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下列句子 _______,中国经济报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尽管)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平心而论,尽管他仍然有不少缺点,但毕竟一直在追求进步。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平心而论,尽管他仍然有不少缺点,但毕竟一直在追求进步。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平心而论,尽管他仍然有不少缺点,但毕竟一直在追求进步。
B.我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了一些事,但还远远不够,我将一如继往地做下去。
C.给你一条鱼,你吃光了就没有了,不如给你一根鱼杆,你自个儿钓鱼...
我有更好的答案
(B.一如 既 往;C.鱼 竿 ;D.锻 炼 )
采纳率:53%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错别字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经典句子相关内容学年度高考模拟_甜梦文库
学年度高考模拟
学年度 6 高考模拟第 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 I 卷的文字说明 第 II 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 II 卷的文字说明一、现代文文本阅读(本题共 9 道小题,第 1 题 0 分,第 2 题 0 分,第 3 题 0 分,第 4 题 0 分,第 5 题 0 分,第 6 题 0 分,第 7 题 0 分, 第 8 题 0 分,第 9 题 0 分,共 0 分) 1.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评卷人 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南开校父”严范孙本事 天津老城西北角有个文昌宫,其西侧不远处即是严翰林胡同,此地坐落着一片大院套 小院、合计约百余间屋舍的大宅院,它的主人便是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办者严修先生(1860― ―1929,字范孙)。如今严家老宅在城市改造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车水马龙的通衢 大道,人们何曾想到:此处竟是南开学校百年历程的发轫地所在。 就教育背景而言,严修与封建王朝时代应试求官的士大夫并无二致,饱读圣贤经典, 沉浸科考之中,年仅二十四岁便登上科举顶巅,进入翰林院。他受益于来津主持问津书院 的“清流”领袖张佩纶,并由此结识李鸿章和张之洞。青年严修显然更倾心于抱持“经世 致用”之学的张之洞,这与他作为盐商家子弟追求实用价值的求知取向不无关联。与众不 同的是,严修在应试科举的同时,尚有一条求知“副线”:对于算学兴趣浓厚。早年他师 从陈奉周学习算学,“平日于代数、几何致力最深”,后来任职翰林院仍旧兴味不减,以 至于出任贵州学政期间竟将算学题列入书院考题之中,曾求助湖广总督张之洞推荐算学讲 师到黔执教,任满归途中又在沪上选购五纬捷算》、《圆锥曲线说》等相关书册。其偏重 “实学”的自觉,较之甲午战后风气大开士大夫整体“学术转型”,明显提早了十多年。 在贵州学政任所,严修跟从祁祖彝学习英文,大约十年之后任职学部期间,仍每日与陈宝 泉等坚持习读英文不辍。他的趋新倾向,还体现在戊戌前为其长子智崇开列“中西合璧” 的学习方案上,其中颇敢舍弃:“训诂之学,金石之学,校勘之学,虽不学可也;骈文, 古近体诗,不学可也;极而言之,时文、试帖、律赋、不学亦可也;字则小楷最为切用, 求速求匀,而能事毕矣,篆隶不学亦可也。”一个翰林出身的文教高官对国学采取如此 “放达”的态度,至为少见。 除了洋洋大观的严氏日记和一些唱和酬酢的诗词之外,严修绝少有著作行世。他中年 时发过这样的感慨:“好争者必不直,好盟者必不信,好怒者必不成,好察者必不智,好 服药者必不寿,好著书者必不通。”洞明世事使他“轻著述而重躬行”,择取“毕竟须回 实处去做”的路径,与一般文人的崇尚虚文显有不同。 1898 年之于严修,是个充满转折又预示着新机的关键年份。因奏开“经济特科”而开 罪于自己的恩师和翰林院顶头上司徐桐,事实上断送了他前期的京官生涯。同年六月间, 在好友徐世昌的引介下,严修在天津小站结识了在此练兵的袁世凯、段祺瑞等一批新进军 人,彼此印象颇佳,日后随着北洋系军人的政治崛起,严氏在北方的兴学活动得到这个实 力集团的鼎力相助。是年冬,严家私塾开馆,严修为其子弟们聘请的“新学”教师乃张伯 苓,这位北洋水师学堂毕业的前海军士官在此教授英语、理化知识以及健身怡情的体育游 戏。严、张联手合作,为此后创设北方名校奠定了根基。 严修的两次日本之行,无疑为他其后的兴学活动提供了参照和动力。上世纪初,先进 人士纷纷东渡“取经”,清廷新政更明确要求文教官员必须赴日本考察之后方能履职。在 这样的背景下,1902 年秋严修楷同两个儿子自费东游,其收获和感慨自不必说,本国求新 过程中的诸多困惑竟也在游访间获致释然:一日游关西寺院,闻钟声悠扬,观众僧诵经, 因而顿悟:“讲学问不 必废词章,讲教化不必废僧道”,新与旧并非水火不容。东游归 来,严修与一些津门士绅集资办学。他们将会文、问津两个书院改建为民立第一、第二小 学,又应天津知府的要求,废庙兴学,建起官立学校多处,严家老宅更增设了蒙养学塾和 女子学馆。一时间,津门兴学之风颇盛。 在教育史上,严修可谓中国近代认真借鉴日本经验的代表性人物。他两次东游的一个 附带收获,是聘订了一批日本教习来华执教。他参与改建的天津民立第一小学的教员中日 本教习竟有七人之多;直隶各地建立劝学所的实施方案也是由日本人制定。当时,对于支 付重金聘请日本教习曾经有种种非议,严修的态度十分明确:“教员用东人需费诚巨,然 不如是,则内容仍不可问;且不如是,则永无可以不用东人之日。故此费不能惜也。”同 时,他选送近百名官绅青年进入东京弘文学院、经纬学堂等校学习法政、师范、印刷等课 业,后来主政晚清学部,部内留日归来者明显居于多数。他坚持认为:欧洲之程度,我国 数十年内,恐无赶及之望,“果欲学步他人,只可仍从日本入手。否则一片空论而已”。 随着南开中学十年办学经验的积累,筹办大学日益提上日程。一九一五年春,严修偕 张伯苓先后走访参观京津两地的北京大学、清华学校等机构,考察大学的基本情况。一九 一七年始,张伯苓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修教育学。直到 1919 年 9 月,南开学 校大学部终于正式开学。继而创建南开女中,不久又增设南开小学之议。至此,南开学校 在天津形成了自小学、中学到大学、女中的完整系列规模。 (选自张晓唯《民国学人的盛年与黄昏》,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传记开篇对如今严家老宅在城市改造中已不复存在的感叹,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 这位“南开校父”的怀念之情,激发了读者了解严修的阅读欲望。 B.严修出身盐商家庭,是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办者,科举及第进入翰林院后,因受张佩 纶、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影响,抱持“经世致用”之学。 C.严修早年喜欢算学,任职翰林院仍兴味不减,体现了他对“实学”的自觉,这种 “自觉”比其他士大夫提早了十多年。 D.和一般文人的崇尚虚文不同,严修“轻著述而重躬行”,除一些日记和应酬诗词 外,绝少有著作行世,因为他认为“好著书者必不通”。 E.本文记述了严修重视“实学”、兴办“新学”的经历,展示了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 上的突出成就,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形象。 (2)严修能够取得一系列办学成绩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3)为什么说严修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认真借鉴日本经验的代表性人物?请简要分析。(6 分)(4)一个翰林出身的文教高官对国学采取那样“至为少见”的“放达”态度,对此,你有何 看法?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8 分)答案及解析:1. (1)(5 分) A,3 分;D,2 分;E,1 分(“生动形象”不合理)(B 抱持“经世致用”之学是受张之 洞的影响;C 比“风气大开士大夫整体‘学术转型”’,提早了十多年) (2)(6 分) ①能够迎合时代潮流,创办新学教育;(或在教育上主张中西合璧,对国学采取“放达 “的态度) ②重视实践;不好空谈,绝少著作行世。 ③借助实力人士的帮助,如北洋集团和张伯苓的帮助。 ④借鉴国内外的办学经验,如去日本考察、聘用日本人执教和走访京津两地的大学机 构。 (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项即可) (3)(6 分) ①日本之行解决了他在本国求新过程中的诸多困惑,为他后来的心学活动提供了参照 和动力。 ②不惜重金聘请日本人来华执教,一些学校的实施方案也由日本人制定。 ③选送大量官绅青年进入日本学校学习,主政学部时又大量重用留日归来者。 (每点 2 分) (4)(8 分) 参考一:①采取这种态度说明严修意识到学问的意义在于“实用”。他的盐商子弟的 身份让他更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②他大力兴办新学教育,主张开“经济特科”,选送学 生到日本学习法政、师范、印刷等课业,都体现了他“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③他并非 否定国学,因为他本人也饱读圣贤经典,并由此进入仕途,他的这种态度无非是顺应了历 史发展的潮流。④他的这种态度和我们现在教育提倡的“学以致用”的思想是一致的。 参考二:①采取这种态度说明戊戌前的严修比较偏激。盐商子弟的身份让他更多地看 到了学问实用的一面,而忽略了学问对人精神影响的一面。②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 富,特别是日本之行让他明白了新与旧并非水火不容的道理。③他本人饱读圣贤经典,并 由此进入仕途的经历对于他日后的成就应该不无关系,这恰恰说明了他以前主张舍弃的东 西也是有价值的。④他对国学的那种言论无非是对传统文化中不重视实用现象的愤激之 言。 (每点 2 分,有道理即可酌情给分)略 2.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过去 30 年,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如今正与令人咋舌的老龄化现象相伴而来。过快的老 龄化速度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挑战。目前,中国有 13.5 亿人口,并在继续保持增 长,但中国人口总数预计到 2030 年左右将开始缓慢减少。要认识到老龄化对中国的影响, 可以先看看劳动人口与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1979 年中国开始市场 化改革时,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约为 7:1,目前这一比例约为 5.5:1。到了 2035 年,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将骤降至 2.5:1。 此外,劳动人口的年龄分布也很重要。过去的研究已经证明,30 岁到 40 岁的工作人 口最有生产力和创新能力,而这正是所谓的“中国人口红利”的基础。1979 年改革以后, 劳动人口的增长速度一直快于人口老化的速度,但从 2015 年开始,这一趋势将发生逆转。 到 2035 年将有 1.5 个年纪较大的工人(50 到 64 岁)对一个年轻工人(15 到 29 岁)。这一趋 势在低龄人口中也是如此,中国小学新生从 1995 年的 2500 万下降到了 2008 年的 1670 万。这表明,中国正面临着与韩国、澳大利亚和西欧其他国家一样的老龄化处境。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因为人均寿命的显著增加和生育率的急速下降。1980 年中国 的人均寿命不到 65 岁,目前是 75 岁;1980 年每个妇女平均生育 2.63 个孩子,2011 年这 个数字只有 1.5。在中国的发达城市上海,生育率只有 0.6,这很可能是全世界所有大城市 中最低的。这表明,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与他们的西方同伴一样,比起家庭更看重生活方 式和职业发展。现在,中国正在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未富先老的大国。这是建国初期人 口大爆炸和过去 30 年预期寿命急速上升的共同结果。但我们不能将这样的困境完全归咎于 持续了 30 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上世纪 90 年代初,中国政府施行的经济政策虽然帮助中 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但却忘记了为人口老龄化做准备。 实际上,只以快速增长的人均 GDP 作为衡量中国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指标是有很大误导 性的。首先,从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国家主导的经济中,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以平均 每年 20%至 30%的速度上升,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国内储蓄约有一半来自国有企业。相比 之下,平均家庭可支配收入同期年均增长速度只有 2%―3%。此外,虽然中国居民的储蓄 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全世界里都是很高的,但存下来的钱对绝大多数指望靠这个养老的 人来说基本是不够用的。其次,人均 GDP 并不能体现实际的财富分配情况。现实中,需要 考虑到财富分配指数,如基尼系数,中国在过去 30 多年里已经从全亚洲收入最平均的国家 成了最不平均的国家。很明显,收入增长不平等和赢弱的家庭储备意味着中国普通居民对 人口老龄化准备不足。 没能从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中获益的居民,在退休后将处于一个 非常糟糕的财务困境中。长期的偏袒国有企业和在金融上的有失公平,结果是中国家庭收 入严重滞后于 GDP 增长速度。还有一个事实加剧了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即只有大约 15%的 退休工人在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行业中工作,他们享有某种形式的养老金。拥有退休金 的人里只有大约 10%至 15%的人仍然依靠子女养老,但对于那些没有退休金的人,这个数 字跃升至超过 50%。 (摘编自《未富先老的中国》,有删节) 1.下列关于老龄化对中国影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总人口目前已有 13.5 亿,并且在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保持增长,但劳动人口 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会有所下降。 B.“中国人口红利”的基础将会动摇,30 岁到 40 岁的最有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的工作 入口所占的比例将会下降。 C.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相对于家庭来说,更看重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这是富裕群体 人均寿命增加和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D.退休金的有无以及退休工人所处的企业性质的不同,造成养老方式的不同,使得老 龄化后的中国面临严重的养老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过去 30 年所创造的经济奇迹也带来了令人咋舌的老龄化问题,这一问题反过 来又在影响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 B.从 2015 年开始,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将会快于劳动人口的增长速度,而低龄人口数 量却呈下降趋势,这种状况短时间里很难改变。 C.中国正在成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大国,这与人口和寿命的快速上升有关,也与持续了 30 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 D.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平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国有企业的营业 收入,大多数人的储蓄是不够用来养老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均寿命显著增加,生育率却急速下降,这和西方一些发达 国家所面临的处境是一样的。 B.不能用快速增长的人均 GDP 作为衡量中国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指标,因为收入的增长 是不平等的,财富的分配是不平均的。 C.长期地偏袒国有企业和在金融上压制普通中国居民,使得一些居民没能从中国快速 增长的经济中获益,退休后将处于糟糕的财务困境。 D.如果我们不能对人口老龄化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中国过去 30 年所创造的经济 奇迹就不能持续,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答案及解析:2.1.C 2.A 3.B (不是谈老龄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原文并没有提到老龄化问题是中国经济奇迹带来的) (“不能用”应该是“不能只用”)略 3.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影画合璧”的发明者 陈复礼的画意摄影思想可以溯源到他的童年。1916 年 7 月 20 日,他出生在广东湖安县 官塘镇石湖村,其父陈必名先生饱读诗书,喜爱潮州音乐、戏曲,尤其醉心于笔墨丹青。陈 复礼出生于这样的家庭,使其一方面具有天然的艺术基因,一方面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 陶。 陈复礼八岁启蒙,上了六年小学后,又读了一年私塾,读完了《论语》《孟子》《大 学》《中庸》《左传》《古文观止》《千家诗》等古籍。1931 年,15 岁的陈复礼就读于潮 州韩山“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又称韩山师范,以“总评甲等”的成绩毕业。之后迫 于战乱,离开家乡到越南谋生。 “潮汕一向有艺术之乡的美誉。自小耳濡目染,受影响非常大。举一个例子,潮汕的 屋脊,那些画,门口的那些画,尽管是农民的画,工匠的画,但都有一定的艺术功底。我 自小看这些,深深理解潮汕乡土文化,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自自然然,不知不觉跟着这条 路走。”陈复礼说。 在漫长的摄影生涯中,陈复礼将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与现代摄影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讲 究中国画意,中国气派,形成了独特的“陈氏风格”。“陈氏风格”的精髓是:写实与画 意结合,写实为摄影根本目的,画意为表现手段,画意讲求的是中国画意。 国学大师王国维将词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 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 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以之形容摄影,“陈氏 风格”恰恰是有我之境居多,偶有无我之境。 中国画意是陈复礼摄影作品的重要标签。几十年来,陈复礼创作出大量彰显民族特色 的摄影作品。陈复礼镜头下的华夏美景、中国画意被发挥得淋漓尽致。陈复礼回忆说:到 越南后,为生存奔波无暇学画,后来在一本法国杂志上看到了台湾摄影家郎静山的摄影作 品,感受到摄影也可以如此富有画意,便开始对摄影着迷。因为画画需要安稳的环境,而 摄影却比较灵活,比较适合他当时的生活状态。从这个角度说,陈复礼的摄影一开始就是 为了弥补不能绘画的不足,是天然的画意摄影。 陈复礼最初对暗房套放技术深感兴趣,后来进一步仿照郎静山先生的集锦摄影,即运 用中国传统绘画的理法,撷取多张底片的精华,重新组成富有诗情画意的“画幅”。 随后,陈复礼摆脱暗房技术的拘泥,尝试风光摄影,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他最大的艺 术成就。在这个阶段,陈复礼大力提倡在风光摄影中揉进画意,并强调中国画意。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分别之一是画面布局,西洋画极少留白,中国画中则多留白,以此 产 生深度,营造境界,引发联想。陈复礼认为,在风景摄影里,也可以运用空白,只要掌握 中国画法的原则,也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在色调运用方面,陈复礼意识到,中国山水画主要是用墨线来区分物体的,与黑白摄 影运用单色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相似。越是简化色彩,拍摄物所体现的精神和性格 就越强烈。这正是中国传统绘画去粗取精、删繁就简、虚实相间、藏露结合的精华。 陈复礼鼓励摄影者,在透视问题上,只要有足够的胆识来创作,以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构 图,放弃地平线的限制,可以做成无比广阔的画面,使观者仿佛置身照片之上,尽收天下于 眼底。 1955 年移居香港后,进军摄影沙龙的陈复礼凭借着一手画意摄影的绝活,连续两年取 得香港摄影学会甲级月赛全年最高成绩。 在风光摄影彰显中国画意的基础上,陈老进一步吸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配套元素, 将书法、篆刻、诗歌等以题句、落印的方式融入照片中。这个时候,“中国画意”已经不 足以概括他的作品风格,而只能形容为“中国气派”。高扬着“中国气派”的旗帜,沿着 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道路阔步向前,陈复礼收获了他的另一大发明――“影画合 璧”。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陈复礼的父亲陈必名先生饱读诗书,喜爱潮州音乐、戏曲,尤其醉心于笔墨丹青, 这都对陈复礼产生了深远影响。 B.引用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说,意在表明陈复礼“中国画意,中 国气派”特点的早期作品,尚未达到“无我之境”。 C.陈复礼不仅在暗房套放技术上取得最大的艺术成就,而且之后他仿照郎静山,开始 尝试集锦摄影,也同样取得最大的艺术成就。 D.陈复礼认为越是简化色彩,拍摄物所体现的精神和性格就越强烈,就越能体现中国 传统绘画的精华,所以他的作品总能把色彩简约到极致。 E.本文通过对陈复礼摄影艺术几个阶段变化的记述,塑造了一个既能承继中国传统文 化的精髓,又能不拘一格、勇于创新的典型的艺术家的形象。 (2) 自幼接受绘画艺术熏陶的陈复礼为何最后选择了摄影?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3) 陈复礼在自己的摄影艺术上自觉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哪些方法?请结合文本概 括分析。(6 分) (4) 陈复礼在摄影方面发明了影画合璧,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请选择其一,结合文 本, 谈谈你的理解。(8 分)答案及解析:3.(1) A、E(A 项 3 分, E 项 2 分,D 项 1 分,因为“他的作品总是把色彩简约到极 致”似乎合理,但文本缺乏明确依据。B 项中“意在表明陈复礼早期作品的特点,尚未达 到??”中“早期作品”概括不当。 C 项中“陈复礼在暗房套放技术上取得最大的艺术成 就”分析有误) (2)①陈复礼喜欢绘画,但是到越南后,因为他的生活并不安定,无暇学画;②他通过 接触发现台湾摄影家郎静山的摄影作品,感受到摄影也可富有画意,便开始对摄影着迷; ③画画需要安稳的环境,而摄影却比较灵活,比较适合他当时的生活状态。④他借助摄影 来弥补不能绘画的不足。(答出 3 点即可,每点 2 分。) (3)运用空白,中国画中则多留白,以此产生深度,营造境界,引发联想;②简化色 彩,中国山水画主要是用墨线来区分物体的,与黑白摄影运用单色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立 体感相似;③以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构图,放弃地平线的限制。(共 3 点,每点 2 分。) (4)(观点一)根植民族文化土壤,从中汲取营养,发明影画合璧:(2 分)①从古书籍 中学习和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潮汕地区屋脊和门口上的画,陈复礼自小耳濡目染,影 响非常大;(2 分)②从自觉借鉴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将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与现代摄影技 术有机结合起来,讲究中国画意,中国气派,让自己的摄影作品更具有画意感;( 2 分) ③自觉地将书法、篆刻、诗歌等以题句、落印的方式融人照片中。(2 分)(每点 2 分, 共 8 分。) (观点二)不满足现状,勇于挑战自我,发明影画合璧:( 2 分)①最初对暗房套房技 术保有浓厚兴趣,但为了增强摄影的画意感,他尝试集锦摄影;( 2 分)②运用中国画中 则多留白,运用中国山水画主要是用墨线来区分物体的,运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构图,放 弃地平线的限制,把中国元素与摄影结合起来;(2 分)③他熟练掌握了集锦摄影,又尝 试将书法、篆刻等融入摄影中,大胆创新,走影画合璧之路,并取得巨大成就。( 2 分) (每点 2 分,共 8 分。) 其他原因,如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略 4.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国学的不同内涵及其继承发展 当下的国学热可谓方兴未艾,各类国学培训班、国学论坛随处可见,幼儿读《三字 经》、小学生读《论语》也是常见现象。然而,究竟何为国学,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国学 等问题,还需要在学理层面上加以厘清。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古代的国学主要指学校。近现代所说的国学与古代国学的内涵不 同,其提出主要是为了区别舶来的、在中国影响日盛的西方学术文化。但即使是相对于西 方学术文化而言的国学概念,在不同人那里内涵也不尽相同。大体上,我们可以将其分为 三种,即“作为材料的国学”、“作为主义的国学”和“作为文化的国学”。所谓“作为 材料的国学”,就是把国学看做是中华民族过去历史、学术等方面材料的集合,因此研究 国学的要务在于辨明其中之真伪、厘清其中之体系、解析其中之因果关系。胡适、傅斯 年、毛子水等人大致持此观点。“作为主义的国学”是站在通经致用的角度看待国学的, 内含两层意思:一是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汲取精华,以为今用;二是复兴中国传统思想,以 改变当下西方学术文化盛行的现状。20 世纪初叶的邓实以及 20 世纪 90 年代后兴起的国学 热中的诸多学者大致持此观点。“作为文化的国学”则把国学等同于广义上的中国文化, 但凡中国之哲学、历史、美术、文学、医学、地理乃至民间习俗等等皆可归入其中。不难 看出,此种国学的外延最为宽广。民国时期《国故》月刊社的发起者张煊等人大致持此观 点。20 世纪 90 年代后兴起的国学热中,一些人对国学概念的理解也大致相当于此。 针对不同内涵的国学,其继承和发展的手段显然也不一样。对“作为材料的国学”的 继承和发展,主要应该是学术界的事情。在 20 世纪初叶国学与新学的争论中,胡适有一篇 总结性文章――《新思潮的意义》,对继承和发展国学的路径与目标作了阐述,即“研究 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也就是引入西方的学理精神,整理分析本国固 有的学术文化材料,从中辨明真伪、理出条理、阐明因果,并且以新的眼光重估价值,为 创造新文明服务。20 世纪我国众多人文学科的学术成果,其实都是沿着这种思路发展出来 的。应该说,胡适的这一思路对于今天“作为材料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仍具有参考意 义。 由于“作为主义的国学”的立足点在于经世致用,因此对其继承和发展问题尤需谨 慎。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确有许多非常睿智的内容,诸如对待自然、人生以及他 人、社会的态度等,这些思想也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疗救当下时弊的良方。然而, 过于强调传统思想对当下的巨大作用,并不可取。中国传统思想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其 主流思想是为君王统治服务的,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念有相悖之处。从经世致用的 角度说,针对当下社会中一些不良现象如裙带关系、官本位思想等,深挖其历史根源,达 到认识历史以批判当下时弊的目的,可能更有意义。 “作为文化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则主要针对普通民众。从这个层面来说,继 承和发展国学的首要任务当然在于普及国学基本知识。读一读《三字经》、《论语》,背 一背唐诗宋词,画一画国画,唱一唱传统戏剧,看一看博物馆中各式文物,这些都是普及 国学知识的途径,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加入更多国学内容。需要强 调的是,对国学知识的普及必须在时代眼光的关照下批判地进行。应当明确,普及国学的 目的并不在于重建一个旧式的思想价值体系、一个旧式的社会,而是为了建设一个更为和 谐、文明的新社会。 1. 下列对于国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作为一个词语,不是现在才有的,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那个时候的国学 是 指人们拜师读书学习的地方,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学校。 B.“作为材料的国学”是指我们中华民族过去历史、学术等方面材料的集合,胡适、 傅 斯年、毛子水等人文章中的国学大致是此意思。 C.“作为主义的国学”,是指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汲取精华,以为今用;复兴中国传统 思 想,改变当下西方学术文化盛行的现状。 D.“作为文化的国学”是指广义上的中国文化,中国的哲学、历史、美术、文学、医 学、 地理乃至民间习俗等等都可归入其中。 2. 下列对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国学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材料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胡适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 造 文明”的思路,在当今仍具有参考意义。 B.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主流思想是为封建君王统治服务的,与现代社会提倡的价值观念 有相悖之处,所以过于强调传统思想对当下的巨大作用,并不可取。 C. 针对当下社会中的裙带关系、官本位思想等不良现象,深挖其历史根源,通过认识 历史来实现批判当下时弊的经世致用之目的,可能更有意义。 D.“作为文化的国学”的普及,其主要途径有画国画、唱传统戏剧、欣赏博物馆中的 各 式文物,在大中小学学习《三字经》、《论语》及唐诗宋词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现代所说的国学,是一个相对于西方学术文化而言的概念,在不同人那里内涵也 不尽相同,比如邓实说的国学与张煊说的国学。 B.“作为材料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应该是学术界的事情,继承和发展的路径 与目标,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作了精辟阐述。 C. 在对待自然、人生以及他人、社会的态度等方面,中国传统思想中有许多可以作为 疗救当下时弊的良方的非常睿智的内容。 D. 对“作为主义的国学”的继承和发展特别需要谨慎,否则就容易对社会的发展造成 难以估量的危害,因为这种类型的国学的立足点在于经世致用。答案及解析:4.1.A(错在“指人们拜师读书学习的地方,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学校”,原文是“古代的国 学主要指学校”,显然这里扩大了范围) 2.D(文中说“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加入更多国学内容”,这里将“画 国画、唱传统戏剧、欣赏博物馆中的各式文物”也作为“主要途径”,不正确) 3.C(原文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疗救当下时弊的良方”,就是说,这些思想并不能直接拿 来作为良方。而 C 的意思是可以直接拿来作为良方)略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侯仁之 2013 年 10 月 22 日,地理学巨擘侯仁之在北京去世,享年 102 岁。他是中国历史地理 学学科创始人,还是将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一个青年能在 30 岁以 前抓住他值得献身的事业,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国家和社会都要因此而蒙受他的利 益。”他在 33 岁时所说的这番感言,更像是对自己一生的预言。 1932 年初侯仁之进入燕大历史系学习。师从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洪业、邓之诚。 他们不仅培养了侯仁之扎实的史学考证研究功底,更根据他的学术兴趣,将他一步步引入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抗日战争爆发后,被迫中断学术生涯的侯仁之投身抗战中,秘密 协助爱国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前往解放区或大后方。 抗战结束后,侯仁之来到利物浦大学跟随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达比教授学习。 1949 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侯仁之回到了燕京大学。1950 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 地理课程〉商榷》,打破传统沿革地理学的桎梏,从此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逐步创立。 侯仁之对历史地理学科的实践从北京开始。北京是侯仁之最为熟悉的城市,更是他一 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侯仁之自称“知之愈深,爱之弥坚”。他的博士论文就曾细致地 探讨了这座古城的起源及演变过程,而随着对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深入,他进一步揭示了北 京城起源、发展、历久不衰的深刻地理原因,以及中国古代帝王都城建设中深厚的意识形 态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侯仁之被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梁思成教授聘请为该会的委员,他 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关键性问题,其学术价值超越了地理科学的范围,成为 北京旧城改造、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的重要参考。在他的积极努力下,长期保护不善的卢 沟桥才有了今天的模样,干枯的莲花池得以碧波荡漾,废旧的后门桥今日清水环绕。 1952 年,侯仁之在北大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历史地理学”专业。上世纪 50 年代开 始,每位北大新生入校后听的第一堂课就是“侯仁之讲北京”,直至 82 岁高龄,他还为学 生开设选修课《北京历史地理》。 侯仁之有多个美誉,有人称他为“活北京”,有人赞他为“北京史的巨擘”,而更多 的人熟知他,是因为他是“我国申遗第一人”。 1980 年春,侯仁之接受了美国和加拿大几所学校的讲学邀请,在远渡重洋之时,他还 肩负着一个特殊使命――应美国匹兹堡大学师生的强求,带去两块中国城砖。侯仁之有些 纳闷,两块寻常的城砖,北京的小胡同、大杂院里常能见到。为什么会引起外国学者强烈 的兴趣?一边是视为寻常物,一边却被视为宝贝,城砖的不同际遇令侯仁之陷入沉思。在 美国考察期间,侯仁之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尽管当 时公约诞生已 10 多年,但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回国后,一刻不停歇,侯仁之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提案:“建议我国尽早参加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准备争取参加世界遗产委员会”,获得通过。不久 之后,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 1987 年,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 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批成功入选的世界遗产。侯 仁之也因此成为中国“申遗”第一人。 (有删 改) 相关链接 ①侯仁之回忆:“到了年底,政府再也不许提抗日了。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买了本杂 志,里面有一篇文章,满腔热情地勉励青年‘不要空谈救国’,要‘到民间去’,‘要把 自己的脊梁竖起来,真正去唤醒民众’。那作者的署名是顾颉刚。”之后,原本想学医的 侯仁之萌生了报考顾颉刚所在燕京大学历史系的念头。(维基百科) ②侯仁之的教书育人名言是:“为师之道如叩钟,大叩大鸣,小叩小鸣。”他指导学 生,不是耳提面命式的灌输,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燕南园 61 号大门常向年轻人敞 开,学生可以随时到他家里请教。(《人民文摘》) ③“侯先生是出色的学者,充满激情。他的激情不仅是对于学问和历史地理专业的激 情,还有对于民生和国家大事的激情,他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侯仁之的学生、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韩茂莉说。(《东方早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侯仁之最终成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因为受到了历史学家顾 颉刚、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家达比的影响。 B.1950 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打破传统沿革地理学的桎 梏,建立起了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 C.在北京旧城改造中,侯仁之充分意识到卢沟桥、莲花池、后门桥对北京城的发展意 义重大,在他的疾呼下,这些一度破败不堪的遗迹都得到整治修复。 D.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师生强烈要求侯仁之去讲学时带上在北京的小胡同、大杂院里常 能见到的中国城砖,这让侯仁之很纳闷并始终不得其解。 E.作为学者,侯仁之一生勤勉,时刻关心脚下的土地,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最宝贵的 精神馈赠,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2) 侯仁之对北京“知之愈深,爱之弥坚”的主要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 分) 答: (3)侯仁之身上体现着哪些可贵品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4)“一个青年能在 30 岁以前抓住他值得献身的事业,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国家和 社会都要因此而蒙受他的利益。”请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侯仁之这番话的理解。 (8 分) 答:答案及解析:5.(1)E 3 分,C 2 分,A 1 分(A 项,顾颉刚、达比的影响仅仅是原因之一。B 项,原文是 “从此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逐步创立。” D 项,“这让侯仁之很纳闷并始终不得其解”不 合文意) (2)①北京是侯仁之最为熟悉的城市,有人称他为“活北京”,有人赞他为“北京史的巨 擘”。 ②北京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他的博士论文就曾细致地探讨了这座古城的起源及 演变过程, ③他为北京旧城改造、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参与改造旧北 京城,提议保护莲花池修复卢沟桥。 ④在北大为新生“讲北京”,直至 82 岁高龄还在开设选修课《北京历史地理》 (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3)①忧国忧民、有社会责任感:为救国弃医读史,投身抗战,申遗。 ②充满激情:对于学问和历史地理专业充满激情,孜孜不倦。 ③勇于创新:打破传统沿革地理学的桎梏,创立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 ④平易近人,循循善诱:他指导学生,不是耳提面命式的灌输,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思 考。学生可以随时到他家里请教。(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4)①一个人如果能尽早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并为之投入全部热忱,他就更容易成就自 我,造福社会。(2 分) ②结合文本:a.1932 年侯仁之进入燕大历史系学习,逐步进入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39 岁时就开创了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成为地理学巨擘。 b.他以北京为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 对象,为北京旧城改造、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作出重要贡献。c.成为“申遗”第一人,推 动中国遗产保护工作。d.终身从事教育,诲人不倦,广播学问,影响深远。(每点 1 分,共 4 分) ③联系现实,言之有理即可。(2 分)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人画在古代中国画史的地位及主要传统 文人画带有文人的性质,含有文人的趣味,不以对象形似为目的,注重画外功的修炼 和情感的抒发,或成教化,助人伦,或聊以自娱。文人画都是文人或具有文人性质的画家 所作,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特定时代下产生的一批特定人群的感情产物。文人这个特殊群体 掌握着中国古代最高的文化和最高的思想,因此作为文人情感产物的文人画,必然含有中 国古代文化和思想。文人画于前期排斥其它画家,与其它画种并存;中、后期乃成为中国绘 画史的主流。研究文人画,有助于从深层认识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国艺术精神,有助于从整 体上把握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和超前因素。 文人画之所以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不单单是一个画种,而 且是一个从画家到作品及理论的三位一体的艺术体系。已知的画史画论多为文人所作,这 些画论的内容不仅有关于绘画技法的阐述,而且有相当部分将文人画的创作思想、审美理 想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古代文人追求“立德”“立功”“立言”。“诗为言之余,书为诗之余,画为书之 余”,因此文人画家其实是一批业余画家。他们以将个人品行、情操、学识、修养、感受 融入画中为己任,大都借助绘画入“道”,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和超越。入仕时,他们宏扬 儒学,提倡绘画当“成教化,助人伦”;归隐时,他们追随老、庄,讲究画面意境“淡泊” “空灵”。到了文人画的中、后期,他们又将“释”家的某些思想精华与画论融为一体, 推进和完善了文人画的审美理想。 苏东坡是文人画的大力倡导者。他提出“诗画本一律”,即借助诗的理性来扩大绘画 的表现力。到了文人画的后期,文人画更是将书、画和印章结合在一起。因此历史上许多 的文人画家,不但是绘画高手,而且还是书法大家和金石名家。 文人画不但广为吸收一系列姊妹艺术的养分,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其他体系的画种。 如文人画对画工画的影响,“画圣”吴道子的绘画风格被画工们归纳为“吴家样”,广为 流传,即是此类影响的典范。文人画对宫廷绘画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宋代一大批宫廷 画家同时又都是文人画家,清初的“四王”直接就是文人画中的“正统派”。 由上述可知,文人画是极具包容性、生命力极强的绘画体系,这也是它能够在中国绘 画史上占主流地位的根本原因。当然,文人画也有其局限性。如文人阶层的圈子狭小,一 味地追求形而上,绘画题材不宽泛,以及后期严重的程式化等,很容易使人产生对文人画 的误解。但是文人画却蕴藏着极为强大的先进因素。它具有包容性,注重画家个人品质、 情操、学养等的锻炼,有助于新时代的“美育”事业;文人画所创造出的种种意境,或“简 淡”或“空灵”,也使承受巨大压力的新时代的人们得到心灵的陶冶,为世人保留一片心 灵的净土。此外,文人画在表达个性、阐述哲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基础和理论支撑,是 我们当代艺术家取之不竭的源泉。因此,文人画必将会以种种新的面目在新时代中继续大 放异彩。 1.下列关于“文人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人画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一批文人或有文人性质的画家的感情产物。 B.文人画带有文人的气质,含有文人的趣味,它常常排斥其他画家,只求自娱、修心。 C.文人画不讲究表面的形似,而重在抒发个人情感,画中含有个人的品行、情操以及修 养 D. 文人画的作者其实是一批业余画家,他们大都借画入道,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和超 越。 2.下列对文人画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人画是一个画家、作品及理论三位一体的艺术体系,其创作思想、审美理想有的已 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B. 文人画广泛吸收诗歌、书法、印章等姊妹艺术的养分,也影响了其他画种,包容性 强,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C.文人画“简淡”或“空灵”的意境有助于人们缓解巨大压力,陶冶心灵,让新时代的 人保留一片心灵的净土。 D.文人画家注重个人品质、情操、学养等的锻炼,并将之融入画中,他们的绘画作品能 表达个性,阐述哲学思想。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人画地位崇高,在古代绘画史中占据主流地位,极大地影响了其他体系的画种,如 画工画和宫廷画。 B. 文人画融诗、画、书法、篆刻于一炉,许多文人画家诗画兼精,苏轼就是其中的典 型。 C.文人画深蕴中国文化精神和艺术精神,体现了中国画的超前因素,当代艺术完全可以 从中获取养分,并服务于时代。 D.文人阶层的圈子狭小,并且文人画单纯追求形而上,因而绘画题材不宽泛,并造成了 严重的程式化倾向。答案及解析:6.1.B(“它常常排斥其他画家,只求自娱,修心”不当,文人画只是前期排斥其他画家, 同时文人画还有“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 2.C(C 项答非所问,讲的是文人画的现实意义) 3.D( “因而”前后强加因果)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儒家的博雅教育观念 党圣元博雅教育起源于古希腊,本义是培养通达智能的自由公民教育。从柏拉图设计的理想 国模式,到近代重振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教育,以及 20 世纪初美国及欧洲通识教育理念的勃 兴,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传统。从教育的内容而言,博雅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以人的精神道德 修养为内核,同时又将人格修养与知识积累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与过程。它试图通过人的性 格培养来促进个性的发展。这一来自西方的教育理念与我们目前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育 观念的变革相吻合。“博雅”教育思想并非一个全新的西方概念,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 国传统教育理念。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以人的精神品格为培养目标,实现知识渊 博、品德高尚的博雅君子人格就已经成为教育者的最高理想。“博、雅”二维构成君子人 格的整体框架,“博雅”精神成为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 儒家强调谈文、论艺、述道,博采古典精华,兼取众家之长,融古今于一炉,要有广 博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辞令之功,还要坚守传统信仰与正统之道。“六艺”之教,以熏染 习得的方式镶嵌在古人的身体与血脉中,并外化在生活方式与日常实践中,乐教被视为最 高境界。孔子认为的人生教育三步曲就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自卫返鲁, 第一件事就是“正乐”,使“雅颂各得其所”。这种教育理念所培育的古代博雅传统,成 就了古人追求智慧、崇尚价值、执着理想的理智型生活方式。 对君子人格的自觉追求,是我国先秦时期人文觉醒的重要标志。作为一种人格理想, 君子的内涵正是由“博”和“雅”两方面组成。一方面,君子代表着知识阶层,是知识的 拥有者。《论语?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 被置于首,广博的知识是君子人格的要义。另一方面,君子必须是仁德、操守、义节的实 践者。 “君子比德如玉”则寄托着人们对德行的无限推崇,是否有德是君子内涵不可或缺的内容。渊博的知识、良好的教养、高尚的品德集于君子一身,使君子表现出仪表端 庄、令人敬畏的威仪,这种独有气质正是人们所追求的博雅精神和君子风度。 对君子人格的追求使得我国古代传统教育从一开始就特别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人的精神 塑造。 “六艺”之学,既包含了各种知识、技能和艺术修养,也包含了思想、道德和人格修养,强调人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要求文武兼备,人格和谐。儒家用“六艺”概括 了一个儒者所应该修习的方向。后来孔子顺应“学移民间”的历史潮流,创立私学,主张 “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旧格局,使中国古代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晚年孔子整理、阐释(《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新的六艺之学, 构成了儒学教育的基本内容,确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走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念 成为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在后世得到了长久的延续。 现代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自然也应该与 时俱进。继承并发扬博雅教育的价值理念,在知识急剧扩增的时代适应教育普及化的需 要,实现知识技能传授乃至道德人格与生命智慧养成的多重目标,是当代教育必须应对的 挑战。(《中国教育报》2014 年 4 月 29 日) 6.关于“博雅教育”的解说,下列说法正确的一句是( )A.博雅教育起源于古希腊,是指通过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教学来提升人的知识认知水平 的教育模式。 B.博雅教育是柏拉图最早提出的教育理念,在欧美表现为以通识教育理念为内涵的理 想国教育模式。 C.博雅教育是通过人格修养与知识积累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与过程,达到提升人的精神 道德修养的目的。 D.博雅教育不仅是一个全新的西方概念,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主 要是培养知识渊博的人才。 7.关于“儒家博雅君子人格的培养”的表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句是( )A.儒家强调谈文、论艺、述道,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高超的辞令之功,也要坚守 传统信仰与传统之道。 B.乐教被视为“六艺”之教的最高境界,孔子非常重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的教育三部曲,通过正乐,使雅颂各得其所。 C.先秦时期注重对君子人格的自觉追求,把“博学”置于君子修炼的首位,视广博的 知识为君子人格的决定因素。 D.我国古代传统教育特别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人的精神塑造,强调人各方面能力的全面 发展,要求文武兼备,人格和谐。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句是( )A.“博雅”精神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博、雅”是君子人格的整体框架,培 养通达智能的自由公民是其最高理想。 B.“君子比德如玉”寄托着人们对德行的无限推崇,作为君子必须做仁德、操守、 义节的实践者。 C.孔子创立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开创了“学移民间”的风气,打破了“学在官 府”的旧格局。 D.新的六艺之学是儒学教育的核心内容,确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走向,其培养全面发 展的人才的观念,在今天依然要继承发扬。答案及解析:7.6.C.(A.“提升人的知识认知水平”说法片面。 B.“以通识教育理念为内涵的理想 国教育模式”说法错误。D.“培养知识渊博的人才”说法错误。) 7. C.“视广博的知识为君子人格的决定因素”的说法错误。 8. B.( A.“培养通达智能的自由公民”是西方教育的培养目标。C.“孔子开创了 学移民间的风气”说法错误。 D.应该是“确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走向”。)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7 题。 南非的曼德拉,世界的曼德拉 李鸿文 ①南非前总统曼德拉 2013 年 12 月 5 日走完了他极不寻常的人生历程,享年 95 岁。他 的逝世成为全球舆论的大事件,对他的赞扬几乎来自全球每一个地方,既包括非洲黑人国 度,也有西方白人世界。曼德拉在全球政治人物罕见地获得一致赞誉,他的政治生涯曾充 满坎坷,他大概是全球国家元首中坐牢时间最长的人,但他的人生最终画上完美的句号。 ②曼德拉一生追求自由和平等,他成为在世界上最终埋葬公开种族隔离制度的象征。 他又是一位政治和解的倡导者,他的身上凝聚了许多对人类政治有现实意义的符号。 ③南非的曼德拉,是世界的曼德拉。正如联大副主席阿依基莫娃在联大会议致辞时所 言,庆祝“纳尔逊?曼德拉国际日”,是为了提醒国际社会寻求社会公平与正义以及通过对 话实现和平的重要性,是为了让世人行动起来,通过每天的点滴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加美 好。 ④世界记住曼德拉,不仅因为他是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不仅是因为他的努力,南非 最终以和平方式废除了长达 46 年的种族隔离制度,更主要的是因为这位和蔼可亲甚至有些 淘气的老人,总是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所以,他能自豪地宣称:“我没有敌人。” ⑤“我没有敌人”,他在很多场合强调,“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样需要获得解放。夺 走别人自由的人是仇恨的囚徒,他被偏见和短视的铁栅囚禁着。”1994 年成为南非历史上 第一位黑人总统之后,曼德拉还特地发邀请函给看押他 27 年、曾经侮辱过自己的三名狱 警,请他们参加自己的就职典礼。在就职典礼上,曼德拉拥抱他们,并说出了让人回味无 穷的一段话:“在走出囚室,通过自由的大门的那一刻,我就明白,如果不把悲伤和怨恨 留在身后,那么自己就仍在监狱之中。” ⑥曼德拉让贤举贤的高风亮节,也博得人们广泛赞誉。曼德拉经历铁窗生涯 27 年,就 在他出任总统仅两年时间,正处于政治生涯的巅峰之刻,即毅然决然于 1996 年 12 月非国 大全国代表大会上辞去非国大主席职务,举荐姆贝基担任,为其接任总统作准备。这一举 动震惊国内外。此后,曼德拉一直以谦谦长者之风度宣传姆贝基,说“他比我这老头 强”。 ⑦他的人格魅力还体现在细节上。2000 年南非全国警察总署曾发生涉及严重种族歧视 的“大猩猩事件”,南非人民义愤填膺,但曼德拉对这件事反而非常平静,他向媒体表态 称,“我的尊严并不会因此而受到损害”。而在几天后,在参加南非地方选举投票时,曼 德拉轻松地问工作人员:“你看我像大猩猩吗?”逗得在场的人会心一笑。实话说,即便 是圣人,对这样的侮辱也会难以容忍,但他用幽默化解对立和仇恨,体现出一位政治家的 博大胸怀和智慧。 ⑧也许“新南非”还有许多不足,艾滋病、犯罪率、贫富差距以及私家宅院的铁丝 网,都让人感到这是一个复杂和矛盾的国度,但她的宝贵之处在于新生,在于自由――这 是一种很少有“禁止”的消极自由,你可以自由地选择生活方式,但你必须对你的选择负 责。 ⑨曼德拉的一生经历了戏剧性的转折,他吃了太多的苦,后又有了绝对的反转,出狱 时已经 72 岁,除了坚强,他的胸怀对他今天所获得的一致褒扬实际上更为关键。这个世界 上为自由而战的人有过很多,坐过牢的政治家也不少,但曼德拉是真正超越了单向思维和 偏激的人,世界舆论赞扬他,他也能够以多样宽阔的视角看南非和世界,他的确给世人留 下了很多启示。 (节选自《青年时报》,有删 改) 15.本文以“南非的曼德拉,世界的曼德拉”为标题,有什么作用?(6 分)16.文中哪些事例体现了曼德拉“我没有敌人”这一理念?(6 分)17.文章结尾说“他的确给世人留下了很多启示”。结合文本概括曼德拉给我们留下了哪 些启示。(6 分)答案及解析:8.15.(6 分)表明写作对象为曼德拉;突出文章的主题,强调曼德拉对于南非和世界的重 要作用;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每点 2 分) 16.(6 分)以和平方式让南非最终废除了长达 46 年的种族隔离制度;邀请曾经侮辱 过自己的三名狱警参加自己的就职典礼,并拥抱他们;发生涉及严重种族歧视的“大猩猩 事件”后,他用幽默化解对立和仇恨。(每点 2 分) 17 .( 6 分)要有一种为理想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精神;要有一种宽容博大的胸 怀;要有让贤举贤的高风亮节;反对种族歧视,追求人人平等;勇于追求自由和平;有为 社会、国家利益勇于牺牲个人的精神;视野开阔,胸怀世界。(一点 1 分)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以往的主流看法视“六经”为百术之源,统摄万端,从而以“六经”为髓,儒学为 骨,经、史、子、集为肌肤,外翼全体学术文化。这种架构较明显地反映了传统经学的思 维模式,它显然是以经学或以其为基础的儒学作为主体内容,仍是要求儒学居于中国学术 文化的支配地位,把其他各家置于从属的被支配的位置,由此所形成的依然是经学和儒学 统掇下的“国学”。 ②基于对“传统”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特点的明确认知,“新子学”强调,“国学”在 漫长的岁月中必然存在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可以说一代有一代的“国学”。从历史上 看,不可否认,“六经”是中国文化学术的最早源头,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 神。孔子以“六经”为基础创立了儒家学说,经西汉定为一尊后,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获得 了垄断性地位,成了“国学”的主导力量,后经历代统治者的追捧和提倡,渐成我国传统 学术文化的主流。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章太炎力倡诸 子学,胡适平视各家,冯友兰更是在《中国哲学史》中明确指出,晚清便是“经学时代之 结束”。由此,经学时代重回到了子学时代,儒学又复归为子学之一。这是历史的必然, “新子学”的发展亦是我们时代的要求和选择。 ③今日之社会更为多元复杂,而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然会显示出鲜明的时代 特征。这就要求我们从经学思维和体系的禁锢中真正解脱出来,以开放的姿态传承历史文 化,维护学术开放多元的本性,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富于活力的“新国学”。“新子 学”正是适应这样的“国学”发展要求,将应运承载“新国学”的真脉。 ④“新子学”的内涵,单以浅层次理解,它是“旧子学”的再发展。在这种理解下, “新子学”仿佛没有摆脱在原有经学体系下旧“国学”中的位置,最多也只是经学的多样 化实践与儒学的外围羽翼,显然无法承担作为“新国学”主导的重担。但“新子学”具有 更深层的内涵,它是以“子学精神”为灵魂,重视晚周“诸子百家”到清末民初“新文化 运动”时期,每每出现的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展趋向。因而,“新子学”视野中 的“国学”将是一个思想多元性与时代发展和谐一致的图景。 ⑤“新子学”的“子学精神”主张多元并立,在主导“国学”构建与发展时,将整合 现有的各类学术文化。它给“国学”带来的不是简单的内容上的囊括,而是结构性的革 新:“国学”将由单向封闭的金字塔结构,转变为交互动态的多元开放结构。简单而言, 在“新国学”的结构中,各种学术之间多元、平等、互为主体,没有谁统摄谁,谁要依附 谁的问题。在这种体系之下,经学和儒学并不占据垄断地位,不再是其他学术确立自我和 位置的依据与标准,只是复合多元、动态构成的学术生态中的一个重要但又普通的组成部 分而已。因此,今后的“国学”不再是一棱独秀的孤景,而将上演百家合鸣的交响。 一一(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新子学”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患的一项是( ) A.“新子学”在对“传统”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特点的认知基础上,认为“国学”是变 化发展的,但每一代“国学”的思想本质是相同的。 B.面对当前多元复杂的社会,我们应从经学思维和体系的禁锢中真正解脱出来,积极 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富于活力的“新国学”,即“新子学”。 C.“新子学”具有更深层的内涵,它以“子学精神”为灵魂,重视不同时期出现的多 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展趋向。 D. “新子学”的“子学精神”主张多元并立,在主导“国学”构建与发展时,它整合 了现有的各娄学术文化,给“国学”带来的是结构性的革新。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台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往的主流看法视“六经”为百术之源,统摄万端,这较明显地反映了传统经学的 思维模式,要求儒学居于中国学术文化的支配地位。 B.儒家学说经西汉定为一尊后,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垄断性地位,并经历代统治 者的追捧和提倡,逐渐成为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流。 C.当前多元复杂的社会使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而促 使“新子学”应运承载了“新国学”的真脉。 D 从浅层次看,“新子学”没有摆脱在旧“国学”中的位置,只是经学的多样化实践 与儒学的外围羽翼,无法承担作为“新国学”主导的重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以经学或以其为基础的儒学作为主体内容,要求儒学支配其他 各家,所以它依然是经学和儒学统摄下的“国学”。 B.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儒家学说的主导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章太炎、胡 适、 冯友兰等人的倡导,说明儒学又复归为子学之一。C “新子学”重视不同时期出现的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展趋向,所以它将是 一个思想多元性与时代发展和谐一致的图景。 D.在“新国学”的体系下,经学和儒学并不占据垄断地位,不再是其他学术确立自我 和位置的依据与标准,当前社会正在上演百家合鸣的交响。答案及解析: 9.1.C (A.“但每一代‘国学’的思想本质是相同的”错,属无中生有。B.混淆了“新国 学”和“新子学”的概念,把二者等同为一体。D.“它整合了现有的各类学术文化”错, 原文是“将整合现有的各类学术文化”,把未然说成已然。) 2.B(A 张冠李戴,依据原文,“以往的主流看法视‘六经,为百术之源,统摄万端”是 “以‘六经’为髓,儒学为骨,经、史、子、集为肌肤,外翼全体学术文化”的前提,而 “这种架构”较明显地反映了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C.把未然说成已然,说“应运承载 了”错,原文只是说“将应运承载”。 D. 说法过于绝对,缺少必要的限制词,原文是说 “仿佛没有摆脱”。) 3.D (“当前社会正在上演百家合鸣的交响”错,原文是“今后的‘国学’不再是一枝独秀的孤景,而将上演百家合鸣的交响”。)评卷人得分二、文言文文本阅读(本题共 5 道小题,第 1 题 0 分,第 2 题 0 分,第 3 题 0 分,第 4 题 0 分,第 5 题 0 分,共 0 分)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费宏,字子充。甫冠,举成化二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正德五年进尚书。帝耽于 逸乐,早朝日讲俱废。宏请勤政、务学、纳谏,报闻。鲁府邹平王子当当袭父爵,为弟 当凉所夺且数年矣。宏因当奏辨,据法正之。当凉怒,诬宏受赂,宏不为动。钱宁阴党 宸濠,欲交欢宏,馈彩币及他珍玩。拒却之。宸濠谋复护卫,遍赂朝贵,宁及兵部尚书陆 完主之。宏从弟编修u,其妻与濠妻,兄弟也,知之以告宏。宏入朝,完迎问曰:“宁王 求护卫,可复乎?”宏曰:“不知当日革之者何故?”完曰:“今恐不能不予。”宏峻却 之。及中官持奏至阁,宏极言不当予,诏卒予之。于是宸濠与宁合,而恚宏。宁数侦宏事 无所得。以御史尝劾u不当留翰林,即指为宏罪。宏乞休。宁遣骑伺宏后,抵临清,焚其 舟。宏归,杜门谢客。会宏族人与邑奸人李镇等讼,宸濠阴令镇贼宏。索宏不得,发宏先 人冢,毁其家。宏驰使诉于朝。下巡抚孙燧按状,始遣兵剿灭。世宗即位,遣行人即家起 宏,加少保,入辅政。宏数劝帝革武宗弊政。“大礼”之议,诸臣力与帝争,帝不能堪。 宏第署名公疏,未尝特谏。户部议督正德时逋赋,宏请断自十年以后。从之。大同兵变, 张璁请讨之。宏曰:“讨而胜,玉石俱焚;不胜,彼将据城守,损威重多矣。莫若观变而 徐图之。”事果旋定。是时张璁用事,璁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宏每示 裁抑,璁亦大怨。及璁居兵部,宏连疏乞休,帝辄下优诏慰留,然终不以谴璁。于是奸人 王邦奇承璁指,上书诬宏,宏竟致仕去。十四年,璁去位,帝始追念宏。再遣行人即家起 官如故。自是眷遇益厚。偕李时召入无逸殿,与周览殿庐,从容笑语,移时始出。数有咨 问,宏亦竭诚无隐。未几卒,年六十有八。 (节选自《明史?费宏传》) [注]宸濠即朱宸濠,朱元璋五世孙,袭封宁上。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宸濠阴令镇贼 宏 贼:杀害 . C.下 巡抚孙燧按状 下:交付 . ①宏请勤政、务学、纳谏 ④宏数劝帝革武宗弊政 A.①③⑤ B.①④⑤ B.发 宏先人冢 发:找到 . D.宏每示 裁抑 示:表示 . ③宏驰使诉于朝 ⑥宏亦竭诚无隐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费宏正直敢谏的一组是(3 分) ②宏因当奏辨,据法正之 ⑤宏请断自十年以后 C.②③⑥ D.②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费宏对抗权贵,险遭杀身之祸。他坚决不同意恢复宁王的护卫,以致被宁王及其党羽 怨恨陷害,被迫离职;回乡之后,仍然被暗算追杀,差点丧命。 B.费宏持重得体,办事顾全大局。他屡次希望世宗革除前朝弊端,但有时也顾及皇帝面 子,在一次朝会上,他只在大臣们的奏折上签名,而未另外进谏。 C.费宏料事在先,准确研判形势。地方势力反叛,有人主张镇压;费宏的看法是,无论 胜负,都有损朝廷的利益,不如静观其变而后慢慢策划;兵变很快就平定了。 D.费宏三人朝阁,仕途曲折多舛。他年轻时就入阁辅政,能够秉公执法,始终高风亮 节;但也多次引政敌的忌恨和打击,每遭诬陷都不得不离开朝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钱宁阴党宸濠,欲交欢宏,馈彩币及他珍玩。拒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偕李时召入无逸殿,与周览殿庐,从容笑语,移时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及解析:10.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风骨伟岸,目瞬如电。早年鸷勇绝人,能骑生马驹。家贫 无产业,嗜酒尚气,不可绳检。年十八,以敢勇应募乡州,隶赤籍,挽强驰射,勇冠三 军。 崇宁四年,西夏骚动,郡调兵捍御,世忠在遣中。至银州,夏人婴城自固,世忠斩关 杀敌将,掷首陴外,诸军乘之,夏人大败。既而以重兵次蒿平岭,世忠率精锐鏖战,解 去。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问俘者,曰:“监军 驸马兀移也。”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钦宗即位,从梁方平屯浚州。金人压境,方平备不严,金人迫而遁,王师数万皆溃。 世忠陷重围中,挥戈力战,突围出,焚桥而还。钦宗闻,召对便殿,询方平失律状,条奏 甚悉。转武节大夫。诏诸路勤王兵领所部入卫,会金人退,河北总管司辟选锋军统制。 建炎二年,金人再攻河南,翟进合世忠兵夜袭悟宣营,不克,反为所败。会丁进失 期,陈思恭先遁,世忠被矢如棘,力战得免。还汴,诘一军之先退者皆斩,左右惧。进由 是与世忠有隙,寻以叛诛。 兀术将入侵,帝召诸将问移跸之地,张俊、辛企宗劝自鄂、岳幸长沙,世忠曰:“国 家已失河北,山东,若又弃江、淮,更有何地?”于是以世忠为浙西制置使,守镇江。既 而兀术分道渡江,诸屯皆败,世忠亦自镇江退保江阴。兀术遣使通问,约日大战,许之。 战将十合,梁夫人亲执桴鼓,金兵终不得渡。是役也,兀术兵号十万,世忠仅八千余人。 帝凡六赐札,褒奖甚宠。拜检校少保、武成感德军节度使,神武左军都统制。 绍兴二十一年八月去世,升任太师,追封通义郡王。 (节选自《宋史》) 4.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人婴城自固 B.以重兵次蒿平岭 婴:围绕 次:驻扎C.张俊、辛企宗劝自鄂、岳幸长沙 幸:希望 D.帝凡六赐札 凡:总共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韩世忠在疆场上勇武善战的一组是 ①嗜酒尚气,不可绳检 ②世忠斩关杀敌将,掷首陴外 ④世忠被矢如棘,力战得免③挥戈力战,突围出,焚桥而还 ⑤世忠亦自镇江退保江阴 A.①③④ B.②③④⑥战将十合,梁夫人亲执桴鼓 C.②③⑤ D.③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世忠青年时便显现出勇武善战的能力,十八岁入伍,勇冠三军。后来,在西夏银州 城作战时,力斩西夏监军驸马兀移,击溃敌军。 B.韩世忠跟从梁方平镇守浚州,但因梁方平防守不严密而兵败。韩世忠奋勇突围后,见 到皇帝,历数梁方平过失。 C.金兵统帅兀术南侵,皇帝召集诸将商议逃跑路线。韩世忠劝谏皇帝不要放弃江淮继续 逃跑,于是皇帝任命韩世忠为浙西制置使,镇守镇江。 D.在江阴,韩世忠率领八千多士兵阻击了兀术号称十万的大军,夫人梁红玉亲擂战鼓助 威,金兵最终没能渡过长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钦宗闻,召对便殿,询方平失律状,条奏甚悉。 (2)还汴,诘一军之先退者皆斩,左右惧。进由是与世忠有隙,寻以叛诛。答案及解析:11.4.C(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 5.B(①是说韩世忠的缺点。⑤是说宋兵败,韩世忠也退兵。⑥说的是韩世忠的夫人梁红 玉。) 6.A(韩世忠力斩西夏监军驸马兀移是蒿平岭一役,不是在银州。) 7. (1)钦宗听说这件事,就在便殿召见韩世忠,询问梁方平违反军纪的情况,韩世忠逐 条上奏,非常详细。(召对,召见,1 分;失律,违反军纪, 1 分;条奏,逐条上奏, 1 分;悉,详细,全面,1 分;句意通顺 1 分。) (2)韩世忠回到汴京,调查全军先撤退的军士,(将这些人)全部斩首,韩世忠身边的将 士都很害怕。丁进从此与韩世忠有了嫌隙,不久丁进因为叛降被杀。(诘,追察,追究,1 分;左右,身边的军士,1 分;隙,嫌怨,嫌隙,1 分;寻,不久,1 分;句意通顺 1 分) 全文翻译: 韩世忠,字良辰,是延安人。身材高大秀美,目光如电。早年时候勇猛非常,能骑生马驹 子。家中贫穷没有产业,特别喜欢喝酒且意气用事,不肯受约束。十八岁的时候,凭借勇 敢在乡州应募,隶属赤籍,能拉开强弓,飞驰射箭,神勇为三军之首。 崇宁四年,西夏发生动乱,郡府调兵捍卫守御,韩世忠在派遣的士兵之中。到了银州,西 夏人环绕城池固守,韩世忠攻破关口杀死敌将,把他的头颅扔到女墙之外,各部军队乘机 攻入,西夏人大败。接着西夏人派重兵驻扎在蒿平岭,韩世忠率领精锐部队一番苦战,西 夏人撤兵离开。不久西夏人又出现在小路,世忠独自率领敢死的士兵殊死搏斗,敌人稍微 退却,(韩世忠)看到一名骑士很是锐敏强悍,问俘虏那是谁,俘虏说:“是监军驸马兀 移。”韩世忠就策马飞奔斩杀了他,敌人大败。 钦宗登上皇位,韩世忠跟从梁方平驻守浚州。金人逼近边境,梁方平防备不严密,金人逼 近就逃跑了,几万朝廷的军队都溃败了。韩世忠身陷重围之中,挥舞兵器奋力战斗,冲破 包围出来,烧了桥回到都城。钦宗听说这件事,就在便殿召见韩世忠,询问梁方平违反军 纪的情况,韩世忠逐条上奏,非常详细。调任武节大夫。诏令各路勤王的兵马带领所属的 部队来京护卫,恰逢金人退兵,河北总管司任命韩世忠为选锋军统制。 建炎二年,金人再次攻打黄河以南,翟进会合世忠的部队连夜袭击悟室营,没有攻克,反 而被他们打败。又赶上丁进失约,陈思恭先逃跑,韩世忠中箭就像棘刺一般,奋力苦战才 得以脱险。回到汴京,调查全军中先撤退的人,(将这些人)全部斩首,身边的人都害 怕。翟进因此和韩世忠有了隔阂,不久因为反叛被诛杀。 金兀术将要入侵大宋,皇帝召集各位将领询问帝辇应移避的地方,张俊、辛企宗劝说皇帝 应经由鄂州和越州去长沙,韩世忠说:“国家已经失去了河北,山东,如果又放弃江、 淮,哪还有什么地方呢?”于是让韩世忠任浙西制置使,镇守镇江。不久金兀术分几路渡 过长江,各个屯兵驻守的地方都败了,韩世忠也从镇江退后保卫江阴。金兀术派使臣通 报,约定日期大战,韩世忠答应了他。战斗将近十个回合,梁夫人亲自拿着桴槌击鼓,金 兵最终没能渡河。这场战役,金兀术军队号称十万,韩世忠仅有八千多人。皇帝一共六次 来信,褒扬奖励很荣耀。官拜检校少保、武成感德军节度使,神武左军都统制。 绍兴二十一年八月去世,升任太师,追封通义郡王。 略 12.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吴元,字君璋,广平人,少简重。至元十四年,世祖召见,命侍左右,授后卫经 历。十七年,从幸 上都,受命取御药于大都万岁山。元乘传,未尽一昼夜而至。帝奇其 . 速,擢枢密都事。尝从同知枢密院事俺伯进西蕃铠甲,帝问其制度,元应对详明,帝益 奇之。枢密院奏京师五卫、行省、万户府设官有差,均俸禄,给医药,设学校,置屯田, 多元所论建。 大德元年,除吏部尚书。选曹铨注,多私 其乡里者,元力矫之。累迁工部尚书。河 . 朔连年水旱,五谷不登,元言:“盖民力息则生养遂,生养遂则教化行而风俗美。”宰 相韪 其言,土木之工稍为之息。六年,佥河南行中书省事。初朱清、张u以金币赂当道, . 及败,具籍受赂者姓名,惟元一无所污。 武宗即位,由佥枢密院事拜枢密副使。诏议政中书,皆切于世务者。初,诏发军万人 屯田称海,海都之乱,被俘者众。至是,颇有来归者饥寒不能存,至鬻子以活。元奏其 事,诏赐钱赎之。帝在军中,闻元名,至是特加平章政事,赐白金二百五十两。 皇庆元年,出拜江浙行省左丞。江淮漕臣言:“江南殷富,盖由多匿腴田,若再行检 覆之法,当益田亩累万计。”元曰:“江南之平,几四十年,户有定籍,田有定亩,一 有动摇,其害不细。”固争月余,不能止,移疾去。复为枢密副使,召见嘉禧殿。帝曰: “卿先朝旧臣,宜在朕左右。”特加荣禄大夫,赐钞五千缗,貂裘二袭。元奏曰:“今 经理江淮田亩,第 以增多为能,有司头会箕敛,俾元元之民困苦日甚,臣恐变生不测,非 . 国之福也。” 英宗即位,元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不 可渔取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元以年老致仕。 至治三年卒。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幸 上都 . B.多私 其乡里者 . C.宰相韪 其言 . D.第 以增多为能 . 幸:帝王亲临(某处) 私:偏袒 韪:(认为)不对 第:只管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吴元关心人民疾苦一组是 ①元力矫之 ②盖民力息则生养遂,生养遂则教化行 ③惟元一无所污 ④元奏其事,诏赐钱赎之 ⑤固争月余 ⑥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 A.①②⑤B.②④⑤C.①③⑥D.③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元认真执行皇帝的命令。有一次接到取御药的命令后,他乘坐驿车,不到一个 昼夜就从大都万岁山把药取回了上都,使皇上感到非常意外。 B.吴元敢持不同意见。江淮漕运官上奏想要重新核查江南的田亩数,元认为江南 每户都有额定的人口,田地也有额定的亩数,轻易改变会带来不小的害处。 C.吴元关心百姓。他上奏认为,有关部门在江淮田地的经营管理上赋税苛刻繁重, 使得百姓一天比一天困苦,担心这样下去意料不到的变故可能发生。 D .吴元一直深受几代皇帝重用。世祖、武宗、英宗等都对他委以重任,言听计 从,并多有嘉奖。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乘传,未尽一昼夜而至。帝奇其速,擢枢密都事。(5 分) (2)至是,颇有来归者饥寒不能存,至鬻子以活。(5 分)答案及解析:12.4.C“韪”是“(认为)对”的意思。 5. B 第①句讲吴元力纠选任官员的不正之风。第③句是表现吴元的清廉。第⑥句建议 的内容是针对王公大臣干预军政而言的。 6. D“言听计从”错,在江淮核田一事上朝廷并未听从他的意见,以至于他称病离职。 7.(l) 吴元乘坐驿车,不到一个昼夜就把药取回来了。皇帝对他办事的迅速而感到惊异 (或皇帝赞扬他办事迅速),提升他为枢密院都事。(“传”“尽”“奇”“擢”各 1 分。 大意 1 分。) (2) 到这时候,有很多前来归附的人,他们由于饥寒交迫而无法生存,甚至卖儿女来活 命。 ( “是”“颇”“归”“存”“鬻”各 1 分。) 参考译文: 吴元字君璋,广平人。小时候单纯庄重。至元十四年,元世祖召见他,命令他做侍 从,任命他为后卫经历。至元十七年,他跟着元世祖巡幸上都,受命到大都万岁山取御 药。吴元乘坐驿车,不到一个昼夜就把药取回来了。皇帝赞扬他办事迅速,提升他为枢 密院都事。(吴元)曾经跟随同知枢密院事俺伯进献西蕃铠甲,皇帝问那些铠甲的规 格,形状,吴元回答得详细明白,皇帝更加认为他有非凡的才能。枢密院上奏京城五 卫、行省、万户府分别设置不同的官职,平均俸禄,给予医药,设立学校,置办屯田,这 些措施大多是吴元所议定建议的。 大德元年,吴元担任吏部尚书。(当时)选曹(主铨选官吏事务的官职)在考选登 录官员的时候,大多偏袒自己的同乡。吴元极力纠正了这种现象。他多次调动后任工部 尚书。河朔连年遭遇水旱,农作物没有收成,吴元说:“如果民力得以休息,那么百姓 的生活就有保障了,那么教化就能施行而民风就会美好。”宰相认为他的话很对,大兴土 木的工程稍微得以停歇。大德六年,做河南行中书省佥事。起初朱清、张u用金钱贿赂当 权者,到(后来)事情败露后,登记了全部受赂人的姓名,只有吴元没有收受过任何贿 T。 武宗即位后,吴元由枢密院佥事拜授为枢密院副使。诏令到中书省商议朝政,他都 能够切中时弊。起初,诏令征发军队上万人在称海屯田,海都叛乱的时候,被俘虏的人很 多。到这时,有很多前来归附的被俘者,由于饥寒交迫而无法生存,甚至于卖儿女来活命. 吴元上奏了这件事,皇上诏令赐钱赎回这些人。武宗在军中,听说了吴元的名声,到 这时特意加封他为平章政事,赐白银二百五十两。 皇庆元年,出任江浙行省左丞。江淮漕运的官员上奏说:“江南地区殷实富足,都是 因为隐瞒了很多肥腴之田,如果再次实行检查核实的办法,应该会增加上万亩田。”元 说:“江南的平定差不多有四十年了,每户都有额定的人口,田地也有额定的亩数,一旦 改变,其带来的害处不小。”(他)执意地争执了一个多月,也不能够制止这种做法,便 称病离职。后来又任枢密副使,并在嘉禧殿(被皇上)召见。仁宗说:“你是前朝的旧 臣,应该留在朕身边。”特意加封为光禄大夫,并赐钱币五千吊,貂皮衣两套。元上奏 说:“现在对江淮田地的经营管理,只管以增加赋税为能事,有关部门按人头征敛,征收 苛刻繁重的赋税,使百姓一天比一天困苦,我担心意料不到的变故就会发生,这不是国家 的福泽。” 英宗即位后,元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奏说:“各位王公和近臣不得干预军队 政务,管理军队的官吏不得盘剥军户,有关部门的赋税和徭役应该平等一致,军官世袭职 务应该传给嫡长子。”(对此)皇帝全都赞许并采纳了。吴元因为年老而辞官,至治三 年去世。略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 . 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除奉礼 郎,时池在杭,求签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 同知谏院。仁宗遗赐直百余万,光率同列三上章,谓:“国有大忧,中外窘乏,不可 专用乾兴故事。若遗赐不可辞,宜许侍从上进金钱佐山陵。”不许。光乃以所得珠为谏院 公使钱,金以遣舅氏,义不藏于家。御史中丞王陶以论宰相不押班罢,光代之,光言: “陶由论宰相罢,则中丞不可复为。臣愿俟既押班,然后就职。”许之。 执政以河朔旱伤,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诏学士议,光与王、王安石同见, 光曰:“救灾节用,宜自贵近始,可听也。”安石曰:“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 也。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 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帝曰:“朕意与光同,然姑以不允答 之。” 安石得政,行新法,光逆疏其利害。安石以韩琦上疏,卧家求退。帝乃拜光枢密副 使,光辞之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 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 也。”安石起视事,光乃得请,遂求去。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 帝崩,赴阙临。所至,民遮道聚观,马至不得行,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 姓。”后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病革 ,不复自 . 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 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在洛时,每往夏县展 墓,必过 其兄旦,旦年将八十,奉之如 . . 严父,保之如婴儿。洛中有田三顷,丧妻,卖田以葬,恶衣菲食以终其身。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年甫 冠,性不喜华靡 . B.病革 ,不复自觉 . C.每往夏县展 墓 . D.必过 其兄旦 . A.①求签苏州判官事以便亲 B.①御史中丞王陶以论宰相不押班罢 C.①臣愿俟既押班,然后就职 甫: 开始、刚刚 革: 通“亟”,指病重 展: 修缮 过: 探望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具体表现司马光之“直”与“俭”的一组是(3 分) ②闻喜宴独不戴花 ②光乃以所得珠为谏院公使钱 ②丧妻,卖田以葬,恶衣菲食以终其身D.①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 ②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宋仁宗用于赠送、赏赐的东西,价值竟达百余万,司马光认为国家还有大的忧 患,内外贫乏,不可专门效仿乾兴的旧事。 B.河朔一带天旱欠收,司马光认为天下财用总量是恒定的,救灾和节约用度,应 该从贵戚和近臣开始,皇帝许可了这种做法。 C.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不同,王安石出来主持政事时,司马光请求辞职,离开了 京城。但在他居住在洛阳的十五年间,天下人将他当作真正的宰相。 D.司马光勤于政务,临死之前对别人仍然恳切教导,好像是在梦中说话,但所说 的还都是朝廷、国家的大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 答: (2)所至,民遮道聚观,马至不得行,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 答:答案及解析:13.4.C(展:省视) 5.C(A①表现其孝 B①说的是王陶被罢 D①表现其“勤”②是对他的概括评价) 6.B(皇帝的意思与司马光一样,但表示暂时不能允许这么做。) 7.(1)我只是凭俸禄和职位使自己荣耀,却不能拯救百姓于灾难之中,这等于是盗窃国家 的名号(或名位)和车服仪制来为自己谋利。(评卷标准:徒、荣、其三字各 1 分,大意 1 分)(2)他所到之处,老百姓拦在路上聚集围观,以至于马都不能通过,大家说:“您 不要回洛阳了,就留下来辅佐天子,救活百姓。(评卷标准:遮道、相、活三字各 1 分, 大意 2 分) 参考翻译: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宋仁宗宝元初 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在参加闻喜宴时,唯独司马光不 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戴不恭敬。”于是司马光才戴上 一枝。 奉 朝廷授予他奉礼郎一职,因司马池在杭州,司马光便请求任苏州判官以便能侍 父 亲 , 朝 廷 答 应 了 。他与别人一同负责谏院工作的时候,宋仁宗用于赠送、赏赐的东西,价值竟达百余 万。司马光率领同僚三次上书,劝谏说:“国家还有大的忧患,内外贫乏,不可专门效仿 乾兴的旧事。如果必须赠送、赏赐,应准许大臣向上进献所得赏赐金钱来帮助营建山 陵。”皇上没有答应。司马光便把皇上赏赐的珠宝作为谏院的办公费,黄金送给舅家,坚 决不肯留在自己家里。御史中丞王陶因为议论宰相不值日而被罢官,让司马光代替他。司 马光说:“王陶由于议论宰相被罢免了官职,那么御史中丞我现在不能担任。我希望等到 宰 相 值 日 后 , 再 来 就 职 。 ” 皇 帝 答 应 了 。掌管政务的官吏,认为河朔一带天旱歉收,国家用度不充足,请求在南郊祭祀时不要 赏赐黄金绢帛之类。皇上下诏让学士们议论这件事。司马光和王、王安石同时被召见, 司马光说:“救灾和节约用度,应该从贵戚和近臣开始,这件事可以这么办。”王安石 说:“国用之所以不足,是因为没有得到善于理财的人。善于理财的人,不增加赋税而国 家的财用就能够充足。”司马光说:“天下哪里会有这样的道理?天地所生财货和各种物 资,不在老百姓那里,就在公家,他们设法掠夺百姓,其危害比增加赋税更厉害。”对这 个问题,群臣们争论不休。皇帝说:“我的意思与司马光一样,然而暂时不能允许。” 王安石开始主持政务,施行新法,司马光坚决反对,上书陈述利害。王安石因为韩琦上 疏,就呆在家里请求辞职。皇帝于是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推辞说:“陛下所以 任用我,大概是因为我狂妄直率,也许对国家有点好处。如果仅仅是用俸禄和职位使我荣 耀,而不听我的意见,是将官位当作私恩,而不是真正任用人。我只是凭俸禄和职位使自 己荣耀,却不能拯救百姓于灾难之中,这等于是盗窃国家的名位和车服仪制来为自己谋 利。”王安石出来主持政事,司马光于是获得请求辞职的机会,于是离开了京城。他居住 在 洛 阳 的 十 五 年 , 天 下 人 将 他 当 作 真 正 的 宰 相 。 皇帝逝去后,司马光赶到宫殿。他所到之处,老百姓拦在路上聚集围观,以至于马都 不能通过,大家说:“您不要回洛阳了,就留下来辅佐天子,救活百姓。” 后来拜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马光想要以身报国,于是他亲自过问所有事务, 不分昼夜地工作。病危将死之时,他已不再有知觉,然而他对别人仍然恳切教导,好像是 在梦中说话,但所说的还都是朝廷、国家的大事。这年九月,司马光逝去,终年六十八 岁 。 司马光这个人可以称得上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君王、取信于人,又恭敬、节 俭、正直。在洛阳时,他每次到夏县去扫墓,一定要去探望他的哥哥司马旦。司马旦年近 八十,司马光侍奉他仍像严父一样,保护他像抚育婴儿一样。他在洛阳有田地三顷,妻子 死后,他卖掉土地作为丧葬的费用。他一辈子粗茶淡饭、普通衣服,一直到死。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5―9 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 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 “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 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 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 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 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①。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 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 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②,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 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 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 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 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 尚通,举宗③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 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 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 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节选自《三国志? 司马朗传》) [注]①抄:掠夺。②阳九之会:指灾难之年或厄运。③宗:宗族,宗室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客谢 之 . 谢:道歉 B、捐 弃居产 . 捐:捐献C、此朗之所以邑 也 邑:同“悒”,愁闷不安 . A、监试者 异之 . B、唇齿之 喻 . C、监试者以 其身体壮大 . D、为 天下所仇 . 莫有从者 . 久之 ,关东兵散 . 执以 诣卓 . 为 监营谒者 .D、不为衰世解 业解:懈怠,放松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 分)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B、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C、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D、明帝即位/封朗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经济崩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