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教下我理财产品,或有好产品的能介绍个吗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使用财视扫码登陆
下次自动登录
其它账号登录:
06月16日基金网特邀凯石金融桑柳玉老师做客中金在线路演中心与网友进行交流,欢迎各位网友登录踊跃参与。
&&&&>> &正文
要拜财神更要会理财 三点教你做好净值类产品功课
来源:浙商网 作者: 佚名
  银行理财产品就像一辆巴士,你总是会有各种理由嫌弃它,比如嫌它收益低,嫌它流动性差,也会嫌它5万元的门槛高。但实际上,这辆公交每天都是爆满,有时候甚至想抢个位置都难。
  对于传统类储蓄的银行理财产品,我们已经无需赘言,不过,今年市场上或许将出现大量净值类产品,和过去的产品完全不同,投资者需要提前做好功课,以迎接这类产品的到来。
  不瞎说,用数据说话。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157家商业银行发行了15237款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估计为17.98万亿元;第二季度共有166家商业银行发行17773款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估计为20.51万亿元;第三季度共有171家商业银行发行了19398款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估计为25.45万亿元;第四季度共有302家商业银行发行了20776款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估计为28.44万亿元。一年下来,总数量达到73184款,规模约92.38亿元。
  银行理财产品安全
  看看,这一年下来,大家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热情是一阵高过一阵。银行理财产品之所以受欢迎,主要是基于安全和超过定期存款的收益两个原因。就好比这辆巴士每天都会准时发车,你只要在车站等候就能上车,虽然有时候也要挤一挤,但总是会带你到终点站。
  由于有银行的信用作背书,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可控,出现亏本的可能性非常低。总体来说,过去一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还是相当不错的。无论在何时,基本都能买到5%以上的产品。在部分时间,比如每个季度末,你还可以去抢一下超过7%的产品。7%是什么概念?目前,1年期贷款的利率也只有5.6%,哪怕信用贷款上浮20%,也只有6.72%,也就是说,你贷款买了银行理财产品,付了利息还有的赚。当然,如果你想以投资的理由去贷款,银行会对你说“No”。
  对于传统银行理财产品,很多投资者都已经清楚地了解运作模式了,但这一切可能在2015年发生改变。因为净值类产品可能将大幅度增长,将占据部分江山。所谓净值类产品,就是和基金一样,每天公布收益,从而确定收益,和过去“类存款”的方式有极大的区别。
  收益不确定了:无论你做任何投资,首先要知道你在玩什么,或者说知道规则。就好比你玩麻将,也要知道麻将的规则一样。净值类理财产品与类固定收益产品有相当大的差别。
  保守型投资者首选
  目前类固定收益产品都有预期收益,不管是5%也好还是6%也好,起码你能知道这款产品可能的收益。但是净值类产品就无法做到这一点。净值类产品每天都要公布该产品的净值,比如1.2元、0.8元等等,每天都不同。这就意味着你的收益每天都在变化,所以无法用单纯的年化收益率来计算。在这种情况下,对习惯了购买传统理财产品的人来说,净值类产品意味着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开放日即可申购和赎回:类固定收益类银行理财产品都有投资期限,比如30天、60天、180天等等,在此期间,投资者无法赎回投资金额。但净值类产品一般都有开放期,比如说“中国工商银行行业优选型理财产品”,每周第一个工作日为开放日,在开放日投资者可以申购或者赎回产品,这就意味着投资者不用再苦苦等着理财产品到期,增加了理财产品的流动性。这对流动性有较高要求的投资者来说是好事一件。
  产品门槛降低至1万元:根据要求,净值型产品的银行理财管理计划,投资门槛下降至1万元。传统银行理财产品的门槛通常为5万元,这让屌丝只能看看。而下降到1万元之后,门槛降低了不少。对于保守型投资者来说,对于银行有一种天生的信赖感,在他们眼中,银行理财产品的信用保障要比其他产品高得多。降低门槛后,对于手头资金有限的投资者,是开启银行理财的一个起点。
  判断风险要看方向
  传统银行理财产品由于风险较低,也有预期收益率“刚性兑付”的不成文的保障。人们很少去关注产品的风险程度。但净值类产品则大大不同,比如一家银行两款产品,净值分别为1.4367元和,0.6921元,也就是说有可能会亏损。那么要了解产品的风险,就必须了解投资方向。通常来说,投资存款、债券、银行约定存款等方向的产品风险较低,而投资股市、基金等产品的风险较高。
  赎回要收费:类固定收益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一般都已经去掉了托管费、管理费、销售费等,是最终收益。比如1款1年期5%的产品,10万元的收益就是5000元。但净值类产品则和基金类似,在收取之前三种费用的基础上,还需要收取赎回费用。比如目前市面上的一款产品,1年内赎回的费用为0.5%,1年到2年之间为0.25%,超过2年则不收费。所以投资者在计算收益的时候一定要把赎回的费用算进去。责任编辑:紫竹林
  基金网声明:基金网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收藏到&&】【】【】【
我来说两句
栏目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排行
---------------------------------------------------------------------------------------------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风险自负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闽 B2- 号
《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编号:闽通信互联网 [2008]1 号
证券资讯提供:福建天信投资咨询顾问有限公司 [证书:ZX0151]
Copyright &
福建中金在线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理财产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