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竞争中,无产阶级工薪阶层如何创业战胜资产阶级?

当前位置: >>
第五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 (精品课程教案)
第五章教学简况 章标题 授课对象 学时安排 教学目的 重点难点 课后作业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 本科二年级 6 学时(导入)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正如马克 思和恩格斯指出的: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与自由 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发生矛盾。 这一矛盾促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为适应生 产力的发展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垄断产生了。垄断的产生和发展,使资本主义在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半个多 世纪以来,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又有了新的更大的发展。这一发展促 使生产关系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私人垄断已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社会 经济政治因之发生了许多的新的特点和现象。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为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着更加完备和充分的条件。第一节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一、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 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是资 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先从自由竞争的分析开始。 (一)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起始于 16 世纪, 通过 18 世纪后半期开始的产业革命及与之并行的1 世界市场的形成, 资本主义建立了自己的物质生产基础,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 终确立。这就是产业资本占主导地位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在这个阶段内,资本 主义企业主要由资本家独自经营或合伙经营, 自由竞争在经济领域内居于统治地 位。 自由竞争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为争夺最有利的生产和销售条 件而进行的不受限制的竞争。 它是以分散的私人企业作为主体,在为数众多的中 小资本家之间展开的竞争;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可以在生产部门之间自由转移,除 了土地私有权外没有人为地或自然的垄断障碍。竞争的主要手段是改进技术、扩 大规模以降低成本、增大利润。同一部门生产同种商品的企业间的竞争,使个别 价值均衡为统一的社会价值。 每个资本家都力图使本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 降低到社会价值以下,以获取超额利润并扩大销路。同时,竞争也在不同生产部 门之间进行,通过资本在部门间的转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平均化。这样就使价 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并自发的调节社会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和各种经济资源的配 置。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资本家为了弥补这个 损失,又会进一步投入激烈竞争。在自由竞争下,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的原则瓜 分剩余价值。显然,这种自由竞争的自由就是资本的自由。马克思也曾说:自由 竞争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最适当形式。自由竞争越发展,资本运动的形式就表 现得越纯粹。例如,李嘉图以自由竞争的绝对同志为前提,实际上就是不由自主 地承认了资本的历史性和自由竞争的局限性, 而自由竞争恰恰只不过是资本的自 由运动,也就是说,是资本在下述条件下的运动,这些条件不属于已解体的先前 任何阶段,二是资本本身的条件。资本的统治是自由竞争的前提,就像罗马帝国 的皇帝专制政体是自由的罗马“私法”前提一样。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 社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日益集中于 少数大企业, 使它们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份额日益增大,这种现象就是生产 集中。 (二)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 生产集中是通过资本主义再生产中单个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即资本积聚和 资本集中而进行的。 各个资本主义企业为了追逐高额利润而进行竞争,竞争胜败 的关键在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企业2 的规模。因此,资本家就不得不把部分剩余价值用来扩大资本总额,这就形成单 个资本的积聚。同时,在竞争中大资本利用自己规模经济的优势吞并小资本,或 若干资本合并组成新的规模更大的资本,从而形成资本集中。通过这两种形式, 资本主义生产就必然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 竞争和信用是加速资本集中和生产集中的强有力的杠杆。 大资本由于具有许 多优越条件, 在竞争中容易击败中小资本, 将其吞并。 随着资本主义信用的发展, 信用机构可以吸收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通过贷款的形式,使大资本得以运用社 会资金加强竞争实力,以加速对小资本的吞并。同时,信用机构有可以促使分散 的中小资本联合起来组成巨大的股份企业。 信用这两方面的作用都促进资本集中 和生产集中。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 科技革命的推动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在促进生产集中 方面也起了重大作用。 世纪 70 年代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生, 19 使得电力工业、 冶金工业、化学工业、机器制造业等得到迅速发展,重工业取代轻工业开始处于 主导地位。产业结构的这一显著变化,在客观上要求生产的进一步集中。因为重 工业生产规模大,它的发展需要集中大量资本,集中大量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正 是适应这种需要, 资本主义股份公司这时才迅速发展起来,从而极大的促进了生 产集中。经济危机的爆发,使竞争进一步激化,使一些企业倒闭,一些企业被吞 并,形成规模巨大的兼并与合并的浪潮,大大推动了生产的集中。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 而生产集中达到一定高度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 垄断。 (三) 垄断的形成 19 世纪最后 30 年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这种过渡的 中心内容是垄断逐步代替自由竞争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 大企业或大企业的联合, 通过控制某个或若干部门的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垄断 利润。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已论述过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 在生产的基础上出现股份公司。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19 世纪最后 30 年 是股份公司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垄断组织形成的时期。二者的同步发展说明,只 有生产集中到一些大公司手里时,它们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形成垄断。 生产集中之所以形成垄断,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先从可能性来看。在3 自由竞争条件下, 生产分散于大量中小企业, 这些企业为数众多, 难于达成协定, 即使它们当中许多单位联合起来, 其产品生产和流通在本部门内的比重也难于大 到能够进行操纵的程度。 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高度时,社会生产已集中在少数 大公司手里,这少数大公司就完全可能成立协定,控制某个部门的生产和流通, 以谋取高额利润。再从必然性来看。这类公司结成垄断的必要在于:第一,生产 集中使大公司生产极度膨胀,结果生产过剩、销售困难、利润下降,这使同行的 自由竞争日暮穷途, 而大公司为了保持和扩大利润,就必须结成垄断组织以调节 生产。第二,大公司规模巨大,资本雄厚,其它中小企业难以与其较量,同时部 门间资本的转移也受到资本量和需求量的限制,这些都会使自由竞争受到限制, 形成垄断趋势。第三,大公司之间的剧烈竞争,会对势均力敌的对手造成损害, 为了避免两败俱伤,就会产生谋求暂时妥协、达成垄断协定的必要。 接下来我们通过杜邦公司的例子揭示一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自由竞争引 起生产集中, 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引起垄断这一客观进程。早期的杜 邦公司, 通过其政治关系, 依靠其独特的管理模式――终身雇用制和封闭式家长 统治的管理方式,研发新技术,实行血汗工资制榨取剩余价值,并抓住几次战争 的机遇,在竞争中逐渐使火药业的生产和资本集中到自己手中,1824 年,杜邦 家族便迈进了美国著名的大财阀的行列, 1832 年即杜邦火药公司开办 30 年之 到 际,该公司已经具备了年产 80 万邦火药的生产能力。到美国内战结束时,杜邦 公司在美国火药业中的地位已经首屈一指。 但同时, 由于战争对火药的需求猛增, 而杜邦公司的供应并不能满足全部需求,这就为其他火药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机 遇。于是,杜邦公司面临着其他几家大的火药公司的竞争。为了避免大公司之间 的恶性竞争和两败俱伤, 并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以获得高额垄断利 润,杜邦公司发起了结束价格竞争、共同稳定市场的特别会议,杜邦公司的邀请 立刻得到了其他公司的积极响应,并为了共同的利益成立了“美国火药同业公 会” ,亦称火药托拉斯。拉摩特?杜邦当选为火药同业公会主席,亨利?杜邦泽当 选为该同业公会的常任顾问委员会主席。表面看来,火药托拉斯不过是东部几家 大公司瓜分市场的组织, 但实际上,由于杜邦公司在美国火药业中的地位及在这 个托拉斯中所占据的重要领导位置,使得火药托拉斯成为亨利?杜邦及杜邦公司 兼并其他公司、扩展自己势力的一个重要工具。之后,杜邦公司通过价格竞争、4 兼并等方式逐步成功的控制了行会内外的大小公司, 并通过与个别大的火药公司 签订共同瓜分市场的协议等方式, 最终彻底奠定了其在火药行业的坚不可摧的霸 主地位。到 1889 年时,美国 92.5%的火药生产已垄断在杜邦公司控制的这个火 药托拉斯中。 通过这一实例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垄断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而 垄断则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组织形式来实现的。 垄断的组织形式在各个国家和各个 时期不尽相同。 最简单的形式是短期价格协定。这是资本主义若干大企业为在一 定时期内共同控制某种商品的价格,而以口头形式或书面形式达成的协议。这种 垄断形式大都是不稳定的,当协议的目的达到以后,它就自行解散。到 19 世纪 末, 垄断组织才形成较为固定的复杂形式, 比较重要的垄断组织形式有如下几种: 1、卡特尔。这是生产同类商品的资本主义企业之间所建立的垄断同盟。参 加卡特尔的企业仍然是各自独立的,它们经过协议来划分销售市场,规定商品的 产量和各自占有的份额,规定统一的标准价格,等等。这种垄断形式过去在德国 最为流行,所以德国曾被称为卡特尔的国家。 2、辛迪加。也是同一生产部门资本主义企业之间建立的垄断联盟。它与卡 特尔的不同之处在于,参加辛迪加的企业签有共同销售产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 因此, 参加辛迪加的企业虽然在生产上和法律上仍然是独立的,但在商业上却已 失去了独立性, 它们的产品销售和原料采购都按事先协定的份额由辛迪加建立一 定的组织机构来统一办理。 这使辛迪加较之卡特尔更加稳定,因为参加辛迪加的 企业之间结合得更加紧密了, 各自又与市场脱离了直接的联系,一旦加入了辛迪 加就很难退出。这种垄断形式过去最流行的地区是法国。 3、托拉斯。这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垄断形式。它是有许多生产上由密切联系 的企业联合组成的大垄断企业。 参加托拉斯的企业在生产上和法律上都丧失了自 己的独立性成了联合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托拉斯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由董事 会来进行统一的经营和管理。美国一直是托拉斯最为流行的国家。 4、康采恩。是出现较晚但更为复杂的一种垄断形式。它是以一两个实力雄 厚的垄断企业(有的是大工业企业,有的是大银行)为核心,把许多不同部门的 企业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企业集团。核心企业通过收买股票、人事参与和财务控 制等等办法把参加康采恩的其他企业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它的产生说明,垄断5 已经突破了生产部门的界限, 无论就其深度或广度来说, 都大大向前跨进了一步。 垄断取代自由竞争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 其目的就是凭借对生产 和市场的垄断,通过规定垄断价格,来保证垄断资本家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 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垄断高价是指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规定的高于生产价格的价格; 垄断低价是指垄 断组织在购买非垄断企业所生产的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是规定的低于生产价格的 价格。垄断价格具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垄断价格通常是一种高价格。这种高 价格源于垄断部门的垄断地位,它往往高于没有垄断势力作用下形成的生产价 格。 这种垄断高价并不是同种产品的统一的高价格,因为垄断高价与垄断低价可 以同时存在。垄断企业出售商品采用垄断高价,而购买商品时则用垄断低价。其 次,垄断价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在市场上,价格一般具有高度易变性,但垄断价 格由于其垄断性质使得价格变动很小, 在再生产周期中的波动幅度也较小。 第三, 垄断价格具有刚性。也就是说,垄断价格具有只上涨而不下跌的趋势,即使在经 济衰退时期也可能处于上涨的状态。 垄断组织操纵价格带来的结果是抑制了市场上价格的自由波动, 垄断价格长 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是,从全社会角度看,整个社会商品的价值,仍然是 由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 垄断价格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 所生产的价值总量,他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 配。从全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所以,垄断价格的 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而且从垄断价格的三个基本特征看,没有也不可能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只 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新的表现形式。 因为由垄断地位产生的垄断 价格,不可能长期过分高于产品的价值或生产价格。首先,垄断价格要受到商品 需求的制约。一种商品垄断高价的制定如果长期过分高于产品的价值或生产价 格,必然会造成对该种商品的需求下降,从而又会迫使这种商品的价格下跌。其 次,垄断价格要受到商品供给的制约。商品供过于求引起商品价格下跌,同样是 限制垄断价格长期过分高于产品的价值或生产价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垄断企业为 维持自身的长期垄断地位, 在制定垄断价格时一般会限制商品产量,即把垄断价6 格定在限制资本进入的适当高度。第三,垄断价格要受到生产成本的制约。垄断 企业在制定垄断价格时, 一般都会考虑价格与产量的比例,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 的最佳组合。 任何垄断企业都不可能不考虑市场容量而任意提高垄断价格。 因此, 垄断资本条件下垄断价格的形成, 最终是不能超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的,是不可能违背价值规律运动的。 追逐高额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 如果从再生产四 个环节来考察垄断利润的实现和来源,我们看到,在生产环节中,垄断资本家必 然会千方百计的扩大生产规模,采用先进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对企业内部劳动 者进行剥削, 特别是在劳动生产率高于平均水平的垄断企业中,劳动者的劳动则 是以倍加劳动的形式,成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在交换环节中,垄断 资本家想方设法独占市场,控制价格,限制竞争,操纵者市场交易活动的展开, 使非垄断企业的一部分价值和剩余价值, 通过购买生产资料时的垄断高价转化为 垄断利润, 使小企业和小生产者的一部分价值和剩余价值,通过出售原材料时的 垄断低价转化为垄断利润。 在分配环节中,垄断资本家除了占有本企业劳动者创 造的剩余价值,占有其他企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还通过控制国家机器,利用国 家财政进行有利于自己的国民收入再分配, 如政府对垄断企业的减税、 科研自主、 优惠贷款、军事订货等。在消费环节中,垄断资本家利用自己的实力控制消费市 场, 一方面是消费为满足垄断资本家的需求服务,另一方面则把工人和劳动群众 必要劳动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通过购买消费品时的垄断高价转化为垄断利润。总 而言之, 垄断资本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归根到底来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所 创造的剩余价值。 我们知道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形成的,但是,作为自由竞争直接对立物的垄 断并不能消除竞争,而是竞争同时并存,并且使竞争的目的、形式、手段、范围 和后果等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除竞争, 而是凌驾于这种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因而产生许多特别尖锐、剧烈的矛盾、摩 擦和冲突。 垄断不能消除竞争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以资本主义 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竞争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竞争又推动着 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只要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仍然存在,竞争就不可避免。第7 二, 垄断组织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生产部门和企业。在垄断组织占统治的位的条件 下,还存在着大量非垄断的企业。在非垄断企业之间,以及非垄断企业和垄断企 业之间势必会展开激烈的竞争。第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也始终存在。垄断组 织在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后, 为了扩大统治范围, 它们之间进行着剧烈的竞争。 由于各垄断组织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它们的实力对比经常发生变化,因而它们 之间的竞争也始终存在。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竞争时期的竞争相比,具有以下新的特点:第一, 竞争的目的不同。 竞争的目的已不是取得平均利润或超额利润,而是攫取高额垄 断利润。第二,竞争的手段不同。在自由竞争时期,部门之间的竞争主要是通过 资本转移进行的,部门内部的竞争则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 低成本,来击败对手。在垄断时期,垄断资本家在经济上主要是依靠垄断的高压 统治,在政治上仰仗政府的力量来战胜竞争对手。为了达到目的,垄断资本家有 时甚至不惜采取暴力手段。第三,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的不同。垄断资本的竞 争双方都是实力雄厚、势均力敌的垄断组织,从而使得竞争特别激烈,更具有持 久性,竞争造成的破坏也更加严重。第四,竞争的范围不同。自由竞争主要发生 在国内经济领域, 垄断时期的竞争范围则由国内扩展到国外,有经济领域扩展到 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 在垄断资本条件下,竞争机制的作用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有了新的特点。首 先,竞争机制的作用时的垄断竞争和非垄断竞争并存。其次,竞争机制的作用使 得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并存。 非价格竞争是值运用加个之外的多种手段进行的 竞争。它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四个:一是促销竞争,主要手段是加强广告宣传和扩 大销售网络。这是垄断企业非价格竞争的重要形式。二是产品质量竞争,在这方 面的竞争中, 参与寡头垄断的垄断组织更注重于通过改善产品的外观设计来开展 竞争。三是服务竞争,垄断组织在维持垄断价格的同时,开展服务领域即售前、 售中、售后缓解服务的竞争。四是市场外竞争,包括公关竞争、生产技术竞争、 管理竞争、人才竞争等。第三,竞争机制的作用使得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并存。 垄断资本形成以后, 竞争机制作用的范围就由国内进一步扩展到国际,形成了国 内竞争与国际竞争相互交错、 相互推进的局面。一些大型的垄断组织竭力拓展国 际市场, 对外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在加强国内竞争的基础上形成并加强国际竞争。8 以上我们论述了垄断是如何形成的。垄断作为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渗 透与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当时的经济、政治条件,就表现为垄断资本主义 的基本特征。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 我们现在对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特征的总结主要是沿用列宁在 《帝国主义是资 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中的论述。 但是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和我们所讲的垄断资本 主义有什么关联呢? “帝国主义” 一词在历史上早就出现, 有人用它来表示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 也有人把它说成是专制统治者蓄意将其统治范围(帝国)向更多的国家和民族扩 展的一种政治制度,如人们曾经谈论奥古斯都(古罗马的统治者) 、查理曼大帝 (中世纪法兰克福封建统治者)和拿破仑一世的帝国主义。所以,帝国主义本来 并不是一种生产方式的命名。 马克思在他对资本主义的研究中,研究了英国也研 究了殖民地, 尤其是当时英国的重要殖民地爱尔兰和印度,但他并未提出过帝国 主义。一般人成为帝国主义战争的鸦片战争,马克思只是称作商业战争,因为那 时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帝国主义。 现代意义上的帝国主义,如上所述,是通过 19 世纪最后 30 年的过渡在 20 世纪初形成的。在 19 世纪 80 年代,垄断组织、资本输出、殖民地争夺已经成为 经济现实,英国受到严重挑战,为了保护已有的殖民地和扩大其势力范围,便把 本土和殖民地在政治上联络在一起,当时的殖民地会议就是大英帝国的雏形。其 他大国也极力这样做。反映这种情况,世纪之交,在新旧大陆出版的经济和政治 著作,就愈来愈多地用“帝国主义”这个概念来说明那个时代的特征。例如,英 国经济学家约?阿?霍布森在他的《帝国主义》一书中,运用大量资料对帝国主义 的基本经济特点和政治特点做了很好很详尽的说明。奥地利经济学者鲁道夫?希 法亭在他的《金融资本》一书中,也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现象做了有价值的理 论分析。但是,和当时许多研究帝国主义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一样,他们根据 日常生活现象形成的帝国主义概念, 往往将帝国主义解释为一种对外扩张和侵略 的政策。 列宁在他对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的研究中,沿用了“帝国主义”这个概念,来 称呼新阶段的资本主义。 他指出不应一般的谈论帝国主义而忘记或忽视社会经济9 形态的根本区别,他认为,帝国主义不是“政策”而是经济关系,不同时代的帝 国主义有其不同的经济内容, 而现代的帝国主义就其经济是值来说就是垄断资本 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现代资本主义时,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是和 垄断资本主义同义的。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对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 主义的基本特征做了五个方面的概括,分别是: (一) 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 垄断组织已经在前文做过详细介绍,就不再多述。垄断组织虽然在形式 上和垄断程度上有所不同, 但本质上都是凭借其在生产和市场上的垄断地位,通 过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垄断利润。这也就说明,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成为 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 (二)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银行作为经营货币资本的特殊企业,也在不断地进行着 资本的集中。银行资本的集中是以生产集中为基础,并与之同时进行的。与工业 中的集中一样,银行业的高度集中也必然会导致垄断。 银行高度集中并形成垄断以后,银行的性质和作用便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 化。在自由竞争时期,银行的主要作用是在支付中充当中介人。银行代资本家收 支货款,通过吸收存款把社会上分散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或资金收集起来, 在通过放款讲气节给资本家使用,从中赚取利息的差额。当时,银行比较分散, 规模也比较小, 它们与企业的关系一般是不固定的。它们最关心的只是贷款的安 全和利息的多少。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还谈不到对企业进行监督和控制。在工业 和银行的垄断形成以后,情况就大大不相同了。这时,大企业需要的大量货币资 本只有少数大银行才能提供, 这是大企业逐渐丧失了选择银行的自由,使大企业 和大银行之间的经济联系固定下来。大银行在向企业提供了巨额的贷款之后,也 不再简单的坐收利息。 为了保证贷款的安全和盈利,大银行开始关心企业的经营 活动, 并继而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干预。由于企业的一切金融活动都是通过银行进 行的, 银行也有充分的条件来确切地了解企业的业务情况。在企业严重依赖银行 资本的情况下, 银行可以通过各种信用手段来影响企业经营的规模和方向,甚至 最终的决定企业的命运。这样,银行的性质也就改变了,从简单的中介人变成了10 万能的垄断者。 银行垄断的形成和银行作用的变化,使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的关系日益密 切,不断融合。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本和业务上的相互渗透,银行购 买工商企业的股票或直接开办新企业,工商企业则购买银行的股票或开办新银 行;一是人事上的结合,双方互派人员充当对方的各种领导职务,一身而二任。 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的融合产生了一种过去所没有过的新型资本――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垄断资本主义最主 要的特点就在于它是金融资本的统治。 金融资本在经济领域中进行统治的主要手段是“参与制” 。所谓参与制,使 之垄断资本家通过收买和持有一定数量股票的办法来实现对企业的控制。 金融资 本还通过参与制实行多层次的控制。 垄断资本家在掌握了垄断组织中占统治地位 的大企业之后,可以把它作为“母公司” ,通过它再去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把 这些公司变成“子公司” ,实现第二层的控制。 “子公司”又可采用同样的办法去 控制“孙公司” 。这样,一层又一层的控制形成了垄断统治的多层宝塔,居于宝 塔顶端的是极少数金融寡头。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支配着比自有资本达几十倍、 几百倍的其他资本,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控制。 除了参与制之外,金融资本还可以通过发行有价证券、创办新企业、改组中 小企业、组织各种垄断组织等等办法来攫取高额利润和实现垄断统治。 金融寡头实现了在经济领域里的垄断统治之后, 不可避免地要把其触角伸展 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特别是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和 扩大金融寡头对国民经济的垄断和控制。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渗透与控制,主 要是通过人事参与、实行“个人联合”来实现的。这种个人联合,可以采取收买 政府高级官员或医院的办法, 也可以用直接派人或亲自出马担任政府职务的办法 来达到目的。 金融资本通过个人联合参与政务活动,实现了少数垄断寡头对整个 国家从经济到政治的全面统治。 在美国金融资本简称为财团, 指由极少数金融寡头所控制的巨大银行和巨大 企业的结合而成的垄断集团。比如名列美国十大财团的摩根财团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形成,为统治美国经济的垄断资本财团之一。创始人 J.P.摩根在其父 J.S.摩根资财的基础上,1871 年与人合伙创办德雷克塞尔―摩根公司,从事11 投资与信贷等银行业务。 1894 年合伙人逝世, 由其独资经营, 1895 年改名为 J.P. 摩 根公司,并以该公司为大本营,向金融事业和经济各部门(诸如钢铁、铁路以及 公用事业等)扩张势力,开始形成垄断财团。1912 年,摩根财团控制了金融机构 13 家,合计资产总额 30.4 亿美元,其中以摩根公司实力为最雄厚,称雄于美国 金融界,华尔街的金融老板称摩根公司为“银行家的银行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摩根财团大发横财,战后以其雄厚的金融资本,渗入国民经济各个部门;30 年代, 摩根财团所控制的大银行、 大企业的资产总额占当时美国八大财团的 50% 以上。 摩根财团在金融业方面拥有雄厚的基础。其主要支柱是 J.P.摩根公司。 摩根公司是世界最大跨国银行之一,在国内有 10 个子公司和许多分支行,还有 1000 多个通信银行。在国外约 20 个大城市设有支行或代表处,在近 40 个国家 的金融机构中拥有股权。 其经营特点是大量买卖股票和经营巨额信托资产。它控 制着外国 37 个商业银行、开发银行、投资公司和其他企业的股权。此外,还有 制造商汉诺威公司、 纽约银行家信托公司以及西北银行公司、谨慎人寿保险公司 以及纽约人寿保障公司等。 在工矿企业方面主要有国际商业机器公司、通用电气 公司、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美国钢铁公司以及通用汽车公司等;在公用事业方面 则有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和南方公司。 (三) 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在形成一国范围垄断统治的基础上, 必然把触角伸向国 外,以便剥削和统治整个世界,其主要手段就是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为了获取高额利 润和利息, 对国外进行投资或贷款。 资本输出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已经存在, 但那时占统治地位的是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只存在于极少数国家,并且数量也比 较小,在这些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并不占重要地位。进入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 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 资本输出才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而大规模的发展 起来,成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在 1870 年前后,英、法、 德、 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投资只有 50 亿美元, 美、 1914 年已增加到 440 亿―490 亿美元。资本输出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商品输出,对外投资取得的收 入大大超过了对外贸易取得的收入。因此说,进入垄断阶段,资本输出已具有了12 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已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资本, 这些货币资本由于本部门垄断的形成而阻碍着继续大量追加投资, 而且国内一切 能获取高额利润的投资场所又都被垄断了,新资本要被转移进去是很困难的,这 就使得国内出现大量的过剩资本。为了追逐高额垄断利润,这些过剩资本就会投 向国外掠取高额投资利润, 并借以垄断原料来源和带动商品输出。殖民地和附属 国经济落后, 劳动力、 土地原材料价格较低, 因而俄已获得更高的利润率。 同时, 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把这些落后国家或地区卷入世界市场范围, 使这些国家或地区 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基础设施如铁路、港口等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已经建成或开 始兴建,通信设备、信用制度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从而为大量的资本输出提供了 便利条件。资本输出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借贷资本的输出,它是由垄断资 本主义国家的政府、私人银行或企业,把货币资本带给外国政府、银行或企业; 另一种是生产资本的输出,它是由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私人银行或企业, 在国外直接投资开办工厂、 矿山和银行等企业。从资本输出的所有形式看还可以 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无论是哪种形式,其实质都是垄断 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掠夺和剥削其他国家人民的重要手段, 已确立和巩固金 融资本对世界的统治。 资本输出对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从资本输出国方面 看,资本输出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 给输出国带来了大量来自海外的高额利润和利息; 资本输出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 了国内的矛盾和危机,加强了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政治范围的统治。但是,大 量资本输出也使输出国在带来巨额海外收入的同时成为食利国, 从而引起垄断资 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缓慢, 在造成大量资本外流中使其国内许多领域因垄断或利 润低而得不到投资和发展; 还会造成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激烈的争夺有利的海外投 资场所的斗争,加深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从资本输出国方面看,国外资本的输入必然会产生两重作用。一方面,大量 “过剩资本”的涌入和国外生产方式的进入,加速了这些国家自然经济的瓦解,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另一 方面, 国外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 也会阻碍和压制这些国家民族资本的独立发展,13 造成输出国国民财富和自然资源的流逝,造成输入国经济结构的单一或畸形发 展, 从而造成输入国对输出国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依赖,乃至最终在政治上成为 输出国的附庸。 (四) 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金融资本的统治和资本输出的发展, 必然引起各国最大的垄断组织从经济上 瓜分世界,形成国际垄断同盟。垄断组织首先控制国内的生产和流通,随着资本 输出的猛增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它们又进而在国外激烈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 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这种斗争有时也会给一些垄断组织带来巨大损失。为了避 免两败俱伤,在很多情况下,它们会改变斗争形式,取得暂时妥协,组成同盟, 共同进行剥削。到 20 世纪初,国际垄断同盟已有很大发展,它的主要形式就是 国际卡特尔。在 1914 年,缔结正式协定的国际卡特尔已有 116 个,其中著名的 有国际电气卡特尔、国际铝卡特尔和国际钢轨卡特尔。它们跨越国界,开始从经 济上瓜分世界。列宁把这种垄断称之为“超级垄断” ,它们按照实力对比来瓜分 世界。 由于这种实力对比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而改变,必然要引起 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五) 世界领土已经分割完毕 垄断资本还力图在领土上瓜分世界。因为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巩固在经济上 对世界的瓜分, 才能扩大和加深在世界范围内的剥削和掠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在领土上瓜分世界集中表现为抢占殖民地,建立对殖民地附属国的直接统治。 对于垄断资本来说, 殖民地是一个封闭市场,有着不同于以往时代的特殊意 义;殖民地作为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的意义更为重要,同时,它又是帝国主义列 强资本输出的有利场所。从 1876 年到 1914 年,列强掠取了将近 2500 万平方公 里领土,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全世界土地总面积的 2/3 已沦为殖民地,总人口 的 56%沦于殖民压迫之下。 随后,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展开了重新分 割世界领土的斗争,其中几个大国争夺霸权的斗争,更为激烈,终于导致 1914 ―1918 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以上论述的是一般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列宁指出的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的表现形式发生了 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14 (一) 跨国公司获得广泛发展 垄断组织的形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战后垄断组织向综合、多样化经营方向 发展, 那么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主要表现在跨国公司的出现。 跨国公司是一种国际性的企业, 是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展的重要 形式。跨国公司是以本国总公司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 或分支结构,从事跨国生产、销售或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的垄断组织。 跨国公司作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扩展的形式,是国际直接投资的载体,是为 垄断资本主义利益服务、 以在国外攫取高额利润为目的的。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主要凭借技术优势、规模 经济、产品差异化等条件,绕过贸易壁垒,使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流动,在一定 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跨国公司以其遍布世界的生产经营活动,直接导 致较高程度的生产国际专业化和广泛的国际协作,促进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跨 国公司在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渗透,促进了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提高了 科学技术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 扩大了就业领域;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直接 投资,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发展中国家产业技术的改造和民族经济的发展。 此外, 由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的控制地位,决定了它的经营策略或投资方向的改变,必 然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和趋势。 第二, 在调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加深了资本主义各种 矛盾。 跨国公司由于采取了国际资本联合所有制的方式,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 缓解一国资本转移发展中产生的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以及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 织的矛盾。 但是, 由于跨国公司以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进行世界乏味的生 产和经营活动, 因此,使资本主义一国范围的各种矛盾在世界范围区域进一步激 化。 它在世界范围内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一方面它使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在 世界范围得到空前提高, 另一方面它也使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它 加深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跨国公司作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对外扩展 的形式,在争夺世界市场、投资场所、势力范围等方面,必然会使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之间在激烈的竞争中矛盾日趋激化。 它加深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15 家之间的矛盾。 跨国公司是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的工具,在经济上 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 进行掠夺和剥削, 在政治上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 损害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激 化。 第三, 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着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跨国公司是 以本公司利益为出发点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垄断组织,因此,它不仅垄 断了世界主要农产品的国际贸易,而且也垄断了世界重要矿产品的国际贸易;它 不仅经常采用垄断价格进行国际贸易, 而且经常利用汇率和利率差别及其变动搞 货币投机; 它不仅因业务需要经常使大量资金发生国际转移,而且还经常把那些 污染严重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所有这些,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 生了不利的影响。 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 友邦:开创中国保险代理人制度 美国国际集团是一家诞生在中国上海的美国最大的工商保险机构, 也是全球 最大的保险公司,成员公司遍及全球 130 多个国家和地区,雇员 5.5 万人。2000 年税后利润高达 57.4 亿美元,总资产达 3030 亿美元,在《商业周刊》2001 年全 球 1000 家最大公司排名中列第 12 位。 早在 70 年代中期, 该公司就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进行了接触。 1992 年 9 月, 该公司所属全资子公司――友邦保险公司被批准在上海设立分公司, 这是中国第 一家外商独资保险公司在上海经营寿险及非寿险业务。 友邦保险引进新的经营理念,主张寿险是充满爱心的事业,寿险产品是爱心 的延伸。为此,友邦保险坚持规范经营、客户至上的原则,切实作好承保前、承 保期间、理赔和保单结束的一条龙规范化服务。在友邦保险积极参与下,上海按 照国际通行做法率先成立了保险业同业公会, 通过同业公会实现保险公司的自我 约束,自我保护。 1992 年,友邦保险开业前,中国还没有保险代理人制度,而保险代理人制 度又是国际保险公司通行的制度,于是,友邦保险率先在中国引进了保险代理人 制度。寿险产品与一般物质产品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是一种十分特殊的产品:它 是无形的未来产品,购买与消费分离;产品的多样性、复杂性、专业性导致消费16 者对其选择性强;消费者目的的多样化使其涉及个人隐私、偏好、个性。这些特 点要求代理人与客户面对面沟通,向客户介绍,为客户策划,为客户咨询以及为 客户提供长期的专门服务。这种多样化、个人化的服务,仅靠保险公司内部员工 难以提供,于是,友邦在中国建立了一流的培训中心以培养管理人才。由于在友 邦工作的员工大部分都是本地居民,因此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评价。 友邦保险在上海保险市场首创的保险代理人制度, 给上海保险市场的拓展注 入了新的营销观念, 促进了上海保险市场的竞争发展。上海先行试点引进外资保 险公司,对全国保险行业具有巨大的示范作用,因此,友邦保险的进入也间接促 进了全国保险行业的改革和发展。 朗讯:技术与生产本地化 朗讯科技公司总部在美国新泽西州茉莉山,在世界 65 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办 事机构,拥有 9 万名员工。2000 年度,朗讯的营业收入为 414.2 亿美元,在《财 富》 杂志 2001 年全球 500 家大企业排名中位居第 28 位,在网络设备行业排名中 居第 1。 AT&T 全称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成立于 1920 年。1995 年,AT&T 进行了战 略改组,分解成 3 大公司:AT&T 从事通讯服务业,朗讯科技公司从事通讯设备 的研发和制造,NCR 公司从事计算机制造。朗讯公司集合了原 AT&T 所有的通 讯设备部门及贝尔实验室,成为全球最大的通讯设备公司。 10 多年来,中国电信事业呈现出持续快速的发展的局面,其网络规模和所 表现出的技术装备水准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作为外资企业的朗讯科技公司, 认识到在中国市场上的策略必须从中国市场的潜在需求出发, 突破单纯商务合作 的局限,走向全面合作开发、合作生产和合作培训技术人员的道路,将朗讯的世 界先进技术融入中国和电信制造及运营业、软件业和电信网络,从而降低网络建 设和运营成本。 因此,实现技术与生产本地化战略成为朗讯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发 展目标。 目前,朗讯已在中国建立了 8 个办事处,8 家合资企业,3 家独资企业、8 家研发中心,拥有近 5000 名员工,并在上海和北京分别成立了贝尔实验室研发 分支机构。 朗讯科技公司在中国一直把设立的公司视为中国当地的公司, 要做当地最有17 价值、最有信誉、最受欢迎的公司。 进入中国市场已有 16 年的朗讯,一直致力于产品技术的本地化。为了加强 全球的业务发展, 更加迅速地对市场及客户做出积极的反应,正在进行全面的重 整。 朗讯中国的业务将由原来的按产品分类改为新型的按六大区分类(客户业务 总部、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北区、西南区)进行,整个人员机构将更加 优化,并着重加强市场策划及营销的力度。 中国的飞速发展, 使得中国已经开始踏上了一条对外直接投资的道路。许多 中国公司也致力于把自己打造成为跨国生产和经营的大企业。 浙江万向集团公司是一家汽车配件供应商,产品行销 40 多个国家,是中国 500 强企业之一。 万向收购了美国 UAI 公司的大部分股份, 成为了该公司最大股 东。总部位于美国芝加哥地 UAI 公司主要制造与销售制动器和零部件等系列产 品,是美国维修市场此类产品的主要供应商之一。浙江万向集团与 UAI 的董事 会组成了联合主席团。 公司在伊利诺州埃尔金市建立了万向美国基金,基金主要 为 UAI 的客户和其他美国汽车配件公司在中国寻找原材料和零配件,同时也为 中国企业在美国寻找兼并和收购的机会。 海尔集团是我国的一家知名的家电制造企业。2001 年,海尔与美国当地经 验丰富的家电经销商 Mike Jemal 合作,成立了海尔美国公司,专门在美国销售 海尔冰箱、空调和其他家电。海尔美国还在南卡罗来纳州建立了制造工厂,保证 产品的零售供应。 海尔美国公司目前已经在美国的小型空调和冰箱市场上占领了很高的市场 份额。 公司在美国市场的品牌提升,使海尔在中国国内市场面对全球家电企业的 激烈竞争时,在品牌和渠道技巧上更具有竞争力。 海尔集团 2001 年出资 700 万美元收购了意大利冰箱制造商 Menghetti。 海尔 希望通过在当地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来打入欧洲市场。Menghetti 在里昂和阿姆 斯特丹都拥有自己的设计中心,海尔通过收购 Menghetti 可以使自己的产品设计 更加本地化。 海尔集团与三洋集团共同成立了分销与销售的合资公司, 公司可以在中国销 售三洋产品,在日本销售海尔产品。 海尔公司的 CEO 张瑞敏说,为了在国内市场取得胜利,你必须在国外市场18 取得胜利。 (二)资本日益国际化,经济发展呈现出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来,资本的运动就决不会囿于一国范围。为了在激 烈的竞争中获取利润,实现资本的增殖,资本必须跨域国界。资本的国际运动是 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第一,实现追逐高额利润的要求。资本运动的唯一目的就是实现利润,没有 利润的资本其生命就会终止。 为了追逐更高的利润,资本不仅要在国内国民经济 各部门流动, 而且必然要跨越国界, 在国际间进行生产和销售从而获取更多利润。 第二,生产无限扩张的要求。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张的规律,是生产方式的 经常改造和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 所以每个资本主义生产部门的自然趋势使它必 须寻找国外市场。生产的急剧扩张需要全球性的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因此,通 过资本国际运动对外扩张便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要求。 第三,竞争的压力和资本积累的要求。资本主义竞争是一种社会枪支,它迫 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 为了增强竞争实力,资本必须在国内外扩大积累 源泉。而在国外扩大市场、输出资本,是增强积累能力从而加强竞争地位的重要 途径。 第四,阻止利润率下降的要求。随着技术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利润 率呈现下降趋势。通过对外贸易和投资来获取高额利润率,组织利润的下降,就 成为资本国际运动的诱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科技革命的兴起和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了资本国际化。 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剥削加 强,从而使资本积累率空前提高,为大规模产业资本输出创造了条件。二是垄断 组织占有大的生产力,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需求,不实行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就 会导致生产力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利润率也会大幅度下降。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国际分工的发展,可以在世界最佳地点配置生产力,生产出成本最低、竞争力 最强、产量最高的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四是科技革命引起的通信和交通快捷便 利, 为资金和物资的迅速流通、 进行有效的全球管理及降低产品成本提供了条件。 五是跨国进行生产,可以利用分工优势,就地生产、销售,突破关税壁垒,是的 生产和销售内部化, 利用廉价劳动力, 便于售后服务等有利条件, 获取高额利润。19 资本国际化形态主要由生产资本国际化、 借贷资本国际化、 商业资本国际化。 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促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导 致了经济全球化的产生。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加快、 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 情况下,把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各国各地区之间 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开放。 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向纵深发展。高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日新 月异的进步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德广发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信息技术 也已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从而把世界经济融合为全球范围的网络 经济。第二,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无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 中国家, 随着对发展国际经济关系迫切要求的增强,在经济发展中放宽了对贸易 保护主义的限制。第三,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度增加。与放宽对贸易保护主义的 限制相适应,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逐步放宽了对资本国际流动的限 制,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要求。 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包括生产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和企业经营全 球化。 生产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精尖产品及工艺技术的出现, 生产 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得到增强。生产全球化改变了国际分工的内容,即使以自 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以现代工艺和技术为基础的分工, 使垂直型国际分工 发展为水平型国际分工, 使注重产品的前后联系发展为重视产品型号、产品零部 件及产品工艺流程的分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网络,各国国内的 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产品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 贸易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 流通领域 中国际交换的范围、 规模、 程度得到加强。 贸易全球化的前提是技术的全球扩散。 在国际分工发展的基础上, 跨国公司将一些成熟的技术和关联性技术扩散到世界 各地,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产 业在各国之间进行梯度转移。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交叉投资、企 业兼并等,在更大的经济规模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实现产业结构20 的优化和升级,并把技术较为陈旧、科技含量较低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 而各国之间交流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必要性大大增强。 随着加入区域集团国家的增 多,全球贸易的范围和规模日益扩大,并且还出现了新的更便捷、更灵活的贸易 方式,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日益加深,各国对出口贸易的依存度也在不断提高。 资本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 资本在国 际间的流动速度加快。 国际直接投资是资本全球化的基础。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 和投资方式日益多元化。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投 资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设立新企业、收购兼并,也有股权投资、非股权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的总量也迅速增长,目前高于世界生产和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成 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此外,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区分布也发 生了明显的变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已由初级产品部门 转向制造业, 特别是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对第三产业特别是其中的 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的投资,不仅增长速度最快,而且所占比重也最高;国际直 接投资的地区分布主要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 目前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有明 显增长。 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也是资本全球化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国际金融市场 主要包括国际信贷市场、国际债券市场、国际股票市场、国际外汇市场和国际衍 生金融工具市场等。资本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对国际金融市场的依赖程度增强, 各国之间的金融联系日益紧密,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 安全的要求。 除了以上三种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外,还有一种就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企业经营的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跨国公司的迅速 发展, 使生产、 资本和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深化, 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 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也在发展,并且使市场 经济日益成为全球经济体制。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对世界各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其 主要表现是: 第一,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和互动加强。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 方面经济全球化是的各国经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不仅发达国 家间物资、服务、资本、技术和市场日益融合,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21 上述关系也在加强。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互相传递障碍减少,互 动性加强。 国际贸易和投资逐渐变成双向传递渠道,发达国家把经济发展与衰退 很快传递到发展中国家并对其产生相应作用;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波动也将影响发 达国家。 第二, 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这是大势所趋,变被动为主动参加这一过程。 它们纷纷改革本国经济体制,发展开放型经济,推行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 为外国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积极参加多边贸易体制和活动,以争取在经济全球 化过程中占据有利地位,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第三, 经济全球化是国家主权在一定程度受到冲击, 国际协调作用日益增强。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要求各国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遵循国际条约、协定和惯例 来运作, 这就使得传统的国家主权内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原来是一个国家 的独有权力,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共同拥有的权力,由国际协调来调整和行使,而 且国际协调的范围和作用不但增强。二战以来,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维护国际经 济秩序的国际性协调组织主要有三个,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 易组织。此外,西方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也是重要的国际经济协调组织。 第四,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表现在:一是 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二是促进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优 化。由于外资的流入(伴随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中国 家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制成品在出口贸易比重上升了 77.7%。三是有利于发 展中国家的体制改革。 四是迫使发达国家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经济问题予以关注 和解决。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的传递顺畅,互动性强,发达国家的经济 稳定和发展有赖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发展, 这就迫使发达国家不能不考虑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一些解决措施来缓解这些问题。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表现在: 一是发展中国家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经济全球 化的经贸基础框架是以发达国家为中心制定和形成的,它们依靠资本,特别是技 术、信息的优势处于主动地位,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不得不 接受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条件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二是发展不平衡加剧。由于发 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势力相差悬殊,处于不平等地位,只是在经济全球化过22 程中,发达国家国已大大超过发展中国家,两者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 世界最富有国家和最贫穷国家人均收入在 1977 年为 44∶1,2000 年则扩大为 75∶1。三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带来巨大压力。改革需要宽松的环境和有计划 地进行,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冲击很大,发展中国家被迫上阵,难以从容进行 改革。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传递加强,如何接受正传递,抑制负传递, 保持经济稳定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难题。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应采取的政策和建议: 经济全球化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 已经被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所证 明。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社会生产单靠一个民族、一 个国家已不行了, 须靠世界力量,建立在机器化生产和世界市场形成基础上的世 界经济全球化,同世界历史进程是一致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都 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知识与技术更新周期大大缩短, 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世 界市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更加显著,国际竞争与合作进一步加深。思想观念不断 更新,各种文化交流日益扩大,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明显增强。对于发 展中国家来说,指责经济全球化本身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因为它是一种趋势,如果 我们不融入这一发展过程,自己将永远落后。唯一的办法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 自己成为竞争的强者。具体来说,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必须坚定不移、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当中去。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必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潮流,它不 是某个国家或者某类国家的政策选择,而是跨世纪国际经济关系变化的总体趋 势。如果我们否认乃至拒绝它,既非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会给我们经济发展带来 极大的危害。闭门自守必然导致落后,我国在这方面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因此, 我们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顺应历史潮流,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 目前,我国已 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但是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发展却比较缓慢,对外投资 量尚不到世界对外投资的 1%,这既与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引进外资的规模不 相称,也表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们应一方面要发挥现有技 术优势,扩大对有关国家的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对发展成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23 以考虑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生产。 我们参与经济全球化应对它的风险保持清醒的 认识,要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 (二)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科学技术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加速传递, 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 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会。 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吸取技术发展的宝贵经 验和教训,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直接从比较高的起点开始,在技术水 平、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鉴一些现代化国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文明成 果,并且注重自主吸收与创新,从而实观生产力的跨越。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 最积极的因素。21 世纪的全球竞争实质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竞争。随着全球 化力量的不断扩大, 世界经济正在被推入一个无国界竞争的时代。国际竞争方式 除传统的国际贸易外, 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越来越大。竞争对手分别在对方国土 上投资设厂, 一国国内的自然禀赋资源成为本国民族企业和外国跨国公司及子公 司共同分享的竞争要素。 各民族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更多地依靠人为创造的生产要 素,如科学、技术、人才的比较优势。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新的稀缺资源,特 别是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人才出现了世界性的短缺。因此,加大对科技 的投入、 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对我们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树立人是最 重要的资源的观念。一方面,有组织地进行人才开发,把对人才的投资看作是使 经济真正现代化的投资;另一方面,积极地保护人才,把对人才的保护看作是对 民族经济的保护。 只有把人才的开发与保护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才能适应经济 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三)加快国家创新系统的建立。 这种创新系统应包括知识理论创新系统、 知识理论传播系统、 技术创新系统、 技术应用系统。 今后应扭转科研和经济两张皮的局面, 企业应该既是生产的主体, 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也就是说,应该建立以企业技术开发机构为主体的技术创 新体系。据《1999 年世界竞争力年鉴》统计,研究与开发人员在企业中的比例, 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在 50%― 70%, 美国则在 79%以上, 而我国却仅占 28.6% 。 这种科研与企业相脱节的现象,严重阻碍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同时,企 业应与相关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取得联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 (四)加快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 。24 无论是在经济全球化中逐利,还是为最终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制度改革都是 必要的。 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制度变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 市场经济体制、 法律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等。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整 体处于劣势, 故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安排,显然不适合处于变革和发展过程 中的国内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竞争优势的概念不仅由企业竞争力体现,而 且涉及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 是需要动员各个领域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行为,必须 有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和配合; 政府必须从宏观上对如何发挥本国产品在国际市 场上的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制定政策,并加以规划和指导。具体说来,发展中国 家在制订一个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 必须首先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发展的时序性,不能急于求成。例如金融 自由化,特别是资本项目的自由化更应该慎重。急于开放金融市场,必然给国际 投机势力以可乘之机。事实证明,金融开放与金融自由化存在着重大的风险。无 视这些风险,不严加防范,就会给一国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要建立有效的金融 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要保持自身金融健康,防止泡沫经济,引入外资要适当,汇 率制度要合理;二是要建立多重金融防线,这些防线应该包括:国际资金与国内 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引进的国际资金中的贷款资金与股本资金的适度比例防 线, 贷款资金中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的适度比例防线,股本资金中直接投资与 证券投资的适度比例防线。 其次, 要保护民族产业并适时地实现经济结构的转换。结构转换是经济发展 的关键所在。 而产业结构是整个经济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它决定了整体结构的性 质、进程和发展方向。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往往已 经不取决于一个国家本身,而取决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在制定产业政 策时,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全球化的因素。一方面积极扶 植本国的支柱产业,通过 WTO 的保护幼稚产业条款和保障措施来对重点产业给 予一定的保护。 另一方面抓住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加快国内产业结 构调整的步伐,从而加快经济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五)维护本民族发展空间和国家经济安全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任何国家都不能不加大开放程度,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 进程的一个重要步骤。按照有关协议和世贸组织的有关原则,我们必须在整体上25 推进贸易自由化,实行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经 济实力不足,经济结构脆弱等问题存在,极容易受到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为此,应 大力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和预警能力,加强金融法制建设,严格规范金融秩序, 加强结售汇管理以及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涉外机构的外汇管理等措施,防止和 控制国内资本的大量外流。 此外, 应倡导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经济全球化现有国际经济规则只有利于 资本力量雄厚、交易技术强的发达国家,而受到冲击和损害的主要是发展国家。 我们倡导的新的游戏规则,必须是平等的规则,起码是不以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为 基本特点的规则。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仅要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注意国家经 济安全,强化商战意识,还要为建立国际新秩序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新的规则要 坚决制止投机资本严重损害某些国家和民族经济利益的败德行为。 在经济全球化 条件下,金融腐败的行为对国际经济发展的破坏作用是极大的,而目前尚没有对国 际游资的投机性行为进行规范。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倡导建立国际经 济新秩序,建立新的平等的游戏规则,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为维护国家经济利 益而斗争。我国政府要对国民经济的幼稚部门、关键部门(如银行、电讯、粮食 等)实行快慢不等的分期开放的方针,不搞一刀切。 另外,要善于利用已有的法规和 惯例(如:例外条款、反倾销手段、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灵活的汇率、 高消费税等)来保护自己。 中国是一个大国,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大国意识 和民族精神决定我们不可能简单接受国际分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必须有所作 为。 (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 通过参与国际分工, 扩大对外贸易,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积累大 量资金,提供资本及生产资料,促进经济结构的演变;还可以使企业在国际市场 中增强商品经济观念, 提高竞争意识, 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 迄今为止,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际生产关系中仍占主导地位, 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 中处于极不利的位置。发达国家利用其垄断优势,提高工业制成品价格,压低初 级产品价格,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为改善贸易条件,发展中国家扩大 对外贸易时, 必须注意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减少国际市场上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 带来的损失; 同时大力发展进口替代产业, 减少进口开支; 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26 减少因主要贸易对象国经济的波动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影响;还应从本国国情出 发,实行灵活的贸易政策,调节进出口贸易,并利用优势,大力发展对外劳务贸 易及国际旅游服务等。总之,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劳动力和 自然资源等比较优势,努力扩大对外商品贸易,积极发展对外服务贸易,以增强 综合竞争力。 (七)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 。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也是国际竞争重要的组织形式。一国的国际 竞争力,甚至一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从长期看,取决于他是否拥有世界级的跨国 公司和世界级的产品。 所以, 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迫切任务之一是按照市场 经济的要求, 引导和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组建大型跨国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 开展竞争。 通过培育和壮大本国的跨国公司, 以全世界为市场来安排投资、 开发、 生产、销售,并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以获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经过跨国 公司的国外直接投资行为, 把对国内市场的消极保护转变为对全球市场的积极参 与,并据此分享经济全球化中国际分工专业化、精细化所带来的利益。 (八)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 国家经济力量薄弱, 单个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具备同发达国家相抗衡的能力。要 想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使本国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地域相同或情况相似的发展中 国家必须团结起来,实行地区经济一体化,彼此开放市场,以求实现更大规模经 济和强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的能力,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探寻经济 发展的出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家更深刻地认识到联合自强 的重要性。亚、非、拉广大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许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这 一方面还应该加强, 以地区经济一体化应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是发展 中国家谋求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新殖民主义取代旧殖民主义 前面已经讲过从 19 世纪 70 年代,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夺取殖民地的狂潮。 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虽然也从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殖民地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但却 给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它使殖民地严重依附于宗主国,严重的阻碍了民族 工业的发展,使广大劳动人民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27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20 世纪 60 年代以 后,殖民主义制度逐渐土崩瓦解。国际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 迫使发达国家实行政策调整和手段改变,不得不放弃直接的政治统治,转而依靠 经济手段来维持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控制。这就是新殖民主义或经济殖民主 义。新殖民主义的特征主要是: 1、打着“援助”的旗号进行国家资本输出,控制受援国的经济政治。发达 国家援助对象一般是殖民地或者有战略意义的国家, 并对援助提出种种苛刻的经 济和政治条件。一旦发展中国家违反发达国家的利益,援助就马上停止。伊朗原 来倾向美国,美国就给与援助。伊朗进行伊斯兰革命,坚持反美立场,美国不但 停止了援助,反而长期对其进行“经济制裁” 。 2、通过技术转让剥削和控制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贸易仅占世界 技术贸易总额的 10%, 而且大部分是发达国家准备淘汰或者生产销售趋于饱和的 低层次技术。 发达国家对技术转让规定种种限制和附加条件,是发展中国家在技 术上进一步依附于发达国家, 例如不得将技术向第三者转让,生产的产品部的全 部出口等。此外,还用知识产权来束缚发展中国家,利用技术垄断,提高转让价 格,并带动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商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3、通过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渗透,掠夺发展中国家原材料,抢占商 品市场。 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投资重点是原料生产部门,以在该国生产成本较 低的初级产品或零部件,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其加工、装配车间。跨国公司凭借优 势地位,打击和排斥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 4、实施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维持旧的不平等贸易格局。国际贸 易受发达国家控制, 其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造成极大损害。贸易自由是发达国 家贸易政策的核心, 由于其经济优势, 实际上成为倾销商品和扩大出口的同义语。 发达国家还用种种非关税手段,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限制发展中国家对其出口。 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价格剪刀差,使发展中国家蒙受巨大损失。发达国家经 常变动贸易政策,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但我们也可以发现, 新殖民主义导致了三种结果的出现。第一种是一些国家 利用第二次技术革命之机, 通过整合自身条件充分利用列强的资本和技术迅速地 发展了起来,现在在某些方面几乎可以与列强相竞争,如“亚洲的四小龙” 。第28 二种是一些国家经不住列强的经济侵略又没有资源最终几乎退出世界经济舞台, 如非洲的一些国家。第三种情况是不愿意经受列强的经济侵略但有资源的国家, 干脆以资源为武器, 游离于列强经济联系之外。对于第一种情况列强继续利用经 济全球化夺取这些国家的利益如抓住这些国家经济结构的漏洞或缺陷进行股市 投机,控制关键技术的出口,为资本技术输出附加政治条件等方式获取利益,这 种情况获取利益的程度较轻,也较为间接。对第二种情况,列强对榨干了油的国 家干脆置之不顾溜之大吉。对第三种情况,今天的伊拉克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就 是重新拾起野蛮的手段,利用高技术高效能高破坏性的武器占领、压迫和剥夺, 这就是新殖民主义的新发展。 就是列强为了最大限度夺取世界范围内的利益,既 利用经济全球化在一定范围内带来的新的较为“文明”的手段又利用旧殖民主义 时代采取的野蛮的手段。伊拉克战争美国公开的理由是“先发致人”的打击恐怖 主义, 实际上谁都知道美国是冲着伊拉克的油井去的。谁要是谁胆敢再挑战美国 树立的这种“权威” ,就又会领教新殖民主义新发展的手段。这正是各国所担心 的,特别是第三种情况下的国家。 近年来, 正当中国与非洲国家努力构建 “政治上平等互信、 经济上合作共赢、 文化上交流互鉴” 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非互利合作取得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 之际,一些西方媒体掀起一股企图诋毁中非关系的西方非洲版“中国威胁论” , 大肆宣扬所谓的“中国对非洲实行‘新殖民主义’、 “中国在非洲‘掠夺资源’ ” ” 等,妄图离间中非友好,破坏中非合作。这些说法既缺乏历史依据,也不符合现 实情况, 其深层次意图在于阻挠中国企业进入非洲市场与欧美企业竞争,维护少 数西方国家在非洲的既得利益。 众所周知, 西方殖民列强对非洲长达 5 个世纪的奴役和剥削所犯下的罪行罄 竹难书。早在 1885 年柏林会议上,欧洲列强就秘密瓜分非洲,重新勾画非洲版 图,产生除埃塞俄比亚之外的大约 50 个殖民地和保护地。随后,欧洲列强除控 制非洲的贸易和军事外,还逐步将非洲演变成自己的原料供应地和产品倾销市 场,使非洲遭受双重剥削,造成许多国家的经济结构出现单一畸形状况,长期限 制和影响这些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此外,欧洲列强还在非洲推行新的语言和 新的部族,制造民族矛盾,煽动宗教情绪,挑拨宗教冲突,从而破坏了非洲传统 的社会和经济秩序, 使得非洲国家在独立后发展民族经济过程一直处于贫穷落后29 的状态,而且直到今天决定非洲国家经济命脉的重工业、矿产业、制造业等重要 领域仍然被西方跨国公司所操纵。中国自 1840 年起曾经遭受近 110 年的殖民主 义侵略,与非洲国家有着相同的命运和遭遇,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历史纠葛,不存 在根本利害冲突,传统友谊源远流长,合作基础广泛坚实。事实胜于雄辩。历史 上对非洲国家实施残酷殖民统治、 疯狂掠夺非洲资源者是西方列强, 而不是中国。 自“9?11”事件之后,西方大国先后调整了对非洲的政策。然而,西方大国 因为看重非洲资源而看重非洲的心态已日益显现。 目前非洲石油在美国石油进口 中的比例已经上升到 16%,预测到 2015 年这一比重将至少达到 25%。尼日利亚 是非洲第一大产油国、 世界第六大原油出口国, 但石油日产量的 95%被西方石油 公司控制。 多年来, 西方石油公司在尼日利亚主要产油区尼日尔三角洲为了赚取 最大利润,基础设施投资严重不足,经常发生管道破裂导致原油溢出自燃起火, 将大片农作物和森林化为灰烬,滚滚浓烟对空气、土壤、河湖造成污染,周围居 民甚至连日常生活必需的干净水都无法喝上。西方石油公司的这种只开采、不付 出的行为,迫使当地经常出现暴力活动。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这一地区局势动荡 已成为国际原油价格一再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方跨国公司对非洲资源进行的 掠夺性开采,正是西方媒体最近热炒“对非洲实行‘经济殖民主义’ ”的真实写 照。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进一步在更高 层次上的社会化,使以私人垄断为基础的资本关系难以容纳日益社会化的生产 力。冲突再次大规模爆发,这就是两次大战间隔期间内的多次经济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年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首次经济危 机。
年再次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 以美国为例, 在这三年中, 5000 有 家银行倒闭,至少 13 万家企业倒闭,工业总产量和国民收入暴跌了将近一半, 商品批发价格下跌了近 1/3,商品贸易下降了近 2/3 以上,占全国劳工总数 1/4 的人口失业。 于是, 在一系列矛盾的推动下,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被迫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过渡。所以,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呈现阶段性。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0 (一)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这种结合 的客观基础是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目的是保证资本的盈利条件,特别是要维护垄 断组织和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国家垄断资本作为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成分,一种经济因素,几乎是和私人 垄断同时产生的。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垄断以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垄断 凌驾于自由竞争之上与之并存的局面造成剧烈的矛盾和异常的混乱, 从而产生国 家干预的必要。而垄断资本集团利用国家为自己谋取垄断利益服务也是早已有 之。 但是,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作为一个因素出现到在整个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 地位,还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有起伏的发展过程。 19 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成分只是处于萌芽 状态。当时,国家经营的铁路、兵工厂及某些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等早就是国家 财产,只是在私人垄断确立后它们才转变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早期形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各交战国为了战争需要,空前的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 干预, 对生产和分配普遍实行了国家监管,一些交战国还有国家投资建立钢铁和 军火厂。 有的国家还采取政府订货、给与补助和贷款直至使工人服军事苦役等方 式来支持垄断组织。 事实上, 这是一种战争时期发展起来的军事性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以德国的情况最为典型。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各国经济逐步恢复, 私人垄断资本有了发展和加强。 随着战争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国家在战时的干预措施先后被取消,一些战时 建立的国营工厂卖给了四人,国家干预程度大大下降。这种情况转变,说明大战 期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还是战争需要促成的,带有临时性质。 30 年代,在
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 不同方式,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再度有了显著发 展。例如,美国是通过罗斯福政府推行的“新政” ,以赤字财政、增发国债的方 式集中筹措调节经济的基金; 以增发贷款、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来支持银行并刺激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规定限额和产品价格,来调节工商业;以规定农业限产措 施及收购并销毁部分农产品来挽救农业危机; 以兴办公共工程来扩大就业和提高 社会购买力。英国则提出“产业合理化” ,以改进技术基础,用加强许多重点工31 业部门的垄断联合等方法来提高工业产品的竞争能力, 并对伦敦的客运实行国有 化,邮政、电讯也归国家经营。而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法西斯国家,则通过扩 军备战,以经济军事化方式干预和组织国民经济。这一时期,推动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反危机。 在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得到加强。 各交战国建立了战时经济管理机构(如美国的战时生产局) ,国家对战时经济进 行了全面的管理和调节。但随着战争的结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又一度萎缩。进 入 20 世纪 50 年代,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广泛、 高度的发展, 并完成了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 必然结果。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客观上要求在全社 会范围内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 要求作为总资本家的国家加强对经济活动的 调节和干预,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现代科技革命 的基础上,生产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大规模的生产建设,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 现代化的公共基础设施, 都需要巨额的长期投资。这就遇到了单个垄断资本数量 相对不足的限制。而国家垄断资本的参与,能够在相当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以 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需要。 其次, 生产迅速发展与市场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加深,导致经济危机频 繁暴发,资本家单靠自己的力量已无力克服,要求国家采取反危机措施,如国家 采购、 社会福利政策、 出口补贴等。 国家的干预对于扩大总需求、 缓解市场矛盾, 减轻经济危机的程度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资本主义经济的正常运行在事实上 已经离不开国家的调节和政策干预。 再次,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发生的劳资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单 靠个别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也是无法解决的。这就要求作为总资本家的国家,从 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个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采取各种调节政策和措施,以缓解阶 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为资本主义及发展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 这些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产生着最为重要 的影响。3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主 义的局限性,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身范围内进行了重大调整, 实现了部分质变,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因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第一,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突破 了私人垄断资本局部利益的狭小界限; 通过私有企业国有化和国家投资兴建新企 业,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了社会生产所必需的经济部门和基础设施;通过产业 结构和地区结构的调整, 促进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经济发展,从而保证了社 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和不断扩大在生产的需要。 第二,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巨大进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科学技术研 究和开发进行大量投资,适应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巨大的发展。 第三, 为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 义范围内对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一 方面, 通过各种收入政策和财政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社会分配不公的程度; 另一方面, 通过内容广泛的社会福利措施,使大多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 一定保障。 阶级矛盾的缓和使得经济秩序和社会生活秩序相对稳定,从而为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和环境。 第四,宏观调控的加强,有利于国民经济平稳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凭 借雄厚的物质基础, 运用各种财政、 金融手段, 参与、 控制和干预经济运行过程,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生产无政府状态,减缓了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使得国 民经济比较平稳的迅速发展。 第五, 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国际环境。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 干预与调整,以扩大到国际领域。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控制改变了策 略,既保证获得高额利润,又避免了这些国家的反抗和冲突;另一方面,发达国 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也进行了调整,适应了生产国际化的要求,从而为生产力的发 展提供了比较好的国际环境。 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 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它的产生适应了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33 润的需要。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决不是对资本主义经济本质的否定,而只是为资本 主义的生产关系增添了新的内容, 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在资本主义方式范围内进行 的自我扬弃,它的产生和发展,孕育了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手段和形式,即 用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来代替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其历史作用就在于,它既通 过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而延缓着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 而又通过进一步促进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准备着更充分的物质条件, 使社会主义更加不可避 免地要取代资本主义。 (二)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然是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因而根据结合 的不同情况,他就可分为四种基本形式或组成部分:国有垄断资本;国私共有垄 断资本; 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宏观调节和微观规 制。 国有垄断资本是国家通过财政手段集中起来并用于剩余价值生产的货币。 国 家手里集中的货币中, 只有那些用于经营国有企业或用于调节经济的,即投入价 值增殖运动中的那部分才成为资本, 而国家用于维持行政开支和军费的那部分自 然就不是国有垄断资本。 国有垄断资本是高度社会化的资本,在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的三种基本形式中,它是起主导作用的。它的形成和发展说明,随着生产社会 化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资产阶级国家越来越把更多的生产力据为己有, 承担起对生产的领导。 国有垄断资本以国有企业的形式存在。 资本主义国有企业拥有的生产资料自 然是国家所有的。国家在形式上以全社会的代表出现,因此,资产阶级国有制也 在形式上取得公有制的外貌。但是,历史和现实表明,有各种性质的国家和各种 各样的国家所有制。 国家所有制的性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现代资产阶级国家是 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表,它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并不改变生产资料作为资本的性质。 资本主义国有制和资本家个人或集团所有制形式上虽有区别: 一个是生产资料归 国家所有,一个归个人或集团所有,但性质都是资本主义的,没有本质区别。 资本主义国有企业的存在不是使他们本身获得丰足的利润, 而是为资本主义 整个生产过程创造必要条件, 支持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并获得高额利润。具 体表现在:一是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品,满足私人垄34 断资本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二是开发高新技术,为促进私人垄断企业提高 技术水平和整个国民经济服务。 三是直接向私人垄断企业提供各种支持,促进私 人垄断资本的发展。 在西方国家, 国有企业的存在几乎与资本主义的历史一样悠久,而真正现代 意义上的国有企业的出现, 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约 30 年。出于战争需要, 美国对一部分私人企业实行了国有化,还投资兴建了一些国有企业。此后,英、 法等国也将一部分私人工矿企业收归属国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日等国的 国有军需企业也大量增加。 国有企业大发展时期,始于 30 年代大危机以后,并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 80 年代。以法国为例,法国在此期间经历了三次国有化浪潮。1936 年,执政的社 会党为缓和民众与大型垄断组织的矛盾,对铁路、航空、部分军需企业等实行了 国有化,建立了法国国有铁路公司,控制了两大飞机制造厂,并以股份有限公司 的形式对部分军工企业实行了国有化。第二次国有化浪潮发生于 1945 年,第二 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 许多企业受到战争和经济危机的双重打击, 无力自我恢复, 为迅速完成经济重建, 法国政府在 1945 到 1946 年间, 颁布了一系列国有化法律, 先后将雷诺汽车公司、法兰西电力公司、法兰西煤炭煤气公司、法兰西银行、国 民工商银行以及 30 多家保险公司收归属国有。1981 至 1982 年,法国掀起了第 三次国有化浪潮, 主要原因是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后,法国经济出现了严重 的比例失调, 市场供需矛盾突出, 国内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利用, 使经济增长放缓。 为启动生产,缓解社会矛盾,法国政府于 1982 年 2 月颁布了国有化法律,决定 采取大规模的国有化措施。要求拥有 2000 名职工以上的工业企业都要收归属国 有,银行全部实行国有化。经过这次国有化运动,国家直接或间接控制的企业达 4300 多家。国有工业企业的营业额占工业企业总营业额的比重从 22%提高到 40%;出口额占到 34.%;投资额从 15%提高到 30%。这是法国国有企业历史上 的高峰时期。此后,虽然法国又经历了 1986 和 1993 两次私有化改革浪潮,但是 法国政府始终控制着能源、 交通、电讯等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非竞争性公共服 务行业。2002 年 7 月,法国新政府再次列出了电力、燃气、航空等国有企业的 私有化计划,但是由于无法兼顾国家、投资者和企业员工利益,改革进展缓慢, 社会矛盾显现,最终效果还有待观察。另外,法国在航空航天、电子等高科技领35 域和军工部门,依然保持着一定数量的公有企业。除法国以外,英国、德国、意 大利、西班牙及大批中东欧国家,也在上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实行了大规模的私 有化,其中英国国有企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 70 年代后期的 10%, 下降到 2001 年的 2%。 尽管国有企业总量有所减少,但国有企业依然在西方国家占有重要地位。截 止 2001 年末,德国国有企业的数量仍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产值所 占比例也大致如此。 素有福利国家之称的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