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笔记本苹果touch barr实用吗

苹果脑洞开得太大 Touch Bar的真相竟是这样
[摘要]Touch Bar使用了一种名为T1的处理器,而这种处理器其实就是Apple Watch中使用S1处理器的变种版本,是苹果专为可穿戴设备打造的芯片。
腾讯数码讯(编译:Human)在苹果上周的发布会上,我们看到了全新的2016款MacBook Pro笔记本,而其中15英寸的MacBook Pro内嵌的OLED触控条Touch Bar成为了最吸引人的亮点。Touch Bar被嵌入到了键盘的上方,从一侧贯穿到另一侧,可以让我们的双手在上面操作。一只手操作面积更大的触控板,而另一只手就可以操作Touch Bar实现各种功能。那么Touch Bar具体是如何使用的呢?Touch Bar其实使用的是WatcOS系统当然,这些秘密苹果是不会告诉你的,不过来自爱尔兰的程序员兼开发者Steven Troughton Smith在仔细研究了Touch Bar的硬件和软件后得出了结论,Touch Bar使用了一种名为T1的处理器,而这种处理器其实就是Apple Watch中使用S1处理器的变种版本,是苹果专为可穿戴设备打造的芯片。
正在加载...
简单地说,苹果MacOS系统将当前的信息保存到Touch Bar的内存中,然后通过特别定制版的WatchOS系统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这些数据通过MacBook Pro内部的线缆传输到Touch Bar中,WatchOS系统继电器会通过多点触控的方式再将信息传回到MacOS中,并且在Touch Bar的OLED屏幕上显示对应的内容。有传闻称Touch Bar的T1处理器将为Touch Bar带来了额外的安全特性,而这也是非常有可能的。Troughton Smith认同这个说法,并且表示在macOS处于睡眠模式下,Touch Bar仍然可以工作。因此Touch Bar的T1芯片主要是负责用来管理各种输入设备的安全性,包括Touch ID、摄像头、Touch Bar等。“从文件系统来看,尽管是watchOS系统的变种版本,但仍然是一种新系统,虽然苹果不会对外推广,但是这种系统将iOS和macOS之间连接到了一起。”这位开发者表示。而这种watchOS系统的变种版本将无法独立安装App,Touch Bar本身配备了25MB的存户空间,并且通过虚拟硬盘的方式在OLED屏幕启动后用来进行控制硬件。同时Touch Bar看来只能一次处理一个活动项目,因此在后台运行的应用无法通过Touch Bar来操作。一条长长的高分辨率显示屏至于Touch Bar的硬件配置,首先就是它支持10点的多点触控输入。Touch Bar取代了原有键盘的功能键,因此在尺寸上基本上与原来的物理键盘相同。同时,OLED屏幕的分辨率为2170×60像素。而这同样是一块视网膜的高分辨率屏幕,因此作为用户界面扩展来看,基本上有效分辨率为1085×30像素。而这并不包含Touch ID指纹识别的部分。整个Touch Bar被分成了三个区域,分别是128像素宽的系统按钮区、1370像素的应用控制区以及608像素的控制面板区。这三个区域均以32像素用来隔离。而苹果未来会进一步说明应用程序的控制设计,默认的宽度应该是16像素,而固定空间区域为32像素,大型应用的区域间隔是64像素。比如,Fluid这款软件在应用区域的布局按钮像素宽度为144像素,缝隙之间的宽度为31像素。而在文档编辑的情况下,单词列表将占据890款的像素,而测量旁边的按钮来看是144像素,额外的控制按钮为151像素宽。Touch Bar的出现是为macOS带来更多iOS特性再一次,T1芯片和Touch Bar的出现带来了安全性的讨论,根据之前Troughton Smith的理论来看,就算macOS系统处于待机或休眠甚至关闭状态下,Touch Bar依然可以工作,而这将导致未来在MacBook Pro上会出现一些来自于iOS系统的特性。“也许有一天,未来的MacBook Pro会在Touch Bar中使用性能更强大的A系列芯片,然后可以在macOS中运行iOS的应用扩展,同时显示包括应用通知、系统任务、网络状态等。”Troughton Smith表示。但是,他也指出了T1芯片与Touch ID指纹识别系统的关联,它们与iPhone一样都捆绑在了同一枚处理器中,因此如果芯片更换,Touch ID传感器也要更关。基于苹果Touch Bar的操作指南来看,Touch ID是整个Touch Bar的一部分,因此如果OLED更换,就导致整个MacBook Pro的上半部分都要更换。另一方面,来自于苹果的首席软件工程师Craig Federighi表示,Touch Bar的确未来可能会运行非macOS系统的特性。比如未来如果用户想要在MacBook Pro上运行Windows系统,那么Touch Bar就会根据Windows系统显示不同的功能键或特性。看来苹果也已经确认可以在自己的Mac设备上运行来自微软的操作系统。苹果的规则苹果已经为开发者提供了一个API接口,为开发者针对Touch Bar开发功能提供了一个指导方针。而根据苹果的介绍,Touch Bar依然只是一种输入设备,而并不是MacBook Pro的“副显示屏”,尽管从技术上来说,Touch Bar的确就是一块显示屏。“用户可以在观看Touch Bar后进行控制,但是用户的主要目光仍然需要停留在主屏幕上。”苹果表示。“Touch Bar不能用来显示警报、提醒、消息、混动内容、静态内容或任何其它能够吸引用户注意力而让用户将视线从屏幕上转移下来的功能。”看来,苹果对Touch Bar如何使用的规则进行了限制,虽然是一块OLED显示屏,但是只能用来取代原来的功能键并且进行一些扩展操作,而未来是否会提供更多的互动,或者与主屏幕互相扩展,那么还得看苹果如何定位了。来源:推荐:关注腾讯数码微信官号(ID:qqdigi),带你玩遍各种潮酷新品,前沿资讯、一手评测、视频搞机、趣玩直播,还有各种新奇玩儿法。什么茄子黄瓜不能吃只能拿来用?OPPO新机不拼配置全靠它?你每天为什么不用换裤衩?锤子发布会现场1万人险遭“灭口”?答案都在这里。
[责任编辑:jiedu]
还能输入140字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苹果MacBook Touch Bar的17项功能汇总
栏目: 电脑常识 来源:  
&  Touch Bar真的很鸡肋吗?在一片吐槽声中,13888元起价的新MacBook Pro迅速被冠以&低性价比&的标签。Touch
Bar的存在除了让新Mac更贵,它到底还有什么作用?其实TouchBar并非华而不实,它有17项功能你可以试试:
  常用功能:如音量控制、屏幕亮度,ESC键会一直显示在Touch Bar上,但其余的案件会根据你所进行的操作而改变案件,第三方软件开发也可以在Touch
Bar上镶嵌自己的功能键。
  图片编辑:苹果自带的图片软件会允许你用Touch Bar来调整,修改,裁剪以及给图片增加滤镜功能。在图片功能中也可以通过滑动来浏览不同照片。
  视频编辑:使用Final Cut Pro时可以滑动来查看整个视频的时间线。
  增加Emoji:在信息和邮件中,你可以从Touch Bar中选择Emoji表情,在某些时候会推荐你用某些Emoji来代替你的文字。
  推荐文字:就如iOS里面的对话推荐功能一样,Touch Bar也会出现推荐你可以使用的对话内容。
  文档编辑:文档编辑时可以方便地为文字加粗,斜体和下划线。
  音乐控制:音乐的控制如播放,暂停,跳跃都在你在听音乐的时候一直出现在Touch Bar上。
  网页浏览:当使用Safari浏览器是,Touch Bar会有&打开新页面&、&搜索&、&返回&等案件。在Touch
Bar上也会显示网页书签的预览。
  电子邮件管理:Touch Bar功能可以让你发新邮件、回复邮件、删除邮件、将邮件放置到收藏夹。
  幻灯片使用:在使用Keynote的时候,你可以使用Touch Bar来调整字体和图片,同时也可以用它来切换于不同的幻灯片中。
  连接Siri:Siri按钮将常驻于在Touch Bar条上的最右边。
  FaceTime:可以使用Touch Bar接受或者拒绝FaceTime呼叫。
  地图指引:当你使用苹果自带的地图软件的时候,Touch Bar会有推荐的按钮让你可以轻松找到附近的电影院,餐厅等。
  日历管理:可以在苹果自带日历软件中快速浏览。
  Touch ID:指纹识别功能在Touch Bar条的右侧,你可以像在iPhone上使用Touch ID一样,可以用于购物,登陆等。
  自定义Touch Bar:你可以为Touch Bar自定义你想要等功能如:截屏、锁屏等。
  编程:在使用Terminal和Xcode写代码时,Touch Bar会显示常用的几个导航功能。
10-28 10-28 10-28 10-28 10-28 10-28 10-28 10-272016款MacBook Pro Multi-Touch Bar笔记本开箱 - 知乎专栏
你正在使用一个过时的浏览器。请以查看此页面。
{"debug":false,"apiRoot":"","paySDK":"/api/js","wechatConfigAPI":"/api/wechat/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
{"database":{"Post":{"":{"title":"触摸未来
2016款MacBook Pro Multi-Touch Bar笔记本开箱","author":"cgbdw","content":"对于苹果粉说,2006年一定是个”特别的年份”,在15年苹果宣布旗下电脑处理器将全面转向英特尔平台,2006年的MacWorld大会上乔布斯带来了苹果家的第一款采用英特尔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MacBook Pro,并相继推出了15.4英寸和17英寸两个版本。2006年第一款MacBook Pro采用全铝合金外壳,这在当年让人眼前一亮,相比PowerBook更薄的机身与更强劲的性能,同年MacBook随之诞生,自然而然的取代了iBook的位置。与MacBook Pro一样,MacBook采用了英特尔酷睿双核处理器,并用Mini-DVI取代了iBook上的Mini-VGA接口,同时首次采用镜面屏,将金属机身换为聚碳酸酯外壳。当时还有一个黑色外壳版本的MacBook,小白小黑的昵称就是从那一代的MacBook叫起来的。上图即第一代的MacBook Pro17英寸版本,对于苹果而言MacBook Pro的意义何在?我觉得使用intel的处理器带来的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MacBook从此可以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了,这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很多人选择了苹果的笔记本。在过去的10年中,MacBook Pro经典的外形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到今天,MacBook Pro都没有太多改变。2008年有个惊艳的一幕,乔布斯从信封里抽出了一台MacBook air,当时全世界最轻薄的笔记本“。然后2011年乔布斯离开这个世界。2012年苹果再次对MacBook Pro重新设计,变得更加轻薄,且配备了Retina显示屏、取消了光驱。但之后MacBook Pro系列就只是一些常规性能提升,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在2016年新的MacBook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进化,键盘顶端的ESC \\F 1~F 12功能键区function keys物理按键被取消,换装成了一块触摸屏,苹果称为Touch Bar。13.3英寸MacBook Pro并配备集成式 Touch ID 传感器 Multi-Touch Bar的型号是A1706。用过老款15.4英寸MacBook Pro的同学都有一个感受,那就是略厚也太重了,确实15.4英寸在一些专业用途上大屏幕带来的体验会更好,但是也好羡慕13.3英寸MacBook Air的轻薄,而用MacBook Air的同学或许又羡慕MacBook Pro的性能。而现在2016款13.3英寸的MacBook Pro基本上糅合了Air的轻薄和Pro较为强悍的硬件配置,可以说是两全了,相对于15.4英寸的MacBook Pro,我觉得大部分人更适合选择这台13.3英寸的MacBook Pro毕竟携带起来更方便。电源适配器和电源线,电源适配器功率为61w。深空灰的机器外壳的颜色要比前几代的银白色要多一些灰黑色,看起来质感是很不错的,气质上也更沉稳一点。右边两个Thunderbolt 3接口和3.5mm耳机孔,现在耳机孔不带光纤了。设计的简化不光是将接口进行整合,一些减法也在做。即使是15英寸的MacBook Pro,2016款也要比之前的几版轻盈许多。边角的弧线有让本本看起来更薄的功效,这是苹果一贯的做法,在MacBook Air上最为明显,2016款13英寸的MacBook的厚度才是1.49 厘米 (0.59 英寸),重量1.37 千克 (3.02 磅)。打开后看上去更薄,屏幕部分也很薄,当年金属感极强的MacBook Pro和air这种轻薄和干净的感觉也影响到了不少厂商,以至于今天很多Windows超极本的设计上都可以看到MacBook Pro的影子。厚1.49 厘米,长30.41 厘米,宽21.24 厘米,重1.37 千克,13英寸的轻薄苹果本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很多经常出差的人士不再抵触原15英寸MacBook Pro的厚重感,而且13英寸这台本本对于女性用户来说友善了很多,单手就可以轻松的携带。当然,怀抱本本和书籍这种卖萌动作也可以放心的做了,要是老款的15英寸MacBook Pro搞不好就因为太重滑下来掉地上了。当然,怀抱本本和书籍这种卖萌动作也可以放心的做了,要是老款的15英寸MacBook Pro搞不好就因为太重滑下来掉地上了。A面的样子,A面的样子,取消了会发光的苹果LOGO,换成一块抛光的金属,看上去要低调很多,而在平放时视觉效果的一致性上要更好。打开后因为屏幕玻璃和边框贴合,熄灭屏幕时看起来边框非常的窄。13英寸i5配置的MacBook Pro基本上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要独立显卡的话,还是要选15英寸版本。13.3英寸配置Multi-Touch Bar的MacBook Pro可以选低配Intel Core i5 3.1GHz 双核处理器 (Turbo Boost 最高可达 3.5GHz),8GB2133MHz LPDDR3 主板集成内存,250GB 主板集成 PCIe SSD可以选装1TB的SSD,高配版本在官网上可以选配Intel Core i73.3GHz
处理器 (Turbo Boost 最高可达 3.6GHz),16GB 2133MHz LPDDR3 主板集成内存,1TB 主板集成 PCIe 固态硬盘,显卡则是intel Iris Graphics 550 ,可用显存有1.5G,应该来说对于办公性能是不差。如果是15英寸的版本,则可以选配Radeon Pro 455图形处理器,配备 2GB GDDR5 显存,可以和Intel HD Graphics 530显卡进行切换,应该来说游戏性能就有保障多了,但是价格也飙升到了2万元人民币。金属外壳的做工当然是一贯的精致,细节部分的线条感美极了。左侧的两个Thunderbolt 3接口,如果是接苹果的显示器,左侧的两个Thunderbolt 3接口,如果是接苹果的显示器,可以接一台分辨率为 5120 x 2880 像素 (60Hz) 的显示屏,支持超过十亿色彩或者两台分辨率为 4096 x 2304 像素 (60Hz) 的显示屏,这是很多设计师和出版行业的人士看重的;如果是接驳VGA、HDMI接口的显示器,可以买转换器。蝴蝶架构键盘,新的苹果本能够变得更薄和蝴蝶型按键结构关系很大,相对于常规笔记本的X按键结构不仅厚度减小了40%,而且还更加稳定,从而降低按压时出现卡键的几率。但是键程实在是太短了,比一般的笔记本的的孤岛式键盘键帽要矮,虽然有一点顿落感,但苛刻点说毫无手感而言,这个按键虽然触发很松,给人回馈太少的感觉,一下子还习惯不来,尤其是指甲长的一定要修剪一下,否则用起来不会很舒服。不得不再次感叹下苹果得设计和做工,桌子上随便一放都是好看到不行。本本合起来时间背后的线条美极了,喜欢苹果本的人或许大多都喜欢简单一点的生活方式。实用主义的人或许会觉得接口多,方便各种接驳各种设备才是简单好用的本,机身上输入输出接口太少,用好多东西都要用转换器,是不是太麻烦了,这类用户还是适合选择Windows本。对于Touch Bar,很多网友只是看图并没有真正的用过,就因为担心工作效率在网上开批,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现在谈谈2016款MacBook Pro长条形的Touch Bar 触摸屏,支持多点触控,其分辨率为 2170x60px。在最右区电源按键这里则集成了指纹识别装置Touch ID。Touch Bar 出来后被批评很多,首先是砍掉了function keys功能键,尤其是很多程序员很在意的ESC按键;另外是很多人,包括不少设计师人士在操作Touch Bar 时需要从屏幕切换视线,不能盲操作,降低了工作效率。Touch Bar 本人使用下来第一点感觉确实是手感和物理按键真是不能比,因为触摸上手感基本没有,因为没有回馈设计。Touch Bar 的触摸感有点特别的是手感并不是和常规的平板、手机那样是光滑的,表面的触摸手感和键帽很像,只是不能按下。手机当初从物理按键过渡到触摸屏幕来也有同样的批评,不过现在大部分人都接受了手机的触摸按键,也没有人再提手感的事情。不过电脑要完全用屏幕替代物理按键这很难,看看ipad和Surface就知道了。先看看苹果MacBook Pro 新的TouchBar和QWERTY 键盘视频。对于一些人来说,这台MacBook Prob笔记本是生产力工具,而对于更多的人来说这条笔记本或许就是简单的办公需求,更多的时候是充当娱乐工具,我们先谈谈Touch Bar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会带来什么改变。苹果这个Touch Bar 它是基于一个迷你版的watchOS,拥有25MB虚拟内存盘来启动和调用 Touch Bar硬件,像一个 USB外接设备和 macOS进行数据传输,在你使用不同的应用软件时它会显示对应的按键或者快捷键。比如你使用聊天软件时,Emoji表情会显示在Touch Bar 上,如果你是播放音乐的话,可以在Touch Bar 上进行快捷播放控制,而在画画时可以在Touch Bar 上滑动触摸屏来选取颜色等。在Touch Bar上,如果你使用Safari浏览器输入网址时,Touch Bar 会将最近常访问的网站图标列在触摸屏上,如果你要快速访问就直接点一下图标,如果是按照原来的操作方式,我们应该是先移动鼠标或者是触摸板上的光标,再屏幕上完成点击动作,应该来说Touch Bar还是有点“智能”的味道的。Touch Bar 在我是用下来的感受是,很多时候你双手在键盘上操作,只要伸伸手触摸Touch Bar 区域的图标就可以完成很多快捷操作,这样会减少鼠标的操作或者触摸板的操作,效率上要高很多。Touch Bar 在我是用下来的感受是,很多时候你双手在键盘上操作,只要伸伸手触摸Touch Bar 区域的图标就可以完成很多快捷操作,这样会减少鼠标的操作或者触摸板的操作,效率上要高很多。每个人每天打开电脑,通常都是在做类似的事情,使用几个常用的软件Touch Bar 的按键是可以自定义的,这样来说Touch Bar 的“快捷键”的意义要比F1-F12按键好很多,因为很多人从来没用过笔记本顶部区域的这排按键。最右的Touch ID指纹识别装置,这是苹果首次在笔记本上配置,非常方便,和用手机一样指纹解锁。不过,对于专业用户来说,可能Touch Bar 带来的改变短时间有点接受不了,首先是程序员,ESC按键对于他们来说太重要了。如果是平面设计师,我觉得问题不大,尤其是Photoshop的专业用户,photoshop的大部分组合按键都是Ctrl\\Alt\\Shift+字母按键的组合键。换做Office系列办公软件也是如此,也就是说Touch Bar 和大部分关于生产力软件的快捷键并不冲突。而又回到普通用户的习惯,在Word和PhotoShop这样的软件上,快捷按键组合就有上百种,Ctrl+*的组合按键是最常见的形式,但是很多人并不会记得软件的大部分快捷按键,往往只记得常规的几个快捷按键组合。也就是说相对于稍微专业的软件用户Touch Bar,实际上可以把这些你遗忘的快捷按键重新挖出来,摆在触摸屏幕上供你使用,如果你选择自定义按键,那更方便了,等于每个人有一块针对自己使用习惯的键盘了。Touch Bar 是不是改变PC交互方式的重要一步?从我个人使用的感受来看,Touch Bar对于我的日常使用是提高了效率,可以说Touch Bar不光是起到按键的功能,也是屏幕的扩展,等于电脑的第二块屏幕,因此带来的效率提升尤其是在上面可以滑动操作,调节进度、浏览照片等,这都带来了很好的新体验。不过要熟悉这个Touch Bar的新键位需要时间,我在用某软件时它是一套按键布局,而在用另外一个软件时是另外一套键盘布局,这也就是一些人吐槽touch Bar操作时需要功屏幕上切换视线过来,不能盲操影响效率的原因,不过相信大家熟悉了一段时间后,尤其是长时间用你常用的一款软件后,就开始会熟悉键盘布局,盲操也是有可能的。不过要熟悉这个Touch Bar的新键位需要时间,我在用某软件时它是一套按键布局,而在用另外一个软件时是另外一套键盘布局,这也就是一些人吐槽touch Bar操作时需要功屏幕上切换视线过来,不能盲操影响效率的原因,不过相信大家熟悉了一段时间后,尤其是长时间用你常用的一款软件后,就开始会熟悉键盘布局,盲操也是有可能的。另外有种声音说苹果在相对专业的MacBook Pro配置Touch Bar是不应该的,应该只在偏向日常应用的MacBook air配置,我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但是F1-F12的按键配置就完全适合所有的专业用户吗?显然不是的,有很多行业的专业用户还是用不到F1-F12,其实既然有Thunderbolt接口,对于快捷按键有特殊需求的用户,选择一个外接的扩展键盘就好了。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键盘+鼠标是常规的输入方式,而Touch Bar的出现,可以说是强化了键盘的功能,而减少了鼠标的操作,新的MacBook Pro的触摸键区非常大,使用MacBook Pro的话相较一般笔记本,无鼠标情况下操作电脑要方便不少。Retina显示屏配合MAC OS再加上苹果的色彩管理方案,这或许是设计师们喜欢苹果机最重要的那个原因。对于很多人而言,Retina 显示屏是选择苹果笔记本的一个原因,13.3 英寸LED 背光显示屏 (采用 IPS 技术);初始分辨率 2560 x
ppi),500 尼特亮度。照片的显示效果还是很好的,画面细腻。在使用中还用Spyder4校色仪查看了一下屏幕的色域,MacBook Pro这块广色域屏幕还是很好的,100% adobe色域覆盖,应该来说摄影师、平面设计师可以放心的使用这块屏幕了。如果不是2K分辨率的屏幕,还是1920分辨率的屏幕的话,大部分的Windows笔记本屏幕显示效果没法与这台MacBook pro本抗衡。在Windows平台上,Surface Pro4将12.3英寸PixelSenseTM显示屏 分辨率提升到了2736 x
PPI) ,这是真正可以与MacBook pro抗衡的屏幕,不过在实际使用中,第三方软件对于高分辨屏幕的显示优化又拖了后腿,MAC OS相对来说在高分辨屏幕显示的体验上要好很多。其他方面无线网卡是802.11ac Wi-Fi,5G频段下传输速率约为80M/s左右 ,蓝牙 4.2 无线技术,接口性能方面Thunderbolt (速率最高可达 40 Gbps),USB 3.1 第二代 (速率最高可达 10 Gbps),音频方面用的是Cirrus Logic CS42L83A音频编解码器芯片,这几个组件配置还是不错的。关于13英寸Macbook Pro的性能,国外网站有用Geekbench4进行测试过,13.3英寸顶配版本可以跑57958分,i5版本的性能应该来说也是很不错的。关于13英寸Macbook Pro的性能,国外网站有用Geekbench4进行测试过,13.3英寸顶配版本可以跑57958分,i5版本的性能应该来说也是很不错的。单就性能来说,i5版本的MacBook Pro基本可以满足日常办公需要,平面设计和绘图方面也是没有问题的,机器的性能足够大部分人使用。但是如果你要有独立显卡,只能选择15英寸的机型了。散热方面性能也不错,这次可以将本本放在腿上使用而不会感觉明显的发烫了,新的13英寸带Touch bar的笔记本电池是49.2Wh的电池,而13英寸不带touch bar的是54.5Wh,续航会更长一些。但从目前新本的用户反馈来看,2016款的MBP要比之前的续航性能差,尤其是带Touch Bar这台,新的MacBook pro对于苹果来说其实是做了很多进化的,而我们只是习惯性的看到键盘上Touch Bar的改变,以及type-c接口的配置,在机器性能优化和体验上,苹果其实做了不少。另外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是,有一些人很想知道新的MacBook 如果安装Windows,Touch bar会不会没法使用,有种说法是在安装win10后Touch bar就只显示F1-F12按键,如果是这样的话,还是建议装Parallels Desktop、VMWare Fusion这样的虚拟机来运行Windows。指纹识别、语音助手、触摸屏幕,这三种控制电脑的方式在过去的电脑上是没有的,但是今天都出现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了。对于很多iphone 的用户来说,iPhone、apple watch 、MacBook苹果的协同操作实在是很方便,不过砍掉其他接口,只留type-c接口显得过于激进了一些,有在强推新标准的嫌疑,在当前的状况下,接什么东西都要转接,接U盘要转、接打印机要转,甚至于玩电脑时想充充手机都有点麻烦,新的MacBook Pro似乎是对那些“闲人”很友好,对于拿MacBook Pro来工作的一些人来说,可能有些不便。但是这种“不便”或许是另外一种“方便”,如果有一天很多种接口都变成同样一种兼容接口,或者都用无线传输连接,难道不是更简便?苹果的每一次变革,总会折磨得一些客户生不如死,比如苹果几乎是最早在机器上取消光驱的,但是后来的事情大家也看到了。回到文章标题,为什么要说Touch The Future?在2002年的电影《少数派报告》里阿汤哥用手势操作电脑的画面很让人惊艳,这是在14年前,当时在很多人眼里想象的外来电脑就是这样的,这种操控方式其实已经实现,也就是目前我们使用的平板电脑,基本上都是用触摸及手势操作,虽然没有电影里那么酷炫,但是人机交互方式其实是一样的,如果给你一个100英寸的平板电脑,你的操作方式也可以像阿汤哥那样在屏幕上摸来摸去。在电影钢铁侠里电脑变成了全息成像的3D影像,斯达克先生也是用手势来控制电脑进行钢铁侠新机体的组装。在2009年的电影阿凡达里,基地的主PC也是全息投影的,可以通过声音和手势来控制。在另外一个画面中,我们看到工作人员用的电脑还是有键盘的,不过其中有个镜头是将电脑的画面通过平板传输到另外一个画面时直接使用平板为中介,两个电脑靠近了进行拖放。在电脑诞生以来,很多部件都变了,处理器变得越来越快,以往只能靠网线传输数据后来变成了无线、屏幕从厚重的CRT 显示器变成了轻薄的触摸式显示器。而键盘这个东西,似乎从电脑诞生以来就没有变过,现在找到一块20年的PS2接口键盘,只需要转接一下就可以用在电脑上。为什么键盘这么难以变化?对于文字输入的习惯是基本很难改变的,而人们对于机械装置的手感也是很在意的。应该来说,在未来的电脑中,键盘仍然会存在,但是可能有一些改变了,比如说每个键盘会有LED显示屏,而不是想现在一样只是简单的背光灯,在你使用不同软件的时候键帽会显示不同内容,这就是现在俄罗斯人在做的Optimus Popularis键盘,它和苹果Touch bar有很相通的地方。我们可能会觉得Touch bar直接替换掉功能键有点太粗暴,用起来不太方便,但是再看看阿凡达里这样的画面,我们就会明白。人类目前这么依赖键盘和鼠标,是因为我们目前只有键盘鼠标、或者触摸屏幕来操作电脑,等到眼球控制、声音控制、手势控制(这三个都有现在都有研究,比如siri\\微软小娜),当另外的多种控制技术成熟时,很多时候就或许就不再那么需要键盘就可以完成操作,而物理的键盘只是在需要大量输入文字的时候才需要用到了。按键、触摸、声控、手势、眼球控制的发展来看,触摸控制已经进步很快,在平板手机上大规模的应用了。对于那些没有用过Touch bar的同学来说,真的不用担心新的人机交互方式会给你带来不便,会让你的工作效率下降,就本人使用的感受而言,受到的影响微乎其微,而一些软件的工作效率反而上升了。在Touch bar推出之前,应该做了大量的验证,只不过可能有些用户的需求不过能兼顾。对于一些对按键比较敏感的专业用户来说,Touch bar版本的MacBook Pro,我觉得还是很值得买的:一是因为2016款的MacBook Pro一如既往的强大和稳定,而且更轻薄;二是对于Touch bar不要纠结,就算你选了全键盘的版本,我也只能说抱歉,苹果新的蝴蝶键盘手感真的是比较不理想,如果是要大量文字输入需求,或许我们可以备一块机械键盘外接,输入效率应该会更高;第三,不工作时没有那么高的文字输入需求,用用Touch bar你会觉得挺好玩的,而且你可能在你的专业软件和Touch bar之间还能找到一种新的控制方案。所以,Touch The Future,勇敢触摸世界和PC的未来吧。『分享最新的电子产品体验评测内容,寻找数字消费品与生活的真意』
欢迎关注小安的微博 @ITZY小安 ","updated":"T12:53:5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collapsedCount":1,"likeCount":3,"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v2-8676099eab5cef0e63ba0cd4b1b6da32_r.jpg","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reviewers":[],"topics":[{"url":"/topic/","id":"","name":"苹果公司 (Apple Inc.)"},{"url":"/topic/","id":"","name":"MacBook Pro"},{"url":"/topic/","id":"","name":"笔记本电脑"}],"adminClosedComment":false,"titleImageSize":{"width":1600,"height":900},"href":"/api/posts/","excerptTitle":"","column":{"slug":"cgbdw","name":"intech数玩派"},"tipjarState":"inactivated","annotationAction":[],"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1,"snapshotUrl":"","publishedTime":"T20:53:51+08:00","url":"/p/","lastestLikers":[{"profileUrl":"/people/liang-5-80-96","bio":"比如......","hash":"2a292fd2d06ca1fc0e1c3a","uid":994200,"isOrg":false,"description":"","isOrgWhiteList":false,"slug":"liang-5-80-96","avatar":{"id":"da8e974dc","template":"/{id}_{size}.jpg"},"name":"Liang"},{"profileUrl":"/people/cindyngau","bio":null,"hash":"df3e1aea903bcf0fbebfc","uid":500300,"isOrg":false,"description":"","isOrgWhiteList":false,"slug":"cindyngau","avatar":{"id":"d606c049cc98d6f5ede7","template":"/{id}_{size}.jpg"},"name":"cindyngau"},{"profileUrl":"/people/min-min-19","bio":"","hash":"ceb691cb19e9e3d2c26f16c5766cb32f","uid":64,"isOrg":false,"description":"","isOrgWhiteList":false,"slug":"min-min-19","avatar":{"id":"55804dc2f","template":"/{id}_{size}.jpg"},"name":"旻旻"}],"summary":"对于苹果粉说,2006年一定是个”特别的年份”,在15年苹果宣布旗下电脑处理器将全面转向英特尔平台,2006年的MacWorld大会上乔布斯带来了苹果家的第一款采用英特尔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MacBook Pro,并相继推出了15.4英寸和17英寸两个版本。2006年第一款MacBo…","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v2-ea1ea296deecbb0f1297c82_r.jpg","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topics":[{"url":"/topic/","id":"","name":"创新科技"},{"url":"/topic/","id":"","name":"蓝牙音箱"}],"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api/posts/","excerptTitle":"","author":{"profileUrl":"/people/cgbdw","bio":"营销/设计/策划","hash":"51bcecfdebf31","uid":92,"isOrg":false,"description":"数字消费品评测人","isOrgWhiteList":false,"slug":"cgbdw","avatar":{"id":"v2-8668917decaa68e7d2b18","template":"/{id}_{size}.jpg"},"name":"ITZY小安"},"column":{"slug":"cgbdw","name":"intech数玩派"},"content":"在智能手机普及后,蓝牙音箱这类产品迅速的发展起来,苹果体验店总是将最新款的iPhone摆在蓝牙音箱上供顾客体验音乐的美妙,而在最新款的iPhone7手机上,取消了3.5mm音频插孔,是否暗示着在未来我们听音乐要更多的选择无线传输呢?创新(Creative)声霸锣系列音箱在市场上有着不俗的声望,2016年创新根据市场变化升级了旗下的产品,推出了智能版防水蓝牙音箱iROAR Go,在功能设计和技术上都颇具看点。音箱外包装上的红点设计奖标志,iRoar Go是一个设计精巧的音箱,尺寸很小但是却塞进了5个扬声器,多种音源接入功能丰富,加上创新出色的音效、耐用机身材料及 IPX6* 防水设计,这台iRoar Go获得了2016年德国红点设计大奖。包装盒子侧面印有产品的一系列特性:5单元、可接驳麦克风成为扩音器、多音源、内置支持Flac、MP3等格式、支持SoundBlasterConnect APP。包装内附件包括电源适配器、MicroUSB连接线、麦克风连接的转换线以及说明书,充电头可替换插头的设计很好用,附带的3种插头可以在多数国家通用。音箱主机尺寸为54 x 192 x 97 毫米,重量810 克,是一只手就可以轻松拿起的尺寸,方便用户携带外出使用,IPX6* 防水设计还是很新鲜的,在蓝牙音箱上有防水设计的不多,防水设计可以方便用户带到泳池边、海边等场景使用。iRoar Go到底有多大呢?可以参考上面两张图,第一张图中是和5.2英寸手机大小的对比;第二张图则是和12英寸的thinkpad平板电脑对比。iRoar Go在体积上并不是很大,放在桌面很节省空间,也可以将其作为笔记本电脑或者PC电脑的配箱,虽然体积不大,但是这是一个有着“大嗓门”的蓝牙音箱,甚至可以放在客厅作为背景音乐音箱使用。iRoar Go正面是冲孔金属网罩,下面隐藏了2 个远场高频单元(1.5 寸),中间是1个主动钕磁体低音单元(2.5 寸),3个主动扬声器构成了2.1声音结构。iRoar Go机身内使用两个功率放大器,一个专注于驱动中音和低音,另一个则专攻高音效果。在箱体两侧则是低音共振膜(也称为被动单元),被动单元可以大幅度提升低音的量感和打击力度,这种技术目前有很多蓝牙音箱在开始使用。从官方的结构图上可以看到iRoar Go的单元结构,在这台音箱上创新第一次使用开创性的独有 SuperWide超宽音效技术,这个技术主要的功效就是让声音更广阔,iRoar Go虽然小,但是可以给人大音箱的错觉也是SuperWide超宽音效带来的效果。“最好的音箱就是你忽略了音箱的存在,而感官里只有音乐。”很多小的蓝牙音箱声音方向性很明显,让人感觉到声音是从桌子上的那个小盒子里传出来的,而且声场不大,有声音被关在小盒子里的感觉。iRoar Go的声音就有很不错的声场表现,声音有一定“脱箱感”。iRoar Go机身上的按键很多,都是都采用防水的橡胶按键,顶部是播放控制按键,实现控制曲目上下曲、播放、暂停等功能,顶部左侧的Roar按钮是创新的“锣吼”音效开关,除了开启锣吼音效之外,还能够在均衡器模式以及音效关闭之间进行切换,均衡器模式初始的设定即是超宽音效模式。机身正面左侧的按键是电源开关,音量控制以及蓝牙连接按钮、电话接听控制按键灯,手机连接到iRoar Go音箱时可用音箱来通话。机身正面右侧的指示灯则表示音箱目前接入的音源,可以在BT、SD、USB、AUX通道间切换,作为一个小尺寸蓝牙音箱来说iRoar Go支持的接入方式还是很多的,尤其是SD卡槽的设计比较好,市面上很多蓝牙音箱都没有SD卡槽。音箱背面没有接口或者按键,但是中心部分透音孔,起到调节声音听感的作用,通常是为了避免声音发闷。在iRoar Go上,这个投音孔有更多的作用,创新在iRoar Go上应用的Supser WIDE音效是一种环境音效,通过声音的反射来营造较大的声场,机身背后的透音孔在靠近墙面使用时就会与墙面发生声音反射,实现更大的声场表现。iRoar Go顶部的接口区域用橡胶盖进行防水密封,包含了电源、音频输入、USB输出,MicroUSB以及TF卡槽。USB接口可以播放USB存储器里的音乐,可以为其他设备输出5V 1A的电流,比如你把这个小音箱带到户外使用时,可以使用它给你的手机充电,另外旁边的Usbmini借口则可以接驳电脑或者 PlayStation4 主机,将这个音箱作为PS4游戏机外放音箱,带来更好的游戏体验。另外iRoar Go可以使用转换扩展器,将麦克风接驳到音箱上组成个人扩音 (PA) 系统,演讲、会议、课堂都可以使用,甚至可以用这个音箱演唱卡拉OK。iRoarGo支持的蓝牙传输版本为蓝牙4.2,支持A2DP无线立体声蓝牙,支持的解码器有AAC, SBC这让蓝牙传输音乐的音质更有保障,同时支持NFC感应,具有NFC功能的手机比如索尼Xperia系列就可以将手机与音箱稍微靠近一下完成连接,用起来非常方便。通过PC连接iRoar Go音箱,然后安装Sound Blaster Connect软件,就可以在PC上使用iRoar Go音箱作为外放扬声器,并且创新的连接控制软件内置了很多音效,如游戏、电影、音乐等模式,在音效设置上,创新因为Sound Blaster声卡音效做了很多年,预设的音效都还是很不错的,这是创新的优势。另外在软件中可以自行调整声音输出风格曲线,这样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声音,建议使用默认的SUPERWIDE音效。iRoar Go是第一款搭载创新自主研发SuperWide超宽音效技术的音响产品,顾名思义,该开创性技术超越了传统声学设计极限,让无法提供强大声学功率的小巧便携音箱亦可实现身临其境的宽广音场,提供如同大音箱的超宽音场体验。垂直、水平、悬挂等方式放置时会悠不同的声场效果,这也是iRoar Go的声音能够填满整个房间的秘密。创新声霸锣的还有一个比较标志性的音效锣吼(ROAR)需要更强劲、响亮的音效时,只需按下“ROAR”按钮即可,除了显著增强声音响度之外,在音效深度及空间感也将有所加强。手机端Sound Blaster连接软件的功能基本一致,可以设定音频输入通道,也可以调节音效。使用上非常方便。最后来说说iRoar Go的声音特点,如果不开音效的话,iRoarGo的声音还是不错的,低音也比较悠量感,不过中高频的声音感觉有点紧,听上去是比较平常的声音。开启ROAR之后,声音会变得通透不少,声场变大,中高音会更出挑,同时低音会得到增强,应该来说是非常不错声音,很适合流行音乐欣赏。iRoar Go的声音响度很高,如果是5-10平米的房间,估计开到70%就够了,若在最大音量下,iRoar Go的声音会有点“爆音”,主要来自箱体的谐振,能够感觉到箱体在震动,这也从一个侧面上反映了iRoar Go“小身材大嗓门”的特点,开启锣吼音效后甚至让人有些不敢相信这么小的音箱能够发出如此响亮的声音。如果再开启Super Wide音效,感觉声音的环绕效果会更明显,但是中频声音似乎有些削弱,低音的量感进一步增加,这是在垂直放置的情况下得到的听感,如果换做其他放置方式,声音会发生更多的变化,主要感受就是声音的“浮出感”增加了,中高音也显得更为清丽空灵一些,这种声音很悦耳,但可能有些用户会觉得稍微有点奇怪,因为中高频的声音密度变少了,Super Wide音效比较容易因营造出浓厚的“氛围感”如果是低音较多的曲目,会觉得低音的弹性和泛音增加,如果是比较清丽的曲目,会觉得声音有悠扬悦耳的感觉。iRoar Go的声音可以说在同样价位尺寸的蓝牙音箱里是很不错的,低音有量有质,但是在一些曲目众稍微显得有点不混沌,音量大而不尖锐,加上创新出色的音效,是很多人会喜欢的声音,个人觉得最好听的声音是开启ROAR音效,然后调整为自然风格,非常的柔和好听,相对与比较热门的BOSE Soundmini系列,iRoar Go的低音显得要更为干净一点,而与另外一款比较热门的JBL Charge2+相比,三频均衡感和中高频的清晰感上iRoar Go要更胜一筹。iRoar Go的内置电池为5200毫安时,续航时间还是比较长的,具体的续航时间与音量大小有关系,相比很多蓝牙音箱,iRoar Go的输入通道和功能还是很多的,创新有很强大的音频技术储备,很多产品功能都做得多而全,iRoar Go也是如此,多种功能基本上可以满足各类用户的使用需要,目前iRoar Go的中国国行上市价格1299元,就其音质和功能而言,是一款非常有竞争力的产品。『分享最新的电子产品体验评测内容,寻找数字消费品与生活的真意』
欢迎关注小安的微博 @ITZY小安 ","state":"published","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0,"canComment":false,"snapshotUrl":"","slug":,"publishedTime":"T01:19:29+08:00","url":"/p/","title":"创新Creative iROAR GO声霸锣防水智能蓝牙音箱评测","summary":"在智能手机普及后,蓝牙音箱这类产品迅速的发展起来,苹果体验店总是将最新款的iPhone摆在蓝牙音箱上供顾客体验音乐的美妙,而在最新款的iPhone7手机上,取消了3.5mm音频插孔,是否暗示着在未来我们听音乐要更多的选择无线传输呢?创新(Creative)声霸锣系…","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null,"next":null},"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sCount":0,"likesCount":0},"next":{"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v2-cb80068cedcda_r.jpg","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topics":[{"url":"/topic/","id":"","name":"入耳式耳机"},{"url":"/topic/","id":"","name":"耳机"},{"url":"/topic/","id":"","name":"Hi-Fi"}],"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api/posts/","excerptTitle":"","author":{"profileUrl":"/people/cgbdw","bio":"营销/设计/策划","hash":"51bcecfdebf31","uid":92,"isOrg":false,"description":"数字消费品评测人","isOrgWhiteList":false,"slug":"cgbdw","avatar":{"id":"v2-8668917decaa68e7d2b18","template":"/{id}_{size}.jpg"},"name":"ITZY小安"},"column":{"slug":"cgbdw","name":"intech数玩派"},"content":"智能手机的普及突然让耳机这个配件突然间爆发起来,而音乐爱好者这一群体也迅速膨胀,与之对应的是耳机厂商推新的节奏加快,尤其是国产耳机厂商,近两年冒出许多,连国产手机厂商都在售卖“发烧耳机”了。因为工作相关的原因,楼主听过不少耳机,不过当你听多了之后就会发现,现在市场上很多耳机就是为了“捞钱”而推出的,真正的好耳机是什么样的?我说不清楚,但是在这条新的JVC FW002上大家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JVC FW002是一条有灵魂的耳机”,这是我对这条耳机的评价,这句话听起来有些矫情,那我们换一句流行的表达方式吧,”这是一条真正有工匠精神的耳机”。今年10月的时候JVCKENWOOD推出了三款入耳式耳机新品HA-FW001、HA-FW002、HA-FW003,其中最高阶的是HA-FW01,国内价格在2500元人民币左右,HA-FW002则为2000元只有,HA-FW003是1500左右,价格梯度很明显。HA-FW系列是JVC KENWOOD的第四代木振膜耳机,官方资料上说明本年升级点主要是用厚度的50um木质振膜替代了原来FX850的80um振膜。单元尺寸上FW001单体直径为11mm、FW002/003单体直径为10mm,使中高音域获得更鲜明的音质优化。由于之前的木振膜旗舰耳机HA-FX1200我有一条,而且这次HA-FW系列发布后FX1200仍然是旗舰位置,HA-FW001对应升级的应该是FX850。FX1200听了一年是条好耳机,可是我一直觉得低音过重,听久了有点累人,所以新的HA-FW系列的耳机也担心FW001低音偏重,最终的选择是定位于中阶的FW002。在入手之前都没有听过,但我想10mm的单元或许比FX1200、FW01的11mm单元要内敛些。FW002耳机参数:类型:动圈型
驱动单元:直径10mm 木质球顶单元音压:104dB / 1mW
频响:6Hz ~ 45,000Hz
阻抗:16Ω允许最大输入:200mW (IEC*) 减震结构:异性混合金属调音系统导线:MMCX接口;可拆卸连接线;1.2m(Y型)OFC线;沟槽耳机线插头:φ3.5mm/24镀金L插头(L型)重量:约12.3g(不含导线)包装内的附件有S、MS、M、ML、L尺寸的硅胶套、是绕线器和收纳包,附件和耳机的做工都非常不错,本次JVC也在包装上强调这条耳机是“日本制造”,凸显日本人做产品的极致精细的内涵。FW002的腔体外壳是枫木,FW001是黑檀木,这个外壳的加工工艺还很好的,每个耳机外壳的纹理都不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说你的耳机世界上只有一条,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卸下硅胶套可以看到导管,采用织物滤网,日系耳机好像大多数采用织物滤网,欧洲及中国厂商似乎更喜欢用金属网。除了外壳是枫木制造外,FW002的振膜也是枫木的,目前入耳耳机用木振膜的主要就JVC一家,可谓是独门黑科技。FW002的导线是可拆卸导线设计,MMCX接口,这个接口的第三方线材还是很多的,应该来说换线的可玩性很高,导线做工不错,有沟槽纹理,不容易缠绕,而且导线软硬度也比较合适。良好的做工延续从腔体延续到导线,再延续到插头上,插头高出半截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在手机和播放器戴保护壳的时候也能保证接触良好,插头针为24K镀金,不过有点奇怪的是,插头的金属外壳颜色和耳机腔体上的不一样,如果做成一样颜色,视觉一致性上不是更好?木制外壳和玫瑰金的金属装饰装饰件呈现出一种复古的美感,从外形上来看,FW002的外形还是很美的,也很能给人木制艺术品的那种温润的感觉。个人不太喜欢的设计是红色和蓝色的 L、R声道装饰环,放在一起感觉有些冲突,第二是本身木制外壳和浅金色的装饰以及黑色的导线等等都是比较暗调的色彩,突然跳出比较鲜艳的红蓝色感觉有点突兀。对比一下仍然是木振膜旗舰的FX1200。FX1200的外壳同样是桦木,不过表面质感和FW002不同,FW002是光面清漆,FX1200则是原木质感,朴的意味要更多一点,两个耳机的尾部装饰金属覆盖面积有区别。FX1200的单元是11mm和FW001一样,FW002则为10mm体积上自然要小一些,不过JVC的木振膜耳机因为用的金属材料比较多,自重都偏重,甚至有网友开玩笑说像“耳朵里插了一个U盘”的感觉,这个说法稍微夸张,第一次佩戴可能会有点不适,但是习惯了倒也无所谓。从设计和做工上来说,FW002都是很不错的耳机,木制外壳的耳机国外大品牌做的不少,比如铁三角但是都主要是头戴式的大耳机,入耳式耳机做木外壳的不多,且大多数做了1-2款就不做了,而JVC却坚持做了4代,并且有高中低档多款产品,不得不说确实是很有匠心情怀的厂商。JVC FW002的产品图看上去就很复杂,很黑科技的感觉,本次FW系列采用木材、钢材、铜材、铝材等多种材料组合“新异性混合四种金属”的调音系统,控制多余谐振,提升高解析音源还原度。改变素材搭配组合,实现不同声响效果。(FW001使用了四重混合金属结构,FW002使用了三重混合金属结构,FW003使用了双重混合金属结构)。那么为什么木制外壳耳机很少有厂商做呢?不少厂商都做过木制外壳的头戴式大耳机,而入耳式耳机则非常少,铁三角也做过一条CKW1000AVN,采用了昂贵的樱花木,但是也没有后续了。主要原因是木制的腔体的稳定性不是很好,很容易发生多余的震动影响到声音,JVC的做法是在木制的腔体里又塞了金属的铜制腔体,实际这个耳机是个金属腔体耳机,木材只是外壳而已,这就是JVC的秘密,也因为如此,JVC的木振膜耳机要比通常的入耳式耳机要重。再回到参数来看灵敏度104dB / 1mW,阻抗:16Ω,最大输入功率200mW,从参数上来看是个低敏低阻抗的耳机,会比较好推,在试听中也用手机来试了一下,驱动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更好的发挥FW002的实力,当然建议还是使用专门的音乐播放器来搭配。另外一个重要的指标是FW002的频率响应范围6Hz~45,000Hz,这个响应指标远远超过了Hi-Res Audio音频设备的标准,所以这条耳机的声音还是很值的期待的。这条耳机听得不多,而且也没有进行过所谓的“煲机”,通常情况下本人是只煲音箱不煲耳机的,小尺寸单元扬声器煲机带来的声音变化通常没有音箱喇叭那样明显,还不如直接换线来得立竿见影。FW002给人的感觉比较均衡和圆润的耳机,均衡来自高中低频段的声音比例,相对于低音偏重的FX1200,显然FW002的低音要少,而且下潜也要浅一些;圆润则来自整体声音给人的感觉,中高频段的声音并不是特别明亮刺激,是梳顺,略偏柔的感觉,而中低音部分的声音密度则比较合适,但是低音在一些低音特别重曲目里感觉有些发闷,层次感不是特别分明。在未入手前的理解中,我以为相对于FX1200,FW002是缩减低音量感和拔高高音明亮感的声音,但实际不是,后来又查询了一下,FW001才是拔高高音,而减少低音的做法,甚至FW001的低音量感要比FW002要少一些。也就是说FW001对应的是上盘中高音比较突出的音乐,可能在乐器声的演绎上要更佳;而FW002则是中下盘,比较偏日常流行人声音乐欣赏。尤其是中低音女声、男声显得很有磁性,而且很有温暖的声音风格,声音有感情,有“润”的那种感觉。在人声表现上,“润”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相当于动铁耳机,FW002的声音显得没有那么清脆通透,但是在人声上的表达显得更有感情,中频部分的声音密度较高,很饱满。另外一个声音特征是FW002的声场偏小,人声略近,这个特征可能在演绎大编制的古典音乐时可能显得略微拘谨一些。解析度方面,感觉FW002的实际解析力并不如指标那样强悍,主要是因为高频的延展不是很高,如果中高频段的声音再明亮一些或许会更好听,建议可以在播放器内调节EQ拔亮高音或者替换线材进行搭配。FW002在我看来是一条“很传统“的动圈耳机,保持了很多动圈耳机那种擅长人声表达的特点,而在声音细节上要比不少的动圈耳机要高,而且有不错的低音量感,氛围感很足。舒顺的声音其实是蛮适合日常听音的,走高音极端和低音极端的耳机都听久了都容易累,或许JVC的木振膜耳机设计师想表达的就是“木”这种材料给人的温暖感和平和感。但是这种声音显然又很容易让人觉得是不是太平淡了,不够惊艳或者刺激,像动铁耳机或者铁三角的耳机通常就会用非常明亮和通透的声音给你第一耳朵的震撼,但这耳机不是。FW002和FW001今年双双获得2017日本VGP奖项,应该来说是对于这款产品的肯定,说实话FW002这条木振膜耳机给人的印象感不如FX1200那么深,F1200的声音来得澎湃而凶猛,充满了气势感,但是应该也有不少人会喜欢这种“温润如玉”的感觉。有时候想这种声音也或许是顺利成章的,很多厂商想把“动圈耳机做出动铁听感“,而“动铁耳机做动圈听感“,追求两种声音的完美容融合无可厚非,但有时候想这是否有些本末倒置了呢?如果人声的感情味就是动圈耳机声音的“灵魂”所在,那做好这点不也是挺好的吗?『分享最新的电子产品体验评测内容,寻找数字消费品与生活的真意』
欢迎关注小安的微博 @ITZY小安 ","state":"published","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0,"canComment":false,"snapshotUrl":"","slug":,"publishedTime":"T01:22:32+08:00","url":"/p/","title":"动圈耳机的灵魂在哪里? JVC FW002木振膜耳机听音谈","summary":"智能手机的普及突然让耳机这个配件突然间爆发起来,而音乐爱好者这一群体也迅速膨胀,与之对应的是耳机厂商推新的节奏加快,尤其是国产耳机厂商,近两年冒出许多,连国产手机厂商都在售卖“发烧耳机”了。 因为工作相关的原因,楼主听过不少耳机,不过当你…","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null,"next":null},"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sCount":0,"likesCount":0}},"annotationDetail":null,"commentsCount":1,"likesCount":3,"FULLINFO":true}},"User":{"cgbdw":{"isFollowed":false,"name":"ITZY小安","headline":"数字消费品评测人","avatarUrl":"/v2-8668917decaa68e7d2b18_s.jpg","isFollowing":false,"type":"people","slug":"cgbdw","bio":"营销/设计/策划","hash":"51bcecfdebf31","uid":92,"isOrg":false,"description":"数字消费品评测人","profileUrl":"/people/cgbdw","avatar":{"id":"v2-8668917decaa68e7d2b18","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badge":{"identity":null,"bestAnswerer":null}}},"Comment":{},"favlists":{}},"me":{},"global":{},"columns":{"cgbdw":{"following":false,"canManage":false,"href":"/api/columns/cgbdw","name":"intech数玩派","creator":{"slug":"cgbdw"},"url":"/cgbdw","slug":"cgbdw","avatar":{"id":"v2-32abe2a75dd1de902d7565","template":"/{id}_{size}.jpg"}}},"columnPosts":{},"postComments":{},"postReviewComments":{"comments":[],"newComments":[],"hasMore":true},"favlistsByUser":{},"favlistRelations":{},"promotions":{},"draft":{"titleImage":"","titleImageSize":{},"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can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title":"","titleImageUploading":false,"error":"","content":"","draftLoading":false,"globalLoading":false,"pendingVideo":{"resource":null,"error":null}},"config":{"userNotBindPhoneTipString":{}},"env":{"isAppView":false,"appViewConfig":{"content_padding_top":128,"content_padding_bottom":56,"content_padding_left":16,"content_padding_right":16,"title_font_size":22,"body_font_size":16,"is_dark_theme":false,"can_auto_load_image":true,"app_info":"OS=iOS"},"isApp":false},"sy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苹果touch bar 有用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