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电子版:股市上涨动力还在吗

市场本周再度经历煎熬,大盘在反复拉锯之后艰难守住2000点心理关口,成交量更是创下4年来的新低。尽管最新公布的11月份PMI初值显示中国经济形势已连续3个月出现好转,但是此利好消息仍未能提振投资者信心。经济好转了,为什么还在跌?股市“熬人行情”还会持续多久?分析人士指出,大盘近两个月来三度盘中跌破2000点后又失而复得,成交量持续低迷,市场短期“磨底”态势仍将延续。

时隔46个月之后,大盘在本周一盘中跌破了2000点重要关口,最低下探至1995点,创下2009年2月以来新低,尽管尾盘2000点失而复得,但也就此打响了多空双方在2000点重要支撑位的争夺战。周二沪深继续震荡,交投极度萎缩,沪市成交量更是仅有333.7亿元,较周一减少近8%,创下2008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周三股市呈现小幅反弹,但是周四再度震荡向下调整。直至周五,沪深两市小幅高开,盘中创出本周反弹新高2034点,收盘上涨0.58%。

“从2007年10月16日沪市达到6124最高点之后,就开始了一段漫长的熊市之途。虽然这5年多来,股市曾经有几次反弹,但是基本上处于跌跌不休的状态。”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主任何维达对本报记者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广大股民遭受很大打击,变得信心皆无,使得成交量极度萎缩,最近深沪两市每日成交额才600多亿,只有5年前的1/10。

根据中登公司最新披露的周报显示,上周两市参与交易的A股账户数仅为646.68万户,占到A股账户总数的3.86%。这是自2008年有统计以来A股交易账户占比首次降至4%以下。不仅如此,当前A股无论是交易账户还是持仓账户占比,均已创出2008年年初以来的低点。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增速至今仍保持高位运行,然而A股市场却熊冠全球。中国股市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何维达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A股供求矛盾十分突出,新股发行和增发源源不断;二是上市公司大变脸,上市的时候业绩十分显著,上市后不到一年大多数业绩滑坡严重;三是劣质上市公司太多,多数公司几年没有任何分红,只知圈钱,不知回报,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四是机构串通,投机行为非常严重;五是做空太强烈,没有做多机制;六是外围市场尤其是欧洲危机深化,情况不乐观等等。上述因素导致严重挫伤,出现股民利好疲劳症,利空恐惧症。

国开证券研究中心首席策略分析师李世彤表示,现在股市下跌的主要原因还是扩容,不仅有显性扩容,还有隐性扩容,导致投资信心不足。显性扩容是新股、增发和配股,今年已经达到4000亿元了,而隐性扩容是大小非和高管持股解禁后卖出,今年净减持超过500亿元。

尽管本周大盘最终站在2000点关口之上,但是股市未来是否将重返“1”时代市场仍存在分歧。国信证券发布研报认为,短时期内2000点不会有效跌破,因为近日市场出现了盘中的大幅震荡,震荡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完成筹码的交换,如果在上涨段的后期自然要小心,而目前则是出现在大幅下跌之后,可以反过来考虑。

首席经济学家[微博]也对股市未来表示乐观,他认为20世纪90年代初,物价并轨,物价先涨后跌;90年代中,汇率并轨,汇价先涨后跌;如今,估计也会经历利率先升后降过程。股市未来上升动力或来自两方面:一是估值层面的利率下行,二是心理层面的改革超预期。

不过,何维达认为,目前守住2000点还是有点难度的,要有明显的拉升还要等到明年一季度后才会明朗。现在大盘虽然在2000点上下波动,有时会有小幅增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成交量并没有上去,所以关键还是股民信心不足。

“所以应该突出重点,先解决股民关心的最大问题,树立股民信心;然后再逐步解决长期发展的主要问题,做到循序渐进。”何维达建议,当前可以先做两件事情,一是二年内停止增发,减少IPO,缓解供求矛盾;二是降低印花税和交易费。若能这样,可以让股民减少一定的恐惧,并且得到一定的实惠,那么股民信心就能够逐步恢复。

}
近日,有关“救市”的讨论日渐激烈,也越来越让人觉得变了味儿。人们不是在各抒己见,而是上纲上线、相互攻讦。一些不实的传言也纷纷见诸报端。

  网络上甚至还出现了冒名的长文,将以往看空、看多或持“救市”、“不救市”观点的人士划分为两大派系,党同伐异,以文革式的语言进行人身攻击,跟意识形态、个人出身扯上关系。

  很多人看对了市场却无辜挨骂,成为股民发泄不满的对象,只要曾经在高位唱空就会被认为是别有用心。这不能不说是国内股市缺乏理性的又一大表现。这种情形似曾相识——就好比是出门淋了雨,却迁怒于那些曾提醒其打伞的人。

  由此笔者想起《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袁绍进攻官渡时,田丰屡屡犯颜进谏。袁绍不纳忠言,反怪田丰口出不祥之语。大败而归后,羞于见田丰,竟听从逢纪的谗言,遣人杀之。结果,田丰自刎于狱中,袁绍也未能摆脱亡国的命运。

  股民难免也会犯刚愎自用的错误。他们都希望能战胜股市获得利润,也往往都是有主见的人,对股市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判断对了,会认为是自己的本领;错了,却不肯正确面对,往往刚下跌就补仓,深度套牢就“死抗”到底,就怨天尤人。对于别人的观点和建议,也不会轻易接受。事前,只听得进和自己一致的观点;事后,即便自己的判断确已被证明错误,也不肯承认别人比自己高明,甚至还会有“袁绍迁怒田丰”的情结。

  一些无良的证券咨询公司就深谙股民这一心理,在他们内部往往有一条不成文的营销诀窍——“顺着毛抚摸”。即营销人员在和客户谈论股票时,一定要顺着客户的思路去说,不能说他买的股票不好、时机不对。因为前来咨询的客户潜意识里并不是需要一个指正其错误的人,而是需要一个和他共同分担烦恼、给他带来精神抚慰的人。揭他的“伤疤”,就等于无形中站在了客户的对立面,只会徒增其痛苦指数,他也不会改正。相反,顺着客户的意思说——涨了,和客户一起高兴;跌了,和他一起骂娘、骂政府,抱怨大势、市道不好。这样就能获得极大认同,受到信任和拥戴,咨询机构也不用担任何责任。客户尽管赔钱了,但心理上得到了抚慰,痛苦指数降低了,也会心甘情愿地付咨询费。

  显然,有些“经济学家”、“市场人士”、“媒体宠儿”也深谙此道。他们从来不在牛市时泼冷水,即便是市场最疯狂的时候也表现得极其乐观,仿佛牛市也有他们大肆鼓吹的功劳。当熊市来临,他们也绝不说半句“风凉话”,天天讨论何时是底部,迎合股民心理;等到股民被深度套牢,则顾左右而言他,以股民利益代言人自居,掌控舆论阵地,大谈政府应该“负责”、“救市”。尤其是不会忘记把那些曾经提醒风险、唱空的人士当“靶子”树起来攻击,仿佛市场下跌都是这些“乌鸦嘴”的罪过。

  说白了,他们和那些“股市黑嘴”一样,玩的还是一套媚世以邀宠、“推过揽功”、谋名取利的把戏。

  那些真正站在桅杆上瞭望的先知先觉者,股市中鲜有人会记得。当他们发出声音时,因为市场中绝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而被忽略了。当股市发热到发昏,所谓“专家”们的声音被放大,人人都在谈论“经济增长”、“十年牛市”、“人口红利”、“人民币升值”时,实际上“经济放缓”、“次贷危机”的阴云已经笼罩在股市上空了。

    究竟谁该挨骂?你究竟被谁忽悠了?股民们不妨想一想田丰和逢纪这两个人物。

  那些在6000点上方仍然鼓吹做多的就不该挨骂吗?那些公开鼓吹年内股指能够上达8000点、10000点甚至13000点的,就不该挨骂吗?买开放式基金还要“排队”、“抽签”,这合理吗?巴菲特13.4元港币退出的在A股市场被炒到48元,这正常吗?股价明明高了,透支未来好几年,而且形势也明显变了,业绩可能不如预期,为什么就不提示一下风险呢?仅从这一点上看,政府相关部门的表现就远比某些“专家”、“市场人士”们要明智得多。

  试想一下,如果市场真的只涨不跌,一下子就涨到1万点,最终又会坑进去多少人呢?那不真成了“老鼠会”了么?

  剑桥学派罗宾逊夫人曾说过:“我学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不受经济学家的骗。”对“经济学家”们的话,投资者也大可不必当真。

  比如,有的“专家”动不动就拿政府工作报告说事儿,拿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说事儿,但听他说出来的话,却完全是外行,不知所云。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有的“专家”至今连“股票究竟是什么东西”这样最基本的原理也没有真正搞清楚。

  难道“大力发展金融资本市场”就是要把股价炒上天吗?难道“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就是一定要确保股市不跌?政府就该救市吗?300元的、149元的,48元的中国石油……真的能给国人带来“财产性收入”吗?

  “没有危机,何谈救市?”在眼下,这不失为一个清醒的声音,无可厚非。市场并没有到定价失灵的地步,此时“救市”实为“托市”,保护的也并非真正是投资者的利益。其结果必然是——大小非高价减持,上市公司高价增发,而更多的中小投资者被套。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日报电子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