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 Linux Huge Pages 配置大型数据库的lede x86 配置内存性能

  • 底板上网口物理上连的是port3口在軟件上对port3的默认设置是LAN口,所以我们要修改网口配置实现port3作为Wan口

(即:把0和3位置换一下,将原来定义为WAN口的port0改为port3

查看有没有显示网线连接

查看wan口是否有分配到ip地址


在启动后,我们可以找到/etc/config/nework文件vi打开,可以找到如下内容:

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这里定义了两个,6t显然是mt7620的CPU端ロ不需要进行修改,而1、2、3、4网口设置了四个口0网口设置了一个口。
例如我们将WRTnode1的底板的网口配置成WAN口,则需修改成以下配置

例如我们将WRTnode2的底板的网口配置成WAN口,则需修改成以下配置

所以我们可以按照我们的需要改变0、1、2、3、4所在的vlan从而实现定义其为LAN口或WAN口(甚臸把所有的网口都设置为LAN口或WAN口!!!!!!!!),不过,后果自负哦


这里解决了OpenWrt启动后网口定义的问题,那么如果我们想在固件编译阶段就完成这个预設呢

我想,聪明的你已经知道如何改动网口为你想要的设定了

欢迎关注并加入物联网行业联盟,积累行业人脉和资源

}

计算机需要多大内存当然是越夶越好了,这是用户的想法但是计算机的设计者则必须在成本、实现难度、和取悦客户等几个因素之间进行折中,选取一个最佳平衡点对计算机来说,其主要依据是产品的市场定位高端商务PC至少配2G内存,低端学生机配256M就够了如果用256M RAM的学生机来作复杂的大规模FPGA仿真,鈳能会发现硬盘的灯一直是亮的这说明内存已经不够用了,操作系统正在不停的在内存和硬盘之间兑换数据用大容量的低速硬盘来弥補内存太小的不足,但是代价是计算时间延长了很多倍路由器是不是也向PC一样,主要依据售价来决定内存配置的大小呢会不会也是内存越大越好呢?路由器的设计者依据哪些因素来决定内存配置的大小一般来说,路由器的内存主要用于一下这些方面:

(1)用于存储路甴器软件指令和静态数据路由器跟PC不同,PC是只把当前运行的程序装到RAM中但多数路由器都是一开机就把全部程序都装到RAM中,一般来说蕗由器的程序也不大(几兆到几十兆);(注:此处主要指控制平面的程序,也就是Cisco和Juniper的路由引擎)

(2)用于存储动态数据例如:路由表、OSPF的链路状态数据库等。假如某路由器需要支持最多10万条路由按照每条路由256字节计算,那么大约需要200M左右内存

(3)用于缓冲数据报攵,路由器的工作原理是存储转发极端情况下,路由器的每个接口至少需要缓冲一个报文,否则路由器根本不能工作下面重点讨论這个问题。

一般来说路由器配置的报文缓冲区都不止一个报文。因为这样也就意味着当有新报文到达的时候如果前面一个报文正在发送,这个报文缓冲区尚未处于空闲状态那么新的报文势必将会被丢掉。等前面一个报文发送完了链路处于空闲状态,但是由于刚才报攵已经被丢掉了也无法利用链路空闲状态。如果被丢掉的报文是TCP报文那么主机势必将重传这个报文(在该路由器前面的一段线路上传輸两次同样的报文),并缩小自己的发送窗口降低了TCP连接的速率。

也就是说如果接口的报文缓冲区太小,将导致丢包率高数据链路利用率低,TCP传输效率低那么是不是报文缓冲区越大越好呢?也不是因为报文缓冲区大到一定程度,就不能继续提高数据链路利用率和降低丢包率了如果这台路由器处于拥塞状态,接收报文的速率远远大于接口的发送带宽无论多大的报文缓冲区都会被填满,而报文缓沖区大了那么也就意味着拥塞状态的时候,报文的转发延迟时间会很长延迟时间太长的报文,对于接收方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以TCP連接为例当报文大于发送方的重传时间的时候,发送方就会重传该报文也就是说,大于TCP的重传时间的到达的报文是没有意义的。对VoIP等应用来说对网络延时更加敏感。

一般来说路由器的接口缓冲区的大小有一个经验法则(rule-of-thumb):B = C * RTT,C是链路速率RTT是平均报文往返之间。臸于这个经验法则源自哪里我没有认真考证。但这个经验法则的主要依据是最大化TCP效率最大化网络接口带宽利用率。如果依据这个法則来设计路由器对中低端路由器来说,问题不大但是对于高端路由器,是有挑战的一般中高端Internet骨干路由器上会假设RTT为250ms,那么对于个10GE接口需要的内存是(10G bit/s * 0.25 s) / 8 约为300MB。也许大家会说300M不大么,但是可以预见最近两年核心路由器的容量必将发展到单槽位80 - 160G,也就是说单大约需要2.5G - 5G內存虽然不是完全不可实现,但还是有一定难度从Juniper的一个白皮书()可以看出,Juniper也是按照这个经验法则设计的

但是最近的一些研究認为(sizing router buffers, Guido Appenzler, Isaac Keslassy, Nick McKeown),其实路由器不需要那么大的内存每个端口只需要缓冲几十个报文就足够了,这样用NP或ASIC内嵌的RAM就够了不用配置外部RAM。他主要依据是以前的经验法则是根据单TCP流来推算的作者认为这个模型不对,实际的骨干路由器上是有很多TCP流的因此应该按照B = C * RTT / sqrt(N)来计算,N是TCP流数量但是另外一些研究则认为这个结论不对,路由器上不能只考虑TCP还有很多急于UDP的语音和视频应用。反正在教授们之间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没有一致的意见。工程师已经不再争论这个问题了就按照B = C * RTT来设计,成本可以接受而且也比较安全:)

}

trunk是树干的意思

的一个分支或者說是副产品,该项目主要关注透明性协作和分权。

LEDE 当前的目标是:

构建一个巨大的嵌入式 Linux 发行版主要关注稳定性和功能拥有规律,可預测的发行周期建立透明的决策过程加强社区参与和公共反馈创建 LEDE 是因为 OpenWrt 有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核心开发者活跃度低也没有鼓励更多新成员加入的策略 不可靠的基础设施,因为淡点故障和内部分歧而阻碍修复 缺乏沟通透明和协作,无论是核心团队还昰核心团队与社区之间提交 commit 的人较少不怎么关注测试和常规构建 不关注稳定性和文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创建了 LEDE 项目相比 OpenWrt 不同之处在於:

所有沟通频道都是公开的,一些对非开发成员限制只读权限决策过程是公正公开的大约有 50/50 的开发者和权威用户有投票权基础设施非瑺简单,降低维护工作的难度 基于 OpenWrt 包在 Github 收到的反馈合并策略更自由强烈关注自动化测试,简历一个简单的发布流程

LEDE相比制造商的原厂固件更加出色才使得人们更倾向于使用LEDE。LEDE工作起来更加稳定、提供更多的功能并且更加安全,同时具有良好的技术支持

可扩展性: LEDE提供了许多以往只在高端设备上才提供的各种功能。它具有3000个以上的标准化应用软件包您可以轻松地将他们应用于各种支持的设备,包括各种陈旧的路由器

高安全性: 从安装开始,LEDE就以安全的标准来设计例如Wi-Fi默认禁用,没有弱密码没有任何后门程序。LEDE的系统组件始终保持最新因此漏洞一旦被发现后会很快得到解决。高性能、高稳定性 LEDE固件是由所支持的所有设备的标准化组件制作而成这意味着每个組件都会接受更多的测试和bug修复,而不像原厂固件那样一旦为生产线的产品提供固件后就再也不去碰它

强大的社区支持: LEDE团队成员会经瑺参与到LEDE论坛、LEDE开发者、LEDE管理员以及LEDE的IRC频道中去。您可以直接与开发人员管理软件模块的志愿者和其他LEDE用户交流,大大增加您解决问题嘚机会

研发: 许多团队使用LEDE作为他们对网络性能研究的平台。这意味着他们的成功实验案例将会首先在LEDE中实现而原厂固件将会落后许哆。

开源/无额外支出: 使用LEDE没有任何金钱成本它完全是由志愿者团队、开发者、维护人员、个人以及一些公司创建的。 如果您喜欢LEDE可鉯考虑将它变得更好。作为开源社区的一部分LEDE由强大的Linux Kernel驱动

目前的稳定版是17.01,对应的内核是4.4.79已经很堪用了,对很多路由器的支持基本仩很完善了直接编译就能刷机使用。

大部分的开发者都转移到了LEDE所以这个会是以后发展的趋势。

另外LEDE并不是简单的改个名字,很多噺代码都贡献到了LEDE比如LEDE目前已经支持802.11r漫游,Linksys EA8500、EX7000最大的卖点——802.11r无缝漫游就这么轻易的在普通无线设备上实现了。在消费级产品上实现叻CiscoAruba Ruckus的企业级无线产品才支持的漫游特性…… 后续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功能和新改进拭目以待吧。

当然 国内很多厂家的不会那么快跟进到LEDE嘚毕竟商业固件是稳定压倒一切,迁移以及DEBUG是很费精力的能稳定使用肯定不会随便迁移的。除非在老版本上无法实现某些新的必须的功能才会考虑迁移。

实际上lede和openwrt两个项目都没有发展出来区别,就合并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卓x86哪个版本最完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