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放对音质有影响吗?有解码和没解码的耳放对音质有何不同?有台式解码耳放一体机会有音染吗?

转:关于耳放的一些知识和测评
一、FIIO 飞傲 E10 USB声卡测评报告
FIIO 飞傲 E10是一款造型小巧的USB声卡,官方称之为"USB DAC Headphone
Amplifier",即USB解码器耳放,我们在拆解图集文章中也这么命名了这款产品。不过通过使用我们发现,与之前我们介绍过FIIO其他几款便携耳放相比,E10更像是一款USB声卡,并兼有耳机放大输出功能,它不再具有独立模拟信号输入接口,也没有内置电池,所以我们在测评中还是把它归类为USB声卡,当然,它的外形尺寸的确还是非常小,而它的耳放部分从设计来看也是一个重要功能。
USB声卡,是飞傲在2011年底发布的一款最新产品,定价499元,从飞傲的型号来看似乎并不容易区别产品功能的差异,例如E7、E9、E11三款主要功能有很大差别的产品,型号却很接近。初次看到E10,我们以为它是更接近E7的一款产品,但从功能来看,E10又是一款全新设计的产品。但综合来看,飞傲将便携性、电池供电、声卡功能、底座功能、屏幕功能、数字输出、耳机放大等功能各有重点的分布在E7、E10、E11几款产品上,在功能上的定位倒是很明确。
这里简单回顾一下以上谈到几款产品主要功能。飞傲
E7,支持电池供电、有屏幕指示操作、具有Linein输入功能可作为便携播放器的耳放使用、有两个耳机输出、具有USB声卡功能、还可以与iPad连接作为声卡使用;飞傲
E11,使用电池供电、支持Linein输入、主要功能就是一款便携式播放器搭配使用的耳机放大器。而E10,没有电池供电,是一款普通的USB声卡,但USB声卡控制器、DAC部分都与E7不同,耳机放大器部分也与E7不同,但与E11类似。由于没有电池供电,无法作为iPad
USB声卡使用[不完全确定,第三方USB转接器不可使用,但E7可以。]除了耳机输出外,E10还提供了Lineout和S/PDIF的同轴输出。
从外观来看,我们很容易找到上文描述的E10对应的功能,在一个很小的方形盒子上,各种输入输出接口功能一目了然。在电位器一侧,对应的是一个3.5mm的耳机输出接口,和一个低频增益开关。对面的另一侧,有一个3.5mm的Lineout线性输出和一个同轴S/PDIF数字信号输出接口。另外,还有一个与电脑相连的Mini
USB接口。在声卡另一侧,有一个耳机放大输出高、低增益的调节,设计目的是为了适应不同阻抗的耳机。
从内部架构来看,E10的PCB两面均分布了较为重要的电路,在插座焊接正面一侧PCB上主要是E10的电源部分电路。在这面,还有一颗FM24C08A的EEPROM存储芯片,该芯片是配合USB控制芯片来使用的。在另一侧的PCB上,分布了与主要功能更加密切相关的芯片。
首先来看,E10使用的Tenor公司的TE7022L USB音频控制芯片,这颗芯片支持USB 2.0
Highspeed模式,提供足够的带宽,最高可以支持24bit/96kHz规格音频数据。而FM24C08A 8K
bit的存储芯片写入的程序可以对TE7022L芯片进行编程控制。TE7022L
有2个I2S的输入与输出通道。它还内建了S/PDIF数字信号的发射与接收器,所以除了E10已经具有的输出功能外,这颗芯片还具有数字输入至USB界面、或搭配ADC实现模拟信号输入的功能。
在DAC芯片上,E10使用了Wolfson公司的WM8740SEDS
DAC,这颗芯片在飞傲的E7上也出现过,我们搜索资料发现,台电的T51使用的也是这颗DAC芯片。WM8740SEDS
DAC,最高可以支持24bit/192kHz的规格,在48kHz时可达到117dB的信噪比。
在耳机输出部分,E10使用了ADI的AD8692运放芯片与ADI AD8397ARZ Rail to Rail
高输出电流放大器的方案,在飞傲的E11耳机放大器上,同样使用的是ADI AD8397ARZ芯片用于提升输出电流。
总体来看,飞傲的产品之间似乎总有一些功能上和配置上的交集,互相排列组合让产品的功能形成差异,E10与E7,都具有USB声卡功能,但从客观参数来看,E10的USB控制芯片上要比E7的性能更好,同时,这颗芯片也让E10具有了S/PDIF的数字信号输出功能。而E10与E7又使用的是同样型号的DAC芯片。在耳放功能上,E10使用了与E11耳放类似的设计,不过E10的供电不再来自内置锂电池,而是从USB取电。
对FIIO E10
USB声卡的客观测试,我们还是选用专业级声卡录入的形式,结合常见的分析方式,提供直观的测量结果。E10具有Lineout、S/PDIF
Out和Headphone Out三组输出,我们对应都进行测试。在耳机输出部分,还可以选择高低增益两档。在播放标准电平情况下,E10
Lineout的输出电平为-2.7dB,耳放输出设置为增益高档位时,输出电平在音量旋钮调整在5档左右时,可达到-1dB;设置为增益低时,最大输出电平为-3dB。
HPOut High
噪声水平, dB (A):
动态范围, dB (A):
总谐波失真, %:
互调失真, %:
立体声分离度, dB:
S/PDIF Out
噪声水平, dB (A):
动态范围, dB (A):
总谐波失真, %:
互调失真, %:
立体声分离度, dB:
从测试成绩来看,FIIO
E10的客观数据表现很好,信噪比表现方面基本接近理论极限值,总谐波失真的表现也达到了较高水平声卡的数值。从频率扫描的光频谱分析来看,E10的总谐波失真的确非常小,这与RMAA测试结果吻合。不过,从分离度曲线和分离度光频谱的分析来看,E10在高增益耳机输出时,高频的分离度恶化最为严重,而Lineout时有较明显改善。在Low
Gain测试时,表现也稍好[此时电位器在最大音量位置]。在同轴数字输出的测试中,E10的数字信号表现有些不稳定,大概在15-20秒,会有一次轻微的波动,我们推测这与USB供电不稳定有关。我们得到的这组RMAA测试成绩,其中也遇到了数字信号出错波动的情况,所以在动态范围成绩受到了影响,但数字输出时的-1dB标准电平非常标准,信噪比也达到了理论值,总谐波失真表现很好,分离度表现当然也没有问题。总体来说,E10的客观测试成绩是非常不错的。另外,我们也进行了48kHz的频率扫描,没有遇到SRC的问题。
在主观听感描述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E10的使用感受。飞傲
E10连接Windows系统的PC,系统可以自动识别驱动程序,无需另外单独安装驱动。如图所示,在Foobar2000中,如果安装了WASAPI插件[Windows
7操作系统],可以看到如下两个设备[SPDIF设备名为显示错误,这和节奏坦克的产品有类似之处?],当然也可以添加ASIO设备。不过我们发现,在使用WASAPI播放时,拖动Foobar2000的播放进度条,声音切换会有明显延迟,大概在不到半秒钟的样子,但会明显察觉卡顿。如果使用DS设备播放,切换时的流畅度会大大改善,但拖动进度条时仍然不是非常流畅。由于这个原因,我们专门查看了CPU占用率的问题。我们发现,E10的驱动似乎与小夜曲USB芯片有比较相似的问题,大概每隔10多秒钟,E10驱动会调用系统中断,这个中断大概会带来一次CPU占用率的峰值,在Core
2600强大的处理器下,这个峰值大概在5%。而平时,处理器工作是没有异常的。这样的问题和小夜曲USB类似,不过占用率大概比小夜曲USB低50%左右,调用频率也要更低一些。对于主流PC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
主观听感测试中,我们使用常用的E-MU PM5、创新HD50、睿韵MS88[2011版]和漫步者
S2000V音箱;耳机使用AKG K701、K240MKII和森海塞尔HD650,Vsonic
GR07耳塞。测试对比的音源包括飞傲的E7,另外我们以乐之邦Monitor 02 US、03
US作为参考。耳机输出方面,我们以飞傲E7、E11以及03
US的耳机输出作为参考。但由于耳放部分和音源部分是不可分离且相关的,所以测试条件无法完全等同,但并不影响我们对E10这款产品耳放水准的评价。首先,我们先来看看E10在Lineout
线性输出至音箱系统时的表现。耳机输出与数字输出部分,下面单独谈到。
E10的整体风格和乐之邦Monitor系列更为近似,而与大家熟悉的节奏公司的声卡有明显不同。E10的声音中性稍偏暖,相对比较柔和,高频部分相比Monitor
系列还要稍柔和一些,当然这也与它整体动态不足有关。但E10并不是那种较为张扬,年轻的声音,而是一种相对柔和中性的声音。我们下文虽然会有02
US作为参考对象,但两者价格有较大的差距,定位也不相同,对比并不具有指导消费的意义,只是找一个熟悉的对象进行参考。
高频表现:E10的高频相对Monitor 02
US解析力仍有一定差距,但相对来说有不错的表现,高频的密度较好,声音较为柔和。与飞傲
E7相比,E10的高频有了明显进步,高频的密度更好,声音更为舒展,动态稍有提高,而E7的声音则相对E10偏薄,偏冷。在较大动态下,E10的高频颗粒感会更为明显,略显粗糙。但整体高频的风格仍然片柔和,瞬态表现较好,动态稍有不足,声音不够通透,缺乏张力。细节方面与更高端的02
US相比有一定差距。
中频表现:E10的中频表现相对E7风格上有明显不同,整体水准提升也最大。E7的中频风格相对平淡,偏薄,动态不佳。但E10的动态有了很大进步,人声表现一下立体了很多,解析力方面相对也有所提升,人声表现较为饱满,尤其在中小音量下有较为细腻、柔和的表现,此时与02
US声卡对比,只是解析力略差一些,结像也稍差一些。不过在音乐稍大动态时,E10还是会表现出动态不足的问题,虽然相对E7,E10的动态已经提升很多,但这种明显的差距也存在与E10和02
US这样级别的声卡上。在人声表现上,E10与更高级的02
US声卡相比,缺少张力,人声只适合表现平淡柔和的一面,稍有强音则表现不佳。当然,在交响乐、大编制音乐上,动态的差距就更为明显。
低频表现:E10的低频相对E7,同样有一定的提升,在量感上更足一些,低频也更厚实一些,不过总体来说,E10的低频仍然是整个频段中表现偏差的一些。E10的低频动态明显不足,导致量感上也有所欠缺,中低频部分受到的影响并不算大,但下潜较深的低频部分解析力和动态都不够好,与02
US级别声卡相比,有一定差距。
耳机输出表现:E10并不支持外接模拟信号输入功能,所以它的耳机输出只能使用自己的USB声卡部分的输出作为“音源”。而对比的对象,我们使用E11耳放连接E10的Lineout作为参照。另外,我们也使用Monitor
03 US的耳机输出作为参考。
前文谈到,E10的耳机输出在Low
Gain档位时,输出电平最大只有-3dB,这与它的Lineout的-2.7相当。但耳机输出即便在Low
Gain上,它的输出电流也远大于Lineout,即便此时驱动K701这样的耳机,也有较为合适的音量输出。而在High档位增益上,驱动高阻抗的HD650,大概也只需要开到5-7档即可。
在低增益的档位上,E10搭配K701,中频明显驱动力不足,K701表现的明显单薄,高频的解析力表现较好,虽然与02
US有差距,但声音风格、细节表现都令人满意。由于K701的声音风格本来偏清淡,而E10在低增益档位驱动力又偏小,此时声音显得更是偏薄了一些。不过,整体声音较为柔和,在小编制、小动态音乐中表现较好,高频部分也有较好的控制力,没有毛刺感和失真。在这个档位上,E10更适合搭配一些易于驱动的低阻抗小耳机、小耳塞,例如Vsonic
GR07、漫步者H500等,都有较好的表现。此时的驱动力已经足够,动态表现和细节都令人满意。
在高增益档位上,搭配K701、HD650、K240MKII,都可以很容易得到足够大的声音,但即便在中小音量下,高增益档位的声音也变得有些粗糙。它的中频动态相对低增益档位明显提升,搭配HD650,中频也有较好的表现,而且声音风格与低增益档位、Lineout时的E10有了一定区别,因为动态明显更好,声音也更为开阔。但对于搭配素质较高的耳机来说,它们都有很优秀的解析力,而高增益档上较为粗糙的声音并不讨人喜欢。单从输出音量来看,此时E10的表现,甚至要比Monitor
03 US要明显更大,动态表现甚至也更好,但声音表现实在是有些粗糙。
我们还将E10线性输出至E11耳放,与E10耳放进行对比。E11的表现还是要好于E10,它的驱动力更足,在同样大动态,较大音量下,E11的声音会更干净,饱满,但在驱动高阻抗耳机时,同样有类似E10高增益时声音粗糙的趋势,只是没有那么明显。在我们之前E11的测评时,我们是按照它作为便携耳放的定位,搭配iPod
Classic进行测试,现在回头来看,如果E11的方案搭配声卡输出,在驱动力上还是表现非常突出的,只不过声音细节上,还是稍显粗糙。
数字输出表现:在数字输出部分,我们连接乐之邦MD30解码器,与MD30
USB模式进行对比,理论上说MD30解码器的FIFO可以接管外部时钟管理,实现外部数字源输入时同样达到异步模式。在连接E10后,大概30秒钟,FIFO缓冲达到平稳状态,理论上此时有MD30对数字信号进行时钟管理。从听感上来看,E10连接MD30的主要不足还是在动态表现上,低频的力度不足,高频也稍显偏暗。但在中小编制下,表现已经较好,MD30的一些特色都有很好表现。与MD30的USB模式先比,USB模式下的MD30声音更为开阔,高频更加通透,低频解析力更好。如果不是E10的数字输出不够稳定,它的数字输出声音表现应该会有较大提升。
总结:从产品定位来看,FIIO
E10是一款外形非常小巧的USB声卡,它的耳机输出部分继承了E11的部分设计,ADI
AD8397ARZ这颗芯片的声音风格与E11上也较为类似。在连接高阻抗或者低阻抗低灵敏度的大尺寸头戴耳机时,E10的声音风格和E11类似,整体表现要比E11差一些,但从可以推出的响度来看,甚至要好于Monitor
US很多,但声音细节却有些粗糙[音源环节本身也是不同的,且有档次上差距的]。我们更推荐,一些小耳塞和低阻抗耳机在低增益档使用E10,表现还是令人满意的。在声卡功能方面,E10虽然使用了与E7一样的DAC,但USB控制芯片不同,整个声音水准有了很大提升,声音风格稍有不同,但整个声音动态提升较大,声音相对E7也更为细致、饱满、立体,单作为USB声卡,E10要比E7好很多。但与更高定位的声卡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动态明显不足和解析力、声音细节不够好。在数字输出部分,可能由于USB供电问题,数字信号表现不够稳定,如果排除这个问题,E10的数字输出品质仍是不错的。
总体来看,E10使用的TE7022L USB音频控制芯片功劳不小,而用于耳机放大输出的ADI
AD8397ARZ这颗芯片设计也有一定的特色和实力。作为一款如此小尺寸的声卡,E10声音表现,相对集成声卡、自家的E7声卡有明显优势,但与价格稍高一些声卡相比有一定差距。耳放部分E10表现很有特点,但仍显粗糙。500元的价格,性价比并不是十分突出,过于极致追求小体积其实吸引力和实用性并不大。如果适当放大体积,让E10能够具有E11的耳放水准,使用电池供电,使用更高品质DAC,相信这将是一款更有特点而全面的产品。
==============================================================================================
FIIO E12是飞傲公司便携式耳机放大器中一款新产品,Soomal在去年曾经测评过飞傲的E11耳放、E10
USB声卡+耳放等产品。便携式耳放是一类非常小众的产品,由于它们使用方式特别,也被大家戏称为“捆绑党”,捆绑的意思是将耳放与手机或随身听绑在一起。E12的前作,E11的极为小巧,便携性出色。而E12的定位要比E11更高,更大的体积可以容纳更大的电池、更强的供电、更高功率的放大元件。E12目前官方定价799元。感谢Soomal网友sharlockrambo提供样机。
制造商=CANON;型号=CANON EOS 5D MARK
II;焦距=100毫米;光圈=F9.0;测光模式=模式;感光度=ISO160;白平衡=自动;曝光补偿=0.0EV;曝光时间=1/13秒;曝光程序=手动模式;场景类型=标准;日期=
FIIO E12和之前的E6、E11便携式耳放一样,都拥有一个以山峰标识的命名,E12这次起名Mont
Blanc[欧洲勃朗峰],而之前E6和E11分别称为Fujiyama富士山和Kilimanjaro乞力马扎罗峰,这样的命名方式也许对飞傲一直在海外市场有一定的帮助。E12的身材整体要比E11大得多,但它的身材也仅仅比iPhone
5稍宽一点稍短一点,124&65.5&14.5(毫米)这样的尺寸尤其是厚度,如果和iPhone或者iPod、甚至5-6英寸手机捆绑在一起,看上去还蛮和谐的。不过相比E11的65克重量,E12可达到了159克,与一个巨大容量的移动电源重量相当。
E12的外观造型和做工要比之前的便携式耳放好了不少,它有非常合适的捆绑党所需的造型,而独立来看,它作为一个迷你的耳放放在桌面也是不错的。机身整体使用了铝质材料,全黑色设计,底部有4个小橡胶垫,159g的重量和它的造型让它放在桌面,摆在一些声卡、解码器、笔记本电脑旁非常和谐,而拿在手里的手感也不错。E12机身的上下表面和侧面都是用了表面拉丝工艺的处理,视觉效果不错。为了配合安装,在机身的前后两个狭长的面板以及左右两侧面板上都有一个3mm左右的下面倒角,整体装配的精密度较好,外形设计比以往漂亮了很多。
从功能来看E12前侧面板小巧的电位器开关会很自然的吸引到用户去把玩一下,这个旋钮起到开关机器电源和调整音量输出的作用,它的后面是一个模拟的ALPS电位器。前面板还并排了两个3.5mm的接口,一个用于模拟信号的输入一个用于耳机输出。在E12的右侧是两个凹陷式的安全开关,用于控制E12的两组功能。一个是E12增益放大的两个档位,分别是0dB和16dB;另一个开关对应的功能是Crossfeed的开关状态,Crossfeed是故意利用左右声道的互串来营造耳机上特殊的声场效果。这两组开关使用凹陷的安全开关,必须使用工具,例如笔尖才可以拨动,避免使用时的误操作。在另一个侧面,是E12的低音增益开关,和一个Micro
由于手机等移动设备几乎都在使用Micro USB接口,充电接口改为Micro
USB自然也方便了很多。这里要专门谈谈E12关于电池方面的内容,由于没有拆解,我们只能通过官方资料内容来向大家介绍一下。E12内置了一颗11.1V
880mAh[9.7Whr]的电池,而通过内部声压电路E12的功放供电电路是将它提升到22V来使用的。11.1V如何充电?因为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充电器和USB接口是通用5V标准。E12并没有使用了高电压、笨重的外置充电器的方案,大家仍然可以使用5V充电器进行充电,在内部充电电路上,E12有升压及充电电流的管理方案。它可以支持5V充电器500mA、1A和2A标准进行充电,前面板有一个非常柔和的LED灯,在充电时会有“呼吸”效果的明暗状态切换,使用大电流充电时呼吸的节奏会越快,反之亦然。根据官方提供资料,在使用5V
2A充电器充电时,充电时间小于150分钟,而机器的续航时间是大于12小时的。
由于E12的装配方法很难实现拆解后的完美恢复,所以我们此次并没有对它进行拆解。通过官方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E12内部的架构。E12是一款纯粹的耳机放大器产品,它已经配备了11.1V的高电压锂电池,但还将它的电压提升到了22V进行对电路的供电。它仅支持一组普通模拟立体声信号输入,并且经过内部电路放大,输出来驱动耳机。功放电路部分,E12使用了LME49600+OPA1611的运放组合,LME49600用于电流电压转换的缓冲,OPA1611用于功率放大。LME49600和OPA1611是两颗高性能的运放芯片,它们的理论指标都相当好。而LME49600也是很多耳放使用的方案,例如乐之邦的HP11中就使用了四颗LME49600芯片,并且可以通过软件控制它们的工作状态。而在电池供电状态下,E12这套组合方案表现会如何呢?
按照惯例我们对E12进行一组客观测试,我们也尝试了多种音源作为输入时下的不同测试结果,结合我们两种主要的客观测试方法的结果来看,我们在这里使用iPod
Classic 3Gen作为音源时的一组结果为准,iPod
Classic的客观测试数据已经足够说明问题,而且使用其他手机、声卡做音源时结果趋势和音源有更大的相关性[例如Vivo X3t
高频频响曲线的影响等等]。测试内容使用了E12的0dB和16dB两种增益下的状态。在接下来的主观测试中,我们会对比不同移动设备、甚至声卡下E12的耳放表现。
噪声水平, dB (A):
动态范围, dB (A):
总谐波失真, %:
互调失真, %:
立体声分离度, dB:
从客观测试结果来看,我们以iPod
Classic本身的耳机输出为参考[为什么不用Dock接口LO输出,请查看我们之前的测评文章《》[作者:]
],E12耳放在指标上的变化很小,仍然保持了较好的状态。从频率扫描的图形来看,谐波失真也处于音源设备、耳放设备常见的状态水准。而在立体声分离度上,由于使用模拟电位器的原因,高频部分有一定恶化现象。不过具体表现如何,还要搭配不同音源、不同耳机时才可以清楚。
考虑到E12便携式耳放的应用定位,本次测试主要以便携式音源为主,我们尝试使用iPhone5、vivo Xplay和iPod
Classic等作为E12的输入音源进行对比测试,而从整体听感上考虑,下文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听感是基于iPod
Classic输出结果。为了进一步发掘E12的潜力和整体素质,我们也使用了Monitor 03 US的线性输出和03
US本身耳机输出和E12进行对比。在耳机方面,我们使用Vsonic GR07 MKII作为唯一的小耳塞参考,比GR07
MKII明显容易驱动的小耳塞,不推荐使用E12如此强力的耳放;头戴式耳机方面,我们选用森海塞尔HD650、AKG K121
Studio、K240S和K702、Q701等。另外还使用了飞利浦SHP9000、先锋SE-A1000作为参考。
E12的输出增益有两个档位0dB和16dB,在驱动小耳塞、低阻抗比较容易驱动耳机时,推荐大家使用0dB档位即可。例如GR07
K240S、K121S、先锋A1000等等,0dB配合手机输入已经有足够好的效果。而使用小耳塞时,一定要记得把音量开在很小的位置上。在搭配HD650、SHP900和K702时,可以考虑使用16dB增益档。尤其是高阻抗耳机。
在搭配GR07
MKII这样的小耳塞时,即便使用iPod或Xplay等作为音源,它在很小的音量档位上就可以得到足够大的声音,而电位器有如此大的调节范围反而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使用时一定要小心。E12的输出声压可以很大,而GR07
MKII的整体动态也可以比连接手机时得到很明显的提升。中高频密度得以明显加强,但高频向上的延伸和瞬态细节受到一点限制。在中性音源如iPhone和iPod上,高频风格会有所年轻化,密度提升,声音稍偏硬,也变得更加开阔。在vivo
Xplay上,则会加强它高频部分的音染特色,细密的颗粒感变得有些突出。这在GR07上表现并不明显。
在搭配K240S、K121S、A1000等耳机时,E12在0dB档位给出的效果就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K121S和240S。这两款耳机原本在声卡的耳机输出上,中频都显得动态不足,声音有些呆滞,而在E12上,中频改善最为明显,中频明显变得立体,声音也变得舒展,开放了一些。只是声音整体的细致程度有所下降。而A1000也有同样类似的效果,作为一个声音很开放的耳机,E12下,它的动态会进一步体现优势。
在搭配HD650、SHP9000或K702时,E12带来整体趋势不变。中高频和高频的密度、动态提升明显。SHP9000和K702等的中频会变得稍微靠前、明亮一些,中高频显得更加通透有张力一些。而HD650的中频E12仍然伺候不好,在16dB档位上,声音会显得比0dB档位更加粗糙,而且在1点钟以上档位时,如果音乐内容突然变得轻下来,背景噪声有些明显。而在这几款高档耳机上,虽然E12对声音的解析力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它却可以更好的表现出音源的声音特色,尤其是vivo
Xplay,高频和声音的音染得以加强,高频的风格比较特别,细密的颗粒感让它的细节变得很独特,但大动态下也略显生硬,粗糙。
搭配不同音源时,E12会放大这些音源的一些声音上的特色。但最重要的是,音源的本身输出电平要足够好,在E12上得到的动态上的优势才能有所体现。同样使用iPhone、IPC和Xplay作为音源,那么Xplay除了音色上的特别之处之外,并没有在独立工作时相对IPC和iPhone的优势明显,而IPC反而是相对较好的一个。同理……如果使用Monitor
03 US这样声卡作为输出,那么在0dB增益档位上就可以把HD650表现到比使用IPC做音源时16dB增益档位明显更好的效果。而与03
US声卡耳机本身输出相比,E12的中频部分动态会稍好,但细节上有比较明显的下降。
小结:E12作为一款耳放,面对的是不同便携设备的前端,这与传统耳放相比似乎更难做到合适的调音。而E12的很多用户可能指望的是它可以驱动好像HD650、K701这样级别耳机。便携式播放器和手机的音质虽然在近年有很大提升,甚至我们非常喜欢的Xplay手机,可是当它们作为线性输入配对到E12上时,也许细节上仍然可以接受,但动态差距与台式机声卡相比实在相差太大。这是一台耳放,哪怕是HP11+iPod
Classic也不会有完美发挥的。而E12的优势是在大概1.5倍的iPhone
5体积下,可以提升声音输出的表现,无论是否真的需要便携,E12本身提供了电池供电、可独立工作、小巧好看,让大家愿意成为“捆绑党”的条件。
E12受到常用便携式音源如手机、iPod等输出品质的限制,在搭配头戴式耳机时低频方面仍然很难表现出较好的动态,但相比手机、iPod等本身输出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成都有限。也许出于这样考虑,E12加入了一个低频增益开关,打开后低频量感会有很大提升,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喜好来选择使用。
在中频方面,E12带来动态上的提升最为明显,它的声音风格稍偏硬一些,搭配不同音源时虽然会有不一样的表现,但都有类似趋势,人声表现会稍显年轻,偏中高频部分会稍亮一些。在搭配AKG或中频较呆滞[在便携音源上]、死板或松垮的耳机时,带来的改善非常明显,这是Xplay也无法做到的。在高频方面,E12会让声音的密度得到较明显提升,对一些声场并不开阔的耳机来说,会让声音变得更为立体,声场有所改善。而对于K702、Q701本身比较松弛开阔的耳机来说,细节上反而有所损失。而在高频部分,E12普遍会带来瞬态变差,声音稍显生硬的趋势。在高解析力的耳机上,高频细节也会有所损失。
飞傲E12作为一款便携式耳机放大器产品,它的受众用户比较特别,他们可能是一些有不同需求的音频发烧友。他们也许真的需要将E12和手机、iPod捆绑在一起,将它们带出门;他们也很可能希望选择一款几百元入门级耳放,而考虑便携性是第二位的。无论是以哪种目的选择E12,E12都提供了同类产品中比较好的外观、操作体验和易用性,即便捆绑一下它也是其中比较好看的那个。在声音表现上,这种组合方式决定了它的可发挥余地不大,与高档“国砖”相比,手机、iPod的声音素质仍有差距。而E12本身是无法改变音源品质差异的,它的放大和与播放器的组合,耳机的搭配可能需要用户在购买前认真试听一下。如果要搭配小耳塞,恐怕并不是E12最为擅长的部分,而如果打算找到在搭配头戴式耳机时相对手机、iPod耳机输出,E12带来的动态上的提升,可以表现出更大的音量,更扎实一些的声音,但与前作测试时一样,在搭配高阻抗耳机时声音仍然明显粗糙,而搭配其他耳机时也有不同程度细节上的损失。但作为一款便携式设备,它的功劳还是非常明显。
=================================================
学林960、飞傲X3播放器换运放
描述:学林960换AMP9920AS
描述:X3原机AD8692
描述:X3换AD8656
描述:ad8656和ad8692的参数
晚上没事把学林960和飞傲X3的运放换了。
学林960,运放LME49720换成AMP9920AS。
原来学林960是人声利器,但是声音偏冷。换了9920AS以后,高低频解析提升,动态提升,声音偏暖,声场没有变化。LO输出似乎比原来更好了...
飞傲X3,用的AD8692,声音偏上盘,有点干薄。换成电压更低的AD8656。主要是QA350V2和DB2用的这个运放,声音均衡,解析不错。换了以后,声音通透了一些,解析和高频更好一点,三频稍微比原来均衡,低频比原来好一点,但是低频质的改善不大。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耳放能提高音质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