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澳大利亚为什么叫澳洲坚持一个垂死的行业

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产生日期:   来源:《世界农业》2014年第3期&
一、澳大利亚养蜂业概况
澳大利亚国土辽阔,蜜源植物种类繁多,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无蜂螨危害国家,每年约生产蜂蜜3.1万t,产值约2 500万澳元(1澳元约合5.47元人民币,2014),加上所生产的蜂蜡、蜂花粉、蜂胶等产品,蜂产业年产值每年约3 420万澳元,澳大利亚养蜂业遍布全国,新南威尔士州是全国最大的蜂蜜生产地,占全国养蜂业产量的39%,其他州养蜂业的分布情况为南澳大利亚(19%)、维多利亚州(17%)、昆士兰州(14%)、西澳大利亚(7%)以及塔斯马尼亚州(4%)[1]。在澳大利亚除塔斯马尼亚州以外各州均依法实行蜂农注册制度,据统计目前澳大利亚约有1万名注册蜂农,养殖57.6万群蜂,主要为意蜂和喀蜂,养殖专业化程度高,养殖方式以专业养蜂为主,全国大转地放蜂。专业蜂农养殖规模较大,70%的蜂农养蜂群数超过200群,大部分蜂场规模在300~600群,也有一些大型蜂场规模超过3 000群。澳大利亚蜂农普遍生产成熟蜜,且实行规模化生产,机械化操作,生产效益高,至今保持着世界最高单产记录。据2006年澳大利亚政府对蜂产业的调查显示(表1),当时蜂农平均饲养规模304群,每户蜂农平均销售蜂蜜1 925 2kg,每群蜂平均单产51kg,其中西澳大利亚州及南澳大利亚州蜂群单产最高,分别为105kg和96kg[2]。蜂农收入除了来自生产蜂蜜、蜂蜡及蜂胶外,蜜蜂授粉也是澳大利亚蜂农收入的主要来源,蜜蜂授粉对澳大利亚经济的贡献值每年约在17亿~30亿澳元,远超过蜂产业本身的年产值。随着南澳大利亚州及维多利亚州杏仁产业的发展,目前澳大利亚的苹果和杏树全部依靠蜜蜂授粉,每年约需要22万群授粉蜂群,也给蜂农带来可观的收入。
表1& 2006年澳大利亚蜂农养殖规模
单位:个,kg,%
图1& 澳大利亚蜂产业组织结构图
二、澳大利亚蜂产业特点
(一)严密的组织化体系
澳大利亚蜂产业组织发展历史悠久,早在1940年即成立了第一个蜂产业协会,发展至今组织机构已相当成熟,目前1998年成立的澳大利亚蜂产业委员会(AHBIC)是澳大利亚蜂产业的最高组织机构,其成员包括分别代表蜂产品生产者、蜂产品包装者(即企业)、授粉者及育王者的4个协会:澳大利亚联邦养蜂者协会(FCAAA),蜂蜜包装与市场商协会(HPMAA),国家授粉协会(NCPA)和澳大利亚蜜蜂育种协会(AQBBA)。其中澳大利亚联邦养蜂者协会成员包括6个州的养蜂协会及它们的分支机构,这些协会均为非营利性机构,不负责买卖蜂产品,主要职能是作为蜂产品贸易的中间人,协调贸易及与政府部门沟通,保证蜂农利益最大化,在AHBIC领导下,澳大利亚蜂产业均遵守AHBIC制订的B-Qual质量保证计划,同时澳大利亚蜂产业委员会也是澳大利亚植物健康学会(PHA)和动物健康学会(AHA)的成员,通过与两大学会的合作,共同达到防治蜜蜂病虫害的目的(图1)。
在澳大利亚的政府机构中,各个州的农业部门均设有蜂产业办公室,负责各州的蜂产业事务,所有养殖超过一群的蜂农均需在农业部门注册,以便于管理。蜂产业的研究项目主要来自于澳大利亚农林渔业部下属的农业产业研究与发展中心(RIRDC),其联合如悉尼大学、西澳大学、新英格兰大学、麦克阿瑟农业研究院、惠恩蜜蜂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共同开展蜂产业的研究。早在1986年,澳大利亚便开始实施蜂产业发展五年计划,这项计划发展至今已被视为澳大利亚蜂产业发展的风向标,目前正在实施的2012—2017年研究与发展计划已是澳大利亚开展的第六个五年蜂产业发展计划,由澳大利亚蜂产业委员会负责起草,并经RIR DC的蜂产业政策顾问团共同讨论制订,目前制订的蜂产业研究发展方向有:①病虫害防治,包括防止外来病虫害的入侵、建立病虫害早期监控及预警、防止病虫害传染影响蜂农收益(45%)。②提高蜂农的生产率与利润率,包括加强高产蜂种和高效饲养管理技术的研究,研发花粉替代品,降低蜂农生产成本(15%)。③加强对蜜源植物重要性的认识,保护蜜源植物,并研发蜂产业天气雷达系统,向蜂农预告蜜粉源区的天气情况(10%)。④蜜蜂授粉研究,加强对蜂农及种植户宣传授粉的成本及创造的价值,尤其对日益发展的杏仁产业加强授粉的宣传推广。⑤开发新产品,扩大蜂农收入来源(10%)。⑥延伸拓展及能力建设,即加强蜂农的职业培训,并培养一批新的产业继承者及研究人员(10%)[3]。该项目的研究经费主要来自于蜂产业的税收及社会捐赠,约每年90万澳元。另外,RIRDC从2009年开始施行第一个授粉产业发展五年计划,也将推动授粉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严格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1.控制进口蜂王及外来蜂种& 澳大利亚是目前唯一没有发现蜂螨危害的国家,但其他蜜蜂病虫害也时有发生,主要病害是蜂巢小甲虫病和美洲蜜蜂腐臭病。为防止外来蜜蜂病虫害的发生及蜂螨的入侵,澳大利亚对进口蜂王施行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首先,必须获得澳大利亚国家检验检疫局(AQIS)签发的许可证及本国的蜂群健康证明,规定蜂王入境后,必须由AQIS的检疫官将其送往1979年成立的东克里克蜜蜂检疫中心,进行隔离检测(2015年将暂时迁往麦克阿瑟农业研究院,政府将投入3.8亿澳元在维多利亚州建立新的检疫中心),否则将遭销毁或退回。在该中心的整个检疫过程需2个月,每4只蜂王花费2 500~3 000澳元,而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发现任何蜂王、护卫蜂或幼虫感染病害,所有王笼、染病蜜蜂及其所在蜂群将全部被销毁,政府对蜂王进口者不给予补偿。另外由于进口蜂王通常是第一代,蜂王进口者还须将其后代送往中心进行进一步的检测。目前AQIS还将检疫范围进一步扩大,与印度尼西亚、东帝汶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合作开展北澳大利亚检疫战略,以获得外来蜂种及蜜蜂病虫害的早期预警信息[4]。同时为了防止外来大小蜂螨的入侵,2000年澳大利亚动物健康协会(PHA)与澳大利亚农林渔业部(DAFF)合作,在6个州及北领地的27个港口开展国家护卫蜂计划(The National Sentinel Hive Program,NSHP),在停靠港口的大型集装箱及船舶内随机放置若干由蜂农捐赠的蜂箱,并在样本蜂箱底部放置一种专门研发的附有蜂螨清的粘贴板(BayVarol Strips),用以捕获蜂螨。每季度在养蜂专员的监督下,检查这些粘贴板看是否带有蜂螨,这项计划的目的是为有可能发生的螨害进行早期的监测,从而及早根除蜂螨造成的威胁,另外为了获得更多的样本,NSHP在北部港口还设立了多个诱捕箱,以蜂王信息素为饵诱捕亚洲蜜蜂其所有检测结果将直接录入国家动物健康信息系统及动物健康监测报告。
2.实行蜂农注册制度& 为及时获得病虫害的信息及更好地对蜂农进行管理,目前,除塔斯马尼亚州没有强制实行注册制度外,其他各州均以立法的方式要求本州的蜂农实行注册制度。最早实行这项制度的是西澳大利亚州,该州于1963年制定西澳养蜂者法案,规定该州蜂农必须到西澳农业与食品部注册,所在蜂场及其产品需贴上标签,目的是在发现蜜蜂病虫害时可以及时联系蜂农,也是该州防治病虫害的一项措施,同时有利于建立质量追溯体系。1985年新南威尔士州也出台了该州的养蜂者法案,规定凡是在该州饲养一群蜂以上的蜂农即需注册,并缴纳一定的注册费用,一旦发生病虫害需及时联系有关部门,并开通了免费咨询热线。1994年维多利亚州出台的养蜂业疾病控制法案进一步完善了这项注册制度,该注册制度包括:①凡在维州饲养一群蜂以上的蜂农需到该州初级产业部(DPI)注册,饲养5群蜂以下蜂农无需缴纳注册费,其他蜂农需按照饲养规模缴纳相应的注册费用,注册信息每年需更新一次,当发生病虫害或疑似病例时需在12h内向DPI汇报。②已注册蜂农将不间断地获得DPI发送的病虫害防治信息,当遭受到微孢子虫病和美洲幼虫腐臭病并造成损失时,DPI将为已注册并及时汇报病情的蜂农提供病害补贴,经费则来源于蜂农的注册费用。③每个注册蜂农将获得DPI发放的注册编号,所在蜂场、蜂箱、巢框及产品上需印有该注册编号,这即有利于蜂病防治及质量溯源,也有利于防止偷盗蜜蜂的行为。④对已发生病虫害的蜂场,在蜂农与检查员同意的情况下,需将病害所在的蜂巢组件用γ射线消毒,其他养蜂用具如摇蜜机等则需要彻底清洗去掉已有的蜂蜜、蜂蜡及蜂胶。检查员将出示一份指导方案告诉该蜂农在何时及采用何方法完成这项清理工作,以期将未来发生灾害的风险降到最低。
3.多渠道开展蜂农技术培训& 由于对病虫害防治的重视,澳大利亚蜂产业也积极开展蜂农技术培训,提高蜂农对蜜蜂病虫害的认识及加强风险防范意识。2000年澳大利亚蜂产业委员会(AHBIC)与澳大利亚植物健康协会(PHA)签订了病害紧急汇报协议(EPPRD),按这项协议规定,蜂产业需及时报告疑似病害,蜂农可拨打PHA开通的免费热线电话,报告疑似病例及获得有关技术指导。PHA在2012年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出版了全彩页的蜂产业生物安全手册,详细介绍了各种蜜蜂病虫害知识及日常管理事项,蜂农可在PHA网站下载,AHBIC也负责向其成员发放。同时为对蜂农加强病虫害风险防治意识,PHA开发了生物安全在线培训系统(BLOT),有专门为蜂产业开设的蜂产业生物安全板块,课程主要涉及如何在日常饲养管理中防范蜜蜂病虫害以及在发现病虫害后应如何汇报及处理。同时各州蜂产业协会均开通热线电话供蜂农汇报及咨询病害情况,AHBIC还与澳大利亚职业培训机构(TAFF)合作,开通蜂产业从业资格认证课程,用药安全课程,及为养蜂爱好者设立的养蜂入门课程等,蜂农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有关的课程学习。
(三)联合种植业共同发展蜜蜂授粉产业
蜜蜂授粉已成为澳大利亚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约65%的农作物需要依靠蜜蜂授粉,据估计,如果没有蜜蜂授粉,将对澳大利亚农业造成20亿澳元的损失,并有1.1万人失去工作[5]。目前在澳大利亚主要农作物中,杏树、牛油果、蓝莓、花菜、芹菜、洋葱、胡萝卜和西兰花100%依靠蜜蜂授粉,另外有超过15种作物80%以上需要蜜蜂授粉,每年约有22万群蜂提供付费的商业授粉服务,占澳大利亚蜂群总量的40%,另有8万~10万的蜂群以生产蜂产品为交换条件提供授粉服务。
近年来,随着授粉需求的不断增加,澳大利亚商业授粉逐渐形成规模,为更好地发展商业授粉,2008年澳大利亚农林渔业部下属的农村产业研究与发展中心(RIRDC)制订了第一个授粉5年研究与发展计划(2009—2014年),这项计划总投入为每年37.5万澳元,其中15.5万澳元来自RIRDC的项目经费,另外22万澳元则由澳大利亚种植业联盟(HAL),即杏仁、西瓜、樱桃等需要蜜蜂授粉的产业提供[6]。该项目于2010年成立了蜜蜂授粉合作研究中心,将蜂产业及种植业相结合开展研究工作,同时成立了商业授粉定价咨询委员会,为种植户及蜂农提供授粉的市场信息,并出版了授粉技术指导手册,列出了60种不同作物的授粉管理措施、蜂群摆放方法、适和授粉的蜂群数、澳大利亚农作物的授粉时间表,以及授粉期间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帮助蜂农提高授粉效益。
在计划中,有一项专门计划即蜜蜂授粉的宣传教育及培训,每年约投入3万~6万澳元用于开展授粉的培训课程,并投入1万~1.5万澳元发展相关的培训机构。培训的对象包括蜂农以及种植户,对蜂农主要培训授粉蜂群的饲养技术,授粉成本价格的计算方法、授粉合同的拟定等,对于种植户主要是向其宣传授粉的益处,以及培训授粉期间农药使用方法、授粉蜂群的摆放方法、简单的蜂群管理知识等,目前昆士兰大学、科廷科技大学、霍克斯伯格农业学院(2005年合并入西悉尼大学)已开展了关于授粉的短期培训课程,而主要宣传与培训工作则由各州授粉协会或蜂农协会承担,协会负责帮助蜂农提供更专业的授粉服务及价格指导,向种植户宣传授粉的经济价值及农药对授粉的影响,并向会员发放技术指导手册,同时协会也扮演商业授粉中间人的角色,为有需要的种植户联系蜂农,并开通专家热线,解决蜂农及种植户的技术问题。
(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蜂产业中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澳大利亚蜂产业逐渐将互联网作为行业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目前澳大利亚的蜂产业已开发了完善的网站建设,行业的发展规划、最新研究动态等信息均对蜂农开放,可在网上查询,各州农业部的网站上也均设有专门的蜂产业板块,网站上信息齐全,有详细的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指导,图文并茂地告诉蜂农如何发现及处理蜜蜂病虫害,并附有蜂产业行业标准及相关技术培训课程的链接,蜂农可以方便地查询产业信息。AHBIC及所有旗下各大协会也均建立了自己的网站,通过完善、公开的网站信息发布,帮助蜂农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及市场信息,在一些授粉协会的网站上也发布有不同品种的授粉指导价格,供蜂农参考。
除了做好行业网站建设外,澳大利亚蜂产业还通过与计算机、气象学、遥感学等学科合作,开发适合蜂产业的应用程序,如新南威尔士州初级产业部联合软件开发公司开发了一套专门为蜂农及蜂产品企业设计的,计算养蜂成本和收益的软件Honey money,养蜂人可直接在其网站上下载此程序,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帮助养蜂人实施经济管理;各主要蜂业网站都在宣传一款名为蜂场地图(apiary map)的应用程序,这是一个源自于欧洲的蜂产业电子地图,蜂农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在地图上添加自己蜂场的位置,并发布蜂种信息、蜜源植物、养殖规模及联系方式等信息,通过该软件可以很方便地查询周围蜂场的信息及蜂种信息等,有利于生产及贸易发展,目前此款软件已吸引了多个国家的蜂农参加,澳大利亚也正在加强宣传推广;RIRDC也与墨尔本大学合作,开发及推广一款Beebox的应用程序[7],该程序通过卫星数据实时发布澳大利亚东南部地区蜜源植物的生长情况及天气情况,蜂农可以告别敢花期不断寻找蜜源的时代,通过电脑或手机即可查询某时间、某特定地点的蜜源植物分布情况、生长情况、开花期、流蜜量等信息,并可比较几年间该地点蜜源植物的生长变化情况,以便于安排自己的放蜂路线,即提高生产效益也可节省油费降低生产成本。
作者简介:陈玛琳(1984—),女,安徽枞阳人,博士,研究方向:农业技术经济,E-mail: emma_。
参考文献:
[1]Economic Evaluation of Investment in the Honeybee R&D Program including the Pollination Sub-program, RIRDC Pub.No 11/164, Feb.2012.
[2] Australian Honeybee Industry Survey 2006—2007, RIRDC Pub.No 03/039, Oct.2008.
[3]Honeybee RD&E Plan 2012—2017, RIRDC.
[4]Future directions for the Australian Honeybee Industry,DAFF Pub., September 2005.
[5]Pollination Australia: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IRDC Pub.No.12/067, May 2008.
[6]Pollination Five-Year R&D Plan , RIRDC,August 2009.
[7]Honeybee and Pollination: RIRDC Completed Projects in2011-12 and Research in Progress at June 2012. RIRDC Pub.No.012/067, September 2012.
作者: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陈玛琳 赵芝俊 席桂萍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澳大利亚汽车行业概况
下载积分:300
内容提示:澳大利亚汽车行业概况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88|
上传日期: 11:09:39|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3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澳大利亚汽车行业概况
官方公共微信(漠漠紫烟)
(漠漠紫烟)
(海子不死)
第三方登录: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商界(ID:sj998_)  文:胡二伙  人傻、钱多、政策偏,这是一个迷惑而又矛盾的时代。  比如,市场上73%的新三板挂牌企业,一年利润却买不起深圳一套房,是因为经济大环境的不景气,还是房价确实太高?  而比房子还贵的是互联网创业公司估值,一家400万年收入的公司,竟能估值到1亿美金,互联网创业泡沫又有多大?  现在的互联网和房地产,和当年的光伏产业何其相似。那个10年时间成就三任中国首富,最后又因为产能过剩、技术薄弱而迅速衰落的造富行业。  近日,尚德集团创始人,当年光伏泡沫的当事者,淡出公众视野三年的施正荣亮相央视某栏目,他在节目中首度表示自己从没想过当老大和首富。从白手起家,到问鼎首富,再到分文不值,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财富的定义不是以金钱来衡量,而是以时间来衡量。  从“施博士”到施总   科学家施正荣,喜欢别人称呼他为“施博士”。  198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施正荣,被公派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留学,师从“世界()之父”马丁.格林教授。名师出高徒,施正荣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获得了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明专利。  施正荣不想一辈子都在实验室和写字间里度过,于是他决定回国创业。1999年,他带着光伏项目计划书和笔记本电脑,来到上海技术交易所,台上的他悉悉索索地讲,台下的专家和投资人却一个人都没听懂。  当时施正荣性格内敛,一次他在朋友家吃饭,席间为了活跃气氛,有人提议这位“洋博士”唱首歌,他却唱得磕磕巴巴,十分腼腆,像极了一本正经的学术派。  第二年,施正荣认识了无锡市原经委主任李延人,一个让自己成为企业家的贵人。两人一见如故,决定合作创业,借助李延人在无锡市政府与企业方面的人脉关系,施正荣的光伏梦想开始落地生根。  身份的前后转变,让木讷的他变得口若悬河。几年之后,面对各种高级论坛与学术会议,施正荣皆能应付自如,甚至还有板有眼地在几千人的大会上唱锡剧。  他一度被视为科学家向企业家转型的成功范例,他的战略和管理风格:偏执、随意性强以及带有个人学术研究情结。  “从今以后我只花钱”   财富给了施正荣自信,更放大了他的个性。  在尚德成立的头几年,施正荣经常去生产车间,喜欢在食堂和工人吃饭,工资也只领该得的四分之一。2005年,尚德在纽交所上市之后,身价暴涨的施正荣开始变得好高骛远。  他做了两件事情:在上海成立“施氏家族慈善基金”,高调做公益;在无锡新区修建尚德电力总部,其中的一整面全球面积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幕墙,成为无锡市的标志性建筑物。  同行都感慨:“去了尚德才觉得自己是乡镇企业。”施正荣希望尚德是一个35岁左右的中年男子,不仅会赚钱,还要高大英俊,为行业做出表率。  施正荣也成了一个好面子的人。只要有一个老外在场,便要求高管们必须说英文,他偏爱那些“简历光鲜、有跨国公司背景和海外生活经验的高管”。  那时候,钱对于施正荣而言,只是简单的数字。他曾经花20万美元包一架公务机去参加达沃斯论坛,同美国副总统戈尔共进午餐,与英国查尔斯王子谈合作,给自己买了近十辆顶级豪车,见不同人时会开不同的车。  了解他的人说,他留给自己的那一面没有变,变的是给别人看的那一面。2005年底,尚德上市当天,施正荣对友人说过一句话:“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去挣一分钱,我就花钱。”  成就行业,还是被行业成就  只用了五年时间,施正荣击败一众互联网、房地产和快消品老板,成为中国大陆新首富。  首富光环,众星拱月,“就像成功人士说什么都是对的一样”,施正荣被捧为财富神话。2007年,他被英国《卫报》评为“能够拯救地球的50人”之一。  尚德的成功,也引发了中国光伏行业的第一波热潮,更被视为海归科学家、开明地方政府和海外资本合作的典范。各地纷纷借鉴尚德模式,引入技术和资本筹建光伏企业和光伏产业园区。  而这一切,让施正荣慢慢变得居功自傲。2008年底,因为海外市场需求量出现下滑苗头,在一次新能源行业峰会上,主席台上的施正荣指着诸多同行大佬和政府官员说:“你们回去要好好反省一下。”  这是施正荣以行业带头人的口气和心态在维护行业秩序,他甚至一有问题就给“大领导”发短信,领导们都被他的“恣意妄为”搞得很烦,但碍于情面又不好直接否定。  时至今日,施正荣仍然觉得是自己成就了这个行业。“以前每年国外的杂志排名,前十名的制造商都是外国的,2007年我们当了世界老大,从此以后的老大全部都是中国人。一个企业的成败不说明什么,你成就了一个行业比什么都最要。”  眼见他楼塌了   2010年,尚德主业开始亏损,到了2012年上半年,尚德的下滑一发不可收拾,平均每天都要亏损1000万元。股价也从顶峰的90美元一路跌破1美元,而施正荣也从186亿身家迅速归零。  1、成也政府,败也政府  尚德的成功,离不开政府。当年尚德创立,是无锡市政府牵线当地8家国企,凑了650万美元入股合伙。后来同样是因为政府的支持,国有股在尚德上市之前选择退出。  当时的政绩观是:高投入就能创造高GDP。打着新能源旗号的光伏行业自然成为地方政府的香饽饽。  地方政府不光为光伏企业提供场地厂房,还做了大量信贷担保。由于光伏发电的成本高于传统能源发电,2011年仅金太阳项目国家就补贴了94亿元人民币。  而尚德的失败,更是离不开政府。因为政府的鼓励机制,导致光伏产业天生畸形,靠补贴发展起来的光伏产业,根本就不是市场化产物。过度投资和非理性生产,更是付出了高污染和高耗能的环境代价。  眼见失控的光伏产业,同银行绑架在一辆高速列车上的地方政府,不得不进行行政干预。救了一个企业,却毁掉了整个行业。  2、90%的原料依靠进口,90%的产品依靠出口  只靠一条腿,再宽敞的路也容易绊倒。  在尚德带领的短短几年时间,中国光伏产能占到全球一半以上,全球前十大光伏组件生产商中国包揽了前五名。  虽然成绩斐然,却不得不面对“90%原料依靠进口,90%产品依靠出口”的现实,这样的市场倒挂导致光伏产业严重受制于人。  而光伏最重要的原材料多晶硅,也基本上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价格最高时甚至达到每千克400美元以上,占整个光伏产业链70%的利润。  施正荣不想被人扼住咽喉,也想攀上利益链的上游,再加上当时同行“排着队购买”的恶性竞争环境。他软磨硬泡,天天和MEMC公司(美国知名半导体芯片公司)CEO通电话,才签下为期十年,价值60亿美元的采购大单。但后来由于过剩,多晶硅价格暴跌,导致签长单的企业不是破产就是债台高筑,尚德在2011年赔付了2.12亿美元取消协议。  3、越是产能过剩,越要扩大规模  中国光伏企业“一窝蜂”式的发展方式,是导致寒冬来临最重要的原因。  据悉,当时中国有600多个城市把光伏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晶硅炉像大炼钢铁一样遍地开花。以浙江为例,浙江省共有光伏企业205家,其中有110家成立于2010年9月以后,越来越多的涌入者必然导致竞争加剧,中国光伏行业的利润率也迅速从139%下滑到20%。  2011年,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美国和欧洲开始对中国光伏产业开展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作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应用市场,欧洲市场占尚德销售的45%,而美国的惩罚性进口关税,更是让尚德等企业利润急剧缩水。  在遭遇国际贸易壁垒之后,过剩的产能又无法通过国内市场进行消化。  当时正在高速路上飞驰的施正荣并未刹车,他清楚光伏产业其实是披着高科技外衣的制造业,近几年没有重大技术突破,而竞争拼的主要是成本,只有扩大规模才能降低成本。  尚德一度进行自杀性销售,赔本的同时又扩大产能。可扩大规模又无异饮鸩止渴,这恰恰是产业还不成熟的标志。  是牺牲者还是骗子  有人说,施正荣和尚德是中国光伏产业的牺牲者。  作为行业前辈,尚德具有教科书般的教育意义。而施正荣也是虽败犹荣,尽管尚德破产重组,但他在业内的口碑甚好,更被尊称为光伏教父,他的开创精神鼓舞着行业的后来者们。  也有人说,施正荣是大骗子。  他早已加入澳大利亚国籍,拥有中国绿卡,这个不务正业的“洋博士”,用光伏这个假概念骗中国政府的钱。  2012年9月,尚德破产前夕,无锡市政府向施正荣表示愿意注资拯救尚德,但条件是要用施正荣的个人资产做担保。  “政府撑你,你自己要拿出一个目标和态度来。”施正荣不是没钱,有媒体爆料,他通过眼花缭乱的关联交易,将尚德的大量财富转移到自己名下。比如他幕后控制的亚洲硅业,获得了尚德长达16年期限、15亿美元的无条件支付合约。  但施正荣的态度却是袖手旁观,他知道企业快速做大拥有了一种绑架政府的能力,“我有这么多的职工,你不救我,我就要关门”,于是这位“拯救地球50人”的男人拒绝了该方案。  再加上5.6亿欧元的GSF反担保造假事件,有人认为,施正荣的企业家信用已经彻底破产,在他有生之年,很难在中国市场上做成一单生意。  结语  给人温暖的光伏行业死在了寒冬,它的阶段性倒塌,源于财富效应迅速吹胀的泡沫破灭。  如今,昔日的中国首富施正荣复出,说不上野心不野心,也谈不上悲剧不悲剧,只是如今他的名片上印着: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和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排在最后的才是尚德电力创始人。  十几年间风云转变,他仍然愿意和人谈论天气,仍然是在社交场合中略有拘谨的科学家,只是所有人都知道,他还有一个永远忘不掉的亿万黄粱梦。
责任编辑:zjj
净额(亿)
同花顺财经官方微信号
手机同花顺财经
专业炒股利器
同花顺爱基金
您有什么问题想要告诉我们?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以便我们向您反馈结果
提交成功,感谢您的支持!
收益宝·活期
7日年化收益率
理财宝·短期
7日年化收益率澳大利亚煤炭行业将出现戏剧性大洗牌_新浪财经_新浪网
  生意社03月25日讯
  行业咨询公司IHS指出,澳大利亚煤炭行业今年将出现戏剧性大洗牌。未来一段时间内,面对持续低迷的煤炭价格,矿业公司出售转移煤炭资产、关闭煤矿的可能性大增,行业裁员更加不可避免。
  去年,全球对煤炭需求前所未有地下降了6%,供应过剩和需求疲软的分歧已极大地挫伤了煤炭行业。不过,煤炭行业成本也相较两年前下降了30%,意味着澳大利亚煤矿关闭的速度已经比预期缓慢了很多。
  IHS煤炭部门高级分析师Marian Hookham表示,煤炭供应过剩的情形贯穿2015年并持续到2016年,令业内分析师们感到吃惊的是,供应商们仍然坚守着市场。澳大利亚煤炭商削减成本的能力惊人,矿商们看似早已经没有可以节省支出的空间,然而他们仍旧在努力。不过,她亦表示:“2016年会有大批煤炭供应商撤出市场。”
  Hookham指出,矿业巨头淡水河谷公司的Eagle Downs炼焦煤资产和位于澳洲昆士兰州的Carborough Downs煤矿有可能即将出售给私营公司。而英美资源集团位于昆士兰州的Foxleigh煤矿也将在数周内完成资产转让。
  据IHS数据,动力煤和炼焦煤的价格双双较几年前大幅下跌。动力煤价格从2011年近140美元/吨降至现阶段51-52美元/吨,而炼焦煤价格则从峰值330美元/吨降至82-83美元/吨。
  据路透社报道,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工业结构转型以及政府举措遏制污染等一系列因素,中国煤炭需求和进口双双放缓。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月份进口煤炭1354万吨,同比减少172万吨,下降11.27%;环比减少169万吨,下降11.1%。1-2月份,累计进口2877万吨,同比减少326万吨,下降10.18%。
  受中国需求减少影响,澳洲动力煤价格自本月初开始再度下滑。咨询公司PIRA表示:“如果中国煤炭进口量继续下滑,今明两年煤价回升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Hookham还警告称,动力煤价格面临再下跌5-10美元/吨的风险,且将在2017年仍保持低位,2018年底之前或许会有改善。炼焦煤的价格也将有望在2017年动力煤市场回归平衡之前回升。
  然而,《悉尼晨报》指出,一场炼焦煤市场的变革还将加剧该商品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
  今年2月,英美资源集团出人意料地决定出售昆士兰地区的Moranbah和Grosvenor炼焦煤矿,并将2016年处置资产的目标从20亿美元增至30-40亿美元。该公司CEO马克·卡蒂芬尼还表示有计划完全退出煤炭业务,以应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跌。
  IHS指出,当前为整个行业所接受的炼焦煤季度基准价格设置系统主要由英美资源集团主导,而如果该公司退出煤炭市场很可能造成炼焦煤定价体系崩跌。
  Hookham表示,尽管英美资源集团试图退出市场,然而并没有大型矿商对这些煤矿感兴趣,也许作为私人股本的买家才会接手,然而他们并不具备谈判定价的关键领导力。
  据IHS,通过环球煤炭(globalCOAL)交易平台的贸易量不断增加,使得炼焦煤市场价格透明程度已大幅提高。不过,环球煤炭交易平台并不是纯粹的商品化第三方交易市场。Hookham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趋势走向,肯定会影响整个亚洲购买模式的演变和发展。”
  澳新银行的大宗商品研究主管丹尼尔·海因斯对此表示认可,并表示至少炼焦煤市场正在转向交易所交易系统,这对监管机构更为有利。
  《悉尼晨报》则表示,炼焦煤的商品化程度仍比不上动力煤,所以如果价格持续下行,炼焦煤标准化定价依然困难。
  通知:由生意社、厦门石油交易中心主办的“第九届全国地炼市场与发展峰会”将于4月20-22日在厦门举办,报名及招商火热进行中!会议地点:厦门国际会展中心
  参会企业:地方炼厂、贸易商、下游加油站等,规模1000人。
  报名请致电会务组:郭恺1 QQ:手机:
  (文章来源:国际商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垂死坚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