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专利申请标准格式为什么井喷式发展

您所在的位置: >
百度、阿里、腾讯原来这样申请专利
专利,既是衡量一家企业创新投入的指标,也是判断企业科研成果的标尺。
作为国内互联网领域的三大巨头,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即俗称的&BAT&,历来是备注关注的焦点。
那么,站在专利布局和保护领域来看,它们各自的专利意识如何?专利布局又有特点?
日前,由北京大学互联网法律中心研究撰写的《互联网技术创新专利观察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对外发布。
《报告》显示 ,截止日,在挑选的20家分析对象中,三星、华为、中兴、富士康、索尼、IBM、联想、高通、TCL等企业在国内的专利申请数量均在1万件以上,其中,中国企业占5/9。
而国内互联网企业中,仅腾讯(9540件)一家接近1万件,暂时领先于百度(4440件)、阿里巴巴(2458件)、360(4009件)等公司。
那么,就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俗称的&BAT&而言,三家公司的专利保护和布局,哪家更强?又各有什么特点?
专利规模:BAT中腾讯一马当先
《报告》显示,截止日,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在国内的专利申请数量依序是:4440件、9540件、2458件。与此同时,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在全球的专利申请数量依序是:4720件、17139件、6540件。
因此,单纯从专利申请来看,国内专利申请量排序是腾讯第一、百度第二、阿里巴巴第三,全球专利申请量排序是腾讯第一、阿里巴巴第二、百度第三。
而在海外专利布局区域上,腾讯在欧盟、美国、韩国、日本的专利量分别为:463件、1830件、202件和191件。百度在前述四大区域的专利量分别为:39件、50件、17件和31件。阿里巴巴在前述四大区域的专利量分别为:491件、622件、25件、340件。
由此可见,美国是BAT三家海外专利布局最重要的区域或市场所在。
不过,总的来说,就全球的专利数量而言,中国企业普遍处于劣势,在加大&走出去&力度的同时,国内企业也要同步加大海外市场专利布局。
首次申请:百度最早、腾讯次之、阿里巴巴最迟
《报告》显示,百度公司成立于2000年,早期就有少量专利申请。腾讯公司则从2001年开始就有专利申请,阿里巴巴自1999年成立之后,直到2004年以前,并未提交专利申请,直到2005年才开始提交专利申请。
显然,从专利保护意识来看,在BAT三家之中,阿里巴巴的专利保护意识最差,首次专利申请发生公司成立5年之后,而从申请时间来看,BAT三家之中,百度的专利意识最强,是三家之中最早提交专利申请的公司。
因此,就BAT三家公司而言,百度、腾讯属于典型的&技术驱动型&公司,而阿里巴巴则更像是&营销驱动型&公司,其中,阿里巴巴自身对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重视程度不够,恐怕也是其电商平台早期一度&假货泛滥&的原因之一。
布局拐点:腾讯觉醒最早、百度次之、阿里巴巴垫底
《报告》显示,2009年是百度专利申请量的的第一个转折点,百度推出了全新的框计算技术概念,并基于此理念推出百度开放平台。自2010年开始,百度专利数量迅速上升。
2012年9月,百度面向开发者全面开放包括云存储、大数据智能和云计算在内的核心云能力。此后专利数量逐年上涨,在年度增长速度稍有停滞后,于2014年突破1000件专利年申请量,达到1567件。
《报告》显示,腾讯公司从2004年至2006年间,专利数量上升幅度较快,至2006年,达到专利申请量468件。从年间,专利申请量略有减少。自2009年至2013年,腾讯公司的专利申请数量迅猛增加,2013年达到2387件。
《报告》显示,2006年至2010年期间,阿里巴巴每年都提交约100件的专利申请,处于其初级发展阶段。而2011年和2012年,阿里巴巴的专利申请量出现井喷式增长,年均专利申请量达到了445件和533件,2013年和2014年专利申请量均保持在400余件。
由此可见,在BAT三家之中,腾讯的专利申请拐点出现最早,大概发生在2004年,而百度则是在2010年框计算理念提出后进入专利申请井喷时期,阿里巴巴则是在2011年才加大专利申请力度。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BAT三家差不多都在2010年前后加大专利申请保护,一方面,这与市场竞争加剧有关,另一方面,应该也与国家出台的专利申请奖励政策有关。
布局重心:BAT亮点分别为&语义分析、消息处理及电子商务&
《报告》显示,百度公司的专利分类大多数集中在&电数字数据处理方向&(G06F小类),其中,占最多数量的是小组是&即信息检索及其数据库结构技术方向&(G06F17/30),占到数量最多的十个小组总专利数的57%,这是由其搜索引擎的产品性质决定的。
其次还有&用于执行专门程序的装置&(G06F9/44)占4%;&通过软件的测试或调试防止错误&(G06F11/36)占3%;&自动分析,例如语法分析、正射校正&(G06F17/27)占3%等等。
《报告》显示,腾讯公司31%的专利处于&信息检索;及其数据库结构&(G06F17/30),其次为&传输控制规程,例如数据链级控制规程&(H04L29/08),占比约为17%。专利申请较为集中的技术方向还包括&以协议为特征的&(H04L29/06)、&消息交换系统&(H04L12/58),分别占专利申请量的17%和13%。
《报告》显示,阿里巴巴的专利分类大多数集中在&电数字数据处理方向&(G06F小类),其中,占最多数量的小组是&即信息检索及其数据库结构技术方向&(G06F17/30),达到1000件,占到十个小组总专利数的42%,这是由其主要是电子商务网站的性质决定的。
其次,阿里巴巴在&数字信息的传输&(H04L)的专利数量也不少,其中&传输控制规程,数据链级控制规程&、&以协议为特征的&、&消息交换系统&三类一起占了总数的近33.2%,且每种专利分类的单个数量也都在170件以上。
阿里巴巴专利数量在100件以上的还有&商业,例如购物或电子商务&(G06Q30/00),达到176件,占总数的7.4%。
由此可见,BAT三家公司由于业务重心不同,各家的专利布局各有侧重,尤其是对于核心业务和未来布局的不同,各家选择的专利或技术重心也差别越来越大。
站长基地刊登此文只为传递信息,并不表示赞同或者反对作者观点。
如果此内容给您造成了负面影响或者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否则由此带来的损失本站概不负责.
业务合作:QQ() E-mail() 投诉&意见反馈:
Copyright [站长基地]
online services. All rights reserved.百度、阿里、腾讯原来这样申请专利 - iDoNews
> 百度、阿里、腾讯原来这样申请专利
百度、阿里、腾讯原来这样申请专利
专利,既是衡量一家企业创新投入的指标,也是判断企业科研成果的标尺。
作为国内互联网领域的三大巨头,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即俗称的“BAT”,历来是备注关注的焦点。
那么,站在专利布局和保护领域来看,它们各自的专利意识如何?专利布局又有特点?
日前,由北京大学互联网法律中心研究撰写的《互联网技术创新专利观察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对外发布。
《报告》显示
,截止日,在挑选的20家分析对象中,三星、华为、中兴、富士康、索尼、IBM、联想、高通、TCL等企业在国内的专利申请数量均在1万件以上,其中,中国企业占5/9。
而国内互联网企业中,仅腾讯(9540件)一家接近1万件,暂时领先于百度(4440件)、阿里巴巴(2458件)、360(4009件)等公司。
那么,就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俗称的“BAT”而言,三家公司的专利保护和布局,哪家更强?又各有什么特点?
专利规模:BAT中腾讯一马当先
《报告》显示,截止日,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在国内的专利申请数量依序是:4440件、9540件、2458件。与此同时,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在全球的专利申请数量依序是:4720件、17139件、6540件。
因此,单纯从专利申请来看,国内专利申请量排序是腾讯第一、百度第二、阿里巴巴第三,全球专利申请量排序是腾讯第一、阿里巴巴第二、百度第三。
而在海外专利布局区域上,腾讯在欧盟、美国、韩国、日本的专利量分别为:463件、1830件、202件和191件。百度在前述四大区域的专利量分别为:39件、50件、17件和31件。阿里巴巴在前述四大区域的专利量分别为:491件、622件、25件、340件。
由此可见,美国是BAT三家海外专利布局最重要的区域或市场所在。
不过,总的来说,就全球的专利数量而言,中国企业普遍处于劣势,在加大“走出去”力度的同时,国内企业也要同步加大海外市场专利布局。
首次申请:百度最早、腾讯次之、阿里巴巴最迟
《报告》显示,百度公司成立于2000年,早期就有少量专利申请。腾讯公司则从2001年开始就有专利申请,阿里巴巴自1999年成立之后,直到2004年以前,并未提交专利申请,直到2005年才开始提交专利申请。
显然,从专利保护意识来看,在BAT三家之中,阿里巴巴的专利保护意识最差,首次专利申请发生公司成立5年之后,而从申请时间来看,BAT三家之中,百度的专利意识最强,是三家之中最早提交专利申请的公司。
因此,就BAT三家公司而言,百度、腾讯属于典型的“技术驱动型”公司,而阿里巴巴则更像是“营销驱动型”公司,其中,阿里巴巴自身对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重视程度不够,恐怕也是其电商平台早期一度“假货泛滥”的原因之一。
布局拐点:腾讯觉醒最早、百度次之、阿里巴巴垫底
《报告》显示,2009年是百度专利申请量的的第一个转折点,百度推出了全新的框计算技术概念,并基于此理念推出百度开放平台。自2010年开始,百度专利数量迅速上升。
2012年9月,百度面向开发者全面开放包括云存储、大数据智能和云计算在内的核心云能力。此后专利数量逐年上涨,在年度增长速度稍有停滞后,于2014年突破1000件专利年申请量,达到1567件。
《报告》显示,腾讯公司从2004年至2006年间,专利数量上升幅度较快,至2006年,达到专利申请量468件。从年间,专利申请量略有减少。自2009年至2013年,腾讯公司的专利申请数量迅猛增加,2013年达到2387件。
《报告》显示,2006年至2010年期间,阿里巴巴每年都提交约100件的专利申请,处于其初级发展阶段。而2011年和2012年,阿里巴巴的专利申请量出现井喷式增长,年均专利申请量达到了445件和533件,2013年和2014年专利申请量均保持在400余件。
由此可见,在BAT三家之中,腾讯的专利申请拐点出现最早,大概发生在2004年,而百度则是在2010年框计算理念提出后进入专利申请井喷时期,阿里巴巴则是在2011年才加大专利申请力度。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BAT三家差不多都在2010年前后加大专利申请保护,一方面,这与市场竞争加剧有关,另一方面,应该也与国家出台的专利申请奖励政策有关。
布局重心:BAT亮点分别为“语义分析、消息处理及电子商务”
《报告》显示,百度公司的专利分类大多数集中在“电数字数据处理方向”(G06F小类),其中,占最多数量的是小组是“即信息检索及其数据库结构技术方向”(G06F17/30),占到数量最多的十个小组总专利数的57%,这是由其搜索引擎的产品性质决定的。
其次还有“用于执行专门程序的装置”(G06F9/44)占4%;“通过软件的测试或调试防止错误”(G06F11/36)占3%;“自动分析,例如语法分析、正射校正”(G06F17/27)占3%等等。
《报告》显示,腾讯公司31%的专利处于“信息检索;及其数据库结构”(G06F17/30),其次为“传输控制规程,例如数据链级控制规程”(H04L29/08),占比约为17%。专利申请较为集中的技术方向还包括“以协议为特征的”(H04L29/06)、“消息交换系统”(H04L12/58),分别占专利申请量的17%和13%。
《报告》显示,阿里巴巴的专利分类大多数集中在“电数字数据处理方向”(G06F小类),其中,占最多数量的小组是“即信息检索及其数据库结构技术方向”(G06F17/30),达到1000件,占到十个小组总专利数的42%,这是由其主要是电子商务网站的性质决定的。
其次,阿里巴巴在“数字信息的传输”(H04L)的专利数量也不少,其中“传输控制规程,数据链级控制规程”、“以协议为特征的”、“消息交换系统”三类一起占了总数的近33.2%,且每种专利分类的单个数量也都在170件以上。
阿里巴巴专利数量在100件以上的还有“商业,例如购物或电子商务”(G06Q30/00),达到176件,占总数的7.4%。
由此可见,BAT三家公司由于业务重心不同,各家的专利布局各有侧重,尤其是对于核心业务和未来布局的不同,各家选择的专利或技术重心也差别越来越大。
百度在做好主营搜索技术布局外,还在加大语音识别、语义分析等人工智能技术布局,腾讯则是基于即时通讯开展相应的衍生领域专利布局,而阿里巴巴则是基于电子商务逻辑在信息检索、传输及购物等领域开展专利布局。
作者:李俊慧 | 来源:iDoNews 专栏
正在加载......中国式专利井喷
  在近期的央视新闻联播中,央视记者采访英国路透社中国总编辑赋理,后者说:“中国在很努力进行技术创新,我觉得这是件好事,因为中国在未来10年发展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创新。”人民日报文章《中国专利申请总量十年增长八倍》也指出,“发明专利申请的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发明创造活跃程度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中国已成专利大国
  可能就在2012年,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专利申请国。
  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IntellectualPropertyOrganisation,以下简称W)公布的专利活动综合报告表示,在全球专利申请量排行榜中,中国取代德国成为第五大申请国(2004年年度),该份报告称“中国在10年内的专利申请量已增长7倍”。2007年8月,WIPO的报告显示中国在这一排名上前进至第三位,成为继日本和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专利申请国,新的数据也使得“近10年来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的增长”达到了8倍(2005年年度数据,中国有超过17万项专利申请)。
  日,WIPO在日内瓦发布了《2011世界知识产权指数报告》,称“就本国专利部门受理的专利申请数”而言,2010年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专利申请国。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专利部门受理的专利申请较上年增长24.3%,达到39.12万件,比排在第三位的日本多约4.66万件。中国专利申请数连续10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01年至2010年间,年均增长率达22.6%。
  据报道,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当时在记者会上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注册快速增长,主要源自研发领域的大量投入和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他认为,中国正在形成保护知识产权与提升创新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
  汤森路透(ThomsonReuters)是由加拿大汤姆森公司(TheThomsonCorporation)与英国路透集团(ReutersGroupPLC)合并组成的商务和专业智能信息提供商,他们发表报告称,显示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已经取得巨大成功。报告中说,中国正在努力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政府的大力支持成为技术创新和专利申请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中国专利申请数量过去5年出现了爆发性增长,从2006年的17.1万件激增到2010年的31.4万件,平均年增幅高达16.7%。
  发明专利份额稳升
  “2004年,中国专利申请中的一半,由外企提出。而在日本和韩国,多数申请仍由本土发明者提出”,2006年,FT中文网文章《中国成为全球第五大专利申请国》中特别提及了这一点。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廉莹2005年撰写的《中国专利申请二十年》中,这一数据得到了印证:“至2004年底,在我国70.6万件发明专利申请中,国内为34.9万件,占49.5%,国外为35.7万件,占50.5%,国外略高于国内。在我国全部发明专利职务申请中,有66.0%是外国人的申请,国内:国外为1:2。在来自国外的发明专利申请中95.6%为职务申请量并基本来自各大公司。”
  根据我国《专利法》,专利申请分三大类。一类为发明专利,定义为“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二类为实用新型专利,“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第三类为外观设计专利,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
  “2000年1月,我国专利申请总量用了15年的时间,进入了第一个100万件。2004年3月份,仅以4年的时间,创造了增加百万件的"专利速度",专利申请总量进入了200万件。”在这些年中国专利申请数量的井喷式增长中,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的增长占据了重要的部分。1985年,这一类型申请数量仅为640件,至2004年已达110849件,其中来自国内101579件,国外申请仅9270件。2011年国内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量更爆发至507538件,已是2004年的5倍(根据《201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年报》)。相对于以前的专利法,我国最新修改的专利法提高了对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要求。
  2012年9月,人民日报撰文《中国专利申请总量十年增长八倍》,文章写道:“10年间,我国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6.8%。2011年度,我国共授权发明专利17.2万件,是2001年的近11倍。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申请人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占比逐年上升,近10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36.5%,是国外申请人增长率的2倍。2001年,在我国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中,国内申请人所占比重不足1/3,到2009年时首次超过一半,2011年已接近2/3。”
  根据《201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年报》,占据“2011年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前十位的企业(含港澳台地区)”首位的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了3178项发明专利授权,第二位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则获得2751项。而占据“2011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前十位的国外企业”的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和三星电子株式会社仅为1587项和1276项,合起来尚不及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人民日报称,“随着我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企业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逐渐增加,从2001年的1000余件增长到2011年的5.8万多件,增加了近58倍;占国内职务发明专利授权的比重,由33.3%升至61.1%。”该文章特别提到,“2008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1737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首次跃居世界企业第一名。2011年,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2826件的申请量再次成为世界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冠军。”
  专利创新空间无限
  尽管在2011年的国内发明专利数量达到了415829件,但和巨大的专利申请总量相比,“最有含金量”的发明专利的份额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汤森路透的报告也指出,“虽然中国2011年专利申请总量已突破160万件,但是其中只有32%的申请达到了专利质量的最高标准,即有新的发明。”
  人民日报文章《中国专利申请总量十年增长八倍》开章也指出,“发明专利申请的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发明创造活跃程度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有观察者指出中国式的专利井喷要注重“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罗斯律师事务所(RouseLegal)合伙人兼高管ElliotPapageorgiou对媒体表示:“提供专利补贴的主意本身并不坏,不过这是一个笨重的工具,因为虽然专利申请量提高了,但并不能说明所申请专利的质量。”他说:“在中国,专利获批准的比例仍不及美国、日本,以及欧洲一些地方。”
  2008年,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首次发布。在第50届WIPO成员国大会上,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介绍说:“中国颁布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4年来,效果已日益显现,全社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能力不断提升。2011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专利指标确定为规划目标。随后,国家知识产权局等9个政府部门联合发布了《国家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到2015年知识产权战略各项具体发展目标。”
谢培】 (责任编辑:王晓薇)
  “钱荒”效应已迫使银行不得不勒紧裤腰带了。
[简介]崇尚中长线波段交易,善于把握股市节奏,每日送出热点个股!
[简介]实盘交割单100%真实发布,连续5年盈利,年平均收益高达40%。
[简介]看大盘最精准最前瞻最直接,对个股非牛不战,出手必攻直击涨停。当前位置:> > >
中国专利申请数全球第一 却并非专利强
信息来源: &&
浏览:次&&
  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迅速增长,我国的专利数量自2000年以来出现了井喷式增长。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数据,2011年,我国专利申请数量首次位列世界第一。随后3年,专利申请依旧保持惊人的增长速度:2014年,我国专利申请总量达到83.7万件,远超亚军美国的50万件,其后分别是日本(46.5万件)、韩国(23万件)和德国(17.9万件)。  同时,庞大的中国市场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外企业入驻。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外企每年向中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量也在递增。2014年,海外来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已达到12万件。  然而,我国在海外的专利申请数量较为“惨淡”,在2014年仅有3.67万件,占比不足5%。反观传统的专利强国美国、日本和德国,海外专利的申请量几乎占到各自申请总量的一半。  为什么海外专利申请含金量。通常,具有较大市场价值的发明才需要在国外申请专利保护,专利的海外申请数量是衡量经济和创新价值的重要指标,即专利全球性指标。我国海外专利申请量比重过低,说明专利的创造性未达到国外专利授权的要求、无法在国外获得专利授权,或者专利缺乏实用价值、并不需要获得国际保护。  尽管我国专利申请数量庞大,但专利质量并未同步提高。海外专利申请比重过低,说明中国专利申请的全球性及影响力还十分有限。
扫码关注中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网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商业模式专利申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