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费农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论解释中国高铁生产和制造方面正在拥有比较优势而纺织品生产和制造方面正在失去比较优势

当前位置: >>
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制造业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研究
摘 要摘 要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是工业化之母,作 为正处于工业化时期的中国,制造业更是我们的脊梁产业。中国制造业发展从建国 以来一直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硕果累累。中国的纺 织业、服装、鞋、帽制造业、家具、塑料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成为 中国出口的主导产业。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面临挑战, 呈现出不适性:传统比较优势日益下降,贸易条件逐渐恶化,比较优势本土效应弱 化,技术进步缓慢??。就其原因在于,比较优势理论注重于资源禀赋的静态利益 获得,忽略了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动态贸易利益。 迈克尔?波特于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强调动态的优势 和各国在获得竞争优势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主张竞争优势不是靠继承或既定的,而 是取决于创新机制和积极竞争。它更强调非价格竞争,更注重要素的质量及产品市 场的需求档次, 它强调一国政府的职能, 主张一国政府要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促进国内竞争以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竞争优势理论正是符合指导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制造业实现从比 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发展,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本文笔者首先从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分析入手,研究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以及存在比较优势的原因,通过“贸易竞争指数” 定量分析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其后,笔者按照波特的 钻石体系定性地研究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再采用全员劳动生产率、销售收入、 和总资产贡献率三个指标定量分析制造业中的 28 个行业的竞争优势,并把 28 个行 业按竞争力强弱分成优势产业、均势产业和劣势产业;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劳动力 成本也逐渐上升,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国劳动力资源不再是中国独有的比较优势,中 国制造业如果一直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的思路可能会陷入 “比较优势陷阱” , 为了使中 国制造业能进一步发展,势必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最后针对优势产业、均 势产业及劣势产业分别提出具体提升竞争优势的策略。衷心希望本文所做的工作能 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细微的参考。 关键词: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优势产业,均势产业,劣势产业I ABSTRACTABSTRACTManufacturing provide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a country. China, in her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needs this backbone of development more eagerly.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manufacturing has been constantly developing and gained great succes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ies. China,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has the advantage in labor resources and labor intensive industry over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Thus China benefits a lot from her diligent investment in labor intensive industries which have been china’s leading export industries, such as textile, clothing, shoemaking, furnishings and plastic. However, this Chinese-styl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manufacturing appears more and more inadaptable under the force of emerging knowledge economy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tradit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declining and trade terms are worsening. The localization effect is weakening and technology is progressing slowly. The real reason is that static interest from source gift is overstressed and the dynamic trading interest is neglected such as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framework,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system innovation.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ory was proposed by American economist Michael Porter in 1980s. This theory stresses that one country’s dynamic advantages and subjective initiative in obtaining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can not be succeeded or fixed, but acquired through innovation mechanism and active competition. Its emphasis is put on the non-price competition, the quality of productive factors and demanding levels of target markets. Government functions are also taken into the consideration to create a fair competing environment for the promotion of products’ 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ng pow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ory is China’s natural and necessary choice to guide her manufacturing. China’s transformation from comparative advantage to competitive one accords with her economic development law. In this thesis, firstly, the author analyzes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and researche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manufacturing. Using the Trade Competition Index to do some quantitative analysis about China’s manufactur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author finds that comparative advantage exists in labor intensive industries. Thereafter, the author analyzes China’s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II ABSTRACTadvantage according to Porter’s Diamond Model, and adopts three economic indicators (all-personnel labor productivity, sales revenue, total assets contribution rate) to research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China’s manufacturing, including 28 industries, is classified superior, equipollent and inferior industries by competitive level.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globalization and rising labor cost, Chinese labor resources are not unique advantage any more. If China’s manufacturing develop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it will fall into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rap.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needs transformation from comparative advantage to competitive one. Finally, aiming at the actual situation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respective strategies have been raised to deal with superior, equipollent and inferior industries. The author sincerely hopes that this paper would offer a few commonplac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Sun Yanping (International Trade) Directed by Liang Shengang KEYWORDS: comparative advantage, competitive advantage, China’s manufacturing, superior industry, equipollent industry, inferior industryIII 目 录目 录引 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一章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理论综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第一节 比较优势理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一、比较优势的概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模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三、小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第二节 竞争优势理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一、企业竞争优势理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二、行业竞争优势理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四、小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第三节 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比较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一、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存在必然联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二、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存在很大差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三、小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第四节 国内学者研究状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发展概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一、制造业的内涵及构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二、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及存在原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一、制造业的比较优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二、中国制造业存在比较优势的原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三、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分析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一、理论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IV 目 录二、 指标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第二节 实证分析指标与参照系的选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 一、 本文采用的实证分析指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 二、 参照系的选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第三节 实证分析过程及结果评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一、劳动生产率的评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 二、销售收入的评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三、总资产贡献率的评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5 四、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划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8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向竞争优势转变的必要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2 第一节 保持比较优势面临的挑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2 一、劳动生产率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2 二、比较优势被抵消的原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3 第二节 比较优势陷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 一、比较优势陷阱内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 二、比较优势陷阱形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5 第三节 对外开放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 一、本土效应弱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6 二、技术进步处于劣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7 三、比较优势的“淡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7 第五章 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对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 第一节 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 第二节 提升优势产业竞争优势的对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 第三节 提升劣势产业竞争优势的对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5 第四节 提升均势产业竞争优势的对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8 结 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0 致 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V 引 言引 言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一些报刊在介绍、宣传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时候,曾经出现 过一些片面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认为“现代经济的主要职能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 和分配, 而不再是物质的生产和分配” 。 中国工程院前院长宋健同志尖锐地批评了这种观 点,他认为,这种认识“对发达国家也未必准确,应用到发展中国家则更应该慎重。特 别对工业制造业的历史地位、现在的形式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有符合实际的、科学 的分析,从而正确把握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建设方向,不至于随人长短,陷入迷津。 ” 在当代,信息化无疑能够加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但人类社会对物质产品的需要, 决定了生产物质产品的制造业将是永恒的产业。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是一个 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是工业化之母,作为正处于工业化时期的中国,制造业更是我们的 脊梁产业,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不能没有自己强大的制造业。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一枝独秀,成为世界上制造业增长最快的国家。 中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现在世界排名第四位,总体规模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日本的 二分之一。随着各发达国家制造业逐步转移的趋势下,中国工业品出口量高速增长,中 国在世界制造业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逐步确立了工业品制造和出口大国的形 象。中国出口额在世界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 1980 年仅占 0.8%,上升为 2005 年的 7.3%, 出口额达到 7620 亿美元,在世界制成品出口大国排名中位居第三位,仅次于德国(9707 亿美元)和美国(9043 亿美元) 。 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突飞猛进,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制造 业的发展一直采用比较优势战略,劳动力成本优势是中国最大的比较优势,制造业在纺 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得到充分发展,它们是中国出口的支柱产业。但随 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推进,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正日益被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以及周 边国家、拉美国家所模仿,单纯依靠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等资源成本比较优势已经 无法为中国企业赢得未来。中国制造低成本优势将要面对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的竞 争,且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如果继续凭借低层次的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那 么中国终将沦为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只能获得微薄利润,失去持续快速发展的能 力。 对于如何实现一国产业的转型、升级,许多经济学家在理论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其中较有影响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于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1 引 言它填补了其他国际贸易理论的不足,对国际经济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一国的竞争优势具有明显的动态性, 同时,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又是联系的。我们既要看到自身比较优势的潜力,又要认识 到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从而改变过去单纯依赖比较成本学说的做法,而把比较成本学 说和竞争优势理论有机结合起来, 使之成为指导提高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基于上述背景,我把研究中国制造业如何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作为我 的论文选题。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概括如下: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作为论文研究的主要对象。对比 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和区别进行分析, 提出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以此作为论文的理论分析基础。笔者以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 争优势进行分析,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提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要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 转变的必要性。最后针对中国制造业中优势产业、均势产业和劣势产业分别提出如何保 持和提升竞争优势的对策。2 第一章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理论综述第一章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理论综述第一节 比较优势理论一、比较优势的概念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理论的研究可以追述到将近两个世纪前,由大 卫?李嘉图在 1817 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建立了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 在此书中并没有对比较优势直接定义,但在其后的国际经济学的各种教科书中都有所阐 述。比较具有权威代表之一的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 ,定义比较优势为“如果一个国家 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它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它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 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1。由于机会成本的差异 给世界各国生产提供了一个互利性重新组合的可能,这种生产上的重组将增大世界经济 馅饼的规模, 因此可以得出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 “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 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2。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模型 (一) 、李嘉图:单一要素模型 在李嘉图模型里,劳动是各国产业部门的唯一生产要素,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各个 国家产业部门之间的唯一不同点。李嘉图模型中体现了两个主要含义:国际间劳动生产 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唯一决定要素;各国进行国际贸易获益取决于比较优势而非绝对 优势,一国出口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产品,进口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产品,一个国 家的生产模式由比较优势来确定。国际贸易对各国都有利存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将国 际贸易看作是一种间接的生产方式,这种间接生产方式比直接生产方式的效率高了;第 二,各国通过国际贸易可以消费其产出不同的组合,即国际贸易扩大了一个国家的消费 可能性,提高了各国居民的福利水平。 (二) 、萨缪尔森:特定要素模型 特定要素模型是由保罗?萨缪尔森和罗纳德?琼斯共同创建发展的。李嘉图模型提 出所有的国家从贸易中获利,由于贸易没有影响收入分配,每个人的福利都得到改善。1 2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2 页 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3 页3 第一章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理论综述然而在现实中,贸易对国家内部的收入分配有着极大的影响。要现实地分析国际贸易, 理论上必须超越李嘉图模型,关注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特定要素模型正是一个有关 研究收入分配效应的有用模型。特定要素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只能用来生产某些特定产品 的生产要素。在特定要素模型中,劳动(L)可以在部门间流动,是一种流动要素,资 本(K)只用来生产制造品,土地(T)只能用来生产粮食,所以 K 和 T 是两种特定要 素。国际贸易对国家内部收入分配产生影响的原因有两个:其一,特定资源不可能立刻 无成本地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其二,各部门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有所不同。所 以,虽然国家整体会从贸易中获益,但内部各利益集团收入分配却不一样。出口部门特 定要素的拥有者从贸易中获利,而与进口产品竞争部门的特定要素的拥有者受损。流动 要素的拥有者可能受益,也可能受损。 (三) 、赫克歇尔?俄林:要素比例模型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比较优势源于各国生产劳动率的不同,瑞典经济学家伊 莱?赫克歇尔(1919)和伯蒂尔?俄林(1933)对比较优势提出一个不同的解释。他们 认为比较优势是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引起的。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而 不同的要素产生了不同的要素成本,一种要素越丰富,其成本越低。赫克歇尔?俄林定 理从理论上推导出,各国将出口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而进口稀缺要素密集型的产品。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对国际贸易进行了更加深层次的研究,用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 寻求解释国际贸易发生和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原因,以及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 因此该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提出的政策主张也有一定的指导意 义。但是,由于该理论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上,忽略了现实经济中的动态因素,因而 得出的结论与现实的差距很大。 (四) 、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改变了前面三个模型中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探讨边际收益递增引起的 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之市场结构对贸易模式的影响。国际贸易使各国既能利用规模经济 来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又不牺牲消费的多样性。贸易能够扩大市场规模的思想成为垄 断竞争模型在贸易中运用的基础,一个更大的市场导致更低的平均价格和更多的商品种 类,使参与国际贸易的各国都获得利益。所有的人都能从一体化市场得到好处;要实现 一体化带来的好处,各国必须参与国际贸易。为了达到规模经济,各厂商必须集中生产, 要么在国内,要么在外国;但必须在两个市场同时销售。最终,任何产品均只在一国生 产并出口到另一国。由此很好地解释了要素差别无关的,在资本、劳动和技术水平相似 的国家间进行的行业内贸易。目前,随着主要工业国家在技术水平、资本、技术工人、4 第一章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理论综述资源储备上日益相似,许多国际贸易采取了由规模经济推动的行业内双向贸易形式。 三、小结 经过两百年的发展,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到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分别从不 同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不仅在发达国家 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也在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之间进行,在不同的产业之间有贸易,也在同产业内有国际贸易,用比较优势来解释国 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越来越复杂。解释比较优势的来源,需要综合考虑,不单单只来自 生产率的差异,或资源禀赋的差异,也有后天积累创造的资本、技术;而且一国的比较 优势也不是一成不变,随着经济全球化,资源在各国间流动,一国的比较优势也在发生 变化,比如目前中国,现阶段劳动力成本相对于发达国家具有比较优势,但随着工资的 上涨,市场的开放,劳动力要素的流动,经济技术的发展等原因,未来中国的比较优势 可能会转移到资本、技术优势。 第二节 竞争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的研究涉及到国际贸易理论、战略管理学、产业经济学、跨国投资理论等 许多学科。历史上对于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沿两个方向进行,一个方向由企业竞争优势 经行业竞争优势到国家竞争优势;另一个方向由传统贸易理论经新贸易理论到跨国投资 理论。对于后一个方向,笔者把它作为比较优势理论研究的范畴,由于本论文要研究中 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所以对于竞争优势的理论笔者认为沿第一个方向较为合理。 一、企业竞争优势理论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波特为代表的竞争 优势理论、企业能力理论、企业资源理论、到超越竞争理论。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部分新兴产业受到了日本、西欧国家的强 大的压力。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为当时美国学术界、产业界、政府部门面临的紧迫 课题。在这种背景下,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他先后 于 1980 年、1985 年、1990 年发表了《竞争战略》 、 《竞争优势》 、 《国家竞争优势》三部 论著。其中《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主要研究企业竞争优势。在《竞争战略》中,5 第一章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理论综述波特提出了著名的竞争力五要素模型3,他认为,企业在行业中的定位决定了它的盈利能 力是高于还是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而长时间维持优于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其根本基 础是持久性竞争优势。 企业可以拥有的两种基本竞争优势为: 低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 企业竞争优势的两种基本形式与企业寻求获取这种优势的活动范围相结合,可产生在企 业所在行业中获得竞争优势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目标集聚。 《竞争 优势》阐述了企业可以选择和推行一种基本战略以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方法,并以价 值链4作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基本分析工具, 阐述了企业在实践中将上述三种竞争战略 付诸实施,以保持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 企业能力理论是当代企业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 企业能力理论认为: 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占据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 内部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利益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性概 念。因此,企业能力理论不仅是对传统企业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结构-行为-绩效” 分析框架的代替,而且是对彼特将产业分析模式应用于战略管理领域分析方法的替代。 企业资源理论试图将公司的内部分析与行业和竞争环境的外部分析结合起来,强调 资源问题的重要性,一个企业要获得佳绩,就必须发展出一系列独特的具有竞争力的资 源并将其配置到竞争战略中去。 超越竞争理论是二十世纪 90 年代后期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热点, 主要包括博诺提出的 超越竞争理论、莫尔提出的企业生态系统演化理论、达韦尼提出的超越竞争模型等。 二、行业竞争优势理论 各国行业是行业竞争优势研究的对象,而研究者观察的对象是各个行业的产品和企 业,研究的客观资料是相关国家特定行业的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盈利率。行业竞争 优势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客观描述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的实际结果,而且要发现决定或 影响各国特定行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因素,即寻找行业国际竞争的实际结果以及未来趋 势的原因,从而揭示和论证各行业竞争优势的因果关系。3影响产业竞争态势的因素有五项,分别是“新加入者的威胁”、“购买者(客户)的议价能力”、“取代品(或服务)的 威胁”、“供货商的议价力量”及“现有竞争者之竞争程度”。透过这五方面的分析,可以测知该产业的竞争强度与获利 潜力。 4 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 的集合。”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创造价值的活动构成,这些活动分布于从供应商的原材料获取 到最终产品消费时的服务之间的每一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关联并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波特提出了价值链分析方 法,即对企业活动进行分解,通过考察这些活动本身及活动相互之间的关系来确定企业竞争优势。6 第一章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理论综述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形成于迈克尔?波特 1990 年的《国家竞争优势》著作的发表中。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将竞争优势理论由企业上述到国家,提出著名的国家竞 争优势分析钻石模型,试图解释“为什么特定的国家会成为特定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 争力企业的母国基地” 。 (一) 、崭新的分析工具――钻石模型5波特认为,要了解一个国家为什么能在某种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展露头脚,答案必须 从每个国家都有的四项环境因素中讨论。这些因素可能会加强本国企业创造国内竞争优 势的速度,也可能造成企业发展停滞不前。这四项因素分别是: (1)生产要素,指一个 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如人工素质或基础设施的良莠不齐; ( 2) 需求条件,指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如何; (3)相关产业和支持 产业, 指该国是否具备这些产业的上游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 它们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 (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指企业在一个国家的基础、组织和管理形态,以及国 内市场竞争对手的表现。 在国家环境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上,还有机会和政府两个变数。产业发展的机会通 常要等基础发明、技术、战争、政治环境、国外市场等出现重大变革或突破时出现。而 各层次政府部门通过法令法规、教育制度、保护措施、经济政策等,也对钻石体系产生 重大影响。5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 ,华夏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67 页7 第一章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理论综述机会企业战略 企业结构 同业竞争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 支持性产业政府图 1-1 完整的钻石体系 如图 1-1,钻石体系中的每个关键因素都是相互依赖的,它是一个互动体系,其内 部的每个因素都会强化或改变其他因素的表现。拥有钻石体系中的一项优势不等于必然 拥有了国际竞争优势;要能将这些因素交错运用、形成企业自我强化的优势,才是国外 竞争对手无法模仿或摧毁的。 (二) 、生产要素的转变 波特认为,要根据钻石模型的四因素构建一国强大而持久的竞争优势,最关键之处 是放弃传统上对初级产品和要素资源的依赖思想, 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性生产要素。 反之,如果国家把竞争优势建立在初级与一般性生产要素时,这一优势通常是浮动不稳 的,一旦新的国家踏上相同的发展阶梯,也就是该国竞争优势结束之时。 要获得专业、高级生产要素,必须摒弃先天继承的传统观点而注重对生产要素的后 天创造。因为,正如一般性和初级生产要素基本是先天形成的,专业性和高级生产要素 通常是市场造出来的,甚至往往由不利的初级要素迫使产生。资源匮乏而以独特技术形 成高层次竞争优势的日本是一个最好的说明:它进口原材料和简单的加工零件,出口高 附加值产品。8 第一章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理论综述简而言之,对国家竞争优势起作用的生产要素不是一般性的初级生产要素,而是专 业型的高级生产要素;不是先天继承的生产要素,而是后天创造的生产要素。 (三) 、政府作用的关键 既然专业型和高级生产要素都是通过后天创造出来的,就需要国家对发展环境―― 既包括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也包括教育、研发等社会人文环境――进行投资建设, 特别是要针对环境中最不利的部分进行大量、 持续的投资。 能拥有高级研究环境的国家, 其竞争力也将提高。所以,土地、矿山等硬件资源对国家财富的重要性让位于国家制度 软环境。 由于依靠资源的比较优势已经没落,政府行为中加强比较优势的经济政策:如扶植 性的产业政策、补贴性的贸易政策,都不会真正起作用。国家不能干预经济,应该让企 业和产业自由发展,培养和显示出自己经过市场考验的真实竞争力。一国政府需要做的 是教育、培训、研发、法制、基础设施等社会政策的制定,这是能够提升企业和产业竞 争力、从而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行为。简而言之,政府的最主要作用是采取社会政策 而不是经济政策,因为对一国优势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硬资源而是软环境。 四、小结 竞争优势理论, 强调动态发展观, 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国家的创新机制, 取决于企业的后天努力和进取精神,只要企业敢于创新,积极竞争,一个后进的国家也 有可能成为有竞争优势的国家,而如果一个国家的企业失去了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这 个国家的市场失去了竞争刺激,则先进的国家也有可能失去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理论更 强调非价格竞争,更注重要素的质量及产品市场的需求档次:它强调一国政府的职能, 主张一国政府要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国内竞争以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 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节 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比较研究 一、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存在必然联系 比较优势是一国利用要素禀赋比较利益作为国际竞争的基础以获得的相对优势,它 意味着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来源于利用各国生产要素的比较利益。而竞争优势是指生产因 素、需求因素、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战略、机构和竞争、机遇和政府等因素组 成的价值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它来源于产业内部的效率。二者并不相互排斥,而是一9 第一章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理论综述种互补关系。第一,在一国的产业发展中,一旦发生对外经济关系,比较优势与竞争优 势就会同时发挥作用。任何国家,即使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不可能在一切产业中都具 有国际竞争优势。这也表明,竞争优势不能完全消除或替代比较优势。第二,比较优势 是竞争优势的基础,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即比 较优势可以成为竞争优势的内在因素,促进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第三,一国产 业的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出来,即使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缺乏国 际竞争力,也无法实现其比较优势。相应地,非常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较难形成 和保持竞争优势,一些国家原先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由于国际比较利益关系的变 化而失去竞争优势的案例,以及一些产业(尤其是传统产业)在国际转移的现象,可以 证明这一点。总之,在各国产业发展中,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常常是相互依存的,其本 质都是生产力的国际比较。 二、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存在很大差别 (1) 两种理论的前提不同。 比较优势是建立在完全竞争, 不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 李嘉图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下才得出比较利益结论的, 而 H-O 理论也是假设完全竞争的市 场条件。竞争优势理论则承认不完全竞争与规模经济的存在,并充分考虑了需求条件、 竞争状况和相关产业的影响。 (2) 两种理论对国际贸易发生的范围的解释不同。 比较优势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产业 间贸易。而竞争优势可以用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竞争优势理论承认规模经济和产品的非 同质性,在这种条件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追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对 规模经济效果的追求,从而对超额利润的追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力。 (3)两种理论所主张的贸易政策不同。比较优势理论主张自由贸易,认为通过自由 贸易,贸易各方都得到了贸易利益,世界的福利也得到了提高,因此世界各国都应该实 行自由贸易。竞争优势理论的要旨在于,国家应该尽可能地为企业创造有利于企业提高 其竞争力的环境。竞争优势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因此国家的职责就是利用国 家机器来干预贸易,使本国企业拥有或保持其竞争力。同时,各国应该出口本国具有竞 争优势的产品,这种产品不但要有价格优势,还要有非价格竞争优势。 (4)两种理论所强调的优势不同。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是静态的比较优势,注重的 是各国现有的要素禀赋,比如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等初级要素。而竞争优势 理论则更加强调动态的竞争优势和各国在获得竞争优势方面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国家的 繁荣和竞争优势不是靠继承的或既定的,而是通过后天创造得来的。10 第一章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理论综述(5)两种理论对国内需求的认识不同。国内需求对竞争优势具有一定影响,而传统 比较优势理论却忽视这一点。波特理论毫不含糊地指出了国内需求同国家竞争优势之间 的因果关系。国内买主的结构、买主的性质、需求的增长、需求结构的变化都对一国的 竞争优势有决定性的影响。 三、小结 通过对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竞争优势理论是对比较 优势理论的发展超越。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除了少数的初级产品可以被近似地认为是 完全竞争市场,很多产品市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垄断,从而使得比较优势理论的完全竞 争与无规模经济的假设前提基本不能成立;比较优势理论产生已有 200 多年的历史,其 间,国际贸易迅猛发展,新贸易现象层出不穷,尤其是 20 世纪 60-70 年代以来大量出现 的产业内贸易使得比较优势理论无法解释;比较优势理论强调自由贸易,而当今国际贸 易中贸易保护主义则比比皆是,有增无减;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各国出口产品一定是本国 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但比较优势的产品却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而能够出口到国际市 场的产品却一定是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既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出口 产品而并非是一种真正的出口产品。相反,竞争优势理论采用的是一种非均衡的动态分 析和局部分析方法,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作为理论前提,从国家的角度出发考虑怎 样才能使一国在贸易活动中得到福利更多一些,生产效率提高地更快一些,在国际分工 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它既考虑现实的利益,更考虑潜在的利益对比,考虑怎样才能使 一国取得或保持竞争优势,以便从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它认为竞争优势主要取 决于一个国家的创新机制, 取决于企业的后天努力和进取精神, 认为只要企业敢于创新, 积极竞争,一个后进的国家也有可能成为有竞争优势的国家,而如果一个国家的企业失 去了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个国家的市场失去了竞争刺激,则先进的国家也有可能失 去竞争优势;它更加强调非价格竞争,更注重要素的质量及产品市场的需求档次;它强 调一国政府的职能,主张一国政府要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国内竞争以提升产 品质量和档次,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由此可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 的推进,比较优势理论越来越不能解释现实生活中的诸多贸易现象,凸现出较大的局限 性,而竞争优势理论更符合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11 第一章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理论综述第四节 国内学者研究状况 对于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我国学者陶然、周巨泰在 1996 年把“从比 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作为国际经济理论的新视角” , 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相比于比较成本 理论所具有的政策价值。 洪银兴(1997)提出“比较利益陷阱” ,他认为一国单纯以要素禀赋来确定自己的国 际贸易结构,会掉入“比较利益陷阱” ,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静态化,很难升级,中国应 该依据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创造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 刘力(1999)则根据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和巴拉萨的外贸优势转移假说,认为中国 作为发展中国家,应首先立足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对于来自外部的竞 争压力,政府应予以适当保护;同时,创造条件,积累资本和技术,推动比较优势升级。 在向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提出挑战的同时,很多学者如盛晓白(1998)等开始转向国家 竞争优势理论,并对其进行拓展。认为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并 非只在于企业,还依赖于整个国家的创新机制,企业的创新能力需要国家多方面行为和 政策的协调配合。 扬帆(2001)认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很难使现有 比较优势升级。 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 国家的保护就显得格外重要, 新经济和全球化中的竞争主体不仅是企业,更重要的是国家,甚至是国家集团。所以, 以国家力量支持大企业,尤其是那些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战略性企业和产业,以此来创 造和发展比较优势。 王佃凯(2002)认为,发展中国家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发展国际贸易,不仅没有缩小 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反而陷入了比较优势陷阱。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比较优势 战略忽略了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动态贸易利益。由于国际、国内经济 形势的变化,我国的比较优势战略呈现出不适性,这使得我国的贸易发展战略必须进行 调整,由比较优势战略转变为竞争优势战略。 国内学者对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变,主要从国际贸易的结构或者国际贸易理 论角度来研究, 而对于制造业应如何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目前这方面研究不多, 笔者认为一个国家的任何经济发展阶段,制造业的发展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是国家 的脊梁与发展基石,所以笔者试图从制造业的发展如何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又 如何提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后续研究者提供 参考价值。12 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分析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分析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发展概况 一、制造业的内涵及构成 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或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 装配的工业部门的总称。制造业各行业按其用途属性,大体分为轻纺制造业、资源加工 工业、和机械电子制造业三大部分6。按照中国现行统计的划分,制造业包含工业中的 29 个行业,具体的行业分布及构成,见下表 2-1: 表 2-1 2003 年中国制造业的行业分布及构成 大 制造业所述的 29 个行业7工业增加值 (亿元) 6.42 667.09 795.97 6.70 916.54 591.35 265.72 182.96 681.42 334.46 249.93在制造业中所 占比重(%) 100 4.30 1.96 2.33 4.62 5.59 2.69 1.73 0.78 0.54 2.00 0.98 0.73类 划 分制造业合计 (1)食品加工业 (2)食品制造业 (3)饮料制造业 (4)烟草加工业 (5)纺织业 (6)服装及纤维制品制造业 (7)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8)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 (9)家具制造业 (10)造纸及纸制品业 (11)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 (12)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轻 纺 制 造 业6 7朱高峰《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制造》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0 页 从《中国统计年鉴 2004》开始,新增加“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笔者分析制造业较长年份有关数据, 为了统计数据口径一致,仍旧采用 29 个行业标准,笔者在下文分析中把“其他制造业”忽略不计,仅采用 28 个行业 来分析13 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分析(13)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1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5)医药制造业 (16)化学纤维制造业 (17)橡胶制品业 (18)塑料制品业 (1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2)金属制品业 (23)普通机械制造业 (24)专用设备制造业 (2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7)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28)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 制造业 (29)其他制造业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2004》 ,经整理 注:统计范围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4.88 .25 369.95 763.20 4.01 902.13 971.00 8.19 3.48 .03 358.413.78 7.23 3.01 0.87 1.09 2.24 5.13 8.28 2.65 2.85 4.67 2.96 8.50 5.94 10.22 1.31 1.02资 源 加 工 工 业机 械 电 子 制 造 业二、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一) 、 中国制造业对国家经济贡献 2003 年我国 28 个制造业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亿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
亿元的 89.5%;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完成 34088.7 亿元,占当年全部工业增加值 41990.2 亿元的 81.2%,占国民生产总值
亿元的 29.1%,如图 2-1,制造业的发 展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发动机”,从 1995 年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仅为 8020.51 亿元,到 2003 年增长到 34088.7 亿元,增长近 5 倍。14 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分析000 00
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亿元)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图 2-1 制造业工业增加值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年各版1994 年, 中国出口总额 1210.1 亿美元, 工业制成品出口额 1013 亿美元, 发展到 2003 年工业制成品出口 4034.2 亿美元,占全部出口 4382.3 亿美元的 92.1%。工业制成品一直 是中国出口总额的“主力军”,如图 2-2。00 00 4 97 00 03 2004 出口总额(亿美元) 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亿美元)图 2-2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对国家整体商品出口总额的贡献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年各版制造业解决就业情况如下,2002 年,制造业行业从业人员 8307 万人,占全部工业 从业人员 9155 万人的 90.7%,占中国总就业人数 73740 万人的 11.3%。 (二) 、中国制造业总量在世界的地位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一枝独秀,成为世界上制造业增长最快的国家。 按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比较,2003 年中国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相当于 1998 年美国的近15 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分析三分之一,日本的二分之一,与德国相近,居世界第四位(见表 2-2) 。 表 2-2 美国 (1998) 工业增 加值 143288世界主要国家制造业总体规模对比 日本 (1998) 8954 德国 (1998) 4619 中国 (2003) 4107单位:亿美元法国 (1998) 2802英国 (1998) 2536资料来源:UNIDO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规模占世界制造业总量的比例, 从 1993 年的 3.5%提高到 2003 年 的 6.9%,增加了近一倍,见表 2-3。 表 2-3 世界主要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在全球的比例 1993 年 美国 日本 德国 中国 法国 英国资料来源:UNIDO2003 年 23.3% 18.2% 7.4% 6.9% 4.5% 3.2%21.2% 22.4% 9.5% 3.5% 4.6% 3.9%随着工业品出口高速增长,中国在世界制造业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加之 各发达国家制造业逐步转移的趋势下,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增长最快的国家,逐步确立 了中国工业品制造和出口大国的形象。从 1980 年,中国出口额 181.2 亿美元,占世界出 口总额中比重约 0.8%,上升为 2005 年的 7.3%,达 7620 亿美元,在世界制成品出口大 国排名中位居第三位,仅次于德国(9707 亿美元)和美国(9043 亿美元) 。 (三) 、各种产品在世界的份额分析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制造国,其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制造业体系中的比重 已经接近 7%。 “中国制造”崛起最重要的一个表现是:中国制造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 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在世界市场上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很多产品的产量已经位居世界前 列。初步统计,我国已经有上百种制造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位居首位。如表 2-4 所示,在 诸多产品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制造基地。8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数据,汇率按 1 美元=8.30 人民币折算16 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分析表 2-4名称 钢 水泥 化肥 棉布 汽车 新闻纸 冰箱 电视机 洗衣机 电话 轮胎 单位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米 万辆 万吨 万台 万台 万台 万台 万条中国工业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及其排名变化1990 年 世界总 产量 中国总 产量 中国 所占 比重 8.58 18.38 9.88 41.27 1.05 1.59 8.83 21.09 15.56 11.55 9.27 排 名 4 1 3 1 12 8 3 1 ― ― 3 世界总 产量 2003 年 中国总 产量 中国所 占比重 28.06 48.11 25.63 ―― 8.75 5.44 30.45 43.66 26.85 58.02 12.74 排名 1 1 1 1 ―― ―― 1 1 1 1 3 71
―― 4 444 6
数据来源: 《国际统计年鉴 2005》 《中国统计年鉴 2005》经整理(四) 、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 第一,目前制造业有一定规模但不强。主要问题是劳动效率低。见图 2-3,中国制 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与美、日等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美国 1994 年制造业生产率为 97300 美元/人年,而中国 2003 年才为 11424 美元/人年,仅相当于美国的 11.7%。000
0 中国(2003) 美国(1994) 日本(1993) 德国(1994) 英国(1992) 法国(1994)图 2-3 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主要国家对比资料来源:《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史》 、 《中国统计年鉴 2004》单位:美元/人年第二,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据 1995 年第三次全国工业 普查显示,全国主要工业产品有 80%以上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或严重不足,其中机械、电17 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分析子、化工、建材、轻工、冶金等行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分别为 51.86%、51.54%、54.90%、 64.03%、46.09%、35.55%。大量的生产能力放空,职工下岗、企业经济效益低,资产负 债率高达 75%以上,有些甚至资不抵债。而高新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工业制品每年还 有大量进口,有些已经形成进口依赖。2002 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 827.05 亿美元,出 口总额 677.07 亿美元,逆差 150 多亿美元,高技术品种钢材进口达 700 多万吨,高档合 成树脂自给率不足 50%。 第三,技术水平低。2002 年,国家有关部门在对中国 514 家机械制造企业 2009 种 主导产品的调查中发现,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为 10.5 年,平均开发周期为 18 个月。而 美国一些机械企业 1990 年就己做到“三个三”,即产品的生命周期为 3 年,试制周期为 3 个月, 设计周期为 3 个星期。 在中国主要机械产品中, 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还不到 5%, 主导产品达到国际 20 世纪 80-90 年代水平的仅占 17.8%。目前,中国生产的金属切削机 床共有 2500 多种,其中数控机床仅占 2.8%,而日本 1987 年就达 30%,德国 1990 年就 达 54%。在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电子电力技术、汽车电子技术、复合加工技术、集 成加工技术、敏捷制造技术等的开发利用方面,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更大。 中国制造业大部分技术依赖从国外引进,而企业又不能处理好引进、消化、吸收与 自主创新的关系,缺乏技术创新的资金和优秀人才;加之,中国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 护, 赝品驱逐真品的现象屡见不鲜。 整个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 第四,制造业结构不尽合理。我国制造业的结构偏轻,装备制造业薄弱。2003 年, 轻纺织业、资源加工工业和机械电子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 别为 28.25%、34.28%和 36.45%,其中机械类电子制造业所占比重与工业发达国家比较 明显偏低,见表 2-5,1997 年,美国为 44.1%、日本为 46.6%、德国为 46.6%、法国为 39.8%、英国为 38.8%。我国目前的装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还不足 30%,明显低于 美国 41.9%,日本 43.6%,德国 46.4%。 表 2-5 机械电子工业与装备制造业在工业中比重(按增加值)的国际比较 中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法国 英国 (2003) (1997) (1997) (1997) (1997) (1997) 机械电子制造业 在制造业中比重 装备制造业在制 造业中比重 36.45% 27.8% 44.1% *41.9% 46.6% *43.6% 46.6% *46.4% 39.8% ―― 38.8% ――数据来源:朱高峰《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制造》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5 页 带 *号为 1999 年数据,来源“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讯”18 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分析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及存在原因 一、制造业的比较优势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比较优势涉及的主要是各国间不同产业(或产品)之间的替代 关系。从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动因看,比较优势归结为一国产业发展的禀赋或有利条件。 关注中国,我国的要素禀赋结构突出的表现为劳动力资源相对富裕,国内外学者一致认 为中国制造业发展中最大的比较优势,即劳动力优势。中国的劳动力供给丰富,并且长 期保持世界最低工资的成本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 下面通过国际劳工组织对各国制造业工资水平的统计,来分析中国制造业劳动力的 工资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表 2-6中国(B) 美国(A) 日本(B) 德国(A) 法国(B) 意大利(B)# 英国(B) 加拿大(B) 韩国(B) 马来西亚* 印度* 澳大利亚(B) 巴西(B) 新加坡(B) 墨西哥(B) 埃及(A) 俄罗斯* 巴基斯坦(B) 挪威(A) 罗马尼亚(B)各国制造业雇员工资2002 年 0.67 15.29 16.54 17.74 12.3 104.2 19.24 17.44 8.9 2.78 0.43 15.3 2.18 8.93 1.69 0.63 0.65 0.42 20.19 0.92 2003 年 0.75 15.74 16.55 18.19 -107 19.96 17.7 9.68 2.9 0.33 --9.24 1.83 0.64 0.88 -20.93 1.15单位:美元/小时2004 年 0.84 16.14 -18.56 -110.6 -18.05 10.31 ----9.48 2.03 ---21.69 --数据来源:除带*号的国家外,数据均来自国际劳工组织网站; 带*号国家的数据来自《2004 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基于〈2004 洛桑报告〉的分析》一文; 其中(A)为计时付酬工人工资;(B)为全部雇员工资; 带#意大利为制造业平均工资指数,2000 年=10019 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分析从表 2-6 可以看出,制造业雇员工资水平高的国家主要是一些传统的发达国家,如 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等,雇员小时工资水平一般都在 15 美元以上。工资水 平处于较高位置的主要是一些新兴的发达国家,包括韩国、新加坡等,小时工资水平接 近 10 美元。 而工资水平处于较低水平的主要是一些发展中国家, 如马来西亚、 墨西哥等, 小时工资水平一般在 2 美元左右。 我国制造业雇员工资水平处于较低位置,从表中看仅高于印度、巴基斯坦和埃及。 较之于发达国家,我国目前的制造业雇员工资水平大约是英国的 1/27,德国的 1/24,加 拿大的 1/23,日本的 1/22,美国的 1/21。较之于新兴国家,我国雇员工资水平大约是韩 国的 1/13, 新加坡的 1/12。 较之于发展中国家, 我国雇员工资水平大约是马来西亚的 1/4, 巴西的 1/3,墨西哥的 1/3。考虑到我国的数据是制造业全部雇员的平均工资,因此如果 仅考虑制造业中的产业工人,其工资水平将更低一些,有专家估计小时工资在 0.6 美元 左右。 二、中国制造业存在比较优势的原因 中国市场中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长期存在,主要有如下原因: (1)由于中国经济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 农村存在着 1 亿以上的剩余劳动力。由于中国农村人均占有的耕地资源少,农民向非农 产业转移的难度大,而且农产品价格难以提高。因此,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农民的 收入增长缓慢。2004 年,中国农民年平均纯收入只有 2936 多元,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 入为 9422 元。农民年均收入只相当于城镇居民的 1/3。农民从事农业的收入明显低于进 厂、进城务工的收入。这种格局使中国工业能够继续获得廉价的劳动力。 (2) 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为了改变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 成的人浮于事的状况,增强竞争力,很多企业都裁减冗员。许多经营严重亏损的企业关 闭破产,城镇出现了大量下岗和失业的职工。如果按 4.5%的城镇失业率来计算,目前全 国城镇失业人数在 1350 万左右。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 各地对城镇低收入家庭普遍实行了 最低生活保障补贴制度。北京、上海、广州等少数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补 贴标准为人均 450 元左右,全国大多数城镇低于这一水平。城镇大量失业人口和低收入 人群的存在,形成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这在客观上使企业维持较低工资水平成为 可能。 (3)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存在显著差距。2004 年 北京、 上海、 广东、 浙江四省市的人均 GDP 分别为 37058 元、 55307 元、 19707 元和 2394220 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分析元,安徽、河南、湖南和四川省的人均 GDP 分别为 7768 元、9470 元、9117 元和 8113 元,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人均 GDP 只相当于上述东部发达地区人均 GDP 的 1/7-1/2。近年 来,虽然东部地区当地职工的工资及社会保障水平大幅度上升,但由于国内劳动力可以 自由流动,河北、安徽、河南、湖南、四川等中西部地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向东部 沿海地区,使东部地区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能够获得大量廉价劳动力。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使从业人员的低工资水平成为中国制造业当前最为突出的比较 优势。由于劳动力丰富这一基本国情,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 业上。 三、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 下面根据对我国制造业商品出口的构成来说明制造业比较优势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 业上。实证采用贸易竞争指数作为分析指标。 贸易竞争指数(TC,Trade Competition)的定义是:TC=(Ei 一 Ii)/(Ei+Ii) ,i=l, 2,??,n;这里 Ii 表示某国 i 类产品的进口总额,Ei 表示某国 i 类产品的出口总额。贸 易竞争指数表明一个国家的 i 类产品主要是输出国还是输入国。贸易竞争指数为正值时 表示本国对 i 类产品的生产超过了本国的需求,也表示该国 i 类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 际水平,对于世界市场来说,该国是该类产品的提供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贸易 竞争指数为负值时表明该国 i 类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国际竞争力较弱;贸易 竞争指数为零或接近于零时说明该国 i 类产品的生产效率与国际水平相当,其进出口纯 属与国际间进行品种交换。一般认为,贸易竞争指数大于 0.5 的可视为出口竞争力强的 产品。 笔者选取了我国 1994 年、1995 年、2000 年、2001 年、2002 年和 2003 年主要 12 类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数据,通过计算整理,结果见表 2-7。 表 2-7产 品 类 别 食品、饮料、酒及醋; 烟草及代用品 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 业产品 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 其制品 皮革制品 木及木制品中国工业制成品贸易竞争指数的变化1995 年 0.3 -0.9 0. 年 0.3 -0.7 -0. 年 0.9 -0.2 -0. 年 0.544 -0.7 0.977 -0.078 2003 年 0.6 -0.4 -0.03411994 年 0.8 -0.9 0.000921 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分析纸、纸板及其制品 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 鞋、帽、伞 贱金属及其制品 机器、机械器具及零附 件 车辆及有关运输设备 仪器仪表及其零附件-0.7 0.1 -0.3 -0.014-0. 0.5 -0.7 0.0213-0.6 0.5 -0.3 0.0206-0. 0.9 -0.7 -0.1144-0.9 0.942 -0.2 -0.044 -0.2046-0.5 0.1 -0.9 -0.3327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年各版,经计算整理从表 2-7 中可以看出, 在 2003 年, 贸易竞争指数大于 0 的产品有四类, 分别是食品、 饮料、酒及醋、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皮革制品,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和鞋、帽、伞制 品,这四类产品不仅贸易竞争指数都大于 0,而且都大于 0.5,说明都是出口竞争力强的 产品,从要素密集型产业来划分,这四类产品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从动态的角度看, 从 1994 年到 2003 年,这四类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一直都大于 0,基本保持较强的出口 优势, 从出口商品的结构来看, 我国制造业确实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保持较强的比较优势。 但再深入分析,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的提升速度显然缓慢,有些产品的竞 争力还有下降的趋势。比如鞋、帽、伞制品,其贸易竞争指数六年平均为 0.9212, 2001 年比 2000 年下降了 0.18%,2002 年比 2001 年上升 1.06%,2003 年比 2002 年又下降了 0.26%;另外一个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典型代表,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2001 年比 2000 年 上升了 2.09%,2002 年比 2001 年上升 7.46%,2003 年比 2002 年上升了 6.89%。再观察 机器、机械器具及零附件制品,车辆及有关运输设备,仪器仪表及其零附件,这三种产 品从产业要素密集型来看,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它们可以作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 业的代表,这三种产品的 TC 值都小于 0,说明我国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确实出口竞争 力弱。但可以看出仪器仪表及其零附件制品,在 1995 年及 2000 年,它的 TC 值上升大于 0,但接下来几年,TC 值又有下降成负增长;另外,机械器具及零附件制品,虽然各年 的 TC 值都小于 0,但 TC 值从 1995 年-0.3575 上升到 2003 年的-0.0062,可以看出机械器 具及零附件制品的出口竞争力在提升,而且提升幅度很强,2001 年比 2000 年 TC 值上 升了 18.09%,2002 年比 2001 年上升 38.41%,2003 年比 2002 年又上升了 84.1%。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保持与上升上遇到了 一定的挑战,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上的竞争力发展不稳定,有较大起伏,但有上升的趋势。22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分析第三章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分析自加入 WTO 以后,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纺织、服装、皮革、玩具、消费 类电子、通信制造等获得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出口竞争力大大提高。然而,经过 20 多年 的改革开放, 中国产业在参与国际分工上前进了一大步, 中国产品与国外产品在差异性、 替代性等方面差距日益缩小, 特别是 9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工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大使市 场容量成为最大的限制,国内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经济的比较优势日益弱化。因此, 必须不断增强竞争优势,这是增强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战略。 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分析方法 一、理论分析 按照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对中国制造业塑造竞争优势的条件进行分析。 (1)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也可称之为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与劳动力成本有很大区别。人力资源除了 包括劳动力成本之外,还包括劳动力熟练程度、高级专业化人才等方面。中国人勤劳、 聪慧,并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目前中国每年大约有 200 万名左右的理工科大学生 毕业生在国内就业,加上几十年来在生产中得到培训,掌握必要劳动技能的大量产业工 人,构成了世界上总体数量和素质较强的劳动力供给群体。此外,随着财富的增长和外 资的大量进入,资本可能会成为未来时期中国的优势资源,这势必推动中国的制造业变 成以高科技的资本密集企业为主体的产业。 (2)需求条件 国内市场需求是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第二个关键要素。 内需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 会刺激企业改进和创新。中国拥有全球最具潜力的巨大市场,巨大的市场吸引将使制造 业产业链中的诸多环节,如装配、零部件生产和研究开发等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而且为 包含为数众多的跨国公司和相当数量的内资企业提供充分的市场空间和竞争结构;另一 方面,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市场条件千差万别,为制造业产业链的扩充以及不同技术水 平的企业生存创造了条件。 (3)相关与支持型产业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可以在能源、交通、运输、通信、工程施工 与设备安装等基础设施领域, 为制造业发展提供较为充分的条件。 在工业制造体系内部,23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分析交叉配套的钢铁、机械、橡胶、纺织,以及加工设备、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等,国内都 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有利于制造业企业降低生产和采购、配套成本,令产品获得市场竞 争优势。中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这些开发区与自发形成的地 区产业集群一起为制造业的发展起助推作用。此外,越来越多的拥有区域甚至全球营销 网络和充分信息资源的贸易公司以及信息传媒机构,在协助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和获取商 业信息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 中国加入 WTO 之后,中国制造业行业的市场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竞争日趋激烈。 例如企业的产品系列不断加宽和延伸,不同企业的产品市场相互渗透;民营经济政策的 放松将使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加入制造业产业,使竞争者数量大为增加;各行业国内企 业以各种形式和国际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国内市场的竞争逐渐演变成国际跨国公司在中 国的竞争;随着关税的降低,国产工业品和进口工业品的竞争趋于白热化。从企业形态 看,中国日益重视对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特别是民营企业对上市公司或大型国有 企业的重组,将从根本上改变原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运营不利的痼疾。 (5)机遇 21 世纪的世界制造业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战略性重组,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制造 业发达国家在努力保持本国高新技术垄断地位的同时,正在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市场竞 争力为最终目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新一轮制造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我国因巨大的 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 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规模转移的一个重要市场。 中国加入 WTO, 北京在 2008 年举办夏季奥运会、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等将为中国制造业提供巨大的商 机。当然,巧合的是中国的利好刚好与欧美的恐怖袭击和经济衰退耦合,中国成为全球 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6)政府政策 中国政府利用加入 WTO 这一良机改革政府体制、修改与国际惯例不一致的政策法 规,并力图营造一个企业摆脱政府指令、在一个支撑性商业环境中展开激烈竞争的经济 运行模式,这是我国经济繁荣的必经之路。 二、 指标分析 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制造业应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指导其发展,还是应该按“竞 争优势”理论来进行。在研究中国制造业应如何按竞争优势理论发展前,必须先找出在 中国 28 个制造业行业中, 究竟哪些行业是属于有竞争优势的行业。 对制造业进行竞争优、24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分析劣势分类,就需要从行业国际竞争力来谈起。 有关行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和指标很多。 具有代表性的大致可以分成如下三类: 第一类,多因素法。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 WEF) 、瑞士洛 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简称 IMD), 波特的钻石模型和微观经济竞争力评价, 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 心的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应用的都是这一类方法。但这一方法需要众多的指标、 复杂的统计,本文不采用。9第二类,生产率法。生产率定义为投入与产出之比,生产率法的完善指标是克鲁格 曼提出的生产率/工资率,它不仅考虑了产出――生产率,而且考虑了投入――成本,即 隐含了市场份额和利润指标。鉴于劳动生产率是产业获取利润和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所 以本文准备采用此方法。 第三类, 进出口数据法。 主要指标有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MS,Market Share) 。 “显性比较优势”概念是由 Balassa 在 1965 年提出,用来衡量各部门的相对出口绩 效指数,其计算公式为:RCAij ?X ij / X it X wj / X wt其中,RCAij 代表 i 国 j 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ij 代表 i 国 j 产品的出口额,Xit 代表 i 国在 t 时期的总出口额,Xw j 代表世界市场 j 产品的出口总额,Xwt 代表世界市场 在 t 时期的产品出口总额。一般而言,若 RCAij &1,则该国在该产业或产品上处于竞争 劣势;若 RCAij&l,则处于竞争优势,取值越大竞争优势越大。 国际市场占有率,MS= Ej/Wj,其中,Ej 和 Wj 分别表示一国 j 商品的出口值和世界 j 商品的出口值。其值越高,说明该国此种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就越强。 由于目前缺少按行业统计进出口的数据,所以本文也不予采用此方法。9例如,中国人民大学赵彦云教授领导的“中国产业竞争力”课题研究,应用此方法分析中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采 用了实用竞争力、成长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成本竞争力、创新竞争力、投资竞争力、管理竞争力 7 个主因素以及增 加值、资本额等 49 个子因素。25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分析第二节 实证分析指标与参照系的选定 一、 本文采用的实证分析指标 针对以上各指标的分析,本文采用全员劳动生产率、销售收入和总资产贡献率三个 指标10,具体解释如下: 1、全员劳动生产率 生产率是竞争力的实质,一个行业在世界上有无竞争力,最本质体现就是这一行业 的生产率跟世界同行业生产率相比是高还是低。生产率高,说明同样的产出或价格下只 需更少的投入或成本,从而是该行业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基础。在所有生产率指标中, 本文选取全员劳动生产率作为代表来分析。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工业增加值/全部 职工平均人数。该指标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 2、销售收入 由于生产率中存在潜在竞争力和现实竞争力的问题。一个行业劳动生产率高,说明 该行业具有潜在竞争优势,这种潜在优势能否转化成行业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取决于 产品能否顺利销售出去。如果能销售出去,则说明提高的生产率就转化成实际竞争力。 否则,较高的生产率所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不被市场所消费,反而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 损失。所以必须再确定一个竞争力表现的指标,那就是市场份额。由于我国目前缺少按 行业统计进出口的数据,在《中国统计年鉴》 , 《中国工业统计年鉴》等资料中,只有按 ISTC11和 HS12口径统计的进出口数据,均是以商品来统计而非按产业分类统计,鉴于数 据收集的瓶颈,无法获得最理想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指标,所以用销售收入来代替市场份 额。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指标解释,销售收入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成品、自制 半成品和工业性劳务取得的收入,共包括四部分: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 销售税金及附加,产品销售利润。 3、总资产贡献率 市场份额或销售收入,为企业获得利润创造了条件,企业是否真正具有竞争力,还 需要通过利润指标来判断。产业利润是企业拥有竞争力的结果,也是企业获取竞争力的 终级目标。利润是产出和投入之差。产业利润无疑是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最具有决定性 的指标。本文的利润指标采用总资产贡献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指标解释,本指标10 11 12陈立敏,在研究《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和优势产业选定》曾采用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rade Classification,国际标准贸易分类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简称 HS,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26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分析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 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 二、 参照系的选定 开放条件下,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表现为三种形式:在国内市场上通过同国外进 口的产品进行间接竞争,与国内的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直接竞争;通过出口产品同国外的 企业进行间接竞争;到海外直接投资,进行生产销售,在国外市场上与国外企业进行直 接竞争。在对外开放的前提下,一个国家的市场既是国内市场,也是国际市场,既是本 国企业与本国企业的角斗场,也是本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相互搏杀的场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不断发展,企业国际化水平有所提高。据有关部 门统计,目前我国累计已经在 81 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 6700 多家非金融类境外企业,中 方协议投资额已超过 88 多亿美元。我们已经有了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公 司。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还处于初期阶段,规模、数量还十分有限,在分 析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时,可以忽略不计。 我国是个发展中大国,市场潜力和规模很大,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大量 的外资投资进入我国,据联合国《2001 世界投资报告》称,全世界最大的 500 家跨国公 司已有近 400 家在我国投资。2004 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 43664 家,合同外资 金额 1565.88 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640.72 亿美元。我国正在成为一些跨国公司重 要的生产基地、采购基地和研发基地(尹成杰,2002)。所以,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于“三资”企业的竞争上。面对纷纷进入中国市场的产品和外商投资 企业,中国绝大多数企业主要关心的是在本国市场上如何迎接国外企业的挑战。我国制 造业企业与“三资”相比,其竞争力的高低、强弱,是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高低、强 弱的最集中体现。所以,在计量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时,以“三资”企业为标杆是 较为合理的。 综上所述, 以国内 28 个制造业行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 销售收入和总资产贡献率三 个指标与国内同行业的三资企业的三个指标作比较显然比较科学客观。 第三节 实证分析过程及结果评析 本文分析的数据来源于 2004 年国家统计局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 ,主要根据第十 四章“工业”表 14-3“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指标” 、表 14-4“按行27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分析业分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表 14-11“按行业分三 资工业企业主要指标”和表 14-12“按行业分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中的有 关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 一、劳动生产率的评价 表 3-1 制造业行业的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及排序 排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制造业行业 烟草制品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食品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橡胶制品业 金属制品业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通用设备制造业 塑料制品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家具制造业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纺织业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全员劳动生产 率(元/人.年) 798 353
28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分析见表 3-1,将 28 个制造业行业的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全员的劳动生产率 数据,按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并把排好顺序的 28 个行业平均分成四组:A,B,C,D; 分别代表生产率的绝对值高、较高、低、较低,每组 7 个行业。 再将 28 个制造业行业的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三资企业 的劳动生产率进行比值计算,把比值再进行排序,见表 3-2,再将其平均分为 4 组:A, B,C,D。 表 3-2 制造业行业的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三资 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排序排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制造业行业 烟草制品业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家具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塑料制品业 通信设备、 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橡胶制品业 金属制品业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纺织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食品制造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医药制造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全部企业 劳动生产 率 58
三资企业 劳动生产 率 98
445 324 843 235 全部/三 资 3.3 1.1 1.9 0.6 0.0 0.1 0.6 0.8 0.0 0.4 0.9 0.0 0.629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分析27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8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9960.0按劳动生产率高(A 组) 、较高(B 组) 、低(C 组) 、较低(D 组)把制造业中 28 个行业分类,如下表 3-3: 表 3-3 按劳动生产率高、较高、低、较低将制造业中 28 个行业分类与三资企业对比后 烟草制品业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家具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塑料制品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橡胶制品业 金属制品业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纺织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食品制造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医药制造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未与三资企业对比前 烟草制品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通信设备、 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食品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橡胶制品业 金属制品业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通用设备制造业 塑料制品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家具制造业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纺织业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ABCD经过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生产率绝对排名后,再与三资企业进行比值计 算后得到的行业排名,观察对比其后的产业分类,得到如下发现: 1、一部分产业的生产率绝对值排名高,但比值排名低30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分析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绝对值为 215798 元/人, 排在 28 个制造业产业的 第 2 位, 远远高于中国制造业的平均全员劳动生产率 94817 元/人, 但和三资企业之比只 有 0.5370, 排在第 24 位, 类似的还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都是从比较前属于绝对生产率高,但与三资企业对照后,列入了生产率较低的行业。上 述这些行业都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由生产率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在资本密集型行业 的劳动生产率与世界差距的还是很大。 2、另一部分产业的生产率绝对值排名低,但比值排名高 和第一个发现截然相反的是, 某些行业劳动生产率绝对值小, 经对比后却名列前茅。 属于这一情况的有四个行业:家具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纺织服 装、鞋、帽制造业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其中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