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 华为被罚,为什么华为没有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使用财视扫码登陆
下次自动登录
其它账号登录:
|||||||||||||||||||||||||
&&&&>> &正文
中兴在手机市场撕逼华为,为什么华为反倒可能更兴奋?
来源:虎嗅网&&&
作者:林华&&&
中金在线微博微信
扫描二维码
中金在线微信
  中兴最重要的子公司努比亚新近向华为发出律师函,指责华为荣耀X2智能手机侵犯第.9 号“慢速快门拍摄方法和拍摄装置”发明专利权和第.2号 “一种摄像装置和移动终端”实用新型专利权。国母手机Nubia制造商努比亚官方微博很快补充声明,把专利准星进一步扩大到刚刚火爆登场的华为P8手机。华为官方回应否认努比亚的侵权指控,努比亚再发声明强调“慢速快门拍摄方法和拍摄装置”是在手机产品上实现慢速快门的必要技术,华为P8及荣耀X2手机中“车水马龙”等四项功能全面覆盖了努比亚慢速快门专利技术。
  豪门对决:或引发双方全方位诉讼
  中兴和华为是中国通讯设备制造业的两大专利豪门,分别拥有核武器级别的专利军火库。尽管两家早早为数据卡、LTE技术等多项专利在全球法院开打,但在中国本土的智能终端市场一直保持互不侵犯的恐怖平衡。
  如果中兴以子公司名义挑战华为并非简单的为新机造势,一旦进入诉讼则Nubia和华为、荣耀三大手机品牌的市场竞争就会变成法庭对决。
  按专利诉讼的规律,两家大企业的纠纷表面可能是几项专利的互博,实际必然是两大专利军火库之间的全军对战。除了慢速快门专利,中兴与华为之间可以用来互相攻击的专利有很多。如果纠纷从口水仗变成诉讼,华为和中兴两方都可能动用雄厚家底全方位开战,两件专利纠纷可能变成超过四万件专利的报复与反报复。
  专利诉讼背后的选择
  智能终端是专利最密集的产业,一部智能手机包含20万项专利技术。技术发展如此复杂以致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完全依靠自有技术,即使做检索也难以完全避免侵犯第三人专利。专利诉讼对企业来说归根到底是市场选择而不是法律选择。苹果、三星、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甚至华为和中兴都在全球各地法院长期展开专利攻守,但在中国法院,除了华为主动向IDC发起的一起专利许可费标准诉讼外还没有一起有影响力的专利侵权诉讼。
  从企业角度来看,影响在中国开打专利战的有这样几个重要因素。
  第一,赔偿金不高使专利权人缺乏诉讼动力。华为副总裁宋柳平表示中国专利侵权赔偿平均8万元左右,而在欧美通常是一两百万美元。宋柳平并在2014电子信息产业专利高峰论坛上表示专利侵权赔偿高是美国专利在全世界领先的原因,中国专利的竞争力也取决于中国法院能不能出现几亿美元甚至十几亿美元的判决。从2011年起苹果和三星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地法院展开一大波相互诉讼,但两家都没有选择在中国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国内企业之间的专利纠纷经常受到政府干预。政府干预本国企业的纠纷在很多亚洲国家都是常见的,三星和LG在韩国开打的一场惊心动魄的专利和商业秘密侵权世纪大战之所以以和解告终,韩国政府的斡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行业主管部门调解国内企业之间的知识产权纠纷已经成为惯例,很多分析人士认为,华为和中兴在频频发出维权信号之后至今没有用专利诉讼狙击小米等国内同行也是基于政府为扶持新兴企业而做的协调。
  相当多业内人士对中兴努比亚约战华为的第一反应是感觉诉讼会引发两败俱伤。努比亚律师函看上去的确像是一次意外走火,中兴的决定很可能有偶然性的因素。但这次意外摩擦更可能预示着国内专利诉讼的趋势正在悄然变化。
  首先,在巨大的研发投入面前,企业开始要求专利部门自我造血和独立盈利。华为在2014年研发投入高达408亿人民币,占总销售额14.2%。企业的巨额研发中相当部分会转化成为专利,这部分投入除了通过产品在市场销售中取得回报外,通过专利诉讼取得满意赔偿的呼声渐涨。
  其次,专利权是有保护期限的,专利投资过期作废。各国专利主管部门收取的专利维持费用在专利有效期内都是逐年大幅走高的。中国企业在专利申请和授权的初期可以通过各项政府资助摊平成本,但在专利维持费飙升和专利有效期日渐临近的双重压力下,专利权人就不得不考虑放弃不能产生效益的专利。在这样情况下通过诉讼使专利投入和产出形成财务平衡,以诉讼收益补充巨大的专利整体成本是合理的需求。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竞争。智能终端产业竞争之激烈已令人窒息,连三星和HTC在激烈竞争中都显露颓势,而小米、乐视等闯入者还在不断从列强口中夺食。专利权有强大的垄断和排他效力,专利权人有权禁止他人使用即使是独立研发出的与专利技术相同的技术。尽管面对国内法院专利侵权赔偿金不高和政府干预的风险,通过专利诉讼来遏制对手尤其是专利积累不足但产品势能强大的行业新晋者,对专利权人来说仍然是非常大的诱惑。
  擦火改变世界:干掉国内其它同行
  专利纠纷是不可能让华为感到意外的。任正非早已预言和提醒清醒:“未来5至8年,会爆发一场专利世界大战”。拥有巨量专利储备的华为已开启专利帝国模式,在诉讼人才储备上也已早已养兵千日,诉讼正是试锋之机。实际上华为专利负责人是咽着口水看律师函的。对中兴来说这次主动挑战更具有深远意义。第.9号慢速快门专利技术的主权项覆盖范围非常大,不仅是华为系手机,oppo N1、魅族MX4、诺基亚Lumia 925、一加手机甚至iPhone 6以及摄影专用APP “Slow Shutter”都落在努比亚专利权范围内。
  拥有庞大专利武库的中兴当然希望通过诉讼敲打对手,但选择华为作为第一个诉讼对手则要么是头脑发热要么是经过深思熟虑。一种可能的理由是政府在中兴和华为之间的纠纷不到死掐地步就没有理由干预。在一场巨人间的诉讼炒热社会公众对专利维权的关注后顺势撸掉其它国内同行,政府部门就难以找到理由劝中兴放弃诉讼。
  从慢速快门专利权利要求来看,华为很可能会以没有创造性为由对这项2014年才申请的专利提出无效宣告请求,过宽的独立权利要求有可能面临挑战。不论慢速快门专利是否会被无效或缩小保护范围,也不论这次令人意外的律师函事件是否会演变成专利大战,都可能成为中国专利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
责任编辑:cnfol001
好消息!还在为选择留学院校而苦恼吗?还在为复杂的移民申请流程而心烦吗?818出国网微信号汇聚最新的出国资讯,提供便捷的移民留学项目查询和免费权威的专家评估,为你的出国之路添能加油!
微信关注方法:1、扫描左侧二维码:2、搜索“818出国网”(chuguo818)关注818出国网微信。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微信扫描二维码,体验微行情服务,速查股票、利率、贵金属行情中兴在手机市场撕逼华为,为什么华为反倒可能更兴奋?
华为前脚在呼吁提高专利侵权赔偿,中兴后脚就以一份律师函响应。中兴最重要的子公司努比亚新近向华为发出律师函,指责华为荣耀X2智能手机侵犯第.9 号“慢速快门拍摄方法和拍摄装置”发明专利权和第.2号 “一种摄像装置和移动终端”实用新型专利权。国母手机Nubia制造商努比亚官方微博很快补充声明,把专利准星进一步扩大到刚刚火爆登场的华为P8手机。华为官方回应否认努比亚的侵权指控,努比亚再发声明强调“慢速快门拍摄方法和拍摄装置”是在手机产品上实现慢速快门的必要技术,华为P8及荣耀X2手机中“车水马龙”等四项功能全面覆盖了努比亚慢速快门专利技术。豪门对决:或引发双方全方位诉讼中兴和华为是中国通讯设备制造业的两大专利豪门,分别拥有核武器级别的专利军火库。尽管两家早早为数据卡、LTE技术等多项专利在全球法院开打,但在中国本土的智能终端市场一直保持互不侵犯的恐怖平衡。如果中兴以子公司名义挑战华为并非简单的为新机造势,一旦进入诉讼则Nubia和华为、荣耀三大手机品牌的市场竞争就会变成法庭对决。按专利诉讼的规律,两家大企业的纠纷表面可能是几项专利的互博,实际必然是两大专利军火库之间的全军对战。除了慢速快门专利,中兴与华为之间可以用来互相攻击的专利有很多。如果纠纷从口水仗变成诉讼,华为和中兴两方都可能动用雄厚家底全方位开战,两件专利纠纷可能变成超过四万件专利的报复与反报复。专利诉讼背后的选择&智能终端是专利最密集的产业,一部智能手机包含20万项专利技术。技术发展如此复杂以致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完全依靠自有技术,即使做检索也难以完全避免侵犯第三人专利。专利诉讼对企业来说归根到底是市场选择而不是法律选择。苹果、三星、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甚至华为和中兴都在全球各地法院长期展开专利攻守,但在中国法院,除了华为主动向IDC发起的一起专利许可费标准诉讼外还没有一起有影响力的专利侵权诉讼。从企业角度来看,影响在中国开打专利战的有这样几个重要因素。第一,赔偿金不高使专利权人缺乏诉讼动力。华为副总裁宋柳平表示中国专利侵权赔偿平均8万元左右,而在欧美通常是一两百万美元。宋柳平并在2014电子信息产业专利高峰论坛上表示专利侵权赔偿高是美国专利在全世界领先的原因,中国专利的竞争力也取决于中国法院能不能出现几亿美元甚至十几亿美元的判决。从2011年起苹果和三星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地法院展开一大波相互诉讼,但两家都没有选择在中国法院提起诉讼。第二,国内企业之间的专利纠纷经常受到政府干预。政府干预本国企业的纠纷在很多亚洲国家都是常见的,三星和LG在韩国开打的一场惊心动魄的专利和商业秘密侵权世纪大战之所以以和解告终,韩国政府的斡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行业主管部门调解国内企业之间的知识产权纠纷已经成为惯例,很多分析人士认为,华为和中兴在频频发出维权信号之后至今没有用专利诉讼狙击小米等国内同行也是基于政府为扶持新兴企业而做的协调。相当多业内人士对中兴努比亚约战华为的第一反应是感觉诉讼会引发两败俱伤。努比亚律师函看上去的确像是一次意外走火,中兴的决定很可能有偶然性的因素。但这次意外摩擦更可能预示着国内专利诉讼的趋势正在悄然变化。首先,在巨大的研发投入面前,企业开始要求专利部门自我造血和独立盈利。华为在2014年研发投入高达408亿人民币,占总销售额14.2%。企业的巨额研发中相当部分会转化成为专利,这部分投入除了通过产品在市场销售中取得回报外,通过专利诉讼取得满意赔偿的呼声渐涨。其次,专利权是有保护期限的,专利投资过期作废。各国专利主管部门收取的专利维持费用在专利有效期内都是逐年大幅走高的。中国企业在专利申请和授权的初期可以通过各项政府资助摊平成本,但在专利维持费飙升和专利有效期日渐临近的双重压力下,专利权人就不得不考虑放弃不能产生效益的专利。在这样情况下通过诉讼使专利投入和产出形成财务平衡,以诉讼收益补充巨大的专利整体成本是合理的需求。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竞争。智能终端产业竞争之激烈已令人窒息,连三星和HTC在激烈竞争中都显露颓势,而小米、乐视等闯入者还在不断从列强口中夺食。专利权有强大的垄断和排他效力,专利权人有权禁止他人使用即使是独立研发出的与专利技术相同的技术。尽管面对国内法院专利侵权赔偿金不高和政府干预的风险,通过专利诉讼来遏制对手尤其是专利积累不足但产品势能强大的行业新晋者,对专利权人来说仍然是非常大的诱惑。擦火改变世界:干掉国内其它同行专利纠纷是不可能让华为感到意外的。任正非早已预言和提醒清醒:“未来5至8年,会爆发一场专利世界大战”。拥有巨量专利储备的华为已开启专利帝国模式,在诉讼人才储备上也已早已养兵千日,诉讼正是试锋之机。实际上华为专利负责人是咽着口水看律师函的。对中兴来说这次主动挑战更具有深远意义。第.9号慢速快门专利技术的主权项覆盖范围非常大,不仅是华为系手机,oppo N1、魅族MX4、诺基亚Lumia 925、一加手机甚至iPhone 6以及摄影专用APP “Slow Shutter”都落在努比亚专利权范围内。拥有庞大专利武库的中兴当然希望通过诉讼敲打对手,但选择华为作为第一个诉讼对手则要么是头脑发热要么是经过深思熟虑。一种可能的理由是政府在中兴和华为之间的纠纷不到死掐地步就没有理由干预。在一场巨人间的诉讼炒热社会公众对专利维权的关注后顺势撸掉其它国内同行,政府部门就难以找到理由劝中兴放弃诉讼。从慢速快门专利权利要求来看,华为很可能会以没有创造性为由对这项2014年才申请的专利提出无效宣告请求,过宽的独立权利要求有可能面临挑战。不论慢速快门专利是否会被无效或缩小保护范围,也不论这次令人意外的律师函事件是否会演变成专利大战,都可能成为中国专利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article/113670.html
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 猛嗅创新!
后参与评论
早就该提高专利赔偿了,否则中国的小公司一辈子都很难正规的去出人头地。中国打一场商业专利官司,往往赔偿金连律师费都不一定付的起,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走流程,自己家做的东西只能眼睁睁的被大公司抄袭,在中国小公司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给大公司免费当市场部和研发预研的,简直就是搞笑,天天喊小公司山寨,去看看华强北的手机公司创新思维都比这些大公司强多了。
当我仔细看了中兴的专利文档后,我就纳闷了,为何这种限定权限范围这么宽东西的也能被认为是专利?难道Nikon,Canon等相机大头们在胶片转数字时,难道都没有去申请一个通用的核心专利?思来想去,唯一能理解的就是,大家都要造势高营销,扩大一下双方品牌在公众面前的知名度?
:太宽,我也有点意外。
:太宽,我也有点意外。
赔偿金不高使专利权人缺乏诉讼动力.最关键的是中国法律很奇怪,按照侵害者的实际获利来定赔偿的。所以中国假货盛行,侵权根本不怕。他自己挣不了多少钱,让他赔也没关系。中国还没有持续罚金的概念。现在没钱赔,就不用赔了。以后挣了钱了,也不用赔了。所以造假侵权就和买彩票一样。干一票万一中了呢。并且执法部门只接受第二方的请求,第三方不属于责任方,执法部门对第三方的请求基本无视。所以侵权也没什么监督。才不怕呢。
本事同根生,国外的手机也侵权了,去弄他们。自己人斗什么呢?
按照南北车,华为把中兴并了吧。再说打专利的话,为啥没人告企鹅和度度呢?
法律遇见互联网中兴被爆裁员3000人,与华为的差距是怎样被拉开的 - 知乎专栏
{"debug":false,"apiRoot":"","paySDK":"/api/js","wechatConfigAPI":"/api/wechat/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
{"database":{"Post":{"":{"title":"中兴被爆裁员3000人,与华为的差距是怎样被拉开的","author":"jyzzzz2012","content":"版权声明:本文综合新浪科技、一财网、投资界等网站的内容报道,如您觉得不合适,请与我们联系,谢谢。据路透社日前援引中兴公司多名高管人士的消息称,中兴将裁员约3000人,其中1/5将来自表现欠佳的手机业务部门。该消息称,中兴当前在全球拥有60000名员工,而此次将裁员约5%。其中,全球手机业务部门将裁员600人,占手机部门员工总数的10%。一位高管称:“中国手机业务部门的裁员比例将超过20%,将在今年第一季度内完成。”中兴手机业务海外分公司的一位经理称,他所在部门被要求在今年1月底前裁员10%。该经理称:“一些员工还被指名必须裁减,因为他们曾试图应聘竞争对手华为,被视为‘不稳定因素’。”中兴是唯一一家在美国智能手机市场拥有显著份额的中国厂商。当前,中兴在美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约为10%,为第四大厂商。去年3月,因涉嫌违反美国对伊朗的出口管制政策,中兴遭到美商务部处罚,限制中兴在美国的供应商向中兴出口产品。但是,美国商务部已将授予中兴的临时出口许可进一步延长至日。但这种不确定性已经影响了中兴的业务表现。IDC数据显示,中兴去年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与2015年相比下滑了36.5%。中兴董事长赵先明今年新年曾向员工表示,中兴正遭遇31年来的最大危机。与之对比明显的是,早前华为刚宣布2016年营收达到5200亿元,较之去年同期增长了32%。两个业务曾经如此相近的公司,似乎却走向了不同的结局。我们不妨来看一下中兴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这样的局面的。抓住通信实际,中兴的崛起翻开中兴通讯的发展史,可圈可点的首先是三次大的产权改革,问到中兴通信的每一位参与者,无论身居何职,都不约而同地谈到这一点。深圳特殊的经济环境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当时身为航天系统陕西691厂技术科长的候为贵等人来到深圳,与长城工业深圳分公司(后并入深圳广宇工业公司)、香港一家电子贸易公司达成合作意向。1985年,三方合资的“深圳市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成立。“深圳市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80万元人民币,691厂占总股本的66%,第一次产权改革,奠定了中兴通讯“多元化”股权结构的基础,并从一开始就摆脱了单一产权的种种弊端。看准了民族通讯产业发展的好时机,侯为贵等人采取个人集资的方式,建立了民营科技企业———深圳市中兴维先通讯设备有限公司。1993年3月,691厂和深圳广宇工业公司与“中兴维先”再次进行产权重组,共同投资组建“深圳市中兴新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注册资金300万元,两家国有企业控股51%,民营企业“中兴维先”占股份49%,由“中兴维先”承担经营责任,首创了“国有控股,授权(民营)经营”(有人称之为“国有民营”)的“混合所有制”模式。中兴“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从它一诞生起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兴通讯上市前,国有资产已经成功增值100多倍,而1997年的成功改制上市,则成了中兴通讯公司“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的又一飞跃。创立初期的中兴,和大多数中国公司一样,经营着“三来一补”业务。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步中的中国通信行业炙手可热。侯为贵也在摸索尝试中发现了通信设备的商机。1986年,侯为贵用做贸易挣来的钱成立研发小组,专攻交换机领域,1989年研发出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程控交换机,中兴也随之转型为通信设备制造商。到1992年,中兴合同销售额已经突破1亿元。有人说,中国通信设备市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国际市场。80年代的“七国八制”,中国通信市场被国外巨头所垄断,以“巨大中华”——巨龙、大唐、中兴、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与国外巨头一边学习一边竞争,终于闯出一方天地。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侯为贵作为技术专家的敏锐嗅觉和坚持不懈的研发投入,当时弱小的中兴是很难争得立足之地的。前10年的发展,让中兴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也在产权模式上进行了创新。1993年,侯为贵推动了中兴第一次产权改革,与30多名自然人组建了民营企业中兴维先通;与691厂、深圳广宇工业合资成立了中兴新通讯,两家国有企业控股51%,维先通占股份49%,并由后者承担经营责任,侯为贵出任总经理。这一举措开创了国内“国有控股,授权经营”的混合经济模式,也奠定了中兴以后的发展基础。实际上,出生于1941年的侯为贵,和联想的柳传志、长虹的倪润峰、华为的任正非、万向的鲁冠球这些声名远播的企业家同属于一代人,不同的是,在第一代企业家群体中,侯为贵几乎是最低调的,鲜有采访及内部讲话流出。“这和侯总的出身背景有关系,他做过老师,有读书人的简朴和务实。”利乐说。侯为贵也曾说自己是一个不善于在公众场合表达的人,“我的性格内向一点,这不一定是优点,对于管理企业来讲,也不一定是最好的,但管理企业各有各的招数,最后看的是结果。”“他不像任正非,任正非有一点‘酒肉穿肠过’的感觉,侯为贵有点像‘道’,很多时候他吃素,在修行。”一名曾在中兴任职多年的离职老员工王安(化名)如是评价侯为贵。“我第一次跟侯总接触是在1992年初,他戴着一副黑色眼镜,有长者的和蔼可亲,跟任正非那种居高临下的威严感不一样。侯总和员工之间是一种咨询式的交流:你看看这个怎么样啊?你有什么想法啊?都可以谈。他为人非常大度,不斤斤计较,发火的时候也不会大声吼叫。” 另一名在中兴、华为均任职过的人士对记者说。公司改制上市,产权结构再次发生重大变化,股本结构为国有股36%,社会法人股权31%,社会公众股33%,成为三种经济成分的结合体。国有股份的比例虽有所下降,但国有股仍处于相对控股的地位,且各投资主体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统一体特性愈显突出。1997年和2004年,中兴先后在A股、H股上市,一度成为资本市场最大的通讯公司。在以侯为贵为总裁的10余年间,中兴抓住CDMA、小灵通等数次通讯市场机遇,从一个原始投资仅有300万元的原料加工企业,迅速成长为营业收入160多亿元的国家重点高科技企业,与华为在全球市场上一度齐驱并进。居安不思危,和华为的距离越拉越远在成立早期,中兴和华为作为中国通信设备领域的两大代表,营收也相差无几的,但随着华为的节节攀升,更是显得中兴的落寞。和华为的差距也是越拉越远。作为成立于同时代,分别起步于体制内外的两家高科技企业,中兴、华为成长环境迥然相异,两家企业被植入天冠地屦的企业文化基因,核心竞争力早已霄壤之别。在国际市场上,二者近乎同期起步,之后却表现各异。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大量银行破产的情况下,华为不仅不撤出俄罗斯,相反加大在俄罗斯的投入,展示出独特的“狼性”。同期的中兴与其他中国公司则撤出了俄罗斯市场。如今,中兴自然无法收获华为现在在俄罗斯每年超过10亿美元的巨额收益。进入2000年之后,华为领先中兴的优势被几何数量级地迅速拉大。根据年报披露,华为年在欧洲、中东及非洲区域的收入规模从729.56亿元扩大至1009.9亿元,加之美洲地区收入每年约300亿元,合计在欧美高端市场的收入规模约为亿元。中兴年报则以欧洲及大洋洲进行统计,该市场近4年的收入规模约为200亿-225亿元,另外非洲每年收入规模也不过100亿元。无论是欧洲、中东及非洲和美洲,还是欧洲及大洋洲,都包含了美国及欧洲等高端市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通讯公司,进军欧美高端市场难度巨大,华为在欧美高端市场表现遥遥领先于中兴,足见华为的市场开拓能力明显胜过中兴一筹。根植于两家公司内的企业文化基因的差异,造就了中兴、华为如今在国际市场的规模差距。2016 年上半年,中兴营业收入较 2015 年上半年增长 4.05%至 477.57 亿元人 民币,主要是由于国内及国际 4G 系统产品和云计算及 IT 产品、国内光传送产品和手机 产品营业收入增长所致。2016 年 1-6 月本集团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 17.66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9.33%,基本每股收益为 0.43 元人民币。再看一下华为,今年上半年,华为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45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营业利润率12%。上半年,华为企业业务坚持采用开放的技术架构,与客户、合作伙伴联合创新,为行业用户提供创新、差异化和领先的产品与解决方案,获得客户广泛认可。云计算、存储、SDN等主力产品和平安城市、电力物联网等解决方案在公共安全、金融、电力、交通、教育、媒资等市场应用广泛,企业业务进入加速发展的轨道。消费者业务在全球市场保持稳健增长。以P9、Mate8、荣耀V8、MateBook为代表的旗舰产品备受全球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在近三十个国家成为最受消费者喜爱的终端品牌之一。华为首款二合一笔记本产品MateBook也已登陆全球数十个国家。在运营商业务,华为围绕运营商数字化战略的业务和技术需求,持续深入洞察和技术创新,从业务、运营、架构和网络四个方面,为运营商提供全面的转型支撑及服务,并与行业共同推动5G、IoT等面向未来的前沿技术发展。同时,华为将积极投入,打造产业生态,助力运营商加速数字化转型,完成其在经济和产业版图中的角色转换及重塑。从双方的上半年年报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从产品的布局,业务的布局还是技术的领先或者说产品的质量上面。华为都是遥遥领先中兴的。曾经的双龙共舞,似乎逐渐变成了华为一个人的独角戏。世界通信业五大厂商业务收入排名中兴是怎样落后于华为的?得从以下四方面看:(1)市场结构:国际市场差距扩大同时代成立的中兴、华为,大约在同时启动了“国际化”战略。1995年,中兴提出了国际化战略,并于1998年获得首个来自巴基斯坦的订单,“国际化”迈出实质性步伐。1996年,华为与中国香港的和记电信开展合作,积累了国际市场运作的经验。1997年,华为在俄罗斯、巴西建立了合资公司。此后,二者在国际市场的投入越来越大。从近6年的数据看,中兴的国内、国际收入占比较为均衡,约有一半来自国内市场,另外一半来自国际市场。华为营业收入的国内、国际收入占比较为稳定,源自国内市场的占比不高于40%,国际市场的收入不低于60%。相比之下,中兴的国际市场收入比例连年低于华为超过1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中兴在国际市场收入远逊华为。中兴华为在年的营收对比从收入数额看,中兴与华为在国内市场收入前期的差距仅200亿-300亿元,最小之时约为260亿元,到2014年二者差距约683亿元。而国际市场的比较则差距更为明显,中兴与华为6年前的国际市场收入差距已高达600亿元,到2014年的最大差距跃升至1384.26亿元。不难发现,中兴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一步步被华为甩在后头。(2)业务结构:运营商业务差距悬殊中兴年报根据产品类型统计了运营商网络、手机终端、电信软件三项产品的细分数据。华为年报自2009年起,将业务收入分为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三项业务逐一披露。尽管存在统计标准的差异,不过根据两家公司年报对各分类项目的定义,其中亦有共通之处。比如,中兴将运营商网络和手机终端之外的产品称之为“电信软件系统、服务及其他产品”,该产品相关的业务在中兴内部则被称为“政企网业务”。这与华为年报的“企业业务”大致类同,即是针对运营商和终端客户以外的业务。华为所指的“消费者业务”主要指手机(包含在其中的家庭影院、车载终端等业务占比并不算大,手机业务是重心),与中兴的“手机终端产品”较接近。从占比数据看,运营商业务均是中兴、华为的收入重心所在。比较而言,中兴的运营商业务收入占比为50%左右,而华为则在60%以上,最高时占比达到73.54%。从收入数额看,中兴的运营商业务的收入规模稳定在400亿元左右,而在年的6年间,华为运营商板块收入却在大幅提升,从不足1000亿元提升至1920.73亿元,二者的差距从不足600亿元迅速拉开至1453.03亿元。中兴华为年的业务结构对比显然,中兴与华为的运营商板块的业务收入判若天渊,是二者的主要差距所在。中兴、华为的终端业务近年都取得重大的发展。但是,中兴无论是本身的品牌还是努比亚等品牌,产品都不能获得市场高度认可,由于在后续的跟进优化方面没做好,往往给消费者带来剁手兴的称号。相比华为,得益于海思芯片的强力支持,还有mate 7的一炮而红,带动了高端mate系列的成长,据闻2016年mate系列销量过千万台。这给华为带来了巨大的利好。另外还有荣耀子品牌的迅猛发展。余承东带领下的华为终端业务让早两年风头无限的小米都举步维艰,甚至在几年还超越了蓝绿厂,成为国内的终端之王,更不用说没成气候的中兴终端。可见,终端业务的悬殊,也是华为持续领先中兴的重要原因。造成差距的可能原因分析罗马并不能一日建成,也不可能一日倒塌的。我们来探讨一下华为和中兴差距的可能原因:(1)研发方面投入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研发历来是二者投入重心。两家企业的技术战略都具有相当的超前思维特征,二者每年投入技术研发费用均约为收入的10%。1998年后,华为根据《华为基本法》中制定的“研究开发政策”、“研究开发系统”等规定,开始了从技术跟进、产品模仿,向创新和改进的转变。华为实施“领袖型战略”,不单纯注意市场需求,还注意竞争对手的攻防转换,强调高投入高壁垒形成的绝对技术领先。而中兴技术战略其实秉承了其“牛文化”温和宽容的企业文化特征,研发的核心要点在于适应成熟的市场,未必都是绝对市场领先的高新技术,明显是一种防守型的技术发展战略。因此,在同样技术研发费用率的水平下,华为的技术产品明显领先于中兴。在与运营商的合作中,华为体现出更强的议价能力,使之在趋于饱和的、成熟的电信市场中体现出明显优势,二者毛利率逐步拉大。技术研发及在运营商领域的差距,亦源自二者文化基因之差异。在据欧盟委员会2016年12月底发布的“2016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华为以83.58亿欧元(608亿元)研发投入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八。作为中国企业排名最高的代表,华为的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电信领域,以确保其大规模基础设施供应商的领先地位。而中兴在这个榜单上,是没看到的。(2)华为的狼性精神这是华为备受争议的一部分,但不可否认,这也是华为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据外媒报道,华为能在过去五年实现营收翻倍的部分原因是,员工牺牲假期、放弃加班费加班密不可分的。华为的工作强度即使是在中国公司当中也是数一数二的。2014年,西非国家爆发埃博拉疫情,其他国际公司的员工全部撤离,华为的中国员工却悉数留了下来。这些员工后来获得了额外奖励。华为董事长孙亚芳在公司2015年年度报告中表示:“当发生危机时,你会发现华为员工迎难而上。”在入职一年之后,华为员工可以自愿选择签署《奋斗者协议》,表示自愿放弃放弃带薪休假和加班费。一位华为工程师表示,他四年前签署了协议,作为补偿的一部分,他开始得到一些股票。华为称,公司股票属于华为管理层和全体员工。任正非的影响无处不在。他发布在公司内网的文章被广泛阅读,一些管理者还会考察员工对任正非的了解程度。华为员工做过的一道选择题跟任正非的演讲有关。他在演讲中把怪异天才比作畸形水果,外表虽然不好看,但是味道很好。华为有很多关于员工甘愿牺牲的故事。比如,十多年前华为第一次进入海外市场之后,一些在西伯利亚的员工冒着严寒建设电信网络。本世纪初被外派到德国的员工回忆称,他们生活条件艰苦,大家同住宿舍,共用卫生间。华为前员工称,深圳的华为工程师都在办公桌底下放了一张床垫,供加班过夜时使用。现在,为了吸引中国当前更加个人主义的年轻人,华为已经降低了对员工的要求。华为驻德国员工现在每个月都能获得住房补贴,可以自由租房。深圳的华为员工称,放在公司的床垫现在仅用于午休。但是这种奋斗精神,似乎从中兴方面传出来的不多。(3)自研芯片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华为和中兴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华为在海思的强势表现,而中兴微电子的相对无名。尤其是在终端,Kirin和balong系列的表现,更是体现出了华为的领导人的高瞻远瞩。海思成立于2004年10月,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91年的华为集成电路设计中心。而谈及海思则要从华为的高端路由器NE系列说起。全球做高端路由器的厂家不多,一共就四家:思科、华为、Juniper和阿尔卡特朗讯。当然还有中兴,但是市场份额比较小 。高端路由器整体的市场空间也不大,所以给高端路由器厂商做处理器芯片的独立厂家就非常少,像思科就是自己做ASIC芯片。2003年的时候,华为自己还没有能力做路由器的ASIC芯片,当时的解决方案有两个:一个是自己用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作为专用集成电路ASIC领域中的一种半定制电路而出现,既解决了定制电路的不足,又克服了原有可编程器件门电路数有限的缺点)来搭,另一个是用IBM的Power系列处理器来做NP。不过,这两个解决方案都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成本、功耗、性能等,特别是到了最高端的路由器如华为NE5000E之后,就难以再用了。这时候出现了一家独立的芯片公司,开发的芯片很好地解决华为高端路由器之需,从此之后华为高端路由器一路高歌猛进,追赶思科的步伐非常快。但是由于华为的采购量毕竟有限,这家公司一直处于不盈利的状态,就想出售给华为。种种原因华为没有收购,结果思科以两倍的价格收购了这家公司,华为立马就悲剧了,高端路由器成了无米之炊。所以高端路由器上华为也只有华山一条路了力挺海思了。最终的结局就是华为在10G路由器平台落后思科,40G平台追平,100G/400G平台已经赶超思科,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华为和高通之间的故事。当年华为最早做出USB数据卡,而且在全球大卖,一度占到了全球数据卡市场70%的市场份额,赚了很多钱。与手机芯片相比,数据卡芯片相对简单,只需要基带芯片。开始的时候,华为的数据卡全部基于高通的基带解决方案,所以两家公司每年都有个讨价还价的过程。后来估计高通不爽了,转而扶持中兴。给中兴供货华为也能接受,但当时高通的策略不知什么原因是优先支持中兴,给华为供货不及时甚至断供,我当时所在的代表处就曾经因为高通芯片供货不及时,造成了丢单给中兴的事情。后来一问才知道,不仅我们代表处,当时华为全球的数据卡都缺货,绝大部分是因为高通芯片供货不及时的原因。这也给当时的华为终端公司提了个醒,采购一定要有“双供应商”战略。但是,当时做3G基带芯片的只有高通一家,所谓“双供应商”其实也只能是华山一条路——海思。自此巴龙(基带)芯片立项,这个大约是2007年底的事情。当然华为在供应链上遇到的困难也不仅仅只是在芯片上面。有一年,余承东兴冲冲地发布了全球最薄手机P1S,结果乐极生悲,由于三星不肯供应屏幕而夭折,这也让余承东铁了心也要投资开发麒麟(Kirin)系列芯片,造就了华为系列的辉煌。回想起2016年中兴的的美国禁售事件,很多事情的差距就不用细说。(4)全员持股,华为的动力源泉前文提到华为的员工很辛苦,但这种辛苦也是有回报的。暂且按下早前提到的应届生28.8万年薪的传言不说,广受好评的员工持股也是华为领先的根本。华为的成功,有人归诸于中国政府支持。实际上,最支持任正非的是华为的15万员工。因为任正非用了中国企业中史无前例的员工持股制度:98.6%的股票归员工所有,任正非本人所持有股票只占1.4%,这无疑造就了华为式管理的向心力,能够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 华为这个“部队”敢冲、敢拼,就在于华为有7万名把自己当老板的员工。通过这样的对比,给中国的企业一个提醒,如果我们想在国内外竞争中保持优势,就需要让员工有主人翁精神,大量投入研发,这才是根本。 (二维码自动识别)【关于转载】:转载仅限全文转载并完整保留文章标题及内容,不得删改、添加内容绕开原创保护,且文章开头必须注明:转自“半导体行业观察icbank”微信公众号。谢谢合作! (二维码自动识别)【关于投稿】:欢迎半导体精英投稿,一经录用将署名刊登,红包重谢!来稿邮件请在标题标明“投稿”,并在稿件中注明姓名、电话、单位和职务。欢迎添加我的个人微信号MooreRen001或发邮件到 jyzhang@moore.ren (二维码自动识别)","updated":"T02:55:2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9,"collapsedCount":0,"likeCount":66,"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v2-b5b386cdd8_r.png","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reviewers":[],"topics":[{"url":"/topic/","id":"","name":"半导体"},{"url":"/topic/","id":"","name":"半导体产业"}],"adminClosedComment":false,"titleImageSize":{"width":471,"height":316},"href":"/api/posts/","excerptTitle":"","column":{"slug":"MooreRen","name":"半导体行业观察"},"tipjarState":"inactivated","annotationAction":[],"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9,"snapshotUrl":"","publishedTime":"T10:55:29+08:00","url":"/p/","lastestLikers":[{"profileUrl":"/people/ni-yi-jing-52","bio":"","hash":"0aa4dc3ddb7937","uid":961000,"isOrg":false,"description":"","isOrgWhiteList":false,"slug":"ni-yi-jing-52","avatar":{"id":"da8e974dc","template":"/{id}_{size}.jpg"},"name":"倪艺婧"},{"profileUrl":"/people/alvin-zang","bio":"","hash":"abb3ca8b53ffba9de8388","uid":88,"isOrg":false,"description":"","isOrgWhiteList":false,"slug":"alvin-zang","avatar":{"id":"v2-75e212e03de260e38eef239","template":"/{id}_{size}.jpg"},"name":"alvin zang"},{"profileUrl":"/people/pan-pan-19-33","bio":"","hash":"024f81c8d5a9a1cefc19","uid":16,"isOrg":false,"description":"","isOrgWhiteList":false,"slug":"pan-pan-19-33","avatar":{"id":"da8e974dc","template":"/{id}_{size}.jpg"},"name":"潘潘"},{"profileUrl":"/people/diao-robert","bio":"","hash":"ea4fde157c1eb8b4e5bd36","uid":76,"isOrg":false,"description":"","isOrgWhiteList":false,"slug":"diao-robert","avatar":{"id":"673ab05bf","template":"/{id}_{size}.jpg"},"name":"diao robert"},{"profileUrl":"/people/chen-pei-lin-77","bio":"","hash":"1d613ecd5f0ee1eed60d34110cdbfa65","uid":566600,"isOrg":false,"description":"","isOrgWhiteList":false,"slug":"chen-pei-lin-77","avatar":{"id":"v2-7eac113dfebd490ed22c3db825aff9e5","template":"/{id}_{size}.jpg"},"name":"popopo爱学习"}],"summary":"版权声明:本文综合新浪科技、一财网、投资界等网站的内容报道,如您觉得不合适,请与我们联系,谢谢。 据路透社日前援引中兴公司多名高管人士的消息称,中兴将裁员约3000人,其中1/5将来自表现欠佳的手机业务部门。该消息称,中兴当前在全球拥有60000名员…","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topics":[{"url":"/topic/","id":"","name":"半导体"},{"url":"/topic/","id":"","name":"半导体产业"}],"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api/posts/","excerptTitle":"","author":{"profileUrl":"/people/jyzzzz2012","bio":"摩尔精英创始人兼CEO,前IBM微电子亚太区市场经理","hash":"a041bc84af3b04f2298645","uid":488500,"isOrg":false,"description":"Linkedin主页:/in/jyzhang8 个人微信:MooreRen001\n个人小密圈(¥199):/vVRNBEe\n\n摩尔精英()是全球领先的专业半导体服务平台,以“连接全球半导体精英”为愿景,重构半导体行业基础设施。旗下业务包括“半导体垂直招聘、芯片设计服务、半导体新媒体、量产运营服务”。覆盖包括“IC设计与服务、EDA与 IP、晶圆代工、封装测试、半导体设备与材料、方案设计、分销代理”等半导体全产业链800多家企业和50万专业用户","isOrgWhiteList":false,"slug":"jyzzzz2012","avatar":{"id":"v2-5e305b94f675efe2d64427","template":"/{id}_{size}.jpg"},"name":"张竞扬 摩尔精英"},"column":{"slug":"MooreRen","name":"半导体行业观察"},"content":"身兼大学教授、半导体公司创业者、企业最高管理者、投资人等多重身份,闵昊在半导体产业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功底、产业资源和企业管理、运营经验。特别是在RFID应用领域,这位“儒商”更是有说不完的话,下面就让我们分享一下他的从业经历和心得吧。坤锐的发展轨迹当年,闵昊带领5位复旦大学的学生和朋友,于2005年创建了上海坤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起初,公司的研发方向非常明确,即以900MHz电子标签为启动点。随着产品研发的进行,以及对市场的深入了解,闵昊认识到900MHz电子标签的市场及其发展情况并不理想,因此,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坤锐也开始做13.56MHz的电子标签。闵昊表示,公司前期的发展比较顺利,到2009年,坤锐实现了3000多万元的营业额,也拿下了几个关键的大客户,其中包括五粮液900MHz防伪电子标签和广深铁路火车票的13.56MHz电子标签。之后的一段时间,公司也经历了一些曲折,曾经有一段时间比较困难。从2015年开始,公司的运营好转了起来,特别是16年,业务发展顺利了许多,预计与2015年相比,可实现50%以上的增长。目前,坤锐以模拟技术和产品研发为主,最近又拓展到了SoC设计,所以,该公司今后的技术发展路线就是朝着整合了射频、模拟和处理器的SoC方向发展,其面对的应用目标就是物联网,这也是公司成立之初定下的发展方向。一路走来,市场的发展趋势印证了当初坤锐预见的正确,市场与客户也越来越认可这家公司的技术与产品,展现在坤锐面前的机会越来越多。大容量电子标签目前,坤锐的产品线主要包括3类:第一类就是传统的电子标签产品,在这一领域,中国的市场并不是很大,增长速度也有限,而国外则相反,最近几年呈现出比较好的增长态势。因此,坤锐针对国外市场,开发了大容量的电子标签,而且采取了与其它电子标签芯片公司差异化的产品研发策略,产品主要用于资产管理,而非物流。特别是从5年前开始,坤锐就与国外合作伙伴一起,为航空工业提供电子标签芯片,与航空领域的试验、试点几乎同步,成为了第一批开发航空应用的电子标签芯片厂商。这种先发优势,使得坤锐在最近两年在该领域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取得了不错的发展,目前,坤锐电子在航空零部件、机舱管理用电子标签市场,全球排名第一。这使得包括波音、空客在内的各大飞机制造商,对坤锐电子的品牌和产品都有极高的认知度。另外,最近两年,国外用于资产管理和工业的电子标签市场增长明显,坤锐电子从去年开始,给福特汽车提供电子标签芯片,用于发动机引擎的标识和管理,使得发动机在整个汽车生产流水线上能得到更好的加工处理,并储存相应的数据。当发动机走下流水线以后,标签会随其进入整车厂,从而使整车厂对该发动机的生产过程和质量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当然,目前这块儿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相信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国外相比,国内市场发展相对缓慢,而且国内公司对资产管理等应用的电子标签的认识不是很清楚,往往看不出采用电子标签的好处,这方面还需要时间去培养。目前,国外电子标签一个很大的应用市场就是服装的供应链管理,服装采用电子标签的好处是可实现精细化的库存管理。坤锐电子目前还没有进入这一市场,是因为其需要的电子标签容量比较小,但该市场比较大,成本也低。坤锐一直采取大容量、高附加值的差异化策略。今后,随着市场的发展,该公司也会逐步向中低端应用领域渗透,以争取更多的市场空间。笔者觉得,坤锐电子的这种先高端、后低成本的产品策略与很多美国高科技公司极为相似,先进行高门槛的技术和产品研发,确立市场地位后,再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发展,进入相对低端的低成本应用市场,从而建立起一条有深度,又有宽度的供应链,以实现多元化经营。电子车牌:车联网中的“身份证”第二条产品线也是从电子标签分出来的,4年前,坤锐电子开始和公安部交通科学技术研究所一起,开发车辆电子标识产品。在该项目中,坤锐是标准制定的主要参与方之一。目前,该项目已经在无锡和深圳试点测试,相应的标签都已经完成供货。从试点情况来看,效果不错,相应的国家标准也正处于审核阶段。坤锐电子在这块投入了4年,现在终于看到量产的希望,虽然目前出货的量还比较小,相对于4年的投入,收入也有限,但是从长远考虑,这是一件很值得做的事情。这块儿市场也是未来车联网的组成部分,今后,在公安部的统筹下,车辆电子标签将成为每辆车的“身份证”,有利于车辆联网后的认证与管理。闵昊表示:“随着电子车牌的商用,以后假车牌将没有生存的空间。”笔者觉得,从技术角度讲,坤锐被公认为是国内900MHz电子标签的最强者,因此,在与公安部的合作中,无论是相关产品的测试,还是国家标准的起草与制定,该公司都发挥着领跑的作用,使其在未来车联网市场能够产生先发优势。以NFC拓展移动支付市场坤锐的第三条产品线是移动支付产品,该公司从2006年开始进行这类产品的研发,到现在已经有10年的时间,目前开发的是第三代产品。闵昊认为,虽然现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应用广泛,但这种基于二维码的支付方式,在安全方面存在短板,随着用户的增长,其隐患会愈发凸显,容易被不法分子和黑客所利用。而基于硬件的NFC移动支付技术在安全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限于成本,短期内多数手机还不能集成有该功能。坤锐在发展NFC方面,一直在与电信运营商合作,采取先买手机,然后根据需求,再安装NFC功能模块的策略,即将NFC集成在SIM卡内,从而使用户在需要时,更换一张SIM就可以了,不必新购置手机,这样大大加强了用户使用的灵活性,并使成本最低化。当然,将NFC集成在SIM卡内,存在着技术挑战。由于SIM卡很小,使得常规的NFC天线无法集成进去。为此,坤锐开发了一种技术,它可以在很小尺寸的天线上实现常规大天线的信号传输。闵昊表示:“截止到2015年,全世界也只有两家公司具备这样的技术能力,一家是坤锐,另一家就是奥地利微电子(AMS),iPhone6就采用了AMS的NFC技术产品,我们在该技术层面与AMS是同步的,也具有相应的产品,目前正在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广具有NFC功能的SIM卡,去年开始出货,产品已经可以与中国移动的“和包”对接,既可以用在NFC手机上,也可以用在无NFC功能的机种上。这样的SIM卡,可以绑定银行卡、公交卡等,实现手机的多功能集成应用。”最近,坤锐开始将移动支付功能应用到可穿戴设备上,如可实现移动支付的手环,合作伙伴的相关产品在两个月内就会面市,定位于银行业务应用,它也可以同中国移动的“和包”结合,手环通过蓝牙与手机连接,实现多种应用。闵昊认为,NFC在可穿戴设备上的应用也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毕竟,眼下手机集成NFC还存在着各种挑战,而手环则比较简单,应用灵活度也比较高,如果将手环与小额支付连接在一起,相信其对用户的粘性会大幅提升。同时,它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支付安全问题,因为有手机和手环两个硬件载体,必须同时存在,才能支付成功,而且他们之间是通过蓝牙进行数据传输的,不存在软件共享弊端,这样,即使病毒攻破并控制了手机,却无法操控手环,从而使手环成为了手机的一个安全保障。最近,有不少手环公司在向这个方向发展,而坤锐的小天线NFC技术正好能满足这些应用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笔者觉得以下的形容很贴切: 碗里要有吃着的(900MHz电子标签),锅里要有炒着的(车辆电子标识),田里要有耕种的(NFC移动支付),这正是坤锐电子3个产品线的真实写照。芯片必须与系统结合发展目前,坤锐电子有50项左右的专利,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电子标签,另一个是移动支付,比如具有小天线的NFC技术,里边就包含了多项专利。闵昊认为,目前国内对专利的尊重水平普遍不高,意识都偏弱。而且已有的专利也是以防御性为主,进攻型的并不多。专利壁垒对坤锐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才是实现自我发展和保护的根本途径。因为即使单个部分被别人抄袭,整个系统还是独有且安全的。对此,闵昊信心十足,并称目前国内的900MHz电子标签,坤锐电子依然是做的最好的。在笔者看来,该公司更看重系统产品及应用,单一芯片很容易被抄袭,而如果能够为市场和客户提供一整套实用的应用系统,不仅可以体现自身的综合技术实力,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重要的是能够形成强大的保护屏障,形成自己独有的技术和产品优势,且难以被复制。闵昊认为,单一的芯片必须与系统结合,否则很难赚到钱。比如在手环移动支付拓展方面,坤锐组织手环公司、相关的软件公司,以及能与银行对接的运行公司等等,提供一整套的解决方案,与合作伙伴一起开发,以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各施所长,共同推进市场和生态的发展,这样才能尽快打开市场局面,赚到钱。 对IPO的清醒认识在谈到竞争对手Impinj(英频杰)公司时,闵昊说:“Impinj是一家在RFID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公司,其市占率在20%以上,目前是该行业第一大公司。它在很多方面与坤锐非常类似,比如该公司的发起人也是一名大学教授(Chris Diorio博士),这与我的经历相同,而且我与Chris Diorio也有着不错的私交。”谈到Impinj在美国上市时,闵昊表示,该公司的主要产品是标签芯片和Reader,现在的RFID市场,如果只做单一硬件的话,其收入与附加值很难得到提升,Reader的利润则比较丰厚,可实现较高的附加值。但是其总营收并未见明显提升。目前全球的RFID硬件市场总量不大,就几亿美金,也较为固定,且就是这几家公司在分食。闵昊认为,整个RFID硬件市场的想象空间是不大的,这也是坤锐要从多方面开拓市场的主要原因。比如NFC,其具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例如,目前全球年手机出货量约为5亿~6亿部,每个NFC芯片能卖到2美元,那就将有1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若能占据全球30%的NFC芯片市场份额,就能实现3亿美元的营收,而且这还只是单一的NFC芯片,不包括相关的软硬件产品。前一段时间,AMS将其RFID芯片业务部门出售,就赚得了1.4亿~1.6亿美元,闵昊认为,IPO对RFID行业虽然起到了很好的振奋作用,但实际效果并没有那么的强烈,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有限。对IPO清醒的认知,为坤锐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开拓一片更广阔的疆土,在更大的市场当中争取自己的一席之地,例如为客户提供系统级研发和服务,来实现高附加值;而不是在低利润窄领域竞争、徘徊,在这里即使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总收入也是有限的。半导体产业孕育着大变革对于处在红海当中的半导体行业,有人说它已经是夕阳产业,其投入成本高、风险大、利润空间也在被不断压缩。针对这种论调,闵昊给出了他的看法:半导体行业肯定不是一个夕阳产业,它目前就像是处在一个多云的天气状况下,阳光被乌云暂时遮住了。当然,半导体产业也处在变化和调整期,其利润来源和商业模式与以往相比会有不同。以前,半导体公司大都是以通过提升产品性能来作为营收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但从五、六年前开始,以PC和手机处理器为代表的核心电路,其主频不再有大幅度提升了,而是向多核心方向演进,产业主要驱动力,正在从单一器件的高性能向提供具有较高价值的生态系统和商业模式转变,整个行业及从业者必须要适应并善加利用这种变化,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争取到主动。闵昊觉得,未来的半导体产业将更加追求适用及能效,而不是一味地要求高性能。该产业正处在一个平台期,孕育着下一波增长,需要有新的驱动力和商业模式,动力源主要方面之一是物联网,半导体企业一定要与系统设备企业一道,共同分享新增长模式所产出的利润,融合与共赢,建设一个优良的生态系统是产业发展趋势。对中国产学研合作的深刻理解对于中国的产学研合作,闵昊也给出了自己的深刻见解:纵观我们的产业环境,目前看起来似乎是没有什么阻力,“就像我自己,作为公立大学的教授,创立了自己的公司,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家都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比美国的高校还要开放”,闵昊说:“但是,这其中又暗藏着不顺畅的因素,例如:目前企业的研发能力已经不同于早些年,已经超过了高校,这样谈产学研结合,‘学’和‘研’的贡献在哪里呢?本来‘学’应该在学术上领先,并引领最新的技术发展,而眼下‘产’的水平超过了‘学’。如果‘学’的参与人员不与产业紧密结合,只是封闭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的话,甚至都意识不到人家的水平已经超过了你,出现孤芳自赏的可笑局面。因此,我们高校研发的自我定位需要调整,以前是要求能做出一套完整的方案,以表现出研究成果,如果现在还秉承这种思路的话,那一定是没有前途的,无法与产业界竞争,因此,高校应该集中精力,去突破新技术点,并不要求做出完整的系统,然后将这些新技术点融入企业的产品当中,通过双方合作,把这些突破的技术点贯穿起来,就形成了完整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这才是正道。”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科研体制,并不支持以上理念和做法,因为眼下是以论文和所获奖项来评定科研成果的。论文还可以接受,但获奖这一评判标准很不科学,因为如果不能做出完整成果的话,是无法获奖的。此外,国家设置的很多科研项目,也是要求做出完整的成果,而不是鼓励在某些新技术点上谋求突破。这些都是困扰产学研实现良性合作的不利因素。以NB-IoT为例,闵昊觉得高校就应该积极参与,比如高校可以做其中的射频收发器,而即使是这一块,高校也很难独立完成,可以集中精力突破其中的几个技术点,如发射机、接收机的射频前端、振荡器和唤醒功能部分。而作为复旦大学教授,闵昊带领的几个博士生就是在做这样的工作,不一定需要全部攻克,只要能做出其中的2个,就是成功。在这样的基础上,企业再参与进来,把这些新的研发成果融入相应企业的产品当中,就可做出新的芯片产品来。当然,这个时间会比较长。笔者总结:宁可做高标准系统中的某些点,或某个部分,也不要做达不到高标准要求的整个系统,即使做出了这样的系统,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看来,产学研如何分工合作,实现良性互动,确实是个值得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啊!创业感悟与分享作为一名资深企业最高决策人,同时也是一位创业者,闵昊对初创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深刻的感悟。一家创业公司,特别是半导体企业,要生存下去,关键看前三年,这期间说服投资人持续投入很重要。另外,团队很重要——有一支经验丰富(特别要有至少一个具有半导体企业运营经验的人,和一个好的CTO)、战斗力强的队伍,是公司能发展下去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甚至比技术和产品更重要。企业的发展战略也很关键,如果一开始就把cost down作为主要经营目标的话,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很多国外的企业节奏比较慢,但是它很少做错事,这体现出了一个慢决策,快执行的工作体系和流程。而中国企业往往正相反,领导决策很快,但执行无效。因此,作为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好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在决策的时候多动脑筋,多讨论,形成决策后,要快速执行。磨刀不误砍柴工,在企业管理与决策方面,战略第一,战术次之。本期采访嘉宾:闵昊闵昊,男,博士,上海坤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兼总经理闵昊于1991年获得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的博士学位,担任复旦大学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1995年到1998年期间,他担任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系的访问副教授,主要从事CMOS的图像传感器的设计。同时,他在硅谷担任多家半导体公司的顾问,并且是PixelDevices International的创始人之一。1998年闵昊完成了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工作后,担任复旦大学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授和主任。从1998年底至2006年3月,他担任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带领公司从刚起步到成长为中国大陆顶尖的十家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之一。闵昊在集成电路(IC, IntegratedCircuit) 行业有十多年的经验,研究领域包括VLSI系统集成、混合信号IC设计、CMOS图像传感器设计、数字信号和图像处理等等,先后参与、主持完成数十项IC设计工作,在许多刊物和会议上发表了40余篇论文,同时主讲复旦大学微电子系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等课程,理论与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坤锐电子上海坤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坤锐电子”)是一家专业提供高频和超高频RFID硬件解决方案及移动支付解决方案的高科技公司。公司致力于RFID和移动支付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营销。坤锐电子是国际领先的超高频RFID芯片技术设计领跑者之一,产品广泛应用在智能制造,资产管理,与车辆电子安全识别等领域。公司业务遍及国内并远销亚洲、欧洲、美洲等。坤锐电子拥有国内最优秀、最有经验的集成电路设计团队,并对RFID行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坤锐电子作为国内领先超高频RFID芯片技术硬件方案供应商,参与多项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多次荣获中国十大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我们的目标是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全球三大RFID芯片供应商之一。【摩尔领袖志】中国半导体CEO访谈专题栏目。领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决定着整个团队的前进方向和成败。这一点在资金和技术高度密集的半导体行业显得尤为突出。“半导体行业观察”作为摩尔精英旗下的专业半导体行业媒体,利用自身30万微信关注的影响力,为广大专业读者了解半导体行业领袖构建沟通平台,“摩尔领袖志”访谈内容集中在行业发展趋势、经营管理理念、创业创新故事、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等四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实践、从创业到管理全面覆盖。 (二维码自动识别)【关于转载】:转载仅限全文转载并完整保留文章标题及内容,不得删改、添加内容绕开原创保护,且文章开头必须注明:转自“半导体行业观察icbank”微信公众号。谢谢合作! (二维码自动识别)【关于投稿】:欢迎半导体精英投稿,一经录用将署名刊登,红包重谢!来稿邮件请在标题标明“投稿”,并在稿件中注明姓名、电话、单位和职务。欢迎添加我的个人微信号MooreRen001或发邮件到 jyzhang@moore.ren (二维码自动识别)","state":"published","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0,"canComment":false,"snapshotUrl":"","slug":,"publishedTime":"T16:46:25+08:00","url":"/p/","title":"坤锐电子董事长闵昊:不断开拓RFID,实现物联网的终极梦想 | 摩尔领袖志","summary":"身兼大学教授、半导体公司创业者、企业最高管理者、投资人等多重身份,闵昊在半导体产业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功底、产业资源和企业管理、运营经验。特别是在RFID应用领域,这位“儒商”更是有说不完的话,下面就让我们分享一下他的从业经历和…","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null,"next":null},"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sCount":0,"likesCount":0},"next":{"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topics":[{"url":"/topic/","id":"","name":"半导体"},{"url":"/topic/","id":"","name":"半导体产业"}],"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api/posts/","excerptTitle":"","author":{"profileUrl":"/people/jyzzzz2012","bio":"摩尔精英创始人兼CEO,前IBM微电子亚太区市场经理","hash":"a041bc84af3b04f2298645","uid":488500,"isOrg":false,"description":"Linkedin主页:/in/jyzhang8 个人微信:MooreRen001\n个人小密圈(¥199):/vVRNBEe\n\n摩尔精英()是全球领先的专业半导体服务平台,以“连接全球半导体精英”为愿景,重构半导体行业基础设施。旗下业务包括“半导体垂直招聘、芯片设计服务、半导体新媒体、量产运营服务”。覆盖包括“IC设计与服务、EDA与 IP、晶圆代工、封装测试、半导体设备与材料、方案设计、分销代理”等半导体全产业链800多家企业和50万专业用户","isOrgWhiteList":false,"slug":"jyzzzz2012","avatar":{"id":"v2-5e305b94f675efe2d64427","template":"/{id}_{size}.jpg"},"name":"张竞扬 摩尔精英"},"column":{"slug":"MooreRen","name":"半导体行业观察"},"content":"本文由半导体行业观察翻译自美国PCAST的报告,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谢谢。编者按:在过去的2016年,我们在“半导体行业观察”里报道了很多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新闻。具有雄心壮志的中国半导体人将精力投向了IC设计、制造、封测、材料和设备等领域。竭尽全力为中国半导体的崛起而奋斗。但我们自己也认识到自己与欧美日韩的差距,本着合作共赢的观点,我们希望向他们寻求合作,联手打造中国半导体产业链。但遗憾的是总是困难重重,各种人为障碍横亘在我们面前。日前,美国美国总统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PCAST)发表了名为《确保美国半导体的领导地位》的报告。在报告中提到,中国的半导体的崛起,对美国已经构成了“威胁”,委员会建议政府对中国产业加以限制。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正文:在详细介绍半导体产业的全球现状之前,委员会在报告里面写了一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信,简要翻译如下:敬爱的奥巴马总统,这个报告是由工作组内的相关行业领袖、杰出研究员和曾经的政策制定者拟定的,PSAST已经做了审核并通过。报告主要是谈及半导体产业在创新、竞争和安全方面面临的挑战和机会。半导体是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半导体领域取得的进展已经将机基于其打造的设备和服务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与此同时,还开拓了很多新的业务模式和产业,为美国相关从业人员与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对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们也要明白到,尖端的半导体技术对于美国的国防系统和军队实力来说,也是重要的保证。无处不在的半导体使得我们还同时面临了网络安全的风险。但现在,美国半导体的创新、竞争及其完整性正在面临重大的的挑战。由于材料、设备和技术本身的限制,市场的速度变化,半导体创新的步伐已经放缓。加上现在中国正在打造半导体产业链带来的担忧。他们使用政府主导的数千亿美元基金在全球疯狂并购,在国内建设,会给美国带来重要的威胁,我们会在文中详细提及。该报告的核心是:只通过在尖端科技的持续创新,可以减缓中国半导体带来的威胁并能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报告精心制定并推荐了三个重点策略保持美国半导体的领先:(1)抑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所谓创新;(2)改善美国本土半导体企业的业务环境;(3)推动半导体接下来几十年的创新转移;为将这些影响放到最大,那就需要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通力合作。一、概要半导体似乎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半导体的进步已经被应用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个过程中为美国的从业者和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并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促进作用。先进的半导体技术更是国防和军队的重要保障。但由于技术和产业本身的限制,加上中国半导体的崛起,给美国半导体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从历史上看,全球的半导体市场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从历史上看,它是基于政府和学术界的一些研究而建立起来的。因为考虑到国防安全等问题,当中有一部分的技术是处于高度限制的状态。这个产业也是政府高度关注的产业。但后来随着市场力量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有些规则似乎被打破,在面对这个新的挑战,政策制定者应该做一些回应保证国内的产业。我们的观点是,如果我们能够快速创新,那就能够减轻中国带来的威胁。但我们也要明白到,政策只能减缓技术的扩散,并不能停止。所以一旦美国的创新碰到阻碍,竞争者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跟上。因此保持领先的根本方法就是超越所有竞争者。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政府在面对中国崛起的威胁时保持沉默或者悲观。我们认为中国的竞争手段是扭曲市场。他们通过破坏创新抢夺美国的市场份额,并让美国面临国土安全的危险。(编者按:什么鬼?好可怕的想法)。因此在创新的过程中,美国政府也应该极力阻止中国的破坏和影响。我们给出了三点建议:(1)美国应该和中国进行会谈,明白中国的真实意图,通过加入联盟的方式巩固内部投资安全和出口控制,并对中国的某些违反国际协议的某些方式进行限制。美国同样需要调整国土安全的相关协定,预防中国可能带来的安全威胁;(2)我们认为,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本土产业是创新和安全的保证,我们建议政府制定策略,吸引极具天赋的研究员投入到相关的研发中去。并从政策、资金和税收上给予帮助;由上所述,一个良好的产业环境是必须的,但并不是充分的。这还需要多方面的协助。二、挑战和机会半导体是现代生活许多产品的基础,包括PC、蜂窝电话、太阳能面板、医疗诊断和自动驾驶汽车等等,几乎所有的设备都不能脱离半导体。在过去几十年,半导体高速发展,并给美国和全球带来了巨大的转变和收入。但最近几年,由于半导体面临技术壁垒和市场快速转移等问题,导致发展缓慢,尤其是中国疯狂的半导体建设热潮带来的挑战,美国政府应该推动技术创新,维持半导体带来的收益和影响。为实现这些目标,我们要打造一个极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本土半导体产业环境,但这需要更多的支持。我们也明见,产业界是半导体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持和加速半导体产业的创新,就需要打造一个开放的,基于市场的,IP受到高度保护的,研发资金可以承受的,拥有领先研究人员的、具备经验丰富工程师和科学家且市场容量巨大的产业环境。产业界需要一个市场力量并没有被滥用的环境。无论什么样的创新,对美国的经济都是有利的。持续的创新,将会使美国的半导体产业拥有一个健康且有活力的产业环境(还有一个强大的研究群体)。和其他主要竞争者相比,美国可以为创新企业提供必要的的材料,而不是仅仅削减现存技术的成本。从历史上看,美国政府对R&D的支持,同样是推动半导体创新的根本。但一旦产业被“掏空”,这些支持就没有任何价值。创新形成的健康半导体环境同样能够产生良性循环:不但能使美国企业能够领先于竞争者,同样能够加强美国本土的产业,这样又能进一步推动半导体的创新。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基于本身强劲的资本,天赋和领先研究机构的优势打造出的本土产业在建立起竞争优势之后,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美国政府通过将其产业与国外竞争者隔离来保持其竞争领先优势,创新将会遭受打击,同时美国的产业的竞争力和经济会受到影响。经济是美国国防的基础,这就使提升美国半导体的竞争力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我们更要明白到,美国同样面临一个与半导体密切相关的国防挑战。为了维持其优势,美国军方需要拥有有些其潜在对手不拥有的半导体技术(编者按:这就是为什么我国要大力发展半导体的原因)。包括军方在内的美国官方半导体采购者,同样需要缓和供应链带来的风险,同样也需要正视完整性和可用性带来的风险。再者,移动计算、自动驾驶汽车和物联网增加了对半导体的需求,这些应用也给平民带来了网络安全的挑战。一个强大的本土产业能够舒缓这些安全威胁,但并不是长久之计。将关键的器件放到美国本土设计、制造和生产能够降低美国半导体面临的风险。但我们并不能轻易做到这个。因此我们需要探讨其他方法。让无论来自哪里的半导体产品,都能保证安全。如果美国想通过对向美国销售半导体产品的公司进行简单限制的方式来保证安全,这会导致市场分割和竞争减弱,最后引致创新缓慢。这就让美国获得先进芯片的可能性降低。附:美国半导体产业现状从营收上看,总部位于美国的半导体公司在全球拥有巨大的市场份额,但在过去的是十年内,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化现状日益明显。在过去的二十年内,美国半导体企业的销售额占了全球半导体半数以上的销售额。而其他同样而优秀公司则位于南韩、日本、台湾和欧洲。再过去的二十年,并没有中国大陆的公司进入前二十名。美国半导体的销售与全球半导体的销售占比但美国公司的业务开始转变了。他们开始将制造业务移向国外,或者只专注于设计业务,将制造付托给TSMC这样的FAB。在2015年,美国本土的FAB份额降至13%,与1990年的30%,1980年的42%有了很明显的落差(尽管很多工厂还是归属于美国公司)。尤其是存储产业,在过去四十年,发生了大范围的转移,首先从美国转向日本,再转向韩国,现在似乎有往中国转移的趋势。典型的全球半导体制造模式现在看来,美国依然在半导体的重要领域拥有领先的市场地位。美国同样拥有全球大多数的IC设计企业和Fab工厂,这两项占了半导体市场的的80%。而在集成电路领域,美国在逻辑、模拟方面更是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特别说明一下,美国在智能手机和设备用到的高端微处理器、通信芯片方面拥有全球领先的优势,另外在路由器、互联网和固定电话交换用的网络器件方面,美国也是当之无愧的一哥。全球最大的的IDM(Intel)、前三大的fabless公司和全球前三大的EDA设计公司都在美国;另外,从营收上看,三大设备商中的两大总部也位于美国。三、进化中的挑战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全球半导体市场从来没有完全自由过:因为从半导体的发展史来看,基本上都是由政府和学术界推动的。这就使得当中很多的应用被限制应用在国防安全和主动防御中。因此这就使得半导体成为国家政策紧盯的产业。当然,市场力量也在当中扮演一个中心和重要的角色。但美国政策制定者对目前市场力量的猜测会导致不同的效果。尤其是在和其他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交锋时,挑战更为严峻。为了让大家明白半导体产业目前的现状和缓和直面的主要风险,深入了解中国通过制定政策,将全球产业中动态竞争的产业转移到中国这个趋势,直面技术转变带来的挑战的事实,我们特意总结了一下这些挑战和威胁:(1)技术和市场半导体创新模式一直以来都非常简单,至少从规则上看,是这样。过去,大家都遵循摩尔定律,每十八到二十四个月将晶体管上集成的晶体管数量提升一倍,并同时降低芯片成本。这个规定在过去几十年一直指导着半导体的创新。根本上,这个定律就是推动产业界往更快的计算,更高的集成度,更低价格方向发展。从本质上看,就是提高CMOS技术的集成度。但从现在看来,延续这个定律需要直面两大基本挑战:首先是由于物理性质限制,现在缩小晶体管尺寸变得越来越难,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会变成不可能任务;其次,先进制程工艺的推进步伐也变得越来越慢。现在,将芯片商晶体管的数量提升两倍的周期已经延长到三十个月,在未来,这个时间将会继续延长。另外,由于现在半导体传统计算转向了包括移动设备、汽车、大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等领域,这就使得创新和的转移和扩张变得日益重要。另外,在这过程中我们不但需要考虑制程的推进速度,还需要考虑制程提升带来的能源消耗。SoC、功能和其他方向也在我们的考虑范围。在过去,几乎所有的大公司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那就是提升芯片的晶体管数量,降低芯片的成本。公共和私有资源也是为了这个共同目标而服务的。现在,这些公司在不同的技术方向,有了不同的奋斗目标,这就使得在产业内的策略和投资调整变得更加困难。半导体还需要面对产业高度集中的挑战。现在,全球前前五大半导体公司的销售额占了全球销售额的40%,较之2006年的32%,提升了8个百分点。现在成本的压力正在推动半导体公司抱团取暖。举个例子,为了满足速度和小型化的技术挑战,美国本土的Fab在先进逻辑工艺上花费的成本需要高达120亿美元,而在五年前,相应的成本只要50亿美元。这些高额的成本来自于设备花费、低迷的经济规模和政府物理限制带来的研发成本。因为这些原因,VC在半导体领域的投资锐减,这就让新公司进入半导体行业的难度大增,新的竞争也无从谈起。但我们也无可否认,产业的集中,也是有利的:例如公司之间竞争的减少,可以投入更多的钱来做长期的创新。但是高度集中也会带来更多的风险。更高的市场集中度就意味着更少的竞争,这就意味着企业没有动力去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保持在新产品和技术的投资。 高度集中还会带来公司定位的风险。下面我们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领域内的所有产品都被一个非美国公司所把持,这就使得某个产业会被国外所控制,损害美国的利益(编者按:美国人的报告告诉我们中国,更要发展半导体)。相反地,如果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那么产品和公司的多样化,带来的影响就没那么大。(2)中国半导体策略带来的影响创新的缓慢、市场的转变还有产业的集中化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挑战。但这也不及中国带来的影响巨大。现在中国通过非市场手段,利用各种方针策略,期望在半导体的设计和制造领域获得全球领先的位置。伴随着中国半导体产品消耗的增长,这让半导体产业面临的挑战更加错综复杂。按理说,中国的入局会给产业界和消费者带来巨大的利好。但是从现在中国半导体的策略上看,他们的发展会给半导体创新和美国国土安全带来威胁(编者按:美国的半导体那么强,对中国没威胁?)。中国在半导体技术方面的追随是远远落后于美国,这是毋庸置疑的。中国的先进逻辑制造技术跟美国、台湾和其他先进的半导体玩家比较,也是大大不如的。现在中国有很多半导体Fab,但都比当前主流的工艺落后1到1.5个世代。在存储方面,虽然中国正在大力投入,但可见的是,目前中国并没有本土相关量产企业,现在中国本土量产的先进存储都是国外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企业产出的。由于这些外国公司都无一例外地,不选择中国公司作为合伙人,因此中国就选择投入大量的资金,去建立本土的存储产业。同理,中国缺少Tier-One的半导体设备公司,但有一个Tier-Two设备公司在上海,那就是AMEC。这个公司制造半导体Fab厂所需的某种制造工具。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半导体只能通过收购海外包括美国、日本、欧洲、韩国和台湾)的先进半导体公司或者其某些部门来提高其竞争力。而中国在这方面的投入也是明显增加。现在看来,中国半导体表现最突出的领域就是Fabless。根据我们统计,中国现在有400家IC设计公司(编者按:根据魏少军教授在ICCAD2016上的演讲,中国的IC设计公司有1300多家),当中大多数正在快速成长。但坦白说,中国这些Fabless和国外先进同侪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从目前看来,大部分的中国fabless都是瞄准低端和中端市场。假设这些公司将保持高速增长,或许他们未来会针对中国市场做定制化的芯片。这对于国外的FAB来说,也许是一个激励,在最后还会给设备公司带来利好。出于对经济和国土安全的考虑,中国政府公开宣称,将会打造一个比现在更先进、更完善的半导体产业链,以降低对国外的依赖。在经历了十年失败的半导体尝试之后,中国在2014年颁布了“IC推进纲领”来促进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在纲领里面,包含了营收要求和技术目标。这个纲领也获得了包括习近平主席在内的众多中国高级领导的支持。当中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中国希望到2030年,将其半导体产业链重要领域的水平拉升到全球第一阵营。中国的半导体策略依赖于其庞大的经费支持。这是一个包括国家基金和私募资产在内的,金额总额达到1500亿美元,周期长达十年的投资。而其中技术的获取,中国则希望通过对先进企业的投资和收购获取。美国过去五年共230亿美元的并购规模与其对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现在很多中国投资机构依循政府的方针,开启了疯狂的并购。这和中国在其他领域的投资是一致的。中国现在也正在推动本土的技术创新和转移。中国现在在半导体领域的逆风投资,就是看在未来半导体创新的缓慢,这就让中国可以利用其政策扶持,推动其本土产业跟上世界先进业者的步伐,逐渐取替他们。纵观中国半导体的建设策略,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补贴;另一方面则是零和博弈(编者按:这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属非合作博弈,零和博弈表示所有博弈方的利益之和为零或一个常数,即一方有所得,其他方必有所失。在零和博弈中,博弈各方是不合作的。)(a)补贴为了支持本土半导体企业的发展,中国提供了一系列的补贴。这些补贴是为了推动中国电子产业减低对国外的依赖的,还有基于其国土安全的考虑。中国的补贴包括了吸引国外企业来中国投资建厂,本土企业的海外并购(包括公司和技术)。但是中国的补贴对于国外半导体制造商(公司和工作人员)来说,是一个明显的零和博弈的话题。对其他参与者来说,也是零和博弈的问题。短期来看,中国的补贴对于美国公司和消费者来说,是利好的,这些钱呢个能够帮忙降低成本和产品价格。但长期来说,这些补贴会减弱其创新能力。取决于市场的初始状态,这些补贴也会推动中国企业的集中化运营。而对美国来说,由于中国会将其产品的销售范围扩大,这会增加美国国土安全面临的风险。而生产的过剩,则会对直接竞争者构成影响。这些补贴,也会直接侵蚀美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影响企业的雇佣状况和创新。(b)零和博弈中国在半导体建设上采取的一些策略也很明显的看做零和博弈。他们的一些策略让业务转移到中国带来的并不是降价,而是升价。这些策略是有害的,因为他们进行的业务并不会给其他竞争者带来收益,还会提升消费者的产品价格,和其他使用半导体设备的价格,同时还会阻碍创新(编者按:这什么逻辑?)由于中国的加入,加速了敏感技术的传播,这会给美国的国防安全带来极大的挑战。中国的“零和博弈”策略包括了以下方面:强迫或者鼓励本土消费者购买中国半导体供应商的产品,中国在这方面的表现是很突出的(尤其是在政府采购)。这样就会使得全球创新的动力骤减(编者按:逻辑不懂)。对于那些非中国的供应商来说,市场就更小了。而中国公司面对的竞争也更小了。考虑到中国本土庞大的市场容量,这在未来可能会导致全球市场向中国高度集中的可能。强迫用技术换市场,这样就会降低创新的动力,尤其是对美国企业来说。这样同样会引致先进技术能够被所有企业迅速复制的可能。这同样会引致市场向中国集中的可能。相反地,随着中国市场的高度集中的出现。中国就有能力去推动技术转移,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编者按:逻辑真的很难懂)盗窃IP,在技术创新转移的过程中,这也明显对创新造成影响。根据媒体报道,中国经常明里暗里盗取IP技术(编者按:证据呢?)。明地里意味着中国通过审查的方式,去检查哪些安全可控的技术,以此获取相关半导体的技术细节(编者按:纽约时报曾经在2016年五月做过报道,说中国通过对苹果等在华运营的相关公司进行技术审查,以此获取美国的关键技术)。共谋,根据媒体报道,中国公司和一些低价值的收购目标共谋,协助中国获取相关技术。这些动作有时候会违反国际协议。四、应对策略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应该遵循以下六大方针:1、为了获得胜利,必须跑得更快。从上面描述我们得知,在降低中国追赶速度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很多的诱惑(编者按:什么鬼?)。但是我们要认清现状。如果美国在领先全球制造的情况下,不保持创新,那么在半导体方面的停止就会影响到生活水平和军事实力。更重要的,一旦美国停止创新,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领先是必然的。因此保持美国的领导地位的关键就是持续创新。2、聚焦在先进的半导体技术研发先进的半导体技术是经济创新转型的关键。这也是国防实力领先的关键。除了领先技术,政策制定者也要聚焦在主要的安全挑战。当中包括了持续性供应、国际贸易中的障碍还有投资策略。而不是仅仅在半导体技术上领先。3、打造自身的优势,而不是对中国如影随形。美国和中国对私营和国营的概念有很大的差距。在美国,联邦企业的存在是缔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帮助适应企业的成功,还会通过投资帮助竞争者崛起,政府在当中充当的角色并不是去担当资产的分配者;而中国则更愿意将补贴投向成熟的公司和行业,并持续投入帮助其成长壮大,最后产能过剩,导致经济受到影响(编者按:不挣钱的生意,中国会做?别当我们傻子好吗?)。美国提倡全球开放交易和投资(编者按:这真的开放吗?中国在美国的收购被拒绝是什么回事?),当然在关键的安全领域是例外。这个立场会让消费者和全球经济受益。中国从全球的开放中受益,但是很少承担相应的义务(编者按:美帝其心可诛啊)。很多情况下,中国反而阻碍正常的市场化运动。例如中国对进入其市场企业的条件和限制(编者按:这确实不是打自己的脸)。4、预估中国对美国策略的回应中国并不会对美国无动于衷的,更多的可能是中国对美国制定的策略会强力回应。尤其是在那些美国具有极大领先优势的领域,这个回应尤为强烈。美国对于中国在美国收购的的审查,是对中国相关政策的回应。5、不要条件反射地反对中国的进步美国致力于推动一个开放,具有竞争力的全球经济体。但前提是这些发展的过程并不是中国推动的那些违背国际规则的做法(编者按:所以说合不合法是美国说了算?)。与此同时,美国政府需要找出那些特别的半导体技术和公司,并对其加以保护,拒绝并购,避免造成可能的安全威胁。(编者按:所以还是一言堂)。6、执行贸易和投资规定美国政府应该反对中国那些违反规定的行为,即使这些行为对美国经济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这些反对是很积极的。附: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策略的回应日本、韩国、台湾和欧洲在全球的半导体产业链中,拥有显著的地位。他们对中国的半导体政策也做了迅速的响应。当中包括了调整贸易规则、控制投资、增加对其本土半导体企业研究和设计的支持。这些特别的回应包括:台湾地区已经禁止或者限制中国大陆在台湾的并购获投资,台湾也颁布了一个合作协议去帮助半导体企业投资研发。南韩同样在中国半导体对其的投资商做了紧缩,政府同样发布了半导体基金,帮助本土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政府还制定了相关方案,阻止其工程师为中国服务,推动本土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五、影响中国的计划美国有很多方式限制中国的行动。当中包括了正式和非正式的贸易和投资规定,还有类似基于国土安全考虑的CFIUS单边审查的工具。目前看来,这些限制效果还是很显著的。美国政府需要持续研究这些政策,避免一些可能出现的对国家经济和安全的威胁。(1)推动全球先进技术的透明化理想情况下,全球应该在为半导体产业打造一个公平,且以市场为主导的环境。当然,为了国土安全,某些例外也是被允许的(编者按:所以什么话还都是你说了)。但与中国达成相关的协议,似乎有点难度。因此美国政府需要推动中国在半导体先进技术方面策略的透明化。作为WTO成员国,中国有义务其他WTO成员国家公开其补贴策略。而中国虽然有向其他国家公布相关方针,但美国认为这是不完整的(编者按:所以这还是你们美帝说的?)。中国同样有义务公开其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将其翻译出来。但似乎中国对这个不热衷。在2016年11月的JCCT上,中美达成了一个半导体产业的相关协议,那就是打造一个公平、公开并受透明法规和规定控制的半导体环境。中国方面声称并不会要求能投资到某些结束或者IPR转移。中美双方就这个协议还交换了意见。基于以上考虑,美国政府应该在咨询相关行业专家的建议之后,推动某些领域的公开,以使得多方受益。(2)重构国防安全的工具,必要的,对中国的相关方针进行阻碍美国对其本土半导体的限制,主要为了国防安全的考虑。美国政府也应该坚持这种观点,而不要为了某些眼前的利益动摇。美国政府也不应该对中国这些扭曲市场的行为视而不见。因此美国应该限制中国对美国公司的收购和出口的限制。美国应该以国防安全作为做相关决定的衡量出发点(举例,某些关键采购的限制是合适的)。在某些领域不应该给中国任何谈判的可能。主要中国还坚持他们的那些不合理的方针,美国应该也应该持续执行这些策略。例如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所谓“安全可控”,这应该成为美国策略制定的参考。另外,如果中国企业通过政府支持,从美国这边获取先进技术产品,并最终将其推向产能过剩的后果,那么对于我们的政策制定者来说,就需要考虑是否答应中国的这个并购了。总之大方向就是降低中国带来的威胁。(3)与同盟联手,加强全球出口控制和内部投资安全美国致力于推动实物的出口控制和投资安全。美国也应该和同盟一起制定相关法则,将其推广到其他市场。完善各类产品和技术的安全相关审查,这是很多美国同盟所缺乏的。在美国,CFIUS在海外投资方面充当重要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兴和华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