作为独立艺术的成熟,他的这幅作品也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幅 真正意义上的摄影艺术作品” 雷兰德因他的巨大成就被誉为“艺术摄影之父”。 , 《人生的两条道路》后来被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买去用于教育子女。 图 1- 12 《人生的两条道路》 雷兰德摄 1857 年 罗宾逊也很热衷于用多底片合成作品,他的《弥留》(如图 1-13 所示)就 是用了五张底片拼贴制成的。作品《弥留》画面充满了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表现 的是一个少女即将离世,亲友们悲痛告别的场景,画面弥散着伤感的气息,传递 出古典画意的美学取向。1869 年罗宾逊发表了《摄影的绘画性效果》一书,成 为 19 世纪阅读量最大的摄影书籍。图 1- 13 《弥留》 罗宾逊摄 1855 年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中国已故台湾摄影大师郎静山先生,他运用和雷兰德、 罗宾逊相同的暗房技艺,使用集锦摄影法把多幅拍摄的作品,比如石头、松树、 鸟、人物等在暗房中重新组合,仿制出古代山水画的样子。他的作品渗透出中国 传统画意理念,虽然这种形式在现在已是再普通不过,但其独特的风格在 20 世 纪三四十年代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其作品有《斜风细雨 不需归》 (如图 1-14 所示)《八哥》等。 、图 1-14 《斜风细雨不需归》郎静山摄 1960 年 印象主义摄影产生于 19 世纪后半期,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追求光影变幻 的即时漫射效果和画面的朦胧美感。 树胶重铬酸盐印相工艺和爱默森的焦点视觉 论促成了这一潮流的形成。 摄影师运用各种柔焦和软焦的手段,使用表面粗糙的 相纸,刻意使照片显得朦胧,传达出“印象”般的视觉感受。代表人物有法国摄 影家罗伯特?德马奇(Robert Demachy)、乔治?戴维森(George Davison)保 罗?贝尔贡(Paul Bergon)等等。德马奇是巴黎摄影俱乐部的创始人之一,他 的画意摄影作品具有很高的造诣,他选用各种材质的相纸,创作出酷似绘画的摄 影作品, 有时为了达到绘画的笔触与肌理,他会在已经完成的照片上用画笔再做 修改,以达到绘画的效果。他的代表作《人体》(如图 1-15 所示)就是一幅刻 意修饰的与绘画相媲美的摄影作品。 图 1-15 《人体》 德马奇摄 1906 年 画意摄影流派是摄影家在艺术道路上的最初探索, 这是一个历史进程的必然 阶段, 它为摄影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一直到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很多画意摄 影作品。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 画意摄影过分的依附于绘画, 过多的注重表面效果, 为了达到绘画式的美感效果,极力掩盖平凡和丑陋,避免日常生活题材,忽视了 摄影本身的独特性。 所以在画意摄影发展过程中,很多摄影家慢慢意识到了摄影 的特性,开始回归摄影本体语言,新的写实主义风格兴起,自然主义摄影流派顺 理成章的就诞生了。 二.自然主义摄影 自然主义摄影反对模仿绘画,反对对照片的人为加工,提倡用写实的手法展 现摄影独特的魅力。1889 年英国的彼得?亨利?爱默森(Peter Henry Emerson) 写下了《自然主义摄影》 ,在这本书中,爱默森提出了“回归自然”的口号,他 在摄影理论上第一次指出摄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提倡摄影主体意识,主张摄影 要有自己的构图法则,以这本书为标志,自然主义摄影产生了。爱默森从理论和 实践上推动了自然主义的发展, 他拍了大量真实反映乡村生活的照片,代表作有 《采睡莲》《收获》 、 (如图 1-16 所示)等。 图 1-16 《收获》 爱默生摄 1888 年 三. 摄影分裂主义 摄影分裂主义又称摄影脱离派,是由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Alfred Stieglitz)与爱德华?斯泰肯(Edward Steichen)等人于 l902 年在纽约发起成立 的,他们主张“通过努力使人们认识到摄影不是绘画的陪衬,而是摄影家个人表 现的全新手段” ,摄影器材的简约化、小型化,使得即时现场记录变得简单起来, 从而推动了这一流派的发展。 摄影脱离派的创始人斯蒂格里茨在最初学习摄影的时候,也是主张模仿绘 画, 宣称为达到绘画的目的, 以一切手段对底版以及照片的人为处理都是允许的, 因此他创作了许多唯美的画意摄影作品。 但是后来斯蒂格里茨渐渐意识到这种唯 美的创作方式脱离了摄影的本性,于是他开始探索摄影自身表现的规律和特点, 提出了纯摄影主义的理论。他开始拿着小型照相机在街头寻找题材,1892 年拍 摄的 《终点站》 (如图 1-17 所示) 被称作是世界摄影史上 “第一张现代摄影作品” 。 他斥巨资创办《摄影作品》杂志,1905 年在纽约第五街开设著名的“291 展厅” , 极大鼓舞和推动了摄影艺术的发展,他因此被称为美国“现代摄影之父” 。 图 1-17 《终点站》 斯蒂格里茨摄 1892 年 摄影分裂派发起者之一的爱德华?施泰肯, 20 世纪对摄影有突出贡献和影 是 响的人物之一,他曾多次成功组织国际性的摄影展。1955 年为纪念纽约当代艺 术博物馆创建 25 周年,他策划筹办了“人类大家庭”摄影展,展览宗旨是“全 世界的人类是一个整体” 。这个展览收集了来自 68 个国家的 273 个摄影师的 503 幅作品,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在摄影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代表作有《好莱 坞影星》 (如图 1-18 所示)《查理?卓别林》等。 、图 1-18 《好莱坞影星》施泰肯摄 1928 年 四.新客观主义摄影 新客观主义摄影起源于德文的 Neue Sachlichkeit, 是新现实主义和新客观性的 意思,英文翻译成 New Realism 或 New Objectivity,因此也有新即物主义,直接 摄影派等不同的翻译方式。 新客观主义摄影家主张精确、科学地表现客观世界本 身,他们关注现实中具有丰富细节的景物,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刻画物体的表面 结构, 展现其丰富自然的影调和清晰的细节,以体现摄影家对光线的极强的控制 能力。 该派代表人物有阿尔波特?兰格?帕奇(Alber Renger Patzsch)和卡尔?布劳斯 菲尔德(Karl Blossfeldt) 。帕奇从平凡的事物中寻找美,利用相机挖掘那些很容 易被忽略的题材,其代表作品《长生花全景》 。1928 年他出版了对新客观主义摄 影有着重要影响的摄影集《世界是美丽的》 。 布劳斯菲尔德于 1928 年出版了影集《艺术的原形》 ,是新客观主义摄影的里 程碑。代表作品 《长小枝的凤仙花》 (如图 1-19 所示) 。图 1-19《长小枝的凤仙花》 布劳斯菲尔德摄 五.纯粹主义摄影 纯粹主义摄影流派主张完全遵循摄影自身的特性, 发挥摄影 “直接” 、 “客观” 和“真实”的原则,追求现场目视效果,强调瞬间即时拍摄,作品要具有较高的 清晰度、丰富的层次、细腻的影纹和强烈的质感和现场气氛。 纯粹主义摄影流派认为只有通过纯粹的真,才能得到最完善的美。代表人物 有斯蒂格利茨、 保罗?斯特兰德 (Paul Strand) 爱德华?韦斯顿 、 (Edward Weston) 、 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等。斯蒂格利茨可以说是纯粹摄影的倡导者,受 他的影响摄影分离派中的很多成员都开始尝试纯粹主义摄影, 斯特兰德就是一个 很好的纯粹主义摄影理论实践者,斯蒂格利茨在《摄影作品》最后一期用整本专 辑介绍斯特兰德的作品,他的作品题材丰富,但不管拍什么,他都主张用直截了 当的方法拍摄,将景物的丰富的质感、影调、层次表现出来,他的代表作《白色 栅栏》 (如图 1-20 所示) 。图 1-20 《白色栅栏》 斯特兰德摄 1916 年 F64 小组 受斯蒂格利茨的影响,韦斯顿、亚当斯、坎宁安等摄影家于 1932 年发起成 立了摄影史上著名的 F64 小组。 该团体摈弃对照片的人为加工, 力求精确的呈现 事物细节的丰富性与造型的严谨, 他们主张在拍摄时照相机的光圈应该尽可能地 收小, 从而表现出物体鲜明的质感和层次。 由于当时使用的大多为大画幅的座机, 能够获得最大景深的最小光圈可以收缩到 F64, 因此将自己的组织称为 F64 小组。 此团体成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摄影家,韦斯顿被称为“摄影界的毕加索” ,代表作 有《甜椒》《卷心菜》《贝壳》等。著名的风光摄影大师亚当斯也是其成员,他 、 、 一生追求完美的摄影画面效果,发明了“区域曝光法” (亚当斯曝光法)理论, 他的作品《月升》 (如图 1-21 所示)非常注重对影像的细节的精确描写。 图 1-21 《月升》 安塞尔?亚当斯摄 1941 年 六. 未来派摄影 即动态摄影,出现于二十世纪初的意大利。创作特点是关注现代工业社会、 强调运动、速度和力量,通过运动和速度状态来表现空间和时间。表现手法有影 象重叠、 虚实相辅, 动作线化等, 这些手法的运用丰富了摄影艺术视觉造型技巧。 代表人物有意大利视觉艺术家、未来主义摄影的倡导者安东?吉乌里奥?布拉加 利亚,代表作《欢迎》 (如图 1-22 所示)《打字者》等。 、 图 1-22 《欢迎》 布拉加利亚摄1911 年七.抽象派摄影 抽象摄影流派追求超视觉、 超常态效果,主张用摄影手法将具体的影像转换 成点、线、面等抽象的形态。转换成抽象形态主要有两种手法:第一种是用镜头 夸大和突出被摄体中的某一单独特征,使其成为主要的表现内容,同时将其他特 征压缩或降低其吸引力, 但被摄体一般可以被辨识; 第二种是脱离客观形态本身, 通过各种手法将被摄体的形状、轮廓、影调或色彩发生根本的变化,被摄体与现 实对象毫无相似,由此会引起人们抽象的美感联想或情绪上的反应。 该派代表人物有阿尔文?兰顿?科伯恩(Alvin Langdon Coburn)与纳吉等, 科伯恩的代表作品有《纽约鸟瞰》 (如图 1-23 所示)《漩涡照片》等。 ,图1-23 《纽约鸟瞰》 科伯恩摄 1913年 美籍匈牙利人拉兹洛?莫霍利?纳吉 (Laszlo Moholy Nagy)与妻子露西亚将 各种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直接放在感光纸上,通过光线进行曝光,得到一种具有 明显抽象韵味的“物影照片”,这是一种非照相机拍摄的摄影方式。纳吉的代表 作品有《物影照片》(如图1-24所示)、《艾菲尔铁塔》等。 图1-24《物影照片》莫霍利?纳吉摄 1924年 八、达达与超现实主义摄影 达达和超现实主义被广泛认为是 20 世纪最神秘莫测又最富影响力的先锋艺 术运动。 达达被认为是激进的和玩世不恭的,带有强烈的虚无主义色彩。达达摄影家 们信奉巴枯宁的“破坏就是创造”的思想,主张“废除绘画和所有审美要求” , 他们鄙视美学规律,反抗传统,在技法上采用无意识的拼贴、摹拓、堆积构成等 方式。 超现实主义以 1924 年法国文艺理论家布莱顿发表的《超现实主义宣言》为 标志, 是达达派没落时期出现于摄影艺术领域中的一种流派。虽然与达达派同样 标榜“下意识” ,但作品并非如达达派那样无意识的拼贴、堆积构成,相反,超 现实主义超越了一般认识中的真实世界, 用一种非常理性的创作手法表现人的潜 意识、幻想,画面看似荒诞不经的形象,其实更加深入地揭示了现实生活及其本 质。 达达与超现实主义摄影家们使用高超的暗房制作技术, 创作中使用大量的道 具或运用特殊的摄影技法,如多次曝光、摄影蒙太奇、透明底片夹印和多底叠放 等创造出超现实主义的效果。 这两个运动的代表人物有菲利普?哈尔斯曼(Philippe Halsman) ,他与超现 实主义画家达利合作,拍摄了很多效果强烈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代表作品有《原 子达利》 (如图 1-25 所示) 。德国人约翰?哈特菲尔德(John Heartfield) ,摄影蒙 太奇大师, 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批判性, 被称为虚无主义政治题材照片剪辑家, 代表作《阿道夫吞金术》 。杰里?尤斯曼(Jerry N Uelsmann)擅长暗房特技制作, 被称作是 “影像的魔术师” 代表作为 , 《漂浮的树》 (如图 1-26 所示) 曼?雷 。 (Man Ray)创造了“物影照片” ,代表作品有《骗人的泪珠》 (如图 1-27 所示)和《安 格尔的小提琴》 。 图 1-25 《原子达利》 哈尔斯曼摄 1916 年图 1-26 《漂浮的树》 尤尔斯曼摄 1969 年 图 1-27 《骗人的泪珠》 曼?雷摄 1930 年 九.社会纪实摄影 社会纪实摄影强调摄影的现实性与社会性,注重所摄对象对社会的影响。社 会纪实摄影家们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他们关注人类生存环境与命运,用镜头 全面真实的记录下人类的一切活动。 社会纪实摄影在摄影史上具有了划时代的意 义。它可以影响社会舆论乃至政府政策,是一种推动社会改良、唤起社会良知的 重要手段。 社会纪实摄影的代表人物有雅各布?里斯(Jacob Riis) ,出生于丹麦,后移 居美国。他深入纽约贫民窟,拍摄美国城市中贫民的悲惨生活。他的作品《另一 部分人的生活情况》引起了巨大社会反响,引发人们对贫民窟问题的关注。他的 作品受到罗斯福总统的重视,贫民窟最终被捣毁。 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海因(Lewis Hine)明确指出要用摄影的手段“揭露 那些应予以批判的,歌颂那些应予以赞赏的。 ”他开始拿起相机关注移民问题, 拍摄了大量关于美国童工的悲惨遭遇的照片,这些童工照片引起社会的广泛关 注,促使美国国会通过了立法禁止雇佣童工。 美国纪实摄影大师尤金?史密斯(Eugene Smith)的《乡村医生》《水俣》 、 等都是新闻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他拍摄的日本水俣县工厂排泄水银,污染水源 导致百姓生病死亡的报道震撼人心,引发世界舆论的谴责,致使日本迫于压力制 裁了肇事工厂。这幅《入浴的智子》 (如图 1-28 所示)被誉为可与米开朗基罗的 雕塑《皮埃塔》相媲美的杰作。 图 1-28 《入浴的智子》 史密斯摄 1972 年 FSA 计划 FSA 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机构“农业安定局”的英文简称。 FSA 计划的目的是调查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农业萧条的情况, 由政府出面征集了 许多优秀摄影家深入到美国各地农村,拍摄农民生活状况与地理环境的照片,收 集有关农业现状的资料。 FSA 计划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政府摄影行为, 这个计划对 美国农业立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视觉文献。 杰出的纪实摄影家多萝西娅? 兰格(Dorothea Lange) ,童年时患小儿麻痹症 而造成终生残疾,1935 年她成为农业安全局的一名官方摄影师,她的作品真实、 生动,使人感受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她拍摄的《流民母子》 (如图 1-29 所示) 将“一个集焦虑、期待、慈爱的意大利籍女性定格在历史的影像长河中” 。兰格 在社会纪实摄影方面的突出成就,使她在 1941 年获得“古根海姆奖”。她曾被投 票评为美国 10 位著名女摄影家中的第二名。 图 1-29 《流民母子》 兰格摄 1936 年 十.勘的派摄影 勘的(Candid) ,原意是“直率”“坦白”“自然真实” 、 、 ,在摄影中,堪的派 是一种在被摄对象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适时抓拍, 不对事件发展过程施加任何干预 的摄影风格。 该派代表人物犹太人埃里奇?萨洛蒙(Erich Salomon) ,他擅长偷拍、抓拍, 因对重大政治、外交活动的报道而闻名。代表作《海牙会议》《你看这个人象什 、 么话》 。 另一个代表人物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 Bresson)提出了著名的 ? “决定性瞬间”理论,此理论强调瞬间抓拍,旨在通过按动快门的若干分之一秒 的时间里,事物的形式与内容,时间与空间同时恰当好处的呈现在画面中。这也 为后来者设定了一种超越的难度。 所以在后来出现了弗兰克的非决定性瞬间与之 相抗衡。1947 年布列松和乔治?罗杰(George Rodger) 、罗伯特?卡帕、大卫?西 蒙(David Seymour)等人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新闻摄影师的独立组织“马格南 图片社” ,拍摄了大量令人难忘的图片,代表作《布鲁塞尔》 (如图 1-30 所示) 。 图 1-30 《布鲁塞尔》 卡蒂埃?布列松摄第三节 摄影的基本特性 摄影具有区别于其它媒介的的一些特性,它的基本特性突出表现为摄影的纪 实性、瞬间性、形象性、可塑性等,只有正确认识摄影的这些特性,才能充分利 用其特长为人类服务。1. 纪实性纪实性是摄影的本质特性。 摄影是运用相机和感光材料,在按下快门的瞬间 将事物真实存在的状态客观记录下来。摄影的纪实性决定了它的真实性。虽然绘 画也同样具有逼真再现的性质, 但其远远比不上摄影。相机如同我们的第二双眼 睛,我们眼睛看到的事物是什么样子的,相机就记录下什么样子。正是由于摄影 的这种真实记录的特性,使其具有较强的客观感、真实感和可信度,在纪实和新 闻摄影当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摄影图片充当了一图抵千言的作用。 图 1-31 是一幅纪实摄影作品,该作品是在被摄对象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瞬间 抓拍的,我们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女孩上学环境很艰苦,但是她对未来充满希望, 窗外一缕儿阳光照射在女孩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女孩的明天。 图 1-31 《那年,我们上小学》 徐利丽摄2. 瞬间性摄影不是记录整个事物运动变化的全部过程,而是截取其中的一个瞬间,在 快门按下时,事物被以一种定格的方式记录下来,凝固成静止的影像。瞬间的凝 固可以使我们长时间的、 仔细反复的观看某一画面,不像电影画面一晃而过无法 停留。 同时它也能使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一般情况下无法看到的现象,如子弹穿过 苹果的过程。尽管摄影的画面是静止的平面的,但并不意味着它不能表现动态。 一个合适的瞬间,可以让我们联想到瞬间前后的信息,运动的前一秒和后一秒, 将是什么样子的?它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奶滴皇冠》 如图 1-32 所示) ( 是闪光灯之父哈罗德?埃杰顿 (Harold Edgerton) 拍摄的, 他用自己发明的闪光灯,使用高速快门捕捉到了牛奶滴落的瞬间形成的 皇冠状, 这是我们用肉眼无法看到的景象, 这张照片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图 1-32 《奶滴皇冠》 哈罗德?埃杰顿摄3. 形象性摄影造型艺术以创造艺术形象为目的。摄影者通过对客观对象进行选择、概 括、提炼、艺术加工等,综合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和评价,运用艺术语言使之 物质化, 就得到人们看到的具有鲜明艺术性的生动形象。这个艺术形象的形成是 事物本质特征的体现,同时也融入了摄影者的思想和审美情趣。4. 可塑性摄影艺术在把现实生活的原型提炼表现为艺术形象时, 凝结了摄影家的主观 意念,它并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一个创造与再创造的过程。在拍摄摄影艺术作 品时,摄影师需要选择最佳的时间、空间和典型的事物,抓取事物典型瞬间的典 型特征,使塑造的形象具有更强的感染力。第四节 摄影的功能与应用 摄影在其发明以后,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的功能不断彰显魅力, 它的应用领域在不断的扩展,改变了人们观察事物的方 式,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一.摄影的功能 1. 认识功能 摄影忠实的记录下人眼看到的事物, 同时也记录下人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地 事物,这使得我们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认识客观对象。如高速运动的物体、微观 的世界、宏观的宇宙天体、透视影像、红外线影像等等,我们肉眼是无法看清具 体的细节的,而通过专门的相机就能帮我们真实的记录下来,供我们仔细观看。 摄影的认识功能使其具有实证功能,人们相信摄影不会造假,所以在法律上 照片通常作为证物呈现出来。二战时期,日本侵略者残害中国人民的照片,在战 后东京国际军事法庭上作为罪证出示,使日本战犯无法抵赖。摄影的实证功能也 使其具有文献价值。如官方摄影师的出现,政府出面召集优秀摄影师为其服务, 拍摄一些反映当前状况的文献资料(如图 1-33 所示);像现在的“老照片热” ,很 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其具有很强的文献价值。图 1-33 《等待救济的人》 多萝西娅?兰格摄 1933 年 2. 教育功能 优秀的摄影作品不仅具有形式美感,还能潜移默化的起到教育作用。通过画 面的艺术形象传达出摄影者的思想情感,引发观者的共鸣,触动人的心灵,进而 提高人的觉悟和认识。如摄影师谢海龙拍摄的《希望工程系列》照片,感动了社 会大众,引发了群众对贫困地区教育情况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改变了中国 80-90 年代教育的困境; 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的莘莘学子以深刻的启发,通过教育环境的 对比,更加珍惜现在舒适安逸的学习环境。 3. 审美功能 优秀的摄影作品具备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 符合美学规律与人们的审美要 求,能激发人们的美感,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我们在欣赏优秀的摄 影作品时,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愉悦视觉,同时还能陶冶情操,培养观赏 者的审美观。 图 1-34 是继亚当斯之后的一位享誉世界的风光摄影大师戴维?明奇(David Muench)拍摄的,他是一位非常执著的摄影师,他对自然风景的拍摄有着独特的 视角,他的这幅作品气势宏大,很有震撼力,除了具有视觉美感以外,作品具有 更深层次的内涵美。 他希望他的作品不仅仅只是展现大自然的美,更重要是唤起 我们的后代对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保持经济与生态的平衡发展。图 1-34 戴维?明奇摄 4. 娱乐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相机日益普及化、大众化,并 且人们的业余时间越来越充裕, 这使得摄影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娱乐活动。通过摄 影可以陶冶情操,缓解工作压力,同时也可以锻炼身心。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 开始玩摄影, 摄影业余爱好者和摄影发烧友们经常结伴定期出去游玩,既可以交 流摄影拍摄经验,又可以分享拍摄的乐趣(如图 1-35 所示) 。 图 1-35笔者(左)与老年大学的学员在一起交流经验史荣华摄二.摄影的应用 现在,摄影已经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到 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摄影。尤其今天我们已经进入“读图时代” ,摄影更是以一 种崭新的姿态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 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接受信息的习 惯。 (1)摄影应用于纪实、新闻 摄影由于其自身的特性, 一开始便用于记录现实,摄影术的发明为人类历史 记录下许多宝贵的图像资料, 包括现在,摄影仍然忠实地记录着我们社会生活的 各个方面。 新闻和大众传播业(报纸、杂志、画册、画报、广告、书籍等)是摄影从业 人员最多的领域。摄影手段的运用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摄 影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2)摄影应用于科技 照相机本身就是科技的成果,它与许多高级光学仪器配用,在科技领域里得 到了很大发展。 电子显微摄影能记录肉眼无法分辨的微观世界,使人看清楚极细 微的物质结构,甚至单个的原子,粒子。高速摄影可以使人看到十亿分之一秒的 时间里所发生的变化, 如子弹飞出时的状态。航空摄影能评估作物的生长情况和 产量, 也能用于研究地貌。 内窥镜摄影可以使人清清楚楚的看到身体的内部组织。 (3)摄影应用于艺术 摄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 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艺术的天地里纵横驰 骋,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尤其数字化网络时代的到来, 摄影的创作空间得到极大的拓展,摄影师们的艺术 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化,摄影风格更加具有特色。 摄影可以为其他艺术门类服务,摄影可以辅助搜集视觉素材,可以用于艺术 品的翻拍和出版,如对书法、绘画作品、珍贵的书稿以及旧照片的翻拍,以方便 在计算机、投影仪等电子媒介上观看,传播或者出版、发行。摄影可以作为画家 写生的工具,很多著名画家如印象派画家德加、现代派画家毕加索,都曾用照相 机拍摄大量照片,然后根据照片作画,包括现在很多画家依然这么做。 (4)摄影应用于商业 商业摄影是摄影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商业摄影是以传播商业信息为目的, 摄影艺术只是其为达到商业宣传的一种手段。著名的包豪斯学院,肯定了摄影在 商业上的应用,最早开设了关于商业摄影的课程。现代的商业竞争十分激烈,摄 影作为竞争的重要筹码被广泛用于路牌,海报,包装以及各种印刷品广告中,具 有一图抵千言的力量。 第五节 摄影的分类 摄影的划分标准有很多种, 我们通常根据拍摄的内容以及应用的目的和领域 分为纪实摄影、新闻摄影、人像摄影、风光摄影、军事摄影、体育摄影、艺术摄 影、广告摄影等。 纪实摄影: 纪实摄影取材于生活和现实,是以记录现实社会生活为主的摄影方式,它要 求摄影师具备人道主义精神,保持一种对人性的关注,以公正的眼光,公平的记 录所发生和看到的真实现状。纪实摄影的基本特征是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和 系统性。纪实摄影不仅仅是客观记录,而是带有鲜明的社会目的,它更注重表层 现象下更深层次的时代意义。 它具有保存历史的价值和强烈的文化性,优秀的纪 实摄影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人性力量,甚至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目的的摄影活动,是以静态、瞬间的画面来反 映新闻事实,这是新闻摄影独具的本质特点。新闻摄影具有新闻价值性、真实性 与思想性、形象性、导向性等特征。新闻价值是新闻摄影的第一要素,新闻事件 必须具备五个要素,即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故。衡量新闻价值的基本标 准有新鲜性、重要性、时效性、接近性、趣味性(提炼为新、真、活、美) 。真 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 一定要遵循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 拍摄 “真人、 真事、 真场景和人物的真情实感” 。 新闻摄影按形式分为单幅的、专题成组的、追踪新闻摄影等。按内容分为工 业、农业、科技、体育新闻摄影等。 风光摄影: 风光摄影是以展现各种自然景观以及人为景观之美为主要创作题材的摄影 形式,如自然景色、城市建筑摄影等,风光摄影是广受人们喜爱的题材 ,大自然 的美无所不在,风光摄影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 睛,用心灵摄取大自然无尽的魅力。风光摄影的整个拍摄过程都是很享受的,它 给人带来美的视觉印象和心灵的愉悦,优秀风光摄影作品除了具有形式美感以 外,能够在一定主题思想的引导下给人留下过目不忘的情趣。 人像摄影: 人像摄影是以各种状态下的人物为被摄主体, 通过描绘其外貌特征来反映人 物的内心世界与精神风貌, 或表现人物在某些特定场景中的状态。拍摄人像要达 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要通过自然真实的面部表情、 举止动作反映人物的内心情感。 要表现好被摄人物的真实思想感情,需要摄影师与被摄对象进行一定的有效交 流, 了解被摄人物的特点, 以便于在拍摄中能迅速抓住体现人物独特性的典型瞬 间。 广告摄影: 广告摄影是以商业广告或公益广告而进行的拍摄活动,广告商以摄影为手 段, 通过摄影艺术丰富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拍摄广告摄影作品除了具备过硬 的摄影拍摄技能与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出色的创意和完美的艺术设计。 体育摄影: 体育摄影是以体育赛场为被摄对象的摄影形式, 体育摄影对摄影师来讲是非 常具有挑战性的, 拍摄好体育摄影是对摄影师技术水平的极大考验。拍摄体育摄 影也是有很多技巧的, 需要摄影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只要具备足够的拍摄 经验难度也就会相应的下降。 艺术摄影: 艺术摄影是艺术性成分很强的一种摄影形式,它没有任何的商业气息,以摄 影艺术家的思想为主,表达一种情绪,一种审美观念。该类摄影作品遵循艺术的 原则,具有很强的艺术美感,寓教于赏,形成含一定标准性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 感。创意摄影和观念摄影都归于艺术摄影的范畴。 本章要点: 1. 简述摄影的定义。 2. 简述我国与西方国家对光影成像理论的探索贡献。 3. 概述“日光蚀刻法”“银版摄影术”“卡罗式摄影法” 、 、 。 4. 了解照相机发展历程。 5. 掌握感光材料的发展历程。 6. 了解摄影史上的主要流派的风格特点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7. 简述 F64 小组与 FSA 计划 8. 掌握摄影的基本特性与四个基本功能 9. 概述摄影的用途 10. 明确摄影的基本类别第二章 照相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拍好照片, 首先要做的就是熟悉我们手中的相机, 了解相机的结构、性能与表现能力,掌握操作方法,只有对摄影器材了如指掌, 才能在瞬间拍摄的时候游刃有余。 第一节 照相机的种类和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照相机制造业呈现出繁荣景象,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市面上照相机的品牌与型号极其繁多,面对琳琅满目的摄影器材,我们只有将其 进行分类,才能更快捷、更全面地了解照相机的结构与用途。 照相机的分类方法很多,目前常见的分类标准有以下几种: 一.按相机使用的胶片尺寸分类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按这种方法可以将相机分为:袖珍型照相机、 小型照相机、中型相机和大型相机。 袖珍型照相机 这类相机使用的胶片尺寸较小、体积小巧、重量轻、便于携带。如 110 照相 机,它使用的 110 胶卷画幅为 13mm×17mm,有单边齿孔和衬纸,最先由柯达公 司推出。 小型照相机 135 相机和 APS 照相机都属于小型照相机。 135 照相机使用 35mm 胶卷,常用的画幅尺寸为 24mm×36mm,每两张间隔不 小于 1mm,胶卷上下两端有齿孔,装在专门的暗盒里,一般一卷可以拍摄 36 张 照片。还有一种 135 照相机,其画幅尺寸为 24mm×18mm,可以拍摄 72 张照片。 世界上第一台 135 相机是由德国的莱兹公司于 1913 年研发成功的,后经过改进 于 1925 年以莱卡命名并投放市场。135 相机是目前受众面最广、最为普及的一 类照相机。 APS 照相机中的“APS”是英文“Advanced Photo System”的缩写,意思是 先进摄影系统,是柯达、尼康、佳能、富士和美能达五公司联手开发的。APS 相 机的画幅规格有三种:H 型胶卷的画幅为 16.7mm×30.2mm,C 型胶卷的画幅规格 为 16.7mm×23.4mm, 型胶卷的画幅为 9.5mm×30.2mm。 P 它机型小巧, 操作方便, 设计科学,但由于其只能使用 APS 胶卷,画幅尺寸小,无法使用传统的相机和冲 扩设备,尤其受到现在数字摄影的冲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中型照相机 我们一般将使用 120 胶片的相机称为中画幅相机,它的画幅尺寸有 60mm× 45mm, 可以拍摄 16 张照片, 60mm×60mm 规格的可以拍摄 12 张照片, 60mm×70mm 规格的可以拍摄 10 张照片, 60mm×90mm 尺寸的可以拍摄 8 张照片, 60mm×170mm 尺寸的可以拍摄 4 张照片。120 胶卷没有齿孔,两头用胶布粘在衬纸上,卷片时 靠拉动衬纸输片,专业的 120 相机有瑞典的哈苏(Hasselblad)501CM、503CW、 202FA、205FCC、H1 等,德国的禄莱(Rolleiflex)2.8G、 等,日本 的玛米亚(Mamiya)645AF、RB67 等。 中型相机一般用于商业摄影当中,胶片画幅较大,便于照片的放大冲印,并 且影像的清晰度、层次和质量较之 135 相机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其操作不灵活, 胶卷拍摄张数较少,需频繁更换胶片。 大型照相机 大型照相机使用的胶片规格一般都很大,通常是散页胶片,有 4 英寸×5 英 寸、5 英寸×7 英寸和 8 英寸×10 英寸(1 英寸=2.54 厘米)等,分机背取景照 相机和大型座机。大底片的使用使得照片成像质量高,并具有很强的放大能力, 在拍摄巨幅商业广告、 建筑、 风光和工业外景等专业摄影领域具有很明显的优势。 但由于其体积大、 操作复杂、 取景不便、 影像上下颠倒, 不太容易被一般人掌握。 二.按取景方式分类 1. 平视旁轴取景照相机 平视旁轴取景照相机是早期照相机的典型,它没有五棱镜,在拍摄时,取景 的主光轴和相机镜头成像的主光轴不在同一条轴线上, 这样人眼通过取景器看到 的景物与通过镜头到达底片的景物是不一样的。也就是人们常说得“所见非所 得” 。取景器看到的景物范围与照相机拍摄得到的景物范围之间的这种差异叫做 视差(如图 2-1 所示) ,平视旁轴取景的照相机都存在一定的视差,拍摄距离越 近视差越大。 因此在拍摄时要注意这个问题,根据取景框上的视觉校正线对被摄 对象进行合理布局。 平视旁轴取景相机在拍摄时取景器始终开着,不容易跟丢被摄对象,而且快 门时滞很短,噪音很小,取景系统和光学系统是相互独立的,互不影响,相机体 积小巧。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的傻瓜照相机基本上采用了这种平视旁轴的取景 方式。旁轴取景相机多使用 35mm 胶卷,也有使用 120 胶片的。典型的机型有德 国的“莱卡(LEICA) 系列(如图 2-2 所示) ”M 、日本的富士 645、Mamiya7Ⅱ和 国产凤凰 205E 型、红梅 HM-1 型相机等。实线为取景范围虚线为实际拍摄范围图 2-2 莱卡 M7 平视旁轴取景照相机 2.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图 2-1 平视旁轴相机视差现象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简称单反相机,英文简称 SLR,在拍摄时,来自被摄对象 的反射光线通过镜头聚焦, 被斜置的反光镜反射到聚焦屏上成像,再经过照相机 顶部的五棱镜反射, 所以通过取景器看到的景物与通过镜头到达胶片的景物是相 同的,几乎没有视差。通常拍摄到的范围比取景时看到的范围略大一些(如图 2-3 所示) 。 在快门开启的瞬间, 反光镜抬起让开光路, 同时镜头光圈收缩到预定的数值, 快门帘幕打开,会产生一定的机振,曝光结束后快门关闭,光圈和反光镜同时复 位。在反光镜抬起时,通往目镜的光路被遮断,因此会有瞬间不能看到被摄对象 的现象。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又分为 135 单反照相机和 120 单反照相机两种,135 单反 相机顶部有五棱镜, 用来改变光路, 变俯视为平视。 120 单反相机没有五棱镜, 而 需要从磨砂玻璃屏上俯视取景, 不太方便,所以有些 120 单反相机加装平视或斜 45°五棱镜取景器附件, 来改变取景方式。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生产厂商很多, 135 如佳能 EOS 系列、尼康 F 系列、凤凰 DC 系列(如图 2-4 所示)中有很多单反机 型等。120 单反相机一般具有可更换的机背,它的品种有德国的禄莱,日本玛米 亚,勃朗尼卡等,国产的东风牌和长城牌。实线为取景范围虚线为实际拍摄范围 图 2-4 135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图 2- 3 单反相机视差现象3. 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双镜头反光照相机简称双反相机, 它的外形很特殊, 一般是一个方形的机箱, 上下并列着两个焦距相同的镜头。上面的镜头用于取景和调焦,下面的镜头用于 拍摄,两个镜头是同步伸缩的,正常情况下,被摄对象通过上面的镜头在磨砂玻 璃屏上结成清晰影像时, 下面的镜头在焦平面也同时结成清晰的影像。由于取景 和拍摄分别由两个镜头来完成, 它们不在一条轴线上, 所以也属于旁轴取景系统, 拍摄时存在一定的视差(如图 2-5 所示) 。120 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卓自定义相机取景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