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要坚持 按照产业兴旺如何更兴旺?

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截至2016年底,云南省农民合作社已达4.4万个
加入合作社&脱贫有指望(脱贫产业如何更兴旺)
本报记者&徐元锋
日06:55&&来源:
  编者按: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同样,贫困地区稳定脱贫也离不开产业带动。贫困地区通常自然条件不佳、农业基础薄弱,贫困群众通常自我发展能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低,现实起点低与现代农业产业的高要求存在矛盾。在贫困地区如何寻找适合的产业,如何建立更加高效的组织形式,如何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本报记者深入贫困地区,近距离观察实现产业兴旺的实践与探索。
  一棵山嵛菜,富了彝族村。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炼铁乡纸厂村,是个海拔近3000米的高寒村,以前只能种土豆,穷得叮当响。如今,村里种了2000亩山嵛菜,惠及397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1户。去年,全村卖山嵛菜收入600万元,亩均4000多元,山嵛菜成了民族山区“脱真贫、真脱贫”的致富菜。
  “咱家能脱贫,亏了昆明川大公司和村里余灿辉的合作社。”纸厂村陆家组的陆解三说,“没企业这菜卖不出去,没合作社这菜种不起来,脱贫就更没指望了。”
  “种起来,卖出去”,纸厂村的产业扶贫之路,是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大省云南的缩影。现代农业如何在穷乡僻壤扎根?千百年来的“穷骨头”怎样挑起致富担?彩云之南的经验,是持之以恒地发展合作经济,把农民组织带动起来。近期云南省又决定,让新型农村合作经济覆盖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为447万贫困人口铺平致富路。
  合作社既提供统一服务,也有更大市场话语权,联结起小生产和大市场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同时面临两重境遇:一是资源十分富足,生物王国的物种条件、海拔从100米到6000多米的气候光热多样性,加之良好的生态环境,让高原特色农业风生水起;另一方面,云南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4%,农业设施基础薄弱,尤其山区综合性、素质性贫困突出,山里人缺乏市场意识和历练。
  “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滞后,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已成为制约贫困群众增收的最大瓶颈。”临沧市主要领导在全省交流时说,“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的核心和基础。”破解现代农业要求高与现实起点低的矛盾,近年来云南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据农业部门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省农民合作社达4.4万个,比上年增长了25%;193万余户农民入社,有四成多农民直接从合作社中受益。
  在乡村,专业合作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有“条条式”的能人创办型,由专业大户和经纪人联合同一产业链的农户建立合作社;有“块块式”的基地创办型,即依托产业基地的产销优势组建合作社,多以企业牵头为主;还有依托村级组织建立的协会或合作社。
  云南以产业发展为载体,引导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通过生产合作、股份合作、劳务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一家一户的农民建立起紧密利益联结。除了将自家地里的农产品交由合作社统一销售,如今随着土地流转和产业扶贫项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股份合作和劳务合作正在云岭大地兴起。
  会泽县是贫困县,目前这里单养殖专业合作社就有160个。这些合作社依法成立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三会”治理结构,内部管理有模有样,对农户实行“种苗、物资、技术管理、加工分级、收购销售”统一管理,破解了传统农业“小散弱”困局。会泽县委书记梁志强说:“有了蓬勃发展的合作经济,到2019年会泽将再多养50万头猪。”
  玉溪通海“洋丽人”桔梗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花农加入合作社好处多多。通过统一采购,去年社员每亩生产成本少投入3000多元;合作社销路广,还能与收购商平等谈生意,多数花农入社后收入增加了一倍多;合作社通过自我管理教育,既培养了懂管理会经营的乡土人才,又锻炼了连起市场的新型农民。
  财政奖补、金融支持、涉农资金有效监管,为合作社发展保驾护航
  “合作社等新型农村合作经济,能有效解决现代农业在农村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云南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但与发达地区比较,云南的合作经济发展层次还比较低,亟须政府‘扶上马送一程’。”
  近10年来,云南省一直大力扶持乡村合作经济发展。去年,省政府又专门出台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省农民合作社力争达6万个以上,农户入社率达到三成以上,培育1万个县级以上的示范社。今年,又针对合作经济促进产业扶贫出台规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带动贫困户50户以上的,给予20万元奖补。
  云南各州市、县也纷纷出台政策,扶持规范合作经济发展。大理州筹措资金1.6亿元,按每个村不低于30万元的标准,成立617个“互助社”,让农民有“自己的银行”;州县纪委监察部门紧跟涉农资金使用,今年1至9月,全州办结扶贫领域线索116件,也为合作社发展保驾护航。临沧市与32家金融机构合作,发放新型经营主体贷款51亿元。昭通市与省农垦集团合作组建市农业投资公司,土味浓郁的合作社、龙头企业成了合作对象。
  在红河州泸西县,一半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县里出台了行政助推合作社全覆盖的方案,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整合涉农资金项目,设立融资平台为合作社“输血”。县里还鼓励合作社争取政策支持和对外融资,并将合作社借款折成股份,社员自愿认股,保证保本付息,激活了乡村金融的一池春水。
  有了各种资金项目“阳光雨露”的滋润,云南一大批乡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昭通市大关县琦鑫黄牛养殖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之后一直受益于政府项目资助,2014年得到南方草地畜牧业项目支持,2015年争取到“行政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资金100万,2016年又得到昭通市农发行的扶贫贷款项目资金500万元。琦鑫合作社现有1160户成员,去年末产值过千万,发展成了“省级示范社”。
  因地制宜推进产业脱贫,产业收入占脱贫家庭收入超50%
  云南有447万多贫困人口和88个贫困县,都在全国排第一位;有深度贫困县27个,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贫困发生率高达三成左右。云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率达12.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3.4%,自我发展能力和动力可想而知。在脱贫攻坚的战场,合作经济吸引贫困户参与脱贫,又降低了他们的市场风险,正大有可为。
  发展产业是脱贫的根本之策,加快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云南省委、省政府酝酿出台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的意见,把创新帮扶模式、发展合作经济摆在重要位置。在贫困人口占全省1/4的昭通市,把产业发展和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发展合作社结合,下大力气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组织化实现标准化,以标准化支撑品牌化。
  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在昭通市鲁甸县,20多万亩花椒树实现产值7亿多元。鲁甸地震的震中龙头山镇,近15%的贫困人口都与花椒产业有关。镇里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争取资金300多万元扶持加工龙头企业,解决了销售难。“小花椒”不但为灾后重建“撑了腰”,还带动贫困户共增收500多万元,户均增收1万多元。
  大理纸厂村陆解三一家5口人,是2013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山嵛菜合作社后,2015年脱贫。去年以来,大理州注入产业扶贫资金60多亿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有产业帮扶项目,产业收入平均占到脱贫户家庭收入的55%,带动30多万人增收,年人均增收1720元。这其中,都有合作经济的影子。
  如今,每天早上8点多,会泽县驾车乡贫困户杭久芝老两口都会到合作社“上班”,一天俩人能赚200多元。和杭久芝一起干活的高菊珍,也摘了贫困户帽。她把家里40多亩靠天吃饭的山地租给合作社,再加上5万元产业扶贫贷款入股合作社分红,最近全家在商量盖新房了。
  《 人民日报 》( 日 09 版)
(责编:曹昆)小康路上?“第一书记”在行动:裴兴旺 做群众“贴心人”让贫困户转观念快脱贫
发布时间: 19:17:31&&&编辑:王琳 &&&来源:海南网络广播电视台&
海南网台消息(海南新闻联播):一个爱心助学群,帮助贫困孩子完成学业;一面小小“暖心墙”,让爱在城乡之间流动起来了;简单一间“爱心餐厅”,让村里的孤寡老人不再为温饱忧虑。临高县和舍镇铺仔村的第一书记裴兴旺,从小而实在的事情做起,脚踏实地、真真切切地帮助贫困户、贫困村,让村民们转变思想,尽快脱贫。这天,裴兴旺又来到贫困户王照才家了解孩子的上学情况。王照才家里4个孩子上学,收入少支出多,生活非常困难,今年还准备让成绩优异的小女儿辍学务农。为此,裴兴旺想方设法为王照才家减轻负担,让孩子们可以继续读书。再穷不能穷教育。裴兴旺知道,孩子是村庄未来发展的最大希望。为此,他专门建立了一个爱心助学群,招募社会爱心人士,定向捐助村里26名家境贫困的大学生,每人每月300元生活费。同期声:临高县和舍镇铺仔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裴兴旺(两条腿走路,一个是政府帮扶,现在对贫困户的补助也越来越多了,另外一个就是寻找社会力量对他们进行帮助。不让一个学生辍学。)铺仔村委会有11个自然村,625户,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51户702人,村里留守老人和儿童多。裴兴旺去年7月从省住建厅来到村里时,看到很多用砖块垒起来的炉灶。到了冬天,很多村民连件保暖的衣物都没有。同期声:临高县和舍镇铺仔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裴兴旺(我们单位组织动员捐赠了衣服,拿到这边来以后是一家一户地去送,后来发现这个办法确实不方便,另一个是普及面太窄,因为送不了几家。)裴兴旺脑筋一转,换了个办法。他在铺仔村11个自然村村头、小卖店等地方设立了12面“暖心墙”,将募捐来的衣物挂上。村民只要有需要,就可以取用。“暖心墙”像是一条通道,让城乡之间的爱流动起来。到现在,村委会已收到各方捐赠衣服近15000件。要实现扶贫对象的“两不愁、三保障”,还要让贫困户不愁吃。了解到村里很多贫困户留守老人和儿童存在吃饭难的问题,裴兴旺今年6月在村委会一间废置的房子里,开起了爱心餐厅,由村两委干部和保洁员轮流做饭,费用村委会出三分之一、爱心捐助三分之一,吃饭村民自付三分之一,这样一餐饭个人只需要出2元钱。同期声:临高县和舍镇铺仔村党支部 第一书记 裴兴旺(这个爱心餐厅确实是得到社会各界很大的关注,所以到目前为止 米和油起码可以用半年,善款现在有4.1万,不少人到我们铺仔来作客的,都会给这边来捐款。)一年多来,裴兴旺还多方筹款,为铺仔村建设一批民生工程,包括450米中心大道,路灯、老人活动亭等。为了帮助村民尽快脱贫,裴兴旺还四处奔走引进项目。目前已联系了两家企业,计划引进饲料加工厂,走种养一体化产业发展路子,同时安排贫困户就业,多管齐下推动脱贫工作。 裴兴旺用真心换来了贫困户的真情,五保户陈兰英说,每年自家摘下的第一个菠萝蜜,一定要送给裴兴旺。同期声:临高县和舍镇铺仔村 陈兰英(下来关心我们,拿钱拿米什么都有,菠萝蜜全部都要给他。)同期声:临高县和舍镇铺仔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裴兴旺[扶贫这项工作确实是需要带着感情去做的,要把贫困户、村民当做自己的亲人来做,这项工作就好开展得多。另外做扶贫工作一年多 对我个人的成长确实是非常大,下一步如果有机会回到机关工作的话,对农村这一块(的工作)会有比较大的帮助。]&(视频编辑:潘家仑 文字编辑:王琳)贵州省农委到毕节宣讲十九大精神督察脱贫攻坚工作
您当前的位置 :
  立足农业产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脱贫
  ——贵州省农委毕节现场督察侧记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董瑶)11月30日,根据贵州省农委党组统一安排,受省委农工委专职副书记、省农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杨兴友委托,贵州省农委动物防检处处长唐隆强率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到毕节大方县、七星关区走村入寨宣讲十九大精神并现场督察脱贫攻坚秋季攻势工作。
  安乐乡:赶着牛儿奔小康
  初冬的早晨,大方县安乐乡雾气蒙蒙,贵州省农委现场督察组来到这里了解生产发展情况。自恒大集团结对帮扶大方县以来,安乐乡抢抓机遇,把肉牛产业作为脱贫攻坚重点产业抓好抓实,积极争取恒大集团在安乐乡建设了肉牛项目9个,其中1000头养殖规模育种场4个,500头饲养规模牛超市3个,200头养殖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点配套养殖场2个,目前,已全部建成投入运营,全乡牛存栏7342头。
  安乐乡党委书记侯健介绍到: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安乐乡主抓养牛产业,打好养牛牌,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及牧草种植,力争到2019年达到户均3头、人均1头的标准,让老百姓养牛脱贫,赶着牛儿奔小康。
  下一步,安乐乡将以“牛”为主题,挖掘、发展牛文化,建设、打造牛品牌,结合全乡生态优势及境内的奢香古驿道、五营盘水溪屯兵遗址、十里杜鹃、十里野生猕猴桃及安乐温泉等乡村旅游资源,探索发展牛景相融、牛旅一体产业,为脱贫攻坚工作注入新动力,让全乡贫困户稳定脱贫。
  朱昌镇:创新培育新时代农民
  走进七星关区朱昌镇宋伍社区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零缺位破解发展难题,把美丽乡村创建好;零延迟服务群众,把民生事项落实好……”的六零六好宣传标语挂在讲习所大厅非常醒目。
  在讲习所图书室,现场督察组成员们看到一本《朱昌镇新时代农民讲习之应知应会知识》读本,里面详细摘录了“十九大应知应会知识”、“脱贫攻坚应知应会知识”、“普惠性政策应知应会知识”以及“朱昌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图”。
  一本仅20页的小册子,用简单易懂的方式,梳理了关乎当地群众发展的重要知识和项目,短而精,细而全。
  据了解,今年以来,七星关区采取各级领导带头的方式,建立了区、乡、村三级新时代农民脱贫攻坚讲习所,目前,共建立讲习所633个,有讲习员4700余人,开展讲习5200余场,参与群众21万余人次。通过讲习,向贫困群众把脱贫政策讲清楚,把脱贫攻坚思路讲明白,把农村发展方法讲透彻,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带动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贫困户劳动力素质培训、鼓励了大众创业和就业。
  鸿达牧业:蛋鸡养殖致富一方
  在空气清新、风景秀丽、水源优质的朱昌镇伍坪社区小尖山,现场督察组来到一家以蛋鸡养殖为优势主打品牌、集多种农牧产品开发经营于一体的多元化现代农业企业——鸿达农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由大兰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居民共同筹资成立,总投资6000万元,占地150亩,存栏蛋鸡40万羽,日产蛋量38万枚,2014年被评为市级龙头企业,2016年通过农业部无公害绿色产品认证,同年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
  2016年该公司总产值达6500万元,实现利润1100万元,大兰社区入股居民分红达476万元。鸿达牧业公司除了向伍坪社区农民支付土地流转经费外,直接或间接带动了朱昌镇5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事相关产业,没有技术的,就从事安保、保洁、禽蛋收集等工作,每月可收入2800元;有技术、懂管理的,就从事防疫、生产管理等工作,每月可收入3500余元,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既解决了生产生活问题,又照顾了家庭。
  此外,贵州省农委宣讲督查组一行还走访了大方县核桃乡木寨村、七星关区岩头社区。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每到一处,督查组都逐字逐句地向当地干部群众宣讲十九大关于农业产业发展的相关精神。
  唐隆强接受多彩贵州网记者采访时说,农业产业发展的同时,只要做到农村主导产业(第一张图)、市场主体(第二张图)、建档立卡贫困户(第三张图),三张图结合,联合发展,就能实现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市场主体兴旺发达、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本网各平台二维码,扫一扫新闻更精彩杜和平在龙驹镇调研时强调
把握深度贫困脱贫攻坚重大机遇 建设兴旺宜居文明富裕的特色镇
10月19日,区委书记杜和平再次深入龙驹镇调研深度贫困脱贫攻坚工作并召开座谈会。他强调,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结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绣花”功夫抓好各项工作,努力将龙驹镇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特色镇。
三峡传媒网讯 (记者 梁剑)10月19日,区委书记杜和平再次深入龙驹镇调研深度贫困脱贫攻坚工作并召开座谈会。他强调,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把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指导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热潮,深刻领会报告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特别是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论述,结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绣花”功夫抓好各项工作,努力将龙驹镇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特色镇。
区委副书记、龙驹镇脱贫攻坚指挥部副指挥长洪承义,区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副组长、攻坚办主任谭登平,区领导阳秋冬参加调研和座谈。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龙驹镇正悄然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杜和平先后前往岭上村土地整治现场、龙溪村高山生态茶叶示范园、太吉村便民服务中心、龙驹场镇等地,调研市级土地整治项目规划情况、农业产业化和基层党建助推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市级部门帮扶情况、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情况等,与帮扶干部和贫困群众深入交谈。杜和平对各级帮扶干部倾情投入、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座谈会上,龙驹镇负责人汇报了全镇深度脱贫攻坚工作情况,花坪村、向东村、梧桐村、玉合村、宏福村的“第一书记”分别交流发言。杜和平在听取大家发言后指出,龙驹镇被确定为全市深度贫困乡镇以来,市、区两级帮扶部门和单位行动迅速、措施有力,帮扶干部特别是“第一书记”到位及时、履职高效,龙驹镇党委、政府和各村居主动作为、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为高质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杜和平强调,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用“绣花”功夫扎实抓好脱贫攻坚“头等大事”。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全力以赴攻克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要牢牢把握深度贫困脱贫攻坚重大机遇,坚持规划引领,突出项目带动,推进改革创新,积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努力将龙驹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特色镇。
杜和平强调,破解龙驹镇深度贫困问题,需要深度发力。必须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群众最关心、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路、水、电、讯、房等问题,以交通建设“三年会战”为契机,扎实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破解发展“瓶颈”,打通“最后一公里”,让山里人走得出、农村产品卖得出,山外人进得来、旅游更便捷。必须狠抓产业培育壮大。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旅则旅、宜牧则牧、宜果则果,认真实施好万亩花椒、万亩伏淡季水果、万亩茶叶柠檬为主要支撑的“三万产业链工程”,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让农民成为产业工人,以产业挑起脱贫大梁。必须狠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扶贫体制机制,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努力盘活承包地、林地、宅基地“三块地”,让沉睡的资源、资产变成现实的资本、资金,让它们流动起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生态增值。必须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提升村支“两委”班子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认真选好配强村支书这个“带头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在基层,把群众的安危冷暖保障好。
杜和平强调,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没有求真务实、苦干实干的作风和精神状态,是打不了这场硬仗的,更攻克不了深度贫困这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广大镇、村干部和帮扶干部,特别是市、区两级帮扶单位选派的“第一书记”,务必振奋精神、艰苦奋斗,发扬扎根基层、敢挑重担、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攻坚一线去磨炼成长、在服务人民中提升境界、在助推发展上体现价值,带领贫困群众全力改善落后面貌、走上致富之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产业兴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