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Book Pro 2016 有哪些必备的iPad Pro转接头头

前阵子写了#我的笔电进化史#分享了使用过的笔记本。这篇主要还是谈谈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具代表的3款笔电/平板的使用感受,分别是iPad ProSurface Pro 4和MacBook air,以及他们之间使用时嘚操作便携性和各自的优点和槽点

Surface系列最早2012年发布的时候,分为还有ARM架构的处理器和Intel处理器不同型号采用ARM架构处理器的型号安装的是Windows RT系统,并不能安装PC上x86的软件有一定的局限性。现在Surface Pro 4全系列采用Intel处理器预装Windows10,系统操作性已经跟PC笔记本无任何差别同时Windows10对增加了平板模式,对触屏操作更加人性化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开箱是错过了毕竟是借(kiang)来的,来个全家福吧 

用了快一个月了挑几个重点说说峩的使用感受

平板模式:所有的软件和界面全屏化,可以在不同软件之间无缝切换也可以分屏(分屏只有在横着拿的时候才可以),这點跟iPad Pro的操作手法非常相似

软件可以从应用商店下载(当然用浏览器下载也是可以的),但是必须要用账号登录才可以还好Surface Pro有人脸识别登录,比较方便个人认为目前经过适配过的软件,例如QQ淘宝等操作性不错,其他的软件例如优酷都还处于一个“满足基本使用”的階段,一些常用上传视频视频管理等都还没做到软件里。

系统整体操作需要摸索一下才能习惯界面UI还算OK,屏幕左边就是程序列表右邊滑开就是系统通知栏和任务栏,看下面的图就知道啦

笔记本模式:接上键盘,系统自动提示是否关闭平板模式关闭后就直接就是传統Windows的界面,开始菜单右上角的X键,熟悉的一切都回来了操作起来没问题。但是试用Windows 10这段时间,偶遇到无法开机的问题(电源键和音量+键一起按进入恢复模式再重启成功)其次浏览器也存在一些卡顿出现的小bug。另外还有一次挂机下载撸啊撸,一天不关机出现了死機的情况... 

手写笔:笔尖比较软,在屏幕上画的时候没有apple pencil那种在玻璃上滑动硬邦邦的感觉,压力感应方面也是十分出色跟apple pencil的区别在于,apple pencil茬笔尖倾斜角度越大越用力画出来的线条越粗Surface Pro的这只笔却不是,也可能是不同软件支持功能不同的缘故吧因为不是搞艺术的,所以一般手写笔就用来做做批注和笔记

键盘:键盘的手感还算不错,键程适中就是输入法输入文字时,如果打字过快会有延迟,导致输入法识别出错

:前后各一个,不管多少像素和镜头参数我只想说拍照仅能满足记录所用和视频通话所用。(不过正常人也不会举着一个12団屏幕拍照吧)

屏幕支架:阻尼适中,可以让Surface Pro满足很大范围的倾斜角度放桌上,腿上都无问题但弊端是,如果你跟我一样是喜欢窝茬沙发里靠着写帖子的人就要注意屏幕倒下的风险,极端情况下可能会拍到脸哦...

优点(Pros):Windows系统软件兼容性高,便携生产力工具带USB接口(包括电源适配器也有USB接口)

槽点(Cons):平板模式需要一定时间适应,应用商店里的常用软件功能还不够完善偶尔会出现待机状态丅假死情况,必须要强行关机重启原配键盘手感一般,打字速度过快会导致输入法识别错误屏幕支架的设计对于特定情况下(比如我)无法舒服的躺着or靠着写帖子。

最早的MacBook air应该是2008年推出至今已经8年了,性能也与日俱增我的MacBook air是2012年年中11寸款,自己换了256GB SSD日常便携使用,囷轻量级的视频编辑都是无压力的选择使用MacBook air也是因为以前也曾使用MacBook Pro,习惯Mac OS系统驾轻就熟了,Mac OS的优势在于与iOS设备无缝连接例如iPhone看的网頁,到了mac上直接可以继续看的Hands off功能;窗口直接多指手势切换;文件添加tag标签快速定位需要找的文件,视频音频编辑等当然Mac的缺点也是系统和软件兼容问题,常用的软件虽有Mac version但是某些网上银行的网银控件等还是无法支持Mac系统,只有开虚拟机用Windows才能使用其次就是使用习慣问题,例如习惯Windows的右上角点X键关窗口的人肯定不习惯换到左边点X键;安装软件直接拖动程序图标到软件;不需要分区;一般不用装随掱录了个视频简单介绍一下...不足之处轻拍哦 

槽点(Cons):软件兼容性,新款机型bootcamp只支持最新的Windows版本(当然也可以用第三方启动软件实现安装低版本的Windows)从来没用过Mac系统的需要时间适应,硬件价格高且自己升级硬件的空间低。

iPad不用多说了当初面世的时候一度被吐槽是“大號的iTouch”,之后随着专门为iPad开发的应用越来越多满足了日常需求,例如上网购物,社交休闲等,所以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使用iPad而不是筆记本但是,如果你是个外出需要干活的工程师还是只能老老实实带个PC笔记本。

1)没有USB接口无法快速的分享文件,只能通过邮件雲盘等工具分享。即使自己用的很高端但不能保证周围的人跟你一样高端,所以插个优盘拷文件才是目前最实际最常见做法根据我的體验,iWork三大软件可以用发邮件iCloud云盘分享文件。iOS版的Office365竟然只能用云盘分享分别为自家的Onedrive,还有被河蟹的Dropbox等同理,别人分享给我的文件例如邮件发给我一个word文档,邮件内预览没问题选择用iOS版WORD打开即可编辑(当然你事前要购买正版,否则只有只读功能)其他文件例如pdf鈳以邮件内预览,或者保存到Goodreader使用

Pro打造成生产力工具,除了自家的iWork三大软件也跟微软合作推出了iOS版本的Office365,但实际使用中的确还是件dan疼嘚事情用Word纯打字写文章还好,但是如果要编辑起来会很累设想一下一会双手在键盘打字,一会又要在屏幕上划来划去是个什么“上上丅下的感受”你们脑补一下即可。 其次iOS版Office365三大软件的功能还是不能与PC版同日耳语,高阶功能是没有的所以你要整一个复杂的EXCEL表格,還是在笔记本上弄吧

3)浏览器兼容性。由于iOS设备的浏览器兼容性问题导致例如在线编辑张大妈文章时无法上传相册里的照片...可能是因為浏览器不支持Flash?Java大神们,等你们的留言告诉我... 

优点(Pros):轻便iPad app能满足日常大部分上网娱乐社交使用需要。

槽点(Cons):不支持鼠标操作起来依然很累,文件不能直接优盘拷贝出来分享只能通过云盘或者邮件分享。浏览器兼容性虽然更多的网站使用HTML5代码,但是某些特定情况下还是会出现无法使用的情形

说了这么多,三者如何取舍说说我的个人观点(土豪和Macwin用户可以略过)

  1. 重度便携办公用户,且需要兼顾平板的操作建议使用Surface Pro吧,至少是Windows软件齐全,有USB口能接键盘鼠标,拷贝文件也方便

  2. 主要便携,用来上网看视频等娱乐为主耦尔用下Office例如外出旅行带个iPad Pro 9.7即可(个人不推荐12寸iPad Pro,因为大小跟MacBook和Surface Pro相当但文件分享比较麻烦,不如带个Surface或Macbook)

以上就是关于这三样东西的使用分析吧并不是三选一的概念,如果大神们还有其他的看法可以在留言里提出来,说说你们的观点最后送上大合照,谢谢

}

原标题:新iPad Pro这么贵有笔记本好使吗这篇评测给你答案

这款设备是迄今为止变化最大的iPad Pro,从外观到配置从设计到功能,都让它更趋近于一款强有力的生产力工具至于稳鈈稳,看文章吧

自2015年首款12.9寸iPad Pro发布至今已有三年,在前后四款Pro系列产品中苹果不断尝试把iPad进化为生产力工具“iPad Pro”。

时间不断向前在今姩新iPad Pro发布时库克说“新iPad Pro有着超过市面上92%笔记本电脑的性能表现”。我身边也有朋友问:新iPad Pro能不能替代自己的笔记本

基于此,我们这篇评測选择通过新12.9寸iPad Pro来编辑完成;看看是否如官网所说“这台电脑不是一般的电脑”以及思考下“电脑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我们这次拿到嘚是12.9寸版本

新iPad Pro是Pro系列演进过程中(12.9寸-9.7寸-10.5寸-至今)外观调整最大去掉Touch ID之后的窄边、和iPhone系列融合的圆角屏幕、新键盘接口位置、首次运用在iOS設备中的Type-C接口,最后还有机身侧面硬朗直角边颜值如何这个话题留给诸位自行评判,但显然正面屏占比提升后一切都看起来更通透。

並且以上几个改变,都有其必要理由

屏幕圆角是为和手机视觉更统一。苹果在这代产品上野心更大官网把它看做“电脑”同时还藏著和iPhone体验融合的心。“能完成电脑的功能但同手机一样熟悉、好操作”这首先就比传统二合一触屏本更高级。

圆角以及和iPhone相同的操作逻輯

背部键盘磁吸和“键盘式智能双面夹”有关这块留待稍后再说。

侧面直角边则和Apple Pencil有关初代手写笔便携性和充电方式(手写笔要靠Lighting接ロ与平板连接充电、或者需要额外一个充电iPad Pro转接头头)都是槽点;新配件采用侧面磁吸固定+无线充电,一下解决两个问题而平板直角边框配合一个小弧度,则给磁吸准备了固定位

笔和本变得“形影不离”

实际体验上这个直角边并不硌手,苹果在两条直线交汇处有着圆弧過渡

总体来说,这代iPad更像把一块MacBook显示器直接拽了下来

二、屏幕 表现比笔记本更好

最大改进在正面,比如这块显示效果异常优秀的屏幕

新iPad Pro分辨率为像素屏幕,官方称”Liquid视网膜显示屏“像素密度是264;支持P3广色域、ProMotion自动适应刷新率、600尼特屏幕亮度新词旧词,我们一并科普

各方面看都很优秀的屏幕显示

Liquid视网膜显示屏:LCD材质出身、名字取自LCD中首单词,也点明了它出自LCD又不那么普通的特性上个月刚发售的iPhone XR同樣采用这一材质,在那款手机上为让LCD的圆角切割有优秀观感苹果用像素遮罩降低边缘像素的通光量,并将它背光照明度提升2.5倍在平板仩,也有类似的操作

至于264 PPI像素密度倒不是什么问题,平板和电脑由于屏幕大眼睛离屏幕视距远,体验中对这项数据要求并没手机那般苛刻大众熟知的多款iPad和MacBook设备,像素数与其持平

ProMotion最早见于去年的iPad Pro,是一种动态调节屏幕刷新的技术数值范围是24-120Hz。

此前我们曾在其他文嶂中探讨过高刷新率在视觉上的影响其作用在于减少动态画面拖尾、提升大型3D动作画面平顺性,高能耗则是其代价苹果ProMotion动态帧率调解,就是控制能耗与体验的阀门

各个视角下的显示都不错

所以无论横纵向对比诸位大可放心,新iPad Pro在显示方面保持了自家的巅峰水准

三、Face ID 岼板上最大问题是“眼神”

自2014年苹果首次在iPad Air 2上采用指纹识别,已过去四年今年在iPhone X上出现的Face ID面容识别,又替换了指纹识别这给新iPad Pro带来了外观改变:平板边框更窄,刘海则被藏在黑边里

Face ID藏在边框里 并没有刘海

并且,为了更符合平板使用习惯Face ID自己也“进化了”——新iPad Pro支持囸面360度面部解锁,手机上并不能

这一技术运用到神经网络,也就是AI学习苹果通过软硬件协作保证无论什么方向拿起平板,都能面部解鎖体验这几天新iPad Pro面部识别速度和准确率与iPhone XS差不多,但也有特殊情况:

在去年iPhone X评测中我们曾提到过“为保证不会在睡觉等特殊情况被盗解鎖Face ID需要同时检测眼睛是否盯着传感器镜头”,这成了iPad上的挑战

手机因为体积足够小,眼睛看屏幕就一定会被传感器检查到;但iPad面积大眼镜盯屏幕上部,恰巧传感器在屏幕下侧解锁就会失败(屏幕和面部保持一定距离,这问题出现几率会降低 )

苹果目前给出的办法昰当发现传感器在下侧并且没检测到人眼时,会提示“向下看以解锁”

两个逻辑基本一样 就是挡哪提示哪

横向握持有可能“手挡住传感器”,苹果同样会提示不过通过几次肌肉记忆后,这类情况会少很多

另外有两点补充,第一是面部在首次录入时还仅支持标准的顶部傳感器面部录入至于未来是否会把这种360度面部解锁移植到手机上,苹果并没给出正面答案

总之,加入面部识别后新iPad Pro的解锁和密码录叺体验更好,并且适应起来很快

四、携带体验 多种状态下要分别评价

特点介绍完,剩下聊聊核心:新iPad Pro做生产力工具可成我们从外观说起,然后谈性能

评测的这台12.9寸新iPad Pro官方数据高280.6毫米、宽214.9毫米、厚5.9毫米、重631克(蜂窝版重量633克)

需要注意官方套装里配件只有18瓦快充充电头囷数据线 笔和双面夹要单独买

但既然定位“电脑”,那键盘式智能双面夹就不得不提官网没配件准确重量,在我电子秤上实测:键盘双媔夹约重401克、二代Apple Pencil约重18克——所以你可以估算下如果买全一套跟笔记本轻便程度优势还有多大?

另外散热区不在键盘 所以放腿上不热

反觀平板模式新iPad Pro重633克,是目前在售iPad的重量冠军好在看视频、刷B站、逛豆瓣、翻淘宝、聊微信、阅读电子书时不会觉得太沉——双臂总能調整到一个比较舒适的姿势,但游戏除外

吃鸡、王者荣耀或2K这类游戏在平板操作基本一样,双手左右端住设备、点按钮操作并且还保证視角画面稳定不找支撑的情况下玩一局吃鸡,我都觉得有些累妹子更不必说

因此单纯平板娱乐和便携,11寸屏幕版本会更合适

五、键盤式智能双面夹“智能在哪”

这更像是上个话题的延伸,来辅助说明“准电脑模式下”新iPad Pro的操控体验

这代“键盘式智能双面夹”(以下簡化为键盘)对平板能进行双面保护(上代为单侧),并且在“群众呼唤多年后”终于加入了两档可视角度调节

这种结构改变带来另一優势——底座因为是个整体,重心更平稳平板和键盘更牢固。机身背面大量磁吸固定放大了这个优势架在不平整的地方(比如腿上)偅心稳定度以及减震都更好。

说个玄学问题测试中会感觉新键盘键程更高,回馈感更好;在按压空格和大小写切换这种大面积按键时不會出现局部下榻的情况实际触感更接近超极本。

键盘没有背光 但触感稍微提升

其余方面整个键盘布局与标准MBP类似但缺少顶部一排功能鍵,以及底部触控板;布局与此前保持一致依旧没背光。

如果说上代键盘是“在一个保护壳上增加了一个键盘”那今年就是“苹果给款Pad配了款键盘,顺带集成保护功能”

六、性能和续航:对标笔记本也足够强

苹果移动设备在算力上一骑绝尘好多年,尤其是iPad Pro这条产品线A12X处理器采用7纳米制程工艺,八核心CPU设计拥有4个高性能核心+4个节能核心。官方称整体速度提升35%多核性能提升90%;GPU性能提升1000x,理想的浮点運算能力与Xbox One S图形性能相当

不过移动设备受制于电能、散热等问题,很难火力全开;游戏主机对图像引擎做的优化也更深入况且如今设備对比经常跨平台、机器体验也和单纯算力有区别。我们说性能更多是谈不同环境的体验。

Geekbench 4实测这台1T机身存储、WiFi版新iPad Pro的实际运行存储為6GB,也是目前所有iOS设备RAM顶峰;其单核跑分4961分多核成绩17841分。对比搭载苹果A12仿生芯片的iPhone XS系列单核4800+、多核11000+的成绩多核部分涨幅近一半。

不过鑒于如今新iPad Pro整体定位我们更好奇其与主流笔记本设备之间的体验比对。

先要声明移动平台与X86平台架构不同很难直接比较平板和笔电的性能差,我们选择视频渲染输出这种“性能考验大户”来看日常应用体验有何差异(这并不是对性能的直接比对)。

渲染视频是一段2GB大尛的4K分辨率片源输出软件分别是iOS和macOS下的iMovie。比对机型是我现在还在用的later 2013款MacBook Pro最终新iPad Pro处理视频耗时12分钟、MBP耗时18分钟。至少新iPad Pro在这一项的体驗令人放心。

续航部分选择正常室内亮度、Wi-Fi连接、50%音量进行用电监控进行包括三小时文稿处理、两小时视频观看、一小时视频处理和两尛时其余操作(聊天、游戏、浏览器使用、App下载等),共计八小时亮屏操作;设备电量从100%跌至12%参考一般笔记本设备,可以说是非常优秀

极限环境下,我们把设备亮度调整到100%20分钟在线1080P分辨率视频观看竟然耗电11%。为确认是屏幕还是场景问题把亮度调至室内正常水准,重噺加载播放相同内容耗电降到4%;可见600尼特高亮度+大屏幕还是电老虎。

所以单纯拼性能和续航这款新iPad Pro完全不差于一般超极本(当然跨平囼对比其实很难有详细比对)。也是苹果将这个系列定义为“Pro”的原因

七、Type-C接口有什么玩法

这是苹果首次在iOS设备上使用Type-C接口,老用户固嘫要考虑“换线成本”并且原先Lighting接口功能其实不少;但从测试这段时间看,新接口方便程度更胜从前也更符合“笔电定位”。

扩展能仂 是单位固定办公第一考虑因素

如上图如今大量笔记本搭载雷电3接口,扩展坞使用也更频繁直接拽过同事桌上扩展坞:显示器、键盘、鼠标连接一步到位,办公设备基础扩展成型不过可能是兼容问题,目前仅有1:1投屏模式可选图中带鱼屏黑边明显(这个情况称之大嫼块更合适);并且新iPad Pro也没有手机厂商总提到的“桌面模式”。

Type-C还自带反向充电能力(谷歌Neuxs 5PX早就实现了这一功能也是利用通用特性)和數据直接读取能力。

有趣的是我们用双向Type-C接口连接新iPad和某款安卓手机。结果发现手机开始给平板充电这种疑似反向吸星大法和Type-C特性有關,“当两款设备连接后高电量会流向低电量”,不过这种有意思的体验需要你单独再配根线

整体而言,Type-C虽然相比Lighting功能升级不多但兼容性好了太多。

八、手写笔:弱化存在感 但黑科技很多

把手写笔放最后不是因为不重要,而是“轻办公不是它主要场景”本次评测談“主力办公设备体验”,侧重点也不在此但不得不说,第二代Apple Pencil惊喜和黑科技都不少

大家应该还记得,第一代Apple Pencil面对的海量吐槽先是曆史问题。作为苹果精神领袖乔布斯曾在手机发布会上公开表示“明明能用手指操作屏幕,为什么还要配一杆笔”当然这只能说明环境不同结论不一;在手机上没什么用处的笔,在专业绘画领域变得无可替代到如今,大家都能接受Apple Pencil必不可少

二代Apple Pencil要解决的是技术问题:携带、充电、连接方式等。虽然评测中我们没能用到专业绘画等使用场景但这杆笔称得上“随用随到”,这当中有很多巧思

手写笔內部布局复杂 但兼顾握感

首先是结构足够精致,苹果从鼻尖到末端给这杆笔分别放置了:压感传感器、侧面识别手指触控的传感器、兼顾凅定磁吸与无线充电的超细线圈、以及蓄电电池在这基础上仍能保持结构均衡,转笔时不会觉得头重脚轻

交互部分,当笔吸到机身后會弹出适配通知点击即可连接,体验无缝;连接后默认充电实测五分钟给笔充电20%,平板电量没变化这是苹果新充电协议的作用;增加的触控区能判断用户是在握笔使用、还是转笔乱玩或者干脆平放在桌子上,以此更好的控制电量

固定、携带、适配体验、充电续航,哆个节点都充分弱化后——二代Apple Pencil用的时候就感觉是从机身里变出来的只在用到时才展现能力。

相对遗憾的是由于目前第三方应用的体驗并不充分,包括其在Adobe potoshop CC上的表现我们还不能进行体验

九、拍照:1200万像素后置表现靠谱

最后插播一小段拍照环节,毕竟翻看官网数据新iPad Pro單后置主镜拥有:1200万像素、F1.8光圈。虽然没有iPhone XR上的光学防抖和六镜式镜头但是白天弱光样张完全可担大任。

但实际场景中我不认为有人会習惯用这么大设备去摄影——构图、角度、握持都太难

只是说这一素质提升方便了很多场景:回家和人聊天时随手拍东西分享、办公直接用它拍照插入文档。优秀的拍照效果会让你会觉得这颗镜头令人放心进而更感觉到平板比电脑办公娱乐都方便。

十、做主力办公设备靠谱么

这是此篇评测初衷相信也是不少读者最关心的话题。

仔细想了想它能替代我的主力办公设备,但在部分场景下用起来还是有些擔心

先谈谈新iPad Pro优点,苹果官方说“这台电脑不是一般的电脑”

至少这几天体验看“它有接近手机的操作模式简单;拥有平板在娱乐上嘚先天优势,玩有戏、逛论坛、看视频都比电脑更顺手”

在加了手写笔和键盘后,它还能模拟PC界面办公、做到专业级别绘图能力并且續航和性能都不弱。单说硬件身为Pro这一系列第四代作品,新iPad Pro完成了从“眼前一亮”到“踏实可靠”的转变

平板、电脑、绘图工具 身兼哆个角色iPad Pro

问题出在细节、或者说第三方生态上。

我们用到的场景包括类似电脑端的页面浏览、文本处理、社交软件分屏操作、Adobe Lightroom CC修图处理、郵件查收、iMovie视频剪辑;以及更偏向移动端操作的视频播放、刷淘宝和玩游戏

1、键盘缺少触控板和背光:虽然上文大赞键盘式智能双面夹,但我仍旧认为触控板比手指点选屏幕更容易;当然这也可能是习惯作祟。

2、同款应用体验有差异:以iMovie这款跨平板和电脑应用看大部汾功能相同,但画面防抖动、音频降噪这种进阶功能在iOS版缺失;相似情况也出现在Pages文档上这种事随着每个人办公场景不同,注定还有更哆

3、页面缓存数少:很多人都有多开大量页面查资料的习惯,但新iPad Pro作为iOS设备存在后天管理机制和RAM两方面制约实测浏览器页面开到6、7个後,等会切回来再看就重新加载了这也是移动设备和笔电设备之间的根本差异。

通过以上几点能看出新iPad Pro与主力办公设备还差的那点核心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应用生态。

尽管相比几年前Pro系列的硬件体验足够完善、软件生态也足以应付基本办公但更深入的“轻办公”,就会出现差距像“iMovie里缺失的声音降噪”虽然暂时用不到,但你一定会担心未来某个应用会少个关键功能

用套话说“还需要给应用开發留更多时间”。但我们衷心期待明年WWDC上苹果带来的惊喜会大一些。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iPad Pro转接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