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时期,为什么“海运”取代“漕运和海运的区别”没有成功

[1] 魏源:《复魏制府讯海运书》,《古微堂集》卷5。

[2]《上谕内阁》道光五年二月初五日。

[3]《大清十朝圣训·宣宗成皇帝》卷122《漕运》。

[4] 程祖洛:《覆奏海运疏》,《清经世文编》卷48。

[5]《上谕内阁》道光五年四月十七日。

[6]《朱批奏折》道光五年五月二十九日,漕运总督魏元煜折。

[7]《上谕内阁》道光五年六月十六日。

[8]《朱批奏折》道光五年六月十五日,江苏巡抚陶澍折。

[9]《上谕内阁》道光五年八月初九日。

[10]《朱批奏折》道光五年六月二十二日,两江总督琦善折。另,琦善还奏准,将兴修河工的丁忧人员前江苏按察使林则徐、降调河南河北道邹锡淳二人,届期调赴上海筹办海运。林则徐参与了一些海运筹备工作,后因“构劳成疟”请辞;邹锡淳则出任交米委员,前往天津负责漕米交收。

[11]《江苏海运全案》卷5《详禀文移》。

[12]《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五年九月初二日,两江总督琦善等折。

[13]《道光起居注》道光五年九月初八日。

[14]《朱批奏折》道光五年十一月二十二,直隶总督那彦成折。

[15]《道光起居注》道光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16]《道光起居注》道光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17] 陶澍:《会同江督漕督筹议海运陆续应办事宜折子》,《陶文毅公全集》卷8《奏疏·海运》。

[18]《道咸同光四朝奏议》卷1,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年6月版,第192—193页。

[19]《朱批奏折》道光六年正月初八日,直隶总督那彦成折。

[20] 此日陶澍作《丙戌二月一日海运初发偕同事诸君赴吴淞口致告海神登炮台作》,以兹纪念,见《陶澍集(下)·序》,第563页。

[21]《朱批奏折》道光六年二月初三日,江苏巡抚陶澍折。

[22]《江苏海运全案》卷7《详禀文移》。

[23]《朱批奏折》道光六年三月初四日,直隶总督那彦成折。

[24] 关天培:《筹海初集·序》。

[25]《朱批奏折》道光六年三月二十日,钦差大臣穆璋阿折。

[26]《道光起居注》道光六年二月十八日。

[27]《上谕内阁》道光六年三月十九日。

[28]《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六年三月二十日,钦差大臣穆彰阿等折。

[29] 陶澍:《请饬催沙船以速海运折子》,《陶文毅公全集》卷8《奏疏·海运》。

[30]《道光起居注》道光六年四月十四日。

[31]《朱批奏折》道光六年四月二十八日,江苏巡抚陶澍折。到四月底,天津镇总兵克什德发现周隆顺、孙永盛等人之船已经驶入天津,见《朱批奏折》道光六年五月十五日,直隶总督那彦成折。

[32]《朱批奏折》道光六年五月二十八日,江苏巡抚陶澍折。

[33]《军机处录副奏折》道光六年六月六月初十日,江苏巡抚陶澍折。

[34]《朱批奏折》道光六年六月初九日,山东巡抚武隆阿折。

[35]《朱批奏折》道光六年八月二十九日,长芦盐政使阿扬阿折。

[36]《道光起居注》道光六年六月十七日。

[37] 参见《道光起居注》六年、七年,以及《江苏海运全案》的相关记载。

[38]《道光起居注》道光六年十月十六日。

[39] 光绪《户部漕运全书》卷91《海运事宜·淀津督收》。

[40]《元史》卷93《食货志一·海运》。

[41]《朱批奏折》道光六年三月二十日,江苏巡抚陶澍折。

[42]《道咸同光四朝奏议》卷1,第194页。

[43]《道光起居注》道光七年七月初三日。

[44] 魏源:《道光丙戌海运记》,《清经世文编》卷48。

[45] 魏源:《海运全案序(代)》,《古微堂集》卷5。

[46] 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中华书局1995年11月版,第463页。

[47] 见《道光起居注》道光七年十一月初四日,此日道光帝表示:“所有前议海运,著即行停止,其苏松常镇太仓四府一州,仍著照常河运。”

[48] 印鸾章:《清鉴纲目》卷10。

[49] 魏源:《复魏制府询海运书》,《古微堂集》卷5。

[50]《道光起居注》道光七年九月十一日。

[51]《皇朝经世文续编》卷41《户政十八》。

[52]《军机录副奏折》道光五年九月二十一日,浙江巡抚程含章折。

[53]《清国史》卷122《食货志三·漕运》。

}

(60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运河。唐宋时期,隋开凿的大运河,在经济上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唐诗人皮日休有一首《汴河铭》,称赞道:“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杜甫《后出塞》诗云“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芋;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尤其在宋朝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之说。洪迈《容斋随笔》记载:“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材料五  大运河充当中国漕运的重要通道历时1200多年。道光五年(1825)江南粮米便改由海运至天津,再转北京。1911年后,清朝政府不关心运河的命运,任其荒废。运河河道越来越窄,最窄处不足10米,运输能力大减,不少河段不能通航。京杭运河的荒废、萧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写照。
(1)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京杭大运河对沿岸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京杭大运河的作用逐渐衰落的原因。(10分)
请你谈谈今天大运河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新功能。(2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 | 来源:2012-广西省桂林崇左防城港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卷

习题“(60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四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运河。唐宋时期,隋开凿的大运河,在经济上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唐诗人皮日休有一首《汴河铭》,称赞道:“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杜甫《后出塞》诗云“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芋;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尤其在宋朝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之说。洪迈《容斋随笔》记载:“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材料五 大运河充当中国漕运的重要通道历时1200多年。道光五年(1825)江南粮米便改由海运至天津,再转北京。1911年后,清朝政府不关心运河的命运,任其荒废。运河河道越来越窄,最窄处不足10米,运输能力大减,不少河段不能通航。京杭运河的荒废、萧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写照。(1)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京杭大运河对沿岸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8分)(2)根据材料一、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京杭大运河的作用逐渐衰落的原因。(10分)请你谈谈今天大运河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新功能。(2分)...”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根据材料四中的“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可以得出“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这一积极作用;根据“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可以得出“解决了南粮北调的运输问题”;根据‘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可以得出“带动了沿岸城市商品贸易的发展和经济繁荣”;“有利于沿河的防洪和农田灌溉”则要由所学知识得出。
(2)根据材料一地图及图例可以得出“铁路修建;城市的兴起,陆路交通的日趋发达”两个原因;根据材料五中的“改由海运至天津”、“清朝政府不关心运河的命运,任其荒废。运河河道越来越窄”、“京杭运河的荒废、萧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写照”依次可以得出“海运兴起”“清政府不治理运河”和“列强侵略”三个原因。第二问“新功能”则需要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得出。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60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四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运河。唐宋时期,隋开凿的大运河,在经济上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唐诗人皮日休有一首《汴河铭》,称赞道:“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60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四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运河。唐宋时期,隋开凿的大运河,在经济上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唐诗人皮日休有一首《汴河铭》,称赞道:“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杜甫《后出塞》诗云“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芋;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尤其在宋朝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之说。洪迈《容斋随笔》记载:“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材料五 大运河充当中国漕运的重要通道历时1200多年。道光五年(1825)江南粮米便改由海运至天津,再转北京。1911年后,清朝政府不关心运河的命运,任其荒废。运河河道越来越窄,最窄处不足10米,运输能力大减,不少河段不能通航。京杭运河的荒废、萧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写照。(1)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京杭大运河对沿岸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8分)(2)根据材料一、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京杭大运河的作用逐渐衰落的原因。(10分)请你谈谈今天大运河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新功能。(2分)...”主要考察你对“商业的发展”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与“(60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四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运河。唐宋时期,隋开凿的大运河,在经济上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唐诗人皮日休有一首《汴河铭》,称赞道:“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杜甫《后出塞》诗云“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芋;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尤其在宋朝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之说。洪迈《容斋随笔》记载:“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材料五 大运河充当中国漕运的重要通道历时1200多年。道光五年(1825)江南粮米便改由海运至天津,再转北京。1911年后,清朝政府不关心运河的命运,任其荒废。运河河道越来越窄,最窄处不足10米,运输能力大减,不少河段不能通航。京杭运河的荒废、萧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写照。(1)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京杭大运河对沿岸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8分)(2)根据材料一、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京杭大运河的作用逐渐衰落的原因。(10分)请你谈谈今天大运河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新功能。(2分)...”相似的题目:

康熙帝坚持台湾问题是国内问题,不同于朝鲜问题。并大胆起用郑氏降将施琅进剿台湾,举朝认为施琅“去必叛”,康熙帝仍坚信施琅“熟悉彼地利、海寇情形”,力排众议
起用施琅。澎湖之战后,郑克塽投降,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该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康熙帝具有超人的胆略和见识
  • B. 统一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
  • C. 清朝的版图最终奠定

市坊界限被打破,出现夜市和早市是在

透过唐诗“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我们可得出:
①唐朝取消了重农抑商政策 ②唐朝商人众多 

“(60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四...”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60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四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运河。唐宋时期,隋开凿的大运河,在经济上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唐诗人皮日休有一首《汴河铭》,称赞道:“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杜甫《后出塞》诗云“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芋;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尤其在宋朝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之说。洪迈《容斋随笔》记载:“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材料五 大运河充当中国漕运的重要通道历时1200多年。道光五年(1825)江南粮米便改由海运至天津,再转北京。1911年后,清朝政府不关心运河的命运,任其荒废。运河河道越来越窄,最窄处不足10米,运输能力大减,不少河段不能通航。京杭运河的荒废、萧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写照。(1)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京杭大运河对沿岸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8分)(2)根据材料一、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京杭大运河的作用逐渐衰落的原因。(10分)请你谈谈今天大运河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新功能。(2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60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四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运河。唐宋时期,隋开凿的大运河,在经济上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唐诗人皮日休有一首《汴河铭》,称赞道:“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杜甫《后出塞》诗云“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芋;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尤其在宋朝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之说。洪迈《容斋随笔》记载:“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材料五 大运河充当中国漕运的重要通道历时1200多年。道光五年(1825)江南粮米便改由海运至天津,再转北京。1911年后,清朝政府不关心运河的命运,任其荒废。运河河道越来越窄,最窄处不足10米,运输能力大减,不少河段不能通航。京杭运河的荒废、萧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写照。(1)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京杭大运河对沿岸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8分)(2)根据材料一、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京杭大运河的作用逐渐衰落的原因。(10分)请你谈谈今天大运河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新功能。(2分)”相似的习题。

}

转自《财经国家新闻周刊》(微信ID:ENNWEEKLY)


1824年冬,洪泽湖大堤决口,湖水四下漫溢,泛滥成灾。对于朝廷来说,水灾固然糟糕,但更可怕的是:运河断了。

京杭大运河,人工开凿,堪称人间奇迹。它犹如长长的纽带,一头连着政治中心北京,一头连着'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每年都会有三四百万石粮食从苏杭启程,经由这条纽带运往京城,满足帝都百万居民的消费需求。这样的运输方式称为'漕运';南方运来的这些粮食称为'漕粮'。

从元朝到清朝,漕运延续了几百年,运输模式几乎从未改变过。

毫无疑问,漕粮是朝廷的财神爷,运河是朝廷的生命线。运河一断,意味着京城漕粮供应中断,并可能动摇大清江山的稳定。

这个棘手的难题摆在了道光帝面前。

进入18世纪,运河越来越脆弱,围绕运河而生的漕运体制也是弊窦丛生。

——淤塞。京杭运河纵贯南北,既沟通了各大水系,也饱受黄河水患之苦。清前期黄河连年决口泛滥,运河河道不仅屡受冲废,而且卷进大量泥沙,日益淤积,河床抬高,反过来使黄河频繁倒灌。洪泽湖大坝一旦坍塌,就无法蓄积足够的水量和水位,漕运船只将被困住。由于治理不力,江苏境内的运河河道几度淤塞,运输越发艰难,年复一年,漕粮抵达京城几乎越来越迟。

——'浮收'。在漕运过程中,损耗在所难免。官府不愿承担,便将其摊派给百姓。有时,征粮官故意使量斗装满冒尖(称'淋尖'),还用脚使劲踢量器(称'踢斛')。这样,容器装得更多更实,踢洒在外的粮食就被中饱私囊。有时,征粮官在规定数外直接多收40%——50%。如果农民拒不交纳,便会被扣上'抗粮'的帽子。斗不过官府,又不愿认栽的农民,要么买通有权有势的人代为交纳,要么把粮食保护起来等待验收。如此一来,征粮官摊派不成,便软硬兼施,激起民众不满,'闹漕'事件不断。

——缺钱。漕粮开拔,需要兵丁押船护送。官府支付的全程运费只有每船300两,标准多年不变。随着物价上涨,早已脱离实际,根本不够用。为了补足差额,有的兵丁随船夹带南北特产,走私贩运,牟取暴利。然而,由于运河淤积,水深不足,船只超载私货,有搁浅的危险。官府遂严禁兵丁夹带私货。这样一来,差额依旧,兵丁们只好向沿途官府摊派,并将这笔钱最终转嫁给老百姓。

——冗员。乾隆以来,朝廷为了筹集战争经费,以捐官为名卖了许多顶戴。这些新官来到省里报到,无缺可去,一般都塞进漕运系统,搞得人满为患。有些官员无事可做,照样领取俸禄;有些官员干起了营私舞弊、中饱私囊的买卖;还有些官员不务正业,整天想着以此为跳板升官发财。这些人逐渐成了漕运弊政既得利益的维护者。

就在道光帝为此苦恼之际,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英和送来一份《筹漕运变通全局疏》。其中说,为今之计,只有'暂雇海运,以分滞运,酌折额漕,以资治河'。他给漕运危机开出的药方是:雇佣商船运送漕粮,准许商船在运粮的同时携带货物。

英和的治理理念,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社会服务民营化、市场化、商业化,通过购买社会化的服务满足公益需求。购买渠道不拘一格,实现过程向民间适当放宽和让利。

他知道,许多官员反对海运,理由有四:风大浪急、海盗出没、粮食易霉、成本较高。针对这些议论,英和给出的答案是海运'四善':雇商分运,不致歧误;脚价从漕费拨付,无须另筹;准带商货,商必踊跃;洋面安静,必无意外。他反问那些反对者:海上年年都有商船往来,为何没听说过船毁人亡的事?运河里也多有险阻,历年都有船只遇险沉没,船夫家破人亡,岂能只是海运有危险,漕运就没事?

事实上,到道光年间,中国发展漕粮海运的条件已经日趋成熟:

——安全。清代中国商船经常往来北方沿海,了解海情风信,运输路线日趋清晰。这就降低了海运的气象风险。

——方便。江浙沿海广泛使用沙船(即平底船)运输货物。这种船的船底有甲板,船旁有水槽,其下有承孔,'水从槽入,即从孔出,舱中从无潮湿',载重量达到几百石。

——图利。当时,沙船由北向南航行称为'正载',将东北的豆麦贩运到南方;由南向北则是装载茶叶布匹,一旦装不满,就称为'放空'。由于沙船吃水浅,为避风浪,确保安全,船向北行至吴淞口,会取泥压舱。如果投入漕运,就省去了这一环节,而且官府给运费,允许携带自营商货。有利可图,节约成本,船主自然乐意。

显然,朝廷和船商可以在海运试点中获得双赢。

既然漕运难以为继,海运优势明显,道光决心一试。

他先后出了三招:第一招是人事调整。重用英和,并将主张海运的琦善和陶澍,分别被提拔为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对海运并不热衷的两江总督孙玉庭、漕运总督魏元煜,竭力挽救漕运,结果收效甚微,还赔了百万两银子,被革职拿问。各地督抚见此,纷纷上奏,支持海运。海运改革的舆论阻力暂时消除了。

第二招是招商运粮。陶澍在上海召集船商,约定日期,兑换漕粮。他还列举了海运对船主们的好处:漕粮已兑,沙船不致等候;载米给价,不致赔累;任听放洋,不致掣肘;春初东风盛行,不患风涛;管运不管交,不患收米勒掯;准捎客货及前往奉天装豆饼,多有利润;奏请奖励,名利双收。他郑重承诺:'一切便宜,断不稍滋牵累'。

第三招是议定章程。陶澍等人拟定了《海运兑收章程》,其中规定,沙船运送漕粮,酌给耗米;漕粮无故缺损,令船主赔补;验米交米,专派大员经理;海运漕粮,饬沿海水师巡防;海运船商,分别奖叙;河运漕船,酌加调剂。所有运费由官府和船商面议商定,在漕粮上船时发放。出台《大通查米章程》,规定送漕粮的商船只准携带20%的私人物品。

三板斧下来,由于措置得当,许多船商踊跃报名参加漕粮海运。陶澍很快就雇到了1000多条沙船,跑两趟就可以装150多万石粮食。船凑齐了,陶澍决定成立上海海运总局,具体负责漕粮海运事宜。

1825年夏,海运试行正式拉开帷幕,地理范围是江苏四府一州。

为争取商人的积极性,官府对应募商船作出免税、优价、奖励等的承诺。为确保海运畅通,上海在设海运总局的同时,还在天津成立了转运局,查验运粮。

沙船按照载米州县,分别悬挂各色旗号。州县按旗色区分,交纳漕粮。船上铺席盖草,便于防潮。每天都有90多艘商船前来兑换漕粮。只用了一个月时间,海运就将123万石运往北方,这个速度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已经非常惊人。参加运输的船只多达1955艘,目的地直指天津。

海运从策划、协商到举行,耗时8个月,不仅所有船只安然无恙,大米损耗数量很少,确保正额'颗粒无损',而且运输效率高,省了不少钱。这样的成果令道光颇为欣慰。

1826年,陶澍奏陈《海运章程》8章,打算把海运机制化,坚持下去。然而,这份建议刚送到户部就被束之高阁。次年,两江总督蒋攸銛支持陶澍主张,奏请续行海运,却招致道光的一顿申斥。

道光发布了一道上谕,其中说道:'朕思海运,原非良策,以今年河湖情形而论,本不可行'。主张坚持海运,属于'自卸干系,巧占地步,止顾目前,于国计并不通盘筹划,试问为国乎,为身乎'。在漕粮海运高歌猛进的当口,道光的这番话无异于晴天霹雳。

显然,道光并没有把海运视为一次改革契机、一种战略工具,而仅仅是替代漕运的'权宜之计'。在道光眼中,漕运仍是南粮北运的主渠道。这样,海运只能停留在'尝试'上,无法形成常态化机制,从而推动形成具有近代色彩的主权意识、海疆意识和军事战略意识。

道光是个安于现状的君主,希望扭转王朝倾颓的局面,又不想打破祖宗家法。因此,他的改革总在'守'与'变'之间走钢丝。面对祖宗家法,他选择'拘守成例,不敢稍有变通';面对新鲜事物,他刚探出脑袋,又缩了回去。

令道光无奈的,是漕运利益集团无休止的呼吁。海运一旦形成规模和惯例,运河将门庭冷落,陷入荒废。漕运也会随之失去市场,管理漕运的官员就将被裁撤,漕运船只上当差的兵丁则可能生计无着,甚至无处安置。因此,为了饭碗,为了既得利益,他们坚决抵制海运。有人在海运途中向漕粮掺杂药物,使粮食迅速发霉变质,以此说明海运的不可靠。

令道光担心的,是运河衰落导致朝廷对江南控制力的减弱,以及漕运中断导致众多靠此谋生的群体陷入失业,危及社会稳定。政治和经济的双重顾虑,让他不得不停下改革的脚步。漕运改海运的试点就此终结。

皇上说了不,大家也就不敢再建言,于是,一切恢复如常。南方的粮食仍然要历尽艰险,旷日持久,从苏杭运到京城。各省每年解送进京的漕粮日渐减少,仓储积存日渐空虚。京师地区的粮食供应危机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更加严重。

1846年,道光看到商人取道海路,从南方贩卖大米到天津,业已司空见惯,觉得漕运效率实在太低,只好下令恢复海运,将其作为一种辅助的粮食运输形式。十几年后,随着轮船的引入,海运的速度更快、运输量更大、安全性更高,逐渐取代漕运成了漕粮运输的主渠道。1855年,黄河发生改道,不再夺淮入海,致使江苏境内的运河河道枯竭,漕运逐渐中断。很显然,真正促使运输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的,是科技创新驱动和客观地理条件的变化。道光主推的这场海运改革,并不彻底。显然,改革不能停,否则有可能前功尽弃。

20世纪初,早已有职无事的漕运总督,在清末新政的吏治改革中被裁撤。一个时代就此终结。2014年6月22日,京杭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漕运和海运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