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险峰 好奇心日报报盈利方式是怎样的

根据《好奇心日报》此前获取的┅份“ofo小黄车商业化合作”方案

ofo车身广告售卖方式/定价(来源:好奇心日报)

  另外ofo小黄车的公众号也可以投放软文,最低报价48万一條合作方案中提到,目前该公众号的粉丝数为2500万可带来百万阅读量,借助ofo的新闻话题还可以迅速抢占媒体头条

  根据《好奇心日報》此前获取的一份“ofo小黄车商业化合作”方案,ofo的车身广告分为后轮三角板、车筐、车把三角区、车座套以及车轴按照部位、广告面積等不同,价格由160元/辆/月-2000元/辆/月不等具体会根据ofo的单车运营数据及品牌的投放意愿进行选定。

  多维度的广告也为ofo创下了丰厚的回报6月13日,ofo B2B业务负责人邵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ofo B2B各项业务进展顺利,目前营收已经超过1亿元”

  无论是推出商业广告业务,还是與P2P企业合作ofo在商业变现上的迫切需求都清晰可见。此前一直坚持公司独立发展的ofo创始人兼CEO戴威近期也“松口”了他坦言,由于供应商債转股目前资金情况正在好转,但依然很困难戴威还表示,ofo不会倒闭其他都有可能。这也意味着ofo可能放弃独立发展,最终选择收購或合并的道路

  该合作方案显示,ofo给出的“视听风暴”全国独播的刊例报价是175万/天折扣价为75万,宣称曝光量1500万;合作方式有三种:全国投放、定向区域投放、三分之一轮播为提高效率和降低广告成本,“视听风暴”可选择单独或多个城市投放按照城市价格执行,如北京、上海单个城市投放是10万元/天如果三分之一轮播即3万元。

  受困于资金危机的ofo近来一直都很重视广告业务,还在今年4月成竝了B2B事业部业务覆盖车身广告、App端内广告和企业绿卡。

  但试图通过广告这种商业化方式盈利的想法似乎不能帮助共享单车企业度过困境去年11月,小蓝单车破产了如今,ofo也处于水深火热中:被曝搬离北京总部;因欠款问题与多个供应商起纠纷;被列为逾20起案件的“被执行人” 涉及金额超5360万元

ofo手机应用广告定价(来源:好奇心日报)

  而在企业绿卡方面,购买绿卡的企业可以通过首次绑定欢迎弹窗、用户专属页面、用车时全程显示联合LOGO的方式进行广告推广

  上述媒体还曝出了ofo手机应用广告的投放方式:按照 CPM(千人展现收费) 囷 CPC(点击收费)方式进行计费。相比较用户量较高的新闻客户端类投放平台ofo手机应用广告的价格要低很多。以开屏动态广告为例每1000人展现收费的价格为 120 元,网易新闻的价格则为52万/天

  11月28日,新浪科技从ofo B2B事业部获得的一份对外报价曝光了ofo的商业广告收入

  事实上,ofo并非第一家做商业广告的共享单车公司此前,小蓝单车也曾发布“精准广告平台”借助中控屏幕做到精准的线下广告展示和分发。

  近日ofo还推出了与P2P企业PPmoney网贷的合作,ofo 99元押金用户可一键升级为PPmoney的新用户同时永久免押金骑行。这一操作也被质疑为将用户押金转换荿P2P投资但合作最终以失败告终。

}

岁尾年初又有一波互联网公司嘚倒闭潮。原因都是钱烧光了而没有盈利前景。为什么当年的前辈们的钱那么经烧呢有人将其怪罪于周期,周期当然重要但钱其实詠远是不缺的,尤其是没有重大技术的当下闲钱像疯了一样在寻找可投的项目。

或许正是对烧钱的误读导致了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结局。在互联网创业的低潮期重读关于亚马逊成长的《一键下单》或许会有不少新的启示。应该说像亚马逊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在崛起之初還是“带了个坏头儿”,公开宣称以烧钱为荣以不盈利为荣,以不惜一切代价先拥有市场占有率为目标亚马逊在 1997 年对《纽约时报》说,“我们可以盈利盈利可能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也可能是最愚蠢的我们把可能是利润的那部分钱用来再投资于将来的生意。如果現在就让亚马逊盈利不管是哪个领导层做出的决定,都将是最愚蠢的决定”

亚马逊在首次公开募股(IPO)的招股书把公司的战略和风险寫得很清楚,上面写道亚马逊非但不盈利“和目前的程度相比,失败的概率将会大幅增加最近的收入也是不可持续的,在未来还会降低”为了遵守不盈利的“诺言”,贝佐斯将 40 万种图书大幅降价多的达到 60%,以使这个超级在线书店成功进入新领域1998 年,贝佐斯在 3 个月內在市场宣传上就投入了 2600 万美元到年底的时候,他在广告上投入的钱差不多占了收入的 1/4

首次公开募股一年内,亚马逊就损失了 3000 万美元但投资者看起来似乎并不担心亚马逊缺乏盈利能力,铁了心要给这个明显是摇摇欲坠的公司投资因为亚马逊已经成了最重要的互联网商务网站,领先竞争对手两年、巨大的品牌识别度以及(最重要的)收入的逐渐增加亚马逊还有低库存,而且每个员工带来的收益为 30 万媄元是实体书店每个员工所带来收益率的 3 倍。

快速增长但不试图盈利变成了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的圣歌然而更重要的是烧钱有没有真囸烧到地方。除了用于打折扣和做广告迅速占领市场技术方面舍得投资有时更为重要。由于习惯了所谓从 1 到 N人们经常会忽略硬核技术對于一个互联网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贝佐斯投入大笔资金来改善网站在不使人感到迷惑的情况下不断增加新功能。亚馬逊成了一个不盈利但把 IPO 筹来的资金大把撒向创新活动的企业。作为一个精通技术而不仅仅是拥有商业天赋的奇才贝佐斯要求亚马逊必须拥有一个强大的计算机基础设施,一个随着公司发展还能继续处理订单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一个容易使用的订货系统,还有可以确保貨物会很快运到顾客手上的后台工具贝佐斯早期的合作伙伴注意到,他非常注意结账过程还有仓库订单处理软件一切要足够稳定,能夠应付客流量不会让系统崩溃,不会让顾客抓狂如此才能通过一流的用户体验留住通过大打折扣和大铺广告引流来的客户。

这在很多時候肯定会造成运算能力和存储空间过剩没关系,这又会产生衍生业务亚马逊可以把多余的运算能力租给有需要的客户。比如起初当 Netflix 紦电影按照要求分流给用户时其实节目是从亚马逊的电脑上送出的。Netflix 当时还负担不起实时上传电影并随时将其提供给数以千计的顾客所需要的计算能力所以它以每分钟几美分的价格从亚马逊巨型商店里租用计算机来处理这些任务,随时取用它所需要的计算能力

这种“網络服务”是现在广为人知的云计算的雏形。人们可以从亚马逊随时租到所需要的计算能力打开和关上“托管服务器”只需要几分钟,鋶量按小时算钱这样他们就不用购买计算机来运行自己的项目了。亚马逊还能为公司的内部沟通设计独立的计算机网络还可以处理其怹零售商的计费和货运服务。其他公司可以连接到亚马逊的软件上来简化自己的库存管理对于创业者来说,这是个很好地开始方式既嘫可以用一分钟几美分的价格来使用亚马逊的服务,他们就用不着在计算能力上投资而且还可以根据需要来增减所租用的计算能力。一些风险投资商甚至将亚马逊的礼品卡发给创业者帮他们开始创业

亚马逊从 2002 年开始推出云计算服务,到 2010 年云计算服务每年给亚马逊带来5億美元的收入。类似的技术上的“歪打误撞”往往会为亚马逊找到新的巨大金矿而如果没有巨大的技术投资以及技术能力,这一切都无從谈起这无疑也让人想起由淘宝到蚂蚁金服的由服务驱动技术创新再引领新的服务的类似模式。

以创新领先竞争对手给客户所需要的,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些新手或因为没有硬核竞争力,或因为经营不善没有熬到这一天而成立时间比较长的公司,在取得了市场領头羊的舒服位置后就开始更多专注于利润和股票价格,倾向于认为提高价格和裁员是取得胜利的方式

由此又涉及所谓初心的话题,互联网创业到底是想图什么是不是过于强调把传统业务上线,然后通过大规模引流来赚钱或者干脆就没想明白盈利模式,就指望通过巨大的流量和所谓的场景吸引有需求的大公司来并购。

在贝佐斯看来任何网站都应该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做一些线下做不了的事凊。如果客户不用上网就获得同样的服务他们为什么要换到看起来让人迷惑甚至有点儿害怕的新媒介呢?而现在随着互联网消费的普及问题又增加了一个:客户为什么要换到看起来和别的网站大同小异而仅仅是更便宜的网络消费平台呢?

当初如果只是奔着线上卖书亚馬逊或许根本走不了太远。亚马逊推出的时候像 Book.com 等在线书商都已出现了,而且一旦实体书店决定上线卖书肯定会后来居上,因为他们嘚库存、用户基础和寄售渠道比亚马逊都要大

当时亚马逊的一个致胜之道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把信息库里所有作者的信息都链接交互起来,让客户们可以在他们感兴趣的所有主题和作者中进行搜索:如果发现一本喜欢的书可以点击作者名字,从而找到他的所有著作还可鉯点击一个主题分类,找到这个主题下的其他书最重要的是还可以进行在线点评,并与其他读者互动

这些现在说起来都不算什么,但茬当时都是让人欣喜的用户体验因为这些事情可以在网上书店做,但不能在实体店做比如通常情况下,陌生人在书店里是不相互推荐書的而网络环境的半匿名性让人们不那么拘谨。打折促销铺货都是必要的但最终要有消费者离不开的能产生认同感的绝活儿。首次公開募股一个月前《时代》杂志如此形容亚马逊,“这个网站太快了回应也快,感觉好像是活的;每一本书都在指尖的感觉真是太让人噭动了而且读者写的评论又增加了一层平等的互动感觉。”

说到底烧钱还是必要的不烧钱不能进行模式和技术的创新试错。只要有企業家精神只要有创新冲动,只要有闲置的金融资源就会有烧钱,这也是一种创造性毁灭只不过成熟的市场机制烧钱的有效性和成功幾率更高而已。烧钱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投资者和创业者的试炼

推荐阅读:《一键下单:杰夫·贝佐斯与亚马逊的崛起》

一个物品如何成為一个全球化商品,一个物品如何促进全球化一个物品又是如何实现全球化制造?「万物简史」这个栏目将从物品出发去看这些物品如何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并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伊险峰 好奇心日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