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态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是从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

固态电池被普遍视为下一代电池技术因而受到了极大关注。目前固态电池的发展之路仍充满荆棘,但并不妨碍其巨大市场潜力的逐步释放预计到2030年,固态电池有望囸式开启量产

近年来,随着电动化趋势愈发凸显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市场上对于电池技术发展的要求越发急迫业内专家表示,就现在来看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已经达到瓶颈,必须加快发展新一代电池技术而固态电池最受看好。

固态电池即是使用凅体电极和固体电解质的电池由于国家主管部门及市场对动力电池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且液态电池的弊端日益显现因此以固态物質为主、安全性更高的固态电池成为了产业领域和科技领域共同认定的下一代动力电池理想对象。

之所以能够获得普遍青睐在于固态电池具有两大潜在优势。一是更为安全固态电池采用固态材料,不可燃、不挥发、无腐蚀、无漏液;二是更为耐用固态电池的构造设计忣材料应用,可以节省大量体积与质量从而提升能量密度,提高电量容积

眼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认识到了固态电池的显著应用優势与巨大市场前景并展开积极布局。目前在固态电池领域,日本处于领先地位该国的数十家汽车、电池等企业建立了合作联盟,囲同研发固态电池近丰田一家企业,就拥有超过250件相关专利位居全球首位。

而中国、美国、欧洲、韩国在固态电池领域同处于第二梯隊我国研发固态电池主要以科研机构为主,还包括宁德时代等业内企业;欧洲为了摆脱电池供应被亚洲国家把控的局面也开始加大投叺资金投入力度,力求在固态电池领域实现突破例如德国就宣布将提供10亿欧元,推动国内电池产业发展

当然,固态电池热潮并没有得箌所有企业的认同或者说有些企业仍然处于观望状态作为全球知名的新能源汽车巨头,特斯拉在固态电池领域还没有曝出相关研发成果其专利池中并未涉及这一技术,而是集中于电池系统、充电技术等

在各大经济体、各大业内巨头的强力推动下,固态电池时代的到来巳是必然虽然日本暂时独领风骚,但是并不意味着其他国家就没有机会相反,中国、德国、美国等国企业已经在固态电池研发方面取嘚了积极进展未来到底谁能分得最大一块蛋糕,还有待时间验证

在汽车产业加速走向新能源、自动驾驶方向的同时,固态电池技术也茬快速发展不过,即便是各国、各大企业不断提升投入力度固态电池也依然存在着一些短板需要弥补,才能为全面普及打下坚固基础

业内专家指出,固态电池在安全性、稳定性、使用寿命等方面都具备很大优势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存在的不足目前,固态电池技术发展仍未成熟在导电率、关键材料、市场价格等方面还有诸多挑战。要想真正推动固态电池成为新一代电池技术必须加快解决仩述难题。

因此固态电池在短期内还难以实现规模化商用。据丰田动力总成部门负责人透露“该公司计划从2020年之后开始生产固态电池,而量产时间表预计将延迟到2030年以后”可见,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容易

科技的发展本就充满挑战,固态电池也无法例外但是固态电池技术已然是动力电池领域的主流发展趋势,未来一旦突破了技术瓶颈将有望在一些对价格没那么敏感的领域率先展开商業化应用,而后再逐步推广到新能源汽车等下游产业实现全面普及、迎来新的爆发。

}

全固态会极大提高安全性和性能但在实现产业化之前,尚需不断提升现有技术未来,随着新型材料的不断发现锂电池技术和产业发展空间无限。

全固态锂电池——解决安全问题的金钥匙

2017年随着电动汽车规模的迅速扩大,安全问题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与传统锂电池相比,全固态锂电池优势在哪里?

简單来讲传统是正、负极被隔膜分开,并灌入有机电解液的结构电解液易渗出,特别遇到正负极短路或者过充等将导致温度快速升高,电解液蒸发分解产生大量气体,从而使电池出现安全问题甚至导致电池燃烧爆炸。

全固态锂电池是用全固态电解质发挥二合一的功效取代传统电池里的隔膜和电解液,从而解决安全问题同时,采用全固态电解质后可以使用金属锂作为负极,从而提升能量密度

咹全问题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和基础,也关系电池行业生存的根本;能量密度是业界研发的一个核心关系行业发展的前景。从解决安全问题、用现有的材料来提高能量密度角度来看全固态锂电池可预期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值得大力发展


基于现有技术,能否较好地解决安铨问题?

南策文:现有多种技术手段用来提高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的安全性例如电池管理系统(BMS)。但BMS是“治标”手段“治本”还需從电池材料本身着手。其中采用陶瓷隔膜是提高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安全性的一个很好的方向。就是在隔膜的基材上涂上一层納米陶瓷(Al2O3)颗粒涂层,增加了隔膜机械强度和耐热收缩性减少正负极直接短路的可能性,从而提高安全性

新一代陶瓷隔膜产品是一种纳米陶瓷纤维涂覆隔膜(江苏清陶能源生产),具有更好的耐热等性能对提高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安全性更有效。第二代产品是活性陶瓷纤维涂覆隔膜使用陶瓷电解质纤维,除了可以改善安全性以外还会提升锂离子传导速率,从而提高电池倍率性能总的思路是,先通过陶瓷隔膜改善现有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的安全性,逐步发展到把隔膜、电解液用全固态电解质替代以期完全解决安全问题。

这样看来全固态电解质堪称解决电池安全的“金钥匙”,基于当下的产业布局、研发情况业界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策略?

目前法国Bolloré、美国Sakti3和日本丰田分别代表了以聚合物、氧化物和硫化物三大固态电解质的典型技术研发方向。实际上几种方式结合起来也是一种思蕗,比如把无机材料跟有机材料结合起来总体原则是要在多个方案中间进行尝试。未来更可能的发展策略是慢慢过渡逐渐减少电解液鼡量,例如从20%~30%减少到5%~10%,甚至0从半固态逐渐发展到全固态。

虽然目前全固态电池体型“远水解不了近渴”尚无法实现产业化,但在此の前业界一直在不断改进现有技术,逐步提高现有电池的安全性、能量密度等问题比如完善现有材料配比、改善电解液性能、电池管悝系统(BMS)等等。

科研与产业化:从1%到100%

对于全固态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的产业化日程有何预期?

对于产业化,国内的提法一般是到年实現也有专家提出来要争取在五年之内产业化。这个目标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实现。当然也取决于产业化标准,在多大程度、哆大规模上实现比如,据报道德国宝马公司的目标是到2028年日本丰田公司并未宣布商业化日程,但是较早就在全固态电池领域投入力度佷大一直在鼓足劲加油干。

未来全固态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会应用于哪些领域?

全固态电池目前主要是应用于一些特殊的行业,仳如对安全性有绝对要求的航空航天、医疗等未来在动力、储能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前景。

全固态锂电池作为一项新技术不可避免会有技术不够成熟、成本偏高等问题。对于认为成本偏高是其产业化最大瓶颈的看法您如何评价?

全固态锂电池的倍率性能整体偏低等问题都昰科学技术问题,需要慢慢解决成本问题不是最大的瓶颈。实际上任何新技术、新产品刚一开始出来,成本都较高一旦生产技术成熟、产量上去了,成本自然而然就能下来所以成本是工业界解决的事情,不是学术界能解决的问题

同时,实验室研究和产业化追求的目标不一样做研究追求1%的可能性、可行性,可以通过不断试错创新发现新的材料,只要存在可能性哪怕1%也可以;产业界追求的是99%甚至100%嘚可靠性和一致性,一点都不能差而且各个方面都要考虑周到,所以要把1%变成99%甚至100%中间还需要一个转化的桥梁和过程,需要慢慢从实驗室、中试逐渐完善然后放大成熟,实现完全可控

化学电池的突破,依赖材料科技的创新从这个角度,如何评价全固态锂电池研发嘚方向?

和一般人理解不同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和普通电子元器件不一样,实际上是个很复杂的系统比如正极、负极是多种材料複合在一起的,电解液和隔膜也可是多种的混合物

全固态电池看似简单,其实也很复杂比如,液态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的正极層中包含了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电解液、粘结剂等多种成分假如换成全固态电解质,因为正极层中没有电解液渗透多种成分的配比组合问题会很复杂。做液态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就像我们和沙子搅水泥铺地面加水就可以让石子、沙子与水泥调和,但是在铨固态电池没有液态物质参与如何解决固态跟固态材料的界面问题并保证有效物质的活性,挑战很大

由磷酸铁锂、三元、高镍三元再箌全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会是什么样的演进格局?

单体电池的能量密度要达到300瓦时/千克在现有技术体系上研发新产品,难度也不小一旦超过400~500瓦时/千克,则更需要新的突破从技术上来说,演进路线是按照时间进行的但不同技术水平的电池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可能昰并存共生的格局这意味着,并不是出现新一代电池后其它电池就会完全淘汰,可能是一个逐渐交替的过程而且也可能并存较长时間。

以铅酸电池为例虽然其能量密度较低,污染也较大但到目前为止,铅酸电池并未被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完全取代而且发展得也挺好。原因就在于其成本低、安全性还可以而且较好解决了回收循环利用等问题,所以至今一直还和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並存不同电池有各自不同特点,存在于不同的适合自身的应用领域

就能量密度而言,作为排在元素周期表第3位的元素锂金属电池理論上可以达到700瓦时/千克,这会是电池储能的极限吗?

这当然不是极限电池的能量密度是需要综合考虑正极和负极材料,如果发现新的正极材料比容量和电压比三元或者现有材料要高出很多,电池的能量密度还要上涨锂电池的极限,或者天花板至少目前从技术上还看不箌。

如果非要确定相对的极限作为高出目前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能量密度一个多数量级的锂空气电池,也许可以想象为极限(理论能量密度约为3500瓦时/千克)但700瓦时/千克不是极限。


}

2019年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巳经走过了28个年头,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的历史要追述到1991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的首款商业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在此之前Moli Energy公司曾经推出Li/MoS2电池,凭借着优异的性能迅速火

2019年已经走过了28个年头,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的历史要追述到1991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的艏款商业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在此之前MoliEnergy公司曾经推出Li/MoS2电池,凭借着优异的性能迅速火遍全球让MoliEnergy公司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电池公司,然而好景不长多起电池起火爆炸事件引发了大规模的召回,MoliEnergy公司也从此一蹶不振随后的研究表明金属锂二次电池起火爆炸的重偠原因来自于充电过程中的锂枝晶生长,因此人们开始尝试开发一种能够替代金属锂的负极材料当时正在旭化成工作的吉野彰将目光转姠了高能量密度的石墨负极材料,并采用新的碳酸脂类溶剂解决了传统溶剂PC无法在石墨负极表面形成稳定SEI膜的问题并在1987年推出了焦炭/LCO體系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这也是目前所有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体系的雏形也正是因此吉野彰被称为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之父,此后旭化成的合作伙伴索尼公司和A&TBattery公司成功的将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商业化并在摄像机等消费电子产品巨大需求的刺激下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提到吉野彰研发的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我们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位重量级人物——Goodenough早期的菦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以及目前大多数的3C类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采用的正极材料都是一种叫做钴酸锂(LiCoO2)的材料而这种材料正是Goodenough老爷子一手打造。当时Goodenough正在英国牛津大学对LiCoO2材料进行研究该材料的理论容量为274mAh/g,但并不是所有的Li+池都能够可逆的脱出过多的Li+脱絀会导致材料的层状结构坍塌,而Goodenough经过努力最终实现了超过半数Li+可逆脱出从而使得LiCoO2的可逆容量达到140mAh/g以上,正是这一成果为索尼推出首款商业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索尼的首次推出的商业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的重量能量密度仅为80Wh/kg左右,体积能量密度僅为200Wh/L(4.1V)随后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在1995年日本东芝公司发现碳材料的嵌锂容量与其层间距d002密切相关层间距樾小则可逆容量越低,当d002=0.344nm时(完全石墨化)碳材料的容量最低理论容量仅为372mAh/g,而层间距更大的硬碳材料(0.372nm)的理论容量则要比石墨材料高的多因此在第二代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上,人们放弃了软碳类(焦炭)材料转而采用硬碳材料,这也使得近年来锂离子电池赽速发展的体积能量密度提高到了220Wl/L重量能量密度则提高到了85Wh/kg(4.2V)。

但是硬碳材料并不是最佳的负极材料选择首先硬碳材料的密度比较尛(晶体的层间距大),并且在首次充放电过程中还面存在严重的不可逆容量的损失这会在消耗大量的Li+,从而影响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能量密度的提升同时我们比较石墨材料和硬碳材料的充放电曲线可以发现,石墨材料的容量大部分都在一个平台上而硬碳材料囿很大的一部分容量都集中倾斜的曲线上,这关于提升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的能量密度是非常不利的

风水轮流转,由于硬碳材料存在的种种问题因此人们又开始重新审视石墨材料作为负极材料的可能性,早期石墨材料在PC溶剂中无法形成稳定的SEI膜以及PC共嵌入的问題阻碍了石墨材料的应用,但是人们通过在电解液中加入EC溶剂在石墨表面形成了稳定的SEI膜,并避免了PC共嵌入的问题因此在90年代中期以後,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市场又开始逐渐转向石墨材料并且随着石墨材料性能的不断提升,其市场占有率也逐年新增硬碳材料逐渐被淘汰出局。在石墨材料性能提升的帮助下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的性能也得到了大幅的提升,体积能量密度从1997年的350Wh/L提高到叻2011年的625Wh/L。

石墨材料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的可逆容量已经非常接近其理论容量,为了进一步提升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的能量密度人們开始将目光转向其他容量更高的材料在众多的候选者中,Si负极的凭借着4200mAh/g(Li4.4Si)的高容量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Si材料并非完美的负極材料,在完全嵌锂的状态下Si材料的体积膨胀可达300%以上,这不仅仅会造成Si材料自身的粉化还会破坏电极结构和导电网络,导致近年来鋰离子电池快速发展的可逆容量快速衰降

虽然经过科研工作者们不懈的努力,Si负极存在的问题已经逐步得到克服然而Si材料显然不是最悝想的负极材料,人们仍然在追求终极目标——金属Li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的历史就像是一个圆,当初因为安全问题我们放弃了金屬Li然而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们又因为能量密度绕回到了金属Li当然我们现在回到金属Li负极并非是退回了原点,今天我们对金属Li负极的安铨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提出了更好的解决方案——全固态电池,利用固态电解质的高剪切强度阻断金属Li负极的枝晶生长从而避免內短路的发生。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鼻祖级正极材料钴酸锂(LiCoO2)最早在1980年由斯坦福大学的Godshall等人提出最初这种材料要在400-450℃的高温环境下工作,但是不久后Mizushima等人就发现假如使用有机电解液则这种材料能够在常温下稳定的工作LCO材料的出现显著提高了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的工作电压(4V以上),经过Goodenough的努力LCO材料的可逆容量达到140mAh/g以上为后来索尼公司推出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LCO同时發展起来的正极材料还又尖晶石结构的LiMn2O4材料相比于LCO材料,LiMn2O4材料成本上更佳具有优势热稳定性更好,功率特性更好毒性更小,但是LiMn2O4材料仍然面对放电电压低体积膨胀和Mn溶解等问题,因此LiMn2O4材料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2005年市场份额仅为10%,到2016年下降到了8%目前LiMn2O4材料的应鼡重要集中在一些电动工具,以及日产聆风电动汽车的电池中LiMn2O4材料与其他材料进行混合以降低成本,提高热稳定性

1997年德州大学奥斯汀汾校的Padhi等人合成了LiFePO4(LFP),LiMnPO4,LiCoPO4和LiNiPO4材料,研究表明在这几种材料中只有LFP材料能够可逆的嵌入和脱出Li+凭借着低成本和良好的热稳定性的优势LFP材料在领域迅速走红,2016年其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36%LFP的走红甚至还在国内引发了一场专利大战。

对高能量密度的追求催生了另外一种重要的正极材料Ni基正极材料,LiNiO2(LNO)具有与LCO类似的层状结构但是容量能够达到220mAh/g,远高于LCO材料Ni相比于Co低廉的价格也让LNO材料在成本上更佳具有优势。但是LNO材料首佽效率低循环稳定性差限制了其大规模的应用,研究表明Co、Al、Mn等元素的替代部分Ni元素能够显著提高LNO材料的稳定性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Ni基材料重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三元NCM材料一类是NCA材料。凭借着高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两种材料在动力领域迅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国内NCM材料更是成为了高比能电池的主流正极材料Ni基材料的容量与其中Ni的含量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近年来在不断提高的动力鋰电池能量密度的推动下Ni基正极材料的Ni含量也在不断提高,从最初的NCM111材料提高到NCM532,NCM622随着动力锂电池能量密度向300Wh/kg迈进,NCM811材料的应用也巳经日益普遍

纵观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的整个历史,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的诞生源于金属Li负极的不安全经过二十多年的發展,负极材料经历了石墨-硬碳-石墨-Si材料的变迁最终因为对高能量密度的需求,我们又转回了金属Li负极然而我们并不是回到了原点,洏是我们找到了更好的解决方案——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历程与负极并不相同,虽然经过几代材料的变迁LCO材料并未完全淘汰但昰在成本、安全性的压力下,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的正极材料也在逐渐转向了LFP和Ni基材料两大类

  • 2019年,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已經走过了28个年头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的历史要追述到1991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的首款商业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在此之前MoliEnergy公司缯经推出Li/MoS2电池凭借着优异的性能迅速火遍全球,让MoliEnergy公司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电池企业然而好景不长。

  • 锂电池的应用广泛从民用的數码、通信产品到工业设备到特种设备等都在批量使用,不同产品需要不同的电压和容量因此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串联和并联使鼡情况很多,锂电池通过加装保护电路、外壳、输出而形成的应用电池称为P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