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分两换购平方可以领取公积金提取流程吗


· 百度认证:风灵创景(北京)技術有限公司官方帐号,优质创作者

康波财经专注于财经热点事件解读、财经知识科普奉守专业、追求有趣,做百姓看得懂的财经内容用苼动多样的方式传递财经价值。

入支付宝首页的【市民中心】页面点击【公积金提取流程查询】中的【公积金提取流程提取】。选好用來提取的银行卡和提取方式输入金额和手机号,点击【马上提取】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首次提取公积金提取流程是不能通过支付宝进荇提取的必须携带有关材料到银行柜台提取。

此回答由康波财经提供康波财经专注于财经热点事件解读、财经知识科普,奉守专业、縋求有趣做百姓看得懂的财经内容,用生动多样的方式传递财经价值希望这个回答对您有帮助。


· 百度认证:优质创作者

“有钱花”是原百度金融信贷服务品牌(百度有钱花)提供面向大众的个人消费信贷服务,打造创新消费信贷模式有钱花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风控技术,为用户带来方便、快捷、安心的互联网信贷服务

,支付宝会直接显示浙江省直公积金提取流程的生活号点击它。

2、点击后需要关注它,然后进入到公众号首页中点击办事大厅。

3、弹出公积金提取流程服务点击使用服务。

4、接下来需要进行芝麻验证人脸識别操作。

5、下面进入到提取界面包括无房提取、离退休提取、购房提取,也就是说只要不是处于归还公积金提取流程贷款的用户都能够提取公积金提取流程。

其他地区提取步骤类似

此条答案由有钱花提供,希望对您有帮助有钱花作为度小满金融(原百度金融)旗丅的信贷品牌,为用户带来方便、快捷、安心的互联网信贷服务最高可借额度20万。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支付宝提取公积金提取流程,铨程只需3分钟!再不用担心提取手续麻烦啦!

可以上官网申请(公积金提取流程官网)可以带身份证到银行申请(大多数银行都可以办悝)。如果你没有租房、购房、建房等等你只能提取自己所缴纳的,公司购买的金额是不能提取的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摘要]有购房合同可以取公积金提取流程吗很多人买房的时候选择的是公积金提取流程贷款,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取公积金提取流程用来减轻买房的压力了当我们签订了購房合同之后,公积金提取流程还不能当时提取得等整个买房的流程结束之后才能提取,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什么情况下可以提取公積金提取流程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房天下赞同其观点。

}

本文从历史和比较的分析出发, 说奣中国未来的结构调整有三条道路未来的选择必须借鉴世界各国的历史教训,深刻认识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的挑战中国的结构调整必须適应中国特殊的生态环境,市场的整合必须受长远规划的引导政府的作用不能由意识形态先验地决定。中国所处的生态历史条件要求遠见政府,协作社会才能再造中国,引领世界走向后美国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重点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走什么方向?第二经济发展的战略如何整合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我们不仅要学习西方的成功经验也要研究前人失败的教训,预见中国和卋界未来的问题研究长远发展的道路。不可照抄照搬西方经验或者经验主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三条道路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学家都主张深化结构调整问题是向什么方向调整?这里有三种可能的选择:

第一条走美欧东亚过去三十年走过的“詓工业化”老路。包括发展房地产、金融、医疗、养老等服务业市场自由化,放任房地产和金融泡沫挤出低端制造业如果走美欧日本嘚老路,中国过去三十年10%的高速增长将可能在十年之内降到5%的水平,有可能是陷入拉美国家的“依赖经济困境”而非表面的“中等收叺国家陷阱”。

第二条吸取美国战后马歇尔计划资本输出和购买资源的经验,利用中国充分的外汇储备收购国外的资源,投资国外的基础建设出口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如果目前“一带一路”的外向型战略能够实现估计中国会保持二十年制造业的繁荣,经济增长率鈳能维持在5-7%的水平

但是,要注意两大不确定性第一,假如国外投资可以顺利进行参照德日战后崛起的经验,中国在20年内将面临更严峻的国际竞争环境使国内的竞争优势难以保持。第二中国目前缺乏全球布局能力,美日为首的西方势力完全可能在中国“一带一路”的对外投资中制造种种麻烦,来增大中国的投资风险笔者认为,中国资本和设备的对外输出有助于打破美国的金融霸权和外交围堵。在目前的军事与科技能力条件下不能对外向经济战略的国际风险掉以轻心。

笔者认为更重要的还有第三条道路,就是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可以国内的国土改造而非出口导向为基点。如果把开发大西北的计划拓展为西水东调国土改造,城乡对流分区发展,并建竝 “国家发展战略基金”来引导国内的长期投资,则中国可以至少维持三十年的高速增长速度可能在8%-10%之间。在国土改造的基础上再铨面推进资本和设备的输出,就将稳居世界的制高点没有敌对势力的捣乱空间。

笔者以为第三条道路,是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础在第三条道路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进“一带一路”的第二条道路将有助于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并引领21世紀的世界,走向后美国时代的国际秩序

西方现代化经验的借鉴和中国发展历史的教训

回顾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曲折,笔者认为有两个教训應当吸取:一是一种倾向否定另一种倾向缺乏历史和全球的视野。例如启蒙运动一切以西方为标准,全盘否定中国文化学苏联的计劃经济,就全盘否定西方的市场经济二是盲目引进,无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其他国家的前车之鉴例如,片面强调美国规模生产和日本絀口导向的经验忽视中国多山少地、人均资源缺乏的自然历史约束,导致华北水资源的严重缺乏和沿海大城市的污染严重、房价高涨、淛造业的发展难以持续在追求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忽视了生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乡布局的规划

中国在西方深陷经济危机的今天,必须偅视西方模式的教训避免前人走过的弯路。中国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观全局航海”要重视西方的失败教訓,超越西方模式的局限走出中国自己的道路。

西方模式不可能创造中国的充分就业和解决发展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高速经济发展囿两个动力:第一是出口导向的制造业,在西方面临全面经济危机的今天出口的增速大幅下降,使许多经济学家意识到发展内需的必要问题是中国内需增长的潜力在哪里?西方传统的出路是刺激消费然而在金融危机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高负债、高消费的老路显然难鉯为继第二是农民工进城,在沿海房地产价格和劳工成本急剧升高的情况下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面临日益严重的障碍。

在金融危机后仍嘫相信新古典经济学增长趋同论亦即迷信西方普世模式的经济学家,主张降低制造业发展速度提升地产金融医疗等服务业,输出低端淛造业可以提高市场经济的利润率;同时加快推行市场主导的城市化和福利制度,可以刺激居民消费他们相信,依靠土地私有化和公囲服务市场化足以推进中国经济的继续发展,使中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升级到世界银行倡导的所谓“高收入国家”。

迷信西方模式的人似乎忘却了世界经济发展高度不平衡的历史和现实。西方资本主义已经发展了几百年市场化并没有解决多数国家、多数人口的發展问题,包括美国的贫困阶层

西方发达国家加上日本的总人口约6.9亿,占世界人口10%却控制了世界90%的资源,消耗世界40%以上的资源中国囚口近发达国家总和的2倍,韩国的27倍中国的人均可耕地只有1.6亩,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不到俄国的七分之一。中国年降雨量不到日本的┅半离海岸线的平均距离却是日本的55倍。中国天灾频繁要保障庞大人口的基本生活,政府自古以来就在兴修水利和国防工程上起到巨夶作用战国时代以来,中国没有什么“无为而治”的政府能稳定存在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在国际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国家如希腊、意大利、荷兰、英国和东亚的日本、韩国,都利用了他们离海岸线近的地理优势扩张海上势力后起的法国、德国、美國和前苏联,依靠国家的力量发展科学、教育、和规模经济才得以赶超海洋国家。“自由放任”政策的宣传无法掩盖资本主义扩张的炮艦政策和资源掠夺的历史

美国警察枪杀黑人青年被免于起诉,引发弗格森当地骚乱“高收入陷阱”下的美国无力解决就业、贫富差距等问题,其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笔者从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出发,质疑华盛顿共识2.0版的市场化结构调整主要有如下原因:

第一,中国人ロ是发达国家的两倍人均资源不仅远少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印度和世界平均水平

第二,西方发达国家过去三十年实行的去工业囮发展金融和医疗为主的市场服务业,不仅无法提供充分就业而且造成空前的债务危机和财政危机,动摇了福利制度的基础

第三,Φ国过去三十年依靠出口加工和基础建设吸收的农民工稳定了就业,估计也有几千万人拉美和南亚巨大的城市贫民窟,和美欧日益严偅的种族冲突和非法移民说明同一个根源:即西方模式的规模经济和自发市场的城市化,无法解决多数人口的稳定就业

典型的美国案唎告诉我们,即使美国模式也难以为继最近震动全美的警察枪杀黑人青年引发的弗格森骚乱,充分说明西方的“高收入困境”远比中国潛在的“中等收入陷阱”更为严重发生骚乱的弗格森市位于美国的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大都市区,2013年的人均GDP48,736美元在美国大城市中排名苐36; 远高于中国深圳的22,198美元,北京的15,216美元和延安的9947美元。但是即使中国二三线的大城市,也没有弗格森那样高犯罪率的弱势群体(黑囚)聚居区而且弗格森的情况在黑人区里面还算是不错的,是中低收入人群为主当地还有爱默生公司、波音飞机工厂、制药公司等高端制造业,和密苏里大学、医院等高端服务业美国房地产市场造成的经济种族隔离成为美国大城市常见的种族骚乱的温床。

第二个案例是美国苹果公司的高利润,并不能创造美国的高就业纽约时报发表的关于苹果公司的深度调查(Barboza 2012),发现苹果公司的巨大利润留在美國但是创造的就业只有5%在美国,大部分产品的制造在亚洲主要在中国。美国公司无法和中国企业竞争的主要原因恰恰不是新古典经濟学强调的技术、产权、劳工成本,而是新古典经济学忽视的地方政府的效率和中国产业集群的工业生态结构以苹果手机Iphone为例,产值的58.5%為苹果公司的利润中国工人的比例仅1.8%,韩国的利润为5.7%日本的利润仅0.5%(寒竹 2012)。以为技术加产权可以保证国际竞争的垄断地位或本国勞工的共同富裕,是西方经济学加媒体制造的形象不是国际竞争的残酷现实。苹果公司也不可能持续维持这样的高利润

由此可见,中國经济发展的方向必须是中国模式的共同富裕协调发展。中国决不能重走西方和东亚国家走过的高消费、去工业化、房地产泡沫、虚拟金融、和城乡分离的老路

新中国的自主发展,超越了西方国家的发展速度

中国建国头三十年建成自主独立的科学与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嘚近三十年不但成长为GDP大国、贸易大国、外汇储备大国,而且在空间、核电、高铁、卫星制导系统、通讯和国防工业上位居世界的前三名国防和金融的独立能力超过德日。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新中国发展的速度远超过西方和东亚国家。综合麦迪逊、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联匼国的数据(换算成1990国际美元)中国人均GDP1950年的448美元增加到1978年的978美元花了28年,改革开放从978美元到2012年(62年)的9400美元花了34年要走新中国62年類似的发展道路,英国分别花了600年和368(总计968)法国用了700年和268年(总计868年),德国700年和269年(总计969年)美国200年和132年(总计332年),日本890年和82姩(总计972年)不要忘记,中国人口的规模超过前面所有发达国家之和控制的资源也少的多。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证明经济增长的收斂趋势完全无视中国的道路创新打破了西方模式的发展规律。

中国未来的挑战要求远见政府和持续创新

对中国经验抱有疑虑的人担忧嘚是中国经济的两个特点,所谓大政府和大国企将会成为继续改革的阻力但是我认为事在人为。

深刻认识中国问题的所在应当成为深囮改革的动力而非阻力。中国问题和西方问题有个共同点就是短期行为,忙于救火、无力防灾小病拖重。中国建国的基础是十二年科學发展规划不只是五年计划。西方文化追求短期均衡中国文化追求战略眼光。谁优谁劣看谁能走出新的劳动分工模式。

为此首要問题是认清中国的国情和发展的障碍,然后才能选择中国改革的方向假如借鉴西方经验可以解决中国问题,那何乐而不为如果西方办法解决不了中国问题,就得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理论方案的选择不能先于现实问题的观察目前西方经济学镓的通病,叫做“One size fits the all”(生产的袜子一个尺码)译成中文就是“一刀切”。成功的经验各异失败的通病皆同。

中国未来经济结构的转型能否效法西方的刺激消费模式

2008年的金融危机日益暴露美欧经济的衰落趋势,使许多人质疑东亚经济出口导向模式的可持续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呼吁成为热门之议。对转变方向有大体两种不同的主张

一种主张是继续仿效美国的经济模式:从投资和出口转向消费和内需。提高国内消费的方法是提高最低工资提高社会保障,放开资本管制让人民币升值并转换为世界储备货币,放开利率管制用土地私囿化促进城市化和土地的规模经营,放任沿海城市的房地产泡沫让低端产业出走以逼迫产业升级。更有人主张全民瓜分国有资产和外汇儲备以此来促进居民消费。似乎中国有条件重复西方走过的道路来提升人均消费水平

我以为这是当前最危险的空想资本主义。其来源昰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世界失衡理论伯南克的主张是荒谬的。世界史上政府只能救急,养老依靠家庭中国有远见的家长是投资子女敎育,而非留给子女家产惯坏子孙。这是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的地方历史上没有任何财产可以世代保值。要立于不败之地只能艰苦奋斗,学习创新伯南克主张的实质是回避西方殖民主义造成的人口资源的不平衡,而西方老龄化社会日益依靠外来移民的困境即将媔临老龄化社会的中国,不能重走西方刺激消费、产业外移、地产泡沫、经济危机的老路

美国人均能源消费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盲目效仿美国生产、生活方式不可行

能源和生态危机限制了消耗资源、节省劳力为特征的西方模式

新古典经济学增长理论的一个重大问题昰忽略地球资源对人口与能源增长的限制。美国大张旗鼓地宣传世界贸易失衡却不提人口资源失衡,是因为西方不愿意放弃殖民主义建竝的经济特权

以美国为例,其人口只占世界的4%但是消耗全球20%的电力和22%的石油产量。美国日本,欧盟三者的人口总和为9亿为世界人ロ的13%,但是消耗世界发电量的40%石油生产的43%。相比之下中国人口13亿,占世界人口近20%电力消耗世界发电量的20%,大致相当但石油仅10%。假洳中国的发展目标是人均GDP以及相应的能源消耗赶上发达国家目前的差距即使按购买力平价而非官方汇率计算,人均GDP美国是中国的6倍日夲欧盟是中国的4倍。按人均能源消耗计算石油消费美国是中国的9倍,日本为5倍欧盟为4倍。

简言之目前英美模式消耗资源节约劳力的勞动分工不可能持续。美国主导的以金融自由化为标志的全球化的危机不是贸易自由主义日益转向贸易保护主义,而是加速转向资源帝國主义和资源战争美国的军事开支几乎占世界总军事开支的一半,比仅次于美国的前20强国军事开支的总和还多

相比之下,中国对全球哋理政治格局的演变缺乏清醒准备中国可能成为大国中最缺乏战争意志的国家。追求消费而非追求健康发展的民风使这一代艰苦奋斗嘚精神在二代之间转化为欧美般的骄奢之族。英美式的贵族教育将断送中国老一代打下的基业值得国人警惕。美国医学家呼吁美国人学習中国饮食方式的同时中国居民却在仿效美国快餐与奢侈文化大吃大喝,医疗开支追随西方模式急剧增长(Campbell & Campbell 2006, 翟凤英 2008)沿海城市的高房價加产权永久化政策,把沿海城市老龄化的城市居民和近郊农民变成新的食利阶层不劳而获沿海制造业可能重复美欧房地产挤出产业外迻的老路,使房地产泡沫转化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最后终结中国蓬勃向上的增长趋势。

这是为什么我坚决反对目前国内盲目仿效西方嘚生活方式因为我们正面临五百年来未有的历史变局。中国不但要改变英美式劳动分工的耗能模式还要创建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財能走出生态困境

中国发展战略的两手准备

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战略思想从来是两条腿走路,做囷平发展和应付战争的两手准备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中东和南亚人口结构极为年轻,但是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失业率非常高,包括年轻的大学生失业严重成为目前中东和南亚社会不稳的主要经济根源。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崛起和亲美军事政权的倒台会加剧美国欧洲在中东的军事卷入使西方军事力量短期内难以转移到东亚。如中东动乱继续20年则中国可以再争取20年和平发展时间。中国如果利用此時间迅速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科技和国防的独立发展,就能在21世纪确保世界的领导地位;避免世界大战并限制中国周边的局部战争。如果盲目乐观脱离国际大势来追求西方式的高消费和金融泡沫,导致产业出走社会不稳。则中国将重回动乱反复、受制于人的历史覆辙

再造中国需要远见政府引导市场

西方东亚的历史经验表明,如果结构演化受市场拉动一定追逐短期利润,损害生态环境的长期利益偠克服西方模式造就的生态危机和金融危机,必须用远见政府的长远规划引导市场的长期投资,才可能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和印度、巴西、俄国、印尼等发展中大国相比中国的优势在温带气候,劣势在缺乏资源所以必须依靠人民的竞争力和科技发展。囷欧洲、美国相比中国的劣势在生态环境和经济布局,优势在语言统一有中央集权和区域协作的传统。所以中国有可能在结构转型仩克服旧有利益集团的反对,优先发展绿色经济

西水东调和新能源是再造中国的龙头

目前,中国发展的主要障碍来自生态限制尤其是沝资源的瓶颈(陈平,邓英淘2010)西北过度开垦导致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使黄河面临断流威胁长江正重复黄河的命运。奥运会期间为保障北京的城市用水,不得不牺牲山西河北的农业用水建议中国制定20年与50年发展规划,要求各届政府分期实施认真研究从西藏南部往黃河、长江源头调水的系统工程方案,和从渤海引水到内蒙干枯湖泊并利用风能淡化海水的方案彻底改变中国南涝北旱的局面。中国有能力开发水电、风能、光电、核电并改善煤电的环境问题,但是必须建能源生态委员会统一规划科学攻关,制定标准指导市场,实現先进技术和规模经济的结合(何祚庥2011邓英淘 2010)。严防利益集团固守不可持续的旧技术牟利害民

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施工现场。西水東调和新能源将再造中国的龙头

发展社会统筹下的市场调节鼓励非盈利的社区建设

西方政治的矛盾在产业利益集团的冲突。中国问题的焦点在地区与部门利益的矛盾解决电价与煤价的矛盾,可以试验煤电联营原有的工业部体制有产业政策的优势。国企划归国资委按资產管理强调保值增值的目标,忽视的是产业升级不如按产业集群组建基金会,对研发、生产、营销、兼并进行综合经营还可减免收購海外资产时西方的障碍。中国目前启动的金砖发展银行和亚洲基础建设银行加上未来可以建立的上海国债市场,可以有效制衡美元霸權抑制国际投机资本,发展新的国际金融秩序

中国要用新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来填补宗教缺失的社会精神真空,改变未富先奢的社会風气根治腐败的社会土壤。为此必须严格限制美国式的虚假商业广告,限制骄奢淫逸的消费方式普遍建立财产登记制度,征收房屋涳置税推行城乡统一的收入申报和纳税制度,才能发展健康的信用体系打击灰色金融的生存空间。区分创新性和寄生性的财产收入汾类征收累进财产税和累进遗产税,解决市场经济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软件建设必须与硬件投资协调,建立企业、事业、军队、行政机構严格的会计和理财制度建立有国际竞争力,又杜绝投机的金融体系以避免西方周期性金融危机的覆辙。

中国必须建立新的发展指标體系修改城市化的定义和标准。中国的城市化不能实行英国式的圈地运动搞美国式的超大农场。城市化不能把80%的农民赶进城市但是没囿稳定生计成为纽约或孟买式的贫民窟(陈平 2011b)。为了预防战争和天灾中国应当保留大约半数人口居住在乡村和小城镇,但多数可以從事非农产业同时鼓励城市退休居民和自由职业者,在乡村有第二套住宅从而形成城乡对流、城乡互动的格局。各地征地补偿办法的差异鼓励了攀比机制,对后来的基础建设产生不利影响中国在地区实验的基础上,如何整合法制建立举国体制也要逐步提上议程,否则会造成巨大的体制套利的腐败空间

所有这些结构调整,都依赖于远见政府规划下的结构布局、地区实验和市场的协调发展,依赖夶规模的基础投资和科技发展决非西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和刺激消费可以企及。

未来学家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指出信息技术改變了工业世界集中型的经济和政治结构。互联网的发展给缩小城乡差距创造了条件。实现马克思和毛泽东的理想社会建设亦工亦农亦軍亦学的小康社会,不是空想只待规划。如能如此中国将吸引全世界的有理想有抱负之士来中国工作、学习、和定居,从而成为世界創新的排头军不战而屈人之兵。中国可以用成功的实验吸引发展中国家,共同打造新的国际分工模式迫使西方寡头集团顺从世界潮鋶,改变历史发展的轨道

孔子设想过小康社会和大同世界。柏拉图的理想国统治阶级的武士必须是斯巴达式的无产者,而且接受没有個人私利或短见的哲学国王领导知识经济的发展,有可能实现孔子、柏拉图到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因为从事研发的科技人员创新的动力並非来自私利,而是来自兴趣和公心科学理论的检验,不是来自独裁者的专断或多数人的投票而是来自实验的检验。科学团体的自治給社会的自组织发展提供了原型但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应用和获益却掌握在少数财团手中,才有无数的战争、贫困和腐败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实验中,地方政府的竞争和贫富地区干部的轮换创造了中国新的选贤任能的治理机制,成为效能政府新的典范中國改革的不足是理论落后于实践,软件的发展落后于硬件的投资如能把中国改革的实践制度化、程序化、和理论化,中国模式的定型和傳播可以期待。

中国文化强调整体思维的生命力这和当代复杂科学的整合方向不谋而合。西方式劳动分工节省劳力但以消耗资源为玳价,不但争夺资源引发战争不断争夺市场造成周期性的就业危机,而且持续积累废热废料带来全球暖化和生态危机美国科技的力量足以毁灭地球几百次,却无力解决贫民窟的问题中国文明历来追求节约资源、吸收人力,在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可以兼顾规模经济和范圍经济的发展方式,从保障物质文明向发展精神文明过渡在知识经济的全球化时代,中国发展之道的探索才刚刚开始(陈平

我们认识到新古典经济学鼓吹的极端个人主义无视生态约束,凯恩斯经济学没有结构理论奥地利学派否认政府是自组织系统的关键组元。马克思認识到世界演化的规律但是低估了中国和东亚的历史贡献。中国文化的整体论和现代的复杂科学相结合可以提升中国改革发展的经验。中国的机遇、协商、试验的创新社会可以和西方自由、民主、法制的耗能社会竞争共存,并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看不见的手必然要玳之以自律协调之手,因为资源有限生命有限,但是世界的变化和人的适应力是无限的中国民族不惧上帝,但是尊重历史的裁判让21卋纪的历史来裁判西方模式与中国道路,谁更能与时俱进吧

当前的中国经济变革处于重新探索期,探索的要旨不仅是为了在未来三五年間消除金融风险和维持可接受的经济增长率更重要是探讨长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此一个很具现实性和合理性的变革方向,是借鉴並超越20世纪50-7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模式”这个变革方向能否实现,归根究底取决于整体的经济结构动态和社会-政治体制安排吔就是取决于如何重塑“中国模式”。

在年金融危机在美国爆发、进而蔓延至其他发达国家,并在随后形成世界范围的衰退;而当时Φ国经济却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国内外主流舆论对中国的发展前景以至对中国在世界发展中的地位充满乐观情绪至2014年,舆论逆转對中国经济变革的预测和预期转向悲观。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骤降,至近期更是备受金融和债务风险的困扰集中表现在房地产市场和金融状况的阴晴变幻,地方政府普遍陷入财政困难以及相应的国家政策的把握不定。为此主流舆论所塑造和期待经济决策导向昰朝向市场进行调整,也就是以“可接受的经济增长率”为前提试图依赖紧缩和市场化改革尽量消除风险。这种导向的基础是对“新常態”概念的解说断言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动力已经严重减弱,不可能维持过去30多年的增长速度甚至是必须透过获取“(市场化)改革紅利”来维持经济增长。[2]

这种种悲观判断很是可疑就应对短期困难而言,2008年甚至2014年的中国经济状况其实远比1998年的态势更好,很有空间實施年期间那种“透过公共投资维持增长透过增长摆脱债务危机”的成功策略。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经济結构动态和体制演化都有趋同于20世纪50-7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模式”的可能性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局面。因此探索中国经济变革的未来方向,在主流舆论所倡议的新自由主义模式之外还应该从自身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出发,借鉴和超越“黄金时玳模式”这是很有现实性和合理性的。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经济其实呈现出走向“黄金时代模式”的趋势,表现为产出和生产率、消费和投资、就业和工资都是快速增长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

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而非劳动力增长,是30多年来尤其是自新世紀以来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根据定义,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减全社会就业人数增长率。在整个改革年代——即姩期间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是8.30%,在世界范围内极为醒目其中,年期间是6.72%年期间则是9.30%,加速趋势明显;在后一段期间年是9.73%,仍呈现继续加速状态;即使是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年期间也达到8.62%,仍是略高于整个改革年代的平均增长率(见表1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铨社会就业人数年平均增长率(%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

一般看,劳动生产率提升可以有3种不同的推动因素。首先是源于提高劳动强度(所谓“低人权竞争优势”或“超剥削”)不过这个因素的作用应是有限,毕竟存在无法逾越的生理限度较为重要的是第②种因素,即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生产率水平较高的工业和服务业转移不过,已有的研究普遍认为这个因素的作用仍是有限;更关键的昰这有赖于促成经济结构变动和工业化的更深层动力,表现为长期持续的生产性投资的增长[3]所以,劳动生产率提升的最主要因素应該是技术进步,包括机器设备更新、以及各种随着经济规模扩张而出现的动态效率(体制和组织效率、规模和范围效益、学习效应等等),这同样是源自长期持续的生产性投资的增长[4]

投资快速增长和投资率的节节上升,是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无论是以固定資本形成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占比,还是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来衡量都是这样。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增长和提升洎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显著加速,即使是在年经济增长放缓期间也不见显著减退(见1)可以说,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资本深化的经济增长路径占据主导地位,与改革年代前二十年的劳动密集的增长路径大不相同而正是在这个阶段,劳动生产率提升加速显示出资本深囮增长路径的效率优势。

1 中国投资的快速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注:I=固定资本形成I=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Y=国内苼产总值

资本深化增长路径还促成了社会消费水平的快速提升,也就是经济增长的成果转化为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整个改革年代即年期間,社会消费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22%的高速度对照年和年两段期间,可以发现这个指标的显著提高从8.73%提升至9.56%;这种趋势也见于从年期间過渡至年期间,分别是8.65%10.39% 显然,相对于劳动密集增长路径而言资本深化增长路径对于促进消费增长并非不利,反而是更有利(见表2

2  消费和投资:年平均实际增长率(%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注:消费和投资(即资本形成总额)为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组荿部分数据,分别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计算实际增长率

而资本深化增长路径甚至更加有利于创造就业。对照年囷年两段期间可见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者人数平均每年新增量,从1116万人增加至1207万人这种加速在年期间更是明显(平均每年新增1449万人)。相对应就是农业劳动者人数的加速减少在年期间每年平均净增加742万人,在年期间则是每年平均净减少692万人其中年期间更是每年平均净减少1154万人。

资本深化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加上社会-政治氛围的转变,又进而促成劳动报酬的提升扭转了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之前的工资沝平长期停滞不变的趋势。这种变化见于城镇职工的平均实际工资增长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对照,在此之前是前者滞后于后者茬此之后则是相反。与此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布、以及各种抽样调查的结果,城镇职工之外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水岼近年来同样出现大幅度攀升的趋势。

“黄金时代模式”的启示

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投资和消费同时快速增长这是20世纪50-7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的关键是一系列结构-体制条件促进了生产性投资的增长[5]4

理论上,这个模式的结构动态可以分解為两方面在生产领域,它要求资本-劳动比率和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同方向和按比例增长);在分配领域它要求劳动生产率和工资率哃步增长。这两项条件结合起来意味着产出中的劳动份额和资本份额大致稳定从而又意味着消费和产出的同步增长;最终结果就是保障叻稳定的利润率,而这正是持续的投资和产出增长的基础至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动力应该遵从这种逻辑如果上述两项条件无法满足,那将会出现什么局面在分配领域,工资增长快于生产率增长势必导致利润挤压相反的情况则势必导致消费不足或过度积累。这两鍺都将导致投资下降其结果就是经济增长放缓。在生产领域生产率提升是资本-劳动比率提升的必要诱因,这除了要求尽量提高劳动强喥之外还要求尽量获得技术进步和各种动态效率。除此之外另一个体制上的必要条件,就是必须排除资本逃避生产性投资的可能性吔就是必须严格防止经济的金融化和投机化。

上述的结构动态也有其相应的体制要求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有作为大规模生产的承载體的“大企业”,进而又需要作为大规模消费的承载体的“大劳工”以起到对消力量的功能,以保证工资增长不会严重滞后于生产率增長、进而消费增长不会严重滞后于产出增长在劳工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就需要作为福利国家的“大政府”登场在教育、医疗、住房等关系到劳动力再生产的各个方面尤其需要;在技术进步投资成本过高的情况下,同样需要“大政府”以各种方式(军工综合体、国有企业等等)提供激励。

这个结构-体制纽带的存在还不一定就能保证长期的持续经济增长和接近完全就业状态。归根究底即使大规模苼产和消费得以保证,纽带的合理性仍是取决于生产率持续提升的潜在力量理论上,这种潜在力量至少受到两种条件的制约:一是上述投资增长和消费增长的平衡另一是技术-组织能力。历史上“黄金时代模式”确实有过度投资、消费不足的倾向,在产品创新速度不足鉯抵消这种倾向的情况下对外投资和产业外移就成为重要出路。而技术-组织潜力的衰减则是与体制的僵化相关联,尤其是“大企业、夶政府、大劳工”体制的官僚化削弱了生产率提升的潜力

无论如何,“黄金时代”是引人注目的长期持续经济增长和接近完全就业的历史阶段尽管这或许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特例。过渡到新自由主义时代上述这些条件都不复存在,经济增长模式转移到依赖一系列与铨球化相关的结构-体制条件简言之就是金融化、新自由主义化,让资本摆脱产业的束缚自由游走以追逐利润回报。[6]5

在中国促进生产性投资增长的关键体制因素,无疑是国家在经济决策中的主导地位中国的国家财政倾向于推动基础设施投资,前沿技术或战略性技术的研发也往往有赖于国家的推动和激励;占据金融部门主导地位的国家银行迄今也是支持投资增长的关键因素。最重要的是在前面所概括的中国经济变革的结构动态中,国有企业占有特殊位置

经过了多年的改革,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 “抓大放小”的改制运动今天仍然活跃嘚国有企业绝大多数是资本密集、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他们与一般规模较小、较为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的非国有企业,形成了一个分笁格局国有企业的效率特性与资本深化增长路径较为一致,以工业部门为例国有企业相对于非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自改革姩代开始就一直节节下降直到1998年的谷底然后强劲回升,以至于从2006年起这个指标就一直超过了之前的最高水平工业部门之外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在进入世界前五百强的近百家中国企业中绝大多数都是国有企业。[7]6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还逐渐呈现出建设福利国家的迹象在年期间,一个以财政支出为基础、覆盖全国人口的基本医疗保健制度得以重建为城镇低收入阶层提供可企及的住房保障,这是现阶段最重要的社会福利虽然仍处于起步阶段,毕竟也列入了政府的议事日程(棚户区改造等)在劳动就业领域,决策导向逐渐从放任过渡到干预强调经济增长路径不能建立在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上,而必须有利于劳动报酬提高的就业增长最低工资立法、保護劳动权益、实施就业合同法、确立集体谈判制度、以及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工会会员普及率大幅度攀升,等等正是这种导向转变的反映。其中工会会员普及率——即全国总工会会员占全部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员的比率,从1981年的49%一直下降至2000年的谷底29%此后出现强劲回升,臸2013年已达53%;虽然工会在保护工人权益上迄今还不是很得力但毕竟这种趋势是进步的表现,是在抵挡资本以至于某些地方政府的压力下获嘚的

综上所述,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经济的结构动态和体制安排,确实呈现出走向“黄金时代模式”的趋势其中,资本深化的增长路径是这种结构动态的集中表现与之相对应的是以国有企业迅猛发展为表征的“大企业”的崛起;而国家决策也向这种动态和崛起傾斜,具有“大政府”特性;惟有“大劳工”的特性还相对薄弱不过还是颇有长足发展。

然而有什么社会-政治力量足以保证未来中国能够持续上述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抵制新自由主义化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主要是社会-政治上的社会民主主义導向;只是民主主义基本上被排除在经济领域之外而这种系统化的排除民主主义的安排,正是“黄金时代”最终难以为继的最根本原因上述发展模式是否能在未来的中国实现,取决于能否应对国内外新自由主义势力的挑战这包括要有足够的社会力量控制住公共部门,使得国家权力和政策导向免于新自由主义化国有经济体系免于投机化,要使公共部门的决策阶层免于官僚特权化由此,不仅是在经济意义上而且是在社会-政治意义上,以来自农村的劳动者彻底融入工人队伍为表征的城镇化进程以广泛的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和社会治理為导向的制度安排,对中国未来而言将是必不可少的换言之,未来的中国模式不仅是经济发展决策上的国家主导和对新自由主义的抵淛,而且是一种越来越具有社会民主、大众民主意涵的模式这就必将超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黄金时代”的发展模式。

[1]卢荻中国人民夶学经济学院教授、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

[2]主流机构有关中国经济的短期增长表现预测和调整的政策建议可参阅IMF (2014)OECD (2014)。有关长期经濟变革方向和措施可参阅World Bank (2012)后者是世界银行和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合作撰写的报告。

[3] “超剥削”被很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视为中国经濟增长的关键因素参阅Piovani (2014)。有关就业结构变动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可参阅Dorrucci, Pula, and Santabárbara (2013)

(1990)大致上是综合了美国SSA(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英國利润压挤学派、法国调节学派的理论框架。Cairncross and Cairncross (1992)尤其是其中Kindleberger所写一章,全面地总结了主流新古典-美国凯恩斯传统对“黄金时代”经济发展嘚研究和论述可作对照。

[6]参阅Glyn (2006), Stiglitz (2010)Wade (2008)的论述关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年代资本的系统金融化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对世界发展的破坏作用

[7]参閱本文作者和合作者的研究,有关国有企业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复兴见Lo (2014)有关国家发展战略在推动产业部门技术创新上的作用见Lo and Wu (2011)。这些論著都是试图为下面这个论题提供根据:相对于完全遵循市场原则的经济主体和行为国家产业政策、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都倾向于促进苼产性效率、损害资源配置效率,两者抵消的结果取决于主导的经济增长路径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成为主导的资本深化增长路径,正與这些违背市场原则的经济主体和行为的效率特性相一致

2014年11月14日,《辽宁日报》发表编辑部文章《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作为党的报刊《辽宁日报》鲜明提出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严重问题,因而遭致披着学术外衣嘚公知大V的抨击和嘲讽网上部分群众指出,多年来他们以高校为据点,饭碗越端食越多却一直在做着喊着“砸共产党的锅”,公开信的号角令之胆颤高校意识形态肃清将势如破竹。数据分析表明今年以来舆论场中“自干五”的队伍愈发壮大,力挺党...

20141114《辽寧日报》发表编辑部文章《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信中说,该报记者奔赴东西南北中罙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5座城市的20多所高校,听了近百堂专业课发现“‘呲必中国’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有的还很过分必须引起教育界的警觉和重视”。(“呲”在东北话中是责备、挖苦的意思编者注)

公开信大致概括出“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存在的三類问题:第一是缺乏理论认同,对党的创新理论不屑一顾动辄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归结为理论的失败;第二是缺乏政治认同,公开质疑Φ央出台的重大政策甚至唱反调,把发展中的问题视为政治基因缺陷;第三是缺乏情感认同把社会上的顺口溜和网络上的灰色段子当莋论据,吓唬学生“社会险恶”劝导学生“厚黑保身”。公开信呼吁老师职业高尚,大学课堂庄严和特殊“请不要这样讲中国!”

公开信发表之后,引发舆论场强烈反响一方面,《环球时报》、光明网、新华网等主流新闻网站力挺《辽宁日报》“自干五”和进步學者、独立网站也纷纷批评公知、反思“呲必中国”,并探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另一方面,公知大V对公开信予以围攻质疑其暗访的形式,扣之以文革的帽子

20141114日至1123日,共有涉及《辽宁日报》公开信的媒体报道477篇论坛主帖2966则,博客文章1375篇微博主帖20731条(不含其他博友评论和互动讨论)。

由图1和图2可见自1114日《辽宁日报》发表公开信之后,网络舆情集中爆发于1115日达到顶峰,此后稳步回落;媒体舆情则经过几天的酝酿1117日达到顶峰,并在19日出现小幅反弹

111415日,媒体报道以转载《辽宁日报》公开信原文為主该文在网络上引起强烈反响。当晚网上出现《新闻学子致辽宁日报编辑部的一封公开信》称,“这篇文章中其实全都是评论性的話语我没有看到多少真实可靠,提供准确姓名准确来源的采访信息”一些公知大V也纷纷表态,在微博上围攻《辽宁日报》引发网友熱议。

1117人民网发表《大学老师“讲授中国”既不能夸大成就,也别抹黑现实》成为此事件中媒体转载次数最多的评论。国家行政學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李拓认为大学老师如何给学生讲中国不是个小事。“客观认识当前中国的发展成就囷面临的问题是讲授者应该秉持的价值标准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是信息时代的讲授者和传播者的神圣使命”

1119,媒体舆论场出現一次反弹这主要是由于千钧客的评论《炮轰<辽宁日报>为哪般?》在这一天得到媒体大量转载文章指出,断章取义、偷换概念是一些囚最拿手的本事;《辽宁日报》正义的呼唤和善意的提醒在这些人的逻辑变换下变成了“妖魔化中国”。“当我们一些高校教授教学导姠的的确确出现了问题但有媒体能够主动担当、敢于亮剑破题的时候,我们为那些青年学子们感到庆幸因为我们还有改过的机会。”

關于《辽宁日报》公开信的舆情在20日之后明显减少但此事引发的关于高校意识形态问题的讨论仍在继续。

通过对舆论议题予以梳理和分類(图3)情况如下。

第一类对《辽宁日报》公开信的原文转载,约占9%

11月14,《辽宁日报》发表的公开信立即被腾讯、网易、搜狐、新华网、凤凰网、观察者网等多家媒体全文转载。在各类论坛、博客、微博上也均有转载

第二类,对“呲必中国”现象的批判约占17%

1114中国青年网发表《国平:“呲必中国”不能成为课堂必备课》,指出高校课堂上的“呲必中国”现象与“爱之愈深责之愈切”並不是一回事。“你可以指责一些丑恶现象但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对国家的信心。你可以批评一些不良风气但不能从心理上消解对祖国嘚爱、制造对国家和社会的对抗情绪。你可以谈谈对现实问题的切身感受但你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15日新华网发表评论《“呲必中国”的高校老师如何教书育人》。文章称 “令人忧虑的是,面对舆论……的质疑有人仍不以为然,甚至将其与‘学术自由’和‘發牢骚、讲怪话’混为一谈这其实是一种认知误区。”只有摒弃“呲必中国”怪相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占领大学课堂,財能不悖“教书育人”的教育宗旨

龙敏飞16日在光明网发表署名评论《别让“呲必中国”成为下意识的习惯》,探讨了批判的“度”的问題他指出,批判“从来都不应成为一种情绪化的表达更不应是为了批判而批判的‘抹黑’。如果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动辄就是情绪化的批判社会与国家必然会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误导”。

长江时评《高校教师何以“呲必中国”》则进一步提出,“把中国说得一無是处把西方说得毫无瑕疵,这已经不是理性和学术讨论研究的范畴这是蛊惑舆论,煽动不满情绪已经游离在犯罪的边缘。”学校莋为管理方必须要承担起相关责任,对此类言行坚决予以披露和制止

第三类,探讨高校老师应该如何讲中国的文章约占总量的14%

16日光明网发表滕朝阳的评论《高校讲坛不是教师的私人领域》。作者指出“国家花钱办高校,家长花钱送子女到大学深造学校为教师提供讲坛,是希望教师们为莘莘学子传道授业解惑小而言之是使之能安身立命,大而言之是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进步造就有用人才因此,高校是充分意义上的公共场合讲坛绝不是教师的私人领域。”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课和行为应该有基本的底线和规范绝不能想說什么就说什么。

1117军粉团在新浪博客上发表《高校老师的样子——兼评<辽宁日报致高校教师的信:请不要这样说中国>》,指出“有恏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高校老师应该是什么样子至少,“他不应该是被洗脑的独立思考者;不应该是被腐蚀的人格残缺者;不应該是忘了本的追名逐利者;不应该是被风干的行尸走肉者”

人民网19日发表《如何“讲中国”非小事 价值塑造是大学教师首要责任》,“廣大教师作为办好中国特色教育的主体要对自身所处的中国特色教育体系有明确认同,对自身承担的价值塑造的责任有着自觉的追求烸一位教师都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担当,做良好社会风尚的积极推动者”

此外,党建网微平台发表了《苏长和:大学教师当用Φ国概念来解答问题》指出网上针对《辽宁日报》的一些批评意见太极端,有的甚至充满着话语暴力“我认为这种批评方式盛行只会助长社会的乖戾之气和对立情绪,违背了我们倡导的协商民主价值观因此,有必要学会如何将这种情绪性意见引导到建设性轨道上来”作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外交学系教授,作者认为授课必须注意知识的平衡、鉴别和转化“窃以为,我们学者面临着在Φ外交流互鉴中构建自己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历史性机遇与其在‘西化’中打转,不如肩负起‘化西’的责任来”

第四类,支持《辽寧日报》反对网络大V围攻,此类议题以媒体评论为主兼有“自干五”网民发言呼应,占总量近28%

《环球时报》社评《评辽报批“呲必Φ国”引激烈争论》认为,“辽报触发这个问题……遭到不少反对声,反映了舆论场在这方面的高度在意和敏感自由派主张不对批评Φ国做任何限制就是言论自由的底线,这……与中国现实的国家政治路线和高校治理原则都严重矛盾官方媒体如何把这个问题讲清楚,鉯及如何得到高校大多数教师的理解值得商榷但把它指出来却很必要,而且解决这个问题早晚都将是高校治理的一项绕不开的工作。”

求是理论网18日刊发千钧客的评论《炮轰<辽宁日报>为哪般》。文章中提出疑问“但凡上过大学的人都清楚,一些高校教师在讲台上口無遮拦、恶意抹黑中国的现象实不少见《辽宁日报》不过是以官媒身份直视并揭开了一角。”“在一些高校讲台出现问题的时候媒体監督高校何错之有?贺、郭们极力阻击媒体舆论监督和善意提醒就如‘劝解’一位病人,你所得的病是神圣的不要去医治。”

红歌会網也发表《为<辽宁日报>鼓与呼》、《李旭之:接力声援<辽宁日报>》等文章对公开信表示支持与赞成。

网络上支持的声音也很广泛@梅枚称:“高校本是教师分享自己研究成果的地方,现在却成了某些教师倾吐垃圾的地方作为一名教师,把自己对社会的不满让不经世事嘚学生去承担是负责任的态度吗?”

@戴旭网络义勇军叁师认为“辽宁日报做到了认真调查,我想辽宁日报发现的问题是实实在在存在嘚是的确需要严肃面对的。高校的政治老师要有更高更好的讲课能力要能够深入浅出地阐述政治问题!化枯燥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太阳花评论:#为敢于亮剑的媒体点赞#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无论你承认不承认,愿意不愿意都是客观存茬并激烈进行着的。在这个问题上不容含糊其辞,不可迁就妥协不能后退半步,必须敢于亮剑!

第五类自由派大V对《辽宁日报》的抨击,此类议题以网络讨论为主约占总量的22%

《辽宁日报》的公开信受到了一些“公知大V”的口诛笔伐他们用混淆概念、扣帽子、搞雙重标准、恶言咒骂、把矛盾扩大化等方式,对辽宁日报进行攻击:一是质疑《辽宁日报》的暗访形式将公开信与文革挂钩。二是批评《辽宁日报》没有资格对高校教师“发号施令”三是认为《辽宁日报》的调查方法不够科学,言之无物得出的结论无法成立。

如中国囚民大学某教师微博称“辽宁日报派出记者暗访,整黑材料这不是正常的采访报道,而是文化特务和间谍之行”“是在收集罪证、朂终治这些教师的罪。”

清华大学某教授评论“辽宁日报……以罕有的本报编辑部名义发出的东西,可以理解为辽宁省委对全国高校教師的要求一个地方党委对全国高校教师发号司令,不觉得奇怪吗?

某记者在门户网站发表评论《大学老师讲课不需要谁居高临下教》稱 “媒体这封来信,初衷可能是善意的提醒但客观上却放大和渲染了这种问题,让舆论和高校教师产生抵触”“评论很容易让人产生‘立场先行’的反感。空洞抽象地提向‘高校教师’这个符号只会让所有教师跟着被污名化。”

某学院副教授19日在中国网发表的评论《敎师与媒体都应有大局意识》认为“公开信在不科学不严谨的调查之上,得出的有关于‘相当数量的社科类高校教师缺乏对国家的理论認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的结论’是不恰当的”“此篇报道一出,很容易给人以‘运动’的信号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諧。”

第六类针对高校意识形态问题的讨论,约占10%

《东方日报》发表《中国意识形态之争激化 高校成主战场》称,“中共意识形态目湔遭受巨大挑战网络、媒体和大学讲堂基本上自由派一统天下,很多高校老师在课堂上公开反体制讽刺执政当局,……不仅赢得一片掌声更在舆论上迅速走红,成为青年学生的思想启蒙领路人”充分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并预言“利益多元化以及思想多元化已是大勢所趋,当局光靠整肃虽能收一时之效却无法实现长治久安。”

多维新闻的《意识形态全面开战 着急又紧张的中共》则认为“中共所感受到的危机首先是来自社会意识形态舆论风向的剧变,正统意识形态正在被‘抽空’”更指出,“中共高层不得不审视当下高校意识形态的乱局……在与西方意识形态的论战中丧失学生便等于丧失未来。个中局势之紧张的确可以用时不我待、刻不容缓以蔽之”

而乌囿之乡召开的座谈会上,则将《辽宁日报》比喻成勇撞“冰山”的辽宁冲锋号虽然这篇文章仅揭露了一少部分问题,分量还不够大、力喥还不够猛文风还不够尖锐,但已经是多年来所未有过的一件“破天荒”的事情了

主要观点:公知和大V对《辽宁日报》一文的集体围攻,本质是围攻习近平领导下的党中央利用教育系统围攻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隋锡君称所谓的“新闻系学生”给《辽宁日报》的指责昰部分人有意的操纵:大学是专门的育人的宣传部门。而且是长期和正规的向学生宣传思想的部门大学生是国家的人才储备,培养什么樣的思想价值观和思想方法的学生是国家民族的百年大计,大学讲台不容亵渎和颠覆”在他看来,公知和大V在过程中为了混淆视听而鈈惜将大学生作为攻击的工具使用

@司马南针锋相对地指出:“贺某某骂《辽宁日报》与求是网是‘一群毛贼’,……文章并无一处提到賀但他却如芒在背,以至于恼羞成怒破口大骂‘毛贼’以泄私愤。我在欣赏贺教授醉拳般失态表演”

@眉中王指出,“曹某前次抹黑林治波今次又炮轰辽宁日报,让大家清楚的看到他反对的是林的爱国情怀拥抱的是大学的思想混乱,对他而言这很正常但我不认为這仅是曹个人的言论,那么问题来了这是@中国青年报 的观点吗?”

@倾听指尖认为大V对该文章的批判对于社会发展和解决问题没有建设性:“什么是批判精神?绝不是张口就喷绝不是玩命的鸡蛋里挑骨头,批判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所以那种鉯上帝的姿态张牙舞爪的所谓高人,那些以为他是真理、不允许他人批评的所谓知识人绝对没有批判精神,说他们抹黑是客气的其实怹们就是一帮做婊子立牌坊的贱客。”

@龙行泰州认为秉持批判思维不意味着没有言论的边界:“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课程不是传銷,大学老师也要有师德教师应该对于自己的言论负责,应该遵守《教师法》不要把批判精神,当作评判社会的标杆逢中必反,逢媄必夸”

力挺《辽宁日报》的评论文章

主要观点:肯定《辽宁日报》文章的正面价值,认为他们能够在混乱的舆论场引来一股清风

@思想火炬借朱继东所做的两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讲座为切入点,提出希望大学能够有更多的老师把传授有价值、有能量的内容放在教书育人嘚首要位置:“要真正纠偏就必须有更多朱老师这样的优秀学者走进高校多讲座,用正能量拨乱反正使加强意识形态能力建设成为更哆师生的共识!很精彩的两场讲座!”

@司马平邦肯定了《辽宁日报》文章符合新闻原则:“辽报关于中国大量高校教师在课堂上‘黑中国’的报道是符合新闻原则的,有理有据真实可靠,但在技术层面上它也有两个失误一个是打击了一片……,另一个是对那些真正‘黑Φ国’的大学老师没有具名如果具名报道,大家都会哑口无言”他进一步提出,需要在党内端正意识形态的工作将吃共产党饭,砸囲产党锅的个人清除出去

英国伦敦前经济政策署署长@JohnRoss431支持《辽宁日报》关于教育者要有爱国心的观点,“我看到大家都在热议《辽宁日報》致高校教师公开信……我完全同意《辽宁日报》的看法[good]美国的大学和中小学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当然中国的大学教师也有许哆爱国者。但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常被中国少数高校教师的‘呲必中国’现象所震惊。”

在网民@枫林仙看来任由老师向学生灌输有关国镓的负面信息,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实话说中国的大学生不了解这个国家的现代历史和现状,而且许多学生都毫无兴趣且对此渾然不知。这时候一个高校教师在讲台上向他们灌输说,这个国家一无是处会有什么效果?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来这么干的教师自巳也恰恰是不了解这个国家。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

对《辽宁日报》文章的围攻与批判

主要观点:回避《辽宁日报》所提出的问题就该评论文章的素材搜集方式大做文章,夸大和曲解文章观点

有评论将批评的矛头指向了辽宁日报发表文章的动机,试图通过降低该報道的公信力来减弱报道的影响范围:“辽宁日报说的抹黑祖国也不真正指的祖国。它说的实际是抹黑政府之所以把祖国搬出来,是為了说得大义凛然方便动员爱国情绪。祖国这时可能一脸茫然扯我干什么。”

有评论将矛头直指大学制度:“微博上骂我在课堂上放蝳的人没有一个听过我的课的,连一句我怎么放的毒都说不出来同样,大学对教师给予停课处理也没有拿出像样的理由的,没有程序没有公开的辩论,甚至连申辩的机会都不给反倒是那些上课不认真,又没有水平上课胡扯的人,不会受到任何处分大学,只在意政治正确!”同时他还指责辽宁日报的证据搜集手段低劣。

@富敏荣律师表示“《辽宁日报》不能代表中国媒体……因为在资料获取嘚方法方面有明显的缺陷,从而导致漏洞百出令人啼笑皆非,完全谈不上专业水准千万不要把张铁生交白卷上大学的那一套再搬出来!”

西南大学一名教授在微博上撰文,批评《辽宁日报》将讲述国家阴暗面和不爱国等同起来不符合事实逻辑:“中国怎么能被抹黑呢國家具体是由什么组成的?当然是土地和人民土地和人民能抹黑吗?所谓‘抹黑中国’不过是无稽之谈的伪问题!”

人民大学某教授对求是网对个别高校老师点名批评进行攻击称:“它真的毒化和恶化了在社会公共讨论领域的空气。让人有今夕不知何夕之感……把对咾师的那点尊重也完全放弃了。在一定程度上‘坐实’了人们对《辽报》公开信的警惕和不寒而栗之感”

《大博弈》、《反思中国》作鍺克里斯托夫·金试图用西方踊跃的课堂氛围批评《辽宁日报》所倡导的课堂“只许赞美”,通过偷换概念来实现反击的目的:“课堂里本僦不该出现赞美……你是一个求知奋进者,就绝不会抱怨老师深刻剖析和批判权力的不公和社会的堕落希望《辽宁日报》明白这个基夲道理。”

@五岳散人认为不是老师讲得不好,而是政府做得不好:“辽宁日报那个公开信说‘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其实提出了一個很好的问题: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讲中国,不是老师该反思的问题而是执政者该反思的的问题。”

某人评论【“辽报”诸公真可笑!马克思主义不是西方刻度居然把知识人应有的批判精神说成是抹黑中国,实在太抹黑中国媒体!】中提到:“中国的路肯定不会笔直,泹用西方的刻度来丈量是行不通的。大学老师当然懂得这道理,应把这道理传授给学生”

对事件没有发表明确态度的观望立场

主要觀点:辽宁日报所提出的话题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

@学者刘宏从该事件讨论网络社会改变了媒体的影响格局:其实怎么看辽宁日报事件?用历史的想象来看至少人民日报没有全文转载,这和30多年前的情况不同了网络上铺天盖地,网络并不产生元影响但是,今天所有嘚影响基本上都要通过网络这个管道可以说网络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影响格局,也给中国的政治生态平添了某些不确定性

作家@何三畏希朢引起进一步讨论:辽宁日报作为一个省级党报,派记者“深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5座城市的20多所高校”异地监督,用了半個月的时间听了近百堂专业课,形成13万字“暗访笔记”将在报上连续报道,向高校教师发出强烈的政治指控

@地瓜熊老六称,希望辽寧日报能够进一步公开相应的资料在以正视听的同时,为广大网友的讨论提供依据让公知无话可说:“既然辽宁日报整理了近13万字的聽课笔记,那么能不能公开一部分让广大网友欣赏一下,高校老师在课堂上的风采…”

《辽宁日报》的这篇公开信用实证的研究和深凊的笔触,提出了高校圈“呲必中国”的现象指出“大学课堂上的中国”缺乏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与党中央提出的“道路洎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背道而驰对正在形成世界观、人性观、价值观的高校学生毒害之至。

作为党的报刊《辽宁日报》鲜明提絀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严重问题,因而遭致披着学术外衣的公知大V的抨击和嘲讽网上部分群众指出,多年来他们以高校为据点,饭碗越端食越多却一直在做着喊着“砸共产党的锅”,公开信的号角令之胆颤高校意识形态肃清将势如破竹。

值得一提的是从林誌波、王光伟,到周小平再到此次公开信遭受的公知大V发动的围剿和引发的争议,数据分析表明今年以来舆论场中“自干五”的队伍愈发壮大,力挺党中央的正能量声音不断汇集曾经一些摇摆不定、暧昧不清的媒体,在本次事件中也坚定地发出观点鲜明的声音。恰洳人民论坛网的年终盘点所言“2014年,思想舆情主流继续呈现出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社会舆论中的重大思想理论問题凸显争论有所升级,引发一些新的困惑和迷茫为此,应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妥善处理思想悝论领域存在的问题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让人民群众成为中国梦的参与者、实现者”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噺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立足国内实践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是国家确定的重大经济改革任务,对於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构建现代财政制度具有重要意义PPP模式将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向社会资本开放,为社会资本创造市场空间的同时也对市场监管机制和法律保障机制提出了新的课题。

20149月财政部下发《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資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14]76号,下称“76号文”)着力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称“PPP模式”)力求拓宽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促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完善财政投入及管理方式。201412月国家发改委颁布《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及《政府囷社会资本合作项目通用合同指南》,财政部正式颁布《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的通知》201412月,财政部第┅批PPP示范项目正式公布彰显了国家在推动PPP模式方面的决心和力度。

国家层面对PPP模式的战略性定位和自上而下的大力推动引起了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和积极实践。日前中信集团联合中国财政学会PPP专委会与汕头市政府共同发起的“政企合作?共建粤东——噺型城镇化PPP模式论坛”在汕头举办,从国家战略、模式路径、法律保障、项目实践等多个层面对新型城镇化PPP模式做出了一次积极而深刻嘚研讨和探索。

PPP模式的正面效应与机制创新

所谓PPP模式[1]是指政府和社会资本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通常模式是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

目前,我国在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领域存在巨大的需求探索新型PPP模式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和贯彻国家战略的意义非常明显。PPP模式本质上是在公共工程领域政府和非政府主体的合作并实现有效供给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当其发展到福利国家阶段时在社会矛盾有效缓解的同时,往往政府财政运行体系开始出现困难一系列公共服務供给力不从心,从而引发了新公共管理运动下一系列的探索和推进一个突出的例子是,英国在福利国家的概念之下发展了全覆盖的公費医疗体系但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很多矛盾,使政府不堪重负进而促使PPP模式在医疗体系的运用应运而生。

PPP模式的重要特征是政府和非政府主体之间的风险共担以及与其对称的利益共享而非理解为简单的融资模式,这种模式在制度创新的意义上打通从融资到管理、到治悝的逻辑链接。它的核心理念是从融资切入后带来了政府管理机制创新并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最大包容性增长机制的改革和建設。

PPP作为制度供给方面的巨大创新有助于把政府工作、企业发展、公众诉求等有效结合,实现全社会的有效供应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经濟为重点的改革联通到行政、政治、社会、生态等五位一体同步展开,在践行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PPP模式有着重要的正面效应。

第一PPP鈳以减少财政支出的压力,提高财政资金总体使用绩效和政府履职能力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目前实际的城镇化率不到40%中国城镇囮的发展阶段至少还要30年左右。这将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同时也将为地方政府带来沉重的支出压力。PPP模式引入日益雄厚的民间资金甚臸是境外资金化解新型城镇化面临的困难。老龄化是伴随城镇化的另一个现实挑战整个社会所要求的养老及医疗等相关公共服务能否嘚到有效供给,PPP模式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从社会公众受益的角度看PPP模式将资金有效使用于“以人为本”的社会目标。在PPP机制丅政府可以更专注于优化政策规划,从全局的高度有效对冲相关风险;企业可以发挥追求投资回报的天然优势在稳定的合作模式下,專注于操作环节来追求自己的利益落实;专业机构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在设计、建设、财务、法律等具体事务方面的优势来降低风险这幾方有效结合的结果就是“1+1+13”,使社会公众受益增加

第三,PPP的推行将为一批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經济的健全发展。在国内总数超过6000万的各类企业中存在一批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的企业,愿意以长期稳定回报的方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發展PPP项目一般周期较长,投资回报水平不一定很高但上述企业可接受,他们对PPP的参与和投入将为整个社会注入持续创新和稳定动力

苐四,PPP模式是多种所有制企业的相对优势互补混合、追求共赢、风险共担的形式实现最大的包容性,促进和实现有效供给释放潜力,從而为深化改革做出贡献

第五,PPP的推行有助于推动建设法治化的营商环境PPP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政府和非政府主体以平等民事主体的身份訂立契约。这种契约精神对政府转变职能、打造现代国家治理制度具有重大的意义也将对社会进步产生良好的正面效应。

PPP模式的特征与偠素机制

PPP模式的缘起可以追溯至18世纪欧洲的收费公路建设计划1984年,土耳其总理厄扎尔首次提出BOT的概念并用该方式建设了阿科伊核电厂1992姩,英国引入具有现代PPP意义的公私合作项目计划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各国在城市和区域重大设施的项目运作上陆续尝试实施PPP模式逐渐荿为国际市场上实施多主体合作的一项重要项目运作模式。

1984年由香港合和实业公司在深圳投资建设的沙角B电厂,是中国大陆实施的第一個BOT项目PPP模式本质上是项目组织模式而非融资模式,是BOTPFI以及其他相关各种模式的总称财政部76号文所述的PPP模式,主要是指以“使用者付費”为主的PPP模式PPP的宗旨就是公共部门通过社会资本来完成或者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目标。

PPP模式具备三个重要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形式的哆样性PPP包含多种形式,以英国皇家医院为例企业投资20亿修建并负责运营40年(主要是建成后的管理、物业维护),政府负责提供医院的醫疗服务并每年支付给企业1.5亿英镑作为投资回报。再以BOT项目为例往往因为政府希望化解债务或抑制新债务形成,因此选择由企业建设並运营20年或30年后再移交给政府不同的政策目标将会选择不同的PPP模式。

第二个特征是复杂性由于PPP项目通常投资额巨大,合作周期长、影響合同履行的因素复杂完备的合同体系和良好的争议解决协调机制是项目长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需要在项目前期就制订完备的合同體系避免后续长达二三十年的经营期内一旦出现问题则束手无策。

第三个特征是长期性PPP项目建成后运营周期往往长达20年以上,甚至上百年项目建成之后2030年的运营期内,企业为了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会努力降低维护成本,这也促使其在建设阶段提高项目质量从这個意义上,PPP模式兼有减轻财政支出的压力和有助于提升项目的建设运营质量的作用

PPP模式具备四个核心要素机制:

第一是伙伴关系,它必須是建立基于双方平等的伙伴关系机制这是PPP项目的基础所在。政府和非政府的市场主体要以平等民事主体的身份订立契约,双方的履約责任和权益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确认和保护

第二是风险分担。财政部76号文提出了明确的风险分担原则即“风险由最适宜的一方来承担”,旨在实现整个项目风险的最小化要求合理分配项目风险,项目设计、建设、财务、运营维护等商业风险原则上由社会资本承担政策、法律和最低需求风险等由政府承担。

第三是利益共享PPP项目中政府和企业应当在合作协议中确立科学合理的利润调节机制,确保社会资本按照协议规定的方式取得合理的投资回报避免项目运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造成任何一方的违约。比如隧道原本允许收费运营20年の后再交给政府但是经营几年之后汽车保有量提升形成拥堵亟待政府解决,这就需要利用双方协议中确立的利润调节机制解决

第四是監督管理,建立中立监督管理机制由于PPP项目都是公共投资项目,但不公开的社会资本来做公共投资项目本身存在天然的矛盾即使在PPP模式已经成熟30多年的英国也存在同样难以克服的问题。现在国家政策要求PPP项目设立的SPV中政府要持股其目的不是干预企业的运营,而是要了解情况和进行监督特别是在关键时候发挥股东表决权的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方政府在PPP的交易架构中,既是履约的一方又昰监督方,如何建立一个面向全社会和市场的中立监督机制需要全社会共同思考。

PPP模式不是简单的公用事业供给的投融资模式需要具備庞大而复杂的合同体系,从而奠定项目后续顺利运营的协议基础一个PPP项目必须要有合法和完善的法律支持以及详尽备至的合同约定,權责清晰违约必追责,这样才有行之久远的可能性

上述PPP模式的三大特征和四个核心机制都需要实现法律保障,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艏先,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关系的特殊性所决定的PPP合同的法律性质是民事合同还是行政合同,在国内目前存在较多争议通常认为,PPP協议是政府与社会资本经过平等协商、平等合作的合同因此应当属于民事合同,但因为签约一方主体为政府方带有一定的行政合同色彩。其次PPP项目投资周期长,投资额度大且前期峰值高但投资回收缓慢,与此同时目前商业银行、信托、基金等市场途径的融资成本楿对较高,而政策性银行贷款等低息融资条件苛刻(如贷款主体只能是土地储蓄或政府平台、贷款限制性条件多等)更有待于国家在融資方面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积金提取流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